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度预测

2024-08-26

季度预测(共11篇)

季度预测 篇1

◎行情走势回顾

辽宁水果批发价格整体上涨, 仅葡萄价格下降。其中, 桔子价格涨幅最大, 梨价格涨幅最小。

本期辽宁省内重点监测水果品种批发价格行情走势如下:

(一) 苹果市场行情走势

本期苹果市场批发价格先涨后降。初始以略高于季均价的价位运行, 随后价格整体持续上涨态势, 第32周涨至本季度价格最高点, 随后价格持续下滑, 于第36周降至季均价以下, 随后继续下降。具体走势如下图所示:

(二) 葡萄市场行情走势

本期葡萄市场批发价格高开低走, 持续下降。初始价格以远高于季均价的价格开始运行, 随后价格不断下降。具体走势如下图所示:

(三) 梨市场行情走势

本期梨市场批发价格整体呈现“降——涨——降”的趋势。初始以略高于季均价的价位开始运行, 仅上涨一周后开始下降, 两周后再次上涨, 第33周涨至本季度最高点, 随后价格整体下滑。具体走势如下图所示:

(四) 香蕉市场行情走势

本期香蕉市场批发价格整体呈现先降后涨态势。初始以低于季均价的价位运行, 随后价格一直下滑, 于第30周降至本季度最低点, 随后价格整体上涨。具体走势如下图所示:

(五) 桔子市场行情走势

本期桔子市场批发价格先涨后降。初始以低于季均价的价位开始运行, 随后一路上涨, 于第31周涨至季均价以上, 第32周涨至本季度最高点, 持续3周后价格开始一路下跌。具体走势如下图所示:

◎后市展望

下一季度, 水果市场走势将随产量、季节交替、节日效应等呈现不同变化。具体展望如下:

10月, 受国庆节日带动, 需求量增加, 预计会带动水果价格大幅上涨。节后, 随着应季水果大量上市, 水果价格将出现回落。10月葡萄将走上销售的中后期, 香蕉、桔子等平民水果开始大量上市, 拖动价格下滑。

11月, 辽宁地区开始进入冬季, 气温逐渐降低, 露地水果销售接近尾声, 开始进行冬储。市场供应量的减少以及冬储成本的增加, 将导致水果价格上涨。届时棚室水果开始上市, 本身的高成本将会带来高价格。

12月, 辽宁露地水果销售暂缓, 果农开始将水果装入窖中储藏, 市场供应量减少, 预计水果批发价格将整体上涨。南方水果大量涌入市场, 在填补北方市场空白的同时, 其价格将持续走高。

季度预测 篇2

是市场平稳态势明显,国际经济的竞争集中在汇率上。

一、特点:各国货币政策跟着美元走

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突出的特点是美元调整性扩大,并且超出技术规律,长期的价格把握显示了美元的成熟程度。同时金融市场相对稳定的应对显示全球金融实力的提升,同时也可见未来金融风险的更大破坏力。

(一)美元升值突出,价格侧重铺垫

2010年第一季度的国际金融市场和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最为直接和突出的主导作用在于美元汇率,进而明显地呈现出国际金融市场新的组合,即美元升值直接影响国际石油和黄金价格回落,尤其是国际石油价格又直接连接大宗商品价格。美元、石油和黄金、大宗商品三者直接影响世界经济发展。一方面是通胀预期强化,其中美元主线带来的影响预示未来美元贬值将导致严重的通胀前景。因为无数历史阶段验证,美元贬值将导致石油和大宗商品上涨,必将带来全球通胀局面。只是美元调节的幅度和节奏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目前严重的流动性过剩是美元贬值重要的基础。因此,美元继续惯用历史上过度贬值的经验,从而导致全球价格难以预期,尤其是全球对美元走势的判断出现错位和错觉,第一季度的美元升值超出预料和历史规律。反之美元在全球舆论的危机预警中有效地掌握了节奏,控制了美元汇率变化的周期,主动掌控美元价格的走势。如果从美国的经济利益和历史实践看,美元贬值的意义更为重要。回顾全球经历的3年以美国为主的新型金融危机,美元兑欧元汇率始终保持1.32-1.34,期间美元有稳定,有升值,但贬值依然是主基调。美元兑欧元汇率最低曾经创1.62,常态在1.50美元,美元贬值幅度达到22.7%,随之美国的贸易逆差从7116亿美元下降到3807亿美元,贸易结构改善后美国舆论集中于财政赤字,严重忽略贸易逆差的改善。因此,美元2010年第一季度的升值态势潜藏着技术和策略的运用,未来美元将急速或大幅度贬值,全球面临的美元风险在于美元的自我规划。

(二)政策焦点突出,市场结构维稳

伴随上述金融市场问题,各国货币政策的关注点集中调整态势,尤其是澳大利亚央行的加息对策引起全球效应,观望加息和实际加息都在酝酿和提前,货币政策的焦点十分突出。一方面是加息预期,但加息基础并不充足,甚至难以确定,各国央行普遍关注的焦点是通胀趋势,甚至澳大利亚央行也节制了加息节奏和周期。另一方面是市场结构依然突出美元力量,美元市场份额依然带来美国国债和投资的关注,进而汇率问题成为焦点和热点,市场争论处于复杂和对立之中,包括欧元、人民币、卢布等有不同程度贬值或升值表现。全球货币政策成为经济复苏和价格预期的敏感因素。

(三)经济上升突出,舆论主导扩大

金融市场的问题根源在于经济基础和前景。世界经济呈现复苏趋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方经济金融机构的经济预期都显示了2010年的增长,但是经济复杂性扩大,国际舆论在个别发达国家的主导下将世界经济矛盾焦点积聚在发展中国家的欠缺和不足,尤其是对我国经济的巨大压力。人民币汇率只是一个表象,实际则是经济竞争力的比较,尤其是我国在人民币已经升值和或许继续升值的预期中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风险。当前发达国家将其面临的自我问题转移到发展国家的不足上,并强制发展中国家接受其价格,这并不利于世界经济问题的解决。

二、状况:市场回暖但依然难以预期

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明显呈现价格单边趋势,普遍性上涨是主要特点,进而全球关注流动性过剩风险、投机行为扩大以及通货膨胀的前景。国际金融市场各个板块的价格规律继续惯性推进,规律之下融入更强的国家利益需求和战略规划,金融市场难以通过当前价格判断长期价值,并严重忽略长期价值的主导作用,进而使市场错位。

(一)外汇市场美元超长升值突出

2010年第一季度的国际外汇市场表现依然是所有价格的核心,即美元指数定价全球价格。但是美元汇率走向超出历史常规,并且超出价格技术规律,过长的美元升值是一种环境所迫的升值选择,也是美元技术铺垫性的顺势而为,潜藏着长远的深谋远虑。全季度美元指数从74点低位上升到80点高位,上涨幅度达到8.1%。但是美元兑篮子货币汇率走向则有所区别,尤其是主要货币汇率与边缘货币汇率存在反方向的价格趋势。如美元兑欧洲货币和主导货币出现升值,而美元兑其他货币汇率,如澳元等则出现贬

值。美元兑日元汇率则基本稳定在92日元水平,日元升值压力在本季度依然较为突出;伴随主要发达国家货币趋势,其他国家货币汇率走向参差不齐,各国货币升值压力随从美元贬值而有所缓解,但是美元对策是具有针对性的,尤其是对人民币,这是国家利益的博弈。

(二)股票市场渐进上涨逐渐明朗

2010年第一季度全球股票市

场渐进上涨突出,美国因素是核心。2010年以来,美国改变过去快速和大幅度的股市调整,改用小幅度渐进的方式拉动股市。一方面是经济和企业前景不确定,方向不明朗是这种对策选择的关键;另一方面是面对国际环境特殊因素,保全美元和控制美元使得股市资金调整处于窄幅之间,股市上涨不能得到足够的支撑,小幅调节有利于自我搭配,并且积聚未来快速调整的基础空间。全球股市上涨趋势和节奏的小幅渐进与外汇市场的状况有关。美国股票价格2010年呈现开门红,3月底结束则为满门红,全线上涨,三大指数表现为:道指从年初的10583.96点上涨到10856.63点,上涨幅度为4.1%;标准普尔指数从1132.99点上涨到1169.43点,上涨幅度为4.9%;纳指从2308.42点上涨到2397.96点,上涨幅度为5.7%。欧洲股市也呈现上涨态势,即使欧洲面临希腊**,并没有直接打击股市,欧洲主要股市依然为上涨趋势。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股票价格也随着上涨,但幅度有所差别。

(三)黄金市场维稳渐进态势依旧明显

2010年第一季度国际黄金市场价格保持相对稳定,价格波折幅度相对较小,全季度黄金价格从1095.50美元小幅度上涨到1114.50美元,上涨幅度为1.7%,尤其是黄金价格始终稳定于1000美元水准之上。黄金价格稳定的原因在于美元,美元战略的需要影响和牵制黄金价格上涨,黄金与美元挂钩,值得关注的是,黄金并没有因为美元上升而急速下挫,美元指数上升破80点,黄金价格没有跌破1000美元,美元与黄金是美国金融战略的两个筹码,美国不会放弃黄金价格的控制力和黄金储备的“后盾”支撑,这是新形势和新时期美元组合拳的基础组合,这是需要长远关注和应对的。同时黄金价格走向还在于自身技术性的休整需要,技术规避和铺垫性将是未来黄金价格高涨的基础。因此,可以看到国际金融市场对于黄金价格的预期保持高涨,全年总指标将继续创新是普遍预期,阶段性走势也将维持相对高水平,黄金价格走势具有短期市场技术和长期竞争战略的支撑。

