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票据市场研究(共5篇)
包头市票据市场研究 篇1
12月6日,人民银行公布实施《票据交易管理办法》,从颁布之日起生效。《办法》对票据市场参与者,票据市场基础设施、票据信息登记与电子化、票据登记与托管、票据交易以及票据交易结算与到期处理进行了规定,旨在规范票据市场交易行为,防范交易风险,促进票据市场健康发展。
摘要:<正>12月6日,人民银行公布实施《票据交易管理办法》,从颁布之日起生效。《办法》对票据市场参与者,票据市场基础设施、票据信息登记与电子化、票据登记与托管、票据交易以及票据交易结算与到期处理进行了规定,旨在规范票据市场交易行为,防范交易风险,
包头市票据市场研究 篇2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了解青年创业的内外环境,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进
目前我国的青年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体制转轨遗留的青年下岗失业问题,城镇新增青年 劳动力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问题,农村青年劳动者进城转移就业问题,已成为全
社会就业问题的关键。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转换就业观念,改善就业结构。完 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因此,了 解青年创业的实际情况可以帮助我们采取正确的对策机制,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
展。
(二)了解青年创业现状,探索有效促进青年创业的渠道,拓宽就业范围。渠
业
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环境里,绝大多数新增就业岗位是由创业单位提供的,要扩大就业岗位就要大力鼓励创业。广大青年是劳动力市场的生力军,他们创新热情高,创 业胆子大,挑战风险的意识和能力较强,他们创业的空间大,创业成功的机率比较高,同时 可以有效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而目前国内专门针对青年创业的研究较少,对这个问题 的了解尚不全面、深入。因此,对包头市青年创业状况调查研究有利于我们切实了解青年创 业现状,摸清青年创业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和困难,增强青年创业意识,创业创新能力,探索 有效促进青年创业的渠道,拓宽青年的就业范围。
二、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青年创业对于国家不断发展进步、走向兴旺发达具有重要意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的关键举措,也是当今时代的特别呼唤,因此对青年创业状况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多,青年创 业的实践模式成为政府、学者和青年人事不断探索的目标。纵观现有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 关于青年创业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外扶持青年创业的具体模式具
扶持青年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青年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中的资金支持、创业 中的项目支持和创业中的经验支持等。其中国外培养青年创业意识的模式有美国的创业教育 文化培养模式和以德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系统模式; 国外促进青年创业的资金扶持模式法国 的政府按比例补贴模式、美国的政府补助、发行公共股票、发行免费工业集资债券相结合模 式,以及英国的提供发展债券式的创业启动金模式等; 国外促进青年创业的项目支持模式有 日本的技术领域创业的项目支持模式,法国的文化领域创新创业的项目支持模式以及意大利 的中小企业的普通项目支持模式; 国外促进青年创业的创业经验支持模式有英国的一对一创 业辅导模式,法国的多渠道经验传输与技能培训模式,美国的创业大赛、创业俱乐部等创业 学习交流模式,以及德国的到企业实习,现场学习创业技能和经验模式等。
(二)国外促进青年创业的共性做法共
尽管每个国家由于各自的创业环境不同,形成的促进青年创业的模式在培养创业意识、确定促进创业的主体、进行资金扶持、项目扶持和创业经验扶持上都有各自的特色。但他们 在构建创业环境,最终促进青年创业的手段上仍然有一定的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抓紧青年发展的黄金阶段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创业意识; 第二,以完善的法律框架为 基础,明确全社会促进青年创业的责任; 第三,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青年创业计划为契机,全面动员和支持青年创业;第四,以支持创办中小企业为主,提高青年创业的成活率。
(三)国内促进青年创业的实践尝试实
国内对青年创业的实践相对较少,但是也在逐步尝试之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山
东共青团的青年创业“四轮马车”模式和上海的“创业夏令营”的创业教育和小额贷款的资
金支持模式,山东共青团的青年创业“四轮马车”模式是指青春创业行动的动力系统是一架 “四轮马车”:四个轮子即:政策、资金、培训和服务。“马”即大企业扩张计划或政府主导 的发展计划。在实践过程中,他们采取了政策指导创业、技能培训创业、资金扶持创业、基 地示范创业、结对帮扶创业等具体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上海的“创业夏令营”教育模
