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交通网络设计

2024-07-11

混合交通网络设计(精选10篇)

混合交通网络设计 篇1

全球经济增长,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网络时代已经来临。新时代, 传统教育培训面临极大的冲击与挑战, 教育已经不再是从前黑板加粉笔的课堂, 现代教育融入了科技化元素, 使得“学习”这一概念更加多元化。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使教育领域发生巨大变革, 使教师培训模式发生极大变化。

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面授培训的结合是近年来教师培训模式的一大创新性突破。网络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培训中存在的诸多弊端, 给“学习”这一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网络培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极大限度地拓宽了培训的辐射范围, 令“资源共享”这一概念在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是世界范围内得以实现。教师可以更多地利用自身碎片化的时间参与培训与学习, 突破了教师参训时间及方式上的局限性。同时, 网络培训增加了教师参与互动的机会, 不论是知识的传递, 还是同伴的交流, “交互”让知识在聚合与传授中构成完美的轮回。

然而, 传统的网络培训却存在许多问题, 有其无法打破的魔咒。因此, 混合式网络培训的出现便是对传统网络培训的一种弥补与改进。

一、传统网络培训无法打破的魔咒

兴趣,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 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习者对某一内容有兴趣, 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而传统的网络培训往往难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 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四点:首先, 传统的网络培训课程内容乏味。学习内容决定了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决定了学习态度。如果学习内容不够吸引人, 那么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则难以调动, 导致其学习自主性不高, 注意力难以集中, 学习效果无法保证。其次, 传统的网络培训课程形式单一, 多为授课教师灌输式传授。授课教师即使在课件设计上已经尽力创新, 却也难以改变教师学习的倦怠。一节45分钟的传授性课程, 学习者通常会在15至25分钟之间进入疲劳低谷, 注意力下降。这种单纯灌输式的网络培训无法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再次, 传统的网络培训缺少互动。学习作为一种活动, 发生在人与人之间, 而非人与机器之间。这就决定了网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 学习者失去了展示个人人格魅力的舞台, 同时学习者在学习中无法得到激励。最后, 传统网络培训容易忽视学习评价。学习评价有助于让学习者判断自己的学习方向。传统的网络教师培训让专家和教师的交互变成了学员与计算机的交互, 传统的培训中没有精细的学习分析系统, 这就让受训教师难以在第一时间内掌握自己学习的情况, 进而也就很难明确自己学习的方向。如果该教师还是在缺少同伴互助的情况下学习, 那么他就更容易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了。

为了更好地进行网络教师培训, 形成更为有效的培训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与提升综合平台 (以下简称综合平台) 自2010年起, 探索了通过“混合式研修”模式开展全新教师培训的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 经过潜心学习与积累总结, 逐步形成了具备综合平台特色的混合式研修培训模型。

二、构建“精彩”的混合式网络培训

混合式研修 (或称混合式学习) 是近年来在各大培训机构中被广泛热议的一个新生概念, 它是指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相结合, 实现二者优势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

综合平台在混合式研修服务的过程中一直在寻找一种途径, 融合传统学习与网络学习的优势, 最大限度地互补双方的薄弱点, 让教师在学习中获取完美的体验, 从而为培训带来更优的效果。如何设计一次“精彩”的培训, 激发教师参与项目研修的兴趣, 是此次探索的主题与目标。

与传统的教师备课不同, 混合式研修的课程设计融入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元素, 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 将同步活动与异步研修相结合, 将在线互动与实时沟通相结合, 全方位改善教师的学习感受, 变枯燥为多彩, 运用多元化手段, 真正打造适合教师长期参与的网络研修培训模式。

1.“精彩”的内容, 真正切合教师实际需求

在混合式研修的课程设计中, 制订研修方案和撰写“教案”是必经的步骤, 综合平台根据项目培训的进程, 以及教师的具体需求, 确定每次研修活动的主题, 并根据主题的不同, 组织不同形式的混合式研修培训。以北京师范大学某个3年一周期的综合项目为例, 根据其3年实施阶段的不同, 综合平台适时调整方案, 磨合实验区需求, 使混合式研修形成了多种可行方式。

在第一年“做中学”阶段, 项目实施的重点是教授实验人员了解项目理念, 掌握实施方法, 明确实施目的。所以在此阶段, 混合式研修活动一般有以下这些方法与做法:异地同步调研座谈会、经典培训课例异步校本研修、专家跟进性异步校本研修、在线同步听课评课、同步视频专家讲座、远程联片教研及互动研讨等。

在第二年“做中研”阶段, 项目实施的重点是引领实验教师根据项目实施的内容, 构建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科研主题, 通过专家引领, 令实验人员掌握自主研究、自主发展的能力。在这一年, 混合式研修的具体做法有:基于主题教研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基于典型课例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基于课例研修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送课到校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同课异构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跨区域教育发展论坛等。

在第三年“做中发展”阶段, 项目实施的重点是让实验学校掌握自主发展的能力, 通过总结项目实验的成果, 形成专家辅助实验校自主发展的模式。在这一年, 混合式研修的具体活动有:跨区域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千里传音话心手总相连”实验校结对子系列活动 (如:观摩种子实验学校、明星校长经验分享、骨干教师培训者培训等) 、跨区域课题研究成果论证会等。

2.“精彩”的形式, 多元化开展教师培训

针对传统网络培训形式单一、学生坐在电脑前看课件、缺少同伴互助、学习兴趣低等突出问题, 综合平台在实施混合式研修时, 重视将面授与网络相结合、同步与异步相结合、实时交互与网络沟通相结合的途径, 让教师体验多种形式的培训研修活动。

首先, 面授培训与网络培训结合, 优化学习效果。在一次混合式研修的培训中, 面授学习充分利用学员整块的时间, 通过开展集体研修, 教研员与教师面对面总结问题, 并反馈给专家。其次, 将同步培训和异步培训融合, 打破时间、空间限制。专家通过网络现场活动, 针对实验者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在同步培训的基础上, 异步培训为回顾、反思、深入研讨主题提供了平台, 实验人员可以反复学习, 深化认知。后期的异步课程则是为实验教师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创造方便, 通过零散的积累, 学习上线课程, 获取资源供线下学习使用。

3.“精彩”的交互, 在冰冷的网络中融入情感交流

科学合理的交互设计可以激发教师的情感反应和学习动机, 让教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情景中, 主动在交互中获得学习结果, 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为方便教师参与“交互”式学习, 综合平台将移动互联技术融入到同步视频培训与异步网络课程培训中, 将微博、微信等现代沟通媒介加入培训, 拓展了沟通的范围与途径, 方便教师参与互动。

在设计混合式研修的交互时, 综合平台大致将其归类为教师与学习资源的交互、教师与专家的交互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互三种。首先, 在教师与学习资源的交互中, 不单只用纸本、电子邮件等传统方式提供信息, 还将视频资源、问卷资源、演示文稿资源等不同形式的学习载体提供给教师, 教师还可以通过短信、微博、网络课程等不同途径, 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其次, 教师与专家之间的互动是最重要的交互, 这是教师在项目培训中迫切需要的内容。借由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全新体验, 综合平台除了提供电子邮件、短信平台、热线电话等传统沟通途径外, 还构建了微博平台、微信平台、视频语音平台, 为专家开展日常培训指导提供便捷, 构建可交互的平台。最后, 教师之间的沟通、学习互助是提升培训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让教师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相互帮助、启发思维是培训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综合平台通过建立课程论坛、建立答疑区、建立交流小组等更多种形式, 为实验教师搭设沟通桥梁。