(四)石油市场价格波动继续但呈上涨趋势

2010年第一季度的国际石油价格开盘为81.51美元,3月底为83.76美元。整个季度的石油价格是一波三折。国际石油价格走势并非简单,而是具有个别国家全球和全局战略性摆布。目前在全球经济复苏和通胀压力中,加息预期临近,各国货币政策走向是当前石油价格受到控制和抑制的关键,并成为调控货币政策的工具,成为综合协调控制的重要筹码。因为石油价格的控制力可以影响各国通胀的现实和预期,进而可以实施美元利率的长远战略,即回归美元利率霸权。此次新型金融危机全球发达国家利率博弈的结果是美元利率下降带动全球利率下降,美元利率与2003年自身利率水平比较是更极端,但是却影响国际发达国家利率缩小利差,2003年美元利率调控的结果是扩大利差,而2007年以来美元利率调控的结果是缩小了利差。因此,市场价格并非简单,需要全面和综合考量国家需要,尤其是观察占据市场主导力量国家的战略规划十分重要。

(五)市场利率反转预期逐渐提前,还待观望

2010年第一季度全球利率水平处于敏感和观望状态,但是美元利率变化预期逐渐提前,美联储的对策随时将发生变化与调整。全球利率水平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市场价格技术性的修正,价格下跌之后的自然性带动和刺激通胀预期的来临,使得应对通胀成为货币政策反转的核心。同时全球流动性过剩状况的加剧和加重刺激货币政策干预性的职能,加息应对热钱和投机因素成为货币政策的关键因素。2010年第一季度澳大利亚停止了加息进度,俄罗斯继续下降利率,多数国家在酝酿加息的时间,这些都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焦点,并影响价格调节,尤其是突出了某些国家的战略需求。

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依然处在调整之中,观望状态和难以预期依然是国际金融市场的状况。

三、原因:美元升值隐藏长远谋略

2010年第一季度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受到金融问题乐观与困惑的影响,不确定依然是市场焦点和矛盾。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原因主要来自经济基础,同时货币政策也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首先,西方舆论主导的市场认知起到自我调节的需要。2010年以来市场焦点集中在新型金融危机后期发展问题,尤其是美元表面是伴随美国经济复苏趋势而上升,全球对美元的认知处于相反的判断,进而通胀预期和投机因素都起到心理影响的作用。但是各国经济并没有确定性的方向认定,包括美国经济也处于不确定状态,但是市场舆论的这种作用却起到国际战略和策略的调节作用,美元升值是最为突出的现象。实际上,美元升值是未来技术性的一种准备。新型金融危机改变了很多市场状况,但是市场的自然规律并没有改变,尤其是价格涨跌的规律难以抗拒,美元恰恰是抓住了规律,提前和顺势进行调整和调节。一方面为未来美元贬值做准备,美元贬值才是美国经济利益的真正需要。通过金融危机以来3年美国贸易逆差的数量下降,可以看出美元贬值的作用。

其次,美国需求占据主导并潜藏国际战略和策略。美元升值是今年国际外汇市场的焦点,但是并非是美元放弃贬值的策略,而是战略上的准备和铺垫。欧元问题是国际金融今年以来的焦点,欧元区因希腊等国家指标超标面临压力甚至危机,欧元区也因此出现分歧和争论,欧元贬值是心理作用,是美国因素影响导致,美元还将制造欧元更加悲惨的未来。如果此时推高欧元将暴露美元的险恶用心,不利于美元的威信,因为美元已经面临信誉指责。美元正是出于保护自己的需要采取升值策略保全自己和设计别人。

最后,国际焦点错综复杂混乱中加大投机。2010年国际金融焦点关注起伏连绵,尤其是汇率引起的争论扩大,进而导致相关价格起伏错落。一是美元过于简单和短期,进而造成美元难以脱离困惑局面,投机因素不是脱离美元,相反增加了美元品种和资产,美国国债就是最好的例证。二是欧元风险评估操之过急,进而导致市场恐慌,美元份额维持稳定,美元升值就是环境所致。三是对人民币汇率过于偏颇和超出规律,使我国汇率改革压力重大,人民币价格被捆绑是严重的问题所在。

国际金融市场面对价格调整难以判断和预期,投资谨慎和投机扩大是主要特色。但是国际金融规模在不断扩大,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动向引起关注,进而全球市场发展背景原因错综复杂、自成态势。

四、预测:美元贬值将加快和扩大

2010年第一季度国际金融市场的状况将使得未来国际金融市场面临迫切的调整和方向逆转,投资预期和风险控制的难以判断将影响市场价格和政策变化扩大,机构发展方向和资金投向趋势面临风险识别和判断的困惑,局部或个别国家具有较大的风险压力和危机积淀的可能,投资迫切出手以及价格快速反转将使国际金融市场面临震荡和变动的新局面和新风险。

首先是外汇市场美元贬值或将加快和扩大。外汇市场价格规律没有改变,主要货币在积淀了大量技术性因素之后,尤其是美元升值必将导致美元贬值。因为从美元贬值角度看,美国结构性压力在化解,投资偏重和倾斜没有改变,美元过度的货币政策达到了美元稳定的地位,尤其是美国经济复苏逐渐明朗。未来的美元贬值不仅可以刺激和加重欧元货币的问题,甚至更加有利于美元霸权的全面回归,形成美国经济投资信心的强化和经济的保护。因此,预计美元在第二季度将出现贬值趋势,全年美元将以贬值结束交易,贬值幅度和节奏将具有控制力和自我性。预计美元兑欧元汇率将可能下跌到1.40-1.50美元,1.60美元有待观望,美元贬值节奏待定。美元兑日元汇率将走向100-110日元。美元兑英镑汇率将走向1.70-1.80美元,或更低水平。其他货币将随从,澳元和加元汇率上涨动力充足。

其次是股票市场必将加快和扩大上涨趋势。尤其是美国股票市场价格将可能跃上11000点乃12000点水平,其他价格指标将随从加大上涨幅度。欧洲股市也具有上涨的空间,但水平和幅度将弱于美国股市;日本股市上涨有限,发展中国家将出现差异性走势,经济基础因素和政策差异性将左右价格差别性调整,而非发达国家的全面上涨趋势。

第三是国际黄金市场可能将回调和再上涨双重走向。预计国际黄金价格有可能跌破1000美元,与美元正相关将突出,同时也存在继续上涨1200美元的可能,但金价下跌趋势大于上涨势头,其中技术因素、投资需求的推动将明显突出,中央银行的储备意愿将继续是黄金价格上涨的重要推力。

第四是国际石油市场或将呈现复杂和难以判断的震荡走势。预计国际石油价格将呈现逐渐上涨和加快上涨趋势,年内高水平有可能再上100美元,更高水平的突破难以确定,石油市场参数错综复杂。石油价格高涨水准存在不确定性,opec预期国际石油价格合理价格在年内为70-80美元,明年或后年为80-100美元。

季度预测 篇3

受全球经济和市场供需总体形势的影响,我国航运业总体情况依旧不乐观。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航运景气报告显示,2016年第三季度中国航运业景气指数为96.00点,虽系近一年以来的最高位,但仍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中国航运企业信心指数为64.69点,依然处于较为不景气区间(见图1)。

1.1 船舶运输企业景气指数仍处不景气区间,但企业大幅减亏或增盈

2016年第三季度,船舶运输企业景气指数为97.94点,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见图2),其中:干散货运输企业景气指数为97.06点,较上季度大幅上涨20.39点,迅速升至微弱不景气区间;集装箱运输企业的景气指数为112.25点,自2014年第四季度以来首次回归至景气区间。船舶运输企业信心指数为55.49点,处于较为不景气区间(见图2),其中:干散货运输企业的信心指数为14.02点,再次跌入严重不景气区间;集装箱运输企业的信心指数为83.75点,处于相对不景气区间。船舶运输企业船舶投资的意愿继续消退,并且普遍加大了运力控制的力度, 企业运费收入较上季度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扬。同时,受营运成本下降等因素影响,船舶运输企业的盈利状况大幅好转。

1.2 港口企业经营状况再度向好

受吞吐量、泊位利用率等指标的带动,我国港口企业景气状况再次进入景气区间。2016年第三季度,港口企业景气指数为103.47点,小幅回升至景气区间(见图3)。从各项经营指标来看,虽然港口企业盈利状况依然较好,但港口收费价格不断下滑,经营成本不断上升,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受此影响,港口企业信心指数为82.22点,仍处于相对不景气区间。

1.3 航运服务企业经营状况继续恶化

2016年第三季度,航运服务企业景气指数为85.93点,较上季度下降5.87点,跌入相对不景气区间;航运服务企业信心指数为59.44点,仍处于较为不景气区间(见图4)。

2 2016年第四季度预测

2016年第四季度,我国航运企业总体运营状况仍然得不到改善。中国航运景气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显示,第四季度中国航运业景气指数预计为98.11点,仍然保持在微弱不景气区间;中国航运企业信心指数预计为64.14点,仍保持在较为不景气区间。

2.1 船舶运输企业经营状况将小幅恶化

调查显示,2016年第四季度,船舶运输企业的景气指数预计为95.89点,仍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船舶运输企业信心指数预计为56.60点,仍处于较重不景气区间。2016年第四季度,干散货运输企业景气指数预计为83.04点,跌入相对不景气区间,集装箱运输企业景气指数预计为100.88点,虽然较本季度下降11.38点,但仍保持在景气线以上。

