反季节繁殖技术

2024-10-07

反季节繁殖技术(精选10篇)

反季节繁殖技术 篇1

四川白鹅属中型绒肉兼用鹅种,该品种除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适应性广、成本低、见效快、易于管理等优点外,还具有母鹅的基本特性,如无就巢性、产蛋量大、羽绒白色、繁殖性能稳定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鹅产品因其具有风味独特、营养含量高、卫生、安全等优点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四川白鹅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饲养数量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但是我国南方传统养鹅业受种鹅产蛋季节气候条件的制约,冬、春季投放,春末夏初集中出栏上市,而其他季节无肉用仔鹅供应。由于鹅的繁殖受季节限制,使得整个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如果要解决鹅的季节性繁殖问题,在保证种鹅生理健康和繁殖能力的前提下,只有使鹅的繁殖受人为控制,才能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四川省和广东省对于鹅的反季节繁殖都有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2,3,4,5,6,7]。

试验以四川白鹅为样本,旨在系统地研究鹅反季节生产过程中商品鹅生长发育规律的变化,为鹅肉的四季均衡供应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2个四川白鹅群体,均来自重庆西江月农业责任有限公司。

试验群组成[6]:4月龄的后备种鹅,母鹅不少于50只,公母比例为1∶4;上一个产蛋季后就巢的种鹅,母鹅不少于50只,公母比例为1∶4。

对照群组成:2.5月龄的后备种鹅,母鹅不少于50只,公母比例为1∶4。

1.2 试验设计

2月末对试验组群体进行强制换羽,遮光,进入夏季后降温饲养;对照组群体不进行任何人为控制,常规饲养。

1.3 样品采集

开产后收集种蛋,同一批孵化。将孵化出的商品鹅按相同方式分组饲养,直到75日龄。期间选取多个时间点,于早上空腹称量体重。75日龄后屠宰,并采集胸肌、腿肌样本用于测定。

1.4 测定项目

采用AB204-E电子天平测量体重,NY/T 1180-2006嫩度测定仪测定剪切力,应变式无侧限压力仪(WW-2A)测定失水率,AB204-E电子天平、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600E测定肌苷酸。仪器均由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提供。

1.5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邓肯氏法进行多重比较,试验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反季节技术处理后生产的商品鹅与正常生产的商品鹅早期发育规律比较(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相同日龄试验鹅群与对照鹅群的体重几乎没有差异。根据表1数据绘制的生长曲线,见图1[8]。

2.2 反季节繁殖对商品鹅肉质与风味的影响(结果见表2)

注:同列数据肩标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含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由表2可知:胸肌、腿肌的试验组与对照组间剪切力差异不显著(P>0.05),腿肌与胸肌间的剪切力差异显著(P<0.05)。胸肌、腿肌的试验组与对照组间失水率差异不显著(P>0.05),腿肌与胸肌间的失水率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胸肌肌苷酸与对照组腿肌肌苷酸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腿肌肌苷酸与对照组胸肌肌苷酸相比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3.1 反季节繁殖技术对后代商品鹅生长发育性能的影响

由图1可以看出,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反季节繁殖的四川白鹅与未经过反季节繁殖技术处理的四川白鹅生长规律一致,均在0~40日龄时体重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且绝对生长速度一致。41~55日龄进入快速增长期,之后进入稳定期。说明在此试验中,反季节繁殖技术对后代商品鹅的生长发育造成的影响非常微小,几乎可以忽略[9,10,11]。

3.2 反季节繁殖技术对后代商品鹅肉质与风味的影响

由剪切力、失水率和肌苷酸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反季节繁殖技术基本上不会对反季节繁殖商品鹅的肉质产生影响。

由试验结果可知,反季节繁殖技术对后代商品鹅生长发育规律、肉质和风味几乎不产生影响。说明通过繁殖调控技术使四川白鹅达到四季均衡产蛋的目的是可以实现的,通过繁殖调控技术使四川白鹅避开上市高峰期,可以增加其经济效益,达到助农增收的目的。

摘要:为了探讨反季节繁殖技术对四川白鹅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选择相同日龄的四川白鹅,随机分成2组(反季节繁殖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测定其平均增重、剪切力、失水率和肌苷酸。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反季节繁殖处理组,平均增重、剪切力、失水率和肌苷酸差异不显著(P>0.05),即反季节繁殖技术不会改变四川白鹅生长发育规律及肉质。

关键词:反季节繁殖技术,四川白鹅,增重,剪切力,失水率,肌苷酸

参考文献

[1]王继文.中国养鹅业的现状与前景[J].中国禽业导刊,2003(11):9-10.

[2]曾凡同.四川白鹅的开发与利用[J].广西畜牧兽医,2000(5):4-6.

[3]廖远勤.反季节养种鹅前景广阔[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5(3):4.

[4]李朝国,赵振洪,王定国.高山地区种鹅反季节生产的措施与方法[J].湖北畜牧兽医,2006(9):17-18.

[5]孙爱东,梁少东,施振旦.广东省鹅反季节繁殖和生产经济效益分析[J].中国家禽,2005,27(4):17-19.

[6]唐中节,赵昌云.四川白鹅当年鹅与二年鹅繁殖性能观察[J].中国家禽,2004,26(1):47-48.

[7]刘良佳,程必刚,谢友慧,等.四川白鹅在重庆地区的概况与开发利用[J].中国草食动物,2005,25(6):36-37.

[8]曲湘勇,何俊,赵祖军,等.溆浦鹅和四川白鹅早期生长发育性能的比较研究[C]//中国家禽科学研究进展———第十四次全国家禽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9:359-361.

[9]孙永峰,林海涛,隋玉健,等.吉林白鹅肉用品系生长发育及产肉性能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9(4):37-39.

[10]邝智祥,王俐智,朱庆,等.朗德鹅早期生长发育模型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8,26(2):191-196.

[11]毛国祥,赵万里.太湖鹅、隆昌鹅及新太湖鹅生长规律研究[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1,18(2):11-13.

反季节繁殖技术 篇2

一、概述 西瓜原产南非,而栽培

附件材料:

1、示范区规划文本;

1、示范区布局现状图;

2、法人登记证书复印件;

3、示范区注册商标证书和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证书复印件。

西瓜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是埃及、印度、希腊等。西瓜果实的含水量较多,一般在95%以上,具有“水瓜”之称。西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在500克西瓜果肉中,含有蛋白质6克、糖40克、粗纤维1.5克、维生素C15毫克、烟酸1毫克等多种维生素及钾、磷、钙等多种矿质营养元素。在西瓜种子中除含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B2、瓜氨酸、月桂酸、棕榈烯酸、尿素酶和蔗糖外,还含有一种叫做配糖体的成分,有降血压和缓解急性膀胱炎的作用。

西瓜汁多味甜,具解热消暑,除烦止渴的攻效,所以西瓜是人们喜爱的消暑佳品。西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我国古代医学典籍《本草纲目》、《日用本草》、《本草备要》、《饮膳正要》、《丹溪心 1 法》等都有西瓜入药的记载。西瓜可以治疗酷热中暑、暑热不尿、热病伤津、心热烦燥。风火牙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烫伤水肿、闪腰岔气、黄疸肝炎、肾虚浮肿以及心脏病、高血压、出血热等多种疾病,故有天然“白虎汤”之称。

此外,西瓜还可加工成各种副食品,如西瓜汁、西瓜酱等;西瓜种子具有芳香味,可以炒食、煮食,做成各种风味瓜子。

由于西瓜用途广,消费量大,栽培面积逐年扩大,在全国有许多较大规模西瓜产区。近年来随着保护地的发展,西瓜的栽培形式日趋多样化,使西瓜基本实现了周年生产的目标。

二、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1.根系 西瓜是深根系作物,主根入土深度达1米以上,侧根范围3-5米,但主要根群分布在10-33厘米土层内。西瓜根系强弱、入土深浅与品种特性有关。

西瓜根系木质化程度出现早而且强,根系受伤后再生困难,新生根柔弱。所以,西瓜是不耐移栽作物,但近来西瓜采用营养钵等容器育苗,可起到良好的护根效果。

西瓜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叶片深裂,蒸腾量较小。因此,西瓜是比较耐旱作物。西瓜根系不耐涝,涝淹时根系呼吸受阻,功能失调,尤其高温时涝害,即使短时间涝害,根系活动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水涝时间长,根系极易死亡。

西瓜茎蔓能产生不定根,不定根部位在茎蔓贴近地表湿土处,尤其压蔓后易形成不定根。不定根主要作用是固定秧蔓,防止秧蔓滚动,但也有吸收水分和营养作用。

2.茎 西瓜幼茎直立生长,成株茎匍匐生长,称之为蔓。西瓜茎蔓分枝能力强,播种后30-40天,茎蔓匍匐生长,基部形成4-6条侧枝,或 2 称之为侧蔓。主蔓基部3-5叶腋中形成的侧蔓粗壮,能坐住瓜并形成产量,主蔓前端晚期发生的侧蔓一般不能坐果,多为无效生长。侧蔓的多少与长势强弱与品种特性关系密切。

蔓上叶腋间着生卷须、侧支、花器等器官。卷须起攀缘作用,匐地生长时卷须无任何意义。但从卷宗须形态、强弱可判断植株长势、坐果节位。

3.叶片 西瓜叶片因着生位臵不同,叶片的形状也有所不同。4.花 西瓜的花为单性花,雌雄同株,虫媒。西瓜的花芽分化早,第二片真叶展开时,即分化第一雌花。育苗期间的环境条件,与雌花着生节位及雌雄花的比例有密切关系,较低的温度和较短的日照,有利于雌花的发生。西瓜花的寿命较短,清晨开放,午后闭合。因此,上午9时后授粉,结实率明显降低。

5.果实、种子 西瓜种子为扁平卵圆形,种皮颜色分为白、黄褐、黑等颜色。千粒重因品种不同,变化较大,一般为30-40克,也有大于80克的大粒种子。

(二)生育周期

1.发芽期 从种子萌动到子叶展平、真叶露心时为止是发芽期。在20-25℃温度条件下需7-10天。发芽期以种子胚性器官生长为主,主要依靠种子 内贮存营养,供应胚轴生长。因此,对温度、水分及气体条件要求严格。栽培上在幼苗出土前宜尽量提高苗床温度,令幼苗尽快出土,缩短消耗种子贮存营养的异养分阶段。但幼苗出土后应适当降低苗床温度,防止下胚轴徒长。

2.幼苗期 由真叶显露到4-5叶团棵时为止为幼苗期,一般需持续30-35天。此期幼苗茎的伸长生长速度减慢,叶片开始生长,并进行花芽分化。当幼苗5片叶时,其顶端已具有8-9片分化完全叶片。栽上应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根系生长,为以后各阶段生长准备好条件。

3.抽蔓期 从团棵到第一留瓜节位雌花开放时为止为抽蔓期,一般 3 为25天左右。团棵以后,植株迅速伸长生长,植株由直立生长转变为匍匐生长,地上部各器官进入迅速生长阶段。抽蔓期内植株上雄花和雌花不断分化,花蕾开放,为果实生长奠定了基础。