4. 监控效果, 提供学习评价及信息反馈

项目实施的效果一直是项目委托方关注的重点。综合平台在服务项目实验的过程中, 注重用数字说话, 真实、客观、明确地反馈实验校、实验教师在参与混合式研修时的第一手信息。

第一, 构建实验人员档案。每一位在综合平台参与混合式研修的实验人员, 都将在平台中备份一份个人学习档案, 在参与项目过程中, 每一位实验者的每一次学习都将有所记录。

第二, 实时更新课程学习信息。在综合平台异步平台上学习课程, 教师都可通过2个渠道获取课程学习情况。首先, 在登录平台的首页, 教师们即可看到他需要学习的课程名称, 根据课程分类在“在读课程”、“审批中”、“已结束”的情况, 了解自身的学习进度。其次, 在每门课程内, 都有课程进度指示条, 以及课程结课条件等, 教师可以根据进度提示, 了解课程学习进展。

第三, 出具异步课程反馈报告。在综合平台开设的每一门网络培训课程, 都会在课程完结后的一周内, 向学员出具课程反馈报告。报告中明确地说明参与课程的每一位学员的学习情况, 同时根据整体数据分析学员的参与度、学习时间分布等情况, 为更好地开展项目进展情况分析提供依据。

第四, 运用同步活动调研信息反馈表。综合平台在实施混合式研修的过程中, 注重倾听一线实验者的心声, 每次混合式研修活动结束后, 都运用信息反馈表对参与研修活动的教师进行意见采集, 并通过分析一线教师的意见, 改进混合式研修的实施途径、方式、内容, 真正贴近实验者的需求。

三、未来的课程将更加“精彩”

展望未来, 在网上课程设计方面世界领先的理论已有了全新的突破, 基于M O O C的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模式已经被全球一流的高等学府所认可并实施。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以其免费、高质量、易获取、能够提供持续的课程资源等诸多方面的优势成为在线学习最流行的课程选择。北京师范大学拥有丰富的教育培训资源, 如何更高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提升培训的精彩程度, 让实验者从被动学习变为兴主动学习, 让知识的传递更加顺畅, 让教师在分析自身培训效果时更加清晰、明确, 获得令人赞叹的“精彩”体验, 将是综合平台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更多摸索与提升的关键。

混合交通网络设计 篇2

研究城市发展过程中新建交通小区的配套道路网络设计问题,提出将新建交通小区与现有路网科学合理连接起来的`方法.首先用双层规划法建立该问题优化模型,该模型在考虑交通用户出行行为的情况下,可以确定最优的新建路段选址方案及通行能力设计方案;然后基于粒子群优化技术,设计一个启发式求解算法.最后用一个简单的网络例子验证并分析模型与算法的有效性.

作 者:张好智 毛保华 高自友 ZHANG Hao-zhi MAO Bao-hua GAO Zi-you 作者单位:张好智,高自友,ZHANG Hao-zhi,GAO Zi-you(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北京,100044)

毛保华,MAO Bao-hua(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综合交通研究中心,北京,100044)

未来交通,混合动力 篇3

乔·雷德菲尔德先生专门从事能源系统工程,在美国西南研究院负责车辆建模和仿真传动系统的管理工作,拥有丰富的设计和项目管理经验,特别是在车辆动力系统等先进汽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方面。

A=Automotive Observer

J=Joe Redfield

A:请您就目前的混合动力市场做个大概的描述?

J:混合动力市场再也不是一个被各种疑惑所观望的话题。这个市场正越走越广。自从气电混合的普锐斯和Insight这些系列的混合动力车上市以来,美国的OEM制造商已经开始供应越来越多的混合动力车型。许多新的设计也涌入了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市场。更不能忽视的是,中国的政府和汽车工业界一直在十分积极地推动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但是我们应该冷静看到整个市场的情况。以美国市场为例,混合动力汽车今天占到的市场比例也仅为1%。

A:就您所知,目前业界的技术方向是哪些?工程师们目前正在做着哪些工作?

J:以美国西南研究院为例。目前,我们主要研究的混合动力技术的三个领域:第一,也是中国业内同仁非常关注的能量储存系统。我们的内部研发计划,目前正在开展对先进锂电池的研究。另外我们还在积极推进ESSES(Energy Storage System Evaluation and Safety)商业联盟计划,对混合动力市场上所有的化学电池储能系统进行测试和表征分析。第二,我们的工程师正在研究新的方式,来整台和控制电动马达和混合驱动器,并入传动或车辆驱动系统。另外,我们还在为军工、商业制造企业等,进行着先进混合驱动模型和模拟的研究。这个领域大致可以分为传统的气电式混合动力、插入式电动混合动力,和大型军用及商用卡车的液压式混合动力系统。

A:是否充电式混合动力车更加省油?

J: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经常被宣传到,每加仑可行驶100、或200、甚至300英里,这有些用词不当。我们不能用对传统的传动系统衡量的方式,去测量充电式混合动力的燃油经济性。充电式混合动力车的电池需要人们在家进行充电,汽车会使用该电池为最初的推进能源,直到它足以耗尽,然后启动发动机。PHEVs(充电式混合电动汽车)的额定电流为10、20、30或40mA(毫安),是用于最初只是用电力的启动里程。

比如,你有一辆PHEV-40,每天就跑40英里或更少的路,那就根本不需要启动发动力。在这种情况下,用现在的计算方式,每加仑就折算出了更多的英里数。要想准确计算,你还要考虑电池的电动能源在启动时的里程数。所以,300英里/加仑是有些夸大其辞的说法。美国西南研究院的技术人员目前正在参与开发,一套针对充电式混合动力车辆的燃油经济性的测量标准。

A:在后续的混合动力研究过程中,能量储存是主要问题吗?

J:混合动力研究的一部分挑战来自能量储存,但控制能力也不可小觑,即如何控制不同的系统,以达到预期的性能和使用寿命。SWRI目前就从事电池技术相关的材料研究、电池寿命预测、混合动力拓扑和控制系统开发。我们参与各个环节的研究,为混合动力项目的执行提供支持。

A:充电式混台动力和智能电网就足以交通运输需求吗?

J:以下是我对未来5年、10年乃至20年做出的预测:充电式混合动力将普及到基本住宅交通,你可以在家里给车充好电,然后开着去上班或上学。回家以后,你再将车插回到车库或停车位上的插座。

你可能做到一个星期,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都不需要往油箱添加一滴汽油。但这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其背后是一个先进的能源管理系统,家和车在你个人和国家的能源系统一智能电网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从你给混合动力车充电的那一刻起,智能电网就开始与你的车通讯,你的车会知道有多少能量被储存,下一次行程会在什么时候需要多少能量。同时,电力公司将计划何时需要往电池内储存多少能量,以充分利用最清洁最高效的能源生产系统,即间歇性电网系统。电力公司将利用夜间低成本的电力资源来为你的电池充电。

混合交通网络设计 篇4

在全球信息化的时代里,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人们联通一切的工具,正不可或缺的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对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发展以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如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日益紧密,然而“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跟原子能的发现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祸害人类一样,计算机网络具有的多元性、多发性、广泛性、开放性等特性,这些特性一旦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就会给计算机网络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计算机网络必须要有一个安全可靠的防护系统,来抵御这潜在有可能的攻击。

1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网络之间的信息传输量也在急剧海量增长,很多机构和部门在利用网络加快业务运作的同时,其上网的数据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攻击和破坏,因此要加强计算机安全防护。

