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人文精神

2024-10-04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人文精神(精选13篇)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人文精神 篇1

社会的人文环境如何,对社会是否和谐有直接影响。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需要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问题,是近年来理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所谓“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一种超越动物性感性欲望和工具性功利的精神价值。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是指体现这种精神价值的恻

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在西方,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高扬人性的时代精神。中西方主流文化都认为,这种精神价值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简言之,人文精神是指人性、教养。它决定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和伦理取向。它表现为道德,或者说是道德的依据。对人文精神定义的表述多种多样,但不管如何表述,其内核要素都是人格精神。

当前,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人文精神的缺失由来已久,其认识上的根源,是因为长期以来儒家道德扼杀人的灵性,而近代的反孔批儒又助长了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在现阶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坚定不移的,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急功近利、见利忘义大有市场,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有所抬头,轻视人文建设的倾向有所加剧,人文精神滑坡,伦理道德弱化。在改革开放中,新价值、新规范、新道德的构建尚不如人意。在这样的背景下,种种不讲人性,不讲人道主义精神,不尊重人的价值,无视人的尊严,甚至为了个人利益丢掉尊严、丢掉人格的恶劣现象时有发生。人文精神的缺失、滑坡,导致出现一定程度的人的异化、物化和兽化。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在政治、经济、伦理等领域,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在国民教育中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这说明了党对人文教育的高度重视。弘扬人文精神,要通过传授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阅历经验,使人能够较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弘扬人文精神,目的在于教育和鼓励人们追求理想世界、理想人格,高扬人的价值,追求人自身的完善,谋求个性解放,坚持理性,反对迷信和盲从,使人们的社会理想、生存意义、价值目标、自我实现得到升华,保持健康走向,从而提高全民族人文修养的水准和素质。

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这一精辟论断中,公平正义与诚信友爱都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人与人的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社会和谐必须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就要求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注重社会公平,搞好社会管理,体现社会关爱。和谐社会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就要求在人与人之间强调诚信友爱,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提倡“四个尊重”,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从而使社会活力迸发,使社会更加公平、幸福、和谐。

人文精神的内涵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的处境的无限关怀,强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在现今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当中,主要的缺失是人的尊严的缺失。人的尊严的缺失最缺的就是诚实、信任、友爱。人文精神讲究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注,而讲究人的尊严和人格,就必须诚实、守信用、友爱,因为诚实、守信用、友爱是以对人的尊严、对人的尊重这种精神意识为基础的。因此,只有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培养树立诚信、友爱、宽容等各种美德,才能真正做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人文精神 篇2

一、树立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 构建精神家园

长征路上, 一批批人倒下了, 剩下的又踏上征程。是什么激励着红军前仆后继、百折不挠?“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正是靠着这一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支撑, 天上有敌机狂轰滥炸, 地上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 红军指战员在缺吃少穿的情况下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经历和承受了人世间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 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取得长征的胜利。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长征中,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 国内改革开放进程波澜壮阔, 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做保证, 就会失去精神支柱, 迷失政治方向。有的人信仰钱, 在做违法缺德, 损人害己的事;有的人信仰淡漠, 强制监管稍不到位, 就会无所顾忌, 为所欲为。信仰缺失必然导致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蜕变, 特别是有些党员干部就会出现以权谋私, 贪污腐败, 形象工程, 独断专行, 违法行政, 与民争利等现象。所以要我们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 大力弘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精神,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 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发扬知难而进的自强不息精神, 铸造坚强的意志

长征路上, 红军战士英勇顽强、流血牺牲、前仆后继, 战胜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 靠的是百折不挠、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 其中5条是终年盖雪的, 渡过24条河流, 经过11个省份, 占领62座大小城市, 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 他们穿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 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但他们“多以野菜、草根甚至牛皮、皮带充饥”, 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同心同德, 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长征中, 随着我国人均GDP从3000美元向8000美元攀升, 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急剧转型期, 这也是一个各类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频繁爆发的“风险凸现期”。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各个领域的寻租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 特别是在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 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明显增多。社会焦虑、信仰迷茫、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问题日益严重。缩小贫富差距, 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助, 让各阶层的人能够相互包容的生存下去, 政府面临问题的严重程度也许并不比长征时期的少, 党员干部任务更加艰巨, 需要用长征精神去对待困难, 有敢闯敢试、决不言败的雄心, 带领广大人民战胜困难。

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传承勤俭节约美德

红军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世所罕见的。在367天的征程中, 进行了300余次战斗, 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上, 只休息了44天, 日均行军74里……各路红军跋山涉水, 爬冰卧雪, 草根果腹, 皮带充饥, 十多万红军指战员血洒征途, 前赴后继, 到达陕北后只剩下3万多人, 用血肉与生命铸就了中华民族精神史上的不朽丰碑。红军将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大力发扬艰苦朴素的勤俭精神, 官兵平等、军民一致, 最终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 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长征中, 我国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但是我国人均GDP达到4382美元, 居世界第95位, 还有1.3亿未解决温饱问题, 一些偏远山区还存在创收难、就医难、上学难等现象, 城市还有一批下岗职工和低保困难户, 另外, 在未来几十年里, 我国在人口、就业、资源、环境、粮食等诸多方面, 都将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同时, 我们仍然面临着世界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压力, 经受着国际国内复杂环境的严峻考验。在机遇和挑战面前, 我们必须弘扬长征精神, 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四、发扬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团队凝聚力

