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能力

2024-08-04

探求能力(精选10篇)

探求能力 篇1

数学解题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观念与能力.有的学生能听懂课, 但不会做数学题;有的学生会模仿例题做一类题目, 若题设稍有变化就无计可施.究其原因, 就是没有吃透教材的基本原理, 没有掌握解题的科学方法.吃透原理, 是学好各门功课的根本保障;掌握方法, 是攻克题目的有力武器.只有弄清原理, 才能思路清晰, 从容对答;只有掌握方法, 才能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本文对数学解题的常用策略举例说明, 希望对同学们的数学学习给予帮助.

一、利用基本解题规律是解题的常用方法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关于拟订解题计划一段写道:“你以前见过此题吗?是否见过形式上稍有不同的题目?你是否知道与此题有关的题目?这是一个与你的题目有关且已解出的题目, 你能用它吗?能用它的结果吗?能用它的方法吗?”因此在审题后应注意联想此题是否属于过去总结过的题型, 这类题的解法能否用到本题上来, 这样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分析求三角函数的值域或最值最常用的思路是将解析式化简, 然后通过换元, 证明函数的单调性等方法进行.

二、理解利用已知条件解题是寻找解题思路的关键

有相当一部分数学题, 只要能充分地利用好已知条件, 结论就不难推出.所以审题后要深刻理解条件, 注意挖掘题目中隐含条件, 防止条件漏用、误用, 是否全部合理运用, 找到所求问题与已知条件的联系.

例2若正数a, b满足ab=a+b+3, 求ab的取值范围.

分析视ab为基本量, 寻求ab所满足的数量关系.

三、利用转化法解题是一种基本技巧

转化的目的是通过某种方式, 将题目在数与形间互化, 平面与空间互化, 代数与几何之间互化, 有目的地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化抽象为直观, 化隐秘为明显, 巧妙地探求解题思路.

例4过点P (3, 4) 作直线AB, 分别交x轴, y轴正方向于A, B两点, 要使△AOB面积最小, 求出这个最小值及此时直线AB的方程.

分析利用代数知识解题较方便.

四、一般化与特殊化也是重要手段

由于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所以它无论怎样改变形态, 总留有“一般”特征的痕迹, 若能发现原型, 将特殊向一般转化, 便于分析;反之, 对于某些题目, 从特殊开始研究, 即从最简单的情况做起, 也是解题关键.就像华罗庚先生说的:学数学要善于退, 足够的退, 退到最简单的地方, 认透了, 钻深了, 再上去, 这种思维方式称为“特殊化”.

分析直接计算费时、费力, 但若发现

故原式=302-30-1=869.

综上所述, 解决数学问题离不开选择适宜的数学方法, 正确的解题策略.当然解数学题的处置策略还有很多, 如分析、综合、归纳、构造、逆向求解等等, 但只要平时多思考, 多训练, 多总结, 有意识地培养自己, 就可以产生许多新颖、独特、富有创新意识的方法思路, 就可以跳出题海, 迈向成功.

探求能力 篇2

关键词:数学语言表达;心理现状;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53-1

数学语言是科学语言,是数学中为了方便和准确描述某个概念或判断专门使用的一种语言。数学的符号与数学的其他语言都是表示量与空间形式及其关系的,是认识量与空间形式的有力工具。从这个角度说,数学教学就是传播数学语言,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用数学语言分析和解决量与空间形式方面问题的能力。

一、初中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心理现状

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它不同于日常的自然语言,具有简洁、抽象、概括、精确、严密等特点,又具有其独特的逻辑性和句法结构。美国数学家莱克斯和格罗特认为:数学之所以成为大多数学生眼中特别可怕的学科,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数学语言难懂难学。

1.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多问多答,小步子、简单化越来越被学生反感。在笔者访谈中有一个学生说:“教师一上课就提问,很多小问题其实我们都知道,就是不想回答,回答出来也不能有效增强我学习数学的信心,有些问题还没来得及思考就提问,我们越来越没有兴趣,是不是留一定时间让我们来思考之后再讨论,让我们也提出一些问题问问老师,谈谈自己的看法。”这说明学生学习能动性越来越强,对自己语言表达形式和方式有自己的要求。

2.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中学生之间的数学语言交流逐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在实践中学生没能发挥这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心理上存在一定的障碍。

3.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以及学会数学交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学生不能准确、清楚、前后一致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从而不能在与他人的沟通中吸收经验和策略,也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二、影响初中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心理因素

1.学习数学心理动机的差异性

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的心理动机的层次性、复杂性决定了每个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一样,有的人喜欢,有的人厌烦,因此对一个问题的数学语言表达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应付的。

2.与别人交流的信心不足,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

大多数的初中生已经适应了小学学习数学的题海训练,对新课程背景下与别人合作交流新的学习方式自信心不足,鼓不起勇气与别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对自己的自我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自己表达的不一定准确或者不一定到位,怕其他老师和同学笑话自己,有一定的自卑情结。

3.自身认知结构的不足阻碍了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有一些学生平时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还有些学生某些知识学的不是很扎实,他们在涉及相关数学问题的交流与表达时,由于自身认知结构的缺陷阻碍了数学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流畅性,甚至有的时候一言不发,无言可发。这种学习知识的缺陷一方面影响了自己的数学学习成绩,另一方面直接影响了他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初中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

1.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简洁、炼达,具有概括性和指导性。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通俗、简洁,具有指导性的教学语言,可以使你要讲的问题简单化,明了化,让学生听后对复杂的问题茅塞顿开,豁然领悟,一个善于运用语言的教师总能把每一节课进行概括和升华。

2.要突破教学的枯燥、抽象,使其生动形象。新课程中数学教学的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并具有一定审视“数学美”的能力。对于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领悟,这就需要我们用直观形象的语言“翻译”、“转换”成为他们感兴趣的,能直接感知、想象的表象,借助于形象思维完成对抽象思维的理解和记忆。

3.解题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互译练习,提高三种语言的灵活转换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解题的主要障碍常常是不能深刻理解数学语言,不会(或不善于)进行数学语言之间的翻译。实质上,不少数学问题的解决只不过是不同语言形态的互译而已。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他的解题表中曾提醒我们:“你能不能重新叙述这个问题?”“你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重新叙述它?”对问题的“换一种说法”其实就是数学语言的互译。一开始学生一般不可能“翻译”得很准确,需要教师点拔,但只要教学中有的放矢,坚持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就会提高,理解能力也自然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4.以上三个教学策略在执行时要遵从学生心理,尊重学生认知规律。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适度紧张的状态下完成数学语言的表达训练。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求全责备。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在语言表达训练中流露出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让师生在平等、放松的气氛下进行数学语言的交流。

探求能力 篇3

知识经济是继农业、工业经济后的新趋势。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经逐步进入后工业转型升级时代, 其产业呈现特点是轻工业、产业集群发达, 知识含量不足。以广东为例, 到2014年, 经认定的381个省级专业镇实现GDP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 约占全省30%。经过多次市场洗礼、优化目前各个专业镇涌出一批品牌制造企业, 以这些笼头为核心带动区域集群发展。一个笼头企业可以带动几十家配套企业、实现上百亿的产值, 因此网络组织升级实质就是地区产业升级。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沿海地区专业镇、区域集群网络组织知识含量和技术竞争力, 是业界和学界都关注的问题。

网络组织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企业界“业务外包”与日本精益生产模式。它介于企业与市场间, 网络型组织内成员的交易是长期关系。建立在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上的网络组织 (network organization) 更具有快速、复杂、多变的特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成为了组织学领域的新课题。Ronald H.Coase首先指出市场交易需要成本, Williamson (1975) 进一步强调一笔交易的成本决定了一个组织的交易是在内部还是在市场[1]。网络型组织交易成本介于市场与企业间, 它既不能用科层权力也不能用市场来运作。关系和信任在交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后工业化时代, 融入知识对传统工业的转型、引导、替代和优化, 增加产品的知识含量、塑造世界级优秀品牌是转型升级成功的关键。知识管理视角下“网络组织”更需要注重知识共享、积累和创新, 多变复杂的环境让网络组织时刻面临新的机会与威胁, 要在多变的环境中保持竞争地位和优势, 传统网络组织作为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就必须顺应环境, 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动态能力, 是其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一、知识管理视角下“网络组织”动态能力理论

1. 跨组织的“知识管理”

学界将知识界定为显性 (explicit knowledge) 和隐性 (tacit knowledge) 两类。前者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描述, 具有清晰、规范的特点;后者隐晦不可言传, 依附在特定组织中。网络组织下知识转移包含了知识在网络组织之间获得、开发、传递、使用。Singley&Anderson (1989) 认为, 知识转移可以发生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网络组织等。Gilbert&Cordeyhayes (1996) 提及当人们认知到不同组织存在“知识落差”, 需要将知识引进来, 这个过程有取得、沟通、应用、接受、同化五个阶段。近年来研究者开始逐步关注到知识管理与网络组织的结构特征和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虽然大量的研究表明知识在网络组织中是通过多种机制进行转移, 对于知识转移过程及其发生机理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解释。不过知识转移的嵌入性与组织的结构特征研究, 结果表明, 网络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是与连接强度相关联的[2]。弱连接往往只适宜于简单知识的转移, 复杂、隐性知识是通过强连接来传递的, 学者们还在深入研究网络组织知识转移的深层机制和原理。网络组织核心企业与其他成员还存在知识的吸收、释放双向互动过程。

2. 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组织”动态能力框架

学界关于动态能力的研究, 大多仍然停留在定义、性质、效应等方面, 而关于动态能力如何形成或构建的研究很少, 通过查阅研究资料如Teece (2007) 将动态能力分为感知能力、攫取能力、转化能力;焦豪等 (2008) 则认为动态能力由环境洞察力、变革革新能力、技术柔性能力、组织柔性力组成[3]。从竞争理论角度学者们总结:企业动态能力就是企业根据环境变化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能力。网络组织成员产权多元化, 他们具有目的和主动性, 是具有复杂适应性的主体。这个复杂自适应系统有向环境学习以适应环境的能力。它的一个特点是整体涌现性。成员拥有各自的核心能力, 又缺乏进一步发展潜力。成员资源具有依赖性与互补性, 系统的构成产生了质的飞跃和提升。该系统产生整体涌现, 类似协同效应、化学发应。一旦系统分开这些整体特性不复存在。因此网络组织动态能力内涵可以这样理解:首先动态能力是各种资源和具体能力整合一起, 是网络组织形成的对外部环境的自适应能力, 这是多元化与专业化能力的均衡[4]。互补创新是网络组织动态能力的核心, 通过知识联盟之间的学习补充企业内部知识, 创造新的竞争力。网络结点将自身的核心资源与能力贡献于知识系统之中, 形成任何单个组织难以比拟的综合核心资源和能力。

二、网络组织案例:LB国际进出口有限公司

1. 家具行业和LB集团介绍

据中国家具协会数据:我国家具产业2013年突破11 300亿元, 占全球家具总产值的25%, 成为了世界家具第一生产大国。其中出口家具总值337亿美元, 是世界家具第一出口大国。广东家具产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目前拥有家具企业约8 000家, 形成了佛山乐从、东莞厚街等家具专业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家具行业内有60%以上的厂家在接近亏损的边缘, 20%严重亏损, 仅仅20%企业盈利。作为广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龙头企业和家具行业惟一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LB集团成立于上世纪初, 是国内知名家具企业。业内有句话“欧洲有宜家, 中国有LB”就说明了该企业的实力。最早6个原始股东按股份制创业, 股东之间以“分享、契约、合作、信任”构筑了LB企业精神元素。集团以“LB家私”作为国内品牌, 主要产品包括民用中高端实木家具、软体沙发、床垫、定制壁柜、酒店家具、办公家具等;拥有几十家配套工厂;LB集团销售额超过50亿元, 其中出口业务贡献了50%以上, 创造利润则超过六成。现有员工6 000余名, 1 000多家特许加盟店、800多位中高级专业人才。“以人为本、以诚信为先、以创造价值为荣”是企业核心价值观。LB集团分为国内公司和LB国际进出口有限公司。

2. LB国际进出口公司“网络型组织”SWOT分析

LB国际进出口公司是家具出口业务佼佼者和领先者, 是个典型的网络型组织。该公司六年前引进用友ERP供应链管理系统, 拥有多项国家产品设计专利。公司知识管理先进, 其中信息管理尤为突出, 与专业咨询公司合作共建网上商学院, 供员工学习深造。拥有近20家配套工厂, 出口产品包括各类办公家具, 民用家具沙发等, 国际市场涵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带动配套产值超过百亿元, 主打产品就是办公转椅和沙发, 销售区域为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东南亚、中东、南美地区等等。国际公司下辖有转椅业务部、沙发业务部、国际物流部、供应链管理部、质检部、设计部等, 财务部和人力资源部与集团共享, 运用SWOT分析集团出口公司竞争力:

优势: (1) 产品供应充足:办公转椅供应商有A1、A2、A3、A4、A5、A6……A12等, 其中A1为全资控股制造厂, A2为家族成员控股工厂, 其他为没有任何投资关系的外协厂, 月生产达200个货柜以上; (2) 品种齐全:品种有小椅、大班、中班椅, 沙发供应商有B1、B2、B3、B4……B10等工厂, 其中B1为集团全资控股, 其他为没有投资关系的外协厂; (3) 可以满足不同价格档次客户需求, 产品定位中档, 价格不贵, 有相当竞争力; (4) 生产水平优良:积累多年多个地区客户生产高中低档产品经验; (5) 关键零部件质量稳定, 指定优秀零部件配套工厂转椅气杆厂C1, 五星脚厂D1, 脚轮厂E1等等;