针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带来的安全威胁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计算机病毒:威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大敌是计算机病毒木马,病毒木马制造者在计算机植入的具有破坏功能程序、代码,或者侵入系统后门,植入木马程序,远程操控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病毒的破坏威力路人皆知。因此,加强对病毒的防范不容忽视。

(2)黑客。互联网在我国得到迅速普及,很多政府部门、证劵公司、银行、企业等机构的计算机网络都曾遭到黑客攻击。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已经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3)计算机网络安装和使用的软件有漏洞:由于开发的任何一个操作系统或计算机软件,都不可能是无懈可击,毫无漏洞。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会让我们的计算机网络时刻处于危险之中,存在安全隐患。

(4)系统安全设置不当:安全设置不当会造成安全漏洞,比如防火墙软件的配置不正确等都会很危险。

(5)计算机网络使用者安全观念不强:登录用户密码随意,让人容易猜,很多人为了图个方便,直接用系统默认,或将自己的账户密码随意转借给他人或与别人共享,个人保密意识差。

2 计算机网络安全应具备的功能

为了抵御可能发生潜在的网络危险,整个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安全防护必须具备以下功能:

(1)拒绝访问控制设置,增加加密通讯和准入认证:对特定网段和服务建立的安全访问控制体系,将绝大多数攻击阻挡拦截在到达攻击目标之前,御敌于国门之外。这样使黑客不能容易获取、修改敏感信息以及入侵黑客假冒合法用户登录系统。

(2)提供攻击监控,实时检查安全漏洞:通过对特定网段和服务建立的预防和识别攻击监控体系,可实时检测出绝大多数攻击行为,并对攻击行为采取响应的行动(如断开网络连接、记录攻击过程、跟踪攻击源等)等拦截动作,对安全漏洞的进行周期检查,即使攻击可到达目标,也可使绝大多数攻击无效。

(3)多层安全防御,灾后备份和恢复:攻击者在突破第一道防线后,能延缓或拦截其到达攻击目标,即使计算机网络系统被攻击了,也有良好的备份、恢复等容灾机制,可在系统被攻击造成损失时,尽快地恢复数据和系统服务,其防护思路是壁虎断尾思路,是一种无奈之举。

(4)组建系统安全中心,为信息系统提供安全防护体系、实时监控、预防紧急情况服务。

3 为网络系统安全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要想实现上述的网络安全功能,应对整个网络系统进行全维度防护。

(1)网络系统物理安全,物理安全有两个方面:一是人为对网络的损害,二是网络对使用者的危害。

计算机网络对人的危害主要是电缆的电击、高频电子信号的辐射(也叫电磁辐射)等,这需要对网络系统的绝缘安全、接地防雷和安全屏蔽等防护工作做好。

(2)用户访问控制安全。用户在登录访问系统能够识别并验证登录用户,将用户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3)网络数据传输安全。数据传输安全必须保证网络上被传输的数据信息的安全,对数据传输安全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系统加密与用户数字签名。数字签名是数据的接收者用来证实数据的发送者身份和消息完整性无误的一种识别方法,主要通过加密算法和证实协议而实现。其后台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算法系统,对数字签名进行从伪造从理论上是不可行的。

(2)防火墙。防火墙技术是互联网上广泛应用的一种安全措施,它是设置在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的一系列部件的组合设备。可以通过监测行为、限制行动、及时发现更改跨越防火墙的数据流动情况,尽可能地检测网络内外信息、数据的运行动态,以此来实现网络系统的安全防护。目前很多公司已经把这个技术集成到设备中。作为一种高级访问控制设备,放置于不同网络安全域之间,它通过相关的安全策略来控制(允许、拒绝、监视、记录)进出网络的访问行为。

(3)用户名和密码认证、摘要算法的认证。这几种认证方式配合使用是最常用的一种认证方式,用于操作系统登录、网络远程登录、远程登录等,在远程拨号认证协议、开放路由协议、SNMP Security Protocol等均使用共享的密钥,加上摘要算法进行认证。特别指出的是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环节,唯一要说明一点是,使用的密码和用户名不能太容易被人猜到。

(4)虚拟专用网络技术。虚拟专用网络技术主要提供在公网上的安全的双向通讯,采用透明的加密方案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的工作原理:VPN系统可使分布在不同地方的专用网络在不可信任的网络上实现安全,它采用复杂的算法来加密传输的信息,使得敏感的数据不会被窥探、窃听、窃取。

(4)提高预防病毒防护水平

病毒、木马一直以来就是威胁信息系统安全的元凶。由于网络的广泛互联互通,病毒、木马的传播途径和速度正在以超出人们想象的程度进行传播。按照病毒、木马的特点和传播路径可以分为以下方式传播:

(1)通过FTP,电子邮件、软件系统传播病毒、木马。

(2)通过软盘、光盘、磁带等硬件介质传播病毒、木马。

(3)通过Web浏览页面传播,特别是恶意的Java控件网站传播病毒、木马。

病毒防护的主要方法如下:

(1)随时阻止病毒的传播途径。在防火墙、代理服务器、SMTP服务器、网络服务器、群件服务器上都要安装病毒过滤软件。操作系统上安装病毒监控软件。全方位阻隔和拦截病毒。

(2)及时查杀和清除病毒。使用多种预防病毒软件及时检查和清除病毒。

(3)及时对病毒数据库的升级,由于每天有大量的木马病毒出现,所以要不时更新病毒数据库。

(5)运用入侵检测技术加强整个系统防护,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是一种对网络传输进行即时监视,在发现可疑传输时发出预警或者采取主动反应措施的网络安全设备。是目前大型网络系统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安全防护技术。

4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关系到数据系统安全健康运行,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要全面系统掌握、了解系统的漏洞发生机制和原理以及如何去抵御病毒攻击、非法入侵,同时要注意学习和掌握更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从而实现网络系统的更为全面安全防护。

参考文献

[1]蔡皖东.计算机网络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2]杨明福.计算机网络.电子出版社,1998.

混合交通现象调研思考 篇5

1.1 机非混合形成的原因

在过去计划经济情况下的企业办社会带来的居住与就业接近,居住与其他设施混合的特点造成居民出行距离较短。而自行车恰好适合近距离出行,因此步行、自行车成为最适合的出行方式。而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迅速,在我国,机动车的大量增加只是近20 年的事情。早期的城市交通表现为机动车较少,居民出行以步行与公交为主(早期的自行车价格昂贵);中期表现为机动车较少,居民出行以自行车为主(自行车开始普及),目前则表现为私人交通机动化迅速发展、机非冲突加剧。在我国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并没有给规划师更多的时间去寻找廉价、高效的路网分流体系。如果不存在这种体系,那么机非混合就必然存在,1.2 机非混合交通存在的问题

(1)导致交叉口通行能力降低

我国目前常见的三块板道路(此处三块板道路为广义概念,即人行道、自行车道、机动车道、自行车道、人行道的道路断面交通组织方式,而不是狭义的具有分隔带的道路断面),已经基本解决了路段上的机非混行问题,路段的通行能力与车速基本可以保证,主要是交叉口的混行问题没有解决。交叉口汇聚了不同方向的交通流,当混合交通流进人道路交叉口时,会产生分流点、冲突点和合流点,这些特征点的存在,直接影响着交又口的通行能力,机非混行使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远远低于路段,已成为城市路网中最常见、最普遍和最直接的交通拥堵发生源、交通事故多发地;而且机非混行对理清道路功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起到了消极作用。