长征路上战士们风雨同舟, 生死相依, 顾全大局、团结协作, 携手共进。红军所到之处, 不动群众一草一木,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让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坚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 赢得了各族人民的广泛支持和衷心拥护, 密切了党和人民军队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紧密团结在毛泽东以首的党中央周围, 实现了全党全军的空前团结。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长征中,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 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矛盾日趋突出, 我们也必须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形成战斗力。保持和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 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 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都调动在建设和谐社会这个大局上, 一个十几亿人的大国, 只有团结才有希望, 才有胜利的可能。正如在98抗洪抢险场景中, 当洪水就要冲破堤坝, 无数名解放军指战员, 无论是官还是兵, 几乎同一时间跳入水中, 手挽着手站成一排, 他们站得是那么的坚定, 手挽得是那么的紧密, 只在瞬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成一座钢铁长城挡住那肆虐的洪水, 他们那迅速而默契的配合, 团结拼搏的协作精神令世人为之折服、是中华儿女的骄傲;还有5·12汶川地震发生后, 举国上下同时发出一个声音:“抗震救灾, 重建家园”, 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 捐款箱前、献血站里, 都排起了长龙, 无论贫富、老幼, 都纷纷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中华儿女在这一个灾难时刻, 团结起来, 向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华民族永不屈服、团结奋进的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 我们需要坚持党的领导, 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 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长期奋斗, 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 来激励我们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梦想。

摘要:长征精神主要体现为坚定理想信念、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新长征中, 长征精神依然是我们实现伟大目标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长征精神,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力平, 余熙山, 殷子贤.长征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6.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人文精神 篇3

关键词:和谐社会;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一、理工科高校注重培育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一体化给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走向融合,以顺应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这反映在人才培养和教育上要求受教育者不仅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把握所学知识的社会意义,要求他具备了解社会现状、分析社会需求和把握社会发展的一定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迅速进步,但也给人类社会带来许多矛盾和冲突,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异质文化和不同价值观的冲突,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理工科高校需要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在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的同时,着力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灵动的创造思维、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格情操的复合型人才。

我国教育体制从高中就实行文理分科,大学又受前苏联办学模式的影响,过分强调专业的划分,客观上形成了文理分家、专业口径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状况。目前,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素质状况令人堪忧,许多学生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缺乏必备的社会科学素养,思维方式片面,创造力不足,人文精神缺失,缺乏社会理性和超越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一定意义上,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观念、知识,取决于人的精神世界。这正意味着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但是,许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类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十分薄弱,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推进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理工科高校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当代大学生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知识层次最高的公民,必须具备以下人文素质:第一,祖国的观念、人民的观念、社会主义观念、集体主义观念,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国家的建设、民族的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献身的精神;第二,以诚信观念、自律意识、合作意识、服务意识为中心的积极的人生观、道德观;第三,以勤奋刻苦、不断创新为核心的科学精神和较高的创造力。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应以培养人文精神,尤其是上述精神品质作为核心目标,加强教育改革。

(一)以人文精神蕴涵为核心,通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合,改革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与根本是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与氛围的熏陶,尤其是主体对客体系统地、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培养和塑造客体的人文精神。加强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合理构建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世界著名大学在加强理工类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大致经历了由学校自由设置到国家科学引导,由简单到丰富,由零乱到系统的过程。吸取国外高校成功的经验,我国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应涵盖以下培养目标:第一,培养学生具备丰富的人文、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知识,教育他们以客观冷静和负责的态度对待历史、现实和未来,形成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全球视野。第二,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审美观、道德观。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具备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二)将和谐社会理念贯穿于专业课教学的始终,促进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之和谐的认识和实践

有了科学、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机制,还必须具备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便将和谐社会的理念、人文素质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始终。教师的人文素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质。造就一支文理兼通、知识渊博的教师队伍,是改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薄弱的关键。教师应该首先懂得更多的做人道理,懂得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应有关系以及按照这种关系行事的准则,从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不仅把业务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把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思想作风、治学态度等人文精神传授给学生。经验证明,那些真正给学生带来持久影响的专业教师也往往是在人生态度、道德品质、科学方法等方面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最明显,与单纯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相比,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把传道、授业、解惑统一起来,在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理念,真正实现“由科学而达到修养”的大学理念,使专业学习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完善的过程。

(三)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要载体,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表现于:第一,校园文化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丰富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知识。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利用校园文化阵地,如图书馆、报亭、宣传栏、网络等信息载体的专门场所,获取有益的人文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一些高品位、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种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专家讲座、文艺沙龙等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人文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第二,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可以促进理工科大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变,丰富他们的哲学思维、形象思维,提高他们的创造力,促进他们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的改变。第三,校园文化可以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体师生的道德风尚、精神面貌、行为方式以及文娱活动的水平,对大学生的认知与追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更好地认识自我,熟悉学校,了解社会,塑造良好的个性,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理工科高校应当充分重视和积极引导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拓宽校园文化的领域,利用好校园文化的各种形式,从校园的人文景观到各种文化阵地和文化载体,都要有利于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充分创造一种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使学生受到熏陶,使他们的视野更加辽阔、思路更加开阔,知识面更宽阔,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四)以社会实践活动为重要手段,使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人文素质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升华 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人文素质不仅在知识习得的基础上建构,更需要内化主体的思想观念,外化主体的行动。社会实践作为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不仅表现于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表现于它更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它贯穿于德、智、体、美、劳为内容的整个教育之中。