2.2 港口企业经营状况持续回暖

调查显示,2016年第四季度,港口企业景气指数预计为102.83点,仍处于景气区间;港口企业信心指数预计为75.69点,下挫至较为不景气区间。

2.3 航运服务企业经营状况恶化趋势放缓

调查显示,2016年第四季度,航运服务企业景气指数预计为96.35点,回升至微弱不景气区间;航运服务企业信心指数预计为62.65点,仍处于较为不景气区间。

3 市场焦点

3.1 国内集装箱称重新规(VGM)收费标准略高

自2016年7月1日VGM正式实施以来,各个港口都已经开始对集装箱称重服务进行收费。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调查显示,有43.75%的企业反映集装箱称重服务收费最高的区域为中国,另有6.25%的企业反映集装箱称重服务收费最高的区域为新加坡。

在国内VGM收费标准中,不同的环节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在接受调查的港口企业中,有25.93%的企业表示其已经或即将制定的集装箱称重服务的收费标准为:闸口处称重收费在50~100元,在场箱称重收费在200~300元,海事抽查称重收费在400~500元;有18.52%的企业表示其已经或即将制定的集装箱称重服务的收费标准为:闸口处称重收费在100~150元,在场箱称重收费在300~400元,海事抽查称重收费在400~500元;另有18.52%的企业表示其已经或即将制定的集装箱称重服务的收费标准为:闸口处称重收费在0~50元,在场箱称重收费在0~200元,海事抽查称重收费在0~200元。

3.2 韩进破产将推动运价上扬5%以上

第一季度畜禽市场价格及预测 篇4

◎后市展望

生猪

展望后市, 笔者认为:

第一, 生猪收储量不会太大。

参照2013年行情, 5月辽宁进行了两次生猪收储工作, 当时并未大幅度提升省内猪价。国家收储的主要作用是防止猪价过度下跌, 预计今年中央实行的收购量也可能控制在维持猪价稳定的幅度。

第二, 能繁母猪淘汰量增加。

目前养猪人已经开始淘汰母猪, 预计市场将通过自动调节而非政府调控, 进入新的平衡阶段。

预计4月到6月辽宁生猪行情将出现微幅上涨。

肉牛

下一季度主导肉牛市场价格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烧烤业越来越红火, 肉类产品需求增加。2、辽宁肉牛存栏不足, 市场供不应求短时难以缓解。3、肉牛饲养成本居高不下及人工成本不断上涨, 将支撑肉牛收购价格高位运行。

预计2014年4月到6月辽宁肉牛收购价格将小幅上涨, 全国及辽宁地区牛肉批发价格上涨。

肉羊

受节日效应的影响, 在五一之前将会迎来肉羊交易高峰, 在此阶段肉羊收购价格会出现上涨势态。

鸡蛋下架鸡

季度预测 篇5

宏观有利条件:一是国家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经济发展的总趋向好。二是农村电网改造射大路和射蓬路改造,县城垃圾处理填埋尝以工代赈、退耕还林、县城电网改造、疾控中心建设、传染病区建设、农民工跨地区就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中小学危房改造等一大批国债项目在我县相继建成投用,将极大地加强我县经济后续发展的基矗三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1号文件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微观有利条件:一是减税和种粮直补政策的贯彻,农民种粮务农的生产积极性大有提高。随着农民在养殖业和务工方面的现金收入的增加,将促进农村生产投入和生活消费的增加;二是随着沱牌药业、美丰三聚氰胺和银华引进剪杆织机等项目逐步达到满负荷运转,以及一批中小工商企业的崛起和扩展,都将成为我县经济新增的长点;三是随着企业“国退民进”转机建制和企业经营战略、产品结构调整等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制约的解放;随着国债、财政帖息、世行和开行贷款项目资金的争取到位;随着“五·一”节日消费高潮的到来;随着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成效的扩大,也将推动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2、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根据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和历年第二季度的发展状况,综合以上分析,预计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35%左右,消费将增长13%以上,外贸总额将增长2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增长20%以上,农业增加值将增长6%左右,第三产业将增长12%左右,据此预测上半年全县GDp将增长14%左右。

三、工作重点及对策建议

(一)认真抓好项目工作,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强力拉动。加强对投资项目管理和监督,规范招投标行为,实行重点项目稽查制。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抓好投资“三争”工作和项目实施工作。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确保重点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要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种植业、养殖业结构。积极发展农业大户,加强产业化基地建设,着力扶持一批效益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农产品加工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利用绵渝路交通和旅游资源优势,做好小康示范带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做好农业减税和种粮直补工作,加快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抓好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三)继续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努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认真做好企业转机改制工作,继续推行资产重组和资本经营与扩张,调整工业结构,增大技改投入,壮大企业集群,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

(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认真做好再就业工作。把大力发展和提升服务业同关注、扶持城乡弱势群体、扩大就业结合起来,把发展传统服务业和推进电子商务、电子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利用“五一”黄金周的消费效应,鼓励个人消费,拉动消费增长。

(五)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扩大外贸出口。要强化招商引资责任制,实现全面、全方位、全民主动招商,把引进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各类人才相结合,在开发市场经济建设中,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季度预测 篇6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一)农业生产稳定,农民增收形势比较严峻

200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2850万吨,比上年增产2690万吨,增长5.4%。粮食总产和单产双双创历史最高水平,为宏观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提供了基本保障。预计2009年粮食产量保持稳定的可能性较大。

近几年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来源是农民外出打工收入的增长。春节之前,外出务工劳动力回流问题已经显现。根据农业部最近几次的调研,返乡农民工的数量约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0%左右。在当前形势下,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增长可能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下降。这有可能导致2009年农民增收的速率降低,甚至停滞。

(二)工业生产有所复苏,企业利润大幅下降

2009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按可比天数计算增长5.2%;2月份当月同比增长11.0%,自去年10月以来增速首次高于10%,工业生产有所恢复。

1—2月,我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为1217.7亿元,同比下降了43.7%,这一降幅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3.3个百分点。其中,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利润为1059.6亿元,同比下降了33.3%;地方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为158.2亿元,同比下降幅度高达72.5%。其中,电力、交通、钢铁、有色行业在今年1—2月都出现亏损,而石油和汽车等行业的利润也都延续了去年大幅下降的趋势。煤炭企业的利润虽然保持增长,但增速已经明显放缓。

(三)消费品市场状况良好,消费增长平稳

今年1—2月份,全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80.4亿元,同比增长15.2%,比去年同期回落了5个百分点。考虑到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涨幅比去年同期回落8.2个百分点。如果剔除价格的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实际增长率仍高于2008年各月的实际增长水平,表明消费品市场状况仍比较良好。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09年第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城镇居民一度高涨的储蓄意愿明显回落,消费和投资意愿回升。

消费需求增长的稳步提速,不仅对于防止经济过快下滑起到了重要缓冲作用,而且进一步缩小了消费与投资增长速度的差距,有助于经济发展方式逐步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四)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快速增长,房地产投资增幅下滑

1—2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0276亿元,同比增长26.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4486亿元,增长35.6%,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快速增长。通过扩大投资拉动内需是当前宏观调控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当前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十分重要。

2008年,我国房地产市场步入新的调整期。今年1—2月,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398亿元,增长1.0%,增长幅度较低,相对上年同期降低了31.9个百分点。由于房地产产业链较长,而且是此轮经济扩张的支柱产业,它的周期性调整,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以及GDP增速带来较大负面影响。近期,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大批关于促进经济增长、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累积效应将逐步显现。预计2009年房地产市场继续向下的空间有限。

(五)出口贸易增速降幅巨大,外贸形势日趋严峻

据海关统计,今年1—2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667.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27.2%。其中出口1553.3亿美元,下降21.1%;进口1114.4亿美元,下降34.2%。贸易顺差438.9亿美元,增加59.6%。2月份当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249.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4.9%,略好于上月的同比下降29%。其中,出口649亿美元,下降25.7%,较上月的同比下降17.5%有较大程度恶化;进口600.5亿美元,下降24.1%,低于上月的同比下降43.1%。

商务部最新的一份企业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一季度的出口形势十分严峻。一是大多数企业预计今年一季度出口将持平或下降。二是2008年第四季度企业在手订单急转直下,有63%的被调查企业的在手订单同比有所下降,降幅为20%。三是企业成本上升的趋势有所放缓,利润下降更为明显。

鉴于金融危机向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仍在加深,2009年我国外贸形势依然严峻,预计全年进口和出口将出现负增长。

(六)物价持续走低,凸显通货紧缩压力

2009年2月份,CPI同比下降1.6%,6年来首度出现负增长;PPI下降4.5%,降幅比上月扩大1.2个百分点。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密切关注物价走势,在防止通缩的同时又要注意刺激经济增长措施可能产生的通胀因素。

(七)货币供应量持续充裕,贷款大量增加

2009年2月末,M2余额为50.71万亿元,同比增长20.48%,比上月末高1.69个百分点;M1余额为16.65万亿元,同比增长10.87%,比上月末高4.19个百分点;M0余额为3.51万亿元,同比增长8.28%。

2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3.06万亿元,同比增长24.17%,增幅比上年末高5.44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2.85个百分点。在发达国家银行体系大规模去杠杆化和收缩信贷的形势下,我国银行体系能够保证信贷规模具有一定幅度增长,缓解企业在不利条件下的财务困难,体现了我国银行体系长期稳健经营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

(八)财政收入延续下滑趋势,财政收支压力继续增大

2009年1—2月,全国财政收入10239.84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315.55亿元,下降11.4%。其中,中央本级收入5168.41亿元,下降20.2%;地方本级收入5071.43亿元,下降0.1%。财政收入延续了去年4季度以来的下滑趋势。2009年,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大背景下,政府投资力度可能继续加大,财政收支压力进一步增大。

