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款计算

2024-09-25

税款计算(精选9篇)

税款计算 篇1

一、雇主为雇员负担全年一次性奖金部分个人所得税款, 属于雇员又额外增加了收入, 应将雇主负担的这部分税款并入雇员的全年一次性奖金, 换算为应纳税所得额后, 按照规定方法计征个人所得税。

二、将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换算为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

(一) 雇主为雇员定额负担税款的计算公式:

应纳税所得额=雇员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雇主替雇员定额负担的税款-当月工资薪金低于费用扣除标准的差额

(二) 雇主为雇员按一定比例负担税款的计算公式:

1.查找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未含雇主负担税款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12, 根据其商数找出不含税级距对应的适用税率A和速算扣除数A

2.计算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

应纳税所得额= (未含雇主负担税款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当月工资薪金低于费用扣除标准的差额-不含税级距的速算扣除数A×雇主负担比例) ÷ (1-不含税级距的适用税率A×雇主负担比例)

三、对上述应纳税所得额, 扣缴义务人应按照国税发[2005]9号文件规定的方法计算应扣缴税款。即:将应纳税所得额÷12, 根据其商数找出对应的适用税率B和速算扣除数B, 据以计算税款。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B-速算扣除数B

实际缴纳税额=应纳税额-雇主为雇员负担的税额

四、雇主为雇员负担的个人所得税款, 应属于个人工资薪金的一部分。凡单独作为企业管理费列支的, 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不得税前扣除。

本公告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2011年4月28日印发)

税款计算 篇2

2011年第28号

关于雇主为雇员承担全年一次性奖金部分税款

有关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问题的公告

为公平税负,规范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雇主为其雇员负担个人所得税税款计征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6]199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

[2005]9号)等规定,现对雇员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并由雇主负担部分税款有关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问题公告如下:

一、雇主为雇员负担全年一次性奖金部分个人所得税款,属于雇员又额外增加了收入,应将雇主负担的这部分税款并入雇员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换算为应纳税所得额后,按照规定方法计征个人所得税。

二、将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换算为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

(一)雇主为雇员定额负担税款的计算公式:

应纳税所得额=雇员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雇主替雇员定额负担的税款-当月工资薪金低于费用扣除标准的差额

(二)雇主为雇员按一定比例负担税款的计算公式:

1.查找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未含雇主负担税款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12,根据其商数找出不含税级距对应的适用税率A和速算扣除数A

2.计算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

应纳税所得额=(未含雇主负担税款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当月工资薪金低于费用扣除标准的差额-不含税级距的速算扣除数A×雇主负担比例)÷(1-不含税级距的适用税率A×雇主负担比例)

三、对上述应纳税所得额,扣缴义务人应按照国税发[2005]9号文件规定的方法计算应扣缴税款。即:将应纳税所得额÷12,根据其商数找出对应的适用税率B和速算扣除数B,据以计算税款。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B-速算扣除数B

实际缴纳税额=应纳税额-雇主为雇员负担的税额

四、雇主为雇员负担的个人所得税款,应属于个人工资薪金的一部分。凡单独作为企业管理费列支的,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不得税前扣除。

本公告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税款计算 篇3

近期地方反映,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79条关于应退税款抵扣欠缴税款 (以下简称以退抵欠) 的规定是否属于强制执行措施有不同理解。为了全面准确贯彻强制执行措施和以退抵欠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 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 现将应退税款抵扣欠缴税款有关问题公告如下:

税收征管法第40条规定, 税收强制执行措施是指对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税款逾期仍不缴纳的情形, 税务机关采取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扣押、查封、依法拍卖或者变卖其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 以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税款的行为。

以退抵欠是税务机关计算确定纳税人应纳税义务的一项税款结算制度, 不涉及从存款中扣缴税款和扣押、查封、拍卖、变卖强制行为。以退抵欠确定后有余额的退还纳税人;不足部分, 责令纳税人继续缴纳。以退抵欠之后纳税人仍有欠税, 经责令缴纳仍不缴纳的, 税务机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为行政强制执行。以退抵欠不属于行政强制执行。

延期缴纳税款情况说明 篇4

国家税务总局XX市税务局XX区税务局:

我公司自注册登记以来严格按税法的规定遵章纳税,积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家财政收入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8年10月我公司根据实际经营情况,汇算得出X月应交增值税XXXXX元,企业所得税XXXXX元。由于我公司近期重大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需增强企业资金流动性,无法按时缴清税款,这是我公司不愿出现但不得不面对的情况。

接下来我公司将积极筹措资金以缴纳所欠税款,同时也望得到政府和贵局大力支持,望贵局延期缴纳税款为谢!

