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的危害及其预防

2024-09-22

狂犬病的危害及其预防(精选7篇)

狂犬病的危害及其预防 篇1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人畜共患病, 据WHO报告狂犬病已存在了4 000年, 曾光顾过世界上100多个国家。近年来, 每年亚洲和非洲有55 000人死于狂犬病, 其中56%发生在亚洲, 44%发生在非洲。亚洲和非洲每年花5.835亿美元预防狂犬病。许多国家证实, 狂犬病可以被消灭, 但是狂犬病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 并且主要是在发展中国家流行。99%以上的人狂犬病的病毒来自于犬, 全球的半数人口都生活在狂犬病流行地区, 面临感染狂犬病的危险。控制预防狂犬病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 预防和控制狂犬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1. 狂犬病的流行及传播

据报道, 1996年在中国狂犬病病例只有159例, 到2006年狂犬病病例剧增到3 729例, 增加了20多倍, 狂犬病病例的数目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我国2004年2月死于狂犬病的人数在传染病人数中排在首位。2010年北京市卫生局通报, 春节长假期间, 北京市狂犬病免疫预防门诊共接诊病例2 552人, 可见狂犬病对人类造成的影响非常严峻。

狂犬病亦称恐水症。狂犬病几乎感染所有的温血动物, 主要宿主是犬、猫、蝙蝠、野生食肉动物等。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患病动物的延脑、大脑皮质、小脑和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病毒, 如患病动物咳嗽、打喷嚏、流鼻涕时常带有病毒, 并在空气中形成有传染性的飞沫, 散播疾病;患病动物的唾液也含有病毒, 如宠物和主人接吻、舔舐或者咬伤、抓伤时, 病毒随着唾液进入人体内, 使人感染;或者人误食被宠物污染的食物或饮水等, 都可以传播疾病。

2. 狂犬病的危害

人得狂犬病发病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 处于癫狂状态, 表情极度惊恐, 最后因呼吸和心脏衰竭而亡, 其惨状给家属和旁观者都带来极度的震撼和恐惧。狂犬病死亡率极高, 使得一些被犬、猫致伤者长期处于忧虑之中, 有沉重的思想负担, 甚至发展成强迫症和“狂犬癔症”, 严重影响其正常工作和生活。发生狂犬病疫情后, 狂犬病患者和患狂犬病动物出现攻击他人的行为, 进一步传播疫情, 会在当地群众中引发较大的情绪波动和一定的恐慌。

狂犬病的死亡率为100%, 死亡率极高。1950年—2008年, 我国共报告狂犬病死亡119 983人。近5年, 狂犬病报告死亡数始终处于各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数的前3位。狂犬病及其导致的死亡已成为我国最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3. 主要临床症状

不同动物感染同一病原后的临床表现不同, 所呈现的症状也不一样。该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 主要与年龄、伤口深度、伤口位置、入侵病毒数量及毒力等因素有关。潜伏期一般是1~2个月, 多数在3个月之内, 最长可达数年。

病犬前期表现为精神沉郁、常躲在暗处、食欲反常、瞳孔散大、兴奋;中期表现高度兴奋、出现狂暴并攻击人畜, 病犬常在外流浪不归, 狂暴与沉郁往往交替出现。病犬卧地不久又站起, 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斜视和恐怖的表情, 当再次受到外界刺激时, 再次发作;后期意识模糊、狂咬、消瘦、下颌下垂、呼吸困难、见水恐惧、最后因呼吸困难或衰竭而死。

人感染狂犬病后, 最初的临床症状是呼吸困难、发烧、脉搏增快、瞳孔散大、多泪、出汗、见水恐惧、有时候狂躁、失去自我控制能力;严重时狂暴或麻痹, 最后完全麻痹, 所有的病例都因呼吸衰竭而昏迷和死亡。

4. 狂犬病的预防措施

(1) 建立安全可行的防疫体系卫生部、农业部和地方政府应建立有关流浪动物、拥有宠物 (犬、猫) 的法律法规, 包括注册和免疫接种登记;还应根据当地狂犬病的流行情况, 建立有效的检测系统;加强犬、猫出入境检疫, 禁止从狂犬病爆发的地区或国家引种;对引种动物隔离观察, 确认安全无病后方可准许入境;在狂犬病流行地区给犬、猫进行强制性疫苗接种并登记挂牌。

(2) 接种狂犬病疫苗用于预防人类狂犬病的疫苗, 必须符合WHO的生产和管理建议。目前使用的疫苗有神经组织疫苗 (NTVs) 、细胞培养疫苗 (CCVs) 和纯化鸡胚疫苗等。但是由于NTVs伴有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每1 000人接种者中, 大约有0.3~0.8人会由于疫苗存在问题而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很多国家都停止使用。NTVs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而且免疫原性弱于CCVs, WHO要求必须尽快停止生产和使用NTVs。人用疫苗应仅使用细胞培养疫苗和纯化鸡胚疫苗。接种疫苗时要注意兽用疫苗不能用于人体接种。

