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精神文化建设

2024-05-26

社会精神文化建设(精选12篇)

社会精神文化建设 篇1

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一、确保和谐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性, 必须发展先进文化

建设什么样的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执政党在确立和谐社会目标、建设和谐社会实践中首先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在当代,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可以确保和谐社会发展方面的科学性。这种科学性集中表现为制度安排, 也就是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引导人们自觉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有三层含义:其一, 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实际上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 不是封建式的“田园牧歌”, 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 更不是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其二, 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形成社会公平分配的调控机制, 社会各阶层人员享有公平公正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 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和生机, 这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制度基础、社会基础、思想基础和道德基础。其三, 和谐是一个社会稳定、成熟的表现, 它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理想追求, 也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它应当成为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社会制度的重要依据, 应当成为我们党执政的主要目标和最终宗旨。这种认识已经上升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 成为我们党制定社会发展模式的指导方针, 这就从制度安排、执政设计图和社会成员认同方面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一种可能。

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设先进文化为其提供思想保证

首先, 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型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引导人们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 处理社会问题, 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防止思想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其次, 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指导发展实践。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强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经济各部类以及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这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第三, 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提炼新的思想元素, 进而培育新的和谐理念及和谐精神。同时, 先进文化本身就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科学成果, 同时又丰富了新时期的和谐理念和和谐精神。第四, 发展先进文化同样有赖于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如其他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理念、体制机制和成功做法, 做到为我所用。

三、确立以和谐为宗旨的社会首先需要建设先进文化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 非物质、非法律、非制度的因素, 如道德的规范、引导、调适、融合、促进作用等十分重要。通过发展先进文化, 以和谐社会观为核心, 大力宣传并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自然观、竞争观等现代观念, 积极汲取优秀传统道德的积极成分, 可以使全社会逐步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共识, 从而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社会道德体系。发展先进文化, 有助于全体社会成员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利用自然、造福人类;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维护社会秩序, 完善社会功能, 实现社会公平, 保护个人权益;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诚实守信、平等友爱, 与人为善、尊重差异。

四、营造以和谐为基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需要建设先进文化

通过多种大众媒体和方式途径, 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 深入宣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以及尊重人格、尊重个体、关爱弱者、伸张正义、维护公平、保持公正等理念和典型;深入宣传社会和谐、民族和谐、城乡和谐、阶层和谐、人际和谐的价值和意义, 使尊重、理解、文明成为社会氛围的基调。同时, 还可借助文学艺术作品, 以其特有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 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 促进全体社会成员人格、意志、品格的完善, 形成积极、健康、包容、宽容的心态, 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围。

社会精神文化建设 篇2

(一)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1、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发展社会主义科学事业。

3、发展卫生事业和体育事业。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

4、发展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

(二)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

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

1、普及理想教育,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2、普及道德教育,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3、在人民中进行以共产主义为指导、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

4、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它的腐朽思想。[1]

指导方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指导方针符合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是使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方针。[2]战略地位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全党同志必须从这个总体布局的高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拨乱反正的胜利和全面改革的展开,随着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活力,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突破一系列僵化观念而提高到新的水平;全国安定团结,民主法制逐步健全,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显著提高;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广泛展开,积累了许多新鲜经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开始树立,教育科学文化日趋繁荣;党的优良传统在发扬,党风和社会风气在好转。这是主流。同时必须看到,精神文明建设在许多方面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改革和开放的形势不相适应,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实际工作中指导方针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党内和社会上一些严重的消极现象还有待人们用很大努力去消除。全面地估计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充分地认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才能坚持不懈地把这方面工作抓上去,否则就会贻误全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它的全面展开,是中国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强大活力,对精神文明建设是巨大的促进。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能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有力地抵制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防止种种迷失方向的危险,振奋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用几代人的努力建设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考验。应当相信,有党的正确领导,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有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经济政策,有人民民主政权和社会主义法制,尤其是有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坚决拥护,只要在大力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一定能够达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的。

总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这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3]

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和人之间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精神文明建设

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单是思想文教部门的任务,而且是各条战线和一切部门的任务,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的长期的任务。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在长时期内的重大失误,就是没有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轻视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极端夸大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直到发生“文化大革命”那场内乱。党总结历史经验,明确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将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我国社会存在的矛盾大多数不具有阶级斗争的性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就要牢记历史教训,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坚持对思想性质的问题采取讨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就是说,用教育和疏导的方法去解决;坚持一切着眼于建设,把注意力集中到团结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上来,集中到满足人民的文化和精神需要上来,集中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上来,归根到底,集中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来。

闭关自守只能停滞落后

近代世界和中国的历史都表明,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要发展进步都是不可能的。闭关自守只能停滞落后。中国坚决摒弃维护剥削和压迫的资本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摒弃资本主义的一切丑恶腐朽的东西,但是必须下大决心用大力气,把当代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经济行政管理经验和其他有益文化学到手,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发展。不这样做就是愚昧,就不能实现现代化。对外开放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不仅适用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伟大民族,在古代文明史上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在近代,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而落后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革命,带来中国历史的巨大变化。新中国的成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开始了伟大的中国文明的复兴。自从我国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更赋予这个复兴以新的强大生机和活力。这个复兴,不但将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将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

基本目标

儒家文化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启迪 篇3

关键词:儒家文化;和谐;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5—0101—03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被称之为“显学”。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学取得了“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文化的某些合理成分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和谐意识与和谐社会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孔子主张寓天道于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体现天道的统一性。因此,他既讲“天知人”,把天拟人化、道德化;又讲“人知天”,强调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动的。孟子把天和人的心性联系起来,主张“尽心”而“知性”,“知性”而“知天”,以人性为中介将天和人沟通并统一起来。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中庸”也称“中和”、“中行”、“中道”,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对一件事情有否有可,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荣,不同以相辅相成。所谓“过犹不及”,说的是凡事都有一个界限和尺度,达不到或超过这个界限和尺度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的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对事物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两个层面来理解和谐社会,“和谐”应是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必然结果,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协调地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之中。其前提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其基础是必须有一个稳定平衡的生态环境。可以说,今天的和谐社会是对儒家和谐意识的继承和发扬。

二、人本意识与以人为本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承认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儒家强调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主张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立己”、“达己”为前提。还说“仁者爱人”,所谓“爱人”,就是尊重人,同情人,把人当人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以人为本。孟子说“道惟在自得”,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这都是对人的个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肯定。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是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来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今天,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等,这些时代命题无疑也是对儒家人本意识的继承和深化。