劣势: (1) 质量参差不齐, 协调多个供应商, 品质难以统一, 高中低档在同一生产线生产; (2) 交货期长, 对客户承诺在三十天以上, 大班皮椅在四十天左右, 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3) 价格无优势, 相比独立企业管理协作、协调成本高; (4) 新产品推出慢, 各个加工厂无核心产品, 国际市场自由品牌不到20%; (5) 知识资本少, 专利涌现少。

机会: (1) 欧、美、日潜在市场巨大, 亚非拉新兴市场正在崛起。 (2) 中国经济持续迅猛发展, GDP位居全球第二, 居民收入增加, 前景看好。 (3) 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 家具产业属于生活用品, 永不过时。

威胁: (1) 国内华东地区办公转椅制造商价格低, 生产水平高;中小家具企业低价冲击; (2) 其他新兴国家如越南、墨西哥家具发展迅速。

结论: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LB国际公司下属供应链制造工厂既有全资工厂A1和B1, 也有家族工厂A2, 成员的来源复杂, 资本所有权和行政隶属关系复杂, 缺少资产血缘纽带, 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交货期长, 专利少等等诸多缺点。由于网络组织缺乏足够的凝聚力, 遇到对产品质量和供货时间要求苛刻的欧美日发达国家时, 利润虽高却往往力不从心。配套工厂认为生产质量要求高的产品, 投入亦高而赚不到钱, 没有积极性去改造企业和流程。比如日本大客户每个月都有投诉反馈, 问题一直很多, 从产品的原材料配件、生产流程、工艺、过程控制、螺丝配件包、包装、运输等一系列的问题。其验货程序相当复杂, 除了30%的成品验货外, 还有零配件环节的验货, 甚至QC长期驻厂全检, 但由于配套工厂老板并不愿意配合, 态度消极, 让人难以看到成长的希望。网络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和创新不足, 成员在订单、采购、物流方面虽然采用同一套软件, 但在技术、信息、协同创新合作方面远远不足, 同国际一流家具品牌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注:A为转椅制造厂;B为沙发制造厂;C为气杆厂;D为脚轮厂;E为五星脚厂。

三、知识管理视角下LB网络组织动态能力提升对策

LB国际公司要完成传统家具制造业升级, 必须要成功塑造顶级强势品牌。作为家具行业的一家颇具成长型的公司, 产品面临转型高端化、品牌化。当前LB国际公司应该与网络组织成员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 通过加强知识管理进一步提升网络组织动态能力, 本文从知识管理、构建认同型信任关系提出如下对策:

1. 加强战略导向的知识联盟管理

网络组织的竞争优势始于战略, 涉及到新的能力的形成。应充分认识到, 知识对动态能力以及长远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 但知识的学习、吸收、创造、转化是一个长期、艰辛的过程, 成员企业要注重各种知识的学习与积累, 淡化短期利益指标。注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协调发展, 隐性知识是真正稀缺的, 它一般是在企业长期经营实践中积累、摸索出来的“诀窍”知识。面对竞争环境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任何企业的知识与能力都显得不足。LB作为网络组织的核心企业需要构建外部的知识网络, 包括客户知识网络、供应商网络、专家网络、政务知识网络。构建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系统联盟, 加强与成员间的知识共享, 通过联盟集中自己的精力于最擅长的领域, 达到优势互补, 共同创新的目的。网络组织形成命运共同体, 一起发展。

2. 构建基于认同型信任的紧密型网络组织

LB作为一家创立有近三十年的家具企业, 有非常好的企业文化, 6个原始股东之间就以“分享、契约、合作、信任”构筑了LB精神, “以人为本、以诚信为先、以创造价值为荣”核心价值观, 内部员工认同感比较强, 具有较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员工离职率不高。这都是集团非常好的理念。要扁平化管理、整合资源向合作伙伴传递。网络型组织成员所有权和目标各不相同, 通过企业文化, 特别是认同共有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文化认同才能克服短期效益和目光, 超越计算型和关系型信任, 构建基于认同型信任联合体。文化认同可以建立强的连接, 成员间建立强的连接才能完成隐性知识转移, 否则只有共享显性知识, 对提高成员动态能力帮助不大。

3. 核心企业发挥知识创新的独特优势

向网络成员开放共享独有的国家级技术实验室。LB集团作为家具行业领军者, 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广大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 提升竞争力。自身拥有家具行业唯一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内一流的技术检测中心, 从知识共享角度对成员可减少收费或者免费, 网上商学院课程可以向成员开放, 提升成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使成员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 构建知识创造的动力机制

通过共同协作以促进销售, 适应市场的变化, 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减少产品的交付时间, 提升制造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1996年美国通用电器 (GE) 开创性地率先在它下属的照明事业部使用外部网, 组织外的人员能使用的网络, 这个事业部建立了全球性的网络, 这样供应商可以在网络上通过安全、加密的外网与总部对话, 有效地缩短了采购流程, 生产和库存管理的效率也更高了。通用电器公司的供应商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密切合作、相互信任的团队, 之后被其他七个事业部推广使用, 效果卓越。LB国际公司拥有性能强大的知识库系统, 可以考虑加入其他成员, 知识共享提升成员, 同伴发展后反过来逆向知识转移提供专业知识, 建设一个网络组织下的知识创造机制。实现集体涌现, 推出更多专利技术和创新产品。

小结

综上所述, 在知识管理视角下提升网络组织成员动态能力, 进一步增强网络型组织凝聚力和认同感, 达到强联接和高效的目的。展望未来网络型组织需要进一步关注动态能力模型建设, 网络型组织的社会资本、知识管理等等。

摘要: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传统制造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 加强对“网络组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界定网络组织、知识管理的含义, 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组织动态能力内涵, 以LB为例深入分析了其网络组织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及知识转移视角下LB网络动态能力提升的对策。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转移,网络型组织,动态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春花.组织行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250-351.

[2]张雪平.知识管理视角下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J].企业经济.2012, (10) :30-33.

[3]张军, 许庆瑞, 等.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组织机制[J].科学学研究.2012, (9) :1405-1415.

探求城市的孤独 篇4

[作者简介] 张雯,书评人。

《一辆老式雷鸟》

《纽约客》故事集系列

[美] 安·比蒂 著 周玮 译

译林出版社2014年9月版

定价:36.00元

城市,也许就是一座装满孤独的牢笼。越繁华,就藏有越多的故事;越多的故事发生,就衍生出来越多的孤独。这些孤独写在街边的角落、窗户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纽约客的孤独,被安·比蒂——当代美国文坛中才华横溢、成绩斐然的女作家——写在《纽约客》上,被她暗藏在她小说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里。

安·比蒂与美国极简主义文学

安·比蒂被视为美国中产阶级的精神路标。她善于描绘美国20世纪60年代成长的那一代城市人的情绪状态与生活方式,帮助中产阶级认识自我,并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深远的意义。从一点上来说,安·比蒂的小说正切合了美国文学的特点。美国文学崇尚自由、热爱自由,追求平民化、多元化以及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美国梦。美国文学史上从来就不缺少大师,如乡土文学作家代表马克·吐温,现实主义小说家德莱塞,还有《老人与海》的作者——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海明威,海明威的作品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移民不断涌入,各自带来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这决定了美国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和庞杂性。

正是由于美国文化的多样性,才造就了多样化的美国文学。每个特定的时期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文学风格与形式,美国的“极简主义”文学就是在“后现代主义”小说发展进入瓶颈之后产生的,是对“后现代主义”的一种逆向思维。它不同于后现代小说采用“迷宫式”的书写和光怪陆离的题材,而是具有一种全新的现实主义风格。“极简主义”文学的美学特征是简约为美、少就是多、沉默是金,这与中国古代文论中追求“言外之意”“韵味之致”的美学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两者之间又有一定的区别。相比之下,“极简主义”文学少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那份飘逸和潇洒,多了一份荒凉和沉重。其叙事特点是简短、少叙、限制性叙事、开放性结尾,文本具有“张力”和“威胁感”,它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有着紧密联系。美国短篇小说自舍伍德·安德森始就注重简洁明快,海明威将之发扬光大,“极简主义”文学则将这种简约推向极致。安·比蒂与雷蒙德·卡佛都被当成“极简主义”文学作家的代表,并且有安·比蒂“与卡佛共同引领文学的极简时代”这一高度的评价。

简约派的新现实主义小说主要致力于描写美国当代社会风貌,刻画时代特性,此类作品集中反映最平凡人群琐碎的日常生活状态。他们所着力探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男人与女人、父母与孩子、人与自我以及朋友之间所形成的爱情、婚姻、家庭、友谊等各种各样的关系。作为简约派小说的核心代表作家,安·比蒂的小说完美体现了简约派新现实主义小说的本质特征。比蒂在创作中经常描写与日常生活互不相干的事件,有时还把生活中的逻辑抽象化、简单化,并对社会现实进行片面化处理,因此她常被冠以“简约派作家”的称号。安·比蒂发扬了“极简”主义的“简”,而这个“简”却是建立在一定的“冗”之上,这并不矛盾。在安·比蒂的短篇《狼的梦》中,已有过两次失败婚姻纪录的辛西娅打算做第三次尝试,她带新男友去见一直对她的择偶品位感到气馁的双亲。这篇小说的“冗”表现在比蒂巨细无遗地描写辛西娅在探访前后的许多失常举动:写信给高中老师、肯尼迪总统和两个前任丈夫,谢谢他们毁了她的生活;在火车上把男友晾在一边,和别人研究手相,卜算自己的男人运。小说的“简”则在结尾,两人呕着气,到站时,辛西娅“没有看他一眼,没有想事情会怎么样,她沿着过道出去了”,而男友还兀自留在车上。这篇小说虽然一字未提辛西娅的内心活动,却通过伏笔让读者意识到她对感情和婚姻一种宿命式的恐惧和不安。小说最后以“简”结尾,近乎是一阙让人心痛的挽歌,但其表现形式,却是含蓄淡然的短短一句。约翰·厄普代克(1982年、1991年两届普利策小说奖得主)说:“安·比蒂找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写故事的方法”,这是对安·比蒂创作手法的极高评价。对于美国文学史来说,安·比蒂继承并丰富了海明威的文学遗产,也开创了一种新的创作风格。

安·比蒂故事中聪明孤独的主人公

《〈纽约客〉故事集》包含《一辆老式雷鸟》《你会找到我的地方》《洛杉矶最后的古怪一日》等作品,这是安·比蒂在《纽约客》杂志辛勤笔耕40年的作品精选结集。安·比蒂作品里的主人公,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长大的美国中产阶级各色人物,这些主人公非常聪明,渴望安全感,又害怕被困住。他们都是玻璃心,飘浮在灯火阑珊的城市中,拒绝落定。他们是城市里最敏感和脆弱的一群小动物,容易被伤害,却也经常伤害别人。安·比蒂笔下的人物总是在辍学、逃离、分手,从不毕业、求职和结婚。

《一辆老式雷鸟》是结集中的第一部作品,这部作品里描写的大多是年轻时候的美国中产阶级,他们倦怠、困惑,一如现实生活中年轻的美国中产阶级——冷感的主妇为了房子而假装无视精神出轨的丈夫;郁闷的职员承受着周围各种人的粗鲁与无理,却总是在爆发的那一刻泄了气。这一部书描摹着城市年轻人的孤独、挫败、爱情与无望。

《我会找到你的地方》是结集中的第二部作品,书中的人物大多步入中年,故事常常蕴含着某种危机:离婚的女人与前夫的男朋友发展了一段近似闺蜜的友谊;家庭聚会上,女主人竭力扮演着丈夫朋友们的知心密友,最终还是无法挽留住丈夫;离婚的男人大清早出现在前妻家中的厨房,等待前妻起床谈谈要回儿子的事……这些镜头,都只是平凡随意的生活细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传统社会隐忍不言,但他们其实都渴望发声、渴望发言。

《洛杉矶最后的古怪一日》是结集中的第三部作品,故事的主人公仍是步入中年的人,他们的人生体验愈加沉重,他们或者饱受创伤,或者对生活无计可施,或者精神与肉体都伤痕累累;他们可能是在没有爱情的婚姻中木讷前行,可能心灵已经无所依托;他们再也没有去过无须知道去向的旅行,再也没有不由分说的任性,再也没有随时重来的爱情。他们都曾经迷茫,并随着时间的脚步,慢慢来到了中年时代。最后,迷惘的他们确定了一个看似明确的方向,他们接受婚姻、事业与家庭的责任与规约。他们可能已经不再隐忍,也不再有那么强烈的发声、发言渴望,但是,他们依旧面临着困境,心里依旧藏着痛苦。

安·比蒂画面般的细节描摹

读安·比蒂的《〈纽约客〉故事集》,让人体悟最深的是她对画面细节的描述,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甚至形成一幅幅画面:一双巡视细节的眼睛扫过背景音乐的曲名、女招待工作服上印着的绰号、凌乱堆放在厨房长台上的每一件劳什子等,安·比蒂通过生动简洁的笔触让这些人物和场景跃然纸上。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对这种风格极为欣赏。他认为,“她的种种细节——包括她的人物无意中听到的在收音机里播送的歌曲,他们所吃的相当糟糕食品的菜单——在平和地增长。她的对白在陈词滥调的掩饰下以令人毛骨悚然的诚实反映了那些琐碎的伤心事。她与形而上学毫不沾边的风格在我们周围建起了一座由熟悉事物组成的迷宫,尽管这座迷宫有点虚幻、古怪,可还是相当可爱的。”

这让人不免会想到张爱玲。张爱玲的小说总会让人产生强烈鲜明的镜头感,比如雕花的家具、家传的首饰、出嫁时的花棉袄,这些元素设置得极度细致,展现给读者具体的事物形象,但这些元素同时又传达出一种冷寂与孤独,或是让喜怒哀乐的气氛笼罩在读者心间——可见、可感。因此,安·比蒂这种对细节的捕捉与描述,其实正是她对现实生活洞察力的体现,她层层剖析着我们生活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安·比蒂是这个时代的大事记者,而《〈纽约客〉故事集》则可谓是安·比蒂作品的一个编年史。

