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事故(精选12篇)
信息安全事故 篇1
一、建筑安全事故信息传导流程
安全生产的宗旨就是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 而一旦发生了事故, 那么就该采取各种措施使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因此必须有一个合理的事故处理程序和方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指导下, 国务院于2007年3月28号颁布的《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就是对事故调查和处理的具体行为指导规范。其中关于事故报告的条款明确规定了事故发生后的报告程序, 即事故信息的传导过程。根据条例规定, 绘出建筑安全事故信息传导流程图。 (图1)
二、事故信息瞒报原因分析
事故信息能否如实上报, 最重要的就是现场人员——单位负责人——安监部门这一流程阶段。其中单位负责人的作用尤为重要, 是一个关键节点。当事故发生之后, 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 如考虑到经济效益、社会影响、资质评审等, 相关负责人通常会本着“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的原则和采取“破财消灾”的办法, 极力隐瞒和掩盖安全事故, 破坏事故现场, 消除有关证据, 对相关人员实施金钱、感情等方面的攻势, 在项目内部把事故私了, 而不按照规程, 把事故信息如实、迅速的上报;另一方面有关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的上报。尤其是在建筑生产第一线的直接劳动者——建筑工人们, 由于教育水平普遍偏低, 经济条件比较拮据等原因, 他们普遍没有强烈的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在事故中发生了人员的伤亡时, 直接受害人及其家属, 乃至周边的工友们, 往往觉得只要获得一笔相对满意的经济补偿费, 事情就算圆满解决了, 并没有主动上报事故信息的意识。他们对国家颁布的建筑安全方面的法律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对瞒报、谎报事故信息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也没有充分的认识, 因此无形之中成为了隐瞒信息的帮凶。
当然,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部门以及相关部门也是信息传导流程上不可缺少的节点, 他们也可能因为某些“私心”而隐瞒和谎报事故信息。比如, 某些地区把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率当作管理部门工作表现的硬性指标, 不仅关系到部门领导的政治前途, 甚至也与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挂钩。在强大的压力之下, 难免有人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而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 做出违反信息上报规定的事情。
此外, 由于相关工作人员和数据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不足、工作习惯不好、粗心大意、无心之失等非主观意识控制的因素, 以及监督技术手段和统计方法的落后, 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事故信息的隐瞒和谎报。
三、安全事故信息瞒报对策
(一) 管理制度改进。
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 对安全事故往往采用指标控制的方法, 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和伤亡人数作为硬性指标, 直接与业绩和利润挂钩。在许多安全事故信息瞒报的案例中, 瞒报的最直接致因就是企业为保先进或不受处罚, 从而人为地隐瞒或漏报事故信息。对此, 笔者认为, 在安全生产管理中, 除了事故发生率和伤亡人数外, 还应把对事故的处理情况也纳入业绩考核的范畴, 对于及时、如实地上报事故信息, 并采取有力措施控制事故损失的企业, 安监部门和建筑行政管理部门可给予一定的嘉奖, 并推广事故控制的经验, 从而提高企业如实上报事故信息的积极性。
(二) 加强监管力度。
安监部门和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应提高对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频率和强度。不仅要对安全信息进行及时全面的检查, 发现问题迅速解决, 将事故瞒报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之中;同时, 对安全事故的瞒报事件, 一经查实, 应严惩不贷。通过严惩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制止事故瞒报的再次发生。
(三) 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人员素质, 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企业领导的素质, 树立“舍小我顾大我”的公仆精神, 把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首位, 从而杜绝为保护个人声誉和工作业绩, 在事故发生后千方百计地隐瞒真相的卑劣行径;二是提高员工的素质, 尤其是在生产一线直接从事劳动的职工素质。通过安全教育培训, 提升基层员工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法律常识, 使他们掌握维护自身权益的手段, 避免一旦受到威胁或蒙骗, 不知不觉中成为事故瞒报的直接受害者和帮凶;三是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同样是通过安全教育培训, 使管理人员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 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和杜绝瞒报事件的发生。
(四) 技术手段。
安全生产管理要不断与新的技术手段相结合, 才能与时俱进。新的监控、测量技术,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事故防治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不仅能更快速、更准确地搜集到所需的安全信息, 并对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行深入分析。同时, 一旦发生事故, 也能更快地开展救护工作。因此, 提高安全管理过程的技术水平,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事故瞒报发生的可能性。
四、结语
事故瞒报现象在建筑行业屡禁不止, 给全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害。我们要认真剖析其深层原因, 同时从管理制度、监管力度、人员素质、技术手段四个方面着手, 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 使安全事故如实上报成为常态, 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后造成的恶劣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家安全生产有关法规对安全事故信息上报流程的规定, 找出信息上报流程中容易导致信息瞒报的薄弱环节, 并提出杜绝瞒报建筑安全事故信息的措施, 使事故信息如实、及时地传递, 有效降低事故, 减少损失。
关键词:建筑,安全事故,信息瞒报
参考文献
[1]丁传波, 黄吉欣, 方东平.我国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的致因分析和对策[J].土木工程学报, 2004.8.
[2]赵挺生, 卢学伟, 方东平.建筑施工伤害事故诱因调查统计分析[J].施工技术, 2003.12.
[3]李志华.隐瞒、漏报、延报——企业工伤事故统计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J].现代职业安全, 2003.5.
[4]言锋宇.“瞒报”正在成为流行病[J].人民公安, 2006.13.
信息安全事故 篇2
报告制度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妥善处理学校突发重大事故的危害,保证广大师生生命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建立起“信息畅通,反应快速,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工作机制,特制定本制度。
严格实行学校重大事件信息报告制度,确保突发事件及时得到有效控制。学校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报的第一责任人为学校校长,相关责任人为学校工作分管或负责人员。相关责任人确认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报告学校领导,学校在核实情况后立即报教育局安全科,并同时报相关的卫生、公安、消防等主管部门或单位。村小在事故发生后立即报告中心小学。
发生重大事件时,要实行“零报告”和日报告制度,坚持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和信息畅通制度。
对不报、瞒报、漏报、缓报的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
1、发生一般安全事故或了解有与安全有关信息的,第一现场的责任人或知情人要及时将情况报告给该学生的班主任、学校值班领导,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恶化。
2、发生严重安全事故,学校在了解情况后,按照安全信息报送程序将安全信息报教育局安全科。发生食物中毒或传染病疫情,还要报卫生防疫部门。
3、发生安全事故的,班主任要及时通知家长到校,主动协助解决,不迟延。
4、发生安全事故,为了保证学校稳定,作好安全教育工作,可以将情况向全体学生通报。
5、班主任应将学校规定的学生到校和放学时间、学生非正常缺勤或者擅自离校情况、以及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异常状况等关系学生安全的信息,及时告知其监护人。
6、对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其他生理、心理状况异常的学生,班主任应当做好安全信息记录,妥善保管学生的健康与安全信息资料,依法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
青杠塘镇新生中心学校
谎报瞒报安全事故 篇3
老板藏匿5具尸体
2003年12月14日,广东省揭阳市所辖普宁市流沙东街道湖东村秦坤伟服装加工场发生火灾,造成10人死亡、5人受伤。在各方投入紧张的善后处理工作时,普宁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在明知事故已造成10人死亡、5人受伤的情况下,却商定向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事故造成“4人死亡、5人受伤”;在上级追查的情况下,有关领导又编造称查出业主移尸5具的假情况,向上级报告事故的死亡人数增至9人。直到2004年3月,经上级多次追查,普宁市委、市政府才向揭阳市委、市政府正式报告了“12·14”火灾事故中人员伤亡的真相。
广东省公安消防总队副总队长苏志强透露骨,经查实,老板在消防官兵还没到的时候,将5具尸体拖走藏匿,当时消防官兵只找到4具尸体。经初步查明,火灾是由于服装加工场南侧墙顶电源线路短路引燃周围可燃物蔓延成灾。火灾发生后,老板秦某与其家人逃逸。据了解,发生火灾的家庭服装加工厂为家庭式作坊,主要生产内裤。车间、仓库与员工集体宿舍混置,属于典型的“三合一”厂房,整个厂房只有一出口,发生火灾时已上锁。
主要领导被严处
