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程

2024-07-11

生态工程(共12篇)

生态工程 篇1

水利工程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时期就已经为人类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也一直是人类经济社会服务系统。相应的, 水利工程的开展对自然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面对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水利工程, 我国的生态水利工程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不仅在水利工程的性质和规模上体现出区别和特色, 也应在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方面有用自身的优势。到目前为止, 还存在很多地区的单位以及个人对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实施还不是很关注,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也关注甚少, 认识不够深刻。而如今随着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地表生态系统调节二氧化碳的能力越来越差, 这就使得全球变暖现象越来越严重, 加之人类长期干扰下垫面环境, 使得全球的水循环由于受到人类的影响而越来越不规范, 进而导致全球水循环和水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日益严峻, 其中, 人类干扰下垫面的重要内容就是水利工程。在有些情况下, 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可能会导致区域流域的水资源分配不均, 进而导致生态环境出现各种问题, 例如, 下河道缺水或者断流, 水生生物数量也呈现下降趋势等。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引发的种种问题, 应该引发人们的充分思考, 重新审视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各种影响。要想解决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必须建立生态水利工程, 那么在建设生态水利工程之前, 还应首先充分了解什么是生态水利工程, 并合理划分水利工程与生态水利工程的区别。

1 水利工程与生态水利工程的区别

水利工程作为人类简单的实现水资源再分配和水资源充分利用的手段和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人类依靠水利工程主要解决的问题有修筑防洪堤和水库解决防洪问题、修建水库和打井以提供人类稳定的水资源、通过修剪提水泵站和排水沟以及灌溉渠道以减少农作物的旱涝灾害、通过修建水电站为居民提供清洁能源、通过修建水坝和人工湖泊以发展旅游景点等。由此可以看出, 水利工程主要解决的是人们日常遇到的实际问题, 主要涉及的是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而生态水利工程作为一种运作过程符合生态规律和要求的水利工程, 其主要的服务目标是生态环境。对于真正的生态水利工程应该具有如下几点科学内涵:

首先, 生态水利工程的开发主要是根据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原理进行的, 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 应该将生态系统的健康过程作为设计的制约因素并能够将其维持在设计阶段的重要位置进行考虑, 从而使得水利工程能够适宜的生态水文过程的要求。其次, 在生态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中, 应该严格遵循生态需水规律, 在水库使用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本身应具有的生态功能, 建立相关制度对生态需水情况进行调节也是其解决生态环境方法之一。最后, 生态水利工程的选址一定要注意, 在选择建设地址时, 不仅要考虑经济条件的约束, 还应充分考虑生态负面影响的最小化, 这也是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最关键的考虑因素。[1]

2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生态水力工程设计方法和标准没有做到因地制宜

生态水利工程的在进行建设和使用过程中, 遵循的服务目标是特定性和地域性。生态系统在不同的地区和区域, 会根据当地的区域特点而呈现不同的特征, 虽然目前我国对生态水利工程的功能提出了一些理论评价指标和方法, 但是这些方法和指标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缺乏可操作性的, 这种现象的存在与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对生态的具体影响的研究较少存在很大关系。为保证水利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国家应对水利工程的结构建筑物执行一系列强制性标准。

2.2 水利工程设计人员与生态科技工作者缺少合作的机会与机制

在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往往介入较晚, 大部分是在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基本由水利规划和水工建筑设计人员确认以后, 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加上当前我国环评管理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市场还不十分完善和规范, 环评单位替业主考虑得较多, 对生态目标考虑得相对较少, 甚至隐瞒工程真正的生态影响后果, 导致许多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不明显而负面影响相当突出, 所以水利工程设计人员与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缺少合作的机会与机制, 所以生态水利工程的开发与设计相对滞后。[2]

2.3 如何设计新的生态水利工程与原有水利工程设施协调运行

在一个流域内, 往往新的生态水利工程可能要在原有水利工程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优化设计。如白洋淀湿地供水工程、扎龙湿地补水工程、洪河国家自然保护区水资源恢复工程 (正在设计) 等生态水利工程, 科学地配置一些分水工程和蓄水工程, 对区域来水量进行重新分配或对水的去向进行重整等。再如, 原来的水利工程设施是服务于旱作耕地的排水, 保护旱地农业免遭洪水危害, 后来, 耕地耕作方式发生改变, 旱地改成水田, 这时排水沟渠的功能也应该发生一些转变, 由原来的单一排水应改成排蓄结合, 特别是旱地改成井灌水田, 对原有的沟渠更有必要进行一些改造设计, 如设计一些生态控制闸门, 一方面起蓄水作用, 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沟渠蓄水补充地下水, 减缓地下水超采;其次, 还可以提高沟渠湿地对农田排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和泥沙的滞留。[3]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及量水设施配套规划报告[R]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 2009.

[2]国务院体改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 2008.

[3]李代鑫.中国灌溉管理与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8, (5) :1-3.

生态工程 篇2

内容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一种新的文明范式。生态文明也是人类在后工业化时代应对工业与自然环境危机四伏的博弈中所产生的新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生态文明存在两个基本维度:一是自然的维度,另一是人的维度。生态文明是两个维度的和谐与统一。生态工业正是整合两个维度,促进生态产业化,通向生态文明的路径之一。工业企业生态工程是产业生态化的微观途径与具体举措。生态文明中“人的维度”中“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这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生态伦理观,积极实施企业生态工程,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及其内涵

(一)文明的含义

汉语中的“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干·文言》)。唐朝大学问家孔颖达对此文注疏曰:“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孔颖达对“文明”的注疏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是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汉语的文明对行为和举止的要求更高,对知识与技术次之。

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后引申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伦理道德、民族意识、礼仪规范、技术水准、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与文化进步等等。

韩伯成先生撰文指出,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有些学者认为“文明”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指有人居住,有一定的经济文化的地区;二是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三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二)古人对文明的阐释及价值取向

林业生态工程中的病虫生态控制 篇3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病虫生态控制

森林中的病虫一旦都被人类彻底消灭,那么森林也会随之逐渐的消亡,那么为什么病虫会有如此大的威力呢?究其原因是一定数量的植食昆虫和病原物的存在会促使森林中的林木时为防止大范围的病虫危害,而时常保持高度的警戒性,林木与病虫的协同进化使生态系统得以正常循环。但一旦病虫消失,则林木的抵抗灾害的能力必然随之会逐渐退化,因此为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控制林业生态工程中的病虫生态十分必要,人们必须控制病虫害的数量在一定效益阀值内。