对狂犬病病毒暴露风险较高的工作人员如狂犬病诊断或研究室的工作人员、兽医、训练动物者、野生动物管理人员以及常去狂犬病高危地区的旅游者需要进行接种疫苗。对有持续狂犬病暴露风险者, 建议定期进行加强免疫注射。有30%~60%的狂犬病发生在15岁以下的儿童, 所以对儿童进行疫苗接种也是预防狂犬病流行的一种有效手段。

(3) 宣传宠物饲养知识, 规范养宠行为宠物会传播狂犬病, 因此防治狂犬病需从宠物着手, 做好健康宠物的饲养管理工作, 控制狂犬病的传播。相关部门应向市民广泛宣传如何正确饲喂和科学管理宠物;积极宣传如何避免被宠物传染、在公共场合避免宠物咬伤他人、正确安全处理宠物的粪便及如何正确消毒等知识;还要积极宣传宠物要进行实名制登记, 人和宠物都要定期进行免疫等。

宠物主人要定期对宠物进行疫苗接种和检查;尽量不与宠物进行同床、亲吻等亲密行为, 保持适当距离;确保宠物生活环境干燥卫生, 禁止宠物乱排粪便, 对粪便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定期对宠物餐具及生活场所消毒;定期对宠物进行驱虫、灭蚊, 减少宠物和跳蚤、蟑螂、螨等传播媒介的接触, 切断传播途径;禁止喂生鱼、虾、肉类等食物, 以防感染寄生虫;宠物到户外活动时候尽量保证宠物不和其他动物接触, 回来要洗澡, 消灭体表寄生虫;尽量不要让儿童与宠物接触, 因为儿童免疫力低下, 自我保护能力差, 容易被宠物咬伤或者抓伤。如果发生宠物咬伤、抓伤儿童的情况, 应迅速、彻底用肥皂、洗涤剂清洗伤口至少15 min;如果没有肥皂或抗病毒制剂, 则用大量的水对其伤口进行冲洗, 然后去医院进行相应的治疗。

另外, 政府应注重流浪动物的管理和免疫措施, 加强对流浪动物的收容管理, 进行有效地免疫, 降低流浪动物携带病毒的概率;对流浪动物进行收容管理限制其繁育能力, 减少流浪动物增多的机会, 相应减少狂犬病的传播。

5. 小结

为了积极预防和消灭狂犬病, 从2007年开始, 每年的9月8日被确定为“世界狂犬病日”, 以提高人们对狂犬病的认识, 降低狂犬病造成的危害。东南亚国际联盟 (ASEAN) 和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SAARC) 把狂犬病确认为是一种严重影响公共卫生的烈性人畜共患病, 并且认识到要消灭狂犬病必须全世界必须联合起来一致行动。ASEAN的终极目标是2020年全部消灭狂犬病。国际非政府组织和人道主义组织积极参加控制狂犬病和接种疫苗活动, 而且WHO还向发起活动的国家和组织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我国为了彻底消灭狂犬病, 倡导全国人民一起努力, 与国际接轨, 采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接种安全疫苗, 争取在2020年消灭狂犬病。

狂犬病的危害及其预防 篇2

浅谈太湖蓝藻暴发的原因、危害及其预防治理

摘要:介绍了太湖蓝藻暴发的原因,以及蓝藻对水生动物及人体的危害,并简要论述了如何预防和治理蓝藻暴发.作 者:方爱红    黄银芝    钱瑾    FANG Ai-hong    HUANG Yin-zhi    QIAN Jin  作者单位:方爱红,钱瑾,FANG Ai-hong,QIAN Jin(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上海,30)

黄银芝,HUANG Yin-zhi(东华大学,上海,200051)

期 刊:净水技术  ISTIC  Journal:WATER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年,卷(期):, 27(3) 分类号:X524 关键词:太湖    蓝藻    原因    危害    防治   

狂犬病的危害及其预防 篇3

关键词:地震;人为灾害;危害性;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1)18-0145-02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很大的自然灾害,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和欧亚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山西又是一个地震经常发生的地带,近年来地震活动频繁,并被列为国家重点监视防御区。从某种意义上讲,地震灾害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灾害,而是自然作用与人类行为共同引起的综合致灾过程。人类正确的主观能动性可大大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财富损失,而人类防灾减灾或应变行为的失当则会加重地震灾害,从而带来不应有的灾难。因此,积极探讨地震人为灾害的危害性及其预防措施,对减轻未来地震灾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地震人为灾害的概念

地震灾害从后果及致灾过程上分析,一般可分为地震原生(一次)灾害、地震次生(二次)灾害和地震衍生(三次)灾害。地震原生灾害,是指地震时由于地震动或地壳断层的作用,造成建(构)筑物的破坏、倒塌及由此引起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地震次生灾害,是指因地震诱发而导致的其他灾害,如地震时大坝溃裂,酿成水灾;还有滑坡、海啸、泥石流等造成的次生灾害。地震衍生灾害,指因地震灾害造成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职能失调;社会秩序混乱;停工停产而造成的重大损失。

