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辐射效应

2024-09-20

空间辐射效应(精选9篇)

空间辐射效应 篇1

构建泛长三角经济区, 不是忽视已有的长三角经济区。长三角16个城市经济板块是泛长三角经济的核心区, 其经济地位和作用在泛长三角经济中更加重要。新加入泛长三角经济区的其它城市经济板块是泛长三角经济核心区的宽广深厚的经济腹地 (即泛长三角经济核心区的影响区) 。构建泛长三角经济区, 其“影响区”可以更加“顺畅”地接受“核心区”的极化和辐射。近几年来, 江苏和浙江两省的长三角以外的城市, 以及安徽省的合肥、马鞍山、芜湖、滁州、蚌埠等长三角周边城市, 虽然在形式上未加入长三角城市群, 但是从城市经济紧密联系的态势上, 已经不同程度地与长三角“联为一体”。泛长三角经济发展的这种趋势已被较多的人认识。事实上, 长三角的经济腹地在“一极两带”极化与辐射效应下在更大范围扩展, 从而促进更大范围的泛长三角经济区形成。本文就是在这种视角下研究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演化机制。

一、泛长三角经济空间结构研究文献综述

让长三角跳出地理范畴, 构建泛长三角经济区, 已成为不少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共识, 长三角经济发展需要更大的经济腹地, 泛长三角经济经济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

1、对构建泛长三角经济区必要性的研究。

对泛长三角经济区的研究文献大都来源于网上的新闻报道和论坛的讨论, (1) 缺乏较系统、较完整的理论性文章或学术性专著。较之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实践, 应该说其理论研究落后于其实践的发展。近年来研究泛长三角经济区的主要观点有:

用区域经济学的“扩散效应”和总部经济理论, 解释长三角泛化的必然性 (赵弘, 2003) 。现在长三角的部分优势产业需要升级, 原有的传统产业需要转移, 这就要求长三角附近有一个成本更低的空间, 这就是区域经济学中的扩散效应在发生作用。这个更大的经济腹地, 需要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市场、良好的交通条件等。

长三角城市群扩容是大势所趋, 不应将长三角看成是一个凝固的、封闭的概念, 它应该是开放的 (沈立人, 2005) 。长三角的品牌不是某一部分城市独有的, 也不是某一个地区能够形成的。长三角的品牌需要更多的周边城市来共同打造, 这样才可能使其真正成为“世界第六都市圈”。长三角区域经济需要解决的问题, 与前几年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最主要的是要调整经济结构, 解决产业升级和转变增长方式的问题, 原来那种粗放的、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必须要变, “老路已经走到头了”。随着区域经济的转型, 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也就要相应做出调整。比如, 现在很多长三角的企业因为商务成本不断提高, 正逐渐向成本较低的周边城市转移。这样一种趋势, 就要求长三角突破原来“半封闭”的状况, 使其更加开放。也就是说, 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 应当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趋势相适应。

面对长三角以外的城市掀起的融入长三角的高潮, 在2005年9月召开的“沪苏浙协作部门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上出台了首部《“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入会规程 (建议稿) 》。《入会规程》规定的两大类的7项具体

(1) 为泛长三角经济区发展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中国泛长三角合作与发展战略研究会成立。与此同时, 大长三角经济论坛也于2004年7月在江苏省的南京市成立, 开通了大长三角论坛网。

评价指标成为长三角以外的城市跨入长三角的一道“门槛”。其中, 两大指标类型分别属于“门槛”指标和“属性”指标, “门槛”指标包括是否在长三角城市群范围, 是否为地级以上城市;“属性”指标包括人口密度 (不低于500人/平方公里) 、城市化水平 (不低于20%) 、GDP相对上海比值 (不低于5%) 、人均GDP相对上海比值 (不低于20%) 、经济联系强度系数 (不低于10) 。《入会规程》借鉴发达国家城市群发展规律及规模划定标准及国内外人士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研究成果, 对长三角城市群地域范围进行了重新定义。建议方案为:以上海为中心, 以300公里为半径划定一扇形区域。在此基础上, 再向沿海南北和向西沿江3个方向延伸, 延伸至距离上海半径400公里的范围内。按照这个方案, 除了现有16个长三角城市之外, 江苏盐城、浙江温州和金华以及安徽马鞍山、芜湖、滁州、宣城、巢湖、铜陵等9个地级以上城市都将被包容在长三角城市群中。

2、对泛长三角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

2002年4月6日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的蓝鲸管理论坛上提出了泛长三角经济区概念, 即“3+1”模式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 。一些专家认为以往长三角多指上海及江苏、浙江的部分城市, 带有区域不稳定性、行政不对称性、目标不确定性, 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或是最高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泛长三角经济区则克服了前者的缺点, 具有地理发育的延展性, 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和发展水平的梯度性, 与美国太平洋沿岸经济区、巴西东南经济区等世界主要经济区的特点极为相似。

泛珠三角模式的付之实践, 给正在寻求合作与发展的长三角所带来的联系和启示 (徐长乐, 2006) 。“15+1”的狭义长三角概念应当逐步淡化, 取而代之并应进一步强化的是将江、浙、沪三省市为合作整体和更高行政级别的经济合作模式, 可称之为“泛长三角”模式。并首先应该积极探索长三角与安徽省组建的区域战略联盟的现实可能性, 通过与安徽省的全面合作, 共同打造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合作的“泛长三角”, 形成长江下游地区的整体联动发展新态势。 (2) 泛珠三角的成立给长三角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启示, 因而应将珠三角与长三角进行比较, 构建泛长三角经济区, 长三角应联合周边安徽, 江西, 福建等地区 (谈璐、李廉水, 2005) 。

在浙江嘉兴召开的首届长三角城乡一体化论坛上提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不能停留在“15+1”的城市范畴, 应有“3+2”的概念, 也就是把苏、浙、沪三省市和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安徽、江西全部纳入“泛长三角” (张颢瀚, 2004) 。这种长三角经济沿长江流域进行扩散的观点很有新意。也有一些学者提出更广泛的泛长三角的概念, 如长三角空间地域应延伸和拓展到山东、河南、湖北、江西和福建一线, 把泛长三角经济和泛珠三角经济以及环渤海经济相衔接。针对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启动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规划编制试点问题, 提出泛长江三角洲及其区域发展规划的理念和构想, 并对泛长三角及其规定性和泛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及其意义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嘉容, 2004) 。 (3)

3、泛长三角经济空间结构演化机制。

泛长三角经济空间结构演化有两种重要的推动因素:一是市场推动, 二是政府推动。长三角经济整合的动力机制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目前整合的主导力量是市场力量, 是市场作用的结果, 政府推动已不是主要方面。政府推动应与市场推动进一步协调, 概念推动应与市场推动进一步结合, 政府推动与概念推动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当前在经济活动中, 比如跨行政区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招商引资等等, 存在着过于强调政府主导的倾向, 而企业这个市场主体却被“淡化”或“配角化”, 市场推动机制常常被政府行政推动机制“挤出”, 这种倾向并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区域经济关系的形成机理。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 市场是只无形之手 (王一鸣, 2005) 。

(1) 市场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有没有生命力和活力, 归根结底取决于它的存在是否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中心区域之一, 加入后可以分享到群体增长的要素资源和经济机会。但是, “可以分享”不等于“一定能分享”。长三角周边城市应找准定位, 优势互补, 通过实实在在的经济联系融入长三角 (徐长乐, 2005) 。行政区划必须界定得很清楚, 但经济区域却不必如此, 因为区域的概念既是动态的, 也是开放的, 它的规模是由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以及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来确定的。譬如, 被纳入长三角城镇群规划的马鞍山, 虽然一直企求得到长三角名分而没有得到, 但它在事实上已经成为南京经济圈乃至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个组成部分 (宋林飞, 2005) 。