三、忧患意识与责任感、使命感

忧患意识是指人们从忧患境遇的困扰中体验到人性的尊严和伟大及其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并进而以自身内在的生命力去突破困境、超越忧患的心态。儒家文化所体现的忧患意识也正是他们通过对忧患境遇的深刻体验而孕育出来的宏扬人性尊严和人生价值、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的特殊心态。它包涵悲天悯人和承担责任两层意义。孔孟之所忧所患绝非所谓感性物质生活的匮乏和个体生存发展上的困苦,而主要是内在精神生活的缺憾和人类群体生存发展上的困苦,绝非一己之功利得失,而主要是人类群体之幸福和理想的实现。所以当现实的困苦缠绕个人与众生之际,当天人合一的境界和人我和谐的秩序被打破之时,孔孟自然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深沉的同情之心,孟子称之为“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承担责任是在悲天悯人的基础上所引发的自我关怀和群体关怀。自我关怀表现为谋求主体道德生命的提升;群体关怀表现为谋求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正如《易传》所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悲天悯人的同情心和承担苦困的责任感二者共同构成了儒家忧患意识的有机内涵。

儒家的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而不懈追求的传统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即便在今天,人们仍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尤其需要有孔孟儒家那样强烈而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四、道德意识与德法同构

与道家崇尚自然的传统不同,儒家的传统是崇尚道德。儒家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道德构成人们人格评价的直接依据。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的道德,即使贵为王侯,也得不到万民敬重;反之,有了崇高道德,即使穷困潦倒,也能得到万民称颂而名垂千古。道德还是人们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儒家认为仁义之心是人之生命的根本,失去仁义之心也就等于丧失生命之根本。因此,他们强调做事要从仁义出发,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哪怕与人相处也要有所选择,要与有仁义之心即有道德的人相处。道德构成文化教育的中心内容。儒家重视教育,但他们所论教育主要不是知识教育,而是伦理教育,如何做人的教育,儒家的愿望是通过道德教化以造就志士仁人的理想人格。道德也是国家兴衰存亡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与这个国家上至国君、下至百姓的道德状况、道德水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仁义存则存,仁义亡则亡。

儒家学人荀子把“隆礼重法”看成治国的根本,倡导“礼仪”与“法度”并举,“教化”与“刑罚”兼施,这对今天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治国理念有着深刻的启迪。

五、力行意识与实践品格

在儒家看来,和谐境界的实现,人本精神的高扬,忧患境域的摆脱,道德素养的提升,没有一个能

够离开人们投身现实、奋发进取的努力和作为。因此,儒家大多强调身体力行,儒家人物大多是力行主义者。孔子云:“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意思是说,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当有无穷责任、无穷事业,当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否则,贪图安逸,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就是“士”的耻辱,就不配当一个知识分子。《大学》在强调“修身齐家”的同时,紧接着便讲“治国平天下”,认为这两方面都很重要,不可偏废,所以儒家反对空谈,反对坐而论道,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易传》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求人们去效仿天地运行的刚健风格,去直面现实,去改造自我和改造社会,而不畏任何艰难险阻;要求人们锲而不舍,知难而进,奋发进取,依靠主体的力量,通过主体的实践,完善自我,改进社会。

从中国历史来看,儒家文化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刚健自强精神,对于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传统、追求真理的传统、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传统的形成,都起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而这种种优良传统在今天显然并没有过时,仍有赖于我们进一步去发扬光大。我们有理由从儒家的力行主张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要做勇于实践的时代先锋。

结论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法制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乃至民族精神有着深远的影响,更与当今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德法治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时代主旋律一脉相承。与其说是传统文化契合了时代特点,不如说是时代发展借鉴了传统文化。从这个意义说,开掘并宏扬这些文化传统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唱响时代主旋律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向春玲,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6):39-43

[2]李旭,中国圣贤人生丛书-孔子—执着人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

[3]江泽民文选[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洪丕谟,论语[M],现代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管曙光,四书五经[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6]白本松,简明中国文学史稿[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社会精神文化建设 篇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伟大历史任务, 党中央又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20个字, 不仅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方面对和谐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做了界定, 还勾画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和谐新农村的美好图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灵魂, 文化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传统, 其现代化都不可能脱离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实际存在的本国国情。因此, 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将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 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1 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表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 追求的是一种至纯至善、至大至刚, 以人的道德修养为基础的天人、主客、物我浑然一体的境界, 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模式最完整的体现。在这一境界中, 天与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形成一个和谐、温馨、大一统的整体, 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因此人应该“上下与天地同流”, 天人融为一体, 天地人才相生共存。

在中国先哲的眼中, 自然宇宙与人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周易·系辞》指出, 有天地, 然后有万物, 天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宋代的哲学家张载第一次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 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天人协调。

我国古人还从“天人合一”的观念出发, 引出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礼记·祭义》“伐一木, 杀一兽, 不以其时, 非教也”。主张人不能破坏自然, 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 要保护自然万物, 在服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使之更符合人类的愿望。

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中, 要实现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任务, 我们就应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精神, 建立新的生态理念。既要遵循自然客观规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还要针对农村传统的粗放型发展导致了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的不协调现象, 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建设农村绿色生态型的发展模式, 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保护好农民群众世世代代的长远利益。

2 厚德载物、贵和尚中—营造乡风文明的和谐新农村

《易经》日:“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重德是中国文化的又一特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道德要求是其基本的精神, 伦理道德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中心地位。《大学》一开篇就提出了“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这表明了儒家之宗旨、目的就是将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 以个人的道德力量去凝结家族、民族、民众, 巩固和发展新的社会秩序。

中国古代的“贵和”思想, 往往是和“尚中”之义联系在一起的。孔子主张“和为贵”, 并主张以“持中和谐”的手段来处理事情, 孟子主张以“礼”和“仁”来协调人际关系。儒家弟子极力倡导恭、宽、信、敏、惠五德, 孝悌、忠恕之道, 倡导“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的行为准则以及“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的价值观念, 皆是从以和为贵出发。贵和持中思想, 体现了人与人在社会关系上的和谐, 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构成部分, 也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为此, 在和谐新农村建设中, 我们要积极发挥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保障作用。倡导农民学习孔孟的仁义、孝悌、忠恕之道, 以和为贵处理人际关系, 做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善举, 实现新农村各种关系的和谐。针对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出现的经济发展较快, 文化建设严重滞后的不相协调的现象, 通过重塑道德来改善, 从思想根源消除农村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 以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

3 仁民爱物、以人为本—建设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人民是国家之本, 仁民爱物、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历史上源远流长。孟子曰:“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 是说人类对人亲善, 进而对生物爱护。《尚书》中已有先哲提出“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的重要理念, 认为百姓是国家的根基。孔子说“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和“已欲立而立人, 已欲达而达人”, 这是孔子思想也是儒家学说的最高道德概念, 是儒学所主张的爱的方式。孟子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的思想。另外, 苟子关于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比喻更形象地体现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我国的民本思想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 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 统治者要关心民众的疾苦, 这些都是它的精髓。