地震人为灾害,是指地震时几十秒甚至几秒钟这个短暂的瞬间人们应变行为的失当,将会造成严重的伤亡。它与地震原生、次生和衍生灾害有很大的区别。地震人为灾害包括:①各种爆炸事故;②火灾;③核工厂事故;④化工厂泄放毒物事故等人为致灾过程。还有就是地震时由于人们应变行为不当或因地震谣传、误传而引起的错误行为造成的灾害。

地震谣言是指无确切原因和来源,无中生有地、并通过非地震部门的途径进行社会传播以致迅速曼延扩散的所谓 “将要发生地震”的消息。由于地震预报尚处在探索阶段,人类社会也没有足够力量完全防止地震的破坏。人们一般都有恐震思想。在未澄清是否真有地震之前,少数群众对地震谣言是确信的;多数是处于半信半疑状态;即使有不相信的人,也会因事关生命财产而“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一般都会随大流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尤其在偏远农村,地震谣言往往与封建迷信活动伴随传播,更具影响力。因此,地震谣言影响所及的地区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停工停产、人员外流、运输紧张、社会犯罪活动增加,还会引起意外灾害、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地震人为灾害的成因

2.1不良心理素质造成的地震灾害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有其孕育、发展和爆发的过程,对于地震,人类并不是一无所知。但是由于地震巨大的破坏性,给人们心理上蒙上了一层可怕的阴影,对地震既存有戒心,又有侥幸。从心理倾向和情感上看,人们对地震普遍关注,渴望了解地震,而又憎恶和恐惧地震,闻震心惊,谈震色变,一有风吹草动,就不辩真伪,惊慌失措,造成悲惨结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良心理素质所致。

2.2对抗震知识一知半解造成的地震灾害

从地震抗震知识了解程度上看,真正了解的是少数,一无所知的也是少数,大部分则属一知半解。这种认识上的匮乏和心理素质的障碍,反映到行为上,必然盲目行动,导致错误行为。震时人为灾害基本上都是由于不懂得正确的地震应急避难方法所致,稍有震感,就盲目外逃或跳楼。

3减轻人为灾害的措施

3.1社会减灾对策

(1)各个单位都要把抗震工作作为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

(2)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地震、抗震科普知识,提高广大职工的抗震意识和震时的应急应变能力。

(3)组织抗震防灾演习和专业队伍的培训教育,提高技术素质和快速反应能力。

(4)学校、幼儿园、俱乐部和农贸市场等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都要编制应急预案,落实各项防灾措施。

(5)重要部位和岗位,要有严明的纪律和安全操作规程,震时严禁逃岗或因错误操作而造成不应有的灾害。

(6)在短临预报发布后,对群众搭建的防震棚的防火安全等问题要作出明确规定,认真搞好宣传,及时组织检查,防患于未然。

3.2家庭应急对策

(1)家庭成员都要全面了解震前准备、临震应急、震时自救、震末抢险和震后救灾等各个时段的具体要求。

(2)每个家庭成员都要了解住所周围的环境条件及避震的场地、路线和有关规定。

(3)每个家庭成员都要熟悉水电闸、阀的位置及煤气炉灶的应急关闭操作要求。

(4)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懂得抢险救灾的基本知识,学会简易的急救方法。

(5)临震前要清理家中易爆、易燃物品,容易塌落的高架物品及阳台的花盆、砖块等危险物品。

(6)平常应建立家庭抗震防灾应急箱(包),准备必要的熟食、饮水、手电、蜡烛、常用药品、小型收音机等,以备震后作用。

3.3个人自救对策

(1)居住平房的人员,如果屋外有空旷野地,地震时可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以最快的速度外出避震或就地隐蔽在室内较安全的地方。

(2)居住楼房的人员,地震时千万不要惊慌跳楼或外逃,应立即躲避在家俱、床、桌子或灶房、厕所和空间较小的房间,主震后立即撤离。

(3)如果地震发生在夜间,不要因寻找衣物或穿衣耽误时间,要争分夺秒立即向安全地带转移或就近隐蔽。

(4)地震时,凡逃出屋外的人员,不要在狭窄的小胡同或高大建筑物、高压线附近逗留。

(5)在岗人员,地震时要沉着冷静,坚决果断,立即切断电源,关闭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品的闸阀,停止油气输送,然后再就近避震。

(6)主震后,不要立即进入房内,防止强余震的袭击,以免造成伤亡。

4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发生在我国境内的地震具有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及分布广等特点。因此,我国成为世界上地震伤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对此,社会公众普遍怀有恐震心理,甚至谈震色变。地震虽然是一种危害极大的自然灾害,但是积极搞好防震减灾宣传,普及地震科学和防震抗震知识,提高全民防灾意识,是能够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尤其是能够减轻人为灾害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刘春英.地震的人为灾害及预防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2).

