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结构特征

2024-09-08

融资结构特征(精选10篇)

融资结构特征 篇1

上市公司的融资对整个公司的发展以及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安徽省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研究, 发现皖籍上市公司具有偏好股权融资、再融资能力差和流动负债率高等特征。在研究了这些特征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优化融资结构的对策和建议。

一、安徽省上市公司融资现状

安徽省上市公司数目逐渐增加, 截止2008年12月底, 安徽省在深圳、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有55家, 其中深交所27家, 上交所28家, 上市公司数在全国位列第9位。

自我国证券市场交易以来, 安徽省上市公司累计通过境内证券市场募集资金445.85亿元, 其中首次发行新股融资 (IPO) 额为319.91亿元, 占总融资额的71.75%, 而再融资仅占28.25%。

安徽省上市公司主要是依靠初次融资获得资金, 高达3199137万元, 占总融资额的71.75%, 再融资额仅为1259355万元, 占总融资额的28.25%。而且2006和2007这两年的融资数量较大。这表明安徽省近两年在证券市场景气时, 积极发展上市公司, 从证券市场上获得资金来发展安徽省经济。

二、安徽省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特征分析

1. 重外源融资轻内源融资, 重股权融资轻债券融资。

以安徽省上市公司近5年相关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 2003年安徽省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內源融资占12.54%, 债权融资占22.44%, 股权融资为65.02%;到2007年, 安徽省上市公司的內源融资上升为22.82%, 债权融资略升为25.18%, 股权融资为52.00%, 见表1。

融资基本依赖外源融资, 内源融资比例很小, 不到四分之一;同时上市公司外源融资股权融资的比重远远高于债权融资, 这有悖于公司融资顺序理论外部债权融资优于股权融资的观点。这与我国债权融资成本高于股票融资成本有很大的关系。

2. 再融资能力较差。

自我国证券市场交易以来, 安徽省上市公司累计通过境内证券市场募集资金445.85亿元, 其中首次发行新股融资 (IPO) 额为319.91亿元, 占总融资额的71.75%, 而再融资仅占28.25%。例如美菱电器自上市以来仅配股两次, 共再融资26155.17万元, 而且都是在1998年以前融资的, 近10年未进行再融资, 而同样作为安徽省最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马钢股份至今没有采用增发和配股这两种再融资方式, 只在2006年发行了一次可转债, 融资535565万元, 安徽省上市公司再融资能力之差可见一斑。

3. 流动负债比率高, 存在偿债危机。

流动负债是指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需要偿还的债务, 这部分负债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影响较大如不能及时偿还, 就可能导致企业倒闭, 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各种应交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等。流动负债是企业风险最大的融资方式, 如果短期负债过高, 极易造成还款紧张、资金短缺直至无法偿债的恶性循环。

2003-2007年安徽省上市公司的平均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率都维持在60.52%以上, 虽然安徽省上市公司的流动负债比率低于安全警戒线 (75%) , 但是流动负债比率仍然远远高于长期负债比率, 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存在偿债危机, 只有通过提高长期负债或者降低流动负债来降低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率。但是降低流动负债, 必然会降低总负债, 从而降低债权融资占总融资的比率, 因此只有通过提高企业的长期负债来提升债权融资占总融资的比率。

三、改善安徽省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建议

1. 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高管的激励机制。

首先要提高安徽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 必须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目前制约上市公司治理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非流通股所占比例过高。2007年安徽省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率高达47.86%。由于非流通股主要是由国有股和法人股构成, 这些股票不能在证券市场上流通, 影响了上市公司和社会投资者的行为方式和道德规范, 促使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不一致, 内部人控制得以滋生。这影响了证券市场的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积极加速推进股权分置改革, 优化股权结构, 有利于引进市场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机制和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 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使得股东的共同目标转换到股票价值最大化的角度上来, 根除净资产最大化的错误目标, 从而减少盲目筹资。

其次对经理人员一方面要建立长期的市场化的激励机制, 另一方面要加大股东的监督职能。目前大多数安徽省上市公司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内部人控制、委托代理成本过高的现象, 仅对经理人进行股权激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实行奖惩分明制度, 让企业经理人在任职前确立生产经营目标, 若他们任职期间, 企业经营不善, 无法按期完成目标, 就强迫他们交出控制权, 从根本上遏制他们的投机主义倾向。

2. 积极发展资本市场, 拓宽债权融资渠道, 加大再融资能力。

上市公司扩大债权融资规模, 使得其融资结构符合“啄食顺序理论”, 有利于改进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也有利于提高其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率,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进而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完成这一目标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扩大企业债券上市规模、缩小发行与上市之间的时间差、大力发展柜台交易、增强企业债券的流动性, 从而推动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二要积极推进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改革、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制度,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以期改变安徽省上市公司再融资能力差的状况。

3. 健全和完善资本市场, 提高市场运作效率。

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可以提高金融系统的资源配置效率。因此, 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是优化安徽省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的重要环节。一是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政府的监督职能。现阶段, 安徽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披露信息失真, 信息披露不及时, 信息披露不完整等, 这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动力。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要不断完善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中间机构, 尤其是券商的信息披露义务;健全市场违规的惩罚制度;提高证监会、银监会等监督机构的监督力度;二是转变政府的职能。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政府在上市公司中扮演双重角色, 一方面是国有资产的代表, 行使股东权利, 另一方面是金融市场的监督者, 行使监督者的权利。这就决定了股权融资不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因此, 政府必须淡化其作为国有资产代表的角色, 强化其金融市场监督者的角色, 实际上就是加速推动股权分置改革。

融资结构特征 篇2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成本;融资风险

DOI:10.19354/j.cnki.42-1616/f.2016.17.13

一、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民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不可分割的部分,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目的:想通过这次机会,学习我国企业有关构成,了解其生存情况。本文主要采用归纳演绎法、文献法、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国外和国内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的比较,结合民营企业现阶段存在的有关问题,提出能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帮助提高财务管理效率的建议。

(二)国内和国外文献综述。现阶段我国不论是民营企业产权结构的先进性还是融资市场的发达性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对亚洲韩国和日本以及西方的美国、德国、加拿大产权结构的了解,韩国和日本也存在大量的的家族式企业并且有的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在国外,民营企业占国民经济的绝大部分,他们的组织结构也很多样化,融资方式也各式各样。

二、产权的含义及民营企业产权结构的特征

(一)企业产权的概念与主要产权形式和特征。产权是在经济所有制关系下的企业所表现出来的法律形式,它具体指企业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收益权、使用权、支配权和处置权。产权的表现形式具体包含三层含义:(1)原始产权;(2)法人产权;

(3)股权和债权。

(二)民营企业产权结构的主要特征分析。产权结构的一元化和封闭性:当前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沿用传统的家族制和个人业主制、合伙制等形式进行经营,大部分产权集中少数人甚至一个人手中;二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

三、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融資风险

(一)企业融资的概念和分类。融资含义:“融资”,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融通资金。由于划分融资方式的标准不同,融资方式的分类也不一样,并且不同的划分还可能出现交叉与重叠,主要融资方式有以下几种:(1)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2)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3)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

(二)民营企业融资效率现状及成因分析。(1)民营企业融资效率现状。1)外源融资可采取的方式比较单一。民营企业能从银行获得资金的数量有限,再加上民营企业规模比较小,受市场的影响大,经营风险比较高,银行就更加不愿贷给民营企业。2)融资渠道不正规。在金融机构得不到资金支持、自身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企业所有者往往会采取比较极端的方式来获取发展所需要的资金。(2)民营企业融资效率成因。1)民营企业能从商业银行得到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够。因此,在对民营企业发放贷款的同时,会提出比较苛刻的条件。2)股票融资的要求过高。3)我国民营企业的信贷信誉不高。4)信贷担保体系不够健全。

四、民营企业产权结构特征对公司融资的影响

(一)创业期产权结构特征对公司融资的影响。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一般是个人独资企业或是合伙企业。在这个阶段,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单一,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离,企业只归企业家所有,基础薄弱,企业不会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只能向亲戚朋友借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

(二)成长期产权结构特征对公司融资的影响。民营企业在经过初始融资和发展之后,进入成长期。产权结构仍比较单一,封闭性比较强,产权关系还是不够清楚。

(三)成熟期产权结构特征对公司融资的影响。企业在通过成长期之后,这时的产权特征是产权结构复杂,产权关系明晰,产权结构变得复杂、企业有了固定的市场、企业管理得到完善、企业的价值得到提高,这个阶段的企业融资渠道比较多。

五、产权结构的优化和融资效率的提高

(一)产权结构的发展方向,方式和途径。(1)产权结构的发展方向。首要就是向现代家族制过渡。在这过程中逐渐淡化家族制色彩,最终实现企业制度的现代化。鉴于我国企业民营企业现在面临的问题,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变革应朝着以下两个方向进行:产权清晰,权责明确。(2)产权结构的发展方式。变革方式:根据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产权结构改革应采取以诱致为主、强制为辅的改革方式。