(本文系2014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42400410992)

城市的绿色探求 篇5

一、影响城市绿色问题的成因

其一, 绿化环保意识淡薄, 对城市绿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实, 城市绿化, 并非只是单纯的栽花种树, 而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其二, “老板规划”。其本质———项目背后有钱权交易问题, 也是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腐败问题, 给国家造成极大的浪费, 殃及子孙后代。“十年浩劫”以后, 到1986年末, 全国各地完成了总体规划。随着改革开放和房地产业迅速发展, 纷繁的建设实践和随之而来的复杂矛盾, 迫切要求修改完成不久的总体规划。当时, 市场经济大发展, 外商纷纷来华投资, 城市政府把城市发展寄托于外商, 外商指到哪里, 城市规划就做到哪里, 这种规划, 只重视物质设计, 失去了社会发展依据, 只听从老板摆布, 由此就出现了“老板规划”。其三, 在实施《总体规划》过程中, 规划管理不善, 执法不严, 未按我国《城市规划法》严处违反规划的重大项目负责人, 并以此进行教育。

二、城市绿色格局的构建

(一) 城市“森林”建设

森林绿化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成片的林带, 其环境、生态效益是其它任何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因此, 把“树木”引入我市中心城, 是提高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的根本途径。将林业和园林融为一体, 以树木为主体, 包括花草及其中的建筑设施, 包含公园、街头绿地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绿地、垂直绿化、行道树、疏林草坪、片林带、防护林、草地、苗圃、农田等。其范围重点在中心城, 扩展到市区, 考虑到市域。从市民的工作生活需求出发, 全面规划设计景区、景点及各种植物群, 以改变城市的生态系统。第一, 城市道路是首选的绿化线。行道树的主要功能是吸尘防噪、消纳污染物和提供绿荫。加强城市道路的绿化建设, 精心绿化人民大街、亚泰大街、解放大路、新民大街及卫星路。同时, 建设绿色生态保护环, 外环两侧各设置30~50米的林带, 为抵御西北风, 在西北方向要适当加宽。规划将单行树改为双行或多行。按树种进行搭配栽植, 注意落叶树、常绿树的搭配。靠建筑物一侧栽种落叶树, 冬暖夏凉;靠车行道一侧, 种常绿树, 对噪声、灰尘有降低和阻隔作用。对影响视野和通行的枝条要及时修剪, 以形成分枝高、枝条粗壮的树林。

(二) 立体绿色建设

中心城绿化不仅仅在平面上做文章, 达到较高的“绿地率”, 而且应开拓绿色空间, 增强绿化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追求较高的“绿视率”。在城市用地紧张的情况下, 立体绿化不仅是增加绿量的现实途径, 也是美化市容的有效措施。据专家论证, 向建筑索取绿化空间, 可使城市绿化覆盖程度增加20%以上。我市城区的楼顶面积至少9万平方米, 再加上阳台、墙面, 立体绿化的潜力很大, 但要设计“种植槽”, 并制定有关政策加以推广和保护, 这也是规划建筑面临的一场革命。因此, 目前应大力提倡屋顶绿化和阳台绿化彩化等, 并搞好花、草、树木品种之间的立体搭配, 使之形成一个超于自然的植物垂直分布生态系统, 创造更多的生态建筑。对道路狭窄的地段, 可建设“生态墙”, 建筑物墙或杆柱以藤木爬绕, 形成绿色墙, 以扩大绿色空间, 改善环境和丰富城市景观, 从而形成“墙面攀藤蔓, 窗前花满台, 楼顶长花草”的多层次绿色空间。

(三) 公园绿色建设

中心城的公园特别是位于市中心区的大型公园, 具有吐故纳新的作用, 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释放氧气, 优化城市大气质量, 并能吸纳噪音和部分有毒气体, 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其功能犹如肺脏, 因此被称为“绿肺”。

第一类综合公园。指供城市居民作良好的休息游览和文化娱乐的、综合性功能为主的有一定用地规模的绿地。综合性公园的内容、设施较为完备, 规模较大, 质量较好, 如设音乐台、游艺室、溜冰场、餐馆等。园内一般有较明确的功能分区, 如文化娱乐区、体育活动区、儿童游戏区、安静休息区、动植物展览区、园务管理区等。如把南湖公园进行这方面的改造就可以变成综合性公园。

第二类功能性公园。指性质比较单一, 以某一项功能为主的公园。包括儿童公园、动物园、雕塑园、牡丹公园等。

第三类小游园。建置在林荫道或居住区道路的一侧或尽端, 规模不大, 可视为城市道路绿化的扩大部分, 如白山公园。

(四) 庭院绿色建设

单位庭院约占建成区总面积的20%左右, 是中心城区增绿量、上水平、出精品的潜力所在。特别是沿街单位修建透视墙后, 庭院绿化已与街路绿化连成一体, 其地位、功能更加突出。庭院绿化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增加比重。单位庭院绿化用地占建设用地面积的比重, 旧城区不应低于30%, 新区不应低于40%.其中, 医院不应低于45%, 生产有毒、有害气体的工厂和高等学校不应低于40%.低于以上标准的单位, 应按要求尽快补足。二是专用绿地。单位的庭院绿化, 除了在面积、功能方面满足自身的需要外, 还应在色彩、造型、风格等方面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为此, 必须改变单位庭院绿化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无序状况, 将其纳入园林绿化的总体规划之中, 统一标准, 严格把关, 分头实施。就是打破行政隶属关系, 凡在建成区内的单位, 其庭院绿化方案必须报经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实施, 并由其按照审批的方案严格进行检查验收。对不合格者, 限期达标;限期内仍不达标的, 除公开通报批评和予以必要的经济处罚外, 由市区政府组织专业队伍进行绿化, 其费用由该单位承担。

(五) 广场绿色建设

广场是构成城市艺术空间的重要因素。根据广场的位置、性质和周围环境, 有选择地设置喷水池、雕塑、建筑小品等装饰, 形成各具特色的艺术空间。以文化广场为例, 文化广场位于市中心区, 占地19.8公顷, 有花卉喷泉、雕塑、等, 四周为几何形对称图案的草坪, 地面用机刨石、花岗石铺装。广场铺满了草皮, 人们都进不去, 内部敷设了人行道, 可是草坪上一棵树都没有, 使人难以在此停留, 尤其是夏天, 日光曝晒, 谁也无法在此休憩、观赏等活动。改造方案有:一是围合作用。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看, 用大树围合的空间较四周无依无靠的开敞空间能留住人, 给人以休憩的场所。二是覆盖作用。广场有亭、廊, 以及树木, 都是覆盖物。人们愿意在林荫下小憩, 大树底下好乘凉, 据测, 草皮吸收二氧化碳, 放出氧气的量只有树木的十分之一。总之, 设计广场应把握形式与功能的结合, 不要离开功能去追求形式, 城市要个性化, 不是机械化, 更不要抄袭别人的东西, 要抓住本市的特点, 创造自己的特色。

三、营造城市绿色亟须理论支撑

通过对城市绿色理论研究, 能增强各级领导和市民的绿色意识, 城市绿色有益于人体健康和美化环境, 提高城市品位, 其作用有五个方面。一是绿色植物的叶子通过光合作用, 吸进二氧化碳, 放出氧气供人吸收。据统计, 每公顷树林绿叶的面积达5万到7万平方米, 每日能吸收二氧化碳150到500公斤, 释放出氧气60到400公斤。而一个成年人每天排出0.9公斤二氧化碳, 吸进0.75公斤氧气, 需要10平方米的林地。可见搞不搞绿化, 是危及到人类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二是绿色植物, 能过滤烟尘、净化有害气体。由于工业的发展、人口增长、工厂“三废”, 以及汽车废气污染, 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粉尘、及铝等金属微粒, 很容易引起人体呼吸道的各种疾病。然而, 绿色植物却能对有害气体和烟起过滤、吸附等净化作用。一平方米榆树, 一昼夜能吸收4至9克灰尘。在生长季节, 松、柏树都能吸附飘尘及金属粒等。三是绿色植物能自动调温和消除噪音。绿色植物能把太阳光反射回去13%, 吸收70%, 只有百分之十几能透过。树叶蒸发的水, 可以调节空气温度, 防止干燥。城市噪音刺激人们的神经系统和听觉器官, 日久天长, 对工作、学习和休息都有害。研究证实, 一条绿化好的街道, 可降低噪音8-10分贝。四是绿色植物能起到杀菌作用。在树木茂密的地方, 就能闻到一股芬芳的香味, 这是树木散发出来的物质, 这种物质具有杀菌作用, 是树木抵御周围生物等外敌侵犯、保护自己的手段。据测定, 在热闹的百货大楼每立方米含有细菌400万个, 而林荫道为58万个, 绿化公园仅存1000个, 林区只有55个。有些绿色植物如松树、榆树、等, 都能分泌出一种挥发性的植物杀菌素, 杀死空气中的细菌, 针叶分泌的杀菌素对白喉菌和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桧柏分泌出的杀菌素, 可杀死肺结核和痢疾等病原。五是绿色植物能美化环境。绿化是美化环境的重要手段, 以新民大街为例, 利用不同的花木和花卉巧妙配植, 可以构成层次丰富、美丽独特的街景。整个大街的绿化由公园、街心绿地, 花池、人行道绿带和道路两侧的树木组成。在大街两侧选用了黑松和云杉为主要树种。大街分隔岛花池数个, 以灌木围绕, 池中以连翘、榆梅、一串红、紫茉莉进行点缀。沿街单位的金属栏杆垂直绿化。这样形成了分隔岛、花池、路边树木、人行道绿带组成的绿化带。人民大街规划了多处大面积的公共绿地, 有牡丹园、白山园、儿童公园、文博广场、雕塑园和新建政府门前才户张公园绿地。沿大街两侧的机关单位还有多处楼前的庭院绿地, 与马路上的绿化景观融为一体, 互为映衬, 有机地组成了人民大街层次丰富的绿化效果。整个街道绿树成荫, 鲜花似锦, 在“荫”的基础上, 兼获“景”的效益, 真可谓“荫”“景”并茂, 给人以移步换景之感!

河西教育:探求发展真义 篇6

河西区全面建设区域现代教育体系, 探索促进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均衡发展的各项举措。综览河西教育, 记者感受到的是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传统”、“亮点”、“成果”、“精神”, 它们构筑起教育的深厚内涵, 支撑起教育工作先进区的过去、现在、未来。

传承发展篇———“传统”奠基利发展

“河西传统”之一:发挥政府职能, 加强对教育事业的规划领导

河西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 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该区着眼长远, 精心制定教育发展规划, 把教育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 明确全区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区委、区政府完善教育工作的沟通、协调机制, 区主要领导坚持参加教育工作有关会议, 建立联系学校、定期调研制度, 及时解决各类问题。区人大、区政协发挥职能, 实行民主监督, 积极建言献策, 合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区政府各部门提高对教育发展的认识, 强化社会各界的教育责任, 注重发挥各自职能, 加强协调配合, 依法加强对学校周边治安、各类文化场所的综合治理与整顿, 完善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 强化学校收费、资金使用的监督与指导。全区形成了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教育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河西传统”之二:采取有力措施, 建立教育发展物质保障机制

河西区委、区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 实现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十一五”期间, 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年平均增长21.16%。2010年达8.44亿元, 是2005年的2.79倍。专项投入, 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一是合理调整学校布局。适应城区建设, “十一五”期间撤销学校9所, 新建学校8所, 改扩建学校9所。二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强示范校、历史名校等重点项目建设, 新建总面积达193776平方米。实施名校带新校、名园办分园策略, 提升新建学校园所的办学水平。三是高标准配置教学装备。2004年以来投入7500余万元用于学校配置更新教学仪器设备、修建运动场地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100%的中小学校建成了校园网, 完成校校通工程;拥有体育馆18座、游泳池5个、塑胶或人工草坪运动场地44块。

“河西传统”之三:多措并举, 彰显教育公平性、公益性、普惠性

以政策保障家庭困难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2004年以来, 河西区投入1913.65万元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投入384.1万元为非义务教育阶段低保家庭学生3401人次减免学杂费, 投入20.7万元为特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投入100万元作为资助困难学生的专项助学资金。1997年首创“坚强孩子俱乐部”, 每年筹措7万余元, 先后资助了2300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目前, 6663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河西区接受义务教育。

河西区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依托天津市第一所专门招收智障青少年的特殊学校———河西区启智学校, 成立特殊教育中心, 发挥早期康复、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指导等服务功能, 保障残疾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建成特教中心网站, 开展送教入户、送教入站服务。2005年, 河西区承办香港匡智会“香港与内地智障儿童教育”交流会, 教育部李天顺司长出席会议并高度评价河西区的特教工作。2009年, 河西区启智学校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 国务委员刘延东亲自颁发奖牌, 表彰该区、该校为特殊教育所做的贡献及取得的成绩。

努力体现教育普惠性。2009年, 该区面向低收入外来人员及经济困难家庭子女, 选取2所优质幼儿园在全市率先兴办普惠性分园, 提供低价格、高质量学前教育服务。2010年, 河西区教育局、教育中心与河西区新闻中心联合,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开办了“优质·共享·公益·普惠———名师讲堂”电视教学栏目, 整合区内名师与新闻媒体资源, 提供优质精品课程, 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制定《关于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管理办法》, 目前, 面向社会开放的中小学体育场馆有30余所, 占总数60%以上, 开放报告厅、信息技术教室等设施设备, 开放时间达15776小时, 接待社区市民达367325人次。河西区代表天津市在“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区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河西传统”之四:强化管理, 构建和谐校园