广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通报说,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由有关部门依照程序对事故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
信息安全事故 篇4
一、高校信息安全事故发生机理分析
轨迹交叉理论认为:事故是许多相互联系的事件顺序发展的结果, 这些事件概括起来不外乎人和物 (包括环境) 。当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各自发展过程中 (轨迹) , 在一定时间或空间发生接触 (交叉) , 能量发生意外转移时, 事故就会发生。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产生和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多数情况下, 往往由于组织管理不善, 使所属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识和意识, 相关的仪器设备缺少安全保护设施, 由此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又互为因果, 仪器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会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 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又会促使仪器设备出现不安全状态。因此, 为有效防范高校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 有必要分析高校信息安全事故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事件链, 以此揭示事故的发生机理和发展过程。
(一) 高校信息安全事故中人的不安全行为事件链分析
由于受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偶然性很大。运用轨迹交叉理论综合分析各高校发生的信息安全事故, 由此可归纳出人的不安全行为事件链的主要表现:
1.受家庭及社会的不良影响, 所属人员存在心理缺陷或心理不健康现象;
2.组织对所属人员的教育不够, 规章制度不明确, 致使所属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3.平时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面对诱惑把握不住自己的立场, 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4.违反保密规定进行操作, 心存侥幸心理, 思想麻痹大意;
5.私自传播涉密资料。
(二) 高校信息安全事故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事件链分析
基于轨迹交叉理论, 客观分析各高校发生的信息安全事故, 由此可总结出物的不安全状态事件链主要表现:
1.信息存储设备设计上存在安全隐患, 包括存储环境及存储介质;
2.安全产品落后, 升级不及时;
3.设备更新速度慢、设备老化、维修保养不当等导致设备的保密性能降低;
4.使用管理上的不当导致设备安全性能下降;
5.工作场所保密性差, 如人员往来频繁、无物理隔绝措施、无屏蔽装置等。
信息安全事故发生的过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当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发生交叉时, 便会发生异常现象, 即事故苗头。如果此时没有有效的事故控制措施、操作者没有及时发现处理, 信息安全事故就会发生, 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 高校信息安全事故机理分析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如果所属人员遵章守纪, 设备在安全状态下正常运行, 工作环境保密性能良好, 管理措施科学有效, 那么, 信息安全事故就不会发生。反之, 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不良的环境以及管理不到位都会成为引起信息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
2.当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发生交叉时, 便会出现异常现象, 如能及时发现, 就可避免事故的发生。所以, 事故预警机制和事故控制措施对于预防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必不可少的。
3.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和安全技术措施能有效地“砍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两事件链的交叉关系, 阻止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
4.工作场所的安全系数也是影响信息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
二、防范信息安全事故的对策
预防高校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 从根本上讲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两事件链在时空上的交叉现象。
(一) 强化信息安全管理, 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
1.严格相关人员选拔条件。
对接触和处理敏感信息的人员, 选拔时要严把政审观, 确保所录用的人员政治思想觉悟高, 心理健康向上, 力求从源头上杜绝事故苗头。
2.建立学习教育机制。
定期对所属人员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并形成制度, 由此引导所属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自觉抵制各种诱惑, 避免因利益驱使而引发的信息安全事故。
3.完善信息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根据安全的等级要求, 建立健全各类实用有效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对信息安全管理各方面加以规范, 使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并严格落实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切实提高所属人员的安全意识;建立事故预警机制, 制订事故控制措施, 及时发现并有效防止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
4.培育校园安全文化。
高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 结合和谐校园建设, 积极开展能够促进安全文化的活动, 加强信息安全知识与意识的教育, 努力营造一种人人关心信息安全、维护信息安全的良好氛围, 从而形成一种可以改变所属人员安全工作态度和方式的安全文化。
(二) 改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确保物的安全状态
1.对相关仪器设备进行加密处理。对涉密计算机安装信息安全保密系统, 对移动存储介质进行保密注册, 使没有经过注册的移动存储介质无法在安装了信息安全保密系统的计算机上使用, 而没有安装信息安全保密系统的计算机也无法识别经过注册的移动存储介质, 从而有效地控制信息的随意流通。
2.集中采购信息处理设备, 及时升级网络安全产
参考文献
①Harold F.Tipton, MicikiKrause.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New York:Auerbach Publications, 2000.10-15.
信息安全事故 篇5
一、关于加强互联网出口严格管控
1.互联网出口管理:各区域(省)电力公司和公司直属单位要对其所辖范围内的下属单位互联网出口进行排查清理并纳入统一管理,地(市)级公司统一设置本级及下属单位的互联网出口,新的出口不再建设。有条件的区域(省)电力公司要统一设置互联网出口。考虑带宽容量和备用问题,每单位统一集中设置的互联网出口原则上不多于3个。所有出口必须向公司信息化主管部门进行备案后方可使用。(自《信息系统安全保障重点工作要求》)
2.互联网出口审计:各单位要严格信息外网与互联网交互信息的审核,加强对互联网出口的内容监测、流量分析与记录,与互联网交互记录要保留6 个月以上。(自《关于贯彻落实网络信息安全工作要求的通知》)
二、关于加强网络边界安全防护
1.信息内外网逻辑强隔离:各单位要确保本单位信息内、外网已通过部署隔离设备进行内外网逻辑强隔离,未部署的要保证物理断开。(自《信息系统安全保障重点工作要求》)
2.信息内网网络边界安全防护:各单位要按照公司总体防护方案要求,加强上、下级单位和同级单位信息内网网络边界的安全防护,保持信息内网纵向边界的安全管理要求,严格访问控制策略,控制开放服务和端口的个数,强化纵向边界的网络访问行为和信息流量的监测与分析,限制网络最大流量数及网络连接数。(自《信息系统安全保障重点工作要求》)
3.信息内、外网专线安全管理:各单位要加强信息内、外网专线安全管理,对于与银行等外部单位互联的专线要部署逻辑隔离措施,设置访问控制策略,进行内容监测与检查,确保只有指定的、可信的网络及用户才能进行数据交换。(自《信息系统安全保障重点工作要求》)
4.信息内网远程维护管理:严禁通过互联网接入信息内网进行远程维护。(自《信息系统安全保障重点工作要求》)
5.无线网络安全防护:各单位要强化无线网络安全防护措施。无线网络要启用网络接入控制和身份认证,进行IP/MAC地址绑定,要用高强度加密算法、禁止无线网络名广播和隐藏无线网络名标识等有效措施,防止无线网络被外部攻击者非法进入,确保无线网络安全。信息内网禁止使用无线网络组网。(自《关于进一步强化信息安全工作的有关要求》)
6.网络设备安全管理:网络核心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要冗余配置,合理分配网络带宽,建立业务终端与业务服务器之间的访问控制。(自《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办法》)
三、关于加强信息内外网网站统一发布与管控
1.对外门户网站管理:各单位要加强所辖范围内下属单位所有对外门户网站的统一管理,进行统一备案,没有履行报批备案手续的网站要关停。地市公司下属单位门户网站信息及要用需统一到地市公司或区域(省)电力公司(或公司直属单位)进行集中管理、集中发布。各单位要关闭直管、控股县级公司对外门户网站。严禁任何单位、个人在信息内网设立与工作无关的娱乐、论坛、视频等网站。严禁利用公司资源在互联网上设立网站。对于非本企业网站或与公司业务无关的经营性网站,原则上要予以关闭,确因工作需要必须开放的,要从信息外网中彻底剥离。严禁将承担安全责任的对外网站托管于公司外部单位。95598 网站必须与已有对外网站进行整合,最终实现网站统一管理。(自《信息系统安全保障重点工作要求》、《关于近期两起安全事件的通报》、《进一步加强信息内外网网站管理的意见》)
2.内网网站整合:内网宣传网站要与企业门户进行整合,在企业门户登录前设置内网宣传网站。门户登录前(内网网站)原则上不链接业务系统,业务系统要通过单点登录方式接入门户(登录后)。业务系统不得单独设置系统入口,要通过企业门户单点登录访问。(自《进一步加强信息内外网网站管理的意见》)
3.网站标识管理:各单位所有对外网站要在醒目位置显示本单位符合公司要求的标识,要标注版权声明、ICP备案号、隐私与安全、网站维护单位及联系方式等内容,同时主色调必须采用公司组合标识标准色。(自《进一步加强信息内外网网站管理的意见》)4.网站发布内容审查:各单位要按照国家及公司有关规定加强对外发布内容的审查,严禁在互联网和信息内网上发布涉及国家秘密和企业秘密的信息。所有信息发布必须严格按照审核发布流程,经审核批准后才能上网。(自《信息系统安全保障重点工作要求》)
5.网站安全防护:各单位要加强网站基础防护,特别做好网站服务器、中间件的安全防护与配置安全,细化安全设备访问控制策略,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和端口,采用网页防篡改措施保证对外发布的网站不被恶意篡改或植入木马。(自《关于近期两起安全事件的通报》)
四、关于加强内外网邮件统一管理与监控审计
