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网络安全技术

2024-08-12

探求网络安全技术(精选5篇)

探求网络安全技术 篇1

建筑行业是一个高危行业,仅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就有很多不安全因素的存在。在建筑施工现场如果发生安全事故,会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也关系到社会经济、周边居民以及周边自然环境的正常工作运行。有很多专业认识也对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做出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在研究工作的进行中,主要对现在兴起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当中,用射频识别技术的物联网对施工现场进行危险因素监测,并且向现场工作人员做出预警,以此减少建筑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发生的不利影响。

1 物联网技术相关概述

1.1 物联网

物联网是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EAN.UCC组织在相关研究中共同提出的一个概念。物联网主要通过传感设备和控制设备,并依照之前约定好的命令、协议将事物的实时信息或者多个事物间所流通的信息,用互联网技术连接在一起。以此来实现事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通信,还有智能化的识别、判断、定位以及监控等管理工作。

1.2 国内外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无线通信网络的全面覆盖,为我国的绝大部分区域实现和发展物联网技术提供了一定的必要条件。据了解,相关专业的专家表明,我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的国家行列,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实现物联网产业化发展的国家之一。

物联网技术是继计算机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之后的第三次全球范围内的信息沟通方面的技术发明和应用。2009年,美国的圆桌会议中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物联网技术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呈现在大家面前,为计算机技术的运营发展增添了第四次伟大发展。第一次是计算机主机模式终端的发明,然后是微型计算机的发明,接下来是互联网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到现在是物联网技术。

2 物联网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当中,用射频识别技术的物联网对施工现场进行危险因素监测,并且向建筑施工现场的施工作业人员做出预警,以此来减少建筑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发生的不利影响。

2.1 在建筑施工现场的监控管理方面

物联网技术应用与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中,对建筑施工现场的事物和施工作业进行有效的监测管理,并且对施工现场的突发安全事故进行积极的响应和预警。物联网技术在施工安全监测方面有灵敏度高、体积面积小和便于敷设以及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优点。除此之外,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对高层建筑、桥梁道路、隧道以及水利水坝工程的局部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测,在意外发生时可以对意外事故做出紧急的响应。将物联网技术中的光纤传感设备粘贴在被监控区域的墙体表面,或者提前掩埋至工程结构中间,方便对建筑工程的冲击力、形状控制和振动阻尼方面的检测和监控,通过检测可以看出建筑工程施工的缺陷和不足。

2.2 在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方面

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可能会随时发生,所以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方和承包商而言,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管理是他们日常工作、监控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当中,可以有效地对安全事故的发生做出预警和损失控制。用射频识别技术的物联网对施工现场进行危险因素监测,将射频识别的标示放置在临边的洞口或者出入口防护棚,又或者施工电梯井口两端的施工现场防护设备上,并且在射频识别标示的芯片中,输入对应的标示编号、防护等级还有报警信息等命令,在输入这些口令的时候要注意与建筑信息模型中的位置、要求等相关资料保持一致,通过这样的办法,来实现对建筑施工现场安全因素的管理。

在对较难监测控制的高空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进行监测的时候,可以在高空作业人员的安全帽、安全带这些安全设备上装置同样原理的射频识别标志,然后根据建筑信息模型对高空作业人员的位置进行精确的定位。在一旦发生危险事故的情况下,便于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高空作业人员,并迅速采取一些安全措施,尽量规避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发生。

3 物联网技术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能力的提升

物联网、互联网、计算机信息技术这三者之间的有效结合,能够帮助建筑施工现场规避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以此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现场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3.1 危险区域预警方面

建筑行业本来就是一个危险事故高发的行业,建筑施工现场的环境通常都是相对复杂又分散的。加之,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人员,在不清楚危险源的情况下,很容易就会误闯到相对危险的工作区域,这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而物联网技术能够对危险区域做出及时的预警,当施工人员与危险区域交叉重叠的时候,就说明这位施工人员已经进入到了危险的工作区域,物联网技术会立即发出危险预警,警告施工人员立即离开危险区域。

3.2 在建筑材料的安全管理方面

优质的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保障。只有建筑材料的质量得到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才能趋于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对建筑材料的安全管理在整个建筑工程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建筑材料的质量把控方面,物联网技术可以对建筑材料进行条形码扫码识别,这样就不用将建筑材料的外包装或者保护层打开。物联网技术可以轻松地扫描识别到建筑材料微电子芯片的编码,工作人员可以应用物联网技术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进行把控,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也帮助实现了建筑材料的透明化质量监控管理,方便工作人员随时掌握建筑材料及其构建信息。

