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工业

2024-10-07

文化工业(精选12篇)

文化工业 篇1

作品简介

项目名称:柳州工业博物馆

建设地点:柳州市中心

总用地面积:106482.12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65025平方米

建设单位:柳州市投资建设公司

设计单位: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

功能与大纲设计:黄劲

改建建筑设计师:曹栩

展陈概念设计:杨帆

获奖情况:第十届 (2011—2012年度) 全国

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优秀奖

国家旅游AAAA (4A) 级景区

柳州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古城, 位于广西中部, 地处我国西南、华南交通要冲, 资源丰富, 自古工商业兴盛。近一个世纪以来, 柳州由于航运、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的发展, 加之现代科学技术的引进, 工商业蓬勃发展, 是广西率先实现现代工业化的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 被誉为工业、历史、文化、旅游之名城, 其工业产值占广西1/4。

柳州在漫长的工业发展历史进程中, 留下了丰富和珍贵的工业遗产。但是, 由于过去对保存工业文物遗产的意识淡薄, 尤其是在战争、自然灾害、体制变革、企业转产或更新改造过程中, 损毁或流失了大量有价值的工业历史文物。基于此, 2009年, 柳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文化建设十大工程”的重要决定, 提出利用老厂房建设柳州工业博物馆的构想, 最终决定在原市第三棉纺厂旧址上利用旧厂房改建柳州工业博物馆。博物馆的建成, 填补了广西工业类博物馆的空白, 并成为广西乃至全国第一家综合性工业博物馆。

柳州市建设工业博物馆, 抢救工业历史文物, 是非常适时和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建设工业博物馆, 收藏、展示和研究柳州工业历史, 展现柳州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科技进步, 可更好地弘扬柳州工业精神, 激励柳州人民加速工业名城建设步伐, 不断增强柳州经济文化实力, 不断满足柳州人民对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促进柳州工业做大做强, 进入全国先进工业城市行列。

_功能和定位

1.立足柳州, 面向全国。展示柳州工业发展的缩影, 通过柳州工业发展, 折射中国、广西改革发展及工业化的进程。

2.展示柳州工业形象。诠释柳州工人阶级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伟大精神, 教育人民群众传承历史、振奋精神、激发斗志、奋勇创业、明确担负的历史责任。

3.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工业博物馆。充分合理利用已有的工业遗产资源, 通过形象具体的展示, 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品位, 展现柳州工业文化的魅力。

4.做到政治性、历史性、知识性、娱乐性、休闲性五位一体。既是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基地;又是社会和工业发展知识的普及场所、未来工业发展的思想库;还是继往开来的教育场所, 怀旧休闲的娱乐场所。打造成为国家级4A旅游景区, 年度国家十大精品博物馆。

_场址选择及建设条件

柳州工业博物馆选址于原柳州市第三棉纺厂厂区, 处于市中心区地带, 即文昌桥东岸, 文昌西路南侧, 西临柳江河东堤, 依山傍水, 风景秀丽, 为闹市中的静地。场址选择符合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场址周边有在建的柳东小学、窑埠古镇及住宅馆区等, 与周边的环境是协调的, 能满足工业博物馆建设用地的要求。

项目场址总占地面积约106482.12平方米。该地块原为柳州市第三棉纺厂厂址, 属国有土地, 由柳州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通过拍卖形式取得土地使用权。

该地块原规划为公园、体育设施和文化娱乐用地, 根据地块的上述三个使用性质, 容积率要求不大于1.0~1.5, 不小于0.5~0.8, 按照此规划条件, 无法满足作为柳州工业博物馆的容积率使用要求。因此必须调整规划设计条件, 更改地块用途, 调整容积率, 适当调整红线范围, 以满足项目的建设要求。

_建设目标定位

该项目是建设生态工业城的项目。地理位置位于柳州市区中心地带, 与市政务服务中心和市民广场毗邻, 位置极其优越, 建成一座高档次、别具一格的大型工业博物馆, 打造成柳州的一座标志性、公益性建筑, 不仅是一件艺术品, 更是宣传柳州历史文化和工业文化的窗口, 成为柳州的一张新的城市名片。是集纳工业文化的一个标志性工程, 将弘扬工业文明、延续工业历史文脉、放大城市文化功能。利用工业资源, 发展工业旅游, 通过柳州的工业优势进一步扩大旅游产业。

该项目是广西首个工业博物馆, 建设的各项条件较好, 将建设成为一个国家AAAA级文化旅游景点, 以利于提升柳州的价值。

_建设规模和主要建设内容

1.项目建设规模。建设为一座大型工业博物馆, 建设规模为:总用地面积约106482.12平方米, 其中, 代征城市道路用地面积约7182.66平方米, 代征街头绿地用地面积约2435.05平方米, 地块建设净用地面积约96842.41平方米。项目总建筑面积65025平方米, 其中历史展馆、企业展馆、生态宜居城市展馆、机动展馆、企业家会所、藏品库房是利用原有的旧车间及旧办公楼进行改造后使用。接待中心、会议及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公厕、场内给排水、供电工程、弱电工程、雕塑及其他室外工程等为新建。

2.主要建设内容。主展馆16431平方米 (3#车间改造) 、企业展馆9621平方米 (2#车间改造) 、生态宜居城市展馆3105平方米 (8#车间改造) 、机动展馆13643平方米 (5#车间改造) 、企业家会所8500平方米 (4#车间改造) 、接待中心1700平方米 (新建) 、会议及服务中心2289平方米 (新建) 、藏品库房6245 (6#车间改造) 、技术及办公用房2891平方米 (7#楼改建) 、游客服务中心100平方米 (新建) , 建设内容还包括室外展场14000平方米、道路、绿化、地上停车场、雕塑、小品、围墙、大门、场内给排水工程、供电工程、弱电工程及其他附属工程等。

_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1.合理、和谐的适用性设计原则。在项目规划设计中, 应在总体环境上和谐发展。规划设计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做到功能分区明确, 路网结构、交通组织合理, 基础设施完善, 建筑朝向通风采光良好。在有机统一的原则下, 对建筑、空间、景观等要素进行推敲, 符合博物馆的工业历史氛围, 营造一个集工业文物展示、娱乐休闲、互动体验于一体的场所, 满足合理、和谐的适用性设计原则。

2.以自然为本, 可持续发展原则。原柳州市第三棉纺厂内有多栋厂房, 皆具有一定的柳州工业印记, 通过结构安全检测, 主要车间、办公楼楼面基本荷载满足博物馆的使用要求。因此, 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选取其中的几栋旧厂房、旧办公楼用于工业博物馆的基本用房。原厂区内绿色植物较多, 可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美化工业博物馆的环境。

3.体现柳州工业文化气息的原则。馆区内原有旧厂房经过改造装饰后, 需体现出柳州市悠久的工业历史气息, 还应有一标志性的建筑, 体现出工业博物馆在柳州市文化建设中较强的地位。

4.节能原则。项目的建设应尽量降低建筑物的能耗, 提高建筑物的能源效率, 在建材方面要选用节能材料, 设计上应尽可能体现节能原则。建筑节能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主要内容, 应做到既节能, 又节约。设计应从建筑布局、朝向、楼型等方面分析考虑节能因素, 对不同外墙应进行保温与隔热性、安全性、节能效果等的综合比较分析, 以达到美观和节能的最佳效果。

5.结构等级及抗震设防。该工程为公用建筑, 根据《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第3.3.2条, 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按照《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第3.2.1条,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一级。根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 B 50223—2010) 规定,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附录A《我国主要城市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的规定, 柳州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设计基本加速度0.05g。工程按Ⅵ度设防进行抗震设计。

6.结构型式。该项目原厂房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新建的接待中心、会议及服务中心等也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7.消防车通道。火灾发生时消防车可利用东、西、南三个方向的出入口进出场区, 并可通过环形闭合消防通道抵达灾害现场。

文化工业 篇2

在新航路开辟以前,人类还处在彼此相对隔绝的区域文明阶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各大文明间虽有一定的联系,但没有形成依存关系。所以,无论在文明发达的东方大国中,还是在落后的西方小国中,都在稳定的结构中发展,很长时间难以突破。但伴随着西方国家对东方财富的渴望开辟了新航路,西方开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并因为资本主义固有矛盾,西方国家产生了严重的供给矛盾,这就是导致产业革命的根本原因。

在18世纪后半期,瓦特发明蒸汽机和工具机连接的生产技术得到了广泛使用,带动了整个工业生产、社会生活,从而产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文明进入机器时代。承载这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西方社会在19世界70年代进入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也称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主要体现在物理、生活、医学和化学等领域。产业革命不是在一国内开始并完成的,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各部分互相作用的结果。19世纪中后期英国“世界工场”地位受到享有后起优势的德国和美国的挑战而逐渐丧失。此后经济发展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剧,国际化的科技发展给全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端于英国工业化时代,瓦特将自己发明的蒸汽机改进为所谓的“万能原动机”,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标志着西方社会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能量守恒定律和转化定律这两个伟大发现也是在这一时期研究发现的,这对于一直坚持的唯心主义创作学说是一个根本性的打击和否定。此外,生活学方面两大重要发现也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分别是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系统地阐述了整个生物界发展的规律。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到更高程度,电力、炼钢和化工技术成为带动整个工业发展的三种力量,而电力技术则起到了核心性作用。西方国家开始逐步走上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道路。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欧美乃至整个世界社会生产力飞速地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重大而又深刻的影响。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工厂的大机器生产,使农民克服了小生产者自由散漫、自私狭隘的弱点,成为守纪律、大公无私的无产阶级。时间观念,效率观念等现代观念增强。原来的孤陋寡闻,观念陈旧,信息闭塞,逐渐变得思想活跃,人们开始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关心天下大事,眼界也越来越开阔。

再者,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现实的物质世界是有自然进化和演变而来的,人类也不是由上帝创造的,仅是生物进化饿结果。理性促使人们放弃神创论,而接受自然进化的结果。

自宗教产生以来,人类一直认为世界是神创造的,尽管不同的宗教对世界及人类的解释有所不同,但对于世界的来源一致都解释为“神”创造的。这是人类科学的落后而又追求世界本源的必然结果。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也利用宗教来桎梏人类的思维。

科技发展对人们世界观的重大影响是,使人们认识到世界是统一的。19世纪初以前,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孤立的、片面的、人们看事物一般就事论事,很少从事物内在的联系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尤其是生物的进化论和细胞学说的产生,使人们认识到世界的物质的来源,以及人类的真正起源,走上了唯物主义的认识道路。从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中看,一切事物都是相通的、互相转化的。这些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使人们理性地从物质本身去研究事物。

最后,科技发展使人们意识到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使人们建立了发展的观点。在这一点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影响最大。在19世纪中期以前,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仅是片面的,而且也没能以科学的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世界,尤其不能认识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规律。人们早期发展的观点并没有真正区别量与质的划分。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也是如此。从达尔文的进化论中可以看到整个生物界都在发展,而且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论告诉人们,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是生物自身矛盾的发展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生物进化论,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后,马克思、恩格斯二人共同讨论达尔文的成果,吸收了她的观点并扩大了它的适用范围,从而完成了向辩证唯物主义的转变。