特此申请。

个人所得税代付税款计税方法分析 篇5

一、不含税工资、薪金收入代付税款计算

不含税的工资、薪金收入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推导公式如下:

不含税收入额=含税收入额-税额

不含税收入额= (应纳税所得额+3500) - (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应纳税所得额= (不含税收入额-3500-速算扣除数) / (1-税率)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以上公式中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是指不含税所得按税率表 (见表1) 中“不含税应纳税所得额级距”对应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例1】某中方人员月工资、薪金收入10000元, 雇主负担其工资、薪金所得的应纳税款, 计算当月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 (按3500元/月扣除标准) 。

【解析】该雇主为雇员代付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不含税的应纳税所得额=10000-3500=6500, 查税率表1, 适用第3级, 税率为20%, 速算扣除数555。

应纳税所得额= (不含税收入额-3500-速算扣除数) / (1-税率) = (10000-3500-555) / (1-20%) =7431.25 (元)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7431.25×20%-555=931.25

该雇主为雇员代付当月应纳个人所得税为931.25元。

验证:该雇员月含税工资薪金收入总额:10000+931.25=10931.25 (元) 月含税应纳税所得额=10931.25-3500=7431.25, 与上面计算结果相符, 且在级距4500~9000范围之内, 则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为: (10931.25-3500) ×20%-555=931.25 (元) , 该验算结果与以上计算结果相同, 说明计算出的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正确。故该雇主应负担雇员个人所得税931.25元。

二、不含税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代付税税款计算

不含税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推导公式如下:

全年不含税收入额=全年含税收入额-应纳税额

全年不含税收入额=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42000) -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 (全年不含税收入额-42000-速算扣除数) ÷ (1-税率)

应纳税额=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以上公式中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是指不含税所得按税率表 (见表2) 中“不含税应纳税所得额级距”对应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例2】个体户王某取得对某集体企业的全年税后承租所得88000元, 按协议规定, 王某应纳的个人所得税由企业承担, 求该企业为王某代付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解析】该企业为王某代付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全年不含税的应纳税所得额=88000-42000=46000 (元) , 适用第3级, 税率为20%, 速算扣除数3750。

全年含税应纳税所得额= (88000-42000-3750) ÷ (1-20%) =52812.5 (元)

应纳税额=52812.5×20%-3750=6812.5 (元)

验证:王某全年含税收入总额:88000+6812.5=94812.5 (元) , 年含税应纳税所得额=94812.5-42000=52812.5, 与上面计算结果相符, 且在级距30000~60000范围之内, 则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为:52812.5×20%-3750=6812.5 (元) , 该验算结果与以上计算结果相同。故该企业应负担王某个人所得税6812.5元。

三、不含税劳动报酬收入代付税款计算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 (国税发[1994]089号) 第十四条的规定, 单位或个人为纳税义务人负担个人所得税税款的, 应将纳税义务人取得的不含税收入额换算为应纳税所得额, 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为了规范此类情况下应纳税款的计算方法,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明确单位或个人为纳税义务人的劳务报酬所得代付税款计算公式的通知》 (国税发[1996]161号) 。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第一, 不含税劳动报酬收入额不超过3360元 (即含税收入额4000元元) 的, 减除费用800元。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推导公式:

不含税收入额=含税收入额-应纳税额

不含税收入额= (应纳税所得额+800) - (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应纳税所得额= (不含税收入额-800) ÷ (1-税率)

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第二, 不含税收入额为3360元 (即含税收入额4000元以上) 的, 减除20%的费用。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推导公式为:

不含税收入额=含税收入额-应纳税额

不含税收入额=应纳税所得额÷ (1-20%) - (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应纳税所得额=[ (不含税收入额-速算扣除数) × (1-20%) ]÷[1-税率× (1-20%) ]或=[ (不含税收入额-速算扣除数) × (1-20%) ]÷当级换算系数

