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结构

2024-11-07

特征结构(共12篇)

特征结构 篇1

桑植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 , 土家族和苗族 , 住在这里很长一段时间 , 因为没有文本 , 创造文化大多采取口头代代相传 , 并快速发展。桑植不断民歌的性能近年来在国际大舞台上, 得到一致好评, 到一千年 , 桑植民间音乐已经从一代传给一代 , 更加完美 , 在前人的基础上的经验 , 并将更多的新元素添加到音乐 , 并创造各种各样的新音乐形式 , 五千岁的桑植民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现代人们的更多关注。

最初起源于民间歌曲和民歌歌 , 但人丰富的内心感受不完全通过民歌和短歌的旋律来表达 , 所以人们会重复的旋律唱歌 , 但有时会给人以旋律的感觉发展动力 , 所以人们在重复手法的使用 , 稍作改动 , 所谓的重复的变化 , 同时在重复更改借用另一首歌曲一个短语或通道 , 被称为“订单”。短语在这首歌 , 第一和第三个短语前两个部分使用的是完全重复的技术 , 但在两段旋律略有改变 , 连接的首句筛闭着的眼睛 , 通过重复 , 所有更改连接与开发技术 , 集中桑植民间通道的本质。

通过融合现代音乐元素和添加新的意义桑植民歌时代特点 , 大力弘扬桑植民歌 , 桑植民歌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近年来 , 桑植增加从两个方面努力。一个是收集民间即兴创作的民歌。即兴桑植从民间民歌 , 属于大众 , 口头传播 , 因此 , 桑植民族文化部门之间经常深入群众 , 及时收集当代民间即兴桑植民歌。如经典民歌自桑植树把它从桑植桥湾乡 , 通过民间文学和艺术的形式选择性能被发现 , 作曲家 , 前主编“中国音乐”秦刚Xi字符串称之为“金曲”, 并被列入“300中国和外国优秀的歌曲。二是加强适应工作。原单桑植i的民歌形式 , 唱歌是相对简单的 , 和民歌的歌词从过去的生活中 , 不符合我们时代和生活内容。想持久的民歌 , 有更强的生命力 , 是多方面的处理 , 与时代气息 , 与时俱进。因此 , 桑植进行了适应桑植i民歌文化部门、现代音乐元素融合成桑植民歌 , 通过多声部 , 视角的和谐旋律结构、零件、更加生动生动地展示了桑植民歌的民族特色 , 丰富的描绘的形象歌曲。适应性等“花姐”, “咕噜噜 , 刮啦 , 槐树花香味和其他跟踪不仅赢得了二等奖的“少数选择文学和艺术的表现“湖南省央视“灿烂的中国 , 江山如此多娇”专栏。根据桑植民间音调新创建的香港家庭 , “最美丽或八大公山”和其他歌曲也成为流行的好歌。

张家界的旅游开发是一个重要的行业 , 桑植努力使张家界旅游的后花园 , 旅游离不开文化 ,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的独特魅力桑植民歌是张家界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优秀的独特桑植民歌 , 加工、精炼、精心设计 , 使文化产品 , 进一步充实和丰富旅游资源的内涵 , 注入新鲜活力 , 大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桑植民间活力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还不够强大。一千年遗留下来的民族文化的加快加强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 , 在民族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或语言的载体死亡。许多优秀的桑植传统民歌的枯竭 , 丢失的风险。许多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数据没有保护破坏或丢失。冯骥才认为 , 商业文化和流行文化就像风暴传播我们的精神世界 , 原始文化的载体 , 文化的家乡现代化、城市化、商业化是分开洗。

民间音乐领域本来就像一个调色板, 各种颜色相互渗透融合。很难说哪首歌是哪首歌的影响。桑植民歌而受到外国音乐文化的影响 , 而不是削弱其独特的特点 , 内容和方法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桑植人善于学习、善于创造、吸收外国的歌种营养的基础上在他们的审美观念 , 也创造了一种非常独特的穿一个接一个的歌歌 , 这首歌很聪明 , 自然将第一节词使用 , 使歌曲腔来回摇摆 , 无限的魅力 , 如“男人很难发挥自由拳击”: 这是一个典型的磨损类型的歌曲。桑植当地语言口音独特的演唱方法 , 建立了音乐风格影响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扩散 , 而这些外国民歌逐渐融入桑植民歌的海洋 , 是变成桑植民歌开花的海浪 , 闪烁耀眼的光彩。

在四川历史发展时期 , 桑树锤民歌总是保持食物的新鲜活力 , 生动 , 活泼 , 丰富的生活在第一次呼吸和幽默的态度是活跃在人们问 , 成为“桑植i情感表达的文化。水文屯足以“野性Ⅲ”, 在这出戏的艺术特性的角度 , 运气”比较研究的治疗 , 检查“删除、声乐理论 , 桑植i问题如民歌的艺术特点和发挥特殊的包更深入分析 , 使民族声乐在桑植唱民族特色和小”、“学习通过与美声唱法和小“外国”, “这是”“强有力的国家风格的民歌 , 以达到健康的民间演唱艺术 , 杨和民间艺术的保护。水文是分为五个部分 : 琼部分是引言部分。选题意义 , 研究相关的动态轮廓 , 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总结了桑树纸浆民歌。具体从两个方面说明 :第一个竹桑植民歌的历史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桑植i民歌 :琼2无数曹国伟桑植民歌的分类。琼。布莱章讨论了艺术比歌钶桑树的房子。首先从语言、氘芽 , 其声音告诉桑植i民歌 : 桑植竹介绍桑植i民歌的八个类型;第三个肖结合潜在病例约六桑植民歌, 剑腔特点。山上每公顷三章解释桑植i民歌在民族声乐。参考和使用。第一节概述的民族声乐桑植新民歌 , 以及新在哪里以及如何唱民歌 ; 第二个运营商具体的声乐作品 , 通过分析桑Pi民歌歌曲的润腔在全国声乐比赛”, 具体的装运。章是心桑植i遗产的民歌?的建设性建议。独特 : 山桑植i润腔的民歌 , 员工地址谱法不能完成通像砷会”? 桑植h这首歌歌曲在传统桑植i人们记住将采取和弦Si潜水在法律 , 他再次创造新的感伤歌曲歌曲由四川人员潜在的方法。

摘要:桑植民歌民歌人们开始在短期和歌曲。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条件、民族习惯、语言功能和审美兴趣, 桑植与特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在不同时期桑植民歌是强调他的无限魅力桑植民歌在2006年中国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中国联合会、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桑植标题“中国民歌的故乡”。本文分析桑植民歌的独特的音乐特征。

关键词:桑植民歌,音乐,特征

特征结构 篇2

结构面的特征是影响结构面强度及其他性能的重要因素,

(1)规模:结构面的规模大小相差悬殊。大者可延展数十公里,宽度可达数十米。规模小者延展仅数十厘米或数十米,甚至可以是很微小的不连续裂隙。

(2)方位:即结构面的产状。

(3)间距:系指相邻结构面间的垂直距离,通常是指一组结构面的平均间距。它是反映岩体的完整程度和岩块大小的重要指标。

(4)延续性:它是表征结构面延伸长度和展布范围的指标。

(5)粗糙度:结构面的平整光滑程度不同,抗剪强度也不同,

结构面的形态有平直的、波状的,锯齿状的、台阶状的和不规则状的几种。

(6)结构面侧壁强度:它可以反映结构面经受风化的程度。

(7)张开度:指结构面两壁间的垂直距离。结构面的张开度通常不大,一般小于1mm。

通常将张开度分成下述四级:闭合的小于0.2mm;微张的为0.2~1.0mm;张开的为1.0~5.0mm;宽张的大于5.0mm。

(8)充填物:结构面内常见的充填物有砂、粘土、角砾、岩屑及硅质、钙质、石膏质沉淀物。结构面经胶结后强度会提高,其中以铁或硅质胶结者强度最高,泥质及易溶盐类胶结者强度低、抗水性差。未胶结的充填物强度低,充填物厚度不同时,结构面的变形与强度也不同。