(2) 政府推动。市场主体是实践区域合作的主要力量。政府的推动是立足于建立统一、开放的区域市场体系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为企业创建平台, 形成健全的鼓励、支持和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区域合作的机制, 不断地为区域合作注入新的活力。因此, 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重要主体是各级政府, 特别是主动介入和强有力保障措施的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形成, 在很大层面上得益于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 得益于9个省区政府和2个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强有力的呼应。因此, 构建泛长三角经济区除了要强调市场主导的运行机制外, 也要重视各级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 即创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 解决发展过程中相互关联的重大问题;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共同推进, 逐步构筑泛长三角区域发展的品

(2) 泛长三角“15+n”呼之欲出。江苏省的盐城、淮安, 浙江省的金华、街州, 安徽省的合肥、马鞍山6城市向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正式递交人会申请, 力陈各自成为长三角合作组织成员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盐城等6城市“投身”长三角的“蓄谋”早于2004年11月初在上海提前召开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五次会议上就已显山露水。尽管“泛长三角”概念尚没有进入中央或地方决策层, 但学者、商人和地方官员充满了期待。许多人认为, 如果泛长三角的倡议付诸实践, 其优势很可能超过珠三角:一是交通优势。安徽、江西到江苏、浙江、上海, 高速公路、铁路、高速铁路、国道等交通主干线几年内就将形成区域交通网络;二是长江是一条黄金水道, 可以抵上几条铁路干线, 可以将长三角经济辐射到湖南、湖北等省。

(3) 该作者将泛长三角范围界定为:以上海为中心, 上海和江苏、浙江三省市的一部分或者上海和南京、杭州三个特大城市所构成的长三角是泛长三角的第一层级。包括安徽和江西的一部分在内, 是泛长三角的第二层级。山东、河南、湖北、江西和福建的一部分以及安徽的大部分或者全部, 是泛长三角的第三层级。山东、河南、湖北、江西和福建及其以外地区, 包括重庆、四川等长江中、上游地区则可能构成泛长三角的第四层级或者外围空间层级。这样一个递进的和渐变的空间地域结构就构成了泛长三角经济区域概念。

牌, 增强区域的整体影响力;共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泛长三角经济空间结构演化机制的基本内涵

长三角经济向周边区域极化和扩散, 引致泛长三角经济空间结构演化。也就是说, 长三角经济快速增长, 辐射半径增大, 尤其是“一极两带”极化与辐射效应 (长三角经济沿长江流域经济带和新亚欧大陆桥及西安以东双陆桥经济带向我国中、西部延伸极化和幅射) , 引致泛长三角经济空间结构演化。

1、长三角经济对长江流域经济带的极化与辐射效应。

长三角经济快速增长引致经济腹地需求扩大。长江黄金水道作为综合运输大通道, 已经成为长江流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交通支撑带。长三角经济辐射半径增大, 其沿长江流域经济带向我国中、西部延伸极化与幅射, 促成泛长三角经济空间结构演化。

(1) 长三角经济沿长江流域经济带向中、西部延伸极化与辐射的客观必然性。随着消费结构从吃、穿向住、行的转化, 我国出现了以重化工业为突破口的新一轮工业化进程。长江流域经济带在这一进程中具有独特地位。重化工业需要规模经济的支撑, 需要城市群、强大配套能力的产业带为主要载体。在这些条件方面, 长江流域经济带的优势最为明显。同时, 上海洋山国际集装箱港的建成, 导致长江流域集装箱运量巨增。在经济腹地扩展的取向上, 长三角经济必然会以长江流域为必选的向中、西部扩延途径之一。长江流域是非常重要的交通束, 长三角经济沿着这条交通束向中、西部极化与辐射, 促进着长三角经济和长三角腹地经济一体化发展。

(2) 长三角经济沿长江流域经济带向中、西部延伸极化与辐射具有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意义。一是有利于长江流域经济带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长江上、中游地区经济欠发达但自然资源丰富, 下游地区经济发达但自然资源相对匮乏, 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共同开发、共谋发展的客观需要。30年来, 靠近沿海的长江下游地区在获得迅速发展的同时, 由于多年持续的资本积聚和积累, 技术引进、消化与创新, 其极化效应开始由强转弱, 辐射扩散效应相对趋强, 中、上游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低廉的生产要素迫切需要开发, 客观上也使下游地区向上、中游地区的资金、技术转移逐渐增强, 产业转移和扩散逐渐扩大。二是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和东、中、西部联动发展。长江流域横跨我国东、中、西部, 长江流域的发展对促进东、中、西部联动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东部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 但在率先发展中沿长江流域辐射必将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长三角经济沿着长江流域辐射, 有利于带动促进中、西部经济的发展, 实现东、中、西部经济联动发展。

2、长三角经济对新亚欧大陆桥及其西安以东双桥经济带的极化与辐射效应。

在宁西铁路建成之前, 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虽然在沟通我国和中亚国家的经济联系以及促进我国东、中、西部共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但因桥头堡连云港市经济社会总量太小和沿线城市经济实力不强, 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没能把发达东部经济的能量有效辐射给我国中、西部。宁西铁路建成后, 新亚欧大陆桥及其西安以东双桥经济带形成, 长三角经济沿新亚欧大陆桥及其西安以东双桥经济带的极化与辐射效应日益增强。

(1) 双桥头堡的竞争优势。新亚欧大陆桥形成以铁路为主轴, 口岸为门户的运输方式结合的交通网络。上海港是世界级大港,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上海物资总量的60%和上海口岸外贸进口物资的99%都通过其周转。连云港港口是国际集装箱运输的枢纽港, 是不可多得的靠海通陆桥的国际化大型商港。上海港口及连云港港口组成了规模大, 综合实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双陆桥桥头堡。长三角是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区域, 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创新的牵引力。新亚欧大陆桥及其西安以东的南桥在合肥以东通过沪宁、宁启、合肥经杭州至宁波铁路线, 得天独厚的引导长三角经济沿桥向中、西部的皖、豫、陕等省域极化与辐射, 从而扩展了长三角经济空间范围。长三角经济沿新亚欧大陆桥辐射, 是带动我国东、中、西部经济联动发展的黄金经济轴。

(2) 新亚欧大陆桥及其西安以东双桥经济带的形成和发展, 在长三角经济向我国中、西部极化与辐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互补优势。一是资源互补优势。新亚欧大陆桥及其西安以东双桥经济带地处我国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水、热条件组合较好, 地形多是平原, 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区和著名的水产品及土特优产品产地;是重要的矿产资源区域, 不仅种类多, 分布广, 而且集中有大型及特大型矿床。这与长三角经济发展的资源局限形成良性互补。二是政策优势。改革开放以来, 遵循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客观规律, 国家相继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长江流域经济带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 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强劲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大幅增强。长三角经济沿新亚欧大陆桥及其西安以东双桥经济带极化与辐射符合国家的发展政策, 因而有利于长三角经济和新亚欧大陆桥及其西安以东双陆桥经济带发展。

(3) 长三角经济沿新亚欧大陆桥及其西安以东双桥经济带极化与辐射具有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意义。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长三角经济沿新亚欧大陆桥及其西安以东双桥经济带极化与辐射具有必然性, 并推动着长三角经济和新亚欧大陆桥及其西安以东双桥经济带的快速发展。新亚欧大陆桥及其西安以东双陆桥的构建, 形成了有利的投资环境, 使长三角的产业向新亚欧大陆桥西安以东双陆桥扩散, 继而向我国中、西部地区扩展。因此, 通过新亚欧大陆桥西安以东双桥联结长三角和中、西部, 无论对长三角经济发展还是对中、西部开发都至关重要。同时, 长三角经济沿新亚欧大陆桥及其西安以东双桥经济带极化与辐射有利于长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是长三角经济沿新亚欧大陆桥及其西安以东双桥经济带极化与辐射可以促进长三角经济的地域合作, 从而提高其综合竞争能力。二是长三角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通过新亚欧大陆桥及其西安以东双桥经济带向中、西部转移, 有利于长三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三是长三角经济沿新亚欧大陆桥及其西安以东双桥经济带极化与辐射可以引导中、西部欠发达区域的人力、矿产等资源沿带向东部流动, 拓展长三角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从而为长三角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三、泛长三角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 长三角经济发展迅速, 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 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快速增长的长三角经济沿长江流域经济带和新亚欧大陆桥西安以东双陆桥经济带, 向我国中、西部极化和幅射引致泛长三角经济空间结构演化, 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泛长三角经济核心区空间结构演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长三角经济区是泛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区。长三角经济在泛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地位, 决定着长三角经济尤其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创新发展对泛长三角经济发展产生直接作用, 从而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长三角产业结构优化对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产生重要影响。随着长三角经济的持续增长, 其产业结构也发生着显著变化, 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具有明显的示范与促进效应。长三角的第二、第三产业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有关资料, 2006年长三角三次产业比重为4.1∶55.3∶40.6, 第一产业比重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三角的产业结构比例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起着优化示范的作用。