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第三, 不含税劳动报酬收入适用税率套算表6。

根据劳动报酬所得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和上述两种情况中的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公式换算不含税劳动报酬收入适用税率表 (见表3) 。

【例3】某高级工程师李某为荣华公司进行一项设备安装, 按照规定, 公司支付李某的劳务报酬3000元;为圆梦广告公司进行制图, 按照规定, 公司支付李某的劳动报酬10000元, 为广远公司进行一项工程设计, 按照规定, 公司应支付李某的劳务报酬48000元, 为上邦公司提供技术服务, 取得劳动报酬60000元, 与其劳动报酬相关的个人所得税由公司支付。不考虑其它税收的情况下, 各公司应代付的个人所得税税额为多少。

【解析】荣华公司代付个人所得税税额的计算 (适用第1级, 税率为20%, 速算扣除数0) :

代付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 (3000-800) ÷ (1-20%) =2750 (元) ;

代付个人所得税税额=2750×20%=550 (元)

验证:应首先计算李某含税劳动报酬总额:3000+550=3550 (元) , 含税应纳税所得额=3550-800=2750, 与上面计算结果相符, 且在级距不超过4000元的范围之内, 则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为:2750×20%=550 (元) , 该验算结果与以上计算结果相同, 说明计算出的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正确。故荣华公司应负担李某个人所得税550元。

圆梦广告公司代付个人所得税额的计算 (适用第2级, 税率为20%, 速算扣除数0) :

代付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 (10000-0) × (1-20%) ]÷84%=9523.81 (元)

应代付个人所得税税额=9523.81×20%-0=1904.76 (元)

验证:应首先计算李某含税劳动报酬总额:10000+1904.76=11904.76 (元) , 含税应纳税所得额=11904.76× (1-20%) =9523.81, 与上面计算结果相符, 且在级距超过4000至20000元的范围之内, 则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为:9523.81×20%-0=1904.76 (元) , 该验算结果与以上计算结果相同, 说明计算出的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正确。故圆梦公司应负担李某个人所得税1904.76元。

广远公司代付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适用第3级, 税率为30%, 速算扣除数2000) :

代付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 (48000-2000) × (1-20%) ]÷76%=48421.05 (元)

应代付个人所得税税额=48421.05×30%-2000=12526.32 (元)

验证:李某含税劳动报酬总额:48000+12526.32=60526.32 (元) , 含税应纳税所得额=60526.32× (1-20%) =48421.05, 与上面计算结果相符, 且在级距不超过20000至50000元的范围之内, 则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为:48421.05×30%-2000=12526.32 (元) , 该验算结果与以上计算结果相同, 说明计算出的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正确。故广远公司应负担李某个人所得税550元。

上邦公司代付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适用第4级, 税率为40%, 速算扣除数7000)

代付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 (60000-7000) × (1-20%) ]÷68%=62352.94 (元)

应代付个人所得税税额=62352.94×40%-7000=17941.18 (元)

验证:应首先计算李某含税劳动报酬总额:60000+17941.18=77941.18 (元) , 含税应纳税所得额=77941.18× (1-20%) =62352.94, 与上面计算结果相符, 且在级距不超过50000元的范围之内, 则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为:62352.94×40%-7000=17941.18 (元) , 该验算结果与以上计算结果相同, 说明计算出的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正确。故上邦公司应负担李某个人所得税17941.18元。

参考文献

浅议企业缴纳税款的涉税风险 篇6

一、税务风险的特点

(一) 不可避免性

税收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点, 决定了企业都必须依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 依法纳税, 纳税行为要以税法作为法律依据为准绳, 无论企业或个人是否情愿, 企业税务风险是无法避免的。只要企业长期存续, 都会涉及税收事宜, 都要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不论其经营状况是赢利还是亏损, 都不可避免会遇到税务风险。但税务风险的不可避免性是从企业持续经营这一长期阶段来看的, 对某一特定的税务风险, 企业可以对某一经济活动的不作为来加以避免。