虽然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并非当代意义上真正的民主思想, 带有很大的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 但这种仁民爱物、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为新农村建设中管理民主的实现提供了思想保障。新时期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同历史上的民本思想有本质区别。今天的以人为本, 就是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 是民本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 这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彰显。

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使农民在所在村庄真正当家做主, 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是实现新农村管理民主的关键。农村各级乡镇村基层组织, 应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坚持我党的群众路线。在制定相关三农政策时, 应体现以广大农民为本, 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 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的要求。

4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精神。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 刚毅指坚定性。刚健和有为是一个整体, 是人们处理各种关系的总原则。刚健有为的文化精神在历史上已经成为一种促进民族生存图强的内在力量。《周易》曰:“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 健动不止, 故君子应努力向上, 自强不息。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为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 他指出“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 。荀子说:“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中庸》指出“人一能之, 己百之;人十能之, 己千之”。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记载“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摈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刚健自强、积极有为精神的生动写照。正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培育了我们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自强自立和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的精神。

当前,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 我们要发扬弘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传统文化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在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中, 要教育引导农民改变安于现状、听天由命、知足常乐、自给自足、固步自封、老实本分种地、怕冒险等传统小农经济的文化观念, 使广大农民逐步树立自强自立、自信豁达、乐观向上等奋斗精神, 让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为此, 我们要突出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人翁地位, 必须尊重农民, 激发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广大农民以积极的态度, 满怀责任, 积极主动地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尽心出力, 为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兴旺发达贡献自己的力量。

5 求真务实、科学理性—培养农民科学创新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在强大的泛传统道德背景下, 也蕴含着一定的科学性和科学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许多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质疑创新的科学理性精神。

《论语·为政》篇载, 孔子曾对其弟子子路说:“由!诲女 (汝) 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 (智) 也。”也就是告诫弟子, 知道就是知道, 不知道就说不知道, 不要弄虚作假, 自欺欺人, 体现了从实际出发, 求真务实得科学精神;孟子认为如果“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上》) , 提倡“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 , 就是要求人们敢于质疑, 勇于创新。先秦的墨家中的科学精神就更多了, 墨子认为“知, 接也。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 (《墨子译注》) , 意为想获得真正的知识离不开观察、体验的作用, 体现了墨子科学教育的实践精神。墨家学派之所以被成为最具有科学精神的学派, 除了它具有的批评精神、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外, 还有更难能可贵的是墨家的一系列科学方法。

中国是农业文明古国, 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习惯思维在农村根深蒂固, 这使得广大农民缺乏科学、理性、创新等现代文明素养, 传统小农经济的文化观念仍大量存在。针对这一现象, 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科学理性精神、创新精神, 以理性主义、科学民主精神启发、教育、引导农民向前看, 帮助农民构建一种具有现代化维系力和聚合力的崭新的价值体系, 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一是用新思想教育农民, 树立科学发展意识, 二是用新技能武装农民, 不断提高致富本领;三是用新风尚塑造农民, 树立科学文明的生活观。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农民素质的高低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我们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参考文献

[1]郭晓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与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建设[J].文史哲, 2010, (2) :117.

[2]刘丽广.孔孟和谐思想刍议[J].科技信息, 2008, (1) :133.

[3]曾强.经书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07:35.

[4]李宗贵.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9-14.

[5]邓红艳.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3) :12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5

专题六国情教育

考点36知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a)(九P54一P55)

(一)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1、文化是否先进的判断依据:在于是否反映和适应护

2、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含义:就是发展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以不断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3、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必须坚持、思想、和进文化,就是建设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和。这两个方面、(1)思想道德建设:

A、地位和作用:体现精神文明的;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和。为现代化建

设提供和。

B、内容: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体系;大力倡导

“、、、、”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A、地位和作用: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为现代化建设提供。

B、内容:一是教育和科学;二是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卫生等事业。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又一代有、考点37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b)(九P74~P75)

(一)代代传承的传统美德(举例)

1.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4.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等。

(二)民族精神

1.含义:中华民族精神是指以、、2.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1)在革命中:精神、精神、精神等。

(2)在建设中:精神、精神、精神、精神等。

(3)在改革开放中:树立自立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发扬求知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

3.民族精神的作用:

(1)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的(2)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为什么要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①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关系到国家和的根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

②增强,提高亟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作为文化的核心,具有对内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强弱的重要尺度。

③全面建设亟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只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发扬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有效抵制腐朽文化的入侵,吸纳现代文明新成果,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和进步。④加强社会主义也亟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只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发扬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有效抵制腐朽文化的入侵,吸纳现代文明新成果,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和进步。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

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同时,需要弘扬以

①时代精神:含义:以为核心的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和的和。

(3)对青少年要求: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要努力成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考点38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C)(九P84-86)

(一)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核心是,基本要求是,根本方法是。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科教兴国的含义:就是通过和来振兴国家。科教兴国就是全面落实产力的思想,坚持为本,把和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

实力和科学技术向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和提高的轨道上来。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

⑴、大力发展科技

①科技的作用:科技是第一。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②从整体上看,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还有相当大的,还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的压力。

③ 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增强以和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就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步伐。

⑵、优先发展教育:

(1)教育的作用: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础,是开拓、带动、创新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动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作用。

(2)我国教育现状: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我国的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还比较,高素质人才相对,人力资源处于地位。教育的落后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我国更应该优先发展事业。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落实

原因:只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变人口大国

为,化人口压力为,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

◆教育、科技、生产力、经济发展的关系怎样?

(1)科学技术是,而科技进步、人才培养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都靠。

(2)教育、科技的发展,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推动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科技发展提供。

◆三个文明的关系:

(1)物质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要受物质文明的制约。

(2)政治文明的发展又能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

社会精神文化建设 篇6

关键词:“明星效应”;社会功能;精神文明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024-02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人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立人就是要完善个人修养,人的精神文明和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靠后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完善了自己的个人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石。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你的人生真正价值不在于你的口袋;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也不能算是失败,因为明天依然可以奋斗;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才是彻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近年来,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精神追求,许多经济公司、艺人培训机构开始风靡。我国文艺创作生产呈现出发展的良好势头,产生了许多精品力作,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不良影响。电影、电视、广告、选秀节目等的投放量大幅上升,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明星”。我们在关注他们的娱乐价值的同时,还要关注其另外一面——社会功能,即所谓的“明星”效应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量的影视作品、公众人物在大家可以看得见的场合所做的事情显然是有社会导向和示范作用的。

然而在要求精神文明建设、提倡和谐的社会里,各种不文明的行为却时不时的发生在我们身边,尤其“明星”光环下的恶性事件随处充斥于社会。2013年11月3日14时10分左右,在杭州一辆保时捷卡宴与公交车发生刮擦,围观群众发现驾驶员竟是奥运冠军孙杨。孙杨涉嫌无证驾驶被查处,4日凌晨孙杨在其微博发布致歉信,承认3日下午在杭州驾驶亲戚车辆被公交车追尾,他对此表示歉意和反省。作为公众人物本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模仿的榜样,他的行为举止本应谨而慎行。然而,此次无证驾驶,与公交车追尾事件不仅给孙杨自己的形象抹黑,也让孙杨迷们大失所望。此后高晓松酒驾、文章出轨、黄海波嫖娼……娱乐圈的恶性事件数不胜数。如果说这种事情以前还算得上新闻,多少让人感到有些震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么如今人们则是见怪不怪,麻木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每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随他去吧!”

