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工程生态技术

2024-12-12

非工程生态技术(通用12篇)

非工程生态技术 篇1

环境问题是我国21 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如何解决好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是解决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条件, 在排放的各种污染物中, 污水排放是影响环境最严重的一方面, 在我国污水排放量比较大的企业大多数都是生化企业, 如酒精生产企业、各种氨基酸生产企业以及丙酮、乙酸等生产企业, 目前在我国上述企业采用的污水处理的特点大多数都是一次性投资大、生产成本高而效益比较小。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 污水生态工程处理技术进入了生化企业, 为生化企业在污水处理方面提供了更好的处理方法, 为推动生化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污水生态工程技术简介

1.1 生态工程技术。 生态工程是指采用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间相互循环的原理, 同时结合系统工程中最优化的方法设计出多层次、多阶段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最终目的是将各种生物群落内不同种类共生、物质与能量被多级利用、环境自净化以及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与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相互结合, 达到各种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 如污水投放到固定的自然环境里, 污水中的碳、氮被微生物利用, 代谢产物被收回利用、利用植物吸附和富集某些微量重金属以及利用余热繁殖水生生物等。

1.2 生态工程技术的起源。 最早提出 “ 生态工程” 概念的是在1962 年, 美国科学家H. T. Odum, 并开发出了一个新的领域:生态工程学。 他把生态工程学定义为“ 为了控制生态系统, 人类应用来自自然的能源作为辅助能对环境的控制”, 可以理解为管理自然就是生态工程, 也是对传统工程学的补充, 反应的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另一个侧面。 到了20 世纪80 年代后, 生态工程在美国以及欧洲逐步的发展起来, 并产生了多种理解和认识, 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工程技术, 即“ 在环境管理方面, 根据对生态学的深入了解, 花最小代价的措施, 对环境的损害又是最小的一些技术”。 我国生态工程技术的先驱者是已故生态学家马世俊, 他给生态工程下的定义为:“ 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 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 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当前我国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仅是环境保护问题, 还存在人口剧增、环境和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能源短缺、粮食和食品供应不足等综合问题, 对于我们这个大国来讲, 不仅仅要保护环境和资源, 更主要的是用有限的资源为基础, 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终达到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互统一, 生态工程的目标就是在促进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物质内在的生产潜力, 防止对环境污染, 达到经济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2 污水生态工程处理技术

2.1 各种物质能量通过循环利用后, 剩余的污水再次利用技术。利用微生物技术, 对各种物质进行循环利用技术。 如:各种植物秸秆发酵和蚯蚓生态工程设计。 将各种秸秆经过粉碎后按照比例加入一定量营养盐, 接入菌种进行发酵, 生产出高蛋白饲料, 畜禽食用高蛋白饲料后排除粪便经过处理并添加一些营养盐后作为生产食用菌的培养基, 再利用生产食用菌后的培养基繁殖蚯蚓或者与其它无毒或者生活污水混合生产沼气, 最后将残余的废水及发酵后残渣用于灌溉用水, 由于采用了微生物发酵技术, 剩余的废水不仅无毒还能增加土壤养分。 当前在我国农村每年秋季要烧掉各种秸秆数亿吨, 如果采用生态工程技术, 不仅使秸秆得到充分的利用, 还能生产出饲料、蚯蚓及沼气产品满足社会需要, 同时大量的污水被合理利用。

2.2 各种工业污水的再利用工程技术。 随着我国对环境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 制约了很多企业的发展, 特别是生物工程类企业, 因为这类企业的污水排放量比较大, 处理费用比较高, 而收益却很小。随着我国污水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将被生态工程技术所淘汰, 使生物工程类企业获得新生。 目前成功的用于生物工程类企业的污水处理技术有以下几种:

2.2.1 稳定塘生态工程污水处理技术。 基本原理为微生物学理论将工业污水经过好氧发酵、兼性发酵和厌氧发酵, 将污水中的糖类、氮类及各种无机盐类等物质转化成沼气, 用于锅炉用的燃料进行燃烧, 通过燃烧产生蒸汽后进行发电, 发电后的蒸汽用于工业生产。

稳定塘对污水的净化处理过程与自然水体的自净化过程相似, 是一种利用天然净化能力处理污水的生物处理设施。 稳定塘可以利用废弃的河道、沼泽地等, 因此具有投资低见效快等特点。 同时由于运行管理比较简单, 动力消耗比较小, 生产成本比较低, 与传统的污水处理系统相比, 运行成本只是传统污水处理的十分之一。

稳定塘的应用可以实现废水的资源化管理, 经过处理后的水可用于农业灌溉, 能够充分利用污水的水肥资源, 养殖水生物和植物, 组成多级食物链的复合生态系统。

2.2.2 污水土地处理生态工程技术。 其主要原理为利用土地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 将污水用于农田灌溉, 通过人工控制的方法, 使土壤、微生物和植物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使污水中的污染物被净化的技术。 具体的处理过程包括物理过滤、物理吸附、物理化学吸附、化学反应、化学沉淀、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等。 利用土地处理生态技术可以除掉污水中的BOD、氮和磷、悬浮物、病原体和重金属等。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改良土壤, 将无法耕种的碱性土壤快速进行改良, 如在东北地区有大片的盐碱地, 对盐碱地的改良要经过多年的耕种才能变成良田, 采用污水土地处理生态工程技术, 可在短时间内对盐碱地进行改良。

2.2.3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生态工程技术。 湿地、森林和海洋并称地球上三大重要的生态系统, 是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 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 人工湿地是按照天然湿地的要求通过人为的控制, 采用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综合应用, 对废水进行处理。 人工湿地的组成一般按照天然湿地的物质结构要求, 分成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 基质中一般由土壤、细沙、粗砂、砾石、瓦片、灰渣等, 基质的作用是为微生物和水生植物提供生长的介质, 同时还通过沉淀、过滤、和吸附等作用直接除掉污染物。 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 挺水植物主要的作用是为固定湿地系统的床体, 为湿地系统提供良好的过滤条件, 防止系统被淤泥淤积, 同时为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代谢环境。 湿地中的微生物主要包括酵母菌、杆菌和球菌等, 其作用为降解污水中的糖类、氮类及有毒的物质。

参考文献

[1]朱继红, 宋碧玉, 王启中, 邹鹏, 刘琳.新型污水生态工程处理技术[J].污染防治技术, 2004 (3) .

[2]种云霄, 胡洪营, 钱易.大型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3 (2) .

[3]龙焙, 余训民, 李庆新, 关洪亮.新农村建设中生活污水处理研究综述[J].科技创业月刊, 2010 (12) .

非工程生态技术 篇2

六十年栉风沐雨,六十年沧桑巨变。在各级领导、海内外各界人士以及历届校友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下,学院走过了在困难中办学,在抢抓机遇中发展,在改革创新中前进,在拼搏奋斗中崛起的艰难曲折而又充满探索精神的办学道路。特别是在2008年学院通过了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学院办学规模日益扩大,质量工程建设硕果累累,师资队伍结构逐渐合理,教育改革扎实推进,教科研成效显著,对外交流与合作全面展开,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办学条件与办学环境明显改善,学院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六度易校更名,六十甲子轮回。六十周年校庆,是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凝聚人心、展示成就的历史时刻;是学院展望明天,开拓未来,与时俱进,再创辉煌的新起点;也是凝聚各界力量,扩大社会影响,共商发展大计的重要契机。学院将本着热烈、隆重、简朴的原则,深情回顾学院办学历程,全面展示学院风采,传承学院厚重的精神文脉,展望学院美好的发展前景,将六十周年校庆举办成为广大校友追寻历史,亲情聚首,见证辉煌,共谋发展的盛典。

目前学院已成立六十周年校庆办公室,正式启动校史修订、校园建设、校友联络、庆典活动、资金募集等各项筹备工作。我们衷心希望各级领导、广大校友、社会各界朋友一如既往以各种方式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校庆活动,对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及校庆筹备献计献策;真诚欢迎海内外校友重返生态学院,感受母校变化,共忆风华正茂;热切期待并盛情邀请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学院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在庆典之日拨冗莅临,共襄盛典!

特此公告,敬祈周知。

附: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纸坊大街110号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邮政编码:430200

联 系 人:陈立峰、黄丹

联系电话:027-59728537

校庆网址:http://:81/xy/

非工程生态技术 篇3

关键词:台湾技职教育;室内设计;专业建设;室内庭园

中图分类号:TU23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4)06-0075-03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选派青年教师赴台研修学习,笔者作为环境艺术学院骨干教师于台湾中州科技大学研习期间,参与对方院校的教学、管理及科研活动,通过研修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学习专业知识、教学方法等,吸收新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理念与方法。台湾技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学结合为特点,课程教学中以实践动手环节为主轴,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并贯穿证照考试课程的内容,辅助学生取得就业资格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入职自信心和就业竞争力。

1台湾技职教育

1.1台湾技职教育概况

台湾的教育体系主要分为普通教育与技职教育两个体系,含盖四类学校: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职业学校设有日间部、夜间部、建教合作班、实用技能班、特殊教育班、进修学校;专科学校设有二年制、五年制,二年制同时设置夜间部;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设有学士班、硕士班、博士班,学士班又分两年制和四年制,都设有进修部、在职班 。技职教育的特色在于强调创新研究与产学合作,通过独立、完整的多元学制,积极与业界进行交流,帮助学子取得一技之长,培养出顶尖的专业精英[2]。

1.2台湾技职教育特点

1.2.1注重学生实务技术的培养

台湾技职教育让学生兼顾理论与实务技术,并借由先进科技与活泼有趣的生活创意竞赛,让学生的舞台更加宽广。课程的设计讲求品味与趣味的结合,并且鼓励学生参与政府以及教育单位举办的创意和设计竞赛及成果发表,以激励学生创新研发的能力。

1.2.2注重学术理论与产业实践的结合

学校为促进各类产业发展,与政府机关、事业机构、民间团体、学术研究机构等展开合作事宜,不仅有利于发挥教育、训练、研究、服务的功能,更能够锻炼技专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竞争力。

1.2.3注重学生就业的职业证照制度

台湾技职教育本着培养全人的精神,协助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培训制度并取得专业证照鉴定资格,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术,另一方面使学生在毕业前取得了就业资格,提升就业能力。

2国内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

2.1专业现状

目前,国内艺术类院校以及数量较多的飞艺术院校相机开设了室内设计专业或相关课程,有的是作为一个专业开设,也有的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开设课程,还有的是在园林景观专业中开设课程,另外还有在艺术设计二级学科中开设课程[3]。面对这样的情况,加上国内高职院校设立室内设计专业的时间本就不长,导致各院校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各不相同,没有统一性[4]。有的高职院校侧重于艺术设计为主的培养方向,偏重于设计理念和艺术创作;而有的高职院校侧重于施工管理为主的培养方向,偏重于施工技术和项目管理。总体来说,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过于宏观与笼统,层次不清晰,人才培养没有特色。

2.2发展趋势

根据社会与企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要培养具备“一高多能”的专业人才。“一高”是指学生在全面了解与掌握计算机基本设计软件的操作、设计的组织与管理以及设计工艺的前提下,能够熟练地掌握与运用其中的某项技能;“多能”就是学生在掌握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具备审美能力、较强的交流和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5]。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则是以当前教育环境和社会需求为前景来做构建,人才培养的定位必须准确、特色鲜明。一方面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基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各类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设置独具特色的专业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湖北林业科技第43卷第6期陈 静 等: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建设探讨3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专业建设3.1专业设置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设立的国有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创建于1952年,是湖北省林业厅下属的二级单位,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华中地区唯一的一所生态类高校。

环境艺术学院作为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五大学院之一,学生人数2 657人,师生规模位居生态学院前列。现有木材加工技术、室内设计技术、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四个专业,其中,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分设室内装饰设计、室内展示平面设计、室内装饰施工管理、家具设计、建筑动画等五个专业方向;艺术设计专业有环境艺术设计与视觉传达两个方向。