2 宋波、黄世敏.图说地震灾害与减灾对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 白建方.认识地震[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Earthquake Dangers of Man-made Disaster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Sun Li

Abstract: The earthquake is not just a pure natural disaster, but the natural role of the common causes of human behavior and the overall hazard process, the wrong people when the earthquake is caused by non-seismic strain behavior of the main factors of casualtie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man-made disasters earthquake, earthquake damage information through a rich dangers of man-made disasters, man-made disasters have analyzed the reasons for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easures.

猪伪狂犬病的危害性及其净化措施 篇4

1 猪伪狂犬病的危害性

猪伪狂犬病在临床上可导致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哺乳仔猪出现顽固性腹泻和脑神经症状;保育猪出现脑神经症状和死亡;中大猪出现呼吸道症状等多种病症。上述病症可同时在一个猪场出现, 也可能只有其中一个病症, 需进行鉴别诊断。

1.1 危害母猪

伪狂犬病病毒可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 导致胎儿死亡。在临床上, 怀孕早期感染伪狂犬病病毒时, 母猪子宫中的胚胎会被吸收, 母猪会出现假怀孕或返情率高等表现。怀孕后期感染伪狂犬病病毒, 母猪即出现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 并且有传染性。有时母猪除流产、死胎外, 还表现部分刚出生的仔猪虚弱瘦小 (即弱仔) 。除繁殖障碍外, 母猪还可出现轻微的呼吸道症状, 体温基本正常, 流产前母猪也表现轻度的采食减少症状, 但在流产后采食量又恢复正常。

1.2 危害哺乳仔猪

由于母猪伪狂犬病疫苗免疫状况不同, 仔猪的伪狂犬病表现也不尽相同。其中严重的病例可导致新生仔猪大量死亡, 主要表现在刚生下的仔猪第一天还可吸乳, 表现良好, 但从第2 d开始陆续出现一些仔猪有流涎、呼吸困难、眼球震颤、顽固性腹泻、全身发抖、共济失调、倒地不起或角弓反张等症状, 3~5日龄是死亡高峰期, 发病率100%, 病死率也可达100%, 病程可持续到10日龄左右。剖检可见肝脏和肾脏有白色坏死灶, 扁桃体充血、出血、水肿以及坏死, 肾脏有点状出血, 同时还有肺水肿、脑膜充血、出血, 肠道有卡他性肠炎等病变。慢性病例只能见到仔猪出现顽固性腹泻症状, 用一般的抗生素和抗球虫药物治疗均无效果, 死亡率80%~100%, 剖检只有肠炎病变。

1.3 危害保育猪

保育猪感染伪狂犬病病毒后, 往往只有个别零星发病, 表现发病突然, 精神倦怠, 厌食和发热, 并有呼吸困难以及转圈、侧卧、做划水运动或头后仰、眼球外翻、角弓反张等脑神经症状, 死亡速度快。有时表现脑神经症状的患猪也会短暂恢复正常, 而后又反复出现脑神经症状。除了脑神经症状外, 其他症状不明显, 发病率较低。剖检主要为脑炎病变。

1.4 危害中大猪

生长猪和育肥猪的伪狂犬病主要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 发病率高, 若无继发感染, 则死亡率很低, 只有1%~2%。在临床上, 由于表现呼吸道症状的疾病很多, 如副猪嗜血杆菌病、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病、猪巴氏杆菌病、猪萎缩性鼻炎、猪支原体病等, 易与伪狂犬病相混淆, 也存在猪伪狂犬病与上述呼吸道病混合感染的情况。单纯性的猪伪狂犬病在中大猪主要表现为发热、精神沉郁、厌食、轻度至重度的呼吸道症状并伴有打喷嚏、鼻流分泌物的症状, 病程6~10 d, 最终可导致中大猪衰竭掉膘, 个别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2 猪伪狂犬病的净化措施

猪伪狂犬病的控制和净化在猪场需实施多种综合措施, 具体包括规范引种、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科学的疫苗免疫、定期监测猪群的血清、果断淘汰患猪、良好的饲养管理措施等。

2.1 规范引种

自繁自养的猪场不得从伪狂犬病阳性猪场引种 (包括精液) 。在引种之前要对拟引种猪场进行调查。了解是否有猪伪狂犬病存在, 并对拟引种猪进行抽血化验, 看看伪狂犬病野毒抗体是否阳性。在确定无伪狂犬病野毒存在后方可启动引种。种猪入场后需隔离饲养观察至少6周以上, 同时要再次抽血化验看看伪狂犬病野毒抗体是否全部为阴性, 在确认无相关临床症状表现和无野毒感染后才能并入生产猪群。

