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堂设计

2024-09-22

网络课堂设计(共12篇)

网络课堂设计 篇1

信息技术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同时,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学生在个性、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 教师应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设计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有趣味、多层次、开放、合作的新型信息技术作业,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个性化发展。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设计趣味性作业,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曾经有教育家这样说过:“作业是教师精心给学生准备的一个礼物。”既然是礼物, 教师就要精心挑选, 要让作业充满趣味性。因此, 我设计作业时, 就尽量多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业, 使学生成为一个乐学者、爱学者。

例如, 在讲到《形变动画》这节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形变动画的意义并掌握制作形变动画, 在课堂上, 我给了他们一些变形金刚的素材, 让他们制作变形金刚, 在制作“变形金刚”形变动画的过程中, 学生既掌握了如何制作形变动画, 又让他们对动画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设计生活型作业, 让课堂回归现实生活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们要活的书, 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 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 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 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 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 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这些话, 为我们指明了设计信息技术生活化作业的方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 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 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作业, 让信息技术回归生活, 把信息技术作业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讲到制作多媒体作品时, 我就以《美丽的家乡——溧阳》为题, 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宣传自己家乡的多媒体作品。学生们一听到是宣传自己的家乡, 都非常感兴趣, 通过此作品的制作, 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的热情, 同时也让他们明白了, 信息技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设计开放式作业,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是新课改中所提倡的, 因此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开放式作业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新课改要探索的内容之一。

对于开放式作业, 我们要转变传统的作业观念, 认识到信息技术课堂无差生,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作业内涵, 只要是体现学生性情的, 有真情实感的, 有深刻的学习体验, 并能围绕课堂知识点的作品都是好作品, 让学生认识到做的不仅是作业, 更是表达了自己思想和真情实感的作品。

例如, 在讲Word文字处理的时候, 我就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制作自己的胸卡, 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结合所学的知识, 不拘泥于固定形式, 创作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 这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部分作业如下页图所示。

●设计探究性作业,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长期以来, 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 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为避免这样的误区, 我们在设计作业时, 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信息技术活动经验, 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为主的探究性作业, 使其在信息技术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 这样完成的作业印象深, 效果好。

例如, 在讲到《认识计算机》这节内容时, 可以建议有条件的学生先到自己家附近的电脑商店或电脑公司参观计算机的组装过程, 或者也可先了解一下自己家里电脑的配置及主机里的硬件。这样他们对主机里的硬件就有了比较具体的概念, 再上课时, 当我把电脑硬件拿给学生看时, 很多学生都能清楚地说出各硬件的名称, 说明很多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都深入了解并掌握了电脑的各种硬件了。

●设计层次性作业,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在作业设计方面要讲究层次性,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作业, 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让不同的人在信息技术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应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降低他们作业的难度, 解决他们“吃不了”的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应适当拔高要求, 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解决他们“吃不饱”的问题, 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提高。

在教学中, 我一般把作业分成“A、B、C”三个层次, “A层次”题为基础作业, 是每位学生必做题;“B层次”题是选择性作业 (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进行选择, 可全做或部分做) ;“C层次”题为挑战性作业 (难度较高, 主要针对“吃不饱”的学生) 。总之一个目的, 就是让每位学生都能从信息技术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层次化作业的布置应注意两个问题:首先, 不可硬性要求某些学生做哪个层次的作业, 那样会使一些学生产生被老师轻视的感觉, 作业层次的选择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其次,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 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 防止偷懒思想的产生与蔓延。

●设计合作型作业,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新课程也明确指出, 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通过设计小组作业, 不仅能更好地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在合作中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聪明才智,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例如, 在讲到《设计“我爱我班”主题网站》时, 我让学生自由选择, 五个人组成一个作业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 他们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在完成作业前, 每个小组都要提交详细的分工计划,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和监控, 培养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作业完成后要求学生要认真总结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的得失, 为后续小组合作学习积累经验。

●设计整合型作业,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整合, 是以其他学科知识作为载体, 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信息技术、生物、化学、地理等其他学科知识中去,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例如, 在学生学习了《地球的运动》后, 可以让学生利用Fash软件, 把初中地理课程中地球的运动过程通过Flash动画表现出来。

总之, 教者若有心, 学者必得益。教师在设计作业时, 要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性,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合理有趣、学生乐于接受的作业。让信息技术作业成为学生增加知识、丰富生活的向导,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自主性, 增强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 让作业真正“点亮”信息技术课堂。

网络课堂设计 篇2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相当成熟,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建设属于自己的网络信息平台,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中获取与企业战略相关的价值信息,及时在企业内部传播,更好的应对市场的需求。

本设计结合公司网络的实际需求,通过对企业进行需求分析,计算企业各个楼层的信息点,规划企业IP地址,划分VLAN,网络拓扑结构设计,综合布线设计、服务器架设和网络安全等相关内容,通过Cisco Packet Tracer软件进行网络仿真配置和安全设计,给出了X公司网络规划设计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网络;Cisco Packet Tracer;信息化

第一章 引 言 1.1研究背景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对信息产业带来巨大的变革和深远的影响,市场的全球化竞争已成为全球趋势,如今中国正在向市场多元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对企业来说,在调整发展战略时,时时考虑到市场变化,而这一切也将以网络信息化平台作为基础,处理复杂的市场数据。借助计算机网络原理及网络规划技术,保证网络的高速安全。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或正在考虑使用Internet技术,建设企业网络信息平台。

随着Intranet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逐渐应用到企业中的各个关键部分,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建设企业信息化平台有利于提高办公效率,促进信息交流,适应现代化办公的要求,建设企业网络是企业向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信息所蕴含的价值,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越来越明显,现代企业之间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互联网,企业相互之间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可以减少企业成本,保证信息的实时性;企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宏观政策和市场变化的了解,也需要通过互联网进行查阅,企业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有利于企业内部之间的信息低成本传播,减少企业成本。

有些企业根据其行业性质等对于网络有着更高的需求。比如金融企业,它们对网络有一点十分重要的需求,那就是网络的畅通,流量不可断。网络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公司业务的运行。所以对于这些企业的网络设计必须考虑到流量等细节问题。

网络安全问题是网络发展不可避免的问题。由于中国的网络发展较晚,网络的安全没有作到尽善尽美。而且很多早期起用的网络无论从结构还是技术上都存在很多设计不合理的地方,这也导致了网络的安全性差。在企业的某些关键部门(如财务部等),如果让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中的漏洞进行入侵进而窃取商业机密文件,对企业所造成的是不可挽回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危害,可见保证网络安全至关重要。

当然,企业也会对一些细节问题提出要求。比如市场部门可以上网查找资料而技术部门不可;或者在时间上限定企业各个部门的上网时间;或者高层领导组可以访问财务部门的档案文件而其他部门则没有这样的权限。满足企业的要求都是网络设计者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1.2目的和意义