4.开花结果期 从留果节位雌花开放,到果实成熟为结果期,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

(1)坐果期 由雌花开放到退毛,一般经过4-5天。雌花开放后,果实开始生长,因果实生长使果面上密生的绒毛变得稀疏,整个果实光亮,称之为退毛。到退毛时止果实生长量有限,但这段时间是授粉受精、果实能否坐住的关键时刻。

(2)膨瓜期 从果实退毛到果实定个为膨瓜期,一般需20-25天。果实迅速生长并基本长成,瓜的体积和重量达到其收获时的90%以上。这一段时间以果实生长为主,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控制蔓的长势,使果实顺利形成。膨瓜期结束时,果实大小定形,果皮变硬,显现出果实固有的颜色与光泽,果肉开始变色。

(3)变瓤期 由果实定个到果实成熟,一般需7-10天。果实内部进行各种物质转化,胎座细胞充分膨大,随着果实成熟,蔗糖和果糖合成加强,果实甜度不断提高。

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西瓜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尤其是设施栽培,如何调控西瓜生长的基本条件,为西瓜的优质、丰产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更显得重要,西瓜生长的总体生态条件要求是:温度高、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

1.温度

西瓜属喜温耐热作物,喜高温、干燥,不耐寒,遇霜即死。西瓜对温度条件要求较高,低温、寒冷不利于生长发育,容易出现低温反应。西瓜全生育期要求的最低温度为10 ℃,最高为40 ℃,最适温度范围为 4 25-30 ℃,所需大于15℃的活动积温量为2 500~3 000℃。不同生育期对温度要求不同,发芽期的最适温度为25-30℃,最低16-17℃;幼苗期适温22-25℃;伸蔓期25-28℃;结果期30-35℃。

西瓜根系生长的最低温度为10℃,最高温度38℃,最适温度为25-30℃,一般地温上升到14℃以上为安全定植期。此外,温度对叶片光合作用也有影响,30℃时光合能力最强。温度对西瓜花芽分化、开花时间和花粉发芽都有较大影响。

2.光照

西瓜属喜光作物,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有利于植株生长、发育,提高果品质量。西瓜正常生长要求每天的日照时数10~12小时,光照充足,植株生长健壮,茎粗叶大,可促进雌花分化,提早开花,坐果率高。

3.水分

西瓜是耗水量较大的作物,据测定,西瓜植株通过光合作用每形成1克干物质,水分蒸发的平均耗量为700克,一株西瓜一生中约要消耗1吨左右的水。西瓜苗期的适宜土壤含水量以65%为宜,伸蔓期为70%,结果期不宜大于80%。西瓜对水需求量较大,但对涝灾比较敏感,瓜田不能积水,要保持瓜田见干见湿,西瓜地0~30厘米中土壤的田间持水量为60%~80%。西瓜生长要求空气干燥,最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50%~60%。

4.土壤性状与肥料

西瓜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但其根系具好气性,生产上最适宜的土壤仍为土层深厚、排水便利、地力肥沃的沙壤土或壤土。西瓜对土壤的酸碱度适应力强,西瓜在pH5~7之间均能正常生长。且有较强的耐盐碱能力,西瓜在土壤总盐碱量0.2%以下均能栽培成功,生长良好。

西瓜生长发育对肥料的要求主要以氮、磷、钾肥为主,西瓜整个生育期对钾肥需要量最大,氮次之,磷最少。增施磷、钾肥对提高西瓜的品质 5 有重要作用。

四、瓜实用栽培技术

适合设施栽培的西瓜品种很多,下面主要讲下普通西瓜和礼品西瓜的栽培技术。

1.普通西瓜栽培技术

(1)上架栽培:利用日光温室和大棚进行春提早栽培西瓜,由于一次性投资高,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一般均采用上架栽培技术,其栽培技术如下:

①选用适宜的棚型 塑料大棚,其标准规格为棚长100米,宽6.5-7米,棚中间高2米左右,为水泥立柱,约占地660平方米,两肩高1.2-1.3米,用直径6-8米竹桩或细擦条固定,骨架为直径4厘米、长4米竹竿。

②选择适宜的品种 应选择雌花出现早、雌花率高、易坐果、较耐弱光的早熟品种,如抗病苏蜜、早抗京欣等。

③提早扣棚和整地 定植前10-15天扣棚,以利提高棚内地温和气温。冬闲棚在冬前深翻土壤25厘米以上,在定植前撒施基肥后再整地一次,如果有冬茬蔬菜,则应在前茬作物收完后立即撒施基肥进行整地。撒施基肥的量为总基肥量(每亩施腐熟有机肥5000千克,复合肥60-70千克,磷酸二铵10-15千克)的一半,另一半沟施。整好地,开瓜沟,按照平均行距80厘米即大行距1.2-1.3米、小行距30-40厘米,挖深30-40厘米、宽60厘米的瓜沟。然后向沟中施另一半基肥。施肥后填土,土和肥充分混合均匀,将沟填平稍低于地面。在移栽前浇足底水,稍干后在沟上面起垄,垄高20-25厘米,垄底宽80厘米,上顶宽60厘米,然后在垄中间开8-10厘米深、30-40厘米宽的沟,幼苗就定植在浅沟的两内侧。一般采用南北向,塑料大棚也可采用东西向定植。

④适时定植 一般于1月底至2月初在棚室内采用加温苗床育苗,苗龄25-30天,约二叶一心;如采用三膜一帘栽培(大棚套小棚加地膜,小 6 棚上盖草帘),可于3月上旬定植(棚内10厘米的地温稳定在10℃以上,气温稳定在12℃以上)。定植密度每亩1800株为宜,按上述起垄方式,株距为45厘米。定植后覆盖地膜,再架小拱棚并覆盖薄膜,夜间加盖草帘。

⑤加强管理 瓜苗定植后要及时进行棚内温、湿度、肥水及植株管理。(2)爬地栽培爬地栽培可免去插架、绑蔓、吊瓜等作业,投资不多,用工减少,且可以结二次瓜,因此在本地区可采用爬地栽培。多采用三膜一帘方法。品种选择、播种和育苗与搭架栽培相同。

现以抗病苏蜜品种为例将石料大棚爬地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①标准棚型 棚内净宽4.5米,拱架间距1.1米,高1.6-1.65米,用直径4厘米青竹作拱架,两侧设围裙。棚长135米。内设小拱棚,底宽1.0米,棚高0.4米,竹片作拱架。

②施足基肥 定植前30天整地下基肥,亩施150-250千克腐熟菜籽饼或棉饼,25千克三元复合肥或腐熟鸡粪1500千克,在定植行开沟(15-20厘米深,1米宽)深施,施肥后用旋耕机旋施。

③整地作畦 定植前15天,每亩用75-100克氟乐灵喷施化除,经7-10天雨淋吹干后盖地膜。棚内分两畦,棚中央开沟,沟宽0.3米,深0.15-0.2米。每畦宽2.1米,畦面全畦覆盖定植时,在畦中央打洞定植,密度每亩540株,定植后架小拱棚覆盖农膜,晚上用草帘覆盖保温。

④整枝打杈 三蔓整枝,即一主蔓两侧蔓。主蔓均朝大棚中央理顺,侧蔓向两侧围裙处理顺,及时摘除主蔓及侧蔓上分杈,坐果后不再整枝。

⑤保花疏果 在主、侧蔓第1雌花开放时即行人工辅助授粉,每朵皆授,当70%瓜有500克重时疏果,疏去根瓜和畸形瓜,保留主蔓第2节瓜,头茬瓜一般一株一瓜。

⑥及时追肥 分2次追肥,第1次在人工辅助授粉时即追膨果肥一般亩施50-75千克腐熟棉饼或菜籽饼,加20-25千克尿素;第2次追肥在头 7 茬瓜采收后,揭去大棚天膜后围裙处穴施,一般亩施碳酸氢铵50千克、硫酸钾25千克。

⑦适时采收 外运运销,开花后28-30天约八成熟即可采收。一般头茬瓜亩产2000千克,二茬瓜2000千克,亩产约4000千克。

2.礼品西瓜的栽培技术

小型西瓜,又称“冰箱型西瓜”,是西瓜市场上的新宠。单瓜一般重2.0千克左右,外观美丽,肉质细嫩、甜爽,纤维素少,多汁,不易变沙软走味,肉色红色、黄色或橘黄色。市场价格比大型普通西瓜高2-3倍。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品种多从台湾、日本引进。如日本的红小玉、卡达玛,台湾的小兰、黑美人、特小风等品种。现以特小风为例介绍其栽培技术。

(1)种子处理 a.先用冷水将种子预浸5-6小时,然后用55-60℃温水浸种10分钟,然后再捞出放于1000倍根病必治液中浸30分钟,再捞出洗净催芽播种。b.用77%可杀得800液浸种50分钟,洗净晾干播种。C.用高锰酸钾500-800倍液浸种40-45分钟,洗净晾干播种。d.用多菌灵 500倍液浸种50-60分钟,取出晾干播种。

(2)播种育苗 大棚三膜一帘早熟栽培播种期在1月末,小拱棚双膜覆盖栽培播种期在2月末至3月初,大棚秋延后栽培播种期在7月底至8月初。营养钵自根育苗或嫁接育苗。

(3)合理密植 早春大棚栽培一般比早于3月1日,小棚双膜覆盖栽培不早于4月1日,大棚秋延后栽培不晚于8月下旬定植。早春上架栽培每亩1200株,爬地栽培每亩600株;秋延后上架栽培每亩1400株,爬地栽培每亩700株。

(4)整枝打杈 主蔓5叶打顶,留两个侧蔓,每个侧蔓留一个瓜。选留第2雌花坐果,整个生育期不整蔓。花期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并作标记。

(5)棚温管理 早春大棚、小棚覆盖栽培定植缓苗期间,棚内温度白天保持在24-35℃,夜间不低于15℃;缓苗后适当降低温度,白天为 8 20-30℃,夜间不低于14℃;坐瓜后适当提高温度,白天为25-28℃,夜间不低于16℃。

(6)肥水管理 一次性施足基肥,每亩施腐熟有机肥5000千克、硫酸钾3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将肥料充分混合均匀,施入沟内,并深翻使肥土混匀后将沟填平起垄。从定植到采收结束不需要追肥,整个生育期只需灌水3次,水量要大。第1次在缓苗后,第2次在伸蔓期,第3次在瓜长到鸡蛋大小时进行。坐果期不可浇水,以防化瓜。

(7)适时采收 可在授粉留瓜后在授粉瓜旁插一根50厘米长的竹片,顶端涂上颜色,每2天更换一种颜色作授粉标记。以后按品种成熟日数,抽样切瓜查验,按色标适时采收,保证上市瓜质量一致。当西瓜长到1/2大小时,用白色泡沫包装材料做瓜垫,防止形成阴阳面,增加甜度和美观性。采收后贴上商标,套上泡沫网套装箱销售。