3.3 在建筑施工现场的资源调度方面

物联网技术可以对建筑施工现场的人员、建筑材料、施工设备等的出场顺序进行调节和控制,为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提供合理的资源配置规划,方便管理人员参考。物联网还可以对建筑施工现场的施工吊塔、电梯以及脚手架等设备进行有效的运行监控,在危险将要发生的时候,会提前做出预警警报,帮助现场施工人员和施工设备尽早离开危险源,以此来实现对建筑施工现场人员、设备、物品等方面的安全管理。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物联网技术作为一个时代新兴的产业,已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发展当中。物联网技术对建筑行业在施工安全管理方面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物联网技术在建筑施工现场的应用,能够帮助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实现,以此来保护建筑施工现场人员的财产与生命安全,保障建筑行业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董大旻,冯凯梁.物联网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2010,19:21-23

[3]宁欣.物联网技术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经济,2014,12:30-33

[2]任江,钟崇光,郭娜,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施工现场管理深度应用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3,05:40-44+62

[4]呙丹,杨晓华,苏本良,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建筑行业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1,26:255-256

拱桥加固技术的应用探求 篇2

关键词:拱桥,加固,浇筑,混凝土

吕梁市干线公路养护桥梁564座,其中:拱桥占整个桥梁总数的42%,经过逐年的改建、加固,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前204座仍在运营使用之中。由于技术条件和经济的局限,普遍设计标准偏低。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的迅速增长,当时的设计标准已经不适合当今经济发展需求,形成了巨大的隐患。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探讨拱桥加固技术的应用。

1 病害分析和方法

1.1 拱桥常见病害及原因分析

1)旧桥设计荷载等级和标准低,车辆偏载作用下,致墩台移动、基础沉陷及拱圈受力不对称的影响,主拱圈(板拱)或腹拱圈或拱脚、墩台帽梁上产生纵向裂缝。2)施工工艺和砌筑用料质量差,同时受腐蚀气体、水侵蚀和温度变化,产生主拱圈砌缝砂浆脱落、主拱圈表面风化剥落。3)拱桥由多层平行拱圈石砌成,在施工中拱圈砌石未注意交错搭接,拱圈也易发生纵向裂缝。拱圈裂缝一经开裂,发展迅速,危及桥梁的正常使用。4)由于台后填土压力和桥头路面及路面荷载作用致使拱脚位移或主拱圈拱顶下沉。5)拱上填料施工不密实或拱上未设置排水系统、桥面排水不畅,桥面水由铺装层裂缝处渗入拱上填料致填料内部积水膨胀,造成主拱圈渗水,侧墙出现外倾、变形,桥面铺装出现翻浆、破损。6)旧桥墩台的基础多采用简单的扩大基础,基础埋置浅,在水流作用下,基础周围埋置特被冲刷掏空,造成基础外露、悬空。7)路堤冲刷拱桥,台后路堤由于雨水的冲刷对桥台冲刷造成垮塌。8)排水系统失效桥面杂物堵塞排水管,桥面积水严重,造成桥面破损。9)河道堆积物,桥孔淤塞,影响河流的泄洪,严重时河水直接冲刷墩台,造成桥梁的损毁甚至倒塌。

1.2 拱桥维修加固常用的方法

1)主拱圈裂缝封闭法。a.对原拱圈宽度小于限值的裂缝采用环氧树脂胶进行表面封闭,对宽度大限值的裂缝采用环氧灌缝胶或环氧树脂砂浆进行灌缝处理。b.用化学粘结剂从结构外部粘贴补强材料。2)套拱(内衬法)加固法。在拱腹挂网,植入钢筋并喷射混凝土形成整体结构,通过增大主拱圈截面面积的办法提高承载力。3)套拱(外衬法)加固法。即沿主拱圈顶部现浇增设一层钢筋混凝土套箍层,利用截面增大、断裂力学及“套箍效应”三个机理,达到提高原桥承载力的目的。其优点在于施工难度小,所需要的施工设备也较简单,且造价低廉,施工周期也较短。缺点是需要将上部结构拆除,施工周期长,且预算也加大。4)减轻拱上建筑自重法。减轻拱上建筑的重量在地基承载能力较低或桥台不够稳固时,可采用减轻拱上建筑自重的办法对拱桥进行改造,以降低对下部构造的要求,同时也可减轻主拱圈的负担。5)设置横向拉杆法。拱圈产生纵向裂缝时,保护性拆除,在跨中、1/4跨度处和拱脚附近设置横向拉杆加固,能有效防止裂缝继续发展。6)更换桥面系法。更换桥面系主要包括:更换拱上填料、桥面铺装、栏杆等。更换拱上填料是将拱上强度低,防水性能差的填料换成水稳、轻质混凝土等耐水轻质填料,清除拱上填料的顺序一般和施工时加载程序相反,后加的先御,先加的后御。