二、国际形势分析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首先,此次金融危机是首次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爆发的金融危机,影响波及范围超出了1950年代以来任何一次危机。其次,此次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失衡长期累积的产物。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加快,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竞相发展,投资与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价格下跌,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东欧、印度为了实现快速增长,严重依赖政府赤字;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制造业纷纷向低成本国家转移,为了维持国内消费增长、支持反恐战争,美国的国际收支和财政收支状况长期恶化,由此形成了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失衡。再次,此次危机所造成的损失大大超出预期,据亚洲开发银行估算,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金融资产价值的下降已逾50万亿美元,相当于一年的全球经济总产出。

(二)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继续下行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最新预测数据显示,2009年世界经济将下降0.5—1%,出现6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将下降3%至3.5%;而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情况略好,今年将增长1.5—2.5%。全球贸易量将大幅度减少。各主要贸易国的出口增速已急剧下滑,甚至出现大幅萎缩。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预测,2008年世界贸易增长率约为4%,比2007年下降1.5个百分点;2009年世界贸易将出现负增长。此外,全球面临着巨大风险。金融危机影响范围日益扩大,加速向新兴市场蔓延。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影响加深,使全球商品活动减弱,威胁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大幅振荡的国际油价等都威胁着未来几年国际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三、2009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预测

2009年一季度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经济增长仍将持续回落的状态,但回落的幅度不大。预计GDP增长6.2%,第二季度GDP增速开始回升,上半年GDP增长将达到7.0%。(主要预测结果见表1)

四、当前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充分估计困难,做好中长期应对准备

第一,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决定了其调整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各国将把主要精力用于调整本国经济,贸易保护主义会重新抬头,这些因素可能造成全球化进程的停滞。

第二,美国金融危机对其国内消费增长影响巨大,而其恢复有待于资产价格的稳定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目前情况看,这两方面条件的形成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因此此次危机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

第三,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年均9.8%的长期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也积累了不少问题,特别是长期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对经济发展中这些长期积累问题的调整与我国本轮经济周期连续多年上升后的周期性调整,都要求适当放缓经济增长速度。

(二)正确认识外需问题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需下降的影响,要比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时大得多,但并不是说完全丧失外需。近年来,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被削弱了,由此导致我国在主要出口市场上的份额受到影响。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 2008)的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一季度,日本进口增长了22.7%, 其中,从美国和欧盟进口分别增长了10.2%和10.3%; 从东亚14个经济体进口增长了12.9%( 从东盟10国进口增长25.6%),但从中国进口只增长了9.7%。数据显示:2008年1—8月份,美国进口增长速度还保持在12%,但来自中国的进口增长却只有6%。相反来自巴西的进口增长20%、来自俄罗斯进口增长50%、来自印度的增长10%。日本市场也是如此,进口增速为28.6%, 从中国进口只增长了13%,而印度则是23.1%, 来自巴西和俄罗斯的进口总额也在上升之中。同时,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份额,2007年是16.9%,而2008年1—10月份已经下降到10%。可见并非外需下降,而是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但是竞争力下降却被误判为外需下降。

从理论上说,只要有竞争力,即便市场需求下降,不仅不影响增长速度,甚至还可以扩张市场份额。最明显的例子是服务外包。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有43%的公司计划削减IT方面的开支,金融行业49%的信息技术部门都计划削减预算,许多企业不愿上新的外包项目,欧美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将在一定时期内不同程度减速或下滑。2008年1—2月,金融业价值2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型外包合同数量从130份减少到大约100份,而合同总金额也从180亿美元下降到110亿美元。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到中国服务外包的快速增长的趋势。根据统计,中国2008年1—8月份,服务外包出口合同执行额超过48亿美元,比上年全年的20.94亿美元增长了91%以上。这说明,外需下降并不绝对导致出口速度减缓,关键是出口产品是否有竞争力。

(三)重视地方和社会投资配套机制问题

我们模拟了在一些基本假定条件下,外需受到不同程度冲击下实现经济增长保八的投资方案(见表2)。

结果表明:2009年要应对在外需困难情况下通过投资增长实现“保八”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大体应在21—23万亿元之间,名义增长率大体在24—32%之间的范围内,实际增长率大体在22—26%的范围内。这样的投资增长力度应该是很大的。2008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名义增长率为25.5%,但实际投资增长率仅为15.3%。以实际增长率为准,这意味着在消费增长与去年持平,外需增长为零甚至为负的情况下,2009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应比2008年至少要高出6个百分点以上,才能确保2009年“保八”目标实现。而如果消费增长也同时降低的情况下,则要求2009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应比2008年可能要提高1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仅靠政府4万亿扩大内需的投资来带动总体投资增长,难度是很大的,在当前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努力增加投资。

扩大内需措施和产业振兴的规划实施能否有效地实现短期保增长、长期扩内需和调结构的预期政策目标,关键在于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投资激励措施。目前我国的投融资体制决定了中央政府的投资规划基本可以迅速贯彻和实施。这样,扩大内需措施和产业振兴规划实施能否有效地实现预期政策目标的关键就在于落实地方和社会投资配套机制。但是,目前中国的地方和社会缺乏有效的市场化配套投融资机制。现行《预算法》等法律限制地方政府实行赤字融资、发行债券、市场借贷,因此地方政府只能依靠规费、土地批租收入、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收入和税收返还等预算外资金以及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基金等方式配套投资。企业和社会融资渠道相对简单而且缺乏市场化利率指导投资收益。如果没有配套政策和措施来引导和确保地方政府和社会投资到位,那么,中央投资一方面可能不足以引导实现保增长、扩内需等预期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可能还会威胁中央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和可持续性,以及在长期内抑制居民消费能力。

此外,还特别需要高度重视的是,不能为了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的需要,就又回到粗放的、低效率的投资模式上去,绝对不能为了尽快上项目就乱投资。理论与实践经验都表明了,经济增长与投资有紧密的联系,经济增长的模式与效率同投资的模式及效率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因此,如何有效地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特别有效提高投资对经济增长潜力的作用,对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乃至经济发展方式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四)密切关注产能过剩可能重新抬头

在2003—2007年的经济高增长周期中,我国经济整体呈现产销两旺的态势,企业赚钱很容易,只要产品生产出来了就不愁没有市场,生产资料特别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很快,产能过剩问题不那么突出。

在这一轮经济上升周期,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均保持在10%以上,然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却保持在20%以上(23.9%到27.7%之间),是GDP增幅的两倍多,而同期最终消费支出即使按照当年价格计算,其增长速度也仅在10%上下,最高的2007年也不过16%。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意味着新的产能不断投放到市场中去,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GDP增速以及最终消费之间10%以上的缺口,意味着释放的产能大量的被出口消化掉了。随着出口需求增长的急剧下降,很多产业的产能过剩将重新出现。为了扩大内需,国家提出4万亿的投资计划,其中有一些过去不能批或者缓批的项目匆忙上马,这4万亿投资如果不能合理引导,很有可能进一步加剧某些行业的产能过剩。

五、政策建议

(一)力争实现“保八”增长目标,注重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和长期可持续性

“保八”是我国经济增长阶段的要求。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升级是这一时期增长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长期高于发达国家的原因所在。发达国家是在产业结构未发生大幅度变化基础上的增长,其增长主要来源于各个产业整体生产率的提高,这种增长的深层基础是生产要素微观效率的改进。而对于通过结构转变实现增长的我国来说,增长来源大部分是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产业向高生产率产业转移的结果。这种增长从产业整体角度看,既不会表现为产业工资总体水平的提高,也不会带来产业总体利润率的提高,而只是表现为转移出的那部分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的改变。因此,我国8%的增长率很可能只相当于发达国家1—2%的增长率,为了从微观层面保证各产业的运行,我们必须保持比发达国家更高的增长率。“保八”是保证就业增长的需要。保增长才能保就业,保就业才能保民生。我国目前每年城乡有上千万的新增就业人口。保GDP增长之所以重要,说到底,是因为它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解决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民生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保八”是财政增收的需要。财政支出的增长具有刚性,为了保持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财政收入必须有相应增长。

在保增长、扩内需、扭下滑的同时,还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这两方有矛盾的一面,但又有相互促进、相互交叉的一面。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和增效益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和长期可持续性;而保增长、扩内需、扭下滑,可以为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和增效益提供必要的市场需求基础和物资、资金的供给支持。两方要有机结合起来,既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又可解决我国经济增长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国家整体竞争力。

(二)要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适时加大投资力度

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在于改善投资方式,调整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要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实现投资适度地快速增长。一方面,要引导、鼓励增加民间投资,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信贷的金融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财政性的公共投资,并充分利用好财政的公共投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财政在民生方面的支出比例,促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合理调整。政府积极加强民生工程建设,才能改变居民收入与支出预期,释放居民消费潜能,扩大居民消费能力,从而改变拉动内需单纯依靠增加投资的方式,实现投资消费双拉动,并从根本上解决投资偏高消费偏低这一结构失衡的深层次矛盾。

(三)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挖掘消费增长潜力

消费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收入水平和对未来预期。首先,必须扩大就业,就业才能创造新价值,才能增加总体收入。因此,国家要继续实行再就业工程,进一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积极鼓励居民创业,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尤其是鼓励发展第三产业,以扩大就业。其次,通过税收与转移支付这两个手段,建立起财富的二次分配体制,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再次,扩大“家电下乡”的服务范围,增加对农民的购物补贴。最后,增加公共教育卫生服务,扩大覆盖面,加快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基本生活保障水平。

