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爆破的不利影响(精选4篇)
工程爆破的不利影响 篇1
1 建筑工程质量及其管理现状
质量是建筑工程的核心, 而质量管理则是建筑工程企业的命脉所在, 是其管理的基础, 也是其经济效益的源泉所在。从项目质量管理出发来提高项目运作的质量, 是建筑企业发展的主题之一。建筑工程质量的保证, 是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一种保护。但是在我国建筑工程质量在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的问题。
就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现状而言, 由于对质量管理相关概念的认识不足, 使其更多的关注工程实体的质量, 而缺乏科学的质量管理方式, 从而使其管理呈现出许多的不足。从当前管理的情况来看, 认识上不足使得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欠缺, 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管理的质量。另外, 建筑工程承包体系的不完善及其监督的不到位也使得对工程质量的管理无法有效落实, 使得许多管理措施无法有效实施。
2 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实现要从质量影响因素入手, 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容易对质量管理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从而找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首先, 工程造价对于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造价贯穿于工程从投资到竣工的整个过程, 在工程投资、设计及其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成本直接会对工程的质量及其工期等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体现在工程质量管理水平上主要是工程责任单位为了追求工程进度的要求, 只是关注眼前利益而忽视工程整体的效益, 从而出现一些违背建设程序等的不良现象。当建筑工程的施工责任单位更多的关注自身利益时, 便会从降低工程成本出发, 使用一些价格便宜而质量不符合相关质量标准的设备及其原材料, 从而影响建筑工程整体的质量。在设计阶段, 为降低造价, 会选择一些资质较低或者不具备资质的设计单位, 从而带来设计图纸的不合理或者不规范等问题。施工阶段造价直接决定所选中的施工单位的施工技术和水平等, 而这也会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
其次, 从管理角度讲, 管理理念及其管理方式都会对建筑工程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就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而言, 其管理理念相对落后, 使得新的管理模式和制度无法得到应用, 在传统管理方式下, 对于质量管理概念及其体系的建设无法满足当前建筑工程发展的需求, 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质量管理的水平。管理方式上, 对于施工工具的管理能否正常使用及其能否符合施工的安全标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常常会存在一些侥幸心理所带来的安全事故, 而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
再次, 质量管理部门管理者的素质会对工程质量管理产生影响。管理者的素质是一种综合的体现, 在管理实践, 因为管理者追求效益或者赶工期等, 而做出一些违反相关规定及其规章制度的行为, 从而使施工无法按照实际方案或者投资人的要求进行, 最终使工程质量受到影响。工程监理人员的选拔制度相对不明确使得监理人员的构成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些素质较低的监理人员会在对建筑工程作出盲目的监督管理。
此外, 行业内的恶性竞争及其工程款拖欠问题都会对工程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建筑工程发展的同时建筑企业不断涌现, 为了获取标的工程一些企业不断降低自己的投标金额, 而与之相应的使其工程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等不法行为。虽然招投标法对于投标行为进行了规范, 但实践中仍存在大量打擦边球的现象, 而这些都是建筑工程质量的隐患。而工程款的拖欠问题, 会是施工方垫付大笔资金来满足工程的需求, 使得大量资金被占用而无法完成人才培养及其设备更新等, 最终会影响施工企业的正常运行, 而这牵扯到工资时, 还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
最后, 监督的不完善使得工程质量存在诸多隐患。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 一些监理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无法真正深入实现全过程的监督。另外,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的不完整使得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措施无法有效落实, 从而使工程质量的管理总体呈现一种不完善的状况。
3 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为了改善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 提高其管理水平,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
第一, 建立完善的主管领导工程质量管理责任制。从责任的明确分化来加强对辖区内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职责, 对主管建设的建筑工程质量高度负责, 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工程建设各项法规和政策。
第二, 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质量管理制度, 落实质量岗位责任制。应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 根据工程特点和技术要求, 确定合理标段、合理工期、合理造价, 通过项目招投标选择具有相应资格的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 并应分别签订合同, 实行合同管理。
第三, 加强学习, 提高施工队伍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强化质量意识, 质量意识是人们对质量认识和态度的综合表现, 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施工队伍的素质高低, 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好坏。施工队伍的质量管理人员要加强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 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 逐步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第四, 加强管理, 引进现代管理机制。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要形成行之有效的内部体系。要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制度, 落实质量管理责任。每个项目部都要制定质量计划和保证质量的措施, 并落实到人和班组。这样, 就能把质量事故控制在最小范围, 甚至可以不出质量事故。
第五, 建立健全设计质量保证体系, 加强设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加强政府部门的管理和监督职能必须强化政府相关部门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认真分析, 不断进行改进和加以完善建筑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从各个方面找出原因, 从根本上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晓东.关于影响建筑工程质量不利因素的管理措施探索[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3 (44) .