企业内部互联网主要采用因特网技术,但它不同于国际互联的因特网,它是一种企业的“内部网”。近几年来越来越得到广泛地应用。企业内部互联后搭载于互联网上,用于企业相互传递信息的,所以,它属于独立性质的网络,并可以向社会开放。企业内部互联网与因特网的性能基本相同,企业员工可以浏览本公司的信息资料,可以发送电子邮件、访问服务器、编辑文件等等。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企业在外地设有许多分支机构。这时,为加快企业内部的信息流通,企业需要将总部和各分支机构连接起来。远程企业对网络的需求是:通过internet接入, 在整个公司实现数据快速传输、办公自动化,最终实现企业无纸化办公;企业拥有自己的IP地址和域名,在公司主机上建立网站,向外界宣传企业形象、公司各项业务、活动及最新成果等;以IP电话方式节省企业大部分的长途话费,亦可通过IP网络来实现视频会议;整个公司需要一个运行可靠、费用合理的通信系统;实现各种网络服务;建立一个功能全面、使用方便的管理信息系统,使总公司与各地分支机构之间的业务审批电子化,各项工作能够协同完成。

基于各种现实问题,本文从计算机网络技术入手,详细地设计网络建设的实施方案,以达到先进、安全、实用、可靠的目标.对该企业的组网需求进行分析,设计主干网络,综合布线,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等方面。实现结构化布线、网络的设计与规划、资源共享、接入Internet、[11] http://

[12] Todd Lammle.CCNA学习指南.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455-484.[13] http://bbs.51cto.com/thread-893682-1.html [14] http://wenku.baidu.com/view/1ad9a1116c175f0e7cd13751.html

[15] http://network.51cto.com/art/201204/330198.htm

设计课堂提问,提高课堂质量 篇3

虽说教师风格、学生状况等的不同,决定了课堂提问并不定式,但课堂问题的设计仍有它应该遵守的原则。下面笔者就以《与朱元思书》一课的课堂问题设计为例谈谈课堂提问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八年级下期教材《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短小精炼的山水小品文。我在备课时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能用原文回答的尽量用原文回答。2.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可以从写作角度,修辞两个方面重点谈一谈。3.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以上三个问题的设计,主要遵循了课堂问题设计的以下原则。

一、问题设计的规律性原则

(一)符合教材的意图

《与朱元思书》是典范的山水小品文,领会写景的方法,领会作者的抒情,就是这篇教材要传达给学生的主要意图。为了达到这个意图,我设计的这三个问题各有用意:问题1让学生领悟到写景也应该有一个主题,能给人明确的印象。学生经过阅读,应该很容易地找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答案,能够很快地明白,课文就是写“山”和“水”的。问题2则是重点了解和学习写法。从学生回答中我们可以提取“色彩”“声音”“动静”这些角度词,可以提取出“拟人”等修辞词,让学生知道写景就应该选取恰当的角度,使用恰当的修辞和描写方法去尽力描绘,进而学习到写作的方法技巧,让这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变成学生的知识,更变成学生以后可以使用的能力,充分达到教材的意图。问题3稍稍提高了一点,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教材。所以认真地完成了问题3,学生就可以对课文,对作者有更高、更全面地了解,同时也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写景文两大要素——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二)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上面的三个问题,问题1明显最简单,学生只需阅读课文,便很容易地可以从原文中找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个答案。问题2则不仅要读懂,还要读透才能完成。学生在作答的过程中,不仅要抓住“缥碧”这些色彩词,抓住“蝉”“猿”“山”“树”这些动静词,抓住“互相轩邈”这些修辞句,还需要把它们提炼出来,无论从完成的时间还是完成的内容看,都要比问题1难了不少。问题3不仅需要对全文有总体把握,更要深入领会作者隐含的深意,有“揣摩”之功才行,更比前两个问题难了不少。

这样的问题设计,符合了学生认知中的“由浅入深”的规律。从“浅”入手,学生容易接受,可以完成,因而也就愿意完成,同时也可以为后面问题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到“深”结束,可以更全面地把握教材,理解教材,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知识和能力。

二、问题设计的突出性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其根本仍然是教语文,问题的设计和训练目标也永远应该是语文的,落脚点也应该在语文上,更准确地说,应该落脚点在语言上。只有着重于语言本身,才能让语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合理,也只有着重于语言,我们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以《与朱元思书》的问题设计为例,这三个问题中,问题1、3的落脚点都可以从教材原文中找到答案,问题2更是紧贴教材,完全从课文本身体会教材,领悟教材的妙处。

当然,教材的内容不同,教学的着眼点也不一样,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一些“开发”性问题。但是语文教学的大方向——语言、文字不能变。因此,语文教学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来自文本,突出文本,关注语言文字,符合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而训练的落脚点则一定要落在文本中,不能随意的无原则的脱离文本,构建“空中楼阁”。

三、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原则

任何学科的教学行为,其针对的主要对象就应该是学生。语文学科也一样。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首先要针对的对象也是学生。这就要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程度,甚至了解一些学生的兴趣爱好。

我校学生的水平在全县处于下游,学生中有三分之一对课文仅处于读懂阶段,甚至有个别学生读不懂。因此,要想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课堂教学中来,争取不漏掉一个学生,设计的问题就必须让后进生能参与进来。我所设计的问题1是基础题,后进生都能回答上来,而问题2、问题3虽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从答案的寻找过程可以看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没有脱离文本。后进生只要愿意回答这些问题,也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課堂问题的设计更要针对教材,教材提供的文本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就是教材要教给学生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因此,设计出能针对这些特点的鲜明问题,就成了一篇教材问题设计成功的标志。《与朱元思书》是写景文,怎样写景,景与情怎样交融是这篇文章的特点,也是要教给学生的知识点和能力点。问题2就是针对怎样写景这个知识点和能力点来的,让学生领悟到怎样写景,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内容,不同景物的不同特点,选取具有特色的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描写,是写景的基本方法。而问题3则是针对“怎样情景交融”这个知识点和能力点来的,让学生领悟写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抒情,可以通过写景来抒情,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有目标,写作中不盲目,形成最终的知识和能力。

四、问题设计的连续性原则

课堂问题设计的连续性,主要指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过渡要自然,衔接要紧凑,不能出现大范围跳跃式发展的现象,最好是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自然过渡,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自然跟进。

在《与朱元思书》教学中,我所设计的问题1是回答“写什么内容”的,学生很容易得出“奇山异水”这一答案,那么,问题2怎样描写的过渡就很自然了。有些问题之间,衔接不可能处处紧凑,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过渡语来进行过渡。比如问题2回答完了以后,要是直接提问表达了什么感情,就显得有些突兀,教师可以在对问题2的答案总结中设置过渡语如“文章写的‘山奇水异’想表达什么”来过渡一下。尽量不使学生感到东一句,西一句,不让学生思维断层,尽力保持学生思维的持续活跃,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

五、问题设计的提示性原则

课堂设计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回答,是让学生通过回答学习课本知识,而不是刁难学生。因此,恰当的提示语就必不可少。在《与朱元思书》的问题设计中,我注重了这一点。如问题2的提示语:“可以从写作角度、修辞两个方面重点谈一谈”,就可以保证学生的思维集中在写作角度(色彩、动静等)和修辞方法(拟人等)两个角度上,从而避免了东拉西扯,乱找一气,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浪费课堂教学时间、降低课堂教学效果的现象发生。

