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上行

2024-10-22

广播上行(共3篇)

广播上行 篇1

0引言

广播电视上行站是卫星传输环节中重要的一环, 上行站的安全运行是保证卫星广播电视正常播出和保障广大卫视用户正常收视的基础, 并不断为我国广播电视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河南省广播电视卫星上行站 (以下简称上行站) 始建于1994年, 主要担负河南卫视1套和河南新闻广播、交通广播等7套广播上星任务, 是全国第一批完成节目上星播出的省级单位, 是河南省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里程碑。现位置因规划为大型人居社区, 已不能满足安全播出要求, 制约上行站整体发展, 需要搬迁。无线电台管理中心参与了上行站的选址工作, 现对上行站的选址过程作一简要介绍。

1上行站选址的基本条件

1. 上行站站址周边无强震动源和强噪声源 (大型飞机场和火车站) , 微波、雷达、高频电磁场、变电站等干扰源对上行站干扰值均低于GB 13615-2008《地球站电磁环境保护要求》, 并避开与上行站频率相同或相近的微波线路。

2. 上行站天线工作指向在河南省的范围80°E~136°E, 天线前方应无高楼、广告牌、烟囱、水塔、树木、架空电力线等遮挡物, 障碍物高度足上行天线前方净空区要求。

3.上行站天线在其前方可用弧段内的工作仰角与天际线仰角的夹角大于10°, 天线波束与飞机航线无交叉, 上行站与机场边沿距离大于2km。

4.架空高压输电线不应穿越上行站, 站址红线与35k V及以上高压输电设备的距离大于100m。

5.上行站站址应避开高密度人居社区, 电磁辐射满足GB8702《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的有关要求, 对加油站、高速公路、铁路、易燃易爆仓库厂房的距离大于100m。

6.上行站站址应符合城市建设规划和环境保护要求, 并且水、电、交通、通信、信号传输便利。

2选址过程

按照GY/T5039-2011《广播电视卫星地球站场地要求》, 从节约建台的实际出发, 在河南省广电局现有土地范围内进行选址。我们初步选定了四处地方:郑州八零四台院内、开封中波转播台院内、焦作中波转播台院内和郑州北郊老发射台院内。

项目组对拟选上行站的位置和建设条件进行了实地勘察, 对拟选址的周边环境、土地背景、建设方案、环境保护、投资估算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 为上行站选址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1 郑州八零四台选址

2.1.1 郑州八零四台基本情况

郑州八零四台位于郑州市西流湖景区内, 东经113°34′, 北纬34°46′, 海拔高度121m, 交通方便, 生活便利, 无需征地。有3座发射天线, 7部中波广播发射机, 总发射功率205k W, 覆盖郑州市及周边地区。

2.1.2 郑州八零四台建上行站可行性分析

因上行站站址受中波发射天线和通讯基站的电磁影响, 项目组委托中国通信建设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进行了电磁干扰测试。根据测试结果, 电磁环境满足上行站建站要求。但是通讯基站频率为4000MHz左右, 刚好落在上行站下行接受频段3625MHz~4200MHz之间, 且在上行站位置干扰电平超出最小接受电平27.2d B, 影响上行站正常接受, 需要与中国移动郑州分公司进行协调。

虽然电磁干扰值在允许范围以内, 但郑州八零四台内电磁环境比较恶劣, 并且卫星上行站的高功放也存在高频泄露, 为保证设备正常工作和人员安全, 对上行站机房和高功放室需要进行电磁屏蔽, 并对上行站电源进行隔离净化。

卫星天线工作仰角最低为36°, 拟建上行站距110m的电力部门供电塔顶仰角最高为14°;卫星天线对80°E的卫星工作方位角为229°, 而目前的通讯基站天线距拟建上行站为252°, 在上行站工作范围之外。供电塔和通讯基站塔均不影响将来建站。

在对郑州八零四台进行技术评测的同时, 项目组对省发改委、省环保厅、郑州市规划局、高新开发区建委进行走访, 听取在郑州八零四台建上行站的立项、环评、规划、政府意见, 发现郑州八零四台所处的西流湖景区被规划为公共绿地, 见郑州市规划图。在与郑州市规划局、郑州市政府协商后, 不能进行上行站施工建设, 只能放弃。

2.2 开封中波转播台选址

2.2.1 开封中波转播台基本情况

开封中波转播台自1960年6月建台就一直位于开封市顺河区开黄公路西段 (百塔村东) , 占地135.693亩。有4副76m中波发射天线, 3部中波广播发射机, 总发射功率45k W。覆盖开封市及周边地区。