2.2 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主要包括猪场建筑和环境消毒隔离两方面。第一:合理场址的选择和布局是猪场的第一道防线, 要求猪场要远离交通干道和居民区500 m以上, 坐北朝南、地势干燥、排水良好, 同时还要选择水、电和交通相对较便利的地方, 做到不污染别人, 也不要被别人污染。场内布局要根据不同的生产规模、饲养流程和生产管理要求而定。综合性猪场的生产区要包括公猪舍、后备母猪舍、怀孕母猪舍、分娩舍、保育舍、育肥舍等;非生产区要有办公室、饲料加工车间、生活区、兽医室以及污水、粪便处理车间等。第二:做好环境消毒和隔离措施, 禁止闲杂人员进入猪场。工作人员进出猪场也必须换衣服、换鞋和消毒, 猪场门口和主要通道必须设有消毒池, 并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工作, 定期做好灭鼠赶猫工作, 同时还要做好消灭蚊、蝇的工作, 不能在猪场内饲养其他动物 (如犬) 。对患猪要及时隔离治疗, 死猪及其废弃物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对严重的病例要及时化验确诊, 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这是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第二道防线, 也是预防猪场疫病的主要措施之一。

2.3 科学的疫苗免疫

科学的疫苗免疫接种是保护易感猪群免受感染猪伪狂犬病的最有效措施之一。要建立符合本猪场实际的免疫程序和疫苗接种规程, 其关键在于疫苗选择。一般认为, 普通的伪狂犬病弱毒苗容易造成毒力返强;基因缺失弱毒苗在自然界中有重组变强的可能, 基因缺失灭活苗不但使用安全且方便抗体检测。

2.3.1 伪狂犬病阳性猪场的疫苗使用

在做好隔离、消毒和加强饲养管理的前提下, 阳性猪场一律使用基因缺失苗进行免疫, 其中母猪每年“一刀切”免疫3~4次, 仔猪出生3日龄内滴鼻1头份, 35日龄小猪再免疫注射1~2头份。同时每年定期抽血化验疫苗抗体和野毒抗体, 发现疫苗抗体水平不够 (免疫抗体阳性率低于70%) 要及时补免, 发现野毒抗体阳性猪要及时隔离淘汰。

2.3.2 伪狂犬病阴性猪场的疫苗使用

一般选择使用基因缺失灭活苗为宜。其中后备种猪在做一次基础免疫后, 于配种前一个月再肌肉注射1头份;妊娠母猪于产前4周再肌肉注射1头份;公猪每半年肌肉注射1头份;肉猪于5~6周龄时肌肉注射1头份。此外, 对种猪也可采用“一刀切”全年免疫3~4次。

2.4 定期监测猪群血清和淘汰处理患猪

种猪群每年监测2次, 其中种公猪应全部监测, 种母猪按10%~20%比例抽检, 商品猪按5%~10%比例不定期抽检;对留种用的后备种猪 (于100日龄左右) 全部抽检;对有流产、产死胎、产木乃伊胎的母猪要全部检测。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并采用伪狂犬病全毒抗体和g E抗体检测相结合。对于野毒抗体阳性的猪只原则上要坚决淘汰, 对于母猪群中野毒阳性较多, 一时无法全部淘汰的, 也要严格限制其活动, 防止扩散, 并逐步淘汰, 最终将所有阳性猪和带毒猪统统清除出场。通过长期的疫苗免疫和检测淘汰, 最终建立无伪狂犬病的种猪场, 达到彻底净化该病的目的。

2.5 良好的饲养管理措施

狂犬病的预防课后反思 篇5

——安继琴

《狂犬病的预防》是五年级的一节体育与健康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两点。第一是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狂犬病是一种很危险的急性传染病。第二是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家畜都有可能带有狂犬病的病毒。教学难点是是学生了解狂犬病的一般症状和狂犬病的预防。教学难点是对狂犬病的预防知识的学习。

做教学本课时,我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搜集了许多关于狂犬病的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使学生在视频与文字的结合下,更形象的了解狂犬病的有关知识,能引起学生对狂犬病更深刻的认识,做好预防和保护工作。

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视频资料进行分段教学,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有顺序地,阶梯状地,从易到难的进行学习。

本节课我设置的难点是对狂犬病的预防知识的学习,也是学习的重点。在学习本难点时,我让学生观看完视频以后,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报狂犬病的预防知识,最后用ppt进行总结,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认识狂犬病的预防知识。

家庭暴力的危害及其预防 篇6

关键词:家庭暴力,危害,预防

家庭是人类社会生存的空间, 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家庭和睦温馨, 社会才能安定, 文明进步。家庭暴力是影响婚姻家庭和导致家庭破裂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家庭暴力不断发生, 使妇女、儿童、老人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受到严重危害。正确认识并预防家庭暴力, 对于构建和谐家庭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家庭暴力的概念及特点

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 造成肉体上、精神上的伤害行为, 不仅包括长期暴力行为以及长期虐待行为, 也包括造成伤害和严重伤害的违法犯罪行为[1]。家庭暴力研究的重点是对老人、妇女、儿童等家庭弱势人员的暴力。其有以下几种特点:

