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返工作台(共7篇)
往返工作台 篇1
一、传统自动往返工作台的继电器控制
在实际的工业自动化场所, 往返工作台是经常用到的, 比如说全自动成型机, 其就是一台由多个往返系统组成的设备。传统的自动往返工作台的工作示意图如图1所示, 其工作原理是:工作台在AB之间往返运动, 当正向前进到达B处时, 就会碰触行程开关SQ1, 行程开关SQ1闭合, 电机反转, 工作台就会反向后退, 到达A处时, 碰触行程开关SQ2, 行程开关SQ2闭合, 电机正转, 工作台正向前进, 如此往复。其中SQ3和SQ4是正反向极限保护开关, 一旦因为某种原因导致行程开关SQ1和SQ2失效时, 工作台碰触到极限保护开关, 整个电路系统就会断电, 工作台停止运动。
基于上述自动往返工作台的原理, 利用传统的继电器控制, 可以设计如图2的电器主电路和控制电路, 图2的工作原理是, SB1和SB2是控制电路开关, 比如闭合SB1, 线圈KM1得电, KM1触点闭合, 电机正转, 工作台正向前进, 当碰到行程开关SQ1时, SQ1常闭触点断开, 常开触点闭合, KM1线圈失电, KM1触点断开, 电机正转停止, 工作台停止, 随即, KM2线圈得电, KM2触点闭合, 电机反转, 工作台反向后退, 当碰到行程开关SQ2时, 情景和碰到SQ1时相同, 不再赘述。这样工作台就会做往返运动, 当工作台碰到极限保护行程开关SQ1或者SQ2时, 控制电路断电, 主触点断开, 电机停止, 工作台停止。同时电路中接触器KM1和KM2互锁, 避免了主电路短路, 从而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用低压电器实现对电路的控制, 电路原理比较简单, 出现故障时排查也比较方便, 但是整个接线比较冗长, 各个低压电器的逻辑关系不是很严格, 特别是期间动作不灵活的时候, 容易造成短路, 损坏电路。因此有必要用PLC电路对往返工作台电路进行改造, 从而实现电路准确、快速高效地运行。
二、基于PLC的往返工作台的电路改造升级
(一) 用PLC改造升级电气控制电路的方法。在原来电气控制电路的基础上使用PLC进行电路升级改造, 关键是抓住继电器控制电路和PLC电路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即逻辑关系的对应和继电器硬元件和PLC软元件之间的对应。一是熟悉继电器控制电路的逻辑关系, 熟悉工作台的工作要求和各个动作的时序关系。二是定义PLC的各个管脚, 确定PLC的输入和输出关系, 进行PLC的外部接线。三是在相同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 确定继电器的硬元件和PLC的软元件的对应关系, 画出PLC的梯形图。四是优化梯形图, 并进行调试。
(二) 定义PLC的输入和输出点。在上述方法的指引下, 定义PLC的输入和输出点如表1表示, 梯形图如图3所示。
(三) 运行与调试程序。上述硬件和软件做好以后, 运行调试程序, 完全符合工业生产要求, 并且整个电路反应更快、更准确。
三、结语
现在很多企业的自动化电路还是由继电器控制为主的, 这种电路在安全性和精准性方面越来越跟不上社会的要求, 因此需要进行自动化的改造升级。在原来继电器控制电路的基础上进行PLC自动化改造, 关键是要找准继电器控制和PLC控制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整个社会呼吁产业升级的背景下, 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是重中之重, 因此, 研究自动化的原理应用、程序算法、设备制造等等, 是一个重大课题, 也是一个重要方向。
摘要:本文从自动往返工作台的继电器控制入手, 分析了其优点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PLC进行升级改造的方案, 并对方案的实施简单总结, 以期为当下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思路。
关键词:继电器控制,PLC控制,技术升级,往返工作台
参考文献
[1]庄汉清.三菱PLC编程实例的教学设计[J].化学工程与装备, 2009, 3
[2]向晓汉.三菱FX系列PLC完全精通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 3
[3]王柏忠.浅谈三菱PLC在自动控制设备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3
往返工作台 篇2
本次案例分析的是项目工作台自动往返控制线路。传统教学将完整的电气线路呈现给学生,老师讲解工作原理,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必须明确教师不只是教授知识,更要组织学生学习,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过程。
