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网络(精选12篇)
辐射网络 篇1
0 引言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白血病等癌诊的高发与家居环境核辐射相关。原因是近年来建筑及装修大量采用各种石材,某些石材的使用导致环境放射性本底的增加。现代生活中空调大量使用,房间的密闭造成室内放射性氡的积累。因此建设部颁布了建材行业标准,规定了建材和家居装修材料中的放射性核素的限量。并规定要用γ多道能谱仪对建材和家居装修材料进行放射性活度的测量。
长期以来,γ多道能谱仪由于其结构的复杂、价格的昂贵,仅用于军用、科研以及核电站环境本低监测等。用于低活度核素测量所需的高灵敏度γ多道能谱仪更是如此,致使该项工作近年来进展很慢,很难展开。
为此,海南省教育厅下达了科研项目“网络型家居辐射测量系统”,要求课题组完成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任务。并应西安首创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的要求,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当换用高温器件,增加“曼彻斯特码通信模块”能用于井下γ幅射测量。
1 环境能谱仪的特点
(1)测量对象为镭-226,钍-232,钾-40,铯-137(稳谱用)的γ射线,其能谱范围是0.3-2.8Mev,采用8位A/D就足以分辩这些核素和求其比活度。
(2)环境能谱仪的测量对象为环境建筑材料,其特点是低比活度,所以必须进行低本底、长时间测量。
(3)仪器应尽量体积小、功耗低、成本低,并在长期无人值守时工作。
(4)为降低成本,仪器采用模块化,当改用高温元件,增加曼彻斯特码通信模块可用于测井,采用存储模块,可长时间无人值守自动测量。
(5)属低成本网络型仪器,数据处理在上位PC机上进行。从而得以小体积、低成本的生产。
2 环境多道γ能谱仪的总体设计
网络型环境多道γ能谱仪采用分布式测量体系结构,如图一所示,多道γ能谱仪仅仅是测量系统的一个测量节点,大量数据处理的工作都放在上位PC机上进行。从而可进行低成本设计。
仪器采用“γ能谱的定时采集法”[2],减少了脉冲堆积现象,提高了闪烁探测器的能量分辩力。
系统具有三种工作方式:
(1)和数据存储模块一起独立自动工作,测量时存储数据,事后回放分析。
(2)和上位PC机通过曼彻斯特通信模块进行中距离(井上、井下)联机工作,PC机实时监测测量数据。
(3)和上位PC机通过以太网,进行远距离工作,PC机实时监测测量数据。
3 环境多道γ能谱仪的硬件设计
网络型γ幅射能谱仪的结构框图如图二所示,它由微处理器、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通信模块组成。
3.1 数据采集模块
环境多道γ能谱仪的数据采集模块由探测器、动态RC成型电路、放大器、起点检测电路和A/D变换器构成。其任务是将γ辐射转换为与其幅度(射线能量)成正比的数字量。
(1)闪烁探测器及RC成型电路
环境多道γ能谱仪选用NaI(Tl)闪烁探测器作为γ辐射探测的传感器。并采用动态RC成型电路。其示意图如图三所示。其RC成型电路的时间常数可变,并由微处理器根据脉冲前后沿的要求进行调整。
(2)放大器电路及稳谱
本设计选用高速运放MAX4105来做主放大器。放大倍数为-Rf/R1。反馈电阻Rf由固定电阻R2和数字电位器AD5243串联构成,放大器电路图如图四所示。
采用硬件与软件结合稳谱。以铯峰和被测对象峰作为稳谱标准,软件不断分析峰位的飘移,给出调整信号改变放大器的放大倍数。
在监测方式工作时,上位机定时监测铯峰位的变化,计算出漂移量和应调整量,再通过IIC电路调整放大器的倍数进行谱漂移的补偿。
采用自动存储测量方式,则用纯软件补偿法。用PC机回放数据后,用专用软件计算出漂移量和应调整量,再通过软件对谱数据进行调整。
(3)A/D(模数)转换电路
仪器采用定时采集方法,A/D变换必须在几十纳秒完成,所以我们选用了视频A/D TLC5510。随机出现的γ辐射脉冲一旦到达,起点“0”时刻检测电路立即输出“0时刻信号”给微处理器的ITN0脚,申请外部中断。在微处理器响应外部中断的过程中,定时采样的脉冲峰值信号也送到TLC5510的第19脚ANALOG IN端。在同步时钟CLK的控制下,TLC5510对输入的采样峰值信号进行A/D转换,实时地转换为与其模拟幅值相对应的8位数字信号,图五所示为A/O转换电路。
3.2 以太网通信模块
环境辐射测量仪作为网络仪器,必须具备以太网通信接口,通过以太网和笔记本电脑联网工作,利用笔记本电脑的强大功能来进行数据处理。该以太网通信接口我们采用如图4-14所示的网络通HX-1A模块。该模块直接接到仪器的串口上,透明传输。将环境辐射测量仪串口发送的测量数据转换为IP包发到以太网上。也可以接收以太网来的IP命令包,转换成串口数据发送环境辐射测量仪的串口。
4 环境多道γ能谱仪软件设计
环境辐射测量系统采用的是网络仪器架构,其本身的工作任务较单一,软件也就比较简单,大量谱处理工作都放在上位PC机中利用成熟的软件进行。
以下是系统软件设计与分析:
环境γ幅射能谱仪是网络型仪器,本身的工作任务较单一,就只完成能谱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和通信三项任务。由于数据采集和通信工作的实时性要求很高,因而它们在工作时都要求独占CPU。这样一来,环境γ幅射能谱仪本身的软件也就比较简单。图六是环境γ幅射能谱仪的软件系统结构图。
(1)通信软件模块
环境γ幅射能谱仪对外有两种数据通信方式:以太网IP包通信方式和长线曼彻斯特码同步通信方式。
以太网IP包通信方式利用了海南海华信公司的网络通HX-1A模块。该模块为一嵌入式网关,直接接到仪器的串口上,透明传输。将环境辐射测量仪串口发送的测量数据转换为IP包发到以太网上。也可以接收以太网来的IP命令包,转换成串口数据发送到环境辐射测量仪的串口。
(2)监控模块
为了减少噪音干扰,提高仪器分辩率,环境γ幅射能谱仪采用电池供电,仪器内部用电大户是闪烁探测器高压和A/D芯片。所以仪器必须采用低功耗运行方式。一方面是对各模块分区,智能供电,仅在测量状态才对闪烁探测器和A/D芯片供电;另一方面则是将工作模块放在中断子程序中运行,尽量缩短CPU的工作时间,模块工作完后立即进入待机状态。
(3)仪器工作状态
环境γ幅射能谱仪是网络型仪器,其工作任务相对简单,仅三个独占CPU的工作模块。其工作状态转移如图七所示。
上电自检、CPU初始化后开启INT0中断(和串行口中断),仪器即进入待机接收遥控命令状态。这时也就是仪器的“0”工作状态(工作常态)。
接收到遥控测量命令,立即将测量参数写入参数寄存器,关闭INT0中断及曼码时钟,开启INT1中断进入待机测量状态。即仪器的“2”工作状态(测量状态)。
一次测量任务完成,自动关闭INT1中断(这时所有中断均关闭),进入数据存储状态(未中断返回,未进入待机)。即仪器的“3”工作状态。
完成一次测量512字节数据的存储任务后,按测量方式参数自动返回。若点测,则开启INT0中断,进入待机接收遥控命令“0”状态;若连测,则开启INT1中断,进入待机返回待机测量“2”状态。
在“0”态,若接收到遥控通信命令,它立即关闭INT0中断,并开启曼码时钟,进入待机通信状态。这时也就是仪器的“1”工作状态(通信状态)通信发送任务完成,自动开启INT0中断和关闭曼码时钟,自动进入待机,返回接收遥控命令“0”态。
摘要:研究表明,白血病等癌诊的高发和家居环境核辐射水平相关。因此,国家规定了建材和家居装修材料中的放射性限量。并规定要用γ多道能谱仪对建材和家居装修材料进行放射性活度的测量。本文介绍了“网络型家居辐射测量系统”的开发,给出详细的设计方案。介绍了系统的总的框架、硬件组成,阐述了系统的软件组成。
关键词:网络型仪器,环境辐射测量,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
参考文献
[1]张怀强.网络辐射仪[D].南昌:东华理工大学,2008.
[2]何为民.智能放射性勘查仪器[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4.