我国林业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篇3

林业;产业;结构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开放,很多产业都进入到相对自由的市场环境中发展,借由市场的力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林业由于一直受到计划经济的深重影响,导致其从产业结构层面就出现较为严重的失衡局面。而经济的发展又从客观上要求林业更为全面的投入,因此有必要对于林业产业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唯有如此才能提出有效建议和调整措施。

1.我国林业产业结构现状

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通常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等用于描述产业发展的相关内容。对于我国林业产业而言,由于其发展呈现出与其他产业不同的特征,并且林业的发展除了与林业自身经济效益相关,还涉及到我国整体环境的建设以及对于人类经济活动可持续发展的承载能力等多个方面,因此其产业结构更是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态势。

就目前林业发展的经济势头看,由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带动的林业产业经济增长有限,通常对于林业产业的拉动作用只保持在5%左右。虽然如此,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林业的发展仍然意义重大。从经济学的非均衡理论角度看,经济系统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出现真正的均衡状态,即在现实中的市场上,存在着诸多规则的不完善、信息的不对称、价格的不充分等问题,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一个现实的而非理想的市场环境。而在这个市场环境中,资源不可能像理想状态一样实现优化配置,因此必然会存在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资源闲置,或者是未达到最优产出。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能够将那些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配置到其他产业部门或企业中去,形成新的结构状态,就可变资源无效、低效为有效、高效,变资源损失为资源收益,而经济总量就会因资源的重新配置而实现不同程度的提升。而这种进行资源调整的过程,必然会引发产业内部以及产业之间结构的变化,也就是说,生产要素在不同的产业和生产组织之间的流动,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变化,并且进一步从总体上提升了经济效益,这就是常说的产业结构调整。

就我国林业目前的发展状况看,总体而言并不容乐观。近十年中,林业经济发展迅猛,2011年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高达2.83万亿元,同比增长24.1%,但是这个比重在我国GDP中只占到6%,对于林业如此规模庞大的产业而言,这个比重显然不够。从产业结构看,我国林业呈现出并不均衡的发展特征。与发达国家的林业发展相比,我国的林业工业产值明显不足。目前我国林业第二产业主要包括木竹采运业和林产加工业,并且相对于发达国家林业第二产业产值达到林业产值70%以上的水平而言,我国的林业第二产业显得相对极弱。2010年我国林业一、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为39∶52∶9,到了2011年有所改善,调整为36∶54∶10,近年来我国对于林业一、二、三产业一直呈现出尽量扶持二、三产业的态度,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

对于林业这一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而言,其增长速度以及发展方式同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产业结构。虽然林业目前已经投入到了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市场的推动,但是现实中市场环境本身的不平衡状态,仍然无法有效地在短时间内将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到最优。

2.我国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就目前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形势看,不能完全依赖市场自发进行结构调整,而有必要依据实际情况人为施加影响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综上所述,我国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应当聚集在如下两个方面:

继续深化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林业产业中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仍然严重偏低。对于我国目前林业发展的状况而言,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偏大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产业即种植养殖,其产品并未经过深加工,而作为初步产出直接步入市场,这样的产品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呈现严重竞争力不足的状态,在国际经济社会中这一问题更是突出。而第二产业工业,其主要存在的意义就是将第一产业产出进行深加工,因此林业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对于增加产业产值意义重大,另一方面深化发展林业工业,提升林业产品质量和整体水平,对于增强林业产品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当为第一产业产品的直接流入市场设置多一些“门槛”,并且积极发展第二产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应技术,并且积极畅通市场渠道,发掘真正市场需求,做好相应的产品销售和服务工作。从原材料供给到技术以及市场销售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推进林业第二产业的发展和完善。对于第三产业而言,多以相应的旅游度假以及餐饮服务为主,其所受到的地域限制较为严重,因此应当因地制宜,组织好宣传工作即可。而对于第一产业,并不能因为对其他产业的推进有所偏废,虽然需要将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降下来,但是对其产值总值仍然坚持不能下降,增长步伐不能停顿。一方面应当深入利用林地资源,积极发展林地上的种植养殖,另一方面对于其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需要进行严格控制,提倡产品深加工。

积极开展品牌建设。对于我国林业发展而言,品牌建设工作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其产品中存在大量无差异非品牌产品,从整体上拉低了产品价值,对于深入林业产业发展极为不利。

所谓品牌,是一个经济主体在市场中的认知。目前我国林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认知,仍然停留在初级产品层面,这种初级产品的认知,对于我国林业产品而言就是一种品牌象征;同时林业产品在国内市场中的产品认知多为木竹产品,着同样也是一种认知。对于我国林业产业结构而言,应当改变这种相对单一且初级的品牌认知。对于这一方面,从实际工作角度看,首先应当深入考察市场需求,确定市场需要的林业产品,其次则应当在全力构建林业产业链的基础上,做好产业链辅助环节的构建。具体应当包括相应技术的研发,金融领域的支持等,对于人才供给等相关支持方面也应当予以涉及。

林业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在面对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相关问题方面,不仅仅需要改善林业产业中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重状况,对于构建林业产业链等方面也需要做出努力。尤其是林业面对相对复杂的产业环境,在主要的产业链周围还会形成不同形式的辅链等问题,都需要在推动林业产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予以充分考虑。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事半功倍,取得良好效果。

[1]张智光.可持续发展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系统模型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3.19

[2]曹丽萍.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接替产业的培育[J].中国林业企业,2002.04

[3]蒋敏元,刘家顺.论新时期林业产业的概念和范围[J].中国林业产业,2005.03

有限特征单群结构 篇4

关键词:有限群,特征单群,单群

确定由某些公理定义的代数系统有多少互不同构的类型, 即同构分类问题, 是代数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以下介绍了特征单群的概念, 确定了有限特征单群的结构。

首先介绍特征子群和特征单群的概念。

定义2称群G为特征单群, 如果G没有非平凡特征子群。

根据上述定义, 容易看出, 如果H是G的特征子群, 那么是G的正规子群。故, 单群必为特征单群。但是特征单群不一定是单群。事实上, 有这样的结论, 有限特征单群是同构单群的直积。反之, 也可以证明, 同构单群的直积是特征单群。因为有限单群分类问题已经完成, 所以有限特征单群的结构就清楚了。下面就来证明这两个结论。首先看直积的定义和几个有用的引理。

首先证明该映射是同态映射。

其次证明该映射是单射。

下面来证明第一个结论, 即有限特征单群是同构单群的直积。

定理1有限特征单群G是同构单群的直积。

定理1说明了有限特征单群是同构单群的直积, 它的意义在于任给一个有限特征单群就可以知道它的结构。下面来证明第二个结论, 即同构单群的直积是特征单群, 这样也就说明了怎样构造特征单群。

定理2说明了同构单群的直积是特征单群, 它的意义在于可以从同构单群出发构造特征单群。

参考文献

[1]徐明曜.有限群导引上册 (第二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基于结构特征的人眼状态识别研究 篇5

基于结构特征的人眼状态识别研究

本文在分析人眼图像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图像复杂度的人眼中心定位方法.并根据人眼闭合过程中结构变化的特性,给出了判别人眼闭合状态的计算方法.该方法不需要精确的特征点定位,也不需要复杂的运算,ORL人脸数据库中的实验表明了本算法的正确性.