二、案例策划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深入研究教材,根据教学大纲对高职学生的要求,对项目教学内容作有效整合,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理论联系实际,将各知识点融入到技能训练中,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解学生目前的知识储备,便于实现知识的平稳对接;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进行引导,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设计理念。
1.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有所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切入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理实一体,让学生学有所用。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教会学生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三、案例呈现
(一)创设情境
1. 结合工业视频进行引入。
镜头一:
师:大家都在校内工厂参观和实习过,知道许多生产机械的动作都是通过电气线路实现的,所以设计、安装电气线路就变得尤为重要。请大家观看一段实拍校内工厂加工视频。
生:这台机床是刨床,我们操作过。
师:似曾相识吧,龙门刨床在大型机械加工领域应用非常广泛,我们今天要设计的线路就是控制龙门刨床的加工过程。大家能看出规律,得出线路的控制要求吗?请小组讨论,给出结论。(设计思路:再现实习加工场景,刺激学生感官,将学生思维迅速从机械加工过渡到电气控制,由现象到本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呈现任务,分析任务。
1. 任务一:电气线路设计
(1)发放项目任务书和项目评价表,小组讨论后由代表记录并发言。
镜头二:
生:本组讨论结果:刨床加工工件作前后往返运动。
师:视频中工作台装夹着大型工件,要完成前进和后退操作,控制要求关键词为:前进—换向(后退)—换向(前进)、自动、线路保护。
生:前进和后退可以通过电动机正反转实现,但是接触器连锁正反转线路由正转到反转必须先停止,操作过程很繁琐,好像不适合刨床加工。
师:值得肯定的是你抓住了设计过程的关键点,并且能够辩证地分析已学的正反转线路,可取的是能实现前进后退,不可取的是操作繁琐,不能实现自动控制。
生:也就是说要在已学线路上进行改造。
师:怎么进行改造呢?首先我要介绍一种新的元器件行程开关,请拿出工作柜中的行程开关。行程开关又称位置开关或限位开关,可以完成行程控制和限位保护,其作用与按钮相同,只是触头的动作不是靠手按压,而是利用生产机械某些运动部件上的挡铁碰撞使触头动作,接通或分断电路。打开行程开关链接盖有两对触点,请在自然状态下用万用表判断其常开常闭触点,并用手扳动(撞击)滚轮观察触点动作情况。
生:我以前用×1档测量触点,通过电阻值能够判断常开常闭触点,为什么测接触器线圈时,电阻也显示无穷大?
师:一般测量触点或导线通断情况量程选择×1档,测量线圈好坏及线路通断情况选择×100档,当然不同类型交流接触器线圈阻值不尽相同,我们选用的CJT1-10交流接触器线圈阻值约为1.8KΩ,你用×1档量程过小,电阻显示不出来,应选择合适的量程。
检测完毕,各小组代表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后结合多媒体课件深入探讨。
师:电动机通过丝杠拖动工作台,电机正转则工作台前进,电机反转则工作台后退,工作台侧面装有挡铁,床身上装有行程开关。当电机正转工作台前进到一定位置时,挡铁撞击行程开关SQ1,电机停止正转,开始反转;工作台后退到一定位置时,挡铁撞击行程开关SQ2,电机停止反转,开始正转,以此往复运动。
生:就是在正反转控制基础上加入行程控制,但是行程开关具体如何使用还不太清楚。
师:简单点说,把行程开关的常开常闭触点设计在控制回路中,通过撞击行程开关,触点动作实现正转和反转电路的切换。请以小组为单位选择需要的元器件,设计能够完成特定要求的电气线路。(设计思路:注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体现教学的民主、课堂氛围的和谐;要注意引发认知冲突,可组织讨论等学习活动,有效发挥学生主体性。)
(2)合作学习研究。
学生根据控制要求进行分工,教师了解小组进展情况,并以指导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学生之间进行自评、互评打分。对大多数学生的共性问题,教师给予广播式指导。
镜头三:
师:学贵质疑,理性做学问的人能从质疑中汲取营养。生产活动安全第一,目前的线路能否保证安全呢?