总之,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是一门大学问,我们只有努力钻研,认真实践全面把握才能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情况的问题,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设计课堂提问, 提高课堂质量 篇4

虽说教师风格、学生状况等的不同, 决定了课堂提问并不定式, 但课堂问题的设计仍有它应该遵守的原则。下面笔者就以《与朱元思书》一课的课堂问题设计为例谈谈课堂提问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八年级下期教材《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短小精炼的山水小品文。我在备课时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能用原文回答的尽量用原文回答。2.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可以从写作角度, 修辞两个方面重点谈一谈。3.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以上三个问题的设计, 主要遵循了课堂问题设计的以下原则。

一、问题设计的规律性原则

(一) 符合教材的意图

《与朱元思书》是典范的山水小品文, 领会写景的方法, 领会作者的抒情, 就是这篇教材要传达给学生的主要意图。为了达到这个意图, 我设计的这三个问题各有用意:问题1让学生领悟到写景也应该有一个主题, 能给人明确的印象。学生经过阅读, 应该很容易地找出“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这一答案, 能够很快地明白, 课文就是写“山”和“水”的。问题2则是重点了解和学习写法。从学生回答中我们可以提取“色彩”“声音”“动静”这些角度词, 可以提取出“拟人”等修辞词, 让学生知道写景就应该选取恰当的角度, 使用恰当的修辞和描写方法去尽力描绘, 进而学习到写作的方法技巧, 让这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变成学生的知识, 更变成学生以后可以使用的能力, 充分达到教材的意图。问题3稍稍提高了一点, 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感情,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教材。所以认真地完成了问题3, 学生就可以对课文, 对作者有更高、更全面地了解, 同时也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写景文两大要素———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二)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上面的三个问题, 问题1明显最简单, 学生只需阅读课文, 便很容易地可以从原文中找出“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这个答案。问题2则不仅要读懂, 还要读透才能完成。学生在作答的过程中, 不仅要抓住“缥碧”这些色彩词, 抓住“蝉”“猿”“山”“树”这些动静词, 抓住“互相轩邈”这些修辞句, 还需要把它们提炼出来, 无论从完成的时间还是完成的内容看, 都要比问题1难了不少。问题3不仅需要对全文有总体把握, 更要深入领会作者隐含的深意, 有“揣摩”之功才行, 更比前两个问题难了不少。

这样的问题设计, 符合了学生认知中的“由浅入深”的规律。从“浅”入手, 学生容易接受, 可以完成, 因而也就愿意完成, 同时也可以为后面问题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到“深”结束, 可以更全面地把握教材, 理解教材, 留下深刻的印象, 形成知识和能力。

二、问题设计的突出性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 其根本仍然是教语文, 问题的设计和训练目标也永远应该是语文的, 落脚点也应该在语文上, 更准确地说, 应该落脚点在语言上。只有着重于语言本身, 才能让语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合理, 也只有着重于语言, 我们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以《与朱元思书》的问题设计为例, 这三个问题中, 问题1、3的落脚点都可以从教材原文中找到答案, 问题2更是紧贴教材, 完全从课文本身体会教材, 领悟教材的妙处。

当然, 教材的内容不同, 教学的着眼点也不一样,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情况, 设计一些“开发”性问题。但是语文教学的大方向———语言、文字不能变。因此, 语文教学课堂问题的设计, 要来自文本, 突出文本, 关注语言文字, 符合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而训练的落脚点则一定要落在文本中, 不能随意的无原则的脱离文本, 构建“空中楼阁”。

三、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原则

任何学科的教学行为, 其针对的主要对象就应该是学生。语文学科也一样。因此, 课堂问题的设计首先要针对的对象也是学生。这就要教师全面了解学生, 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程度, 甚至了解一些学生的兴趣爱好。

我校学生的水平在全县处于下游, 学生中有三分之一对课文仅处于读懂阶段, 甚至有个别学生读不懂。因此, 要想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课堂教学中来, 争取不漏掉一个学生, 设计的问题就必须让后进生能参与进来。我所设计的问题1是基础题, 后进生都能回答上来, 而问题2、问题3虽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从答案的寻找过程可以看到,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没有脱离文本。后进生只要愿意回答这些问题, 也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课堂问题的设计更要针对教材, 教材提供的文本具有不同的特点, 这些特点就是教材要教给学生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因此, 设计出能针对这些特点的鲜明问题, 就成了一篇教材问题设计成功的标志。《与朱元思书》是写景文, 怎样写景, 景与情怎样交融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也是要教给学生的知识点和能力点。问题2就是针对怎样写景这个知识点和能力点来的, 让学生领悟到怎样写景, 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内容, 不同景物的不同特点, 选取具有特色的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描写, 是写景的基本方法。而问题3则是针对“怎样情景交融”这个知识点和能力点来的, 让学生领悟写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抒情, 可以通过写景来抒情, 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有目标, 写作中不盲目, 形成最终的知识和能力。

四、问题设计的连续性原则

课堂问题设计的连续性, 主要指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过渡要自然, 衔接要紧凑, 不能出现大范围跳跃式发展的现象, 最好是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自然过渡, 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自然跟进。

在《与朱元思书》教学中, 我所设计的问题1是回答“写什么内容”的, 学生很容易得出“奇山异水”这一答案, 那么, 问题2怎样描写的过渡就很自然了。有些问题之间, 衔接不可能处处紧凑,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过渡语来进行过渡。比如问题2回答完了以后, 要是直接提问表达了什么感情, 就显得有些突兀, 教师可以在对问题2的答案总结中设置过渡语如“文章写的‘山奇水异’想表达什么”来过渡一下。尽量不使学生感到东一句, 西一句, 不让学生思维断层, 尽力保持学生思维的持续活跃, 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

五、问题设计的提示性原则

课堂设计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回答, 是让学生通过回答学习课本知识, 而不是刁难学生。因此, 恰当的提示语就必不可少。在《与朱元思书》的问题设计中, 我注重了这一点。如问题2的提示语:“可以从写作角度、修辞两个方面重点谈一谈”, 就可以保证学生的思维集中在写作角度 (色彩、动静等) 和修辞方法 (拟人等) 两个角度上, 从而避免了东拉西扯, 乱找一气, 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浪费课堂教学时间、降低课堂教学效果的现象发生。

总之,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是一门大学问, 我们只有努力钻研, 认真实践全面把握才能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情况的问题,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网络课堂设计 篇5

古人常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来形容好的音乐带给人的听觉效果。给我们教师的启迪就是课堂教学也需要有耐人寻味的结束设计。一个好的结束设计能起到承上启下、提炼升华、发人深省的效果,给人以难以忘怀的记忆,从而激发进一步探求知识的欲望。数学课的结束通常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轮廓,以便于将所学的新知融入知识网络中去,为应用知识或学习后续知识作铺垫:其二是布置作业和预习内容。

从课堂教学技能的角度来看,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使人深思、印象深刻的结尾有助于所学知识的保持,根据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一个悬念迭起、引入入胜的结尾有助于学生克服疲倦,继续积极思维。可见,课的结束也需要认真琢磨,一般来说,课堂教学结束的设计有以下几种:

一、总结归纳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解题的方法,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有序化、模块化、网络化。此法常用于新知识密度大的课堂小结或某一单元复习教学。如充要条件的第二课时的结束可以设计如下。

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并小结,教师补充完善。

1.充要条件;若p?圯q且q?圯p,则p是q的充要条件。

2.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不仅要考察p?圯q是否成立,还要考察q?圯p是否成立。

3.判断p?圯q是否成立的方法。

思路1:判断若p则q形式命题真假?