五、病虫害防治 1.炭疽病

防治方法:①选用健株果实的种子留种,如种子有带病嫌疑,可用40%的福尔马林100倍液浸种30分钟,清洗后播种,或用硫酸链霉素加水稀释100-150倍,浸种10分钟,效果很好。

②采用农业综合防治,实行轮作,合理施肥,增加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深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畦面铺草等综合措施

③药剂防治。根据常年的发病时期,定期喷药,雨季前后应增加喷药次数和用量。应用65%代森锰锌和70%的托布津都可取得一定的效果。根据发病规律,应在幼苗期喷1次药,伸蔓至结果前以甲基托布津800倍液,连续喷2次,结果后用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每7-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在发病重的田块可混合喷施0.3%-0.4% 的磷酸二氢钾,则效果更好。其他可选用的药剂有:50%可湿性多菌灵500-800倍液,65%可湿性代森锰锌500-600倍液,波尔多液1:200倍液喷雾。连续阴雨时可喷托布津石 9 灰粉,配方是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份,石灰粉10份,混合均匀后使用。

2.菌核病

菌核病在西瓜整个生育期地上部分均可发生,主要引起叶、茎蔓枯死和果实腐烂。子叶发病,初呈水渍状,逐渐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斑,不久扩展至整个子叶,引起子叶枯死,幼苗猝倒,并以此病株向四周扩展,形成明显的病块。成株期发病,多见于瓜蔓枝交叉或叶柄处,病斑初呈水渍状,表皮暗绿色,后逐渐长出棉絮状菌丝,潮湿时,菌丝生长迅速呈浓密绒毡状,随着病部的扩大和菌丝的生长,5~7 d后形成菌核,包裹着病部,病部以上部分失水枯死。叶片发病, 多呈圆形或近圆形水渍状斑,后逐渐扩大,多具明显或隐或现的轮纹,随病斑的扩大叶片软腐,向叶柄、蔓上粘附感染,干旱时病叶病斑易破碎。果实上染病, 多从蒂部形成油渍状斑点,后变为暗绿色圆形凹陷, 并逐渐扩大,其病部上长出棉絮状菌丝,后期整个果实湿腐形成大块不规则黑色菌核。

西瓜菌核病病原为核盘菌的真菌。病菌以菌核、菌丝体随植物病残组织在地表、土壤及棚架上越冬、越夏。气候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并释放子囊孢子,借助风、雨、灌溉水传播蔓延,主要侵染花瓣。菌核也可以生长菌丝,直接侵染叶片和茎基部。病株产生的菌丝体在田间多次重复侵染引起病害流行。菌核病发生为害程度与温度湿度和栽培管理水平关系密切。棚内温度15~30 ℃菌核都能萌发,以 20~25 ℃最适宜,空气相对湿度大于85 %易发病。一般本市春季西瓜定植以后,棚内气温均可满足发病, 只要有阴雨天气或棚内浇水,湿度即可达到发病要求,发病高峰一般在4月中下旬,此时,春季大棚西瓜正处于初花期,温湿度适宜,棚内枝蔓密集,有利于子囊孢子萌发和侵入,病菌侵入花瓣,并随花瓣脱落粘附于叶、茎蔓处引起发病。另外连作瓜田、氮肥过量、地势低洼以及棚膜破漏处容易发病。

菌核病防治方法:

a避免连作 最好与非瓜类作物及蔬菜作物实行 2~3年轮作。有条件的实施水旱轮作,以选择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种植为佳,同时,要选用耐病品种。

b加强栽培管理 施足基肥,以鸡粪、饼肥优质复合肥为主,平衡配方施肥;开好田间三沟,降低田间湿度,干旱灌水时浇灌根际周围,切忌大水漫灌;及时整枝打杈,降低田间郁蔽程度。田间发现少量病株后及时摘除发病枝病叶,减少菌源,改善通风透光条件。西瓜收获后彻底清理病残体。

c及时施药保护 发病初期,选用40 %唑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或50 %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喷雾,每5~7 d 喷1 次,连喷2~3 次。遇有连阴雨天气或棚内湿度过大时,可用15 %腐霉利烟剂进行烟薰,每亩200~250g ,防治菌核病的发生和蔓延。

3.蔓枯病

防治方法:①选用无病的种子,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处理。②加强田间管理,如合理施肥,加强排水,注意通风透光,增强植株的生长势。③及时清除、烧毁病株残体。④药剂防治可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每7天喷1次,连续3~4次,雨前喷药效果最好。用敌克松或托布津500倍液,福尔马林100倍液涂抹病部,可收到很好的效果。扒土晒根颈部,可控制蔓延。

西瓜主要虫害的防治 1.蚜虫、温室白粉虱的防治

a.保湿灌水;b.适期播种;c.黄板诱杀;d.药剂防治,达到防治指标时,可用20%灭扫利乳油 2000倍;或2.5%天王星乳油 3000倍;或 21%灭杀毙乳油2000倍;或25%扑虱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喷雾防治。

2.瓜绢螟的防治

a.冬季清除枯枝落叶,减少越冬虫源;b.及时整枝,摘除赘芽,减少发生;c.发生初期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5%敌敌畏乳 11 油1000倍液防治,注意在幼虫卷叶前喷雾防治。

3.红蜘蛛、斑潜蝇的防治

反季节繁殖技术 篇3

摘 要 夏季,分别从预产期前35 d、28 d、21 d、14 d和7 d开始提高母猪采食量1 kg/(头·日),研究提高饲喂量对母猪妊娠期天数、产仔数、初生窝重及个体重、断奶窝重及个体重、母猪泌乳力、断奶后发情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母猪在预产期前21 d开始增料,妊娠期极显著短于预产期前7和14 d增料,仔猪初生窝重、初生个体、断奶窝重、母猪泌乳力、断奶后发情时间以预产期前21 d开始增料为最好,与其他组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但增料时间对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个体重等方面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 增料时间;初产母猪;妊娠后期;繁殖性能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1--3

近年来,随着集约化养猪生产的发展,高产母猪的营养需要和饲养管理已成为动物营养研究的新热点。但炎热季节对母猪妊娠期的饲喂方式研究不多。一般认为,母猪在妊娠前期及中期应限制饲喂,使母猪保持中等膘情,在分娩时不致过肥而降低哺乳期采食量,而且可以节约饲料,在妊娠后期提高饲喂量(增料)可满足胎儿迅速发育的需要。但在妊娠后期什么时间增料效果最佳一直存有争议。本文旨在研究妊娠后期不同时间增料对初产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以确定妊娠母猪的最佳饲喂方案。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研究妊娠后期不同时间提高饲喂量对母猪繁殖性能各项指标的影响。5组试验群母猪分别在预产期(妊娠期按115 d)前35 d、28 d、21 d、14 d和7 d开始提高饲喂量(每头每天增加1 kg)。母猪分娩后记录各组母猪的实际妊娠期天数、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仔猪平均初生重、仔猪初生全窝重、母猪泌乳力(仔猪20日龄窝重)、仔猪28日龄断奶窝重、母猪哺乳期日采食量、母猪哺乳期失重、母猪断奶至发情天数。

1.2 试验动物选择及分组

本研究于2008年5月在昌邑同旺良种猪繁育场进行,试验选取血缘相同,日龄和体重相近的长大二元杂交后备母猪40头。在母猪体重约90 kg时,每天两次用性欲旺盛的成年公猪进配种舍催情,早晚各一次,每次10 min。每天两次观察母猪发情情况,于饲喂后半小时观察,注意观察母猪的第1个和第2个发情期的发情征状,并推算第3次发情时间。从母猪第3次发情前3 d开始发情鉴定,每天用压背法检测,以母猪出现“静立反射发情”开始计时,其后24 h记作第0天。并在“静立反射发情”开始后12 h和24 h由同一个技术熟练的操作人员实施人工授精各一次,精液来源一致(记录精液规格),同时记录母猪输精日期和预产期等。输精前所有母猪饲喂后备母猪饲料,每天3 kg,分两次饲喂,自由饮水。

母猪于第二次输精后21 d用B超进行妊娠诊断,挑选体型体况良好、体重相近的30头妊娠母猪组成试验猪群,随机分到5个处理(分别从预产期前35 d、28 d、21 d、14 d和7 d开始提高饲喂量),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

1.3 试验饲粮

母猪从输精至增料期,每日饲喂2.2 kg,从增料期至妊娠113 d,每日饲喂3.2 kg,妊娠114 d后每天饲喂1.5 kg至分娩前母猪自己停止采食,分娩5 d内逐渐增加饲喂量,分娩6 d至断奶前2 d自由采食。输精-妊娠80 d饲喂妊娠前期料,妊娠81~107 d饲喂妊娠后期料,妊娠108 d-断奶饲喂哺乳期料。

试验母猪饲粮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猪饲养标准》(NY/T65-2004)母猪营养需要配制。试验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

a.多维可为每kg全价料提供:VA 4000IU;VD 3200IU;VE 44IU;VK 0.5 mg;VB1 1 mg;VB2 4 mg;VB12 0.015 mg;烟酸11 mg;泛酸13 mg;叶酸1.5 mg;吡哆醇1 mg;生物素0.25 mg。

b.微量元素添加剂可为每kg全价料提供:Fe 80 mg;Cu 5 mg;Zn 50 mg;Mn 20 mg;Se 0.15 mg;I 0.14 mg。

c.粗蛋白为实测值,其它营养成份为计算值。

1.4 饲养管理

妊娠猪舍彻底消毒后,赶入试验母猪。母猪输精后采食试验日粮,由同一饲养员饲养,每日饲喂两次,分别在早晨08:00和下午14:00饲喂,分娩后逐渐过渡到自由采食,母猪自由饮水。准确记录每天每头母猪的采食量。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并每周消毒一次。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妊娠期天数 母猪分娩时记录各组母猪的实际妊娠期天数,从母猪第二次输精开始妊娠,至母猪破水时结束妊娠,整天数以外多余的小时数除以24。

母猪分娩后记录母猪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仔猪吃乳前称量活仔猪初生全窝重,并计算活仔猪平均初生个体重。

仔猪20日龄称量仔猪全窝重代表母猪泌乳力;仔猪28日龄断奶,称量断奶窝重。

记录每头母猪哺乳期采食量,计算母猪哺乳期日采食量;记录母猪断奶至发情天数。

1.6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整理。运用SPSS1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ANOVA法进行方差分析,用LSD方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2 结果与讨论

确定母猪妊娠后期适宜的增料时间必须以保证胎儿的发育为基础,从而获得初生重较大的胎儿,同时也要使母猪获的理想的体增重和体况,避免母猪在分娩时太肥而影响哺乳期的食欲和断奶后再发情时间[1]。

大多数后备母猪在初次配种时生理上并未发育成熟,妊娠期需供给适量的饲料以保证母体组织和胎儿的生长。若妊娠期母体增重不足,导致泌乳后体重过低,并延迟断奶至发情间隔[2],但妊娠期饲喂过多或过早,母体脂肪增重过多,会降低母猪泌乳期的采食量[3]。导致泌乳量的减少[4],体脂肪增加还会增加胎儿的负担,导致胎儿发育受阻。因此,要尽量减少怀孕期母猪不必要的脂肪沉积[5]。endprint