[3]何铮.家居辐射测量系统研制[D].南昌:东华理工大学,2009.
[4]数字化核辐射脉冲峰值获取研究[C].(第13届全国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学术会议,2007.
辐射网络 篇2
【生活中的防辐射方法】
生活中的防辐射方法主要用来防居家环境中可能接触到的各种家电释放的电磁辐射,具体的方法有:第一,挑选正规厂家的名牌家电产品,保证安全;第二,对各种电器的使用,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减少家电辐射。第三,不要把家用电器摆放得过于集中。特别是电视机、电脑、冰箱等更不宜集中摆放在卧室里;第四,缩短使用电器时间;第五,家里一般的电线也存在辐射,现代家庭中一般的固定电线都是走“暗线”,问题还不大,但是如果在床边或最常活动的地方安置十分密集的接线板或插头,就可能会影响健康。因此,不要在床头安装电器或插头为宜。
【工作中的防辐射方法】
这里所指的工作中防辐射方法主要是指在写字楼、办公室等室内工作环境中的防辐射方法,具体的有:第一,避免自己的座位对着别人电脑背面,因为电脑的背面往往辐射较大;第二,在电脑摆放集中的办公室工作的话,有空经常起身出门呼吸新鲜空气;第三,常对电脑的人要端正坐姿,调整屏幕的亮度、色差和角度,尽量使眼镜平时电脑屏幕,又不能离屏幕太近;第四,尽量不要坐在打印机和复印机的旁边;第五,工作室不要把手机长时间放在办公桌离身体很近的地方,尤其不要放在离身体很近的地方长时间充电。
【医疗过程中的防辐射方法】
在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接触到的辐射为电离辐射,如果接触到的辐射照射剂量过大,很可能对身体造成比较严重的伤害。而在医疗过程中,患者能采取的防辐射方法主要是避免接触。首先,患者要严格遵守医院放射科的操作规范,必须听操作人员安排,不可违规进入禁入区域;其次,CT检查速度较快,患者在接受CT检查时受到的辐射比X射线检查要少,如果医生要求患者接受CT检查,那么患者可以不必要求X射线检查,当然CT检查费用较高,且需要预约,要视情况而定;第三,接受X射线透视检查时人体受到的辐射剂量要大于X射线摄片检查,患者应予以重视;另外,接受放射性诊断检查不可过于频繁。
【经常上网的防辐射方法】
每天上网的朋友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减少辐射对人体和皮肤的伤害,具体方法是:
第一,增加营养很重要。维生素B对脑力劳动者很有益,如果睡得晚,睡觉的质量也
不好,应多吃动物肝脏、新鲜果蔬,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族物质。
第二,平时要多做体操,以保持旺盛精力。
第三,电脑显示器辐射会产生静电,最易吸附灰尘,长时间面对面,更容易导致斑点与皱纹,为了避免电脑辐射对肌肤的伤害,人们尤其是女性要做好预防。比如选择适合自己的隔离霜,平时多吃一些紫菜、海带等食用品。上网结束后要洁肤,用温水加上洁面液彻底清洗面部,将静电吸附的尘垢通通洗掉。
第四,上网时可以穿件婧麒防辐射服,减少辐射危害
第四,平时准备一瓶滴眼液,以备不时之需。
第五,不定时地喝些枸杞汁和胡萝卜汁,对养目、护肤功效也很显著。
【小孩防辐射方法】
小孩防辐射方法一:多吃一些含有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维生素C和维生素E都属于抗氧化维生素,具有抗氧化活性,可以减轻辐射导致的过氧化反应。
小孩防辐射方法二:摄入胶原弹性物质。胶原弹性物质存在于像海带、紫菜这样的食物中。海带中含有的胶质、动物皮肤、脊髓中的胶原物质都有一种黏附作用,它可以把体内的辐射性物质黏附出来排出体外,而且其中动物皮肤所蕴含的弹性物质还具有修复受损肌肤的功能。
小孩防辐射方法三:多吃一些番茄、西瓜等红色水果。这些水果中的番茄红素具有极强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有抗辐射、提高宝宝免疫力等功效。
【防电磁辐射的技术】
第一,屏蔽防辐射技术
屏蔽防护技术的目的是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电磁辐射的作用和影响限制在指定的空间之内,屏蔽防护技术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电磁辐射防护技术。
第二,吸收防辐射技术
吸收防护技术是将根据匹配原理与谐振原理制造的吸收材料,置于电磁场中,用以吸收电磁波的能量并转化为热能或者其他能量,从而达到防护目的的技术。
第三,接地防辐射技术
接地防护技术的作用就是将在屏蔽体(或屏蔽部件)内由于应生成的射频电流迅速导入大地,使屏蔽体(或屏蔽部件)本身不致再成为射频的二次辐射源,从而保证屏蔽作用的高效率。
第四,距离防辐射技术
从电磁辐射的原理可知,感应电磁场强度与辐射源到被照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辐射电磁场强度与辐射源到被照体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因此,适当地加大辐射源与被照体之间的距离可较大幅度地衰减电磁幅射强度。
【核事故发生后的防辐射方法】
核事故发生后的早期,一般认为是指事故发生后的1~2天。在这个时期,受灾人员可以采取的防辐射方法有:隐蔽、呼吸道防护、服用稳定性碘、撤离、控制进出口通路等。
核事故发生后的中期是指早期之后到核辐射影响开始减退之前,这个时期比较长,具体有多长因核事故的严重程度而异。在中期阶段,已有相当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沉积于地面。此时,对受灾人员而言,除了可以考虑中止呼吸道防护措施外,其他的早期防护措施还是应当继续采取。为避免长时间停留在受灾区域而受到过高的累积剂量,主管部门可有控制和有计划地将灾区居民由污染区向外搬迁。
日本现辐射牛辐射稻 篇3
自7月8日首次检出放射性铯严重超标的福岛产牛肉以来,“辐射牛”已流通到除冲绳以外的日本46个都道府县。“辐射牛”产地也不限于福岛县,北到岩手县、秋田县,西至静冈县、岐阜县,迄今已有10个县证实有可疑“辐射牛”出栏,总数超过1300头。
据了解,这次的“辐射牛”全部都是由于吃到了放射性物质含量严重超标的饲料所导致的。在对福岛县的牛肉出货的问题上,日本农林水产省仅仅是对肉牛的体表进行放射性物质的测量。在肉类处理厂里面,针对加工后的牛肉的放射性检查抽样率仅仅是百分之几,这也就造成了这些问题牛肉被忽略掉,在市场上长时间大范围流通。
现在,日本政府也已经公布了检测出问题的肉牛编号,一些商家也正在尽力追回流通出去的牛肉,可是很多牛肉已经被市场消化掉了。据日本新闻网20日报道,食用了遭受严重核辐射的草料导致体内核爆的日本福岛县牛肉,在今年4月至6月之间,先后加工成12500个牛肉盒饭在东海道新干线(东京至大阪)出售。此事已经得到了东海铁道公司的证实。
日本专家认为,现在在市面上所流通的“辐射牛”,只要不是经常吃,并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日本政府所规定的标准值是500贝克勒尔,不超过这个标准值的食品持续吃一年的情况下是不会对健康产生影响的。目前检测出的超标最严重的牛肉,一餐吃4两的话,那么摄入的放射性物质仅10微西弗左右。
即便如此,“辐射牛”问题仍如暴风一般几乎席卷了日本全境,引起当地人们的恐慌。由于普通消费者也无法辨别“辐射牛”,人们对市面上的牛肉如鲠在喉,避之不及。日本很多中小学已把牛肉从配餐的菜单当中取消,日本的餐饮业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不少烤肉店门庭冷落。
同时,日本政府将大范围检测稻米放射性物质,打算分两个阶段实施,消除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共同社8月1日援引农林水产省一些官员的话报道,检测分为收割前和收割后两次。如果稻米中放射性铯含量超过暂定安全标准、即每千克500贝克勒尔,将要求这类稻米的产地停止发货;如果放射物含量接近安全上限,稻米收割后将再次接受检查。
今年4月,农林水产省依据对稻田土壤的检测结果,禁止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一些地区播种水稻。
日本47个都道府县中,14个完成小麦的放射物含量检测,至少18个打算或决定检测水稻,包括千叶县。千叶县去年水稻产量在日本排名第9。
福岛第一核电站辐射泄漏事故导致严重辐射污染,不少肉牛食用遭污染的稻秸后体内辐射物超标,引发民众忧虑。政府先前禁止福岛和宫城两县禁止肉牛发货,8月1日把禁令范围扩大至岩手县。
辐射网络 篇4
1 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现状
1.1 监测机构职能现状
以省级监测机构为例。我国的省级监测机构目前按照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的管理方式进行运作的。各监测机构需要负担着监测环境的重任, 因此增强技术水平是各机构需要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但是, 我国的部分省级环境监测机构同时又要负担着管理和监督的行政职能。这就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省级监测机构需要独立完成工作和监督两项任务。技术职能一旦与监督监察职能相联系, 则就会造成监察不利的局面。因此, 国内的辐射环境监察机构的主要权责不明确, 造成监察机构内部体系混乱, 各项工作完成的质量受到极大影响。同时, 双项职能由同一角色进行, 则会造成部门的管理困难, 即国内没有一个正式的职能部门能够在行政方面管理各监测机构。辐射环境监测机构的财政和人员出现了较大的不透明性, 阻碍其长期、稳定的发展。
1.2 监测机构人员配置现状
我国的环境监测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组成在国际上处在较弱的位置上。从2005年开始, 我国对于辐射环境的重视程度愈发加深, 环境监测人员的配置也更加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从2005年开始, 我国每年相关从业者递增近千人。但是增加的人以技术人员为主, 工程师和高级职称人员并没有数量上的明显变化。这证明我国的相关从业人员在能力上出现了断层。从学历组成来看, 最高学历为本科的人数最多, 占总数的五成以上, 硕士学历不足两成, 博士学历不足百分之一。辐射环境检测是一项非常具有专业性的工作, 因此我国应当提升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
1.3 基层工作现状
基层工作是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落实的基础, 因此基层工作的工作能力十分重要。目前, 我国的基层工作有着非常明显的梯度性, 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别较大。对于基层组织来说, 大型事故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及日常的环境监测, 是其工作的重点。但是, 绝大多数的基层组织没有将事故的应急演练常态化, 甚至没有进行过应急演练, 这将在日后的工作中造成很大的伤害。在日常监测方面, 部分地域的仪器和检测方法较为落后, 甚至一些监测员没有任何的数据分析能力, 这种情况在县级或地市级的检测机构比较常见。
2 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发展探索
2.1 加强机制建设
对于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 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美国, 环境的监测工作是由政府作为主导, 区域的监测机构跟随政府的步伐进程环境的检测。日本的环境监测也是如此。因此, 我国的环境监测也可以设立一个具有监督职能的机构, 统一的进行监督, 弱化省级、地市级机构的监督职能。强化政府或其他行政部门在其中的监督和指导作用。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各级机构的工作效率, 可以考虑将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引入, 提升行业的准入门槛, 以此来提升监测的专业程度。