思路2:若p则q形式命题真假难判断时,转化为判断其逆否命题,即若┍q则┍p的真假。

思路3:集合的观点,即p是q的充分条件,则p对应的集A是q对应的集B的子集。

二、练习巩固法。此法是针对学生理解和应用某些知识时常出现混淆是非的现象,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新课结束时,通过提问、板演、小测验等方式实施训练以达到完善、巩固和深化知识的目的;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纠正错误。

如函数在上y=Asin(?棕x+?渍)的图像的第三课时可以设计如下。

1.由正弦曲线经过怎样的变化可以得出下列函数y=sin(2x-)的图像。

变式(1).已知函数y=sin(4x+)的图像为C,为了得到函数y=2sin(4x+)的图像,只需把c的所有点()

A.横坐标扩大到原来的10倍,纵坐标不变。

B.横坐标缩小到原来的倍,纵坐标不变。

C.纵坐标扩大到原来的10倍,横坐标不变。

D.纵坐标缩小到原来的倍,横坐标不变。

变式(2).已知函数y=sin(4x+)的图像C,为了得到函数y=sin(x+)的图像,只需把c的所有点()

A.横坐标扩大到原来的4倍,纵坐标不变。

B.横坐标缩小到原来的倍,纵坐标不变。

C.纵坐标扩大到原来的4倍,横坐标不变。

D.纵坐标缩小到原来的倍,横坐标不变。

变式(3).已知函数y=sin(4x+)的图像为C,为了得到函数y=sin4x)的图像,只需把C的所有点()

A.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

B.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

C.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

D.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

变式(4).将正弦曲线上各点向左平移个单位,再把横坐标扩大到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则所得图像解析式为()

A.y=sin(-)B.sin(+)

C.sin(+)D.sin(2x+)

2.函数y=f(x)的横坐标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再向左平移个单位,所得到的曲线是y=sinx的图像,试求函数y=f(x)的解析式。

三、首尾呼应法。此法用于创设悬念情境引入的数学课,在结束时通常要指导学生用新学的知识消除导入时的悬念,使导入和结束相呼应。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使学生享受到运用新知识的乐趣。

如在古典概型第一节课时,可以在导入时设计如下。

课前兴趣阅读。

1.我们班级××同学在今天过生日的概率是多少?某两位同学在今天过生日的概率是多少?至少有两位同学在同一天过生日的概率有多大?

2.演讲比赛时,参赛选手的演讲顺序通过抽签决定,抽签时有先有后,你认为公平吗?

同学们,要想解决上面的问题,就让我们继续学习概率吧!

相对这样的设计,结束时可以设计如下。

我们现在来回答上课时的问题,一年按365天计算,我们班某一位同学在今天过生日的概率是多少?根据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计算应该是1/365,那么某两位同学在今天过生日的概率是多少?我们班至少有两位同学在今天生日的概率又是多少?抽签决定顺序是否合理等等问题有待于我们以后进一步学习概率知识。

四、问题悬念法。此法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与本节或下节内容相关的、耐人寻味的问题,促使学生继续深入思考。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有利于完善认知结构,还可以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椭圆的标准方程第一课时的结束可以设计如下。

由学生总结:1.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方法。2.椭圆两种标准方程的比较。3。椭圆的标准方程的简单应用。4.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5。播放彗星图片,提出课外延伸问题,让学生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彗星的资料并试着回答:为什么有的彗星经过若干年后能够再次光临地球,而有的彗星却和地球只有一面之缘呢?

五、体会交流法。即针对某节课的内容,利用授课结束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把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方法、技能,以及从老师或同学那里所得到的体会做一个交流,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情感沟通,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平均变化率一课的结束可以设计如下。

1.这节课我的收获是______。2.我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____。3.这节课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是____。4.我从同学身上学到了____。5.我对老师的这节课还有什么意见或建议____。

六、投影知识结构法。即针对一节课的内容,由教者设计出知识网络,以小黑板或者投影的形式给出,这样的结束便于学生对知识形成整体印象,使新学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不容易遗忘,更便于将知识融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如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的第一课时就可以采用此种方式,设计结束如下。

七、表扬激励法。朱永薪教授认为,在激励学生方面,可用“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来表述。言下之意,教师的表扬与鼓励,可以充分激活学生学习的潜力。尤其是学习成绩滞后的那部分学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激励,哪怕是他们的一个小小的闪光点获得了老师的注意并受到表扬,都会受到莫大的鼓舞。为此,教师在结课时可以有意识地去表扬滞后生的独到的见解或闪光点,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数学的信心,使其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提高其数学能力和素养。

诚然,数学课堂结束没有固定的模式,要因人,因内容等来决定形式,以发挥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构建高效课堂 篇6

关键词:兴趣点;重点;艺术与技巧;开放与灵动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将促进学生有效思考,提高课堂效率。那么,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构建高效课堂,我觉得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堂提问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勇于探索事物的根源,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容易接受。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考虑趣味性。课堂提问充满趣味性,只有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才能活泼生动。这样通过提问,学生讨论,寓教于乐,激发兴趣,把学生“要我学”的情绪迅速扭转过来,变成“我要学”,从而达到了高效教学目的。如,我在上《苹果里的五角星》这一课时,开课时我是这样提问的:“同学们,你们喜欢吃苹果吗?”不言而喻,苹果是“水果之王”,孩子们大多都比较喜欢吃苹果。接着我又问:“你们用刀切过苹果吗?它里面有什么呢?”孩子们都无语了。在孩子们的沉思中我又抛出了问题:“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文说苹果里有五角星,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苹果里的五角星》。”通过这样的提问,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探求新知的欲望,相信课堂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二、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突出重点

教师要钻研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现以《最佳路径》的三种课堂提问设计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

第一种:

(1)格罗培斯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你从格罗培斯身上学到了什么?

第二种:

(1)老太太是用什么方法卖葡萄的?

(2)你从老太太卖葡萄的方法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第三种:

(1)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2)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与法国南部老太太卖葡萄有什么联系?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3)你从格罗培斯身上学到了什么?