一、林业生态控制的含义

林业生态工程一项人工复合的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主体是根据林学和生态学进行设计和制造植物,同时面对的不是单一区域而是有着多种种类的区域为研究对象,关注整个林业生态系统内不同物种的关联协作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我们国家在平原、沿海地带、长江黄河上游、太行山区防护林体系等地方都为进行林业生态控制建设启动了具体目标不同的生态保护工程,但根本上,林业工程建设的目标是保护、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提升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效益,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经营。

二、林业生态控制措施

控制病虫即生态控制的关键就是对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制约因素进行协调控制,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状态,避免出现某种因素数量过大或不足而导致功能失调的情况发生。控制病虫害的必要措施不仅包括去除那些直接作用于寄主的有害生物,还要去除间接通过森林的生态环境影响宿主的有害生物,无论直接作用还是间接影响对于森林生态防治的危害都是十分巨大的,只有消除了才会真正抑制病虫害。在具体的森林成长流程中,森林区位的选择、造林设计、树种的挑选、栽植的密度、培育管理等等对于森林的生态灾害控制都会有影响。

为了控制生物灾害的危害,就必须要把控制病虫的工作中心转移到林业生态上来,只有顺应了林业生态建设的要求才能有有效控制病虫,因此,控制病虫不能仅仅关注病虫而应该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为着眼点开展对病虫生态控制机制的研究。

目前,在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森林生态系统组分大多很单一,单一极易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低,引发病虫在灾害的发生。因此在开展工程建设中,林业生态系统林木必要保证多样化,才能促成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型,积极生态型防护林。林业生态建设中,必须要搞清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生态功能是作为森林最重要功能,因此在实践中也必须要以生态效益为主,但是适当经济效益的也要兼顾到。其次,森林中乔木、灌木、草的种植比例不可相差过大,保证比例合理,在进一步研究乔木、灌木、草的多样性和昆虫和病原物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更能确定森林生态控制程度,科学的配置对于森林稳定性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病虫的生态控制技术标准。在经过了艰苦的调查之后获得了。

江西赣州马尾松林中的灌木层植物多样性指数与马尾松毛虫的数据,同时对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两者间存在负相关,植物种类越多,毛虫数量越少;反之亦然。所以我们得出结论,要想保持调查林区马尾松毛虫的数量稳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即造不成灾,灌木层植物多样性指数也应在 2.67。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马尾松毛虫发生与化防、生防、总防治率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它们中间都有关系,总防治率、生防率与发生率成负相关,发生率与化防率成正相关,其中生防率对发生率的效应为-0.2926[6],从分析数据中可得到生防率对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影响最大,因而生物防治成为目前调控病虫的主导措施。

另外,对于森林树种灾害的特定阀值的了解也相当关键,那么什么又是特定阀值呢?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当有害植物的的密度超过一定数值或非生物有害因素指标达到一定一定程度时,林木的健康成长就会出现问题,会出现慢慢枯萎的现象。将有害植物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虽然林木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病虫的影响,但是不会出现林木的枯梢,仍然能保持良好的生态效益。所以,对与不同生物灾害的生态阀值的研究是提高林业生态工程质量和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的必然选择。

最后,病虫的生态控制还要研究病虫的生态学,根据寄主、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来实现森林的生态系统的调控。生态学的研究主要涉及各种物种的空间分布、数量关系、物种间关系等,通过研究生态学,了解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物种的参数对于林业病虫的防范很有用处,由于这些参数会与天敌、总防治率的关系相挂钩。并且,以目前的科技水平,调控病虫的主要措施就是生物防治,所以生态学中的这些影响病虫的因子的研究会帮助人们了解环境、寄生、生物三者的关系,生态系统更加优化协调。

三、病虫的生态控制中出现的问题

病虫的生态控制中有许多需要人们需要关注的地方。首先是疫苗的问题,随着环境保护观念的不断深入,全国不少地方都开展了退耕还林的工作,但是往往由于林农或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防范措施导致疫苗出现不复检或是不检疫,最终森林的生长不如预期,损失惨重。因此,特别重要的是在源头上防范病虫;其次是抗性育种的问题,选择抗病虫品种可以有效的提高防病虫的能力,忽视品种的选择也必然会降低,因此,抗性育种是防范的基础;第三,检测的问题,在培育林木过程时全程都要有检测,一旦监测滞后则会对防范造成大灾难,早期问题一般都还让你容易解决,时间长了记忆失控,难以控制;最后是防治问题,科学、药物,杜绝过度使用,盲目的使用会病虫的抗药性的增强,进一步造成生态控制的难度加啊大。

四、小结

林业生态系统最根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有利于森林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物种可以协调发展,并且真正实现生态效应、社会效应与自然效应有机统一,各因子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同时促进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过程时也要关注森林病虫可持续控制措施的运用,其中更关键的就是生态控制病虫。

参考文献:

[1]欧阳革成, 等. 森林病虫损害的可持续控制[J]. 中国森林病虫, 2003, 22(1): 15~16.

[2]王礼先, 等. 林业生态工程技术[M].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尤德康, 等.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组织与管理[M].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2.

[4]罗永松. 灌木层物种多样性与松毛虫发生相关关系的调查[J]. 森林病虫通讯, 1997, (2): 34~35.

生态工程 篇4

1 关于水利工程和生态水利工程之间关系的分析

水利工程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经济稳定运行的一个重要前提, 尤其是近年来, 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深化, 社会对于水利工程的要求日益严格,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要进行相关环节的分析。水利工程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时期就已经为人类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也一直是人类经济社会服务系统。相应的, 水利工程的开展对自然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面对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水利工程, 我国的生态水利工程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不仅在水利工程的性质和规模上体现出区别和特色, 也应在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方面有用自身的优势。到目前为止, 还存在很多地区的单位以及个人对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实施还不是很关注,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也关注甚少, 认识不够深刻。

而如今随着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地表生态系统调节二氧化碳的能力越来越差, 这就使得全球变暖现象越来越严重, 加之人类长期干扰下垫面环境, 使得全球的水循环由于受到人类的影响而越来越不规范, 进而导致全球水循环和水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日益严峻, 其中, 人类干扰下垫面的重要内容就是水利工程。在有些情况下, 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可能会导致区域流域的水资源分配不均, 进而导致生态环境出现各种问题, 例如, 下河道缺水或者断流, 水生生物数量也呈现下降趋势等。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引发的种种问题, 应该引发人们的充分思考, 重新审视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各种影响。要想解决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必须建立生态水利工程, 那么在建设生态水利工程之前, 还应首先充分了解什么是生态水利工程, 并合理划分水利工程与生态水利工程的区别。