(四)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促进出口,稳定外需

正确使用出口退税的政策杠杆。刺激出口增长的路径依赖是上调出口退税率和放松出口退税政策,但是这种惯性选择要考虑财政合理负担和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定位,不可滥用,否则也会导致不良后果。对出口贸易的救助,要特别考虑调整人民币汇率,这既是减轻财政压力的有效办法,也是保持出口贸易合理增长的需要。此外,进一步改善对外贸易环境,在进出口管理、通关便利化、进出口税收、外汇管理等方面,采取必要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出口企业贷款,拓宽外向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制定适当的财税金融政策,激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培育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改善。

(五)积极主动利用经济增速减缓时期价格涨幅同时减缓的条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抓住机遇,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危机在对经济体造成损害的同时,也是经济体被迫进行强制调整的过程,也是孕育产生新机遇的过程。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大的外部冲击都是中国经济调动资源、促进体制改革、培育新增长点,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重大机遇。

第二,抓住机遇,加快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利用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逐步减轻,国际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全面回落的有利时机,适时出台价格和税收调整政策,解决定价机制中的扭曲现象。

第三,抓住机遇,加强与国际社会的磋商与合作,承担在地区经济整合的作用,增加在重要国际组织的话语权。发达国家经济形势因金融危机恶化,必然寻求加大寻找外部市场和对外输出的力度。抓住这一契机,结合产业振兴规划和国家战略,利用好外汇储备资产,加大石油等战略性资源储备设施投资规模,加大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力度,在调整外汇储备结构、规避风险的同时,与资金短缺的资源国家发展互惠合作关系,扩大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

季度预测 篇7

1.1 鸡蛋价格

据统计, 2010年第三季度鸡蛋全省平均价格为7.67元/kg, 同比增长14%, 环比增长6%。其中, 7月份鸡蛋平均价格6.89元/kg, 8月份鸡蛋价格开始上涨, 9月份鸡蛋平均价格已达到8.23元/kg。

1.2 鸡雏价格

据统计, 2010年第三季度蛋鸡雏全省平均价格为2.29元/只, 同比增长8%, 环比增长4%。2010年第三季度鸡雏价格波动不大, 蛋鸡雏价格保持在2.30元/只左右。

1.3 配合料价格

据统计, 2010年第三季度蛋鸡配合料全省平均价格为2.26元/kg, 同比增长10%, 环比增长5%。2010年第三季度蛋鸡配合料价格波动不大, 蛋鸡生产仍然是在较高饲养成本状态下运行。

1.4 蛋鸡效益

2010年第三季度是蛋鸡饲养盈利阶段, 平均每千克鸡蛋可盈利1.2元左右。

2 原因分析

供应量减少, 需求量和饲养成本增加是第三季度鸡蛋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第三季度进入产蛋高峰期的蛋鸡是2010年春季补栏的鸡, 当时鸡蛋价格相对较低, 养殖户补栏积极性较差, 致使第三季度蛋鸡存栏量下降;并且夏季气温较高, 蛋鸡产蛋率下降, 供应有限;同时, 8月份学生开学, 鸡蛋需求量增加, 9月份中秋、国庆双节临近, 月饼等糕点加工商对鸡蛋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加上南方洪灾等自然灾害使运输受阻, 以及玉米等原料价格上涨, 饲料价格的高价位运行, 养殖成本增加等综合因素, 使9月份鸡蛋价格达到最高位。

3 2010年第四季度蛋鸡形势预测

随着国庆、中秋节后月饼等生产企业对鸡蛋需求量的大幅减少及10月份后秋菜的集中上市, 并且随着天气转凉, 蛋鸡产蛋率将逐步回升, 以及未来两月没有大的节日, 企业及市民对鸡蛋的需求量将明显减少, 预示着鸡蛋市场消费进入淡季。但是, 猪肉及饲料价格的坚挺, 加上蛋鸡存栏量在表现相对弱势的情况下, 保证了鸡蛋价格不会大幅下降。

季度预测 篇8

一、第一季度粮食价格整体稳中略降

2013年一季度, 辽宁省主要粮食品种价格走势偏弱。其中, 稻米1月收购价格环比略降, 同比小幅上涨;2月价格整体持平略涨;3月价格小幅回落。玉米1月产地收购价格略有下降;2月产地收购价格略有上涨;3月价格小幅回落。

1、水稻及大米的价格情况。

新年伊始, 辽宁省产地稻谷收购不很活跃, 在1月下旬基本停止交易, 无论是加工企业、中间收购商还是种粮农民都“无心恋战”, 收购及出售意愿均较为平淡, 导致市场交易接近于“零”, 价格小幅下滑。

今年1月30日, 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提高2013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的通知》 (发改电[2013]193号) , 决定从今年新粮上市起适当提高主产区2013年生产的稻谷最低收购价水平。每50公斤早籼稻 (三等, 下同) 、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132元、135元和150元, 比2012年分别提高12元、10元、10元。

随后进入春节假期, 辽宁稻谷产地市场交易基本搁置, 收购者极为稀少, 产地收购市场处于有价无市态势, 稻谷价格与前期整体持平。进入2月下旬, 辽宁地区稻谷收购价格开始缓慢回调, 并逐渐趋于平稳, 其中长粒水稻价格涨幅大于短粒水稻价格涨幅。随着气温逐步回升, 产地市场交易有缓慢恢复的迹象, 农民出售意愿略有增强。

据辽宁省农委信息中心监测, 一季度辽宁稻谷收购均价为3.02元/公斤, 环比 (与2012年四季度相比, 下同) 下降1.31%, 同比 (与2012年一季度相比, 下同) 上涨6.71%。其中, 长粒粳稻平均收购价为3.05元/公斤, 环比下降1.61%, 同比上涨6.64%;最高价为3.24元/公斤, 出现在沈阳新民市;最低价为2.80元/公斤, 出现在盘锦盘山县。短粒粳稻平均收购价为2.98元/公斤, 环比下降1.32%, 同比上涨6.43%;最高价为3.16元/公斤, 出现在沈阳新民市;最低价为2.56元/公斤, 出现在阜新彰武县。

大米价格稳中略涨, 2013年一季度省内大米批发均价为5.05元/公斤, 环比上涨3.27%, 同比上涨6.32%。大米零售均价为5.17元/公斤, 环比上涨0.98%, 同比上涨6.60%。

2、玉米价格情况。

2013年一季度辽宁省内玉米产地收购均价小幅下滑。春节前夕, 受节日备货等拉动作用, 产地收购价格小幅上涨;春节期间, 各地玉米价格整体平稳, 但因购销停滞, 市场多呈现有价无市状态;春节过后, 玉米市场购销陆续恢复, 由于农户集中售粮, 贸易商环节购销清淡, 玉米价格降幅较大。3月以来, 辽宁省雨雪天气偏多, 受雨雪天气影响, 玉米含水量保持较高水平。随着气温的回升, 玉米霉变机率增加, 储存难度加大, 农户卖粮积极性不断提高, 市场供给压力明显增加。作为玉米下游的两大消费主体, 当前饲料养殖和深加工企业正面临加工效益疲弱的现状,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玉米销售, 造成了供强需弱。

据辽宁省农委信息中心监测显示, 一季度辽宁玉米平均收购价格为1.95元/公斤, 环比下降0.51%, 同比下降3.94%。其中, 干玉米平均收购价格为2.07元/公斤, 环比下降4.17%, 同比下降1.43%;最高价为2.60元/公斤, 出现在阜新彰武县;最低价为1.80元/公斤, 出现在锦州黑山县。湿玉米 (含水量≥21%) 平均收购价格为1.84元/公斤, 环比上涨4.55%, 同比下降6.12%;最高价为2.20元/公斤, 出现在鞍山台安县;最低价为1.50元/公斤, 出现在抚顺清原县。

二、第一季度蔬菜价格涨幅明显增大

去年入冬以来, 受季节性上涨、全国大范围低温雨雪天气以及节日拉动等多种因素影响, 辽宁省蔬菜价格指数连续15周上扬。新年伊始, 省内蔬菜价格继续一路走高。春节过后, 在市场供应增加、国家政策指导以及需求减缓的多重作用下, 蔬菜价格止涨回调。进入3月, 本地棚菜陆续上市, 蔬菜市场供应量稳步增加, 价格逐步呈现季节性回落走势。

据辽宁省农委信息中心从全省16个批发价格监测点采集的7种主要蔬菜品种价格显示, 2013年一季度, 省内7种主要蔬菜品种批发均价为5.62元/公斤, 比2012年四季度的平均价格3.27元/公斤上涨了71.86%, 比2012年一季度的平均价格5.41元/公斤上涨了3.88%。

从具体品种价格情况来看, 在监测的主要品种中, 2013年一季度各品种价格均较2012年四季度有所上涨, 其中涨幅最大的是辣椒、茄子和大白菜, 分别环比上涨98.14%, 93.35%和102.65%。不过与2012年一季度的价格比较来看, 却是涨跌互现, 7个品种中, 5个品种上涨, 2个品种下跌;其中上涨幅度最大的是土豆, 同比上涨了53.15%, 下跌幅度最大的是辣椒, 同比下跌了28.47%。这主要是因为去年受天气影响辣椒减产导致市场供应相对偏少, 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直到去年4月才逐渐回落。

三、主要农产品价格未来走势预测

2012年, 辽宁省粮食生产实现“九连丰”, 蔬菜等农作物生产形势较好, 奠定了2013年农产品市场稳定的基础。同时, 2013年农业外部的影响不断加深, 市场运行环境也更加复杂, 我国宏观经济企稳, 但经济增长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将影响大宗农产品需求。

国家农业部数据显示, 2004~2012年, 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年均约涨9个点, 其中2007~2008年受国际市场大幅上涨带动, 涨幅在15个点左右, 2008年下半年起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小幅下跌, 2010年有所反弹, 2011年涨幅扩大至20个点, 2012年涨幅趋缓。综合农产品价格变化的历史规律和当前国内外市场形势, 预计2013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总体正常上涨, 但涨幅可能会小幅回落。