文化工业 篇3

【关键词】文化工业 文化产业 大众文化建设

一、文化工业及其含义

文化工业,也就是“大众文化”或者“通俗文化”,在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及其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家们那里, 指的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大众文化,它首次出现在霍克海默与阿道尔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中,是阿道尔诺哲学理论核心。阿道尔诺在1975年回忆说:“文化工业这个术语可能是霍克海默和我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最早使用的,该书于1947年出版于阿姆斯特丹,在草稿里我们使用的是‘大众文化’。”[2]

文化工业要探讨的是启蒙理性统治下的工业文明及其大众的表现,即工业文化。通过考察神话的破碎,宗教、形而上学和道德退化问题,即从文艺作品对于历史哲学的意义的路径来揭示文化危机。当代文化危机的根源,就在于启蒙建立起来的人对自然的绝对统治权,这个原则后来扩大到了人类自身,成了支配和奴役大众的工具。

二、文化工业的特征

(一)整体同质性

作为文化工业罪魁祸首的启蒙试图通过数学化构想把真理和世界等同。其实质是通过形式逻辑和数学准则,来建构现实的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在这样的理性指导下,那些“只有在整体中才能被理解的存在和事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目的“就是要建立包罗万象的体系”,“对启蒙而言不能被还原为数字的、或最终不能被还原为太一(Eine)的都是幻想”,“它通过把不同的事物还原为抽象的量的方式使其具有了可比性”,“从巴门尼德到罗素,同一性一直是一句口号,旨在坚持不懈地摧毁诸神与多质”。[3]不同的事物被同化了,这种使万物千篇一律的代价就是“万物不能与自身认同”。

(二)标准单一化

以形式逻辑和数学作为准则来构建客观世界的结果,是标准化成为度量事物的唯一原则。数字成为中介,固定着思维,思想拘泥于存在物,变成单纯的再现存在物,并且把现存秩序(世界的循环、命运和统治)当成真理,放弃了解放自我的希望。这就是新神话,因为神话学形式包含着现存事物的本质。在神话图景和科学公式中,存在是完全被确定了的,生存变成了单一无意义的东西。“文化工业的技术,通过祛除掉社会劳动和社会系统这两种逻辑之间的区别,实现了标准化和大众生产。”[4]

(三)支配奴役性

人类在其权力不断膨胀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方面,在与自然你死我活的搏弈过程中,遭到了自然无情的报复,自然被征服—衰败和毁灭了,人类也将不复存在;另一方面随着人的权力欲望的膨胀和工业技术的日益发展,作为主体的人也成了支配和主宰的对象。文化工业对人们进行身心双重摧残,“从身体到灵魂都进行了限制”。在文化工业的垄断下,大众只能依附统治阶级和有权者,“不遵从意味着经济上和精神上的软弱无力”。它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抽象的同一支配使得每一种自然事物变成可以再现的,并把这一切都用到工业的支配过程中,在这两种的支配下,正是获得自由的人最终变成了‘群氓’。”[5]因此,人类要战胜的不是自然,而是自身——控制欲望和对理性的恰当使用。

(四)虚假欺骗性

文化工业是如何支配和奴役大众的呢?通过大工业机器制造出永不满足的虚假需求。把一切东西包括艺术转换成商品,通过消费来实现,并且不断地鼓励这种虚假消费。在消费工业文化下,大众容易受到成功神话的蛊惑,从而甘心接受文化工业的奴役。文化工业还通过生产流水线和五花八门的产品吊起大众的消费欲望,以达到限制大众独立思考的能力。大众拒绝接受新事物,心甘情愿地投入到文化工业生产的怀抱,与文化工业一体,成了它的帮凶。这样的结果导致了偶像崇拜和文化狂热。越是要禁止的东西,越是阻挡不了人们的好奇心。越是禁止,越会导致人们对“各种观念、新奇事物和令人惊诧的事物争论不休”,进而导致了对个性崇拜的文化狂热。正是人们孤立无助,才使得他们不负责任,对不幸的预感,才把生活托付给了瞬间。

(五)文化商品化

文化工业把一切都视为商品,对交换价值的推崇替代了对使用价值的意义追寻。通过不断地制造出永恒需求的假象,并表明這种需求是可以实现的,从而使那些自甘屈就的人得到了虚假决乐的满足,而真正的快乐已经腐化、消失了。这样一来,低级的娱乐变成了理想,取代了高级的需要,人体艺术变成了智力艺术。低级的娱乐通过视听媒介和广告标语彻底俘获了大众。文化商品化和艺术庸俗、低俗化是同一过程。当资本决定一切,文化被用于消费时,个体艺术的欣赏能力也逐渐地降低,大众平庸化的同时,天才被公众化,从而沦为平庸之辈。在霍克海默看来,艺术欣赏的能力表征着人们逃避世俗世界的能力,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强大的文化工业下,铺天盖地的引导性消费需求的广告充斥着人们的视野,使得人们这种逃避的能力逐渐降低进而丧失,“人类已经丧失了认识不同于他所生存的那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即艺术世界的能力”,“纯粹的美感是独立主体的个人反应,是不受流行的社会标准制约的个体所作的判断的”。[6]强大的文化工业不仅取消了个性,而且也瓦解了传统的社会组织的细胞—家庭。“随着家庭的瓦解,个人生活转变成闲暇,闲暇转变成连最细微的细节也受到管理的常规程序,转变为棒球和电影、畅销书和收音机所带来的快感,这一切导致了内心生活的消失。”[7]在文化工业消费文化下,金钱成了主宰,艺术创作变成了简单的模仿,审美的内心高尚活动变成了走马观花似的消费品的买卖,艺术作品可以被随意地处置,只有像商品一样用来交换,它的价值才得到彻底的实现。

(六)个性虚假化

伴随着不断增长的虚假消费需求和工业文化的标准化的批量生产,个体与普遍性完全融合,取得了一致。在普遍性与整体性的压制下,个体已经不再是他们自身,个性是虚假的,真正的个性从来都得不到实现。个体停留在简单的“类存在层面上”,个性无法张扬,个体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作为一个人,他完全是无价值的和无意义的”,只有当他与大众相似后,他才真实。“今天,个人的本质依旧封闭在自身内在之内,个体的理智行为不再内在地与他的本性相联系”。[8]个体性的迷失,个人自身的异化,也使个体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质变。由于个体把自身当成社会的一环,是作为“社会而存在”,每个人都不是不可或缺的,每个人都变得无足重轻。个体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作为社会经济和社會机制的一环来证明社会的存在和强大,个性完全消失在“社会性之中”。“每个人都可以代替其他人”,也可以被其他人所代替。

三、文化产业的涵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9]这是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的。2003年9月,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10]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11]

四、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

“文化工业”即用生产工业品的方式生产文化产品,以标准化抹杀个性化;“文化产业”则是中性的,说明了当前各个文化行业与市场经济日益紧密的联系。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都使用的文化政策关键词。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目标,作为一个政策性用语的文化产业又衍生出各种不同的概念表述,如“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娱乐产业”,甚至“文化经济”“创意经济”等。但是,如果把本轮全球化大潮中文化产业的发展看做一个历史性的现象,所有这些概念与上世纪中期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文化产业有一个本质的不同:前者应该被称为“文化产业”,后者可以称为“文化工业”。

二者的区别首先可从英文的单复数上看出来:前者是复数——cultural industries,后者是单数——cultural industry。单数的文化产业起源于法兰克福学派对美国大众文化的批判,更确切地说应该被翻译为“文化工业”。很显然,单数的文化产业,即“文化工业”充分表现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倾向——用生产工业品的方式生产文化产品,以标准化抹杀个性化。而复数的“文化产业”则是中性的,与“文化行业”同义,扬弃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意味,仅仅是个经济学描述,说明了当前各个文化行业与市场经济日益紧密的联系。

五、大众文化的缺陷

大众文化作为与传统经典文化完全不同的流行文化形态,由于它是后工业化社会的产物,有些仅仅是一种快乐满足和一次性消费行为。在目前我国的一些大众文化特别是大众娱乐文化中,人文主义和理想主义已经几乎荡然无存; 当今我国的大众娱乐文化完全依照商业准则,成为一种类似西方模式的“文化产业”,它大批量生产文化产品,同时也大批量生产文化消费者。它的消费性质决定了它的纯粹娱乐功能,这种文化既是普遍性的,又是暂时的,而时尚和流行既是其目的也是其存在方式。然而,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来说,大众娱乐文化对文化价值的“解构”确实包含着许多消极的力量,因为它很容易同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世俗文化相结合,使国家刚刚获得的民族文化主体性、启蒙性和其他现代性又在不知不觉中被消弭殆尽。也就是说,大众娱乐文化很容易同世俗文化相结合,从而混淆了新与旧、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这种过度“娱乐化”的大众文化对目前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仅无益,甚至有害。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所指出的那样,作为大众文化建设重要一环的文艺创作“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他还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习总书记的讲话对于我们解决大众文化的缺陷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我国大众文化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中国的文化要发展和振兴,并且这种文化发展和振兴的成果要能及时惠及人民。建设我国的大众文化,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大众文化,对于文艺创作来说,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大众文化价值的辩证统一。文艺创作既要体现主旋律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又要同时具有很好的票房、收视成绩等。只有抑制消费主义的片面强调“消费至上”、“娱乐原则至上”的这些明显带有金钱拜物教性质的价值取向,才能有利于建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真正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2]阿多诺,《文化工业再思考》,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9页

[3][4][5][德]霍克海默,[德]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片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108,9页

[6][7][8]曹卫东,《霍克海默集:文明批判》,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第216,216,218页

[9][10][11] 《什么是文化产业》,《共产党人》,2011年第3期

文化工业 篇4

一、工业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工业文化是指整个人类社会在实现工业化进程中不断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和在此基础上逐渐总结出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各个行业优秀企业文化的概括与结晶。工业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 张心昊从精神文化的角度认为, 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重视科技的创新精神、开放吸纳的进取精神、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为国分忧的兼济精神、勇往直前的奋进精神等是工业文化的主要内涵[2]。余祖光则主要从行为和制度文化的角度阐释工业文化的内涵, 认为工业文化应包括合格公民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劳动者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企业法人的意识与行为规范、环境生态意识与行为规范、多元文化理解与行为规范等[3]。上述界定是从工业文化整体而言的, 严格地说, 工业是各种产业、各个行业和不同类型企业组成的集合体。工业文化包括产业文化、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三个层次, 其中, 企业文化是构成工业文化的基本单元, 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且为企业员工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4]。它体现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制度方面时被称为企业制度文化, 表现在企业的日常工作行为时被称为企业行为文化, 但它们都受企业价值体系统领和规定, 企业的价值体系也即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文化的具体内涵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征, 在不同的企业又有不同的表现, 从最基础、最根本的意义出发, 创业精神、责任意识、诚实信用、吃苦耐劳、遵守规则、注重质量与效率、团队合作、爱护环境等是其不可缺少的要素。