河西区教育局胡英江局长指出:“近年来, 人们对教师、学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必然要求我们不断改进、规范工作, 提高工作水平, 大力加强和谐校园建设。”为此, 河西区重点抓实三项工作。一是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各校健全校内各项规章制度, 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实行民主管理, 坚持校务公开;加强招生管理, 严格规范招生秩序, 科学制定招生计划, 保证招生公平公正;规范收费, 科学编制预算, 严格执行财务制度, 主动接受审计, 发挥国有资产的最大效益。二是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活动, 丰富活动载体, 着力营造领导班子、党群干群、师生员工、学校与社会彼此和谐的良好发展环境。开展学校周边综合治理专项整治, 提高师生自护意识与技能, 确保师生在校安全健康。维护系统稳定格局, 及时掌握校园舆情动态, 强化学校重大决策、项目与活动的大局意识, 加强前瞻性判断, 加大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和化解力度, 维护广大学生和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三是精心培育学校文化。以中央教科所“学校文化战略纲要建设研究”为引领, 审视学校历史, 挖掘文化底蕴, 形成办学特色;开展特色活动, 激发师生积极奋发的内驱力, 将学校建成富有人文关怀、师生共享和谐的精神家园。

创新发展篇———“亮点”闪现看发展

“河西亮点”之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河西区早在2002年就确立了均衡化、个性化、信息化、国际化和终身化的教育发展目标, 2003年, 实施天津市“双高普九”规范化学校建设, 2004年, 实施河西区“现代化学校先进校”建设, 2006年将教育均衡发展列入“十一五”规划, 2009年高水平实施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建设项目, 使区域义务教育发展更加均衡, 结构布局更加合理, 个性特色更加鲜明, 育人质量更加优化, 队伍建设更加完善, 教育对区域发展的贡献更加突出。2009年, 河西区被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2010年4月, 教育部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地区现场座谈会在河西区召开, 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视察了实验中学和平山道小学, 对该区持之以恒、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所取得的突出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第一, 建立区域校际联合发展机制。2006年, 制定《河西区小学建立“教育发展联合学区”的实施意见》, 组建5个教育发展联合学区, 发挥中心校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 带动周边校共同发展。通过开展专家讲座、课例研究等活动, 举办“同课异构”、“情境创设”等专题论坛, 强化校际合作、交流与共享, 使联合学区成为学校发展的共同体。2008年, 深化联合学区模式改革, 选取第四教育发展联合学区为试点, 将河西区中心小学与学区内2所学校进行教育资源整合、重组和共享, 建立起“总校统筹协调、分校相对独立、教育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 统一教学要求, 统筹人事管理, 共享优秀教师、校园网络等优质教育资源, 促进了3所学校的共同提高。2009年, 在做实小学联合学区的基础上, 实施“名校带新校”策略, 在区内相对偏远的东部地区建立师大二附小分校, 让新建学校高起步、高水平、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 将联合学区经验向中学辐射, 创立一对一互助机制, 将区内7所优质示范校与7所普通中学结成对子, 在学校管理、课程教学、教科研、师资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 不断缩小校际差距, 形成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联合学区建设经验获中国21世纪教育研究院首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提名奖, 一对一互助机制被天津市副市长张俊芳誉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智慧之举”。

第二, 建立教师柔性流动和培养机制。河西区把优秀教师的流动作为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多方给力, 有效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 提升整体素质, 优化队伍结构。一是实施教师柔性流动机制。出台和实施《教师流动实施方案》与《小学优秀骨干教师柔性流动管理暂行办法》, 规定凡具备优秀骨干资格的教师在人事、工资福利待遇关系不变的基础上, 3到6年间至少参与一次为期1到2年的区域内柔性流动, 承担教学任务、参加教学研究、上研究课并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采取定向帮扶、双向互派、整体轮换等流动方式, 打破学校界限, 实现了学区内优秀教师资源的均衡与共享。二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实行教师全员业务能力水平定期考核, 制定《教师业务水平考核实施意见》, 修订考核与评鉴办法, 加大培养力度, 促进全区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全员参与区域内培训的基础上, 选派2000余人次参加各级各类培训, 其中74人次参加国家级培训;选派近300名骨干教师到该区设立的8个境外基地培训。“十一五”期间, 该区教师中有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有市级特级教师48人, 10人纳入教育部“国培计划”, 22人入选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 7人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和优秀教师, 155人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和优秀教师。

第三, 建立学片教研机制。制定《中学学片教研实施指导意见》, 在“教学、教研、科研三维联动”的校本教研模式下, 将全区分为三个“区域教研联合体”, 发挥区、片、校三级教研网络的联动作用, 重点突出学片教研, 整合区域资源, 达到“一片教研、多校共享, 一片教研、多片受益”的效果。自2004年起, 河西区在中学设立每年一个主题的教学节, 在小学举办特级、小中高教师课堂教学展示专场和实施高效教学论坛, 形成教研活动的载体与品牌。全区干部教师紧紧围绕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 集思广益、商榷研讨, 极大地促进了校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第四, 建立校长任期目标责任机制。河西区实施目标管理, 激励校长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确保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 促进均衡发展。1998年起, 该区实行校长三年任期目标责任制, 将学校总体发展与特色、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办学质量与效益等纳入任期目标, 确立校长办学的主导地位, 自主办学, 内驱发展, 促进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时, 加强过程管理, 实施中期与届满督导评估, 确保目标实现。校长在一所学校满三个任期后进行轮岗交流, 有力地促进了优质教育管理资源的均衡。

河西区教育局在总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时强调:“政府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主体。河西区委、区政府将教育优先发展纳入区域发展整体规划, 不断强化教育公共服务职能, 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这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遵循规律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科学方法。抓住教育发展重点, 突破体制机制建设的难点, 在发展目标、思路措施、资源配置等方面下工夫, 做到统筹兼顾与特色发展并重、宏观调控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健全机制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证。探索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 解决制约均衡发展的难点和关键问题, 以健全完善的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河西亮点”之二:创新体制机制建设

一是不断创新教育行政管理机制。河西区在全市率先成立财务中心、教育产业管理服务中心和校舍建设管理中心, 整合教育资源, 发挥统筹、管理、协调、服务的职能。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和整合, 从抓后勤队伍建设和提高后勤保障水平入手, 着手建立现代化后勤保障体系。实行校舍建设、修缮、管理一体化模式, 每年投入1000余万元校舍修缮专项资金, 确保校舍设施安全运转, 提高校舍的使用效益。河西区这一系列举措得到张俊芳副市长等领导的肯定, 多次在全国会议上介绍经验, 成为同行观摩学习的典型范式。

二是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作为全国8个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实验区之一, 河西区进行民主管理、文化建设等实践研究。形成以教代会为基本载体和主渠道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机制, 积极推行“阳光校务”, 完善实施项目审批制度。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街道文教科及社区居委会的作用, 建立学校开放日等制度, 发放社区居民与家长问卷, 进行满意度调查, 家长、社区、学校形成合力, 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将安全工作列入校长三年任期责任制的刚性指标, 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排除各种隐患, 确保师生安全。挖掘学校优秀传统, 凝炼办学理念, 培育学校文化, 形成“一校一品位、一校一特色”的良好局面。该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经验在全国会议上推广, 受到中央教科所原所长朱小蔓同志肯定。

三是创新教育督导工作。1995年河西区政府下发《关于建立河西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的通知》, 将督导室升格为河西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主管教育的副区长任督导室主任。老中青相结合、行政管理与教育教学专家相结合的专、兼职督学队伍为高质量地开展督导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 创新优秀青年干部到督导室挂职锻炼机制。2004年, 创新督导机制, 引进社会评价机构, 政府、专家、社会评估相结合, 使评估更加公正、客观、权威。制定《学校现代化建设先进校评估实施意见》, 对各校的课堂教学工作和社会满意度进行整体评估, 真实反映河西区教育发展状况。这些举措得到第七届京津沪渝教育督导工作研讨会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

高端发展篇:“成果”检验促发展

“河西成果”之一: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建设

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建设, 是天津市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2008年年底, 河西区启动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建设工作, 21所学校成为首批申报校。区委、区政府结合教育发展实际, 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积极筹措4000万元专款, 专项用于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区教育局本着安全、实用、够用、节俭的原则,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重点将教学装备、运动场地及体育卫生器材、信息技术设备、校舍维修四个方面确定为办学条件建设项目, 有针对性地对首批申报校分类推进办学条件建设和改善, 成效明显。在创建过程中, 教师主动、自觉承担工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广大教师努力践行师德规范, 在课堂教学和主题班会上, 与学生民主、和谐、平等对话。在教师发展的同时, 学生也得到充分的发展。许多学校在创建后, 开展了家长开放日活动, 家长们由衷地表示, “学校变得越来越美, 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了好的教育。”到2010年, 河西区已有38所中小学校高水平通过市级评估验收, 达标率达86.4%, 居全市前列。2011年河西区将加大投入, 在全市率先实现所有中小学全部达到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 全部完成校舍设施的安全性和功能性提升, 美化校园环境, 提升办学整体水平, 使教育更加优质均衡。

“河西成果”之二:各类教育优质协调发展

重视学前教育发展, 优化学前教育格局。创立名园办分园模式, 5所优质幼儿园开办分园。体现普惠性, 2所幼儿园专门招收低收入家庭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建立社区早教发展中心, 32个早教资源中心和2个特殊教育早教机构形成网络, 实现全区0到6岁儿童早期教育全覆盖。在全市率先推行“早教卡”和“教育代金券”, 开发《0-3岁儿童发展档案》, 对全区29名残障儿童进行一对一早期康复训练, 成效显著。

优质特色发展高中教育。各高中校积极开发丰富的选修课程, 开设微型课程超市, 深化有效性教学研究, 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开展通用技术教育, 整体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入, 办学特色鲜明, 育人质量领先, 社会认可度高, 满足了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现有市级示范高中校6所, 天津市首批历史名校1所。高质量承办内地新疆、西藏高中班, 首届新疆高中班学员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 教育部民族教育司领导予以好评。

职业教育形成品牌优势。以社区学院为龙头, 以2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 以民办职业学校为补充, 带动职业教育规模和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电子计算机职专成为国家级计算机应用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 统计职专成为天津市数控应用技术实训基地, 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研发3类特色专业, 打造10门特色课程, 7名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重组河西职工大学、电子计算机职专、社区教育中心资源, 成立了河西区社区学院, 探索中职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提供行业培训服务。发展社区教育网络, 创建“政府统筹、部门配合、街道管理、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市民教育模式, 每年投入75万元, 抽调百余名干部教师承担专、兼职工作。2002年启动“512”市民教育工程 (12个街道依托中小学建立12所市民学校, 由12个职能部门, 每年12个月开展12个主题教育活动) , 现已形成由1所市民学校总校、15所街道市民学校和168所社区市民学校分校组成的三级市民教育网络。建立35个社区终身学习服务中心, 以“贴近百姓生活, 满足群众需求”为原则开发课程16大类、116门, 其中5门课程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2004年以来河西区参加学习的社区居民达482万人次。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 建立社区终身学习服务中心, 发挥青少年宫、亲子阳光书屋、家庭教育基地及家长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阵地作用。同时, 积极促进学校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

“河西成果”之三:拓宽育人途径,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一, 坚持德育为先, 创新活动载体。作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区, 河西区着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紧紧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 将思想道德教育纳入教学指导、研究、评价的全过程, 渗透到新课程改革框架下的学科教学中。在各学科教学中, 细化德育要求, 按照学科特点, 确立德育目标体系, 采用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形式, 将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习惯结合起来, 引导广大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学生基础道德培养为目标, 创新德育活动载体, 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分别以礼貌、劳动、诚信、理想信念等为主题, 连续7年举办“河西学子节”, 近12万名学生参加活动, 成为德育活动品牌, 获天津市首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优秀奖, 并得到中央文明办等部门的高度评价。加强爱国主义和法制教育, 开展“廉洁清风满校园”活动, 得到中央纪委副书记刘峰岩同志重要批示, 《中国教育报》在头版显著位置进行了报道。传统文化教育、国学教育成为德育特色项目, 举办首届中学生国学论坛, 孔子后裔柯兰出席;举办“论语进课堂”活动, 中宣部副部长王世明到场观摩并给予高度评价;承办天津市首届中华美德论坛, 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开通完善河西德育网, 推进德育信息化。河西区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成为全国区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区, 出台《中小学心理咨询室、活动室建设评估标准》, 加强心理辅导。2007年在教育部组织召开的全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重视未成年人校外教育, 打造100个“社区青少年快乐营地”, 其中17个被评为天津市未成年人快乐营地、26个通过区级认证, 形成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三级工作体系。社区教育办公室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4年以来, 河西区先后有36名学生被授予全国“好少年、好儿童”等称号, 其中1名学生获得全国中学生正泰品学奖特等奖 (全国仅有10人获此殊荣) ;3842名学生被授予津门童星、“十佳”中学生等市级荣誉称号。

第二, 推进阳光体育, 促进身心健康。河西区作为天津市唯一的“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 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和“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中, 动作快、行动早, 率先在全市召开了阳光体育运动推动会, 率先在全市召开了阳光体育运动阶段性展示活动;教育局通过文件引领、竞赛带动等形式, 以“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为契机, 进一步抓实根本, 从提高日常体育课、大课间活动、体育传统项目、群体活动的质量着手, 保证100%的学生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 使河西区的每个学生真正走到阳光下、走向体育场。该区因此荣获全国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区荣誉称号。

第三, 加强艺术教育, 培养健康情趣。河西区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 每年组织10场艺术展演或演出, 培育出50余个精品社团, 多次在全国文艺展演中荣获金奖, 参加天津市文艺展演获奖数量位居全市前列。举办“打开音乐之门”系列演出、“银河读书节”系列活动, 免费举办各种知识讲座、书画展等, 以高雅文化陶冶学生情操。2009年被教育部评为“祖国万岁”歌咏活动优秀组织单位。高标准建成21000平方米的河西区青少年宫, 为开展青少年校外艺术教育提供了最佳阵地。