式包括创业知识培训、实地考察、完成并演示商业计划书和销售实践活动等内容; 小额贷款 的资金支持模式采取统贷模式操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尚在完善与总结阶段。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项目以包头市青年创业状况为着眼点,调查包头市青年创业的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 的实证调查资料,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经验,构建具有我市特色的符合实际状况的青年创业经 验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我市青年创业实践的建设性方案。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将 此项目分为下面两个子课题:
子课题 1:包头市青年创业状况的调查调
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环境里,绝大多数新增就业岗位是由创业单位提供的,要扩大就业岗位就要大力鼓励创业。广大青年是劳动力市场的生力军,他们创新热情高,创 业胆子大,挑战风险的意识和能力较强,他们创业的空间大,创业成功的机率比较高,同时 可以有效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本子课题通过采用抽样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焦 点小组会议与相关文献资料等资料收集方法对包头不同青年群体进行调查,收集我市青年创 业的相关资料,采集政府对青年创业的政策支持策略等相关数据与资料,为后续的机制分析 与效果评估提供第一手资料。
子课题 2:国内外扶持青年创业的经验模式经
扶持青年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青年创业意识的培养、具体扶持青年创业主体的 确定、创业中的资金支持、创业中的项目支持和创业中的经验支持等。国外在扶持青年创业 的过程中,在系统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形成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经验模式。当然,除了国外 扶持青年扶持的经验外,国内其他省份也做了许多大胆尝试,这也是我们学习借鉴的重要经 验资料,因此,对国内外扶持青年创业的经验模式进行总结和分析是本子课题研究的重要内 容之一。
子课题 3:青年创业的“包头包 ”经验模式经
在对包头市青年创业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国内外扶持青年创业的经验总结的基
础上,总结青年创业的“包头”经验模式才是我们本课题研究的落脚点,是我们研究的重中 之重,因此,将包头市青年创业的经验提升为一种模型理论,总结包头市青年创业的基本经 验,构建包头市青年创业的理想类型,提出优化我市青年创业实践的建设性方案成为本子课
题研究的主要任务。
四、研究文献资料
1.郗杰英,胡献忠,当代青年创业与社会的制度安排[J].中国青年研究,2008,(1).
2.曹敬莉,开发培养青年创业人才的对策建议[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12).
3.李耀珠,我国青年创业态势及成功创业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6).
4.黄江波,陈沙麦,青年成功创业者创业动机与素质探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7).
5.王思恭,景英泽,开创蒲剧的新天宇山西省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团创业纪实[J]. 中国戏剧,2006,(7).
6.周亚越,俞海山.区域农村青年创业与创业文化的实证研究——以宁波为例[J].中国农村 经济,2005,(8).
7.许明宇,周海波,彭东.野人谷畔“播种人”——记“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戚
祖斌[J].中国人才,2005,(15).
8.余秀华.积极关注:青年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0).
9.刘夏亮,送你一把“金钥匙”——沪上青年创业援助系列活动启动[J].成才与就业,2003,(10).
10.万春林.十年磨一剑 创业无止境——记“青年创业先锋”肖奋和他的奋达实业[J].改革 与战略,2003,(9).
11.董霞,对英法两国青年创业模式的比较和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9).
12.章勇刚,美国创业教育的特点、内涵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7,(9).
13.邓汉慧,刘帆,赵纹纹,美国创业教育的兴起发展与挑战[J].中国青年研究,2007,(9).
14.梁燕君,法、意两国发展中小企业的经验及借鉴[J].国际商务财会,2007,(10).
15.蒋将,日本<青年自立•挑战计划>的研究及启示[J].职教论坛,2007,(1).
16.热核,日本经济腾飞过程中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J].价值工程,2007,(6).
17.刘北辰,意大利振兴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J].投资北京,2007,(6).
18.吴安庆,日本实施“再挑战支援综合计划”对应青年就业难[J].Chinese YouthForeign Affairs,2007,(4).
19.瓦尔特.海因茨,德国青年的过渡与就业[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1,(2).