(二)优化产权结构途径和提高融资效率。变革途径:民营企业产权结构在改革时既要充分考虑成员之间各方面的利益,也要确保改革能进行得彻底。这不仅取决于外部宏观环境的优化,更取决于民营企业自身在微观层面上的自主创新活动。优化我国民营企业产权的单一结构可以通过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来实现。

参考文献:

融资结构特征 篇3

在现代金融环境下,有多种筹集资金方式可供企业选择,可以向金融机构贷款,亦可发行股票、认股权证、可转换公司债券、债券等。总体来讲,根据资金来源渠道不同,企业融资方式可以分为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两大类。内源性融资来源于企业内部,主要由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构成;外源融资来源于企业外部金融市场,主要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在证券市场上直接发行股票、债券进行融资,可具体分为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间接融资是指企业通过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中介进行的借款融资。股权融资方式包括留存收益转增资本、配股及增发新股;而企业发行的债券和向金融机构借款统称为债权融资。需要说明的是,发行可转换债券是一种融合了股权、债权、期权三者优点的融资工具,在发行时应该被看作同企业债券一样的债权融资。融资结构又称资本结构,指企业融通资金不同方式的构成及其融资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它反映了企业各种融资方式的组合情况。

企业在筹集资金时,可供选择的融资方式是多样的,自然企业可供选择的融资结构也是多样的。但是任何企业融资方式及融资方式组合的选择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环境背景作出的。在特定的经济和金融市场环境中,单个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可能不同,然而大多数企业的选择却具有某种共性,即经常以某种融资方式为主,即偏好某种融资方式。

二、资本结构理论简要回顾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提出著名的M-M定理。M-M定理的提出标志着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的开端,后来众多经济学家以此为核心展开系统研究。米勒因对公司金融理论的独特贡献而获得1990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莫迪利安尼1985年获得的诺贝尔奖也与其对公司金融理论的开拓性贡献有关。在M-M定理基础上,许多经济学家引入税收及破产和财务困境成本对M-M定理作出了各种修正。

引入公司所得税对M-M定理修正后认为,财务杠杆能够提升公司的价值。在不考虑破产成本及财务困境成本时,企业负债率达到100%时企业价值是最大的,而资本成本最小,因此企业应偏好于债权融资;如果考虑到破产成本及财务困境成本,那么企业融资应当是在负债价值最大化和债务上升带来的财务危机成本之间的权衡,Robichek和Myers(1966)提出权衡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企业都有其最佳资本结构。该结论是基于信息在投融资双方是对称的条件下提出的,但现实生活中,信息是不对称的,企业的内部管理者永远比外部投资者掌握更多的信息。因为投融资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可能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基于信息不对称性,梅耶斯和马吉劳夫(Myers and Majluf)(1984)提出了融资优序理论,认为企业会存在最优融资顺序,即首先是内源性融资,其次是债权融资,而最后才是发行股票。因为对于公司的投资项目,公司的管理者比外界的投资者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会将这一信息不对称格局纳入投资考虑中。就管理者而言,只有当外源性融资成本低于所得时,才是划算的;但是,反过来,外部投资者会认为,一旦企业以某种价格从外部融资,那一定说明这个融资价格不会低于相应的股权的潜在市场价值,即意味着企业管理者凭借信息优势在外部投资者身上获得了利益。为此,企业首先偏好内源性融资,因为筹集这些资金不会传送可能降低股票价格的逆向信号;当内源融资不足时再考虑外源性融资,而在外源性融资方式中首先是发行债券,最后才会考虑发行股票,因为债券的发行更不可能被投资者理解为是一种坏预兆。因此,企业对新投资项目融资的先后顺序是:先是内部资金,然后是低风险的债券,最后是发行新股。

萨姆-萨德尔(Shyam-Sunder)和梅耶斯(Myers)对权衡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进行了比较检验,结论支持了融资优序理论。此外,1978年~1985年间,美、英、德、日等国公司融资的实践也支持了梅耶斯的看法。但辛格和哈米德(Singh and Hamid)等的研究却表明,在许多新兴工业国,外部融资比内部融资重要得多,发行股票是最重要的融资工具,远比发行债券和银行借款重要,公司融资结构表现为股权融资占比高于债券融资占比。

三、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征描述

其一,以外源融资为主,内源融资极少。表1给出了1995年~2003年我国上市公司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结构的变动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9年来内部融资比例基本保持在20%以下,外部融资比例则高达80%以上。而从外部融资方式来看,股权融资比例基本保持在50%以上,1998年~2001年间甚至超过了55%;而债权融资比例基本保持在30%以下,居于次要地位。由此可见,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以外源融资为主,内源融资极少。

说明:内部融资=盈余公积十未分配利润十折旧;外部融资=股权融资十债权融资;股权融资=股本十资本公积金,债权融资=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其他(包含应付债券等)资料来源:转引自王玉荣:《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绩效》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其二,债权融资比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温军、杨斌等(2007)采用平均资产负债率趋势法对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偏好做出判断,测算了1993年~2006年沪深两市(金融类公司除外)所有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的历年平均水平。结果表明,在1993年~2006年间,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即债权融资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1993年~2001年间我国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水平均小于50%,表明这些年份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是股权融资占优,反映了这些年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现实;而2002年~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水平都超过了50%,上市公司由股权融资占优转向债权融资占优,且这种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逐年上升,上市公司已越来越多的依靠银行融资。通过对上市公司的负债结构进行分析发现:2002年~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长期负债比率都较低,长期负债占总负债的比率平均只有13.17%,流动负债比例都很高,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平均达到了86.7%,见表2。在我国上市公司的长期负债结构中长期借款占绝对主导地位,平均为82.50%;反映上市公司采用发行债券的方式筹集长期资金情况的应付债券,所占的比重很小,平均仅为4.43%。不过从总体来看,长期借款与应付债券占长期负债的比重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表明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地利用银行贷款和债券市场筹集长期资金,详细见表3。

资料来源:根据CCER金融数据库(金融类除外)资料计算得出。

资料来源:根据CCER金融数据库(金融类除外)资料计算得出。

我国上市公司的低长期负债比率说明企业相当大的长期资金是需要通过不断的流动负债来满足的,企业是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来满足长期资金的需求,之所以会呈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因为这些上市公司获得长期贷款的条件要比短期贷款苛刻,因此企业在筹集长期贷款存在困难时会不断地通过筹集短期贷款来解决资金的暂时需要。

四、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成因分析

第一,债权融资硬约束。我国证券市场成立之初,功能定位于为国有及其控股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减少其对金融中介间接借款的依赖,以利于防范和降低银行风险。由于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大中型企业改组而成,上市之初,为确保上市公司的国有性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普遍对上市公司进行了债务剥离。而且,由于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各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严重,国家为防范和化解银行业的风险,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加强银行内部管理,逐步加大对贷款约束机制的建设。出于防范风险的需要,银行“惜贷”现象比较严重。此外,与股票市场相比,我国债券市场极不发达,企业很难从债券市场上获得所需要的资金,主要原因是国家有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债券市场的发展。如《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发行债券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为:净资产达到3000万,累计债券总额不超过净资产的40%,最近3年连续赢利,近3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一年的利息等。加之我国企业资信评估体系不完善,还没有形成公正、权威的企业资信评估机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债券市场的发展。在此背景之下,上市公司理所当然的倾向于股权融资。

第二,股权融资软约束。股权融资是有成本的,与其他融资方式比较应该是而且是最高的。然而在我国证券市场上,股权融资的成本反而较低。2000年统计数据显示,新股发行的平均市盈率大约为37倍左右,即上市公司将其当年盈利的全部都作为股利发放,其新股发行的融资成本也不过是2.7%左右,低于2000年底的1年期银行贷款的税后成本(5.58%×(1-15%)=4.74%)。即使这样低的融资成本也没有硬约束,股权融资不须还本只需付股利,风险由股东承担。事实上,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发放水平很低,甚至不发放,从而使企业通过股票融资的成本更低了。这些与股利政策相关规定的缺陷,以及会计制度的不严格有关,相比之下,债务融资成本是一种硬约束,而且债务融资中的长期负债成本比流动负债成本又高得多。

第三,股票市场发展中存在着制度缺陷。我国股票市场发展中的的制度缺陷表现在:股权制度上国有股这种廉价投票权的股票比重大,导致股权的治理功能弱化;许多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充分、不及时、不诚信;交易制度方面的缺陷表现在做市商制度缺位、交易机会成本高、投机盛行等;上市制度方面我国特有的上市审批和配额制度使得上市资格与额度更多地是做一种稀缺资源分配给有困难的国有企业,作为扶贫解困、平衡各方面利益的行政手段,而不是被视做一种按市场经济规则运行的制度安排,以优胜劣汰的方式选拔优质企业上市;监管制度有待改进等。