咱们的娱乐圈总是在挑战道德底线,根本就建立不起偶像制,负面新闻对偶像是致命的,偶像对于粉丝如信仰般的存在,娱乐圈应该树立正面形象提倡良好风气,推出百花争艳的艺术作品,不然还有存在的意义吗?我认为根本原因还是目前娱乐业的人本身的三观和认知有问题,其实做娱乐以明星为中心无可厚非,好莱坞上个世纪初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一不能只有明星,二要注意打造明星的形象。现在他们基本是用看笑话的眼光来看待明星的,是以卖头牌的方式在兜售。只要有客人买就行了,其它坐视不管。不然没法解释他们的做法。扒了娱乐圈的皮其实无所谓,但是它对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包括对青少年思想观念,和社会黑暗面的明面化等等,看起来似乎话题有些大,但是这顶帽子它还真带的起。另外媒体的道德问题,为了头条为了博眼球什么都往外推,不理会结果,这些是极其恶劣的。

最近看到一篇李泽厚的专访,他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中国现而今的社会规范、文化秩序,不仅比不上上世纪80年代,甚至连90年代都不如”,一针见血。随着国家的强盛,文艺领域的怪才却凤毛麟角。以电影为例,想当年的华语影坛,好戏如云,经典影片记忆犹新,陈凯歌和张艺谋早期的电影,有力量有震撼,厚重而又不乏美感,他们二人熠熠生辉的时期可谓是大陆电影最光辉的日子。如今的那些电影,看过笑过骂过后还能留下点印象的又有几部。

流行文化普及率虽越来越高,却起不到教化的作用,我觉着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媒体资源的一种浪费。中国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口号喊了多少年,文坛影坛歌坛依然死气沉沉。黄家驹那句“乐坛已死”并不是盲目悲观。流行文化早就乏善可陈,可惜没人来管,学者们忙着搞民生搞建设,忽略了精神建设,媒体都忙着挖八卦,谁管你歌唱的好不好。中国人潜意识里是把娱乐明星当木偶来看的:明星的生活就是一部公开的戏,操控你红不红的线在大家手中。这种猎奇甚至踩上一脚的欲望,每个关注娱乐新闻的人都有,国人对娱乐圈的鄙夷一日不消除,流行艺术就永无被正名的机会。

娱乐新闻,十之八九是负面的,好多艺人忙着“闪闪发光”荒废学业,只为了年轻时的那一点的嚣张和虚荣。试问,如果你过气了,到了社会你能做什么?“问题偶像”给社会带来的负效应远远大于“榜样偶像”的正效应,所谓的积德需万日,毁德只一旦。“问题偶像”必然会培植或带动众多的“问题民众”,如若形成潮流,就如毒草,要么破坏生态,要么破坏社会的安定和谐。

处在这样环境中的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认识。要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深刻认识某些行为是可耻的,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背道而驰的。我们所谓的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引导人们对自己的主观世界自觉的进行改造,从而提高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只有当道德的血液流淌在社会所有成员身上才能真正的成长,无道德者寸步难行。

公众人物具有强大的模范作用,引导大家的日常作风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公众人物的社会影响力是巨大的,不仅反映了国家形象,同时寄托了社会大众的共同希望。公众人物好的行为作风,会在社会中促成正能量,形成好的社会风气和氛围。而错误的行为作风不仅会给自己的形象抹黑,也会给国家形象带来污点,甚至可能会给青少年带来错误的引导作用,产生恶劣影响。

因此,作为公众人物,应该时刻警醒自己的行为举止,以更为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影响他人,传递正能量,为打造和谐正义、美好富强的社会作出贡献。同时作为大众,也应抱有宽容的态度。对于许多明星事件我们要清楚的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们在主动承认错误的态度下,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新时代新文明,不要让文明只在宣传中出现,要让它活跃于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做文明的主人,与文明健康同行。

社会精神文化建设 篇7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对法治建设和政法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突出强调了司法公正的重要地位和对于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迫切希望。习总书记在《弘扬法治精神, 形成法治风尚》一文中写道, “使法必行之法是法治精神”, 形象的道出了, 社会没有法治风尚只会使法治成为无根之花, 无源之水。

法律只有从法律文本上升为法治理念, 才能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 才能更深的赢得广发群众基础, 从而真的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因此, 面对现实状况, 作为检察人的我们理所应当成为宣传法治精神的实践者, 这恰恰补充于检察文化, 丰富了我们检察官文化建设的内涵, 借于此努力提升检察官整体的社会责任认识和使命感, 拓展了我们检察官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检察机关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坚守检察人的法律信仰, 通过正确把握检察文化的总体要求, 积极培育和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理念, 努力推动检察事业的科学良性发展, 以更稳健有效的手段逐步树立检察机关的正面形象。这就要求我们检察干警通过检察文化的日常学习和提升, 用强有力的精神动力融入到我们日常的行为中去, 要通过办案、法治宣传, 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熔铸到自身的头脑之中, 真正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检察人员中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二、准确部署新时期检察文化新任务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 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是担负新时期法治建设的强有力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明确新时期的检察文化建设的新任务, 就务必要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进一步明确检察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切实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 使检察人员职业信仰进一步坚定, 检察职业精神进一步弘扬, 检察职业素质进一步提高, 检察职业行为进一步规范, 检察职业形象进一步提升。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检察文化活动, 如学习先进优秀个人事迹的报告会、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讲堂、或者是检察官职业道德和作风建设评比等, 依托诸如此类的具有检察职业特点的文化活动, 充分发挥检察文化的教育、激励作用, 进一步提升检察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为推进检察工作全面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三、坚持检察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贯彻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原则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 在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过程中, 如何发挥检察机关职能使命, 怎样着眼于检察文化的作用, 无疑是要坚持检察文化的基本原则。这就是要求我们的检察文化务必是坚持服务检察中心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贴近检察人员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重心向下、因地制宜, 依托地方文化、历史等特色资源, 推进突出具有各自地域检察特点的文化建设。同时又要求我们眼观大局, 心中有大格调, 把自身检察文化建设同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思想相联系, 通过一些列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学习, 融入到我们检察官文化的日常建设中去, 同我们的职业道德建设、法律监督能力建设和执法规范化建设相结合。