第四, 培育创新精神, 激活创造个性。开拓空间、留足时间, 为学生思考与实践创造条件。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落实劳技和通用技术课程计划,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北师大天津附中代表队分别在第八、九、十一届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中摘金夺银, 为祖国赢得了荣誉;近三年河西区学生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21项, 6名学生荣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务实发展篇:聚“精”会“神”谋发展

“河西精神”之一:咬定“队伍建设”不放松

河西区抓住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实施人才战略, 注重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 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前提, 以师德建设为核心, 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 以培养教育家型校长和专家型教师为带动, 构筑河西教育“人才高地”, 教育工作者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抓实师德建设。出台《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评估标准》, 以“师德建设年”为载体, 连续多年开展主题教育, 通过征文、演讲等形式, 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取得显著成效。该区涌现出朱兆林、袁滨渤、周瑞、魏新宇、徐英杰等一大批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代表。

抓实培养过程。2010年, 全面启动实施《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建设三年计划 (2010-2013年) 》 (简称《三年计划》) 和《教师队伍提升行动计划 (2010-2015年) 》 (简称《行动计划》) 。促进计划落实的教师业务水平考核、新任职青年教师培养、学科带头人管理、教师柔性流动、名师工作室建设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相继出台。《三年计划》中提出实施“12345”干部培训工程:一是强化100名继任干部提高培训, 通过组织理论学习、专题研讨、经验交流、案例研究、学访考察等方式, 全面提高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二是落实20名新任职干部岗位培训, 组织任职3年以下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进行岗位培训, 重点进行教育理论、政策法规、现代学校管理、党务工作和廉政要求等内容的培训, 安排富有管理经验和指导能力的领导干部对新任职干部进行传、帮、带, 促进发展, 尽快提高。三是重点培养30名正职后备干部, 举办后备干部培训班, 进行专题培训。四是注重400名后备干部培养, 每年调整充实后备干部人才库, 加强后备干部动态管理, 建立系统和学校两级后备干部成长档案, 跟踪培养过程。五是注重50名机关科级干部学习培训, 推进机关干部队伍建设。

《行动计划》中提出四项工程:一是全员教师提高工程。自2010年起, 各单位每年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校内培训考核, 全区每3年进行一次全员业务能力考核, 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晋升、竞聘上岗、奖励分配等方面的依据。二是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制定《河西区新任职青年教师三年培养方案》, 本着指导性、操作性、实践性原则, 确立“一年起好步、二年立住足、三年渐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制定新任职青年教师三年培训计划;建立入职3年后青年教师个人成长档案, 教研员对青年教师进行跟踪辅导。三是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出台《河西区学科带头人管理暂行办法》, 按照学校规模重新认定区、校级学科带头人, 确定市级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 实施动态管理;对重新认定的各级学科带头人 (后备人选) , 学校帮助其建立个人三年发展计划, 逐年制订成长目标, 采用学习、交流、展示、观摩等形式, 促进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的形成, 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四是名师发展工程。建立学校、教育中心、教育局三位一体的名师培养体系, 确保培养目标层次合理、培养工作落实到位;开设名师讲堂、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 增强名师在全市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形成深受学生欣赏、家长信任, 在教育界有影响的名师群体;发挥名师工作室研究效能, 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同时, 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河西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柔性流动工作的意见》, 促进区域内教师有序流动, 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区域共享。

“河西精神”之二:提高质量, 形成特色

河西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认真落实国家课程计划, 整合学校、家庭、社区资源, 开设1000余门校本课程,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中学以“集思广益、商榷研讨、共同解决课改中的问题”为目的, 创新教育活动品牌, 自2004年起以校本教研、创建学校特色、探索评价改革等为主题成功举办七届“河西教学节”, 编辑出版《三维联动·诠释新教研》等四本文集, 课改经验成果在全市推广。大力实施高效教学, 出台《高效教学指导意见》等文件, 通过专题论坛、示范课引领及课题研究等, 努力使高效教学常态化,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不断提升。研究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策略。2004年制定《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若干规定》;2005年提出“一减三增”的创新举措, 即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增强学生道德素养, 增进学生身体素质, 增加学生课外活动。2006年牵头市内六区签订“减负共约”, 确保减负工作落到实处。建立指标体系, 实施综合素质多元评价, 开展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质性评价的行动研究”, 完善小学学生成长记录袋等评价工具, 逐步建立学生电子评价档案。河西区的“学生综合素质多元评价改革”构建了一套具有区域特色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 突出了学生个性发展, 创新了多元评价的方式方法, 做到了评价目标多维、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形式多样、评价时空开放, 形成了具有河西区特色的评价操作模式。

河西区积极开展学校特色创建工作。分三个阶段梯次推进:选择特色项目———各校结合现代教育理念, 从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式转变、科技活动开展、兴趣特长培养等方面选择一个或几个具有优势的项目, 重点培养, 重点发展, 打造学校特色项目。建成学校特色———学校在选定特色项目的基础上, 把特色项目做实做细, 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 从学校文化建设、教育科学研究、教师校本培训、学生活动设计、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统筹规划, 拓展特色项目的外延, 丰富特色项目的内涵, 使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形成特色学校———学校特色全面拓展为个性发展、优质发展、内涵发展的学校整体性特色。目前, 河西区湘江道小学的乒乓球、京剧, 中山小学的网球, 平山道小学的“小蜜蜂文化”已成为特色品牌项目, 并正在形成学校特色。

内涵发展篇:教育局长话教育

河西区教育局胡英江局长概括到:“河西教育走出了一条开拓进取、传承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内涵发展之路。”在工作和生活中, 他热爱阅读, 勤于思考, 政治学科的专业背景赋予他深沉与智慧的职业精神, 多年从事校长工作的经历使他具有了实干家的本色, 这也为他实现“教育家办学”的理想铺平了道路。对于大多数教育局长而言, 做好区域教育更多的是承担起一份责任, 正像胡局长所说的, “干教育就得踏踏实实, 坚定、坚持、坚守, 克服浮躁, 静下心来;必须增强自己的责任感, 把教育当作事业来做, 拼搏进取, 克难求进……”

记者:河西区教育近年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您认为得益于哪些方面?

胡局长:成绩的取得, 是全系统广大干部教职工凝心聚力、无私奉献、努力拼搏、锐意进取的结果。对此, 我有几点深刻的体会。一是领导重视、多方支持是河西教育发展的有力保证。多年来,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纳入区域发展整体规划, 提供了思想政治、组织领导和政策法规等全方位的保障, 给予了财政经费、学校布局和师资配备等多方面的支持。二是上下一心、顾全大局是圆满完成工作的重要前提。全系统广大干部教职工自觉置身于“推动河西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大局之中, 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认识到位, 思想统一, 步调一致, 通力协作, 政令畅通, 确保了各项工作目标的推进与落实。三是求真务实、扎实苦干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所在。广大干部教职工牢记责任与使命, 把思想集中到干事业上, 把精力聚集到抓落实上, 把才华施展到创佳绩上, 扎实工作, 埋头苦干, 无私奉献, 踏踏实实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任务, 卓有成效地履行了自己的岗位职责, 巩固发展了河西教育的优势。四是传承发展、开拓创新是事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面对激烈的竞争与新的形势要求, 只有坚持高标准, 追求高水平, 创建教育品牌, 完善工作机制, 在各项工作中创新思变、谋求发展, 才能开创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记者:您在一些场合经常强调:“教育要注重内涵提升”, 您能否予以具体阐述?

胡局长:我想, 从总体而言, 内涵提升主要是指教育软实力的提高。达到内涵提升的目标, 首先要抓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队伍, 关键在于提高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好校长才能带出好队伍, 才能培养造就好学生。我很赞同这样一句话, “校长要在文化自觉的理念下办学”, 这是社会对教育者回归教育本质提出的新期待, 是时代倡导教育家办学的新要求。我们通常会说, 学生有了问题可以从教师、家长身上找到原因, 同样的, 教师有了困惑和问题, 也可以从校长身上找到根源。这时校长要反思自身, 是否担当起了重大的教育职责, 是否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是否从“办校”的基础层次提升到了“办学”的较高境界。作为教育局长, 则应该深入到校长群体中去, 深入教育一线, 了解校长和教师们的心理和愿望, 满足他们的职业需求, 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 提高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其次要抓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是育人的场所, 必须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使命, 引领师生形成核心的、持久的、不断积淀的价值观, 并最终形成办学特色。学校文化有着丰厚的内容, 如教师文化、学生文化、教研文化、课堂文化、“三风一训”等。“文化育人, 特色发展”, 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再次要加强思想作风建设, 提倡学习和思考。教育是一门科学, 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容不得半点浮躁。因此教育者必须静下心来, 主动、深入地学习和思考, 特别是管理者, 更要坚持“学而后思、学思结合”。最后, 实现内涵提升的重要一点是增强责任感、事业心和爱心, 全情投入, 全力以赴, 把教育当作“事业”来做。

记者:目前各项事业发展已进入“十二五”规划时期,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城区建设和人口变化对教育布局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那么, 面对教育的新形势新问题, 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应对?

胡局长:我认为关键在三个方面。一是尊重教育规律, 注重思考和研究, 科学办教育。教育是科学, 办好教育必须尊重规律。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要尊重教育活动的特殊性。这是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二是振奋精神, 强化责任, 奋发有为干教育。当前, 教育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 要求越来越高, 难度越来越大, 没有责任感和追求是做不成事的。要发扬艰苦奋斗、创先争优的精神, 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干事创业。三是求真务实, 真抓实干, 踏踏实实干教育。教育的特殊性表明教育是慢工, 不可急躁;教育是实事, 不可浮躁;教育事关学生的前途、国家的命运, 不可掉以轻心。我们一定要做到静下心来办学, 俯下身来干事。

人物访谈:河西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刘国胜寄语河西教育

记者:刘副区长, 您好!首先请您谈一下河西区在发展教育过程中始终秉持的主导思想。

刘副区长:多年来, 河西区历届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教育, 明确提出了“要创办一流的教育”, “要让学生在河西区受到最好的教育”的目标。我理解“一流的教育”就是站在天津市前沿、位居全国前列、在国际上有知名度并形成特色和品牌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采用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手段, 优化教育全过程, 让每名学生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品学兼优、富有个性, 潜能得到激发, 获得最大的、全面的发展与最佳的发展机会。可以说, 创办“一流的”、“最好的”教育, 就是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就是河西区始终秉持的发展教育的宗旨和主导思想, 也是河西区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记者:作为分管教育的副区长, 您对河西区教育有一个怎样的总体评价?

刘副区长:总的来说, 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 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传承发展、创先争优和拼搏进取, 河西区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积累了一定的优势和经验。从在全市的发展位次来看, 河西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近年来通过创新不断迈上新台阶, 应该说, 实现了“创办一流教育”的目标。从在区内的贡献作用来看, 教育已成为河西区的一大区位优势、一张“软名片”, 不仅促进了我区的社会进步, 带动了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而且促进了区域的经济发展, 直接和间接贡献率逐年提高。从社会认可程度来看, 河西教育在人民群众中拥有良好的口碑, 赢得了区内百姓的满意认可, 成为人民群众的向往。我认为, 上级的肯定评价和群众的满意认可是对河西区教育工作的最高奖赏。

记者:您主抓教育多年, 在此期间您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刘副区长:我自1980年到河西区教育局工作, 2008年起到河西区人民政府任职并分管教育工作, 30多年来, 我始终钟情于河西教育。我为河西教育挥洒了汗水, 为河西教育发展的每个喜讯而欣慰。我强烈地感受到河西教育的今天来之不易, 深深地体会到教育良好局面的形成与以下几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一是坚持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历届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都对教育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在财力上予以保障, 在改革发展中提供平台, 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并积极营造全社会支持教育、发展教育的良好氛围。二是坚持追求高水平、拼搏争先的精神。全区上下凝心聚力, 高标准自我要求, 为了目标不懈奋斗,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不断超越自我, 形成了强大的内驱力。三是坚持牢牢把握教育方向。多年来, 我们以对每个学生负责、让每个学生都能成才为目标, 始终抓实素质教育, 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 重视体育、科技、劳技、艺术教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让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四是坚持真抓实干、拼搏奉献。在抓教育的过程中, 为了提高效益、达到目标, 必须严格管理, 锻炼队伍, 带领干部教师艰苦奋斗, 顽强拼搏, 发扬敬业奉献精神, 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同时, 注重发挥情感效应, 关心、凝聚干部教师群体, 理解他们,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重视情感交流, 用“办好河西教育”的情结把大家联系起来, 积蓄发展后劲。五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办好教育必须尊重教育发展规律, 讲究工作方法的科学性, 一方面把握教育关键环节, 创新思路与招法, 取得突出成效与优势;另一方面客观正视制约教育发展的问题, 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破解社会、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寻求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科学路径。

记者:未来, 河西区教育有何新的思路和关键举措?在良好的发展态势下, 河西区教育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刘副区长:“十二五”期间, 河西区提出了新的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 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率先建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区, 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形成完备的现代终身教育体系, 形成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形成显著的教育人才发展优势, 形成多元开放的教育合作格局, 形成合理优质的教育资源布局, 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公平普惠优质的教育服务, 建设位居全国前列的教育强区。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高质量普及学前教育, 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特色多样发展普通高中教育, 整合优化发展职业教育, 多层次全方位发展终身教育, 努力办好特殊教育, 扶持引导民办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德育引领发展, 坚持能力为重、深化课程改革, 坚持多育并举、促进全面发展。同时, 我们将实施五项具体策略, 包括实施人才强教策略, 助推全员素质提高;实施科研先导策略, 提高科研质量效益;实施对外开放策略, 提升国际交流水平;实施信息化带动策略, 变革学习工作模式;实施和谐校园建设策略, 创设良好人文环境。未来, 河西区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要遵循这样几条发展路径: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走均衡发展、高端发展、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记者:感谢您借助《天津教育》的媒体平台, 贡献了办好区域教育的宝贵经验。祝愿河西区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探求新古典——读江宏伟 篇7