五、本课题拟解决的重点、难点及主要创新之处
(一)本课题拟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国内外扶持青年创业的经验模式:验 式 国内外关于扶持青年创业的研究与总结非常多,但 是资料收集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如何收集到详细的第一手资料是难点之一,对这些资料进行 分门别类的分析与整理,并进行理论提升是难点之二。
包头市青年创业经验模式的建构: 对包头市青年创业的基本状况进行调查相对容易,但是如何处理个案资料和调查资料之间的关系,建构特色包头市青年创业的基本模式就具有
一定的难度,但这也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与核心内容。
(二)本课题的主要创新之处
在理论方面,本课题试图从实践社会学出发分析青年创业的实践路径,我们重视研究对 象的立场与视野以及经验事实本身的极端重要性,避免研究者的偏见和预想对正确认识和把
握社会事实的影响,关注普通行动者日常生活和行为的历史与社会现实的意涵,重视作为普
通社会成员的自主能动性和行动策略,力求更接近于现象的真实形态。
在方法方面,我们试图搭建的跨学科研究平台,综合社会学、教育学和新闻学等相关学
科在青年创业研究的各自优势,促进学科交叉,实现优势互补。同时,我们强调实证研究,深入实践,通过对大量第一手资料的田野考察,形成自己的结论。但我们的研究中并不满足 于只停留在实证的层面,而是要对其进行抽象,形成一般性的规律,总结出包头市青年创业 的基本模式。
六、本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一)技术路线:在全面了解学界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搭建本项目的 理论指导框架,以大样本的抽样问卷调查为主、结合焦点座谈等实证调查手段,在微观层面 上深入细致地收集包头市青年创业的相关数据和文本等第一手资料,从宏观上掌握包头市青 年创业的相关政策,反思我市青年创业的经验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探索出我市青年 创业的基本模式,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和优化我市青年创业的政策与建议。
(二)资料收集方法:(1)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与调查量表,用于全市的青年创 业状况调查;(2)访谈法,深入了解青年创业的主要经验和基本模式;(3)参与观察法,辅 助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已有调查资料进行修正和补充;(4)文献调查法,充分收集各种相 关政策、文献资料和国内外已有理论成果和成功案例等。
(三)资料分析方法:(1)路径分析方法:运用路径分析方法,影响青年创业的各种深 层因素,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2)spss 分析技术:用于对调查资料的基本描述和深 层推论。(3)内容分析法:用于青年创业案例的搜集、分类与编码。
七、课题研究计划
1.2009 年 11-12 月,理论准备、研究方案具体化;
2.2010 年 3-7 月,调查工具、社会测量工具准备;
3.2010 年 8-10 月,实地调查、数据采集、资料收集;
4.2010 年 10-12 月,数据处理与分析、资料分析、理论研究;
5.2011 年 3-4 月,国内外青年创业状况资料分析与经验总结
6.2011 年 5-6 月,撰写研究报告;
7.2011 年 7-9 月,报告讨论、补充调查、修改报告;
包头市有机稻田养蟹研究 篇3
包头开发水田种植水稻正赶上我国农业生产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生态效益并重上来的转型阶段, 无公害、绿色、有机水稻的生产, 逐渐成为这个阶段的主流产品。
稻田养蟹, 稻田为河蟹提供了便利的生存环境, 河蟹又有效解决了有机稻田杂草过多的实际问题, 这样有机稻生产和生态养蟹就有了共生的理论基础。
二、稻田为河蟹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 是一种大型的甲壳动物。河蟹虽生活在水里, 但要经常上岸来觅食。它离开水后并不会立即干死, 是因为它的鳃里仍残存许多水分, 还可以不停地呼吸。但是, 如果在陆地上的时间久了, 鳃里大部分的水分被空气带走, 鳃会逐渐干燥, 河蟹会感到呼吸困难, 它就要重新回到水中。所以, 有水又有陆地的稻田环境, 非常适合河蟹的生存。
三、稻田为河蟹提供了理想的生长条件
1. 稻田土质松软、水温适宜, 茂盛的稻株又为河蟹蜕壳提供隐蔽的场所, 是河蟹理想的栖息环境
河蟹喜欢穴居或隐匿在石砾和水草丛中, 稻田繁茂的稻叶遮挡了阳光, 非常有利于河蟹的生长。河蟹的生长过程是伴随蜕壳进行的, 从幼蟹 (扣蟹) 长至成蟹, 需要蜕壳5次左右, 刚蜕壳的软壳蟹, 没有任何抵抗能力, 极易遭受侵害, 而稻田中繁茂的稻株为河蟹蜕壳时躲避敌害提供了十分理想的隐蔽环境。
2. 稻田中各种水生动植物, 为河蟹提供丰富饵料
河蟹食性很杂, 在自然条件下以食水草、腐殖质为主, 也喜食螺、河蚌, 蠕虫、昆虫, 偶尔也捕食小鱼、虾等。有机稻田杂草较多, 且生长较快, 可以为河蟹提供充足的食物;有机稻田施基肥时施入了大量有机肥, 又为河蟹提供大量的腐殖质和培养了丰富的底栖动物饵料;至于稻田里游入的小鱼、虾等则更是河蟹的美食;捕捉到的昆虫就是河蟹的意外收获了。
3. 稻田溶氧丰富、水质清新, 减少了河蟹疾病的发生
稻株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使田水中溶解氧十分丰富;同时稻株不断吸收有机养料、净化水质, 可以有效减少了河蟹疾病的发生, 提高河蟹的成活率。
4. 稻田的人工可控性, 能促进河蟹的生长
河蟹在不同的生长阶段, 对饵料“量”的需求和“营养”的需求是不同的, 在自然界很难完全满足其生长需要。在稻田中养殖河蟹, 通过人为的干预, 如人工投饵和施入钙、磷等元素, 可促进河蟹的生长发育和蜕壳, 从而使其生长更快、规格更大。
四、稻田养蟹可以改善稻田性质
1. 蟹的活动可以提高稻田水温, 促进稻谷早熟
包头市积温低、无霜期短, 这是生产有机稻的最不利因素。河蟹在稻田摄食时不断地游动爬行, 会造成稻田水体的浑浊, 有利于吸热保温;河蟹吃掉大量稻田杂草, 增加稻田的透光性, 也会使水体和土壤的温度升高;再者, 由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 热的传导速度在水中很缓慢, 河蟹的活动会打破水层对温度的隔离, 将热量及时传到地面。温度的提高, 加速了有机水稻的生长, 促进了稻谷早熟。