第四,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融资结构其实可以看成是企业各利益关系人相互博弈的一种结果,尤其是公司经理层与股东的博弈。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还相当严重,使公司行为更多地体现了经理人的意志,而非股东的意志。经理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必然会放弃债权融资,选择股权融资。因为,上市公司的经理人不愿承担债务违约和企业破产的风险。经理的报酬包括货币性收入和非货币性收入(控制权收益),而公司破产风险与举债的关系是正相关的,如果采用举债融资,将导致破产概率增加,则经理的非货币性收入就会减少;另一方面,债务融资需要还本付息,其可能造成“自由现金”枯竭。目前,控制权收益(非货币性收入)占我国上市公司经理收益的主要部分,因此经理较偏好于采用股票融资。可见在上市公司中,经理越不愿意承担投资风险,就会越偏好于股权式融资。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1993年~2001年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呈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随着证券市场相应制度建设、相应法律法规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债券市场的飞速发展,2002年~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中债权融资比例在逐步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债权融资结构中流动负债所占比重过大,容易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不利于企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总体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融资方式单一且畸形发展、融资效率低等,这已经影响到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和效率的提高,因此,需要不断优化公司资本结构,进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绩效。优化资本结构,改善公司治理的途径主要是:优化股权结构;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改善政策环境;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支持债权融资。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A.罗斯等著,吴世农、沈艺峰等译:《公司理财》(原书第6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2]温军、杨斌等:《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及其变动趋势》,《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3]徐茂魁著:《现代公司制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向军:《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分析》,《经济师》2007年第1期。

[5]李德:《我国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及对策》,《金融研究》1999年第7期。

[6]王元龙:《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研究》,《金融研究》2001年第1期。

[7]王健:《当前金融十大问题》,《金融研究》1999年第12期。

中国融资结构及其影响分析 篇4

【关键词】融资结构;内源融资;外源融资;经营风险

一、中国融资结构基本现状

(一)企业部门的融资结构现状

首先,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大部分国有企业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在此同时由于改革不彻底,自身积累能力较低,内源融资比例较低,外源融资成为其主要融资方式。大部分国有企业的首选依然是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资金融通问题,间接融资受到很大的限制。

相比之下,民营企业由于其规模较小,且是中小企业的主体,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而内源融资成为其主要融资方式,即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所需资金大部分来自留存收益和自有资金,而银行贷款所占比重较低。

(二)居民部门的融资结构现状

目前来看,我国居民投资渠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实物投资,如投资房地产、黄金等。第二,购买股票和企业债券,投资上市公司。第三,购买国债,赚取稳定的收益。第四,也是最主要的部分,储蓄存款,把多余的资金存在银行赚取较低的利息收入。第五,投资金融衍生品,包括期货、期权、远期、掉期等,呈现投资渠道多元化的趋势。

(三)政府部门的融资结构现状

目前来看,我国政府融入资金的渠道主要为通过发行国债融资,1995年以前财政赤字还可以通过中国人民银行透支来弥补,但在1995年以后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财政赤字不得通过央行透支弥补。发行国债成为最主要的方式,尤其是发行短期国债,通过向企业及居民部门发行来实现资金的融入。

二、我国融资结构存在问题

(一)企业部门融资结构存在问题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其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经济色彩较浓,外源融资依赖严重,可以很容易的从银行获得贷款,对于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贷款依赖性较强,其自身的经营风险在很大程度上转嫁到了中小投资者身上,同时自身的经营动力缺乏,国有企业贷款产生的不良资产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政府买单的可能性,经营效益低,融资方式较单一,加之经营管理水平普遍导致其内源融资比例较小,也直接限制其内源融资的规模。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第一,民营企业缺乏政府优惠政策及融资倾斜政策,缺乏有利的外部环境及政策支持;第二,融资渠道少;第三,民营企业的制度较落后,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制度创新缓慢;第四,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与其配套政策不相适应。

(二)居民部门融资结构存在问题

从融出结构来看,首先,融出渠道较单一,安全渠道较少,因股票类投资投机性较强,市场风险较大,而银行在我国长期形成的公信力为居民选择存款作为首选投资方式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其次,城乡发展水平不均导致城乡居民存款存在很大差异,相比城市居民来说,农村居民存款比例更大,增长速度较快。

从融入结构来看,第一,消费信贷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进展比较缓慢;第二,我国社会征信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对于居民的贷款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扩张及竞争力的提升;第三,我国的消费信贷业务品种较少,创新不活跃。第四,我国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居民缺乏足够的信心来进行消费。

(三)政府部门融资结构存在问题

第一,我国国债发行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国债发行的主体不明,职责范围不明确;第二,我国国债发行期限結构不合理,且长期国债风险性较大;第三,我国国债因其投资收益较稳定,市场风险较小的特点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因而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第四,国债发行品种较单一;第五,国债市场的流动性不足,与国外市场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合理优化我国融资结构对策建议

(一)针对企业部门融资结构对策建议

从国有企业角度看:

第一,政府部门要加强法律及市场监管,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规范股权融资,严格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资格;第二,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实现股权所有者多元化,以及公司治理效率的提升,进而推进股市投资合理化;第三,对于国有企业要积极推进改革,实现政企分开,明确改革目标,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国有企业要建立规范的现代公司法人结构,改革过程要公开透明,提升国有经济的活力和质量。

从民营企业角度看:

第一,要改善企业财务状况,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产权制度的改革;第二,加强企业自身财务管理工作,控制成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利润最大化,与银行建立良好的信贷关系,为以后向银行融资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前提;第三,企业自身要提高自己的信用,减少甚至避免不良贷款的发生,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提高自己的信贷能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第四,企业自身应当积极探索开拓直接融资渠道,如通过上市融资来解决资金问题等,加大直接融资的比重。

(二)针对居民部门融资结构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对居民融资的政策引导,从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上予以支持,规范并完善金融市场,创新投资渠道,鼓励居民实现多渠道投资,为我国居民实现理财创造良好的环境。

2.居民方面需要提高理财意识,增加对于理财意识的培养,提高证券投资比重,鼓励支持基金、保险等行业的发展,加强投资者教育,优化投资者的资金配置。

3.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加强对贷款者的信用评价体系建设,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有效化解商业银行风险。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

(三)针对政府部门融资结构对策建议

1.优化政府融资结构,防范财政金融风险,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经济转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2.政府要拓宽创新融资渠道,加强对于国债发行市场的监管以及期限结构的管理,实现国债发行品种多样化及期限结构丰富化。

参考文献

[1]程栋才.中国融资结构变迁及其风险防范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

[2]陈真子.经济体制转型条件下国有企业融资行为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4.

[3]陈耘.我国融资结构的缺陷分析与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

[4]杜欣.中国融资结构变迁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J].经济师,2007.

房地产上市企业融资特征探讨 篇5

(一) 房地产企业债务融资与股权融资

1. 债务融资。

房地产企业正在逐步提高其对负债融资的偏好, 这与房地产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需要更大规模资金, 而国家严格限制其通过股权融资的现状有密切关系。负债过半也成为房地产企业资本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可以预计, 在国家政策方向和全球经济形势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形下, 房地产企业的债务融资偏好将继续在该行业显现。

2. 股权融资。

在优序融资理论中, 企业融资一般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的顺序, 但在中国, 由于证券市场发展的不完善, 使得股权融资的优势要大于债券融资。然而, 在房地产行业确出现了相反的趋势。出现这一趋势, 并非是企业的主观判断选择, 更多的是宏观政策的引导与限制。面对国家的政策把控和我国的具体融资成本情况, 房地产上市企业逐步形成了更多依赖债务融资, 逐步降低对股权融资方式依赖的融资结构。

(二) 房地产上市企业债务融资期限结构特征分析

债务期限结构的选择是债务融资最重要的财务决策之一不适当的债务期限搭配不仅会影响债务融资治理效益, 更会危及企业自身的财务安全。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的配比在债务融资效益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短期融资主要用于解决投资者的短期资金使用和周转问题, 投资者用它来满足资产流动性管理的需要, 一般来自货币市场。长期融资主要用于解决筹资者扩展资本, 投资者主要用它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一般来自资本市场。由于金融工具的期限不同, 产生的作用和效益也不同, 筹资者追求低成本低风险, 因此要对不同的筹资方式、筹资种类进行成本和风险的权衡, 实现效用最大化。

(三) 利用短期负债中预收项目融资的情况

在分析债务融资期限结构后, 我们发现在房地产企业债务融资中, 短期负债占据了很大比例。而在这其中, 预收账款又是组成短期负债的重要部分。房地产预收账款的部分主要来自购房者的首付款、银行按揭款项。预收账款数额的提高可以保证企业充足的营运资金, 首付款、银行按揭款已经成为短期融资里获得资金的重要方式。

