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堂的阴影

2024-11-03

大教堂的阴影(精选4篇)

大教堂的阴影 篇1

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都已烟消云散, 数十代王朝早已洗尽铅华, 但岁月的流转, 却使土耳其这个史诗般的国度转身成为建筑、文学、美术及历史古迹的保存地。

土耳其, 有着至少6500年的悠久历史, 拥有前后13个不同文明的历史遗产, 也是圣经故事及多种传说的所在地。

公元395年, 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罗马帝国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 它的版图包括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南高加索的一部分。东罗马帝国首都为君士坦丁堡, 即今天的伊斯坦布尔, 是古希腊移民城市旧址, 故又称拜占庭帝国。

而圣索菲亚大教堂, 可谓拜占庭帝国建筑的一座丰碑。

拜占庭建筑

拜占庭建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即前期 (4世纪至6世纪) 、中期 (7世纪至12世纪) 和后期 (13至15世纪) 。前期是拜占庭建筑的兴盛期, 建筑作品大多仿照古罗马式样, 主要的建筑包括君士坦丁堡 (现称伊斯坦布尔) 的城墙、城门、宫殿、广场、拱门、高架水道、跑马场、公共浴场和蓄水池, 以及教堂。基督教成为国教后, 拜占庭的教堂建筑越来越大, 越来越豪华, 至公元6世纪, 最终出现了空前壮观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拜占庭的教堂格局分为三类:巴西利卡式、集中式以及希腊十字式。教堂多用花岗岩和大理石修建, 内部装饰则采用彩色云石、大理石、马赛克和琉璃砖。拜占庭建筑对东欧的宗教建筑有很大影响, 在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希腊等国都可以见到拜占庭风格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此外, 拜占庭建筑对西亚和伊斯兰建筑也产生过影响, 其中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各国清真寺中常见的拜占庭式中央穹窿, 以及清真寺内部对于光线的处理手法。

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位于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 是由小亚细亚建筑师Anthemius of Tralles和Isidore of Miletus共同设计的的, 是东正教最中心的教堂, 为皇室举办仪式的重要场所。这座拜占庭建筑的巅峰作品位于马尔马拉海沿岸, 海面往来的船只远远就能目睹这座帝国全盛时期的丰碑。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集中式的, 布局属于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如何在立方体的建筑上放置圆形穹顶, 一直是古代建筑史的上的难题, 教堂的结构体系是当时非常领先的设计, 圣索菲亚大教堂利用帆拱解决这个技术的难题, 四个三角凹面砖石结构将世界上最大的圆顶之一架设在了恢弘的大厅之上。中央穹隆突出, 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 前面有一个大院子, 正南入口有二道门庭, 末端有半圆神龛。东西长77.0米, 南北长71.7米, 教堂正中是直径32.6米, 高15米的穹顶, 有40个肋, 通过帆拱架在4个7.6米宽的墩子上。结构设计师经过精密准确的计算, 把中央穹顶的侧推力传递到东西两面穹顶的拱券, 又经由更小的穹顶传递到下面的更矮的拱顶上去。中央穹顶的南北方向则以四周墙壁穿到侧推力。这套结构体系的关系明确, 计算精准, 思路井然, 可见当时的设计师具有相当杰出的计算推导能力。

圣索菲亚大教堂另一个杰出的特点就是内部空间的设计。既集中统一又曲折多变。中央穹顶下的空间与南北两侧的区域是独立分开的。中心区域长度为68.6米, 宽度32.6米, 穹顶中心高55米, 比罗马的万神庙更广阔开敞。内部空间丰富多变, 穹隆之下, 与柱之间, 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 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 光线射入时形成的幻影, 使大穹隆显得轻巧凌空。这样大的纵深比较适合宗教仪式的需要。圣索菲圣大教堂在拜占庭帝国中起着重要作用, 所有的帝王都在那里加冕。