《最佳路径》是一篇内容生动、意蕴深远的课文。它的主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赞扬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是完美设计,格罗培斯是一个做事严谨,不怕困难,力求完美,追求最佳的一个人。二是说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是由格罗培斯从老太太卖葡萄的做法中受到启发,产生灵感而设计出来的,从而给人以启示: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本身就是一种最佳选择。从以上三种问题设计来看,第一、二种问题设计没有全面把握课文的重点,都存在片面性。第一种问题设计,重在分析主要人物格罗培斯的特点,使学生的人格受到教育。第二种问题设计,仅仅对老太太独特而有实效的做法非常赞赏,同样没有全面把握课文的重点。分析之下,第三种问题设计,既紧扣教学目标,又准确全面地把握了课文重点,突出了难点,显然比第一、二种问题设计更加合理。

三、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

比如,“是不是呀?”“对不对呀?”“听懂了吗?”等等口头禅,毫无意义和启发性。当然,这样的问题我自己在课堂上也经常会无意识地问到。有时候当学生被我问烦了,他们干脆不回答了,每当这时,我总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没人注意的小丑,在讲台上自问自答,那滋味还真不好受。

四、课堂提问要开放灵动,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

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教学自然又向高效前进了一步。比如,我在执教《三袋麦子》这一课时,课文本来是要表扬小猴的办法最好,他最聪明能干,但是班上一个同学说她不赞同,她认为小猴的方法也不好,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他把一口袋麦子全部种下地,结果连麦子的味道都没尝到,很不合算,虽然小猪贪吃不对,但至少他还能尝了一下味道,我一听,有道理,我让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展开交流,那他们三个人方法都不好,怎样处理这袋麦子最理想呢?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最后他们的策略是综合三个的方法取优点,有两套方案可行:方案一:留半袋吃,半袋种下地,这样既解决了当时的饥饿,又可以永远有生活来源。方案二:三分之一袋吃,三分之一袋存下,三分之一袋种下地,这样既有现在吃的,又有近期吃的,还有明年吃的多好!这实在是意外的惊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在准确抓住教材特点的基础上,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提出具有开放而灵动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这样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有利于学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徐承芸.令人生厌的语文课[J].小学语文教学,2015(12).

网络课堂设计 篇7

课堂伊始,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时目标”:“大家和老师一起读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我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课堂:如此生硬地“搬”出课时目标, 这是语文课吗?从本质上讲, “语文教学目标是对一个课时的教学活动之后学生行为和心理变化的预期。语文教学目标必须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当现实教学中, 广大一线教师喜欢把陈述教师应该做什么的教师的行为 (即教学要求) 作为“教学目标”时, 是不利于课堂教学操作, 更不利于教学结果的检测与评价的。所以, 一堂课的课时目标不单是明确、切实可操作、可检测的, 还应当谙熟于教者心中, 在环环相扣的教学情节铺陈中, 逐一引导实现, 追求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美, 真正实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让语文课真正具有“语文味”。

接着, 教师多媒体展示作者蒲松龄的详细资料:“让我们一起走近蒲松龄”。

“走近”?教师提出这个要求后, 学生如何做?做什么?学生不过是读一读材料, 熟悉而已, 没有主观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也没有客观地训练学生搜集、整理知识的基本技能, 这何尝不是“填鸭式”教学?加涅指出:“离开了学习者的动力……不能引起学习。”简单就是高效:真理都是朴素的, 好课都是简单的。我认为倒不如直接提问:蒲松龄最擅长写什么?似乎更具体, 更有方向性。学生更能清晰地知道该从哪个方面、如何回答问题, 更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主动学习的兴致和情趣。

接下来, 教师展示教学环节“读顺句子”:“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读通、读顺句子。”学生读了不到两分钟, 教师又布置新的任务:“请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比一比哪组读得好。”

七年级学生接触的文言文并不多, 对文言文的初次阅读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教师应当在读前给予一定指导, 或是范读。 (诚然, 现在的公开课基本都变成了学习成果汇报课, 尤其在不需要借班上课的时候。) 在没有理解文意的基础上, 如何做到“读通、读顺”?果不其然, 在后面的学生赛读环节, “其一/犬坐于前”、“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等重点语句朗读节奏均出现了问题。或许, 教者本就在等着类似问题的出现, 站出来纠正一番, 方显教师的指导作用?

或许是众多公开课执教者的共同心理:急于展示自己设计的环节, 全然不顾学生是否已完成上一学习任务。学生刚开始读文章, 尚未“读通、读顺”, 就已经开始准备小组赛读了。学生也生怕“配合”不好教师的展示。其实, 教师指导朗读后, 让学生多读一会儿, 又何妨呢?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度、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 给予相应的思考时间, 让学生的思维在学习中得到训练, 避免有些环节的设置流于形式,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进入到“读顺文意”这一环节。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不理解的内容先组内质疑, 小组释疑, 组内解决不了的, 提交到班上解决。在学生合作学习、讨论疏通后,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友情提醒”:“请你解释” (若干词语) , “请你翻译” (3个句子) 。

应当说这一环节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合作学习”得到了较好的诠释。但教师的所谓“友情提醒”只是象征性地检测自己认为是重点字词句的翻译。检测了解学情的方式有很多种:小组竞赛 (一人提问, 几人抢答;男生考测女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等竞争方式) ,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很多, 但唯有教师的“友情提醒”, 较少地考虑学生的学情, 让自己的主观认识, 先入为主了。又如何做到突出教学重点, 实现高效课堂?

“读懂文章”。教师:“本文情节清晰, 层次分明,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梳理文章内容。”

须知, 教师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 一个“梳理文章内容”, 把学生弄得一头雾水, 为什么不换一个学生能够理解的说法呢?教师的要求只有具体明确, 才能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虽然在教师的“引导下”最终完成了一幅巧妙的板书, 但这些过程中没有学习新知识的惊奇与喜悦, 没有思想碰撞的火花, 有的只是按部就班的学习成果展示。这是细节, 但正是这些细节, 最终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大节”。

“读讲故事”。教师:“不同的角度相同的精彩, 蒲松龄用他的生花妙笔把这一故事写得扣人心弦, 引人入胜。你能从屠户或狼的角度把这精彩的故事讲述出来吗?”……“没有同学举手啊, 那我就提问不举手的。”终于过了一会儿, 零星有几个学生举手准备回答问题了。“嗯, 有几个同学举手了, 我还是提问不举手的。”

抛开学生的心理压力、人格尊严受到挑战不说, 其实任何学生所谓的“不配合”情况发生时, 我们都要反思自己设计的问题的梯度是否合理、有序, 是否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 难度是否适中, 阶梯指导是否到位。此环节的设置, 显然是教者认为的“亮点”。只是学生对文本中屠户和狼的形象认知尚未深入展开, 跳一跳, 还是“摘不到”果实的。

“读评形象”。教师1:“文中的狼具有怎样的特点?从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可以看出来?”教师2:“屠户是怎样的一个人?你从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可以看出来?”