[2]张青.浅论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因素及对策[J].神州 (上旬刊) , 2012 (1) .
[3]黄智勇.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的措施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4) .
[4]姜维.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对策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 2013 (9) .
工程爆破的不利影响 篇2
公元1911年,在中华大地上爆发了一场旨在推翻满清政府的反封建革命运动,因为此年正值辛亥年,以故称之为辛亥革命。
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于其究竟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过,争论已历百年。近年来,中外学者大多给予辛亥革命正面评价,其言固然小有道理,然而对其观点笔者在此并不敢苟同。
辛亥革命对中国冲击最大的无疑是政治结构。此外,其对思想文化领域额、边疆地区及民族关系、社会经济也带来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政治方面
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使得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二次革命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民国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政府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共使中国再度统一。长期的分裂及战乱,不仅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更使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辛亥革命并没有像西方资产积极革命那样,重新建构社会结构。参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部分地区甚至还有倒退。
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长期的军阀割据。1916年——1927年,是北洋军阀割据统治时期,期间战火连年,直奉大战,直皖战阵„„一直到1927年国民政府建立,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然而之后军阀割据仍然愈演愈烈,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 辛亥革命后的军阀割据,大量战乱及军人政治才使传统拥有知识和功名的士绅官僚力量渐衰,代之而起的是具军事背景的人物以及地方土匪恶霸。可以想象,受其残酷统治下的中国将是何等面目。这比起腐败的清政府而言又是差之远甚。
对边疆地区的影响
辛亥革命爆发前的革命组织,多以汉族为本位。他们提出“驱除鞑虏”后所建的民国,往往指单限于以汉族为主的十八行省(武昌起义时所用的十八星旗即为佐证);东北、内、外蒙、新疆与及西藏都被排除在外。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权威下降,自顾不瑕,列强更趁机支持边疆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如俄罗斯支持外蒙古独立(包括唐努乌梁海地区),自此该地区开始了脱离中国的进程。
1910年,清朝借故由赵尔丰率两千军队,强行驻扎于拉萨,**喇嘛因此前往印度避难,而清朝则再次取消了**喇嘛的封号。在大吉岭的**喇嘛开始与英国人接触,希望通过英国、印度的帮助,使西藏获得更大的自治。随着辛亥革命爆发,各地发生兵变,赵尔丰在四川被杀,驻藏军队也采取行动,抓捕了清朝的驻藏大臣,但在随后与藏军的冲突中,被缴械投降,后全部被遣返内地。1913年1月,**喇嘛回到拉萨。袁世凯发电报,表示要恢复**喇嘛的封号,而**喇嘛在回复中,则直接重申了他对西藏的全权统治,这份声明甚至被部分西藏人看作“独立宣言”。内地对西藏的影响急转直下,而后西藏各地产生了“驱汉事件”。为了防止内地军队再次入藏,噶厦政府开始从英国购置军火,绝大部分藏军都被部署到西康,这也导致西藏北部疆域无法得到有力的维持。由于军费开支的猛涨,更加剧了西藏的内部矛盾。中华民国政府由于忙于战事,对西藏主要采取外交策略,特别是在国际场合不断地强调对西藏的主权。英国尽管不支持西藏完全独立,但西藏还是对其抱有很高的期待,1914年,双方签定协议,西藏将“东北边境特区”割让给了印度,也就是现在的阿鲁那恰尔邦,对于此协议,中华民国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拒绝承认。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带来的混乱的中国不利于民族团结和边疆地区局势的稳定。其对边疆管辖力量逐渐削弱,不利于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文化方面