1.暴力行为具有家庭性与隐蔽性。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具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家庭成员之间, 这是家庭暴力和其他暴力的根本区别。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具有血亲和婚姻关系, 再加上“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观念影响, 使家庭暴力行为又具有隐蔽性。

2.行为具有违法性。对家庭成员实施暴力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它违反了有关保护家庭成员合法权益的法律、规定。虽然中国目前尚未制定《反家庭暴力法》, 但宪法、民法、婚姻法、刑法及妇女、老年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等都规定有保护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 禁止家庭暴力的行为。违法性是家庭暴力的本质特征。

3.具有严重性的社会后果。家庭暴力包括轻微的违法暴力行为, 也包括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犯罪行为, 其后果严重, 社会危害性更大, 会对家庭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4.形式的多样性。家庭暴力形式多样复杂, 手段恶劣。既有殴打、伤害等纯暴力行为, 又有打骂、冻饿、禁闭、强迫过度劳动、有病不给治疗、限制人身自由、凌辱人格等, 从肉体上和精神上对受害人进行摧残的虐待行为。以及威胁、拒绝赡养和抚养等遗弃行为。这些手段有时单独使用, 有时同时使用或交互使用。

5.行为的长期性与反复性。家庭暴力不同于其他暴力行为, 家庭暴力的施暴人和受害者具有长期共同生活的关系, 它对受害者造成的损害, 在多数情况下, 不是表现为一次简单的暴力伤害, 而是表现为长期的、反复的暴力侵犯。而且家庭暴力的发生一般呈循环性, 其过程往往表现为紧张状态阶段、暴力阶段、亲密阶段三个不同阶段的反复循环。

二、家庭暴力的危害和成因

1.家庭暴力的危害。 (1) 侵犯了家庭成员的人身权利。侵害了他们的健康权、自由权、甚至生命权。 (2) 破坏婚姻家庭。家庭暴力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肉体伤害, 更重要的是造成精神上、感情上和心灵上的伤害, 使家庭摇摇欲坠, 甚至破裂毁灭。 (3) 影响社会的稳定。暴力打破了家庭的安宁、和谐, 容易使受害者走向极端采取杀人等方式进行报复, 走上犯罪的道路, 从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变成害人者。 (4) 损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据调查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中的孩子, 长大后会患有情绪焦虑、恐惧、孤僻、自卑等心理障碍。有的学会用暴力发泄情感, 甚至导致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2.家庭暴力的成因。 (1) 历史原因。中国的家庭暴力直接渊源于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文化传统和宗法等级制度, 为了加强封建意识的控制, 封建社会统治阶级还通过立法直接规定了家庭暴力的合法性。经过长期的封建文化的教化, 人们的头脑里逐渐接受了父权和夫权的观念, 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成员人权的漠视, 对家庭暴力持容忍态度。不久前在全国各地热播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讲述了一名受人尊敬的医生, 一个文质彬彬的男人, 竟是打断妻子肋骨, 打死未出生孩子的家庭暴力实施者。究其原因就是男尊女卑封建夫权思想在一些人头脑中残存。据调查发现, 许多家庭还不知什么叫家庭暴力, 这一观念根深蒂固, 制约了人们认识家庭暴力的劣根性。 (2) 社会法治原因。产生家庭暴力的社会因素有社会经济、社会压力、社会交往等多种因素。1) 据调查表明, 家庭暴力在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更为普遍。2) 在调查中还发现, 一些非常残忍的家庭暴力行为, 往往发生在缺少良好的人际关系、生活封闭、孤独的家庭中。3) 法律因素。中国目前尚无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律、法规。 (3) 个体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 婚外恋、包二奶、非法姘居等现象的增多, 也使家庭暴力增多。如36岁的冯某的丈夫与他人非法同居, 冯怎么劝都无效, 在一天深夜为些发生口角后, 用铁棍将熟悉睡中的丈夫打死。

三、预防家庭暴力的措施

(一) 建立完善的反家庭暴力的机制

1. 建立反家庭暴力的机构[2]。

(1) 设立被害人避难和倾诉的场所。多数发生家庭暴力的家庭, 被害人和施暴人的经济地位是不平等的, 被害人对于施暴人具有经济依附关系, 为切实保障家庭中弱者的人身权益, 我们应建立物质帮助的机构, 为受害人寻求法律的帮助和支持, 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2) 设立为被害人提供法律咨询, 为受害者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 (3) 发挥调解机构的作用。对轻微的家庭暴力, 工会、妇联等有关组织要进行调解, 防止家庭矛盾的激化, 预防家庭暴力犯罪的发生。而对于严重的家庭暴力犯罪, 司法机关要及时介入, 通过司法机关的惩治, 使施暴人认识到暴力行为的严重性。 (4) 建立反家庭暴力的法律援助机构, 对那些因受家庭暴力伤害的人员提供法律帮助, 对经济困难的受害者免费提供法律授助, 更好地维护家庭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2. 改革诉讼制度。