(2)路网布局模式的不断恶化

我国城市路网还存在支路普遍缺乏的现象。由于城市干路缺少下一个层次的路网系统,适于商业活动的土地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居民以自行车出行为主,自行车、公

交、步行、机动车均集中在干路上。自行车具有轻便灵活的特性,易停放,宽敞的人行道刚好提供了停车场所。最初为顺路购物,伴随交通量增加,主干路两侧的小规模商业活动逐步升级,最终导致“交通性商业街”的诞生。如果能够从路网上将自行车与机动车分离,那么沿自行车道的商业街将吸引自行车出行者到此购物。对于步行者来讲,在自行车专用道两侧行走将比在机动车道两侧行走更具安全性,同时也会减少汽车尾气对健康的损害。

(3)行人过街困难

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居民出行意向调查表明,行人过街困难、不安全是主要交通问题之一。三块板道路断面大,必然造成行人过街困难。而最大的困难并不是道路宽度问题,而是分

隔护栏问题。设立分隔护栏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自行车的交通行为,而自行车交通行为失范与自行车流量大、法不责众的思想观念有关,与城市道路交通商业功能混合有关。

(4)不利于自行车使用者的身体健康

骑自行车是体力运动,骑行时呼吸加快。机动车排出的尾气刚好被骑自行车的人吸入,自行车使用者首当其冲地成为汽车尾气的受害者。解决对策

如何减少混合交通相互之间的干扰,降低交通事故率是当前人们关注的问题。混合交通是无法消除的,产生诸多问题的根源不是混合交通的“混合”而是“混乱”,所以制定解决公路混合交通问题对策的原则是尽量减少交通冲突和各种交通方式的相互干扰,使混合交通流有序流动。

2.1 加强基本建设,挖掘现有交通设施的潜能,重视城市交通规划

城市道路和交通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一项基本建设,是搞好交通的一个前提条件。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应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多方筹集资金,力争在较短期内,把道路建设和停车场、库等交通设施配套齐全。新建道路和旧城区道路改、扩建时,要充分考虑混合交通所带来的危害,应大力发展三块板道路,提高道路隔离化程度。在交通量大的路口应修建立体交叉,在一些平交路口和立交功能不全的交叉路口,可考虑设置自行车,行人天桥或地道,优化道路结构,减少瓶颈路,断头路,实施路口渠化,以保证道路畅通。

而对于一些中小城市,由于建设资金相当有限 , 交通设施建设的速度永远跟不上交通需求增长的速度,因此首先应该从现有道路着手,充分挖掘现有道路的潜能,用现有空地,开辟停车场,在居民区开辟小客车路线,既方便群众,又会减少自行车量,开辟巷道形成区内小规模道路网,以增加道路通行能力加强交通管制。

此外,要加强重视城市的交通规划。在道路密度大且有次要道路可以利用的地区或是在大规模改建或新建城市,在制定交通规划中可以考虑建设独立的自行车道路系统。这种路网结构将为自行车和机动车提供互不重叠的路网系统,彻底消除了混合交通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干扰问题。

2.2 科学合理的调整交通,加强疏导指挥

科学合理地调整交通,能够有效地减少易堵路段、路口,缓解交通阻塞。要对城市各主要道路的交通流分布的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掌握特点规律,认真分析易堵路段、路口形成的原因,研究制订科学的对策。

运用法规和物体隔离手段,从时间上或空间上进行交通分离,使交通流在道路网上分布均衡,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依据交通法规,有选择地在一些道路上,对某种交通参与者给予在时间上或秩序上优先行驶的权力;利用行政命令采取错时上下班手段,从时间上降低高峰段和提高低峰段,从空间上把某些过分集中的交通量分散开来,以消除交通阻塞拥挤。

(1)机动车、自行车的空间分离

在没有条件建设独立的自行车道系统的地区,要尽量作到机动车、自行车的空间分离,且两种车道之间有实物分隔,增加驾驶员的安全感,从而减少干扰,提高通行能力。在自行车流量大的路段可考虑修建机动车、非机动车分行道;在路口上,可以采用交通渠化或简易立交的方法,让机动车、自行车分流行驶在不同的空间。

(2)机动车、自行车的时间分离

在平交路口,还可以通过交通信号控制,实现机动车、自行车的时间分离,用较少的投资达到增加能力的目的。另外,还可以采取将机动车停车线前移、自行车停车线后置的方法,缩短机动车的路口距离,增加非机动车路口距离,使机动车、非机动车在不同的地点启动 , 从而在不同的时间通过路口,提高了通行能力。

2.3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给自行车交通以方便

公交出行模式对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问题至关重要。为了以很小的代价,引导人们出行选择公共交通,放弃自行车和私人轿车,城市要重视常规公共交通的发展,政府在投资、价格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和一定的优惠政策。我国已经采取公交专用车道,公交优先等策略,但最重要的是提高公交车的正点率,这需要采集基础交通信息,利用信息融合技术对公交车的行程时间预测,在公交车站点利用电子站牌向乘客提供车辆到达时刻,公交车的准时率是公交服务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是否选择公交车。

在特大城市,可以考虑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在中小城市,由于其规模较小,可以利用自行车作为接驳工具进行交通换乘 [7]。给自行车交通方便主要是划出自行车停放场地和自行车专用车道,这样可以减少自行车与机动车的相互影响,减少混合交通的混乱程度。

2.4 加强政府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职能,让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协调发展

城市交通是一个综合的体系,既要研究交通需求和供应的平衡,还要考虑土地和财力的可能,是一项决策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要由政府来负责统筹,主管,才能做到交通管理措施相互协作和协调性;另外政府还需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将城市交通教育融合到小学义务教育中,提高全民交通意识,依靠城市的全体市民共同管理好城市交通。

(1)大力整顿交通,扭转交通秩序的混乱局面

目前城市道路上,交通违章现象十分严重,严重影响了车辆正常行驶,交通部门要集中精力,充分利用法律和行政、经济、舆论等手段,坚持严格管理和专项治理相结合。在整顿中还要对非交通占道、乱停车、出租车、小公共汽车、助动车进行专项治理。

(2)深入交通安全教育宣传,使交通参与者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混合交通秩序混乱存在的原因,是人们缺乏现代交通意识。因此,深人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对广大交通参与者增强交通守法意识,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交通广播电台,以驾驶员、骑车人、流动人口和中小学生为重点,采取灵活多样,形象生动的宣传方式,广泛深人地进行宣传。对典型的交通违章行为,应公开曝光,扩大影响和教育。

(3)公交与私人交通协调发展

混合交通网络设计 篇6

1.1 定义

计算机网络安全包括计算机系统中的硬件安全、软件安全以及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计算机硬件安全主要是侧重物理方面,即环境因素(如温度、空气湿度等因素)以及设备自身受到保护,避免人为及偶然事件的毁损、供电系统的持续稳定以及

行。

系统保护设置:C盘每次启动恢复、D盘随机启动恢复、E盘F盘每周或每月恢复可根据需要自定。这样机房就可进行正常教学使用了。

8注意事项

应用软件最好全部安装在C盘下,上述设置就没什么问题。如果有的应用软件安装在E或F盘下了,则E或F盘就不能设置成每周恢复,而必须设置成:“不使用”。否则,在下周该安装在E或F盘下的软件就不能正常使用了,已被恢复时清除掉了。这是需要注意的。