(2) 长三角是我国市场经济内向一体化和外向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域。市场经济内向一体化是基于经济区域内部各次级区域之间、各产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而形成的市场经济一体化。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长三角经济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区域内部的市场分割最终为统一的区域市场经济体系所取代。市场经济外向一体化是区域市场经济体系融入全球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为长三角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3) 长三角是我国新型生产中心与制造业基地。随着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跨区域、跨国界转移, 加之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与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把生产基地移入长三角以获得进入我国内地市场的机会。另一方面, 长三角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生产中心和制造业基地。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出现, 整个长三角产业结构会得到进一步优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成为必然趋势。

(4) 长三角是我国重要的制度与技术创新中心。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 长三角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 在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过程中, 无论是国有企业改革, 还是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市场管理方式及经济主体行为规范改进和效率提高, 都对全国产生影响。长三角聚集了大量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 良好的人文积淀和雄厚的科研实力, 使之成为我国重要的新产品生产基地和新技术研发与扩散的中心。长三角作为我国对外开放前沿、重要的核心经济增长区域、生产中心与制造业基地、制度与技术创新中心,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产生关键性影响。

2、泛长三角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泛长三角经济区由长三角及其极化与辐射的广阔经济腹地构成。由于经济极化与辐射是一个动态过程, 因而泛长三角经济区也应是一个边界变化的经济区。从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和地缘关系来看, 泛长三角经济区包括长三角经济及与其有内在联系的经济腹地。但一般来说, 其基本内涵应是长三角及其辐射较强并相互联系比较紧密的经济腹地。泛长三角经济区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形成的, 因而泛长三角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对于其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泛长三角经济空间结构演化有利于提升我国区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世界经济的竞争更多的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争。改革开放以来的长三角发展对世界市场产生着极大影响, 但长三角面临发展空间和自然资源有限等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整合资源。因此, 泛长三角经济空间结构演化会扩大其经济腹地, 有利于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2) 泛长三角经济空间结构演化有利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良性竞争。如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保持外向型经济的优势, 是长三角面临的重要课题。促进泛长三角经济空间结构演化, 可以通过经济腹地的扩大, 保持和提升区域经济优势地位。从这个角度看, 泛长三角经济区发展, 也必然带动我国区域经济的良好竞争局面。泛长三角经济区的合作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它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逐步形成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新格局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 泛长三角经济区的合作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区域经济的整体经济实力。

(3) 泛长三角经济空间结构演化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实施泛长三角经济发展战略, 对于中、西部经济发展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从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分析, 长三角经济区担负着带动周边后发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责任。促进泛长三角经济空间结构演化, 积极加强长三角与周边后发区域的经济合作, 是实现我国区域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有利于实现各方利益要求, 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因此, 泛长三角经济空间结构演化, 加强区域合作是泛长三角开放、增进合作、加快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共同愿望。因此, 通过促进区域内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建立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产业合作体系, 可以实现资金、技术、人力、自然资源等高效配置, 推动更大范围的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提高。

摘要:长三角的经济腹地在“一极两带”极化与辐射效应下在更大范围扩展, 从而促进更大范围的泛长三角经济空间结构演化。长三角经济沿长江流域经济带、新亚欧大陆桥及其西安以东双桥经济带向中、西部延伸极化与辐射, 是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演化机制的重要内涵, 推动着泛长三角经济空间结构优化。

关键词: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演化机制

参考文献

[1]杨树珍主编.中国经济区划研究[M].中国展望出版社, 1990.

[2]冯邦彦, 段晋苑.腹地发展与区域合作关系研究——“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思考[J].地域开发与研究, 2005, (12) .

[3]张敦富.区域经济开发理论研究[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8.

[4]侯景新, 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M].商务印书馆, 2004.

[5]聂华林, 包国宪.区域经济板块引论[J].甘肃社会科学, 2002, (03) .

[6]王洪庆, 朱荣林.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一体化[J].经济问题探索, 2004, (03) .

[7]孙红玲.区域经济发展新思路:由“三大部”到“三大块”的划分[J].经济学动态, 2005, (03) .

[8]冯邦彦, 段晋苑.腹地发展与区域合作关系研究——“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思考[J].地域开发与研究, 2005年第12期。

[9]覃成林等.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原理[M].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

空间辐射效应 篇2

卫星空间辐射效应及防护技术飞行试验初步设想

文章分析了国内外卫星空间辐射效应飞行试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根据我国卫星空间辐射效应及防护技术的具体情况,对卫星空间辐射效应及防护技术空间飞行试验的开展提出了建议.

作 者:张庆祥 及莉 王立 Zhang Qingxiang Ji Li Wang Li  作者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94 刊 名:航天器环境工程  ISTIC英文刊名:SPACECRAFT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年,卷(期):2008 25(3) 分类号:V417 关键词:空间辐射效应   防护技术   飞行试验  

基于辐射效应的区域物流合作分析 篇3

2014年中国的快递行业发展较为迅速, 同比增长70.8%。从2010年到2014年我国快递行业的发展指数年均增长将近30%。以上数据表明, 在“跨境电商”等战略方针的大背景下, 近几年中国的快递行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稳定形势。在以BAT为主导的大数据时代, 中国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消费者的认可。

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正在朝着成熟化方向不断发展, 目前在长江经济带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实施效果, 现在正在实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策略。当下市场行情较好的物流行业, 在区域合作、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协调发展上也产生了正向的外部效益。因此, 加快对我国区域物流行业的适度规划和有效改进, 对于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更加完善的指导意义。

二、区域经济辐射效应

1. 辐射效应的基本思想

区域物流中的辐射效应指的是通过点、线和面的相互辐射, 形成一个巨大的辐射网络, 通过联系辐射源及其相关的辐射地区, 形成一个开放的区域系统。同时, 在市场机制的主导下, 利用经济利益驱动企业效益规模的发展, 借助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及良性竞争, 达到双赢的利好局势。

2. 辐射效应的实践意义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 区域物流是在区域范围内的发展, 因而其与区域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要通过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来发展区域物流中心的策略, 正是对于区域合作发展的肯定。通过实施区域物流合作化机制, 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同时, 在区域物流发展的良好趋势下, 带动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其他服务型行业发展。

数据来源:速途研究院

三、区域物流合作现状

区域型物流有很强的导向性, 面向地域市场而形成以垂直型为主导, 水平型物流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物流合作机制。图1所示为我国垂直型物流合作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我国的物流业从2010年物流开始起步, 经过多次发展与改革, 从7.1亿元的物流业绩, 到后来的每年以将近1亿元的增长速度发展到2015年年初的11亿元的水平, 我国的物流产业总值呈不断上升状态。5年的发展, 让物流业的规模从线下发展到了线上, 从最初的邮政发展到今天的互联网物流业, 辐射效应效果显著。