2.1 增料时间对母猪妊娠期天数的影响

增料时间对母猪妊娠期天数的影响见表2。

由表2可见,前3组差异不显著,4组与1组、2组、5组差异显著(P<0.05),5组与1组、2组、3组都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母猪分娩前21 d以前提高饲喂量对妊娠期影响不大,但21 d以后增料对妊娠期有很大影响,增料过晚会明显延长母猪的妊娠期。

2.2 增料时间对产仔数和初生重的影响

增料时间对产仔数和初生重的影响见表3。

由表3可见,总产仔数和活产仔数的组间P值分别为0.99和0.85,各组间差异不显著。

仔猪平均初生个体重以1组的1.55 kg为最大,但与2组、3组、4组差异不显著,而1组、2组、3组、4组分别比5组大0.45 kg、0.43 kg、0.43 kg、0.29 kg,差异极显著(P<0.01)。

仔猪初生全窝重以3组最大,比1组大0.23 kg,比2组大0.38 kg,但都差异不显著(P>0.05),而比4组大1.10 kg,差异显著(P<0.05);5组的仔猪初生全窝重最小,分别比1组、2组、3组、4组小3.67 kg、3.52 kg、3.90 kg、2.70 kg,都差异极显著(P<0.01)。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时间增料对母猪的总产仔数和活产仔数没有显著影响,与王楚端报道的在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死胎数、木乃伊数量、仔猪平均重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一致[6];预产期前21 d以前不同时间增料对仔猪平均初生重和全窝重影响不大,但预产期前14 d加料虽然对仔猪初生重影响不大,但对仔猪初重全窝重有著显影响,会降低全窝重,预产期前7 d加料,仔猪初生重和全窝重都会明显下降。

2.3 增料时间对母猪泌乳力和仔猪断奶重的影响

增料时间对母猪泌乳力和仔猪断奶重的影响见表4。

表4 增料时间对母猪泌乳力和仔猪断奶重的影响

泌乳力断奶窝重断奶个体重

141.95±1.57 a

41.95±1.57A62.05±1.25a

62.05±1.25A7.18±0.34

244.38±1.09b

44.38±1.09AB64.42±1.37b

64.42±1.37AB7.45±0.46

347.72±2.25

47.72±2.25C68.10±1.48

68.10±1.48C7.60±0.58

446.53±1.89

46.53±1.89BC66.80±2.54

66.80±2.54BC7.50±0.61

542.42±1.97 ab

42.42±1.97A62.63±2.64ab

62.63±2.64A7.03±0.75

P值0.000.000.41

注:同行数据肩注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大写字母不同差异极显著(P<0.01),小写字母不同差异显著(P<0.05)

由表4可见,母猪泌乳力以3组最大,但与4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与1组、2组、5组差异极显著(P<0.01);1组与4组、4组与5组也差异极显著(P<0.01);另外,1组与2组、2组与4组差异显著(P<0.05)。

仔猪断奶窝重以3组最大,但与4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1组、2组、5组差异极显著(P<0.01);1组与4组、4组与5组也差异极显著(P<0.01);另外,1组与2组、2组与4组差异显著(P<0.05)。

仔猪断奶个体重的组间P值为0.41,各组间差异不显著。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妊娠期内增料时间对母猪的泌乳力和仔猪断奶窝重都有较大影响,以预产期前21 d增料效果最好;而增料时间对仔猪断奶个体重影响不大。

2.4 增料时间对母猪泌乳期日采食量和断奶至发情天数的影响

增料时间对母猪泌乳期日采食量和断奶至发情天数的影响见表5。

表5 增料时间对母猪日采食量和断奶至发情天数的影响

日采食量断奶至发情天数

13.65±0.09A11.00±2.53A

23.96±0.06B9.50±1.38AB

34.23±0.136.83±1.47C

44.23±0.117.33±1.21BC

54.21±0.119.83±2.64A

P值0.000.01

注:同行数据肩注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大写字母不同差异极显著(P<0.01),小写字母不同差异显著(P<0.05)

由表5可见,母猪泌乳期采食量3组、4组、5组相近,但与1组、2组都差异极显著(P<0.01);母猪自断奶至发情时间3组最短,但与4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与其他各组差异极显著(P<0.01)。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妊娠期内不同时间增料对母猪日采食量有较大影响,以预产期前21 d以后增料为好;妊娠期内不同时间增料对母猪断奶至发情天数也有较大影响,以预产期前21 d增料母猪断奶后发情最快。

3 结论

后备母猪在妊娠后期不同时间提高饲喂量对繁殖性能有较大影响,母猪在预产期前21 d开始增料,妊娠期极显著短于预产期前7 d和14 d增料,仔猪初生窝重、初生个体、断奶窝重、母猪泌乳力、断奶后发情时间以预产期前21 d开始增料为最好,但增料时间对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个体重等方面的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1]刘振峰,梁峰.母猪怀孕后期提高采食量对生产性能的影响[J].饲料研究,2008(6):52-53.

[2]Johnston L,Trottier N.Nutritional methods to improve sow productivity examined [J]. Feedstuffs,1999,71(44):12-17.

[3]Revell D K,Williams I H,Mullan B P,et al. Body composition at farrowing and nutrition during lactation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primiparous sows:I.Voluntary feed intake,weightloss,and plasma metabolites[J]. J Anim Sci,1998(76):1729-1737.

[4]程曙光,陈佳.妊娠母猪营养与饲料[J].今日畜牧兽医,2010(1):25.

[5]和玉丹,译.怀孕母猪和哺乳母猪的理想氨基酸平衡最新研究[J].2010(8):30.

[6]王楚端.妊娠后期提高饲喂量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02,38(6):18-19.

(责任编辑:赵中正)endprint

2.1 增料时间对母猪妊娠期天数的影响

增料时间对母猪妊娠期天数的影响见表2。

由表2可见,前3组差异不显著,4组与1组、2组、5组差异显著(P<0.05),5组与1组、2组、3组都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母猪分娩前21 d以前提高饲喂量对妊娠期影响不大,但21 d以后增料对妊娠期有很大影响,增料过晚会明显延长母猪的妊娠期。

2.2 增料时间对产仔数和初生重的影响

增料时间对产仔数和初生重的影响见表3。

由表3可见,总产仔数和活产仔数的组间P值分别为0.99和0.85,各组间差异不显著。

仔猪平均初生个体重以1组的1.55 kg为最大,但与2组、3组、4组差异不显著,而1组、2组、3组、4组分别比5组大0.45 kg、0.43 kg、0.43 kg、0.29 kg,差异极显著(P<0.01)。

仔猪初生全窝重以3组最大,比1组大0.23 kg,比2组大0.38 kg,但都差异不显著(P>0.05),而比4组大1.10 kg,差异显著(P<0.05);5组的仔猪初生全窝重最小,分别比1组、2组、3组、4组小3.67 kg、3.52 kg、3.90 kg、2.70 kg,都差异极显著(P<0.01)。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时间增料对母猪的总产仔数和活产仔数没有显著影响,与王楚端报道的在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死胎数、木乃伊数量、仔猪平均重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一致[6];预产期前21 d以前不同时间增料对仔猪平均初生重和全窝重影响不大,但预产期前14 d加料虽然对仔猪初生重影响不大,但对仔猪初重全窝重有著显影响,会降低全窝重,预产期前7 d加料,仔猪初生重和全窝重都会明显下降。

2.3 增料时间对母猪泌乳力和仔猪断奶重的影响

增料时间对母猪泌乳力和仔猪断奶重的影响见表4。

表4 增料时间对母猪泌乳力和仔猪断奶重的影响

泌乳力断奶窝重断奶个体重

141.95±1.57 a

41.95±1.57A62.05±1.25a

62.05±1.25A7.18±0.34

244.38±1.09b

44.38±1.09AB64.42±1.37b

64.42±1.37AB7.45±0.46

347.72±2.25

47.72±2.25C68.10±1.48

68.10±1.48C7.60±0.58

446.53±1.89

46.53±1.89BC66.80±2.54

66.80±2.54BC7.50±0.61

542.42±1.97 ab

42.42±1.97A62.63±2.64ab

62.63±2.64A7.03±0.75

P值0.000.000.41

注:同行数据肩注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大写字母不同差异极显著(P<0.01),小写字母不同差异显著(P<0.05)

由表4可见,母猪泌乳力以3组最大,但与4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与1组、2组、5组差异极显著(P<0.01);1组与4组、4组与5组也差异极显著(P<0.01);另外,1组与2组、2组与4组差异显著(P<0.05)。

仔猪断奶窝重以3组最大,但与4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1组、2组、5组差异极显著(P<0.01);1组与4组、4组与5组也差异极显著(P<0.01);另外,1组与2组、2组与4组差异显著(P<0.05)。

仔猪断奶个体重的组间P值为0.41,各组间差异不显著。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妊娠期内增料时间对母猪的泌乳力和仔猪断奶窝重都有较大影响,以预产期前21 d增料效果最好;而增料时间对仔猪断奶个体重影响不大。

2.4 增料时间对母猪泌乳期日采食量和断奶至发情天数的影响

增料时间对母猪泌乳期日采食量和断奶至发情天数的影响见表5。

表5 增料时间对母猪日采食量和断奶至发情天数的影响

日采食量断奶至发情天数

13.65±0.09A11.00±2.53A

23.96±0.06B9.50±1.38AB

34.23±0.136.83±1.47C

44.23±0.117.33±1.21BC

54.21±0.119.83±2.64A

P值0.000.01

注:同行数据肩注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大写字母不同差异极显著(P<0.01),小写字母不同差异显著(P<0.05)

由表5可见,母猪泌乳期采食量3组、4组、5组相近,但与1组、2组都差异极显著(P<0.01);母猪自断奶至发情时间3组最短,但与4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与其他各组差异极显著(P<0.01)。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妊娠期内不同时间增料对母猪日采食量有较大影响,以预产期前21 d以后增料为好;妊娠期内不同时间增料对母猪断奶至发情天数也有较大影响,以预产期前21 d增料母猪断奶后发情最快。

3 结论

后备母猪在妊娠后期不同时间提高饲喂量对繁殖性能有较大影响,母猪在预产期前21 d开始增料,妊娠期极显著短于预产期前7 d和14 d增料,仔猪初生窝重、初生个体、断奶窝重、母猪泌乳力、断奶后发情时间以预产期前21 d开始增料为最好,但增料时间对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个体重等方面的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1]刘振峰,梁峰.母猪怀孕后期提高采食量对生产性能的影响[J].饲料研究,2008(6):52-53.

[2]Johnston L,Trottier N.Nutritional methods to improve sow productivity examined [J]. Feedstuffs,1999,71(44):12-17.

[3]Revell D K,Williams I H,Mullan B P,et al. Body composition at farrowing and nutrition during lactation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primiparous sows:I.Voluntary feed intake,weightloss,and plasma metabolites[J]. J Anim Sci,1998(76):1729-1737.