圣索菲亚大教堂内部饰有金底的彩色玻璃镶嵌画。墩子和墙全用彩色的大理石贴面, 分别从罗马、雅典等地运来, 有白、绿、黑、红等颜色, 组成绚烂夺目的彩色图案, 并用金箔镶嵌了天使及圣徒像。柱子以深绿色、深红色为主, 柱头一律采用白色大理石, 并以金箔镶嵌;柱头、柱身、基础的交接位置包着金箔包裹的金属箍。穹顶和拱顶采用金色底的玻璃马赛克, 使外观看起来更加明亮期光泽。

教堂墙壁上显眼的地方悬挂着6个直径约10米的大圆盘, 绘以阿拉伯文字的“万物非主, 唯有真主”, 据说是伊斯兰教主穆罕默德和他弟子的象征。而更高处则是马赛克镶嵌的圣母抱着圣子的基督教宗教画, 二者和谐地融汇在一起, 使大教堂独放异彩。古老墙壁上模糊的圣像以及伊斯兰风情石柱上精美的雕刻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战争。

在古老斑驳的墙壁之上, 镶嵌着布满彩色琉璃的窗口, 室外的光线透过彩色的琉璃折射进教堂的大厅内部, 映落在附近的地面和壁炉上色彩斑斓, 仿佛讲述着悠远的从前, 不可一世的帝国辉煌时代。巨大的金属烛架吊挂在穹顶之下, 现在烛火的位置全被暖光源的电灯所代替, 灯影斑驳, 与窗口投射的光线交织, 在地板上投射成一种迷离的璀璨, 增添一种遥远的神秘色彩。

拜占庭历史学家Procopieus描述走进教堂时的感觉:“好像来到了一个百花盛开的草地, 可以欣赏艳丽的闪着光的花朵, 像画家染成的斑驳的彩色, 让来祈祷的人们相信, 这座教堂并非凡间所创造……”

圣索菲亚大教堂外墙则采用灰泥与灰色石材的砌筑, 形成黑白相间的条带, 使外形显得朴实典雅。与室内金碧辉煌的设计形成鲜明的反差。这也是当时宗教建筑的设计特色。

古典建筑的时代意义

我们今天能够欣赏到拜占庭帝国留下的这一代表拜占庭建筑设计巅峰的建筑瑰宝, 应感谢土耳其国父凯末尔。是他带领土耳其共和国实行政教分离, 大力清除各种宗教弊端, 废除政教合一的制度, 在伊斯兰世界第一次建立了共和国, 为伊斯兰教国家走向现代化开了先河。圣索菲亚大教堂也从供奉安拉的土耳其清真寺恢复原貌, 并最终改成基督徒和穆罕默德信徒共有的一个宗教博物馆。

圣索菲亚大教堂, 曾经是拜占庭帝国的一座丰碑。如今, 它作为博物馆, 既是拜占庭建筑艺术的典范, 又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两教的图腾。这座见证帝国兴衰的宗教建筑显示出的华丽与恢弘, 依然震撼着每一位参观者的心灵。

大教堂的阴影 篇2

一、香港圣约翰大教堂主要经历的历史

1842年, 英国人侵占香港岛以后, 选择了中环一带的地区作为政治、商业和军事的中心, 美利兵房、香港会会所、三军司令官邸、中区警署等建筑物于英治初期纷纷建成, 大量外国人也因此聚居在这地带。为了满足他们的信仰及社交需要, 宗教活动场所的建设便成为了当务之急。

1843年, 英国圣公会委派史丹顿牧师来港, 为首任殖民地牧师, 负责牧养英国侨居香港的各行人士, 并拓展其他圣工。初时, 这些外籍基督徒只能于美利阅兵场的一个简陋的席棚内聚会, 环境有欠理想, 便集资兴建今日的圣约翰大教堂。建筑费为8, 736英磅, 当中4, 136磅由信徒筹募, 其余由英国政府支付。

教堂于1847年3月11日由当时的香港总督戴维斯 (Sir John Davis (任期1844-1848) ) 奠基, 1849年建成启用, 初期教堂的规模不大, 坐东向西, 只是一间小型的建筑物。同年, 英国圣公会为了扩展在香港、中国和其他地区的事工, 成立维多利亚教区, 并祝圣和委任施美夫牧师为首任主教。教区的范围甚广, 包括香港、中国和日本等地。