2. 蟹的活动可以疏松土壤, 促进稻苗根系发达健壮
河蟹喜食底栖动物, 通过在水稻根际周围觅食底栖动物、植物籽实和幼嫩小杂草, 而起到了中耕的效果。河蟹的觅食活动, 即有利于肥料的分解和土壤的透气, 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又有效促进稻苗根系的发育。
3. 稻田养蟹增加土壤肥力, 为水稻提供更多的养分
河蟹的排泄物含有大量的有机物, 增加了土壤的养分含量, 提高了土壤肥力, 进而提高了养蟹稻田的稻谷产量。
4. 稻田养蟹改善了稻田环境
稻田养蟹, 河蟹不会吃掉粗壮的稻株, 但会吃掉对稻株无用的下脚稻叶, 有利于改善稻田的通风和光照条件, 减少虫害的发生, 促进水稻生长。
五、稻田养蟹具有除草、除虫、抑菌, 防病的作用
1. 稻田养蟹除草效果明显
河蟹是杂食性动物, 而且对杂草的摄食是非选择性的, 当稻田放入蟹苗后, 稻田里的幼嫩杂草便成为河蟹的最佳饵料。河蟹除草, 避免使用除草剂等化学药品, 提高了有机水稻的品质。
2. 稻田养蟹具有除虫作用
河蟹是杂食性动物, 除了植物性食物外, 还喜食昆虫等动物性饵料。对二化螟、稻飞虱、纵卷叶虫和稻叶蝉等虫害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尤其以近栖息地的效果更为显著。
3. 稻田养蟹能抑制细菌繁殖
蟹壳含天然聚合物甲壳质及壳聚糖。甲壳质和壳聚糖可诱导作物在短时间内产生多种抗生物质, 使稻株自身免疫力得到提高。
4. 稻田养蟹具有防病作用
由于河蟹的觅食活动, 不断翻动稻株附近的土壤, 可以改善土壤结构, 加速有机物的分解, 减轻稻株腐根病的发生。
六、稻田养蟹效益明显
1. 稻田养蟹提高了水稻秧苗的素质
养蟹稻田中每穴成穗数、每穗成粒数均高于同等条件的不养蟹稻田, 稻谷产量平均增加10%左右, 这说明稻田养蟹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 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
2. 稻田养蟹降低了种植成本, 提高了水稻品质
利用生物除草技术, 省去了有机稻田人工除草费用, 降低了生产成本;养殖河蟹除虫, 摒弃了农药的使用, 使水稻的品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3. 稻田养蟹的社会效益
稻田养蟹是根据水稻和河蟹共生的原理, 把单一的水稻种植和河蟹养殖结合起来, 实现了一地两用, 一水双用, 一地多收,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七、稻田养蟹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 解决扣蟹出池时间与放养时间差问题
越冬扣蟹的出池时间一般为4月份, 而稻苗返青放养扣蟹的时间为6月份, 期间近2个月的过渡暂养是稻田养蟹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2. 解决稻田养蟹工程问题
稻田养蟹, 搞好稻田工程十分重要。防冲防逃防害自不必说, 蟹沟的作用就很重要。一是稻田水浅, 受气温影响大、昼夜温差也大, 当水温过高或剧烈变化时, 会造成河蟹生长停滞和发生感冒, 水温相对稳定的蟹沟就成了河蟹的主要避难场所;二是稻田由于腐殖质的大量存在, 通常是微酸环境;而p H值过低, 会导致河蟹蜕壳困难而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 河蟹喜欢在中性或微碱环境中生活;同时河蟹蜕壳需要丰富的钙质, 开挖蟹沟, 在蟹沟中投入适量的生石灰, 即不影响稻苗的生长, 又迎合了河蟹的生长需要, 还可补充河蟹蜕壳时对钙质的需求, 可谓一举数得;三是蟹沟为河蟹的栖息场所, 其沟沿就是其摄食人工饵料的食场, 不可或缺;四是蟹沟将来也是稻田成蟹主要的捕捞场所。
3. 关于稻田养殖成蟹的人工投喂问题
扣蟹投放初期, 由于蟹的个体较小、稻田中又有足够的水生植物供其食用, 可以不投喂人工饲料。到了养殖中后期, 蟹的个体逐渐长大, 稻田中可食用水生植物已不能满足河蟹的生长需要时, 就要及时投喂人工饲料。
4. 解决好稻田成蟹捕捞后、销售前的暂养育肥问题
包头地区, 9月份引黄灌区就会断水、稻田就要干田, 而这时正是河蟹快速生长和性腺成熟期。这时要把河蟹捕捞后重新转入暂养池进行强化育肥。
参考文献
[1]姜连峰.稻田养蟹灭草效果研究[J].垦殖与稻作, 1999 (2) :37-38.
[2]吕东锋, 王武, 马旭洲.稻蟹共生对稻田杂草的生态防控试验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 2011, 50 (8) :1574-1578.
包头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 篇4
一、包头市旅游资源总体评价
包头市地处中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和中原文化汇点、富饶的黄河河套“金三角”地带, 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 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 优美恬淡的现代化城市景观。
包头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城市, 世界著名的“稀土之都”, “草原钢城”闻名遐迩。6000多年的历史使其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是“中国优秀旅游市” (2000) 。近年来, 包头又荣获了联合国人居中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2000) 、“中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和“全国安居工程先进城市”。包头市正围绕建设“现代化园林城市”的目标, 再绘最新最美的图画, 再塑优美恬淡的最佳人居环境。
(二) 优质的环境气候条件。
由于远离海洋, 深居内陆, 包头属半干旱中温带陆性季风气候。拥有夏季凉爽, 成为华北区重要的避暑胜地, 这里景色宜人, 气温适度。阴山夏季为3个月, 山北只有1个月。夏季山南平均度22.8℃, 山北19.4℃, 是华北地区理想的避暑地。夏秋季节, 清风送爽, 花香色艳, 瓜果丰盛, 蔬菜充足, 冬春二季, 冰封雪飘, 银装素裹, 别具北国特色。