作 者:李国军 陶永红 作者单位:浙江警察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杭州,310053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33)分类号:Q81关键词:人眼状态识别 人眼定位 人眼闭合度 图像复杂度

网格GIS的结构特征与应用 篇6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网格网格GIS

0引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GIS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对GIS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特别是随着遥感(R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发展,GIS所需的数据量和所需的计算量与日俱增,所要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其中_还涉及大量的网络数据传输问题,这就给传统的GIS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如何协调GIS的功能应用与庞大的数据量,如何管理巨大的网络吞吐量和传输量是当前GIS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1网格GIS的概念及特征

网格GIS是网格及网格计算技术与GIS相结合而形成的新的发展方向,它是一种汇集和共享空间信息资源、进行一体化组织与处理。具有按需服务能力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网格GIS的建立能够为空间信息用户对空间数据进行信息获取、共享、访问、分析和处理提供技术支持,为空间信息应用提供一个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和信息处理基础设施,确保来自任何空间信息源的信息经过处理能在任何时候发送,并服务于在任何地点、任何有需求而且有相应权限的空间信息用户。作为GIS的进一步发展。网榕GIS与传统的GIS相比有其明显的优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高性能的计算网格计算是在Internet基础上强调对计算、数据、设备等网络基本资源进行整合,力图将Internet作为一个社会化的计算基础设施。在网格GIS中,利用网格计算优势处理GIS方面的业务,可以高效快速地进行GIS的计算与分析等各项业务。

1.2空间数据与GIS服务的高度共享在网格GIS中,每个网格节点通过中间件都可以发布自己的信息资源,同时可以利用其他网格节点上的资源,用户不必关心数据的格式以及数据的存放位置等问题,而只考虑自己的业务需求并向网格发送自己的请求信息,由网格上的中间件以及智能体来处理用户的请求,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

1.3数据资源的安全性在网格GIS中,用户对空间数据的操作是通过数据库管理中间件来实现的,中间件将用户与数据库隔离起来,用户无权直接访问数据库,有利于安全管理,可有效防止恶意攻击。还可以利用数据库管理中间件的安全管理特性进一步加强权限控制管理。

1.4逻辑结构上的对等性网格GIS中,没有服务器和客户机的概念,每个用户都是对等的单元和节点,可以充分利用网格上的资源,同时别的客户也可以利用该客户提供的资源,每个客户都是以网格节点的方式存在于网格之中,因此每个节点既是“服务器”又是“客户机”。在这种结构方式下每个节点将不受其他节点的限制,变得更加灵活。

1.5面向应用的策略不同在网格GIS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是应用网格GIS所提供的功能服务。利用网格上的功能服务中间件,用户可以很方便地构建自己的GIS应用。而无需进行这个GIS系统的安装、学习等。同时这种应用是可以跨平台、跨系统的应用,给予用户极大的方便性。

2网格GIS的功能及结构体系

2.1功能网格GIS的思想在于所有资源的普遍共享,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基于该种思想,网格GIS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空间资源共享功能。能实现应用层面的互连互通和各种异构资源共享,从而提高空间资源利用率,包括计算资源共享、数据和信息共享、应用和服务共享、设备共享、软件系统共享等。②海量空间数据存储与处理功能。由于各种计算资源与存储资源的高度共享,网格GIS能够存储、访问和管理从TB到PB量级的海量空间数据;对空间数据进行大规模、高精度、高质量的计算、处理和分析,产生用户需要的模型和信息,进而提供可视化、多媒体的空间信息服务。③异地协同工作与异构系统支持功能。由于网格GIS实现了各种硬件及软件资源的异地分布及分布式计算,因此可以实现大规模、大跨度的空间信息应用与服务,提供数据远程访问与服务、一站式服务和无障碍服务:同时网格GIS通过使用开放的技术标准,提供各种异构系统的互操作性,并保证空间信息的一致性,进而实现异构系统的相互支持。

2.2结构体系①基础层:是架构网格GIS结构体系的基础,包括基础的网络结构、网络底层协议及适合网格GIS体系的特定协议。②资源层:是由网格GIS的各种资源组成的,包括各种数据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及设备等,它们通过Internet或者各种无线通信设备实现物理连接。③服务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指导系统正确地运行,提供空间信息一体化管理与处理平台,实现GIS的各种功能,主要包括空闻信息获取与分析处理软件、大型地理信息系统、空间信息搜索引擎、空间数据的组织与管理和各种服务规范、协议等。④应用层:是网格GIS用户的具体应用界面,它提供一个面向应用领域的空间信息集成应用环境,即在服务层的基础上,面向各个具体应用领域,就空间信息的使用模式和使用特点,提供空间信息使用政策和协议、应用软件工具、应用开发平台等,建立空间数据处理与信息服务集成环境。

3网格GIS的应用

3.1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由于城市管理涉及到的部门比较多,所需的各种数据位于不同地区或部门的数据库中,而且每个单位都建有各自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由于各部门之间的扯皮和推诿造成城市的管理效率十分低下。城市网格化管理是网格化管理理念在城市管理中的具体运用。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地已经建成城区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正在全国其他地方推广使用。

3.2在房地产管理中的应用房地产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各管理系统之间数据信息和各种资源的高度共享。但由于涉及面广、数据分散,以往的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而网格GIS具有分布性、异构性和协同性等特点,因此,可以借助网格的这些特点,构建区域的房地产网格GIS,实现区域各种房地产相关管理资源的共享,从而提高房地产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3.3在资源勘测与调查中的应用资源的勘测与调查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我国过去几十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收集各种地下、地面、大气的资源数据,采用的手段包括地下勘探、地面人工测绘和监测、航空遥感、卫星遥感等。由于目前这些数据零碎地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和部门,共享困难,利用率很低。应用网格技术建立包括各种资源的网格GIS,能在较短时间内把需要的数据从不同的数据库中抽取出来并综合在一起,利用网格系统中所需要的各种软件和硬件资源进行计算与分析,以提高各种资源勘测与调查的效率和水平。

3.4在其他方面的应用网格GIS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除了以上所介绍的几个领域外,在其他许多领域,如环境保护与监测、列车调度、疾病的预测与防控、灾害的防治与救护等方面均可发挥重要作用。

心理素质内涵、结构及特征述评 篇7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 素质教育愈发受到人们重视, 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并且心理素质作为素质结构的核心层[1], 对心理素质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近年来, 社会的快速发展, 使得人们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心理素质相关研究的数量呈爆炸式增长, 质量也在逐渐提高, 但其仍存在不足。本文将对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及特征进行综述以期能对心理素质的培养及评价提供可行依据。

1 心理素质的基本内涵

1.1 特点说

特点说从一系列的特点来定义心理素质内涵, 认为心理素质是一系列特点的综合。燕国材[2]指出心理素质是一系列稳定的心理特点的综合, 在其看来, 心理素质是以自然素质为基础, 即以人们一系列的生理特点为基础, 在后天实践活动的影响下逐步培养、发展和形成起来的。

1.2 水平说

持水平说的研究者认为心理素质的内涵是不同因素的水平的综合体现。肖汉仕[3]提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 心理能力, 心理动力, 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性行为的水平的综合体现。在其看来, 衡量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应从其性格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强弱、心理动力的大小、心理健康水平, 以及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各种行为表现的社会适应水平这五个方面全面评估。王建军[4]提出心理素质是个体人格的强度和力量, 心理素质基本内涵由其所包含的心理内容、人格的整体力量、心理素质的强弱三个方面构成。

1.3 要素说

要素说从心理素质的构成来定义心理素质的内涵, 认为心理素质是多方面心理品质构成的有机整体。王能东[5]认为心理素质是由认知心理素质、社会心理素质和个性心理素质三大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在其看来, 对人的心理素质作三大要素的划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其实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张履祥[6]认为心理素质是有一个心理能力素质 (智力因素) 、心理动力素质 (人格因素) 和身心潜能素质三个子系统交互作用、动态同构的自组织系统。

2 心理素质基本结构

2.1 功能价值角度

本文从功能价值角度, 即心理素质各组成要素发挥的功能, 分析人的心理素质的结构。张大均[7,9]等认为心理素质是心理和行为的内容要素与功能价值的统一体, 其中内容要素包括认知和个性两项基本内容, 而功能价值就是以内容要素为基础衍生形成的适应性 (或叫适应能力) 。该角度是从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方面解读心理素质的构成。冯正直[8]等通过调查研究分析, 中学生心理素质由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个基本维度组成。

2.2 交互作用角度

本文从交互作用角度出发, 根据人的素质是由先天素质与后天实践活动的交互作用影响, 分析人的心理素质的结构。梁宁建[10]等依据素质是先天与后天的相互影响与统一的理论假设, 提出人的心理素质包括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元认知、认知方式、智力水平等六个维度;赵红[11]根据心理素质是人的遗传素质与环境及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心理品质, 分析出心理素质由一般心理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构成;贺雯[12]在交互作用理论的影响下, 指出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心理品质。