1、稻谷价格将稳中有涨。

近年来, 由于种稻用工及生产管理成本高于玉米等作物, 加之近几年种植玉米收益较高, 农民种稻积极性锐减, 辽宁省水稻种植面积也有所减少。稻米生产农资、人工等成本逐年上涨, 加之农村外出务工数量增加, 农村劳动力数量减少, 人工成本对生产成本上升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据统计, 在稻谷的育秧、插秧、晒场及施肥等环节雇工成本对稻谷生产成本上涨的贡献率达到了61.4%。从目前情况看, 未来一年人工、机械等费用基本没有下降的可能, 如收益得不到保证, 农民种稻积极性将进一步受挫。稻米做为粮食作物中的刚性需求, 如果种植面积无法保障, 势必影响稻米的价格, 加之成本提升必将拉动稻米价格上行。

2、玉米价格上行, 但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

据农业部数据显示, 全国4000个监测点生猪存栏量环比增加0.1%, 同比增加0.8%, 约为4.73亿头;其中, 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增加0.3%, 同比增加4.2%, 约为5078万头。生猪存栏量尤其是母猪存栏量居于高位显示市场对未来猪肉消费增长的信心较强, 猪肉需求也将稳步增长。总体来看, 生猪价格稳步上涨将刺激未来国内玉米饲料消费量保持增长态势。

国际玉米价格居高不下, 拉动国内价格。50多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影响了作物产量, 美国农业部报告显示, 当年美国玉米收成降至6年最低, 2012/2013年度末玉米供应或降至17年低位。由于全球玉米最大出口国美国遭遇严重干旱, 玉米减产已成定局, 预计后期国际玉米价格将持续上涨, 对国内玉米价格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3、蔬菜市场供给充足, 市场价格涨跌互现。

季度预测 篇9

1 畜牧经济运行情况

1.1 总量稳定增长 价格大幅上涨 养殖效益良好

1.1.1 生猪产业

今年以来, 国内生猪生产和价格波动, 幅度加大。影响了生猪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和物价的总体稳定。但我省生猪生产发展总体较为稳定。生产和销售稳中有升, 养殖效益良好。

1.1.1. 1 生猪生产形势。

一是生产总量稳定增长。行业预计9月末全省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分别增长1.55%和1.10%, 生猪出栏同比增长0.80%。二是养殖户信心回升, 积极补栏。据对我省生猪监测点调查, 当前仔猪和饲料价格虽然较高, 但养殖户特别是适度规模户的补栏积极性高。监测点6~8月仔猪存栏同比增长4.74%。三是散养持续减少, 规模养殖发展迅速。据对26个定点监测县抽样调查, 今年1~6月累计出栏25头以上养猪户出栏生猪79746头, 比去年同期增长42%。四是川猪外销情况良好。在全国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的情况下, 川猪保持了良好声誉, 推动了全省生猪生产和外销。五是国家扶持力度加大。截止2011年9月, 中央和省级扶持我省生猪产业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达到12.48亿元, 占我省畜牧业中央和省级财政总投入的40.56%。其中生猪调出大县从2010年的53个增加到84个, 新增奖励资金1.53亿元, 达到4.57亿元, 占全国奖励资金总量的五分之一;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 (小区) 改扩建项目和生猪良种补贴3.27亿元;能繁母猪补贴3.84亿元。

1.1.1. 2 生猪价格和效益形势。

前三季度生猪价格快速上涨, 养殖效益良好。主要特点一是价格涨幅大。二是养殖效益好。以当前价格测算, 自繁自养饲养出栏一头生猪头均收益600元左右, 散养农户购买仔猪饲养头均收益约450元左右。三是增收贡献突出。据行业测算, 前三季度生猪产业为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贡献达到138.62元, 占全省牧业人均收入增加的66%。

1.1.1. 3 生猪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养殖成本快速上升。受宏观经济运行影响,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持续上升, 推动生猪养殖成本上涨。二是全国生猪供应偏紧。据农业部对全国200个县抽样监测, 1-8月监测点生猪出栏同比下降3.50%;商务部资料显示, 1-8月全国规模以上屠宰企业屠宰生猪同比减少6%。三是原价格基数较低。2009年下半年开始, 生猪价格一路下滑, 到2010年6月跌至9元/千克以下。养殖出现大面积亏损, 之后稳步回升, 近期持续走高, 是在原来的的低水平价格基础上的增长, 造成同比涨幅较大, 对CPI拉动影响大。四是生猪疫情和“瘦肉精”事件影响。去年部分省份发生生猪疫情, 一些地区出现仔猪成活率下降, 挫伤了养殖者补栏积极性, 加之今年3月河南发生“瘦肉精”事件, 生猪生产受到冲击,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今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出栏量。

1.1.2 牛羊产业。

今年我省牛、羊产业发展的总体形势仍然保持生产和价格双稳定, 养殖效益良好的态势。前三季度全省牛、羊出栏同比分别增长1%和3.25%;期末牛、羊存栏同比分别增长2.51%和2.12%。生猪价格上涨, 拉动可替代肉品牛羊肉价格上涨。当前牛肉价格为35.69元/千克, 同比上涨12.19%;羊肉价格39.38元/千克, 同比上涨14.28%, 仍处于高位运行;去年以来, 牛奶价格保持稳定上涨的趋势, 当前每千克价格为3.75元, 比去年同期上涨0.51元。当前农民出栏一头肉牛可获利1500元左右, 出栏一只肉羊可获利260元左右。测算前三季度牛羊产业为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贡献达到13.54元。

1.1.3 禽兔产业。

小家禽畜生产继续保持比较强劲的发展势头。行业预计1-3季度家禽、兔出栏同比分别增长3.0%和8.2%;9月末家禽存栏同比增长3.0%, 兔存栏同比增长8.1%。

相比其他畜种, 蛋鸡、肉鸡规模化程度更高, 养殖业主信息渠道多, 对市场把握更准, 加上生产周期短, 因此家禽产品的供求关系可在短期内得到调整, 养殖业主也可以根据效益情况随时调整生产, 生产的可控性更强。

1.1.4 蜂产业。

蜂产品产量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因素影响。近年气候不稳定, 对蜂产品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生产方面:蜂蜜产量稳定, 蜂王浆、蜂花粉产量有所下降。据调查, 我省柑橘蜜产量1900吨左右, 同比增长50%以上;槐花蜂蜜产量1.8万吨, 同比增长90%以上;山花蜜产量2500吨, 同比增加30%以上。导致三季度以油菜蜜为主的蜂蜜产量大幅减产。省内中蜂蜜生产因地区差异而不同, 海螺沟、康定、小金、黑水、蓬安、万源等地蜂蜜生产正常, 宜宾、泸州、绵阳、雅安等地因干旱或雨水较多导致蜂蜜减产。同时蜂王浆、蜂花粉产量也有所下降, 蜂王浆产量比上年同期减少40%;蜂花粉产量比上年同期减少约20%。价格方面:总体保持上涨趋势。今年收购价格逐步攀升。

1.2 现代畜牧业发展稳步推进

一是召开全省现代畜牧业现场会和畜牧经济工作会, 加快推进50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和2个牧区试点县建设工作。二是全省新建 (改扩建) 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1057个, 其中新建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582个。三元杂交面达87.68%, 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0、7.2个百分点。三是按照全省深入推进现代农业 (林业、畜牧) 产业基地建设工作会议部署。5月份全面启动了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 目前该项创建活动的检查验收工作正在进行。

1.3 产销衔接和市场开拓力度

加大组织了全省60个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家禽专合经济组织、成都市50家家禽产品营销大户开展家禽产销对接活动, 现场达成1500万只家禽的交易协议, 交易金额达到10亿元, 减少了流通环节, 降低了交易成本。组织了省内38家畜产品生产企业参加2011年中国 (广州) 国际食品饮料展, 签订了400余份购销意向协议, 交易金额达到13亿元, 有效提升了我省畜产品生产企业形象, 拓宽了畜产品销售市场, 促进了产业增值、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1.4 全力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一是保质保量完成春防任务。全省共免疫高致病性禽流感37058.3万羽、牲畜口蹄疫7070.1万头 (只) 、猪瘟4107万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4352.3万头, 鸡新城疫13941.4万羽, 做到了应免尽免。经检测有效免疫抗体合格率均超过农业部规定要求。二是加强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突出抓好养殖小区 (场) 、良种繁育基地、定点屠宰场和交易市场等重点部位的消毒灭源和疫病监测。三是及时组织开展全省夏季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启动以强化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猪II型链球菌病等动物疫病为重点的夏季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确保动物体内常年维持有效抗体保护水平。由于措施得力, 在全国疫情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 我省动物疫情得到稳定控制, 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四是抓紧开展秋防工作。目前, 全省秋防工作正有序开展。

1.5 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按照“全程监管、重点监控、及时处置”的原则, 采取坚决有力的综合措施, 保障了上市畜产品质量安全。深入开展饲料、兽药企业全覆盖检测, 从源头上保障投入品安全。严格落实检疫“四到位”制度, 活畜产地检疫面以乡为单位达到98.1%, 规模场达100%。特别是今年河南发生“瘦肉精”事件后, 我局派出工作组赴各地开展“瘦肉精”专项督查, 3月中旬以来, 全省出动7.8万人次开展适度规模养殖户 (场) “瘦肉精”拉网式排查, 截至9月底已累计检测猪、牛、羊39.3万头份, 均未检出“瘦肉精”。省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共抽检畜产品5222批次, 检测违禁添加物和“瘦肉精”残留, 除1批来源于眉山东坡区的样品检出呋喃它酮代谢物外, 其余均未检出。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总体较好。