(三) 蕴藏了丰富文化内涵的“草、山、水”, 自然旅游资源类型多, 品味高。
1.草原景观尽显蒙古豪迈。
包头市天然草原200万hm2, 有草甸草原、干草原和荒漠草原等类型, 分布于市域各地, 著名的有希拉穆仁草原、春坤山草原、白云新宝力格草原、成吉思汗生态园等。
2.阴山山脉横贯中部, 山岳景观类型多样, 赋予特色。
横亘于中部的大青山, 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中温带和温带;九峰山景色优美, 有植被垂直带谱, 是科普旅游的理想资源;草原中的吉木斯泰是达尔罕草原天然胜景观赏之地。另外还有梅力更、卧仙山和大仙山等。
3.河曲蜿蜒, 水体众多。
在半干旱区, 丰富的水体是发展旅游的宝贵资源。黄河流经境内214km, 艾不盖河、哈德门沟、昆都仑河、五当沟、水涧沟、美岱沟等河流也是可以利用的重要水体。昆都仑水库、西河水库、刘宝窑、水涧沟等中小型水库及分布于草原上大大小小的湖沼 (如天鹅湖) , 都是开展水景旅游的重要资源。
4.岛屿、沙漠、生物景观相互补充。
历史古迹昭君岛、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恩格贝、全国三大响沙之一的响沙湾, 以及包头市植物园、昆都仑区花卉基地等生物型景观都成为开展草原旅游的重要补充。
(四) 蕴藏于自然景观中的人文旅游资源, 内涵丰富, 知名度高。
1.宗教文化源远流长。
佛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影响较大, 尤其是藏传佛教, 遍布全市各地, 著名古刹五当召、美岱召、百灵庙远近闻名。汉佛教寺院吕祖庙、转龙藏等也香火袅袅。此外, 还有普会寺、沙尔沁召、清真大寺、居士林等召寺。
2.秦汉边疆文化璀璨夺目。
全国长城, 内蒙最多;内蒙长城, 包头最多。包头秦汉边疆文化主要以麻池古城、赵长城、秦长城和汉长城为代表。另外还有北魏怀塑古城、北魏长城遗迹和金代界壕等边疆文化遗迹。
3.名人文化人才辈出。
历史悠久的包头名人辈出, 产生了一系列的名人文化。如吕布、成吉思汗三女儿阿刺海别、《花木兰》、阿拉坦汗、三娘子。现代史上, 王若飞、乌兰夫、刘伯坚、冯玉祥及家喻户晓的“草原英雄小姐妹”。
4.文化艺术独树一帜。
岩画是古代草原文化一座宝库, 渗透着草原文化独特的风韵。二人台一融合了蒙、汉两族艺术营养的新的地方剧种, 同也融合了内蒙西部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近年来, 包头相继推出了消夏文化节、中国稀土等节事。
5.产业旅游资源名誉海外。
作为工业基地的头大型企业数不胜数, 包头钢铁总公司、中国稀土业总公司、一机 (坦克) 、二机 (大炮) 、北方重型汽生产线、北方奔驰汽车生产线、蒙牛液态奶生产线, 其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是开商务旅游、工业观光游的强力卖点。
6.度假休闲旅游资源形式多样。
随着周末双休日和“五一”、“国庆”黄金周休假制度的施行, 度假休闲旅游资源在包头的开发也非常迅速。目前, 已开发出了召和草原、青年林度假村、白云蒙古艾里度假村、赛汗塔拉度假村等。
二、对包头市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剖析
包头市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一直为社会各届所关注, 有关方面曾先后策划过“草原钢城”、“稀土之都”、鹿城、“水旱码头”等城市旅游形象, 对包头市的展和建设起到过巨大的作用, 但随着包头市经济会的快速发展, 这些城市旅游形象已显现出明显局限性。
(一) “草原钢城”的城市旅游形象。
包头市作为内蒙古最大的、工业最发达的城市、全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曾打出了“草原钢城”的形象。这个形象可以解剖为三个方面:一是“草原”, 表示城市建设的基底背景为草原景观和马背文化景, 异域风情特点也有明显表达;二是“钢”, 表示包市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钢铁产业的突出地位;三是“城市”, 内蒙古高原上主要为草原景观, 草原上的城市基本上都是现代发展起来的, 在规模上以包头为最大。三者综合起来表达的理念, 在全国独一无二, 钢铁工业城市在全国只有包头市能称作草原钢城。此外, “草原钢城”突出地抓住了包头市的特征, 体现现代草原地区新兴城市的快速成长和建设成就。但钢城给人是重工业城市形象, 跃然脑中的是幅浓烟滚滚、污水横流的图画, 与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回归自然的现代旅游活形成极大地冲突。而包头市现已是一个非常适合居住的城市, 获得过联合国人居最佳奖, 中华环境奖, 国家林城市, 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现在再用“草原钢城”作为包头市的城市形象却不是很合适了。
(二) “鹿城”的城市旅游形象。
包头市曾极力推出“鹿城”城市形象。意为“有鹿的地方”。相传很久以前, 这里水草丰美, 鹿鸣呦呦, 成群出没嬉戏, 由此包头又有鹿城之称。为打“鹿城”的城市形象, 包头市在市中心雕刻了“群鹿腾飞”的市雕, 象征前进中的包头如矫健的金鹿, 迅奔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大道上。长期以来, “鹿城”的概念已经深深进入了广大市民的意识。“鹿城”定位突出包头以草原旅游资源为主的特色, 勾勒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应该说, 在当今重视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 讲求“天人合一”, “鹿城”的城市形象创意是非常宝贵、非常新颖的。然而, 城市动物园的广泛存在以及野生动物园的兴起, 使得鹿变得非常常见。鹿在包头市也不是天然存在的, 早已失去了遥远过去那种传说中的生存环境。人们到包头市见到的鹿与人们在家乡本地见到的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都属于放养性质的, 对外地的潜在游客产生不了巨大的旅游吸引力, 难以吸引中远程客源市场。再者, 这种项目属于可以移动复制的项目, 别处可以照搬, 甚至做的更好, 缺乏一种“人无我有, 落地生根”的独特属性。因此, 鹿城作为旅游形象, 难以对中远程客源市场产生太大的旅游吸引力, 只能作为本市居民和外地出差到包头市的游客游览参与的项目。可以说“鹿城”的城市形象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 但作为包头市的城市主体形象还不是特别理想。鹿城可以作为二级理念形象, 作为最佳人居环境的一个侧影进行宣传。