[4]程曙光,陈佳.妊娠母猪营养与饲料[J].今日畜牧兽医,2010(1):25.

[5]和玉丹,译.怀孕母猪和哺乳母猪的理想氨基酸平衡最新研究[J].2010(8):30.

[6]王楚端.妊娠后期提高饲喂量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02,38(6):18-19.

(责任编辑:赵中正)endprint

2.1 增料时间对母猪妊娠期天数的影响

增料时间对母猪妊娠期天数的影响见表2。

由表2可见,前3组差异不显著,4组与1组、2组、5组差异显著(P<0.05),5组与1组、2组、3组都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母猪分娩前21 d以前提高饲喂量对妊娠期影响不大,但21 d以后增料对妊娠期有很大影响,增料过晚会明显延长母猪的妊娠期。

2.2 增料时间对产仔数和初生重的影响

增料时间对产仔数和初生重的影响见表3。

由表3可见,总产仔数和活产仔数的组间P值分别为0.99和0.85,各组间差异不显著。

仔猪平均初生个体重以1组的1.55 kg为最大,但与2组、3组、4组差异不显著,而1组、2组、3组、4组分别比5组大0.45 kg、0.43 kg、0.43 kg、0.29 kg,差异极显著(P<0.01)。

仔猪初生全窝重以3组最大,比1组大0.23 kg,比2组大0.38 kg,但都差异不显著(P>0.05),而比4组大1.10 kg,差异显著(P<0.05);5组的仔猪初生全窝重最小,分别比1组、2组、3组、4组小3.67 kg、3.52 kg、3.90 kg、2.70 kg,都差异极显著(P<0.01)。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时间增料对母猪的总产仔数和活产仔数没有显著影响,与王楚端报道的在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死胎数、木乃伊数量、仔猪平均重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一致[6];预产期前21 d以前不同时间增料对仔猪平均初生重和全窝重影响不大,但预产期前14 d加料虽然对仔猪初生重影响不大,但对仔猪初重全窝重有著显影响,会降低全窝重,预产期前7 d加料,仔猪初生重和全窝重都会明显下降。

2.3 增料时间对母猪泌乳力和仔猪断奶重的影响

增料时间对母猪泌乳力和仔猪断奶重的影响见表4。

表4 增料时间对母猪泌乳力和仔猪断奶重的影响

泌乳力断奶窝重断奶个体重

141.95±1.57 a

41.95±1.57A62.05±1.25a

62.05±1.25A7.18±0.34

244.38±1.09b

44.38±1.09AB64.42±1.37b

64.42±1.37AB7.45±0.46

347.72±2.25

47.72±2.25C68.10±1.48

68.10±1.48C7.60±0.58

446.53±1.89

46.53±1.89BC66.80±2.54

66.80±2.54BC7.50±0.61

542.42±1.97 ab

42.42±1.97A62.63±2.64ab

62.63±2.64A7.03±0.75

P值0.000.000.41

注:同行数据肩注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大写字母不同差异极显著(P<0.01),小写字母不同差异显著(P<0.05)

由表4可见,母猪泌乳力以3组最大,但与4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与1组、2组、5组差异极显著(P<0.01);1组与4组、4组与5组也差异极显著(P<0.01);另外,1组与2组、2组与4组差异显著(P<0.05)。

仔猪断奶窝重以3组最大,但与4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1组、2组、5组差异极显著(P<0.01);1组与4组、4组与5组也差异极显著(P<0.01);另外,1组与2组、2组与4组差异显著(P<0.05)。

仔猪断奶个体重的组间P值为0.41,各组间差异不显著。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妊娠期内增料时间对母猪的泌乳力和仔猪断奶窝重都有较大影响,以预产期前21 d增料效果最好;而增料时间对仔猪断奶个体重影响不大。

2.4 增料时间对母猪泌乳期日采食量和断奶至发情天数的影响

增料时间对母猪泌乳期日采食量和断奶至发情天数的影响见表5。

表5 增料时间对母猪日采食量和断奶至发情天数的影响

日采食量断奶至发情天数

13.65±0.09A11.00±2.53A

23.96±0.06B9.50±1.38AB

34.23±0.136.83±1.47C

44.23±0.117.33±1.21BC

54.21±0.119.83±2.64A

P值0.000.01

注:同行数据肩注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大写字母不同差异极显著(P<0.01),小写字母不同差异显著(P<0.05)

由表5可见,母猪泌乳期采食量3组、4组、5组相近,但与1组、2组都差异极显著(P<0.01);母猪自断奶至发情时间3组最短,但与4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与其他各组差异极显著(P<0.01)。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妊娠期内不同时间增料对母猪日采食量有较大影响,以预产期前21 d以后增料为好;妊娠期内不同时间增料对母猪断奶至发情天数也有较大影响,以预产期前21 d增料母猪断奶后发情最快。

3 结论

后备母猪在妊娠后期不同时间提高饲喂量对繁殖性能有较大影响,母猪在预产期前21 d开始增料,妊娠期极显著短于预产期前7 d和14 d增料,仔猪初生窝重、初生个体、断奶窝重、母猪泌乳力、断奶后发情时间以预产期前21 d开始增料为最好,但增料时间对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个体重等方面的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1]刘振峰,梁峰.母猪怀孕后期提高采食量对生产性能的影响[J].饲料研究,2008(6):52-53.

[2]Johnston L,Trottier N.Nutritional methods to improve sow productivity examined [J]. Feedstuffs,1999,71(44):12-17.

[3]Revell D K,Williams I H,Mullan B P,et al. Body composition at farrowing and nutrition during lactation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primiparous sows:I.Voluntary feed intake,weightloss,and plasma metabolites[J]. J Anim Sci,1998(76):1729-1737.

[4]程曙光,陈佳.妊娠母猪营养与饲料[J].今日畜牧兽医,2010(1):25.

[5]和玉丹,译.怀孕母猪和哺乳母猪的理想氨基酸平衡最新研究[J].2010(8):30.

[6]王楚端.妊娠后期提高饲喂量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02,38(6):18-19.

反季节繁殖技术 篇4

1 斑嘴野鸭繁殖的条件

根据野鸭繁殖原理, 斑嘴野鸭的繁殖条件由以下四个要素决定:

1.1 饲养日龄

野鸭达到性成熟的年龄是其繁殖的必备条件。一般而言, 斑嘴野鸭公鸭240~270日龄、母鸭210~240日龄可达性成熟。但是, 根据野鸭出生后的环境气候、营养水平和个体的差异, 其性成熟时间也会存在一定差别。

1.2 光照时间

光照刺激野鸭的性腺发育, 并以波长、光照强度和光周期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产生影响。同时光照时间的长短决定了野鸭每天的活动和采食时间的长短, 充足的光照时间促使野鸭的兴奋时间延长, 促进代谢机能, 利于野鸭繁殖。

1.3 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直接决定野鸭的兴奋程度, 影响机体代谢机能的发挥和能量的吸收与消耗。尽管在逐渐适应的前提下, 斑嘴野鸭可耐-10℃的寒冷, 忍受40℃的高温。但是, 斑嘴野鸭生存和繁殖的最适宜温度是15~25℃, 低于13℃和高于37℃的环境温度都将影响繁殖。

1.4 营养状况

加强营养对斑嘴野鸭的繁殖有保证和促进作用。保证斑嘴野鸭饲料品种的多样化, 提供丰富全面的营养对野鸭的繁殖至关重要。

2 斑嘴野鸭季节性繁殖的环境营养调控机理

2.1 光照调控效应

动物的季节性繁殖活动, 都是对环境季节性变化的适应结果, 是长期自然选择的产物。而四季的日照变化是调节动物季节性繁殖活动的最主要环境因素。斑嘴野鸭是长日照繁殖鸟 (禽) 类, 作为迁徙鸟类, 自然选择的结果, 已形成一年中的某个固定季节进行繁殖的习性。在自然界中, 斑嘴野鸭一般每年3月初从我国南方越冬地往北迁徙, 4~7月在北方繁殖, 9月末从繁殖地往南迁徙越冬。也有部份斑嘴野鸭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终年留居, 3~6月繁殖。已有研究表明, 光周期被认为是鸟 (禽) 类季节性繁殖最重要的同步信号, 合理的光照处理可以打破某些鸟 (禽) 类繁殖的季节性。光通过鸟 (禽) 类眼和脑影响脑下垂体的机能, 而鸟 (禽) 类的生殖调控是由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分泌各种激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素释放激素 (Gn RH) 进入血液后, 经垂体门脉系统作用于垂体, 促进垂体分泌促黄体素 (LH) 和促卵泡素 (FSH) ;LH和FSH通过血液循环到达性腺, 促进性腺类固醇类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从而促进卵巢和睾丸的生长发育及各种与繁殖有关的机能, 完成鸟 (禽) 类的繁殖行为。在光照调控下, 下丘脑释放Gn RH和血管活性肠肽 (VIP) , 影响催乳素 (PRL) 的分泌, PRL是鸟 (禽) 就巢发生和维持的关键激素。与此同时, PRL也可以通过下丘脑抑制 (鸟) 禽类Gn RH的分泌, 而且还抑制卵泡的发育。不过鸟 (禽) 类也有光钝化现象, 即在长日照条件下也不能维持促性腺素分泌, 导致繁殖系统功能退化、产蛋量下降。

有关鸟 (禽) 类繁殖的光周期效应, 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早在1921年Rowan首次证实光照影响鸟 (禽) 的繁殖, 他捕捉迁徙的候鸟北美小雀, 用模拟春季长日照, 在艾德蒙顿冬天0℃以下也能交配和产蛋。在现代家禽生产中, 光控技术已得到成熟应用, 生产者通过采用合理的光照制度, 可以使家禽的开产时间提前或推迟, 提高产蛋率, 调节产蛋时间, 使蛋重及蛋壳品质达到最佳。

2.2 温度、湿度对繁殖的影响

温度是影响野鸭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温度作用于野鸭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生长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等, 改变其内分泌功能, 从而影响野鸭性器官发育、性成熟和产蛋量。通常, 野鸭在环境温度12℃以上就可以顺利繁殖。高温环境会影响野鸭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 显著抑制生殖内分泌机能, 进而导致其开产推迟或产蛋率和蛋品质下降。低温对野鸭繁殖的不良影响, 主要是引起野鸭生殖激素的分泌失调、与生殖有关的酶活力下降以及生殖发育不良等, 从而影响生殖细胞的发育和成熟。湿度则是相对于温度变化而改变的, 一般来说相对湿度不宜超过70%。空气中的氨气和硫化氢等气体的含量也对野鸭的繁殖具有一定的影响。

2.3 营养对繁殖的影响

为维持野鸭的生命活动, 促进野鸭较快地生长发育、繁殖后代, 应提供足够的多种营养物质, 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水等六大类营养素。而且饲料中的营养水平应与合理的光照制度结合起来实施, 使整个体躯发育与生殖系统发育相协调。