我国的水平型区域物流合作机制也在不断发展。国内的物流业覆盖了城市和乡村, 商家收到客户的订单, 即向物流公司送交货物, 当物流公司揽下订单后, 就是货物运送的起始时间。快递公司进入不同的区域中转站, 将物品转交给当地的配送中心, 在再次的检查与装运之后, 货物将发往下一座城市。从车运到空运, 从陆运到海运, 我国的物流业不仅实现了可以“内网互联”, 还渐渐地与国际接轨, 实现了跨区域合作的模式。

四、区域物流合作案例

1. 申通e物流业务模式分析

申通e物流主要是针对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客户订单提供服务, 为达到电子商务配送的要求, 申通e物流采用了独立的运作模式, 在进行售后服务中, 由不同的公司及部门负责。通过使用推荐物流下单, 可直接通过申通在线客服得到服务;如果没使用推荐物流, 而是在线下使用申通快递的, 若发生服务失败的情况, 可以致电或发电子邮件进行投诉。同时, 申通物流通过与外商企业协作, 和国外建立了快件来往。

2. 申通e物流成功的关键因素

申通e物流自始至终采用统一的营销模式, 全网络采用统一的申通商标等形象, 各网点采用电脑系统, 所有的管理信息在此一系统中完成数据扫描, 上传和查询。总部作为系统的管理与维护者, 对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从而实现了品牌、服务、信息管理的统一。

同时, 申通e物流建立在电子商务平台层面, 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 以亿万的网民为受众群体。并且在经营模式上改革创新, 在发展战略上通过与BAT之一的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合作。申通的线下实体企业和淘宝的线上虚拟平台之间的互利共赢发展策略, 不仅是跨行业、跨平台的大胆的经营方针, 而且在物流的速度和效率上提高了一个层次, 带动了物流业的良性发展, 更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 针对社会发展趋势, 满足人们生活工作需求, 从而加强了区域物流的交流与合作往来。

五、区域物流合作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 形成的优势

(1) 完善企业主导型区域经济合作。在制度规范与区域市场完善的前提下, 实现跨区域企业组织对区域市场的替代, 节约交易费用, 降低再投资的交易成本, 这正是企业主导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生命力所在。通过市场关系的企业组织化, 能有效地降低跨区域活动的外部性, 减少契约签订次数与监督检查契约的执行费用, 将分立或是对立的区域利益通过内部化或区域一体化, 形成彼此相互关联的区域关系格局。

(2) 区域合作辐射效应产生的经济效益。区域合作的辐射效应实现了物流企业的效率和效益的统一。一方面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区域间的合作网, 以契约确定物流企业间的交易程序、信用关系与利益联系, 从而降低物流企业市场交易中的相关费用。另一方面物流企业可以通过这种合作网, 形成基于运输服务的关联网络, 既保持各物流企业的相对独立性, 又可避免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利用市场机制来降低交易费用, 提高交易效率。而交易效率的提高反过来又可以促使区域物流合作更加顺利。

(3) 区域物流合作对区域物流发展的正外部效应。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到区域的物流发展, 区域物流的发展也能够促进区域各项经济事业的发展。合作制度可以明确规定和保障各个合作企业与创新成果关系, 使各合作企业具有安全感, 垂直合作创新的成果会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得到激励。同时, 各个物流企业的水平合作可以提供新产品新服务, 合作制度可以保障企业在合作中的权利, 使企业集中精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促进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可以有效地优化物流生产要素结构及组合方式, 从而促进区域物流良好发展。

2. 存在的弊端

(1) 企业创新受阻。区域物流合作不断发展的同时, 也伴随着企业“搭便车”行为的产生。企业过于依赖关联产业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 造成企业自身特征和优势的逐渐退化, 在创新领域缺乏主观能动性, 使得在一段时间内企业发展较快, 但是随着外来企业得不断加入, 尤其是到了“瓶颈”时期, 企业间的各种不良竞争, 使得企业自我创新发展受到阻碍, 逐渐形成了一种优胜劣汰的产业格局。

(2) 诱发“马太效应”。每个行业都有先锋势力, 在行业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甚至是垄断的作用, 这是一种“品牌优势效应”。物流业之所以可以发展到今天, 除了有政府和消费者的支持, 更离不开它多年来积累的“品牌优势”。而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带来的合作效应就相应地弱化了, 企业间出现恶性竞争, 强者更强, 弱者更弱, 行业间出现两极分化, 诱发了“马太效应”。因此, 促进区域物流协调发展的同时, 也要注意分工的明确。企业在提高自身效率和效益的同时, 还要注意加强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建设, 发展属于自己的品牌。

六、绿色区域物流合作新模式

绿色物流是现代物流的核心组成部分。物流要发展, 一定要与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等绿色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人类经济活动不能因物流而过分地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提高物流效率, 日本已经成立了一个“绿色物流合作会议”, 将已经成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运用到提高货主与物流企业的协调与合作方面。我国政府可以借鉴日本的绿色物流合作模式, 建设中国特色化区域物流实践基地。改变传统经济粗放型的发展方式, 突出集约式发展, 在选址上, 应科学合理, 要与物流园区的产业布局对接,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考虑环保要求。整合物流工具, 使海、陆、空、铁等网络交通运输方式齐聚园区, 发挥区域多式联运的便捷优势。物流基地要适当引进实践型物流人才, 承担技术创新的责任, 发展适合自身特点的绿色物流技术。

通过加强绿色物流合作机制和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 改善和规范区域物流市场环境, 构建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最终实现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而区域物流一体化最终表现为区域物流发展的整体性以及均衡性。参与合作各方通过合作实现区域物流竞争力的提升, 并实现每个参与主体的均衡发展。同时, 区域物流合作要求参与主体具有关联性, 使各个主体通过有效方式形成相互联系的共同体, 随着合作内容及程度的深化, 表现出更为密切的关联性, 实现协调发展。

从“跨境电商”到“物流合作”, 从“互联网”到“物联网”, 都是表明合作的重要性。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如此。国家的总体经济水平的提高, 需要每个行业的共同努力和协调发展。目前, 我国的区域物流发展还处于实践和探索阶段, 合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不协调的地方。行业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 不仅要兼顾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而且还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针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劣势, 吸收同产业其他行业的优势, 以期达到高效益与高效率并存的局面,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以发展绿色物流为目标, 在区域经济辐射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基于辐射效应的区域物流合作发展的理念。根据我国物流行业目前的发展状况, 分析区域物流合作的利弊, 提出优化措施:在效率与公平的基础上, 建立绿色区域物流合作平台, 从而有效地解决物流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及物流市场恶性竞争的问题, 推动我国区域合作进程, 为加快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绿色区域物流,辐射效应,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宗禾.厉以宁谈十三五规划:经济中高速增长已达共识[J].齐鲁周刊, 2014 (49) :6.

[2]黄露.北京、上海对周边区域经济辐射能力的比较研究[J].时代金融, 2015 (33) :237-238.

[3]金玉雪, 满海雁.浅谈申通物流成本控制[J].新经济, 2015 (Z2) :131-133.

[4]沈广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 (18) :43-44.

[5]敖惠诚.优化区域金融生态是超越“马太效应”的关键环节[J].中国金融, 2005 (24) :9-11.