(二) 可控性

风险是任何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中较难把握的一种。就税务风险而言, 其成因较为复杂, 它涉及对未来的预测, 但是企业对产生税务风险可以借助科学的手段和方法, 并参照经验来加以分析, 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来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 提高企业应对税务风险的能力。

(三) 主观判断性

税务风险的主观判断性是与纳税风险的相关主体即企业纳税人员和税务人员行为紧密相关的, 其税务风险意识与业务素质直接关系着税务风险, 及税务风险发生与否和造成损失的大小。税务风险意识强、业务素质高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等涉税人员可以通过建立税务风险预警与防范体系, 在生产、经营、决策中充分识别和防范税务风险, 反之, 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较高。同时, 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税务人员的执法水平, 形成了企业税务风险损失的形成是税务机关错误地认定企业依法纳税的行为属违法行为。当然, 随着我国税收执法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税法体系的不断完善, 税务机关错误认定造成税务风险的情况正呈下降趋势。

二、缴纳税款给企业带来的涉税风险

从财务角度来说, 风险是由于预期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 而出现不良财务结果的可能性。企业的理财活动的预期财务成果越不确定, 出现不良财务结果的可能性越大, 其风险也越大。企业的税收风险是财务风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 缴纳税款会给企业带来6个方面的涉税风险。

(一) 税款支付风险

我国税法规定, 企业只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取得账面收入和账面利润, 无论这些账面收入和账面利润是否已变现或能否变现 (如赊销及质量保证金等) , 就必须按期申报和缴纳税款, 这使得税金具有一定的预付性质, 即使有特殊情况也需经税务机关审批才能延期。企业一旦出现库存现金即企业财务管理中现金是稀缺的资源匮乏而又无法获得延期纳税的许可时, 便只能形成“欠税”, 而且会面对税务机关违法处罚风险和信誉损失风险。

(二) 经营损益风险

政府的课税 (特别是企业所得税) 通常体现为对企业既得利益的分享, 而同时只承担企业部分相应的经营损失风险。按照我国税法规定, 企业亏损可以在以后5年的税前补亏, 这使得政府在一定意义上与企业共享收益, 共担损失:企业亏损时, 政府也因同意其延期补亏。企业赢利时, 政府通过征税获得一部分利润;然而一旦企业在5年内不能扭亏为盈, 企业将完全自己承担风险损失。同时以增值税为代表的流转税就更是不管企业是否有盈利, 一概按税法规定的应纳税额先行收取, 不承担企业可能经营损失的风险, 这对企业经营损益产生的风险更大。

(三) 税收违法处罚风险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税收违法处罚风险既是法律风险, 也是财务风险。有一部分纳税人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偷税逃税, 以化解和减除税款负担风险为目的。按照税法规定, 纳税人不申报、不及时申报、不如实申报以及不按时缴纳税款等行为均属于不遵守税法的行为, 而如果纳税人伪造、隐匿账簿凭证, 多记支出、少记收入, 造成少缴税款的行为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偷税。这些违法手段会产生的违法风险, 不能化解税款负担风险, 而且纳税人还会被税务机关处以罚款, 并补交所偷逃的税款之外, 并按日加收0.5‰的滞纳金。同时, 企业受到税收违法处罚后就会成为税务机关的重点监控对象, 导致更加苛刻的纳税申报条件及程序, 及税务机关对其更加严格和频繁的稽查, 纳税人可能就要增加时间及经济上的成本, 严重的还会影响其生产经营活动, 导致其市场份额的降低。

(四) 投资扭曲风险

企业的某种投资行为一旦被政府课税, 就有可能使企业改投向其他的“次优”项目, 而放弃先前认为“最佳”的项目, 从而使企业承受一定的利益损失, 这种状况称被西方经济学家叫税收的“超额负担”。

(五) 信誉与政策损失风险

由纳税人违法所引发的信誉与政策损失风险, 具有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的性质, 也可以归入税收违法风险。但由于这种风险影响较大, 对纳税人的影响不是直接的, 是无形的。纳税人蒙受经济上的直接损失之外, 还会被被税务机关处罚, 并在信誉、商誉或者名誉的损失, 间接导致其他有关经济主体会怀疑该纳税人的信用, 不愿与其合作, 因为大多数企业不愿意与欠税或涉税案件曝光的企业有业务往来, 因为这些企业在资金支付能力及合同履行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较高的风险。