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社会服务、访谈等活动,可以广泛、深入地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深刻感受和体验中国共产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激发他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热情,帮助他们树立牢固的世界观、生观、价值观,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理工科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增强他们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形式丰富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思考人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坐标,不断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他们通过身体力行,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有所贡献。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人文精神 篇4

体育在中国所表现的不仅仅只是一种运动,还应作为一种文化对所有从事体育的人进行一种真正的人文教育.本文提出了和谐社会体育人文精神构建的目标,应遵循的原则,要构建的内容以及实现途径,以期促进体育人文精神在和谐社会的.条件下更好发展,同时使体育人文精神在人类生活和社会的文明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 者:王家磊 邓娴 作者单位:王家磊(宜春学院,体育学院,江西,宜春,336000)

邓娴(宜春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宜春,336000)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人文精神 篇5

——全国法制宣传日主题教育

为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减少违法犯罪,避免打架斗殴等不良形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第八个“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期间,我校学生处组织高

一、高二年部于本周一(11月29日)下午第八节课举办了以“弘扬法制精神、创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日主题班会。

我校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周一利用升旗仪式孙主任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遵规守纪教育,对拾金不昧的同学提出表彰,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批评处理,并结合法制宣传日举行主题班会。

学生处检查发现,各个班级在班主任的亲自带领下,班会开的形式多样,别具一格,同学们积极发言、讨论热烈,说如何从小事做起、如何帮助家人提高法制观念。

一年1, 一年4, 一年5, 一年7, 一年8, 一年10,二年1, 二年2, 二年3, 二年5, 二年6,气氛热烈,生动活泼,班级黑板主题策划独具匠新,如一年1的“法●和”简单明了,一年10的“遵纪守法,从我做起”。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人文精神 篇6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文精神,和谐社会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文关怀精神解读

人文关怀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的超越。其人文精神关怀精神体现在:

1. 强调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认为:在物质财富的增加过程中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经济矛盾, 物质财富是人们生活的手段, 而不是人们生活的目的;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 是劳动者, 不是物质财富;物质财富是人的劳动作用于物质的结果, 生产力是人的生产力, 并非物本身的力。物质财富的发展程度, 取决于人的素质高低和能力的大小, 以及作用于物质所必需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资本统治的结果, 不仅把物质财富变成了经济乃至社会的主体, 而且将劳动异化了。将资本所有者变成“资本的人格化”, 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矛盾之所在;要解决这个矛盾, 就必须突出劳动者的主体地位, 克服劳动的异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 “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 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人的需要是人自身的规定性, 是促使人们积极从事各项活动的内在动力。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从事劳动和其它社会活动, 通过劳动和社会交往得到需要的满足, 而需要的满足和满足需要的劳动又产生出新的需要, 从而才能不断引发新的活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马克思认为需要和生产一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必要前提, 人的发展包含着多方面需要的发展。需要的发展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强大力量,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

2. 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 揭示了专制制度的反人道性质。

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 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马克思对异化的批判也包括三个方面: (1) 人的异化。在异化活动中, 人的能动性丧失了, 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 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 只能片面发展, 甚至畸形发展。马克思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把人当作商品, 而且还当作精神上和肉体上非人化的存在物生产出来, 在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中, 物的世界的增殖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因此, 资本主义劳动不是发展劳动者的个性、才能, 相反却使劳动主体的才能受限制、个性受压抑、人性受扭曲。 (2) 物的异化。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外化在产品上, 劳动成为对象, 成为一种异己的东西, 这种异己的东西成为自己的对立面, 生产的越多, 劳动越廉价;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者是自我否定的过程, 劳动让劳动者相对的或者绝对的越来越贫困;人成为劳动的产物, 甚至成为劳动的工具。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上尊重劳动, 承认人及其独立性和自我活动, 但由于它把劳动看成是谋生劳动, 既贬低了人, 也贬低了劳动, 是在承认“人”的假象下对人的彻底否定;马克思从作为劳动主体的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 指出尽管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创造了极大的财富, 但它也极大地损害了无产者的利益, 使无产阶级不仅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相反却丧失了自己作为人的起码的需要。 (3) 货币的异化。私有财产实际上是劳动异化的产物。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的劳动的根据和原因, 不如说财产是劳动外化的结果。马克思把劳动与财产的关系比作是上帝与人类的关系。私有财产和上帝都是人类理性迷雾产生的。私有财产和上帝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的异化。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马克思明确指出, 在经济生活中, 金钱是一种外在于主体的物质, 又是人类主体本质外化的表现。金钱明明是人创造的东西, 可是现在它却以“一切事物的普遍价值”的身份剥夺了主体自身和整个世界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异化了的主体又不得不拜倒在这个人造物面前, 即“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了人, 人却向它膜拜”。这是主体的人与自己的创造物关系的颠倒。

3. 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谋求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观点是: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用。因此, 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 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 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 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 因而要解决这个根本矛盾, 就要边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当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了时, 国家权力消失, 人就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 人又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同时人也不再受分工的束缚, 真正成为自身的主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是“自由的人”。由这样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组成的联合体, 才是马克思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