此处的教学环节设置显然应在“读讲故事”之前暂且不说。无独有偶, 我前期参加首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 有幸听了黄厚江老师执教的《黔之驴》, 其中也有这么一个类似的环节, 与大家共同品味。

黄老师在带领学生品读课文, 从文中具体词句的理解分析“虎”和“驴”的形象后, 也有“讲故事”这么一个环节, 不过黄老师是分两步进行的:

第一步:黄老师:讲故事允许学生有自己的发挥, 要忠于原文, 想象要合理, 我给大家起个头, 同学们发挥想象, 接着讲下去……

第二步:黄老师:我们讲故事, 当然要注意讲述者的角度, 揣摩角色心理, 下面男生以“我就是故事中的驴”为开头, 续讲这个故事;女生以“我就是故事中的那只虎”为开头, 续讲这个故事。

最后黄教师小结道:“让我们来一起欣赏名人评《聊斋志异》”。教者展示名人评《聊》的多媒体资料, 学生在欣赏中结束本课学习。

教学文言文, 要教育学生从文言文的作者和背景入手, 回归到作者的写作意图。若是教者对蒲松龄屡试不中的人生境况有所知晓, 深知他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 了解他是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 反映现实生活, 寄托自己的理想, 就不会在总结课堂、回顾学生从狼的角度讲故事这一情节时, 教者对于存在的遗憾, 鼓励学生振臂高呼“我一定会回来的”。模仿“喜羊羊”之形象逼真, 让听课师生为之鼓掌, 感叹, 课堂到此结束, 确是完美。我却认为教者早已远离文本, 远离作者。蒲松龄那对“禽兽之变诈”的满腔愤懑、冷嘲与不屑, 早已荡然无存, 看似“点睛”之语, 恰恰成了最大的败笔。精彩的课堂语言, 是要建立在教者丰厚的知识底蕴和精心的语言设计之上的。做到了这点, 就不难理解最后一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从而真正把握文章主旨, 升华课堂, 提高课堂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课堂语言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 因此, 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语言, 使学生透过教师高超的教学语言, 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 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打造高效课堂。

摘要:高效课堂首先是学科本质的课堂。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教师要具有丰厚的知识底蕴, 善于精读教材、整体把握、巧妙设计, 使学生透过教师高超的课堂语言, 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 从而提高效率, 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网络互动课堂教学平台设计 篇8

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广泛普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 网络技术正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等各个领域产生愈来愈深远的影响, 尤其在教育领域: 网络课堂﹑远程教育﹑校园网的构建都成为教育多元化的一个重要分支。网络教育作为传统的教育的辅助正在补充正在不断崛起。微机室是我校最早具备的网络环境, 信息技术授课中考勤, 教学资料共享, 作业上交批改, 测试等完全可以依靠网络进行。因此, 设计并开发了网络互动课堂教学平台, 以此进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和管理。

2 需求分析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 该教学平台需要完成课程教学、考勤、课堂测试、布置作业、 统计和互评等功能, 将该系统设计为以下几个模块:

(1) 学生

1.课程2.考勤3.测试4.作业5.统计6.互评

(2) 教师

1.班级管理2.章节课程3.公告管理4. 考勤备注5. 作业管理6.测试管理7. 系统设定。

3 开发工具及数据库系统的选择

本系统是属于网络版的数据库软件。采用ASP开发工具,ASP是Active Server Pages (动态服务器主页) 的缩写 , 它是一个服务器端的脚本环境, 在站点的Web服务器上解释脚本,可产生并执行动态、交互式、高效率的站点服务器应用程序。ASP可以胜任基于微软Web服务器的各种动态数据发布。数据库系统选择使用Access 2010, 主要是因为: 本系统主要应用于中小型企事业单位, 数据量较小, 数据维护简单。

4 系统设计

4.1 系统模块

根据学校教学要求和教学班级情况, 设计系统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课程: 按章节显示教师授课标题, 并单击后打开该次课程的详细内容。

考勤: 通过学生用户登陆来判断学生是否出勤。

测试: 学生登录系统后可进行测试, 提交后可显示正确率以及每题的评析, 以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

作业: 只能对本节课的作业提交, 且只能提交一次。如果需要重新提交作业, 需要教师先删除已交的作业。

统计: 统计登录学生的出勤和作业上交情况。

互评: 师生、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评价作业情况, 但每人每天评价次数不多于5次。

公告管理: 为学生首页右侧醒目位置添加公告。

考勤备注: 对于本次课未登录的同学, 注明旷课、病假或事假等备注。

测试管理: 可以添加判断题、单选题、多选题和简答题等, 简答题需人工评分。

作业管理: 为每次课添加作业, 同时可以设置作业相关参数。

系统设定: 可对上课班级、上课题目、作业防抄袭、是否允许评论等进行设定。

4.2 数据表格

针对以上模块需求设计数据库表格如表1, 表2所示

4.3 系统主要操作界面及核心代码

4.3.1 学生作业统计

在学生登录教学平台后, 打开“作业”链接, 可看到如图2界面。单击“显示2012级部09班作业统计情况”, 学生可以看到 该班级所 有学生已 经发生的 作业上交 情况。单 击“显示本节课XXXX的作业情况” , 学生可以看到本节课所有上交作业的详细内容, 为了防止同学抄袭, 教师通常会设置防抄袭时间, 也就是说学生上交作业后不会马上被其他同学查看。学生在查看其他同学的作业时, 也可给出被查看同学作业评价, 或者提出作业存在的问题。单击“小组得分”可以看到组内成员得分和各小组平均分等信息。

核心代码如下:

4.3.2 课堂交互 (管理界面)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交互分析学生对知 识点的掌 握情况。该部分与 “测试”的区别是: 教师可以通过“状态”来选择题目, 单击“查看”可以看到学生做题结果, 例如, m个同学选A, n个同学选B等, 如图3所示。

核心代码如下:

4.3.3 上课设置

教师通过 管理登录 窗口 , 可以对当 前上课班 级、当前上课课程、 是否考勤、是否允许学生自我注册和学号绑定等设置。

4.3.4 作业设置

该教学平台, 所有同学之间, 师生之间可以相互查看作业, 还可以对被查看的作业投票或给出评价等, 为了防止同学之间相互抄袭, 教师可以设置防抄袭时间, 也就是根据课堂时间设置提交作业后一段时间才可查看, 教师也可设置作业是否可以被投票或评论。

5 结语

网络课堂设计 篇9

一、以激活为目标设计任务活动

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当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英语课堂学习活动中,让英语教学事半功倍。因此,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巧妙通过任务活动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冲动,让学生对即将展开的学习活动充满期待和好奇,有效开启学生的“智力门户”。

例如,在译林新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下册Unit 8 Birthdays的教学中,笔者首先通过“头脑风暴”的活动,让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节日名称,在小组内从三方面,即time/food/activities交流节日的相关信息,然后开展集体汇报,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信息最全面。这样的任务活动充满了竞争和挑战,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中,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进去。同时,这样的任务活动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旧知,有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同化新知,为学生有效学习新知搭建桥梁。

案例中笔者通过“头脑风暴”的小组任务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激活思维,有效将学生带入英语学习的乐园中。