生:很担心万一挡铁撞坏行程开关怎么办?
师:行程开关被撞坏事小,工作台冲出伤人事大,试想若SQ1或SQ2机械失灵,工作台就不能换向,甚至冲出造成安全事故。因此线路还要做一些改进。(设计思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不能用课本中所谓“标准答案”限制学生,对不存在短路等严重故障的线路要给予肯定,鼓励和引导学生分析和完善不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 任务二:安装工作台自动往返控制线路。
(1)完成线路安装及接线。
镜头四:
师:任务一顺利完成,大家表现得非常好,敢于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大胆质疑、否定,直到设计出完整的线路,请再接再厉,按照项目任务书的要求进行安装和接线。
生:行程开关安装在什么位置?
师:若以接线端为界,位于生产机械内部的为内部电路,用于操作的为外部电路,则行程开关和按钮都应位于外部电路。
生:主电路的接线我们都会,控制电路没有接过这么复杂的。
师:接线方法有很多种,每个人有自己的方法和套路,找到思路清晰、接线准确无误的方法很重要。我认为最简单实用的方法是按线号接线,有三个步骤:其一,判断每个线号连接哪几个触点并在安装板上一一找出;其二,N个触点需要N-1根导线连接,无所谓连接先后;其三,检查确认。当然,如果有更好的方法也可以与我们分享。(设计思路: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作为注意点灌输给学生,学生很难接受和理解,应该放手让学生实践,碰到具体问题后举一反三进行引导,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2)通电试车。
学生选择熔体并整定元器件,初步判断线路通断情况,特别是有无短路故障,检测完毕后通电试车。操作步骤由学生模拟实际工程应用进行分析。选择学生作品,让学生讲述项目实施中碰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并根据触点动作情况讲述线路的工作原理。
(3)故障分析排除。
师生共同讨论线路检修方法;教师选取典型故障板,示范操作,讲解操作要点,学生跟着教师分组操作;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释疑解难。做中教,做中学,有利于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养成规范操作、认真记录和安全文明生产的职业习惯,使教学过程更具有实效性。
四、案例反思
(一)本案例分析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驱动的模式再现课堂教学场景,通过任务一与任务二使理论和实践部分环环相扣,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独立设计安装线路,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水平。
(二)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由传统教学的主角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监督者和辅导者。通过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启发学生观察思考,驱动学生动手实践,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项目教学是开放的、互动式的,学生与教师平等交流,甚至可以提出不同见解,采用这种方式更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从业能力的关键。
摘要:作者针对工作台自动往返控制线路进行案例分析与研究, 模拟或重现教授场景, 并加以典型化处理, 把学生纳入案例场景, 采用项目教学法, 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探讨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工作台自动往返控制线路,案例分析,项目教学,互动式教学