2.2.2 开封中波转播台建上行站可行性分析

上行站选址与最近中波发射天线距离为43m, 存在较强电磁干扰。现中波台有四副发射天线, 只需两副即可满足工作要求, 可拆除离上行站最近的两副天线。其余两副天线距上行站在80m以上, 电磁干扰满足要求。

在对开封中波转播台询问和周边环境走访中, 发现距开封中波转播台西面3.5km有一个军用飞机场。从普通地图中看不到, 从网上搜卫星地图查到飞机场位置、航向。

根据中国航空规定, 中国国内高空航路宽度为20km, 左右两侧各10km;下降到走廊进场落地时的走廊宽度是10km, 左右各5km;则上行站上行波束与飞行航道有交叉。开封中波转播台不能满足上行站建站要求。

2.3 焦作中波转播台选址

2.3.1 焦作中波转播台基本情况

焦作中波转播台位于焦作市高新区金沙西路北九州路西, 占地面积约60亩, 76m自立式发射天线2副, 总发射功率24k W。高压供电线路仅有一路, 无自来水管网, 工作生活用水暂用一口水井配无塔供水系统, 门前路旁有城市排水系统, 但台内下水管道尚未连通。

2.3.2 在焦作中波转播台建上行站的可行性分析

上行站选址与最近中波发射天线距离为60m, 因两部发射机发射功率仅4k W, 经计算电磁干扰满足要求。

上行站天线指向中星6B, 方位角176.1°, 仰角49°, 天线前方无高楼、广告牌、烟囱、水塔、树木、架空电力线等遮挡物, 障碍物高度足上行天线前方净空区要求。上行站选址周边无强震动源和强噪声源, 微波、雷达、高频电磁场、变电站等干扰源对上行站干扰值均低于GB 13615-2008《地球站电磁环境保护要求》。上行站天线在其前方可用弧段内的工作仰角与天际线仰角的夹角大于10°。上行站场址与35k V及以上高压输电设备的距离大于100m, 与铁路 (非电气化) 距离大于500m, 与电气化铁路距离大于1000m, 与主要交通干线距离大于50m。中波台10km范围内无飞机场。

2.3.3 在焦作中波转播台建上行站有利因素

1.因上行站建在中波转播台院内, 部分附属用房可与中波台合用。上行站总体设计与在北郊发射台建上行站一样, 按《广播电视卫星地球站建设标准》三级建站标准建设, 建筑面积均为2230m2, 布局规划基本一样。天线不再放置房顶, 在地面做两个高2m的天线基础, 天线放在基础上, 节省建设经费。

2.上行站建在焦作中波转播台没有二次搬迁压力, 上行站发展无后顾之忧。焦作中波转播台地域广阔, 且周围都是耕地, 人烟稀少, 安保压力较小, 为安全播出创造良好条件。

3.可用焦作中波转播台一副76m自立天线做微波接收塔, 利用两套微波收发天线, 采用无源微波中继传输, 节省架塔费用。

2.3.4 在焦作中波转播台建上行站不利因素

1.距离郑州较远, 职工上下班不便利, 生活不方便, 干部职工会存在抵触情绪。且建成后, 运行管理费用较高。焦作中波台现有职工18人, 上行站建成后, 人员二班轮换工作, 需增加配套人员到25人。

2.焦作中波台只有一路高压供电线路为非专线供电, 根据建标131-2010《广播电视卫星地球站建设标准》要求, 需双回路高压供电, 且至少一路为广播电视卫星上行站专用线路, 而增加一路专线供电, 费用较大, 需要进一步考察。

3. 根据广电总局要求, 上行站信号源需用两路不同路由的光纤线路。则需增加一路光纤线路 (到郑州) , 另一路光纤信号带宽增加到10M。

4. 基础建设存在当地村民阻挠, 施工难度较大。

5. 因上行站搬迁出原位置, 需做环评和报发改委立项, 并报广电总局备案和方案论证, 时间较长, 有一定的工作难度。2.4郑州北郊老发射台选址

北郊老发射台位于郑花路与连霍高速交叉口, 院内面积112.976亩。拟新建上行站位于8号演播厅南面, 占地16.2亩, 南北90m, 东西120m。

上行站天线指向中星6B, 方位角176.9°, 仰角49.6°, 天线前方障碍物高度足上行天线前方净空区要求。

在老发射台建站的有利因素:1.配套设施齐全;2.交通便利, 职工上下班方便, 一些附属设施不用考虑, 如食堂、职工宿舍等;3.周围电磁环境良好;4.现上行站搬迁方便, 可简化手续, 节省资金和时间;5.建成后管理运行费用和现有上行站一样。