二、以理解为目标设计任务活动

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巧妙创设语言任务活动帮助学生有效理解语言,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促进学生有效感知语言和掌握语言,优化学生的语言学习。因此,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语言水平,设计具有趣味的任务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并学习相关语言知识。

例如,在译林新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下册Unit 5 Seasons的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歌曲“Seasons song”,让学生伴随着轻松愉悦的歌曲迅速融入英语学习活动中,然后结合歌词引入话题,通过动画和问题What is the poem about?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主旨。笔者设计了“合作交流,填写表格”的任务活动,让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并展开有效交流,填写四季的相关信息,如weather/ac⁃tivities,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主动积极地展开阅读和交流,寻找相关的信息,不仅有效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语篇的理解,同时也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案例中笔者通过“合作交流,填写表格”的任务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促进学生有效理解语篇内容,有效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互助性,同时有效发展了学生的阅读技能。

三、以交际为目标设计任务活动

英语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交际,英语教学应当有意识地发展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因此,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巧妙设计语言任务活动,让学生积极尝试运用所学的语言展开自然、真实的交流,及时巩固所学语言知识,让学生在交流中及时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

例如,在译林新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猜猜我的动物朋友”的任务活动,用多媒体遮住动物部分身体,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语言,如Does it have four legs?What can it do?/…进行询问,获取相关的信息,猜出教师的动物朋友。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准备的动物朋友的卡片,让学生展开“猜一猜”的活动。这样的猜谜活动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信息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寻求答案,让学生主动运用所学语言展开交流,以期求得答案。

案例中笔者通过“猜猜我的动物朋友”的任务活动,在师生、生生间有效建立信息沟,引导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活动中主动积极地运用所学语言展开交流,获取相关的信息完成任务。这不仅让课堂学习活动充满了乐趣,同时有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四、以运用为目标设计任务活动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同时也应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真正体现语言的“工具性”。因此,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生活,以语言实际运用为目标设计任务活动,让英语学习始于课堂,用于生活。

例如,在译林新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下册Unit 8 Birthdays的教学中,笔者结合本课的语言学习内容设计了“调查表”的语言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调查朋友或家人的生日,了解他们的生日时间、生日活动及食品的信息,并做记录。结合调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汇报:Lily is my friend.Her birth⁃day is on the fifteenth of May./...这样的活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不仅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让语言回归于生活,在真实的语言活动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案例中笔者通过“调查表”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语言活动的积极性,将活动和语言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有效巩固并运用所学语言,让英语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有效将语言学习延伸到生活中,有效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目标。

网络课堂设计 篇10

一、课堂提问设计要“准”

“准”就是问题设计准确、符合儿童的心里、不给学生造成歧义.所谓的准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能够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 二是符合儿童的心里特点.课堂问题问得“准”, 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思维状态, 能够明白思维的内容和方向, 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在平时教学中, 经常听到一些年青教师由于提出的问题不准确, 学生无法思考, 更难以回答, 教学活动因此而停滞.我认为作为低年级教师, 你得“蹲”下来看孩子, 按照儿童的心里去设计课堂提问, 问题设计好以后, 应当站在儿童角度“模拟”思考这个问题, 看这个问题是否体现知识的本质, 是否符合儿童的心里特点, 是否有思维的成果, 只有既体现知识本质又符合儿童心里特点的问题才是“准”的问题.

如, 苏教版低年级“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内容, 教材都是以生活情境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 其目的有二:一是体现数学知识有用, 数学知识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二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然而有的教师没有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学时只是提出一些问题, 而问题却没有数学味, 经常专业问学生: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没有从数学角度来回答问题:我看到有小鸭、有小鸡, 还有大树……师发现没有预期效果接着又问:你还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看到大树是绿的, 小鸡在吃虫子……这时教师耐不住性子了, 也不知该怎样再问, 只能硬生生告诉学生一些数学信息.这样的课堂提问由于没有抓住数学的本质, 因此很难达到预期的提问效果, 甚至使课堂处于尴尬的境地, 白白浪费了课上宝贵时间.如果换种方式设计问题: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就会避开情境中的无关信息, 关注情境图中的动物的数量, 一下子就能收集到情境图的有价值数学的信息,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堂提问设计要“精”

问题精就是问题设计要触及知识的本质, 以较少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 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已不多见, 取而代之的是一问到底, 该问的问了, 不该问的也问了, 表面上看学生是在问题的引导之下进行课堂思考和学习, 但是细细推敲, 真正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问题寥寥无几, 所以课堂提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 而在于质量质量高、数量精, 以精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以少量的问题探究出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如, 在教学正比例意义时, 有的教师问了很多问题:问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什么样的两种量?谁先变化谁后变化?是谁随着谁的变化而变化?什么一定?这两种量是成什么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关系?这样的提问实际上只是把正比例意义的语言表达分解成一个个小段落, 学生只是按照正比例意义语言表达读一读, 毫无思维价值, 对学生理解正比例意义没有多大帮助.我在教学时设计里这四个问题: (1) 问题中的路程与时间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明白有运算关系的量就是相关联的量) (2) 请你从路程及时间两种量中任意选两组四个数, 看能否组成一个比例?可以组成多少组不同的比例? (使学生明白任意两组的四个数都可以组成比例, 无一例外) (3) 为什么任意两组四个数字都可以组成比例? (根据比例的意义, 因为比值始终不变, 所以任意两组四个数都可以组成比例) (4) 根据路程与时间两种量中任意两组四个数都可以组成比例, 想一想你认为路程与时间这两种量又是什么样的两种量?学生经历这四个问题的研究, 就从本质上把握了正比例意义的实质, 在此基础上揭示正比例的意义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课堂提问设计要有“度”

网络课堂设计 篇11

关键词:课堂练习;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57-01

就数学学科的特点来说,数学知识大都是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出现的。教师用例题进行教学,用做习题来徇学生是否掌握知识,又要设计各种形式的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形成技能技巧。所以说,数学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教师们已形成了重视数学练习的共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还是存在如下两个问题。

1、课内少练,甚至不练,课外大量练

有这种做法的教师诊断上课时间很宝贵,还是让自己多讲讲,用于学生的练习大部分留到课外支做。

2、追求练习数量,忽视练习质量

以上两种错误的做法,其结果是占用了学生课外休息和活动时间,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容易养成学生作业潦草马虎坏习惯,学生的练习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反馈矫正,很多因此而沦为差生;教师也因为要忙于批发,没有时间去精心备课,使教学上出现一种恶性循环。负担的加重,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倦心理。

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必须从优化课堂教学入手,重视学生练习质量,精心设计课堂练习,精讲多练,让学生在练中学,学中练,练习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教师及时点拨、矫正。窃以为,设计课堂练习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掌握知识有一定的认知过程,课堂上的练习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设计和安排。如在教学“一桶油30千克,用去五分之二 ,还剩下多少千克?”时,我运用知识的正迁移作用,设计了如下两道准备题,使学生弄清例题解答思路的脉络,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

1、一桶油30千克,用去五分之二,还剩几分之几?