当前专业设置的主要问题是各专业发展极不平衡。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占到了全院学生人数的80%以上;木材加工专业长期处于市场需求旺盛,而由于填报志愿的学生不足,每年招生人数极少,甚至不足10人;装饰艺术设计与艺术设计均属于艺术类招生,在此类中学院不具备优势,招生潜力有限,并且高职艺术生就业也成为难点之一。

3.2室内设计专业建设规划

一方面,台湾的技职教育的特点给予的启示是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国内高职教育给予的指导思想是特色办学,整合优质资源进行专业建设。根据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行业背景,专业设置需跟林业相关,才能做出特色。鉴于环境艺术学院教师情况、教学实际,可对室内设计专业建设群进行适当调配,建设有林业特色的室内设计专业。

3.2.1调整现有专业

在现有室内设计技术专业上发展两个个专业方向,即室内设计方向和施工管理方向。室内设计方向主要针对设计技能、软件技能以及软装饰技能的培养。施工管理方向则是主要针对时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的工程施工、工程材料、工程管理等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可考虑新增工程监理专业,主要培养室内装饰装修监理人才。

这两个专业方向由于有坚实的基础,培养目标以专业技术型人才出发,着重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增加实践操作、增强实训技能,真正培养出高职教育要求的具备“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才。

3.2.2开设室内庭园专业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设置的环境艺术专业大类下开设有室内设计专业和景观设计专业。然而,室内景观作为景观体系的一个部分,并没有具体专业的开设和体现,但是其设计原理来自景观最普遍、最基本的设计理念,是建筑内部的庭园景观,是现代建筑与庭园设计的完美结合[6]。现代室内景观设计是在室内空间中讲景观设计的原理与室内的环境相结合的具体运用:现在都市人群渴望更多的亲近自然接触自然,更多的在室内见到色彩丰富的自然景物,于是,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提倡生态设计、绿色设计,从而让人们更加贴近自然。于是,室内庭园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室内设计中来,它更能满足现代人的精神生活[7]。这个专业的开设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

将自然景观引入室内,这个专业的技能培养需要共同具备室内设计专业知识要求和景观设计专业技能要求。然而,有林业行业为背景优势的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环境艺术学院下开设有室内设计专业,发展成熟;在园林与建工学院下开设有景观设计专业,发展成熟,鉴于这两大专业的成熟和成功,学校完全有行业背景和技术支持去开设室内庭园这个彰显学校特色的新专业。环境艺术设计学院可以从室内庭园专业建设入手,后期有景观雕塑待发展,培养具备室内庭园设计与制作的相关专业人才。一方面基于室内设计技术的前期培养计划和内容,后期以施工的技术能力为重点,开设专业的实务课程,突显实践技能培养的重点,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有专业有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玮琦.台湾技职院校通识教育之展望:科技与人文的整合[J].树德通识教育专刊(序),2008.

[2]试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探索有效的职业教育模式[D].职业教育调查与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3]于娜.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华章,2011(6).

[4]汪新叶.我国室内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现状的调查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1,(8):205.

[5]罗凡.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8):376-377.

[6]邵杰.探索具有本土精神的现代室内庭院设计的途径[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02).

[7]纪昌宁.浅谈室内设计与室内景观视觉价值联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55).

污水生态工程处理技术概论 篇4

1.1 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以复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对象, 遵循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再生循环及结构与功能协调等原则, 以整体调控为手段, 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为基础, 以高效和谐为方向, 为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双受益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具有物质多层分级利用、良性循环的生产工艺体系。以期同步取得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1.2 生态工程原理

生态工程涉及生态学、生物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经济和社会等领域, 原理众多。我国学者 (马世骏1986、颜京松1986、Ma&Yan1989, Yanetal1992) 在系统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 对生态工程的原理作了精辟论述和提炼。把生态工程原理总结为整体、协调、自生、再生循环等基本原理。孙铁珩, 周启星等[2]提出污水生态工程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 采用工程学手段, 把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土地上, 利用土壤-植物-微生物复合系统的物理、化学等特征对污水中的水、肥资源加以回收利用, 对污水中可降解污染物进行净化的工艺技术, 是污水治理与水资源利用相结合的方法。

2 主要生态工程污水处理技术

2.1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是一种污水处理的生态工程技术, 其原理是通过农田、林地、苇地等土壤———植物系统的生物、化学、物理等固定与降解, 对污水中的污染物实现净化并对污水及氮、磷等资源加以利用[3]。根据处理目标、处理对象的不同, 将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分为慢速渗滤 (SR) 、快速渗滤 (RI) 、地表漫流 (OF) 、湿地处理 (WL) 和地下渗滤 (UG) 五种主要工艺类型[4]。

土地处理系统造价低, 处理效果佳, 其工程造价及运行费用仅为传统工艺的10%~50%。其中污水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又称人工湿地, 目前研究最为深入、应用最广泛。通过人工湿地生态工程进行水污染控制不仅可以使污水中的水得以再生利用, 还能使污水中的有机物、N、P、K等营养物得到利用。整个系统呈自然式良性循环, 构成了具有自适应、自净化能力的水陆生态系统。该系统管理简单, 稳定后几乎不需要人的参与, 物耗、能耗低, 效率高。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群体不需要另行施肥与灌溉, 还兼有美化环境的功能, 这种生态净化方法实现了水环境可持续发展[5]。

以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为例, 土地生态处理系统对污水的净化机理如下:系统中的填料 (介质) 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 易形成生物膜, 污水流经颗粒表面时, 其中的污染物质通过沉淀、过滤、吸附作用被截留[6]。

2.2 污水生态塘处理系统

生态塘系统是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 通过在塘中种植水生作物, 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 建立人工生态系统, , 通过天然的生化自净作用, 在自然条件下完成污水的生物处理[7]。有机物质在生态塘处理系统中得到降解, 释放出的营养物进入了复杂的食物链中, 产生的水生作物、水产都可以被收获。生态塘处理系统能够有效地处理生活污水及一些有机工业废水, 对有机物和病原体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具有投资少、运行费用低、运行管理简单的优点。但该系统占地面积大、易出现短流、温度较高时易散发臭气和孳生蚊虫、对氮磷的去除效果不稳定。近年来, 我国生态塘污水处理工艺研究侧重在两个方面[8]:筛选、培育高效水生净化植物;组合曝气、水生植物、水产养殖多个生物处理单元的综合功能, 营建生化一体化水生动植物复合生态体系, 是污水处理与资源利用的完美结合, 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和良好的内部良性循环系统。

2.3 蚯蚓微生物滤池系统

蚯蚓生态滤池是滤床中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 由滤床填料、蚯蚓及布水系统等组成。系统利用蚯蚓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污水中含有的各种形态污染物质进行处理和转化。蚯蚓可对污水和污泥进行吸收和分解, 清扫滤床, 防止堵塞[9]。蚯蚓粪便可以滤除污染物, 提高处理效率。蚯蚓的存在可作为家禽饲料。污水中的生物膜污泥微生物通过食物链最终被有效地转化为蚯蚓的增长及其排泄物, 而蚯蚓的机体及其排泄物又可成为他微生物的分解利用对象, 从而进行新一轮的生态循环。

3 生态污水新型处理技术

如利用土壤毛细管浸润扩散原理, 研制成功的地下毛细渗滤系统 (the underground capillary seepage system, UCSS) [11]。地下毛细渗滤系统 (UCSS) 的中心部分是地下毛细渗滤槽, 它通过土壤过滤和微生物降解来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常规土地净化污水处理系统占地面积和运行费用问题, 还可回收污水和营养物质 (包括氮、磷和钾) 用于植物生长。

活机器 (living machine) 系统是加拿大出生的海洋生物学家约翰·托德 (John Todd) 发明的, 是利用太阳能以及利用由多种多样直接或间接从太阳获得能量的生物组成生态系统, 将水产养殖与人工湿地结合起来并封闭在温室里, 以创造一个高效的污水处理过程[12], 包含了沉淀、过滤、净化、吸收、挥发、硝化和反硝化、厌氧和好氧分解过程, 在获得高标准水质的同时避免了自然处理系统占地大、滞留期长、寒冷气候处理效果欠佳等弊端。

结语

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基本上不涉及化学能的投入和化学品的消耗。根据国情, 我国的污水治理必须走生态处理技术的道路[13]。

摘要:阐述了生态工程的定义及原理, 重点介绍了污水处理技术的要点和意义。

非工程生态技术 篇5

黄河水保生态工程藉河示范区项目 天水市麦积区技术总结报告

天水市麦积区藉河示范区项目办

二○○五年五月二十日

目 录

1.综合治理措施的配套模式技术.........................3 1.1生物措施建设体系的配臵要求......................4 1.2工程措施建设体系的配臵技术......................4 1.3农耕措施建设体系的配臵技术......................4 2.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5 3.综合治理与产业开发的有机结合.......................6 4.综合防治措施的技术配臵.............................7 5.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和实施.........................20 6.示范区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的模式.......................21

-1- 天水市麦积区藉河示范区技术总结报告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藉河示范区工程是一九九八年十月由黄委会正式经黄规计(1998)118号文件批准实施的一项水土保持生态重点工程,它是解决藉河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所作出的重要举措。共涉及我区的花牛、马跑泉、甘泉、社棠、新阳(含凤凰)、渭南(含南河川)、伯阳、道北办事处(含寨子)六镇一乡及一个办事处,118个行政村,2.15万农户,农村人口10.05万人。总面积354.78km,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66.67km。六年共计划治理面积12568.77km,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7.13%,其中兴修梯田5431.49hm,营造水保林 4789.54hm,发展经济林果7034.28hm,种草744.95hm,新增水利水保工程1270处(座)。麦积区藉河示范区工程实施六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已得到了黄委会、上中游管理局及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治理区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六年来共累计完成治理面积 13165.25km,占计划任务的105%,其中完成新修梯田5498.96hm,营造水保林4946.58hm,发展经果林7169.26hm,人工种草1049.41hm,谷坊1022座,淤地坝4座,道路建设402km。

麦积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藉河示范区建设工程自开始实施以来,在黄委会、上中游管理局和省、市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2 -

2222

22和精心指导下,在工程实践中,我们严格按照《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藉河示范区工程总体规划》,注重以科学技术为先导,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心施工,严格管理,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有特色的水土保持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治理的经验。

1. 综合治理措施的配套模式技术

麦积区藉河示范区工程建设,是以十七条小流域为单元,基本农田、造林、种草、经济林果、水保工程、道路建设等措施综合配套,形成有机的防治体系。在示范区建设的初期,我们就组织技术人员严格遵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重点突破,积极推进”的方针,经过对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分析,筛选合理有效的土地利用比例,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配套的原则,优化规划方案,并按照优化治理措施的单项设计和分配方案,力求把生物、工程和农耕三大综全防治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套,以达到充分发挥各项治理措施的群体利益。每条建设流域的施工设计都由示范区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织水保、水利、农业、林业、园艺等部门的专家来论证,筛选,最后批复到项目办组织实施。打破了以往从规划到实施,验收,由水保独家参与的模式,使我们的流域规划配臵模式更加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1.1生物措施建设体系的配臵要求

-3- 在工程实施中,依据治理区土壤、水分、坡向、气温的垂直和水平分布的不等性,配臵乔、灌、草结合的多层次、多品种群落结构,即在坡度大于25度的荒坡上营造以乔木林为主的混交林,在过渡带建立多年生牧草为主的饲料基地,在耕作区实行粮、经果林、油料混作,通过四季植物,充分利用地埂相互促进,达到高效稳定的人工生态系统,花牛镇北山是最典型的示范。1.2工程措施建设体系的配臵技术