1869年11月16日开始扩建主堂东翼, 并由爱丁堡公爵立碑, 及至1875年前后, 主堂扩建至今日之规模。由此可见, 教堂的各部分大多有130年以上的历史, 能保留于中环闹市之中, 实在难能可贵。

1920年代, 后期加建的副堂落成。

1941至1945年 (日军占领香港期间) , 大教堂被用作日本人的俱乐部, 原建筑受到严重破坏, 很多原先的装置和设备都被拆去, 包括原先由英国William Morris公司设计的彩绘玻璃窗户。战后大教堂委员会将建筑物重新修复开放。

1950年代, 加建办公楼。

1955年, 还加建了天使长米迦勒及众天使小堂。

1968年间, 基于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的改革 (教会的民主化改革) , 大教堂重新安排各小堂及圣所位置。

1996年1月5日, 圣约翰大教堂被列为法定古迹。香港旅游发展局的「今古建筑导赏游」也将圣约翰大教堂列为推荐景点之一。

现任圣约翰大教堂座堂牧师 (Dean) 是陈讴明座堂牧师 (Very Revd Andrew Chan) , 自2005年5月22日上任至今, 是座堂首位华人座堂牧师。

二、香港圣约翰大教堂堂区场所

图-01鸟瞰图 (来源:明信片)

圣约翰大教堂 (St John's Cathedral) 坐落于香港中区花园道4-8号。

过去, 大教堂只是一间小型的建筑物, 是现在主堂的一部分。随着社会与教会的演变, 今天堂区则包括有主堂、副堂和办公楼3幢建筑物。这也是教会民主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过去单一的崇拜聚会, 发展到现在多元化的聚会类型。从单一的主堂楼, 加建起了各样的附属建筑、多用途场所, 举行中小型聚会, 还加添了图书馆, 书店 (书籍、礼品销售) , 甚至还有社会关怀机构。

现在, 大教堂聚会的人来自世界各地, 是一所国际性的大教堂。目前大教堂的聚会类型非常多元, 有四种语言的圣餐崇拜:国语、菲律宾语、英语和粤语;各类小组及团契聚会还包括了:课程类的学习组、教会事工类的关爱服务组、菲律宾语团契、普通话团契、圣约翰亲子游戏组、新一组等;还有主日学聚会;甚至午间音乐会。

另外, 还有一些非每周常规的聚会, 香港岛教区、澳门传道地区的按立圣职圣礼和诗班节亦在圣约翰大教堂举行。大教堂也是举行洗礼、婚礼及葬礼的场所。由于礼拜堂邻近政府总部, 所以每逢有基督徒团体参与的示威游行, 他们在结束时, 都会不分宗派 (包括天主教) 的来到礼拜堂的花园内作感恩祷告, 然后才解散。这可算是一种座堂本身没有可能想过的“功用”。

大教堂除聚会时间外, 会开放主堂作为游客参观、拍照, 也供人默想、灵修及祈祷之用。大教堂入口奉献箱上标识有“It costs more than‘HK$**a day’to maintain this beautiful building and its many ministries.Please help us to do this with your generous donation.Thank you for your help.”, 意思大致为“要维持这漂亮的建筑物和本教会的各项事工, 每天成本至少**港币。请以您的慷慨奉献帮助我们, 将其做好。谢谢您的帮助”。另外, 大教堂有放置于奉献箱上的明信片出售, 属于自觉投币的购买形式。

大教堂钟楼的功能也发生了不少转变, 过去, 大部分人没有钟表, 需要教堂钟楼报时, 现在钟楼此方面的功能已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变成了见证历史的功能, 如今更实际的功能就是在聚会前响钟, 提醒教友聚会准备开始。