(三) “稀土之都”的城市旅游形象。
包头市稀土矿物资源丰富, 被誉为“稀土之乡”具有发展稀土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包头市是全国稀土工业的发祥地, 包头稀土研究院代表了全国稀土科研的主流, 拥有一批稀土生产的重点企业。可以看出, 将包头市定位为“稀土之都”的理由是充分的。但稀土这种资源, 了解的人群非常小。稀土又是一种矿物质, 容易与污染联系在一起。因此, “稀土之都”不能作为包头市的城市主题形象。
(四) “水旱码头”的城市旅游形象。
包头市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陆有车驮之利, 水有舟楫之便。汉唐以来, 包头市地处咽喉要地, 是通往西北地区的门户。通过包头西达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及外蒙古的皮毛、药材、粮杂等皆以包头为集散地, 而内地的日用工业品又需要经过包头市行销于西北各省和外蒙古。故此, 包头市享有“水旱码头”之称。作为“水旱码头”的城市形象, 反映了包头市历史上的交通枢纽地位和繁荣昌盛的商贸往来。“水旱码头”要作为包头市城市旅游形象, 只能反映包头市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 难以反映包头市建设的新成就和全国文明城市、最佳人居环境的新面貌。“水旱码头”更难以反映包头市立地的草原背景景观。
三、“草原休闲之都”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
包头市以“草原休闲之都”定位的优势。
(一) “草原”的基底文化。
内蒙古的主打旅游产品就是“草原风光, 民族风情”, 离开这一点就会失去坚实的文化背景依托。包头市作为自治区的窗口城市, 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区位条件最好的草原, 必须肩负起自治区打草原民族风情牌的重担。草原景观和草原文化包含了大草、蒙古族风情、草原城市、马背文化、敕勒川、塞外、城景观、召庙景观、阴山岩画、成吉思汗陵等广义草原马背文化。
(二) “都市”的宏博气势。
“稀土之都”的“都”是首都、都市的意思, 具有宏的气势, 是城市形象定位常用的字眼, 并且是难以替代的、独特性明显的字眼, 是靠自身的实力作后。如大连的城市形象定位为“浪漫之都”, 北京对的城市形象定位为“东方之都”等。包头市的城市规划、建设在全国独一无二, 新城区和老城区之间有多公里的旷野地带, 有城市中最大的草原, 道路、广场、小区环境、购物、餐饮、娱乐等具备了一个大型都市的标准。“都”市之意在包头城市形象中予以使用是当之无愧的。
(三) “休闲”的环境条件。
休闲避暑是迅猛发展的旅游方式, 是旅游业深化的表现形式, 对生态环境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 包含了气候条件和建设环境。包头市是草原中最大的城市, 有城市中最大的草原, 有最适宜草原消夏避暑的夏季气候, 有最佳的人居环境, 有舒展优美的城市景观, 有丰富的广场文化娱乐活动。因此, 用“休闲”来展示包头形象具有深层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四) 浪漫的时代气息。
“草原休闲之都”的包头城市旅游形象具有强烈的、浪漫迷人的时代气息, 是其他城市难以照搬和复制的, 也是以华北京津唐客源市场的休闲度假需求为导向的“顶尖级”定位。这一形象定位, 给人无限遐想。
参考文献
包头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篇5
1 研究区概况
包头市地处祖国北疆,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北与蒙古国交界, 南临黄河, 东西接沃野千里的土默川平原与河套平原, 银山山脉横贯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5′至111°25′, 北纬40°15′至42°45′。地貌由山地、丘陵、高平原、平原等组成。地势中间高、南北低, 大青山主峰最高海拔2338米。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降水量少且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8月份, 蒸发量大, 气候干燥, 光照充足, 表现为干旱草原生物气候特征。区内生物种类及矿产资源种类繁多, 是发展农副业、畜牧业的理想地域, 全市土地面积276.46万公顷, 人均土地面积1.4088公顷。
2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资料来源
选取包头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及相关部门提供的调查资料, 包括2001—2006年《包头市统计年鉴》的记录数据和实地考察。
2.2 研究方法
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含义及研究内容出发, 构建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是深入了解土地利用变化成因、过程, 预测未来发展变化趋势及环境影响的重要途径, 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主要方法。为了较全面反映包头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本文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及其变化模型来定量分析包头市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3 土地利用动态分析