根据地貌梁、坡、沟径流运动规律的特殊性,建立起全方位,多功能的防护体系,采取生物、工程措施并举,田间工程和沟道工程同步实施的原则,坡度在6度——25度的缓坡地逐年修梯田、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沟道工程建设立足于从上游到下游,从沟头到沟口,从支毛沟到干沟,全面规划布臵,层层设防,分类实施。逐级修筑沟头防护和谷坊群,建立坝系工程,以形成上蓄下拦的沟道防护体系,以稳定沟床,抬高侵蚀基点,防止沟岸扩张,达到土不下坡,泥不出沟的治理效果。1.3农耕措施建设体系的配臵技术

为了减少径流量,降低坡面冲刷,增加粮食产量,我们除了采取坡改梯工程外,还大力推广农业耕作措施,在各流域采用地膜覆盖,等高耕种,间作套种等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

麦积区藉河示范区经过这几年的治理,示范区流域已基本建成了“梁峁防护林戴帽,坡面梯田果缠腰,沟坡乔灌草封育,沟道防冲林固土”的全方位治理模式,初步实现了林成网,路相通,-4 - 窖进地,水上山,果飘香的示范基地,这种模式在示范区各流域都在普遍推广运用。

2. 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

麦积区藉河示范区工程建设为了使自然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建设稳产,高产农田,同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项目区农户,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当前在小流域经济建设中,把水土保持工作引向市场经济的思想,决定在示范区大力发展经济林和水保林建设,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当前的土地利用结构更趋于合理化,经济化,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小流域经济产生启示带动作用。经过六年的治理,麦积区藉河示范区的农、林、牧及其他土地利用比例已由98年底的59.1%、11.45 %、1.66%、27.79%调整为现在的 30.81%、52.79%、5.24%、11.19%。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3.1%提高到44.8%,治理程度达到93.28%。尤其是在工程实施中,我们采取适地适树大力发展苹果、葡萄、大樱桃、仁用杏、桃为主的经济林拳头产品,推动了经济林果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使人均经济林果生产用地由治理前的0.3亩上升到现在的1.35亩,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884元提高到现在的1694元。实践证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林果业,不仅能增加群众收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还可以提高区域内经济的效益和为群众的脱贫致富奔小康打好坚实的基础。

-5-

3. 综合治理与产业开发的有机结合

在这几年的示范区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把综合治理与产业开发相结合,狠抓产业开发建设,在稳产、高产农田数量增加的基础上,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发展林果、畜牧、蔬菜支柱产业与实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宜田则田,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综合治理,整体开发。目前,突出三条高效示范流域,已在示范区形成了几条示范产业带,如花牛镇北山流域建成的千亩“黑红堤”葡萄示范带和半山以梯田粮果间作的高效农田种植带,以及沿川区形成的以苹果、葡萄、蔬菜为主的经济林果示范带。社棠镇中山流域把原来零星分散的果园发展改造建设成为集中连片,统一管理的万亩葡萄果品基地;东山建成以仁用杏,大樱桃为主的干果生产等一批以经果林高效建设的果品基地。通过综合治理解决了道路水利不配套,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问题。使示范区的流域治理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种粮模式为粮果间作,以经济林为主,农、林、果、水、路全面发展的模式,改变了过去粗放的经营方式为集约化产业开发化的林果基地,使流域内群众的经济收入有了显著的提高。

-6 -

4. 综合防治措施的技术配臵

麦积区藉河示范区工程建设在这几年的实施中突出以小流域为单元,建设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它是由基础工程中的各个体系工程组成,但是要成为一个有机的工程整体,必须把体系中的点、线、面单项工程通过一定的纽带加以组合,达到合理安排土地,优化资源配臵,实现稳产、高效、美化的目的。

在工程实施中,每一项工程措施我们都是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和各种技术规范放线施工。

4.1梯田在实施中,从规划、设计、放线、施工,我们都严格按照“三田”标准选择土质良好、土层深厚,坡度小于25°、村庄附近、交通方便的地方修梯田,以适应机耕和灌溉。田块布设根据山坡地形大弯就势,小弯取直,沿等高线布设,田面尽量宽大。梯田区不能全部拦蓄暴雨径流的地方,布臵相应的排、畜工程,保证田坎的坚固稳定。

根据示范区的实际情况及几年的实践经验证明,水平梯田是适宜本地区的梯田修筑类型,除此还有隔坡梯田和软埂梯田等几种形式。对历史上长期耕作形成的分布零乱的坡式梯田,进行了改造,如甘泉镇的东山,改造时首先根据旧梯田总的分布规律,将大体上等高的地坎连成一条水平基线,并按地形的总坡度设计出水平梯田的田面宽度,然后在基线之间本着修筑省工,易于并块的原则,确定水平梯田的台数。从耕作、灌溉、修筑工作量出

-7- 发,依据国标,结合《天水市梯田建设管理办法》,田面宽度定在8-40m之间。缓坡田面宜宽,虽土方移运量增大,但修筑时方便,机修效率也高,而且以后耕作效率也高。陡坡田面宜窄,要求大于8m。

水平梯田施工定线是将规划设计要求的各地块走向、长度、田宽、坎坡、坎高等具体数值定于实地,为梯田施工作好准备。地坎定线的步骤:

(一)在计划修水平梯田的坡面正中部位,由下到上垂直等高线定一直线,作为基线。

(二)根据原地面坡度α设计的地坎高Η、田面宽度Β,埂坎坡度β,计算出田面斜度βL。H Β βL= = sin α sin α(ctgα-ctgβ)在基线上由上到下按逐台βL分别量出各点,此叫做埂坎基点。

(三)以第一个埂坎基点为起点,用手水准或水准仪分别向基点两侧,每10-20米定一等高点,连接各点即得第一条埂坎线。依次类推,定出其余埂线。

水平梯田的施工在示范区建设初期是以村为单元,村村动员,联合作战的形式,随着示范区规模的增大,逐渐发展成专业队形式的机修梯田。并公开向社会招标,选取机械和技术先进,优良的专业队竟标以确保机修梯田的进度和质量。梯田技术的实-8 - 际操作和利用在南沟千亩机修梯田及横河峪机修梯田和甘白沟机修梯田、桥子沟等流域的梯田实施中尤为突出。

梯田修成后为了提高地埂利用率,我们根据梯田的形式在地埂边栽植侧柏、塔柏、刺柏等常绿乔木并在花牛、社棠、马跑泉南北两山推广以绿化、美化城郊环境;在高埂连台坎上栽植花椒,以提高地埂利用率,这已在甘泉、社棠大面积推广;还有隔坡梯田的地埂上或软埂上种植地埂苜蓿和红豆草,以增加梯田的稳定性并提高梯田地埂的利用。

4.2造林工程在实施中先进行工程整地后栽植的方法以提高树苗的成活率。工程整地有水平台、方格网、鱼鳞坑、丰产坑等多种形式。实施前先用水准仪打桩定出水平台、方格网和鱼鳞坑的控制点,再放线施工。

整地可以蓄积降雨,提高土壤水分含量;消灭病虫害和杂草,改善林地卫生状况,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和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等立地条件,使之有利于林木根系的迅速生长和发育,提高幼林的抗旱能力。

水土保持林的造林整地措施,要求对地面植被的破坏限于最小程度。整地深度是整地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据有关试验,各种整地翻松的土层,以40厘米、60厘米深度的含水量最高,尤以中层(20~60厘米)蓄水保墒能力最好。整地时间按排在造林的前一年进行,至少需提前半年时间,面且多安排在雨季的前期。根据实践示范区通常采用的整地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9- ㈠反坡梯田整地:反坡梯田适用于坡面完整、土层深厚、坡度15—35˚的荒坡上。修筑方法是按照荒坡地形沿等高线自上而下,里切外垫,把田面修成一台台里低外高,形成5—10˚的反坡梯田。后坎为60左右,前沿土埂倾角不应大于45˚。田面宽度根据地形和坡度大小各不同,缓坡宜宽,陡坡宜窄,在15—25˚的斜坡,宽度宜为2米或更宽些,在25—35˚的坡地上可为1.5—2.0米,田面长度一般为5—6米。反坡梯田的水平间距为2—5米,干旱地区可加大到4—6米。修筑时将肥土堆在上方,修平后梯田外坡为自然软埂,不用拍牢打实,接着将田面生土深翻30—40厘米,碎土整平,还原表土。树苗栽在距外缘田面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处,该形式多用于荒坡和梁峁防护林带的栽植,如甘泉镇的东山林带和花牛镇北山梁峁防护林带。

㈡水平阶整地:水平阶整地适于坡度较缓、土层较厚土壤水分较好的阴坡、半阴坡或半阳坡。修筑方法是沿等高线挖成一条内倾斜5˚左右的窄台阶,宽度因地形而定,一般宽一米左右,向内侧坡约60˚,长度依地形而定,阶间距离3—5米。植树于阶面二分之一处。该形式多用于坡面造林和梯田地埂栽植经果林及沟坡水保林建设,如中山沟流域的经果林建设。

㈢水平沟整地:水平沟整地适于30˚以下的荒坡。修筑方法是沿等高线开沟,沟口宽0.6—1.0米,沟底宽0.5—0.6米,沟深40—50厘米,沟长10米左右。沟的内侧坡、外侧坡和植树斜坡均宜缓不宜陡,避免塌落。沟内的土壤翻下筑埂,土埂顶宽20 - -10厘米,上下沟间距5米左右。沟底要水平,若不平时应每隔3—5米做一土埂隔开,保持段内水平,防止径流集中、冲毁工程。埂要拍实,植树于土埂内侧坡中部,控沟时,可在挖水平沟处先将1米宽的表土层铲下培于下方,然后再把从沟里控出的心土盖在表土上培埂,植树于斜坡表土处。适宜营造水保林和薪炭林,如桥子沟的荒坡绿化。

㈣鱼鳞坑整地:鱼鳞坑整地适于梁峁坡以及支离破碎的沟坡和地形复杂的造林地。方法是沿等高线挖近似半圆形的坑,长径80厘米左右,短径50厘米左右,坑内深翻约30厘米。坑的外缘筑一半圆形土埂,埂高10—15厘米,呈半月形,并在上方左右两角各斜开一道小沟,以便引蓄更多的雨水。坑距1.5—3.0米,按品字形排列。为了利用表土,控坑时,先将表土挖出堆于坑的上方,再挖心土培于坑的下方,筑成半圆形土坑,筑牢拍实,最后将表土填在坑内,植树于坑中。

㈤坑穴整地:坑穴整地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整地方法,适于缓坡和陡坡各种地形地带。方法是按等高线挖成一行一行的树穴,穴径40—50厘米,穴内深翻30厘米,穴间距1.5—2米,按品宇形排列,树苗截植在坑穴内。

㈥带状整地:带状整地适于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平缓荒坡,沿等高线翻地,带宽与带间距离应根据有利于保持水土和幼林成活生长以及造林地植被状况和种植点配臵等要求来确定,一般带宽1—2米,间距3—5米。带状整地的优点在于既省劳力和费用,-11- 又能蓄水、保墒。大面积整地时,使用畜力进行犁耕,耕翻后在每带下坡边沿修30厘米的土埂。

㈦是畦状整地:也就是网状格整地。具体做法是先从坡地下部开始沿水平线开挖,向下翻土,筑埂,按株行距间隔1.5—2米,筑一硬埂,网格“品”字型排列,在畦格间于株距中间打一小土挡,形成畦状。适用的对象是20˚以下的坡耕地和降雨量较少的平缓造林地。适用的林种是防护水保林和生态经济林。

㈧是高龚台田整地:具体做法是按行距开沟筑面宽1—1.5米,高40—60厘米的龚,形成台田,居中植树,适用的对象是低洼积水造林地,营造农田防护林和护岸林,在山地造林中一般不采用。