4. 强调自然界与人、经济发展的统一性。

同时马克思还认为未来社会是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说: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和自然界的同一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要依赖自然界, 另一方面, 人可以主动的改造自然界。自然界的改造和经济的发展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经济的发展要依赖于自然条件, 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人必须合理的支配自然界, 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理论阐明了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真谛。人类要想持续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进行劳动。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中, 才使人的类本质得到确认。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在自然界之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人与自然一定要和谐, 恩格斯在总结了人向自然界索取的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每一次胜利, 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 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他强调指出, 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文关怀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包含着对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的执着追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文关怀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在理论上具有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 把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肯定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 揭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及其根源, 表现了马克思对社会结构和谐的追求, 对人际关系和谐的追求;马克思对异化的批判反映了他对人与社会和谐的向往;而他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则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条件、构成要素之间的和谐, “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则表现了对人自身的和谐的追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蕴涵的以人为本、对人的地位及命运的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 为我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注意并科学处理社会生活各要素的协调性和整体性关系, 提供了科学思路和思维方法,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以人为本, 一是说人是目的, 即人是人的活动及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和归宿。这里强调的是“为了谁”的问题。二是说人是关键。与技术、自然资源、资本等物的因素相比, 人这个因素最活跃、最重要。最根本, 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里强调的是“依靠谁”的问题。三是说人是主体。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 人总是扮演主体的角色。而人的主体角色, 只有在不断实现、发展和维护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利益的前提下, 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因此, 从为了人的目的出发, 通过所创造的各项成果都应当为人们所共享。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是为了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 构建和谐社会,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则强调“以人为本”, 突出了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把发展同人的关系、发展手段同发展目的的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 突出了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目的性, 即一切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坚持以人为本,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作为发展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让人民群众从发展中获得最大的好处, 就会最大程度地调动其创造的积极性,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不竭的动力。和谐是指逐步实现社会结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自身的和谐。

3.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进一步完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 为社会和谐提供制度保证。

在政治方面, 应该保证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健全民主制度, 丰富民主形式,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在经济方面, 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我国社会生活的一些领域, 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社会不公现象, 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拉大, 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 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有社会不公的影子, 社会不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和谐相处。在文化方面, 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满足。必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进一步弘扬良好思想道德风尚,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4. 对民众进行人文精神、终极关怀的启迪教育, 正确处理社会的人际关系。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社会和谐的本质是人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民众进行人文精神、终极关怀的启迪教育, 引导人们逐步跳出只在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功利主义的层面去思考问题的立足点, 营造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社会氛围, 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宽容、谦让、奉献的社会道德, 使整个社会呈现出和睦融洽的和谐局面, 努力实现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6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第167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383页

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篇7

一、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讨论

二、如何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三、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

一、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讨论

(一)讨论的背景

1、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

①人文学术危机,特别是文学危机(文化现实)

②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反科学、反文化、反艺术、反美学、反崇高、无中心、多元论、反元话语、反元叙事、反本质主义。解构进步、理想、境界、深刻、崇高、终极关怀

③社会背景:功利心态占主导地位

功利主义:实效、实利、有用

理想主义:文化、精神生活、崇高

2、关于“科学精神”的讨论

①文化现实:社会功利化倾向

知识:深层——能力、素质

表面——实用、功利

②人文主义思潮的夹击

3、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关系”的讨论

(二)讨论的主题

1、什么是人文精神?要不要弘扬人文精神?

2、什么是科学精神?要不要弘扬科学精神?

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一致的还是对立的?

(三)讨论的发展态势

1、从感性、冲动走向更加理性、成熟(从文学的思考到哲学的思考)

2、从学术语言变成大众语言

3、从理论走向实践

二、如何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一)如何理解科学精神

超越

实证主义:“客观知识”——纯粹“客观”的精神

功利主义:“工具理性”——纯粹“工具”的精神

科学:人类的历史的活动

一是具有历史性;二是具有人文性

1、科学作为一项重要的认识活动,直接体现着人类的一种崇高的理想和精神——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

①自由探索的精神;

②勇于批判的精神;

③大胆创新的精神

④严谨求实的精神

理性、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实事求是

2、科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智力活动,直接体现着人类的一种崇高的理想和精神——促进人类的智力的发展、永远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迈进。

①理想主义的精神;

②爱国主义的精神;

③顽强拼搏的精神;

④公平竞争的精神

艺术——情感修养科学——理智发展

3、科学作为一项与人类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特殊的社会活动,体现着人类的一种最崇高的理想和精神——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奋斗。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历史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二)如何理解人文精神

1、关于人文精神的文化基础问题

三种观点:

①整个人类文化

②人文学科或人文文化

③某一门人文学科或某一种人文文化(文学、哲学、伦理、艺术等)

人文精神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

2、关于能否与西方的“人文主义”或新儒家的“人文精神”画等号的问题

三种观点:

①西方的“人文主义”

②新儒家的“人文精神”

③重建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人文精神

既不能照搬西方的“人文主义”,也不能套用中国儒家的“人文精神”,而应当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大胆超越,综合创新,在吸取人类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及其精神的基础上,提炼并塑造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的人文精神,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

(一)有助于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灵魂,是科学文化的生命,是推动科学文化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取之不尽的精神动力

有助于弘扬“主旋律”: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①文化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②文化具有超越性功能

(二)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不仅与科学文化建设密切相关,而且与思想道德建设也密切相关,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