1.内外网邮件系统管理:公司各单位信息外网邮件系统要整合至公司集中统一外网邮件系统,在京直属单位的信息内网邮件系统集中整合至公司内网统一邮件系统,通过加强对邮件系统的统一管理和审计,消除潜在安全隐患,提高邮件系统的安全性。各单位地市公司及下属单位与网省要共用一套信息内网邮件系统,地市公司邮件系统不再单独建设,鼓励各单位信息内网邮件系统均与总部复用一套。(自《关于上海世博会供电敏感信息泄露的通报》)
2.邮件内容审查:严禁使用未进行内容审计的信息内外网邮件系统,严禁用户使用弱口令,默认口令要强制清除,严禁开启自动转发功能,严禁使用社会电子邮箱处理公司办公业务的行为,及时清理注销废旧邮件帐号。各单位要加强现有邮件系统收发日志审计和敏感内容拦截功能,要安排专职人员定期对内外网邮件发送信息进行检查。审计关键字要进行动态更新,邮件系统日志原则上要保留6 个月以上。同时要协同各级保密部门对在信息外网和互联网上违规传送公司秘密及敏感信息的情况进行通报与处理。(自《关于贯彻落实网络信息安全工作要求的通知》、《关于上海世博会供电敏感信息泄露的通报》)
3.内外网邮件信息加密:在信息内网涉及公司商业秘密和敏感信息应采用信息加密压缩方式,使用公司已统一采购的WinRAR正版压缩软件对文件进行加密压缩。对于在信息外网和互联网上传输的非涉及公司秘密和敏感信息的内容,也应采用WinRAR加密压缩方式进行传输。加密口令要求12位以上并包含字母数字,同时要采用不同的口令传递方式如电话等。(自《关于贯彻落实网络信息安全工作要求的通知》)
五、关于加强信息系统安全开发与运行维护
1.在运信息系统备案:各单位要将所有在运信息系统向总部备案,未报公司备案的信息系统严禁接入公司信息内外网运行。(自《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办法》)
2.统一域名管理:各单位要加强信息系统域名统一管理,完成原有域名系统与公司统一域名系统的切换,使用公司统一域名(sgcc.com.cn),关闭各单位原有域名解析。公司将对统一域名工作执行情况进行通报并纳入考核,如出现执行不力而引发的信息安全等问题,将严肃追究责任。(自《关于上海世博会供电敏感信息泄露的通报》)
3.信息系统级联:各单位要确保一体化信息系统级联贯通和持续稳定运行,将级联贯通情况纳入日常巡检,加强变更管理,对权限调整、链接变更、DNS 调整、策略调整、系统升级等影响级联贯通访问的变更操作,报公司审批,确保变更后能及时恢复级联贯通。(自《关于进一步强化信息安全工作的有关要求》)
4.信息系统帐号管理:各单位要定期清理信息系统临时账号,复查账号权限,核实安全设备开放的端口和策略,时间间隔不得超过3 个月。对因信息系统开发、升级、维护、联调等原因而授权开放的临时账户、临时开通的防火墙访问控制策略与端口,在操作结束后必须立即履行注销手续。(自《关于进一步强化信息安全工作的有关要求》)
5.在运业务系统操作审计:各单位在运业务系统禁止出现共用帐户及口令情况,禁止跨权限操作,要开启操作审计功能,确保每一步操作内容可追溯,操作人员可追溯。(自《关于进一步强化信息安全工作的有关要求》)
6.应用软件安全开发管理:应用软件的开发应在专用的开发环境中进行,开发人员严禁对外泄漏开发内容、程序及数据结构等内容。(自《国家电网公司应用软件通用安全要求》)
7.项目开发与推广环境管理:各单位要将信息化建设和推广项目开发与工作环境纳入信息内网统一管理,在信息内网划分独立的安全域。项目开发、调试、实施和信息传递必须在信息内网进行。要加强该安全域的安全访问控制措施与安全防护措施,严格访问策略与权限管理,与其他域仅进行必要的信息交互。(自《关于印发信息安全保密专项督查情况与整改要求的通知》)
8.业务信息系统上线测评:公司要组织对统一开发的业务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测评,测评合格后方可上线。各单位自行组织研发的信息系统,要严格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应用软件通用安全要求》,对应用系统设计方案进行安全评审,在系统上线前进行安全性测评,消除安全隐患。(自《关于进一步强化信息安全工作的有关要求》)
9.信息系统操作管理:各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系统上下线管理办法》,在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数据交互和调试期间,认真履行相关流程和审批制度,执行工作票和操作票制度,不得擅自进行在线调试和修改,相关维护操作在测试环境通过后再部署到正式环境。对合作单位有关人员的操作,各单位要指定专人监控。(自《关于进一步强化信息安全工作的有关要求》)
10.信息系统安全审计:各单位要加强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审计工作,安全审计系统要定期生成审计报表,自动进行备份,审计记录应受到保护,避免删除、修改或破坏。(自《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办法》)
六、关于做好桌面计算机基础防护
1.内网计算机与相关外设管理:严禁将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存储设备与信息内外网和其他公共信息网络连接,严禁在信息内网计算机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严禁在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上处理、存储涉及国家秘密和企业秘密信息;严禁信息内网办公计算机配置使用无线上网卡等无线设备;严禁信息内网和信息外网计算机交叉使用;严禁普通移动存储介质和扫描仪、打印机等计算机外设在信息内网和信息外网上交叉使用。(自《出自国家电网公司办公计算机信息安全和保密管理规定》、《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办法》)
2.桌面终端管理系统管理:各单位要加强对内网桌面终端管理系统应用,确保桌面终端计算机注册率达到100%并与总部级联畅通,要加强桌面终端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终端安全情况分析与问题处置,严禁基线策略不全,关闭默认共享,杜绝终端空口令、弱口令和非法外联的情况,计划内和计划外的级联切断操作必须报总部审批。严禁私自卸载桌面终端管理系统客户端。(自《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内网计算机桌面终端系统管理规定(试行)》)
3.桌面终端安全域管理:信息内外网桌面终端安全域要要采取安全准入管理、访问控制、入侵监测、病毒防护、恶意代码过滤、补丁管理、事件审计、桌面资产管理等措施进行安全防护。(自《国家电网公司办公计算机信息安全和保密管理规定》)
4.计算机安全接入管理:各单位所有计算机及外设要统一管理,统一登记、统一配置属性参数;严禁私自修改计算机及外设的配置属性参数。各单位运行维护部门要对接入信息内外网的办公计算机IP地址进行统一管理、分配,并将IP地址与MAC地址进行绑定,如需修改要报知计算机运行维护部门,按照相关流程进行维护。(自《国家电网公司办公计算机信息安全和保密管理规定》、《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办法》)
5.内外部研发技术支持人员桌面计算机管理:各单位要加强对内外部研发技术支持人员的管理。所有在信息内网开展工作的内外部研发技术人员的计算机要安装公司统一部署的桌面终端管理系统。(自《关于印发信息安全保密专项督查情况与整改要求的通知》)
6.计算机使用人员离岗离职管理:办公计算机使用人员离岗离职,有关部门要及时报运行维护部门对其办公计算机进行涉及企业秘密信息的清理,并取消其办公计算机及应用系统的访问权限。(自《国家电网公司办公计算机信息安全和保密管理规定》)
七、关于信息设备等安全保密管理
1.移动存储介质管理:严禁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在涉密计算机和非涉密计算机及互联网上交叉使用;严禁将安全移动存储介质用于其他用途,涉及公司企业秘密的信息必须存放在保密区;严禁将安全移动存储介质中涉及公司企业秘密的信息拷贝到外网计算机。在安全移动存储介质使用过程中,应当注意检查病毒、木马等恶意代码。(自《关于进一步强化信息安全工作的有关要求》)
2.办公外设存储管理:严禁开启使用办公外设的存储功能,对于需要维修的办公外设,要确保办公外设不存有公司相关信息。(自《关于进一步强化信息安全工作的有关要求》)
3.信息设备销毁或报废安全管理:各单位要加强信息设备销毁或报废环节安全管理,确保信息设备在销毁或报废后,原存储信息不可被恢复。(自《关于进一步强化信息安全工作的有关要求)》)4.办公区域安全管理:各单位要加强办公区域安全管理,在办公区域中分离出接待区域,外来人员的访问范围要控制在接待区域,员工离开办公区域要及时清理桌面办公文件,锁定桌面终端计算机屏幕,防止外来人员接触办公区域信息处理设施及文件材料,避免未授权访问与操作。(自《关于进一步强化信息安全工作的有关要求》)
八、关于加强信息系统账号安全管理
1.投运或上线系统缺省账户管理:应用软件、系统正式投运或上线后,应指定专人进行管理,删除或者禁用不使用的系统缺省账户、测试账号,杜绝缺省口令帐号。(自《国家电网公司应用软件通用安全要求》)
2.废旧帐号管理: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废旧账号清理工作,要建立废旧账号清理制度,及时删除由于人员离职、调动等原因造成的长期废弃未用的旧账号,避免非公司人员利用废旧帐号权限而产生的安全威胁。(自《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系统口令管理暂行规定》)
九、关于加强口令规范使用
1.用户口令管理:杜绝信息系统、桌面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等用户访问账号和口令为空或相同。口令要足够强健(长度不得少于 8 位,由字符和数字或特殊字符组成),要及时更新。系统员口令修改间隔不得超过 3 个月并且不能使用前三次以内使用过的口令。用户丢失或遗忘口令,必须向相关口令管理或运维部门重新申请。(自《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办法》、《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系统口令管理暂行规定》)
十、关于加强信息系统数据备份管理
1.数据备份策略:各单位要根据各种数据的重要性及其容量,确定备份方式、备份周期和保留周期,制定确保数据安全、有效的备份策略以及恢复预案。在运系统备份需求发生变化时,要及时更新数据备份策略和恢复预案。对于关键业务系统,每年要至少进行一次备份数据的恢复演练。(自《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系统数据备份与管理规定》)
2.备份系统运行管理:各单位要加强备份系统的运行管理,对备份系统的操作要记入运行日志,操作影响到数据备份的,要通知所有相关的信息系统的业务主管部门,并履行审批手续。(自《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系统数据备份与管理规定》)
3.数据备份的存放:数据备份至少要保留两份拷贝,一份在现使用地保存,以保证数据的正常快速恢复和数据查询,另一份在现使用地外保存,避免发生灾难事件后数据无法恢复。(自《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系统数据备份与管理规定》)
4.备份存储介质管理:数据备份与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存储介质的管理,建立介质的管理制度和废弃介质的处理制度,符合有关保密管理规定,存储介质要存放在适于保存的安全环境(如防盗、防潮、防鼠害、磁性介质远离磁性、辐射性等),并有严格的存取控制,对备份了数据的存储介质要进行定期检查,确认所备份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和有效性。(自《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系统数据备份与管理规定》)
十一、关于加强病毒(木马)检测与防护
1.防病毒(木马)软件部署:各单位信息内外网必须使用企业级防病毒(木马)软件,并及时升级。严禁私自卸载统一安装的防病毒(木马)软件,同时定期组织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加强防病毒、木马的意识,严禁打开来历不明的程序和邮件。(自《国家电网公司办公计算机信息安全和保密管理规定》)
2.恶意代码检测:各单位要指定专人对网络和主机进行恶意代码检测并做好记录,定期开展分析;加强防恶意代码软件授权使用、恶意代码库升级等管理;(自《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办法》)
3.软件安全性测试:各单位要对外包开发的软件执行全面的安全性测试,严禁直接使用,关键程序要检查源代码。(自《国家电网公司应用软件通用安全要求》)
十二、关于加强信息机房安全管理