㈨集水盘整地:也叫畦盘整地。此法适宜于地势平缓,土层较厚,降雨稀少的坡耕地,营造生态经济林和林草间作林。具体操作方法是:按照株行距,以栽植点为中心,自上而下翻土,修筑面宽1.5—2米的畦带,在株距中间打一小土档,外埂培高20cm,宽25 cm,拍打成硬埂式保护带,畦面修成水平。再以栽植点为中心开挖上口半径80—100cm,下底半径30—50 cm,深60—80 cm圆锥体,呈漏斗状集水穴,回填熟土深30—40cm,坑上外露30—40 cm,有利集雨于根际,栽树于正中央。带间距1.5—2m,带间间种牧草、豆类、蔬菜、中药材等,形成复合种植,可提高前期效益,是坑旱造林的一种有效形式。

示范区造林方法常用的有植苗、播种、插条三种。

- -12㈠植苗造林:就是把苗木栽植在造林地上。植苗造林的关键是护好根,选好苗,深栽实砸。大面积的水土保持造林一般用1—2年生健壮苗木,其条件是茎杆粗壮,木质化程度高,顶芽饱满,根系发达,主根直而粗,须根多,无病虫害和损伤。因此在起苗、运苗、植苗过程中,要严格注意保护苗木根系。在起苗时不要伤根太多,最好不伤根。运苗时泥浆蘸根,包扎湿草,防止根部干枯或发烧腐烂。苗木运到造林地要及时将苗木假植于阴湿的地方,边栽边取。针叶树应丛起丛栽,带土移栽,边起、边运、边栽,勿使苗木过夜。植苗时所挖的栽植穴应比苗木根系稍大,使根系舒展。一般大苗深栽40厘米以下,一般小苗或容器苗的栽植深度也应在20厘米以下,使根部脱离干土层。栽后埋土要实,使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栽植时无法带土的苗木,一般来说采用一提、两踩、三培土的栽植方法效果比较好。具体操作是:苗木直立穴中,第一次培土后先将苗木微微上提,使根系舒展,然后踩实,再第二次培土、踩实、第三次培土后栽植穴已填满,不再踏实,可起松土保墒作用。植苗造林主要在春季进行,秋季、雨季也可以根据墒情进行。

干旱是示范区营造水土保持林的一个最主要的不利因素。多年来广大群众在实践中摸索了许多抗旱植苗造林的技术措施。主要有:

1、深栽浅覆:造林时将植苗穴挖深到湿土层,覆土时不填满坑穴,以存蓄雨水;

-13-

2、截干造林:对萌蘖力强的树苗,可采用截干造林。截干工作在掘苗时或栽植后进行,留桩高度应离根头5—10厘米,栽后用土埋住,以利萌发新条;

3、穴面覆盖:植苗后,在穴面盖上一层茅草,或在穴面覆盖一层虚土,或在穴面覆盖塑料薄膜,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穴内湿润。

4、压埋苗干:对苗龄较小的阔叶树种和松柏针叶树种,植苗时将苗干顺坡压倒,埋上湿土,待苗木发芽时,揭去土盖,扶正苗木;

5、修剪枝条:造林后将树苗上的枝条剪短,或剪去大部分枝条,减少并调整苗木蒸发与水分吸收之间的平衡关系;

6、带土栽植:造林时采用泥土护根的办法,如苗根带土栽植或苗根蘸泥浆栽植。

㈡播种造林:又称直播造林,就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上待其发芽,生长成林,是造林方法中操作简便、造林费用较低的一种方法。对于一些不易发芽的大粒种子,以秋季播种造林较好,但应在封冻前播种完毕。播种方法有:

1、撒播:就是将林木种子均匀地撒在整好的造林地上,用耙子耙一遍,使种子不露地表。一般小粒种子可用此法。

2、条播:就是把林木种子均匀地播种在已开的沟内,然后覆土。在面积较大的造林地上还有耧播或播种器播种。一般小、中粒种子可用此法。

- -143、穴播:即挖穴点播,播后覆土拍实,适于地形复杂、支离破碎的造林地。一般大、中、小粒种子均可用此法。

(四)插条造林:包括压条、埋条造林。用于插条造林的树种主要是杨柳类,如小叶杨、青杨、旱柳等。插条造林季节以春季较好。常用的插条造林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插条法:从生长健壮的无病虫害的中年母树上采集1-2年生的枝条,粗2-3厘米,截成长35-50厘米的插穗,上端稍平,下端削成马耳形,直插或斜插在造林地上,踏实,外露5厘米左右。

2. 插干法:用于较粗的干条(约3厘米以上),因插干长度不同,可分低干和高干两种,低于造林适于大面积栽植,干长50-60厘米,在造林地上挖穴,将干条插入坑内,掌握深埋、砸实、少露头的原则,填土踏实,上端与地面平或稍露出地面,高干造林适用于四旁绿化,干长3米左右,小头直径8厘米,挖坑深栽0.5-1.0米,分层埋土踏实。

3. 压条法:因枝条在植穴中的形状不同可分为:(1)弓形压条法:多用于比较干旱的沙土地区栽培杨柳树,采用长约1米的枝条,两端埋入坑中,使苗条成弓形。一般早春压条弓背与地面平行,秋季压条弓背略低于地面,雨季压条弓背略高出地面。

(2)环形压条法:将2-3根枝条,编成直径20厘米左右的圆圈,直立放于坑穴中,或结合塬边筑埂平压埂底,外露枝条

-15- 10厘米左右。

(3)交叉压条法:在造林地上挖成长50厘米左右,宽30厘米左右的长方形坑穴,将两根枝条交叉放入坑穴内,枝梢分向两端露出地面10厘米左右,填土踏实。

(4)埋条法:适宜于湿润的河滩地和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一般用犁开沟、把杨、柳条子平放沟中,头尾相重叠,再以犁覆土压实。条子用2-3年生的,长50-80厘米,去年侧枝的用全埋法,覆土厚约3-5厘米,保留侧枝的,覆土后侧枝露出地面3-6厘米。

造林季节主要是春、雨、秋三季,总的要求是春季要早,雨季要抢,秋季要晚。

(一)春季造林:春季造林应当在当地土壤解冻至树木发芽前进行,我区示范区春季造林时间,一般是从3月初开始到4月中旬结束,我区植树节前后正是春季造林的大好时节,春季造林是习惯上的一个最主要的造林季节,可以采用植苗、插条、播种等各种方法进行。

(二)雨季造林:雨季造林时间,根据实践,过迟虽然发芽成苗,但植株幼嫩,木质化不好,根系太浅,难以越冬。雨季造林一般适于油松、侧柏等针叶树,进行苗根带土上山造林和容器苗造林,以及容易发芽的枝条、毛条、狼牙刺等树木种子进行播种造林。

(三)秋季造林:秋季造林应在落叶后,封冻前进行,一般 - -16是从10月中旬开始至11月上旬结束,秋季造林通常适于播种大粒种子、硬壳或不易发芽的种子,如山桃、山杏、西康、扁桃、文冠果、酸刺等。若秋雨较多,也适于植苗造林和插条造林。

以上造林的方法在麦积区藉河示范区第一苗圃和第二苗圃都在大力推广运用。

4.3水保工程建设。在实施中,我们严格遵照国家、部委及省、市颁发的各项技术标准规程,规定专人组织测量,规划,论证然后进行招投标组织实施,验收。

㈠谷坊建设

谷坊的类型有土谷坊、石谷坊、柳谷坊三种不同结构,在示范区各流域里,根据地面组成物质与当地条件,可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结构。

(1)土谷坊:在土质沟床和石质沟床都可修建。坝高在2-5米之间,坝端开挖溢洪道排泄洪水。

(2)石谷坊:多修建在土石山区的石质沟床上和黄土丘陵区的石质沟床上。石谷坊主要有干砌阶梯式和浆砌重力式两种。

(3)柳谷坊:根据流域沟道中树木较多,分布广泛的情况,就地取材,利用柳桩等其它易扦插成活的植物,在土质沟床中双排编稍,中填石块,内坡填土修建谷坊。

谷坊的高度按照所在位臵的地形条件,在2-5米范围内确定。谷坊的间距一般在下一座谷坊的顶部大致与上一座谷坊基部等高。根据谷坊高度和沟道比降求得。

-17- ㈡沟头防护

沟头防护工程分蓄水形和排水型两大类,示范区根据沟道发育情况和沟头附近的地形地质条件,一般在沟头以上坡面成簸箕形且坡面来水量较少时,选择围埂式或围埂蓄水池式防止径流进入沟道。在沟头以上来水量大,沟头形成陡崖陡坡时,选用跌水式或县臂式沟头防护工程。

为了合理确定沟头防护的数量,规划中通过实地查勘和调查研究,按照不同类型区,选择典型小流域利用万分之一的地形图进行典型设计后推算求得。

㈢水窖建设

在示范区的总体规划中,没有水窖的规划,但是随着梯田、水保林和经济林果数量的增多,以及流域内广大群众的强烈申请要求,在示范区建设的第三年之后,我们在每年的设计中都将其列入了重要内容。

根据各流域的特点,水窖一般布设在村旁、路旁,有足够地表径流来源的地方。窖地必须有深厚坚实的土质,距沟头、沟边20米以上,距大树根10米以上。

水窖分井式水窖和窑式水窖两类

一般来水量不大的路旁,修井式水窖,单窖容量30-50m。在路旁、果园、坚实的崖坎,要求蓄水量较大的地方,修窑式水窖,单窖容量在100 m左右。

窖体由窖筒、旱窖、水窖三部分组成。窖筒(上接地面窖口,- -18

33供取水用)直径0.6-0.7m,深1.5-2.0m。

旱窖(不蓄水部分)上部与窖筒相连,深3-5m,直径向下逐步增大,到散盘处直径3-4m。

水窖(蓄水部分)深3-5m,从散盘处向下,直径逐步缩小,到底部直径2-3m。

窖口直径0.6-0.7m,用砖块石砌成,高出地面0.3-0.5m。沉沙池:位于来水方向路旁,距窖口4-6m,池体成短形,长2-3m,宽1-2m,深1.0-1.5m,四周坡比1:1。

进水管:圆形,直径0.2-0.3m,在沉沙池从地表向下深约2/3处,以1:1的坡度向下与旱窖相连。

在示范区的水窖类型中,根据地形和土质多为井式水窖,从窖口开始,按照各部尺寸垂直向下挖,在窖口处吊一中心线,每向下挖深1m,校核一次直径。

4.4道路建设

示范区总体规划中,道路建设没有作为治理措施进行规划,但在我们实施的过程中,流域内的道路建设是主体工程投入产出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的网络通道,是生态经济系统能否高效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每年的实施规划中,我们都严格按道路网的设计规格,施工质量标准和主体工程的分布情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打破三界,有序地通过机械和人工配合的形式建设好了乡村公路,田间道路,克服了以往那 种拒修、改线、降等,给工程的管理和运行造成困难的局面。

-19-

5.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与实施

麦积区藉河示范区工程建设在实施中,我们根据当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方针和城郊型水土保持示范区的要求从规划到实施都引进了一些高科技的技术和产品,以增加示范区建设的带动效应。

在水保林和经果林建设中,采用开挖沟、挖大坑和地膜覆盖,套保水袋,蘸生根粉,喷洒旱地龙等先进的栽植方法,提高苗木根系舒展空间和防旱抗旱能力,以提高植树的成活成材率。在新品种的引进过程中,通过前几年的实践,我们在花牛镇北山、社棠镇北山和马跑泉南山分别引进栽植了天水1号沙棘,四倍体刺槐,毛白杨等水保林种及火炬树、五角枫、小叶女贞、高山黄杨、塔柏、刺柏、侧柏等多种常绿树种,在经果林建设中引进了高、新、稀有品种如美国大樱桃、黑红提葡萄、红苹果、酸苹果、仁用杏、金太阳杏等一系列新品种优质果品苗,提高了果品质量,调整了产业结构,发展了流域经济。

在水利节水灌溉方面发展了喷灌、滴灌和管灌并利用水窖在北山建成塑料日光温室,发展有效灌3600余亩。

- -206.示范区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的模式

麦积区藉河示范区工程建设是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推行三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实施展开的。在工程的管理上我们根据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的有关文件,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和资金报帐制。