最早见江宏伟的画, 是198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花与鸟·八人画展”上。我在一篇短评中谈到“他钟情于宋画, 忘情于自然对象, 画意悠远;风格静谧优雅, 墨色交融, 具有很高的格调。”199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首届批评家提名展, 江宏伟成为唯一入选的工笔花鸟画家。我在《水墨画的精神与语言》一文中, 谈及他对“历史感和朦胧诗情”的追求:

“古代艺术因为岁月的关系而剥蚀、变色, 产生一种古色古香感, 我称之为古代艺术品的第二面貌。新时期以来, 有些画家将自己的画面有意做旧, 以表达某种历史感和朦胧的文化诗情。江宏伟近年的工笔花鸟以宋代院画风格为本, 构图加以截取, 全画作渍洗处理, 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怀旧是文明古国人多见的心态, 也是艺术创作的灵感之泉。它唤起人们对文化传统和时间流逝痕迹的情感, 常能弥补现代人心灵的不足。”

提名展后, 江宏伟在既定的追求中又有拓展, 我曾想续写一篇文字, 但自感对工笔画问题思考不多, 几次提笔又止。人生苦短, 转眼20年过去!不久前看到他在北京的观摩展, 又读到他记述艺术经验的《花事记》, 于是有这篇随笔式的读后感。

洗染不只是技巧

江宏伟的洗染法, 最初不是出于要“变法”。他在《我学工笔花鸟画的过程》一文中介绍说, 当学生时, 因不愿按老师教的成法作画, 把一幅牡丹“画坏了”。老师让他重画, 他坚持继续“乱涂”, 涂完发现颜色太厚, 便用清水洗刷。洗染法就在不断画了洗、洗了画的过程中产生了。他总结说, 这是“从一个无意识的、偶然的, 甚至是无可奈何的过程变成一个主动的加以采用的作画方式。”

洗染法成为江宏伟塑造工笔画风的决定性因素, 也被许多画家所接受和摹仿。其基本特点, 是通过洗染把画面朦胧化, 朦胧的“陈旧”感造成了时间感, 也带来了意境和格调的变化。多年来, 他坚持这种画法, 且能保持一种特殊的韵味, 而摹仿者只是摹仿而已。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想, 一是作为洗染法的首创者, 他对这一画法的理解与使用方式把握得更深入。二是他追求精致的雅格。精致不只是精细, 还要精微, 如古人说的“微茫惨淡”。“雅格”是格调脱俗。掌握洗染方法不难, 洗染而能有雅格, 才是难点。三是江宏伟的洗染, 多出于一种心物相融的情调追求。譬如, 他画芦花, 常想到诗经中“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的句子, 感到绽放如雪的芦花, “好像追怀昔日盛时的样子, 心中引起荒凉的感觉”。他画樱花, 觉得那清俊脱俗的樱花在“嫩艳之透出一种略带哀怨的沉静”。这样的感觉与画家的文化素养有关, 也很个性化, 它们会渗入技巧的运用。这是无法摹仿的。

真情实感与文化浸润

江宏伟说:“我们常说的真情实感, 虽应原发于自己, 但究竟有几分是自己的呢?长期被文化浸润, 很难说是真情实感了。”画家的真情, 必从感受自然获得“原发”性, 也要接受长期的“文化浸润”, 但这两种接受因人而异。“文化浸润”有时会激发情感, 有时会淡化情感。这要看是怎样的文化浸润, 是什么样的人、在怎样的情境中接受它。画家接受的某些文化浸润, 如长期的临摹古画, 长期的技术磨练, 对市场要求的迎合等等, 难免会淡化得之于自然对象的“原发”情感, 影响个人目光的纯粹性。长期的重复性劳动, 尤其是程式性很强的艺术劳动, 都可能产生主体麻木现象。工笔画创作是一个技术性、时间性和符号性都很强的操作过程, 画家容易被这一技术过程所麻醉, 改变这种状态的途径惟有到自然中求取新鲜感受。江宏伟对此有切身体会, 说“人工可以堆积起永不凋谢的奢华, 也在重复着无休止的单调。而你面对自然, 那怕是你护养的一片草木, 它们时刻地在发生着变化, 并不时提醒着生命的旺盛, 生命的脆弱。”但传统绘画又是讲究文化浸润的, 所以提倡“诗画一律”、“书画同源”、“诗书画印四全”, 提倡“多文”。这样的文化浸润, 虽不能替代画家从自然对象获得的“原发”情感, 却有益于滋养画家的情商、情懆和趣味。《花事记》引用了诸多诗词名句, 可知江宏伟也是看重这种文化浸润的。两者兼得, 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写生与情绪投射

江宏伟重视对物写生, 也重视情绪投射。他说:“我任何一幅画的构成, 都依赖写生……反过来, 属于内心的一种情绪又投射到草木之间。”与古近画家从临摹进入绘画、以临摹为第一功底不同, 江宏伟是从写生进入绘画, 并以写生为第一功底的。20世纪美术院校的毕业生, 率皆如此。但无论古人还是今人, 都要观察写生和临摹名作, 区别只在古人强调临摹, 今人重视写生。临摹与写生在功能上的区别, 是前者突出观察与把握自然, 后者突出传承前人画理画法。从花鸟画史看, 唐宋人比明清人更重视写生观察, 明清人比唐宋人更重视临摹继承。唐宋以前花鸟画未充分发展, 缺乏丰富的经验, 画家们需要从自然观察中创造画法, 而且, 唐宋时代多画工笔花鸟, 需要更多细节的真实, 而明清画家已拥有高度发展的传统, 画家以写意花鸟为主, 不依靠过多的细节真实。但过多的摹仿, 过少的写生观察, 造成了花鸟画特别是工笔花鸟的公式化和颓势。20世纪前期, 以金城、于非厂、陈之佛、张大千等为代表的一批画家提倡学习宋代院画传统, 正是出于改变这种颓势的努力。但他们只强调摹习宋画, 相对忽略了对自然本身的写生观察, 因而缺乏自己的创造。从西方获得借鉴的学校美术教育强调写生观察, 提高画家形象塑造的能力, 带来了复兴工笔花鸟画的契机。对江宏伟及其同代画家而言, 写生是亲近自然、发现自然、体验与记忆自然的手段, 也是现代工笔画创作的起点。说“依赖写生”, 指的正是这一点。

但只能写生, 止于对象的摹写, 而没有对自然的亲近、发现与体验, 就没有“投射情绪”, 没有“中得心源”, 写生作品就只是一堆自然碎片, 而不会有艺术个性与独特风格。“投射情绪”是感物于而生的心物交融过程。

写生与观察, 如果停留于技术层面, 即使画得再多, 观察再细, 也只是一种实用理性与技能, 没有内在思绪, 不能动人。技术当然重要, 但止于熟练的重复, 失去对自然的新鲜感, 只能面这一个无感动、无想像的画师。

江宏伟说, 他每件创作都要写生, 但写生的追求在不断变化。“以前是记录形象, 在锻炼手法、摸索熟悉程序, 现在是在慢慢体会里面的味道, 慢慢琢磨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有很多时候是以自己的想像在对象身上寻找一种妥帖的和谐。”这就是说, 不断写生, 是不断深入自然的过程, 也是不断以写生丰富创作的过程。

江宏伟也曾感到写生过程中的“单调”。但他同时能将“单调”转为平和, 而“平静的心中, 映着花开花落”, 时时生出类似“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般的感慨。这当然不同于李后主悲情的故国之思, 而是历代诗人都曾发出的人生苦短的叹息。在江宏伟手里, 叹息惆怅变成花朵、宿鸟、春日、寒冬, 变成草色烟光, 冷落清秋, 朦胧暮霭……, 一句话, 变成画中之诗。缺乏天赋、才情和人文修养, 是不能产生这种“心灵投射”的。“心灵投射”即写生中的的主体性, 写生中的想像与投入。

闲愁是工夫

在江宏伟看来, 画画不是为了担当, 或提供消费, 而只是抒写一种闲愁。又说, 他“很少就画一种花来象征一些人生哲理”。“艺术的感动往往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往往是你感动了, 你不知道。”“抒写闲愁”是宋词的特点之一。在江宏伟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如前所述, 他能从芦花感到“不可言状的荒芜悲凉”;从樱花感受到“清俊脱俗”和“嫩艳之中的哀怨”;从虞美人感到朦胧嫩绿中的“迟暮”……。脱俗而哀怨、嫩艳而悲凉、迟暮而淒惋, 不是自然物的属性, 是人的情感投射。诗词中的“惨绿愁红” (柳永) “宠柳娇花” (李清照) , 所表达的, 亦此。这是人的最普通而常见的美感, 但只有在文人和艺术家笔下, 在古典诗词曲赋和古典绘画中, 才能将它们传达得别具一格, 微妙动人。江宏伟接近和继承了中国艺术抒情言志的传统。他解释说, 他的作画过程中的惆怅“不是对命运的凄怨, 而是对时序变迁的一种无奈。年年岁岁人不同, 而自然依然如旧。随着岁月的流逝, 日渐增添了对草木荣枯的感触。”即便是对物写生, 也“会泛起一种遥远的情怀, 在渲染制作中又会将这种遥远加以追忆。”“遥远”意味着时间距离, 而“追忆”则是审美的重温和想像。

在资本和市场引导潮流的当代, 人们有太多的功利可求——求大名, 造大势, 建豪宅, 买豪车……, 利海浮沉, 不辞辛苦, 身心俱疲, 欲罢不能。被称作艺术家的人群, 已鲜有审美的“追忆”和“闲愁”了。

防止机械式重复

工笔画需要细心的勾勒与渲染, 其缓慢的过程, 往往琐碎而枯燥, 缺少乐趣, 容易导致精神缺失和技巧上的“机械式重复”。为了防止这种状况发生, 江宏伟说他“留意于细节的捕捉与玩味,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些细节, 也设法在上面找出一种独特的滋味来。”

承认工笔操作过程的“琐碎而枯燥”, 并寻找克服的途径, 是坦率而真诚的。齐白石、黄宾虹、陈师曾等, 都曾承认不喜画工笔, 这出于个性, 也有惧怕“琐碎而枯燥”的原因。大约工笔画家都相对喜爱精致之美, 相对心境平和, 且有耐心。但久久停留于同一状态, 不免出现“麻木”, 要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和新鲜感, 并不容易。某种程度的“机械式重复”, 是所有高产画家都会遇到的现象。画家即使没有麻木感, 也会因为画法与风貌不可避免的相似性而使观赏者产生重复或枯燥感。我看过许多大师名家如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于非厂, 刘奎龄, 张大千、溥儒等等的作品, 常有这样的体验。江宏伟的画也不例外。当某类画法 (包括大同小异的变化) 的作品达到相当数量, 创作者难免有所重复, 观赏者难免产生疲劳感——作者的相似性制作, 观赏者的相似性观看, 共同酿造了这种审美疲劳。江宏伟对此有自觉意识。不久前我看到他几幅完全不用洗染画法的作品, 眼前一亮, 觉得那白底墨彩、明丽清澈的画面, 传出一种久违的新鲜感, 就好像阴雨天久, 突然出现晴朗的天那样。这表明, 他不仅努力从细节追求中寻求“独特的滋味”, 也会从变动画法与风貌以寻求新鲜感。克服机械性重复, 也需要胆略和方法, 需要画家的自觉意识。

带着体验看古画

在江宏伟看来, 传统不是一般的古代作品, 更不是一种“概念”, 而是杰出画家“经过上千年历史筛选下来的几件经典作品”, “是一个活生生的焕发着自由生命的东西”。在他看来, 宋元以后, 工笔画大多被“刻板的教条所淹没”。把优秀的宋代工笔画作为经典和标志, 是近百年诸多画家所认可的观念。从选择传统的意义说, 这是“取法乎上”。在江宏伟看来, 对传统经典的学习, 需要一个过程, 一种态度。宋人是“通过单纯地对形色的把握, 求得对象的神韵, 这是将物体的丰富性归纳为一种简洁, 再由这种简洁滋生出丰富, 并且在描绘的过程中印上了作者的心境。”仅有这种认识还不够, 还需要一种体验, 即“带着你的角度、你的认识、你的体验再去看古画, 这时你所看懂的东西才可能是你自己的。”他的具体经验是:不需“整天在宋元画里面泡, 而是守住了自己的敏感点, 像宋人那样去静谧会心地体验生活”, 以宋人那样的“态度来关注自己所面对的问题”强调的是带着实践体验去理解传统, 不是为传统而传统, 不是表面摹仿传统, 而是能动地选择与应用传统。他曾这样解释自己对宋画的“观看”:“我所强调的是画面呈现的视觉印象, 这种视觉印象是由时光的侵蚀绘画画面蒙上了一层迷离的灰褐色所造成的。物象在灰褐色的笼罩下, 朦朦胧胧地映现, 有点像是光雾晕化中的景象。一些不褪色的石青、石绿、朱砂、珍珠白在灰色层中闪烁着温润的亮块。……细察物象又是那么的确实, 丝毫没有因时光的迷离而损失了物体的形质, 相反使这些形质产生了一种异常的魅力。我这样地看待物象, 似乎带有曲解宋画的意思, 其实是让隐存于心中的意象有一个成立的依据。”“从本质来看, 我是在寻找古典元素中能吸引我的部分, 找出能被运用到自己画中的元素, 而不是墨守成规。”

他感受到的是历经沧桑岁月的宋画, 如同人们在敦煌石窟看到壁画经过氧化与剥蚀形成的“第二面貌”一样。这段话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这样的画面“产生了异常的魅力”, 二是它应对了“隐存于心中的意象”。“魅力”来自宋画的“历史感”;“隐存于心中的意象”是他所朦胧追求的美感, 两者相碰撞, 促生了他的独特感受, 这感受又在洗染过程中落实到技术层面。概言之, 对宋画的观看, 对沧桑感的知觉, 对未来新图像的朦胧想像, 相互作用, 形成了他对宋画的继承和超越追求。