1.信息机房规范管理:严格执行信息机房管理有关规范,确保机房运行环境符合要求;严格机房出入管理,要设置机房门禁系统,要加强机房安全监控。机房中信息系统测试环境和信息系统正式运行环境要物理分离。(自《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办法》)
2.信息系统机房资产管理:严格执行信息系统机房资产管理,编制资产清单, 建立资产管理制度,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信息机房标识标准》标识规范,根据资产重要程度对资产进行标识。(自《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办法》)
3.机房配线间信息设备的安全管理:公司各单位要加强信息机房相连配电间、配线间的信息设备安全管理,有效控制接触设备人员范围,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维修、施工时误操作(误碰)信息设备而造成网络中断、设备停运等,并做好相应应急措施。(自《关于进一步强化信息安全工作的有关要求》)
十三、关于加强信息系统应急演练与处理
1.应急组织:各单位要成立各级应急领导小组,明确信息系统应急预案制定、修订以及应急处置的牵头部门或单位,落实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和权限。(自《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系统应急预案》)
2.预案编制:各单位要做好应对各种信息系统突发事件的预案准备、应急资源准备、保障措施准备和超前信息系统突发事件预想,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自《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系统应急预案》)
3.培训与演练:各单位要定期组织开展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对各种信息系统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在安全保电和重大节假日前均应开展相关的演练。(自《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系统应急预案》)
十四、关于加强信息系统合作单位信息安全管理
1.外部合作单位(人员)保密管理:信息系统外部合作单位除与公司总部签订保密协议和保密承诺书外,要与有业务关系的公司各级法人单位逐一签订保密协议与承诺书;对于由于工作原因接触公司敏感信息的非合作单位的第三方人员,如检查人员、调研人员等,也要与公司签署相应保密协议,对于其所接触资料进行登记和跟踪处理。(自《关于进一步强化信息安全工作的有关要求》)
2.外部合作单位(人员)安全管理:各单位要加强对信息系统内外部合作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通过合同、保密协议等多种方式,确保信息系统合作单位开发测试环境与互联网物理隔离,严禁信息系统合作单位在对互联网提供服务的网络和信息系统中存储和运行公司相关业务系统数据。严禁外部技术支持单位与互联网相连的服务器和终端上存储涉国网公司商业秘密文件。严格外部人员访问程序,对允许访问人员实行专人全程陪同或监督,并登记备案。(自《关于进一步强化信息安全工作的有关要求》、《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办法》)
3.合作单位“国家电网”标识管理:要加强对信息系统合作单位使用“国家电网”标识的管理,对信息系统的外部合作单位要冠以“国家电网”标识的成果必须要履行相应手续,对非公司认可的信息化成果不得标注公司标识。(自《关于国家安全部门检查营销系统研发人员计算机情况的通报》)
十五、关于加强常态安全巡检
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管理 篇6
关键词: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应急救援
中图分类号:F2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a)-0206-01
生产安全事故是指在人们生产经营活动中造成人员伤亡或直接经济损失的意外事件。也有事故发生时不伴有损失的情况,这种事故被称为险肇事故。险肇事故是很危险的,如果再次发生就有可能造成重大事故。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危险,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也总是伴随着危险。所以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普遍存在。危险是客观存在的,在不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危险各不相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也就存在着差异。对大量的事故调查、统计、分析表明,事故有其自身特有的属性,掌握和研究这些特性,对于指导人们认识事故、了解事故和预防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1 事故报告
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依照规定上报事故情况,应当同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以及省级人民政府接到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的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国务院。必要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可以越级上报事故情况[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逐级上报事故情况,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2 事故分析
事故大多属于事先没有预料的偶然发生的意外事件。因此,事故致因研究,不能在直接观察下进行,而是要在事故发生之后,通过调查分析,找出事故原因。确定事故原因是事故调查分析中最重要的环节。只有正确分析确定事故原因,才能吸取教训,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预防、控制事故的重要复发。但是,事故发生的机理往往很复杂,原因也是多种多样。有时一起事故往往有多种原因,而各种原因之间又有着复杂的关联。因此分析确定事故的原因时,应先从直接原因入手,再分析找出事故的全部原因,从全部原因中分晳找出起主导作用的事故原因,即事故的主要原因。
(1)事故的直接原因。即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属于下列情况者为直接原因: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
(2)事故间接原因,是间接导致事故的原因。即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技术和投计上的缺陷、教育培训不够或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技术知识、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3)事故主要原因,指生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属于下列情况者为主要原因: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用具缺乏或有缺陷;光线不足或工作地点及通道生产(施工)环境不良;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挥有错误;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不懂操作技术知识;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2]。
3 事故调查
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和事故损失,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依追究责任。
4 事故处理
4.1 事故调查处理原则
(1)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对事故的调查处理不仅要揭示事故发生的内外原因,找出事故发生的机理,研究事故发生的规律,制定预防重复发生事故的措施,作出事故性质和事故责任的认定,依法依责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而且也是为政府加强安全生产、防范重特大事故、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和对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这一切都源于事故调查的结论。事故的结论正确与否,对后续工作的影响非常重大。因此,事故调查处理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肃认真地对待,不得有丝毫的疏漏。
(2)“四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没有查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3)公正、公开的原则。公正,就是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既不准包庇事故责任人,也不得借机对事故责任人打击报复,更不得冤枉无辜。公开,就是对事故调查处理的结果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自关部门、机构向社会公布(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引起全社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能使较大范围的干部群众吸取事故的教训;挽回事故的影响。
4.2 责任事故与非责任事故区分
调查处理职工伤亡事故,要分清责任事故与非责任事故,主要调查处理责任事故。责任事故——是指因有关人员的过失而造成的事故;非责任事故——是指由于自然因素造成的人力不可抗拒的事故,或在技术改造、发明创造、科学试验活动中,因科学技术条件限制无法预测而发生的事故。
4.3 事故处理程序
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15日內做出批复;特别重大事故,30日内做出批复,特殊情况下,批复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时间最长不超过30日。有关机关应当按照人民政府的批复,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行政处罚,对负有事故责任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处分。事故发生单位应当按照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的批复,对本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进行处理。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4 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
由有关部门依法暂扣或者吊销其有关证照;对事故发生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有关人员,依法暂停或者撤销其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执业资格、岗位证书;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受到刑事处罚或者撤职处分的,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受处分之日起,5年内不得担任任何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参考文献
[1] 谈明华.浅谈新形势下的安全生产管理[J].青海电力,2003(4).