(1) 由警察机构对虐待等家庭暴力行为先进行处理。中国法律规定虐待罪等家庭暴力犯罪行为告诉才处理, 现实生活中受虐待的受害人很少选择诉讼的法律途径解决家庭暴力。而由警察机构对虐待行为进行处理, 就能避免这一矛盾的发生, 使受害人愿意选择司法救助的手段。 (2) 警察对于家庭暴力的处理, 对于屡教不改的或情节极为恶劣的, 应该移送检察机关提起公诉, 从重处罚;对于情节轻微的, 可以由警察机构直接处罚。 (3) 设立婚姻家庭法庭。聘请素质高, 有经验的妇女工作人员作为陪审员, 审理家庭暴力案件。同时加强自诉与强制诉讼的结合, 司法机关根据情节及早介入反家庭暴力中, 对严重的家庭暴力违法行为及时处理, 对于构成犯罪的及时侦查并提起公诉, 追究施暴者的经济责任和刑事责任。

(二) 制定反家庭暴力法

目前, 禁止家庭暴力的有关规定分散在宪法、刑法、婚姻法、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 但内容分散缺乏完整性, 不利于司法操作[3]。因此, 应针对家庭暴力的特点及时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 以便在制止和惩治家庭暴力的专项活动中有法可依。笔者认为, 反家庭暴力法应包括以下内容: (1) 保障性规定。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家庭成员各自在家庭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与应履行的义务, 保障父母、夫妻及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权益。 (2) 制裁性规定。制裁性规定有选择性制裁规范与强制性制裁规范。对家庭成员轻微的身体伤害或精神虐待, 其方法主要由有关执法部门根据受害者的选择, 而对施暴者采取的惩罚措施, 如警告、责令赔礼道歉、行政拘留、勒令施暴者从家里搬出居住, 阻止施暴者与受害者通讯, 制止施暴者接近受害者及其住所;强制施暴者接受心理治疗等。强制性制裁规范, 主要针对触犯刑律的严重家庭暴力, 由执法者强制对施暴者进行制裁, 追究施暴者的刑事责任。 (3) 设立家庭暴力婚内损害赔偿制度。在家庭暴力法中设立婚内损害赔偿制度, 从经济上制裁施暴者, 使受害者有经济上的保证。 (4) 社会保障性规定。如设立并提供家庭暴力投诉站、伤情鉴定中心、紧急庇护所、心理咨询与治疗机构、电话服务专线、专门的法律援助机构等, 为受害者提供庇护、物质资助及法律授助, 为施暴人提供心理治疗。 (5) 规定失职责任追究制度。家庭暴力的预防与救济措施需要强有力的执法处理部门来保障实施, 对负有制止和处理家庭暴力行为的法定义务的直接责任人, 若对家庭暴力不予制止和处理, 而导致矛盾激化造成严重后果的, 应当追究其责任。

(三) 建立健全社会反对家庭暴力的网络

建立以司法机关为中心的全社会反家庭暴力的网络, 建立并完善各种机构机制, 协调配合各种政策、法律、法规, 打击家庭暴力, 才能根治家庭暴力。

(四) 加强反家庭暴力的宣传力度

各级妇联组织应采取各种形式, 宣传反家庭暴力工作, 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强对妇女权益保护法的宣传教育, 要将一些对妇女施暴的家庭暴力案件曝光, 点评家庭暴力案件, 谴责家庭暴力行为, 加强舆论监督, 为受害者伸张正义, 讨回公道, 优化家庭氛围。

(五) 消除家庭暴力应从观念入手标本兼治

惩治家庭暴力犯罪, 更新传统观念实现男女平等才是治本, 男女要平等首先要提高妇女经济地位, 妇女有了经济上的独立, 才能摆脱在家庭中依附于男子的状况, 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是反家庭暴力最好的物质基础。要在全社会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 要大力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 让男女平等与计划生育等国策深入人心。

正是家庭暴力形成原因的根深蒂固, 才最终导致了家庭暴力成为了当今严重影响家庭稳定的顽症, 也就严重侵害了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才能使更多的家庭真正认识家庭暴力, 也才能在根本上杜绝家庭暴力现象的发生, 也才能真真有效地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董云虎.中国的妇女人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7:8.

[2]防治家庭暴力研究学术论文集[C].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8.

车间噪音对人体的危害及其预防 篇7

一、车间噪音对人体的危害

车间噪音会严重地危害人体的健康, 其危害程度与人体处于噪音环境下时间的长短以及所处环境噪音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车间噪音对人体的危害:

车间工作人员自身容易感觉得到的危害。例如, 长期在车间噪音之下进行工作的人员容易产生疲劳、耳朵有鸣音、胃痛胃酸等肠胃毛病、记忆力衰退等症状。

严重损害车间工作人员的听觉器官。车间工作人员的听觉器官受损主要表现在丧失高音频率听力、听谷受到损害、影响车间工作人员正常交谈等方面。并且, 工作时间越长, 其受损害程度越大。