对待传统, 既要有敬畏之心, 又要有超越之意。只敬畏而不图超越, 难免因循守旧, 成为古人的奴隶;失去敬畏而只讲“超越”, 容易走出中国画的边界, 陷入失范的窘境。江宏伟根据自己的花鸟画经验, 以宋人的“态度”和体验方式, 把自己发现的“敏感点”表现出来, 有所变异, 有所超越。一些画家只摹仿洗染画法, 而不去认真研究与体会宋画之精髓, 不去从造化自然中去独特地发现, 宜其不能出人头地。

不见痕迹的借鉴

借鉴西方艺术, 是近代以来的潮流。其中有“植入”式、“合璧”式、“中体西用”式、“西体中用”式, 代表性画家, 有郎世宁、高氏兄弟、陶冷月、刘奎龄、徐悲鸿、林风眠、王雪涛、李可染、郭味蕖等等。当代花鸟画, 又有参照观念艺术的探索, 追求以花鸟来象征某种观念意识。总体说, 影响较大的, 一是写实性追求, 如郎世宁、刘奎龄的作品;二是吸收西画营养而不见明显痕迹的, 如王雪涛、郭味蕖的作品;三是中西痕迹都较为明显的, 如陶冷月、林风眠的作品。

江宏伟当然属于有所借鉴而不见痕迹者。他说, 他和朋友“经常一起谈起莫奈、塞尚和莫兰迪。”他最初画荷花, 源于对波提切利的《春》、《维纳斯的诞生》以及安格尔《泉》的神往, 这神往又让他想到宋画《出水芙蓉》, 两者的重叠使他模糊了中西画的界限, 并说这种双向吸收是在“反传统与捍卫传统的20世纪八十年代形成的”。“把古代绘画当油画, 当素描阅读, 那么同样, 我可以把一幅古典油画当成晕染得体的宋画来看。”他画虞美人所感受到的花朵枝叶的红与绿“艳丽而凄婉”, “隐隐地透着莫奈、毕沙罗的情绪, 而在情感深处, 却积淀着东方的性格。”他把这种“由着自己的性子看古代绘画, 看西方绘画”, 称作新的“认知方式”, 觉得这种认识方式使他将中西传统和现实感受“作了一种融合”。但在画面上, 这种“融合”, 除了并不显明的光色因素之外, 几乎看不出别的。他借鉴于西方绘画的, 基本不是它们的形式和画法, 而是它们对修养的潜在影响, 以及它们的内在品质, 如感性真实、和谐、独特个性、色彩的情感倾向以及物象与环境的关系等。这是一种隐性的融合。

江宏伟最初学工艺, 学西画与设计。这使他比专学中国画的画家更开放一些。他说:“我庆幸进入的绘画领域不是中国画专业, 我也庆幸成长过程适逢开放的时期, 特别是八五新潮的影响。新潮带来外部世界的各种信息, 而对新潮的某种不适应又使我产生对新潮的逆反。但以多种方式、多种角度来认识世界的的风气, 无疑潜在地影响着我阅读与认识传统的方式与角度。”从这段话可知, 江宏伟确实把西画的观赏和理解作为一种修养对待, 这种修养开拓了眼光, 改变了看世界的方法, 包括对待传统的态度和方法。他尊崇宋画, 但他对宋画的观看与对安格尔的观看能融为一体, 而对传统中国画的理解, 也加进了“新潮”和“世界”的背景。正是这种新的眼光, 新的方法, 新的环境, 使他对中国古典艺术 (宋画) 的继承中有所创造, 成为发扬了传统风格、又表达了现代情感与趣味的新古典。

《淮南子》管理思想探求 篇8

汉朝学问家高诱曾说:“学者不论《淮南》则不知大道之深。”当然, 《淮南子》一书也蕴藏着不少管理学的方法和思想, 我认为值得后人借鉴。

《淮南子》乃淮南王刘安召集旗下八位宾客集体编撰而成。其数洋洋洒洒二十余篇, 内容涉及各个方面, 是一本不折不扣的百科全书。在我看来, 《主术》《缪称》《氾论》《诠言》《兵略》五章对管理者在处世、用人、自身修养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启迪。要具体将《淮南子》归入哪种思想是很难的, 因为它是“原道德则依庄、列, 推阴阳则准星官, 辨方舆则赅《山海》, 纪四时则征《月令》, 综政术则杂申、韩, 以至《离骚》之奇, 《尔雅》之正, 文、邓之辩博, 仪、秦之短长, 隽绝瑰奇, 无所不有”。正是淮南子容各家思想于一身, 取各家之所长的特点, 使得它更加具有我们探求研究的价值。

第一章《淮南子》管理的基本之“道”

1.1总述

作为一位最高的领导者, 面对无数大大小小的事情, 如何才能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呢?《淮南子》告诉我们“处无为之事, 而行不言之教”“以弗治治之”清静无为乃管理的根本。

1.2领导者的无为之道

1.2.1“无为”需要“隐”

“无为”, 对于领导者来说首先就是要隐藏自己。所谓隐藏自己, 并不是使自己的形迹消失, 不抛头露面。而关键是要隐藏自己的心, 隐藏自己的思想和喜好。让别人无法了解你的所思所想, 无法掌握你的态度, 让自己保持正中, 不轻易偏爱也不轻易憎恶, 将自己消失于自然之中。领导的意志不影响他人的工作, 那么一切工作就会按照一定规律发展了。淮南子云:“何谓无为?智者不以位为事, 勇者不以位为暴, 仁者不以位为患, 可谓无为矣。”可见“无为”要求人们不倚仗自己的地位来行事, 一切依照特定的自然规矩来作为才能不出现混乱, 换句话说也就是需要领导在自身地位上的“隐”。做到了“隐”, 才能使自己无论是对待上级还是下级都攻守自如, 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1.2.2“无为”与“无欲”

无为的具体表现就是无欲。下面我们先看两个例子。善于博弈的人不一心想赢, 他不担心不会赢, 只是平心定意, 投箸落子符合心意, 行走棋子遵循规则, 虽然最后不一定胜利, 但是他得到筹码一定不会少。还有就是善于赛马的人, 不贪求跑在最前面, 他也不害怕单独落在后面, 只是通过双手调节快慢, 驾驭者的意图和马匹协调, 虽然不一定跑在最前面, 但马匹的能量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了。由此可知, 胜负的关键不在于自己的主观意志, 而是在于一个人自身实力条件。一切胜负都是这样的, 当然也包括企业之间的竞争。那么如何才能将自己的实力发挥的到最大呢?那就要消除欲念了, 因为欲念会使自己的实力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来, 欲念使管理者变得浮躁, 急功近利, 当然会导致失败。淮南子曰:“贾多端则贫, 工多技则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专心, 贪多贪全, 就会困顿。我们中国企业现在正面对着这个问题。一个个企业因为欲念, 盲目扩张, 盲目集资, 最后弄的好好的企业濒临倒闭破产。领导者管理企业不要想着一下子使企业创造多么骄人的成绩, 以为不是第一就是失败的。只要企业在进步, 只要企业协调运行, 企业就会健康的发展, 自然也会收获很多。最后只要时机成熟, 成功就会到来。

1.2.3“无为”是本体, “处后”是功能

领导者有了无欲之后, 还有一样就是要处后。淮南子云:“后之制先, 静之胜躁。”俗话说:“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新的事物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这样就很难看清楚他们的本质特点和潜在的危险。只有不断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稳操胜券, 而盲目争前争先则可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惨重损失。做人应该如此, 做企业有时也需要这样。还记得赢在中国的一位选手讲的他的经历。起初他在创业时发现了很多还没有人做的赚钱的机会, 比如保险丝行业。但是当他满怀兴奋的开始从事该行业时, 发现保险丝根本卖不出去, 于是他说了一句经典的话:没人卖意味着没人买。虽说这是句玩笑话, 但是它也反应了一个问题就是当你没有十足把握能获得胜利时, 不要轻易涉足一个全新的领域。因为一个新的领域是由无数前人作为铺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了, 如果实力不济的话, 最后慎重尝试新鲜事物。

第二章领导者的三种素质

2.1领导者的谨慎

淮南子曰:“目妄视则淫, 耳妄听则惑, 口妄言则乱。”领导者需要谨慎, 谨慎得把握目、耳、口这三道关才能使领导者永远处于有利的位置, 提高领导掌控和统筹的驾驭能力。“故君人者, 其犹射者乎!于此豪末, 于彼寻常矣。”在领导管理一家企业时, 就象是射手一样, 瞄准时的毫毛之差, 都会造成极大误差的后果。这话是在我看来是很有道理的, 领导者的一些意图时常会被下属误解, 或者信息在组织间传递的时候, 往往随着传递部门的增多信息的准确性下降。所以为了避免这一现象, 领导者需要谨慎的作风。

领导的谨慎尤其在于提拔员工使得态度。领导喜欢提拔正直诚信的员工, 那么其他员工也会变得正直起来;如果领导喜欢谄媚的, 其他员工也就效仿起谄媚起来。而这两种结果将会导致怎样的发展后果自然是显而易见。所以领导者的每个任命都不能不谨慎。

2.2领导者的诚心

除此之外领导者需要的另一个品质就是诚心。用诚心去工作, 用诚心去对待下属。淮南子云:“抱质效诚, 感动天地, 神谕方外。令行禁止, 岂足为哉!”所以怀着质朴的真诚之心, 就能感化一切;可以收到是靠命令来规定人们这种方法无法相比的功效。人都是感情动物, 用真诚去打动你的员工, 自然你的员工也会用百分之一百的努力来回报你, 这比员工这天被命令管教所发挥的功效要大得多。所以淮南子曰:“太上神化, 其次使不得为非, 其次赏贤而罚暴。”最上层的的治理是用真诚感化, 最下的治理是奖惩。

2.3领导者要会保护自己

淮南子告诉我们, 很多时候当你用尽智谋去与他人竞争时, 有时却忘记了如何保护自己, 最终甚至无法善终。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像是苏秦、商鞅、徐偃王、文种等。那么, 管理者在处理日常事务时也要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所以什么事情是可以做但不能说的, 什么事情是可以说但不可以做的, 什么事情是容易做但难以成功的, 什么事是既难做成又容易做坏的, 每个管理者都应该深刻的分析并且留意, 只有掌握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才能做到在执行政策时如何保护自己。

第三章结论

本文对《淮南子》管理思想的探求主要集中于领导的管理艺术。首先纲领性地提出了《淮南子》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无为”, 以及其三个特征:隐、无欲、处后。这些是管理者在平时管理工作中所应该坚持的基本方法, 其引领的作用。从管理的对象来看, 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 所以本文又重点挖掘了领导者的用人策略。最后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有一些素质是处世所必需的, 这就有了本文最后对管理者谨慎、真诚和学会保护自己三种素质的探讨。《淮南子》正如绪论所讲, 是一部百科全书, 其中的智慧博大精深, 所以对淮南子的研究是无止境的, 希望今后随着更加深入的研究, 能发现更多管理方面的新启迪。

摘要:本文通过对《淮南子》的研究, 说明了管理的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贯彻这个思想, 领导者首先需要隐藏自己, 然后要无欲, 最后还需一种处后的精神。本文研究的另一个重点就用人, 充分根据特点利用下属、用健全的制度选拔人才是《淮南子》的任用之道。在对待下属方面《淮南子》强调不要过分干预下属, 只要下属不出错领导就应该满意, 对小事严格要求这几种基本观点和赏罚谨慎。《淮南子》最后要求领导者需要有谨慎、诚心、保护自己这三种基本素质。

关键词:隐,无欲,处后,权变

参考文献

探求本质 快乐育人 篇9

从教20多年来,蒙裕劲一直秉持着这样的教学理念,但凡听过他的课的人,都觉得他的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

让数学生活化

蒙裕劲认为,数学的世界很精彩,但是学数学的孩子却有些无奈。不少学生害怕数学,不喜欢数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的教学特别重视知识的获得,却很少关注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学生虽然学会了知识,却不会用之解决实际问题,造成知识与生活的脱节。于是有些学生便认为数学太抽象,太难学,自然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

为了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数学生活化”是蒙裕劲的重要方法之一。他说:“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他的数学教学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近数学,主动探寻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而调动学生敢于质疑、自主探究的热情。在执教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黄金分割》一节时,他以学生生活中常接触到的学生证、借书证、校门出入证等导入课堂,指导学生拍好证件照,并请学生现场操作,找出最理想的拍照位置,激起学生对“拍照最美位置”的探究,然后引出“黄金分割”的知识。

蒙裕劲认为,生活本身就蕴涵着许多数学知识和问题,学生需要从中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如在执教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知识时,他通过看一看(看圆锥说感受)、找一找(周围有哪些是圆锥)、想一想(生活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等活动,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然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数学,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蒙裕劲非常注重创造教学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执教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据的离散程度”时,他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领学生到运动场上开展跳高比赛,并让学生记录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合作探究,提出对数据信息的理解、推理、评论和判断,使学生认识到了“统计”知识在日常生活、社会及其他学科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探求数学的本质

经常有学生向蒙裕劲抱怨:“我都做了那么多数学练习题,为什么我的成绩还是没有提高呢?”蒙裕劲告诉学生:“因为你只是为了分数而做题,没有真正把握数学的本质,没有真正激起学习的兴趣,成绩当然难以提高了。”为此,他引导学生努力去探求数学的本质,感受数学的美,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爱数学。