不利因素:1.现上行站周围人员众多, 紧邻客运北站, 高速公路和8号演播厅, 双安工作任务较重;2.发展前景受限, 由于地球同步卫星都在赤道上空, 目前广播电视上行站处在城市北边, 而卫星天线的发射方向指向南方, 随着城市的发展, 高层建筑的增加, 以及未来转星需要, 上行信号的发射可能会被阻挡, 不能确保省台卫星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传输;3.因上行站周边准备建大型人居社区, 对居住人员可能有一定心理影响。

3总结

根据项目组对上述四个地点实地考察和可行性分析, 焦作中波转播台和郑州原北郊发射台满足建站要求。通过分析焦作中波转播台和郑州北郊老发射台建站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 知道无论从前期手续办理、项目建设、建设经费, 还是后期运行管理, 郑州北郊老发射台都有显著优势。最后, 河南省广电局党组选定郑州北郊老发射台为上行站新址地点。

上行站选址前后历时一年, 期间经历不少弯路, 比如已准备开工建设又重新选址, 已选定又推翻重来的曲折。上行站选址是一项综合工程, 需考虑技术、规划、环评、建设、军事等方方面面, 需对上行站系统和选址周边充分了解, 扎实、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是上行站选址的基础。

广播上行 篇2

随着现代卫星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 卫星广播电视传送系统大量投入运行。由于卫星通信信道穿越大气层, 因此气象条件对通信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 对卫星广播电视传送影响较为严重的主要有三种, 一是雨衰的影响, 二是大雪的影响, 三是日凌的影响。这三种影响的环节各不相同, 因此影响的应对措施也各不相同。

2 雨衰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当电波穿过降雨的区域或者云层较厚的区域时, 空中的水滴吸收了电磁波的能量, 并对电磁波产生散射作用。电磁波会由此产生损耗衰减, 同时散射会对电磁波产生去极化效应, 我们称这些衰减和干扰为雨衰。

2.1 雨衰的机理及影响

雨衰对卫星广播电视传送系统的影响随不同的卫星传送频率而不同。雨衰的大小与雨滴直径与波长的比值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信号的波长比雨滴大时, 散射衰减起决定作用, 当电磁波的波长比雨滴小时, 吸收损耗起决定作用, 无论是吸收或散射, 其效果都使电波在传播方向遭受衰减。当电磁波的波长和雨滴直径越接近时衰减越大, 一般情况下 (比如中短波) 电磁波的波长远大于雨滴直径, 故衰减很小。因此, 雨衰对C波段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Ku波段频率较高 (12~18GHz) , 波长与雨滴的大小可比拟, 受雨衰的影响比较严重。

雨衰对卫星广播电视传送系统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空间链路环节。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雨滴造成卫星通讯信号的衰减;第二个方面是吸收衰减对地球站产生热噪声影响, 由于噪声温度的增加直接影响到接收系统的G/T值, 也就是直接影响到接收信号的载噪比, 对信号可用度的影响甚至比降雨衰减更明显;第三个方面是空间水滴对电磁波的去极化效应, 它会造成广播电视传送系统极化隔离度的下降, 从而产生两个计划间的相互干扰。

2.2 雨衰的应对措施

由于雨衰影响的环节是的空间传输链路, 所以采取应对措施也要从此环节下手。卫星广播电视传送系统的特点是接收个体众多, 相关的频率、编码等参数是固定的。从目前情况看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增加系统的功率余量, 通过控制系统根据接收信号的误码率、信道功率、信标值的参数变化自动或手动调整上行功率。使系统可以应对雨衰造成的影响。这种方法一般情况下可以较好地应对雨衰, 但对于特大暴雨等极端气象情况往往不能有效应对。

二是采用异地上行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非常有效地应对雨衰对卫星广播电视传送系统的影响。但这种方式需要在相距很远的异地建有备播系统。这种方式地面信号传送距离很远, 相对成本较高, 但这种方式除了可以解决雨衰的影响外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许多影响播出的问题。这种方式很可能在今后会广泛采用。

3 降雪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降雪在北方的冬天非常普遍, 降雪同样会对卫星广播电视传送造成较大的影响。

3.1 降雪的影响机理

降雪过程中空中的水呈固态。从实际情况看降雪过程中, 空间链路对信号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降雪时卫星广播电视传送系统往往会产生信号劣化甚至是完全中断。经过研究发现, 降雪对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天线的天线面的几何形状造成了改变, 从而改变了天线的聚焦点。另一方面由于在馈源膜上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积雪, 对信号产生了非常大的衰减。