2.2 完善培训机制
培训应当分为入职前培训和工作中的定期培训两部分。为了能够提升培训的效果, 入职的标准要进行严的规范, 确保入职人员为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从业人员。在入职前, 应当熟悉工作的具体流程和相关的标准规范。确保在实际工作中不会出现安全事故, 采集到的环境载体科学可用, 得出的监测数据客观真实。入职前的培训可以集中进行, 确保培训强度以增加新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工作中培训应当分为两种, 一种是理论观念的养成, 一类是技术等的学习。理论的学习和观念的养成应当渗透在日常的工作中, 使工作具有创新性和学习性。
2.3 提升基层工作
基层工作的提升要依靠机制的完善和人员素质的提升。除此之外, 基层工作还应当保持高度透明化, 应当定期定时进行信息的披露, 接受公众的监督。基层机构作为监测工作的落实机构, 对于辐射环境的监测有着最直接的作用。为了提升基层工作的质量, 基层工作者首先可以采用扩大采样范围的办法, 将采样范围扩到到空中、海洋范围内。对于基层工作还应当进行积极的监督, 对其不符合标准的地方及时改进。
3 结语
辐射环境检测是未来环境监测的重点。但是我国的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但是, 近年来我国一线工作人呢元和各位专家学者对此的重视程度加深, 因此可以预见, 在未来我国的辐射环境检测必将出现大幅度的质量推进。我国的环保系统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必将能够呈现出最客观、详实、标准的报告!
摘要:环保系统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对于环境安全的保证非常重要。笔者首先从机构职能、人员配置、基层工作三方面介绍了我国目前的系统网络现状, 指出我国环境存在的种种问题。然后以此为依据, 提出了未来的发展策略, 包括加强机制建设、完善人员培训、提升基层工作三个方面, 希望能到对杜绝问题的产生起到实质性作用。
关键词:环保系统,辐射环境监测,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夏新.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5 (01) :12~13.
[2]黄国夫, 杨维耿, 张瑜, 陈啸炯, 舒畅.辐射环境监测能力评估[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5 (01) :25~26.
辐射网络 篇5
设备处:
因科研工作需要,我院需要建立一个同位素实验室,用于放射性同位素的相关实验研究。
我院结构生物学实验室的重要课题——《基于结构的PDE抑制剂设计和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和特别资助)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该实验将继续进行至少3年的时间,主要使用3H标记的cAMP或cGMP作为示踪底物测定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PDE酶活性。另外,我院药理毒理学、药物化学等学科也需要迫切需要使用放射性同位素3H进行科学研究。
基于上述目的,目前我院已经购买了一台PerkinElmer Tri-Carb2910TR液体闪烁分析仪,以方便开展同位素实验。该仪器目前由药学院中心实验室管理,可对外开放,校内外各单位老师都可在仪器负责人的监管下,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下使用。根据我们的预期,拟建立的同位素实验室将采用一般湿式操作进行实验。预计放射性核素的最大等效日操作量低于2×107Bq,10最大等效年操作量低于10Bq。
目前,根据国家《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规定的第三类丙级实验室场所的卫生防护要求,我院已在药学院大楼顶层东侧一间实验室进行了室内表面装修、通风系统的改造及购置了如辐射监测仪等相关配套设备;工作人员已经接受了由广东省环境保护局举办的辐射安全培训班的培训,取得了辐射工作安全许可证;对于放射性试剂的购买、使用及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我们也将遵循环保部门和中山大学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
鉴于我们拟使用的同位素活度较低,且是在组织良好、人员训练有素的实验室进行医学研究,因此特申请豁免。
望批准。谢谢!
附件:PDE活性测定方法
PDE活性测定方法
1.2 μL 0.20 μM 氚代底物3H-cAMP或者3H-cGMP(Sigma-Aldrich,USA,20000-30000 cpm/assay)用Assay Buffer1(组成20 mM Tris·HCl,10 mM MgCl2,1 mM DTT,pH值为7.5)或者Assay Buffer2(组成20 mM Tris·HCl,4 mM MnCl2,1 mM DTT,pH值为7.5)稀释至60 μL。
2.加入40 μL已用Assay Buffer1或者Assay Buffer2稀释的蛋白质缓冲液。3.混合液在25℃下静置反应15 min。
4.依次加入200 μL 0.2 M ZnSO4和200 μL 0.2 M Ba(OH)2溶液,振荡混合。5.将混合物离心(14000 rpm,5 min)。
6.取上清液430 μL加入3.5mL Liquid Scintillation Cocktails(ScintiSafe PlusTM 50%,Fisher Scientific,USA)7.振荡混合后用PE Tricarb2910计数器测量混合物。8.cAMP水解率控制在20-35%。
关于测定的说明:
1. 所有反应均在25℃下进行。
2. 所有容器均为一次性用品,无需洗涤。用完后按有无放射性分类收集。对有放射性的废物,按固体、液体分别收集。无放射性污水从下水道排出。3. 放射性操作均在指定位置进行,每次完成实验后需测定各操作位置的辐射情况,并记录。
辐射网络 篇6
关键词:辐射带;“杀手电子”;CME磁暴;CIR磁暴;波粒相互作用;ULF波;VLF波
Dynamic Variation and the Fast Acceleration of Particles in Earth’s Radiation Belt
Abstract:We have quantitatively studied the radiation belt electrons’ variations. It is found that the boundaries determined by fitting an exponential to the flux as a function of L shell obtained in this study agree with the observed outer and inner boundaries of the outer radiation belt. Furthermore, we have constructed the Radiation Belt Content (RBC) index by integrating the number density of electrons between those inner and outer boundaries. According to the ratio of the maximum RBC index during the recovery phase to the pre-storm average RBC index, we conclude that CME-driven storms produce more relativistic electrons than CIR-driven storms in the entire outer radiation belt, although the relativistic electron fluxes during CIR-related storms a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during CME-related storms at geosynchronous orbit. The physical radiation belt model STEERB is based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Fokker-Planck equation and includes the physical processes of local wave-particle interactions, radial diffusion, and adiabatic transport. The physical radiation belt model STEERB is based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Fokker-Planck equation and includes the physical processes of local wave-particle interactions, radial diffusion, and adiabatic transport. The numerical experiments of STEERB have shown that the energetic electron fluxes can be overestimated by a factor of 5 or even several orders (depending on the pitch angle) if the cross diffusion term is ignored. This implies that the cross diffusion term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evaluation of radiation belt electron fluxes. Formal radiation belt models often adopt dipole magnetic field; the time varying Hilmer-Voigt geomagnetic field was adopted by the STEERB model, which self-consistently included the adiabatic transport process. The test simulations clearly indicate that the adiabatic process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evolution of radiation belt electron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interplanetary shocks and magnetosphere can excite ULF waves in the inner magnetosphere; the excited polodial mode ULF wave can cause the fast acceleration of "killer electrons". The acceleration mechanism of energetic electrons by poloidal and toroidal mode ULF wave is different at different L shells. The acceleration of energetic electrons by the toroidal mode ULF waves becomes important in the region with a larger L shell; in smaller L shell regions, the poloidal mode ULF becomes responsible for the acceleration of energetic electrons.