在当代, 工业文化不仅成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 也是衡量一国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它深深地熔铸于社会生产力之中, 对工业生产发展形成深刻的影响, 成为工业发展的强劲推动力量。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二是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行为规范;三是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四是推动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五是提升物质产品的品质及附加值;六是工业文化本身也成为经济增长的要素[5]。因此, 要在工业发展中自觉地注入文化内涵, 使工业发展不仅实现量的持续扩张, 而且实现质的提升, 从而使工业发展走上人性化、效益高、能耗低、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目前, 我国不少企业的文化水平离现代工业文明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如诚信缺失、无序竞争、环境污染、生产假冒伪劣产品, 等等。从根本上看, 这是企业文化缺失所致, 但追根寻源, 不能不说与我国工业文化教育薄弱有关。

当前, 高职院校校园充斥着技能训练、考级考证、追逐利益的功利主义文化, 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看都过于强调“职业”与“就业”, 工具理性至上, 价值理性淡薄, 职业教育几乎成了技术教育、技能训练和岗位培训的代名词, 人文素质教育边缘化。然而, 教育的职责是育人而非制器。在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如果劳动者没有高度工业文化素养和职业精神, 很难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更难以创造现代工业文明。相关调查显示, 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业文化素养的满意度 (20%-40%) , 远远低于对知识 (80%) 和技能 (60%) 的满意度, 主要反映在毕业生的吃苦耐劳精神、责任心、遵守纪律、团队合作能力、成本与质量意识等方面与企业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毕业生也认为, 他们初进企业最大的苦恼不是技能和知识, 而是文化认同和基本素质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6]。因此, 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 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同时, 还要注重学生工业文化素养的培育, 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本源, 彰显职业精神, 主动融入工业文化, 谋求与工业文化并生共长, 自觉担当起工业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责任。

二、高职院校在工业文化发展中所承载的使命

1. 工业文化的传承。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创新型工业化国家, 需要培养大批具有现代工业文化内涵和素养的建设者。高职院校毕业生是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生力军, 他们的工业文化素养直接决定着工业化的先进程度。因此, 高职院校要主动担负起传承工业文化的重要使命。在育人过程中, 首先, 要充分挖掘民族工商业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传统, 张扬具有时代精神、体现工业文化的楷模, 如代表整个工人群体精神象征的铁人王进喜等先进典型, 通过他们的模范事迹去影响﹑熏陶学生, 将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其次, 要将本校毕业生艰苦创业事迹作为重要的教育材料, 因为这样的典型事迹更贴近在校学生, 更有亲和力、感召力和带动力, 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形成积极奋进的氛围;第三, 要传播符合现代工业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念, 如遵守规则、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爱护环境、注重效率及竞争合作等, 形成浓厚工业文化氛围, 培养符合现代产业升级、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要求的工业素养。

在传承我国优秀传统工业文化的同时, 也要理解、吸收、借鉴国外优秀工业文化。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工业基础薄弱, 工业文化的积淀尚不够完善、系统, 我们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 也要对国外优秀工业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借鉴, 一方面, 可开阔视野, 使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上, 借鉴、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加快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步伐;另一方面, 对国外先进工业文化了解的越深, 对我国工业文化就会更加珍惜, 在借鉴和研究上就会更有深度、更有鉴别力, 在将文化精华与糟粕的剥离上也会更加科学化。

2. 工业文化的创新。

创新工业文化, 既是高职院校传承工业文化的基础, 也是高职院校发挥文化引领作用的要求。前人在工业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可供今人借鉴, 但它不能代替今人对工业文化的新创造。毋庸置疑, 企业既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 也是先进工业文化的创造者。无论企业是主动还是被动、自觉还是不自觉, 都在发展企业、创造财富的同时, 也创造现代工业文化。尤其是世界顶级企业, 它们在现代工业文化建设中起着引领作用, 不仅创造了优质的产品, 也创造了优秀的文化。如真诚到永远的海尔文化, 创无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会栋梁的中国移动文化, 建筑无限生活的万科文化, 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 当前我国一些企业, 尤其是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尚处于非自觉阶段, 甚至还有些与现代工业文明相悖的地方, 亟待提高和完善。高职院校作为直接为工业建设服务的高等教育机构, 应发挥其人才优势, 与有文化责任、有文化担当的行业、企业一道, 开发工业文化资源, 梳理现有工业文化中不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因素, 积极探索、培育和塑造符合全球化时代需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工业文化, 推动工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发挥在工业文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三、高职院校担当文化使命的路径与方式

高职院校要担当传承创新工业文化的重任, 必须提升高职院校的文化自觉。要按照高职教育规律的要求, 主动融入工业文化, 努力培育融入工业文化的院校文化, 将优秀工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使学校教育承载着先进工业文化的魂魄, 使学生在校园就能切身感受到现代工业文明, 这既是高职院校担当文化使命的前提与条件, 也是路径与方式。

1. 主动融入工业文化, 建设凸显工业文化特征的高职院校文化。

用工业文化建设思想丰富高职文化内涵, 是建设凸显具有工业文化特征的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工业文化是行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 需要有目的的设计与引导, 通过人为的主动提炼、设计和引导, 能够使自然形成的文化理念明晰化。因此, 正确处理文化、理念的自然沉淀和人为设计的关系, 是工业文化建设方法中的主要思想和关键问题[3]。目前, 许多先进企业已经进入文化管理阶段, 其员工的行为并不只是靠科学管理的规章制度来硬性约束, 而更要靠共同价值观来引领[7]。因此, 它们非常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 包括确立使命与责任、描绘发展愿景、确立经营理念、凝练核心价值观和制定行为规范等。作为为企业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要研究工业文化的特点, 学习借鉴企业文化建设的思想与经验, 在理念、制度、方法等多个层面进行变革和创新, 建设不仅具有大学文化而且具有工业文化特征的院校文化精神, 凸显工业文化对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品位的影响和渗透作用, 主动把工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企业价值观﹑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伦理道德﹑企业风貌等渗透到院校精神文化的塑造中, 将工业发展中形成的重要的企业管理制度﹑生产经营方式等融入到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育教学理念中, 将工业文化中的“以人为本”理念﹑任人唯贤的选人用人机制等运用到院校管理中, 将企业中的优秀管理方法和制度引入到学校的管理中, 使学校与企业实现深层次的文化融合。

具体来说, 一是建设具有工业文化特征的院校文化。高职院校要结合所面向的行业企业的特点、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 明确办学宗旨, 凝练学校核心精神, 塑造独特的文化气质与风格。二是精心设计学校硬件环境, 将优秀工业文化元素植入校园。学校的雕塑、围廊、花园、实验室、实训车间建设, 要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元素, 营造鲜明的工业文化氛围。三是将优秀企业的文化管理制度引入高职院校, 如将金融企业的诚信积分制度引入校园, 等等。

2. 践行工学结合, 将工业文化纳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教育的核心是人与文化之间的双向互动, 先进的文化可以教化、培育和提高人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育人的最终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企业人。高职教育要实现教育与企业的有效衔接, 不仅要做到工业文化进校园, 还要努力使企业文化进课堂, 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全方位地渗透工业文化的影响。

在基础文化课教学中, 应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法律与道德等课程, 开展企业文化中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规范、纪律观念和守法意识教育;在专业理论教学中, 要与企业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研究教学内容, 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吸收到课程内容之中, 促进企业文化向课程文化的渗透。

实践教学是学生最直接、最真切感受企业文化的有效形式, 是实现企业文化育人的最佳路径。首先, 要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实施“双主体”合作育人。高职院校应将知名企业的生产线、试验场、实验室、检测站等引进校园, 建立真实的工业生产环境, 按照企业生产的要求张贴企业规章、操作规范、工艺流程, 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真实的企业环境, 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形成“校中厂”式的工业文化, 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便捷、直观地体验到现代企业的运转模式, 使学生在潜意识中浸润企业文化, 从而提高学生对工业生产的认知和适应能力;同时, 学校要主动与管理规范、文化先进的大型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实习基地, 借企业真实的工业环境为教育教学服务, 形成“厂中校”的工业文化, 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掌握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职业素养, 真正受到工业文化的滋润与熏陶。其次, 要按照“真实企业”的规定组织实践教学, 从着装、规程、奖惩等方面都严格按照企业的要求, 使学生始终浸润在“职业人”的文化氛围中, 养成规范严谨、精益求精、诚实守信、敬业乐业的优秀文化品质。

3. 开发、创新工业文化, 为新型工业化提供精神动力。

胡锦涛同志指出:“推进文化发展, 基础在继承, 关键在创新。”高职院校作为文化教育机构, 不仅承担技术开发与推广的任务, 也要发挥其人才和智力的优势, 建立工业文化研究机构, 将工业文化发展中的问题作为科研课题, 积极开展工业文化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在工业文化创新中发挥作用。一是大力发掘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积累和沉淀的优秀文化。伴随我国工业的成长, 初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工业文化, 在历史发展中积淀的工业文化遗产, 需要整理、开发和提炼, 高职院校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 用改造和创新的方法, 发掘工业文化遗产中的内在价值, 赋予其崭新的时代精神, 提升其品质, 在彰显其精神风貌的同时, 培育新的工业文化精神。二是立足本区域, 研究当地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为当地企业的文化建设提供建设性的方案。高职院校作为所在地区的文化教育机构, 自然应该将该地区工业文化建设作为重要任务, 高职院校可通过对当地企业个案的文化研究, 帮助本地企业尤其小微企业梳理文化建设思路, 根据它们生产经营的定位和历史发展积淀, 对其文化进行创意研发、特色设计、策划咨询, 如开发企业文化标识系统、凝练企业核心价值观、设计文化管理的方法与策略等, 为企业文化建设助力。

将“学校人”培养成为“企业人”, 创新工业文化、提升工业品质, 是高职院校的使命和企业的期待。高职院校应把文化传承创新置于重要地位, 在进行文化育人的同时, 将自己建设成为区域工业文化的孕育中心、创新中心, 为推动区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 (缩印合订本)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1533.

[2]张心昊, 等.唐山工业文化初论[J].唐山学院学报, 2005 (06) .

[3]余祖光.先进工业文化进入职业院校校园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2) .

[4]杨月坤.企业文化创新——企业创新的动力之源[J].工业技术经济, 2007 (12) .

[5]丹增.文化生产力及其发展问题[J].求是, 2007 (09) .