9其他

上述的系统及应用程序的安装,是以机房计算机为例进行的,当然,它也适用于一般个人计算机,只不过,有些应用软件不必要安装那么多,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安装而已。大致过程相同。

防止线路受破坏等。计算机软件安全主要是指软件及系统中的数据受保护,防止不正当的更改及泄露。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就是要保障计算机网络免受蠕虫病毒以及黑客攻击的威胁。

信息防火墙系统是指在不同网络之间或网络安全域之间所设置的一系列部件的组合,通过对跨越防火墙的数据流进行监测、限制或是更改,进而对外屏蔽网络内部的信息及其运行,保证内部网络的安全。

10结束语

机房计算机首先是为教学提供保障服务的;其次是供考核使用的。

机房计算机是否能安全稳定的运行,这和操作系统及相关软件的安装及平时的维护是密不可分的,应用软件以正版为好,无病毒感染的、运行稳定的共享软件。

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现计算机感染了病毒,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杀毒处理;如果发现故障,应针对故障情况进行相应修复。这样才能为教学提供良好的保障服务。

参考文献:

[1]唐红亮.新世纪计算机机房管理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

[2]徐芳.机房网络化管理[M].潜江:江汉石油职工大学,2006.

(责任编辑:王钊)

1.2 网络安全保障技术措施

为了有效避免计算机网络受到恶意破坏和攻击,最大程度保障其安全性,主要有以下几种网络安全保障措施:

(1)加密技术。即信息的发送方先对信息做加密处理,密码由接收方掌握,接收方接收到经过加密处理的信息后,用解密密钥对信息进行解密,从而完成一次安全的信息传输。加密措施利用密钥来保障信息传输的安全性;(2)身份验证。通过对网络用户的使用授权,在信息的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通过身份认证,建立起相对安全的信息通道,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未经授权的非法用户的介入;(3)防病毒技术,主要涉及对病毒的预防、检测以及清除3方面;(4)进侵检测。对进入系统中未经授权及异常信息及时作出预警,及时检测出信息系统中的安全威胁;(5)扫描漏洞。通过对网络信息系统中的文件及数据加以扫描,进而查找出其中可能受到黑客威胁的漏洞,保障网络信息安全;(6)信息防火墙,即通过对网络传输数据的检测及限制,避免外部非正当信息侵入,最大程度保障网络内部的信息安全。

2 传统型防火墙存在的漏洞

由于防火墙能够根据信息使用主体的安全意愿自主控制信息,再加上其自身所具有的较强的抗攻击力,已经成为网络安全防护的惯用手段。事实证明,采用防火墙技术来保障网络传输的信息安全,既能保证各个安全域之间的相对安全同时也为网络运行中访问权限的调整提供了便利。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型防火墙系统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1)只能检测并预报预先设定的攻击信息,对于新发的非正当信息不能及时发现并加以控制;(2)工作效率不能满足发展迅速的信息技术;(3)对内部的威胁毫无防范力;(4)“单失效点”以及“流量瓶颈”等问题。防火墙系统一旦被攻破,内部网络就会一览无余,毫无安全可言。

3 混合型防火墙系统设计

3.1 混合型防火墙系统的组成

混合型防火墙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内部防火墙、外部防火墙、堡垒主机以及基站主机服务器。其中,内部及外部防火墙在内外网之间构成子安全网,基站主机、堡垒主机、邮件服务器等公用服务器均设置其中,外部防火墙介于互联网与该子安全网之间,内部防火墙介于内部网与该子安全网之间。

3.2 混合型防火墙系统的实现

网络中的非法用户的操作,比较常见的有盗用IP地址,这种盗用行为是通过在内部路由器中绑定的MAC地址和IP地址来实现。考虑到每个网络用户的MAC地址具有唯一性,并且该唯一的MAC地址在网络中一般是以网帧来进行传输的,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给客户IP地址时,在服务器中自动建立一个IP地址和物理地址的映射表。每当用户使用网络的时侯,都会通过数据包的形式发送相应的映射信息到网络中,数据包在发送时必须与主机服务器中的映射表相一致,才能访问网络,否则就会被拒绝访问。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减少或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盗用和非法使用IP地址。

堡垒主机服务器中的应用过滤管理器,对到达的数据包加以分析,提取出各种与安全相关的信息,再将其经由安全通道发送到基站的主机服务器里面,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接收基站主机服务器分析过后传回来的的过滤信息,最后通过对过滤管理器模块的应用,完成相关的过滤工作。

基站主机服务器上的智能认证中心主要通过堡垒主机中传送的过滤管理信息使其运行。来自各方面的请求,在通过内外部的防火墙之后,都必须要在子安全网中通过堡垒主机指定的端口,才有可能完成访问。然后依据针对数据包的反馈,如果传输信息被阻止,则将该数据包丢弃;如果传输的信息是被允许的,则该数据包能通过防火墙;如果规则中缺乏相应的规则,主机上的管理器将对该数据包进行分析,提取出相关的信息发送给基站主机服务器,主机的智能认证系统将接收到的信息和自身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做出结论,更新内、外部防火墙的路由表及过滤规则。

无论是内部网络还是外部网络,在没有通过服务器的认证和主机分布的端口前都不能通过防火墙,这就会直接造成网络通信的中断。即使堡垒主机被攻破了,接收不到主机服务器回传的保密过滤信息,满足不了防火墙的过滤规则,一样通过不了防火墙,这样还是对内外网络造成不了任何威胁。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该种类型的混合防火墙综合了包括包过滤技术、英特网网管技术以及网络地址转换技术,完全可以自动根据不同情况完成内外主机的直接通信,还可以智能地更新过滤规则,匹配过滤策略,能够防止病毒攻击,自动生成相关的事件日志。经过模拟实验,该系统能够很好抵御来自内外部的威胁,保证网络安全,达到了设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网络信息安全新技术与标准规范实用手册(第1版)[M].北京:电子信息出版社,2004.

[2]周学广,刘艺.信息安全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陈月波.网络信息安全[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混合交通网络设计 篇7

关键词:实验网,IPv6全网,校园网,部署

IPv6正从小范围的实验网向大范围的全网支持IPv6应用过渡。原有的ISATAP隧道、配置隧道为主的低速过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IPv6访问需求, 建设双栈校园网和全面的IPv6校园网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目前, IPv6校园网络的实现包括接入实现及内部实现两部分。其中, 接入实现是把校园网已有的IPv6网络通过现有的IPv4网络接入到教育网上的IPv6网络, 达到可以通过其访问世界上的IPv6网络资源的目的;内部实现则是要通过某种机制达到校园网内部IPv6各种应用的访问实现。本文在分析IPv6网络的基本服务的基础上, 综合校园网的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及内部网络设备支持IPv6情况, 对本校的校园网络进行了全面的IPv6部署。

1 IPv4/v6网络部署

学校采用NAT-PT和双栈技术的过渡方案实现IPv4/v6网络部署。整体实现过程是先利用隧道模式实现与外部IPv6实验网通信, 运用双栈技术和升级设备把现有内部网络升级为双栈, 同时利用软硬件平台和支持IPv6协议的DNS设备组建纯IPv6网络环境, 使用具有NAT—PT功能的设备实现IPv4和IPv6互连互通, 解决了纯IPv6网络和IPv4网络间的互通方式。