参考文献
[1]杨玉菲.电气控制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有效提高往返跑成绩的方法 篇3
一、熟悉场地设备及规则
规则要求考生在预跑线后举手向裁判员示意,然后走到起跑线后站稳。从起点用站立式起跑,无须发令,从考生身体跑动开始计时。考生向前跑到折返点先用手击到一标志物,然后返回起点再击到一标志物,再返回击到另一标志物,最后返回冲过终点,计时停止。规则规定:凡未跑完全程或在跑的过程中未用手击到标志物,均判犯规。除了漏击和摔倒,每人只有一次考试机会。因此,在考试前要了解规则,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重视起跑
考生听到裁判员点名后,走到起跑线后单手示意,从容地走上起跑地点,放松站立,采用站立式起跑,身体重心渐进前移和降低,使自己的身体处于合适起跑状态。在起跑中,考生常常出现以下错误:(1)听到点名就毫无准备地仓促上阵,手忙脚乱;(2)不理解规则,反复抢跑;(3)紧张、重心移动不稳定,影响计时;(4)不移重心,动作僵硬。建议:在起跑前心理放松,等自己完全做好准备后再起跑,注意动作的合理性。
三、选择适宜跑动路线
我们知道,两点之间距离,直线段最短。但是在实际考试中,有许多同学的跑动路线是弧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选择跑动路线不对或转身不到位。因此,应该选择适合自己习惯、跑动距离最短的跑动路线。
四、注意转身技术
考生在标志点时转身,放脚至关重要。放脚踏点要求:小腿由上往下放,脚尖朝返回的方向,大小腿适当弯曲,上体向回倒,身体重心移至后腿上,两者协调摆动,完成蹬转变向,继续沿规定路线跑进,所放的脚不能正对标志物,否则标志物易被脚踢倒而造成犯规;前脚不要超过标志物或离其太远。这样完成动作有如下优点:(1)能控制重心,使脚在转身时不致于滑倒;(2)便于做下一个加速跑动作;(3)减少重心的移动距离,缩短跑动距离;(4)便于控制身体的平衡。
如果在转身时漏击标志物,则停下,准备重考。因为漏击后再去击标志物花费的时间太长,再跑完全程不易得满分,建议放弃本次考试机会。
考生在平时训练中,应根据自己特点和习惯,确定每步步点和步长。因为跑动的距离确定,因此确定跑动的步数较为容易也很有必要。如果跑动的步数已定,那么起跑的位置就确定了,同时跑动的路线也就确定了。在最后转身的两三步降低重心,减小步长,有利于快停、转体、急起,在平时训练中,在跑动线上作标记,反复练习,检查步点,使动作动力定型。
五、有效降低重心
考生重心高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转身动作。在转身阶段,重心相对要低,才能使身体有充分时间转体,在跑动过程中,因为跑动的距离不长,所以在跑动的过程中重心不能太高。
六、保持良好节奏
良好的节奏是取胜的关键。考生在训练中,应按一定的节奏反复练习,才能使动作定型,考试时才不会慌乱。(1)加速——快——慢;(2)加速——快——慢;(3)加速——快——慢;(4)加速——快——快(冲刺)。
七、快速冲刺
考生冲刺时,要适当降低身体重心,急速前移,高速冲过终点,以达到快速有效冲刺的目的。
八、加强心理训练
除了掌握以上的往返跑的技术外,考生还要加强心理训练。在平时的训练中多用计时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多进行模拟测试,提高应试能力;在训练中常用干扰的办法来提高抗干扰的能力,从而提高心理素质。
九、其他建议
我国已建立天地往返载人运输系统 篇4
据了解, 此前我国载人飞船仅是在太空飞行后返回, 而“神九”任务中, 地、空两端都有目标, 建立了运输渠道。除运送航天员外, 还把天宫一号里搭载的物品取回来, 把新的实验品放进去, 真正实现了天地往返运输。
袁洁还表示, 神舟飞船上配置的异体同构对接机构, 有上千个轴承, 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最为复杂的空间机电设备, 技术难度大, 当今只有俄罗斯具备这种研制能力。而我国经过10多年技术攻关, 完全掌握了对接机构技术, 表明我国已具备空间复杂机构的设计生成和试验能力。