总之,拱桥加固的方法有很多,随着新材料的应用、科学技术及计算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还会出现更多的桥梁加固新技术。当然,各种加固技术也不是孤立的,在加固一座旧桥时,往往是多种技术同时使用,以达到对旧桥加固改造的目的。下面结合工作实际介绍一下外衬法套拱加固技术的应用。

2 工程实例

2.1 工程概况

国道209线峪口桥,全桥长77.6 m,主桥结构为3-16 m片石混凝土拱桥,拱圈厚65 cm,1/4拱,拱顶填土60 cm,斜35°,始建于1980年,主桥布置如图1,图2所示。当时设计荷载为汽车—20级,挂车—100。

2.2 旧桥病害情况

1)混凝土拱圈第二跨、第三跨均有横向裂缝2道~3道,且为通缝,缝宽约0.1 cm~0.3 cm不等。2)侧墙变形。3)桥面平整度差、车辙、壅包现象严重,占桥梁总面积的65%。4)桥头引道严重下沉,形成跳车。5)锥坡缺失、栏杆外倾缺失。

2.3 旧桥加固方案

1)将原拱圈以上护拱、侧墙、拱上填料、栏杆全部拆除。2)对原拱圈宽度小于0.15 mm的裂缝进行表面封闭,宽度大于0.15 mm的裂缝采用环氧灌缝胶进行灌缝处理。3)在原拱圈横纵间隔60 cm梅花形钻孔,植入Ф25钢筋,灌入环氧水泥砂浆并与主筋进行焊接。4)用C30钢筋混凝土加高拱脚垫石,使起拱面达到20 cm。5)将原拱圈清理干净,凿毛后在原拱圈上浇筑20 cm厚、C40钢筋混凝土拱圈。6)用M7.5砂浆砌35号片石护拱、侧墙并进行勾缝处理。7)采用水稳砂砾料,分层填筑拱顶填料。8)铺筑桥上路面与桥头引道路面。9)现浇C25钢筋混凝土墙式护栏。10)修复锥坡。

2.4 施工方法、要点及注意事项

1)上部结构及拱上填土的拆除。为保证拱圈受力均匀,不遭到破坏,拆除原桥上部构造时,必须全桥同时进行,进度相同。先拆除栏杆,机械从两侧桥头向桥中分别对称均匀挖除台背填料和拱上填料,做到标高基本相同,以防拱圈受力不均,发生变形或坍塌,配合人工拆除拱上建筑。

2)外衬法套拱加固的施工。a.墩台拱脚线为水平,桥台拱脚上方设一道伸缩缝。b.浇筑加固拱圈时,必须将原拱圈顶面凿毛,并在原拱圈横纵间隔60 cm梅花形钻孔,植入Ф25钢筋,灌入环氧水泥砂浆并与主筋进行焊接,再进行拱圈混凝土浇筑(见图3)。c.浇筑混凝土时需清除拱顶松散粒料,并洒水浸湿后连续进行浇筑混凝土。d.为了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避免收缩裂缝的产生,主拱圈采用一次性浇筑完成,中间不留施工缝的施工方法,全桥先边跨后中跨对称浇筑的原则。因故中断浇筑时,中断时间不能超出前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e.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待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50%后即可拆模。

3)侧墙及护拱的砌筑。a.先施工拱脚处侧墙,然后施工拱顶中部侧墙。砌筑时底浆要铺满,竖缝砂浆应先在已砌石块侧面铺放一部分,将另一砌石铺放对齐再填满砂浆并捣实,砌石下严禁用高于砂浆砌缝的小石片支垫。b.砌筑上层石块时应避免振动下层砌块,砌筑工作中断后再砌筑时,对砌石砌面清扫并洒湿后再砌筑。c.砌石应分层砌筑,宜2层~3层砌块组成一个工作层,每一工作层的水平缝应找平,各工作层的竖缝应相互错开不得贯通。d.砌筑侧面墙面及两端面应砌筑平顺,墙背及坡面密切结合,墙顶与边缝应封严。表面与周边平顺衔接,砌石之间应咬扣紧密,严禁通缝叠砌和浮塞。e.砌体勾缝应牢固美观,勾缝前将墙身洒水浸湿,使砂浆嵌入缝中与砌体牢固结合。f.墩台拱脚线为水平,桥台拱脚上方设一道伸缩缝。

4)台背及侧墙背回填。a.台背及侧墙回填宜同时进行。采用小型压路机回填、摊铺、分层、分段碾压密实。用手扶振动夯,对碾压困难的部位压实。b.回填应遵照两边对称原则,做到基本相同的标高上进行。