在每个单体建筑之间, 除了通道之外, 还有很多绿化与户外休憩空间。这些户外空间, 穿插着不少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碑和古物古迹。例如:在大教堂西北角的“凯尔特式十字架”, 刻着“In memory of those who died for us.1914-1918;1939-1945”, 翻译出来是“纪念那些为我们牺牲了的人。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年份) ;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年份) ”;另一个是中英对照的“和平纪念碑”, 写着“我们祈祷世界人类的和平”和“MAY PEACE PREVAIL ONEARTH”;教堂还有一块“麦士维墓石” (Private Maxwell) , 用来纪念二次大战期间的一位名叫麦士维的英国人, 他是罗马天主教徒, 于日军攻打香港时担任义勇军, 在湾仔作战受伤, 由同僚将他抬回教堂, 请牧师为他祝圣, 惜到教堂外时气绝身亡, 于是有此墓石作纪念;又有有一块「卑特纪念碑」。

随着教堂的建筑变化, 功能的新增与转变, 除了反映出教堂宗教功能的多元化发展之外, 还体现到了其社会功能也发生了演变, 已不是过去单一的宗教功能, 还发展出历史教育功能与旅游功能。这也是当今多元化社会中, 各类历史建筑应有的发展方向。

三、香港圣约翰大教堂的元素

教堂的施工设计由当时的测量总署署长卡拉弗利 (Charles St George Clevely) 主持, 原意是采用歌德式的建筑式样, 设有的扶壁、尖塔、尖顶窗、七彩玻璃窗等, 充分显现了歌德式建筑的特征, 但是因为材料与技术问题, 未能按照原来创意兴建。大教堂属于简朴及不加装饰的建筑样式, 不少学者认为教堂属十二世纪前后流行于法国的诺曼式建筑;而有的认为教堂建堂时, 教会流行复古主义模式, 所以教堂是参照13世纪初英伦及新哥特主义建筑模式, 对此问题也引起了一定的争论。

主堂平面呈十字形布局, 中央为中殿 (图-02) , 两边设有侧廊, 正门入口处建有钟楼。因为此大教堂是圣公会座堂, 属于基督新教的教堂, 所以没有设圣像。在建筑元素上, 宗教元素并不算多, 钟楼上没有尖塔与十字架, 宗教意味主要体现于大教堂的装饰元素上, 仍营造出较浓的宗教意味。建筑元素方面, 宗教意味最浓的就是主堂的十字形布局, 东翼、南翼和北翼顶上的十字架, 尖顶门、尖顶窗与彩绘玻璃窗。也见证着, 简化建筑装饰的趋势于19世纪中叶, 也开始体现于惯常运用繁复、华丽装饰元素的宗教建筑领域。

大教堂的彩绘玻璃乃昔日上海三一座堂教友于1949年送赠的, 由Joseph Nuttgens所制作的。东面的主要窗户绘有耶稣在耶路撒冷城外被钉在十字架上, 他母亲圣母马利亚及门徒约翰陪伴在十字架前, 背后是重生的太阳升起, 以象征荣耀归于基督耶稣——上帝的羔羊。北面的窗户绘有耶稣平静风暴之圣经故事, 此窗户亦为纪念所有在世界大战中丧生于海难的人士, 更以香港渔村、舢舨作构图内容。南面窗户绘有耶稣生平的故事。由左至右——耶稣在牧羊人及东方之星中诞生、他在门徒当中升天、他接受施洗约翰之洗礼。

主堂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中殿、侧廊、诗班席、小堂。会众席 (中殿、侧廊) 有490个座位, 圣所 (诗班席、小堂) 内有150个座位。四部分分别使用四种座椅, 中殿与诗班席使用的是长凳, 长凳的靠背上设有斜面书托, 以供后一排的教友书写与阅读之用, 此功能较难实现于近年新建的现代教堂建筑, 因其普遍倾向使用功能较为灵活的组合座椅。中殿的座椅虽然是长凳, 但座位之间有扶手, 座位独立, 比较舒适、宽敞。诗班席的长凳则不同, 是没有扶手的长凳, 使座位人数稍有弹性。侧廊与小堂使用的活动座椅, 没有斜面书托, 当聚会人数较多时方便加凳, 而且小堂里的座椅也可因应不同的聚会而调整座椅方面, 使用功能较为灵活。座椅靠背都设有书架, 竖向摆放主堂用书。其跪垫独立于座椅, 放于凳底。但为了避免因空调机的水气造成白蚁侵蚀, 破坏古物古迹, 故此, 大教堂没有安装空调机。