往返跑中的“二步过弯法”教学 篇5
提高25米×2往返跑成绩的潜力在“绕过标志杆”。学生绕过标志杆时往往绕弯大、速度慢。在教学实践中用“二步过弯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一、“二步过弯法”的内容
第一步:当加速跑向标志杆, 距杆3米~4米时, 开始减速、降重心, 左脚距离标志杆20厘米~30厘米处着地, 右脚过杆60厘米~80厘米用前脚掌蹬地“刹车”, 同时身体向左转面向标志杆。
第二步:左脚并向右脚, 重心落在右脚, 当左脚过杆后, 左脚迅速向标志杆右侧伸出落地, 同时右脚积极蹬地, 身体前倾加速跑出。
“二步过弯法”的口诀:一降二转三加速 (即降速、降重心, 转身过杆, 过杆后加速向终点冲刺。)
二、“二步过弯法”的教学
1. 折返跑
不用标志杆, 重点练习跑至距折返点3米~4米时降重心、降速, 右脚用前脚掌踩折返点, 身体向左转, 加速跑回。
2. 用标志物帮助学习
折返跑与往返跑的区别 篇6
(一) 折返跑的概念界定和技术分析
折返跑, 即从起点开始, 按照一定距离要求跑至终点处, 用脚触终点线或用手碰倒标志物后立即转身跑回起点, 按照练习要求在起点和终点间做若干个来回折返, 最后冲刺撞线完成练习。
折返跑的关键在于折返的技术, 折返技术的好坏对最后的成绩影响较大。折返的技术要领 (以右脚触线或右手碰标志物为例) :快跑至终点时, 一般为终点前2~3米, 略微降低跑速, 降低自身重心, 跑至终点, 侧身面对终点线或标志物, 左下肢成屈蹲, 右下肢延伸至终点线处 (或稍前处) 制动并准备做蹬地起跑, 上体下压, 用脚触线 (或用手碰倒标志物) 后, 上体转向前进方向, 右脚迅速蹬地起跑, 继续向前快速跑进。
(二) 往返跑的概念界定和技术分析
往返跑, 即从起点开始, 按照一定距离要求跑到终点处, 绕过终点标志杆或标志物后, 跑回起点, 按照练习要求在起点和终点间做若干个来回往返, 最后冲刺撞线完成练习。
往返跑的关键在于绕过标志物的绕障碍跑, 实际上, 绕障碍物跑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弯道跑, 技术要领类似于弯道跑的技术要领:绕标志物跑时, 左臂摆臂幅度减小, 右臂摆臂幅度加大并适当做圆弧型摆臂, 左脚步幅大幅度减小, 右脚做圆周性蹬地, 以脚前内侧着地蹬地, 右腿摆腿时膝盖朝内做圆弧型蹬摆, 身体稍微内倾, 不要碰到标志物, 绕过标志物后, 继续向前快速跑进。
(三) 折返跑和往返跑的技术区别
1. 技术特点不同。
折返跑的技术关键是折返技术, 而往返跑的技术关键是绕障碍技术。折返的技术特点是转身、蹬地和快速起跑, 要求练习者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快速加速能力。往返跑的技术特点是控制好离心力的负作用, 保持好身体平衡和稳定, 不使自己被离心力甩出去。
综上可知, 折返跑主要发展的是人体灵敏性和快速反应能力, 往返跑主要发展的是人体协调性和控制身体平衡能力, 两个练习是发展两种不同的能力, 从这个层面上理解, 二者概念完全不同。
2. 在教材中出现时间不同。
以《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 (与健康) 必学内容教师用书》为例:往返跑练习出现在水平一“走和跑”教学单元第五课时中;折返跑练习出现在水平二“走和跑”教学单元第一课时中。由此, 往返跑出现在小学低年级段中, 说明往返跑技术相对比较简单, 对技术要求不是很严格, 小学一二年级通过模仿学习就能接受和掌握。而折返跑出现在三四年级段中, 而且是在往返跑技术教学复习巩固之后, 其后紧接着就是折返跑教学, 相对来讲, 折返跑对技术要求更高,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更高, 也更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 实践教学也证明了这一点, 学生折返跑技术掌握情况相对往返跑来讲要差。
3. 跑动距离不同。
从跑动距离上看, 两者也有一定的差别:折返跑是直接在起点和终点之间做来回跑动, 跑动距离就是若干个起终点距离。而往返跑则需要多加一段绕标志物的距离, 相当于多做了若干个小半圆跑。从这个角度看测试成绩, 所有条件都相等的情况下, 折返跑成绩肯定优于往返跑成绩。