3 斑嘴野鸭反季节繁殖实践

笔者自2011年以来在浙江省慈溪市野鸭驯养户中开展了斑嘴野鸭秋冬季 (反季节) 繁殖试验, 经二年研究与实践, 取得了理想效果。2012年9月中旬~12月上旬, 慈溪一野鸭场510只能繁斑嘴母鸭共产蛋8670个, 其中受精蛋7490个、出雏鸭6712只, 受精率及受精蛋孵化率分别为86.4%、89.6%。主要技术小结如下:

3.1 适时留种

根据斑嘴野鸭性成熟时间, 计划秋冬季繁殖的斑嘴野鸭应从当年早春孵出的前几批野鸭苗中选留或在已利用1年的种鸭中选留, 以3月份出壳的苗鸭为宜。公母配比1:2~

2.5。

3.2 调控营养

留作种用的野鸭在120日龄以前按生长需要供给营养, 120日龄后要限制饲养, 控制体重, 减少脂肪过量沉积, 饲喂低能量、低蛋白饲料, 投料由开始时的2次/d逐渐改为1次/1~2d, 至换羽结束后逐渐提高饲料营养水平。开产后应加强营养, 要求饲料含代谢能11.5MJ/kg、粗蛋白18%, 日喂精料100g/只, 适量添加青绿饲料及新鲜小鱼、小虾、贝类等动物饲料, 并补充VA、VD、VE、VC和矿物质等。

3.3 增加光照

针对秋冬季节自然光照日渐缩短, 日照强度减弱的气候特点, 繁殖舍内应安装一定数量的白炽灯或节能灯, 以保证自然光照不足时补充人工光照需要。野鸭210日龄后, 每天傍晚应全部赶入舍内, 补充人工光照, 按每30m2鸭舍40W白炽灯光照强度 (10~15LX) 整夜照明。产蛋期每天保持16h光照时间。

3.4 注意保温

斑嘴野鸭产蛋需适宜的温度, 而秋冬季节气温日渐降低, 大多达不到理想温度, 因此必须做好繁殖场所保温工作。鸭舍朝北窗户应全部封闭, 舍内采用红外线灯或锅炉增温, 水陆运动场四周及上方用渔网和塑料膜围住, 防止贼风进入。同时, 要常开气窗, 注意保持舍内空气流通, 消除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影响, 相对湿度控制在60~75%, 保持鸭舍干燥清洁。

3.5 降低饲养密度

秋冬季野鸭活动空间相对较小, 降低饲养密度, 可减少野鸭相互干扰, 对提高秋冬季野鸭产蛋率有一定作用。根据实践, 繁殖群不宜过大, 以每平方米鸭舍饲养 (2~3) 只为宜。

摘要:斑嘴野鸭的繁殖具有典型的季节性特征, 导致不能全年均衡生产, 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然而通过反季节繁殖技术可以让斑嘴野鸭在非繁殖季节持续高效地进行生产, 达到均衡生产的目的。本文通过阐述野鸭反季节繁殖的机理、调控方法、配套措施, 并结合当前生产实践中的现实案例, 为斑嘴野鸭反季节生产真正实现科学化、产业化提供参考依据。

反季节西瓜的栽培技术 篇5

一、种植密度

日光温室种植的西瓜一般都是黄皮礼品西瓜和无籽西瓜。其栽值密度要根据品种的熟性和单株留蔓数及土壤肥力来决定。早熟品种每亩1500-1800株(双蔓整枝),中熟品种1500株,晚熟品种1200株。

二、温度管理

根据西瓜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温度的需要进行调控。白天温度一般控制在30℃一36℃,夜温不得低于15℃,坐果和果实发育期,夜温不得低于18℃。地温应保持18℃以上。

三、水肥管理

西瓜适宜的土壤湿度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78%,土壤湿度低于48%就会发生旱象。西瓜对土壤水分的要求是发芽期高,幼苗期较少,伸蔓期适量,结果中期是需水高峰期,要充分灌水,结果后期,又应减少灌水。

西瓜的施肥,应是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进行追肥,在果实膨大期每亩施硫酸钾3O公斤,二铵30公斤。在瓜“定个”前后,有条件的可进行叶面喷施0.2%的尿素和0.2%磷酸二氢钾的混合液。观察西瓜是否缺肥,要看叶子的颜色,如果基部叶片深绿,中部叶片绿,顶部叶片浅绿,表明生长正常;如果整个植株从上到下叶片黄绿色,表明缺肥;如果植株叶色从上到下都是深绿色,表明氮肥过多,会发生疯长,需注意控制。

四、整枝

日光温室西瓜采用双蔓整枝,主蔓作结果蔓,爬地生长,副蔓作为营养蔓吊蔓向上生长。蔓长50-60厘米时开始整枝,坐瓜节位以前的侧枝应及时摘除,对长势弱的品种可多留蔓或不整枝。

五、坐果与授粉

反季节繁殖技术 篇6

1 母猪采食量下降

猪没有汗腺, 不能通过皮肤蒸发来调节体温。当外界温度超过28℃, 母猪就会通过减少采食量来调节体内热量的产生。而采食量下降会导致泌乳量下降, 机体为了泌乳的需要动用体内储存的脂肪, 因此体重就会下降, 必须采取措施预防。

(1) 滴水降温法。当温度超过28℃时, 在母猪肩部用滴管滴水, 怀孕母猪通过喷雾降温, 同时增加送风量, 可提高母猪采食量20%~40%。

(2) 物理降温法。在猪舍顶部进行隔热改造, 房顶喷水, 加盖遮荫网或种植绿色植被, 以降低太阳辐射热的负面影响, 起到隔热降室温的效果。加强舍内通风, 增强猪体表散热。

(3) 调整营养配方。母猪由于热应激造成采食量下降, 能量供应不足, 影响泌乳量。在母猪日粮中可添加2%~5%的油脂, 以提高能量水平, 确保日粮消化能在14.2MJ/kg;增加粗蛋白含量, 夏季哺乳母猪日粮粗蛋白可配到17.5%~18.5%。尽量选择优质蛋白质原料, 最好不要使用棉粕等杂粕;确保氨基酸的平衡, 赖氨酸含量为0.95%~1.15%, 蛋氨酸含量为0.22%~0.25%。

(4) 添加抗应激添加剂。维生素、矿物质、电解质等按一定比例配制成添加剂, 能够协调机体的调节功能, 增强猪抵抗高温的能力, 从而缓解热应激的影响。夏季在日粮中添加VC100~150mg/kg有利于减缓高热应激, 提高母猪的繁殖率和免疫力, 减少仔猪下痢的发病率, 降低仔猪死亡率。小苏打也是一种缓冲剂, 夏季每吨饲料中添加3~5kg 0.1%的碳酸氢钠, 对增强猪的抗热能力, 促进日增重有良好作用。

(5) 湿拌料饲喂。采取湿拌料的形式饲喂, 不论热天还是冷季, 均能增加母猪10%左右的采食量。

(6) 调整母猪的饲喂时间。高温季节尽量在早上6:00前和下午5:00后气温不太高的时候饲喂, 并为母猪提供充足清洁的地下水, 能够提高母猪的采食量。

2 母猪产后炎症多

母猪产仔过程中子宫口开张, 生殖道受创, 容易受到细菌侵染, 极易发生生殖道炎症, 所以要提前预防。产房要提前空栏干燥, 母猪进产床时要冲洗消毒, 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状态是养好母猪的基本前提。

母猪产后肌注抗生素, 防止各种细菌对产道和子宫的感染。但不能长期只用一种抗生素或者滥用抗生素, 这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通过营养途径改善母猪体况, 增强体质, 缩短产程, 增加机体自净和恢复功能。

3 母猪便秘

便秘的原因是肠蠕动变慢、无力, 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 从中医的角度讲是内热无法排出。

饲料营养配比不当, 如矿物质过多, 长期饲喂粉料, 添加米糠、稻壳糠, 缺乏青绿饲料。母猪饮水不足, 缺乏运动。孕期胎儿压迫肠道, 导致肠道蠕动慢;产后肢体松弛, 肠道蠕动也减慢。所以产前产后母猪都易发生便秘。母猪产后感染发热, 采食减少, 也容易出现便秘。加强饲养管理, 改善饲料结构可有效预防此病。

4 母猪奶水差

奶水的营养由饲料来提供, 饲料的好坏直接决定奶水的质量。哺乳母猪需要专用的哺乳母猪饲料来饲养, 但并不是说用了好的母猪料就一定奶水好, 它还受多种因素影响。

采食量低, 夏季热应激、产前产后饲养管理不当、怀孕期母猪喂得偏肥、母猪炎症、便秘, 都会影响哺乳期母猪采食量, 采食量低产奶所需营养不够, 奶水量就少, 此时母猪机体会动用脂肪产奶, 导致奶水中脂肪过多而造成仔猪拉稀。母猪胎次不同, 奶水质量也有差异。通常6胎以前好于6胎以后的奶水质量。

5 避免高温应激措施

热天高温应激, 导致母猪受胎率下降, 泌乳性能降低, 仔猪不能获得充足的乳汁, 生长速度降低, 死亡率升高。另外, 高温也能使母猪体能消耗过快, 机体衰退, 影响下一个周期的配种能力。可以说高温应激是造成猪场生产管理恶性循环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避免。

(1) 采取滴管滴水或喷雾降温措施, 结合通风对流, 促进蒸发和散热。传统猪舍应打开窗户, 加装送风机, 有条件的猪场在配种怀孕和产仔舍安装水帘降温系统, 可使舍温降低3~5℃。

(2) 供给充足饮水, 抑制体温升高。清洁饮水在母猪消化道内升温可使机体降温, 高温季节母猪饮水需求量加大, 饮水不足会导致猪的耐热性下降, 饲养员应每天检查饮水器是否正常供水, 使用食槽饮水的猪场需勤添勤换。

反季节繁殖技术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母羊繁殖性状资料收集

调查统计广西扶绥肉用山羊种羊场2006—2007年686胎次隆林山羊母羊的产羔胎数、受胎率、窝产羔数、产羔率、初生均重、初生窝重、断奶成活率等资料。调查表明, 期间该场公母羊分群饲养, 管理制度规范, 生产水平稳定。

1.2 气象资料收集

从当地气象局获取2006年和2007年的气象观测资料, 统计各季度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相对湿度等气象指标。

1.3 统计方法

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整理, 按季度统计母羊的繁殖性能。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

℃、%

%、只、kg

2 结果与分析

2.1 2006年和2007年主要气候因子变化情况

从表1可见, 该地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夏气候交替明显, 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22~24℃。气温最低的季节是冬季 (12—次年2月) , 平均气温2006年为15.4℃, 2007年为16.8℃, 最低气温8℃以下;气温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6—8月) , 平均气温2006年为28.3℃, 2007年为29.0℃, 最高气温在36℃以上。相对湿度最低的是秋季 (9—11月) , 为67.3%;最高的是夏季 (6—8月) , 2006年为79.7%, 2007年为75.0%。