5)浇筑帽石混凝土时,预埋好钢筋混凝土墙式护栏钢筋。

6)钢筋混凝土墙式护栏下,两侧1/4跨径处各设一道泄水管。

7)做好开工前技术交底工作,施工中严把质量、技术、工艺关,现场设立施工标志,安全作业、文明施工。

3 结语

峪口桥维修加固工程于2011年底全部完工,经验收,达到了设计及规范要求,目前桥梁运行良好。

从已加固改造好的旧桥来看,采用合理的加固技术,不仅节省大量投资,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通过维修和改造旧危桥,恢复和提高了旧桥的承载能力及通行能力,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消除交通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JTG/D 60-200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S].

[2]JTG/T J22-2008,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S].

[3]JTG/H11-2004,公路桥涵养护技术规范[S].

[4]JTG/T.J23-2008,公路桥梁加固施工技术规范[S][5]CECS25∶90,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S].

探求网络安全技术 篇3

本系统软件包括路由 (Router) 节点程序和协调器 (Coordinator) 节点程序两部分, 这两部分程序相互配合, 共同实现数据的采集以及传输。

路由节点一方面实现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另一方面实现数据的融合和路由, 对本身采集的数据和收到的其他节点发送的数据进行综合, 转发路由到协调器节点。不论ZigBee网络采用何种拓扑方式, 网络都需要有一个并且只能有一个协调器节点, 它是整个网络的控制中心。这种角色的设备一方面负责网络的配置和管理, 包括定义通信信道、网络标识符 (PANID) , 配置网络的profile, 响应节点加入网络的请求和绑定请求, 为其他节点分配网络地址、维护路由表等;另一方面还负责接收各路由节点发来的数据, 并将所得到的数据通过串口上传到PC。系统总体软件结构如图1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 软件设计部分基本上与硬件功能模块相对应, 路由节点和协调器节点相互独立, 但有时又必须交互运行才能完成特定任务。路由节点通过执行各类传感器的驱动程序采集环境数据, 然后启动数据发送程序, 该程序模块首先设置数据发送的参数, 构造符合AFDE (应用框架层数据实体) 结构的数据帧, 然后通过各层的数据服务接入点发出数据发送请求, 最后将数据发送出去。数据以多跳的形式到达协调器节点后, 触发协调器节点执行数据接收程序, 该程序模块通过调用合适的函数将接收到的数据解析成应用层能识别的数据结构, 进行数据处理后, 调用串口数据发送程序, 最终将数据上传至计算机。

二、软件开发流程

基于ZigBee的应用程序实际上是和ZigBee协议栈交替的对处理器和外围部件进行操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Jennic在ZigBee协议栈的基础上提供了BOS基本操作系统。ZigBee协议栈的开发接口A P I (A p p l i c a t i o n P r o g r a m m i n g Interface, 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如图2所示。图中浅色部分就是B O S调用的用户程序的接口。

这些函数是用户应用和ZigBee协议栈的进行交互的基本接口。从纵向结构看, 这些API函数相互调用实现应用层、网络层、M A C层和底层硬件之间的数据和命令传输。从横向来看, 它们实现了用户应用程序、BOS简单操作系统和ZigBee协议栈之间的数据和命令传输。

这些函数大致可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应用的初始化函数, 它们用于在设备上电时对协议栈进行初始化;第二类是应用程序调用协议栈函数, 这类函数通常由第一类函数进行调用;第三类是协议栈调用应用程序的函数, 这类函数通常作为协议栈和应用程序进行通讯的接口。

当设备上电后, 应用程序从AppColdStart函数开始运行。它是整个用户应用程序的入口, 在该函数体中应该调用一系列的协议栈和BOS的初始化函数, 完成无线信道编号、ZigBee网络的I D等网络系统参数的设置, 之后启动B O S, 并把程序控制权交给B O S。

在调用JZA_vAppDefineTasks函数之前, B O S还要执行一些内部函数。在这里应用程序向B O S定义自己的任务, 定义完成后, 控制权还给B O S。

执行完内部函数之后, B O S将控制权还给应用程序来执行最后一个初始化函数JZA_boAppStart。用户程序可以利用该函数调用应用框架API (AF API) , 为节点的端点注册ZigBee描述符, 为以后的数据传输做准备。在JZA_boAppStart函数的最后需要调用JZS_vStartStack函数启动Z i g B e e协议栈。在执行JZA_boAppStart函数过程中, 协调器节点会试图发起网络, 而路由节点则试图加入网络。这些操作的结果可以通过指示网络事件的JZA_vStackEvent函数进行查询。如果操作成功, 协调器节点和路由节点则开始各自的工作。当这些完成之后, 应用程序将控制权交给B O S。