二、教学侧重点及应用
(一) 折返跑教学分析
1. 折返跑教学侧重点。
折返跑教学侧重点在于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灵敏能力, 相应的练习也应该更多地关注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此外, 利用碰倒标志物做折返跑练习时, 学生的兴趣会更高,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尝试心理。折返跑主要运用于提高人体快速反应能力和灵敏能力的练习或考核竞赛中。
2. 提高折返跑技术的练习手段。
听口令跑、转身跑、各种形式的起跑、“长江黄河”游戏和“转身拍人”游戏等各种发展人体反应能力、灵敏能力的练习。
3. 折返跑的应用。
折返跑主要应用于短距离的灵敏练习, 如“五米折向”;裁判考试, 如篮球裁判的“20米折返跑”;各种单项的集体接力跑竞赛 (中高年级段) 等等。
(二) 往返跑教学分析
1. 往返跑教学侧重点。
往返跑的教学侧重点在于锻炼学生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往返跑要求绕过障碍物, 这就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地完成练习, 而在折返跑中是用脚触线时, 有些学生就会出现未触到线的现象,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 这都会违反练习或比赛规则, 往返跑在这方面的操作就比折返跑要明显简单得多。往返跑主要运用于提高人体耐力素质的练习或考核竞赛中。
2. 提高往返跑技术的练习。
圆形跑、弯道跑、摆臂练习和各种绕障碍物跑 (绕障碍物跑时可从大障碍物逐渐过渡到标志杆, 速度可由慢逐渐加快) 等。
3. 往返跑的应用。
往返工作台 篇7
一、考试方法
由篮球球场右侧边线中点开始, 面向球篮用右手运球上篮, 同时开始计时;当投中篮后, 仍用右手运至左侧边线中点;然后, 折转换左手运球上篮;当投中篮后, 仍用左手运球回到原起点;重复上述练习一次, 再回到原起点时停表。每人做两次, 计其中最好成绩。
要求:连续运球, 不得远推运球上篮;在投中篮后, 继续运球, 否则要继续再投, 直到投中为止;对用左手或者右手投篮没有限制。
二、做好准备
当轮到自己考试时, 应快速到达起点。在考试时, 在中线与边线相交处有一个圆弧, 考
笔者有幸拜读了《中国学校体育》2009年生可将一只脚踏于圆弧内, 另一只脚跨在圆弧外, 面向篮板方向, 上体前倾, 做好考试准备。
三、运球快
在日常的训练中, 笔者要求考生都必须从起点控球开始, 然后再起动运球。而对于“如何才能做到运球快”的问题, 众所周知, 运球的方向和速度由拍按球的部位决定, 因此, 在向前运球时, 考生应拍按球的后中上部, 并使球的落点保持在身体的前方, 形成人追球跑。此外, 在考试时, 身高较高的考生步幅要大、较低的考生步频要快, 但都必须有节奏感, 要在训练中能够达到在折返处运球两次就能轻松上篮的水平。
四、转身巧
巧转身有利于保持往返运球的节奏感和连贯性。在训练中, 笔者要求考生在转身时要做到:当运球至距离折返区1.5米~2米处时, 要有意识地降低重心;当球回至体侧的同时用运球手的异侧脚的前脚掌内侧蹬伸至折返区 (技术动作同折返跑的转身起动) ;然后, 迅速将蹬地腿收回并转身向前跨步, 同时顺势换手运球, 在蹬地转身时身体的重心降低并保留在支撑腿上。
五、运球上篮稳
运球上篮成功与否是考试成绩好与坏的关键。因为, 在考试中, 如果投篮不中需要继续再投, 直到投中后才能继续运球, 并且每补投一次大概需要花费1.5秒~2秒, 就会少得1.5分~2分。所以, 考生运球上篮应强调一个“稳”字, 即身体重心平稳, 不要向前冲得太猛, 第三步尽量向上跳起, 投篮要稳;在投篮时, 前三次可用低手上篮, 最后一次由于体能下降, 动作易变形, 最好使用高手上篮;身高较高的学生可以选择投空篮, 但对于个子稍矮的学生则提倡擦板投篮;对于考试中的投球不中的情况, 学生切忌慌张, 此时, 应该及时调整位置, 力争一次性补进而拿到成绩。
六、全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