[6]杨舒, 解艳华.工业文化进校园, 亟待破解“融合”难题[N].人民政协报, 2011-08-24.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寝室文化节 篇5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团委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北区)学生会

二0一一年十月

一、活动背景:

背上行囊远离家人,我们怀揣梦想来到大学。远离了父母的呵护,我们

应该学会自立,并明白怎样在一个群体中生活。大学生活丰富多彩,而寝室是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寝室就是我们的家,这里有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应尽可能的让家更美好,温馨。舒适、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和谐的寝室氛围,独特的寝室文化都能让我们的学习、工作更加高效,让我们的大学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二、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文娱活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为广大同学提供一个

展示才华的机会,同时为我院的优良学风建设做贡献,增强寝室凝聚力。生活部筹备举办2011-2012学年寝室文化节。

三、活动宗旨:

强化寝室日常管理,增强寝室团队意识,丰富寝室文化生活,促进寝室同

学友谊。

四、活动形式:

反映寝室文化的PPT、VCR、寝室特色节目等文艺活动

五、活动主题:

个性小家,温馨文化

六、活动地点:

大学生活动中心

七、活动时间:2011.11

八、活动对象:所有在校学生

九、活动内容:

以晚会比赛形式:

环节

一、寝室文艺节目展:各寝室将自己提前准备好的节目进行展示(PPT,VCR要进行演说);第一轮打分。环节

二、寝室配合小游戏(捆足接力);第二轮评分。环节三(拉分环节)、寝室有感情演说:概括寝室友谊,难忘的事情,特色文化等方面,最后总评分。

十、活动流程:

1、前期宣传:制作条幅,板报宣传

2、报名;食堂门口摆摊两天

3、邀请评委,一些表演者助演

4、布置会场:气球、彩带

5、正式活动:展示、评分

6、后期活动,打扫会场

十一、活动经费预算:

1、装饰:条幅,气球,彩带:60元

2、奖品、证书:290元

(总计:350元)

十二、主办单位:校团委、校学生会

承办单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校学生会生活部

培育工匠精神 弘扬工业文化 篇6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强国之本、富民之源。文化以其强大的渗透作用影响着工业发展,发挥着凝聚力、创造力和导向力的作用。制造强国建设是技术创新、匠艺精进的过程,不仅需要耐心和意志,还需要资源、科技、文化的共同支撑。随着现代机器化大生产对传统手工业的取代,传统工匠逐渐从历史舞台中退出。但世界上众多长寿企业之所以可以出现,是因为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

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是工业文化中“工业精神”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二是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三是耐心,专注,坚持;四是专业,敬业。

工匠精神古已有之。中国历来崇尚和尊重技术人才,很多书中描述和记载的那些“艺不压身”、“一技之长”等情景和相对应的人物,都是对一个人在某一行业的高超“技艺”的赞颂。从古今中外的描述中,可以从三方面理解工匠精神:

一是工匠精神内化于“德”。工匠精神以追求至善至美为价值导向,在工匠逐渐走向工业化的过程中,追求着工艺的完美,是真善美的统一。由于传统文化中对“德”的追求,美以善为基本标准。工匠精神之“德”亦在于尊师重道的师道精神,无论是传统的师徒模式或学徒模式,还是现代以高校、企业、研究机构为主要工业技术研究主体,都强调着对知识技术的关注和对技术人员的推崇。

二是工匠精神凝结于“技”。工匠精神以“德”为风骨,以“技”为筋骨,追求着技术水平的保证和提升。首先,工匠精神包含在制造中坚持一丝不苟的精神,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其次,它强调在创造中的精益求精。在长期的技术实践经验和对技术方法的思考的基础上,对之前的技艺进行改良式的创造,以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果效果;再次,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工匠操持技术、制作器物和传授技艺,既包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包括从技能到实践的转化。

三是工匠精神外化为“物”。工匠精神不是理论的空话,其贯彻在工匠们精益求精的生产过程中,凝结在巧夺天工的精美产品上。浸润着工匠精神的工业产品,是物质价值的载体,更蕴含着技术和精神的传承。

工匠精神让德国制造走向世界

一提到德国制造,我们想到的往往是耐用、实用、质量优质。德国工业产品以品质优良著称,在世界享有盛誉,这种口碑源于德国严谨、理性的工匠精神和工业文化。

其实,德国制造曾经也是廉价低质的代名词。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后,当时世界市场几乎被列强瓜分完毕,追求强国梦、在夹缝中求生的德国人不得不“不择手段”,仿造英法美等国的产品,并廉价销售冲击市场。偷窃设计、复制产品、伪造制造厂商,德国產品因此被扣上那顶不光彩的帽子。1887年8月23日,英国议会通过了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Made in Germany”,以此将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区分开来。8月23日于是成了“德国制造”的诞生日。

在此之后,德国开始了艰难的工业强国之路。从“面子”看,这是一条技术兴国、制造强国的道路;从“里子”看,“工匠精神”是其强国之路的重要内在支撑。

据科隆大学学者罗多夫的总结,德式工匠精神的一个特点是“慢”,也就是慢工出细活,对德国人来说,“欲速则不达”——稳健第一、速度第二。第二个特点是“专”。德国约有370万家企业,其中95%都是家族企业,其中不少是世界某一工业领域的“隐形冠军”,共同特点是都爱“专”,专注坚持于某些单一产品,并做到极致。第三个特点是“创新”。在德国,即使一些小企业也有自己的研发部门。长期以来,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德国工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制造强国建设离不开工匠精神

在当今社会,尽管传统的小作坊形式基本上被现代化的工业制造所取代,但是在人类历史中沉淀下来的工匠精神和文化传统,却依旧贯穿于现代化的工业制造之中,甚至成为现代工业制造的灵魂所在。工匠精神指向的制造不仅是严格地按照技术标准和生产要求机械地重复和模仿,更在于按照近乎严苛的技术标准和近乎挑剔的审美标准,以良好的精神驱动和技艺经验,一丝不苟地赋予产品质量和灵魂。

中国号称“世界工厂”、制造业大国,但很多“中国制造”如19世纪中后叶的德国制造一样,给世人的印象是“廉价低质”。其实,我国有许多高新技术产品已经站在了世界工业科技的顶端,如高铁、核能、通信产品等等,只是还有部分企业因过度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严谨的工匠精神缺乏足够的认知和实践。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从生产型向服务型、从价值链的低端向价值链的高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时期,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除了科技上要领先,文化上同样要先进,特别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撑。

工业文化是现代工业制造的灵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和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面临着巨大压力,在此形势下,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民族工业的传承中探寻精气神,从工业文化入手增强中国工业的软实力应成为推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思路和新路径。

工业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也是衡量一国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更是工业产业发展的倍增剂和灵魂。我国虽然已是工业大国,但与工业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除了硬实力的差距,软实力差距更为明显。国外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才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业文化,而我国的工业化起点低、起步晚,目前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且缺乏自己的工业文化和工业精神。受农耕文化影响,我国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普遍具有守旧、自给自足、追求快速盈利、做事不精细等显著的农耕文化特征。劳动者素质不高,职业化素养、科学精神、工业精神缺乏。特别是近几十年工业化的转型过程中,出现了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等浮躁之风,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不时发生。

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工业文化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寄语芦山学子时指出:“工匠也可以成为大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大批具有现代先进工业文化内涵和素养的建设者。追随、模仿、山寨换不来“制造强国”,过去那种依靠质次价廉去占领市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规则行已经行不通。

在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启动、《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的进程中,不仅要提高产业规模、技术水平等“硬实力”指标,还要加快完成“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战略目标,提升我国工业的“软实力”。提升“软实力”的核心是需要补文化的短板,需要强有力的工业文化、需要在骨子里有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契约精神、企业家精神等工业精神做后盾。

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世界工业文化精髓,发扬制造强国的爱国精神,提倡新时代工业精神,推动我国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我们也要大力宣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提倡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

我们还要加强对工业文化、工业精神的舆论引导,发挥工业文化对产业发展的倍增作用,将中国近百年来工业发展经历的艰苦奋斗和曲折发展融入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这有利于工业与文化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全社会关注长期价值、关注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工业价值观。

贺州工业文化精神及其弘扬对策 篇7

关键词:贺州,工业文明,传承

一、曾经辉煌的贺州工业

贺州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早在公元前111年, 汉武帝为巩固南疆在这里设置了临贺县。公元226年, 孙权始置临贺郡, 隋朝改置贺州, 2002年11月, 地级贺州市成立。其之所以取“贺”为名, 是因为这一带盛产优质锡。明代《天工开物》载:“古书名锡为贺者, 以临贺产锡最盛而得名。”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称:“贺, 锡也。方术家谓锡为贺, 盖锡以临贺出者为美也。”种种史实表明:贺州的城市发展史与贺州工业发展密不可分。

贺州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贵金属、非金属等60多种, 储量大、品种优、易于开采加工。所以, 自古以来, 贺州的矿业一直十分发达。贺州所产的精锡被誉为“八步响锡”并被列为朝廷贡品。1954年10月, 采自贺州市钟山县红花镇的中国第一块铀矿石被命名为核工业的“开业之石”。

丰富的自然资源, 精湛的冶炼技术, 为贺州现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清光绪三十三年 (1907年) , 广西政府在现贺州市市区附近设官矿局, 为原平桂矿务局的前身。1938年, 国民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与广西省政府合资组建平桂矿务局, 广西现代工业由此而萌芽。贺州可谓是广西现代工业的“摇篮”。

贺州还拥有丰富的电力资源。建于1938年原平桂矿务局下属的西湾电厂是当时广西装机容量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也是广西第一家现代化的发电厂。始建于1943年的光明水电站是广西第一座水力发电站。1995年, 贺州经国家验收率先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农村初级电气化的地区。目前, 贺州建成了以合面狮电厂、昭平电厂、龟石电厂和中胜火电厂等骨干电厂和100多个小水电站构成的地方电网, 是广西地级市唯一的独立电网, 拥有上市电力企业———桂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贺州市属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 土地肥沃, 为林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原属贺州的曾为世界规模最大的脂松香生产企业———梧州松脂厂, 建于1946年, 是中国第一家蒸汽法脂松香生产企业, 是我国第一家出口松香的松脂厂, 其产量曾占世界总产量的8%。

尽管贺州工业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贺州的工业增长速度相对减缓, 经济综合实力长期徘徊在广西的末端。为改变这一现状, 贺州市委提出以实施“工业立贺、富民强市”战略为重点, 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努力探索出一条贺州崛起的新路子。

二、推动贺州工业再创辉煌的贺州工业精神

工业的大发展离不开工业文明的传承。但由于种种原因, 人们对贺州工业发展的历史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加上不少工业企业在历史变迁中逐渐消失, 贺州工业发展历程慢慢地被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为加速贺州工业化进程, 必须深入挖掘贺州工业文化底蕴, 传承贺州工业精神, 弘扬贺州工业文化, 使工业文化真正成为贺州工业发展的精神黏合剂, 成为贺州工业发展的强大思想能源和精神动力。

(一) 挖掘贺州工业文化底蕴

纵观贺州历史, 我们发现:贺州自古就因盛产锡矿而得名, 因工业发达而被设为古代郡县所在地。贺州的锡产量曾占据中国的半壁江山。原平桂矿务局是建国后广西工业的支柱, 曾为全广西工矿、冶炼、化工、煤炭、机械制造等工业企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被誉为“广西工业的摇篮”。贺州发展的历史和贺州工业的发展起伏浑然不可分割。