空间辐射效应 篇4

“中国典型地区云系结构与辐射气候效应研究”

重大项目指南

云覆盖了地球面积的60%左右,是天气和气候预测中最重要、但不确定性最大的组成部分。它不但极大地影响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对水循环和能量循环也具有重要影响。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人们对温室气体气候效应的研究因长时间序列南极冰芯的获得而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对云的三维结构、云-辐射过程及其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研究仍十分薄弱。云是所有气象要素中最难以描述的变量,在气候预测最主要的工具—全球气候模式(GCMs)中,云及相关过程不得不被参数化处理。而这种参数化算法的建立需要基于大量的云的宏、微观特性观测数据基础上对云结构、相关云物理和辐射过程的深入理解。如何得出符合我国典型地区典型云系特征的云的宏、微观及辐射特性关键参数,并应用于气候变化预测和天气预报中,是目前我国大气科学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它既是当前全球变化影响与人类适应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热点之一,又是国家发展与安全战略决策的重要需求,也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中的重大前沿课题。

空间辐射效应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培养

宫颈癌 (Hela) 细胞由本实验室保存, 在含有10%灭活的新生牛血清的AMDM培养基中培养。

1.2 辐射

辐射地点为军事医学科学院辐射中心, 接受的辐射均为γ射线, 照射剂量率为183.67c Gy/min, 采用套照方式。具体操作如下:对Hela细胞照射后重新将它们放置在37℃、5%CO2孵箱中继续培养。按照培养时间与辐射剂量大致将实验方案分为两大部分。

1.2.1 定时不定量方案

即照射后继续培养均为4小时, 但接受的辐射剂量不同, 分别为0.5 Gy、2 Gy、4 Gy、6 Gy、10 Gy、15 Gy;Hela细胞接受0.5 Gy、2 Gy、4 Gy、6 Gy、10 Gy、15 Gy 6个剂量的辐射, 辐射后继续培养4小时, 最后连同未接受辐射的未照射组细胞 (辐射剂量为0 Gy) 提取总mRNA。甲醛-琼脂糖凝胶电泳, 检测mRNA的质量, 并分析Hela细胞0 Gy、2 Gy、10 Gy辐射后4小时的总mRNA电泳结果。同时对提取的总mRNA反转录为DNA, 再进行实时PCR (real-time PCR) 测试, 将Hela细胞未接受辐射情况下HCS基因表达量设定为1.00, 并按此确定其他实验组样品的HCS基因相对表达量, 分析测试结果。

1.2.2 定量不定时方案

即选用的辐射剂量分别为2 Gy、10 Gy, 辐射后继续培养的时间分别为0小时、2小时、4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 0小时为辐射后5分钟内处理的细胞时段。将Hela细胞未接受辐射情况下的HCS基因表达量设定为1.00, 并按此确定其他实验组样品的HCS基因相对表达量, 分析Hela细胞在特定辐射剂量下HCS基因相对表达量与辐射后时间之间的关系。

1.3 细胞与脏器总mRNA的提取

对于培养的Hela细胞, 离心后去上清, 加入1 ml Trizol试剂 (Invitrogen公司) 并按说明书提取。总mRNA提取完毕后取2 μl稀释40倍进行分光光度计浓度与纯度的测定。取总5 μl mRNA在1%甲醛-琼脂糖凝胶中通过电泳检验RNA的完整性。

1.4 由总mRNA反转录DNA

采用ProtoscriptTM第一链cDNA 合成试剂盒 (BioLabs公司) , 并按照其说明书进行操作。合成后保存在-80℃冰箱或立即进行实时 PCR测试。

1.5 实时PCR测试

测试HCS基因mRNA水平采用7300 实时 PCR仪, 反应循环次数为40次, 反应体系为20 μl, 反应条件为50℃ 2分钟 (主要是通过UNG酶消化测试样品中残留的RNA) 、95℃ 10分钟 (主要用于UNG酶灭活与使模板变性) 、95℃ 15秒、60℃ 1分钟 (退火与延伸温度都是60℃, 总时间为1分钟) 。测试数据的处理为该仪器自有的7300 系统 SDS软件。

2 结 果

2.1 总mRNA完整性检测

在定时不定量方案中通过甲醛-琼脂糖凝胶电泳, 检测mRNA的质量, 发现各组样品中28S和18S mRNA 比例合适, 无降解现象。Hela细胞0 Gy、2 Gy、10 Gy辐射后4小时的总mRNA结果电泳图见图1。

2.2 HCS基因辐射的剂量效应

在此基础上, 对提取的总mRNA反转录为DNA, 进行实时PCR测试后, Hela细胞辐射后4小时HCS基因相对表达量与剂量之间的关系见图2。结果发现HCS基因相对表达量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大, 在0.5 Gy和6 Gy时出现两个高峰, 在10 Gy、15 Gy时出现了再次上升的态势。

2.3 HCS基因辐射的时间效应

在定量不定时方案中, Hela细胞在特定辐射剂量下HCS基因相对表达量与辐射后时间之间的关系见图3、图4。结果发现Hela细胞辐射后在0小时出现了HCS基因一个低的相对表达量, 分别为0.13和0.27, 随后在4~8小时之间出现了一个高峰, 相对表达量为1.90和1.77。

3 讨 论

图2所显示的HCS基因表达水平并非完全随辐射剂量呈正比关系, HCS基因相对表达量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大, 在0.5 Gy和6 Gy时出现两个高峰, 在10 Gy、15 Gy时出现了再次上升的态势。由于本次实验未选择15 Gy以上的剂量, 我们无法知道 Hela细胞在高于15 Gy情况下的辐射效应。我们推测, 即使在大于15 Gy的情况下Hela细胞HCS基因相对表达量再继续升高, 总会有HCS基因相对表达量下降的辐射剂量。因为辐射剂量不会无限增大, 到一定程度时细胞会被辐射致死。Kis等[1]也用基因芯片实验筛选对辐射有相关反应的基因, 从他们的实验结果来看, 被定义为对辐射表达上调的基因, 它们的mRNA水平也不是严格地随辐射剂量呈单一的递增或递减关系, 也是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这些基因的mRNA水平呈先降后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HCS基因对辐射的响应不仅与辐射剂量有关, 而且还与辐射后的时间有关, 在特定的辐射剂量与辐射后特定时间下, HCS的mRNA水平具有单一值, 因此HCS基因有可能成为细胞对辐射响应的生物分子标记物。

如图3、图4所示, 辐射后立刻检测Hela 细胞HCS的mRNA的变化, 我们发现HCS的基因表达量都低于未辐射组的情况, 经过对未辐射组归一化之后它们的相对值 (RAW RQ) 分别为0.13与0.27, 说明HCS基因对辐射十分敏感, 在辐射很短的时间内其DNA水平表达受到抑制。一般认为, DNA被认为是细胞辐射的最初靶点。为了对抗这种辐射作用, 细胞会对辐射做出反应, 并试图修复这种DNA损伤。细胞反应通常发生在转录和 (或) 转录后[2,3]。在转录阶段, 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 辐射要改变许多基因。因此, 许多信号转导通路被激活, 细胞分裂受阻来用于修复DNA损伤[4,5]。在DNA损伤时, 该基因的mRNA水平低于未辐射时的水平, 原因就在于此, 也说明这两种剂量的辐射可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Hela细胞DNA损伤。

对于特定剂量的辐射, 不管是2 Gy的辐射还是10 Gy的辐射, 随着辐射后时间的延长, HCS的表达水平都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 说明细胞受到辐射后DNA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是上述细胞的自我修复机制发挥作用。我们取的最长观察的时间点为24小时, 并没有看到受辐射的Hela细胞的mRNA水平回复到没有辐射的正常水平, 而是低于这个正常水平, 如图3、图4所示的24小时对应的测试值0.03、0.32。这与国内王晓梅[4]、钟敏[5]等的实验结果有十分的相似之处。在辐射后72小时StAR的mRNA与P450sec的mRNA表达量都低于正常对照组 (即未辐射组) 情况。王晓梅等[4]实验的p16、CyclinD、CDK4的mRNA水平也是低于正常组的mRNA水平, 对于CDK4基因在辐射后72小时降至最低值, 为正常组的55.9%, 他们也给出可能的解释, 其中王晓梅等[4]认为是p16、CyclinD、CDK4负向调控通路在电离辐射诱导的G1期阻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 当DNA受到辐射损伤时, 细胞要停滞于G1期, 抑制细胞增殖, 直到受损伤的DNA修复[2,6]。如果损伤的DNA不能修复, 则通过启动凋亡等途径将带有损伤的DNA细胞清除。