对于房地产上市企业预收项目的增加, 除了自身因素外, 和国家宏观政策也有密切关系, 国家在不断上调然后稳定首付值, 这使房地产企业获得更多的初始资金投资建设, 某种程度上降低着企业对于银行贷款和其他短期负债方式的依赖, 是对该行业财务风险的一种调节, 更影响了房地产上市企业的融资结构。

二、房地产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 过多的依赖债务融资方式, 股权融资偏少。

房地产上市企业虽然已经通过上市进行融资, 但债权融资方式依然在其融资结构中占据了很大部分, 所占比例在55%-70%这个范围内集中, 而且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这种融资方式极大的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破产风险, 这是房地产上市企业融资结构中存在的较大问题。

(二) 短期融资比例大, 长期融资偏少。

短期融资过多会使企业长期面对资金链紧张的问题, 经常承受还款压力, 这样的融资结构对于公司的长远发展来讲并不稳定。并且短期融资的融资成本一般高于长期融资, 由于资金的紧张而过多的依赖短期融资, 会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营成本, 不利于企业盈利。

三、融资结构优化建议

(一) 提高房地产公司的盈利能力, 适度提高内部融资比例。

由于目前房地产公司高财务杠杆的存在, 适度降低负债比率, 提高内部融资比例, 降低经营风险变得尤为必要。

(二) 加大股权融资力度, 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通过股权融资, 企业可以提高自有资金比例, 降低经营风险, 改善企业融资结构, 充分发挥股权融资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中的优势。

(三) 针对目前房地产企业上市的困境, 可以采取借壳上市。

借壳上市是指一间私人公司通过把资产注入一间市值较低的已上市公司, 得到该公司一定程度的控股权, 利用其上市公司地位, 使母公司的资产得以上市。

(四) 加快房地产企业上市公司债券的发展, 提高长期融资比例。

房地产企业债券融资成本相对较低, 可以代替银行贷款进行融资。为了推进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在完善相关立法与加强监管下, 可以合理增加房地产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及短期融资券的规模。

(五) 企业应当关注国家房地产政策走向, 不断适应经

营环境的变化, 适时调整融资结构, 紧随国家宏观调控的脚步, 使国家的政策更多的受益企业。

(六) 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 合理运用预收账款, 适度降低银行信贷的比例。

整体上平衡长期与短期负债的使用, 缓解企业资金链紧张问题和还款压力。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之特征描述 篇6

1. 我国上市公司的优序融资检验。

屈耀辉、傅元略 (2007) 以1994~2002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 根据Ordered-probit模型, 证明了我国成长性不同的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高成长公司, 1997年前的融资顺序是短期借款、配股融资、长期借款、内部融资1997年后为短期借款、增发新股、长期借款、配股融资、可转化公司债券、内部融资。长期借款与权益融资的位置变化说明, 1997年前配股融资优先于长期借款, 1997年后增发新股优先于长期借款, 增发新股在1997年后尤其是2000年后成为权益融资的主要形式。因此, 对高成长公司而言存在着股权融资偏好。而低成长公司遵循了优序融资理论:内源融资优先于长期借款, 长期借款优先于权益融资。

规模不同的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 大规模公司1997年前的融资顺序是短期借款、长期借款、配股融资、内部融资;1997年后是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内部融资、增发新股、配股融资、可转换公司债券。可见, 1997年前后均是长期借款优先于权益融资, 这说明大公司遵循了优序融资理论。就小公司而言, 1997年前是配股融资优先于长期借款, 这说明1997年前的小公司存在股权融资偏好;而1997年后遵循了优序融资理论, 长期借款优先于配股融资。

由以上分析可知, 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方面既不完全支持也不完全否定优序融资理论, 存在着股权融资偏好。

2. 过度融资造成股权融资偏好的“错觉”。

多数学者结合我国当时的资本市场环境和企业融资行为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融资偏好。陆正飞、叶康涛 (2004) 在预先认定存在股权融资偏好行为的基础上发现, 除融资成本偏低外, 公司资本规模和自由现金流越低, 净资产收益率和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 则公司越偏好股权再融资。

近年来, 一些学者开始对过度股权融资行为进行研究, 并认为过度融资问题相对于股权融资偏好来说更加符合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现实情况。周健男 (2006) 以1995~2005年的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为依据, 利用资金闲置率和流动资产比例等指标对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过度股权融资进行考察, 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过度融资的程度相当高。从资金闲置情况看, 公告披露变更投资方向的上市公司中约有四分之一的募集资金被闲置, 而大量的融资资金被用于委托理财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上市公司存在明显的过度股权融资现象。李小军 (2009) 选取1992~2006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 指出中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并不像支持股权融资偏好的学者观察到的那样逐年下降, 相反, 历年来中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大致保持一种上升的趋势。以资产负债率水平来判断很难说中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所谓股权融资偏好, 只是前几年中国上市公司选择股权再融资比例较大而给市场造成的一种“错觉”, 而股权再融资比例较大是公司过度融资的表现之一, 中国上市公司过度股权融资的同时也在进行过度债务融资, 表现在中国上市公司上市后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

3. 债务融资治理效率欠佳的表现。

很多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尽管没有达成比较一致的结论, 但近期的研究更偏向于支持我国上市公司债务治理效率不佳的结论。

汪辉 (2003) 通过实证检验发现, 总体上债务融资具有加强公司治理、增加公司价值的作用。张慧和张茂德 (2003) 的实证研究发现, 流通负债对公司经营者业绩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企业之间资金占用所形成的债务关系对公司所有者 (股东) 和经营者利益的维护有正面影响。邓莉、张宗益、李宏胜 (2007) 以2001~2004年上市公司为样本, 专门探讨银行贷款对公司的治理效应, 指出银行贷款无论期限长短, 与公司绩效都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无论是短期贷款还是长期贷款, 与公司自由现金流和管理成本费用率之间都呈正相关关系, 说明银行债权没能有效约束公司经理人。

4. 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融资约束。

投资的融资约束效应是指因为融资条件不满足而产生的对投资的影响, 该效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源性融资形式的成本效应, 二是外源性融资的被限制效应。当外源性融资形式具有成本效应, 或即使承担较高成本也无法满足融资需求时, 企业会主动使用内源融资形式。

法兹、哈伯德和彼得森开创了融资约束研究的先河, 并成为肯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与融资约束正向相关的代表性观点。如果企业的现金流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在统计上显著, 表明企业的投资严格受制于现金流, 受到了融资约束。国外关于融资约束研究的经验证据似乎模棱两可, 但更多的研究支持了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与融资约束之间正相关的观点;国内的研究结论也似乎普遍肯定了两者之间正相关的结论。

我国学者大多采用国外已有成果分析我国融资约束的现状。郭建强、张建波 (2009) 研究不确定性和融资约束对投资的影响时, 以国有股持股比例、净资产回报和企业规模作为融资约束的代理变理, 实证检验得出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融资约束, 且随着国有股比例的上升, 企业规模越大受到的融资约束越强。叶栋梁、马莎 (2009) 以股利发放率作为融资约束的代理变量, 采用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模型进行实证。根据代理变量将公司分为三类, 实证结果说明第一类公司 (年均股利≤0.1元) 受到融资约束, 后两类公司 (0.1元<年均股利≤0.15元, 0.15元<年均股利) 未受到融资约束。用“融资约束普遍性程度=受到融资约束的公司数量÷全部公司的数量×100%”进行度量, 结论表明, 我国上市公司受到融资约束的比例较高, 达到了81.5%。

5. 建立内部资本市场解决融资约束及出现的融资功能异化。

面对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融资约束现状, 我国学者用不同方法证明了, 企业集团化运作所形成的内部资本市场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融资约束。

黎来芳、黄磊、李焰 (2009) 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集团化运作的判定, 发现过半上市公司实施了集团化, 而且集团性质上市公司呈现出显著的逐年递增的趋势。通过实证检验得出, 从静态视角, 实施了集团化运作并形成集团式组织结构的上市公司所受融资约束显著较低;从动态视角, 上市公司在集团化运作过程中的融资约束程度逐年下降。这表明, 我国上市公司实施集团化运作的确有助于缓解融资约束。

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对投资活动的影响

企业的投资决策与融资决策是密不可分的,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所具有的特征会对其投资活动产生较大影响, 造成投资的低效率。

1. 融资约束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连玉君、程建 (2007) 融资约束程度轻的公司倾向于过度投资, 代理问题是导致现金流敏感性的主要原因;而融资约束较为严重的公司则表现为投资不足。

何青、王冲 (2008) 将制造业样本按市场竞争程度分类研究后指出, 在高竞争行业中, 融资约束对企业投资行为有更大的影响, 这主要是因为企业为了不丧失已得市场份额, 被动加大投资, 而融资更加倾向于外部融资, 导致了企业投资行为对于融资限制的依赖更大。在竞争程度较低的行业中, 企业面对外部市场压力较小, 可以充分运用多种融资手段, 选择低成本的融资方式, 此时企业更加注重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对于企业投资的敏感性较高。