浅析事故信息的科学管理 篇7
(一) 为了更好的实现对事故信息进行收集, 则需要对伤亡事故情况及时进行全面报告。但在当前施工单位对事故报告存在着不认真和不严肃的问题。在企业安全生产经济考核过程中, 由于与企业安全生产息息相关, 同时又通过工伤事故指标体现出来, 这就导致部分单位为了局部利益, 对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存在隐瞒不报及延迟报的现象, 即使上报时也将重伤认作轻伤, 特别是对于一些重大事故, 如果没有伤害到人则就不上报。这就导致企业事故信息存在着失真的情况, 会对事故数据处理带来较大的影响, 而且也不能有效的将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有效的反映出来, 这就很容易导致企业领导和职工对安全管理工作存在松懈的心理。所以需要针对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安全部门要加大治理的力度, 从而把握好事故管理的各个环节。首先, 安全部门需要针对事故瞒报和迟报的问题加大处罚的力度。作为企业安全管理人员需要履行好自身的安全职责, 对事故情况进行及时准确报告和登记。对于各类伤亡事故要做到立即上报。作为企业安全部门需要对口头报告的事故进行初步登记备案, 待事故结案后再对其登记信息进行完善。其次, 在制定考核指标时需要针对历年伤亡事故统计分析和现场作业危险评价基础来进行, 确保要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从而降低隐瞒事故的现象发生。
(二) 要对所有事故都建立事故档案。长期以来在事故管理工作中都采用事后管理法, 即通过所获邓的事故信息来对事故进行统计分析, 对导致事故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查明, 实现对事故的预测预防, 从而避免事故的重复发生。在这种事故管理工作中, 对准确的信息资料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信息成为调查分析和统计分析的重要依据, 所以需要全面收集事故信息。
但在现实中, 很大一部分企业对于一些事故都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报告、登记和建档, 一些轻伤事故也没有进行调查处理, 这就导致无法全面完整的来获取事故信息, 导致在具体事故处理时会存在较多遗漏。所以对于企业的所有事故需要全面的建立档案, 将其列入到统计研究分析的范围, 同时还要进一步对事故档案进行完善, 从而获取足够的事故信息资料, 这对于对各类工伤事故的认真对待及处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能够有效的确保事故信息的真实性, 为科学统计分析提供必要的依据。
二、科学对事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事故信息
(一) 在事故信息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事故经济损失, 在日益注重经济效益的今天, 事故经济损失调查分析统计是进行安全生产决策的重要依据。科学的统计分析结果能够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明事故损失的严重程度, 从而体现“安全效益”, 使人们特别是有关领导干部更重视安全工作, 更主动、更自觉地去设法预防事故。而有些单位对事故经济损失调查分析统计工作往往不够重视, 未能按伤亡事故管理法规要求进行科学调查分析统计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判定一起事故的经济损失随意性大, 缺乏可信度与准确性、缺乏说服力。安全部门应认真对待每起事故, 在事故档案中按要求列出相关的测算统计详细材料, 并对影响大的重伤以上的事故经济损失进行追综统计, 同时定期公布事故经济损失数, 客观反映事故所造成的负效益。
(二) 科学对事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是为了能够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 同时通过统计分析, 还能够更好的揭示出事故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有利于更好的实现对事故的预测和预防。在对事故信息的统计分析工作上, 部分单位还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 重视度不够, 所采用的统计分析的方法也缺乏科学性。在目前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 需要加强对事故管理系统的开发工作, 不仅需要进一步对事故档案资料进行完善, 同时还要定期进行统计分析, 确保统计分析的科学性。在对事故原因、事故单位及事故类别等因素进行分析时需要采用数据处理方法, 从而更好的将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辨识, 对其进行及时查找, 为安全管理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三、实现事故信息资源共享
目前企业内部都使用局域网, 这对于实现事故信息资源共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企业安全部门可以利用局域网及内部宣传材料来设置事故专栏, 这样企业内的事故情况则可以定期进行曝光通报, 通过权威人士及部门来对事故原因进行科学认定, 对事故发生时所违反的具体规定和条款进行明确, 指出正确的执行和操作, 对事故处理结果进行通报, 同时还要对事故责任界限进行划清, 对事故责任者进行严肃处理, 对于各级领导的连续责任处理结果也要进行通报, 这样才能更好的触动责任者, 使其从事故中汲取教训, 实现教育全体职工的目的。而且通过对事故进行曝光, 事故单位不仅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监督, 而且所承受的压力也将不断增加, 这对于事故单位安全意识的提升, 安全管理方法的改进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事故其他单位也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育, 及时对自己生产过程中薄弱环节进行完善, 从而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
结语
企业科学管理事故信息工作中, 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安全队伍, 这样才能及时获取到全面的事故信息资料, 从而实现对事故的统计和预防预测。同时企业还需要从上到下都认识到事故科学管理的重要性, 努力提高安全人员的素质, 从而为企业管理者各项安全生产决策提供科学的信息依据。
参考文献
[1]康安平.健全制度强化督导严格核查落实责任——国家安监总局对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工作进一步作出明确规定[J].安全与健康 (上半月版) , 2010 (04) .
[2]陈立宾.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行政程序研究[J].法制与经济 (中旬刊) , 2010 (01) .
信息安全事故 篇8
目前, 我国的全民安全意识虽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还不甚理想, 尤其是在我国煤矿生产过程中, 管理层的安全意识将直接决定煤矿生产安全管理。我国煤矿事故频发, 每年约有四五千人因煤矿事故而死亡。分析前人对煤矿事故发生的原因总结和事故模式理论的研究发现其研究都是在输出结果为事故发生的前提下构建的事故致因模型, 而这并没有真正反映出最终模型结果的本质, 从而在模型的整个流程中也就存在很大的缺陷。基于此, 由事故的本质原因出发, 深入研究事故致因理论, 以双重结果为模型输出, 由因致果, 由果至因双向构建事故模式模型, 并根据实际事故分析不断细化模型, 最终实现对煤矿事故的有效控制, 改善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 进一步确保煤矿职工的人生安全。
1 我国近三年的煤矿现状
通过分析我国近三年的煤矿现状我们可以知道我国的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都在明显下降, 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2007年、2006年分别同比下降20.2%和20.1%, 但我国的煤矿现状比发达国家要严重很多, 例如2006年我国的百万吨死亡率是美国的50倍。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努力将我国的煤矿现状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见表1)
2 基于安全意识和双重责任结果的事故致因模型
2.1 煤矿事故的模式理论
事故模式理论是人们对事故机理所作的逻辑抽象或数学抽象, 是描述事故成因、经过和后果的理论, 是研究人、物、环境、管理及事故处理这些基本因素如何作用而形成事故、造成损失的理论。这就要求对事故的发生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根据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 我们确定造成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1 直接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物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环节的原因是我国煤矿事故的直接原因。引起人的不安全行为于人的素质、训练、教育等有关。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构成事故的物质基础。当他满足一定条件时, 就会发生事故。不安全的环境也是引起事故的物质基础, 主要是指:a.自然环境的异常;b.生产环境的不良。同时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促成物的不安全因素, 而物的不安全因素又会在客观上造成人出现不安全行为的条件。物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 客观上一经出现隐患, 人主观上又表现了不安全行为, 就会立即导致事故的发生。
2.1.2 间接原因
管理上的缺陷是事故的间接原因, 是事故的直接原因得以存在的条件;在煤矿生产安全管理过程中, 管理上的缺陷主要是:a.技术缺陷;b.劳动组织不合理;c.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指导或检查指导失误;d.没有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对安全隐患整改不力;e.教育培养不够, 缺乏安全知识等。这些都将间接导致事故发生。
2.1.3 本质原因
通过上述原因分析, 我们可以认识到导致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是安全意识问题安全意识不仅体现在人的身上、同时体现在管理的身上。管理的问题又是导致物的原因的关键所在, 最终我们可以将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都归结到安全意识上面, 确立了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是安全意识缺乏。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减少事故的发生, 必须将人的安全意识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2.2 双重事故结果分析
从宏观上可知由于现在的技术水平有限, 事故的发生除了可避免的一类外还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一类也就是技术水平外的事故的发生。这也就决定事故最终的归类是责任事故, 还是责任外事故两重结果, 我们将事故结果分为三类输出:责任结果, 责任和责任外交叉结果即交叉结果以及责任外结果。
2.3 事故模式模型的建立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构建如图1的模型:
3 基于上述事故模式模型的事故分析
3.1 2001年陕西省铜川矿务局陈家山煤矿“4.6”瓦斯爆炸事故
3.1.1 事故过程、人员伤亡以及事故损失
2001年4月6日四点班, 在四石门采区生产区域有4个单位, 分别是综采二队在412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出煤、综掘一队在施工总回风下山延伸、掘三队采用炮掘施工轨道下山延伸;综掘三队施工延伸皮带下山, 事故前, 由于瓦斯浓度大, 瓦斯浓度比较高, 部分职工在横川附近清理溜子、皮带。21时25分, 矿调度室值班员李继龙接到掘进三队工人尚桂岭在井下四泵房汇报, 他听到一声巨响, 井下发生了瓦斯爆炸事故。事故波及四石门轨道下山、采区总回风下山及412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等区域, 造成38人死亡, 16人受伤, 其中重伤7人, 直接经济损失136万元。下面运用提出的煤矿事故致因模型对此次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
3.1.2 直接原因
415掘进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大, 在掘进的过程中没有按《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及时采取瓦斯抽放措施, 致使工作面瓦斯时常超限。事故当班415掘进工作面的局扇没有正常运行, 造成瓦斯积聚, 并达到爆炸界限, 电气失爆产生火花引起瓦斯爆炸。
3.1.3 间接原因