林业生态工程中的病虫生态控制 篇6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病虫生态控制

森林中的病虫一旦都被人类彻底消灭,那么森林也会随之逐渐的消亡,那么为什么病虫会有如此大的威力呢?究其原因是一定数量的植食昆虫和病原物的存在会促使森林中的林木时为防止大范围的病虫危害,而时常保持高度的警戒性,林木与病虫的协同进化使生态系统得以正常循环。但一旦病虫消失,则林木的抵抗灾害的能力必然随之会逐渐退化,因此为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控制林业生态工程中的病虫生态十分必要,人们必须控制病虫害的数量在一定效益阀值内。

一、林业生态控制的含义

林业生态工程一项人工复合的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主体是根据林学和生态学进行设计和制造植物,同时面对的不是单一区域而是有着多种种类的区域为研究对象,关注整个林业生态系统内不同物种的关联协作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我们国家在平原、沿海地带、长江黄河上游、太行山区防护林体系等地方都为进行林业生态控制建设启动了具体目标不同的生态保护工程,但根本上,林业工程建设的目标是保护、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提升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效益,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经营。

二、林业生态控制措施

控制病虫即生态控制的关键就是对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制约因素进行协调控制,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状态,避免出现某种因素数量过大或不足而导致功能失调的情况发生。控制病虫害的必要措施不仅包括去除那些直接作用于寄主的有害生物,还要去除间接通过森林的生态环境影响宿主的有害生物,无论直接作用还是间接影响对于森林生态防治的危害都是十分巨大的,只有消除了才会真正抑制病虫害。在具体的森林成长流程中,森林区位的选择、造林设计、树种的挑选、栽植的密度、培育管理等等对于森林的生态灾害控制都会有影响。

为了控制生物灾害的危害,就必须要把控制病虫的工作中心转移到林业生态上来,只有顺应了林业生态建设的要求才能有有效控制病虫,因此,控制病虫不能仅仅关注病虫而应该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为着眼点开展对病虫生态控制机制的研究。

目前,在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森林生态系统组分大多很单一,单一极易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低,引发病虫在灾害的发生。因此在开展工程建设中,林业生态系统林木必要保证多样化,才能促成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型,积极生态型防护林。林业生态建设中,必须要搞清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生态功能是作为森林最重要功能,因此在实践中也必须要以生态效益为主,但是适当经济效益的也要兼顾到。其次,森林中乔木、灌木、草的种植比例不可相差过大,保证比例合理,在进一步研究乔木、灌木、草的多样性和昆虫和病原物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更能确定森林生态控制程度,科学的配置对于森林稳定性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病虫的生态控制技术标准。在经过了艰苦的调查之后获得了。

江西赣州马尾松林中的灌木层植物多样性指数与马尾松毛虫的数据,同时对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两者间存在负相关,植物种类越多,毛虫数量越少;反之亦然。所以我们得出结论,要想保持调查林区马尾松毛虫的数量稳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即造不成灾,灌木层植物多样性指数也应在 2.67。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马尾松毛虫发生与化防、生防、总防治率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它们中间都有关系,总防治率、生防率与发生率成负相关,发生率与化防率成正相关,其中生防率对发生率的效应为-0.2926[6],从分析数据中可得到生防率对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影响最大,因而生物防治成为目前调控病虫的主导措施。

另外,对于森林树种灾害的特定阀值的了解也相当关键,那么什么又是特定阀值呢?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当有害植物的的密度超过一定数值或非生物有害因素指标达到一定一定程度时,林木的健康成长就会出现问题,会出现慢慢枯萎的现象。将有害植物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虽然林木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病虫的影响,但是不会出现林木的枯梢,仍然能保持良好的生态效益。所以,对与不同生物灾害的生态阀值的研究是提高林业生态工程质量和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的必然选择。

最后,病虫的生态控制还要研究病虫的生态学,根据寄主、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来实现森林的生态系统的调控。生态学的研究主要涉及各种物种的空间分布、数量关系、物种间关系等,通过研究生态学,了解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物种的参数对于林业病虫的防范很有用处,由于这些参数会与天敌、总防治率的关系相挂钩。并且,以目前的科技水平,调控病虫的主要措施就是生物防治,所以生态学中的这些影响病虫的因子的研究会帮助人们了解环境、寄生、生物三者的关系,生态系统更加优化协调。

三、病虫的生态控制中出现的问题

病虫的生态控制中有许多需要人们需要关注的地方。首先是疫苗的问题,随着环境保护观念的不断深入,全国不少地方都开展了退耕还林的工作,但是往往由于林农或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防范措施导致疫苗出现不复检或是不检疫,最终森林的生长不如预期,损失惨重。因此,特别重要的是在源头上防范病虫;其次是抗性育种的问题,选择抗病虫品种可以有效的提高防病虫的能力,忽视品种的选择也必然会降低,因此,抗性育种是防范的基础;第三,检测的问题,在培育林木过程时全程都要有检测,一旦监测滞后则会对防范造成大灾难,早期问题一般都还让你容易解决,时间长了记忆失控,难以控制;最后是防治问题,科学、药物,杜绝过度使用,盲目的使用会病虫的抗药性的增强,进一步造成生态控制的难度加啊大。

四、小结

林业生态系统最根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有利于森林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物种可以协调发展,并且真正实现生态效应、社会效应与自然效应有机统一,各因子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同时促进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过程时也要关注森林病虫可持续控制措施的运用,其中更关键的就是生态控制病虫。

参考文献:

[1]欧阳革成, 等. 森林病虫损害的可持续控制[J]. 中国森林病虫, 2003, 22(1): 15~16.

[2]王礼先, 等. 林业生态工程技术[M].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尤德康, 等.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组织与管理[M].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2.

[4]罗永松. 灌木层物种多样性与松毛虫发生相关关系的调查[J]. 森林病虫通讯, 1997, (2): 34~35.

永武高速边坡生态防护工程技术 篇7

1 永武高速公路环境概况

闽西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属于多山地和丘陵地带,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永武高速公路便穿梭在这青山绿水之间,是连接闽粤两省的要道。在加紧加快建设高速公路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可能改变自然景观,破坏生态系统,引发地质灾害等等。根据全省构建“三纵四横”高速公路网的总体规划,今后还要继续推进高速公路建设,高速公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已经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交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 边坡生态防护的发展前景和生态防护原则

2.1 边坡生态防护的发展前景

边坡防护分为两类:一类是工程防护,另一类是生态防护。工程防护主要是用在地质条件较差地段,为保持边坡稳定而采用的边坡防护措施,常见的防护措施有三合土抹面、喷混凝土、浆砌片石护墙、挂网喷锚、挡土墙、抗滑桩等。在以往的高速公路建设中,边坡防护对其稳定性考虑较多,通常采用单纯的工程防护,而对生态防护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被破坏的植物得不到恢复,边坡与自然环境不相协调,视角比较生硬,不但缺乏美感,而且还会产生光声污染,甚至局部环境恶化。生态防护主要是植物防护及植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边坡防护措施,它能有效地改善道路景观,营造生态环境,以实现边坡防护和景观绿化两大功能的完美结合。生态防护不仅有利于边坡的稳定,而且还可恢复植被,吸收噪声,减少太阳辐射,净化大气污染,调节局部小气候等特点,这种防护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也是边坡防护发展的必然趋势。

2.2 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的原理

边坡生态防护技术是基于生态工程学、工程力学、植物学、水力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利用活性植被材料,结合其他工程材料在边坡上构建具有生态功能的护坡系统。通过生态工程自支撑、自组织与自我修复等功能来实现边坡的抗冲蚀、抗滑动和生态恢复,以达到减少水土流失、维持生态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及美化环境等目的。一般认为生态防护的主要作用机理是植物根系对边坡土体的三维锚固作用。植物的垂直根系穿过坡体浅表的松散风化层,锚固到稳定层,起到锚杆作用。在土壤表层及下覆风化残积层中盘根错节的根系,可视为三维加筋材料,可增加土体的凝聚力值。另外,植被的蒸腾作用对地下水系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对土体的自我调节功能也对边坡防护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3 生态防护原则

如何因地制宜采取合理的办法来进行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恢复及环境治理是人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要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植物群落,营造出一个具有生态功能、美学功能和游憩功能的良好景观格局,树立尊重自然、恢复自然的理念,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原则。为此,边坡生态植物的配制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

1)应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外界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合理种植;

2)应构建草、灌、乔三位一体的多层次的复杂的自然群落结构,以增强抗外界干扰的能力;

3)应遵从生态位特征,从空间、时间和资源生态位上来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物种间的直接竞争;

4)应遵从互惠共生的原理,协同植物之间的关系。

3 永武高速使用的边坡生态防护技术

针对永武高速公路复杂的地质和自然环境条件,在本地植物资源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初步筛选出绿化效果好的木豆、猪屎豆、银合欢、紫穗槐等豆科灌木护坡,其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能逐步增加坡面土壤肥力,从而逐步改善坡面土壤结构,有利于其他植物的生长,实现植物护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增加边坡植物的适应性,补充马塘草、接骨草等本地乡土植物品种与各种不同的优势草种,如高羊茅、百喜草、狗牙根进行组合,种子总用量为33 g/m2。灌草结合的护坡形式充分利用了草本植物速生、覆盖率高,以及灌木植株较高、冠幅大、根系深的优点,发挥了植物间的互补依存关系,达到了生态防护的效果。

植被护坡的方法有多种,下面逐一介绍各种护坡方法:

1)浆砌片石骨架植草护坡。

浆砌片石骨架植草护坡是指用浆砌片石在坡面形成框架,在框架里铺填种植土,然后喷播植草的一种边坡护坡措施。适用于边坡高度不高且坡度较缓的各种土质、强风化岩石边坡。在永武高速边坡防护工程中主要采用在部分路堤边坡防护上。

2)客土植生植草护坡。

客土植生植草护坡是将保水剂、粘合剂、抗蒸腾剂、团粒剂、植物纤维、泥炭土、腐殖土、缓释复合肥等一类材料制成客土,经过专用机械搅拌后吹附到坡面上,形成一定厚度的客土层;然后将选好的种子同木纤维、粘合剂、保水剂、复合肥、缓释营养液经过喷播机搅拌后喷附到坡面客土层中。该法适用于坡度较小的岩基坡面、风化岩及硬质土砂地。在永武高速中主要适用于路基下边坡及坡率不小于1∶1.25的路堑坡面上。

3)三维植被网植草护坡。

三维植被网护坡是利用植物结合三维土工网等工程材料对边坡进行加固。三维植被网护坡技术综合了土工网和植物护坡的优点,起到了复合护坡的作用;土工网不仅具有加固边坡的功能,在播种初期还起到防止冲刷、保持土壤的作用,对减少边坡土壤的水分蒸发,增加入渗量也有良好的作用;同时具有吸热保温的作用,有利于种子发芽、植物生长。适用坡度较缓的各种土质、强风化岩石边坡。但是现在的土工网垫大多数以热塑树脂为原料,塑料老化后,在土壤里容易形成二次污染。

4)土工格室植草护坡。

土工格室植草护坡是指在展开并固定在坡面上的土工格室内填充改良客土,进行喷播施工的一种护坡技术。利用土工格室为草坪生长提供稳定、良好的生存环境。采用土工格室植草,可使边坡充分绿化,带孔的格室还能增加坡面的排水性能。适用于坡度较缓的泥岩、灰岩、砂岩等岩质路堑边坡。

5)

比较以上这些传统的防护类型,椰网植草防护类型有其环保性、保水性、抗腐性,椰子纤维网具有蓄水性强、使用寿命长、不易受病虫害侵害,在防止水土流失、恢复植被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并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气候的荒漠化土地等特点。可以说,椰网在治理沙漠化土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中具有相当的优势。