校园网核心设备采用支持双栈的三层交换机BD-12804C, 激活BD-12804C上的IPV6功能, 使BD-12804C成为双协议栈设备对于支持IPv6的汇聚, 可形成层次化的IPv6网, 此时只需启用汇聚三层交换机的IPv6功能即可。对于不支持IPv6的汇聚, 不通过汇聚层的三层交换机进行通信, 此时可直接通过配置VLAN交由核心交换机进行处理。校园网实施时, 把路由接入方案应用到接入层和分布层的配置中, 同时在核心层和分布层上必须实施IPv6路由。

通过BD-12804启动IPv6功能, 使成为双协议栈。在各系各部门的汇聚交换机上有的能支持IPv6功能, 有的不能支持;对于支持IPv6功能的设备, 从而可以形成三三二的层次化的IPv6网络, 而对于不支持的网络, 我们在BD-12804启用网关功能, 通过VLAN直接跨越汇聚层交核心设备统一处理;在纯IPv6网络中, 通过关闭IPv4网络来实现。

2 纯IPv6网络部署

在建设纯IPv6网络时, 核心的技术课题包括三部分, 首先是建设IPv6的应用服务器组群, 其次是校园IPv6试验网与核心网CERNET2的连接, 最后是IPv4向IPv6无缝的过渡。架设纯IPv6试验环网, 该网络通过手工隧道或隧道代理直接与省网中心的CERNET2试验网连接, 应用的服务器和IPv6路由均在这个试验环网中, 其中应用服务器使用Linux操作系统。

使用BGP4+与静态路由和CERNET2互连, 不仅可实现全球IPv6网络访问, 而且可以利用IPv4 over IPv6隧道技术, 通过CERNET2主干网实现全球IPv4网络访问。一旦接CERNET2, 就要规划申请的地址空间和接入点, 然后配置IPv6主机和路由器。

我们部署的过程, 首先从代理服务器申请获得全球IPv6地址, 并与CERNET2进行连接, 接着考虑IPv6在网络中的部署。部署内容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服务器群组, 其中包括DNS, FTP, WWW服务器等;

·确定一个IPv6防火墙或安全策略;

·为校园网确定一个IPv6地址方案;

·确定地址管理策略;

·把基础设施迁移到双协议栈, 保证IPv6网络能够应用;

·激活IPv6服务和应用, 启动DNS服务;

·在主机系统中激活IPv6;

·激活管理和监视器工具。

利用软硬件平台和支持IPv6协议路由设备组建纯IPv6网络环境, 测试IPv6地址分配、动态地址管理, 建立IPv6网络资源平台, 并对IPv6测试网内用户提供IPv4/v6网络的访问服务支持, 为校内用户提供IPv6服务, 最终实现IPv4和IPv6的安全通信。使用具有NAT—PT功能的设备实现了IPv4和IPv6互连互通, 解决了纯IPv6网络和IPv4网络间的互通方式。

学校网络通过核心路由器 (有NAT—PT功能, 支持路由协议IPv6、MPLS VPN等网络协议) , 实行了IPv4和IPv6网络间的互连;而Linux服务器是一个双网卡的Linux系统, 经过修改内核和启动各种服务, 并且装有Zebra, 通过隧道代理方式与Cernet2相连, 为核心路由器提供网络边缘路由和接入, 该主机还可以为其它单位提供IPv6接入。该路由器为其它路由器提供路由, 并可路由至Linux服务器, 硬件实现了NAT-PT功能, 从而实现了IPv4和IPv6的互通。

3 总结

通过规划和部署全校IPv6网络, 全网IPv6的成功架设为进行IPv6相关技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试验平台。它集多种过渡技术于一身, 可以满足IPv4/IPv6两个网络之间的通信要求, 实现IPv4到IPv6的无缝过渡。

参考文献

[1]Jianping Wu, Yong Cui, Xing Li, etal., ”The Transition to IPv6Part I:4over6for the China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etwork”,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2006-5-7.[1]Jianping Wu, Yong Cui, Xing Li, etal., ”The Transition to IPv6Part I:4over6for the China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etwork”,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2006-5-7.

[2]王晓峰, 吴建平, 崔勇.互联网IPv6过渡技术综述[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6, 27 (3) :385-395.[2]王晓峰, 吴建平, 崔勇.互联网IPv6过渡技术综述[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6, 27 (3) :385-395.

混合交通网络设计 篇8

一、居住空间设计网络平台的总体设想

居住空间设计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意义,是为了实现教学内容的前瞻性、教学形式的灵活性、教学时间的自主性、教学资源的集成性、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教学评价的公开民主性、学习过程的自我约束性、教学管理的时效性、教学研究的及时反馈,最终实现居住空间设计教与学的信息化、多样化、国际化。鉴于此,居住空间设计网络平台的总体设想如下。

创建综合的居住空间设计的相关资源库,包括课程教学平台、课程资源库、交流互动平台。资源库包含设计名家库、优秀作品库、教学课件与教案库、室内设计历史资料库、网络资源链接、论文成果库等,丰富的资源可为学生自主学习居住空间设计。充分利用交流互动的平台促进交流,让学生敞开心扉,大胆说出设计构思,使师生互动良好、教学相长。

二、平台整体构架设计

网络教学系统的构建有其特有的原则,赛课(Sakai)软件的要结合网络教学的特点进行构架。居住空间设计网络教学平台在功能上包括教师主导模块、学生学习模块、资源共享模块、交流互动模块四大模块内容。

(一)资源共享模块。

资源共享模块是由教师主导建立,但同时也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由教师和学生共同丰富、完善。学生在寻找资源的过程中也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也是一种学习。这样可以弥补学生认知不够的局面、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下资源匮乏,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全面的资源,通过多种媒介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资源共享模块是居住空间网络平台的“仓库”,扩展学生思维空间的主要途径。根据居住空间设计课程的特点,分为课件与教案库、设计名家作品库、传世室内设计作品库、优秀论文库、表达表现库、网站资源链接等项目。

(二)教师主导模块。

教师主导模块是教师统筹安排教学内容的部分,教师要对居住空间课程进行整体设计,要创建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日历、课程进度安排等内容,要让学生清楚时间节点,合理安排每个进度的时间。教师根据讲课进度布置作业、进行在线测试。可以通过访问统计以及学生的学档资料等模块了解和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课程管理监控。

(三)学生学习模块。

学生学习模块主要是学档资料、学习博客、课程学习、作业投递箱四个部分。学生在个人的课程学习空间中,要先了解课程体系。对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资源、日程通知要进行全面理解。学生要按照教师的课程设计完成相关课程内容学习,要及时把个人的学习进度和指导教师进行沟通。

(四)交流互动模块。

网络的普及让交流更为多样化,也更为迅速,时间也较宽松,对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会有更好的优势,因此要发挥网络教学平台在交流互动上的优势,让学生大胆的提问。同时也要通过学生间互动交流,进行思想的碰撞,提高学习的效率,开阔学生的视野。

居住空间设计网络教学平台要打造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交流部分。要做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教师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学习内容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

三、结语

基于赛课(Sakai)教学软件所构建的居住空间设计平台是致力于将课程资源库、课程教学、交流互动整合一体的综合平台,它资源较为丰富,有较为前瞻的教师主导模块和学生学习模块,同时还实现了交流互动。

参考文献

[1]水彩琴.英美文学网络教学系统的构建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

[2]王海洋.互动式网络教学平台设计[J].福建电脑,2013.