摘要:由于我国的税制在不断改革, 税收法律体制也在逐渐完善的过程当中, 企业在纳税过程中增添了很多不确定性。而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经营管理体制的缺陷, 加上税收征管越来越严格, 会给企业造成税务风险。笔者通过本文对企业税务风险的特点进行了阐述, 然后分析了缴纳税款会给企业带来的涉税风险。

关键词:企业,涉税风险,特点

参考文献

[1]冯艳琴.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研究[J].商业文化, 2009 (1)

税款计算 篇7

近日, 宜都财政依据协税护税协议, 按时将代征的2015年度行政事业单位房屋出租涉税139.7万元缴入地税专户。2015年, 面对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 宜都市财税部门积极作为、加强征管, 确保了财政收入再创佳绩。截止2015年12月31日, 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50.29亿元, 同比增长19.88%, 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4.97亿元, 同比增长21.31%。宜都财政局自2009年起, 与地税签订协税护税, 携手依法促收。宜都财政履行协议过程中, 勤于基础工作、勤于税法宣传、勤于征管服务, 征收成效显著。

税款计算 篇8

一、查补税款常见的错误处理

当企业被查出有偷逃增值税税款的行为时, 税务部门会向其出具《××市国家税务局税务处理决定书》,偷逃税款企业的财务部门据《××市国家税务局税务处理决定书》和缴款凭证编 制会计分录,借记“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这种处理方式隐匿了增值税税款的来源。企业在核算增值税税额时,本月应交增值税金额=“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企业实际向税务部门 申报缴纳时 , 借记“应交 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如果企业当月没有足额缴纳当月的增值税税额,那么差额部分要转至以后期间,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转出未交增值税)”科目,贷记“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科目。可见,“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科目反映的是企业以前会计期间的应交未交的增值税, 当企业被查出有偷逃税款行为时,其“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科目余额就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应补缴的查补税款,二是正常的应交未交的增值税。而应补缴的查补税款在之前的会计期间,肯定没有通过上文所述的核算程序进行反映,即“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科目余额中并未包含查补税款。如果企业在缴纳偷逃的税款时只做一笔会 计分录,即借记“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就会抵减企业正常的前期应交未交的增值税, 所以企业在对偷逃税款进行核算时,必须进行补提税款的会计处理。

还有一种会计处理, 就是企业在补缴税款时,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这种处理看似补交了税 款, 但是客观上导致了缴纳的查补税款变为当期预缴税款, 实际上仅仅缴纳了本月原已确认的应交增值税,查补税款最终还是会漏缴。这种会计处理的错误根源还是没有进行偷逃税款 的补提。

二、 查补税款的业务实质及正确 处理

前期差错是指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下列两种信息, 而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省略或错报: 一是编报前期财务报表时预期能够取得并加以考虑的可靠信息; 二是前期财务报表或报告报出时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前期差错通常包括计算错误、 应用会计政策错误、疏忽或曲解事实以及舞弊产生的影响等。 前期差错的形式主要有会计政策适用差错、会计估计错误、其他差错。其中会计政策适用差错主要表现 为企业在会 计核算过程中 采用了法律、会计准则、行政法规、规章所不支 持的会计政策; 会计估计错误是指由于种种原因,会计估计发生错误;其他差错主要包括账户分类及计算错误、漏记已完成的交易、对事实的忽视和 误用等。查补税款本质上是依法应缴而未缴的税款, 它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纳税人的无意, 也可能是纳税人的恶意偷逃。因此,在财务角度,导致查补税款产生的业务是一种前期差错,既然企业产生查补税款的经济行为是一种前期差错, 那么正确核算查补税款业务实质上是前期差错的更正。