①人文精神包括崇高的道德精神

②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

③一切崇高的文化精神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有强烈的辐射作用

④政治思想教育可以而且应当与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三)有助于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根据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我们需要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以弥补传统的人文精神之不足。

2、按照我国现实的国情,我们更需要弘扬融合科学精神在内的人文精神。

弘扬科学精神:有助于

①促进科学发展;

②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各项体制的确立、改革和完善,离不开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③有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弘扬人文精神对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意义:

知识经济:高科技+高文化

人文知识≠“非经济因素”

①技术: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

②产品:从物理性能到文化性能

③产业:“高文化产业”的兴起

④市场:文化市场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优秀人才的综合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艺术素质

1、现行学校教育的最大弊端是应试教育,考试分数决定一切,它与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①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美育

②只重视分数,忽视能力、素质

重实证性,缺乏创新性

科学教育缺乏人文性,人文教育也缺乏人文性

③圈养式教育,轻视社会实践,书本与社会实践脱节

2、走出现行教育困境的关键是,将应试教育改变为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注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①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②提高教育质量,播下理想的种子,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教学应弘扬人文精神 篇8

一、加强爱国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类情感的永恒主题。可我们不少学生爱国意识非常淡薄。教学马克•吐温的讲演《婴儿》一文,为了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作为中国的未来,被关注的下一代,我们青少年应该做些什么呢?国难当头时,你会怎样做? 愿意扛枪上战场吗?如果 “国破”了,而你却成了《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还会有自由生活的权力吗?假若有人竟做了民族的败类,还有做人的尊严吗?面对我的一连串的发范围问,学生们沉默了。我尊重大家的选择,但从他们的表情上我看到了羞愧、沉重和坚定。我知道,他们已对国家和个人的关系有了些正确的认识。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一篇题为《丹心一片献祖国》的讲演稿。这回学生没有一个发牢骚对的。课后,在备课笔记中我写到:教给知识,教会做人,长此以往,国必富强。

二、培养社会责任感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缺乏社会公德等。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我在教《与朱元思书》这篇文言文时,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敢于质疑的探究能力,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在领会文章意思之后对文中的语句或写法提出异议。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的意思是为名利而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这样议论合理吗?并且还谈了自己的理解。

这是我在备课时所未料到的,此时正好下课铃声响了,于是我决定对这个问题采取“冷处理”,让大家课后先进行思考,下节课再来讨论。课后我深入研究了一下教材,发现了解答的关键:这名同学并没有真正把握作者笔下山峰的特点。文章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道:“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表现了山积极向上的姿态,体现了山的勃勃生机。它们是在竞争,但竞争的是什么呢?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作为人,我们应该具有山的精神,力争上游,不甘落后,我们不该不择手段地争名夺利,而应力争使自己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力争让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协调统一,这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所以“鸢飞戾天者”看到了自己的狭隘,从而“望峰息心”。对于我的解释,同学们都表示赞同,这个教学中的小小插曲让我把握住了一次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机会,收到了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三、开发课程资源,让人文精神照亮学生的心灵

日常教学中,及时地、经常地向中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多与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信息零距离的接触,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使中学生站在人文精神的制高点上树立价值观和确立人生观。

其次,开展切实有效的语文活动,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例如:读陶渊明的诗歌,让学生从中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读杜甫的诗,从中感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读鲁迅的杂文,从中体会“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峻;读毛泽东的“江山如此多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中领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壮志豪情……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人文精神 篇9

关键词:乡土教材历史情节,地方特色,知识结构

乡土教材是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不可缺的教学资源。在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融进家乡历史知识, 不但可开拓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 还可有效增强先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这已为广大教师所共识。在教学实践中把乡土教材作为初中德育的补充教材, 已经有好长的时间。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就一直十分注意通过对这些补充教材的结含和运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践证明, 效果良好。本文仅就乡土教材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1. 用乡土人文熏陶学生的“历史情结”。

《南阳历史》集南阳古代至现代几千年之历史、人文、民俗为一体。该书既是初中的补充教材, 又可作学生的课外阅读书。因为这本书讲的都是南阳的地方人文,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领会书中内容, 而且上历史课时都能够把学到的地方人文知识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 因而能够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此外, 教师还要结合实际, 引导或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实地考察家乡的风物古迹、人文地理。乡土人文知识与我们所学教材有密切的联系, 如《出师表》里面的名言“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还有张衡, 字平之, 南阳西鄂人也;张仲景, 医圣, 著有《伤寒杂病论》。学生在乡土人文的熏陶下, 容易产生“历史情结”, 激发了对家乡人文的热爱, 领悟到历史学科的无穷魅力, 从而对历史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利用地方人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南阳历史》记述了大量与现实教科书有关的地方人文史料。将这些地方人文史料结合在教材中讲授知识, 即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又能有效加深学生对某一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吴越争霸时, 要特别强调我们南阳人范蠡在吴越争霸中的作用, 使学生产生一种探寻历史来龙去脉的一种冲动和渴望, 范蠡与诸葛亮张衡张仲景并称南阳四圣, 他们由喜欢范蠡, 进而喜欢上卧薪尝胆的勾践, 又理解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道理, 既获得了知识, 又增长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获。