水利工程作为人类简单的实现水资源再分配和水资源充分利用的手段和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人类依靠水利工程主要解决的问题有修筑防洪堤和水库解决防洪问题、修建水库和打井以提供人类稳定的水资源、通过修剪提水泵站和排水沟以及灌溉渠道以减少农作物的旱涝灾害、通过修建水电站为居民提供清洁能源、通过修建水坝和人工湖泊以发展旅游景点等。由此可以看出, 水利工程主要解决的是人们日常遇到的实际问题, 主要涉及的是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而生态水利工程作为一种运作过程符合生态规律和要求的水利工程, 其主要的服务目标是生态环境。对于真正的生态水利工程应该具有如下几点科学内涵:

首先, 生态水利工程的开发主要是根据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原理进行的, 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 应该将生态系统的健康过程作为设计的制约因素并能够将其维持在设计阶段的重要位置进行考虑, 从而使得水利工程能够适宜的生态水文过程的要求。其次, 在生态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中, 应该严格遵循生态需水规律, 在水库使用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本身应具有的生态功能, 建立相关制度对生态需水情况进行调节也是其解决生态环境方法之一。最后, 生态水利工程的选址一定要注意, 在选择建设地址时, 不仅要考虑经济条件的约束, 还应充分考虑生态负面影响的最小化, 这也是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最关键的考虑因素。[1]

2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生态水力工程设计方法和标准没有做到因地制宜

生态水利工程的在进行建设和使用过程中, 遵循的服务目标是特定性和地域性。生态系统在不同的地区和区域, 会根据当地的区域特点而呈现不同的特征, 虽然目前我国对生态水利工程的功能提出了一些理论评价指标和方法, 但是这些方法和指标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缺乏可操作性的, 这种现象的存在与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对生态的具体影响的研究较少存在很大关系。为保证水利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国家应对水利工程的结构建筑物执行一系列强制性标准。

2.2 水利工程设计人员与生态科技工作者缺少合作的机会与机制

在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往往介入较晚, 大部分是在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基本由水利规划和水工建筑设计人员确认以后, 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加上当前我国环评管理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市场还不十分完善和规范, 环评单位替业主考虑得较多, 对生态目标考虑得相对较少, 甚至隐瞒工程真正的生态影响后果, 导致许多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不明显而负面影响相当突出, 所以水利工程设计人员与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缺少合作的机会与机制, 所以生态水利工程的开发与设计相对滞后。[2]

2.3 如何设计新的生态水利工程与原有水利工程设施协调运行

一般而言对于这条技术路线可以概括为三点, 分别是对水文过程的分析和计算、对于生态因素的影响目标和生态与环境的有效结合。

在一个流域内, 往往新的生态水利工程可能要在原有水利工程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优化设计。如白洋淀湿地供水工程、扎龙湿地补水工程、洪河国家自然保护区水资源恢复工程 (正在设计) 等生态水利工程, 科学地配置一些分水工程和蓄水工程, 对区域来水量进行重新分配或对水的去向进行重整等。再如, 原来的水利工程设施是服务于旱作耕地的排水, 保护旱地农业免遭洪水危害, 后来, 耕地耕作方式发生改变, 旱地改成水田, 这时排水沟渠的功能也应该发生一些转变, 由原来的单一排水应改成排蓄结合, 特别是旱地改成井灌水田, 对原有的沟渠更有必要进行一些改造设计, 如设计一些生态控制闸门, 一方面起蓄水作用, 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沟渠蓄水补充地下水, 减缓地下水超采;其次, 还可以提高沟渠湿地对农田排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和泥沙的滞留。[3]

结束语

为了满足实际水利工程的发展, 应该明确分析和总结目前我国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应该遵守的主要技术路线。

摘要:为了促进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的提升, 我们要针对水利工程内部的生态因素展开分析, 通过相关环节的分析, 促进该环节不足的解决, 以保证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的提升。为此, 我们要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原理的深入分析, 通过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应用, 确保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管理深化,方案设计,应用管理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及量水设施配套规划报告[R].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 2009.[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及量水设施配套规划报告[R].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 2009.

[2]国务院体改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 2008.[2]国务院体改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 2008.

生态护坡工程研究 篇5

传统河道护坡所有的材料主要有干砌或浆砌块石、现浇的混凝土、预制的混凝土块等。用这些材料建成的护坡形式, 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持河道岸坡的整体稳定、防止了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也起到了防洪排的作用。然而这些护坡工程的造价相对较高, 且施工方式为水下施工,施工难度和维护工作难度都比较大。此外,其最大的缺陷在于, 这些护坡工程仅仅从如何维护河道岸坡的稳定性以及如何实现河道防洪排涝功能这两个因素出发, 没有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且传统采用混凝土块护坡的方式在施工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的使用不同程度的添加剂, 例如早强剂、抗冻剂、膨胀剂等, 这些添加剂在水中会发生相应的反应, 对水质和水里整体生态环境都产生不利的影响。

2.2 生态护坡的特点

生态护坡并不是和传统护坡方式完全对立的。在目前现有的生态护坡工程施工过程中, 有些方法的选用是在传统的护坡方式的基础上加以优化完善进行的, 尽管现有的护坡方式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工作模式和标准, 但是其在实际施工中还是与传统的护坡工程有着较为明显的提升,目前的生态型的护坡技术,和传统的护坡方式的优势在于,不但增强了岸坡的稳定性、阻止水土流失现象、防洪以及河流排涝,还有了自然生机,和周围景观能够相互协调。生态护坡这项技术有开放性的特点,极少破坏河道中生物的生存环境,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态护坡主要采用的材料为环保材料,很多时候都是天然材料,几乎对环境没有污染。但是生态护坡也有一定的缺点:仅仅保护了植物,对护坡上的动物甚至是微生物保护措施较少,没有注意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动态性。而生态护坡的关键应该在于不但满足边坡稳定,而且要保护河道中生物的多样性。综上所述,目前阶段的生态护坡仅仅是包裹了一层生态色彩,但是要形成完备的生态护坡技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研究 篇6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困境;对策

0.引言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多年来,我国各地营造生态林大多沿用用材林标准,纯林多、混交林少;单层林多、乔灌草复层林少。速生丰产用材林、经济林建在生态脆弱地带,在建的林业生态工程经济林比重高达85%以上,严重影响了森林生态功能的稳定发挥。因此,合理规划生态林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它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进而形成一种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本文就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进行深入研究。

1.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面临的困境

1.1思想认识不到位

有的地方思想和行动没有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仅仅把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单纯看成是林业部门一家的工作,地方政府没有真正落实主体责任。因而在筹措建设资金、解决建设用地、调剂林木种苗等重点问题上严重乏力,工作严重滞后。