四、明确检察文化建设的核心与弘扬社会主以法治精神的内在联系

在检察文化的日常建设中, 我们往往剖析如何深入理解其检察文化内涵, 就是在检察官文化建设的深度上做文章, 这里我们也要看到对于横向上拓展也要有一定的作为。检察文化的核心中, 通常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政法干警的核心价值观放在首位, 这二者其实与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我们知道, 政法干警的核心价值观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从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而其根本是归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去的, 那么作为形而上的文化建设, 又是包罗万象的, 就毫无例外的囊括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精神。具体的说, 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与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有着紧密的联系。

同时, 对于检察文化的建设中, 我们都会提到要紧抓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坚持依法治国思想的总体要求。这在内在主旨的领悟上, 又与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弘扬上不谋而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学习中, 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就是依法治国, 其中以人为本是体现我们党整体的事业的依赖基础, 与我们检察官文化建设中相强调的树立正确的执法形象和良好的公信力所服务整体社会大众也相互重叠, 以上都说明在检察文化的学习和建设中, 我们自觉或不自觉践行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总的来说, 发挥检察文化的作用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要我们看到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深刻把握其中内涵, 加快检察文化新时期的建设步伐, 从而为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早日落成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方.《检察制度史纲要》.法律出版社[M], 2007年11月出版.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课例报告 篇8

在初三的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中, 有几个问题, 由于其内容较抽象, 表述较深涩, 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课堂教学常陷入枯燥说教之窘境。其中, 第二单元第三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难点之一。在课赛抽签时抽到此节, 当时笔者深感棘手。

在构建整节课之初, 如何找到突破口是关键。笔者在很多想法、很多材料之中反复考量, 最终认为要从学生能有感受的问题入手, 最好就是发生在他们同龄人身上的例子。

〖案例:美丽人生〗

一教学目标

第一, 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及内容;了解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第二, 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 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以及和他人沟通的能力, 培养观察、感受、体验参与实际生活的能力。

第三, 认识到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难点: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三教学过程实录

导入:在上课之前, 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们玩微博吗?玩微博的同学有关注前两天的一个热门话题的吗?

引入:《中学生不慎刮坏汽车主动留纸条道歉》这则新闻。

有关注的同学能给大家讲讲这是怎么一回事吗? (同学讲述, 老师随后补充。11月2日该微博在两小时内转发上千次, 成了微博热门话题。)

为什么本是一件普通的事情, 成了微博热门话题? (同学回答, 看视频。)

江苏扬州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徐砺寒估计没有想到, 他在放学途中不慎弄坏了他人轿车后视镜后留下的那张用来道歉及写有赔偿联系的小纸条, 会令车主“无比感动”和“极度震惊”, 并引来一连串感人的后续:被刮车主感动之余主动不让徐砺寒赔偿;一家修车行表态愿意免费为受损车主修车;网友们纷纷感慨, 在这个孩子身上看到了美好……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讨论“关于诚信缺失, 你怎么看”?

诚信缺失之一问:如何让人吃得放心?

(同学评论, 谈食品安全问题。)

点评:我们常说“病从口入”, 当面对一个个为了盲目逐利而不顾基本职业诚信的疯狂面孔时, 人们呼唤道德的力量。

诚信缺失之二问:象牙塔内岂能藏污纳垢?

(同学评论, 谈文凭造假问题。)

点评:“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为学、为教本身就应以诚信为根本, 无诚信焉能立大言?

诚信缺失之三问:有钱不还, 胆气何来?

(同学评论, 谈欠钱不还问题。)

点评: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 但现在不少“老赖”似乎多了有钱也不还债的底气。在他们看来, 欠钱的是大爷, 良心的谴责被利益和好处所掩盖。

诚信缺失之四问:医患互信如何破解?

(同学评论, 谈医患关系紧张问题。)

点评:医生素有“白衣天使”之称, 本应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然而一些无良医生为了获利, 走向了道德的反面。如何让这些治病救人者治好自己追逐不义之财的“心病”, 是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诚信缺失之五问:能不能扶摔倒的老人?

(同学评论, 谈见危不助问题。)

点评:当一件本应理所当然的事却令人陷入两难的境地时, 我们不禁要问, 这个社会怎么了?呼唤信任回归。

与其诅咒黑暗, 不如点亮蜡烛!

道德是人性的自我救赎。要通过道德重建的方式召唤道德归来。

引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核心价值体系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

相关追问:我国精神文明和经济发展程度相一致吗?

(同学讨论, 精神和物质“长短腿”问题。)

点评:一个国家, 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 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温家宝。

推出:核心价值体系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相关追问:传统文化能救助道德滑坡吗?

(同学讨论, 传统文化的力量。)

教师评论:姜昆在2013年“两会”倡议中小学开国学课, 他认为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强调“忠孝、仁爱、诚信、道义、廉耻”等道德观与精神修养, 这一点正是当今社会道德滑坡与沦丧最有力的救助措施。

点评:传统文化的精髓, 是中国的文化之根, 是中国千年发展的命脉基石。

推出:核心价值体系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所以说,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方向盘, 是一个国家的稳定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通过教育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智力支持。因而, 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分为两方面: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再回到这节课的开头, 通过前面的学习, 请你回答:诚信男孩“震惊”了什么?

回答:徐砺寒的诚信举止, 更大的意义是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下一代正在用实际行动表明, “诚信”两字有重塑的可能。

有网友作诗一首, 题为:“90后”中学生让长辈们肃然起敬!

托举向善的力量, 不能全都往“社会”身上一推了之, 这是每一个公民必须面对的考题。通过学习, 请你思考:

碰到需要负责的事儿, 你能否像中学生小徐一样, 恪守诚信, 勇于担当?不用马上回答老师, 希望你能用行动告诉我们答案。

提问: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 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结束语:好的, 希望大家通过本节课的追问、分享, 从一个中学生的赤诚之心开始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真正意识到思想道德建设乃至文化建设在当下对整个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意义。期盼“90后”带给大家更大的惊喜。

〖课后反思〗

定下导入话题之后, 顺理成章的应是围绕诚信讨论之后再深入到本节课的难点。所以, 接下来就设计了“五问诚信”。之所以用“五问”, 是因为目前社会中我们看到听到讨论、思考到的诚信问题令人感到沉重, 甚至有点拷问那些弄虚作假、良知沦丧之人的意思, 同时“五问”也有点类似排比的手法, 一问接一问, 加强课堂效果,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

“五问”之后, 要深入到“怎么办”的环节, 我用“与其诅咒黑暗, 不如点亮蜡烛!”来过渡, 承接出相关追问, 这三个追问是在定下整节课大致框架围绕“问”来构建之后设计出来的。最后, 以“诚信男孩震惊了什么”作为本课的结尾结束全课。