3. 通过寻根问祖帮助学生扩展历史知识。

现阶段, 寻根热、祭祖热在中华大地盛行, 我们也要适应时代潮流。所以讲《中华文明的起源》时, 就及时穿插神话故事。特别是盘古文化。南阳桐柏是著名的盘古之乡, 万世盘古, 根在桐柏, 自从盘古开天地, 三皇五帝到如今, 盘古是中华民族的人根之祖。课后还带领学生去参观盘古祖殿。学生在参观回来后, 从他们写的文章中, 可以发现学生的收获比老师预想的要多很多, 特别是他们自己提炼出来开拓精神创新精神。学生从心底里进行了一次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心灵的洗礼, 也从源头上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 自己和这些古老文化精华的联系, 从而加深对家乡的热爱, 加强对祖国的情感。

4. 尽显“桐柏精神”、突出地方特色。

南阳的桐柏是“二战”时期的苏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根据地, 这里先后建立了包括中共中央中原局, 桐柏军区, 中原行署等3个中央级、6个省级、9个地级、12个县级党政军领导机构, 刘少奇、李先念、徐海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和工作过。红色资源厚重。根据《桐柏英雄》改编的电影《小花》更是家喻户晓。在教学中突出地方特色,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最熟悉的社会环境就是自己的家乡, 他们对家乡和本民族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等都有着特殊的感情。有意识的突出地方特色, 指导学生整理家乡历史人物的故事, 参观当地桐柏英雄记念碑、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等名胜古迹, 通过这些活动, 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感情, 激发起他们的自豪感。

5. 使用乡土教材要坚持“发展”观。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这里可以理解为眼睛不能光局限于课本, 还要有发展的眼光, 要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本地区发生的区大变化加入授课内容, 象南阳人王永民发明的五笔字型, 引起了一场划时代信息革命, 王永民被誉为当代毕升。同学在为有这样的老乡感到自豪和骄傲的同时, 也激励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 努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早日成材, 报效家乡、报效国家。

6. 乡土历史资源要“科学”地应用。

乡土教材有相当一部分是情节生动的乡土历史故事, 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通过讲述, 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习兴趣。但乡土教材既然作为教科书的补充教材, 其中有许多内容的教科书中没有的。因此, 对乡土历史资源要“科学”地应用, 即要给其予恰当定位, 又必须正视这一事实:如果把教科书比作学生“主食”, 则乡土教村只能是学生的“零食”。作为教师, 不能喧宾夺主地用乡土教材取代教科书, 而只能配合教科书的进程恰当引用乡土教材, 使两者相得益彰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培育弘扬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 篇10

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在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研讨会上的讲话

(2009年9月18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郑丽荣

同志们:

今天的研讨会开得很成功,大家分别从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的内涵、特征、意义等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既有理性思考,又有对策措施,使人深受启发。这些研究成果来之不易,是大家长期以来的研究成果。对此,我代表市委感谢大家付出的辛苦。

下面,就培育弘扬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也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是培育弘扬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的重要前提

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精神文化作支撑,就不会兴旺发达;一个地区没有自己的人文精神作支撑,同样难以团结奋进。开展培育弘扬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全市人民推进科学发展的热情和干劲,使其成为建设美好张家口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

培育弘扬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需要。人文精神本质就是以人为本,它是科学发展观之魂。张家口要探索的科学发展之路,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之路,是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之路。培育弘扬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有助于人们增强对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认同,有助于焕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

培育弘扬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是实现市委“开放创新、全民创业、特色创优、富民强市”总体工作思路的迫切需要。“开放创新、全民创业、特色创优、富民强市”是市委九届五次全会提出的战略抉择,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作保证。张家口文化底蕴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形成了既与民族精神相统一、又有地方特色的张家口人文精神,在推动张家口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加强对张家口传统人文精神的深入研究,弘扬其积极的方面,抑制其消极的方面,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培育加快张家口发展的文化基因,熔铸新时代的张家口人文精神。要把塑造新的张家口人文精神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先进思想文化结合起来,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不断丰富张家口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形成推进张家口更好更快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培育弘扬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人文精神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联系地方历史文化的创新性总结,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因此,培育弘扬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个根本,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建设和谐文化,进一步形成全市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认真总结、提炼是培育弘扬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的重要基础

培育、弘扬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对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进行内涵提炼和定位表述是基础。在今天的研讨中,大家围绕着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点纷呈,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收获:

(一)提高了认识。第一,认识到文化这个“软实力”、“内动力”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重要性。文化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力培育弘扬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就是要形成张家口人民持久而强大的精神动力源泉。第二,认识到开展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讨论活动的重要性。开展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讨论活动不是为了走过场、图形式,其目的是总结和提炼出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的准确表述,并界定它的科学内涵,以期成为张家口人民共同的精神追求,并进一步切实推动实践培育。第三,认识到培育弘扬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需要全市人民共同不懈的努力。培育弘扬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既是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的反映,也是张家口广大群众的精神诉求,必须做好长期培育的思想准备。

(二)对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内涵进行了归纳。在大家的发言中,多数同志在对张家口人文精神历史与现状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在对各地人文精神进行比较中,提出了自己对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的内涵、特征的理解和表述,诸如:坚毅仁厚、诚信务实、开拓创新等。这些表述,既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共性,也体现了张家口的地域特征,既秉成了历史传统,又彰显了时代特征,既是对张家口文化特质的最新概括,也是新时期改革发展中张家口民众精神状况的写照,为进一步更准确、更精炼、更形象地概括出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去细纹眼霜排行榜效果好的粉底液哪个牌子好日霜保湿乳液排行榜晒后哪种眼线笔眼线液眼线胶好