Keywords:Radiation belt; killer electrons; CME magnetic storm; CIR magnetic storm; wave-particle interaction; ULF wave; VLF wave
辐射网络 篇7
关键词:监测网络,辐射环境,管理现状,发展对策
前言
作为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 辐射环境监测是国家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核技术的利用, 尤其是在日本“3·11”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之后, 社会各界对于核与辐射监测工作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辐射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显得十分突出。为此, 为了做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 满足环保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需要不断发展辐射环境监测网络, 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管理现状, 并结合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
1 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背景
1983~1990年, 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开展了“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 该调查采取了严密的质量保证措施, 为我国辐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打下基础。1999年环境保护部着手规划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构架体系, 具体见图1。2007年, 环境保护部开始分阶段实施“全国辐射环境监测项目”, 全面启动了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监测与辐射事故应急监测工作。
2 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管理的现状
当前, 在环境保护部核安全管理司的指导下, 我国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管理不断完善, 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成员单位按照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程序的要求, 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完成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工作。
2.1 网络组织机构
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主要包括8个国家级辐射环境监测监管机构, 31个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 106个地市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 形成了国家、省和部分地市三级监测网络体系。其中环境保护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负责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工作, 组织实施全国辐射环境监测项目。31个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负责省级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管理, 地市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结合辖区内实际情况, 做好基本的辐射事故应急监测工作。
2.2 队伍建设现状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开展辐射环境监测的保证, 截至2011年底, 国家级辐射环境监测监管机构共有795人, 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总人数1029人, 具有辐射监测上岗证736人, 通过辐射监测、辐射防护、环境评价等方面的业务培训, 使得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2.3 质量体系建设
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和计量认证工作, 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成员单位形成了全过程控制的质量管理体系, 形成一个不断实施质量改进的自我完善机制。目前, 大多数辐射环境监测机构已通过国家级计量认证和实验室国家认可。
2.4 制度建设
辐射环境监测保证的前提是完整细化、操作性强的制度, 根据全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 加快做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制度建设, 颁布了多项政策文件与技术规范, 开发辐射环境质量信息系统软件, 编写了一批培训教材, 进一步强化辐射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为了提高网络运行的效率和质量, 环境保护部还制定了一大批管理办法和规范, 确保国控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代表性、可靠性以及科学性。
2.5 质量控制方法
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主要有方法确认、校准仪器设备、空白试验、测量检出限、绘制和检验校准曲线、平行样与加标样分析、绘制质量控制图、进行能力验证等。当前, 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拥有多台强制检定的监测仪器, 检定结果全部合格;实验考核结果偏差均保持在20%以内。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通过开展能力验证和国际比对活动, 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切实提高技术人员的辐射环境监测技术水平。
3 当前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实验室质量控制某些环节存在问题
在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实施情况检查过程中, 成员单位对于室内分析测量的质量控制较为重视, 对于室外操作质量控制不够重视, 样品重视不够, 所采集的样品缺乏代表性。
3.2 监测标准研究相对滞后
与辐射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相比, 辐射环境监测标准相对滞后, 制约了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 在用的辐射环境监测方法中, 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急需清理和修订;与监测方法相配套的质控技术相对落后, 缺少必要的质控措施, 没有形成系统的质量控制体系, 相应的国际标准研究滞后, 质量控制模式较单一。
3.3 仪器设备检定工作存在困难
辐射环境监测工作起步晚, 仪器设备的检定工作存在困难, 放射性标准物质品质单一、种类少, 不能满足监测介质、项目以及质控工作的需要。
3.4 队伍建设滞后, 缺乏高级技术人才
截止到2015年底, 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人员比2014年同期增加了452人, 但是高级技术人才缺乏, 并没有增加, 目前的人才队伍很难促进辐射环境监管事业的迅速发展, 停滞不前, 必定代表着退步与落后。
另外, 各级辐射监测机构定位不清晰, 国家区域发展不平衡, 应急监测能力不足等问题也是制约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要素。比如目前华东、东北、华南的监测能力尚可, 但西南、华北、西北等地域的监测能力则相对落后;还比如在应急监测的设备方面、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4 提升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管水平的思考
(1) 要构建科学全面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辐射环保事业越来越被大众所关注和各级政府的重视, 随之建立的各类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单位将越来越多, 当前我国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如下: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隶属于环保系统, 已经逐步扩增加至地市级环保境监测机构, 有的甚至将其他部门、企业的辐射环境监测机构也纳入了进来。这方面我们要借鉴先进的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 美、日等国在辐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上, 都成立了国家级的辐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和技术中心, 经过环保部授权, 对下面各级辐射环保机构实施具体指导, 强制要求执行统一标准的检测方法、质量控制技术和技术规定, 并要求各级的辐射环保检测机构必须获得其资质认证, 必须接受其定期的培训、考核、质量巡查和实验室比对能力验证, 必须接受其有效评估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检查等质量监检活动。国家辐射环境监测质管和技术中心主要负责制定全国中长期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规划, 为环保部在这个方面实施科学、准确的决策提供具有前沿的、有价值、有意义的参考。
(2) 建立统一的信息化质管平台。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是确保各级辐射环境监测信息流转顺畅的保证和支撑, 我国要建立环境监测质管要素管理数据库这个统一的平台, 引入数据质量审核制度, 规范统一的录入标准要求, 把各级机构的技术人才资质情况、机构的资质等级、仪器的检定信息和分析检测方法等信息录入其中, 实施动态的共享和检索使用: (1) 可以使环保部全时掌控面上整体情况, 实施科学决策; (2) 其他授权机构也可根据权限适时掌握情况, 便于加强自身管理和建设; (3) 可以监督网络人员持续做好质量管理, 是网络的运转更加顺畅和规范, 从而使数据流通道更加疏通。
(3) 积极探索与外界的合作机制。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要根据未来的发展需求, 积极开展走出去活动, 积极探索其质量管理对外合作, 在市场认真筛选一些优秀的合作对象, 结构共同合作的基础, 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势, 实现信息和各类资源的共同享有, 互惠互利。其主要内容应包括: (1) 要积极与具备放射性标准物质生产资质的机构展开合作, 分步骤建立国家级的自己的放射性标准物质生产基地, 解决放射性标准物质单一、基体简单的问题; (2) 要积极与国家法定计量部门展开合作, 进行环境监测设备检定技术的研究, 从而分步骤建立国家级的自己的辐射环境监测设备校准检定实验室; (3) 积极融入全球, 努力加入全球性的放射分析实验室网络, 通过参加各类环保研讨、样品比对活动提升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技术水平。
(4) 做好质量保证技术研究。质量保证技术主要针对应急监测、连续自动监测等领域提出的, 也是针对当前辐射环境检测质量保证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提出的, 其主要内容包括: (1) 加强对干扰因素下的异常值研究, 比如: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常常会因为停电、超控制限等问题引起异常值, 要着重研究其处理判别技术;要注重研究雷电、冰雹、暴雨等极端恶劣条件下的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判别处理技术; (2) 要进行快速监测技术研究, 要着重研究突发放射性污染等条件下质量保证和控制技术, 要着力研究便携式监测仪的质量保证技术; (3) 要有统一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内容要涵盖方案设计、采样、布点、运输、分析测试、前处理、数据处理、数据诊断、分析评价、信息传输、报告编制等; (4) 要量化评价指标, 研究评价技术, 建立完整的规范的质管评价体系, 以此衡量和监督辐射环境监测单位高标准做好质量管理工作; (5) 要加强国际化的研究。就是在这方面要打破技术壁垒, 建立与国际标准一致的标准规范, 甚至是参与国际标准制订, 利于我国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
(5) 努力建立科学的质管体系。目前我国这方面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有:《检验和校准实验室的能力的通用要求》, 其中15款管理要求、10款技术要求是具体标准要求, 实验室只要申请对组织管理、业务能力、技术水平、样品管理、设施和环境监测的要素评审, 并顺利通过国家认可, 就可以按照准则合法开展监测服务, 就可以参与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 就可以享受一些合法机构享受的权利。
5 结束语
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 隶属于其的辐射环境监测网路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辐射环境监测质管正朝着组织构建网络化、管理程序规范化, 技术水平标准化, 装备不断现代化和质量系统统一化的目标大步迈进。这要求我们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 必须坚定信心, 努力完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质量管理体系, 认真扎实做好辐射环境监测数据的保障工作, 确保数据的可靠和准确, 不断适应现代化、定量化、科学化的环境管理要求。
参考文献
[1]黄仁杰, 张荣锁, 沈钢.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J].辐射防护, 2009, 09.