在2 Gy、10 Gy γ射线辐射下, Hela细胞的HCS的mRNA水平峰值一个出现在辐射后4小时, 另一个大约在辐射后4~8小时的范围内达到最大值。这说明不同的剂量可以引起不同的细胞反应, 实时 PCR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HCS基因的不同辐射剂量的辐射效应与辐射后的时间效应, 对于宫颈癌放疗剂量的选择与辐射后施加一些医学药物的时间选择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同时我们认为这些实验数据有助于我们对细胞辐射反应的认识, 也有助于我们寻找对辐射敏感的生物标记物。

HCS基因具有很重要的生化作用。这是因为生物素是正常细胞代谢和生长所需的一种水溶性的维生素, 它在羧化作用、去羧化作用和转羧化反应中是作为羧基的转运者[7,8,9]。若全身这些细胞的HCS基因很容易受到辐射作用, 并造成很大的DNA损伤, 或者HCS基因辐射损伤后很难修复, 这样势必会造成辐射后容易患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 (holocarboxylase synthetase deficiency) [10]。Sealey等[11]用实验验证这样一个假说:全羧化酶活性下降归因于HCS蛋白含量的降低。我们不难联想到辐射对HCS基因与其蛋白的影响。因此, 研究辐射对HCS基因的影响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至于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这种情况, 特别是肿瘤放疗期间人接受多大的辐射剂量会影响到生物素的合成, 因时间关系与研究条件限制, 我们的研究未涉及到此内容, 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旨在进一步深化对HCS基因的认识。

对于辐射, 细胞中有多种通路发挥作用使细胞保持完整性[12], 对于DNA损伤的修复, Pawlik等[13]认为是同类再结合与非同类端点连接在辐射后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不管怎样, DNA的修复机制对DNA损伤十分重要, 细胞周期性调节可能是决定细胞辐射易感性最基本的一种形式。至于辐射对HCS基因作用机制以及它在医学上的应用, 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应用实时PCR技术分析60Coγ射线照射对宫颈癌 (Hela) 细胞HC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对离体培养的宫颈癌细胞, 以0.5Gy、2Gy、4Gy、6Gy、10Gy、15Gy等不同剂量60Coγ射线照射后4小时进行HCS基因表达量测试, 分析辐射剂量效应;选择2Gy、10Gy辐射剂量辐射后2小时、4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等不同时间点分别进行HCS基因表达量测试, 分析辐射时间效应。结果:对于Hela细胞HCS基因相对表达量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大, 在0.5Gy和6Gy时出现两个高峰, 在10Gy、15Gy时出现了再次上升的态势;Hela细胞对2Gy与10Gy的辐射显现相近的辐射后时间效应, 在辐射后4~8小时出现基因表达的最大值。结论:HCS基因有可能成为人类宫颈癌辐射损伤生物分子的一个标记物, 对宫颈癌放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空间辐射效应 篇6

未来战争必将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展开,在陆、海、空等多维空间下全面展开,由空域上纵横交错、时域上动态变化、频域上密集交错、能域上强弱起伏的电磁信号构成的复杂电磁环境将成为信息化战场区别于传统战场的突出标志[1,2]。

随着现代医疗电子仪器的不断进展,医疗卫生装备的电磁敏感度也大大提高,尤其是检测人体生物电生理信号的仪器,在受到电磁干扰时其检测结果会受到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3,4,5,6]。例如,便携式急救呼吸机是目前基层部队各级医疗机构装备的主要机型之一,是野战条件下抢救外伤、窒息、溺水、烧伤等紧急伤情的必需装备[7]。便携式呼吸机多为气动电控式,其工作原理是依靠中心供氧或气泵为气源,通过计算机控制对患者进行控制呼吸与辅助呼吸。一旦电子控制线路受到攻击和破坏,泵送气源频率将紊乱,仪器将无法正常工作,给患者生命带来极大危险[8]。

目前,军队野战配置的急救医疗设备与民用基本相同,在战场复杂电磁环境中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对野战急救医疗设备进行电磁加固势在必行。本研究以便携式呼吸机为研究对象,通过电磁辐射实验研究其抗电磁干扰能力,为设计具体的电磁加固措施提供依据。

2 实验设计

2.1 实验系统及环境

实验测试系统由机械搅拌式混响室、信号发生器、功率放大器、定向耦合器、功率计、监控系统、控制电动机、发射天线、场强计和相应的控制软件等组成。

其中,混响室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电磁兼容性测试平台[9,10,11],提供的是一种统计均匀、各向同性、随机极化的电磁环境。本实验所用混响室的几何尺寸为10.5 m×8 m×4.3 m,最大可用测试空间为6.5 m×5.0 m×2.2 m。混响室内置垂直和水平2个机械搅拌器,采用反射板的V型切口,有利于改善低频特性,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2]。

被测对象选用某款长期临床使用的便携式呼吸机,工作性能稳定,实验前经临床医生调试至正常工作状态。图1为电磁辐射实验环境实景照片。

2.2 实验方法

呼吸机置于测试台上,正对信号发生器,直接接受电磁辐射。利用场强计测量呼吸机周边的电场强度,在混响室内安置摄像机对呼吸机显示屏实时录像并传至室外显示。

实验分2个部分:一是进行扫频,根据呼吸机波形显示、数据显示、警报提示、死机等特征,标定出Shangerila 530便携式呼吸机的电磁敏感频点;二是设定敏感频点,根据IEC61000-4-21标准[13],采用静态步进和连续步进2种模式,测定呼吸机工作出现异常的临界场强值。

实验用混响室起始频率为80 MHz。3倍起始频率以下,步进位置为50个;3倍起始频率至6倍起始频率之间,步进位置为18个;6倍起始频率以上,步进位置为12个。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扫频实验结果

信号发生器的频率连续变化,密切观察呼吸机工作状态,出现数据显示异常、系统报错、屏幕随机切换、波形畸变或消失、气道压过低报警、死机等任一异常现象,记录为敏感频点。通过扫频得到该呼吸机共有220、300、450、485、530、800、905、950、1 000 MHz等9个敏感频点。

3.2 静态步进模式实验结果

将信号源设定某一敏感频点,软件控制信号源电平逐渐增加,当呼吸机工作出现异常现象时停止,并记录此时的电场强度及异常现象;继而改变步进位置继续测试;将所有步进位置所得场强取均值即为在该敏感频点下呼吸机受干扰的临界场强,如图2所示。

其中,当所选取的敏感频点小于800 MHz时,呼吸机的故障类型大多表现为系统报错,屏幕波形和数据显示异常;取905 MHz时,出现屏幕随机切换、波形消失、气道压过低等现象;取950 MHz和1 000 MHz时,多次出现死机需手动重启,测试步进点数未能满足IEC61000-4-21标准要求,因此在图2中没有体现。

图3~6为呼吸机正常显示和几种典型故障显示的对比。

3.3 连续步进模式实验结果

将信号源设定为某一敏感频点,电动机驱动混响室搅拌器以6 r/min的转速连续转动,测得便携式呼吸机在连续步进模式下的临界场强值,如图7所示。

由图7可以看出,随着测试频点的增大,便携式呼吸机工作出现异常的临界场强也增强。此外,实验中发现,当所选频点小于530 MHz时,呼吸机的故障类型大多表现为系统报错,屏幕波形和数据显示正常或部分异常;当进行530 MHz连续步进测试时,在临界场强达到50.37 V/m时,呼吸机波形严重失真;当频点调至800 MHz时,场强高达122.05 V/m,呼吸机出现突然黑屏,无法启动。

4 结论

空间辐射效应 篇7

一、背景资料

1. 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基本概念

集聚效应(Combined Effect)和辐射效应(Radiation Effect)主要是用在经济学研究中,其实际应用也主要体现在经济建设方面。例如美国的硅谷聚集了大量的IT行业和科技领域精英,这就是集聚效应的体现。而中国2008 年举办奥运会带动了诸多企业、城市的经济发展,这就是辐射效应的体现[2]。