探求网络安全技术 篇4

一、利弊谈

第一节语文课伊始,总会问学生:“什么是语文?”其实,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明白,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所以我们所教授的课文都是为探究语言文字而张本的。然而,在响应“教育面向现代化”号召的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引进,颠覆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的格局,它的运用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

“优势论”者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摆脱纯粹文本阅读的枯燥感,调动学生在课上的积极主动性。笔者在所教的几个班调查了一番,结论是听流行歌曲67%,看漫画34%,网络游戏18%。由此看来,学生们的兴趣主要停留在感官上。而众所周知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指把图形、影像、影音、声讯、动画等计算机技术综合运用到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这就好比原来是白纸黑字,现在变成了有声有色有形的教学过程了,学生自然就提起兴趣来了。

然而,当这些多媒体手段充斥几乎整个课堂的时候,多媒体技术就喧宾夺主了。

听过一堂《智取生辰纲》,在整个45分钟时间里,我们看了一大段《水浒传》的录像,听了教师的一段朗读,学生表现得很积极,煞是热闹。但是,这些“热闹”给人感觉只是表象,一堂课下来,学生到底学到了些什么呢?《智取生辰纲》的教学目的是学习小说明暗两条线索相结合的结构方式;认识杨志的性格发展变化及形象特征;学习小说环境描写和衬托的作用。其中了解文本的“双线”结构是教学的一大重点,如果仅靠影视片段,没有必要的讲授分析,学生们就会只记住大概的故事情节和演员形象,对作者写出来的文字缺乏品味,更谈不上了解“双线”结构了。让学生不品读课本、脱离文本看视频,欲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违背语文教学的原则的。

二、冲突的人为因素

理论上,多媒体技术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视听环境,使学生全方位地、多维直观地接触学习对象,提高了阅读教学的形象性,丰富性。这些都是多媒体技术和语文教学可以共存的因素。但是,为什么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现象都不同程度表明两者冲突呢?造成这些冲突的人为因素是什么?

首先,部分语文教师误把教学工具的现代化当成了教学现代化。无论什么时代,语文阅读教学还是植根于文本,教师对文本的语言文字的解说引导,学生对此的理解感悟体验是根本。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教学的预设应该体现在讲授的过程中,而不是多媒体制作的具体流程中。

其次,不可一味“拿来”。对于网络来讲,共享资源是其优势,然而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网络上的资源不具有权威性,正确与否还需要作出准确的判断方可以传导给学生。并且,实际教学是因人而异的,课件这类的资源还是原创的好,生搬硬套往往达不到教学目的。

第三,答案标准化。数理化的答案可以是标准答案,但是语文这门学科很多情况下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如果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打上了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也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

造成多媒体技术应用与语文阅读教学的冲突的人为因素找到之后,那也就为两者的共存与发展提供了可能。当然,这也为我们探求能有效解决两者冲突的方法与途径提供支持。

三、共存途径的探究

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多媒体技术应用与语文阅读教学共存发展的途径,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出发,纠正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误区,在教学中要注意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语文教学三个维度的要求。

其一,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形象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语文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自我理解能力,而这种理解能力是建立在文本文字的感知与感悟之上的,不是一段视频,一幅图片能够解决的。在执教朱自清的《春》时,笔者曾经问过学生一个问题:“小草从土里偷偷地钻出来”这句话中作者为什么用了“钻”这个字?得到的答案丰富多彩:有说把小草比喻成钉子的,有说说明它力量大的,还有说和“偷偷”二字相搭配的等等。不管是何种答案,都说明该学生通过了自己的大脑进行必要的思维和想象了。在这种情况下再让学生去体味当时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就容易理解了。

因此,不是把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就是好的,当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来理解文字内容时,切不可剥夺他们锻炼阅读能力的机会。

其二,杜绝“克隆”,弘扬个性教学。语文教学是灵动的,最能显示教师的能力和特长的,语文教学也是最注重个性化教学的。课堂上的现场朗读,既方便指导又具有现场的观感,更易为学生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个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投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去,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带动学生的情感,而后可以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绪,这才能实现师生互动。而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拿来”他人的课件,或者仅用多媒体课件就能处理的。所以要学生“感兴趣”渠道不是仅有一个,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同样也能起到作用。

其三,合理利用,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虽然对文本教学有着一定的冲击,但是在文本教学时的情境导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笔者在执教舒婷的《啊,母亲》一诗前,选用了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作为导入,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很快进入了文本预设的情境中,方便了后来的诗歌学习。

其实,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目的是促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这一点,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明确。当今提倡“教育面向现代化”,那就不应该曲解了多媒体教学的本意,我们不能因为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文本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就全然否决了它在语文教学上的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只要符合了本学科的特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为用而用”,那么,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文本教学就能达成共存。

摘要: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近年来形成主流趋势。语文这一学科有其特殊性,阅读教学依重文本,文字的生动性、形象性、情感性以及文字背后的艺术想象空间,是多媒体技术无法主导的,也是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不得不正视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要注意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语文教学三个维度的要求。

关键词:多媒体,文本,冲突,共存途径

参考文献

[1]左蓝蔚.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2).