社会精神文化建设 篇9

当前,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成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核心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 既集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之大成, 又把我们党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凝练地集合在一起:

第一,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灵魂, 也是我们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主义中国,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既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统领地位, 也决定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必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加强。

第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又是我党现阶段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集中代表全体人民对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美好前景和向往, 代表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 揭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因此, 党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围绕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进行。

第三,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是党的思想情操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核, 不仅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 而且使中华民族不断焕发旺盛创造力。

第四,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前提条件, 是党的道德建设、纪律教育的有效抓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准确、系统、通俗的表述, 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 做出道德选择, 提供了价值标准。

大学校园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 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思想理论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层面的建设:

第一, 加强大学精神培育。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 它是大学经过长期实践而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成的, 为大学成员一致认同的深层次主体文化, 是大学组织及成员的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方式、道德情感的集中体现, 统摄并规范着大学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实质、特色及表现形式。它是一所大学生生不息的文化根源, 也是一所大学给予学生人格影响的本质所在, 成为师生文化血脉中安身立命、终身受用的文化遗传基因, 对学校的发展和育人目标的实现具有导向和保证的作用。

第二, 加强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培育。大学制度文化包括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各种管理制度及行为规范等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准则。大学制度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主要使命和功能是承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理想与大学精神, 建设人的精神家园, 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因此, 大学制度文化不仅是一种“硬”约束, 更是一种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的“软”规范。

第三, 加强大学物质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的物质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 是学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主要体现在大学的办学硬件和校园的环境建设上。要进一步加大办学资源的建设力度, 整合办学资源, 不断优化教学条件, 实现办学条件的优质化。同时, 要加强校园建设规划, 致力于文化品位高雅, 文化底蕴深厚, 洋溢人文精神, 彰显人文关怀的校园建设, 达到使用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和谐统一,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大学精神, 提高人文素养。

第四, 加强大学行为文化建设培育。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文化底蕴和大学精神在文化行为主体的动态反映, 它的表层表现为大学行为主体的各种办学实践与文化活动, 在本质上体现为大学人在各种办学活动中的群体行为、情操与道德风范, 如校风、教风、学风、政风等等。

参考文献

[1]《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荆楚网—湖北日报 (武汉)

社会精神文化建设 篇10

一、儒道传统文化精神的代言人:老三

《硬汉》中,老三是影片中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一个深刻体现了道家文化合儒家精神相结合的影像符号,他身上集聚了中国传统儒道精神所期许的美好自然的理想人性。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强调伦理本位与自我修身,强调“在不断地追求自我完善的基础上报效社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体现人生价值”。1儒家的道德主义所强调的“义”、“礼”、“信”、“勇”在老三身上都得到了一一体现。在老三身上我们首先看到了中国古代的游侠精神,中国历史上的游侠文化可以追溯到先秦战国时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侠义文化不端充实沉淀,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硬汉》中的老三是当今社会中的游侠,他在电影中有句著名宣言:“有一种人是专门为了消灭邪恶力量而存在的,报告政委,那就是我。”与坏人做斗争是他的灵魂,更是他赖以生存的动力。在电影中,老三理着锅盖头,斜挎迷彩水壶,手提红缨枪,穿梭于城市之中,寻找坏人。见到别人卖假票,并且欺负人就大打出手,看到一个酒醉司机开车撞人后不顾而去,他就拼命地去追那辆车,遇到骗子假装被撞到而敲诈别人,就把那两个骗子打得半死,遇到给猪肉灌水的屠夫,又与他们进行较量等等。这种惩恶扬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游侠精神,其实也是儒家所强调的人的品格中所应有的“义”与“勇”。当邹市明获得世界冠军,国旗升起的那一刻,老三激动地站起,跟着一起唱国歌。儒家传统中的“礼”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显现。老三也从不说谎,在小草和老蒋要求他以后不要再打架时,老三说都是同样的回答“不行,我能骗你,因为政委说过,说谎会让人迷失方向。”老三不仅自己不说谎,还痛恨一切说谎的人,继而痛打一切说谎的人。这也给儒家道德所提倡的“信”做了很好的诠释。老三正是通过对“义”、“礼”、“信”、“勇”的实践,在社会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老三牢记着政委的一句话:“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离开部队之后他依然刻苦训练,每天做仰卧起坐,练宋朝武术来强健自己的体魄,他希望自己“身体像潜艇一样强壮,拳头像鱼雷一样又准又狠”。除此之外老三每天还对镜自语,针对自己每天的表现自我评价一番,或表扬鼓励,或反省训诫,力求自己打击更多的坏人并且在教训坏人时更加勇敢,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做到了儒家所要求的“自我修身”。儒家的理想人格在老三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老三这个人物也体现了传统的道家文化精神。“在传统的庄禅哲学中,人们的精神状态被看作是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他要求人们不计厉害、忘掉无我、主客,从而在精神上突破现实的限制和束缚,达到自在自然的完美境界。”2道家还崇尚自然,强调人的天性,尊重人性,要求按照人与自然的本来面貌立身处世。导演在设置老三这个角色时煞费苦心,之所以不选择一个心智健全的人物而偏偏设置一个有智障的人物,是大有深意的。“老子认为,人的自然天真、淳朴纯真、无知无欲的真正本性由于仁义礼智的出现,不仅没使人性更完美,反而导致了人类淳朴美德的丧失和人类自然本性的丧失。”3导演选择老三这样一个只有八岁智力的智障人物,就是想在他身上体现出道家文化所倡导的天真自然的人性以及返朴归真的生活状态。作为一个智障人物,老三自然而然的摒弃了现代人由于对物质的欲求而衍生的种种虚伪与丑恶,他思想简单、纯真,有着婴儿状之淳厚美德,在他的世界里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消灭邪恶力量,从老三那里,我们看到了一种自然之性也可以说是“婴儿”境界——圣人人格。另外,老三的衣着打扮也遵循自然法则。他的衣着简单朴素,从来只穿着背心与短裤,甚至连发型都是最原始传统的锅盖头。影片中有好几个老三喝水与吃核桃的镜头,水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核桃也是增强人的能量的简单食物。无论从服饰打扮还是从老三每天所用的食物上我们都看到了道家所主张的简单、健康、自然、原始的生活方式。

老三身上既有道家的旷达超脱又有儒家的执着坚定,在这个崇尚金钱、崇尚物欲、追求享乐,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唯独缺少对内在精神审视的现代社会背景下,影片塑造老三这样一个真性情、真血性、有着赤子之心的儒道传统文化精神的人物无疑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影片在给观众们营造了一个自然纯真的精神伊甸园的同时,也让我们审视了自己的灵魂。