1.2工作开展不平衡

部分地方林业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向党委政府汇报不直接,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不到位,存在观望和畏难情绪。有的地方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信心更不足,碰到困难问题绕着走,未能主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推进工作较为缓慢。从统计数据上看,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进度缓慢;有些地方森林碳汇工程仍处于备耕开始阶段,既无雨点、也无雷声,进度明显迟缓。

1.3工程施工质量不高

部分地方没有严格按照作业设计施工,工程质量监管不到位,整地打穴达不到设计要求,基肥不放或少放,造林株数不够、密度过低,存在偷工减料现象。

1.4政策理解掌握不透

有些林业部门知识学习不够,了解不全,钻研不深,存在片面理解的现象,导致地方规划与省规划难以对接;个别地方对工程招投标和政府采购政策了解不够,掌握不透,导致不能充分利用好竞争性谈判方式加快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1.5资金筹措不足

按照工程建设规划,市、县财政必须拿出较大的配套建设资金。但是,目前许多地方工程建设配套资金不落实,或者落实了一小部分,导致工程建设资金缺口非常大,捉襟见肘。

2.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特点

2.1系统性

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调控,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很多个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又具备特定的功能,这就是系统论的含义,这个含义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提出的。

2.2整体性

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要具有适当的量的比例关系和明显的功能上的分工与协调在各组分之间,只有这样才能对系统转换功能的能量、物质、信息、价值进行顺利的完成。

2.3有序性

有机的生态系统要具备对自然或者人为划定的明显边界,明显相对的独立性是边界内的功能所要具备的。

2.4综合性

很多环境因子在自然界中的计算单位都是独立的,生物中每个因子都能够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中,综合和单因子影响的作用有着很大的差异。在林业生态工程研究中,对多因子样进行综合评价是相当重要的。

2.5食物链

生态学的重要原理就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绿色植物作为“生产者”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于植株之中。以植物或动物为食的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是“消费者”,而低等生物作为“分解者”又会将植物和动物的残骸进行分解,吃和被之间的关系就形成了食物链关系。

3.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有效对策

3.1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吸引社会力量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引导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投资、共同建设林业生态工程;在税收、信贷、服务等方面实行倾斜,对一些重大项目应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或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进一步提高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扩大公益林补偿面积,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向林业生态建设投资。

3.2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

大力加强丘陵岗地植被恢复工程、沿海防护林,突出丘陵区水土保持林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等;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风沙源治理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提高建设水平,确保建设质量;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城乡结合部要大力发展环城绿化带、郊野公园、隔离林带,农村牧区要重点构筑村庄绿化、农田林网和发展庭院林业。

3.3强化工程技术含量

重点开展困难立地造林技术、植被恢复技术,并加快低质低效林改造,做好国家森林抚育试点;围绕林业良种壮苗选育、中幼林抚育、速生丰产林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等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侧重种群选择及种群匹配工程,并考虑种群之间在生长时间、节律上的搭配,生态工程的工程措施应侧重生态环境重建中必须采取的技术。

3.4提高技术人员素质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不是仅仅由林业部门实施的,而是涉及到农业、土地、畜牧、水利水保、公路、民政等多个部门;也不仅仅只涉及林业专业知识,还涉及到农学、农村社会学、环境保护学、水利工程学等多专业技术领域。因此,提高参与林业生态重点工程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显得非常重要。加强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乃至林区农民的培训,不仅能保障重点生态工程的顺利的实施,还能促进农民致富、林区发展。由此,不仅能实现林业生态建设的预期目标,而且使林业的发展真正融入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潮之中。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我们应牢固树立质量观念,努力增加科技含量,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

【参考文献】

[1]杨忠平.着力促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J].公民与法治,2012.17.

生态工程 篇7

1生态乡村的分布规律

对于生态乡村, 通常人的理解就是气候良好、环境优美的地方。我国的云南、广西民族自治区的风光秀丽、具有民族气息, 生态环境优越, 尽管如此, 建设在这些地区的生态乡村却非常少[1]。而在北京、山东、浙江等经济发展迅速的大省, 则分布多个生态乡村。不仅仅因为这些省市的经济建设迅速, 具有较强的经济优势以及经济保障, 同时可以使相关的环境机构及工作人员能够近距离地观察生态乡村的建设和发展, 为此提供专业的城市规划设施, 增加社会中保护环境的氛围。

由此可以看出, 建设生态乡村, 不仅要满足环境需求, 使环境不受污染、原始生态地貌不受人为侵染, 同时还需要具有较强的经济后盾, 以及完善的管理系统、良好的交通条件, 并能够提供完备的基础设施。

2深入探究生态乡村的建设工作

2.1 增加农村人民的参与度, 创建社会主义友好型社会

在我国开展生态乡村的建设, 应当秉承着环境资源再利用的理念, 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由“掠夺式”转变为“循环再利用”的方式, 提升资源环境的利用率, 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因此, 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积极宣传保护环境的好处以及可以为居民带来的利益, 举出成功的案例, 对比自身实际的生活状况, 改善生活习惯, 提高环保意识, 创建社会主义友好型社会, 改善农村人民生活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治理城乡环境污染

在进行生态乡村建设的过程中, 极大地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有很多村镇是以保护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为目的, 不断向政府申请相关项目, 但是在项目申请成功以后, 就会因为缺少资金、缺乏专业人才和技术等问题, 而停止或减慢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严重影响生态乡村的建设工作[3]。因此, 相关的政府领导应当加强监督管理, 确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能够正常进行, 为创建环境优美, 加快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设生态乡村取得的成绩

3.1 创建生态乡村, 提升了城乡的经济建设

积极创建生态乡村, 不仅能够加快传统城乡经济结构的改革进程, 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由“掠夺式”转变为“循环再利用”的方式, 将传统的只重视经济发展速度转变为同时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数量[2]。以此同时, 在进行生态乡村建设过程中, 还会改变农村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 改变农民为追求经济利益与保持生活温饱而进行的“围湖造田”“围林造田”“乱砍滥伐”, 修改相关的政府政策, 为农民提供其他工作机会, 开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项目, 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 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 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当地的经济发展。

3.2 加大保护城乡环境的工作力度

在开展生态乡村建设工作之前, 政府的相关政策并没有得到完善, 环境监管力度不强, 也没有专业的保护环境的机构与工作人员, 所以在城乡进行环保工作并未取得有效的成绩。随着相关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政府加大保护环境的监管力度, 提升治理城乡污染的力度, 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 从而使城乡的环境有很大的改善。随着保护城乡环境工作的深入, 改善城乡环境, 提升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乡容镇貌, 实现创建社会主义绿色农村的目标。