3 心理素质基本特点

3.1 稳定性

素质具有稳定性, 指素质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 经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 逐渐发展形成的内在的稳定品质。心理素质是素质的组成部分, 亦具有稳定性。心理素质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质, 不是人的一时一地的行为表现[14]。它往往是指个体的知、情、意和个性的特征, 是稳定的心理品质[15]。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一方面, 表现在以先天禀赋为基础的稳定性, 它不受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 即不随环境及个体品质的变化而改变, 另一方面, 表现在稳定的心理素质水平, 在各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 个体经过发展后逐步形成的一种成熟的稳定的心理素质水平[16]。冯正直[8]等在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概念的开放性译码结果统计中指出心理素质具有稳定性特征。

3.2 综合性

心理素质具有综合性, 其受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心理素质是先后天的“合金”[13], 即心理素质是人在日常的实践生活中综合表现出来的个人品质。周治金[17]指出, 对于心理素质的研究不应该简单的从一个角度出发, 不能将心理素质看成某个单一的特性, 不能局限于在心理过程或心理特性的研究, 而应从个性层面分析。王极盛等[18]认为, 心理素质是多类别、多要素、多品质系统的动态综合体。

3.3 基础性

心理素质的基础性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就个人而言, 心理素质能对人的实践活动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不是指个人在特定领域中获得的某一项专门的知识和技能[14];就社会而言, 素质是人最一般、最基础的品质[19]。素质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并非社会上少数人特有的, 心理素质也存在于社会上每个人身上, 并非“有”或“无”的差异。

3.4 整体性

心理素质的整体性是指心理素质作为一个由诸多要素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存在并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一方面, 表现在心理素质是一个整体并且是一个由多种成分因素有机结合, 构建而成的统一结构[20]。另一方面, 表现在各个心理品质结合而成的心理素质结构统一在个人身上, 各心理品质间融合的程度影响着心理素质的整体水平。

3.5 内隐性

素质具有内隐性, 人的素质是以先天遗传素质为基础, 个体在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并内化了的品质[19]。心理素质作为素质的组成部分, 也同样具有内隐性, 心理素质是一种内在的品质, 对心理素质的测量依赖以心理素质为基础的外在表征[16]。

3.6 可评价性

心理素质的可评价性是指心理素质有优劣高低之分。对人的某些个性心理品质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评价, 不同的心理素质对人产生的影响及活动成效大相径庭, 因而心理素质具有社会评价意义[14]。通过客观的测量与评价, 可以培训和发展优良的心理素质。

4 小结

兰州商业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篇8

1、研究背景。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一个国家、城市繁荣的象征之一就是拥有繁荣的零售商业。商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城市发展最为活跃的因素, 其发展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水平。商业空间结构是城市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命题, 是影响商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商业企业的区位是否与市场融合、是否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活力。因此, 对城市商业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把握城市商业发展的趋势。目前对城市商业空间的已有研究表现出以下特点:从各种商业业态的空间选址、消费者购物行为等角度, 探讨商业空间结构的变化及演化机制。但是目前的研究地域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北京、广州、上海、南京等地区, 对西部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关注不够;我国商业地理学长期以来主要重视研究商业中心内部组织结构, 对商业中心的分布和等级结构的研究比较缺乏。

1999年, 党中央发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 使“西部地区”的战略地位在全国日渐显露。兰州, 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 甘肃省的中部腹地, 自古就是连接西域和中原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 集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于一体, 又是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要道, 是黄河上游经济开发区的重要支撑点和辐射源。作为西北地区商贸中心和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兰州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发展城市。在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 国家的政策措施有力地向西部倾斜, 只要能抓住机会, 布局好空间商业结构, 就为兰州市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2、研究方法。

目前, 古典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该学说认为空间集聚是传统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 商业经济在各个区间发展不平衡是转移和扩散的根本原因。因此, 了解城市目前商业发展的空间结构, 有利于从动态上把握城市商业的空间发展方向。

对于城市空间的发展进程, 已有研究一般以“中心式”和“轴线式”为基础, 主要通过商业经营者的选择和消费者选择的影响来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商业中心。城市“中心式”发展模式就是在任何有聚集效应点的周边聚集了大量的公用设施后, 各种物业不断涌现发展。一般来说, 城市“中心式”发展模式决定某一商业中心能否存在;“轴线式”发展模式是随着交通运输线路和基础设施延伸, 各种物业向道路旁边扩展而发展, 更多影响商业中心在城市的空间布局。经营者的选择和消费者的选择从商业活动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影响商业空间结构, 通过尝试分析商业空间分布的供需均衡机制产生空间均衡———商圈。

二、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界定

1、兰州的地理位置。

兰州地处陇西高原西北部, 下辖五区 (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及红古区) 、三县 (榆中县、皋兰县和永登县) , 全市面积1.31万平方公里, 其中市区面积1631.6平方公里。由于红古区距离其余四城区较远而保持了相对独立性, 本文中的兰州市区特指主城区, 即城关、七里河、安宁和西固四区, 主体位于南北两山之间的黄河谷地, 大致以黄河为轴线, 呈带状分布。

2、商业及商业空间结构的概念。

商业涵盖的范围非常广阔, 但本文仅以商业众多内容的某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地, 所研究的商业专指大型零售网点和亿元以上的大中型批发市场。其中依据兰州市商业网点规划, 大型零售网点指营业面积在4000平方米以上的零售网点, 包括百货商店、专业店各仓储式会员店面大类和9种行业类型。

商业空间结构是指商业活动的地域空间组合关系, 即商业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 包括商业地域结构和商业内部结构两方面的内容。前者是从宏观层面上加以定义的, 它包括商业各业态和业种在地域的布局;后者是从微观层面上定义的, 它包括了商业内部购物环境和商品的布置。本文所讨论的是宏观层面上的商业空间结构———商业业态在一定空间地域上的表现形式。

3、兰州商业结构的特征属性。

兰州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和渡口, 这个城市主体的发育受到河谷地形较为强烈的限制。兰州市第三版图城市总规划将兰州市的空间格局定为“一河二城七组团”结构, 其中“一河”指黄河;“二城”指城关旧城和未来的世纪新城;“七组团”指市区四组团 (城关中心、雁滩、东岗、盐城) 以及七里河、安宁、西固三个组团。这种发展使兰州市的商业中心呈现出明显的带状组团式。在这种分配格局中, 几乎涵盖了城关、七里河、安宁和西固四区的大型商业中心。本文根据商业中心近几年的发展现状, 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商业中心来调查商业空间结构的分布特征。

西关十字位于兰州老城区的中心地带, 是兰州最大的商业密集区, 以张掖路步行街为基础向四面八方扩充到了庆阳路、中山路、酒泉路、永昌路、武都路等商业街。其周围有兰百大楼、糖酒中心大楼、永昌路百货大楼、三力商厦、亚欧商厦等十几座大型商厦。近年来,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进行, 西关十字周围交通的改善, 南北滨河路的建成通车很好地分担了东岗西路—庆阳路—西津东路的东西向过境车流。南北向黄河大桥的建立, 大大方便了黄河西岸的经济往来, 同时重要路段过街天桥和地下行人通道的建立, 以及张掖路步行街的建设使西关十字的商业中心职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火车西站和小西湖位于七里河区的两大商业中心。火车西站商业中心是以火车西站为中心向东西延伸, 正好处在七里河、安宁、西固三区的交汇地, 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有西太华商厦、黄金大厦等大型商厦、地下商场、建兰路大型集贸商场。小西湖是兰州市小商品批发中心, 有全市最大的糖业饮酒和副食、百货批发市场, 义乌城、民贸城、温州城、女人街及湖滨市场、副食品市场等, 各大商场都生意兴隆, 他们形成了繁华的小西湖商业中心。

西固商业中心远离兰州市中心, 东与七里河区接壤, 西与红古区交界, 南与永靖县为邻, 东北部以黄河为界与安宁区隔河相望。20世纪90年代的西固中街是比较繁华的商业中心, 但在兰州旧的商业业态发生巨变时, 西固中街却成了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如今的西固区的商业空间结构分布以西固商厦、五金大楼、西固东路百货商场、友乐商场、天乐商场等大型综合性购物中心为核心向外辐射发展了西部市场、西固综合市场、西固陶瓷批发市场、西固建材家具市场、贸易商场、五0四厂市场等“六大市场”以及西固巷、西固中街等“八大商业街”。西固区的独立性很强, 消费能力巨大又相对稳定, 因此商业中心的地位不会动摇。