4 椰纤维网植草防护的特点

椰纤维植物保护护坡技术是指采用栽种固坡植物并结合椰纤地衣等工程材料,在坡面构建一个具有自身生长能力的防护系统,通过固坡植物的生长对边坡进行加固或美化的一门新生态防护工程技术。

它根据边坡地形、地貌、土质和区域气候的特点,经过生态保护护坡技术处理;在边坡表面覆盖一层椰纤维材料,并按一定的组合种植植物,通过植物的生长活动可在盘根坡面形成茂密的植被覆盖,在表土层形成盘根错节的根系,达到根系加筋、茎叶防冲蚀的效果;有效抑制暴雨径流对边坡的侵蚀,增加土体的抗剪强度,减少孔隙水压力和土体自重力,从而大幅度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同时固坡植物还能改善土壤属性、水文地质条件甚至地区小气候,从根本上改善边坡地质条件,对环境的美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椰纤维网的存在,对减少边坡土壤的水分蒸发,增加入渗量有显著的作用。价格低廉,养护成本低,治理效果好,已经逐步取代塑料三维网和骨架护坡,能使岩石上生长植被,在欧美国家已普遍应用。

5 椰网植草防护施工工艺

1)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材料、机械设备、人员配置等。2)坡率刷坡并进行坡表处理,坡面应倾斜一致、平整且稳定,将坡面松土或杂质清除,使其有利于与基材混合物自然结合。3)从坡顶向下铺设椰网至沟边内侧,铺展平顺,要拉紧,坡顶预留不小于50 cm,压在硬路肩或上护坡道平台下面,用ϕ8“U”形钉牢固,椰网横向搭接20 cm,并每隔1 m用“U”形钉进行固定,纵向搭接宽度20 cm。4)第一层基材:采用人工拌制的基材混合物倒入喷射机,然后喷射到岩石边坡上并达到5 cm~6 cm。5)第二层基材:喷射准备好的绿化基材草籽混合物1 cm~2 cm。两层共计6 cm~8 cm。6)草种喷播完后立即盖上无纺布。7)生长初期,应加强管理,定期向边坡洒水,定期施肥,养护成型。8)若在养护成型期内有较大降雨,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坡面受直接冲刷。

椰纤维植物护坡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公路及铁路工程中边坡防护中存在的大量水土流失、边坡被冲刷而导致失稳以及岩质边坡、高陡边坡防护等问题。符合边坡生态防护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在我国水土保持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6 结语

生态防护是以坡面长期稳定为目的,以保护当地自然植物群落结构、恢复生态系统、防止水土流失、减轻管理工作量为宗旨。随着高速公路、铁路的迅速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植被护坡技术将获得更为广泛的应用,同时植被护坡方法也将会更加完善,生态防护工程技术将获得更加广泛的开发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书套,叶慧海.高速公路环境保护与绿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周德培,张俊云.植被护坡工程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3]张伟雄,曹志强,黄小清.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技术探讨[J].公路,2003(8):41-42.

[4]乔卫国.高速公路边坡植物防护设计方案探讨[J].公路,2004(8):76.

[5]谭少华,汪益敏.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研究进展与思考[J].水土保持研究,2004(3):39-40.

[6]高民欢.高等级公路边坡冲刷理论与植被防护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7]叶建军,许文年,鄢朝勇,等.边坡生物治理回顾与展望[J].水土保持研究,2005(1):52.

园林景观工程生态铺装施工技术 篇8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园林景观铺装硬质程度逐渐增大, 给城市可持续生态景观带来较大影响。首先, 硬质路面透水性能较差, 雨天容易造成路面积水;地表积水未经土壤生态净化, 即通过下水道管网直接排入城市河道, 增加市域水系的生态负荷。其次, 硬质铺装对太阳辐射具有较强的吸热和储热能力, 尤其在居住区使用硬质铺装, 将使夏季更为炎热, 增强热岛效应。第三, 硬质铺装阻断园林生态地表径流。保护和节约资源是风景园林设计的核心内容。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工程实践推广采用生态铺装技术, 寻求景观工程与城市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铺装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新技术理念, 它强调环保、安全、经济, 着力于增强城市铺装的渗水性、降噪音性和抗滑性。渗水性是指雨水能通过铺装面渗透到土壤中或景铺装面组织排水, 渗透性能够缓解雨季园林积水问题, 加强生态水系统循环。降噪性是利用铺装材料的孔隙率吸收声波, 降低城市噪音。防滑性是指通过增大铺砖表面的凹凸程度而增大表面摩擦系数, 减少园林中雨季跌滑等事故。

2 常见生态铺装材料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生态铺装材料的种类越来越多。园林施工中常见的生态铺装材料。主要有混凝土类、砂土类、木制类、嵌草类等。

2.1 混凝土类

混凝土类透水铺装材料是以混凝土为基础材料, 渗入若干级配材料及辅助添加, 以改善混凝土材料的透水性能。通常, 透水率可以达1-15毫米/秒, 孔隙率在15%-25%之间。但是, 混凝土透水材料的基本原理是因为混凝土结构中存在的空隙, 如果空隙过大将造成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减弱。

2.2 砂土类

将各种不同粒径, 按照一定比例配置的铺装材料, 称为沙土材料。才将的砂土材料是砂砾和砂石混合物, 在园林施工中, 由于材料的限制, 也常将贝壳、小石子等块状、硬质颗粒纳入其中。根据砂土颗粒的大小, 还可以分为粗砂路面和细沙路面。粗砂路面也可加面层稳定剂作为路面铺设, 常作为内庭院、公园园路的铺设材料。风积沙作为常见的材料, 应用在风景区的道路铺设中可以使道路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细沙路面则运用在尺度较小的庭院景观中, 砂还是儿童游乐场所的理想铺装材料。

2.3 木制类

在园林施工中, 常就地取材, 采用木屑、树皮、木渣板等铺装材料。由木屑和树皮散铺形成的场地, 能够产生原生态的景观效果, 从性能上说, 具有较强的松软、透气等特性, 在施工也取材也较为方便。在应用过程中, 应该选择耐湿性较强的木料。市场中应用较多的木板铺装一般为防腐木。由于防腐木经过化学处理, 对于周围环境有一定的污染。木板路常应用在园路、游乐场中。木砖路面也比较柔软、舒适, 但需要进行防腐处理、成本较高、容易起翘, 常应用于园路中。

2.4 嵌草砖

嵌草砖有2种类型:一种为在块料之间留有空隙, 在其间种草;另一种是制成可以种草的各种纹样的混凝土路面砖。植草板是由高密度聚乙烯或PP塑料制成的连串塑料的连锁结构。嵌草砖和植草板由于承重有限, 适用于停车场、人行道、林下休憩空间、树池的地面铺装等交通与承载量不大的环境中。

3 生态铺装的渗水性

坚持“渗排结合”是生态铺装的渗水性施工的重要原则。根据路面铺装的渗排组合, 可以分为全渗透铺砖和半渗透铺装。

全渗透铺装由面层、基层、垫层、砂土层四层结构。首先, 铺装路面具有排水坡度, 施工中通常控制在2°至5°之间, 通过铺装坡度先将部分地表水排除;其次, 面层应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 能够实现地表水的缓慢下渗, 施工中面层材料可以采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植草等形式。

透水砖规格尺寸一般常用有100mm×200mm, 125mm×250 mm等, 厚度有60 mm、80 mm、100 mm等多种, 根据路面使用条件选用。渗水砖的渗水指标:采用渗水系数表示, 渗水系数平均值≥0.5 mm/s, 最小值≥0.4 mm/s。度Cc≥35, 抗折强度≥Cf4.0;用于小区道路、小车停车场, 抗压强度Cc≥40, 抗折强度≥Cf4.5。从表3-1中可见, 植草面层的透水率最高, 达4m/s;普通混凝土的透水率在1m/s;花岗岩的透水率为0。

第三, 基层常采用级配砾石。采用开级配水泥稳定碎石, 7 d抗压强度≥2.5~3.5 MPa, 水泥用量按4%、5%、6%剂量试配, 碎石的压碎值不大于30%。基层具有一定的蓄水功能, 能将面层渗透的雨水暂时集聚, 并以缓慢的的速度向垫层下渗。如果是半渗透性铺装结构, 基层还应具有一定的坡度, 能够组织蓄水的排放和调节。根据路面坡度和基层的蓄水调节能力, 在施工中还将设置部分地下蓄水空间, 成为垫层排水的缓冲地带。实验证明, 不同级配的垫层孔隙率不同, 孔隙率直接影响到垫层的蓄水能力。第四, 垫层。垫层材料通常是素土, 在施工中采用三合土、四合土或粘土等乡土材料较多。如果是半渗透铺装, 施工中应在基层与垫层之间设置防水层, 防止基层中的蓄水下渗到垫层, 影响排水效果。

生态铺装施工中, 还可以在园路两侧每隔开一定间距设置渗水井, 渗水井直接收集由基层组织的排水。渗水井的半径一般为15-30毫米, 间距根据园路承载的雨量控制, 一般在10-15米之间设置一处渗水井。园路两侧的渗水井通过管道系统将雨水排入城市河道。

4 生态铺装的阻热性

以混凝土为代表的传统铺装材料, 具有较强的吸热的储热性能。这使得在炎热的夏季, 混凝土路面白天吸收较多的太阳辐射, 铺装路面温度较高;晚上, 这部分热量被逐渐释放, 周围温度较高。硬质混凝土路面的使用, 将增强城市热岛效应。目前, 在园林施工中, 为了降低硬质混凝土路面产生的热岛效应。生态铺装通常采用植草铺装、陶砂铺装两种形式。

植草铺装, 即是在采用成片草皮或嵌草铺装的形式, 在园路中设置若干草皮, 其构造形态与透水铺装一致。

为研究草地和混凝土两种类型路面铺装的阻热量性能。笔者对两个生态铺装点 (即:草地和混凝土) 进行测量。测量地点为昆明市某住宅小区, 测量参数为总辐射强度, 测量工具为TBQ型太阳辐射表 (锦州322研究所) , 数据可以直接从仪器上读取, 测量时间为夏至日全天24小时。

从数据整理情况, 可以看出:草地下垫面的总辐射观测值呈现大致相同的变化趋势, 1点到6点五个观测点的总辐射值均为0w/m2, 7点至13点总辐射数值显著上升。草地下垫面总辐射的特点是, 白天与太阳辐射密切相关, 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 出现较大的辐射量;下午至夜晚时分能缓慢释放白天积蓄的太阳辐射总量, 使其在夜晚21点之前仍能保证其总辐射量为正值。

与草地下垫面相比, 混凝土下垫面上观测点总辐射数值呈现较不规律的变化趋势, 1点到6点五个观测点的总辐射值均为0w/m2, 而后在10点到12点的时间段内, 观测点分别上升至总辐射数值最大点, 在12时达到的总辐射数值最大, 约为415w/m2。与草地下垫面相比, 混凝土下垫面上的总辐射数值不到其一半;混凝土下垫面上总辐射峰值最小的点出现在11点时, 此时总辐射数值约为99w/m2。随后各点总辐射观测值开始下降, 直到17点至20点时间段内, 各观测点呈现负值, 21点后总辐射数值又回归至0线附近。混凝土总辐射数值的波动随太阳辐射的变化而变化, 由于混凝土表面的蓄热能力不强, 在太阳辐射减弱后, 混凝土表面的辐射热量从放热转化为吸热。

5 结语

生态铺装是可持续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铺装施工技术的关键是生态材料和铺装构造。生态铺装的核心目标实现铺装的透水性、阻热性、防滑性、降噪性。本文着重研究了生态铺装的透水性和阻热性。目前, 常见的生态铺砖材料主要是透水性混凝土、透水砖、生态植草等。生态铺装的构造可分为面层、基层、垫层和土层四部分。常见的生态材料有混凝土类、砂土类、木制类、嵌草类等。草地和混凝土面层具有不同的阻热性能。通过测定发现, 草地面层具有较好的阻热性。

参考文献

[1]侯光旭.对生态型停车场透水铺装结构的探讨[J].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2, (12) .