4结论

综上所述, 我国应当加快生态乡村的建设工作, 以实现保护环境, 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环境, 增加农民的收入, 提升农村人民的环保意识并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时, 还要改善农村的污染问题, 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 确保我国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建设社会主义绿色农村。

摘要: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经济建设脚步加快, 政府及地方将重点放在发展经济上, 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导致我国的资源开始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因此, 从党的十八大召开后, 广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蓝图。其中, 建设生态文明政区的细胞工程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绿色农村的核心环节就是建设生态乡村, 同时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生态省、市、县的核心标准。

关键词:生态乡村,生态文明,细胞工程

参考文献

[1]曹前满.主体功能区的价值取向与发展路径匡正[J].东南学术, 2015 (2)

[2] 黄昭贤, 谭小琴, 罗勇等.生态县 (市) 建设规划的理论方法研究与实践应用——以达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11)

生态工程 篇8

1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是帮助人们改善水资源的利用, 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建立的一项工程, 其对生态环境也有不小的影响, 究其原因包括:一是, 自身的缺陷存在于水利工程中, 因为河流的原有流向和环境条件会被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 这种变化必然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二是, 人类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会受到特定时间下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 而出现认识不足, 这样就很容易忽视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出现的一些生态上的问题;三是, 人类没有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行事, 缺少自我约束, 对大自然的索取和掠夺人类只顾无节制地大肆进行, 水资源环境的实际承载能力一旦超出范围, 必然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进而加剧了生态环境问题。

1.1 对河流的影响。

现代水利工程的兴建对生态环境的最直接影响体现在其对河流的影响上, 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分布状况, 使水流更能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这些改变不仅有河流断面和河流形态的变化, 还有河床的变化。这不仅改变了河流的自然形态, 还改变了河流的水文循环情况。如兴建水库进行蓄水之后, 原本的河流变成了湖泊, 水位抬高, 流速放缓, 向空气中蒸发和向地下渗透的水量均会发生变化。

1.2 对周围土壤的影响。

当水库蓄水之后, 会改变周围地下水的状态, 一般来说会使地下水位升高, 不仅有可能浸没土地, 还有可能使土地盐碱化和沼泽化。一旦周围的土地被浸没或沼泽化, 土壤中的水分过多, 就会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 从而严重影响周边农作物的生长。一般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分, 如果其水位过高, 水面接近地面, 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 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之后, 便留下盐分, 久而久之土壤含盐量增加, 便会形成盐碱地。

1.3 水利工程对陆地生态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建设场地内的陆生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会占用大量的耕地、林地等, 从而导致植被的破坏, 随着植被的破坏, 与其相关的陆生动物的生活场所被破坏, 并且建设区域内的空气湿度增加, 使得不适宜湿润气候的动物被迫迁徙, 或者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性, 从而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 改变原有的生态结构。

1.4 影响着施工区域的地理环境。

水利工程建设对当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不仅有利而且有弊。第一,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 通过建坝蓄水、打通河道等方面来对农业用田进行保护, 通过雨水径流可以灌溉农田, 从而使得土壤的肥沃程度得以改善。第二, 在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 从上游而来的大量泥沙等沉积物会使得库区水位不断上升, 从而导致了周围地下水的不断上升。

2 生态化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2.1 保护并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迫切要求就是要建设生态化水利工程。

地球正随着全球工业化及社会的大发展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动植物灭亡、水体受到污染、气候变暖、冰山消融、海平面升高, 地震、洪水、海啸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受到逐渐恶化的自然环境的威胁。各行业、个人都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和生态环境密不可分的水利工程建设, 其对环境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 其中有库区移民、小气候的形成、影响生物多样性、淹没土地等等。

2.2 建设生态城市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内在要求就是要生态化建设水利工程。

人们的生活水平在跟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有更高的城市品味的要求, 已经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发展的目标。在我国城市发展的过程中, 水利工程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设生态化的水利工程要将传统水利转变为生态水利。

2.3 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更高层次的需求是建设生态化的水利工程。

人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水利工程的要求是不同的, 这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饮水保障、防洪安全、粮食供给、经济发展、生态环境, 这五个经济社会水利工程的层次都体现了以人为本。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已经使水利工程进入到了更高的层次需求, 即生态环境阶段。

3 建设生态水利工程

3.1 树立环保意识,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对于水利工程可行性的论证阶段, 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 不能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换来水利工程的高开发率。要将各种因素综合考虑进去, 详细论证水利工程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以便于在设计施工阶段趋利避害。要将生态学的理念引入水利工程建设, 不仅考虑水体形态的改变对人们需求的满足, 更应该看到工程建设时和建成后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深远影响, 应统筹协调各个环节,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2 因地制宜设计, 保护生物多样性。

从生态学与生物学角度考虑, 如果生态环境异质性越高, 就能够为更多小生物创造出适合生存的空间环境;相反如果环境比较单一、单调, 能够容纳的适宜物种就会越少, 多样性较差, 种群的数量、密度、比例都会发生变化, 导致物种不平衡, 整个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3.3 尊重原有河道的形态。

对水库及其它水利设施进行合理调度。调度要在满足人们用水需求的基础上兼顾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性, 消除静水、深水对生物群落产生的不利影响。通过优化水利工程设计方案及改进施工技术来提高水库、河流的自我进化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在河道治理工程中, 应充分地尊重原有河道的形态, 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不设或者少设直线型和折线型水利设施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涉及到生态工程的环境问题是比较多的, 要求工程不仅要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发展需求, 还要满足河流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的需求。因此我们要加强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 在发挥水利工程的优势的时候, 还要最低限度的控制对我们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胡凤霞.探讨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J].理论研究苑, 2010.

[2]范银生, 刘河元.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J].湖南水利水电, 2014.