3.2 降雪的应对措施

降雪对卫星广播电视传送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天线的几何结构的改变, 所以应对措施主要是及时清除天线面和馈源膜上的积雪。

目前, 清除馈源膜积雪的主要方法是采用热风吹出的方法。通过导管使热风及时吹掉馈源膜上的积雪, 这种方法既经济又很有效, 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清除天线面上的积雪, 目前使用方法较多。主要有水冲法和加热法。

另外, 为了能及时发现雨雪, 尽量早地启动融雪装置, 避免信号受到影响, 最好配备雨雪报警装置, 及早发现下雪或下雨。甚至将雨雪报警装置融合进除雪系统, 能在下雪时自动启动除雪装置, 更好地保护信号不受影响。

4 日凌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对于赤道上空静止轨道运行的卫星来说, 在日凌期间, 当地面接收天线、卫星刚好和太阳、处在一条直线上时, 太阳位于地球赤道上空时, 太阳距离地球最近, 其发出的电磁波对地球的辐射作用最为强烈, 此时, 太阳发出的强电磁波对卫星通信的干扰也最为强烈。干扰严重时, 会造成卫星广播电视信号接收中断。这就是所谓的“日凌”现象。

4.1 日凌的影响机理及特点

日凌一般只对接收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 而对上行系统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凌现象一般出现在春分和秋分前后。春分时, 接收站的纬度越高 (北) , 则日凌开始和结束的日期越早;秋分时相反, 纬度越高, 则日凌开始和结束的日期越晚。地球站的经度越往西, 则每天日凌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越早;经度越往东, 则每天日凌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越晚。

地球站的日凌持续时间与其接收频率和天线口径大小有关。接收频率越高, 天线3d B波束宽度越窄, 则日凌持续时间越短。天线口径越大, 3d B波束宽度越窄, 则日凌持续时间越短。

日凌现象对卫星广播电视传送系统主要是直接对卫星信号接收产生影响, 对上行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上行系统中与接收有关的监测和自动控制上。卫星上行系统为了保证传输质量, 应对各种干扰, 一般会接收其上行信号, 对接收信号的功率、误码率等进行检测, 根据监测情况系统自动进行相应的调整。由于日凌的影响会造成其控制系统进行错误的操作。

4.2 日凌的影响的应对措施

日凌对卫星广播电视传送系统中信号接收的影响一般来说不能完全消除, 但可以通过增大天线口径的方式来缩短日凌的影响。另一方面, 对于重要的应用, 可以采取异星接收的方式, 错开日凌的影响时间, 避免日凌的影响。

对于上行系统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日凌开始前停用各种自动控制系统, 避免误操作造成传输信号的中断。因此, 准确地检测日凌的发生和停止时间, 及时停用和启用制动控制功能, 可以缩短日凌的影响。

广播上行 篇3

网管, 就是指采用网络传输, 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实现对多个播出设备的集中监管, 通过一个界面就能够实现对分布在各处的播出设备的集中控制。安全播出是广播电视的生命, 安全播出的实现要依靠踏实的工作和新技术的应用。

利用网管可以实现信号质量监测、设备状态监测、 告警、 状态集中展现、依据策略进行自动操作、搭建仿真环境等功能。建设集中、自动、智能、高效的网管系统, 可以大大提高上行站的安全播出保障能力。

2 网管系统是安全播出保障的重要手段

(1) 建设网管, 能够更好地实现安全播出管理要求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提出“对主要播出环节的信号进行监听监看, 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控, 及时发现并处置播出故障”的要求, 近年来普遍采用建设网管系统的方式实现。

(2) 建设网管已成为安全播出的必备条件

在《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实施细则卫星地球站篇中明确要求:地球站必须建设网管系统, 保障播出安全。

3 卫星上行站网管的分类

3.1 根据网管开发主体分类

根据网管软件编写方, 可以分为设备自带网管、地球站自主开发网管和专业软件公司开发网管。

(1) 设备自带网管软件, 对设备的匹配度最好, 控制功能最全面, 技术最成熟, 稳定性强。这类网管应用的关键是正确的系统配置。不足是代码已编写完成, 不能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调整, 灵活性、界面统一性较差。

(2) 地球站自主开发网管, 秉承广电系统的优秀传统和钻研精神, 涌现出一批计算机和技术专业人才, 自主开发网管系统, 对安全播出保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类网管的优点是开发人员对设备、操作、故障排查熟悉, 所开发网管的实用性很强, 功能调整灵活度高。不足是系统界面美观度、程序代码专业性、规范性不及专业开发。