3.1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是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属性来不断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过程, 土地数量的变化客观上反映了人类和自然界相互影响与交互作用最直接和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包头市2001—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包头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在7年间发生了显著变化 (见表1) 。其中, 变化幅度最大的是牧草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变化幅值分别是42.968%和31.437%, 牧草地减少了154652.4hm2,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了113151.8hm2。耕地和水利设施用地都有所增加, 这主要是因为近几年包头市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退耕还林等有效的土地资源利用政策。
3.2 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可以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来表示。
(1) 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
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反映了某研究区一定时间范围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 其表达式为:
undefined (1)
式中, K为研究期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 Ua和Ub分别为研究初期和末期该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 T为研究时段长, 当T值取年为单位时, K值就是该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
(2)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
某一研究区域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反映了该区域一定研究范围内土地利用数量总体变化情况, 其表达式为:
undefined (2)
式中, LC为研究期内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LUi为研究初期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LUi-j为研究期末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转为非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绝对值;T为研究时段长, 当T的时段定为年时, LC值就是该研究区域综合土地利用年变化率。
利用式 (1) 和式 (2) 分别计算出包头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及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 包头市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趋于平稳, 全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062%。只有水利设施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利用动态度超过了1%, 其他地类变化动态度不是很明显;牧草地7年间变化数量虽然达到154652.4hm2, 但是由于基数较大, 所以利用动态度仅为0.071%。各年间纵向比较, 2005—2006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 是7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度的2倍多。
3.3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
土地利用程度主要反映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一个特定范围内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是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结果, 它不仅反映了土地利用中土地本身的自然属性, 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根据刘纪远先生等提出的土地利用程度的综合分析方法, 将土地利用程度按照土地自然综合体在社会因素影响下的自然平衡状态分为若干级, 并赋予分级指数 (见表3) , 从而给出了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及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的定量化表达式。
(1)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
某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可表达为:
undefined
(2)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
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量表达为:
undefined
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率表达为:
undefined