[3]张兴辉.关于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

生态工程 篇9

近年来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 但形势依然严峻, 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的总体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由于人口负载过多, 加上长期以来对土地、森林、水和矿产等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以及缺乏对生态环境的必要保护和建设, 大片原始森林因过度砍伐而消失, 草原因过度放牧而退化, 湖泊、江河、湿地在缩小, 沙漠化、石漠化和荒漠化在加剧, 海洋生态系统急剧衰弱,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和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深受影响, 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

1 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 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 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而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它本身包括着传统的造林绿化内容, 一些成功的单项造林技术与新技术的筛选与应用, 但不是简单“相加”与“拼盘”;它的目的不仅只考虑经济效益, 而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并重;它的全过程是配套技术合理组合的完整工艺流程。

林业生态环境工程在生态环境建设、流域治理、农林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与作用是无可限量的。其中包含的知识涉及中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中国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整地与造林方法;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以流域、水网、山系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田林网、农林复合、灾害地植被恢复、河岸道路防护、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

2 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2.1 系统论原理

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调控是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所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给“系统”所下的定义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凡是一个系统它应具备如下特征, 即结构的有序性和系统的整体性。

2.2 环境因子的综合性

自然界中众多个环境因子都有自己的计算单位, 每个因子也都是对生物产生重大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中要十分注意的是多项因子对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这种综合影响的作用往往与单因子影响有巨大的差异。如何进行多因子综合评价对今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3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JW生态工程 篇10

万理晴国 际引进的 “JW生态工程”是由发明人陈瑞文博士经过多年研究实践所发明的,十年之中,斩获国内外数十科技发明大奖,陈博士是新一代创新环保领域的精英,他与万理晴国际董事长路金铭先生共同成立万理晴国际,为修复生态而努力。

“JW生态工程”是一 种强调地 下生态平衡的铺面技术,结构不同于传统先夯实 地基再铺 设路面的 普通结构 ,而是由土 壤层、储水 层、保水层 、JW透水铺面构成的四位一 体式循环对流结构:

首先,在土壤层之上铺设相当厚度的碎石(其中包含空体储水球)以储存水分、过滤水质,雨水将被迅速导入此层,持续进入储水库被贮存起来,其中一部分慢慢渗透地下土壤层,活化土壤,剩下的则进入地下排水通道。

然后,在碎石之上架设结构性、导水性极强,且可回收再利用的PP塑胶导水管,以网格结构架构,上面浇筑混凝土。

最后,待混凝土凝固后,将此导水管的封口条盖掀起,露出铺面上的排水孔(100个 / 平方米),雨水、空气自然对流,形成与地下土层的循环沟通,进而活化地层土壤、复育微生物,形成可净化水层、分解污染物的地下微湿地生态系,像空调一般将空气中的杂质、污染物等吸附入地下,将地下的冷(热)空气导出地表,完成空气循环。晴天吸尘、雨天吸水,夏日降温、冬季保温,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有着极大的帮助,特别针对改善雾霾、暴雨、城市热岛效应、地区性缺水有显著的效果。

一、JW生态工程五大功用

1、抑制雾 霾危害 , 改善环境 质量

在台北科技大学 内的实验表明 ,汽车尾气若排放在JW生态工程的路面上,其各项空气污染物与二氧化碳可被稀释掉58%~97%,其中二氧化碳至少可达70%以上。这50%以上的污染物全被捕捉到了地面以下,并未从上方扩散出去。这是由于铺面下的碎石层与土壤层富含水分,微生物活跃,这些有害物质均被吸附、溶解在岩石或水中,被微生物分解,转化为其自身的营养成分。对人类社会危害极大的雾霾,通过JW生态工程,反而成为了对生态有益的微 生物的养料,通过自然循环宛如地下湿地一般充当城市的肺。

2、改善城 市热岛效 应 , 打造天然循 环对流中 央空调

酷暑天气时,一般柏油路面的温度要高于大气温度许多,如8月在台湾汐止地区所实际测量的,大气温度为38.3度,柏油路面温度为63度,JW生态工程铺面为41.8度,可见,JW生态工法的铺面温度与大气温度仅相差2-3度,这则是地下储水调节的功劳。地下储存的水一部分可用于绿化,剩下的则可直接被蒸发,达到抑制都市热岛的作用,相当于城市的中央空调,同时还可节能减排。

3、有效疏 导强降雨 带来的水 淹灾害 ,确保城市 安全

全球各地都经常受到强降雨所带来的都市交通瘫痪、建筑物受淹损毁,甚至市民 生命受到 威胁等问 题的困扰。普通透水砖或沥青混凝土地面由于其下层地基被层层夯实,以至于雨水无法被顺利排走,而JW生态工程的铺面充分考虑到了这一问题,它拥有充足的储 水碎石层 , 透水率高 达12500mm/hr,即使暴雨如注,也可以一次性流入地下储存起来或者通过导水管流入地下排水通道,有滞洪池的效果。如果在居民区及人行道铺设此铺面,那么排水沟也可以从城市的历史中消弭无形了。

4、存储净 化废弃积 水 , 缓解城市用 水困难

此铺面拥 有优秀的 导水储水 功能,且能净化水质。据此有关人士做过一个统计,假设全台中市的人行道、广场、停车场、行车道等全部铺设此铺面 , 那么一次 大的降雨 便可以储 水1894万吨,这巨大的水量足以供给整个台中地区都市绿化与环境清洁之所用,这巨大的、且天然可持续的水能资源之价值难以估量。

5、创造城 市地下微 生态系统 , 净化水质还 原湿地效 能

城市规划离不开绿化,然而以目前城市的发展来看,要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规划公园等场所,何其困难,况且以二者比例来讲,绿化面积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但JW生态工程铺面之下的土地由于透气循环、水泽丰足,微生物众多,可自行构成城市地下生态体系,吸收都市的污染物、过滤杂质、改善都市空气,这与地上的绿植有着相同的效用,甚至还犹有过之,且面积更大,不受地面规划的影响,地上地下,共同繁荣。

二、JW生态工程五大优势

1、高承载高 抗压性

测试表明,对一块7.5厘米厚度的JW混凝土块,进行垂直点荷载测量,其承受力为300~420psi,10厘米与15厘米厚度 的铺面 , 可分别承 载420~500psi与500~600psi,而一般大型车辆的标准仅为90psi,可见其铺面之坚固,即使是被重型车辆甚至坦克碾压,也不会出现地面下陷的问题。

2、安全坚 固永续性

此铺面于2003年开始投入使用,第一例铺设于新北市水利署,至今已逾十年,尚无需要修缮的地方。此铺面可保证30年不损坏,基本不脱落、不凹陷,减少维修耗材,保证市民出行便利与安全。

3、透气对 流生态性

铺面之下的土地与地上的空气时刻保持通 常流通 ,活化土壤,形成地下微生态系统,改善环境品质,减少空气污染,捕捉到的二氧化碳还可以储存提炼,创造二次效益。

4、节能环 保可持续 性

建材均符合绿建材标章,其主架构利用PP塑胶导管,取代钢筋结构(如果必要,也可以钢筋作为辅助),更具抗压性以及抗弯拉强度,而且可回收再利用,节约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5、平价低 耗便捷性