尽管内部资本市场能够放松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 但有学者证明内部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存在着无效率的现象———过度投资和交叉补贴。邵军、刘志远 (2009) 通过实证检验得出, 国有系族企业通过内部资本市场配置资源时存在从高盈利成员企业向低盈利成员企业进行“交叉补贴”的现象, 而且成员企业会通过向国有系族总部寻租影响总部投资决策, 更容易获得追加投资, 导致投资过度。王峰娟、安国俊 (2009) 以华润集团为例分析指出, 集团公司通过多元化并购构建内部资本市场, 但过度多元化会导致过度投资, 产生多元化折价;而多元化发展反过来又造成了内部资源的不足。

2. 债务融资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现代公司金融理论认为, 负债融资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负债融资带来的股东与债权人的冲突引发了企业的资产替代和投资不足行为, 要么投资于减少债券价值和债权人收益的高风险项目, 要么放弃对债权人有利的低风险项目的投资;另一方面, 负债减少了可供经理人支配的现金流, 并使经理人面临更多的监控和破产风险, 缓解了股东与经理人冲突带来的过度投资行为。西方学者以成熟的市场经济为背景, 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债务融资可以对股东与经理人冲突所带来的过度投资问题起到约束功效。

考虑到我国现行的产权制度安排, 政府对企业的非赢利性干预作用, 上市公司受到股权结构以及政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融资和投资行为上都表现出了与西方发达国家上市公司不同的特点。

梅丹 (2005) 验证了负债融资与投资支出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童盼、陆正飞 (2005) 指出,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 负债融资影响着企业的投资行为, 负债比例与企业投资规模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江伟 (2004) 从负债的两面性与企业价值的角度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对于高成长性公司而言, 负债没有引起上市公司投资不足的问题, 却反而导致公司严重的资产替代问题;而对于低成长性公司而言, 负债没有引起公司的资产替代问题, 但负债的控制效应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岳续华 (2008年) 实证研究指出, 对于低成长性企业来说, 企业负债与投资规模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更显著, 这说明相对于高成长性公司而言, 负债融资抑制过度投资的作用在低成长性公司中会更明显, 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对于高成长性企业而言, 负债没有起到抑制过度投资的作用。另外对于低成长性企业而言, 大股东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越大, 企业的负债越多, 企业的投资也越多, 主要是由于大股东追求私有收益的动机导致的过度投资。

徐向艺、李鑫 (2008) 对中国上市公司滥用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行为的实证研究表明, 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程度与短期负债负相关, 与长期负债正相关;而在总体上, 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程度与企业负债水平无显著相关关系。也就是说, 短期负债水平的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倾向;而长期负债不仅未对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起到应有的约束功效, 反而加剧了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倾向。

三、启示

由于我国现行的产权制度安排, 地方政府对企业的非营利性干预, 上市公司受到股权结构以及政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表现出了上述特征, 并造成了投资活动的低效率。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几点启示: (1) 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融资约束问题充分反映了金融体系对投资活动的抑制。因此, 推进我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 缓解公司融资约束是提高公司业绩, 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2) 上市公司银行债务比重高, 债务融资治理效率欠佳, 以及负债无法起到约束投资过度行为, 甚至加剧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投资过度等现象, 充分反映出地方政府、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上市公司之间形成的预算软约束。因此, 完善国有银行的商业化经营, 避免政府的行政干预, 优化上市公司的债务结构都是未来改革的重点内容。 (3) 控股股东为谋取私利而侵占公司资产和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导致的融资难度较大等是导致上市公司做出过度股权融资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金融市场的发展, 多种融资渠道的平衡发展对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有重要意义。 (4) 对集团化企业内部资本市场运作导致的大股东掠夺效应反映出现行法律对中小股东的保护不足。另外, 内部资本市场运作造成的投资过度、多元化折价等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以及企业财务风险放大的现象, 为金融监管部门对资金的监控提供了依据, 同时还反映出内部资本市场的组织边界合理确定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屈耀辉, 傅元略.优序融资理论的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验证——兼对股权融资偏好再检验.财经研究, 2007;2

[2].黄少安, 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经济研究, 2001;11

[3].陆正飞, 叶康涛.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解析——偏好股权融资就是缘于融资成本低吗.经济研究, 2004;4

融资结构特征 篇7

一、企业资本结构及融资方式

融资结构又称为资本结构, 影响着企业的融资成本、市场价值、经济增长、财务治理结构等。融资结构在公司治理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企业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公司融资的结果,包括债务和权益的内部构成。 企业的资本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企业资本是指企业全部资本价值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 狭义的企业资本结构单指企业各种长期资本价值构成及其比例关系, 即长期资本中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构成比例关系。 本文基于资本结构的狭义概念, 侧重于研究留存收益、 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所构成的不同结构特征。

(二)企业融资方式

企业的全部资金来源分为长期资金来源与短期资金来源。其中,长期资金来源按照资金的来源途径不同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从企业内部筹集资金, 包括折旧融资与留存收益。 外源融资是指从企业外部筹集资金,包括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分为股权融资和长期债务融资。企业的间接融资来源为长期借款。 短期资金主要由短期借款和商业信用构成。从大的方向来看,企业的融资结构又可分为权益资本和债权资本,即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

二、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融资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样本选取

基于本文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研究目的,为提高分析的准确性,本文选取51家农业上市公司2006年1月至2012年3月连续7年的财务数据作为样本, 数据资料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 深圳证券交易 所的官方网 站。 选取样本时,本文遵循以下原则: (1)选取上市期限较长 ,财务数据全面的上市公司, 确保样本数据具有代表性;(2)数据不包括在深交所和上交所的B股和H股;(3) 由于ST、*ST和PT类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出现严重问题, 资产负债率和企业效益已经严重偏离,应该剔除在外;(4)其中有些公司,如广东金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经由于资不抵债退出证券市场, 但仍将其退市前的数据计入统计范围。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基于2006年至2012年3月的统计数据,我们将51家上市公司的留存收益、 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在整个融资总额中 所占的平均 百分比进行统 计,结果如下:

1.留存收益融资比例 。 留存收益是内源融资的主要表现形式。 农业上市公司平 均留存收益 的融资比例从2006年至2012年一直处 于上涨态 势, 其中从2006年至2008年是平稳上涨,刚刚超过2%。 进入2009年,留存收益融资比例迅速上升至8.87%, 并在之后 的几年中 稳步增长 超过10%。 其中2009年比2008年有显著提升,这与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不无关系。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融资困难, 于是不得不增大内源融资比例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 与许多国外企业相比,2009年8.87%的留存收益融资比例依然算较低值, 但其在中国市场中从2.37%到8.87%的飞跃表明了企业开始逐步重视并利用留存收益。

2.债权融资比例 。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债权融资比例在近几年中处于50%上下的比例 , 总体呈现小幅波动的态势,但负债水平未超过70%的高负债比率,在行业中尚属合理;农业上市公司普遍表现出了对债权融资的偏爱。 在2007年至2009年间,债权融资出现先下降后上涨局面,并在2008年达到近年的最低点。 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金融危机所导致的。 在2008年后, 由于企业试图恢复金融危机前的经营态势,在2008年后债权融资出现上涨态势。 虽然在2010年至2013年间债权融资比例有所下降, 但尚属正常的浮动范围, 即债权融资的平均比例仍保持在50%左右。

3.股权融资比例 。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 股权融资 比例在2006年至2008年一直保持在50%左右的范围 , 于2009年后下滑 至40% 左右的比 例,并一直保持至2012年。 虽然金融危机爆发后,农业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比例较2008年之前有所下降, 但股权融资仍 然是农业上 市公司热衷的 融资方式。

上述分析表明: 农业上市公司首先以债权融资为主,其次是股权融资, 最后才是内源融资。

为便于分析, 本文将上市公司内源融资分为“未分配利润为正”和“未分配利润为负”两类。 通过对51家农业上市公司内源融资分析发现, 对于未分配利润为正的农业上市公司,内源融资的平均比例为14%,即外源融资比例为86%;对于未分配利润为负的上市公司, 内源融资比例各年均小于零, 这意味着这些公司的外援融资比例远超过了100%,即其企业完全依靠外源融资。可见,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中, 内源融资所占的比例是非常低的, 外源融资的比例远高于内源融资, 而那些未分配利润为负的上市公司需要完全依赖外源融资。

(三)描述统计结果

1.债权融资为首选融资方式 。 从前述的分析可知, 债权融资总体超过股权融资比例,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 农业上市公司的债权融资比例超过了前三年。 股票市场低迷更促进了债权融资比例的增加。 加之在金融危机中国家对农业企业的扶持,债权融资自 然成为一种重 要的融资手 段。 特别是许多企业的长期负债比例较低而短期负债水平高,这样一来,增加了上市公司隐性财务风险。