2 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我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规模化水平以及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2010年全省生猪规模养殖比重比全国平均低16个百分点。畜牧专合组织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农户参与度不够高, 同时实力不够强, 在维护养殖者利益、引导生产方向、组织产品销售、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作用发挥还不充分。二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境外疫情多发, 国内重大动物疫病源分布较广, 加之畜禽疫病复杂多变, 防控难度有所增大。三是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新的挑战。目前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消费者对质量安全要求提高。而我省散养户比重高, 产业链条长, 推进标准化生产难度大, 加之监管的质量标准、技术支撑、检验检测体系处于发展初期, 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仍然不少。四是畜产品价格波动大, 不利于产业稳定发展和农民牧业持续增收。针对以上问题, 建议:

2.1 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 继续实施新增优质生猪生产能力工程, 加大外系三元杂交猪推广力度, 实现全年新增出栏优质生猪200万头。二是优化品质结构。抓住国家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政策机遇, 加强动物、草种新品种选育推广及配套技术开发与运用, 推进畜禽牧草种业发展。三是优化种养结构。推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 与草食牲畜发展规划布局相适应, 配套发展青贮玉米、人工种草, 降低畜禽养殖成本。

2.2 深入实施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工程

一是根据盆地、丘区和山区等不同地区特点, 总结推广一批适应性更强、更切合实际的畜禽规模养殖技术标准和规范, 制订出台我省林下养鸡生产技术规程。二是认真总结现有标准化示范小区的经验, 发挥典型引路作用, 组织养殖户现场学习培训, 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弄得懂, 不断复制推广, 真正做到树立一个示范小区, 带动一片养殖户, 培训一批骨干, 提升整体实力。三是加强对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小区建设的监管与指导, 大力开展“三品一标”建设, 依法对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等投入品使用, 畜禽养殖档案建立和畜禽标识使用实施有效监管, 从源头上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3 完善推广产业发展新机制

继续完善推广“六方合作+保险”、“寄养”、“订单养殖”等产业发展机制, 大力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养殖农户”集中建设标准化圈舍的养殖小区 (园区) 发展模式, 积极推动各种农民合作组织向法人社方向发展, 要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通过专业合作社把分散农户有效组织起来, 与龙头企业形成稳定的联结机制和运行机制, 提高农民在市场竞争中话语权和博弈权, 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4 切实加强产业风险防范能力建设

一是巩固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成果, 进一步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免疫、监测、检疫、消毒、应急处置和引种管理等关键措施, 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病。二是加强市、县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推进无公害畜产品和基地一体化认证, 继续实施饲料、兽药“全覆盖”检测和“放心肉”工程, 严格落实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四到位”, 提高畜产品监测频次和密度, 切实保障上市畜产品质量安全, 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源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三是切实提高养殖农户的风险防范能力。大力推行生猪、奶牛政策性保险, 积极开展牦牛、藏系羊养殖保险, 争取扩大优势畜禽品种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 提高农户应对自然风险的能力。加强市场监测和信息发布, 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营销;建立风险调节金, 依托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农户之间形成的利益共同体, 建立以峰填谷的机制;引导养殖专业合社、营销大户等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生猪远期交易, 防范市场波动风险。

3 全年畜牧经济走势预测

从当前我省畜牧业生产形势看, 第四季度如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和动物疫情, 预计全省畜牧业生产将保持稳定增长, 主要畜禽产品价格将保持高位运行, 畜牧业产值和农民牧业增收将有较大幅度提高。

季度预测 篇10

今年一季度,全省各级政府和经贸系统积极应对雨雪冰冻灾害影响,确保春运工作任务完成,努力把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供给不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保持了广东社会经济继续平稳发展。

工业商贸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工业生产平稳运行

今年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221.68亿元,同比增长13.6%。总体上工业经济运行的开局平稳。

轻工业保持平稳增长。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8%,增幅与去年同期15.0%接近。

东西两翼工业增速提高。东、西两翼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0.9%和12.3%,增幅比去年同期分别提高5.9和0.7个百分点。

优势企业竞争力增强。近年,部分行业龙头优势企业不断加强技术研发,调整产品结构,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在今年全省增速回落形势下,生产规模仍不断扩大。如广州本田在第八代雅阁的强势拉动下,3月销量36494台,同比大幅增长68.18%,其中雅阁轿车以21068辆创下全国中高级轿车单月销量最高记录;东风日产3月销量也同比增长43.12%。

(二)煤电油运供应紧张

电力供应形势异常严峻。今年一季度,全省发购电量77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49%;全省发电量666.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22%,其中火电同比增长14.44%;核电同比增长13.22%;由于来水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水电同比减少17.12%。

受冰雪凝冻灾害影响,广东电力设施破坏严重,供需矛盾异常突出。西电输送通道铁塔、线路倒塌和断裂,全省购西电电量91.3亿千瓦时,同比减少2.37%,其中,购西南电同比增长10.15%;购鲤鱼江电厂同比减少74.27%;购三峡电同比减少54.99%。受此影响,一季度全省最高用电负荷为4596.4万千瓦,同比仅增长4.83%,远低于全社会用电量的增长幅度。

全社会用电量稳步增长。一季度,省内全社会用电量为745.55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10.30%。在各产业用电量中,占全社会用电量71.68%的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长最快,增幅为11.48%;第三产业用电量增幅为7.39%;第一产业用电量增幅最低,为5.92%;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增幅为7.68%。按行业用电分类,一季度全省工业用电量为523.64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0.24%,同比增长11.40%,其中轻工业增幅达14.35%;重工业增幅为9.72%。其它行业中,建筑业增幅最高,为15.74%,商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幅最低,为0.37%。

成品油市场供应总体平稳但部分地区柴油供应偏紧。一季度,全省成品油销量539.15万吨,同比增长10.54%。3月份广东成品油日均库存为90.60万吨,为近11个月来最高点,

受目前国内宏观经济调节的作用,国家已表示在二季度内不会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市场对调价的预期开始冷却,前期部分经营单位囤积的资源已逐步出货放量,两大石油公司近期表示将进一步加大资源的有效供给,取消成品油限供措施,因此柴油供应紧张的情况自3月底到4月初逐步得到缓解。但目前国际油价涨势难以遏制,并继续向下一个高点120美元发起上攻。

交通运输经受重大考验。今年春运期间,我国中南部地区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京珠高速公路中断、铁路运力锐减,民航运输受阻,大量返乡旅客滞留,春运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通过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疏导滞留旅客、全力以赴打通出省通道、加强引导动员外来务工人员留粤过节等得力措施,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了春运工作。同时,切实保障电煤运输,使节后省内主力电厂煤炭库存比1月底提高了160万吨,高于警戒库存60万吨。

海运运力偏紧运价高企。目前,广东海运可控运力(含广东地方运力和中海、中远运力)为350万载重吨,较全省需求的500万载重吨运力缺口达150万载重吨。由于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和海运运力持续偏紧的影响,海运价格持续高企,目前北方港装运至广州港的海运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70%。

(三)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速减缓

一季度,全省工业增加值增幅比去年同期减少4.2个百分点。

重工业增速放缓。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增幅比去年同期减少6.9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力热力生产及供应等行业增幅比去年同期减少对全省有一定影响。

珠三角和山区工业增速放缓。珠三角、山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0%和18.7%,增幅同比分别减缓4.7和5.1个百分点。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幅减少

一季度,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68.39亿元,同比增长18.0%。主要是物价上涨因素推动,如扣除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7.6%因素,实际增长为9.7%,实际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7个百分点。

零售业增速高于批发业。零售业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9.7%,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批发业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1.1%,比去年同期增幅14.4%减缓3.3个百分点。

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雨雪冰冻灾害直接影响全省经济年初开局。

一是部分市工业经济直接受损;二是电力运行遭受巨大的困难;三是部分企业因交通运输迟滞影响原材料组织和产品运输,被迫减产。

(二)电缺油紧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1、2月份全省工业企业普遍实行“开四停三”错峰用电,是近几年没有出现过的现象,建材、金属冶炼等高耗能行业更是限电重点。此外,部分企业自备的发电机组,因柴油供应紧缺也未能有效发挥补充作用,企业生产严重受限。

(三)生产成本大幅上升。

1-2月,全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19.2%,增幅比主营业务收入同期增幅18.8%高0.4个百分点,企业生产经营盈利空间进一步降低。影响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一是原材燃料价格攀升;二是汇率上涨过快;三是用工成本上升;四是运输成本上升。

(四)工业出口增幅明显回落。

一季度,全省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2.4%,增幅比去年同期减缓6.4个百分点。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等市分别增长10.7%、7.4%、14.8%、6.6%,增幅比去年同期分别回落1.5、14.3、2.5和5.3个百分点。

(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合力作用显现。

一是国家不断调整和收紧外贸政策,下调出口退税率和扩大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并实行台帐保证金“实转”,同时拟调整“国货复进口”政策,对广东出口,特别是加工贸易出口影响较大。二是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收紧信贷、提高利率,增加了企业资金压力,加大了融资成本,制约企业扩大再生产规模,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三是人民币升值不断加快,增加了企业出口成本和汇兑损失,并减小了企业利润空间。四是随着越南等周边国家营商环境的改善,我国税制改革“两税合一”的实施,外资企业采取转移投资、订单和利润的对策。

(六)缺乏新增投扩产大项目拉动。

2006年和2007年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快速下降,导致后劲不足的影响在今年进一步显现。部分行业由于去年同比基数较高,今年缺乏新增大项目投扩产拉动,增长幅度收窄。