辛亥革命之前,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的文化权威。辛亥革命之后,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刮起了一股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中国文化绝对否定之风。新文化运动期间,提出要“打倒孔家店”,“将中国文字改为罗马文字”之声不绝于耳„„这一切,导致了文化权威的消失。
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加上民主主义没有得到成功地施行,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为然,此外尚有国家社会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会在民初成为不少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这些所谓的新信仰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严重干扰了中国文化及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人们思想的混乱进一步导致国家实质上四分五裂,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以致社会的倒退。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共产党政权成立,1949年之后,政府向国民灌输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并钳制其他思潮的产生和传播,方才建立了新的文化权威。
社会经济方面
三民主义在其经济主张之中提出要平均地权,然而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只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主张,没有建立共和体制,更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和深刻的社会革命,来达到平均地权的主张。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参加斗争。在同盟会的纲领中,虽然提出“平均地权”口号,但实际上并没有被全体革命党人所接受,也没能找到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因而也未能实行“平均地权”。
此外,资本主义工商业虽然在辛亥革命之后一段时间有所发展,但是在国民政府后期,尤其是经过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时期,社会经济更是困顿不堪,十分萎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后来甚至爆发严重的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一日不如一日。
总结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的中华民国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这一山寨的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据地。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它不代表政治思想,只是政治思想的一幅漫画。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只完成了第一项——民族主义,其他民权、民生长期挂着欠账。而且就民族主义一项来说,完成的也仅仅是“驱除鞑虏”,各个帝国主义势力原封不动地保存。袁世凯上台后,中国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下,三民主义成了纸面上的东西,他们挂羊头卖狗肉,虽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带来的历史影响更倾向于是消极的。
经济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类6班
卢高翔
工程爆破的不利影响 篇3
开发改造工程,无论是对城市建设的改造还是对交通道路的建设都需要爆破装置的使用。爆破措施虽然在工程建设时非常有效,但在使用爆破装置时,对环境及人类产生的危害还是让人不得不对爆破装置有了更多的考虑。爆破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的生活以及施工能否正常进行都有一定影响,爆破所产生的震动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在对目标建筑实施爆破之后,对其他的建筑也会有破坏作用,很可能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因此,针对爆破装置所存在的问题,相关人员应当给予分析并解决。
1工程案例