2.偏好股权融资 。 农业上市公司本身在证券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加之经济危机的影响, 农业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势必会受到冲击。 当前大部分农业上市公司大幅增加流通股比例, 股权融资依然是农业上市公司的主要融资手段之一, 面对高风险和高回报的股票市场,上市公司愿意承受风险, 尤其是在农业上市公司“背农”现象严重的现状中, 股权融资更成为其发展其他产业的重要资金来源。

3.内源融资较少但有扩大趋势。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普遍呈现出内源融资比例较低的现象, 但与2008年以前相比,2009年内源融资不仅超过了融资结构的8%,并在2012年超过10%。 即便如此,一些未分配利润为负的企业普遍呈现出内源融资为负的特点。内源融资比重过低的现象说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自我盈利能力不强,甚至存在大额亏损的现象,表明农业公司具有过分依赖外部融资的特点。

三、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融资特征的成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1. 自然条件制约大 , 需要外部资金提供保障。 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的产品以土地资源、 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为依托, 因此受季节性和地域性的影响颇多。 加之近年来极端气候变化的出现, 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无法保证下游供应链的需求, 从而影响整个农业行业的经营效益。近年来,农业自然灾害呈频发趋势。 2007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为10亿元,2010年超过100亿元。 全球气候甚至也会影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 因此, 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带来企业绩效的不确定性成为农业上市公司较为突出的特征。 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 国家只有向农业企业提供更多的外部资金支持才能避免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农业市场的巨大波动, 从而给社会带来诸多不安定因素。 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外部资金作为保障。

2. 社会性和产业关联度高 , 为内源融资提供了广泛来源。 农业上市公司的产品通常会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体现出较强的公共性和社会性。随着科技、经济、商业的发展, 农业产品的供应链已从单一的只由农业部门供给的方式, 扩展到经由农业部门和商业部门等多渠道供给。 农业上市公司利用农产品深加工、 延长产业链等企业业务发展契机, 增强企业实力,扩大内源融资,从根本上改善农业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的不利地位。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不利形势下,这样的改变显得尤为重要。

(二)内部原因

1. 股权结构不合理 , 影响融资偏好。目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虽在政企分开的转型中基本完成公司制, 但它们和国内许多上市公司一样, 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的现象十分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又缺乏较完善的监管和激励机制, 公司经理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价值取向选择融资方式、 安排融资结构。 从自身利益出发,经理人会偏好股权融资。

2.企业募集资金使用效率低,非农扩张严重。 农业上市公司对募集到的资金使用效率普遍低下。资金限制、盲目投资、“背农”现象比较严重。农业行业本身属于弱质性产业,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为将资源有效地配置到经济效益较高的部门, 必然会选择转型甚至转行的方式, 即将投资转向非农领域。 一些企业即使没有立即转型, 也已经将大量的资金投入非农产业,以备不时之需。

四、优化农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策略

(一)提升企业实力,增强内源融资

农业上市公 司内源融 资比例低 说明企业盈利 能力差 , 扩张能力 较低, 加之盲目追求项目规模的心态, 导致他们对外源融资依赖过高。 而农业上市公司 又是农业产业 化发展的 先锋,也是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力量。 一方面农业上市公司应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迅速壮大自身实力; 另一方面,国家也应对其独立性加以引导,让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地自我调整,从企业的激励 机制 、资本结构、技术创新等方面 着手 ,提高盈利扩张能力,改善融资系 统,从根本上改善内源融资比例。

(二)加快信贷改革,建立农业企业贷款配套政策体系

加快商业银行, 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机制改革, 建立与农业企业贷款配套的政策体系。 国有银行要针对农业上市公司现有的结构、 产业和技术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发放贷款, 同时加强信贷投放激励机制的建设。 此外,辅助以信用评级等手段,保证贷款归还和灵活发放。

(三)规范证券融资市场,保障农业上市公司正常股权融资行为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 上市公司的多 寡很大程度上 成为衡量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业绩”。 各级地方政府想方设法帮助企业 “包装” 从而满足上市的目的,而不管企业自身条件及其偏好。 农业企业融资行为一定程度上 受到各级行政 力量的干预,使融资行为与融资啄序理论产生偏差,造成部分企业完全依赖外源融资发展。 所以,政府减少对农业上市公司的过分干预,加强企业在证券市场的独立性 ,适应市场发 展,才是农业 上市公司股 权融资合理化 的有效方式。 Z

摘要:研究农业上市公司融资特征及现状有助于这些企业探寻合理的融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价值。本文选取51家农业上市公司,对2006-2012年的公司财务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各个年份的融资结构及融资偏好的变化,最终发现中国农业上市公司存在过度依赖外源融资的行为,并基于统计描述得出的结论,针对农业上市公司融资特征提出了改进建议。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给农业上市公司更多的自主性,加强外部监管和融资多样性;另一方面,企业应壮大自身实力,从根本上改善内源融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

融资结构特征 篇8

一、准公共物品的特征

(一)准公共物品的理论概述

在我国,准公共物品的应用可谓是非常的广泛,从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了我国公民的日常生活,同时,这些准公共物品也是非常常见的,简单的举几个例子,如全国范围内的义务教育、森林、水资源、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设施、高速公路、卫生、有线电视等方方面面。在我国,准公共物品既不属于完全公共的物品,当然也不属于个人私有的公共物品,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基础设施。

(二)准公共物品的两大特征

一般的,我们归纳准公共物品一共具有两个特征,第一,准公共物品在消费者的消费中存在着一定的排斥性,主要是消费者向要获得该准公共物品的使用权的同时,还需要消费者付出一定代价,如此方可获得其使用权。第二个特征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某准公共物品的时候,可能或多或少的会在某些方面影响到其他消费者对该准公共物品的正常使用,主要是影响到其对该准公共物品使用的质量和数量,这就是第二个特征,准公共物品在被消费者消费的时候具有一定的争夺性。

(三)准公共物品的国外研究

在国外,萨缪尔森等一些专家学者在关于准公共物品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多的理论研究。根据专家学者提出的理论研究,更好的为准公共物品进行了分类。而对于融资模式,西方国家采取了发行债券的形式,以促进城市建设。特别是使用PPP、BOT、BT、TOT等一些特许经营的模式方法,从而实现比较理想的融资环境,达到较好的融资和建设效果。

二、我国准公共物品融资模式的发展与问题

(一)我国准公共物品融资模式的发展

我国准公共物品融资模式的发展方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方面,通过银行贷款实现为我国准公共物品融资的方式。作为我国准公共物品融资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对促进我国准公共物品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着非常重大的积极作用。通过银行贷款实现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国民幸福指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稳定经济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也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我国也在积极使用转让或者出租所属土地、征地、拆迁等方式所获得的一定收益用来进行准公共物品的建设,政府通过征地拆迁所获得的经济收入投入准公共物品建设的融资方式是目前我国较为普遍的融资方式。

一方面,由于我国政府拥有着国企的经营管理权力,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那么我国政府则可以通过利用这些国有企业所带来的收入,对我国准公共物品的建设进行融资。这种通过使用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对准公共物品融资的方式也是目前较为普遍常见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融资方式,在我国准公共物品融资方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促进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发回来非常重要且积极的作用。

(二)我国准公共物品融资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准公共物品融资模式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主要概括归纳起来,一共有一下四个方面:

一方面,商贷受限。由于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在管控国家经济命脉上使用宏观调控的方式,由于这种宏观调控,我国的商贷就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使得只能满足一定数额的资金使用,也就限制了资金的使用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准公共物品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社会飞速的发展,对于准公共物品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期待发展,而目前我国政府可以在准公共物品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所能投入的资金支持是非常有限。我国政府为了能更好的去实现和满足准公共物品建设,还要降低对政府的资金要求,从而扩大信贷规模。使用信贷融资的方式虽然能促进我国准公共物品的建设,但是往往会忽视一个问题,那就资金回收的风险较大,因为准公共物品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的资金回收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资金回收难,资金回收周期过长,从而增加了资金回收的风险,当然,资金回收的风险也会导致更大规模的金融风险,一旦金融风险得到累积,国家没能做好管控,则就有可能会导致更危险的金融危机,从而影响整个社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

一方面,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类银行和融资机构都发生了很大的改革变革,对我国准公共物品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国家开发银行的商业化,而我国的准公共物品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很多都是国家开发银行,以前通过政策银行融资的模式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我国在准公共物品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融资模式还并不完善,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这方面的融资受到其项目收费机制的限制。由于收费机制还不够完善,致使一些企业债券等融资不能更好的发展,从而影响到了准公共物品建设的发展。

三、我国准公共物品融资模式的创新发展

(一)逐步建立和完善准公共物品相关法律规定

为了提升投资者的投资信心,进一步加快我国准公共物品的建设,缩短收益周期或者实现收益自由汇回,我国应当加快对准公共物品建设融资模式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建设。但是目前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还并不完善,有些方面甚至还未涉及,我国政府应当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并要尊重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以实现国家和投资者的双赢,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二)确定合理准公共物品定价