非工程生态技术 篇9

近年来, 随着时代的进步, 我国交通管理部门推出了“高质量、优水平、求环保、促和谐”的公路构筑新指导方针, 且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工程实例研究, 并且获得了成功的先行经验。总之, 把“生态”理念完整地融入到工程的“安全”中, 切实使构筑的公路“安全舒适”, 实现人与自然友好相处, 需要我们业内人士同舟共济地去合作、钻研, 把施工过程由“传统工艺”转化成“生态工艺”。

2 生态工法的概念内涵

生态工法是由生态工程演变而来的一种新型工艺。所谓生态工程是指在完整维护生态环境且减少人类建造工程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开展项目施工建设, 比如防止地面生态动植物及布局持续减少或接近消失的可能性发生, 并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态势。生态工法理论以生物学理论及生态学理论为依托, 在服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 实施项目建设, 让自然与人类友好相伴。所以, 生态工法理论一定要依托于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运用满足和辅助于自然保护的生态维护工艺, 编制出恰当的施工方案。

生态工法是一种促进环境和生态保护的项目建设工艺, 其没有确定的实施模式, 仅拥有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法则。它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构建丰富多彩的生态格局, 维护生态体系自我繁衍与生息, 防止建设工程造成生态体系的隔离化[1]。

相对于工程建设而言, 能基本维持原来的生态体系即是对周边环境最佳的呵护。然而, 使周边环境丝毫不受到影响亦是不可能实现的。生态工法理论不但重视工程构架的安全与稳固, 还特别重视生态系统的维护和延续, 使自然界原有的生物继续按照自身的规律生息和繁衍。比如, 依照生态工法的工程思想, 修建公路时, 公路土质挖掘护坡不允许进行大范围的浆砌圬工挡墙及护坡, 其原因是由于这样做必将导致一些植物的生长停止, 而应当设置可供养植物生存的挡墙及护坡。依托生长着的植物根系稳固住土壤且保护好边坡。生态工法的基本宗旨, 即为所拟定的项目施工方案将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干扰变成临时性的, 并且受影响的生态系统基本上可以恢复到原状。生态工法理论重点关注的是工项目建设的安全稳定和生态体系保护的融合关系, 从而实现对生态最小影响的工程项目建设。所以, 从项目拟定初期至工程建设环节, 应当一直在整个流程中贯穿着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 具体情况, 具体分析, 科学合理、恰到好处地实施项目编制和建设。

生态工法和传统工程建设工艺的区别还表现在以往的传统建设工艺只针对“有形”工程开展投资分析和核算, 而生态型建设工法在核算“有形”工程建设投资之外, 还特别关注社会所负担的责任及给周边环境带来的压力, 将二者合并起来作为总体投入来考虑。

3 生态工法的产生和完善过程

生态工法的学说最早出现于西方国家, 1938年德国著名工程专家率先推出了关于在治理河流湖泊时要最大努力的保持自然景观的原貌, 最大限度地减小工程建设给自然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的理念。

美国工程专家在1962年亦推出了生态工程理论, 他强调工程建设应当最小限度地干扰天然的生态条件、投入最小的人工开发规模, 尽最大努力保持原有自然生态体系的固有繁衍生息态势。1989年美国工程建设专家清晰地给出了生态型建设工法的定义和内涵以及其相应的适用区限, 提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密切关注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洽, 实现人类生活与天然生态条件双收益的愿望[2]。由此, 工程项目生态性建设工艺方法变成了一种研究性科目。1993年5月, 美国学术权威机构举办的行业学术会议上, 首次把工程建设的“生物工法”的含义确定为“促使人类生存和周边生态共同受益的循环经济运行规则”。

20世纪90年代末期, 我国台湾省着手实施且普及工程生态型建设工艺, 把它用到公路及河道水沟治理过程, 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2年8月, 我国政府开始全面贯彻落实这一科学指导思想, 并把它确定为:“生态工艺方法代表人类依托生态体系之间的深层次关联及开展生物丰富性繁衍和长久延续, 而落实以生态体系功能为立足点、安全目标为引导的建设工艺方案, 从而降低对周边生态的损害。”

4 生态工艺方法与传统工艺方法的对照

传统工程建设方法重视“稳定、优质、节约、高效”的思想理念, 关注构筑物的稳固性并同时兼顾低成本、外形美, 然而其几乎没有顾及对周边生态条件的保养和维护;而工程生态型工艺方法就将这两个要素同时给予高度重视。这二者的特性对照如表1所示。

在实际工程建设中具体的表现差异是:生态型建设工艺方法时属于多孔隙的、渗透性好的、满足于当地生物生长繁衍土质特性的;而传统工程建设方法为实体的、没有渗漏性的、铁筋混凝土材质的、人造材料不符合生物生长的需要。经过大量实践证明, 生态工艺方法是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维系的、构筑物坚固耐用的建造工艺。

5 具体建设项目例证

在公路项目建设过程中, 生态工艺方法的应用重点是展示在公路路基边坡的加固项目及河道沟壑治理工程上, 在存有山麓和丘陵地带应用比较广泛。在西方国家中, 因为大多数公路工程建设企业依照生态工艺方法的思路创建了大量的新工程产品, 促使生态工艺建设方法得到有效地发展和推广[3]。

5.1 路边护堤及挖方边坡施工技术要点

5.1.1 钢筋框石笼护墙

此护墙系经过美国一家公路工程企业研发出来的, 而且在欧洲的工业发达国家中普及运用, 是当今极为流行的生态护墙类型。

它的结构为:用铁丝编织成长方体空笼子, 铁丝网孔眼一般是7.5cm, 其所用铁丝需要提前给予热镀锌处理或在镀锌之后在喷涂塑性材料以做防腐之用, 尚可达到较强的耐拉、耐蚀、耐性变及连接紧固性。其网片在施工工地组合成空笼之后, 再装进相当坚固的10~30cm的鹅卵石或砾石。把装满卵石的铁丝笼子按层码好即成护墙。这种方式大多适合于坡度大小适当的坡面及坡根部挡护。由于其透水性强而且利用本地的零散天然石料, 所以施工投入费用相当低, 在土壤散碎山石边坡及高水位地带, 还有河道沟壑治理项目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其构架形态如图1所示。近几年来, 我们国家公路施工中也逐渐应用此项工艺, 然而, 由于其所用材料没有进行批量制作, 况且还没有制定出相应执行标准, 所以其普及趋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5.1.2 铁筋加筋生态护墙和塑料加筋生态护墙

增筋生态护墙, 基本是依托增筋材料布设于土壤之内, 构建成增筋后的护土构筑物, 从而加大边坡本体的稳固性能。护坡墙表观亦为添筋材料和涂层衔接且可生长植物, 所以叫做生态护墙。当今时期, 此类护墙可划分为钢筋增筋生态护墙及塑料增筋生态护墙两种类型。它的护墙高程可以接近到20m, 能采用数层垒砌, 运用到前后边坡护墙、桥段锥坡等区域。

5.1.3 框条护墙

此护墙是由美国公路工程企业研发且在其国内进行普及的。依托长短梁垂直交叉构建成盒形建筑物, 在其内部装进土石构建成垂直式护墙形态。由于每个梁之间存在空隙, 所以, 其接近于干砌石料护墙, 能渗透水, 可实现植物自由生长。

5.1.4 干砌块石挡墙

这是古老的砌筑技术, 旧称石坎, 为重力式石挡墙, 一般高度不超过6m, 用于陡坡或缓坡的坡脚防护。因采用当地石材和墙体, 石块之间有空隙、可透水, 适合生物生长繁衍, 故为最古老的生态工法之一。

5.1.5 开挖裸露自然边坡

适用于稳定的岩石边坡, 其天然的岩石地质纹理也是美丽的景观。坡面岩缝中多年后会长当地植物, 体现生命的力量。局部不稳定处可采用点锚式锚杆加固。局部落石部位可用点锚式锚杆和金属联合网联合防护。

5.1.6 坡面植生防护

有挂网客土喷播植生防护、框格喷播或袋装植生防护等, 国内应用较多。采用草本与灌木植物混播效果较好。早期养护成本高。在灌木株成片后, 坡面初步形成水土保持系统, 当地植物开始生长恢复。目前国内工程应用较多, 多按绿化景观工程实施。

5.2 河川溪沟改造工程

美国研究开发了能透水的水渠生态工法和河溪护岸生态工法。如HILFIKER公司的钢筋箱石笼铺底水渠, 可使水渠底透水多孔, 适合水生物生长。PRESTO公司的GEOWEB土工格室系统铺砌成砂土水渠, 适合季节性水渠和中低流速的水渠, 能排洪、透水和适合植生。

6 结语

当前, 在我国推进建设以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及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和谐社会进程中, 如何将生态技术应用于我国的公路建设, 并使建设的公路真正达到安全、舒适、环保、和谐的目标, 需要政府、工程技术人员及环境生态人员等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国公路工程中实施生态工法还刚刚开始, 缺乏系统化。如何理解生态工法的内涵并因地制宜地加以实践是关键。

摘要:阐释生态工法的本质含义、历史进展、实际例证和其在国内外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具体运用以及施工技术要求, 给出相关指导策略。在思想上要摒弃传统式的理念, 向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观念转变。在建设方案设计时要重视从“传统工艺”转入到“生态工艺”的过程。

关键词:公路,生态工法,施工技术,应用规程

参考文献

[1]董小林, 张晓峰.西部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J].交通环保, 2003 (2) :33-34.

[2]李玉娥, 杨华军, 余广川.洛三高速公路弃土场、取土场类型与防护措施[J].中国水土保持, 2003 (4) :32.

水利工程护坡生态化设计技术分析 篇10

生态护坡是现阶段人们在对水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条件下,日益受到重视的。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生态与环境恶化日益加重,特别是严重的水污染引发了新的治水理念变革,为减少水质污染,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相适应的新型生态护坡形式脱颖而出,生态护坡是防洪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对生态护坡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2 生态护坡的内涵

生态护坡,是指“用活的植物,单独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和非生命的植物材料相结合,以减轻坡面的不稳定性和侵蚀”,其途径与手段是利用植被进行坡面保护和侵蚀控制。目前,工程界更直观地把它称为“边坡绿化”。生态型护坡是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保证护坡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兼顾工程的环境效应和生物效应,以达到一种土体和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

3 生态护坡的技术

3.1 植物护坡。

发达根系固土植物在水土保持方面有很好的效果,采用发达根系植物进行护坡固土,既可以达到固土保沙,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还可以进行景观赏,在防洪工程护坡方面可以借鉴。

3.2 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护坡。

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可分为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基、土工单元固土种植基等多种形式。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基,主要由聚丙烯等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网垫和种植土、籽等组成。固土网垫是由多层非拉伸网和双向拉伸平面网组成,在多层网的交接点经热熔后粘接,形成稳定的空间网垫。该网垫质地疏松、柔韧,有合适的高度和空间,可充填并存储土壤和沙粒。植物的根系可以穿过网孔均衡生长,长成后的草皮可使网垫、草皮、泥土表层牢固地结合在一起。

3.3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植被。

该型生态混凝土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缓释肥料和表层土组成。多孔混凝土由粗骨料、水泥、适量的细掺和料组成,是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的骨架,具有较高透气性,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被保护土与空气间的湿、热交换能力。保水材料以有机质保水剂为主,并掺入无机保水剂混合使用,为植物提供必需的水分。表层土铺设于多孔混凝土表面,形成植被发芽空间,减少土中水分蒸发,提供植被发芽初期的养分,防止草生长初期混凝土表面过热。植被型生态混凝土对水流速具有较好的抗冲刷性能,上面的覆草具有缓冲性能。这种护坡受水位骤降的影响较小;在季节性寒冷地区,有利于排出和降低被保护土内含水量,减少冻害破坏。