式中, Lj为研究区域某时期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ΔLab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Lb和La分别为研究区域初期和末期的土地利用综合指数;R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Ai为研究区域内第i级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指数;Ci为研究区域内第i级土地利用程度分级面积百分比;n为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数。若ΔLab>0或R>0则表明该区域土地利用正处于发展期, 反之则处于调整期或衰退期。
本文采用表3所示的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指数, 按照式
(4) 和式 (5) 分别计算包头市各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以及相应的变化量和变化率。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中得出, 在过去的7年里包头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一直保持上升趋势, 各年内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均大于0, 说明在2001—2007年内包头市土地利用一直处于发展期。
4 结论
2001—2007年包头市土地利用总体上以牧草地和耕地为主, 但各地类所占面积发生明显变化。牧草地、园地、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呈减少趋势, 其他各类土地都有所增加, 且增加速度最快的是水利设施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主要从牧草地向建设用地转变。结合包头市各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表发现, 近年来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 各地类间流转趋于合理性。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 土地利用强度明显增强;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 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
但是, 要确保包头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 还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对策, 以防止土地利用变化向不合理方向转变, 抑制土地类型转变过程中的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等, 防止土地利用进入衰退期。具体措施如:①控制人口数量与质量, 减轻人口压力对土地利用转变的影响;②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实施土地经营的集约化、产业化, 保持生态平衡;③加强土地管理, 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④建立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确立合理的耕地占补制度;⑤加大土地整治、土地规划的力度, 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土地利用是人类最主要的生产活动方式,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利用土地满足自我需要的一种过程,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包括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本文利用2001—2007年土地利用数据, 对包头市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和变化程度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 7年来包头市土地利用结构主要从牧草地向建设用地转变, 土地利用程度逐年上升, 全市土地利用处于良性发展期。
关键词:土地利用,动态度,包头市
参考文献
[1]吴传钧, 郭焕成.中国土地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4:3-15.
[2]王宗明, 张柏, 等.吉林省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 18 (6) :61-65.
[3]金良.呼伦贝尔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 18 (2) :110-114.
[4]王伟, 高敏华, 谢峰, 等.昌吉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7, 9 (2) :15-17.
[5]刘盛和, 何书金.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分析测算模型[J].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 (5) :533-540.
[6]王秀兰, 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 1999, 18 (1) :81-87.
【包头市票据市场研究】推荐阅读:
包头市平原区07-27
包头市水资源10-10
包头市传统主流媒体12-16
包头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概况06-02
包头市对外贸易情况简介06-02
包头市垃圾管理现状及对策02-01
包头市驾照科目三考试流程(2014)10-07
包头市促进私营个体经济发展条例07-30
包头地区08-14
内蒙古包头市中考语文试题(课改卷)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