2.2 不同季节隆林山羊母羊的繁殖性能情况

从2006、2007两年对隆林山羊母羊的主要繁殖性状统计结果看, 各季节母羊受胎率变化规律明显, 以春季 (3—5月) 最高, 平均受胎率为89.2%;其次是冬季 (12—次年2月) 、秋季 (9—11月) , 平均受胎率分别为86.7%、84.0%;最低是夏季 (6—8月) , 平均受胎率为77.2%。统计分析表明, 春季、冬季、秋季间受胎率差异不显著 (P>0.05) , 与夏季间差异均达到显著 (P<0.05) 或极显著水平 (P<0.01) 。窝产羔数、产羔率、初生均重和初生窝重无明显的变化规律。断奶成活率以夏季 (6—8月) 最高, 平均断奶成活率为96.9%;其次是春季 (3—5月) 、秋季 (9—11月) , 分别为91.5%、86.2%;最低是冬季 (12—次2月) , 为80.4%。经显著性检验表明, 夏季、春季平均断奶成活率显著高于冬季 (P<0.05) , 其它各季间差异不显著 (P>0.05) 。

3 讨论与结论

3.1 隆林山羊母羊受胎率随着季节的不同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 以夏季 (6—8月) 为最低, 均在80%以下, 而其它季节的受胎率均在80%以上。从该气候变化情况来看, 夏季的平均气温 (28.3~29.0℃) 和相对湿度 (75.0%~79.7%) 均为全年中最高。这表明高温高湿不利于母羊的配种受胎, 但低温却对受胎率影响不大。这是因为, 动物在高温环境下各种性激素分泌减少, 致使羊的精、卵细胞发育受阻, 形成的胚胎不能正确调控前列腺素的合成, 使黄体功能难以维持;同时高温引起母畜体温升高, 形成炎热的生殖道, 特别是子宫环境温度升高, 不利于受精卵的发育和附植, 从而导致母畜受胎率的降低[1]。如果空气湿度过高, 还可抑制母羊的蒸发散热, 使母羊体热调节困难, 体温上升, 从而加重高温对母羊繁殖力的危害[2]。

3.2 羔羊断奶成活率以夏季 (6—8月) 最高, 其次是春季 (3—5月) 、秋季 (9—11月) , 最低是冬季 (12—次年2月) 。一般恒温动物在幼龄时, 热调节机能还未发育完善, 体脂和糖元贮量少, 代偿性的代谢率较低, 且皮下脂肪薄, 被毛少, 体小, 散热快, 因而抵抗寒冷的能力差, 故幼龄家畜对温度的要求较高[3]。

3.3 在南方地区, 夏季天气炎热, 湿度较高, 为了提高母羊的繁殖力, 配种高峰应尽量避免在夏季进行, 可采用同期发情的办法, 使大多数母羊集中在气温较适宜的季节配种。或在夏季采取适当的降温降湿措施。

反季节繁殖技术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研究材料

试验猪来源于湖南某原种猪场, 试验数据为2013年1 280窝大白猪的繁殖记录, 分别按配种季节分组分为4组, 并对其繁殖性能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 生产工艺

该猪场采用全自动生产工艺流程, 根据不同生长阶段进行生产, 实行全进全出制。猪舍按“公猪舍—空怀舍—妊娠舍—分娩舍—保育舍—育肥舍”的顺序排列分布。不同猪舍间严禁窜栏, 其中空怀舍母猪采用大群自动化饲喂系统, 妊娠母猪舍为单体限位栏, 分娩舍采用离地高床分娩栏, 保育舍和肥育猪舍采用大栏, 以上均采用水泡粪[3]。猪场大白母猪均使用本场大白公猪进行人工授精, 品种间自交系数 <0.05。各阶段的饲养管理按公司操作规程进行。

1.3 统计方法

所有繁殖数据均录入GPS育种软件, 根据各母猪产仔所记录的数据, 分别统计大白猪不同配种季节母猪的妊娠日期、平均空怀期、木乃伊数、总产仔数、死胎数、产活仔数、初生重、初生窝重、21日龄窝重、断奶头数等指标。

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从GPS育种软件里导出, 用Excel建立数据库, 利用SPSS 14.0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t显著性检验, 多重比较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配种季节对大白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 随着配种季节的变化, 大白猪的妊娠日期在春季最短, 到夏、秋两季逐渐提高, 且与夏、秋两季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到冬季妊娠日期逐渐回升, 与其他季节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从平均空怀期数据分析, 平均空怀期以夏季最低, 与其他季节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说明在夏季母猪较易发情和受孕。从总产仔数分析, 夏季的总产仔数最低, 与其他季节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冬季最高, 与其他季节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从木乃伊数据分析, 各季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从死胎数分析, 春季的死胎率最高, 产活仔数最少, 与其他季节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2 不同配种季节对大白母猪产仔性能的影响

从表2可看出, 不同季节的初生重以夏、秋两季最低, 冬春两较高, 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从初生窝重看, 冬季的初生窝重最大, 与夏秋两季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从21日龄窝重分析, 夏季出生的21日龄窝重最低, 与其他季节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断奶头数数据以冬季最好, 与其他季节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而春夏两季断奶头数最低。

3 讨论

3.1 配种季节对大白猪繁殖性能影响的因素

不同配种季节对产仔性能有较大的影响, 主要与母猪生理状态在不同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变化有关, 同时与公猪精液品质变化有关。本试验结果表明, 秋、冬季节配种产仔成绩高于春、夏季节, 尤其以冬季成绩最为显著。因为母猪对热应激的耐受力比耐寒力弱, 且高温对猪胚胎发育有较大的影响, 高温对猪胚胎的影响主要在配种后6~10 d、胚胎附植期 (第11~20d) 及妊娠后期 (第100d以后) , 高温高湿气候可能增加死胎并减轻窝重, 甚至引起母猪流产。夏季和秋季配种由于妊娠早期或后期遭受到高温高湿等应激, 产仔成绩要明显低于其他季节, 且死胎数增加, 本试验结果也有类似的表现。而秋冬季节, 气候条件较好, 猪场均具有较好的防寒保暖措施, 使母猪能在较好的条件下生产, 从而带来较好的生产成绩。在夏秋两季, 南方正是高温高湿气候, 对公猪精液质量影响较大, 造成精子活力下降, 也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母猪生产性能。

3.2 配种季节对仔猪体重影响的因素

本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配种季节对仔猪初生重和初生窝重具有较大的影响, 以冬春季配种为最好。因为冬春季配种, 母猪外界环境和气候均比较舒适, 仔猪在母体内发育较好, 因此初生重相对较重。因此, 冬季配种在初生重、初生窝重、21日龄窝重、断奶头数与其他季节相比均处于最高水平, 与其他文献的研究结果类似[3~4]。

参考文献

[1]黄银花, 孙汉, 舒邓群.不同胎次、不同配种季节对不同品种猪产仔数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0, 22 (1) :106-109.

[2]谭岳华, 邹庆坚, 郑伟, 等.不同胎次与配种季节对美系大白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J].中国猪业, 2013, (11) :41-43.

[3]赵青, 钟土木, 楼平儿, 等.不同胎次与配种季节对金华猪繁殖性能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 2009, 45 (17) :52-55.

反季节繁殖技术 篇9

1 MLT的生物合成

MLT主要是由松果体合成的, 其它合成部位还有:视网膜、眼眶腔的副泪腺、唾液腺、肠的嗜铬细胞及红细胞[1], 松果体把对外界光照形成的神经信息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转变成体液信息—MLT。MLT的合成受到细胞内cAMP介导的基因表达调节[2]。目前所知对于哺乳动物来说, 光照信息是通过下述途径到达松果体的:光照→视交叉→视交叉上核→下丘脑室周区和结节区→ (经后脑顶盖背侧) →脊髓的胸段→脊髓节前交感神经束→颈上神经节→节后交感神经纤维→松果体的实质细胞。节后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通过渗透方式作用到松果体细胞。

松果体细胞合成MLT的过程如下[3]:

色氨酸undefined羟基色氨酸undefined羟胺undefined乙酰-5-羟色胺undefined褪黑激素

除松果体外, 视交叉上核、垂体结节部和视网膜中含MLT较多。最近研究在副泪腺、肠粘膜、小脑、气道上皮、肝、肾、肾上腺、胸腺、甲状腺、胰、卵巢动脉体、胎盘和子宫内膜内, 在非神经内分泌细胞诸如肥大细胞、自然杀伤 (NK) 细胞、酸性粒细胞、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中也含有[4]。

2 MLT对生殖的作用

研究表明, 光照对季节性繁殖动物影响较大, 能对动物构成适当的感受性刺激, 反射性地引起动物生殖机能的变化。在光照时间逐渐变长的季节, 出现发情的动物称为“长日照动物”, 光照时间逐渐变短的季节, 出现发情的动物称“短日照动物”。季节性繁殖动物对光照的敏感性主要通过MLT进行调控, MLT能抑制长日照动物 (如鼠类和禽类等) 的繁殖活动, 刺激短日照动物 (如绵羊和鹿等) 的繁殖活动, 而对光不敏感的动物 (如猪和牛等) 无作用。血液中MLT浓度呈昼夜节律性波动, 夜间分泌量达到峰值而白昼降到谷值。 光照对繁殖机能的调节依靠在MLT介导下传递到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调节动物的繁殖活动。到目前为止关于褪黑激素调控生殖轴的研究只揭开了一个序幕。Pang[5] (1994) 从理论上分析褪黑激素可能作用的位点:下丘脑、垂体、性腺、生殖道、雄性附性腺和乳腺等。他认为褪黑激素可能同时作用于多个位点, 以产生一个总的作用来调节生殖腺系统。MLT能使垂体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nRH) 受体数减少, 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 减少下丘脑-垂体轴对靶性腺的刺激, 来调节动物的发情。

3 MLT对生殖的调控机理

Martin和Klein[6] (1998) 首先报道褪黑激素能作用于垂体, 抑制由GnRH引起的大鼠垂体LH分泌。Va-neck[7] (1997) 发现新生大鼠整个垂体中褪黑激素受体浓度很高。但是, 成年大鼠和别的动物垂体中仅在结节部发现高浓度褪黑激素受体[8]。Masson和Peve-cet[9] (1994) 认为成年动物垂体中仅在结节部发现高浓度褪黑素受体, 但是要通过垂体调节性腺轴, 必须要调节垂体前叶的促性腺内的激素分泌细胞, 而垂体结节部和垂体前叶位于垂体不同部位, 所以他们认为褪黑激素如何作用于垂体而影响生殖系统仍是个谜。

MLT对生殖的调节有直接与间接的两种调节途径。直接调节可作用于性腺, 调节性腺分泌生殖激素, 体外实验表明MLT能改变生精细胞的形态和影响睾丸组织细胞cAMP的合成MLT[10], MLT能改变黄体细胞和卵泡颗粒细胞的细胞形态[11,12]。MLT作用于垂体前叶, 调节垂体释放蛋白类激素, 间接影响性腺分泌生殖激素;也可以通过调节雌二醇 (E2) 对垂体的负反馈, 来间接影响FSH和LH的分泌。E2抑制垂体的效果最明显, 能很大程度减少因GnRH引起的LH分泌[13]。但是, E2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有二相性:乏情期, E2对下丘脑和垂体抑制作用强;在发情期, E2的抑制作用变弱。褪黑激素参与调节E2的双相性[14]。Sakurai和Adams[15] (1994) 证明5月与11月相比, E2对绵羊由GnRH引起LH分泌抑制持续时间长。同时在5月, 用外源性褪黑激素定时给绵羊注射, 来模拟11月褪黑激素的分泌模式, 可以缩短E2的抑制时间。