一个地区, 同一个民族一样, 若忘记自己的过去, 忽略自己的特色, 也就失去了创新的根基和发展的动力。尽管贺州曾有过辉煌的工业文明, 但在近代, 由于种种原因, 贺州的工业发展出现了停滞, 贺州的工业文化出现了断层。

当今社会, 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发举足轻重。面对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不相适应的现状, 我们必须按照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要求, 在加快推进贺州工业发展的同时, 深入研究贺州工业发展史, 深刻挖掘贺州工业文化底蕴, 以工业文化的发展壮大来推动贺州工业再上新台阶。

(二) 传承贺州工业精神

贺州工业发展史凝结着贺州人民艰苦卓绝、勇于创造的工业精神。这种精神将为贺州工业再上新台阶提供坚实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 贺州的各个企业曾先后涌现大批劳动模范, 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这些精神推动贺州在国家贫弱的时代挺起了钢筋铁骨的胸膛。这些精神共同凝聚成贺州工业文化的精髓, 铸起贺州工业辉煌的脊梁。这种精神更是今天贺州打造广西新兴工业城市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们使贺州工业文化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是贺州工业文化形成的人文基础。

要传承贺州工业文化, 就要充分挖掘贺州各个不同时期的劳动者的工业精神。尽管时代发生了变化, 但是, 对祖国的忠诚、对事业的热爱、对真理的渴求、对理想的执着都集中表现为“为国分忧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 执着进取的创新精神”, 不仅支撑起贺州人民的人生信念和生命价值, 也滋养了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这种精神, 孕育出贺州工业文化的灵魂。

因此, 我们在打造“贺州精神”时, 必须把贺州的工业精神融入其中。通过对贺州工业精神进行深度挖掘与传承, 用简洁精炼的语言来概括, 把工业精神凝聚在城市工业文化之中, 成为贺州精神中最富于生命力的音符, 成为贺州振兴的巨大精神动力。

三、弘扬贺州工业文化的对策

(一) 筹建贺州工业文化展区展馆

为弘扬贺州工业文化, 可以在城市中心景观地带建设雕塑群, 展示《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贺州古代先进的锡矿开采、冶炼技术, 各种文献所记录的关于贺州地名的由来, 让世人了解贺州, 重新认识贺州的工业发展历史。

在贺州规划展览馆建成后, 可设一个工业展厅, 全面系统地介绍贺州古代先进的锡矿开采、冶炼技术, 贺州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所涌现的劳动模范, 贺州当前的工业成就, 贺州工业的发展方向, 全面展示贺州工业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为使展览馆内展品更为全面丰富、更具时代特征, 可面向社会征集有关贺州工业发展历史的见证物品, 内容可包括各个时期的老式工作服、安全帽、工作证、工资单、票证、获奖证书以及各种文件、书籍和照片、唱片等声像资料, 原汁原味、真实全面地再现贺州工业发展的原貌, 还原贺州工人生产生活场景。

建于1938年原平桂矿务局下属的西湾电厂是当时广西装机容量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也是广西第一家现代化的发电厂。其生产机组———德国西门子公司在1938年生产的发电机虽然已失去生产价值, 但可作为贺州工业发展的见证, 存放在展览馆中。类似的生产设备也可保护挖掘。

(二) 保护和合理地开发利用贺州工业文化遗产

目前, 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正在逐步成为公众和政府关注的话题, 寻找工业文化遗产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已成为衡量政府眼光的又一条标准。国内外不少 (下转第5页) (上接第7页) 地区已开始加快对工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步伐。如:无锡市利用茂新面粉厂建立的“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 沈阳铁西区把原铸造厂车间改建成为沈阳铸造博物馆。

贺州有2123年的建城史, 也有105年的近现代工业发展史。贺州2000多年的工业发展史留下了不少内涵丰富的工业文化遗产。这些工业文化遗产不但具有历史、科研等方面的价值, 而且具有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意义。它们记录着贺州的时代变迁, 是贺州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见证, 是镌刻历史和文化的城市名片。其贮存的贺州曾经繁华的记忆, 使得它们不再是冷冰冰的钢铁机器、单调厂房、高炉, 也不再是非人格化的技术, 而是一部反映贺州近代工业的活教科书。这些机器、厂房已经具有了历史、文化、技术的生命特征, 扎根在我们城市的某一处空间, 慢慢变成贺州的人文肌理。它们记录了贺州人民工作和生活的点滴, 凝聚了人们对过去的集体回忆, 唤起人们对城市历史的认同感。它们就在我们的身边, 成为贺州人民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生活的一部分, 可触可感。

中西“文化工业”之发展路径研究 篇8

同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瓦尔特·本雅明对文化工业持肯定态度, 他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指出, 复制技术使“艺术品从少数人垄断和欣赏中解放出来, 为大多数人所共享, 给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3], 实现了艺术的普及与大众化。

本雅明同时从对技术的赞美和技术的批判两个角度对技术理性观进行阐述, 但对技术进步表现出了较多的乐观主义。本雅明主要以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所产生的电影来表达他的技术理性观。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对技术理性基本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他们认为在被技术理性统治的世界中会导致人们在各个方面的全面的异化。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 对现代工业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认为技术的发展将人们笼罩在一种新式的“极权主义”统治下, 并且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里的批判意识已消失殆尽, 人们成了一味接受和肯定现有秩序、丝毫不懂反抗的“单向度的人”。哈贝马斯在《交往与社会进化》和《合法化危机》中, 通过揭示生产力发展价值的有限性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而展开对技术理性的批判。他认为技术理性、工具理性无限扩张代替了交往的理性, 成为控制人的力量,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使人陷入到异化、物化状态中。

尽管法兰克福学派内部之间观点相左, 但却引发了持续几十年关于大众文化的论争。20世纪三四十年代, 阿多诺的批判性态度占据上风, 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 本雅明的观点开始成为中心。法兰克福学派开创了文化产业研究的先河, 对文化产业理论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是“难以绕过的理论高峰”[4]。即使在大众文化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壮大的今天, 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的理论批判, 仍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他们提出的许多关于大众文化方面的问题, 比如人的物欲享受与意义世界的对立, 不但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而且变得越来越严重。如何让大众从大众文化产品中摆脱出来, 既享受大众文化产品所带来的精神欢愉, 又不当其奴隶受其左右, 仍然是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继法兰克福学派之后, 英国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对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进行了一些基础的理论研究, 被称为伯明翰学派,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雷蒙·威廉姆斯、斯图尔特·豪尔、约翰·费斯克等。伯明翰学派以严肃的方式对待大众文化, 同时也坚持文化研究的社会批判角度, 强调文化主体与文化生产在当代社会中的决定作用。对贬损、混淆大众文化的精英主义进行了分析。对其在意识形态、社会和市场方面所起的正反作用, 给予客观评价。

以传媒批评著称的美国学者约翰·费斯克对文化产业进行了经济学研究, 系统阐述了文化的生产、消费及其价值实现和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5]。从费斯克开始, 越来越多的文化产业研究者将关注的目光转向了文化 (或产品) 及其产业化的双重属性上。布尔迪厄在20世纪末提出了文化资本理论, 他认为资本有三种基本形态: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 其中, 文化资本有具体形式、客观形式和体制形式三种存在样态[6]。文化资本介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之间, 并以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向其它两者转化:文化资本的显性作用可以直接通过教育、出版、销售转化为经济资本, 文化资本的隐性作用可以通过知识和培训转化为社会资本, 构建以信任、规范、互动为基础的良好投资环境。戴·思罗斯比则将文化资本视为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并列的第四种资本, 是以财富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 是文化产业承继和发展的源头活水[7]。

在西方文化产业理论发展历程中, 由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激烈批判, 到伯明翰学派的宽容, 再到后来对文化产业的理解和认同, 其态度越来越温和、平实。相对于从西方对文化工业的研究来说, 中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一直以来, 政府与学界一直只注重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 强调文化的政治功能与审美功能, 对文化的产业功能属性既不重视, 也缺乏研究。文化部门被视为只能由政府来投资和管理的事业单位。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党提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启动改革开放, 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成长壮大, 向市场经济转轨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性选择。1992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加快和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 将广播电视、文化艺术正式列为第三产业。第一篇探讨大众文化运行机制以及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问题的学术文章在1991年出现于《上海文论》关于“大众文艺”的系列文章中。其后, 从文化产业角度探讨大众文化的文章开始出现。1997年, 以《读书》第2期杂志发表一系列关于大众文化的文章为标志, 文化界掀起讨论大众文化的高潮, 形成了支持、赞扬与批判、否定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这种学术论争表明了大众文化所具有的生命力。到20世纪90年代末, 大众文化的地位得到普遍承认, 文化产业获得了理论上的主导性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 逐步进入到国家政策层面。2000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国家“十五”规划的建议中, 首次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而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国家整体发展规划中, 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标志着文化产业的正式合法化。此后, 中国文化产业理论开始进入应用研究阶段, 包括宏观层面的文化产业研究、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具体文化产业行业的发展研究以及加入WTO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等。一是对文化产业概念、性质与发展规律的探讨。

对文化产业性质的理解基本有两种观点。一种将文化产业的性质重心放在文化上, 强调文化内容在文化产业的核心地位, 强调文化产业的文化属性。另一种观点将文化产业的性质重心放在产业上, 强调文化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经济门类的产业属性, 强调产业化和市场化手段和运营。二是对文化产业进行宏观层面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中国的文化产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很多学者开始从宏观层面对文化产业的理论缘起、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等进行比较全面的介绍和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 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 自2002年起每年发布“中国文化产业年度报告”, 试图全面反映年度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情况。[8]2002年, 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作为两个概念区分开来, 并把文化产业定性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2004年4月1日, 国家统计局以“国统字[2004]24号”文印发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该分类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2009年7月22日,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09年9月26日, 国务院正式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 国务院确定的第11个产业振兴规划。作为我国新型产业——文化产业, 建国以来首次被列入了国家重点扶植发展的战略产业之中。

摘要:西方文化产业理论诞生于法兰克福学派。1947年, “文化工业”这个术语是在《启蒙辩证法》这本书中首先使用的。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 专门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整章篇幅对文化工业进行了批判。他们从艺术和哲学价值评判的双重视角对“文化工业”理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进而对文化工业进行了全面否定。

关键词:文化工业,法兰克福学派,发展路径

注释

1[1]陈玉霞:《“机械复制艺术”与“文化工业”---本雅明与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之比较研究》《理论研究》, 2010年第3期。

2[2][德]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 重庆出版社, 1990年版, 第117页。

3[3][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浙江摄影出版社, 1993年版, 第17页。

4[4]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导论》, 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第161页。

5[5][美]约翰·费斯克著, 王晓钰、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年版,

6[6]薛晓源等:《文化资本、文化产品与文化制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4年第1期。

7[7][澳大利亚]戴维·思罗斯比:《什么是文化资本》,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4年第1期。