[2]刘华, 赵顺平, 梁海燕.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回顾与展望[J].辐射防护, 2008, 11.
[3]李翠薇.环境监测仪器的发展现状及其虚拟化对策[D].重庆大学, 2004, 04.
[4]计芳, 赵冠楠.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10.
辐射网络 篇8
目前我国电网供电系统普遍采用多级辐射状配电网络。这种配电网络供电线路短,延伸级数较多,不同级别的短路电流很接近,不同级别保护的电流定值无法配合,只能牺牲故障切除的快速性来保证选择性[1,2]。大型工矿企业、煤炭企业供电系统出线多,电动机启动频繁,另外由于设备和技术力量等原因,系统故障也较多。但由于目前国内中低压电网一般不配置专用的快速母线保护,而是依赖上一级变压器的后备保护切除母线短路故障,所以为保证选择性,经几级时限配合后,后备保护的动作时间一般设置为1 s以上。如果发生母线故障,因故障切除时间过长,会加重设备的损伤程度,甚至威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3,4,5]。光纤差动保护具有绝对的选择性,对于母线故障无法起到保护作用,在保护配置上存在死区。为满足多级辐射状配电网络保护选择性及速动性要求,本文介绍一种智能零时限电流保护方案的原理及其应用。
1 智能零时限电流保护原理及特点
1.1 智能零时限电流保护工作原理
智能零时限电流保护采用光纤实现上下级电流保护间的信息交换。在下级保护范围内发生故障时,下级的保护装置启动,当故障电流幅值达到本级的动作定值时,向上级保护发出逻辑信号;上级保护装置收到信号后短时闭锁本装置的速断保护,若下级开关跳开,闭锁信号自动消失,上级保护装置判断闭锁信号持续100~200 ms(保护动作时间,为断路器分断时间之和,并预留一定裕度)后自动解除。这样即使出现下级开关拒动的情况,上级保护也可以在最小延时内动作。各级保护装置速断延时定值均可整定为0 s,且不需要将上下级的电流定值区分得很明显。该方案解决了特定配电网络中继电保护的选择性和速动性配合问题,提高了保护的灵敏度,同时由于各级保护装置速断延时定值均整定为0 s,进线的速断保护可同时作为母线故障的主保护,从而解决了保护配置存在死区的问题。以图1所示线路为例说明智能零时限电流保护原理。
(1) C点故障。
若K、K1、K13智能单元同时启动,K13零时限动作,则K、K1即时收到K13动作状态后返回,K、K1不动作。若K13智能单元由于某种原因不能跳闸,则K、K1同时启动,因未收到K13动作状态,K1零时限跳闸,K不动作,保证系统仍可切除故障,并将影响限制在最小范围内。若K13智能单元正常动作,但K13开关因故未能跳开,则因故障未消失,K1在规定时间内重新启动并跳闸,并将动作状态传递给K。
(2) B点故障。
K、K1智能单元启动,K13不启动,此时K1零时限动作,K即时收到K1动作状态后返回。
(3) A点故障。
K智能单元零时限动作。
1.2 智能零时限电流保护特点
(1) 保护装置间通过专用光纤通信服务器实现高速通信,可实现互操作,所有的保护装置均为零时限动作,通过光纤信号传递信息实现保护动作的选择性。
(2) 智能零时限电流保护系统具有100%选择性,无死区,整个系统具有零时限动作特性,解决了保护越级跳闸或动作速度慢等问题,尤其适用于厂矿等应用场合。
(3) 智能零时限电流保护可作为母线故障的主保护,解决了传统保护配置存在死区的问题。
(4) 上下级之间存在配合关系,可以简化定值整定,降低电流定值,提高保护的灵敏性。
(5) 智能零时限电流保护系统具有容错和自恢复能力。当某单元出现故障时,保护系统能够实时检测并自动选择上一级零时限保护切除故障点,将故障影响降低到最小。
2 应用实例
将井下供电系统中的开关分为进线开关、分段开关和出线开关3种类型,并按照母线将变电站分为不同的区域,如图2所示。
在每个区域中配置1个光纤通信服务器,综合保护器配置2个光纤通信接口, 分段开关和进线开关将光纤通信接口分别接入本装置所联接的不同区域的光纤通信服务器,出线开关只将1个光纤通信接口接入本区域的光纤通信服务器。
综合保护器根据自动形成的网络拓扑关系接收从不同区域传来的逻辑信息,同时根据本体开关属性及断路器分合状况决定是否将逻辑信号传递出去。整个保护系统依靠各个独立的综合保护器及各段上的光纤通信服务器完成保护逻辑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各个区域依靠信息的传递组成整个光纤信号闭锁电流保护系统。逻辑信号的传递自动划分为区域方式,即使其中部分装置或通信回路出现故障,智能零时限电流保护系统仍然按区域独立存在,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3 结语
智能零时限电流保护采用先进的智能化通信技术实现保护装置间的智能通信,简化了保护的配置,消除了保护死区,实现了辐射型配电网络中上下级继电保护的配合及故障定位,解决了继电保护快速性和选择性的矛盾,为实现全电网保护有选择地快速动作奠定了技术基础。目前智能零时限电流保护方案已在山西焦煤集团公司下属的西山煤电股份有限公司西曲矿、汾西矿业集团新峪矿及双柳矿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成功地阻挡井下越级跳闸。
参考文献
[1]朱声石.高压电网继电保护原理与技术[M].3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2]贺家李,李永丽,董新洲,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M].4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3]杨奇逊.微机型继电保护基础[M].3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4]李群,蒋平.电能质量与节能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辐射网络 篇9
一、对本研修项目的思考与定位
(一) 项目定位
教育部“2014 高中语文骨干教师远程高端研修”项目是一个旨在采取集中培训与教师工作坊研修相结合、“种子”教师培训与研修团队打造相结合的方式, 培养300 位教师工作坊坊主, 组建100 个教师工作坊 (每个省级工作坊参训骨干教师约300 人) , 通过较长时间的培训, 引领带动全国30000 名市县级高中语文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 并推动“种子”教师从优秀迈向卓越, 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同时探索骨干教师基于网络常态化研修的新型培训模式。
基于此, 天津市高中语文骨干教师研修工作坊的整体工作以提升教师解决教学核心问题的能力为基础, 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 以高中语文学科骨干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 以提高我市高中语文骨干教师专业知识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主体, 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 以专家引领、名师示范、亲身实践为培训模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此促进全市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提升, 促进我市基础教育事业的内涵优质发展。
(二) 研修主题与研修模式
1.研修主题。
以高中语文学科专业能力提升为基础, 以教学核心问题为中心, 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 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为切入点,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专家理论讲授、一线名师特色教学现身示范、参训学员亲身体验和实践等紧密衔接的三个环节, 努力优化培训过程, 在循序中提高, 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2.研修模式。
(1) 远程研修。基于参训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以及教学实践中面临的个性化问题, 利用教育部“国培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的奥鹏远程研修网络平台上的丰富多样的、体系化的培训课程开展网络分散研修。
(2) 集中研修。在网络分散远程研修的基础上, 适时开展基于参训教师共性问题 (根据参训教师网络平台所提出的核心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和自动化归纳而成的共性问题) 的集中研修。集中研修采用“引领、体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以任务驱动和案例研讨相结合, 进一步提高参训学员实施新课程的专业能力。
(三) 研修项目工作流程与运行机制
设计和建立科学、严谨的工作坊研修项目工作流程并保持这些流程得到有效执行、控制和管理, 对本次工作坊研修项目的实施至关重要。为此, 天津工作坊在接到这一专项工作后, 就多次就工作坊研修工作进行研讨, 统一思想, 确定目标, 以超前规划设计, 明晰工作流程。提出“培训内容课程化、课程内容系列化、课程管理项目化、课程评价科学化”的研训一体工作新思路, 指出要将着眼点从关注研修团队的已有资源转移到研究服务对象———受训学员的需求 (奥鹏远程研修网络平台提供了参训教师需求实时自动生成系统, 可以自动检索到教师网络研修过程中关注的主要问题) , 在整体方案中明确了“立足教学、按需施训、注重实效、助推成长”的工作原则和“结合天津市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实际, 提高参训学员的教学实践能力”的培训课程目标, 强调“周密调研、摸清底数、准确定位、超前规划、科学设计”的重要性, 确定培训工作启动、前期调研、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评估反馈等整体工作流程和不同阶段的研究重心和设计重点。
二、研修工作实施情况
(一) 培训需求调研及研修课程设计
为了深入了解高中语文骨干教师的培训需求, 我们采用问卷、访谈、听课调研、个体追踪、阶段性回访等方式, 围绕参训学员的基本情况、教学态度、教学行为、教学研究能力以及对培训课程的内容、实施方式的实际需求等方面, 对参与“工作坊”的学员进行了调查。掌握学员的基本情况, 了解需求, 发现问题, 进行分析研究。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 力求使研修活动不再是凭空想象, 而是根据真实问题展开, 更有针对性, 更能体现服务性。
比如, 有关培训内容的需求方面的调研, 我们设计了课标和教材、知识拓展与课程资源开发、教学现状分析、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评价、教研科研方法、其他等选项。学员的选择结果, 排在前四位的是教学策略和方法 (22.1%) ;教学评价 (21.4%) ;教科研方法 (14.8%) ;知识拓展资源开发 (14.7%) 。
从研修方式上, 学员对课例分析等形式最感兴趣。从学员参加过培训方式方面考量, 看哪些培训形式最受欢迎, 题目设计了专家讲座、互动讨论交流、案 (课) 例评析、观摩现场课+ 点评交流、即时练习 (操作) 反馈、其他等选项, 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观摩现场课+ 点评交流 (25.7%) ;专家讲座 (18.2%) ;案 (课) 例评析 (17.5%) 。