某个客运专线段的挖方区段里程是K1+280~K1+520。采用(旱桥+路堑)的方式横跨于修建中的客运快速专线的隧道上(D2K787+172~D2K787+755,全长583 m)。这段路堑是4~7级的边坡,开挖区段的总长度240 m,挖掘深度55.2 m。在原地面开挖线的最大宽度139 m,路堑底宽29 m。整个作业区爆破石方量约54万立方米。深挖的路基段和K1+120~K1+280段高填的路基同时作为挖填平衡的施工区,挖方区和填方区的施工同时开展。
2爆破设计方案
2.1爆破施工工艺控制
一般爆破施工顺序:测量施工→标定炮孔的位置→钻孔→检查炮孔→准备爆破用具→装药→连接整个爆破的网络→设立安全哨岗→堵塞炮孔→覆盖爆破→爆破前信号→爆破→消除闷炮、处理危石→解除警戒→分析爆破效果并记录资料。
2.2爆破方案选择
为保障整个爆破工作顺利开展,要确保开挖面整齐、平顺和稳定,确保周边安全和爆破效果,使得爆破可以最大化满足于机械化开挖作业,同时还要符合边坡的设计要求,在现场做过实地考察后,结合施工的实际环境,最终确认工程石方爆破方案。
第一层段,施工高度为地表以下39.3 m处,施工结束的高程是1394.54 m。在本区域的主爆区所采用中深孔台阶松动爆破方式,靠近边坡的区域采用预裂爆破。爆破网络使用逐孔微差网络,主要是为了达到减震的目的。
第二层段,1394.54~1378.54 m高程范围内,采用浅孔小台阶弱松动控制爆破方法。施工高度16 m。对于爆破网络所采用的则是孔外微差网络。
施工现场的所有爆破网络,全部采用非电毫秒导爆管雷管网络,使用的起爆管是电雷管。爆破后所产生的孤石以及直径>1 m的岩石,则采用炮孔孔径40 mm的二次浅眼进行爆破分解。直径<1 m的石块使用机械破碎方式。整个爆破过程中,要随时掌握爆破效果和地质情况,及时对爆破参数进行优化,以确保爆破效果。
2.3施工设备和机具选择
选择的施工设备必须要符合工期的需要。尽可能使用大型掘机,对于配备的部分破碎锤,要强化进行冷作业的能力。依据工程便道情况、施工特点、工期情况,工程量、装载机、投入液压挖掘机、自卸汽车、履带式潜孔钻机、炸药运输车、挖掘机带破碎锤、内燃空压机、凿岩机、起爆器和雷管运输车等设备[1],和挖方施工区临近的高填方施工区,按照工作内容以及进度计划必须配置一致的碾压施工设备和填筑。
2.4爆破器材选择
(1)雷管。对于孔内须选择非电延期的导爆管雷管:5段、3段和11段;起爆管则选用8#的电雷。
(2)导爆索。要选择符合GB 9786-1998的导爆索,规格分别为直径12 g/m和5 g/m的2种。
(3)炸药。选用直径70 mm和32 mm的乳化炸药。
(4)发爆器。选用型号为MFB-150的发爆器。
2.5爆破参数的施工记录和修正
依照设计开展的爆破施工方案首次试验时,要对爆破的安全性和效果进行检查,依据实际效果对有关数据进行修改之后再继续爆破。试验爆破施工时钻孔量是20个孔。装药量、网孔参数以及起爆网络同样依照之前的爆破方案继续进行。每次爆破后,现场的爆破技术员都必须对本次爆破效果和其他情况进行记录,用拍成照片、记录书面资料或是影像资料的形式存入档案。
2.6对爆破工作技术进行交底
爆破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技术交底的制度,在每层场地平整后的钻孔开始前,应对本作业区的高程进行测量,根据实际的测量结果以及现场的地形特点,再按照方案所规定的方法与原则,单独进行技术交底。在此期间要明确地将施工时间、网孔参数、部位、安全警戒范围、起爆网络设计、爆破工程量、起爆时间、总装药量和一次起爆的最大药量交代清楚[2]。在技术交底书中必须有审核人、编制人、交底人、批准人以及接受人的签字。
3在爆破过程中产生震动的影响因素
3.1爆破装置的炸药安装
(1)清孔。必须在装药之前采用高压风进行清孔,将孔内的渣粒和积水吹干净。
(2)装药。在装药时要确认雷管的段数,必须和设计相符,严格依照爆破设计中装药结构和药卷的规格进行装药。装药时必须装到底,将起爆的药包用炮棍轻轻推入,防止勒管线或者拉雷管。
(3)装药检查。装药时,把雷管段数标记在孔外的雷管线上,对雷管数量进行人工复查,以确保无误,还要对装药长度和药卷规格进行核对,确保每个孔装药都符合设计要求,检查后一定要做好记录。
(4)堵塞。每个炮眼都装完药后,要用炮泥堵塞,堵塞长度应符合爆破方案中的规定。炮泥是用机械进行加工后再用炮棍顶进,在堵塞时一定做好封孔工作。
3.2工程应用中的爆破作业
为了保证整个爆破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爆破作业时一定要严格遵守“统一信号、统一指挥和统一警戒”,将各爆破点周围200 m范围都划定为爆破警戒区。警戒区的各个施工通道口,还要放置醒目的爆破警戒牌,同时在工地安装爆破作业的警报装置。爆破前,要用爆破作业票的形式,通知各业主爆破的地点,经过批准后,由安全部门人员、施工部人员以及实施爆破的管理人员对各警戒点以及工作面进行细致检查。以上人员必须带有极为明显的标志同时都配对讲机,以便通信联系,当检查人员确认各警戒点和工作面的安全后,使用对讲机向爆破总指挥员报告,当爆破指挥员接到各部门的报告之后,用对讲机通知各爆破员,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爆破;进行爆破前,需同时给出声音信号(如拉警报)以及视觉信号(如插红旗),让身处危险区的人员能够警觉。
3.3炸药包埋深及雷管段数
在进行爆破时,要将炸药包埋到合适的深度才会在引爆后产生最好的效果。如果炸药包埋得过深,炸药包在引爆之后,能量传输损失过多,无法达到预计的效果。工程中对于炸药包的埋深,需要经过计算得出适合的深度,这对于施工是很重要的事。实际工程中,爆破所要考虑到的结构非常多,不可能同时实现对所有施工结构都有很好的爆破结果,因而施工者使用增加雷管段数的办法,使得震动信号能够集中起来,达到集中爆破的目的,不至于使能量过于分散而造成爆破效果差强人意的现象[3]。增加雷管的段数,还能够减弱爆破所产生的震动对周围结构的干扰程度。
3.4爆破顺序及路线的选择