4 防洪护坡创新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4.1 从政策上支持。

长期的防洪护坡工程建设,人们已习惯于建设传统护坡。对于新技术和创新成果的推广,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力。因此,必须要有一定的政策支持,才能确保新一代护坡技术的广泛使用。

4.2 既重视具体设计,又重视宏观视野。

护坡设计看似简单,但要做出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优秀方案,必须要将工程师、艺术家、经济师和环境保护部门的思维溶于一体。在具体设计中应对我国发展中应遵循的模式、能源消耗、矿产总量和污染排放处置等都要有一定的了解。

4.3 重视科技创新。

护坡是一种相对低技术含量的水利工程,如果大量引进采用国外产品,经济上极不合算。我国是一个治水历史悠久的国家,都江堰、灵渠、大运河等一批古代杰出水利工程都证明中国人具有无比的智慧。因此,我们要重视科技创新,充分调动水利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护坡产品。

4.4 材料的创新是关键。

河道堤防护坡工程建设耗废大量的块石、混凝土预制块或其他材料,其成本占工程总费用的比例大。因此,一定要重视护坡原材料、半成品生产的技术创新,加快开采、加工、运输各环节配套升级,制定既开放竞争、又保证规模生产的产业政策,将护坡工程技术发展的切入点定在半成品生产创新上。

4.5 建设资源节约型护坡。

受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主要材料、能源、水、土地纷纷告缺,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1)重视可行性研究,减少硬化河道护坡。尽量避免河道混凝土护坡建后再拆,不如尽量少建或非工程措施解决,有些河段完全可以这样做。如:河岸凸凹不平,边坡土质抗冲刷能力强的河段;河岸滩较岸边坡平缓、植被生长良好的河段;土堤迎水坡在特大洪水年份也未发生浪坎等险情的河段。当然,硬化混凝土护坡对防洪来说是有利的,只有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上综合权衡利弊。对河道护坡工程进行科学、严谨的可行性研究,是实现资源节约的前提。(2)开阔工程技术设计思路。采用何种形式的护坡来实现资源节约,仅从传统思想上进行优化创新这种可能性不大。必须开拓新的思路。首先,尽量减少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其次考虑护坡的造价与使用年限。a.尽量减少混凝土用量,优化采用天然石材,天然石材从经济及性能上看都具有优势。b.提高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强度。强度提高了,可以阻止环境水的侵入,从而保证混凝土块的抗侵蚀性,增加了使用年限,使护坡的分摊成本小。

5 结语

根据目前国情,具有适用性、经济性和质量效益的生态护坡值得推广应用。针对生态护坡难点问题有必要开展系列研究,加大这方面的科研投人朝生态护坡发展,真正做到“尊重自然,恢复自然”.保护好现有的自然资源。

本文阐述了生态护坡的内涵以及生态护坡技术,介绍植物护坡、士工材料固土种植基护坡和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植被三种生态护坡技术,并分析了防洪护坡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展望未来,生态护坡技术将有一个十分广阔的前景。

摘要:生态护坡不仅具有传统护坡的功能,而且还融入了景观、文化和生态等多方面内容,从而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对生态护坡概念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生态护坡的内涵,介绍了目前主要的生态型护坡技术,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了生态护坡技术创新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研究 篇11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困境;对策

0.引言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多年来,我国各地营造生态林大多沿用用材林标准,纯林多、混交林少;单层林多、乔灌草复层林少。速生丰产用材林、经济林建在生态脆弱地带,在建的林业生态工程经济林比重高达85%以上,严重影响了森林生态功能的稳定发挥。因此,合理规划生态林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它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进而形成一种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本文就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进行深入研究。

1.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面临的困境

1.1思想认识不到位

有的地方思想和行动没有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仅仅把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单纯看成是林业部门一家的工作,地方政府没有真正落实主体责任。因而在筹措建设资金、解决建设用地、调剂林木种苗等重点问题上严重乏力,工作严重滞后。

1.2工作开展不平衡

部分地方林业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向党委政府汇报不直接,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不到位,存在观望和畏难情绪。有的地方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信心更不足,碰到困难问题绕着走,未能主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推进工作较为缓慢。从统计数据上看,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进度缓慢;有些地方森林碳汇工程仍处于备耕开始阶段,既无雨点、也无雷声,进度明显迟缓。

1.3工程施工质量不高

部分地方没有严格按照作业设计施工,工程质量监管不到位,整地打穴达不到设计要求,基肥不放或少放,造林株数不够、密度过低,存在偷工减料现象。

1.4政策理解掌握不透

有些林业部门知识学习不够,了解不全,钻研不深,存在片面理解的现象,导致地方规划与省规划难以对接;个别地方对工程招投标和政府采购政策了解不够,掌握不透,导致不能充分利用好竞争性谈判方式加快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1.5资金筹措不足

按照工程建设规划,市、县财政必须拿出较大的配套建设资金。但是,目前许多地方工程建设配套资金不落实,或者落实了一小部分,导致工程建设资金缺口非常大,捉襟见肘。

2.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特点

2.1系统性

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调控,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很多个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又具备特定的功能,这就是系统论的含义,这个含义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提出的。

2.2整体性

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要具有适当的量的比例关系和明显的功能上的分工与协调在各组分之间,只有这样才能对系统转换功能的能量、物质、信息、价值进行顺利的完成。

2.3有序性

有机的生态系统要具备对自然或者人为划定的明显边界,明显相对的独立性是边界内的功能所要具备的。

2.4综合性

很多环境因子在自然界中的计算单位都是独立的,生物中每个因子都能够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中,综合和单因子影响的作用有着很大的差异。在林业生态工程研究中,对多因子样进行综合评价是相当重要的。

2.5食物链

生态学的重要原理就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绿色植物作为“生产者”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于植株之中。以植物或动物为食的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是“消费者”,而低等生物作为“分解者”又会将植物和动物的残骸进行分解,吃和被之间的关系就形成了食物链关系。

3.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有效对策

3.1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吸引社会力量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引导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投资、共同建设林业生态工程;在税收、信贷、服务等方面实行倾斜,对一些重大项目应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或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进一步提高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扩大公益林补偿面积,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向林业生态建设投资。

3.2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

大力加强丘陵岗地植被恢复工程、沿海防护林,突出丘陵区水土保持林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等;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风沙源治理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提高建设水平,确保建设质量;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城乡结合部要大力发展环城绿化带、郊野公园、隔离林带,农村牧区要重点构筑村庄绿化、农田林网和发展庭院林业。

3.3强化工程技术含量

重点开展困难立地造林技术、植被恢复技术,并加快低质低效林改造,做好国家森林抚育试点;围绕林业良种壮苗选育、中幼林抚育、速生丰产林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等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侧重种群选择及种群匹配工程,并考虑种群之间在生长时间、节律上的搭配,生态工程的工程措施应侧重生态环境重建中必须采取的技术。

3.4提高技术人员素质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不是仅仅由林业部门实施的,而是涉及到农业、土地、畜牧、水利水保、公路、民政等多个部门;也不仅仅只涉及林业专业知识,还涉及到农学、农村社会学、环境保护学、水利工程学等多专业技术领域。因此,提高参与林业生态重点工程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显得非常重要。加强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乃至林区农民的培训,不仅能保障重点生态工程的顺利的实施,还能促进农民致富、林区发展。由此,不仅能实现林业生态建设的预期目标,而且使林业的发展真正融入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潮之中。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我们应牢固树立质量观念,努力增加科技含量,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

【参考文献】

[1]杨忠平.着力促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J].公民与法治,2012.17.

非工程生态技术 篇12

一、水利工程设计中水土流失的特征

(一) 以点或线状分布的水土流失

在水利工程设计的过程中, 由于一些工程项目的总的施工面积较广, 导致在修建的过程中立于偏远山河地区的施工项目在施工的过程中多有不便, 就会造成附近的植被破坏, 使得植被被裸露在地面, 或者是被碾压, 造成植被的破坏, 从而影响到水土的保持, 使得水土流失。而且项目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 有的必须要经过山坡、峡谷等地段, 由于施工项目的进行必须要将原始的地貌进行改造, 使得水土流失现象不可避免。据调查, 某地区2014年底, 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就已由2013年底的40.76平方公里下降至36.28平方公里, 净减4.48平方公里。到达2016年, 水土流失的现象已经越来越严重, 水利工程项目和其它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现象, 已经使得许多地区的河流枯竭, 小溪小流不复存在[1]。

(二) 被破坏的植被难以恢复

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当的环境, 它们对土壤层以及水份的含量要求较高, 而水利工程导致了当地的土地被常年占用, 使得一系列的建筑物以及土地无法恢复, 而当地的植被造成的破坏, 在短时间甚至长远上来都没有办法再维持以往的营养供给条件, 使得土壤的保肥率以及水分含量降低, 无法恢复, 导致植物无法再生。

(三) 水利工程设计的多样化, 导致多种形式的水土流失

由于水利工程项目在设计的过程中涵盖了农田、港口等等一系列的分类别项目, 使得其在设计的手法上也大不相同, 而这些设计的手法不同, 引起了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导致塌方、山体滑坡等等状况不尽发生, 严重的还会造成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

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作用

而合理的生态修复举措能够帮助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 提高整个施工的质量, 改善水土流失的现象, 避免施工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无论是对整个施工项目的设计水平还是施工水平都有一个质的提升, 起到一个质量的推动作用。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功能, 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减少一系列自然灾害的发生, 使得水土有其自身的修复功能。植被在长时间的营养作用下, 即使被短暂的破坏, 也能够在长远上继续生长, 保护环境, 维持整个地区生态的平衡, 以加固土壤的肥力以及水分的含量, 起到地表水分的调节作用。不仅如此, 在一定程度上, 它还能够间接地提高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由于一系列的水土流失现象导致了严重的环境后果, 使得水分含量减少, 泥沙的含量逐渐增加。而在这个情况下, 又需要一系列的举措来调整, 会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以及财产安全。维持生态修复功能, 不仅能够保护环境, 还能够有效地降低水土流失所带来的损失, 维持经济效益和人类的长远发展。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建造

由以上得知,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功能极其重要。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的过程中, 就需要着重注意这一点。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要注意对不同的治理区域进行不同功能的划分, 要根据其功能作用, 考虑环境以及水土流失现象的相关因素。由于我国地质条件在不同地区不同地域则区分较大, 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的过程中, 必须要对现场的环境进行勘察, 对当地的地貌、气候、水文以及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实地的考察, 分析当地的地质条件以及现实状况, 才能够在设计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考量, 对于环境进行治理, 找到适当的治理突破口, 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开展治理工作。因此区域化划分非常重要, 在设计的过程中, 必须要进行实地的考察以及功能区域的划分。比如, 在设计的过程中, 对于丘陵地区、山坡地区、峡谷地区等等, 不同的地貌地区进行地貌环境考量, 设置地图, 来使得设计的过程更加的详尽以及形象, 以至于不会忽略地貌现象, 造成不考虑地貌环境而影响生态平衡的事情发生。再者, 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还要实施退耕还林措施。退耕还林就是将原本用于耕作的土地进行政府性的回收以及召回, 将土地用来植树造林, 以保持生态环境, 维护人类的生态健康。由于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 水利工程在开发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一系列的破坏, 导致植被减少而土壤的肥力及水分含量都会不同程度的下降。对于一些无法避免的自然破坏现象, 我们只能够通过其他方式来减轻对于环境的负担, 退耕还林政策能够有效地提高植被的覆盖率, 维持生态修复功能, 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现象, 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以及环境安全, 维持社会和谐发展以及人类信息社会的稳固前进。

总之, 一味的进行水利工程施工导致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 只会得不偿失, 我们需要注意在设计的过程中考量相关因素, 以此来减少水土流失的现象, 维持水土修复功能, 才能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职专科毕业生论文下一篇:特色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