a.陈家山煤矿生产区域全部集中在四采区, 而四采区下山部分在没有构成主要通风系统的情况下进行回采和掘进回采巷道, 违反原《煤矿安全规程》第118条“在准备采区时, 必须在采区内构成通风系统以后, 方可开掘其它巷道。”的规定。且生产布局不合理的集中。在新修订的《煤矿安全规程》第113条有规定。
b.415掘进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达8m3/min, 在实际工作中采用四台风机和四趟风筒为其供风, 在4月1日采用边掘边抽措施前已掘进巷道180米, 违反《煤矿安全规程》第150条关于“一个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大于3m3/min, 采用通风方法解决瓦斯问题不合理时, 应采取瓦斯抽放措施。”的规定。为杜绝此类问题的发生, 新修订的《煤矿安全规程》第128条规定:“严禁使用三台以上 (含三台) 局部通风机同时向1个掘进工作面供风。”
c.虽然按有关规定在四采区的三个掘进工作面和回采工作面安设了瓦斯监控系统, 但瓦斯监控系统不能实施超限断电, 且瓦斯传感器严重失修, 不能正确反映瓦斯的变化情况。矿井也未按《矿井通风安全监测装置使用管理规定》第25条的规定报送瓦斯监测日报。
d.矿井入井人员携带的是过滤式自救器, 违反《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第101条关于“突出矿井每一入井人员, 必须随身携带隔离式 (压缩氧和化学氧) 自救器”的规定。
3.1.4 主要原因
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矿井违反《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 管理不善, 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造成的。
综上所述, 认定这起瓦斯爆炸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
3.2 2007年8月17日山东新泰的煤矿溃水事故
3.2.1 事故过程、人员伤亡以及事故损失
8月16日至18日, 煤矿溃水事件发生前后两三天, 华源矿业集团所在地新泰市的柴汶河上游突降大暴雨, 降水量主要集中在17日凌晨2时至下午15时, 从而导致山洪暴发, 柴汶河水位暴涨并漫溢, 冲毁了约65m的柴汶河河岸。矿井迅速被淹, 湍急的水流冲击力极大, 避灾路线均被水流堵死, 要想从垂直深度达1100多米的矿井下逃生到井口, 距离是11000多米, 井深路远, 道路难行, 矿工逃生极为困难, 最后, 有170多名矿工丧生。下面运用提出的煤矿事故致因模型对此次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
3.2.2 主要原因
由于环境因素突变, 导致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河岸垮塌、溃水淹井, 最终导致事故发生。这一原因导致的是责任外事故, 属于严重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灾难。
3.2.3 次要原因
除了自然灾害, 另外一个导致事故的因素是华源公司接到险情汇报后, 在调度室指挥的矿井负责人对溃水淹井灾害认识不足, 未及时做出停产撤人命令, 延误了人员撤离时机, 致使部分有望逃生人员未能及时撤离。这一原因是安全意识导致的管理方面的缺陷, 最终导致的是责任事故。故应对相关负责人进行惩处。
综上所述, 该溃水事故应被认定为责任于责任外的交叉事故。
4 结论
在事故模式理论基础上, 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系统、层次性的分析, 构建了我国煤矿事故模式模型, 这是的创新之处。根据模型, 认为煤矿生产过程中安全意识是导致我国煤矿事故不断发生的本质原因。安全意识影响着煤矿职工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的缺陷, 其中管理的缺陷与物的不安全因素共同构成引发煤矿事故的隐患。同时,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隐患是导致事故的发生直接原因。另外, 环境因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通过对两起典型煤矿事故案例进行分析, 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
摘要:首先分析了我国煤矿安全现状, 并在前人对我国事故模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构建了更实际的煤矿事故致因模型, 基于安全意识和双重责任结果明确了导致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本质原因。并运用该模型对两例煤矿事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验证其适用性。
关键词:安全意识,责任事故,交叉事故,煤矿事故致因理论
参考文献
[1]韩斌君, 俞秀宝.我国煤矿安全事故致因研究[J].煤炭工程, 2006 (, 9) .
[2]林柏泉.安全学原理[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6.
[3]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中国安全生产年鉴, 2005-2006[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从安全事故原因谈安全监管模式 篇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安全生产是民生大事,一丝一毫不能放松,要以对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天津港“8·12”事故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公共安全不是小事,企业必须加强安全发展,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查找安全漏洞,改变重特大事故频发的形势,保护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
现阶段国内拥有世界上先进的生产设备与技术,政府也建立了严格的监管体系和较为完备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然而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2016年以来,全国共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23起,死亡和下落不明348人。湖南发生1起特别重大事故,天津、山西、辽宁、吉林、浙江、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新疆16个地区均有重大事故发生。道路运输业发生1起特别重大事故、5起重大事故,占今年以来重特大事故总量的26.1%。煤矿发生6起重大事故,占今年以来重特大事故总量的26.1%。水上发生5起重大事故,占今年以来重特大事故总量的21.7%。
1 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原因
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论,认为尽管伤亡事故可能在某瞬间突然发生,却是一系列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海因里希认为当一个企业有300起隐患或违章,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另外还有一起重伤或死亡事故。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都可能是事故的直接原因。
2016年4月22日,江苏德桥仓储有限公司组织承包商对油品罐区二号交换泵房进行检修,在焊接作业时引发泵房及附近油品管线着火,造成泵房上部管廊坍塌,泵房南侧存有1 300余吨汽油的2401号储罐和残留少量汽油的2402号储罐内油品沿损毁管道外泄并燃烧。经调查,该公司组织承包商在交换泵房进行管道焊接作业时,未按照公司动火作业规程,进行可燃气体分析,清理作业现场地沟内的油品,电焊明火引燃作业现场地沟内的油品,火势迅速蔓延,是导致火灾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2016年8月16日,甘肃省张掖市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西沟石灰石矿安排9人在斜坡道底部破碎硐室进行维修作业时,因斜坡道上部外包施工单位采用气焊处理冒顶作业,导致充填竹跳板、草垫和原木混合材料着火产生浓烟,造成9人中毒窒息死亡,企业盲目施救,又造成3名救援人员死亡、16人受伤。该起事故暴露出企业动火作业安全管理不严格,入井人员未按规定携带呼吸自救器,事故发生后未及时报告、现场应急处置不力、盲目施救,矿井通风管理和外包施工队伍管理混乱等突出问题。
依据海因里希法则分析以上两个案例及近年的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人的行为和企业自身管理因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2 对生产安全事故原因认识的变化影响着监管模式的发展变化
随着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逐步发展,在国际上形成了管控型监管和合作型监管两种不同的模式。管控型监管模式,是政府一元主导,通过制定详细的法律法规命令,要求企业采取什么样的技术手段进行自身安全管理,依赖严格执法确保实施;合作型监管又称协同型监管模式或罗本斯模式,这种理念最早是由英国罗本斯报告[1]提出的,强调通过政府和企业及其他责任主体的有效合作来实现监管。
罗本斯模式是英国罗本斯委员会对当时英国职业安全健康状况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后,在1972年的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此前英国人普遍认为物理层面的问题和法律法规的不足是导致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故而采用了管控型监管模式。这种模式使企业产生依赖政府、消极守法的心态,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政府依据法律法规命令企业做很多具体事项,致使企业普遍认为安全不是自己的直接责任,而是政府的责任[2]。
根据罗本斯委员会的调查结果,员工及企业的安全意识淡漠,对安全健康问题的重视不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因素,而不是物理条件不足。
我国安全监管模式还是属于传统的命令控制型。随着对安全事故原因的深刻分析。政府不再是直接管控者,而更多承担起构建者的角色,构建起个人和企业的主体意识和能力。
3 构建罗本斯模式的努力方向
3.1 树立“大监管”理念,从意识上转变狭隘的“政府监管”
“大监管”理念要求非政府组织不仅要履行责任,还要成为监管主体。狭义上,政府是唯一监管主体,安全监管即是政府行为。然而,监管主体可以是多样性的,不仅是政府,可以是专业性技术服务组织、行业协会、甚至是企业及个人。监管手段也可以多样化。专业性技术服务组织对企业进行技术层面的监管的服务。行业协会、企业也可以进行自我监管。
“大监管”理念充分调动其他非政府组织的积极性,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进而改变政府“单枪匹马”的局面,与政府共同监管,真正实现全社会齐抓共管。
3.2 进一步推进分级监管制度
分级管理制度将企业按照风险大小、地域及安全管理水平分级采取的不同的监管手段。对企业实施差别待遇,激励企业主动积极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根据新安全生产法的相关法律条款规定,坚持行业(职能)优先、属地为主、科学评定、分类指导、动态管理的原则,开展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监管。建立监管等级要实事求是,以企业自身情况相符合;分级评定过程中标准统一,程序合法,运行透明;监管部门分类监管要松紧有度,惩奖分明。
3.3 继续强化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根本是消除安全隐患,重点是加强防范,关键是责任落实。生产经营单位要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行“一岗双责”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承诺制度,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并完善安全生产奖惩机制。
企业要加强自身安全基础管理:狠抓制度建设,提升基础管理水平;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人员安全素质;推进标准化建设,强化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危险源管控,加强应急处置能力。
“论立于此,若射之有的也,或百步之外,或五十步之外,的必先立,然后挟弓注矢以从之。”目标必须先确立,然后才可以弯弓搭箭对准目标射击,这就是有的放矢。我们分析所有的事故原因无非是人的疏忽和企业管理缺陷,找对症状,采取监管改革,由管控型向合作型转变。个人认为政府监管应重在激发其他社会主体的责任、意识和能力。从“大监管”理念、分级管理制度和企业主体责任方向做出政府构建角色的第一步。
摘要:依据海因里希法则分析今年安全生产事故的原因,发现事故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的行为和企业自身的管理因素。对生产安全事故原因的认识的不断变化造成了对政府监管模式的推动。
关键词:安全事故原因,罗本斯模式,安全监管
参考文献
[1]刘亮.论罗本斯报告对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立法的借鉴意义[C].江苏省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参会论文,2009:212.