JW透水铺面 的造价甚 至要低于一 般高压砖 、透水砖 ,且工期更 短 ,维护费用 更低 , 但其性能 却远高于其 他同类建 材 , 适于推广 至更广大地 区。

正如万理晴国际董事长路金铭先生所言,国家对于环境治理的力度是空前的,决心是巨大的。既有严厉的整治措施,又有极具诱惑的专项治理资金,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要有有效合理、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符合节能环保的基本理念、符合国家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利益的好办法,我们的环境没有理由不越变越好。从这次媒体推介会来看,万理晴国际的信心十足。而陈博士在现场的试验也确实给足了我们信心,在场的来宾都清晰地看到,“JW生态工程”的铺面确实可以吸附雾霾,改善空气质量,如果将这种铺面应用在北京或 者雾霾灾 害严重的 任意城市,困扰我们生活的PM2.5数值可以直线下降了。

于推介会上,万理晴国际已与中国低碳产业投资中心、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北达建筑规划设计院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协议,万理晴国际会在克制雾霾、解决水患灾害、节约能源、缓解区域用水困难等生态修复之路上必然会走得更远。

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探讨 篇11

关键词:水利工程 生态化 规划

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是一个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发展生态水工学及开发生态水工技术,应该在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解决生态建设技术问题。从工程规射角度看,在开发利用水流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交织在一起共生共存,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体现生态水利工程学——人水和谐的设计理念。本文就生态水利工程规划的规划进行探讨。

1、水利工程生态技术必要性

随着科学进步,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各地在进行防洪工程建设和河流整治工程中,已经采取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加强河流的生态建设。比如生态型护坡技术,堤防绿化措施等。但是这些技术经验还缺乏系统的总结,也迫切需要有关技术规范和技术导则的指导,使之更具科学性和规范化。

2、生态化规划的建议

2.1有关防洪工程规划的原则

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方面应加强,权衡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改变现行的单一经济技术评估指标体系。

以往的治河工程着眼于河流本身,往往忽略了河流湖泊与岸上 生态 系统的有机联系,忽视了河流周围的生物群落的存在,也常常忽视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因此,在进行防洪工程的规划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建议按照“河流生态廊道”的范 围,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在平时的设计当中除说明需进行常规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还要补充加强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调查的要求,重点是生物群落 (动物、植物)的历史与现状调查,对特定的生物群落与水体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

2.2化样化布置

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河流形态的多样化是生物物种多样化的前提之一,河流形态的规则化、均一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因此,针对有关条款,建议补充或强调以下要点:

在堤线布置原则中,补充说明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

在确定堤防间距时,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要处理好行洪和生态保护要求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河槽和河漫滩不仅要能满足设计洪水行洪要求,还要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 自净化功能。

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 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2.3河流断面设计

自然河流的纵、横断面也显示出多样性的变化,浅滩与深潭相间。因此设计规范中应提出河道尽量要做到河床的非平坦化,采用非规则断面。避免因规则断面而导致流场的均一化,增加与生物的亲和力,并有助于与 自然风景相协调。

与上述设计相对应,需要推广使用一些与非规则断面有关的水力学计算方法和配套的实用工具或计算机软件包。

2. 4岸坡防护

在河流整治工程中,对生态系统冲击最大的因素是水陆交错带的岸坡防护结构。水陆交错带是水域中植物繁茂发育地,为动物的觅食、栖息、产卵、避难所,也是陆生、水生动植物的生活迁移区,至关重要。因此,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种多样。

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可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浆砌块石等,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

2.5景观建设

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观建设中,可以强调注意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水利工程设施要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水利工程还应为公众广泛参与和对儿童进行水环境保护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如水生态公园、河流小型博物馆等。

2.6工程施工

在工程施工中,建议强调施工期对生物栖息地进行保护和恢复,避开动植物发育期进行施工。对特殊区域的物种,在施工期要采取其它辅助保护措施,如它处养育等。取料场开挖后应进行适当处理,以满足美观和环境 方面的要 求,要求合理设置排水、平整地形和改善有利于植被生长的条件。料场区应进行植被恢复,与周围景观相一致。

2.7工程管理

为降低施工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保障工程效果的实现,并延长生态工程的寿命,宜强调加强前期的养护和后期的管理,包括维护、监测和评估,并积累数据和经验。

生态化建设走入水利工程当中来,无疑是将水利工程简单的“防洪减灾”的功能拓展至既防洪又与城市的生态建设规划在了一起,这也是现在水利工程的一个新特点。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随着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市直工业逐年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城郊保护地规模迅速增长,防洪问题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河道规划治理后,对保护城市城区的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减少洪涝灾害以及为城市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使治理段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以致于更好地发挥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能够更好地造福于人民。

参考文献:

[1]丁惠君,游文荪,麻夏.堤防建设中的生态水利工程理念[J].江西水利科技,2008,(2).

[2]李蓉,郑垂勇,马骏,赵敏.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综述[J].水利经济,2009,(2).

[3]胡晓阳."生态水利"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J].西北水电,2005,(2).

[4]孙东亚,董哲仁.关于堤防工程规范中增加生态技术内容的建议[J].水利水电技术,2005,(3).

[5]刘胡玲.水利工程建设与自然生态相协调的研究[J].商情,2009,(2).

探析水利工程与生态水利工程 篇12

1. 水利工程对河流的影响

在建设水利工程时对河流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首先, 河流中的水质量被影响。由于在河道建设的水利工程使河流的水流速大大减慢, 缓慢的水流速度使水与气之间的交换速度明显下降, 进而导致污染物在扩散迁移时的速率也随之下降, 这种情况下就造成水的自净能力也开始下降, 与此同时, 重金属污染在河流中也随即产生;其次, 天然河道中的水质和水温受到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尤其是在水库建设中, 水质水温变化更为明显, 因为水库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再加上自身的特殊性质, 而形成独特的水温结构, 在强烈的太阳照射下, 水面热量大幅度升高, 使得蓄水完成后水库堤坝前的水温远远超过天然河道的水温, 这直接导致鱼类繁殖量的下降;最后, 水利工程建设影响当地气候和地质, 因为水利工程建设之前和之后的水分蒸发量存在很大的不同, 水库导致水分蒸发大于自然的水分蒸发, 大量的水分蒸发就会引起本地区的降水量也开始增加, 一步一步地影响该地区的气候, 无形中改变了当地的地质条件。大部分的水利工程修建在天然的河道上, 虽然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但是由它引起的生态破坏却不容忽视。因为工程在河道的直接修建使长期演化而成的河流生态环境遭到直接破坏, 使整个河流出现局部的均一化以及非连续化, 给河流生态环境中的多样性发展空间带来严重的影响。