混合交通网络设计 篇9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社会上对网络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各高职院校都加大对网络技术的人才培养。《网络互联技术》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等专业的核心课程, 它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网络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掌握网络互联基本技术, 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网络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好《网络互联技术》这门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网络互联技术》是对实践操作要求很高的一门课程,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 对实训设备的要求比较高, 要组建专门的网络互联实训室。由于用以实训的网络互连设备价格高昂, 后期维修成本也很高, 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新的网络设备不断出现, 导致实际的实训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时间上都很难达到正常的教学需求, 影响了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因此为了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我们尝试采用混合学习理论进行教学。

1 混合学习理论的概念

混合学习理论———Blended learning, 并不是一个新名词, 它的理念和思想已经存在了多年。何克抗教授在2003年最先把“混合学习”的概念带进中国, 他对“混合学习”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国内的其他学者。他认为“混合学习”就是一个“旧瓶装新酒”的概念, 混合学习就是结合传统课堂学习 (C-Learning) 和在线的网络学习 (E-Learning) 两者的优势, 既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也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1]。

李克东教授认为:混合学习 (Blended Learning) 是人们对网络学习 (E-Learning) 进行反思后, 出现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较为流行的一个术语, 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 (Face-to-Face) 教学和在线 (Online) 学习两种学习模式的整合, 以达到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2]。

黄荣怀认为混合学习是针对“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根据“合适”的个人学习风格、应用“合适”的技术、传递“合适的”技能, 最终实现具体的学习目标[3]。

黎加厚认为, 混合学习是指对所有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 以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 将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策略、媒体、技术等按照教学的需要娴熟地运用, 达到一种艺术的境界[4]。

台湾邹景平认为:混合 (成) 学习就是老师或开课单位在课程中视教学需要, 而机动选用实体教室、同步模式或非同步模式来进行教学的[5]。

Driscoll (2002) 曾对混合学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她认为混合学习意味着学习过程可以是“基于Web的技术 (如虚拟课堂实况、协作学习、流媒体和文本) 的结合 (或者混合) , 以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是多种教学方式 (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 和教学技术 (或者非教学技术) 的结合, 共同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是任何形式的教学技术 (如视频、CD-ROM, 基于Web的培训和电影) 与基于面对面的教师教学培训方式的结合;是教学技术与具体的工作任务的结合, 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或工作效果[6]。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混合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强调把传统的课堂教学 (C-Learning) 这种面对面 (Face-to-Face) 的教学方式和在线 (Online) 的网络化学习 (E-Learning) 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针对不同的学习者采用不同混合方式, 从而使学习更容易、更便利, 实现最好的学习效果。

2 混合学习模式的构建

2.1 传统的混合学习模式

混合学习的模式有多种, 主要包括由Purnima valiathan[7]提出的技能驱动型模式、态度驱动型模式、能力驱动型模式以及由Barnum和Paarmann[8]提出的一个混合学习的模式。

1、技能驱动模式

技能驱动模式是将自定步调的自主学习同教师的在线指导相结合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 自定步调的学习者同教师之间主要通过电子邮件、论坛等进行交互。在这种模式中, 教师的指导作用十分重要, 是有效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2、态度驱动模式

这种模式是传统的课堂学习和在线协作学习的结合。首先通过面对面的方式把协作学习中的内容、属性、预期结果以及通过什么样的网络技术支持进行等有关的事项向学习者进行交待。这种模式要求学习者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 利用在线协作的方式尝试学习新的内容。

3、能力驱动模式

能力驱动模式是指学习者与专家共同活动并通过在线方式进行互动以获取知识的混合学习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隐性知识的获得, 这种隐性知识的获得, 主要是通过在工作中对专家的观察和同专家的交流。因此, 这种模式包括学习者与专家实时的共同活动, 并通过实时在线交流工具进行互动。

4、Barnum和Parrmann模式

Barnum和Parrmann于2002年提出的一个关于混合学习的模式, 该模式包括四个阶段:基于Web的传输;面对面加工;形成一定的产品;协作扩展学习。

2.2 任务驱动式混合学习模式

由于传统C-Learning教学模式, 从形式到内容都难以满足现在的《网络互联技术》教学需求,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又不可能抛弃课堂教学, 所以我们在坚持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和形式多样的资源, 经过科学的配比, 做到E-Learning和C-Learning有机的统一,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的优势并弥补彼此的不足, 使得教与学都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综合上文说到的四种混合学习模式, 根据教学的实际,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混合学习模式。

任务驱动式混合学习模式是基于学习目标的混合式学习, 是对传统的C-Learning和E-Learning相集合的模式的一种改进。这种模式在混合策略的设计上采用任务驱动, 以完成项目任务、达成学习目标为最终目的。

在这种模式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 采用Face-to-Face方式传授学生基本的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提供给学生足够的适合的网络学习资源, 告知学生最终的技能目标和检验考核方式, 同时也能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始终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 在具备基本的能力素养后, 通过网络自觉学习需要掌握的新知识新技能, 并且可以参照检验考核方法, 不断完善项目任务, 从而最终完成符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这种学习模式可以很好的发挥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的优势并弥补彼此的不足, 使得教与学都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任务驱动式混合学习模式的应用及效果

下面笔者以“RIP路由配置任务”为例, 说明任务驱动式混合学习模式在《网络互联技术》的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笔者利用课堂教学, 面对面的讲授RIP的基本知识, 包括路由表的产生、如何解决路由自环问题、RIPv1和RIPv2的区别等, 并以一个简单的拓扑结构图, 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法现场为同学们演示RIPv1的配置过程。

接下来, 笔者在课程网站上及学习兴趣小组的QQ群上向学生提供教学PPT、课程录像、实验指导书 (pdf格式, 根据任务的性质并集合同学们的能力水平, 实验指导书会提供A、B、C三份, 分别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 、实训模拟器 (PT6.0和GNS3 0.8.6) 等, 并提供一些专业论坛的地址和CCNA、CCNP的相关材料, 这样既能帮助大部分同学完成学习任务, 也能给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提升自己能力的空间。同时, 笔者还公布考核方法, 以帮助学生自我检测目标完成情况并以此督促学生完成任务。

最后笔者还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及时的在课程网站的讨论区和QQ群中探讨任务相关问题, 并由学习委员负责整理这些问题, 对于疑难问题由教师专门负责讲解。

采用任务驱动式混合学习模式后, 教学时间和空间都有了很大的拓展, 不再局限于课堂和实训室, 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 教师也不再为教学时间不够、教学条件不足而担忧;同时也方便了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因材施教, 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下面就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学习《网络互联技术》课程的2个班的期末总评成绩做出对比, 如图3-1。其中12电信班 (74人) 采用任务驱动式混合学习模式, 12通信班 (73人) 由其他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 采用任务驱动式混合学习模式的12电信班无论在及格率还是优秀率都远高于12通信班, 并且12电信班的成绩分布更符合正态分布。

4 结束语

混合学习就是要把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和现代的网络学习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 既发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又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二者优势互补, 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笔者通过对混合学习理论和模式的研究, 以及对任务驱动式混合学习模式的实际应用, 从中深刻的感受到混合学习理论带来的良好效果, 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一, 混合学习课程还表现为个别教师在个别班级中自发的行为, 学校缺乏相应的规划管理, 要健全用以实现混合学习的网络资源是个庞大的工程, 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其二, 学生对混合学习的理解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要让学生明白混合学习不是混乱学习, 不是课堂听一点、网上查一点就能完成的学习过程。

摘要:21世纪是个网络的时代,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各种网络应用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社会对网络人才的需要在不断增加, 各高职院校也在大力培养专业的网络人才。本文结合当前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训教学的现状, 重点探讨如何使用混合学习理论来提高《网络互联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为社会培育并提供优质的网络技术人才。

关键词:混合学习理论,网络互联技术,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9) :37-48

[2]李克东.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 2004, (7) :1-6.