对于查补增值税调账方法, 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增值税检查调账方法》(国税发[1998]44号 )规定 :应设立“应交税金———增值税检查调整”专门账户予以调账。 凡检查后应调减账面进项税额或调增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转出的数额,借记有关科目,贷记本科目; 凡检查后应调增账面进项税额或调减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转出的数额,借记本科目,贷记有关科目;全部调账事项入账后, 应结出本账户的余额, 并对该余额进行如下处理:(1)若余额在借方,全部视同留抵进项税额, 按余额数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本科目。 (2) 若余额在贷方 ,且“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账户无余额,按贷方余额数,借记本科目,贷记“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科目。 (3)若本账户余额在贷方,“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账户有借方余额且等于或大于本账户贷方余额,则按贷方余额数,借记本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4)若本账户余额在贷方,“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账户有借方余额但小于该账户余额, 则应按本账户的贷方余额,借记本科目,按“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的借方余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科目 ,按其差额贷记“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科目。另外,《增值税检查调账方法》着重强调上述账务调整应按纳税期逐期进行。

上述处理后,“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科目反映的是前期应交未交的增值税, 其科目余额既包括在法律框架内允许暂缓缴纳的税款, 也包括查补的税款, 两者混在一起给税务征收管理带来很大不便。笔者认为,可以在会计准则层面增设“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的下级科目,具体为“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前期税务查补)”、“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前期正常未交)”, 这样可以规范查补税款的会计处理, 使会计信息质量更明晰, 从而给税务征收管理带来便利性和可操作性。

假定企业以 隐匿收入 和销项税 额的方式偷逃税款,那么企业查补税款的正确会计处理为:根据追溯调整法,首先要补记前期的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应交税费———增 值税检查 调整”科目;同时结转已销售产品成本, 借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贷记“库存商品”科目。 另外 ,因调增增值税而增加企业前期利润,应补交前期所得税,借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科目;假设查补税 款所属纳税期 “应交税费———应 交增值税 ”账户无 余额 ,则应按照 “应交税费———增 值税检查调整”科目贷方余额,借记“应交税费———增值税检查调整”科目,贷记“应交 税费———未交增 值税 (前期税务查补)”科目,若查补税款所属纳税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账户有借方余额,则应按照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方式, 逐期计算到当期, 以调整当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 前期正常 未交 )”及“应 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的期末余额;向税务机关缴纳税款时 ,借记“应交税 费———未交增值税(前期税务查补)”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前期差错调整完毕,应将“以前年 度损益调整”科目余额结清,借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最后,因净利润增加而补提 盈余公积 , 借记“利 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贷记“盈余公积”科目。这样的会计处理揭示了查补增值税款的来龙去脉,保证了国家税款的足额征收,也避免了税务稽查人员的努力付诸东流。

三、查补税款错误会计处理的防范

通过研究发现, 一些企业在接受纳税检查后, 往往是表面上立即补缴了查补税款, 实际上根本没有依据检查处理决定中揭示的问题补提相应的税款, 从而使得缴纳的税款仅是作为当期应缴、预缴或补缴的欠税款。税务检查人员以后提及此类问题时, 企业往往以遗 忘或未来得及 调账为由搪 塞。如果检查人员粗心大意或检查经验不丰富, 就很容易让这些企业蒙混过关。笔者认为,对于以前年度被检查 (包括税务、财政、审计等各部门的检查)过的企业进行检查,如果涉及补缴税款的, 检查人员应该注意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是要看以前年度查补的税款有没有入库, 分析企业是否将查补入库的税款作为当期应缴、预缴或补缴的欠税款。 特别要关注对以前查补的税款有没有根据检查处理决定中列示的具体问题, 单独作补提相应税款的会计处理。

浅议加收税款滞纳金的确定问题 篇9

《税收征收管理法》是程序性税收法律。2001年5月1日实施的《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二条规定, 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 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期限解缴税款的, 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缴纳外, 从滞纳税款之日起, 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第四十条第二款规定, 税务机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 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未缴纳的滞纳金同时强制执行。第五十二条规定, 因税务机关的责任, 致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 税务机关在三年内可以要求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补缴税款, 但是不得加收滞纳金。因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计算错误等失误, 未缴或少缴税款的, 税务机关在三年内可以追征税款、滞纳金;有特殊情况的, 追征期可以延长到五年。对偷税、抗税、骗税的, 税务机关追征其未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或者所骗取的税款, 不受前款规定期限的限制。