室内燃气安全事故剖析与安全对策 篇10
关键词:户内燃气事故,CO中毒,爆炸
1 前言
随着城市燃气的快速发展、供气范围的不断扩大、用户数量的增长, 与燃气有关的各类风险因素不断增加, 用气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户内燃气事故屡有发生, 且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事件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这一状况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为了有效的防止户内燃气事故的发生, 改变燃气安全管理多注重“事后过程”, 缺少预见性的现状, 有必要对户内天然气事故的原因、规律、危害进行分析, 并找出安全隐患与户内事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实施户内天然气风险评估, 并逐步建立燃气风险管理体系, 使安全管理从事故一调查一整治一再事故的事后处理的被动循环, 改变为事先分析、预测、主动防范及控制分析的管理, 从而最终保证燃气企业的安全管理朝着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使燃气事故及造成的危害控制在最低程度。
2 室内燃气安全事故的特点及其类型
2.1 室内燃气事故的特点
2.1.1 突发性。
燃气事故发生往往都很突然, 根本意识不到, 这使得居民用户不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地的防范。
2.1.2 危害性。
燃气事故发生后, 不管是中毒还是发生爆炸, 都会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 尤其是发生爆炸时损失巨大。
2.1.3 社会性。
燃气泄漏会污染空气、水源;发生爆炸事故不仅造成用户自己的财产损失生命安全, 还会影响邻居的财产损失生命安全。
2.1.4 复杂性。
燃气事故中的火灾、爆炸及中毒, 往往还伴随着机械伤害、腐蚀伤害、高温灼伤等, 给救治伤员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2 室内燃气事故的类型
2.2.1 CO中毒。
引起CO中毒的起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工煤气泄漏引起的。由于人工煤气中含有CO, 泄漏后极易引起CO中毒;二是燃气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含有的CO未排出室内, 在室内大量积聚, 引起CO中毒。
2.2.2 燃气爆炸。
燃气与空气或氧气混合, 当燃气达到一定浓度时, 就会形成有爆炸危险的混合气体, 这种气体一旦遇到明火就会发生爆炸。爆炸的破坏力与混合气体的体积、浓度和房屋结构有关。爆炸造成的损失与破坏的主要原因在于产生的高温、高压和冲击波。
3 事故原因分析
3.1 燃气用户灶具连接胶管过长、老化和脱落。
一般, 灶具连接胶管不能超过2m, 中间不能有接头, 不能直接穿墙, 穿墙必须加钢套管, 胶管套入燃气管道和燃具接口后应用喉箍紧固, 凡使用超过两年以上的胶管必须更换新的胶管。用户在使用燃气过程中, 胶管过长, 可能会造成气体压力不足, 点不着火;胶管管径过大, 容易脱落, 造成燃气泄漏, 引起爆炸或中毒。胶管长期处于温度较高状态下工作, 极易老化、龟裂, 发生倔气, 不经常对胶管进行检查并及时更换老化胶管, 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3.2 燃气燃烧不完全产生CO。
对于嵌入式灶具, 进风口被封闭在橱柜内, 容易造成燃烧不完全;对于燃气热水器来讲, 同样会由于室内空气量不足造成燃烧不完全, 使室内积聚大量的CO, 造成中毒事故。直排式热水器将烟气直接排入室内, 烟气中的CO极易造成用户中毒。
3.3 燃具没有安装熄火保护装置。
部分燃气灶和燃气热水器没有安装熄火保护装置, 当燃气火焰由于自然因素熄灭时或者由于用户没有关好燃具阀门时, 会造成燃气泄漏, 遇到明火, 引起爆炸事故。
3.4 私自拆、改燃气设施。
《城市燃气安全管理规定》 (建设部10号令) 第26条规定, 使用燃气管道设施的单位和个人, 不得擅自拆、改燃气设施和用具, 并不得擅自抽取或采用其他不正当手段使用燃气。有些用户出于家庭装修的需要, 把燃气管道、燃气表等设施私自改变位置, 容易使管道连接不好, 造成漏气;把燃气设施进行隐蔽包装, 在燃气发生泄漏时不易察觉, 也会引起安全事故。部分用户为了盗气, 拆下燃气表, 直接将胶管连接到供气立管, 遇到燃气部门检查, 再临时接上燃气表, 很容易造成燃气大量泄漏, 危及燃气用户及相邻住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3.5 违反规范安装燃气设施。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GB50028-1993) (2001版) “燃气应用”中规定, 室内燃气管道不得穿越易燃易爆的配电间、烟道、进风道等地方;燃气管道严禁引入卧室, 立管不得敷设在卧室、浴室或厕所中;用户计量装置宜安装在非燃结构的室内通风良好处, 严禁安装在卧室、浴室、危险品和易燃物品堆放处。违反以上规定安装燃气管道和计量仪表, 会留下安全隐患。一旦燃气泄漏, 将不能及时排到室外, 造成爆炸或中毒事故。
4 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4.1 存在问题
燃气的户内安全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 燃气企业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我们还应注意到燃气安全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素质水平。就目前户内燃气安全形势而言, 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 燃气法规、标准建设亟待加强和完善;企业、用户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有待进一步明确;燃气器具安装市场的规范以及安全装置的推广应用和后期维护保养都缺乏相应的规范化管理;一些用户的安全和责任观念淡薄;受员工素质和用户配合程度的影响, 燃气企业在户内安全检查的质量和效果上还存在差距;燃气企业对燃气户内安全问题缺乏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缺少完整的事故统计资料等。
4.2 对策建议
4.2.1 加强宣传教育
室内燃气事故不断发生, 很重要的原因是用户缺少安全意识, 对于能引起燃气安全事故的隐患不知道或者没有在意。如果用户能清楚知道引起燃气安全事故原因, 经常检查室内的燃气设施, 可以大幅度减少燃气事故。因此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技术, 还应积极开展燃气安全进社区、进学校的等活动, 以进行燃气安全、防护、救护等知识的宣传教育, 要将燃气安全知识印发到千家万户, 做到家喻户晓, 及时发现解决室内各种影响安全用气的因素。除此之外针对户内燃气事故的季节性特点, 实行安全提示和警示, 加强用户安全防范意识。
4.2.2 加强对居民用户燃气设施的检查
燃气供应企业必须建立安全检查制度, 定期对用户的燃气管道设备进行检查, 并进行维修维护, 发现问题应协调用户及时解决, 防止由于解决不及时出现安全事故。唯有如此才能及时把燃气管道的先天性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4.2.3 加强燃气安全事故法规的建设
首先应该明确燃气供应商和用户对户内燃气设施的管理界限;明确燃气供应商和用户的安全管理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及相应的责任人。比如燃气供应商应保证燃气的质量和户内设施的完好;用户应购买合格的器具和软管并按规定的使用期限进行更换。其次推行和完善燃气具安装及维修许可制度, 规范安装维修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行为, 以保证安装维修质量和使用安全。
4.2.4 积极推广安全保护措施
有些事故隐患用户可能很难察觉, 可以采用一些高科技产品, 确保用户的安全。例如对于使用燃气热水器的用户, 热水器处应具有熄火保护装置和不完全燃烧保护装置, 应采用强制排风式热水器, 及时把烟气中的CO排到室外, 避免造成中毒事故。还可以安装燃气浓度检测报警器和自动切断装置来确保室内用气的安全性。
5 结束语
户内燃气事故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 因而在解决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有思想意识、管理方面的问题;有工程质量、经济与技术方面的问题;也有企业宣传服务方面的问题;还有用户使用方面的问题。总之, 燃气的户内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技术、管理和法律等诸多方面。所以, 要解决好户内安全问题就需要燃气用户、企业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浅谈电梯安全与事故 篇11
【关键词】电梯;安全;事故
1.电梯是安全的
电梯是高层建筑不可缺少的垂直运输工具,长期地频繁的载人或者货物在空间上上下下的运行,必须有足够的安全性。为了确保在运行中的安全,它即有一套机械安全保护装置,还有一套精准的电气安全保护装置,两者结合,共同组成了完善的电梯安全保护系统,充分保障了电梯的安全;同时电梯作为一种特种设备,有一系列的国家安全标准和安全规范,为电梯的安全运行又多了一份法律途径的保护。
1.1电梯是一种高安全系数的机电设备
为保证电梯安全使用,防止一切危及人身安全的事故发生,垂直电梯设计有一套主要由限速器、安全钳、缓冲器、端站保护装置、门联锁装置、门安全保护装置、停电应急装置、称重装置、报警装置、等组成的安全保护系统。(1)限速器:能反映电梯实际运行速度,当电梯速度超过允许值时,能发出电信号及产生机械动作,切断安全回路或迫使安全钳动作,安装在机房中;(2)安全钳:能与限速器产生连动,以机械动作将轿厢强行制停在导轨上,安装在轿厢或对重的两侧;(3)缓冲器:当轿厢或对重撞击底坑时吸收能量,保证轿厢安全制停,有弹簧式及油压式之分;(4)端站保护装置:一组防止电梯超越上、下端站的开关或强迫换速装置,能在轿厢或对重碰到缓冲器前,切断控制回路或总电源,使电梯安全制停;(5)门联锁装置:当电梯的安全窗、安全门、层门或轿门未关闭,以及层门或者轿门关门不到位的状态下,门联锁装置动作,曳引机不启动,电梯不能运行;(6)门安全保护装置:当轿厢出入口有乘客或货物时,停止关门并反向開启,避免夹人及其人身伤害,目前常用的有光幕和安全触板;(7)停电应急装置:停电时使轿厢慢速移动,就近平层,开门放人;(8)称重装置:电梯超载时,发出报警信号,电梯开门,停止运行;(9)报警装置:电梯应故障停止运行,电梯司机与乘客能有效的向外界求援;电梯技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其安全保护的技术也日臻完美,目前的电梯都设有完善的安全保护系统,以防止任何不安全的情况发生。所以,我们对电梯的安全应该是抱有十足的信心的。