严重损害车间工作人员的心血管系统。经研究调查表明, 长期处于车间噪音之下的人员其血管的收缩与舒放容易受到影响, 从而导致高血压的产生。

二、车间噪音的预防控制措施

车间噪音是进行车间生产过程中一个无法避免的产物, 它不可能被完全消除, 只能被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而且它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严重程度与人体处于噪音环境下时间的长短以及所处环境噪音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因此, 为了更好地保证车间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必须从产生噪音的根源、噪音的传播途径以及车间内工作人员三方面入手来对车间噪音进行预防控制, 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对相关设备进行消音处理。所谓的消音处理就是将消音器安装在噪音比较大的生产设备上, 从而达到减少车间噪音的目的。例如, 车间中到处可见的鼓风机产生的噪音非常大, 车间管理人员可以在鼓风机的出风口处安放消音器, 从而使噪音最小化。

第二、对容易产生噪音的车间设备进行噪音封闭。所谓的噪音封闭就是将性质优良的吸音材料覆于车间内容易产生噪音而不便于安装消音器的相关设备, 从而达到在其传播过程中将车间噪音减小至最小的目的。

第三、合理调整车间内容易产生噪音的设备的方向和安放位置。同一生产设备, 摆放方向不同, 其产生噪音的大小不同, 车间管理人员应合理安排车间内设备的摆放方向从而达到减小车间噪音的目的。同时, 针对一些容易造成车间噪音但又不是必须要摆放在车间内的设备, 相关管理人员可将其搬离车间内, 并合理安放于车间外, 例如一些电动机。

第四、工艺与设备的噪音控制。单位应该致力于工艺的研发、生产流程的优化以及设备的改造, 严格遵守“三同时”原则。一方面, 应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生产工艺的研发及优化流程, 使生产工艺流程达到无声或低声。另一方面, 应该及时加强对生产设备的改造, 以车间噪音较小的生产设备替换生产噪音比较大的生产设备, 从而从声源方面达到预防控制车间噪音的目的。

第五、在车间噪音的吸收者即车间工作人员方面, 单位应加强对车间噪音对人体健康危害以及车间噪音预防控制方法等知识的普及, 使其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注重与噪音接触时间, 以及在生产操作中尽可能地采取车间噪音比较小的生产方式。同时, 单位应该以《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为依据, 合理安排车间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 使其工作时间及其工作环境均在该标准的规定范围之内。

第六、采取一定的隔声措施来降低车间噪音。所谓的隔声措施就是在车间噪音的传播过程中设置一些隔音设置, 从而使噪音在传达到车间工作人员之前得到减弱的措施。例如, 在噪音传播途径中增加一些具有隔音效果的隔音罩或者是隔音屏, 对于一些噪音特别大的生产设备或者是生产流程可将其单独隔离开来, 单独于隔音室之中进行工作。

第七、采取一定的吸声措施来降低车间噪音。所谓的吸声处理指的是吸收房间反射声的一种处理方法。它主要采用的是塑料泡沫、纤维材料、建筑工程中所用的材料等具有多孔以及透气特征的一些材料, 将其覆盖于室内墙壁的表面, 从而达到吸收反射声的效果。吸声方法主要的适用条件是车间内产生车间噪音的声源点比较多并且分布范围广泛的情形之下。

第八、对容易产生车间噪音的设备进行减振处理。车间内一些大型设备在其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振动现象, 由此导致车间噪音的产生。针对此种现象, 相关管理人员可在此大型设备与地面之间添加一些较为柔软的材料, 例如橡胶材质所制成的方板, 在橡胶板的作用之下将大型设备振动所产生的动能部分转化为热能消散出去, 从而达到使车间噪音减小的目的。除了添加一些软性材料, 也可于大型设备之上安放减振器, 同样可以达到转化动能以消除车间噪音的效果。

第九、对于作业人员进行隔离。对于车间内一些高噪音区域, 相关管理人员应设置上警示标志, 严禁与该区域工作无关的其他工作人员的进入, 并派相关管理人员以及设置监视系统对其进行监管。

第十、车间工作人员的自我保护。车间工作人员应该按照单位规定穿戴相关专业防护用具, 同时可以自备耳塞或者耳罩等隔音器具。

十一、职业健康监护。对于长期在车间噪音之下从事工作的人员, 单位应该按时为其提供健康检查, 清楚了解单位员工的健康状况。对于一些健康指标出现严重问题、身体损害较大的员工, 单位应适时地将其调离该工作环境, 避免对其造成更大的损害。同时, 单位应该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关行业规范, 定期对车间工作环境进行检测, 使车间噪音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结语:

车间噪音会严重地危害人体的健康, 必须注重车间噪音的预防控制问题。在实际生产中, 许多生产单位虽然积极地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减少车间噪音, 但是, 其效果并不明显。所以, 车间生产工艺流程以及生产设备的改革与创新需进一步发展, 车间噪音的问题也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与解决, 以达到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车景新.生产性噪音的危害与控制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01) .

上一篇:防御模式下一篇:网络课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