文化工业 篇9

如今, 伴随社会快节奏的发展, 文化工业也强势兴起。文化逐渐趋于“快餐式的文化”, 提供给大众消费并试图实现利益最大化。人们受浮躁的大众文化影响, 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盛行, 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随波逐流, 甘心做文化工业的奴仆。对大众文化批判最为激烈的是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 如今依然可以用来审视当今的流行文化。消费者在大众文化的感化和驱动下, 潜意识里开始追随商品和广告宣传, 追随无处不在的文化工业。“粉丝经济”就是把粉丝以一种关注和被关注的规则聚集到一起, 采用各种方式盈利的经济模式。“粉丝经济”可以带来文化消费的进一步发展。[1]“粉丝电影”具有大众文化的通俗性、娱乐性、商品性, 是文化工业和粉丝经济的一个典型代表。

(一) 社交媒体的宣传

电影《大武生》首映时, 韩庚粉丝启动霸屏模式, 在微博狂刷话题, 不到一个小时就进入了热搜, 粉丝的热情让电影宣传不费吹灰之力。如今, 许多电影上映时, 都不再单纯地只开新闻发布会, 而是选择能够快速复制、及时互动, 瞬间扩散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信息的传播与分享。相对于传统广告来说, 这样的粉丝传播方式, 可以称为“社交广告”, “社交广告”传播中, 消费者占有信息的主动选择权和传播权, 倚重社交网络进行分享传播, 让接受者有一种信任感。

(二) 制片方的整合营销

“无粉丝, 不营销”, “粉丝电影”要想冲高票房, 良好的营销手段必不可少。大多数情况下, “粉丝电影”的品质一般, 因此一个十面玲珑的营销手段就派上用场了。电影宣传主要围绕明星, 挖掘真正的忠实粉丝, 最后将电影产品变现。

(三) 明星效应

经济的发展, 也让更多的人可以走进电影院, 观众对文化的需求, 是电影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随着电影市场的扩大, 只要可以分一杯羹, 获得一部分观众, 就可以获得利润。以明星为基础的“粉丝电影”, 不管评论有多差, 其重点消费的是粉丝的购买力。选取具有粉丝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明星出演电影, 把粉丝对其的喜爱和关注吸引到电影中去, 将粉丝的认同感转化为票房, 即利润。例如, 新近上映的《恶棍天使》, 虽然口碑不好, 但是票房收入相对于制作成本来说, 还是让人欣喜。小鲜肉吴亦凡参演京味儿十足的《老炮儿》后, 点燃了影迷的热情, 许多粉丝高喊“今生跟着凡哥走”等话语。对于受众来说, 有些人观影就是冲着某个明星去的, 喜欢的人看的是情怀, 不对胃口的人看着就会感到别扭。

(四) 粉丝心理和精神需求

阿多诺在《文化工业的再思考》一书中对“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进行了辨析, 他认为文化工业出发点并非真正地服务大众, 虽然表面上是精心策划和制作, 但实际上是附加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法兰克福学派时期, “文化工业”一般指的是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文化工业通过电影的情节设计、电影台词对白, 为人们提供了娱乐, 让人们产生心理共鸣, 得到短暂的放松和内心的满足感。文化工业在人的潜意识里对人进行了麻痹和欺骗, 人们甘于现状, 认为找到了归属感, 并期待通过“文化工业”再一次获得心理的宽慰和情感的宣泄。

二、“粉丝电影”研究对象

(一) 粉丝本身

粉丝的存在为文化工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文化工业剥夺了粉丝的创造能力, 粉丝只能被动地接受, 成为文化工业生产链上的一个附属品, 失去了主动能力。人应该是媒介社会的主导者, 但是文化工业泯灭了个体的自由, 欺骗了大众, 强制大众接受统一标准的文化。受众想要形成自己的独立思想, 担当社会公器的责任, 就要提高解读、批判、质疑信息的能力, 否则粉丝就只能在消费环节有自己的选择权, 独立意识也就随着文化工业的侵蚀而湮没。

(二) 电影制片方

电影的制片方本着娱乐消遣的目的, 以传播新技术为依托, 用一种自上而下的姿态, 笼络粉丝型受众, 制作出根本算不上艺术作品的文化消费产品。制片方实质上就是想通过电影这种文化形式赚取利润。粗糙的制作和离奇不靠谱的剧情, 这样的“欺骗”行为, 让文化消费者苦不堪言。不同于资本主义体系, 当今社会知识影响粉丝的意识形态和个体情感, 以期达到文化上的认同, 扼杀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达到自身的投资效果。

三、文化工业背景下, “粉丝电影”对人们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丰富了文化形式, 稳定了社会

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在, 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消费“粉丝电影”, “粉丝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众心理、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 满足了粉丝的窥视欲望和日常消费欲望, 起到了社会黏合剂的作用。

(二) 负面影响:文化创造性退化, 电影追求利益不注重质量

文化工业的生产, 需要开拓足够大的市场来消费文化产品, 文化工业生产差异性越来越小, 受众已经逐渐认识到文化工业生产的模式和标准, 文化的独创性逐渐消退。一部优质的电影应该融合了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最后才是商业价值。“粉丝电影”是文化工业操纵下的一个产物, 注重迎合粉丝的需求, 制作成本低廉、制作时间短, 因此“粉丝电影”在情节上的构思、人物塑造上、艺术技巧和形式的运用上相对不足。粉丝支持偶像电影, 是出于对明星的信任, 名气的积攒就源于粉丝的支持, 明星不能肆意消费粉丝对自己的喜爱之情, 万丈高楼没有地基也就是空中楼阁。

四、“粉丝电影”的发展前景

(一) 笼络小圈子人群, 精确地定位受众人群, 保持原有电影初衷

在社交媒体细分与小众化的背景下, 大众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在时代的影响下, 现代人本可以自由选择的文化生活已经被文化工业浸入。文化工业具有商业模式, 个性表达不是商业模式的目的而是手段。文化工业制造出来的产品通俗易懂、容易模仿和流行, 因此, 文化工业用尽方法来吸引青少年的关注。对于文化工业中时尚的东西, 青少年就理所当然地去追逐、接受。文化工业通过各种形式, 将文化内容直接推向大众, 精确地定位受众, 满足了粉丝追逐偶像最新动态的诉求。

(二) 良好口碑建立在优质内容之上, 关注电影内容, 而不是电影阵容

“时髦不可被引诱”, 制片方别因为利益的引诱, 玷污了粉丝欣赏电影和偶像的本心。文化工业的生产与传媒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 “粉丝电影”的生产消费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紧密相关。“粉丝电影”不属于精英文化而是符合大众口味的“快餐式文化”。粉丝的观影行为就是一种消费行为和追星行为, 发展“粉丝电影”的关键是抓住大众的兴趣点和情感需求, 商业因素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粉丝黏性。“明星制”营销, 电影的粗制滥造会影响粉丝对偶像的认同感, 重营销轻内容的电影, 让电影市场逐渐内容贫瘠, 观众也无法享受到优质的电影。良好的口碑才能让粉丝有再传播的欲望, 一部电影想要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还是需要从内容出发, 切勿绑架粉丝。

伴随文化工业对我们生活的浸入, 我们对于文化的看法和自身生活方式正在一点点地改变。如何正确地对待它, 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一些偶像拥有极为庞大的粉丝群, 在不伤害粉丝黏性的前提下, 导演在拍摄影片时必须要在迎合粉丝需求和坚持电影品质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兼顾电影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以确保未来“粉丝电影”可以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德泽.传统广告将死社交广告崛起——社交媒体时代广告发展趋势及传播策略研究[J].编辑之友, 2015 (7) :9-13.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30-32.

[3]熊澄宇, 金兼斌.新媒体研究前沿[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80-87.

[4]吕琦, 杨思彤.粉丝电影的传播批判研究[J].影视新闻, 2016 (3) :145.

[5]刘昶, 邓炘炘, 李建刚.互联网思维的传播学逻辑[M].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5:12-18.

文化工业研究的三种视角 篇10

一、文化工业研究的功能主义视角

英国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文化功能学派将社会的每个部分都看做具有某种“功能”或者说对某个基本需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进而, 通过研究子系统是如何实施其影响, 发挥其功能, 解释该系统的存在和运行。他将社会分为了三个层次:生物的、社会结构的、符号的。社会如果要正常运行, 这三个层次就必须达到一致, 即需要同时满足每个层次的基本需要或生存的必要条件。而另一位功能主义的奠基人拉德克利夫·布朗则在改进功能主义的前提上提出了功能主义的主要问题——目的论倾向。他认为, 真正需要我们去发现和解决的问题是之前一直被人忽略的问题, 即什么条件才是生存所必须的条件。并且由于社会结构和环境的不同, 所以对于不同社会系统所必需的条件也不同, 分析时也应该避免单一的决定论。英国的文化功能论为研究文化工业的多种表现形式是基于何种社会结构而产生的符号, 以及其存在条件为何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欧陆, 涂尔干对宗教问题一直怀有着浓厚的兴趣, 所以他的功能主义研究多为通过对原始部落图腾崇拜进行的研究, 他发现宗教本质上就是集体意识的外在体现。在揭开了宗教的神秘面纱后, 他对宗教的功能进行了研究。因为宗教的信仰体系本质上是当地的道德体系, 因而人们能够通过宗教而延续当地的价值观念, 保持传统的集体意识, 并且宗教还能够使人振奋, 在信徒遇到不幸的时候给予他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 减轻他们的痛苦, 重建个人信念与集体信念之间的平衡。正因为如此, 我们借助涂尔干的理论, 可以看到许多的文化工业产品中也带有不同程度的宗教色彩, 涉及大量道德取向。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 随着帕森斯的《社会系统》发表, 功能主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帕森斯认为, 一个社会如果要正常运行下去, 就必须具有四种功能前提, 分别是适应功能、目标获取功能、模式维持功能以及整合功能, 这就是著名的“AGIL模型”。他的弟子默顿正是其中的受益者, 他对帕森斯的理论作出了改进, 提出了“显功能”与“潜功能”, “正功能”与“反功能”。帕森斯的另一位学生卢曼也在批判帕森斯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框架, 他强调通过减少环境复杂性来满足主导的功能必要条件。他舍弃了帕森斯框架中许多细节, 认为系统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减少环境复杂性, 进而增加可预期性。帕森斯的理论框架和矛盾的概念丛为分析文化工业及其产品提供了良好的问题意识及其陈述模式:文化工业能否起到维系社会结构的功能?在其热热闹闹的背后, 潜藏着何种脉络, 是否会销蚀主流价值?