蒙裕劲说:“数学的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都很抽象,多数是用精炼的数学语言或简明的数学符号进行表述。在学习中,如果死记硬背这些结论,往往很难记牢,所以有必要探求它们的本质属性,通过讲述数学史,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和记忆。”然而,要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例如不少教师对“角”的概念的教法是:先在黑板上出示几个不同的角,问学生这些是什么,学生回答“角”,然后就出示“角”的概念,让学生背诵,接着安排一些判断题让学生练习。蒙裕劲认为,这种教法脱离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记住的仅仅是一段数学术语,长此以往,学生头脑中堆砌的只能是一个个孤立的概念。

蒙裕劲是这样教“角”的知识的:从数学史的角度出发,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解“角”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借用图文将数学家们的思想加以表述,增加述说数学史的趣味性和形象性,让学生逐步认识“角”的本质,理解“角”的概念。他所教的一个初二学生告诉记者:“蒙老师在讲解概念公式时,往往不是让我们死记硬背,而是通过讲解它们形成的故事让我们理解,这样的讲解形象有趣、生动透彻,很容易记住,我很喜欢。”

抓住数学本质的另一层意思,是强调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蒙裕劲认为,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概念、理论与方法的本质认识,而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体现。因此,他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数学方法,经常灵活地运用数学进行数学创造,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如在“黄金分割”一节的探究实验环节中,若按照课本的编排,是让学生通过测量五角星中点C到A、B的距离,然后计算■与■的值,发现它们相等,进而得出黄金分割的概念。但是,他认为按照这种教法,很可能会掉入结论教学的误区,学生只是按照老师设计好的“套”往里钻,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活动。于是,他把五角星这一教学情境改为“拍证件照”,通过几何画板制成的可以放大和缩小的“相框”进行“拍照”,并借助电脑计算出“最美”的量化在0.6左右,让学生感受将现实原型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充分展现概念的再创造过程。然后,再通过探究实验的铺垫,进一步介绍概念形成的丰富文化背景。

又如在探讨“以矩形ABCD的宽为边在其内部作正方形AEFD,■=■,那么点E是AB的黄金分割点吗?矩形ABCD的宽与长的比是黄金比吗?(如上图)”这一练习题时,他发现教材中给出的比例■=■不仅仅涉及到“黄金分割”的概念,还涉及了“比例的变形”。而关于“比例的变形”在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怎么办?他考虑到■=■这个比例实际上是黄金比例的倒数,因此,他把题目中的比例■=■改为■=■。实践证明,经过这样的处理,更利于突出这节课的重点,使问题通俗易懂,避免混淆,真正达到考查“黄金分割”概念的目的。随后,在作图探究环节,他通过引入两千多年前的欧多克索斯作图问题(其实就是寻找黄金分割点的问题),让学生对数学历史知识也有了进一步了解。这种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数学创造的方法,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让他们体会到了数学美的本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nlc202309040255

让数学魅力四射

蒙裕劲说:“不少学生被大量烦琐、刁钻的难题所困扰,身心疲惫,苦不堪言,很少享受过数学的奇思妙想所带来的喜悦。数学在学生心中是枯燥乏味、难得要命的形象。”

“让数学魅力四射”是蒙裕劲多年来追求的教学境界。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猜想、论证”来展示数学的奇妙美、对称美、简洁美与和谐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给他们带来惊喜和欢乐。例如在解答“比较3111与1714的大小”一题时,拿到题目的学生很可能会马上拿起计算器“埋头”计算,蒙裕劲则不快不慢地引导学生对这两组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让他们尝试多种方法去探求结论,然后再给出老师的巧解:3111<3211=255,1714>1614=256,因此3111<1714。学生看到这样的巧解后,不禁恍然大悟,齐声发出“数学真奇妙”的惊叹。再如执教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观察与猜想——奇妙的分形图形”内容时,他采取观察启发和问题解决的方式,运用白板技术,引导学生对分形图形这种存在“自相似”特点的图形进行观察,进而告诉学生:这样的图形在数学史上曾经被认为是“病态”的图形,因为这种图形面积有限周长却无限。这就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极大的探究兴趣。在此基础上,蒙裕劲引导学生从“形”和“数”两个方面对分形图形展开探究,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最终使学生理解了分形图形的特点,了解了分形几何的初步知识,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他当初设计的“感受分形图形世界的奇妙,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的教学目标落实得十分到位,教学效果很好,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一直到下课,学生还围着他,想了解更多关于分形图形的知识。

正是秉持着“在生活中找数学,在数学中学生活,通过观察、猜想、论证,探求数学的本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学理念,多年来,蒙裕劲收获了累累硕果:2005年,他荣获全区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探究课比赛一等奖;2006年,获南宁市中学数学科初中组课堂教学优质课决赛一等奖;2007年,被评为南宁市“十一五”时期“教学骨干”;2009年,被评为南宁市“十一五”时期“学科带头人”;2011年,获数学全国录像课评比一等奖……他说:“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我将坚持正确的教学理念,以教书育人为乐,和学生们一起探求数学美的本质。”

(责编 蒙秀溪)

拱桥加固技术的应用探求 篇10

关键词:拱桥,加固,浇筑,混凝土

吕梁市干线公路养护桥梁564座,其中:拱桥占整个桥梁总数的42%,经过逐年的改建、加固,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前204座仍在运营使用之中。由于技术条件和经济的局限,普遍设计标准偏低。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的迅速增长,当时的设计标准已经不适合当今经济发展需求,形成了巨大的隐患。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探讨拱桥加固技术的应用。

1 病害分析和方法

1.1 拱桥常见病害及原因分析

1)旧桥设计荷载等级和标准低,车辆偏载作用下,致墩台移动、基础沉陷及拱圈受力不对称的影响,主拱圈(板拱)或腹拱圈或拱脚、墩台帽梁上产生纵向裂缝。2)施工工艺和砌筑用料质量差,同时受腐蚀气体、水侵蚀和温度变化,产生主拱圈砌缝砂浆脱落、主拱圈表面风化剥落。3)拱桥由多层平行拱圈石砌成,在施工中拱圈砌石未注意交错搭接,拱圈也易发生纵向裂缝。拱圈裂缝一经开裂,发展迅速,危及桥梁的正常使用。4)由于台后填土压力和桥头路面及路面荷载作用致使拱脚位移或主拱圈拱顶下沉。5)拱上填料施工不密实或拱上未设置排水系统、桥面排水不畅,桥面水由铺装层裂缝处渗入拱上填料致填料内部积水膨胀,造成主拱圈渗水,侧墙出现外倾、变形,桥面铺装出现翻浆、破损。6)旧桥墩台的基础多采用简单的扩大基础,基础埋置浅,在水流作用下,基础周围埋置特被冲刷掏空,造成基础外露、悬空。7)路堤冲刷拱桥,台后路堤由于雨水的冲刷对桥台冲刷造成垮塌。8)排水系统失效桥面杂物堵塞排水管,桥面积水严重,造成桥面破损。9)河道堆积物,桥孔淤塞,影响河流的泄洪,严重时河水直接冲刷墩台,造成桥梁的损毁甚至倒塌。

1.2 拱桥维修加固常用的方法

1)主拱圈裂缝封闭法。a.对原拱圈宽度小于限值的裂缝采用环氧树脂胶进行表面封闭,对宽度大限值的裂缝采用环氧灌缝胶或环氧树脂砂浆进行灌缝处理。b.用化学粘结剂从结构外部粘贴补强材料。2)套拱(内衬法)加固法。在拱腹挂网,植入钢筋并喷射混凝土形成整体结构,通过增大主拱圈截面面积的办法提高承载力。3)套拱(外衬法)加固法。即沿主拱圈顶部现浇增设一层钢筋混凝土套箍层,利用截面增大、断裂力学及“套箍效应”三个机理,达到提高原桥承载力的目的。其优点在于施工难度小,所需要的施工设备也较简单,且造价低廉,施工周期也较短。缺点是需要将上部结构拆除,施工周期长,且预算也加大。4)减轻拱上建筑自重法。减轻拱上建筑的重量在地基承载能力较低或桥台不够稳固时,可采用减轻拱上建筑自重的办法对拱桥进行改造,以降低对下部构造的要求,同时也可减轻主拱圈的负担。5)设置横向拉杆法。拱圈产生纵向裂缝时,保护性拆除,在跨中、1/4跨度处和拱脚附近设置横向拉杆加固,能有效防止裂缝继续发展。6)更换桥面系法。更换桥面系主要包括:更换拱上填料、桥面铺装、栏杆等。更换拱上填料是将拱上强度低,防水性能差的填料换成水稳、轻质混凝土等耐水轻质填料,清除拱上填料的顺序一般和施工时加载程序相反,后加的先御,先加的后御。

总之,拱桥加固的方法有很多,随着新材料的应用、科学技术及计算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还会出现更多的桥梁加固新技术。当然,各种加固技术也不是孤立的,在加固一座旧桥时,往往是多种技术同时使用,以达到对旧桥加固改造的目的。下面结合工作实际介绍一下外衬法套拱加固技术的应用。

2 工程实例

2.1 工程概况

国道209线峪口桥,全桥长77.6 m,主桥结构为3-16 m片石混凝土拱桥,拱圈厚65 cm,1/4拱,拱顶填土60 cm,斜35°,始建于1980年,主桥布置如图1,图2所示。当时设计荷载为汽车—20级,挂车—100。

2.2 旧桥病害情况

1)混凝土拱圈第二跨、第三跨均有横向裂缝2道~3道,且为通缝,缝宽约0.1 cm~0.3 cm不等。2)侧墙变形。3)桥面平整度差、车辙、壅包现象严重,占桥梁总面积的65%。4)桥头引道严重下沉,形成跳车。5)锥坡缺失、栏杆外倾缺失。

2.3 旧桥加固方案

1)将原拱圈以上护拱、侧墙、拱上填料、栏杆全部拆除。2)对原拱圈宽度小于0.15 mm的裂缝进行表面封闭,宽度大于0.15 mm的裂缝采用环氧灌缝胶进行灌缝处理。3)在原拱圈横纵间隔60 cm梅花形钻孔,植入Ф25钢筋,灌入环氧水泥砂浆并与主筋进行焊接。4)用C30钢筋混凝土加高拱脚垫石,使起拱面达到20 cm。5)将原拱圈清理干净,凿毛后在原拱圈上浇筑20 cm厚、C40钢筋混凝土拱圈。6)用M7.5砂浆砌35号片石护拱、侧墙并进行勾缝处理。7)采用水稳砂砾料,分层填筑拱顶填料。8)铺筑桥上路面与桥头引道路面。9)现浇C25钢筋混凝土墙式护栏。10)修复锥坡。

2.4 施工方法、要点及注意事项

1)上部结构及拱上填土的拆除。为保证拱圈受力均匀,不遭到破坏,拆除原桥上部构造时,必须全桥同时进行,进度相同。先拆除栏杆,机械从两侧桥头向桥中分别对称均匀挖除台背填料和拱上填料,做到标高基本相同,以防拱圈受力不均,发生变形或坍塌,配合人工拆除拱上建筑。

2)外衬法套拱加固的施工。a.墩台拱脚线为水平,桥台拱脚上方设一道伸缩缝。b.浇筑加固拱圈时,必须将原拱圈顶面凿毛,并在原拱圈横纵间隔60 cm梅花形钻孔,植入Ф25钢筋,灌入环氧水泥砂浆并与主筋进行焊接,再进行拱圈混凝土浇筑(见图3)。c.浇筑混凝土时需清除拱顶松散粒料,并洒水浸湿后连续进行浇筑混凝土。d.为了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避免收缩裂缝的产生,主拱圈采用一次性浇筑完成,中间不留施工缝的施工方法,全桥先边跨后中跨对称浇筑的原则。因故中断浇筑时,中断时间不能超出前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e.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待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50%后即可拆模。

3)侧墙及护拱的砌筑。a.先施工拱脚处侧墙,然后施工拱顶中部侧墙。砌筑时底浆要铺满,竖缝砂浆应先在已砌石块侧面铺放一部分,将另一砌石铺放对齐再填满砂浆并捣实,砌石下严禁用高于砂浆砌缝的小石片支垫。b.砌筑上层石块时应避免振动下层砌块,砌筑工作中断后再砌筑时,对砌石砌面清扫并洒湿后再砌筑。c.砌石应分层砌筑,宜2层~3层砌块组成一个工作层,每一工作层的水平缝应找平,各工作层的竖缝应相互错开不得贯通。d.砌筑侧面墙面及两端面应砌筑平顺,墙背及坡面密切结合,墙顶与边缝应封严。表面与周边平顺衔接,砌石之间应咬扣紧密,严禁通缝叠砌和浮塞。e.砌体勾缝应牢固美观,勾缝前将墙身洒水浸湿,使砂浆嵌入缝中与砌体牢固结合。f.墩台拱脚线为水平,桥台拱脚上方设一道伸缩缝。

4)台背及侧墙背回填。a.台背及侧墙回填宜同时进行。采用小型压路机回填、摊铺、分层、分段碾压密实。用手扶振动夯,对碾压困难的部位压实。b.回填应遵照两边对称原则,做到基本相同的标高上进行。

5)浇筑帽石混凝土时,预埋好钢筋混凝土墙式护栏钢筋。

6)钢筋混凝土墙式护栏下,两侧1/4跨径处各设一道泄水管。

7)做好开工前技术交底工作,施工中严把质量、技术、工艺关,现场设立施工标志,安全作业、文明施工。

3 结语

峪口桥维修加固工程于2011年底全部完工,经验收,达到了设计及规范要求,目前桥梁运行良好。

从已加固改造好的旧桥来看,采用合理的加固技术,不仅节省大量投资,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通过维修和改造旧危桥,恢复和提高了旧桥的承载能力及通行能力,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消除交通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JTG/D 60-200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S].

[2]JTG/T J22-2008,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S].

[3]JTG/H11-2004,公路桥涵养护技术规范[S].

[4]JTG/T.J23-2008,公路桥梁加固施工技术规范[S][5]CECS25∶90,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S].

上一篇:粮食贸易下一篇:管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