从上述《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中可以看出, 加收滞纳金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申报期内已申报应缴纳但实际未缴纳的应纳税款、代收代扣税款;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自查应缴未缴的应纳税款、代收代扣税款;税务机关查处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应纳税款、应缴的代收代扣税款;税务机关依照《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采取税收强制执行措施, 责令缴纳的税款;其他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应纳税款。

二、相关税种加收滞纳金的确定

相关税种加收滞纳金的确定问题, 是一个实体法上的如何操作问题。由于每个税种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确定不同, 申报期限规定也不一样, 所以加收滞纳金的起始日期与纳税义务发生、申报期限规定和实际缴纳日期就有较大的差异。

1. 流转税加收滞纳金的确定。

增值税纳税人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以一个月为一期纳税的, 自期满之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以1日、3日、5日、10日或15日为一期纳税的, 自期满之日起5日内预缴税款, 次月1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并结清上月应纳税款。纳税人进口货物的, 应当自海关填发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之日起15日内缴纳税款。

消费税的纳税期限分别为1日、3日、5日、10日、15日、一个月或者一个季度。纳税人的具体纳税期限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大小分别核定;不能按照固定期限纳税的, 可以按次纳税。纳税人以一个月或者一个季度为一个纳税期的, 自期满之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以1日、3日、5日、10日或者15日为一个纳税期的, 自期满之日起5日内预缴税款, 于次月1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并结清上月应纳税款。

营业税的纳税期限分别为5日、10日、15日、1个月或者1个季度。纳税人的具体纳税期限, 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大小分别核定;不能按照固定期限纳税的, 可以按次纳税。纳税人以1个月或者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的, 自期满之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以5日、10日或者15日为1个纳税期的, 自期满之日起5日内预缴税款, 于次月1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并结清上月应纳税款。

由此可见, 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均规定了纳税申报时间, 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 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期限解缴税款的, 从滞纳税款之日起, 即通常情况下, 从规定缴纳税款的次日起 (次月16日起) , 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2. 所得税加收滞纳金的确定。

企业所得税实行分月或者分季预缴, 年终汇算清缴。企业应当自月份或者季度终了之日起15日内, 向税务机关报送预缴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预缴税款。自年度终了之日起5个月内向税务机关报送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并汇算清缴, 结清应缴应退税款。因此, 企业所得税的滞纳金应从次年的6月1日起开始计算。

个人所得税的滞纳金应结合收入项目不同和申报期限确定。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实行年终汇算清缴, 可比照企业所得税的做法, 但汇缴日期为年度终了后3个月内。其他所得申报期限为取得应税所得的次月15日内, 所以加收滞纳金的起始日期应为次月16日。

3. 其他税种滞纳金的确定。

其他税种滞纳金的确定为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自税款缴纳期限届满次日起至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实际缴纳或者解缴税款之日止。如果申报期限为取得应税收入的次月15日内, 其滞纳金加收起始日一般为次月16日。

特殊情况下, 如车辆购置税, 应当自购买、进口、取得之日起60日内申报纳税, 那么购买、进口、取得车辆60天后的次日为滞纳金加收起始日。车船税法规定, 对于纳税人在应购买“交强险”截止日期以后购买“交强险”的, 或以前年度没有缴纳车船税的, 在代收代缴税款的同时, 还应代收代缴欠缴税款的滞纳金。车船税滞纳天数的计算自应购买“交强险”截止日期的次日起, 到购买“交强险”当日止。另外, 由于城市维护建设税是一种附加税, 其滞纳金一般不单独加收, 随“三税”一起加收。

《税收征收管理法》对加收滞纳金的范围仅指税款, 未按规定期限缴纳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防洪保安资金、文化事业建设费、残疾人保障基金等依法由税务机关征收、代征的费, 不能加收滞纳金。