二、文化工业研究的冲突理论视角

近年来, 随着传播技术和媒介文化的无孔不入, 文化的传播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塑造着我们的认知方式和情感结构。最初的传播含义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传递一定的信息、态度和观念。后来人们将从一处通往另一处的方式或渠道定义为传播”。也就是说传播使得人获得了延伸。不光是人的感官所带来的物的延伸, 也包括人的认识所带来的自我的延伸。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 文化工业所创造出来的“拟态环境”具有极强的欺骗大众的意义以及它是可以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武器的。文化工业与其他领域一样, 其根本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而不是以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服务, 或者提高民众的精神文化素质为目的的。因此, 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则认为, 这种以商业作为其意识形态的为的只是得到最大利润的文化工业产品, 将人们不知不觉的变为了商品拜物教的教徒。一些影视剧评论者正是秉持这一思想, 认为文化工业产品实际上是商业利润冲动的结果。

但是, 文化工业与意识形态的关联何在?霍克海默、阿多诺的研究深具启示意义。他们在《启蒙辩证法》中这样描述的:“在垄断下, 所有大众文化都是一致的, 它通过人为的方式生产出来的框架结构, 也开始明显地表现出来。电影和广播不再需要装扮成艺术了, 它们已经变成了公平的交易, 为了对它们所精心生产出来的废品进行评价, 真理被转化成了意识形态。”他们指出, 文化工业所创造这种所谓的“大众文化”具有控制人们欲求的能力, 它潜移默化中使人们的自主选择权被剥夺, 文化的过于工业化使其产品具有高度同质性色彩, 慢慢地将这种产品色彩推入人得主观意识色彩, 从而形成了一种人与文化工业商品处于一种被动的异化状态。

正是因为这种文化工业的价值扭曲逐渐产生了文化功能的负面异化。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提到:“工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 他个人的生命就是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他自身的活动, 这就是自我异化”。而卢卡奇则将异化概括为“人自己的活动, 人自己的劳动, 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 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 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 同人相对立。”【1】文化工业就是把陈旧的、无人理会的东西加以融会, 以一种新的形式表现出来。而穿越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工业形式则成为了文化工业带给人们“迷失”的典范。

三、文化工业研究的互动理论视角

著名艺术史学家和社会批评家约翰·瑞斯金提出:艺术 (和自然) 是社会生活的解毒剂, 因而浸淫于艺术便是一种治疗过程。文化社会学中的塑造理论则认为, 艺术会将其思想置入人们的大脑, 而作为文化工业各类产品则成为了较为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例如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在美国开始的关于电视与暴力的问题的研究, 得出了电视暴力必定影响社会的结论。费尔森在之后进行的元分析中得出了:如果没有电视, 观众不会想到这些暴力形式的论断。也就是说, 观众是在一种传播技术创造的不在场互动中理解这些电视暴力的。

在理论层面, 布鲁默的互动论为之提供了解释框架:人们在对任何事物或者社会互动时, 都将经历一个自我对话的阐释过程, 我们在面对不同互动时都将根据事物的意义来采取不同的形动。然而, 这些特殊的意义又是人民在以往的互动过程中所赋予给事物的。文化工业生产出的产品是为了迎合社会大众的内心需要, 虽然被许多学者批评是平庸的, 缺乏深度的, 但正是这种文化工业产品得到了人们所认可的意义, 即廉价的娱乐。如:穿越剧就是在穿越的这一大背景下结合一定的历史情境, 将偶像, 多角爱情等现代娱乐元素加入其中, 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有了较为完美的结合, 吸引了一大批人参与, 特别是女性和青少年, 使人们与剧中的人物进行互动, 但每个人在意义的理解上由于认知等的原因有着个体的差异性, 当将过于文化工业化的娱乐这一大众认可的意义异化时, 在与自我对话的环境, 往往会将意义往符合最大限度娱乐自身和摆脱焦虑的角度去出发, 使得自身陷入到电视剧娱乐的情境中去, 引起节目与自身的最大共鸣, 有利于形成一定的心理防卫机制。

班杜拉在研究外在环境对人的作用时提出社会学习的概念, 认为个体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模仿, 观察, 示范得来的。而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则认为:我们会对自己展现在别人面前的形象加以想象, 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以及一些自我的感觉的观点。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在想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他人对我们的态度可以是积极的肯定也可以是消极的否定, 或者说是一种中立, 但我们必须要把这种态度与自己对应, 反射到自己的内心, 就是一种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自我心理暗示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文化工业互动中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 一度被看做是社会学的唯一理论范式的功能主义受到了激烈的批评, 这种代表社会学保守派的, 强调社会的稳定和整合的理论受到了各种新理论的质。其中就包括带有浓厚社会学激进特点的, 强调社会冲突对于的社会巩固和发展起着积极作用的社会冲突论。无论是功能主义还是冲突理论, 都将无法摆脱互动的影响, 只有互动才能体现功能价值, 才能有冲突可言, 而且冲突中也包括功能的存在。

在社会冲突理论中, 人们通常认为人类互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就是:冲突。作为一个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的倡导者, 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一直以来都致力于中和结构功能冲突理论与“左派”冲突理论之间的矛盾。并在对结构功能理论进行扬弃的基础上积极地探寻功能主义冲突理论新的发展方向。科塞所研究的社会冲突对于群体的建立和维持的功能是站在齐美尔“社会冲突是一种基本的社会过程形式”的理论观点之上进行的, 并指出在一些特点情况下, 社会冲突可以在群体和其他人际关系中承担起一些决定性的作用, 它具有一定的适应和调试能力来增强特定的群体或者社会关系, 而并非全部起到的是分裂作用的消极因素。它具有的积极功能则是在社会冲突的主题不涉及主流价值观、信仰等问题时所体现的。

科塞提出频繁且低烈度的冲突具有一定的“正”功能, 并且能够使这种冲突的“正”功能持续保持其积极作用。人们重新组织行为依靠自我反思——这种反思通过频度高但烈度低的冲突来实现——从而在冲突关系中缓解它的规范调节程度, 然后再通过一些合理的常规化渠道释放不良情绪, 使其步入正轨。对此, 他提出了人们可以通过找“替罪羊”的方法来化解社会冲突, 将社会中的紧张情绪向替代目标发泄, 从而达到消除心理紧张、排出不满甚至敌对情绪的作用, 这就是科塞的“安全阀”理论。

穿越剧所具有的特殊亲和力, 使得部分人们易于将电视剧中的刺激与现实连接起来, 也就是说穿越剧带来了镜中我的连接效应。而这种连接行为的产生, 摆脱现实中存在的对心理上的焦虑情绪的快感, 使得该刺激行为在与社会情境互动中进行一定的强化, 并在不断接受节目的同时进行自我意义的阐释与修正。如果“安全阀”使用错误或与预期目的发生偏离, 就会像穿越剧迷一样, 因为在现实中所存在一定焦虑, 在面对现实中的压力、挫折时不能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 反而消极地躲避现实, 把希望寄托在一种虚幻的情境中, 希望自己能像穿越剧里的人物穿越到某个时代。

正是因为他们上述理论视角告诉我们, 一个新时代的文化工业需要多维地审视。同时, 这些理论视角还告诉我们, 文化工业产品本身并不值得吸引如此诸多的负面评论, 而是其所表达的内容是否符合历史本身的逻辑以及是否扭曲或影响现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才是我们对文化工业应有的评价标准。

摘要:“文化工业”自出现以来, 就受到各学派的热议。功能主义认为文化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履行某种重要的社会功能。冲突理论的法兰克福学派将文化工业定性为“欺骗大众”的文化工具。互动理论的学者则认为, 文化工业是一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互动形式, 是有意义且迎合大众内心需求。三种不同的理论观点, 在文化工业的发展过程中都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

苏州工业园区艺术文化体验 篇11

不论互相之间有怎样的比较和探讨,何不趁着达利展,既能先睹为快,又能趁此机会,参观苏州工业园区众多的博物馆、展览馆,做一次“观展之旅”?

达利说:“我同疯子的唯一区别在于我不是疯子。”可世人都认为他的创作灵感就是如疯子般狂放不羁,是对人类认知的挑战。那什么样的展馆能容下这份疯狂呢?苏州金鸡湖畔,金鸡湖美术馆就坐落于国际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设计的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内,或许是这些达利展中,展出与建筑最能互相呼应、互为映衬的了。

这座建筑本身就华美而充满想象,把创意体现得淋漓尽致。新月形的庞大建筑,屋面向湖面倾斜,拱护着湖边的“明珠”。临水而建的艺术中心充分把握水中倒映的独特景观效果,“新月”和“珍珠”的独特形状和曲线,使移动的阳光全天都照射在立面上。

即使看完展出,步出展厅,建筑之美能让你依旧沉浸在达利的幻想世界之中。华灯初上之时,斜倚在金鸡湖畔餐厅的座椅上,等艺术中心那迷幻的灯光亮起,目睹湖面的流光溢彩,或许你更能理解“心灵潜意识”对达利创作的重要性。

园区不仅有达利展,众多的博物馆、展览馆也烘托出了观展的氛围,喜爱观展的游客在这里有众多的选择。博物馆最集中的区域当然就是李公堤了,若非身临其境,很难想象金鸡湖上的这道古色古香的长堤上,竟然有那么多各具主题的博物馆、收藏馆。

粉画既有油画的厚重又有水彩画的灵动,不知道粉画的人要来李公堤的“明·美术馆”看看,这里展出了中外粉画大家的名作。主推粉画,却不拘泥于粉画,让大家有了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基金博物馆的名字有些生僻?这可是很有意思的博物馆,是中国首家以基金为主题的金融教育公益博物馆。在这里了解基金、证券、货币的历史之余,咬紧牙关提一下成堆的黄金和成捆的现金吧一一千这个体力活,还没见谁喊过累呢!

李公堤上还有美轮美奂的江南三雕艺术馆、张辛稼艺术馆、巴塞当代美术馆,如果意犹未尽,还可以去逛逛苏州工业园区内其它的展馆、收藏馆。如:仁和织绣缂丝陈列室、独墅湖艺术中心、东坊艺术空间等。

除了众多的艺术展馆,苏州工业园区更有多样而美味的餐厅、顶尖的购物场所、景观优美的酒店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这些都为观展之旅扫除了后顾之忧。

大庆市石油工业文化旅游研究 篇12

国外工业旅游研究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遗产旅游和工厂旅游。国内工业旅游发展起步晚[2], 但发展快。自1990年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收取门票开展工业旅游以来, 历经25年的发展, 仅获国家旅游局考核通过的工业旅游示范项目就达345家。上海宝钢、青岛海尔、烟台张裕葡萄酒等著名的工业企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8,9,10]。在我国工业旅游虽然取得长足发展, 但还面临着市场萎缩、旅游产品重复、开发深度欠佳、缺乏创新、宣传不到位、效益低下, 一些项目运营不畅乃至“停业”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工业旅游的持续发展, 深化研究、破解困局仍是推进工业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基础。

石油工业旅游是一种以石油工业的生产运作和石油文化作为核心吸引物的综合性旅游。大庆市是中国第一大油田、世界第十大油田大庆油田所在地, 是一座以石油、石化为支柱产业的专业化工业城市。2004年大庆市的大庆石油工业旅游中心和新华电厂被列入全国第一批工业旅游示范点名录, 大庆石油工业旅游开始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并形成了以石油开采、运输、加工、消费为旅游产品主线, 兼有石油科技、石油产业、石油城市建设科普观光的石油工业文化旅游, 成为大庆市最主要的旅游产品。但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其他旅游产品开发竞争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 大庆石油工业旅游发展出现了产品服务与市场需求对接错位、产品老化、市场开发规模长期萎靡不振、市场营销失灵等问题, 迫切需要给予关注和解决。本文基于对游客行为—感知的问卷和访谈调研分析, 反馈产品品质及旅游服务问题, 以便更好的满足游客需求, 发展石油文化工业旅游提供决策参考和有益的建议。