我国准公共物品融资模式创新方面除了加强立法外,还应当尽快确定收费机制。合理的准公共物品定价标准的制定也已经迫在眉睫了,政府应当根据在平均成本的基础上累加比较合理的利润的原则方法来进行定价,合理的基准价是实现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此外,政府应当提升相应的补贴,以实现对民间资金的充分利用,从而实现融资创新,加大融资力度。此外,政府还应当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对于不同的建设的区域和领域实行不同的补贴机制,并尽可能的保证所有相关机制的公开透明化的运营。

(三)通过金融创新以实现融资模式的创新

我国政府应当根据不同的融资要求和不同的准公共物品的建设特点,采用多样化的融资模式。比如,在污水处理、交通方面的收费高速公路等项目上,由于这些项目工程的建设需要的投资资金金额非常巨大,而且这些项目建成后虽然收益比较稳定,但是具体的收益时间周期过长,对于此类的准公共物品建设,政府应当创新融资模式,建议采用BOT融资模式,此类融资方式能更好的避免减少建设中的风险。同时政府可以学习西方一些国家采用的融资模式,PFI、TOT、PPP、ABS等融资模式。政府应当根据各种融资模式的特点,并结合准公共物品建设的特点,采用最合理的融资模式来进行融资,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四、结束语

在我国,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准公共物品建设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我国准公共物品融资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商贷受限、政府投资资金有限、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发展迅速而影响正常银行融资的项目建设、融资模式不完善等问题,我国政府则应当采取更多创新的融资模式,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确定合理的准公共物品定价,促进我国准公共物品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准公共物品融资模式的创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各方面的建设也在逐步加快。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也已是世界瞩目,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中国政府也在为中国准公共物品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地方政府也往往会和一些企业不断合作,从市场入手,不断转变和加快了我国准公共物品融资模式的发展。本文主要从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以及新投融资模式和制度等的角度,对我国准公共物品的特征进行归纳和研究,并找寻我国准公共物品的融资模式的特点,从而针对其优缺点提出关于融资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准公共物品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准公共物品,特征,融资模式,城市建设,创新

参考文献

[1]王玉园,李芳.城市准公共物品的管理困境及对策分析——以武汉市公共自行车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1(21)

[2]汪耿.城市建设中准公共物品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02)

[3]居水木,李总.基于需求收入弹性的农村准公共物品供给研究[N].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4]赖永能.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模式创新[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22)

[5]李惠先,李辉,王嗣杰.拓展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渠道的探讨[N].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S2)

[6]何文虎.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平台创新:基础设施融资银行[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02)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研究 篇9

1、重外轻内。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公司的全部盈余归国家所有,所有亏损由国家负担的政策,企业几乎没有内部资金积累。经济体制改革以后,由于历史的因素和企业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使公司所创利润中自己留成部分所占比例很少,上市公司以外部融资为主,内部融资力度不大。

2、过度负债。虽然负债经营能给企业带来税负节约利益,并使企业获得财务杠杆效应,但必须以企业的息前资金利润率高于负债的资本成本即利息率为前提。由于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具有不确定性,使得负债经营存在着难以控制的风险。但是,在实务中,企业所有者和债权人在各自的约束条件下,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通过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形成企业的过度负债结果。目前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普遍资产负债率过高,债务负担沉重。主要成因在于体制转轨过程中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资本金注入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3、重股轻债。在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过程中,要改变负债过重的状况,利用股票融资是很重要的。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过分依赖股票融资方式,不愿意发行债券。不少公司把发行股票视为公司融资的最佳途径,认为发行股票,企业不但可以永久地占有这部分资本,不必像银行信贷和发行债券那样需要到期还本,而且可以减少利息支出,增加利润,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因此,认为权益资本越多越好。这同国际上债权融资兴起、股权融资衰落的局面正好形成强烈的对照。

4、融资顺序反常。现代融资理论认为,企业融资应首选内源融资,然后是举债,直到因债务融资引起企业财务亏空概率达到危险区时才最后发生股票。这一“融资定律”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普遍验证。我国上市公司筹集渠道的实际选择,并不支持西方资本结构理论中融资优序理论,我国企业的资金筹集渠道一般按股票—负债—自有资本的选择次序,这与西方理论的选择次序相反,反映了我国企业改制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5、资本结构弹性不足。资本结构的弹性是指企业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及调整的余地。公司的资本结构一经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当公司的经营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往往要相应调整资产负债率。若过度重外轻内,重股轻债,必然致使资本结构的低度弹性,不能柔韧有余地利用多种衍生金融工具,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优化的对策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对经营者的约束和控制。首先,要防止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现象,实现股权结构多样化。实证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融资偏好的主要原因与企业股本结构不合理有关,因此,将国有股减持与优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探讨有利于提高企业绩效的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可以表现为选择以基金和法人为中心的机构投资者作为企业的主要股东及经理,持有一定量的股份来对国有股进行减持。其次,要赋予企业经理真正的经营权,并给予相应的股票期权。由于资本结构对企业控制权争夺的作用机制,是建立在企业的管理者具有真正的经营权并拥有相当的股权比例基础上的,管理者若没有一定的经营决策权和拥有相当的股权,不管采取什么样的融资方式都谈不上控制权。因此,让经理持有股票期权,使之既是企业的经营者,又成为企业的部分所有者,这是现代企业融资结构理论所揭示的一个重要结论。最后,强化上市公司的股东监督和要求权利。目前,我国各项法律和法规尚不健全,资本市场也不成熟,市场和股东对代理人(公司董事会和经理)的监督效率较低。这时,只有加强股东的监督权力才可以促进资本结构的改善。

2、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增加公司融资手段。优化公司融资结构,除了公司具有内涵动力外,还要有相应的市场环境。否则,公司只能面对有限的几种融资手段,没有选择余地,必然会导致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对企业进行有效控制、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创造了条件。西方信息不对称下的资本结构理论从多方面讨论了企业的代理成本和控制权问题,其中都是以有效的资本市场为前提的。因此应强化资本市场对公司经营者的约束,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市场,允许符合条件的公司成立财务公司并发行债券,以提高公司的债券融资比重和拓宽公司直接融资的单一渠道,同时大力发展投资基金,拓宽企业资金来源渠道,提高企业的资本结构调整弹性。

3、证监会建立健全股市制度,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证监会完善公司破产机制。破产约束,是企业选择融资结构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如果没有破产机制的威胁,企业就会有高负债的动机,因此,必须引入破产机制,建立债权人的控制的治理机制,强化负债的硬约束,优化企业融资结构,提高公司绩效。

此外,还要严把上市公司质量关。选择优秀企业上市是保证合理融资行为和高效的资金使用绩效的一个重要前提,健全退市摘牌制度,加强虚假信息发布的监管也有利于上市公司自我约束,改善资本结构。

4、培育理性和成熟的资本市场投资者,促进市场效率

按照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分析,在有效的资本市场条件下,资本结构的变动会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而我国的资本市场无论是债券市场还是股票市场,其是否达到有效阶段,还存在不少争议。一般认为,我国的股票市场尚处于弱式有效阶段。这时,投资者无法通过企业发行股票这一信息做出判断,因而,发行股票的信息不对称成本在我国基本不存在。此外,构成股权融资成本重要内容的股利分配成本在我国也是相当小的。致使上市公司采用股权融资的资本成本进一步降低,显然,这与MM理论中假设的利润全部分配不符。

企业融资结构的优化 篇10

融资结构的内涵

1. 融资结构与资本结构

一般来说, 企业融资决策受三个因素的影响:融资结构、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其中合理的融资结构是企业融资决策中主要的组成部分。

从资金供求双方通过资金形成的关系看, 企业资金来源分为两部分:权益资本 (即自有资金) 和债权资本 (即借入资本) 。权益资本包括内源融资中的企业留存盈利和外源融资中的股权资本;债权资本包括外源融资中的债权资本 (长期债券、长期借款) 、短期资金来源中的短期贷款和商业信用。

融资结构提示了企业资产的产权归属和债权约束程度, 反映了融资风险的大小。它通过企业融资总额中负债总额与权益资本的比重, 以及负债总额中流动负债所占比重的大小来考察企业的偿债风险。这两个指标所占比重越大, 企业的融资风险越大。所以, 合理的融资结构对企业至关重要。