[2]姚焕普.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分析研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9).

探求网络安全技术 篇5

知识经济是继农业、工业经济后的新趋势。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经逐步进入后工业转型升级时代, 其产业呈现特点是轻工业、产业集群发达, 知识含量不足。以广东为例, 到2014年, 经认定的381个省级专业镇实现GDP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 约占全省30%。经过多次市场洗礼、优化目前各个专业镇涌出一批品牌制造企业, 以这些笼头为核心带动区域集群发展。一个笼头企业可以带动几十家配套企业、实现上百亿的产值, 因此网络组织升级实质就是地区产业升级。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沿海地区专业镇、区域集群网络组织知识含量和技术竞争力, 是业界和学界都关注的问题。

网络组织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企业界“业务外包”与日本精益生产模式。它介于企业与市场间, 网络型组织内成员的交易是长期关系。建立在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上的网络组织 (network organization) 更具有快速、复杂、多变的特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成为了组织学领域的新课题。Ronald H.Coase首先指出市场交易需要成本, Williamson (1975) 进一步强调一笔交易的成本决定了一个组织的交易是在内部还是在市场[1]。网络型组织交易成本介于市场与企业间, 它既不能用科层权力也不能用市场来运作。关系和信任在交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后工业化时代, 融入知识对传统工业的转型、引导、替代和优化, 增加产品的知识含量、塑造世界级优秀品牌是转型升级成功的关键。知识管理视角下“网络组织”更需要注重知识共享、积累和创新, 多变复杂的环境让网络组织时刻面临新的机会与威胁, 要在多变的环境中保持竞争地位和优势, 传统网络组织作为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就必须顺应环境, 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动态能力, 是其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一、知识管理视角下“网络组织”动态能力理论

1. 跨组织的“知识管理”

学界将知识界定为显性 (explicit knowledge) 和隐性 (tacit knowledge) 两类。前者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描述, 具有清晰、规范的特点;后者隐晦不可言传, 依附在特定组织中。网络组织下知识转移包含了知识在网络组织之间获得、开发、传递、使用。Singley&Anderson (1989) 认为, 知识转移可以发生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网络组织等。Gilbert&Cordeyhayes (1996) 提及当人们认知到不同组织存在“知识落差”, 需要将知识引进来, 这个过程有取得、沟通、应用、接受、同化五个阶段。近年来研究者开始逐步关注到知识管理与网络组织的结构特征和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虽然大量的研究表明知识在网络组织中是通过多种机制进行转移, 对于知识转移过程及其发生机理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解释。不过知识转移的嵌入性与组织的结构特征研究, 结果表明, 网络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是与连接强度相关联的[2]。弱连接往往只适宜于简单知识的转移, 复杂、隐性知识是通过强连接来传递的, 学者们还在深入研究网络组织知识转移的深层机制和原理。网络组织核心企业与其他成员还存在知识的吸收、释放双向互动过程。

2. 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组织”动态能力框架

学界关于动态能力的研究, 大多仍然停留在定义、性质、效应等方面, 而关于动态能力如何形成或构建的研究很少, 通过查阅研究资料如Teece (2007) 将动态能力分为感知能力、攫取能力、转化能力;焦豪等 (2008) 则认为动态能力由环境洞察力、变革革新能力、技术柔性能力、组织柔性力组成[3]。从竞争理论角度学者们总结:企业动态能力就是企业根据环境变化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能力。网络组织成员产权多元化, 他们具有目的和主动性, 是具有复杂适应性的主体。这个复杂自适应系统有向环境学习以适应环境的能力。它的一个特点是整体涌现性。成员拥有各自的核心能力, 又缺乏进一步发展潜力。成员资源具有依赖性与互补性, 系统的构成产生了质的飞跃和提升。该系统产生整体涌现, 类似协同效应、化学发应。一旦系统分开这些整体特性不复存在。因此网络组织动态能力内涵可以这样理解:首先动态能力是各种资源和具体能力整合一起, 是网络组织形成的对外部环境的自适应能力, 这是多元化与专业化能力的均衡[4]。互补创新是网络组织动态能力的核心, 通过知识联盟之间的学习补充企业内部知识, 创造新的竞争力。网络结点将自身的核心资源与能力贡献于知识系统之中, 形成任何单个组织难以比拟的综合核心资源和能力。