2、一桶油30千克,用去一部分后还剩五分之三,还剩多少千克?

二、要紧扣教学目标

目标就是要制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设计课堂练习一定要围绕目标进行,让学生为目标而学,从而实现达标。

三、要考虑到知识的特点

不同的知识有其不同的特点,课堂练习要考虑到这些特点。学生易混淆的知识和联系紧密的知识,可多设计对比性练习;学生不易掌握的知识,可多设计针对性练习;如在上完“已知一个数,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后,我发现学生练习中经常混淆“降价”和“降价到”的含义,我就设计了如下的题组练习,让学生比较。

1、一种药品,原来每瓶12元,现在降价40%,现在每瓶多少元?

2、一种药品,原来每瓶12元,现在降价到原来的40%,现在每瓶多少元?

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层次的要求

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要面向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由于学生的发展水平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总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课堂教学要承认这种差异,设计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满足种类学生的需要,使他们通过练习,都能得到提高。在课堂练习设计中,我针对不同类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都在不停地思维,都有所获。如在相遇应用题的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甲乙两地相距420千米,客货两车分别从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4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30千米,求:(1)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2)经过几小时两车还相距105千米?(3)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后又相距105千米?让三类生去完成问题(1),二类生完成问题(1)(2),一类生完成全部三个问题。

五、课内练习设计力求突出个“新”字

单调重复、枯燥乏味的练习,会使学生厌烦。因此,练习设计还须在“新”字上下功夫。通过新颖的练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练习热情,提高练习效果。如“工程”的巩固练习中,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不乐带的钱,如果只买笔记本,可以买10本;如果只园珠笔,可买15枝。现在他买了6本笔记本后,剩下的钱还恿以圆珠笔呢?”由于题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来的,学生感到新颖有趣,都乐于去解答。

六、练习题的设计要注重自主性,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练习题的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给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分析运用知识的机会,尽可能让学生对自己的练习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和成功者。如,学习《人民币的认识》时,就可设计“超市购物”的生活情景练习题。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扮演顾客和营业員,看哪位营业员收钱、找钱既对又快,哪位顾客会正确、合理付钱。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巩固对人民币的认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换算,体验角色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等,可谓一举数得。

七、练习题的设计要突出纠错性

在学生解答数学习题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完整或者出现了理解上的误差,教师会发现他们会多次在某个知识点上出现错误。设计练习题时,教师可从学生容易发生错误和经常发生错误的地方入手,适当设计一些题目,有意布设“陷阱”,“诱使”学生步入歧途。然后,再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辨析,找出错误原因,归纳出预防的措施。课后再配合题组练习,让学生在不断产生错误和纠错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从而产生防错的“免疫力”。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既要发挥数学的思维价值,又要发挥数学的应用价值。要提高练习题的效益,我们必须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优化设计课堂练习。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胡凌云.关注细节 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01)

如何做好无线接入网络的网络设计 篇12

关键词:网络,设计,无线接入网络

1 我们为什么需要网络设计

随着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 无线项目的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由于通信行业投入巨大, 我们要充分利用现网条件, 所以无线项目的组网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从管理学的角度讲, 通信行业的无线项目也需要网络设计。软件行业的朋友都知道, 大学有一门专门的课程《软件工程》, 业界有软件成熟度模型等标准。在通信行业, 虽然现在没有这种专门的课程和标准, 但是我们通过横向比较, 总结规律也能得到类似的结论。这其实也是精细化管理的实例。

通过在项目中的实践, 我们发现网络设计还有如下好处。

·高效率。先设计再施工, 避免频繁变动;工具辅助网络设计实施, 减少重复性劳动。

·契约化。网络设计交付件经客户认可, 是工程交付期间契约化文档;避免项目交付期间频繁的组网变动。

·低成本。通过工具固化网络设计经验, 降低交付人员技能;集中网设, 降低对设备调测人员的技能。

·端到端。投标阶段提前介入, 减少报价单错误, 与脚本生成工具对接, E2E支撑交付。

2 网络设计活动简介

2.1 网络设计在无线项目生命周期中的位置, 如图1所示。

RAN:无线接入网络

2.2 网络设计的流程

介绍了RAN网络设计的几个阶段和每个阶段的交付件, 以此来引导网络设计人员能够独立完成RAN网络设计。具体请参考图2。

2.3 网络设计的关键点

主要介绍网络设计活动中每个阶段的关键动作。

2.3.1 启动

本节的项目信息收集侧重点在合同信息, 项目整体情况。具体请参考表1。

2.3.2 信息收集

本节的信息收集主要是针对客户现有网络数据、客户对网络的预期、客户的维护习惯等。具体活动请参考表2。

2.3.3 概要设计

概要设计是整个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概要设计的准确与否与后续是否整改有很大关系。其基本原则有A) 与售前口径吻合;B) 满足标书要求;C) 反复与客户沟通确认, 根据客户意见修改;概要设计的具体内容请参考表3所示。

2.3.4 详细设计

在概要设计Á得到客户的确认后, 我们就可以开始进行详细设计了。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和输入输出请参考表四。详细设计的基本原则为:

·正确性 (确保和对端网元顺利对接)

·可靠性 (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考虑冗余备份)

·可维护性 (便于将来平滑扩容)

2.3.5 脚本生成

·实现批量脚本制作

·实现交付人员技能前移, 降低设备调测工程师技能

·减少重复性劳动, 实现效率提升

2.3.6 服务验收

将HLD和部分数据规划表格的主要内容进行整合, 制作网络设计报告。结合合同要求, 向客户提交正式格式的文档, 并要求客户签署网络设计服务验收证书。

2.4 经典案例共享

下面以作者实际参与的一个项目为例, 看一下我们网络设计模式交付的效果。

2.4.1 项目的主计划, 如图3所示。

2.4.2 项目运作

·引入网络设计服务

引入网络设计服务, 在项目总部集中收集信息, 统一规划, 统一下发设计结果: (以K区域为例, 按照网设服务的规则标准)

输出一线1280、1536、2048TRX配置的BSC面板图;

输出CS组网、PS组网、OM组网各一份;

输出与核心网对接参数表;

输出PS域与OM组网IP规划;

统一下发RF信息;输出ABIS端口规划;

……

·引入网设交付模式

引入了网设交付模式:网络设计+网络设计辅助工具+脚本工具

网设交付人员通过使用NEP能够快速输出各区域的BSC的规划, 通过数据配置输出BSC初始化开局脚本, 结合RF信息输出BTS初始化开局脚本。

2.4.3 项目效果

·成功事例:

K区域无线负责人通过网络设计辅助工具输出的BSC脚本打通First call, 经与客户进行深入沟通K区域RAN网络规划设计情况, K区域B中心机房BSC下167个站点按照工具输出完成数据配置, 已有10余个On air。其余的只要客户传输到位, 即可加载基站配置, 客户对

此非常满意。

·效率提升

上一篇:狂犬病的危害及其预防下一篇:作文审题三步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