在学员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工作坊坊主确立了此次网络培训和集中研修的思路:实现网络培训平台的最优化, 体现参与性培训与实践性课堂相结合的培训理念, 凸显对象的参与性、过程的体验性、内容的生成性、方法的迁移性、培训者的导演性。并且, 确定了本次培训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总体要求: (1) 立足课堂。以帮助和引导骨干教师转变观念、提升能力、改进方法、实施高效教学为着力点和落脚点, 在专题学习、导师指导、交流研讨等环节, 关注课堂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改进课堂教学, 切实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目的。 (2) 强化实践。本着实践指导为主、辅以理论支持的原则, 将各种培训方式有机结合, 以多样化的实践研究, 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 避免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两张皮”, 使学员在“学习—实践—整理—再学习—再实践—再整理”的过程中, 总结出能实用、有实效的教学经验。
(二) 网络远程分散研修
2014 年9 月到目前, 按照教育部“国培计划”的要求, 所有参训学员利用奥鹏远程研修网络进行个性化的分散研修。在分散研修过程中, 工作坊坊主主要利用网络开展以下工作:
1.做好远程培训的后台管理。
远程分散培训的后台管理主要依赖于管理平台自动生成的数据和现代化通讯工具QQ群。工作坊坊主主要依据数据进行远程培训后台管理。奥鹏教师研修网的智能化后台管理能够动态地随时跟踪每个学员的学习过程, 从而获得系统参数。学员每次研修日记撰写情况、提交作业情况、坊主针对作业的评价和推荐情况、学习时间的统计, 甚至互动的频次都能通过系统参数得以体现。定期出现的信息汇总成为反馈学习情况的数据, 这些统计数据作为对学员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依据, 通过QQ群发布, 工作坊坊主及时、准确地了解天津坊参训学员的入网率及具体的学习情况并据此有针对性地提醒学员加快学习步伐, 弥补培训中的欠缺。
2.基于自建的QQ群进行即时答疑解难。
个性化远程分散培训区别于面对面培训, 遇到个性化的即时性技术问题或专业问题是无法在培训平台上得到及时解决的, QQ群则可发挥作用。为此, 天津高中语文工作坊在远程培训初期即及时创建了研修QQ群。一旦学员遇到个性化的技术问题或专业问题, 到QQ里问一声, 工作坊坊主、小组长以及奥鹏研修中心专业的技术人员便会负责解答, QQ群里的伙伴也会互相帮助,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理念在QQ群的交流中得到彰显。
3.充分发挥好坊主培训的专业指导者和促进者作用。
在个性化网络分散研修过程中, 工作坊坊主的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及时为学员批改作业, 发起基于主题的互动研讨。学员在网络平台上交的作业都是经过学员个性化研修后生成的教学资源, 这些生成的个性化资源有的价值很高, 坊主在众多的学员作业中将精品资源挖掘出来, 点一个推荐, 加一些点评, 供全体学员学习与借鉴。如此, 学员参训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激发。对于作业评阅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 可以提出来供大家研讨, 也可以通过线下与学员单独沟通而妥善解决。“线上线下双轨同步、互相补充”的指导有效地保证了培训的质量。坊主真正成为培训的专业指导者和促进者。
(三) 线下集中研修
集中研修以“立足教学、按需施训、注重实效”为原则, 培训内容均针对高中语文学科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难点问题以及参训教师提出的共性问题, 侧重于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和评价方法的改进等, 旨在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培训采取了专题讲座、微格教学、课例分析、实践操作、专题研讨、学员现场上课、作业交流等多种形式, 使学员在培训活动中体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进一步掌握了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的方法。
1.专题研修。
(1) 文本解读专题研修。文本解读是一种通过语言媒介来理解文本、接受信息、体验感悟和获得美感的过程。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决定着语文阅读教学的成败, 可以说,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 是语文教师专业能力中的第一能力。所以, 我们在集中研修中对如何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做了专题研修。
(2) 信息化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学效益。在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 在信息化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巨变的当下, 应该深入思考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如何变革, 需要深入研究在信息化环境下, 如何观察、诊断课堂,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如何评价信息化环境下的一堂好课。为此我们对信息化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益进行了专题研修。
2.课例研磨。
课例研磨可以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改进课堂教学。从研修工作前的调研发现课例研磨是教师最感兴趣的研修方式之一, 基于此, 我们在线下集中研修过程中认真开展了课例研磨。这里的课例有两个关键因素:第一个要素是必须是有问题的, 由这个案例引出问题, 如果没有问题就不形成案例;第二个要素是必须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且是老师可以借鉴、吸纳的有利于其改进教学的方法。
课例研磨的主要做法是“一课三上”, 引导所有参训教师研究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的选取, 研究教学设计的优化, 进而形成反思教学的能力。我们认为, 课例研磨为研究人员与教师合作研究, 提供了实践反思、对话交流、分享经验的平台, 是教师研究改进教学的主要形式,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是教学相长的阶梯;克服了“纸上谈兵”式培训的缺憾。
(四) 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
1.为何要做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
一般认为, 教学设计有4 条主要标准:正确地理解教材, 实证地分析学生情况, 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可以说, 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是教学设计能力。而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 我们发现, 在当前阅读教学中, 烦琐、细碎、杂乱的问题一个接一个, 一节课教师设计的提问十几个甚至几十个, 这样的教学大多带有静止、孤立、零散等弊端, 其着眼点往往不能牵一“问”而动全“篇”, 缺少指向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合力”。教师在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上低效、无效, 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质量。具体表现为:问题简单化, 缺少思考价值;问题随意化, 缺乏针对性;问题形式单一化和教师点评简单化;教师提问的范围缺少普遍性;提出问题时不能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讨论空间。
为此, 我们倡导主问题设计。所谓“主问题”, 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 是着眼于全篇内容的主要问题, 是对全文的理解和分析具有凝聚力和支撑力的一个或几个问题, 它在课文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提问。“主问题”与一般性问题相比, 有以下特点:第一, “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第二, “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第三, “主问题”能构建课堂上教学活动的“板块”。可以说, “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能够让阅读研讨深入课文的教学问题。主问题设计是提升教师文本阅读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的有效抓手。
2.怎么做:引导教师做有思想的减法。
第一个阶段是让教师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设计教学, 结果往往是“一问一答”式教学, 教学中大多是连问、碎问、满堂问, 一节课少则十几个问题, 多则二三十个问题。第二个阶段, 引导教师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 这一阶段问题数量减少, 尤其是无效问题减少了, 但还是多个问题, 仍需要进一步整合、精简。第三个阶段, 指导教师进一步做有思想的减法, 从多个问题中进一步分析, 哪些可以不学, 哪些可以整合, 最后精选出三到四个主问题进行教学。第四个阶段, 指导教师为学生创设质疑情境, 开拓质疑途径, 触发、引导学生提问, 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分类筛选出几个核心的共性问题形成主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好问乐学的精神;同时, 以问导学, 以学定教。由于各高中学校录制课例已不成问题, 所以要求教师对各阶段的课例进行录制, 同时, 学科组进行基于课例的微格分析, 分析后一阶段比前一次课做了哪些调整, 为何要调整, 调整后的教学效果怎样, 这样的调整带给自己哪些启示, 对以后的教学有哪些借鉴。
3.成效。
(1) 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一是突出阅读教学重点、难点;二是有助于引导学生长时间地参与学习、思考;三是有利于掌握核心的阅读策略、思想方法;四是循序渐进式地推进学习。
(2) 突显了培训的实践导向, 引导教师不断发现、研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3) 提升了参训教师的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能力。很多参训教师反映, 经过这样的反复思考、不断完善, 自己确实有很大的收获。学校的校本教研也因此而更具可操作性, 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研修工作的基本策略与主要经验