2. 建设水利工程对陆生环境的重要影响

首先, 严重破坏陆地的大量植被。由于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要占用大面积的区域, 而在这些土地上进行工程施工建设, 必然导致地表上的植被受到严重的破坏;其次,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 由于地表植被的破坏而导致地面生物栖息地受到侵犯。陆生生物的生活环境受到人为的占用不仅使它们无地可居, 严重的情况甚至会造成物种的大量死亡;最后, 因为施工中会排放很多废水以及污水, 这些污水直接被排到工程周围的河道中去, 水被污染, 生活在河道岸边的一些爬行动物, 它们的生活环境也就遭到了破坏, 不断恶化的栖息环境使得大量的物种被迫迁徙。根据以上种种破坏分析, 最终得出, 水利工程的建设会造成地面生态环境的失衡与损害。

二、生态水利工程的具体分析

1. 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原则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 以及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理解, 在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中开始越来越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对上述水利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的分析可知, 水利工程建设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是未来水利施工方面的发展趋势。我国要想发展生态水利工程就必须认真吸取世界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经验, 借鉴国外先进的建设方法, 提高我国已有的生态水利施工技术水平。高度重视技术的使用技巧以及建设中基本原则的贯彻实施。

我国在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中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第一, 保护并恢复原有的多样化河流。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 要根据河流的实际特点进行建设, 不能盲目的模仿其他成功的案例, 因为不同的河流有着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流水状态, 并且该地区的土壤地质条件也各不相同, 所以, 建设过程中要尽可能保留原有河流的多样性, 以及河流的独特性;第二, 高度维护并保持河流自身的恢复能力。河流的自我修复能力是天然存在的功能, 对于因水流工程建设造成的河流环境的破坏多数是河流自身来进行恢复, 它对这些因为水利工程而引起的破坏有着一定的修复能力, 河流的自身修复能力可以大大减少水利工程对整个河流环境带来的破坏, 并且还可以为人类修补河流缺陷减少负担和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遵守保持河流自身恢复这一原则是非常有用的, 这对河流的生态环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 把修复河流生态系统作为目标。由于河流不仅仅创造了单一的河流生态系统, 而且, 它关系着周围的田地、城市以及村庄, 使这些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环境, 在进行生态建设中, 需要不断考虑河流同周围森林和田地等之间的关系。

2. 不同的生态水利工程

生态水利工程是目前最有发展前景的水利施工措施, 它具有多种类型。其中, 生态水利工程可以分为直接保护改善生态型、替代型、综合型三大类, 根据这三种不同类型的生态水利工程, 可以分别得到更为具体的不同种类, 以下分别对其进行分析:

(1) 直接保护改善生态型。我国最早的保护生态的水利工程应该属“大禹治水疏通九河”。疏河使得黄河流域生态受到了保护。还有一部分水利工程的修建主要是为了改善城市水环境。其中一个最著名的以“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而著称的杭州西湖, 它主要是引钱塘江的水入城, 经历代建设而逐步完善的。还有就是有“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的济南就是以大明湖等泉湖而著称的, 北京改善城市水环境的生态水利工程杰作有颐和园的昆明湖、中南海、什刹海、北海。

(2) 替代型。例如:广西的灵渠。二千二百多年前, 秦始皇为统一中国, 开发南越 (今广东、广西) , 运送粮饷, 命令监御史禄带领十万人, 筑坝凿渠, 使属于长江水系的湘江和属于珠江水系的漓江连接起来, 而成为我国古代从中原到岭南的唯一航道。灵渠与都江堰、郑国渠齐名,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有南北两渠、分水铧嘴、大小天平、泻水天平、三十六座闸水陡门。全长三十四公里, 其中南渠长三十公里, 北渠长四公里。

(3) 综合型。都江堰是最好的代表, 它是把保护改善生态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美结合的典范。都江堰修建运行了2260年, 是讫今为止582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水利工程。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人水和谐, 道法自然的治水理念。二是2260年来发挥的巨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都江堰以神奇的3大件, 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非常巧妙而顺应自然地实现了分流、泄洪、排沙和引水的任务。都江堰明显的生态效益体现在: (1) 溉灌改善千万亩耕地的生态。灌溉产生的是经济效益, 如果说淹没耕地是破坏生态, 灌溉减少旱灾的干扰和破坏, 当然也是改善生态的; (2) 引水入城改善城市水环境, 可说是最早的城市环境水利工程。杜甫诗中的“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就是这种生态效益的生动写照; (3) 都江堰利用鱼嘴实现了正、倒四六分水, 洪水期四分入内江, 六分入外江, 枯水期又倒过来, 六分入内江, 四分入外江, 从而既满足了岷江的基本生态需水又实现了引水供水目标, 还兼有一定的防洪减灾作用。

三、生态水利工程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1.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法和标准没有做到因地制宜

生态水利工程在进行建设和使用过程中, 遵循的服务目标是特定性和地域性。生态系统在不同的地区和区域, 会根据当地的区域特点而呈现不同的特征, 虽然目前我国对生态水利工程的功能提出了一些理论评价指标和方法, 但是这些方法和指标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缺乏可操作性的, 这种现象的存在与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对生态的具体影响的研究较少存在很大关系。为保证水利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国家应对水利工程的结构建筑物执行一系列强制性标准。

2. 水利工程设计人员与生态科技工作者缺少合作的机会与机制

在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往往介入较晚, 大部分是在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基本由水利规划和水工建筑设计人员确认以后, 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加上当前我国环评管理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市场还不十分完善和规范, 环评单位替业主考虑得较多, 对生态目标考虑得相对较少, 甚至隐瞒工程真正的生态影响后果, 导致许多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不明显而负面影响相当突出, 水利工程设计人员与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缺少合作的机会与机制, 所以生态水利工程的开发与设计相对滞后。

3. 如何设计新的生态水利工程与原有水利工程设施协调运行

一般而言, 对于这条技术路线可以概括为三点, 分别是对水文过程的分析和计算、对于生态因素的影响目标和生态与环境的有效结合。

在一个流域内, 往往新的生态水利工程可能要在原有水利工程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优化设计。如白洋淀湿地供水工程、扎龙湿地补水工程、洪河国家自然保护区水资源恢复工程 (正在设计) 等生态水利工程, 科学地配置一些分水工程和蓄水工程, 对区域来水量进行重新分配或对水的去向进行重整等。

四、结语

上一篇:“点线面”三位一体下一篇:脑组织缺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