实际工程中,爆破装置一般选择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引爆的方式,用来减少能量的损失。如果爆破装置引爆的时机不同,就会产生较强的震动频率,给周围环境带来伤害。在引爆过程当中采用V形或对角线引爆方式,可以使震动波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叠加,这样的爆破方式对爆破的安全性有很大的保证作用[4]。选择合适的爆破路线,才能确保在爆破过程中能够完整地实施爆破,不会出现意外情况导致的爆破失败[3]。爆破所选择的时间间隔也需是要进行合理计算,太过近的时间间隔会降低减震的效果。
4结语
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降低爆破时所产生的震动波对周围环境所带来的伤害。根据以上对于爆破装置中多震动效果有影响的7大因素,可以通过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以及结合,将爆破技术运用得更为成熟。在工程应用中,爆破技术的合理使用对工程来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爆破装置要有更为科学合理的研究与开发。
摘要:城市的改造、重建时,对拆除旧建筑所用爆破装置的要求日益提高。现有的爆破装置和拆除技术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在拆除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对周围居民有影响甚至有伤害的因素。爆破装置的作用面积广,产生的震动很大,爆破产生的灰尘碎石等给居民的居住环境带来很大影响。针对现有爆破装置存在的问题,从对爆破有影响的3个方面进行探讨,找出更为环保、更容易控制的爆破措施。
关键词:爆破地震效应,影响因素,工程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子泉,姜早峰,王成虎,等.爆破地震效应数据处理影响因素初步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2004,(1):43-46.
[2]赵新涛,刘东燕,黄海龙.灰色关联分析在降低爆破地震效应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2):67-69.
[3]李庆武,李明威,袁国旭,等.爆破地震效应及其对附近建筑物影响因素的探讨[J].高原地震,2012,(4):72-75.
工程爆破的不利影响 篇4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modern society, people s living conditions become much more comfortable. But along with intense competition, parents have less time to consider children s needs in all-round. One method to solve this contradiction is to give children some pocket money. Pocket money is useful to children. But whether the children are considerable enough to make correct use of these money. There are two viewpoints about the pocket money. Some people think that giving children pocket money will make them become luxurious. Others think that will not lead to such disadvantage. In my opinion, both of them are partially reasonable.
Someone believe that giving children pocket money really has many advantages. With pocket money, children can buy their daily necessities such as pencils, little toys, and snack food they like. It will give children a certain freedom to select what they want, make them aware rules of the equivalent exchange. Since time to parents is very precious, giving pocket money to children help them to save time spent in shopping, but used in busy working and earning money.
【工程爆破的不利影响】推荐阅读:
爆破设计的隧道工程10-18
爆破工程12-10
爆破工程技术11-07
爆破工程专项方案05-19
爆破工程有限公司08-14
爆破工程安全应急预案09-15
矿山工程爆破技术分解01-23
水下爆破工程作业流程05-14
中级爆破工程师试题08-16
爆破工程项目施工合同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