(一) 研修工作基本策略
1.网络联系。
充分发挥奥鹏教师研修网络平台、天津教研网络平台、天津市高中语文骨干教师QQ群、天津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组织以及天津市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工作坊的组织管理网络架构的网络联系作用, 形成多渠道了解教师研修需求、发布研修信息、把握研修工作效果、跟踪指导等信息网络。
2.中心辐射。
注重发挥高校、教研、一线名师的学术辐射作用, 发挥研修项目学术指导教师的辐射作用, 发挥区县教研员的组织引领作用, 最终通过提升骨干教师的专业素养, 发挥骨干教师在所在区域、学校教师培养、教学引领方面的辐射作用。
3.聚焦问题。
每个骨干教师, 在学校教学和自我发展中, 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教师培训的重要任务就是帮助他们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为此, 整个研修高度聚焦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尤其是课堂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核心问题, 力求通过研修, 通过团队合作, 破解这些问题。基于此, 本次培训强调要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从问题出发”“基于问题的解决”是本次培训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一个重要特点。
4.做中提升。
基于教学的实践性要求, 整个研修过程注重理论指导、理性思考, 更侧重于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具体案例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 研修工作主要经验
1.信息时代, 内容为王, 应聚焦教学关键问题, 按需研修。
本次培训课程的主要内容:针对语文学科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难点问题, 侧重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策略和评价方法改进层面, 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与之相适应, 在课程实施方式上, 我们采取专题讲座、微格教学、课例分析、实践操作、专题研讨、学员现场上课、作业交流等多种形式, 充分发挥参训教师的自主性、创造性, 实施互动性教学模式, 学员结合自身特点, 主动参与学习, 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提高继续学习的自觉性, 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标;要使学员在培训活动中体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进一步掌握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的方法;同时, 结合学科教学典型案例, 分析得失总结规律, 提升教学反思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线上与线下研修有机结合。
用基于自己专业成长需求的网络研修创造教师职业新生活, 应该是今天教师研修的共同选择。网络教研的价值在于:迅速便捷, 低成本高效率;基于自身的个性化需求, 针对性强;范围广泛, 不受时空限制;信息量大, 易于存储积累;合作共享, 促进群体成长。
与此同时, 我们也高度重视线下集中研修的优势。参与此次培训的坊主认为, 如果想提升线上个性化研修的质量, 定期的线下集中培训也是极其必要的。远程培训中, 学员学习时间或者说上线时间不尽相同, 各自的设备也不尽相同、各自的理解能力和操作水平同样存在差异。面对这些差异, 远程培训平台上每发布一则公告都会有千奇百怪的问题来袭, 坊主们有限的精力对此应接不暇。因此, 为了实现线上个性化分散远程培训与线下集中研修的有机结合与良性互动以不断提高工作坊研修质量, 我们根据研修需要, 在研修的各个阶段, 适时安排了多次学员集中研修活动, 通过参训学员面对面的集中培训活动, 很多问题就可以一次性得到根本解决, 而非无休止地提问和回答。线上分散培训与线下集中培训的接轨才应当是远程培训质量的有力保障。
3.研训一体, 研训互动, 彼此促进。
我们积极探索了将教研经验迁移到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研发工作中, 利用教研活动强化培训效果的教研工作新模式。在整个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 一方面我们研修课程的实施重在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 另一方面在培训结束后还通过各种教研活动开展跟踪性指导和服务, 以促进参训骨干教师的长远持续发展。研训互动, 彼此促进。具体做法大体有两种:一是先研后训, 以研带训——在教研中发现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然后将其转化为深入研究的课题, 进而将课题成果转化为培训课程, 所谓“教研问题化, 问题课题化, 课题课程化”;二是先训后研, 以训促研——在培训中发现需要马上解决的现实问题, 然后到实践中作深入调研, 求得及时解决。
四、研修工作效果评估与反思
1.参训学员对培训课程实施总体效果的满意度很高, 培训达到预期效果。
本次培训课程虽然参与学员较多, 时间跨度较长, 但数据显示, 53.4%的学员对培训总体很满意, 39.1%认为满意, 5.3%的教师认为一般, 2.2%人选择不满意。而且, 学员对本次培训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的适切性和结果的满意度都很高。对学科课程量化评价表进行平均分统计, “专题的适合性”为4.69 分 (满分为5 分) , “结果的满意度”为4.54 分 (满分为5 分) , 这既说明作为学科骨干教师的学员对培训存在共同的需求, 又说明培训前对学员需求的分析比较准确, 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通过问卷中的主观题“学员感言”, 也具体反映出本次培训课程设计与实施贴近实际, 符合学员需求, 特别是在基于案例的启发式、参与式活动中, 学到的既有新的教学理念也有同伴的经验, 得到的既有实用的操作方法也有思维方式上的启迪, 便于将培训的收获尽快转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
2.在满足教师需求基础上充分引领教师需求。
培训前的需求分析就是要发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目的要尽量满足教师的需求, 要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问题解决能力, 使教师能形成自己的问题解决方案。但由于教师可能在很多时候不清楚自己的某种需求或者不了解未来社会变化的趋势而难以描述新的需求, 因此在满足教师需求的基础上要引领教师需求, 并通过适度引领来开发教师的隐性需求和新需求。比如, 本次培训中对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内容以及“教学活动化、活动语文化”的培训就是引领教师需求的最好体现。
3.成功地完成了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任务, 培训了一批能够实践新课程理念的“种子”型教师。
我们采取分散研修、集中研修和跟踪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为我市各区县、学校培训了一批“种子”教师, 使他们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培训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培训课程的实施激发了学员提升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使他们积极自觉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教学实践。在过程性活动或阶段作业中, 许多学员做了自我专业发展规划, 进一步明确自己专业发展的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
4.研修工作问题反思。
一是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远程研修的政策与经费支持。二是培训内容的选取是决定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 因此要通过各种调研, 在深入了解培训需求的基础上, 认真做好培训课程内容的设计, 力求培训内容课程化, 课程内容系列化。
辐射网络 篇10
高局长充分肯定了近年来全省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农机维修管理工作实现全覆盖;“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成为优质服务品牌;区域农机维修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农机维修人员技术素质进一步提高。
高局长指出, 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要着力抓好四项工作:一是进一步做好规范监督管理与扶持发展相结合的文章。严格按照规定标准做好《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核发工作, 进一步规范农机维修市场秩序, 确保农机维修质量和安全生产。要为农机维修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措施, 努力争取国家和地方的投入, 继续抓好区域性高新农机具维修服务中心建设, 优化农机维修网络布局, 着力解决大型、高新农机具维修难问题。二要积极开展农机维修新技术推广与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创新工作。积极推广节能环保维修技术, 积极开展农机维修学术、技术交流活动, 积极探索建立农机维修服务新机制, 努力打造集农机维修、配件供应、技术培训、作业服务与产品销售于一体的水平高、服务优、辐射力强的农机维修服务网络。三要积极开展农机维修人员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等政策, 发挥生产销售企业、科研教育机构优势, 进一步提高农机修理高技能人才培养比例。四是积极开展农机维修质量纠纷调解工作。建立完善农机维修质量和维修配件质量投诉监督机制, 切实维护农民、农机手和农机维修业户的合法权益。
吸烟的辐射危害 篇11
日本地震之后,福岛发生核泄漏。把中国人也吓了一跳。其实,生活中早就存在一些辐射物质,一不小心,它们就会成为健康杀手。比如香烟就存在辐射问题。
钋-210和铅-210就是两种很容易进入人体的放射性同位素。这两种同位素有个特别之处,就是它们会借居在植物的叶片上,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人体。
在普通人的印象里,放射性物质是非常罕见的东西。这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是怎么跑到植物的叶片上的呢?