二、《硬汉》中的传统美学意蕴

为了更好地诠释演绎集儒道思想于一身的老三这一人物,导演在电影的色彩、画面、人物服饰及语言动作上都渗入了中国的传统美学意蕴,使之与这一人物形象的特质达到完美的统一。色彩是电影空间构成的重要元素。“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影中的色彩占据了电影空间构成的主体位置,因为它不仅具有还原物象客观面貌的再现功能,而且更多的具有传达不同主观情感的表现功能。”4《硬汉》中的色彩以黑白色为主调,无论是人物的服装还是影片中的风景都没有过多绚丽的颜色,给观众留下了简单、纯粹的影片风格印象,这与道家美学所强调的以“淡”为美、以“自然”为美的艺术精神不谋而合。导演用这种最简单的色彩来映照烘托老三那种无欲无求、内心纯净的心灵世界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另外,老三的穿着打扮、语言以及行为动作也显示了朴素而简单的中国传统审美理想。老三在影片中的打扮总是黄背心与短裤,发型也是最简单的锅盖头。他讲话从来都很简短清晰,节奏也非常缓慢。无论是平时走路还是打架,老三的动作都是生硬而有力度的。这些都体现了道家所提倡的一种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之美。演员这样的表演虽然与老三这个人物的智障的设定有很大关系,但相信导演之所以采纳这样的表演手法更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凸显老三的儒道传统文化精神。

影片中还多次出现了与水有关的画面。在电影刚开始,深蓝色流动的水就铺满了整个画面;老三是海军,在还没因溺水退伍时就在海边训练;与教小孩做小偷的坏人打斗时是在淹没膝盖的水中;与假票贩子们交锋时是在海边桥上;和给猪肉灌水的屠夫们交战时是在雨中;甚至在纪念和女朋友恋爱一周年时送的礼物也是有着一滴水形状的项链。水在这里不再单纯的是一个自然物象,而是作为映衬老三这一形象而存在的景物,成为了与主人公心灵息息相通的生命的意象。它象征着“自然”,影片里不断地把老三与水共同融入一个画面之中,其实就是把人和自然并置并同一化,不仅表现了老三如水般的率真美好的自然之性,也显示了人和自然无界限,无区别,无差异,无对立的“天人合一”儒道美学思想,体现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协调与和谐,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回归。

三、儒道传统文化精神在现代社会

导演在着力传达老三这一儒道精神人物自然美好的纯粹人性的同时,对现世社会的人们也做了浮世绘般的展览。城市里有教小孩偷东西的地痞;有给猪肉灌水的屠夫;有撞了人却逃跑的肇事司机;有看别人见义勇为却不上前相帮的冷漠路人;还有被骗后不愿作证的受害人等等。但最主要的人物是国际大盗阿龙,阿龙身上显示了现实社会中大部分人的真实人性,导演之所以选择阿龙这一“好人中的坏人”形象,而没有选择一个十恶不赦,无药可救的大坏蛋形象,是因为导演充分考虑到了大部分的人性真实。从狭义上来说,影片里的国际大盗阿龙、假票贩子、肇事司机、偷包人等是老三的对立面人物,但从广义上讲,影片中的几乎所有人物都与老三有着不相容的地方。在塑造老三这一儒道精神的代表人物时,导演刻意让老三与现代社会的人们进行面对面的交锋。其实也是儒道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社会的交锋。在与给猪肉灌水的屠夫、假票贩子等坏人的对峙中,老三都取得了绝对的胜利。导演着重演绎了老三与阿龙之间的碰撞,在没有发生偷取博物馆的沥泉枪事件之前,老三与阿龙在监狱里和大街上有两次接触,在这些接触中,阿龙对老三的本真人性是认可尊重的,认为老三是“坏人中的好人”。甚至在博物馆内女友要向老三开枪时,阿龙也予以阻止,阿龙最后在老三手中的沥泉枪上自杀,这些都显示了尽管传统儒道精神与现代社会存在着矛盾,但现代社会的人们对于儒道思想的尊崇是毫无疑问的。从老三与女友小草的关系来看,他们的矛盾在于小草希望老三把红缨枪交给她,老三并没有答应,这个矛盾其实也是传统道德文化精神与现代社会的矛盾。尽管这对恋人虽然最终以分手为结局,但从小草在老三成为智障后依然留在他身边很长时间来看,这也显示了现代人对于儒道自然美好人性的接受。影片中唯一与老三不存在冲突的人物是与老三做玩伴,并一起去惩罚坏人的小孩笑笑,他无疑是传统儒道精神的继承者。从影片的结局来看,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的人们与传统儒道文化代表者老三达成了和解,这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美好健康自然人性的希望。

四、结语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沈从文的《边城》,在这篇小说里,民风淳朴,人物活动在类似原始社会的环境里,人们和睦相处,没有欺诈,没有庸俗,有的是正气、正直、真诚;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和谐的。人性平淡,没有大的波澜,人们按照自然规则而活,仿佛仍停留在人类的童年时代。我想这不仅是作家沈从文所追求的美好世界,也是《硬汉》所要展示给我们的由老三这样的纯真人们生活着的世外桃源。在这个物欲横流,虚假浮躁的现代社会,《硬汉》这部电影所表达的健康美好的纯粹人性,无疑暗合了现代都市人们心里最深处的向往,给我们燥热不安的心灵抹上了一层清凉剂。《硬汉》不久之后将要拍续集,希望续集如这一部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希望与慰籍。

参考文献

[1][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79.

[2]吴乃恭.儒家思想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社会精神文化建设 篇11

关键词:和谐社会;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早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国家就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而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决策执行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作为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重大比重的中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一、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农村问题依然是需要重视的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全社会实现和谐,这其中必然离不开农村社会的和谐,而和谐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上均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新农村建设本身就已经包含有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对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有促进作用,进而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全面性;其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主体保证,“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能够逐渐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从而提高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1]

第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对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而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伴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开展,农民文化素质亦随之提升,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日益丰富,部分城市人选择到农村游玩,城乡交流和融合得以加强,这无疑会对全社会更大范围的人群产生影响;其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有利于农民创造更多有农村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措施,积累的经验对于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将具有借鉴作用,进而推动全社会的良性发展。

二、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

现阶段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并不理想,存在很多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情原因引起集体主义理念淡化。中国的国情是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很大比重,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国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以户为单位,自行决定如何劳作,在生产上与集体明显的脱离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镇化政策的推行,农民们生产经营开始分散化,农民从事的职业开始复杂化,使得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对国家大事更是漠不关心,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屑一顾。

第二,基层干部过于重视物质文明建设。部分基层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认识不到位,缺乏两手抓的意识,过于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可有可无的任务,口头上喊两手抓,实际上则重物质,甚至在建设任务繁重的时候,放弃了精神文明建设,这严重制约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发展,造成了诸多不良后果。