4 褪黑激素受体

MLT作用于性腺轴, 还与褪黑激素受体 (Melatonin receptor, MR) 密切相关。MR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家族, 也存在明显昼夜节律, 与MLT节律相反, 作为MLT的“衰减调节”, 随着光照的延长, MLT下降, 受体数量上升, 随光照时间的缩短, 分泌MLT上升, 受体数量下降。赵瑛 (2001) 通过研究报道了MR具有自主调节能力[16]。

4.1 MR的检测方法

MLT必须与MR结合后, 才能作用于靶细胞, 发挥其生理作用。1961年, Kopin等合成了氚标记MLT, 并用它探讨动物器官中MR的分布情况, 经检测发现不同种属动物器官上3H-MLT的分布极不一致。Wurtman和Anton等也报道了脑组织和外周器官有褪黑激素的分布。但由于3H-MLT放射性比度低, 加之MR的密度较低, 特异性结合位点往往不能检出, 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近十年来, 人们研究MR的分布, 一般采用125I标记的褪黑素 (125I-MLT) 与受体结合方法, 125I-MLT的检测灵敏度高、高亲和力好的特点, 即使和MR结合容量很低, 也能够检测出来。所以许多实验室都采用125I-MLT进行放射配体结合实验来检测全身各组织MR的分布。

用2-125I-MLT测定, 发现在禽类、人、大鼠的睾丸、卵巢的Leydig细胞和排卵前的卵泡颗粒细胞中都有MLT的受体。这些MLT受体都与一个百日咳毒素敏感的G-蛋白相连。体外实验表明MLT与MR结合后, 由Leydig细胞引起的睾酮分泌将被LH抑制。雄性动物的附睾是运输和储存精子的场所, 在附睾中有高亲和力的MR[17,18]。原位杂交试验发现这些受体是MLT1型。Shiu[19] (1997) 发现MLT可能通过与G-蛋白耦联的受体, 直接影响大鼠附睾的生理学形态和生殖功能。去势后, 附睾内MR减少, 补充外源性睾酮可以增加MR数量。在人的前列腺内皮细胞发现有高亲和力的与G-蛋白耦联的MR。在体外试验中, MLT抑制人前列腺细胞cAMP, 可能因此减少细胞内DNA的合成。

4.2 MR的研究进展

Vakkuri等 (1994) 开始在MLT化学结构中C-2位置使用碘标记进行研究, 2-125I-MLT的标记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对MR的研究。刘志民、赵瑛利用此方法报道了人胚胎、心、肝、肾等组织、各种脑区及生殖系统也存在MR, 提示人体各种器官是MLT作用的靶器官, 为研究MLT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Reppert等 (1994, 1995) 克隆出哺乳动物MR的亚型MLT1和MLT2, 标志着MLT研究进入分子生物学阶段。Weaver等 (1996) 发现褪黑激素受体La的mRNA在下丘脑视交叉神经上核及垂体结节部表达, 这些部位可能就是褪黑激素的昼夜节律效应与繁殖效应的作用位点。Messer等 (1997) 通过微卫星标记和两点连锁分析将绵羊褪黑激素受体La (MLTNRLA) 基因定位到绵羊26号染色体, 位于CSSM43和BM6526标记之间;Pelletier等 (2000) 发现内切酶MnlⅠ酶切位点的基因型 (303bp/303bp) 与Merinosd’Arles母绵羊季节性不排卵活动相关联。

5 MLT的应用

当前, MLT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已经初露端倪, 但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动物繁殖上常用MLT埋植作为诱导发情的一种方法。澳大利亚Genelink公司研制出MLT制剂, 在乏情期末期, 皮下埋植使绵羊繁殖季节提早6~7周, 能缩短乏情期。

MLT不仅对动物繁殖有作用, 而且对动物生产有很大的作用。在适当的季节供给MLT可促使貂、貉的皮毛生长[20]、增加绒山羊的产绒量;减少内源性MLT (实行人工光照) 可提高产奶量[21], 这关键是要把握好处理的时间。另外还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及镇静镇痛等作用。

6 MLT在动物繁殖中的前景

在动物体内MLT与MR结合才能发挥其生理作用。由于MLT对长日照动物的繁殖活动具有抑制作用, 所以当长日照动物处于乏情期的秋冬之季时, MLT的分泌量较多, 若是在此季节能降低长日照动物体内MR的数量, 将减弱MLT对其繁殖活动的抑制作用, 促进动物出现繁殖活动, 短日照动物则反之;如果要从根本上探索动物季节性繁殖调控机制, 需要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找出决定季节性发情的主效基因或是与该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 以便于对动物季节性繁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反季节繁殖技术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数据来源于辽宁省某犬场1981—1992年97只德国牧羊犬, 2003—2009年99只犬和2007—2009年民间饲养47只犬的繁殖记录。根据不同分析目的, 从符合条件的数据中随机抽取所需数据进行分析, 并对个别不正常、不完整、不清晰的繁殖记录予以剔除。

1.2 方法

随机抽取符合条件的数据, 利用Excel和SPSS 15.0软件对德国牧羊犬繁殖相关性能指标进行方差分析, 并制图。按照季节分为4组, 春季 (4—5月份) 为Ⅰ组、夏季 (6—8月份) 为Ⅱ组、秋季 (9—10月份) 为Ⅲ组、冬季 (11月份—翌年3月份) 为Ⅳ组, 将数据按不同年份归入相应季节组别。

2 结果与分析

2.1 母犬发情天数的季节性变化 (见图1)

注:数据肩标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发情天数为发现母犬阴道流出血样黏液当天到第1次交配的天数。

从图1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 德国牧羊犬的发情天数中春季最短[ (10.45±5.14) d], 其次是秋季[ (11.72±4.00) d];时间最长的2个季节是夏季[ (13.74±2.64) d]和冬季[ (13.48±1.64) d], 其中春季与夏、冬两季差异显著 (P<0.05) 。总体呈现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2.2 母犬平均窝产规模的季节性变化 (见图2)

注:数据肩标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平均窝产规模=季节内窝产仔数/季节内产仔窝数。

从图2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 在夏季出生的仔犬平均窝产规模最大[ (6.77±0.37) 头/窝], 其次是冬季[ (6.20±0.36) 头/窝], 再次是春季[ (5.42±0.35) 头/窝], 最少的是秋季[ (5.16±0.47) 头/窝], 其中春季、秋季要显著低于夏季 (P<0.05) , 季节性差异较明显。

2.3 母犬季节内月平均窝数的季节性变化 (见图3)

注:数据肩标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季度内月平均窝数=季度产仔总窝数/季度包含月数

从图3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 季节内月平均窝数的统计, 母犬在夏季每月的产仔窝数最多[ (2.61±0.33) 窝/月], 其次是春季[ (2.14±0.35) 窝/月], 再次是冬季[ (2.06±0.14) 窝/月], 最少的是秋季[ (1.31±0.25) 窝/月], 其中夏季月平均窝数要显著高于秋季和冬季 (P<0.05) , 季节性差异较明显。

2.4 母犬交配成功率的季节性变化 (见图4)

注:交配成功率=季节交配母犬的产仔窝数/季节内母犬交配数。

从图4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 春季的成功率最高 (91.62%) , 其次是秋季 (90.81%) , 再次是冬季 (85.55%) , 最少的季节是夏季 (81.68%) , 交配成功率具有随着季节性变化的趋势。

3 讨论

3.1 发情天数

关于发情指标随着季节变化的趋势在史宾格犬、拉布拉多犬、罗威娜犬以及狼种犬上均有所体现[1,2,3,4]。研究认为, 德国牧羊犬发情天数整体呈现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春季的发情天数最少。这可能是由于食物充足、气候适宜能够为野生动物提供较好的繁殖环境, 这一点在黑猩猩的研究上已经得到了证实。而德国牧羊犬在驯化过程中仍然保持了野生动物的这种周期性变化规律, 导致德国牧羊犬在春季所表现出的繁殖性能要优于其他季节。而由于夏季较高的环境温度和冬季较低的环境温度对德国牧羊犬母犬相关机能造成影响, 导致发情天数在一定程度的延长。这与杜晓鹏等[5]、Bouchard等、Sokolowski等人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Christie等人的研究表明, 犬在2—5月份的发情次数要高于7—9月份和12月份—翌年2月份, 与本研究结果相近。

3.2 母犬平均窝产规模

在平均窝产规模季节性差异性检验方面, Mutembeir认为季节性变化差异不显著。研究认为, 德国牧羊犬平均窝产规模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趋势, 且夏、冬两季要高于春、秋两季。这可能是因为在春、秋两季交配的母犬, 经过2个月的妊娠, 其分娩时间刚好在夏、冬两季;而夏、冬两季交配的母犬, 其中相当一部分分娩时间发生在春、秋两季。这表明春、秋两季交配的母犬窝产规模较大。

3.3 母犬季节内月平均窝数

德国牧羊犬母犬季节内月平均窝数季节性变化差异明显, 其中夏季的月平均窝数最多, 且秋季和冬季差异显著;其次是春季, 再次是冬季, 秋季最少。由于存在2个月的妊娠时间, 研究认为, 犬科动物在冬季和春季的繁殖性能要高于秋季, 更要高于夏季, 这与Seal、Lentfer、Christie、Linde-Forsberg、Ortega-Pacheco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但还有人认为上半年温度开始上升时犬的发情次数等繁殖指标都比其他月份要高。

3.4 母犬交配成功率

德国牧羊犬交配成功率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变化趋势, 且在春、秋两季交配的母犬成功分娩的机率要高于夏、冬两季, 这与潘寿文等[3]人的研究较为接近。研究表明, 外界因素, 特别是气温的过高或过低对德国牧羊犬繁殖性能均有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 德国牧羊犬母犬繁殖性能季节性变化差异明显, 呈现一定的变化趋势。不同繁殖性能指标随着季节变化的情况略有不同, 但总体看来春、秋两季较适宜德国牧羊犬繁殖。

参考文献

[1]潘寿文, 马大君.史宾格、拉布拉多犬发情周期规律的研究[J].中国工作犬业, 2004 (2) :4-5.

[2]潘寿文, 黄卫国, 李来有.史宾格、拉布拉多犬母犬妊娠期时间长短的比较[J].中国工作犬业, 2005 (2) :24.

[3]潘寿文, 徐汉坤.狼种犬发情期生理特性变化规律的研究——狼种犬繁殖生理研究之一[J].畜牧与兽医, 1997 (3) :115-116.

[4]李涛, 李川武, 李红, 等.罗威纳犬发情规律探索[J].养犬, 2007, 66 (2) :42-43.

上一篇:做好幼儿钢琴教学下一篇:肿瘤患者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