三、关于特殊情况下加收滞纳金的确定

1. 查补税款滞纳金的确定。

对检查 (自查) 出纳税人以前纳税期内应纳未纳税款, 滞纳金的确定为纳税人应纳税款期限届满的次日起, 到纳税人实际缴纳税款的当日止, 而不是税务处理决定书送达或者下达之日起确定。在征管工作中, 查补税款的应纳税额计算问题, 征纳双方争议较大。若能划分税款所属期的, 从税款所属期的次月、该税种申报缴纳期届满次日起加收滞纳金。对于税款所属期无法确定, 但在应纳税额上不存在争议的, 从检查所属期的次月、该税种申报缴纳期届满次日起加收滞纳金。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检查处罚起始日期的批复》 (国税函[1998]63号) 规定, 纳税人应按照规定期限报送年度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对年度企业所得税的检查, 应在纳税人报送年度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之后进行。这种检查 (包括汇算清缴期间的检查和汇算清缴结束后的检查) 查补的税款, 其滞纳金应从汇算清缴结束的次日起计算加收。由于每个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结束的日期不同, 其滞纳金的加收起止日期也就各不相同。

2. 预缴税款滞纳金的确定。

针对我国目前部分实体法中存在着预缴税款的相关规定, 如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延期申报预缴税收滞纳金问题的批复》 (国税函[2007]753号) 明确规定, 纳税人预缴税款之后, 按照规定期限办理税款结算的, 不适用《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二条关于纳税人未按期缴纳税款而被加收滞纳金的规定。并规定, 经核准预缴税款之后按照规定办理税款结算而补缴税款的各种情形, 均不适用加收滞纳金的规定。

在办理税款结算之前, 预缴的税额可能大于或小于应纳税额。当预缴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 税务机关结算退税但不向纳税人计退利息;当预缴税额小于应纳税额时, 税务机关在纳税人结算补税时不加收滞纳金。

四、对加收税款滞纳金的一点建议

2013年6月7日, 国务院法制办通过其官网公布《税收征收管理法修正案 (征求意见稿) 》 (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 , 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其在滞纳金方面的规定主要是考虑与行政强制法相衔接, 将“滞纳金”更名为“税款滞纳金”, 以与行政强制措施中的滞纳金相区别。《征求意见稿》第四十一条第二款和第三款规定, 税务机关在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 对所列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未缴纳的“税款滞纳金”同时强制执行, 税务机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应当书面通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 并制作《现场笔录》。

除此之外, 《征求意见稿》对“税款滞纳金”方面的规定仍略显“单薄”。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 应明确规定税务机关应有权做出缓缴、减缴或者免除“税款滞纳金”的处理。

“税款滞纳金”是法定执行措施, 其计算时间、比例、方式和主体都由法律规定, 税务机关不得擅自变更或改变, 但从《征求意见稿》的立法意愿和税款交付实践来看, 对于税款缓、减、免是允许的, 只是有严格控制而已。因此在税款缴纳上产生的“税款滞纳金”, 根据纳税人的支付能力或实际情况, 也应当可以缓、免、减。《征求意见稿》应对“税款滞纳金”的缓、免、减适用情形及法定程序做出具体规定, 使基层税务机关在执法实践中做到有章可循, 程序合法。

2. 应明确规定“税款滞纳金”的数额不得超过应纳税额的上限。

“税款滞纳金”的计算方法以基础性给付义务为基数, 以法定比例为标准, 以滞纳时间为变量。《征求意见稿》的立法原意是防止税务机关滥用行政权力, 侵害纳税人的利益, 而征收“税款滞纳金”主要体现的是一种“补偿”功能, 而非“惩罚”功能, 所以应规定征收“税款滞纳金”不得超过应纳税额。

3. 修改“税款滞纳金”“从滞纳税款之日起加收”的规定。

当前税收征管中一般认为, 只要存在税款滞纳事实即要加收“税款滞纳金”, 不需要考虑纳税人的主观过错情况, 这不尽合理。建议《征求意见稿》做出一般性的规定, 明确“税款滞纳金”的加收时间为“经主管税务机关认定应加收税款滞纳金之日起加收”, 纳税人确无过错的不予加收滞纳金。

摘要:税款滞纳金是纳税人或者扣缴义务人不及时履行纳税义务而产生的连带义务。税收滞纳金既涉及《税收征收管理法》的程序性规定, 又与相关税种的实体性规定密切相关。本文对加收滞纳金的确定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一些建议, 以供参考。

关键词:税收征收管理法,滞纳金,税款

参考文献

[1] .杨丑贵.从滞纳金看税收实践中的法律适用.山西经济日报, 2012-11-08

上一篇:旅游线路的选择下一篇:主题班会中的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