2.融资结构与融资成本

企业融资决策中的融资成本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融资成本是企业使用资金的代价, 也是企业为资金供给者支付的资金报酬率。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不同, 融资成本也不同。如果仅靠企业的折旧基金和留存盈利来投资, 不考虑机会成本, 则企业使用的资金无成本;如果资金来源于外源融资, 企业就要支付一定的资金使用报酬给对方。因资金来源渠道不同, 资金需求者支付的报酬形式就不同。如果是以股权融资形式投入的资金, 其报酬是企业支付给投资者的股息红利和资本利得收入, 这是一种税后利润分配;如果是以债权形式借入的资金, 其报酬的形式是企业以支付给债权人的债券利息或借款利息, 作为营业利润扣除项目的利息支出有税盾收益, 相当于减少了企业的支出和成本, 增加了利润。融资成本包括:筹资费用———企业在资金筹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通常在筹借资金时一次性支付;使用费用———企业在生产经营、投资过程中因使用资本而付出的费用。

因为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市场价值最大化, 所以它必然要求企业在具备承受一定风险的能力时, 选择投入成本最小化、资产盈利最大化的融资结构。

3.融资结构与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也是企业融资决策不容忽视的因素。企业从多种渠道融入资金后, 债务融资下利息的刚性偿还性 (定期、定额偿还) 和股权融资方式下高分红派息与企业资产收益的不确定性共存将产生一些风险。融资风险内含企业无法到期偿债的风险和举债使股东的利益遭受损失的风险。前者是企业因经营不善而收益不佳时, 营业利润不足以抵扣利息支出, 企业到期无法偿债的风险;后者是企业因收益不佳不但无力支付股东红利, 而且要从股东资本金中拿一部分用于补亏, 使股东遭受更大损失。一般情况下, 企业负债越多, 融资风险越大。企业全部利用自有资金生产时, 几乎没有投资风险;当负债额等于或小于权益资本时, 融资风险很小;当负债额大于权益资本时, 融资风险较大。

融资结构的优化

影响企业融资结构优化的因素有很多, 不仅反映了企业的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 而且还影响着企业治理结构的效率。因此, 如何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 确定合理的融资模式, 是企业融资决策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1. 合理确定负债比例

企业在融资结构中保持一定比例的负债, 可带来免税收益、约束经营者不当行为和激励经营者工作积极性等正面效应。但前提是负债额应限制在总资产的一定比例之内。负债比例一般要符合以下原则:借入资本的预期利润率应大于或等于借款利息率, 保证项目盈利或至少持平;考虑到资金周转困难或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预期利润率可小于借款利息率, 但必须大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以保证企业总体资本仍保持盈利或至少持平;企业举债的最终临界点是借入资本的期望利润大于零, 因为某些处于上升阶段的企业, 为了开发新产品或扩大生产规模, 需要资金, 但此时资本利润率可能小于借款利息率, 甚至小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只要借入资本可获得一定收益并且是上升趋势, 企业就要敢于举债。如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有与其经营特点相符的较高的负债率, 采掘业、水电煤气生产供应等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有较低的负债率。

2. 正确选择融资工具

任何企业对融资工具都面临着一系列的双重选择, 首先是对债券融资工具和股票融资工具的选择, 然后是对债券和优先股的选择, 或是对普通股和可转换证券的选择。企业的规模越大, 越倾向于通过发行债券而不是选择优先股或普通股来融资;同时, 企业也越倾向于通过包括优先股、可转换证券和债券在内的多次发行来融资;如果市场对普通股的预期越乐观, 企业就越不可能发行债券。可见, 企业选择某种融资工具不是随机的。企业在进行证券设计和选择融资工具时, 应考虑:

(1) 重新安排支付现金流, 即创造一种新型证券, 降低其风险或将风险从一类投资者重新分配到另一类对风险不太敏感的投资者, 以降低投资者要求的风险补偿, 从而降低资本成本, 如抵押担保债券。

(2) 减少融资的代理成本。只要企业设计出一种能降低代理成本的证券, 就会相应地降低融资成本, 如可转换债券就是股东和债权人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工具。

(3) 利用融资的税收优惠。在其它因素一定的情况下, 企业的融资成本会因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增加而减少。如果企业设计出一种新证券, 或能够增加发行者税收优惠的现值, 或在不增加发行者税收负担的同时, 降低发行者所得税负担, 这样就会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 如零息票债券。

(4) 降低融资费 (注册费、委托金融机构的代办费、手续费等) 。证券发行的交易成本越低, 企业收到的发行净收入就越高。为了降低融资成本, 企业可设计一种承销费较低的新证券, 如可展期票据, 根据发行人与投资者的协议, 可展期票据的期限可以扩展, 这些票据可转入下期而不需花费额外的承销费。另外, 企业也可根据投资者对金融市场利率变化趋势或时间的预期差异, 采用浮动利率, 或含有企业可赎回或投资者可赎回条款的债券。

3. 理性设计财务契约

企业在融资结构设计中, 最大化地降低债权人与股东、股东与经营者的矛盾或冲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 设计财务契约是企业优化融资结构应考虑的问题。

(1) 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是借款双方目标函数不一致;二是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由于企业借款的目的是扩大经营, 所以资金的收益性是它的目标;由于债权人贷款的目的是到期收回本息, 所以债权人不仅强调贷款利率的高低, 更关心贷款的安全性。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和代理关系的复杂性, 决定了借贷双方存在着利益、风险不均衡性和信息不对称性。在借贷契约的订立、监督和执行过程中, 为了减少借贷双方的利益冲突和矛盾, 客观上需要建立一系列沟通、协调代理关系的管理机制。

(2) 股东与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从股东与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看, 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 委托-代理契约的作用表现在:一方面通过契约关系和对代理人 (经营者) 行为进行监督以约束代理人有悖于委托人 (股东) 利益的活动;另一方面, 提供必要的激励和动力, 使代理人为实现委托人的利益而努力工作。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不对称信息的情况下, 设计激励约束机制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代理人一般不会向委托人如实告知他们所了解的信息, 除非通过货币支付或某种控制工具作为刺激和代价。企业在融资结构的优化设置中应通过财务契约的设计, 确立投融资各方的权、责、利关系, 协调委托-代理关系和降低融资代理成本。以下结论对解决代理问题有参考价值:由于过多的非货币收益消费引起的代理问题可通过可转换债券或包括外部人权益的股票期权在内的契约设计来解决;由于股东不愿意承担风险的代理问题, 可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来解决;由于信息在内部人和市场之间的不对称分布问题, 可通过发行可赎回债券来解决。

企业融资结构优化的措施

1.存量优化与流量优化相结合

存量优化, 是指在不改变企业资本总量的基础上, 通过调整企业负债与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来优化融资结构。流量优化, 是指通过调整企业资本的总量来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存量优化一般适用于资本总量能够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 但是存在负债与权益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或负债与权益资本各自内部结构不合理的情况;流量优化适用于企业资本总量过剩或不足、需要通过调整资本总量来达到优化融资结构的目的。

2.融资结构忧化与资产结构优化相结合

应通过优化企业的资本构成, 使各项资本得到合理有效地使用。然而企业的资本总量和外部融资的资源总是有限的, 因此在优化资本结构的同时, 应充分发掘现有资产的利用价值, 特别是沉淀资产的利用价值, 以弥补资本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缺陷。

对于资产沉淀, 除了积极组织销售、提高产品质量外, 还必须采取灵活的销售方式, 及时回笼资金。对于利用效率低下的资产, 企业可通过合并、转让、参股、租赁、竞价拍卖等形式, 使其转移到资本利用效率高、收益大的经营项目上, 以获得资本的最大增值。

3. 优化融资结构与优化企业治理结构相结合

企业治理结构是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代理关系的情况下, 通过契约制度的安排, 用以处理企业的不同利益主体即股东、债权人、管理者、职工之间的关系, 建立合理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以实现企业经济目标的系统性制度安排。企业治理结构主要包括:如何配置和有效行使控制权;如何监督和评价组成企业治理机构的董事会、经理人员和员工;如何设计企业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有效发挥各方利益关系制约下形成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以此保障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均衡, 即企业价值最大化。

4. 融资结构静态优化与动态优化相结合

企业采取的某一项融资结构优化措施, 是针对某一时点上的资金和资产存续状况进行的, 因此具有静态性。然而, 由于企业的经营环境和各种融资结构的影响因素是不断变动的, 因此企业必须不断地依据各因素的变动对其融资结构进行优化。从长时期看, 融资结构优化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企业在融资结构优化过程中, 应将静态优化与动态优化相结合, 使融资结构既满足当前的需要, 又富有充分的弹性。

(1) 企业维持较高的资信度是通过增量调整来达到融资结构动态优化的必要条件。企业的资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筹资能力, 较高的资信度可保证企业在产生资金需求时尽快获得贷款支持、债券市场准入和商业信用等。

(2) 较高的经营水平是增强融资结构弹性、实现融资结构动态优化的保障。企业规模、产品竞争力对企业的负债能力有促进效应, 稳定、较高的盈利能力在融资方式上会有更多的选择, 规模、成长性、获利能力与融资结构的调整速度正相关。因此, 企业应适度扩大企业规模, 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保持稳定的较高的盈利水平。

上一篇:声波测井技术下一篇:消费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