(3) 专业软件公司开发网管, 需要地球站技术维护人员全面梳理播出维护的具体应用需求, 与软件公司开展深入的沟通交流, 软件公司在准确理解地球站技术维护功能需求的基础上, 准确研究设备网管接口, 进行网管软件开发。这类网管的优势是界面美观、系统开发规范、功能全面。不足是后续功能调整灵活性较差, 网管软件是否好用有赖于地球站需求的梳理和软件公司的实现能力。

3.2 根据网管控制范围分类

(1) 编码复用系统网管

可以对编码、复用系统的设备进行远程监看和控制的网管, 一般是编码复用设备自带的网管系统。

(2) 上行系统网管

是指包含变频、功放以及切换开关等设备监控的网管系统。

(3) 全面网管

是指统一建设的, 包括中频、上行系统、 接收、 供电、 安全监控的全面网管。通过建设全面的网管系统, 将地球站有关安全播出的要素全部整合在一起, 除了上行设备, 还有下行监看;除了播出设备, 还有供电、安全等方面, 能够有效保障安全播出。对于地球站来说, 建设全面、综合的网管应当是推荐的方式。

3.3 根据网管控制程度分类

(1) 只可监看不可控制

即网管能够监看设备状态, 但不具备远程控制设备操作的功能。这样能够防止对网管系统不熟悉的人员出现误操作等情况。

(2) 既能监看又能控制

即网管不仅能监看设备状态, 还能对设备进行远程操作。这种网管系统操作简单方便, 维护人员不需到设备跟前就能完成操作, 但需要操作人员训练有素, 对播出系统、网管系统、系统操作都非常熟练, 思路清晰, 否则可能出现不需操作时的误操作、应急操作错误等情况。

(3) 仿真模拟演练系统

仿真模拟演练系统是根据本站播出系统实际情况, 建设的用作培训演练的系统, 不与实际系统对接, 具备模拟设备状态、链路操作等功能, 是地球站安全播出培训、考核的好工具。

4 网管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

随着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投入的增加、网管系统建设的发展, 网管系统已经可以视作播出系统的一部分, 并且其安全运行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某台具体播出设备。

主要原因:一是网管系统涉及整个播出系统的各个设备;二是网管系统可以实现播出主备设备、主备系统的自动切换, 以确保单台设备故障时的传输安全;三是网管系统作为整个系统的大脑, 控制中枢, 一旦出现故障, 将是系统性的, 如果造成了停播, 恢复时间将很长。

所以, 一定要做好充分的保障措施, 确保网管系统的安全运行。主要包括硬件环境的保障、网络环境的保障、软件性能的保障、人员保障和维护制度保障等。

(1) 硬件环境的保障

应为网管运行配备性能良好的服务器, 包括日常运行服务器与备份服务器, 定期对硬件设备进行维护, 确保运行状态良好, 并定期进行数据备份。

(2) 网络环境的保障

网管系统正常运行有赖于良好的网络环境, 依靠网络传输、网管系统能够实时采集到各播出设备的运行状态参数信息, 网管系统也要依靠良好的网络环境下达控制指令, 实现对系统、对设备的有效控制。因此, 要确保网络交换机性能良好, 采集接口、传输线路、计算机接口的性能良好, 运行正常。

(3) 软件性能保障

网管软件的开发效率、 运行情况直接影响网管软件的工作效率。网管软件程序开发的规范性、运行效率, 运行状态的稳定性是保障网管正常的重要方面。

(4) 人员保障

应用者对网管的熟悉程度也是确保网管正常运行的关键。不应只是少数技术骨干对系统熟悉, 应当对所有技术人员进行相关技术、网管系统硬件结构、软件结构的培训, 作为技术考核的一部分。并制定详细的应急处置预案, 包括建设模拟演练系统, 确保出现问题时, 当班值守人员能够快速操作, 尽快恢复。

(5) 维护制度保障

应建立完善的维护制度机制, 定期检测网管系统的运行状态, 定期进行培训、演练, 形成制度, 遵照执行, 以确保系统运行良好、人员熟练掌握。

5 总结

网管控制系统已经成为地球站播出系统安全播出工作的核心系统, 随着各地安全播出保障经验的不断丰富、安全播出保障投入不断增加, 网管系统的控制范围、控制能力也不断完善, 后续要做好相应的软件、硬件、网络环境维护, 并加强人员培训, 以确保网管系统正常运行, 让网管系统成为地球站安全播出的有力保障。

摘要:网管系统是台站安全播出保障的重要手段, 本文详细介绍了卫星上行站网管的分类以及网管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

上一篇:绿色建筑与素食主义下一篇:国家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