由于教堂已有百多年的历史, 所以教堂内外的古物古迹多不胜数, 堪称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见证。值得注意的是, 西面大门上有「VR 1847」的英文缩写, 为纪念本大教堂建于1847年维多利亚女皇在任期间。大教堂除了有主教专用的座椅, 还有法政牧师及座堂牧师专有的座椅, 第一排会众座椅上更铸有英国殖民年代遗留下来的英国皇室盾徽, 是留给当任港督或英国皇室家族成员途经香港崇拜时预留给他们坐的。室内的家具和摆设有维多利亚女皇时期的图案雕花。入口地面上的马赛克嵌画是于1968年加上去的, 置于中央的是13世纪设计的聂斯托利 (Nestorian) 十字架, 这枚十字架是在中国发现的, 此外, 还有鹰、手、鸽子和火等图案, “鹰”是圣约翰 (本教堂的命名, 也是本教堂的守护圣人) 的标志, 这是一种本地的银腹海鹰, 其它的标志代表着圣三一:手代表着圣父的创造、十字架代表着圣子耶稣的受死、鸽子和火代表着圣灵保惠师, 不但极具观赏价值, 更体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前, 大教堂更曾悬挂英国国旗, 回归之后己被拆除。

主堂内的天使长圣米迦勒小堂, 建于1955年, 以纪念1941年间捍卫香港和平的人士。1968年移至今日所在之处, 平日开放用于亮点祈祷蜡烛与祈祷。小堂内也放置了不少关于战争的纪念物品:1、“HMS矢车菊牌匾”, 这牌匾于1967年由海军送赠, 它曾置于港岛告罗士打道之前海军总部 (HKNRR) 正面两块牌匾的其中一块;2、“深水步供坛背壁”, 此简单之祭坛背壁来自昔日的深水步集中营小圣堂, 该集中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占领香港期间所设的, 当时被囚禁之人士只能把鲜花插在果酱樽上作为装饰, 此背壁是被囚人士用木盒盖, 及从垃圾堆中找到的铜十字苦架而造成的, 上面刻着彻斯特·理查 (1197-1253, Richardof Chichester) 的祈祷文“感谢我的主耶稣基督, 赐给我并为我承受痛苦及屈辱。满有慈爱之救赎主啊, 我的友人及兄弟, 让我每一天都更清楚认识你, 更亲切的爱你, 更贴近地跟随你。阿们。”

小堂内还有三个纪念牌匾:1、保卫香港及作战俘而阵亡之英国英格兰兵团 (The Middlesex regiment) 的纪念牌匾;2、商船队伍 (The Merchant Navy and Shipping Fleets) 纪念牌匾, 吊唁册是为纪念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阵亡之战士及船民而设, 现有一部分吊唁册存放在跑马地墓园的小圣堂内, 此部分以前亦置于主堂之站前纪念牌匾中;3、于1941-1945年间去世之香港义勇军成员的纪念牌匾。

圣约翰大教堂昔日的宗教功能得到了完全的保留, 今日更体现了自身的历史与旅游功能。其演变见证着香港从英国殖民地到回归祖国的历史, 也见证着战争的历史, 对今天生活在和平时期的人们作出无声的提醒。堂区场所的加建与转变, 也反映出教堂的聚会类型变得更为多元化。主堂布局的调整, 也见证着教会观念的民主化改革, 神职人员与教友之间的关系转变。西式的建筑中, 加设中式景教十字架马赛克嵌画地板, 也体现了大教堂的双重意义, 于华人地区的英国殖民地建筑与历史, 体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相信, 大教堂仍然会随着历史进程, 继续演变自身的价值与功能。