根据经济学角度定义,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的解释如下:集聚效应即是指各种足球领域的人力、资源和财力等在空间角度上聚集在一起形成中心,并由此形成吸收更多人力、资源和财力等的向心力,形成力量的融汇和统一。辐射效应是指以某一中心为基点,通过对基点进行足球人力、资源和财力的强化,最后以射线发散的形式带动起周边地区足球人力、资源和财力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向外延伸。

2. 足球工程具体开展情况

青少年校园足球工程是为了全面提高我国青少年足球水平,为国家队和职业比赛输送重要力量,实现我国足球水平的提升。青少年校园足球工程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以部分中小学校作为工程定点,通过集聚- 辐射效应推动全国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建设和发展。

二、集聚- 辐射效应促进校园足球的推广

(1)促进校园足球运动由地域向城市普及。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普及是一项长期且规模宏大的项目,需要逐步进行。而集聚- 辐射效应能够促进校园足球运动由地域向城市的普及。

(2)促进校园足球运动由城市向市县的普及。尽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对定点学校数量有大致的要求,但是由于受经济条件制约,不可能实现全国所有中小学的足球运动建设,同时由于城市学校具备充足的资金条件,因此往往人力和资金主要集中在城市定点学校,由城市定点中小学校足球运动带动周边区县的足球运动发展。同时由城市向市县学校提供资金援助,进行人员互动交流,从而由城市带动市县足球运动共同开展。

三、集聚- 辐射效应促进资源的有效分配

(1)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创建定点城市,将人才集聚形成足球经济圈。将高水平人才进行集中整合,一方面有利于彼此相互促进,实现共同发展和提高,促进高水平足球人员的集聚;另一方面有利于进行集中管理。同时通过将定点城市高水平的教练员、指导员等定期派送到周边市县进行指导工作,促进周边市县的水平提高。

(2)实现财力物质的有效规划。集聚- 辐射效应将有限的财力物资在工程定点区域进行集中使用,通过集聚效应,帮助定点区域形成强大的足球规模,不断吸引高端体育器材用品供应商的投入和足球运动俱乐部等的集聚。

(3)促进政策的有效实施。集聚-辐射效应能帮助国家对足球项目政策有效实施。通过对定点区域进行详细政策制定,包括明确目标、具体化流程、量化标准等,切实实现定点区域足球运动的推广和发展。

四、集聚- 辐射效应促进足球水平的提高

由于集聚- 辐射效应,优秀运动员相比从前更集中,彼此之间的竞争使各自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激发运动员潜力。同时,定点城市运动员水平的提高也辐射带动了周边学校运动员实力的提高。另外由于资金的集中使用投入以及集聚效应带来的大量投资商,足球训练技术和训练场地设备得到强化,从而进一步加强尖端运动员的实力。

空间辐射效应 篇8

一、现代商贸流通产业的辐射效应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的地位逐渐提高, 商贸流通产业对其他产业或地区的辐射效应越来越明显, 同时城乡商贸双向流通促进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逐渐由“资源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 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向也逐渐转向扩大内需, 因此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空间很大, 并且商贸流通产业对整个产业链的行业都具有较强的辐射效应。

第一, 商贸流通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愈来愈大。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 传统的“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和进出口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小, 而相反的是内需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向。随着经济发展, 商贸流通产业的地位越来越高, 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20世纪, 欧美地区将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定位于服务经济, 之后一些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开始调整国内产业, 将一些耗费资源或污染较严重的制造业, 以及一些其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转移至其他发展较慢的发展中国家或较为落后的国家, 转向朝服务经济发展, 而商贸流通产业在服务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如表一所示,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由2010年的401512.8亿元增长至2013年568845.2亿元, 平均每年增长率为8.75%, 其中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的贡献率逐年增加, 至2013年已是46.8%的贡献两次, 而位居我国第三产业重要地位的商贸流通流通产业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0年的156998.4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237809.9亿元, 发展速度较快。

第二, 促进农业和工业发展, 强化其生产功能。在传统经济中企业的发展全由政府决定, 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 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几乎完全依赖市场的供求关系, 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 而流通产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途径, 围绕在企业和消费者身边, 因此商贸流通产业与市场需求相通, 促使商贸流向有市场需求的地区, 并凭借其市场渠道优势熟悉市场, 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第一、第二产业生产, 因此与其产业链上的上游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不仅局限于此, 并且对相关的生产企业进行投资, 从而内部交易, 降低交易成本, 可以凭借其价格优势维持稳定的供求关系, 防止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受到生产商的价格或其他不确定因素影响, 同时也通过投资促进第一、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 强化生产, 对其他产业具有较强的辐射效应。

第三, 提升第三产业。我们从表一中可知, 随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增加, 我国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也逐渐提高, 据统计2013年的贡献率接近50%, 说明了我国第三产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首先, 商贸流通产业归属于第三产业, 其自身的巨大发展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其次, 我国现代商贸流通产业一般在具有区位优势的地区设置根据点, 凭借其市场需求、交通优势及资源优势导致商贸流通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使得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同时, 不断完善运营连分布的各个地区的基础设施, 从而为其他第三产业, 如餐饮业、金融服务业等提供了便利的硬件设施, 促进其快速发展, 从而提升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第四, 整合产业链。由于商贸流通产业促进三大产业的发展,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范和整合整条产业链。根据微笑曲线可知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和产品的研发是附加值最高的产业, 而制造业在产业链中是创造价值最低的行业, 因此要增加商贸流通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投资, 不仅以资金形式, 更要以技术辅以生产和发展, 从而抬高制造业的附加值。例如苏宁与三星等较大的电器生产商合作, 采取B2B方式, 互通信息从而提高了商贸流通产业的产业链效率;其次利用商贸流通产业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根据市场信息为生产制造业提供市场供求关系, 从而不断的调节生产, 并不断的进行技术革新, 形成较大的品牌优势, 从而获得发展。

第五, 引导消费。在市场经济背景下, 现代商贸流通产业与网络平台的联系十分密切, 并形成了较大的网络市场, 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 并且网上交易简化了购物手续, 经营方式的创新刺激人们消费, 从而引导消费。

二、现代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问题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 我国商贸流通产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对GDP的贡献率也愈来愈大, 但是现代商贸流通产业仍具有以下几个发展的问题。

第一, 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水平依旧处于较低的状态。随着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提出, 我国商贸流通产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但是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水平低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而且我国商贸流通产业难以形成规模较大的企业, 获得的附加值偏低, 对其他产业的辐射效应也有所保留。“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导致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这种滞后, 必然会带来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障碍。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态势, 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应当迎接国外相关产业带来的冲击, 抓住可利用外国先进经验和技术、资金等机遇, 大力发展我国商贸流通产业, 树立国内品牌, 培育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比较优势。

第二, 商贸流通产业技术水平较低。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全面发展较晚, 在当前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下发展屡受挫折, 随着不断细化分工, 商贸流通产业的分类也愈来愈复杂, 涉及到金融服务、物流输送、咨询管理服务、餐饮住宿等各个行业, 传统的商贸流通产业的技术水平较低, 已不能满足当前我国商贸流通发展需要;此外,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 我国商贸流通产业面临巨大的国外或外资商贸流通产业的竞争劣势, 国外或外贸商贸流通产业具有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拥有较为完备的企业运营体系, 而我国的技术水平低、规模小、运营体系混乱等形成鲜明的劣势。

第三, 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不平衡。商贸流通产业受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影响, 在经济发展不平较高的地区产业发展的较好, 在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发展的较为缓慢, 城乡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就是鲜明的例子。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提出, 对我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商贸流通产业城乡双向流通对统筹城乡发展起重要作用, 促进城乡之间商贸流通, 刺激农村居民的需求, 加快商品流通, 发展农村经济, 反过来我国农村也为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商贸流通产业优化路径

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对其他产业或地区有着较强的辐射作用, 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要大力发展我国商贸流通产业, 优化商贸流通产业体系。