一、问卷设计、数据采集及统计结果

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本问卷分为游客基本信息、行为特征、游客感知及服务质量评价等四个部分共20个问题。主要内容调查游客的行为特征和旅游感知。问卷发放时间是在2014年8月份旅游旺季, 前后历经15天时间。选择大庆市五个主要石油工业旅游景点 (铁人纪念馆、大庆石油科技馆、油立方、石油历史陈列馆、松基三井纪念馆) 和旅游宾馆、饭店、旅行社, 共发放问卷400份。数据采集主要采用对景区游客进行现场发放现场回收方式, 其中五个景点各50份, 通过宾馆、饭店、旅行社等渠道向游客发放问卷150份。共回收问卷358份, 有效问卷354份, 调查样本信息如表1。

2. 深度访谈

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选择性的对游客进行深度访谈, 接受咨询人员35人, 其中满足全部参观大庆五个主要大庆石油工业旅游景区的人员为20人, 且具有旅游经验和对深度访谈的理解力。主要针对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产品质量以及景区周围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旅游参与性、趣味性等五个问题进行深度访谈, 从而深入了解游客的感知需要。

二、大庆市石油工业文化旅游游客行为———感知分析

1.行为特征分析

(1) 出游同伴

参加石油工业旅游的出游同伴59.50%都是家人亲戚, 出游同伴是朋友同学的游客数占总人数的26.30%。大部分选择参加工业旅游的游客不会选择独自前往, 而是与家人、朋友同学一同出游。

(2) 出游类型

从图2可以看出, 有85.34%的游客都是选择自行前往, 只有14.64%的游客是团体出游, 包括旅行社的组织。从笔者查阅的文献资料中了解, 工业旅游游客多数是团体组织或旅行社组织, 而大庆工业旅游团体组织所占比例却非常小。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旅行社参与工业旅游的积极性不高, 这与工业旅游景点门票价格较低, 旅行社很难从中获得高的经济效益有关。由此可见, 旅行社在大庆市石油工业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媒介作用并没有那么突出, 甚至可以说没有发挥作用。所以在今后大发展过程中, 工业旅游单位应该主动同旅行社合作, 充分挖掘旅行社在旅游宣传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3) 获知信息渠道

调查显示, 游客了解工业旅游的渠道是多方面的, 有32.17%的游客是通过亲朋好友推荐了解到工业旅游信息的;有22.60%和21.73%的游客是通过电视广播和网络等渠道了解的大庆市的工业旅游信息;通过报刊杂志了解旅游信息的占7.82%;通过旅行社的介绍只占到2.60%;其他渠道为13.04%。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虽然大庆石油在人们的心中知名度很高, 但提及工业旅游却知道的很少, 大庆市的石油工业旅游知名度并不高。即使人们参加了工业旅游却也不了解工业旅游的具体内涵。对此, 我们要进一步开展工业旅游的广告宣传, 旅行社要做好工业旅游产品的设计, 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在网络科技如此发达的现在社会, 要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并给工业旅游游客带来便利。所以大庆石油工业旅游最好有自己的专业型网站, 进行最新旅游动态的介绍、旅游促销活动的介绍, 以及一些旅游景点经验的交流、旅游项目的合作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4) 出游时间

从图1可以看出, 来参加工业旅游的游客有54.39%是选择在周末参加工业旅游, 选择在节假日参加工业旅游的游客比例占23.68%, 而选择在寒暑假参加工业旅游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7.89%, 可见虽然寒暑假时间较充裕, 但是人们仍然会选择一些闲散的时间进行工业旅游, 这与工业旅游不需要太多的时间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工业旅游要想在短时间内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 不仅要深度开发工业旅游资源, 其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也是起决定作用的。

(5) 出游目的

接受教育、开拓视野、认识知识的需要是旅游者选择工业旅游产品为消费对象的最普遍最重要的目的。通过统计分析38.79%的游客参加工业旅游的目的是想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满足其求知欲。而观光度假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4.13%。其他目的来大庆的游客占25.86%。通过交叉分析可以看出出游目的是增长知识的游客, 大都对大庆市的纪念地和展览馆比较感兴趣同时参观后也比较满意。而对于石油矿场和石油城市观光这些工业旅游资源的兴趣则比较小。可见在知识性这方面大庆市的纪念地和展览馆已经可以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所以应该大力开发大庆市的石油矿场及城市观光等旅游资源, 做好旅游资源之间的组合销售。

(6) 停留时间

通过对游客在大庆市的停留时间分析, 有46.55%的游客是长期居住在大庆市, 属大庆市常住人口。游客在旅游区停留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游客可自由支配时间, 但也受旅游地资源赋存状况和旅游资源品质高低的影响。游客在大庆市停留3天以内的比例占近30%, 而这部分人大部分是探亲访友, 获知石油工业旅游信息的渠道也主要是亲朋好友推荐。这种现象跟大庆市旅游资源品质较低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大庆市应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 增加其趣味性、知识性。

2.游客感知分析

旅游资源的赋存决定了一个地方旅游业发展的生命力, 优势旅游资源是旅游地规划与开发的支柱, 为旅游地提供了强大的发展空间。为了了解大庆市石油工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优势旅游资源和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旅游资源, 本问卷还对游客进行了满意度调查。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 在348份调查问卷中, 有243份的游客对大庆市的纪念地和展览馆比较感兴趣, 占总人数的69.82%, 参观后最满意的旅游资源调查中, 纪念地与展览馆占总调查人数的73.68%。不满意的旅游资源中, 纪念地与展览馆所占比例只有8.77%。可见大庆的纪念地与展览馆在整个工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占有绝对优势。而对于石油矿场这类独具特色的石油工业旅游资源来说, 感兴趣的人只占总人数的11.2%。参观后不满意的人数高达22.8%, 大部分游客认为石油矿场这类旅游资源整体比较分散, 没有吸引力, 交通不方便, 周边基础设施不完备等。所以大庆市的石油矿场要想成为独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还需要更合理的设计与规划。

通过统计分析对大庆市工业旅游感知满意的比例占45.9%, 一般的比例高达52.6%。而有48.7%的游客还会选择参加大庆市的工业旅游, 对工业旅游持中立态度的游客大多认为大庆市工业旅游线路打造不够规范, 旅游产品开发的也不够深入, 旅游地服务质量与游客需求脱节等。

3. 深度访谈分析

通过对游客的深度访谈了解到游客对大庆市石油城市布局及一些场馆的内部建设和”零门票工业游”比较满意, 大庆市的城市雕塑和一些石油主题公园也受到游客的好评。但在访谈中对工业旅游游客感知的旅游产品及服务质量等五方面提出了问题, 一是景区周围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大部分游客认为景区与景区之间过于分散, 且没有专门的交通工具供游客选择乘坐。景区缺少停车场, 自驾车的游客车辆无处停放。作为旅游景区, 餐饮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不可少的, 而大庆市每个工业旅游景区都没有专门供游客休息停留的地方。二是场馆内讲解太过专业, 有些场馆缺少专门讲解人员与游客沟通。对大部分游客来说都只是自己简单参观, 没有专门的讲解人员。即使有讲解人员, 他们的解说也太专业化, 书面化, 缺少趣味性和吸引力。三是场馆内旅游产品重复, 参与性差。铁人纪念馆与石油科技馆、历史陈列馆内许多旅游产品重复建设, 这导致旅游产品与游客的旅游需求对接错位。旅游产品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严重不足, 并没有让游客真正的参与其中, 游客也感受不到工业旅游的巨大魅力。四是没有专门的工业旅游游观光路线和专业的导游团队。对于专业的石油城市, 其城市观光及矿井景观应成为其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但对大庆市来说, 并没有开发出专业的观光线路, 且景区基础设施等建设也不完善, 相对来说则缺乏对旅游的吸引力。

三、对策

1.加大对大庆市工业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开发具有工业企业特色的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纪念品, 将旅游纪念品转化成工业旅游宣传品。开展工业旅游, 不能仅限于简单的参观工厂、参观纪念馆和生产线, 要使工业旅游系统化和体系化。多增加体验性和互动性旅游产品, 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2.采取适宜的营销策略和措施, 做好工业旅游宣传工作。大庆市工业旅游工业企业可以做专门的工业旅游网站, 利用发达的网络系统宣传工业旅游。从满足旅游的基本要素出发, 扩展工业旅游专业化服务。政府要起主导作用, 加强对工业旅游的关注力度。旅行社也应该发挥重要的媒介作用。

3.企业内部也应该培养一批既懂营销又懂工业的复合型人才, 以适应大庆市工业旅游营销工作的需要。鉴于大部分游客参加工业旅游是为增长知识, 所以企业要更加注重资源的知识性和科学性, 深度挖掘企业的文化内涵, 同时不断开发其趣味性和独特性。坚决杜绝导游讲解同游客的需求脱节, 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奇的旅游需求。

4.对于已经建成的工业文化旅游资源, 不仅要提升其资源的品质, 更重要的是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工业企业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 扩大工业旅游的规模和项目。工业企业可针对小的节假日开展工业旅游体验游, 利用工业旅游独特的教育性、科普性特征, 开发不同的客源市场, 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不同的工业旅游项目。面向政府机关营销策划以调研考察为主题的工业旅游项目;面向老年群体游客营销策划以怀旧为主题的工业旅游项目;面向学生群体营销策划以科学知识普及、修学择业为主题的工业旅游等。

5.对大庆市的工业旅游景区进行组合销售, 规划设计专门的工业旅游游览线路。大庆市工业旅游景区分散, 把纪念地、展览馆与大庆市的城市建设与泡从式井组合成专门的旅游线路。从纪念地与展览馆出发, 感受老一辈留下的光辉历史, 再去城市外围亲身体验石油工人的劳作场景。这一过程需要专业的讲解人员对全程进行解说与介绍, 大力宏扬大庆精神与铁人精神, 加深游客对工业旅游的认知与感受。

参考文献

[1]吴相利.工业旅游产品个性特征的认知[J].旅游科学, 2002 (4) :28-30.

[2]黄芳.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探析[J].人文地理, 2004 (1) :86-91.

[3]涂小华, 陈小龙, 王翠芳.我国工业旅游多层次与区域性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 2010 (7) :99~102.

[4]陈业伟, 戴道平.浅析工业旅游的基本特征[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3 (2) :84-85.

[5]李炯华, 张丽琍, 丛丽.试论工业旅游及其研究进展[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1 (1) :124-128.

[6]潘顺安, 刘继生.东北工业旅游研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视角[J].人文地理, 2006 (1) :41-44.

[7]安俊梅, 吴相利, 张维亮.工业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分析[J].特区经济, 2008 (3) :166-167.

[8]李蕾蕾.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J].世界地理研究, 2002 (3) :57-65.

[9]吴相利.中国工业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2) :58-59.

上一篇:围堰封底下一篇:范例学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