兰州市的四城区中, 安宁区还没有形成区级商业中心, 在区域内比较商业繁华的费家营, 以其商业业态和商业职能而言, 目前只能算做社区级商业中心。

基于以上论述, 可以把兰州商业空间的分布形式大致分为两种格局:一种是集中于一段街道的两旁, 形成条带形的商店街, 如小西湖;另一种是围绕着交叉路口发展, 形成商店聚核体, 如西关十字、西站等。两种形式中以第二种为主, 它们通常被称为商业中心。由于商业中心内部商店密集, 所形成的景观与周围有明显差异, 因此兰州市区商业中心的边界大都比较清楚。另外, 兰州是典型的带状城市, 商业空间结构布局交通指向非常明显, 各级商业中心基本上都分布在城市主次干道的交叉口, 从东到西沿着“东岗路—庆阳路—中山路—西津路—西固路”沿线布局。

总之, 兰州市商业空间分布近年来呈现出多层次多中心的形态, 部分商业中心如东部市场迅速崛起, 西关十字、东方红广场等商业中心地位进一步提升, 而铁路局、南关十字却发展相对较慢, 商业中心职能趋于萎缩。

三、存在的缺陷及改进措施

1、商业空间结构的分布导致交通形式的严峻。

商业空间结构往往有集聚的趋势, 从而导致人流集中, 交通量大增。由于现代人们出行选择方式的多样化, 如自行车、私家车、公共交通等, 不仅增加了道路交通承载量的压力, 也导致了商业区静态交通设施的压力。兰州东西长、南北短的特殊地形使得道路拥挤更加严重。为了解决出行不便, 购物不畅的现象, 政府在规划商业结构布局的同时可以考虑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商业设施, 如在商业集聚的地带建设高架桥。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 而改善交通条件是当务之急。

2、兰州市商业中心的分布很不均匀, 向城关区集聚的趋势非常明显。

区级以上的商业中心位于城关区, 其中市级商业中心和副市级商业中心都在城关区, 两个发展潜力较大的商业中心分布在离城关区最近的七里河区, 而安宁区还没有形成大型商业中心。这就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 在全局商业中心均匀分布的建设中, 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加大对安宁区的宣传和招商引资的力度。政府的投资力度有限, 还应该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 通过多种途径, 全方位展开招商引资。

3、兰州市的商业空间布局出现景商分离的局面。

各个商业中心没有形成宏观意义上的集聚, 分布较分散, 距离较远, 不能把不同繁华商业区连为一体。在未来几年, 商业空间布局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将西关十字、南关十字、东方红广场等商业街区连接起来, 改变由于历史原因所形成的东西街繁荣、南北街萧条的局面, 逐步形成集购物、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业结构。

4、缺乏CBD的建设。

从兰州市情况来看, 大型商业服务设施并不少, 但是起到CBD作用的不多。从城市定位来看, 兰州具备建设CBD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为中国西北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 建设CBD对兰州商业中心区和兰州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西北及周边地区的辐射及带动作用非常强烈。在这方面, 还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 建设有兰州特色的CBD。

参考文献

[1]兰州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2005—2015年) [EB/OL].http://www.lz.gansu.gov.cn/_info/contant_3577.htm.

[2]李元青、冯小霞:西安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 .

[3]陈瑛:城市CBD与CBD系统[M].科学出版社, 2005.

[4]张理茜、杨永春、杨晓娟、张强:兰州市CBD的界定与发展规划研究[J].人文地理, 2009 (2) .

[5]杨永春:兰州城市概念规划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4.

元代袍服的结构特征及应用 篇9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经历各代王朝更替的国家, 由于历代王朝的的风俗和地理位置的不同, 各朝代的服装在继承发展中承现出各种不同的风貌和多样性特征。这种多样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多样性的款式和造型, 形成了各朝代独特的穿衣方式和对美的不同追求;古代服饰是中国服装中最生动的组成部分, 如服装本身的色彩、图案、制作工艺、发饰、耳饰、胸饰和项饰等。精湛的手工艺、浓重的服饰色彩、各具特色的服饰图案以及各种的造型等作为借鉴元素, 为丰富服装款式, 增加服装消费需求发挥重要作用。

1 袍服的发展简述

袍服作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 在中国服装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最初的内衣演变成正规场合穿戴的礼服, 制作手法由最初的宽松的平面裁剪到近代的合体修身立体裁剪, 袍服的外观、结构和造型也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着改变。

秦汉是袍服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此时期的袍服特色鲜明, 服用者众多。被称为“袍”的服装一般具备以下特征:两襟相交垂直而下;质地较厚实, 有表有里, 常纳有丝絮等物;衣袖宽大, 袖身形成圆弧形, 至袖口部分明显收敛。最初袍是作为内衣穿着的, 穿时需在外面另有罩衣[1]。汉代的袍服主要有曲裾袍和直裾袍两大类。春秋战国时期的曲裾袍在西汉盛行, 到东汉则流行直裾袍[2]。直裾袍和曲裾袍相比, 造型简洁;曲裾袍前襟自腰部将衽角掩于身后层层缠绕, 具有较美的层次外观, 但在某种程度上说不便于运动。隋唐时期是袍服发展过程中的一重大转折时期。隋唐男装相对女装而言略显单调, 但圆领袍衫的出现使传统的袍服面貌焕然一新。在隋唐的几百年间, 男子典型的配套装束是身着圆领袍、头戴幞头、腰系蹀躞带、脚蹬皮靴[3]。

元代服装以袍为主, 特点是左 (右) 衽共制、窄长袖、长过膝、下摆宽大 (或有开衩) 。男子主要服装款式以质孙服、辫线袄、长袍和半臂为代表, 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 “制以罗, 大袖, 盘领, 右衽”。元代的贵族妇女穿的袍子, 宽大而且长, 行动较为不便。一般的平民妇女, 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2 元代袍服的结构特征

元代服装较多地保留了本民族的特点, 又积极地吸收汉族服饰文化。虽然是异族统治, 存在着尖锐的民族矛盾, 但经过长时间的磨合, 服饰文化走向融合。袍服是元代蒙古族最普遍的服装款式。其基本结构为交领右衽长袍。元代蒙古族袍服的总体形制是无垫肩长及踝部。在形制上大同小异, 贫富、等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服装的质料、色彩以及装饰图案等方面。

元代袍服结构特征主要表现在:

其一, 以上紧下松为主。这种特征在质孙服、辫线袍中均有体现。小领口、窄袖口的结构使其上身比较合体, 下摆很宽松, 腰间做成细折或者系皮腰带。因此, 袍服上身、下摆及腰带在整体结构上呈现出上紧下松的动态美感。此种袍服结构特点与游牧民族的马背生活和谐统一。上紧的款式使得骑乘时的上半身自由灵活, 宽松的下摆则使骑乘时上下自如, 勒紧的腰线使腰部自然挺直, 使骑乘者姿态优美, 倍显精神抖擞、充满活力。

其二, 元代袍服的结构造型是平面的、直线形的。不对称的偏襟式样以及完全对称的款式, 衣身结构均是直线型的, 服饰的袖口处多采用窄袖或是弧形的袖底, 使得整体服饰平稳中具有动态变化。

其三, 元代袍服的“右衽”值得关注。“右衽”是指交领服装最外层的衣襟向右侧掩盖。《元典章》二十九礼部规定“公服具右衽”;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的“官年资品”条目中写有“官服俱右枉”[4]。元朝建立以后, 虽然“公服具右衽”, 但是左衽遗风仍有所保留。左、右衽共制的情况是元代服装的一大特色。

通过对元代长袍的文献资料研究, 可以看出, 元代长袍由前后两面构成, 前一面有大、小襟, 后一面为一整片, 衣身和袖子相连, 除领圈和侧缝以外, 均为直线结构, 这种线性特征是构成宽松服装的要素。