[3]黄荣怀, 周跃良, 王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6

[4]黎加厚.关于“Blended Learning”的定义和翻译[DB/OL].http://www.zbedu.net/jeast/000618.hhml.

[5]邹景平.美国大学混合学习的成功应用模式与实例[J].中国远程教育, 2008, (11) :33-34.

[6]Driscoll, M. (2002, March 1) .Blended Learning:Let’s get beyond the hype[EB/OL].http://www.elearningmag.com/elearning/article/articleDetail.jsp?id=11755

[7]Purnima Valiathan.Blended Learning Models, [DB/OL].www.learningcircuits.org/2002//. (2002) .

混合交通网络设计 篇10

微波固态功率放大器一直以来都是微波领域理论与技术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受到工作波段内固态器件自身特性的影响以及加工工艺等诸方面的限制, 功率放大芯片还未能达到单片直接使用的要求, 为了达到大功率输出的要求, 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功率合成技术。功率合成就是一种由较小功率模块组合成更大输出功率的方法, 其中有空间型合成、芯片型合成、电路型合成以及混合型合成等多种功率合成方式。由于工艺水平等因素的限制, 目前研制大功率、小体积微波固态功率放大器的有效方法是采用由较大功率输出能力的微波单片集成电路 (MMIC) 进行功率合成。

微波固态功率放大器的研制, 主要取决于MMIC或单个功率器件的功率水平以及功率分配/合成器等器件的发展水平。良好的功率合成是实现大功率、小体积微波固态功率放大器功能和性能的首要因素之一。实际上, 由于功率合成存在损耗, 各分路的幅度、相位不能完全一致, 功率合成效率会受到影响, 输出功率总比理论值要小。

从功率分配和功率合成两个方面着手, 在结构简单、加工简易的前提条件下, 重点研究混合环功分/功合网络结构, 通过利用ADS软件对多路分配/合成网络的进行优化仿真和设计改进, 采用多芯片微组装技术最终研制了一款性能优良的宽带微波固态功率放大器, 在9GHz-17GHz的通带内, 实现了46d Bm输出功率, 38d B增益, 具有体积小、功率大、大工作带宽、工作电压低、可靠性高、良好的可重复性等特点。

2 微波固态功率放大器设计

主要研制一款在9GHz-17GHz的通带内, 输出功率为46d Bm, 增益大于38d B, 输入接口形式为SMA同轴输入, 输出接口形式为BJ波导输出的宽带微波固态功率放大器。

经过指标计算和分解, 该宽带微波固态功率放大器采用微带线电路、三级级联放大电路、双级混合环级联功分/合成网络等组成。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并在设计时增加增益补偿电路, 以满足高低温状态的要求。

整个放大器共包括6片MMIC单片微波集成电路。前两级缓冲放大级和推动放大级分别各用一片MMIC, 末级功率放大电路主要由4片平行放置的MMIC组成, 通过四路平面微带结构的混合环功率功分/合成网络实现所需大功率的输出。放大器信号传输电路介质材料选用罗杰斯公司低损耗的RT5880 (介电常数Er=2.2) , 电源偏置电路采用常规FR4板, 外壳以及腔体所用材料为防锈铝2A12-H112。

3 电平计算与器件的选择

经过详细的电平分配计算仿真可知, 四路功率合成器合成理论增益为6d B, 而实际功率合成器合成实测增益为5.3d B, 微带到波导接头插损约-0.3d B, 四路功率分配器单路插损实测值为-6.7d B, 功率分配/合成器的插损约-1.4d B, 每级微带电路传输的插损为-0.3d B, 前级射频功能芯片总的插损约-8d B, 电平计算分配如图2所示。

据上述计算, 末级放大器选用华北集成电路公司的NC1168C芯片, 该芯片的饱和输出功率为41.5d Bm, 增益为20d B, 尺寸为3.6mm×4.0mm×0.1mm;推动级放大器选用华北集成电路公司的NC1180C芯片, 该芯片的饱和输出功率为34d Bm, 增益为16d B, 尺寸为4.21mm×3.2mm×0.1mm;缓冲级放大器采用Hittite公司的HMC451芯片, 该芯片的饱和输出功率为22d Bm, 增益为22d B, 尺寸为1.35mm×1.35mm×0.1mm;通过计算, 整个功率放大器的增益为46.2d B, 输出功率为46.5d Bm, 满足该宽带微波固态功率放大器设计要求。

4 功率分配/合成网络设计

对于功率分配/合成网络要求为:具有尽可能低的插入损耗和尽可能高的合成效率, 各路之间应有足够高的隔离度, 具有相同输入/输出阻抗 (50Ω) 。功率分配/合成网络效率受幅度、相位不一致和电路损耗等因素影响。选用罗杰斯公司低损耗的RT5880 (Er=2.2) 为功分/功合网络的介质材料, 以减少电路损耗。

为了保证低损耗、小体积、幅相一致性以及各端口间高隔离度, 借助ADS软件经过论证和优化仿真, 我们设计了混合环功分/功合网络用于微波固态功率放大器的功率分配和合成, 这种混合环功分/功合网络驻波比小, 各端口隔离度高, 体积小, 易加工, 并具有一定的工作带宽。

图3左是一个采用两级混合环级联的方式实现的四路双级混合环功率分配/合成网络, 具体的仿真结果如图4、图5所示。整体微带功分/功合网络电路按实际所需长度添加微带线后如图3右所示。

由图4、图5经过仿真可知:在9GHz-17GHz的通带内, 功率分配器单路最大插损值为-6.7d B, 各输出端口之间最小隔离度大于25d B, 各输出端口之间幅度不平衡度小于0.4d B, 输入、输出驻波比小于1.3, 相关的两路输出信号的相移差在180O±2O之间, 经过对称功合网络后, 各路信号相位可实现一致;该混合环功率分配合成网络满足指标要求。

5 电路的制作

设计完成后, 进行了宽带微波大功率固态功率放大器结构件射频微带板的加工和装配, 图6是固态功率放大器微带射频板的装配示意图。

6 研制结果与结论

通过缓冲级放大、推动级放大, 再经过双级混合环功分/功合网络进行末级功率放大合成输出, 借助仿真软件经过论证和优化仿真, 最终在国内微带加工的工艺基础上, 实现了宽带微波大功率固态功率放大器的研制, 尺寸为190mm×95mm×40mm。

经测试, 该微波大功率固态功率放大器在9GHz-17GHz的通带内, 实现输出功率大于46d Bm, 增益高于38d B, 输出功率带内波动±0.4d B, 满足设计要求, 已生产用于整机系统, 并显著提高了雷达整机性能。

参考文献

[1] (美) Andrei Grebennikov著, 张玉兴, 赵宏飞译, 射频与微波功率放大器设计[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2] (美) Inder Bahl, Prakash Bhartia著, 郑新, 赵玉洁, 刘永宁等译, 微波固态电路设计 (第二版) [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3]徐兴福主编, ADS2008射频电路设计与仿真实例[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4]黄玉兰编著, ADS射频电路设计基础与典型应用[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5]郑新, 李文辉, 潘厚忠等编著, 雷达发射机技术[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6]甘仲民, 张更新, 王华力, 刘爱军著, 毫米波通信技术与系统[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快速生成下一篇:语言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