(三)对如何总结、提炼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其中最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是:

1、提炼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一方面要体现人文精神的共性,更要体现张家口的地域特色。

2、我们应着重把握张家口人文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个性特征,提炼出足以反映张家口人内在特质的、有别于其它任何地方的人文精神。

3、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应体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既要反映历史传承,又要体现时代要求。

4、提炼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要把握的三个问题:一是准确性问题;二是形象生动问题;三是如何达到精妙的问题。

5、张家口培育弘扬自己的人文精神,应学习和借鉴其它地方的人文精神,唤醒张家口固有的人文精神,摒弃其封闭、保守等方面的消极因素。总之,提炼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必须要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思维,开明的态度,开拓的勇气。

(四)提出了培育弘扬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的基本思路、对策措施。培育弘扬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非一日之功,只有不断地培育、引导和宣传,才能熔铸到全市人民的心灵和行动之中,才能提高加快张家口科学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加强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的研究工作,为提升城市“软实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要从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的教育工作入手,充分利用各种阵地和手段推动人文精神教育进课堂、进单位、进社区、进企业,提升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要加大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的宣传力度,利用多种载体,多层面、全方位的进行宣传解读,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让人文精神真正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意识;要做好践行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典型培育工作,使广大民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自觉实践。

以上共识,为培育、弘扬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论基础,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对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科学内涵的提炼和定位表述,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论证。

三、依托载体,将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的培育弘扬植根社会是关键

培育弘扬张家口新时期人文精神是一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是一项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凝聚民心的工作。我们要塑造的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应当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同和拥护,应当起到激发全市人民攻坚克难,创业创新热情的作用,还应起到规范广大人民群众道德约束,行为规范的引领作用。因此,一定要通过有效载体把新时期张家口人文精神的培育弘扬过程,作为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武装群众的过程。

要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通过理论研讨、舆论引导、文艺熏陶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途径加强教育,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加强文化创新,进一步发展主流文化,唱响主旋律,提升大众文化,优化文化环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公共秩序。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现代价值观念的教育和引导。

要发挥好城市人口在人文精神培育中的引领作用。城市是人口密切的地方,城市人口的精神状态对本区域的人文精神影响极大。当前要广泛宣传能体现时代精神的人和事,比如下岗职工在再就业中表现出来的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社区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奉献爱心、乐于助人的精神,使市民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能簇拥在一种时代的、健康的、科学的和高效的社会规范麾下,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城市精神。

要通过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来培育弘扬张家口新的人文精神。基层文化是培育弘扬张家口新的人文精神的基础。基层文化包括农村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等。必须创新思路、创新内容、创新组织实施方法,充分挖掘基层文化资源,努力营造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的人文环境。要坚持不懈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把人文精神的培育与法制文化建设相结合,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人文精神 篇11

面临的新机遇迫切需要大力弘扬兵团精神来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网站 作者:超级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1-03-25 17:17:51

字号: 小 中 大

稳定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鲜明主题,我国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正保持着迅猛的发展势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对口援疆工作会议的召开,全国对口援疆工作的全面启动,中央对新疆和兵团支持政策、项目、资金的逐步落实,使兵团正迎来一个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发展潮流浩浩荡荡时不我待,历史机遇千载难逢稍纵即逝。抢抓机遇、乘势发展、锐意进取、壮大兵团,成为关系兵团事业兴衰的关节点。面对难得的重大发展机遇,迫切需要我们以兵团精神为引领,强化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紧迫意识,惜时如金、抢抓机遇、利用机遇、创造机遇,时不我待地乘势加快兵团事业发展,迅速掀起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热潮;强化发展意识、开拓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和奋斗意识,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群众无穷的创造力和创新力,不迟滞、不消极、不懈怠、不折腾,以兵团人特有的创业精神,推动兵团事业跨越发展;强化爱国意识、感恩意识、使命意识和“四个认同”,深刻认识中央和全国人民对新疆和兵团的关怀和厚爱,把对党、对祖国、对全国人民的热爱转化为推进兵团跨越发展的精神动力。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人文精神 篇12

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关于召开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认真学习《决定》,深刻领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背景、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并

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贯彻落实,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过程

为了加深对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理解,有必要了解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在论述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时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具体包括: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由此可见,十六届四中全会已经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概念,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做出了深刻论述,这就为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指出:“要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中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纳入“十一五”规划之中,表明我们党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直接奋斗目标。这在制定五年计划的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在上述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党中央认为,有必要召开一次中央全会,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专门做出决定。于是就组织起草《决定》班子,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历经8个多月,形成了《决定》的初稿。经过反复征求意见,进行了50多次修改,使《决定》的内容更丰富,论述更系统,提法更准确,结构更严密,措施更实际。更有力。《决定》形成的每一稿,胡锦涛同志都认真审阅,提出重要指导意见,并先后主持召开4次常委会议和3次政治局会议,听取起草组汇报,认真进行研究,提出修改意见。特别是对群众关心的收入分配制度、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社会稳定、共享改革成果、落实“五个统筹”以及重视“社会文明建设”与“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等问题,更加关注和反复强调。这个《决定》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因此,它是指导我国今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纲领性文献。

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和时代背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根据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从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它既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又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它的重大意义可以从我国在新世纪所处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中加以深刻理解。