磷肥作为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化学元素,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肥料之一。镭-226就躲藏在磷肥当中,进入农田,一部分镭-226转变成氡,氡又衰变成钋210和铅-210,沉积在叶片上,并且越来越多。植物叶片有巨大的表面积,拖住了钋210和铅-210。烟草叶片的表面积大,且长有密密的绒毛,抵挡了风吹雨淋,帮助放射性元素长期驻留。科学家在香烟和茶叶上都发现钋210和铅-210的踪影。那么它们对人体有着同样的危害吗?答案是否定的。
香烟被点燃之后,产生烟气。烟气中包含了大量的微小粒子,钋-210和铅-210喜歡附着在这些微粒上,从而进入到人体的呼吸系统中,聚集在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的分叉处,成为核辐射“热点”。持续危害人体健康。据估计,每天抽一包半香烟的烟民,其每年受到的辐射量相当于做了30次X光胸透。
与香烟不同,茶叶是泡水饮用的。钋210随着水和食物通过食道进入到人的消化系统。经口腔进入人体的钋-210,会在30天内排除一半,微量进入到人体消化系统的钋,并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香烟中的放射性同位素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尽管没有严格的证据证明吸烟者患肺癌的概率增加跟钋-210有直接联系,但是实验室中早就发现。把钋-210注入仓鼠的器官,能诱发肺部肿瘤。
2009年,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学者,收集测定了中国12个主要品牌香烟中的放射性物质的含量,并与其他国家的品牌香烟相比较。调查发现,我国香烟中的放射性物质含量,跟产量和消费量一样,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前不久,卫生部印发了新版《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从2011年5月1日起,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这是一件好事。要减少辐射对人身健康的危害,请从戒烟开始吧。
电磁辐射及防辐射措施的研究 篇12
电磁辐射可分为天然电磁辐射和人工电磁辐射两类。
天然电磁辐射主要是指银河系和外层空间的宇宙电磁辐射, 以及积聚在大气中的静电荷的放电雷电磁辐射等。宇宙电磁辐射主要对频率在米波及厘米波段的通讯造成干扰。
人工电磁辐射主要是指人们使用电气和电子设备时所产生的电磁辐射。人工电磁辐射主要是广播电视台的发送设备、通讯业的讯号发射;漏能辐射, 如电视机、计算机等在工作时都会产生不同频率的电磁辐射。
二、电磁辐射的益处和危害
1、电磁辐射对人体的益处
电磁辐射以适当的方式和时间作用于人身体的某部位后, 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在电磁波中, 特别是微波波段在临床应用中最为广泛, 利用微波可以治疗肩周炎、慢性骨髓炎、冠心病等。地球是一个大的电磁场, 人必须与地球磁场相兼容才能生存。从某种角度上说, 电磁场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人生活在一个没有电磁环境的空间里, 必定会引起身体机能紊乱。适当利用电磁场, 有利于人体健康。
2、电磁辐射的危害
2.1电磁辐射对人的伤害
在正常情况下, 人体可以适应地球的电磁场。然而, 当人体吸收了高强度的电磁辐射之后, 将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长期接受高频电磁辐射, 会对眼睛、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骨组织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甚至危及生命。高强度电磁辐射或长期受高强度电磁辐射能使人可引起内脏器官的坏死。
2.2电磁辐射导致事故
电磁辐射的相互干扰可导致重大事故, 危及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每个电子设施在工作过程中, 在向周围环境释放出大量电磁波的同时, 也受到外界电磁辐射的干扰。电磁干扰会使计算机、导弹、人造卫星失控, 引起爆破效应的提前或推迟, 直接对国家和人身安全构成威胁。工厂、办公室和家庭使用的空调、电子计算机、电冰箱、彩电和电热毯等, 都可大量地产生各种不同波长及频率的电磁波―电磁雾。这些“电磁雾”严重干扰周围的其他电器。而这些干扰难以预料和预防。因此, 很容易发生事故, 严重时甚至发生伤人致死事件。
三、防辐射措施的研究
1、加强电磁辐射污染的监督、管理和控制。
1.1加强环境管理。
1.2开展电磁辐射污染环境监测。
1.3科学布局、减少污染。
1.4制定产品电磁辐射限值标准加强产品检测。
1.5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防范能力。
2、屏蔽。
屏蔽即电磁屏蔽, 是将电磁能量限制在所规定的空间, 阻止向被保护区域扩散的技术措施。电磁屏蔽装置由铜、铝或钢 (铁) 制成。导体表面的场强最大;越深入内部, 场强越小。这种现象就是电磁辐射的集肤效应。电磁屏蔽就是利用这一效应进行工作的。
现有的防护措施, 如电脑保护屏、电磁防护服、手机袋等, 大多是电磁屏蔽方法, 易造成反射二次污染, 且不能整体改善所处环境的电磁辐射强度, 不能减弱电磁辐射对人体的长期累积效应。
3、吸收
吸收是指利用特定的吸收材料将电磁辐射 (主要是微波) 能量吸收掉以降低电磁辐射强度。吸收材料大致可分为谐振型吸收材料和匹配型吸收材料两大类。前者是利用某些材料的谐特性制成的, 厚度较小, 对很窄频率范围的微波辐射能量有吸收作用。后者利用材料和自由空间的阻抗匹配达到吸收微波辐射能量的目的, 适于吸收很宽频率范围的微波辐射能量。
应用吸收材料的防护措施, 一般多用在微波设备的调试上。调试微波设备时, 要求在场源附近就能把辐射能量大幅度地衰减下来, 以防止对较大范围的空间产生污染。吸收材料可由在塑料、橡胶、胶木、陶瓷等材料中加入铁粉、石墨、木炭和水等制成。此外, 将吸收材料与屏蔽材料叠加组合可制成防护板、防护屏风, 防止微波辐射的定向传播。
在此值得一提得的是吸波建筑材料的研究。随着各种家用电器进入千家万户, 人们接触和暴露于由家用电器产生极低频磁场的机会逐步增多, 电磁辐射水平有明显增加趋势。面对日趋恶化的电磁污染, 为有效降低电磁辐射对人体和设备的侵害, 人们采用了许多方法, 其中, 研究开发防电磁建筑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材料包括能吸收电磁辐射的油漆、防电磁辐射水泥、防电磁玻璃和电磁波涂料等。
四、结语
电磁波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它对人的健康以及周围的环境都会产生较强的影响。加强对电磁辐射的研究并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才能更好地避免电磁辐射造成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苑国良.电磁污染及防护措施.机电一体化, 2003 (3)
[2]卢敬叁.电磁污染与防护措施.工业计量2003, 1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