二、网络组织案例:LB国际进出口有限公司

1. 家具行业和LB集团介绍

据中国家具协会数据:我国家具产业2013年突破11 300亿元, 占全球家具总产值的25%, 成为了世界家具第一生产大国。其中出口家具总值337亿美元, 是世界家具第一出口大国。广东家具产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目前拥有家具企业约8 000家, 形成了佛山乐从、东莞厚街等家具专业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家具行业内有60%以上的厂家在接近亏损的边缘, 20%严重亏损, 仅仅20%企业盈利。作为广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龙头企业和家具行业惟一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LB集团成立于上世纪初, 是国内知名家具企业。业内有句话“欧洲有宜家, 中国有LB”就说明了该企业的实力。最早6个原始股东按股份制创业, 股东之间以“分享、契约、合作、信任”构筑了LB企业精神元素。集团以“LB家私”作为国内品牌, 主要产品包括民用中高端实木家具、软体沙发、床垫、定制壁柜、酒店家具、办公家具等;拥有几十家配套工厂;LB集团销售额超过50亿元, 其中出口业务贡献了50%以上, 创造利润则超过六成。现有员工6 000余名, 1 000多家特许加盟店、800多位中高级专业人才。“以人为本、以诚信为先、以创造价值为荣”是企业核心价值观。LB集团分为国内公司和LB国际进出口有限公司。

2. LB国际进出口公司“网络型组织”SWOT分析

LB国际进出口公司是家具出口业务佼佼者和领先者, 是个典型的网络型组织。该公司六年前引进用友ERP供应链管理系统, 拥有多项国家产品设计专利。公司知识管理先进, 其中信息管理尤为突出, 与专业咨询公司合作共建网上商学院, 供员工学习深造。拥有近20家配套工厂, 出口产品包括各类办公家具, 民用家具沙发等, 国际市场涵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带动配套产值超过百亿元, 主打产品就是办公转椅和沙发, 销售区域为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东南亚、中东、南美地区等等。国际公司下辖有转椅业务部、沙发业务部、国际物流部、供应链管理部、质检部、设计部等, 财务部和人力资源部与集团共享, 运用SWOT分析集团出口公司竞争力:

优势: (1) 产品供应充足:办公转椅供应商有A1、A2、A3、A4、A5、A6……A12等, 其中A1为全资控股制造厂, A2为家族成员控股工厂, 其他为没有任何投资关系的外协厂, 月生产达200个货柜以上; (2) 品种齐全:品种有小椅、大班、中班椅, 沙发供应商有B1、B2、B3、B4……B10等工厂, 其中B1为集团全资控股, 其他为没有投资关系的外协厂; (3) 可以满足不同价格档次客户需求, 产品定位中档, 价格不贵, 有相当竞争力; (4) 生产水平优良:积累多年多个地区客户生产高中低档产品经验; (5) 关键零部件质量稳定, 指定优秀零部件配套工厂转椅气杆厂C1, 五星脚厂D1, 脚轮厂E1等等;

劣势: (1) 质量参差不齐, 协调多个供应商, 品质难以统一, 高中低档在同一生产线生产; (2) 交货期长, 对客户承诺在三十天以上, 大班皮椅在四十天左右, 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3) 价格无优势, 相比独立企业管理协作、协调成本高; (4) 新产品推出慢, 各个加工厂无核心产品, 国际市场自由品牌不到20%; (5) 知识资本少, 专利涌现少。

机会: (1) 欧、美、日潜在市场巨大, 亚非拉新兴市场正在崛起。 (2) 中国经济持续迅猛发展, GDP位居全球第二, 居民收入增加, 前景看好。 (3) 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 家具产业属于生活用品, 永不过时。

威胁: (1) 国内华东地区办公转椅制造商价格低, 生产水平高;中小家具企业低价冲击; (2) 其他新兴国家如越南、墨西哥家具发展迅速。

结论: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LB国际公司下属供应链制造工厂既有全资工厂A1和B1, 也有家族工厂A2, 成员的来源复杂, 资本所有权和行政隶属关系复杂, 缺少资产血缘纽带, 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交货期长, 专利少等等诸多缺点。由于网络组织缺乏足够的凝聚力, 遇到对产品质量和供货时间要求苛刻的欧美日发达国家时, 利润虽高却往往力不从心。配套工厂认为生产质量要求高的产品, 投入亦高而赚不到钱, 没有积极性去改造企业和流程。比如日本大客户每个月都有投诉反馈, 问题一直很多, 从产品的原材料配件、生产流程、工艺、过程控制、螺丝配件包、包装、运输等一系列的问题。其验货程序相当复杂, 除了30%的成品验货外, 还有零配件环节的验货, 甚至QC长期驻厂全检, 但由于配套工厂老板并不愿意配合, 态度消极, 让人难以看到成长的希望。网络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和创新不足, 成员在订单、采购、物流方面虽然采用同一套软件, 但在技术、信息、协同创新合作方面远远不足, 同国际一流家具品牌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注:A为转椅制造厂;B为沙发制造厂;C为气杆厂;D为脚轮厂;E为五星脚厂。