弘扬法治精神 构建和谐王营 篇13

构建和谐王营

王营镇地处淮河流域,位于苏北平原腹地,是淮安市新北城,淮阴区政府所在地,是淮安市十强乡镇,国家文明先进镇,全国千强镇。全镇现有人口16.8万,地域面积62平方公里,下辖6个行政村,14个居委会,1个场圃。今年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市、区司法局业务指导下,我镇司法行政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争当排头兵要求,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夯实基层基础,深入开展法制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服务、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使全镇司法行政工作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一、以“六五”普法启动为契机,推动法治文化建设

今年初,我镇被授予省“五五”普法先进集体称号,在此基础上,我们认真谋划,精心组织,制定了“六五”普法规划及计划。上半年以来,为了创造良好法制环境,营造“六五”普法氛围,我们在法制宣传工作中积极开展法治文化建设,不断拓展法治文化阵地、优化法治文化载体、创新法治文化形式,通过法制文艺演出、法制宣传栏、法律知识竞赛、发放法律书籍、法制折扇、书签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使全镇广大干群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法治文化的熏陶,增强了法律意识,提高了干部依法管理能力。全镇20个村(居)都建设和完善了具有多媒体功能的法制学校,在全镇醒目位置树立法制宣传栏20余处,打造了东昇花园法治文化广场,使法制宣传活动进千家入万户。在做好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落实“四民主,两公开”制度,保障群众法律权益,全镇20个村(社区)全部创建成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其中星光、越河等9个村(社区)已创建成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今年又有左庄、机关申报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创建率居全市前列。

二、以社会矛盾化解为重点,推动基层基础工作深入开展 对比较突出的土地征用,城市拆迁、企业改制等问题,建立以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所牵头协调,职能部门共同参与,整体联动大调解工作机制,不断增强公调、诉调、检调对接工作;建立工作例会、领导接待包案、协调会办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坚持抓源头,抓苗头,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理顺群众情绪,解决合理要求。切实增强排查调处的针对性,实效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矛盾问题的发生,做到小纠纷不出组,大纠纷不出村,重大疑难纠纷不出镇,上半年,全镇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146起,受理146起,调处146起,调处成功143起,调处率达100%,调处成功率达98%。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实施第一年,我镇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宣传,组织人员开展“人民调解进万家”活动,使调解工作在全镇范围内得到充分开展,为全镇营造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

三、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推动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上水平目前全镇共有社区矫正192人,其中今年新接管66人,解矫72人,全镇安置帮教对象263人,通过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以及生产、生活上给予帮助,使他们重新回归社会,无一例脱管漏管,也未出现重新犯罪。在对社区矫正对象管理上,大力开展针对性教育。去年5月9日对全镇25名青少年矫正对象进行了“我爱您母亲”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要求受教育对象做到“六个一”,即进行一次法律教育,阅读一份法律图书,写一份悔过书,制订一份人生发展计划,向母亲献一束鲜花并为母亲洗一次头或洗一次脚,活动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今年三月,我镇司法所联合派出所对全镇所有社区矫正对象和安置帮教人员进行指纹及血样采集,信息输入微机,强化了管理措施。社区矫正工作者张素琴同志在对一些未成年失足青年实施帮教过程中,以人性化管理为主,为情感人,被她们亲切称为“张妈妈”。今年4月9日淮安市广播电台《做客淮安》栏目组进行了专题采访,她的事迹又刊登在5月26日《江南时报》上。我镇在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中创新工作方法,丰富工作内容,提高了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水平。

四、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推动法律服务工作上水平一是积极为政府决策和经济建设提供法律服务,为了规范法律服务,镇政府常年聘用一名具有丰富经验的律师作为法律顾问,对每次出台重大决策都经过法律审核,并提出相关法律建议,同时对政府应诉案件积极参与,促进了全镇依法行政工作开展;二是为企业发展提供法律服务,在今年3月份法律服务月活动中,我们组织法律工作者及志愿者深入企业开展法律咨询活动,提供法律服务;三是积极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救济力度,使更多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援助,积极扩大受援面,做到应援尽援。全镇20个村居及镇重点企业都配备了法律援助联络员,简化援助程序,实现法律援助全覆盖。

五、以行风软环境建设为抓手,提升司法行政队伍新形象。一是加强队伍建设。今年来,我们始终把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常抓不懈,组织一班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进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教育,艰苦奋斗勤奋创业教育,使司法干部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二是加强窗口服务单位建设,围绕法制宣传、社会矛盾化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项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较好的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上半年,我们以争创“人民满意窗口服务单位”为契机,从规范服务标准、提升对外形象、规范执法措施、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入手,出台了《关于建立司法行政系统窗口服务单位作风行风建设长效机制的通知》、《司法机关效能建设制度》等规范性文件,并且要求对外窗口服务单位建立人员去向公示制度,提高便民服务形象,将创先争优要求落到实处;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学习纪委有关精神及抓好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落实,要求司法行政干部履行“一岗双责”职责,自觉做坚定理想信念的表率,转变作风服务基层群众的表率,以身作则廉洁自律的表率。

通过全镇上下共同努力,去年我镇司法行政工作获得全区综合一等奖。今后我们将以此为基础,狠抓所容、所貌建设,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升服务能力,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尺,加大行风建设力度,为全镇司法行政工作再上新台阶而努力奋斗。

淮安市淮阴区王营镇

2011

上一篇:水长城游记-游记作文下一篇:血防知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