(七)部分企业外迁苗头显现。

受产业布局结构调整方向的驱动,以及土地、资源、人口、环境“四个难以为继”的制约,加上珠三角地区电力短缺、环保要求提高、营商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广东出现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企业关闭或外迁,这对全省工业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据对部分市调研情况显示,目前关闭或外迁的企业主要是一些对成本敏感的中小企业。

上半年经济形势预测及工作措施

2008年,世界经济形势不确定因素增多,从目前看已经发生了转变。同时,国内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在逐渐加大。当前,国家多项宏观调控政策对广东工业经济影响已经显现,中长期内仍将进一步延续。从目前情况看,全年工业运行态势能否继承以往“前低后高”的态势,关键在于第二季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虽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但我们预测广东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全年目标为15%。

为保持广东经济继续平稳发展,二季度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做好煤电油运保障工作。一是确保电力有序供应和使用,二是扩大煤炭供应渠道,三是提高油品供应能力。

(二)加强协调确保今年计划投产项目如期完成。一是加强对今年计划投产重点项目的跟踪,二是做好今年计划投产项目的协调指导服务工作。

(三)加大国内外市场开拓力度。一是引导企业实施出口多元化市场战略,二是进一步开拓区域经贸市场,三是加快省内消费市场建设。

(四)确保节能降耗任务完成。一是加强节能降耗政策引导,二是加强节能降耗监管,三是加强节能项目建设,四是淘汰落后产能,五是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六是加强节能统筹和宣传培训。

季度预测 篇11

据海关总署最近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从金额看,汽车及其关键件、零附件出口金额为238.38亿美元,同比下降27.40%。其中,汽车整车(包括成套散件)出口36.40亿美元,同比下降52.10%(其中乘用车71.95亿美元,同比下降63.21%;商用车29.20亿美元,同比下降48.25%)。

在整车出口中,货车金额最高,为18.55亿美元,同比下降45.92%;小轿车出口金额5.28亿美元,同比下降62.48%;客车为4.26亿美元,同比下降48.16%;特种车为5.76亿美元,同比下降53.62%;四驱越野车为0.74亿美元,同比下降63.75%;小客车为0.84亿美元,同比下降69.14%;汽车底盘为0.63亿美元,同比下降57.79%。

从数量看,今年前三季度汽车共出口24.93万辆,同比下降55.29%,在汽车出口主要品种中,货车出口继续稳居第一,达到13.19万辆,同比下降44.11%,占汽车出口总量的52.91%;小轿车出口位居第二,达6.09万辆,同比下降69.09%,较上年同期回落较大;客车为1.62万辆,同比下降39.20%;小客车为1.15万辆,同比下降65.57%;四驱越野车为7871辆,同比下降59.09%,特种车为6495辆。同比下降41.45%;汽车底盘为4488辆,同比下降81.62%。

今年前三季度,发动机、零附件等商品出口虽然下降,总体情况比整车要好,累计出口金额为201.98亿美元,同比下降19.96%。其中,发动机出口4.89亿美元,同比下降53.64%,较上年同期回落较大;汽车零件、附件、车身、轮胎出口197.09亿美元,同比下降18.49%。

出口市场分析

在去年底之前的三四年中,我国汽车出口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在80%以上,高于全国汽车产销增长率,出口量占销售总额在去年最高峰时逼近10%。去年7月因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危机发生时,国内汽车产销开始逐月走低,但尚未波及海外出口市场,影响是到年底时出现的,一直到现在尚未回暖。

分析我国汽车的主要出口市场,大部分散落在第三世界地区。当我国及欧美各国纷纷出台救助车市的措施时,发展中国家由于亟待解决的问题众多而对车市扶持乏力。从今年汽车企业累计出口报表可以看出,1-9月,出口产品结构已由去年的轿车为主,转为今年的货车占据最大份额,说明以政府采购、国际组织捐献形式的商用车出口仍被一些国家接受,而以私人消费为主的轿车出口。未能得到出口目的国有力的信贷、促销支持。再加上部分国家对中国汽车企业建立海外基地设置重重门槛,出口车经营十分困难,某些企业已停止海外基地的建设。

从今年汽车市场整体表现看,由于国家刺激消费的政策带动了内需的增长,使得国内汽车工业在全球经济尚未好转的情况下逆市上升。与此相反,外需非但未与内需增长同步,反而下滑严重。最新出笼的国家统计局分析报告称“外需不足依然严峻”,清楚地说明了中国汽车产品整体出口形势依然很不乐观。

从各季度出口情况来看,一季度金额64.36亿美元,整车出口6.99万辆;二季度金额79.09亿美元,整车出口9.07万辆;三季度金额94.96亿美元,整车出口8.87万辆。可以看出,降幅略有收窄,环比呈明显增长,但是从绝对数量来看,前三季度整车出口量较去年同期的下跌幅度高达55.29%,总体仍未摆脱低迷走势。在汽车主要品种中,载货车和轿车仍是两大主要出口车型。今年前三季度,上述两大品种共出口19.28万辆,占整车出口总量的77.34%。

今年前三季度,出口国集中度较去年同期下降,9月份汽车出口主要国家为阿尔及利亚、越南、尼日利亚、伊朗、智利、哈萨克斯坦、秘鲁、安哥拉、意大利、坦桑尼亚,前十位出口国的进口金额占整车出口总金额的42.91%。

今年前三季度,汽车出口排名前十家的企业依次是:奇瑞、长城、广汽、北汽、中国航空汽车、东风、吉利、长安、华晨、吉奥。分别出口2.72万辆、2.27万辆、2.14万辆、1.99万辆、1.98万辆、1.44万辆、1.16万辆、1.03万辆、9750辆、9504辆。与去年同期相比,除吉奥增长16.31%外,其他企业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1-9月,上述十家企业共出口16.66万辆,占汽车生产企业出口总量的66.82%。

1-9月,轿车出口量排名前五家的企业依次是:本团、奇瑞、吉利、力帆、金杯,分别出口2.13万辆、1.74万辆、1.16万辆、2971辆、2324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各企业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奇瑞降幅最为明显,同比下降80.11%。

1-9月,运动型多功能乘用车(SUV)出口量排名前五家的企业依次为:奇瑞、长城、中兴、吉奥、东风,分别出口8140辆、3239辆、3059辆、2327辆、423辆。与去年同期相比,除中兴增长136%和东风增长105.19%外,其他企业均下降。

1-9月,客车出口量排名前五家的企业依次是:福田、金杯、北汽、苏州金龙、庆铃,分别出口4371辆、4160辆、1092辆、1078辆、248辆。与去年同期相比,除福田增长45.26%外,其他企业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

1-9月,货车出口量排名前五家的企业依次是:长城、哈飞、东风、福田、江淮、分别出口1.81万辆、1.38万辆、1.18万辆、1.16万辆、6851辆。与去年同期相比,这五家生产企业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江淮降幅最为明显,同比下降60.24%。

出口后市预测

从有利方面看,今年以来政策利好消息频传,已经出台的汽车振兴规划明确了对汽车出口加大扶持的态度,3月份在国内汽车市场回暖促进下,一举改变自去年5月份以来出口持续下跌的局面,同比下降幅度呈逐月收窄趋势。特别是最近两个月来,国内企业出口海外市场的交易数量确实在增多,令年上半年很多海外经销商在处理去年库存,但在库存清空后,经销商进货导致出口数量增多。从来自主要汽车出口厂家一系列海外出口大单及海外投资设厂计划看,国内汽车海外市场的开拓再次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出口形势整体上已经复苏,只能说明出口下降的趋势在减缓。有所好转。今年汽车出口后市预测比较困难。因为从全球范围来看,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金融危机的后遗症一出口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却极有可能延缓这种复苏的势头,9月份,俄罗斯、乌克兰、越南等国对进口车均采取更加积极的保护措施。尤其是零部件出口的贸易摩擦更加引人瞩目,继海外多国提高整车进口关税之后,近期美国和欧盟又相继对我国的轮胎和轮毂等汽车零部件产品展开特保和反倾销调查,这对我国企业的出口是重大的考验。由于未来形势依旧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海外汽车市场可能还会呈现下滑趋势。

由于金融危机所引发的货币汇率及海外市场的消费心理、资金汇兑方式发生了改变,海外市场汽车消费与国内汽车消费有很大不同,消费者一般都是贷款买车。但在金融危机来袭之际,一方面国内汽车厂家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向海外经销商的出口融资更加谨慎,海外经销商融不到资无法进口车辆;另一方面,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外消费者在当地市场的购车融资也更加困难,因此我国汽车出口海外市场的形势不容乐观。

目前,我国作为全球汽车制造大国,产品主要以内销为主,今年外销的份额不超过产销总量的3%,与制造大国的身份尚有一定差距。近几年,我国企业不满足仅向第三世界出口,不断努力进军欧美汽车发达国家市场,但收效甚微。目前,“金砖四国”的另外三个国家:印度、俄罗斯、巴西都在发展自己的汽车产业,特别是印度的制造成本更接近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我国汽车出口面临的竞争态势十分明显。

综上所述,预计今年汽车及其关键件、零附件出口总额约达330亿美元左右,与去年的422.38亿美元相比,同比下降22%左右,进出口贸易顺差萎缩到10亿美元左右,创近年来新低;整车进口约达34万辆左右,比上年的68.10万辆,同比下降高达50%左右。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商务部正在制订具体的支持汽车出口政策细则。如果今年人民币汇率能够趋于稳定,那么我国国际收支将出现明显变他,不排除通过人民币贬值推动出口、保持经济增长的可能性。因此,今年四季度汽车海外市场的坚冰被打破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上一篇:脑室穿刺引流下一篇:生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