三、知识管理视角下LB网络组织动态能力提升对策

LB国际公司要完成传统家具制造业升级, 必须要成功塑造顶级强势品牌。作为家具行业的一家颇具成长型的公司, 产品面临转型高端化、品牌化。当前LB国际公司应该与网络组织成员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 通过加强知识管理进一步提升网络组织动态能力, 本文从知识管理、构建认同型信任关系提出如下对策:

1. 加强战略导向的知识联盟管理

网络组织的竞争优势始于战略, 涉及到新的能力的形成。应充分认识到, 知识对动态能力以及长远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 但知识的学习、吸收、创造、转化是一个长期、艰辛的过程, 成员企业要注重各种知识的学习与积累, 淡化短期利益指标。注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协调发展, 隐性知识是真正稀缺的, 它一般是在企业长期经营实践中积累、摸索出来的“诀窍”知识。面对竞争环境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任何企业的知识与能力都显得不足。LB作为网络组织的核心企业需要构建外部的知识网络, 包括客户知识网络、供应商网络、专家网络、政务知识网络。构建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系统联盟, 加强与成员间的知识共享, 通过联盟集中自己的精力于最擅长的领域, 达到优势互补, 共同创新的目的。网络组织形成命运共同体, 一起发展。

2. 构建基于认同型信任的紧密型网络组织

LB作为一家创立有近三十年的家具企业, 有非常好的企业文化, 6个原始股东之间就以“分享、契约、合作、信任”构筑了LB精神, “以人为本、以诚信为先、以创造价值为荣”核心价值观, 内部员工认同感比较强, 具有较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员工离职率不高。这都是集团非常好的理念。要扁平化管理、整合资源向合作伙伴传递。网络型组织成员所有权和目标各不相同, 通过企业文化, 特别是认同共有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文化认同才能克服短期效益和目光, 超越计算型和关系型信任, 构建基于认同型信任联合体。文化认同可以建立强的连接, 成员间建立强的连接才能完成隐性知识转移, 否则只有共享显性知识, 对提高成员动态能力帮助不大。

3. 核心企业发挥知识创新的独特优势

向网络成员开放共享独有的国家级技术实验室。LB集团作为家具行业领军者, 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广大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 提升竞争力。自身拥有家具行业唯一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内一流的技术检测中心, 从知识共享角度对成员可减少收费或者免费, 网上商学院课程可以向成员开放, 提升成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使成员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 构建知识创造的动力机制

通过共同协作以促进销售, 适应市场的变化, 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减少产品的交付时间, 提升制造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1996年美国通用电器 (GE) 开创性地率先在它下属的照明事业部使用外部网, 组织外的人员能使用的网络, 这个事业部建立了全球性的网络, 这样供应商可以在网络上通过安全、加密的外网与总部对话, 有效地缩短了采购流程, 生产和库存管理的效率也更高了。通用电器公司的供应商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密切合作、相互信任的团队, 之后被其他七个事业部推广使用, 效果卓越。LB国际公司拥有性能强大的知识库系统, 可以考虑加入其他成员, 知识共享提升成员, 同伴发展后反过来逆向知识转移提供专业知识, 建设一个网络组织下的知识创造机制。实现集体涌现, 推出更多专利技术和创新产品。

小结

综上所述, 在知识管理视角下提升网络组织成员动态能力, 进一步增强网络型组织凝聚力和认同感, 达到强联接和高效的目的。展望未来网络型组织需要进一步关注动态能力模型建设, 网络型组织的社会资本、知识管理等等。

摘要: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传统制造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 加强对“网络组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界定网络组织、知识管理的含义, 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组织动态能力内涵, 以LB为例深入分析了其网络组织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及知识转移视角下LB网络动态能力提升的对策。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转移,网络型组织,动态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春花.组织行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250-351.

[2]张雪平.知识管理视角下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J].企业经济.2012, (10) :30-33.

[3]张军, 许庆瑞, 等.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组织机制[J].科学学研究.2012, (9) :1405-1415.

上一篇:颁奖晚会下一篇:合作小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