3 元代袍服的特征元素在现代服装的应用

元代袍服上紧下松的特点, 在现代礼服设计让身材比例十分完美, 超大的下摆凸现贵气。另外, 宽腿裤是众多女星衣橱中必备的单品, 宽腿裤腰腹部贴紧身体, 能起到束腰收腹的作用, 巧妙掩饰腿部赘肉。甚至显瘦的效果比铅笔裤更卓越, 与紧身的上身搭配, 不仅可以美化身材, 而且精神十足。纵向彩条的小套装和宽腿裤的搭配, 多了几分俏皮, 成熟感顿时下降, 穿出时尚。

元代偏襟袍服, 外轮廓呈长方形, 其造型完整严谨, 呈封闭式盒状体, 因此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而独树一帜, 突破了几千年来飘逸的塔形衣冠。时至今日, 它对现代服装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随时代发展, 经过加工, 曲线突出修长秀丽的旗袍, 已经形成了汉民族的服饰代表, 显示了东方女性的温柔与内涵, 具有永恒存在的价值。偏襟的裁剪, 产生了均衡的美感, 体现了潇洒秀丽的审美情趣。微紧的腰部和两侧的开叉, 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女性的曲线美。

在结构上, 由于元代袍服是平面直线裁剪, 表现二维效果, 所以装饰也以二维效果为主, 强调平面装饰。装饰手段是中国传统的镶、嵌、滚、盘、绣几大工艺, 自然就成为了立体型的基本要素。在现代服饰设计中, 为了增加服装本身所表现的张力、气势和层次感, 这可以把这些点和面的要素组合成几何造型, 运用在服装的重点部位上。同时也可以在工艺上采用刺绣、拼接、花边、印花、分割、皱褶、层叠、抽带和花边等手法的配合使用。有意无意地利用其局部的动感, 并在现代中式服装设计中灵活运用, 以起到以点带面的突出效果。工艺的巧妙运用, 使中式服装虽造型简练, 但纹样色彩斑斓, 美不胜收。现代服饰充分运用了元服饰遗留下来的服装文化及服饰元素。其在现代服装上如婚妙、礼服、连衣裙或者是牛仔服装上, 无论是时尚的还是平凡的都有它们的影子。

在很多成熟的现代设计作品中, 并不是将传统元素原封不动地照搬, 或者依葫芦画瓢, 而是经过对元素的深层次本质含义进行挖掘与整理后, 再灵活运用到现代设计作品中去。

原始服饰元素在时空中已经含糊不清, 但是那种自然、质朴的“土”味让现代生活节奏紧张的人们倍感亲切, 于是左、右衽共制被灵活运用到了现代服装设计中来, 给奢华和浮躁带进了一丝古色古香。可以说从原始服饰元素中, 找到了回归的“复古”情节。如学士服, 衣身的长度、宽袖、盘扣、对襟、盘扣等以及领子的设计都可以看到元代袍服的影子。

4 结语

中国古代服饰结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但是在我国元代时期的袍服结构及纸样制作方法, 裁剪技术方面的专业研究几乎处于空白。通过元代袍服的出土实物数据分析, 进行元代袍服结构解剖, 并将袍服的结构的典型元素与现代流行服装设计相结合, 为丰富服装款式提供素材, 满足服装市场需求及开发其潜在市场起帮助作用。

摘要:袍服是中国古代服装中的基本样式之一, 它蕴涵着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是中国古代服装的象征。元代是一个多民族空前统一和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 元代服饰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和多种审美趋向。现以元代袍服结构为切入点, 通过分析元代袍服形成的历史背景, 探究元代袍服结构的特色, 总结元代袍服的结构特征, 为袍服的制作提供参考依据;开发其潜在市场, 使袍服艺术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袍服,结构,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娟娟, 黄能馥.中国服装史[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2.

[2]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 2002.

[3]王维堤.中国服饰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征分析 篇10

(一) 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偏低

当负债不超过一定比例时,公司因为负债的存在能够获得所得税抵减利益和杠杆利益,从而比无债或低债的公司有着更高的市场价值,债务利息能在税前抵扣,具有财务杠杆作用,因此,公司在经营状况较好时,应多举债以降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

数据来源:中国数据来自巨潮资讯网。

表1为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的国际比较,从中可以看出,我国2000年资产负债率仅为43%,低于其他国家(其他国家1991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4.43%)。另外,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相比较全国工业企业平均水平也有一定差距。根据统计,2000年~2005年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平均为49.78%,而全国工业企业平均达到59.43%。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明显偏低,资金利用效率不高,没有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因此,公司举债的潜力很大。

(二) 具有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

按照资本结构“优序融资理论”,企业的融资顺序为内源融资—债权融资—股票融资。然而我国上市公司剩余收益较少,内源融资相对于公司的作用不大,因此上市公司的融资主要依靠外源融资,而外源融资又主要以股票融资为主。一方面,尽管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企业债券市场的出现早于股票市场,但我国的债券市场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品种等方面与股票市场和国际债券市场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的股票市场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我国的债券市场。股票发行限制条款也比债券发行限制条款宽松,虽然债券融资因其利息在税前支付,具有抵税作用,但对上市公司而言,发行股票比发行债券更为容易。另一方面,我国公司管理者普遍认为,债权融资有到期还本付息的压力,有较大的财务风险,可能会导致企业破产;而股权融资可以由企业永远支配,不像债权那样需要到期归还,可以减少企业压力。从实际上看,目前1000多家上市公司几乎没有任何一家会主动放弃其利用再次发行股票进行股权融资的机会。历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明显由债券融资向股权融资发展。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表现为股权融资、短期债务融资、长期债务融资和内源融资,即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与新资本结构理论关于“优序融资理论”存在明显的冲突,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

(三) 忽视人力资本在资本结构中的作用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Sherwin Rosen,《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由于一个人不可能出卖其自身的资产所有权,他更认为,“工资支付和收益流量等价于人力资本价值的租金。新资本结构理论把传统的资本结构中股权结构与债权结构称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称为非物质资本。研究显示,人力资本在资本结构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合作实现价值增值的契约。国内对于人力资本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刚刚起步,大部分企业对人力资本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重要程度认识不够。过分强调财务资本作用而忽视了人力资本功能的发挥,不能充分认识经营管理者人力资本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忽视经营管理者人力资本进行管理运营、参与公司治理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二、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征

(一) 股权高度集中

股权集中度简单地说就是股权的分散或者集中的程度,也就是股权的一种数量结构。我国的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为保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按照有关规定,国有股和法人股等不能在证券市场上流通,虽然可以协议转让,但转让对象和条件都有严格的限制,并且必须通过政府机关的审批。因此,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保留了大量的尚未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国家和集体成为了企业的第一大股东。截至2004年底1377家境内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的统计表明,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达到44.14%,最高达到88.58%,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高达57.63%,基本上控制了公司的投票权。而且我国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几乎都是国有股或国有法人股股东,呈现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特征。此外,随着民营上市公司不断增多,民营企业股权也高度集中在创始人及其家族手中。

(二) 国有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所占比重很大,流通股比例较低

股权构成即各个不同性质的股东集团分别持有股份的多少。不同类型的股份对应着不同的权益主体,而不同的权益主体对公司治理的参与和影响也不同,因此其行为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公司治理效率。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公司采取按投资主体来设置股权结构,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中有国家股、法人股、转配股、社会公众股,还有A股、B股、H股。A股和B股同在我国资本市场上,股价相差较大。而国有股和法人股是不能上市流通的,但其在公司股份中所占比例又极高。我国的证券市场与西方发达国家证券市场一个显著不同的特征,就是存在着约占总股本三分之二的不可流通的国家股和法人股。社会公众所持的流通股虽然能自由转让,但因比例较低发挥不了作用。因此,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就出现了同股不同权的现象,国有股一枝独大,难以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三) 国有股缺位现象严重

国家股指有权代表国家的投资部门或机构以国有资产向股份公司投资形成的股份,国有股股东是全国人民,但不可能由全国人民来一起行使对企业的所有权。其股东权利委托给国家,再由国家委托给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中有关被授权单位、部门行使。从严格意义上说,国有股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东,因为国家只能通过一系列委托——代理关系来选取代理人行使国有股权。由于较长的委托——代理链,国家对代理人行使国有股权的监督相当无力,“所有者缺位”、“产权虚置”等现象十分普遍。