摘要:实地考察香港圣约翰大教堂, 并对其历史、背景资料进行分析, 从不同的时期了解教堂的功能及形态;同时, 对此演变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文着重于对教堂的场所、设施元素的进行分析与总结, 为求进一步研究社会、教会的演变, 与传统教堂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 以成为各类历史建筑今后发展的借鉴。

关键词:教堂,功能,演变

参考文献

[1]《狮子山下:圣约翰教堂》, 黄家梁, 《文汇报》2005年4月23日

[2]《圣约翰座堂历史》, www.stjohnscathedral.org.hk (圣约翰座堂主页)

[3]《历史之旅》, 圣约翰座堂单张。

走出旧教育阴影融入大数据浪潮 篇3

值得警惕的是, 我们当前的教育似乎还沉浸在“翰林梦”中, 舍不得放弃工业社会教育的陈旧观念。但现实情况却是,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 必须经过编审、印刷、发行环节才能摆到课桌上的教科书已捉襟见肘, 对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更是无力招架。是时候改弦易辙、推陈出新了。

中国在经过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场失败的教育革命以后, 从“交白卷”极端蔑视考试分数骤然间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考试分数又成了备受推崇的追逐目标。教育不再关注人的成长, 而是在分数的竞赛中, 以加重学生负担换取“优异”的成绩。这是对教育的异化, 它将考试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离开教育的本质越行越远。要想力挽狂澜, 就必须走出工业社会教育的阴影, 从教科书、课堂教学、考试着手改革。正如机械化印刷技术催生了工业社会教育一样, 新的教育也要从当代媒介技术——信息技术中孵化出来。

什么是信息技术?就像读写、印刷一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媒介技术。随着历史的进步, 在生产力诸多要素中, 媒介技术的权重陡升。信息技术终于成了足以代表当代先进生产力, 推动人类步入更高一级社会发展阶段的动力。

电商巨子马云在离任阿里巴巴集团CEO的前一天晚上, 面对着全体员工说:“我们还没弄懂PC, 互联网来了。没弄懂互联网, 云计算来了。没弄懂云计算, 移动互联来了。没弄懂移动互联, 大数据又来了。”可见信息时代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教育紧赶慢赶, 总算勉强搭上云计算这班车。可惜的是, 忘记把“大数据”一并带上。这一疏忽非同小可。因为正是大数据开启了一个人脑外思索的时代, 赋予了设备以智能。人们可以更为自然地以生活化的方式与冰冷的机器亲密接触, 改变了一切智慧都出于人脑的局面。涂子沛在《大数据》一书中这样描述:“如何搜集、管理和分析数据正逐渐成为网络信息技术研究的重中之重。以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为基础的高级数据分析技术, 将促进从数据到知识、从知识到行动的跨越。”大数据的意义在于:人类可以通过对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 发现新的知识, 创造新的价值。大数据更是“像货币和黄金一样的经济资产” (达沃斯经济论坛) , 成为各个行业不可或缺的财富。教育亦然。

有人会说, 20多年来, 在教育领域并没有忽略信息技术。在装备上投入了不少资金, 人员培训又花了不少精力。不但收效甚微, 有时还在帮倒忙。这些话说得没错, 但关键在于, 我们将信息技术用错了地方。一直以来, 我们都把信息技术的表达功能当成了精粹, 着力于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内容, 服务于传统教育。实际上, “计算”才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有了“计算”, 一览无余地搜索学习资料才成为可能, 让分散于全世界各个角落的有用资讯瞬间呈现在眼前。

有了“计算”, 系统才能从终端输入的数据 (包括阅读、写作、听音频、看视频等一切学习行为) , 了解学生的意向, 个性化、即时地推送精准的教育资源, 克服传统教科书内容的局限性, 适应信息爆炸带来瞬息万变的环境。

有了“计算”, 才能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 利用计算机万无一失的信息记忆和决策, 弥补人类智力的不足, 摆脱“传承”的禁锢, 做出应对社会发展的创新。