第三,农民自身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不足。农村存在很大一部分人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能完成的任务,与自己无关,认为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没能力也没必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另外,基层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没能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这都影响了农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

三、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改善措施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还存在很多困难,要想解决建设中的问题,必须在政策上支持、工作上推进、思想上重视,为促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

证。”[2]

第一,国家在政策上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给予支持。近年来,国家推行了许多“惠农”、“补农”的政策,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但是,这更多地满足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消费需要,还远远不能满足其精神文化消费需要。同时,因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不足,农村仍有一小部分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进行偷盗抢劫等违法活动,这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不和谐的音符。因此,国家应在政策上倾向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方面,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开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第二,基层领导干部在工作上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给予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否开展的深入持久,扎实有效,首先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是否到位。”[3]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首先需要解决好认识问题,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要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物质文明建设工作协调统一、互促互动、共同发展。切实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明确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各项具体目标,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據。

第三,农民在思想上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产生认同。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农民进行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教育,作用十分重要。在农民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打牢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作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以提高农民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让农民认识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自觉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产生认同感,自觉地积极参与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当中,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余在岁,丁荣祥.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与发展前景[J].滁州学院学报.2008(5).

[2]杨巍.关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J].学理论.2009(24).

[3]梁保稳.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研究[J].企业家天地.2010(4).

社会精神文化建设 篇12

1 船政文化精神的内涵

船政文化博大精深,它开辟了近代中国科技教育、装备制造、海军训练的先河。兴办西学,传授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专业设置涉及造船、练兵、开矿、治水、制造枪炮等。学习西方创办现代化教育模式,培养出大批的各类优秀人才,如海军骨干、造船精英、外交名家、翻译天才以及思想家。就其精神内容而言,船政文化表现得尤为丰富而出色,这就是船政精英们向近代中国社会奉献的珍贵精神产品,如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西方社会科学先进理论、社会改革思想、中西方文化交流成果、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抗敌御侮与海防建设的方略、外交策略思想等。这些连同他们的爱国情怀、报国志向、首创精神、创新意识、勤勉态度和严谨作风,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应当继承的优良传统。

1.1 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在列强瓜分中国的当时,船政人表现得尤为突出。它奏响了中国人觉醒图强的进行曲,是民族自尊、爱国自强的典范。特别是甲申马江海战、甲午黄海海战,船政的学生正气凛然,奋勇杀敌,视死如归,涌现了大批的中华优秀儿女,如邓世昌、詹天佑、林祥谦等,或御敌捐躯,或科技强国,或为民族解放献身。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升华。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贯穿于船政的方方面面。船政之所以在今天仍备受社会关注,在于其爱国精神和壮举依然令人热血澎湃。

1.2 重视科教,以人为本的精神

在兴建船政之前,左宗棠就考虑如何培养人才,适应需要,建议设立“艺局”。沈葆桢高瞻远瞩地认为:船政根本在于学堂,船政前途的兴衰在于人才的培养。建厂之初就创办“求是堂艺局”,不久改称船政学堂,分前学堂、后学堂,后又增设绘事院、艺圃。船政学堂为中国近代的造船、航海、文化、天文、航空、铁路、机械等培养大批科技人才。

1.3 对外开放,崇尚科学的精神

船政开了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先河。雇请法国人到福州马尾共商建厂造船大计,以洋为师,发展中国造船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先进的管理方式,他们建立学堂,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科学知识,同时对外派遣留学生,从而造就出中国近代史上众多杰出英才。严复、邓世昌等先贤的名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1.4 锐意改革,敢于创新的精神

船政创业者坚持改革创新,义无反顾,坚定自信,催人奋进。以新知识来教育学生,更派出大批优秀毕业生到西方留学。注重实践,背离传统科举制度之道,使学生学以致用,成为有用之才,使船政取得令世人瞩目的绩效。船政吹响了中国从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进军的号角。福建船政虽然只存在40多年,却创造了众多的“全国第一”:中国第一个引进西方技术和人才的近代工业基地;中国第一个引进西方教学和管理模式,培养现代科技人才。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奋斗目标时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体系归纳和顶层设计的形式,将国家的精神追求、社会的评判标准、个人的言行守则融为一体,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因素与支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具体化,才能有效地转化为人们的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弘扬船政文化的爱国改革、民族富强、锐意创新的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现。

2 船政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具有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蕴含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优秀价值,又借鉴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具有人民性、崇高性、时代性和普遍性等特点。其本质反映了人们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导向。

船政文化隐含的爱国自强科学的精神就是致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家国情怀,追求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理想,涵养着建设国家、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人生操守;重视教育,以人为本就是完善自我、造福社会的途径与手段;是修身报国、服务社会、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能力与本领;而“创新”就是在追求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新境界。船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一致的。

3 弘扬船政文化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思路

首先,弘扬船政自强不息开放自主和勇于献身的爱国精神,力求塑造有着自强奋发的进取性、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和无私奉献性的精神。回首当年,船政人在国难当头,深刻认识到只有开放地引进外国先进技术,通过自身坚韧不拔的努力,才能达到国家的强大而免予危难。弘扬船政爱国精神,践行爱国爱乡、富强民主的核心价值观。让人们在生动真实的历史面前受到洗礼和教育,增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牢固树立爱国、民主、富强,勇于奉献、敢于拼搏的价值信念。“弱国无外交”,积贫积弱,国家必受外敌的欺凌,只有国家的富强才有人民的尊严,中华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其次,弘扬船政务实的创新精神,培育国民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当时,船政主张扎实地进行革新创业的精神闻名于世,既创造了中国造船史上的许多突破,还出现了如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等革新先驱者,推动着近代化的进程。今天,我们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喜人成就,对发扬改革创新精神的巨大作用感同身受。制度是核心价值观的承载体和外在体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靠制度来保障。要以强大的魄力、改革创新的精神突破制度的藩篱,完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方面的各项体制、机制,建立健全高尚美好、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使核心价值观通过制度的实践的途径转化为民众内在的道德品性和外在的行动自觉。

最后,弘扬船政以人才为本的精神,抓教育重人才的培养。历史上的船政学堂之所以有着持久的影响力,与它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是直接相关,新时期人们最关注的就是人才,要大力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践行平等公正的核心价值观。文化权利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文化民生是实现平等公正的重要途径,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归宿之一。推动文化教育民生必须实现文化为民。文化教育工作者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导向,按照“三贴近”的原则,创作生产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神食粮。要加快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构建发达的文明社会提供精神支撑。

弘扬船政文化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从认知认同到内化为灵魂,再到外化为行为的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积极引导,民众主体力量的广泛参与,平台载体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才能有效地提升民众的思想素质和精神面貌,增强民众对于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向外界展示一个特色鲜明、文明和谐的文明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上一篇:软件总体技术下一篇:液化石油气的储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