(四) 法人股作用有限

法人股指机构持有的股份,这些机构包括股份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独资的国有企业等。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法人股东与欧美公司的机构投资者以及德、日公司的法人股东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关联法人是法人股份的主要持有者,也是法人股东的主体;投资公司几乎是第二大法人股东,使得相当数量的法人股份由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机构投资者如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的持股比例微乎其微;无论关联法人或是投资公司还是其他法人股东几乎都有国有身份,即法人股东的国有成分占优势地位,但其最终受益者却不明确。由上述特点表明,目前法人股东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三、上市公司债权结构特征

(一) 我国上市公司负债结构不合理,流动负债水平偏高

企业负债按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两类。流动负债主要指短期借款(包括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和应付款项等。长期负债主要包括长期借款、普通公司债券和可转换债券。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在研究资本结构时,往往局限于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很少涉及负债资金内部的比例关系。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特点,一方面是负债资本在整个资本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平均不超过50%,而发达国家一般在60%以上,即使是全国工业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也达到了60%左右。另一方面,在上市公司的负债筹资中,流动负债所占比例偏高。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的企业负债中,大部分为流动负债,2003年~2005年流动负债率平均达到了41.48%,而长期负债率仅为7.28%,这就导致了债权结构的严重失衡。流动负债过高,企业的短期偿债压力过大,财务风险也随之增加。

(二) 长期负债以金融机构借款为主,企业债券比例很低

我国上市公司长期债务主要是银行和金融机构借款,而企业债券等债务类型相对较少。我国债券市场虽然比股票市场发展较早,但多年来发展不足,企业发行债券受到政府各方面的严格控制,发行手续复杂,成本和风险较大,使企业通过债券融资的余地非常小。而银行等金融结构贷款对企业而言是一种较为容易的筹资方式,所以我国企业在选择负债融资的时候,通常会优先考虑银行借款。我国自1986年发行企业债券以来,累计发行3000多亿元,平均每年只有200多亿元,2000年上市公司通过股票筹资1554亿元,企业债只有100亿元,是股票筹资的6.4%。而美国公司2000年1月~11月通过债券筹资达9350亿美元,同期发行股票筹资仅1460亿元,债权融资是股权融资的6.4倍。

四、上市公司人力资本特征

(一) 对经营者人力资本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

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包括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在经济发达国家经理人员的物质激励大体由基本工资、年度奖金、长期报酬和福利四个部分构成。而我国的经理人员很少有长期报酬,因此对企业缺乏归属感。公平理论认为,人能否受到激励,不但由其得到了什么而定,还要由其所得的与别人所得相比是否公平而定。当经理人看到由他经营的公司所创造的经济效益跟他的报酬不能挂钩时,必然会产生消极心理,从而产生过度“在职消费”等短期行为。在对美国、法国、日本和中国四国物质激励的研究表明,对于物质激励措施,美国的激励强度最强,而中国最弱,反映出我国在现有的以工资为基础的物质激励强度的不足。其次,对经营者人力资本激励也不能单纯运用物质刺激。事实上,在经营管理者物质收入达到较高水平后,金钱等物质手段的激励作用会越来越弱,而精神激励的作用会越来越大,重视对经营管理者精神激励可以说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精神激励一般可以分为职业声誉和地位激励等方面。声誉激励作为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薪酬激励一样也应受到充分的重视,并且与经营管理者业绩评价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是现实中声誉激励与业绩评价却严重的脱节。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对经营者的社会地位、成就感、荣誉等精神方面的激励措施较少。

(二) 经营者人力资本不能充分分享企业所有权

现代企业区别于传统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两权分离,即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股东投资企业并承担风险,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实际执行管理职能的资本家则转化为经理(成为公司内其他资本所有者的资方管理人)拥有企业的经营权。在相同的物资资本条件下,不同的经营管理者会取得不同的经营绩效。当经营管理者人力资本投入企业,为上市公司实现利润、提高绩效和长远发展做出了贡献,理应享有对企业剩余收益的索取权,分享企业所有权,但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仍然受传统资本结构理论的影响,只注重财务资本所有者对所有权的要求,而忽视了人力资本对企业所有权和剩余索取权的要求。因此,由于经营者人力资本不拥有股权(企业所有权)或仅仅拥有部分股权,享受不到或者只能部分享受到公司业绩提高的好处,所以引起经营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问题。

(三) 对经营者人力资本缺乏健全、完善的约束机制

上市公司国有股东普遍存在所有者缺位问题,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权的所有权得不到真正落实。而企业的经营权是由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委托企业经营层进行日常管理,上市公司的股东难以对企业经营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这种产权制度不健全,导致董事会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失效。另外,我国的经理人市场、破产机制不太健全,没有形成客观的评价经理人员的标准和机制,也没有形成争夺经理岗位的市场竞争,潜在的竞争者对在任的经理人员不能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因此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督约束作用比较弱,难以形成有效的外部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王俊峰、胡雅丽:《浅析人力资本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商业时代》2007年第26期。

特征结构 篇11

关键词:海南;工业结构;相对效率;相对优势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10-0031-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0.08

海南建省办特区初期,工业基础薄弱,基本没有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工业体系。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海南工业在“两大一高”产业发展战略指导下,走出了一条“不破坏资源、不污染环境、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科学发展道路,在工业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实现了工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总量上,海南工业总产值从1988年的31.25亿元提高至2010年的1470.35亿元[1],扣除物价因素增长32.5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7.2%。结构上,在新型工业化的推动下,海南工业初步形成了石油天然气化工、林浆纸一体化、汽车及配件、制药、矿产资源加工和食品加工与制造等具有海南特色的支柱产业体系。

但是,海南工业发展不足仍是制约海南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紧紧抓住未来几年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推动海南工业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是海南工业发展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本文以海南省2000—2010年间工业结构变动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对优势与相对生产率的两个纬度相组合的分析框架,对海南工业结构变动做出实证性分析和判断,并针对海南未来工业优化升级的发展策略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一、理论框架

对工业结构考察通常是围绕着它是否能促进产业竞争力(或竞争优势)的提升进行的。衡量一个地区某一个产业竞争力应该包含两个纬度:相对效率和相对优势[2]。相对效率是指一个地区内某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较所具有的生产效率,这可以通过库兹涅茨所提出的“相对生产率”指标加以观察,某一产业的相对生产率=该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该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全社会的工业总产值与劳动总就业量之比假设为1,这可以看成是相对生产率的平均水平。相对生产率大于l的行业属于高于平均水平的行业,代表着地区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相对优势指标是指一个行业在一个地区内的产值份额与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这个行业产值份额之比,可通过“区位熵”来考查,某地区A行业的区位熵=某地区A行业产值比重/全区域A行业产值比重。如果海南某行业相对于全国的区位熵大于1,则意味着海南该行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相对优势。

一般而言,一个地区某行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既取决于该行业技术特征决定的生产效率,也取决于地区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所以把两个纬度结合起来,以观察使用单一指标所无法同步观察到的地区工业结构变动的多样性,进而看出地区结构调整的多种可能性。效率和优势两个纬度的组合可以把一个地区的工业数量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相对效率和相对优势都大于1的产业(Ⅰ类),这表明某一种产业不仅与该地区其它产业相比生产率更高,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具有相对优势。二是相对效率大于1而相对优势低于1的行业(Ⅱ类),这表明这类行业在全国范围内缺乏比较优势,但在本地区内仍然具有较高的相对生产率,即这类行业具有由本地区的资源结构与市场需求偏好所决定的本地化比较优势。三是相对效率小于1而相对优势大于1的行业(Ⅲ类),由于本地区与全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由此带来的行业相对价格变化,这种行业在本地区可能生产效率没有其他行业高,但在全国范围内仍有竞争力。四是相对效率与比较优势都小于1的行业(Ⅳ类),这意味着这类行业基于两个纬度的观察都缺乏竞争力。基于相对效率和相对优势的二维分析框架,可以分析一个地区工业行业数量在四种类型中的分布和变动情况,从而得出这个地区工业总体上的现实竞争力及其变化。