有了“计算”, 才能毫无疏漏地存储学生的教育行为数据并进行挖掘, 展现学生的成长经历及其禀赋、兴趣、特长、能力, 全面地评估学生, 从而克服单纯的纸笔考试对学生的误判。

历来,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 学生们相互比拼学业成绩, 在分数上拼搏厮杀, 却只是让分数线水涨船高, 永无止境。而学生们为了考出一个好的分数, 无暇顾及其他能力的发展, 导致只会死记硬背考试答案, 不会应用创新。

面对“计算”的冲击, 这样的年代即将过去。

这将是一种没有教科书、课堂教学和考试的全新的教育。在新的教育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 个性化地学习自己的爱好, 实现自己的愿望。轻松愉快, 毫无负担。不必班级授课, 也不可能对才智各异的学生进行统一的考试 (除个别化考试之外, 如像美国的SAT) 。整个教育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 完善价值观的过程, 使自己融入社会的过程。学生能根据条件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创业或就业。选择和被选择都是信息透明的, 不会受到蒙蔽、干涉和制约。

“大数据”就是大量数据的计算。前提是学生人手一机。这个“机”不是复杂的PC, 而是简单的云终端。学生从这里“输入”自己的学习行为数据, 存储到云里。这些记录单个个体行为的数据似乎是杂乱无章的, 但当数据累积到一定程度时, 群体的行为及一个时间段内的个体行为就会在数据上呈现出一种秩序和规律。通过分析这种秩序和规律, 学校将能规划出指导性的举措。教师查看学生在一张图片上停留的时间, 判别他们在答错一道题之后有没有回头复习, 统计他们在网上提问的次数、参与讨论的多少,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 对他们的学习行为进行诱导。同时学生学习过程所记录鼠标的点击, 也可以用来研究学生们的活动轨迹, 发现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知识点有什么不同的反应, 用了多少时间, 哪些知识点需要重复或强调, 哪种陈述方式或学习工具最有效。

教师评估学生, 往往依靠感觉、直觉和理性。但人的感觉中存在盲点, 直觉的可信度极差, 理性思维也有局限。大脑即使有惊人的记忆力, 也未必有惊人的信息加工能力。很多时候, 我们会高估自己的理性, 低估情绪对我们的影响。而大数据则不然, 凭借日常点点滴滴的信息采集, 运用严密细致的逻辑推理, 能客观展现一个学生的完整形象。云里分立的数据库“相联”, 进行多维度 (“维”是人们观察事物、计算数据的特定角度) 的联机分析。这样, 将呈现给我们一个宏大的教育场景, 把每个人置于整个教育环境中审视。

大教堂的阴影 篇4

一、小说集《大教堂》中雷蒙德·卡佛极简主义的具体体现

雷蒙德·卡佛认为, 用最普通但是准确的语言去写最普通的事物, 并且赋予这些普通的事物以最惊人的力量, 才可以一针见血的揭示事物的真相与本质。于是, 在雷蒙德·卡佛的文学作品中作者用最简洁、准确的文字语言, 抛弃了传统文学的华丽辞藻, 繁琐修辞, 对现实世界平民日常生活进行了认真的记录, 不动声色却又冷峻、尖锐地指出美国普通民众生活中的无聊, 乏味、愚昧、悲哀和无奈……评论家将这样的极致简洁定义为“极简主义”或“肮脏现实主义”, 并同时认为雷蒙德·卡佛是“极简主义”文学的大师。

在小说集《大教堂》的写作活动中, 雷蒙德·卡佛灵活运用了极简主义的写作手法, 将当时美国各类人群的日常生活描述, 记录下来。例如小说集中所收录的《保鲜》中, 一句话就概括了整个故事内容——“一个正遭遇事业的家庭里, 更雪上加霜的是冰箱坏了。”这并不是一句无厘头的呓语, 而是极端准确的概括出了一个家庭生活潦倒困苦的现状, 因为现实世界是的的确确存在花不起钱来修理坏掉了的冰箱的穷苦家庭。在文学艺术作品中, 极简主义并不是毫无意义的流水账式的记录, 而是经过反复的斟酌推敲, 用最精准的语言去概括和表现最深刻的内容和思想, 这也是雷蒙德·卡佛和其短篇小说集《大教堂》所以会受到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好评, 赞誉的原因之一。