第一, 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由于我国受传统经济的影响久远, 政府的扶持能帮助企业迅速发展。我国宏观调控的力度不当是造成我国商贸流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我国政府必须扶持我国商贸流通产业, 为其提供发展空间, 积极引导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 首先表现在对商贸流通产业自身的扶持, 比如在税收方面减免商贸流通产业的税收, 或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实施商贸流通产业补贴政策, 以维持商贸流通产业的内部资金多投入技术革新和创新方面;其次人才培养导向方面, 定期监督商贸流通产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同时通过对商贸流通产业的从业人员予以低税或补贴的税收政策, 从而引导相关人才流向商贸流通体系, 并逐渐稳定商贸流通产业的人力资源;再次, 要不断完善我国基础设施建设, 为商贸流通体系运营提供便利的条件, 最后引导我国传统商贸流通产业向现代商贸流通产业发展, 强化重视与民生问题相关项目的融合, 一道和推动商贸流通产业的模式创新、领域创新, 引进更多的投资, 增加该产业创造的附加值, 并且积极帮助发展较好的商贸流通产业上市, 通过发行证券等方式增加融资渠道, 从而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第二, 不断进行创新, 提高我国商贸流通体系的技术水平。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于国外商贸流通产业, 因此在竞争中常居于劣势状态, 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技术水平, 通过商贸流通产业与国家科研机构或高校联合, 实现技术创新,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贸业态。我们传统商贸流通的方式均是实体店铺的形式, 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商品的交易从而形成流通, 这些方式已不适合一些快节奏生活的人们, 满足不了不同层次对商品的需求, 因此要不断的创新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业态, 如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的兴起带来了购物的新形势, 大大方便了消费者, 节约了消费者的时间, 也凭借电子商务的便利性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参与, 正是这些新的商贸业态刺激我国商贸流通产业不断获得发展。这些商贸新业态的发展, 在于其利用新的信息化设备和网络、借助其他平台的优势实现自身的创新, 从而获得更多的消费者。我国商贸流通产业注重发展批发行业方面的创新, 传统的批发满足不了现代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需要, 制约当前批发行业的发展, 因此要创新我国批发行业的新业态, 利用资源集聚的优势进行技术创新, 或通过其他方式 (如会展展销、专业化的商品服务、良好的售后以及辩解的物流体系等) 形成批发企业的优势, 促进批发行业向现代化发展。同时也要注意零售方面的业态创新, 零售是连接消费者和批发商或生产商的中介, 零售环节做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商品的效益和生产商的生存。要注重零售点的便利性, 同时注重这些零售点的规模性和品牌效应, 如沃尔玛, 在我国发展较快的地区沃尔玛的销售额均居于首位, 对国内的超市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我过的商贸流通零售产业要注重规模化的发展, 进行销售模式创新以吸引更多的顾客。二是组织管理制度。外企之所以相对于我国产业具有竞争优势, 多在于外企具有先进的技术、充裕的资金和先进的管理技术, 因此要实现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 要创新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组织管理制度, 提高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竞争能力。要不断的向外企学习, 或以引进外资的形式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 在此基础上借助科研机构或高校结合国内企业自身情况实现创新, 制定专属于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先进管理经验, 规范商流通产业内各个行业的管理体系, 推动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

第三, 缩小区域差异, 平衡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深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导致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不平衡, 导致整个商贸流通供应链上的商贸流通不畅, 因此要缩短商贸流通产业的区域差异, 如典型代表城乡商贸流通产业的差距, 我们可倡导“商品下乡”、“以旧换新”活动, 在农村实施一定的补贴, 刺激农村的购买能力, 引导农村居民消费, 并在消费提高的基础上完善农村的售后维修点, 提高消费水平。此外, 要引导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与现阶段新型城镇化的目标相一致, 积极引导大型廉价超市入住城镇, 既解决了农村居民对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的需求, 又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新的途径, 从而获得持续的发展, 实现与城乡商品的互相流通, 形成城乡商贸双向流通体系, 缩短城乡差距, 平衡商贸流通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磊.我国现代商贸业经济质量及区域特征评价[J].商业时代, 2013 (36) :38-39.

[2]陈玲.现代商贸业的产业先导作用及创新发展路径[J].城市问题, 2010 (10) :71-75.

空间辐射效应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选取在河北省胸科医院体检的医用X线工作者和接触照X线的人员, 研究组:选取2 0 1 1年1月~2 0 1 2年1月医用X线工作者调查7 0 2人, 男6 3 6人, 女66人。平均年龄38.5岁;选取2015年1月~10月检查一共有720人, 当中男624人, 女96人, 平均年龄31.5岁。对照组:选取接触照X线的人员作为对照组, 一共有318人, 当中男180人, 女98人。平均年龄35.2岁。

1.2 调查方式

详细询问病史, 检查远近视力, 指测眼压, 排除青光眼病理改变, 采取托呲卡胺进行散瞳, 进而采取检眼镜对屈光间质和眼底进行检查, 在裂隙灯显微镜之下详细检查晶状体。将其所看见给予记录和绘图[2]。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人员的工龄、累积剂量以及晶状体混浊部位给予记录以及对比。

1.4 临床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以 (%) 表示,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人员晶状体混浊与工龄之间的关系

研究组晶状体混浊随着工龄增长而增高, 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研究组晶状体混浊与累积剂量之间的关系

随着累积剂量的增高, 而晶状体的混浊率成地增趋势 (见表2) 。

2.3 两组人员晶状体混浊部位分布情况对比

晶状体混浊的部位全部以皮质混浊为主,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

3 讨论

电离辐射对晶状体的损伤现已倍受广泛关注, 生物实验以及调查显示, 受到一定剂量的X线照射, 能够引发人类以及动物出现晶状体混浊[3~6]。我们在2012年以及2015年分别两次对医用X线工作者晶状体给予调查, 其结果显示, 研究组晶状体与对照组相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晶状体混浊发生率随着工龄的增长而进一步上升。

据《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7], 晶状体有过明确的一次或短时受到大剂量外照射的时候, 或长期超其年剂量限值的外照射史, 累积剂量在2Gy以上, 经潜伏期, 晶状体开始变得浑浊[8], 本文结果显示, 随着累积剂量的增高, 而晶状体的混浊率呈递增趋势, 和上述相关报道基本相同, 这也许和放射防护条件以及设备改造有密切关系。

辐射造成晶状体浑浊部位:其前囊下的上皮细胞生发区域, 在一般情况之下, 逐渐给予分裂增生, 细胞核受损, 导致染色体畸形, 受损的上皮细胞使晶状体混浊[9,10]。本文结果显示, 晶状体混浊的部位全部以皮质混浊为主,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也和上述结果相一致。

总之, 低剂量辐射致晶状体的混浊随着工龄增长以及累积剂量增加而增长, 受损部分主要为后皮质, 因此, 需增强放射防护。

参考文献

[1]崔辉, 杨国华, 曹泮湘.接触射线人员眼晶状体远期影响的调查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9, 19 (2) :86.

[2]王兰, 刚葆琦.现代劳动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464-471.

[3]谯俊华, 李钰, 祁寒梅.低剂量辐射对X线工作者晶状体损伤效应研究[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6, 28 (12) :889-891.

[4]朱林平, 葛宪民, 梁梅.医疗放射工作者眼晶状体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 2008, 17 (2) :252-253.

[5]贺玲.辐射在眼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西南国防医药, 2012, 2 (5) :564-565.

[6]徐瑞明, 张占春, 金顺子.X射线全身照射对小鼠胸腺重量、细胞数及细胞凋亡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 2015, 17 (1) :3-5.

[7]董娟聪, 林承赫, 王金虎, 等.低剂量X射线对小鼠树突状细胞与T淋巴细胞之间免疫反应的影响[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2, 32 (1) :55-57.

[8]施宇佳, 潘晓松, 姚怡敏, 等.低剂量X射线诱导NK细胞增殖治疗白血病裸鼠的实验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1, 31 (1) :17-20.

[9]王强.茂名市医用X射线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辐射卫生, 2008, 17 (2) :198-199.

上一篇:合作学习与作文教学下一篇:实时数据采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