1.2电梯安全运行的法律保障
电梯作为特种设备,为防止发生使用人员、电梯维护或紧急操作相关的事故的危险,从保护人员和货物的观点,我国制定有乘客电梯和载货电梯的安全规范GB7588-2003 《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为电梯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该规范也为设计人员提供了相关设计准则,为后期电梯的安全运行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GB7588-2003 《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中对电梯的安全保护系统提出的严格的设计规范要求,进一步提高了电梯的安全性。另外在GB7588-2003 《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第9.2.2节要求电梯悬挂系统的安全系数不得低于12,这样的安全系数要求远高于普通机械设备的安全系数2-3要求,这一点也充分说明了电梯本身是安全的。
为了实现电梯本质上的安全,欧洲标准化委员会于2009年发布的EN81-1:1998/A3:2009,增加了轿厢意外移动保护的要求。即要求:电梯应具有一种装置以阻止轿厢在层门不在锁紧位置和轿门门锁不再关闭位置情况下,由于轿厢安全运行所依赖的驱动主机或驱动控制系统的任何单一元件失效引起轿厢离开层站的意外移动,电梯应具有防止该移动的装置。 从2012年1月起,投放欧盟市场的所有电梯必须配备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这将进一步提高电梯的安全性能。国内已经对GB7588标准进行了修订,即将颁布实施。另外,我国颁布的还有GB/T 10058-2009《电梯技术条件》、GB/T 10060-2011《电梯安装验收规范》、TSG 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等法律规范以保证电梯安装及运行的安全。
2.电梯事故分析和预防
电梯作为特种设备,尽管国家出台有各种安全规范标准,从设计制造到安装,严把电梯质量关,预防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使用者安全意识淡薄,维保单位对设备的维护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事故频频发生,甚至呈现上升趋势。
2.1电梯事故的分析
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电梯300.93万台, 共发生电梯事故70起。按照事故发生形态分,人员坠落46起,人员挤压、剪切19起,碰撞5起。按照发生环节分,使用环节48起,安装改造环节13起,修理环节9起。事故原因中,安全附件或保护装置失灵事故35起;违章作业或操作不当事故25起;管理不善事故10起。
电梯事故的种类按发生事故的系统位置,可分为门系统事故、冲顶或蹲底事故、其他事故。据统计,各类事故发生的起数占电梯事故总起数的概率分别为:门系统事故占80%左右,冲顶或蹲底事故占15%左右,其他事故占5%左右。门系统事故占电梯事故的比重最大,发生也最为频繁。电梯事故的种类按发生事故的系统位置,可分为门系统事故、冲顶或蹲底事故、其他事故。门系统事故之所以发生率最高,是由电梯系统的结构特点造成的。因为电梯的每一运行过程都要经过开门动作过程两次,关门动作过程两次,使门锁工作频繁,老化速度快,久而久之,造成门锁机械或电气保护装置动作不可靠。若维修更换不及时,电梯带隐患运行,则很容易发生事故。冲顶或蹲底事故一般是由于电梯的制动器发生故障所致,制动器是电梯十分重要的部件,如果制动器失效或带有隐患,那么电梯将处于失控状态,无安全保障,后果将不堪设想。要有效地防范冲顶事故的发生,除加强标准的完善外,必须加强制动器的检查、保养和维修。
2.2电梯事故的预防
电梯事故的发生有时看似偶然,其实有其必然性。电梯事故有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掌握其规律,事故是可以预防的。比如坠落事故,许多事故类型、发生原因都基本相同,都是在层门可以开启或已经开启的状态下,轿厢又不在该层时,误入井道造成坠落事故,如能吸取教训,改进设备使其保持安全状态,可杜绝此类事故的发生。预防电梯事故的根本是要做好教育、技术和管理3个方面的工作。
(1)教育工作是指通过教育和培训,使操作者掌握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目前实施的电梯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办法,就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知识更新教育也是培训内容之一。
(2)技术工作是指对电梯设备、操作方法等在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保养、使用的过程中,从安全角度应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有:执行国家专业标准,满足安全要求;产品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提高安装质量,坚持验收、试验标准和检验标准;安装维保人员有完好的安全装置和防护装置;做好维修保养工作,及时消除设备缺陷,对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部件或电路,及时予以技术改造,使之符合安全要求。
(3)管理工作是指国家和地方行政管理部门制订和颁布的有关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企业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都必须予以认真贯彻执行。建立、健全安全工作管理机构,明确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使作业人员了解、掌握、执行标准;制定安全计划、开展安全活动,对电梯事故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3.结束语
面对不容乐观的电梯安全形势,必须加大公众的电梯安全教育,提高电梯安全使用意识,将事故率降到最低。 [科]
【参考文献】
[1]吴国政.电梯原理·使用·维修.电子工业出版社.
建筑安全事故形成原因 篇12
直接原因:
人、物、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直接原因是指物、环境以及人的不安全状态的原因。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机械、设备老化不良, 材料质量不合格等。它们构成了施工中的隐患和危险源, 当满足一定条件时就会转化成事故。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包括自然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工作环境的不安全状态。自然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会增加施工难度, 工作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会引起工人的情绪变化, 增加其疲劳强度, 这些都使得事故发生的几率增大。人的不安全状态通常是指工人生理状态不稳定或处于病理状态, 也包括工人的技能不熟练、知识水平不够, 甚至还包括工人的性格是否适合本职工作。这些因素都会引起工人大脑意识水平的变化从而影响其正常反应, 造成建筑事故。
间接原因:
建筑安全管理缺陷和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的不健全
建筑安全管理缺陷包括技术缺陷、劳动组织不合理、防范措施不当、管理责任不明确等。比如:劳动组织不合理会造成施工场地狭小、相互干扰, 从而引起交错事故的发生;管理责任不明确进一步可以分为承包商责任不明确和业主责任不明确。对于承包商责任不明确, 虽然《建筑法》明确规定承包商必须为工人投保, 但投保只是转移了承包商安全管理的风险, 并没有实质上减少建筑工人作业的风险, 相反却削弱了承包商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淡化了承包商的责任;对于业主责任不明确, 主要体现在业主只关心工程投资、质量、进度等问题, 经常要求施工单位抢进度、赶工期而忽视施工单位人员的安全状况, 而一旦出了事故, 业主却一点责任都不承担。这些因素均为建筑安全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基础原因:
教育、体制及社会原因
基础原因包括教育原因、体制原因以及社会原因, 总体上涉及经济、文化、学校教育、民族习惯、社会历史、法律等方方面面。比如教育原因, 建筑工人的受教育程度在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工人中都是很低的, 具体到我国, 由于大量农民工的存在, 这个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虽然《建筑法》明确规定要对工人进行安全教育, 但是, 实践中某些管理人员往往忽视或者不情愿花钱进行安全教育工作, 或者只是将安全教育走走过场, 使建筑安全培训不能彻底实行, 最终导致工人缺乏必备的安全施工知识而引发安全事故。
_2012年, 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487起、死亡624人, 比去年同期事故起数减少102起、死亡人数减少114人, 同比分别下降17.32%和15.45%。 (《2012年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情况通报》)
【信息安全事故】推荐阅读:
2023安全信息及事故报告制度09-14
信息化档案信息安全11-06
浅析基于信息安全企业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安全论文计算机论文11-13
安全信息11-03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07-06
信息安全计算机安全11-10
信息安全风险07-16
文档信息安全07-21
信息安全防御05-13
安全信息工程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