二、小说集《大教堂》中的“可能性”

可能性, 即事物发生的概率, 是包含在事物之中并预示事物发展趋势的量化指标。现实世界中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人们习惯将之称为“可能发生的事”。在雷蒙德·卡佛的小说集《大教堂》就是通过对平民生活进行记录、描述, 从而对事物发展的“可能性”进行了阐述和解释。而雷蒙德·卡佛所以能够将这种“可能性”诠释的恰当准确也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雷蒙德·卡佛不到二十岁就娶妻生子, 现实生活种的各种压力迫使其不得不在文学和现实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为了生存、生活他不得不时刻处于紧张的状态, 也不得不时刻担心着自己被他人取代, 于是在文学创作活动中, 雷蒙德·卡佛常常将这样对于“可能发生的事情”的紧张情绪、状态带入作品中, 使得作品中平民形象更加细腻、真实, 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文学作品中所阐述的问题、主旨也更加具有代表性。事物发生发展的“可能性”便是较之其他作家的文学作品最为突出的特点。

例如, 在小说集《大教堂》中雷蒙德·卡佛将总是先让事情糟糕一些, 比如《羽毛》中长相极为丑陋的孩子、《小心》中感情破裂而分居的男女、《好事一小件》中失去了心爱孩子的夫妇……这很类似于其之前的一些文学作品, 无论记录的是怎样的故事总是透着抹不掉的悲伤, 无奈和颓废, 但是小说集《大教堂》又不完全与前期的作品相同, 在小说集中雷蒙德·卡佛在主人公和读者都耗尽力气, 对生命、生活表示束手无策, 无可奈何的时候, 事情的发展又发生了实质性的转机, 例如, 《小心》中分居的男女在困境中相互搀扶、《好事一小件》中伤心欲绝的夫妇二人向一个陌生的蛋糕师傅敞开心扉, 重新开始了对生活、生命的渴望。小说集《大教堂》中, 无论是作品中的主人公还是读者都会发现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是完全具有确定性的, 没有绝对的好事情, 也没有绝对的坏事情, 任何“可能性”都有机会发生。浩瀚宽广的宇宙中, 万事万物的发展常态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正因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才更具有现实意义。雷蒙德·卡佛通过记录这些不断变发展的琐碎常态, 对事物发展的“可能性”进行诠释, 使其文学作品成为了当时美国现实社会的缩影, 全面准确的展现了当时美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在对现实世界进行批判、抨击的同时给人以希望。

综上所述, 无论是在作品结构、文学语言方面, 还是在作品内容, 思想表达等方面, 小说集《大教堂》都一反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雷蒙德·卡佛对于极简主义的灵活运用, 以及在作品中对于“可能性”的阐述都使其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与升华。《伦敦时报》在雷蒙德·卡佛去世后称其为“美国的契诃夫”, 这大概是对雷蒙德·卡佛最好的肯定和赞誉。

摘要:雷蒙德·卡佛 (Raymond Carver, 1938—1988) , 美国著名短篇小说作家, 其擅长将最普通、琐碎的平凡生活以极为精简的语言记录下来, 并通过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来表达自己对于现实世界的看法和观点。本文通过对雷蒙德·卡佛小说集《大教堂》进行分析, 探讨作品中的极简主义以及作者对于事物发展的“可能性”的阐述与表达, 展示雷蒙德·卡佛在文学艺术继承方面与文学艺术创新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关键词:雷蒙德·卡佛,《大教堂》,极简主义,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雷蒙德·卡佛.大教堂.译林出版社.2009.1

[2]雷蒙德·卡佛.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自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

上一篇:核岛安装下一篇:重合闸功能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