二、数据分析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框架和方法,本文计算了海南省2000—2010年间35个工业行业的相对效率和相对优势,以考察“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工业结构的分布与变动特征。工业结构变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工业行业的数量变动,可直接反映在每种类型工业所包含的行业数量上。二是工业行业的价值变动,可通过两方面指标来反映。一个指标是每种类型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这说明不同类型工业随着行业数量变化而引起的绝对价值量变动;另一个指标是区位熵,用某种类型工业产值占比在海南与全国的比值表示,以说明海南该类型工业在全国范围内相对比较优势的上升或下降。

从表1~3中海南工业结构分布演进路径可知,2000—2010年间按行业相对生产率和相对优势分类的海南工业结构一直处于转型之中。结合表4中的相关数据,可进一步得出海南省工业结构变动的四个显著特征。

(一)从多元主导到重化工业主导

2000年,海南省相对效率大于1的Ⅰ类和Ⅱ类产业的行业分布比较广泛,不仅有食品、饮料、医药制造等轻工业部门,也有有色金属矿采选、金属冶炼与加工、石油加工等资源型工业部门,还有交通运输设备、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部门,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然而经过十年的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基本退出相对生产率高的行业类型,剩下的6个行业除烟草制造业外,基本属于交通设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等资本密集型的重化行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大项目带动、大企业进入”的发展战略下,政府主导引入大量重化项目,使得海南工业向重化主导型结构转型;另一方面是在相对效率大于1的行业向资本密集型行业集中的全球发展趋势中,基于资本投入的产业规模化扩张强化了这种转型。

(二)行业专业化程度提升

10年间,虽然具有相对优势的Ⅰ类和Ⅲ类行业数量从21个减少至13个,但产值比重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平均增加了2.2个百分点。其中,相对生产率和相对优势都大于1的Ⅰ类行业的数量从8个减少至3个,产值比重也从50.4%下降至43.6%,但平均每个行业的产值比重却增加了6.2个百分点。可见,虽然具有相对优势的工业行业数量减少了,但这些行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却增加了,说明海南工业结构变动过程中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这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深化,海南自建省办特区起就秉承“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地方政府保护导致的市场分割及地方贸易壁垒对海南融入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阻碍较小。因此,工业结构演变由多样化到专业化是海南与国内及世界市场一体化推动的结果。

(三)传统轻工业竞争优势下降

“十五”期间,一些曾经具有竞争优势(如食品制造业)以及虽然相对优势不足但相对效率较高(如皮革、纺织品制造)的传统轻工业部门由于相对效率下降,从Ⅰ类工业部门转移到Ⅲ类或从Ⅱ类工业部门转移到Ⅳ类。“十一五”期间,不仅上述行业相对效率没有提高,而且另外一些行业如饮料、医药、化学纤维、造纸及制品业等还出现了相对效率和相对优势的同时下降而直接从Ⅰ类部门转移到Ⅳ类部门。

大量行业相对效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传统轻工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这些部门而言,当工业结构演进从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以资本密集型为主时,资本密集型工业的产业规模化优势会得到显现和加强,导致具有相对效率的工业部门必然向资本密集型行业集中,这是全球工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随着全球工业发展趋势的推进,地区整体工业生产率势必随着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发展而提高,导致一些原本相对生产率大于1的传统劳动密集型工业(如食品、饮料和医药)逐步丧失生产率优势。而海南传统轻工行业相对优势下降的原因有二:一方面,这些行业技术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模仿生产的技术门槛较低,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导致海南生产的同类产品越来越大程度地被其他省份产品所替代,市场份额下降;另一方面,海南工业结构向重化工业转型后,轻工业的产值比重下降从而导致相对优势指标下降。

(四)行业竞争优势的二元化趋势加剧

10年间,海南工业结构中相对生产率原本较低的Ⅳ类行业相对优势减弱,从0.46下降至0.18,而相对生产率较高的I类行业的相对优势增强,从2.46上升至3.36,“高生产率—高优势,低生产率—低优势”的二元化趋势更加严重。其中原因,既有海南重化工业主导转型导致工业发展过于“偏科”的问题,即对于石油化工产业过分依赖,忽视了对资源型和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工业行业的巩固和再创;也有这些低生产率行业自身存在规模小、设备老、技术开发力量弱、创新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导致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无法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形势。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相对效率与相对优势的两维分析框架度,本文综合考察了2000—2010年海南省工业结构的分布与变动,得出了四个基本特征:从多元化主导到重化工业主导、行业专业化程度提升、传统轻工业竞争优势下降、行业竞争优势的二元化趋势加剧。随着“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的产业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海南未来的工业结构仍然会朝着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坚实经济支持和产业支撑。

(一)走科学发展道路

继续走“集约、集群、园区化、高科技发展新型工业”的发展道路,为海南工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依托洋浦经济开发区、澄迈老城开发区、海口高新区、海口保税区、昌江循环经济示范区、东方工业园区、临高金牌港开发区等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园区,坚持以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支撑、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龙头、以节能环保为前提,推动重大项目、骨干企业向园区集聚,走以园招商、以商建园的新路,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配套,壮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实现最大附加值。

(二)大力发展传统轻工业

大力推进传统轻工业信息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实现传统轻工业的振兴。轻工业是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标准建设和品牌培育带动饮料、农特产品加工、食品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换代,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竞争优势。要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扶持力度,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坚持“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标准化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品牌,通过品牌建设占领和扩大市场份额。

(三)支持企业转型提高效率

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通过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精深加工度和附加值,实现海南资源型和机械制造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和效率提升。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装置,关闭和淘汰技术落后、资源浪费、污染环境、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企业;加强企业战略性重组与结构性调整,以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为重点,通过科技和管理创新加快能源、冶金、有色、化工以及现代设备制造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陈薇)

参考文献:

[1]海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海南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从区域特征角度构建区域认知结构 篇12

区域地理知识杂乱而繁琐,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常将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地理要素简单罗列, 忽视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忽略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指导, 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 帮助学生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势在必行, 而构建认知结构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笔者认为可从区域特征即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的角度入手, 使杂乱无章的知识变得条理清晰。

1.构建综合分析区域特征的认知结构, 纵向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是由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组成, 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城市、工农业、交通通讯、科技、政策等要素, 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应凸显认知模式, 抓住显著特征, 并将它们综合起来, 体现整体性思想。让学生能正确运用地图准确描述区域的位置范围, 运用资料获取并处理信息, 归纳地理特征, 提高其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1:区域气候特征认知结构的构建

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按以上思路去分析其他各要素, 再将这些特征加以组合来反映区域的总体特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 比如, 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中“青藏高原区的整体性”知识联系图, 说说什么是区域的整体性, 再让学生借鉴该联系图, 尝试画出长江三角洲整体性的联系图, 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运用整体性思想分析问题的能力。

案例2:英国相关地理特征认知结构的构建:

2.构建分析区域地理差异的认知结构, 横向培养学生比较概括能力

分析和比较不同区域的特征, 明确各区域之间的差异, 是地理学习常用方法之一。由于不同区域所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 同时受地形等影响, 形成了各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使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让学生运用材料, 应用基本地理原理, 对不同区域通过列表比较、观察对比、类比归纳等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提高分析问题、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分析与比较的方法如下 (部分) :

比如在课堂上让学生分析比较青藏高寒区和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差异。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可展示两区域的图片、视频等, 采用读图、绘图、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 让学生从以下方面列表比较。案例3:

3.构建分析区域开发性的认知结构, 全面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这种联系时区域开放性的表现。区域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是显性的, 但区域之间的空间联系是隐性的, 因此, 在教学中既要进行区域之间的比较, 又要用发展的观点引导学生分析区域之间的联系, 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树立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观念。区域的开放性可用下图表示:

区域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 体现在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等现象中, 可让学生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区域之间只有相互取长补短, 才能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认知结构的构建是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给出认知结构, 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构建, 使学生从单纯学习知识向探求知识的规律性转化, 从被动接受向提升能力转化, 使认知模式成为学生个体认识活动的成果并作为个体的一种经验引入学生头脑, 从而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春平.教育研究方法, 东北师范大学, 2001, (3)

上一篇:辐射网络下一篇:支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