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价值(通用12篇)
信息安全价值 篇1
1 电力信息安全系统的整体结构
构建电力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目标是完善电力信息安全管理机制, 强化电力信息的管理和控制手段, 加强电力信息的安全和保密工作, 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根据电力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分析, 它包括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技术体系和系统组织运行等。其中管理系统主要有安全管理制度、管理组织、人事管理、系统管理与运行等;技术系统包括网络的系统安全、OSI安全技术、审计、系统密钥、安全管理等;组织系统包括机构、岗位、人事组织等内容。电力信息安全系统的能够确保系统的完整性、机密性、安全性、兼容性等, 能够有效的的实现主体对电力信息的管理和控制。
2 系统技术方案
2.1 研究目标
建设一个全方位、集中式的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监管平台, 集中采集各类分散安装的主机、网络设备、安全设备的安全信息和事件记录, 进行关联性分析、优先级判断和可视化展现, 对企业信息安全状况 (物理安全、边界安全、应用安全、终端安全等) 进行全局性、局部性的风险评估, 对安全策略和配置进行统一协调, 对安全信息和安全事件迅速、准确地做出响应、处理和统计。
2.2 系统技术要点
(1) 基于异构模式的监控信息采集平台。通过Agent、SNMP、WMI、Telnet等多种数据采集方式对各种防火墙、交换机、路由器、操作系统、应用系统等日志进行收集, 实现对IT基础架构日志的全面掌控, 同时对收集的日志进行标准化和格式化。
(2) 构建IT资源运行模型库, 智能分析资源运行状态。系统可以根据采集到的数据, 生成一个资源运行模型库, 并将实时采集的数据与模型库对比, 变化超过预订范围即产生报警。
(3) 通过对通信包数据的检索、智能分析, 准确定位运维问题设备。
(4) 通过对运维数据包的中转, 控制运维人员对服务器、网络设备等资源的访问, 并在访问过程中记录相应的操作, 以备日后审计, 实现对运维人员操作的控制、监控、审计。
(5) 使用Shark工作流引擎, 串联运维工作的各项环节, 实现IT运维规则联动。
3 主要功能
3.1 信息安全事件集中采集
(1) 信息采集:采集来自不同设备的事件记录 (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防病毒软件、网络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及其它应用程序等) 后, 进行日志分析、事件优先重要性分析及可视化呈现, 是所有安全信息处理的中枢。
(2) 报表服务:基于不同设备类型日志定制实现不同展示方式的报表。特别是合规性的报表。
(3) 日志库管理:系统将采集来自不同设备 (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防病毒软件、网络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及其它应用程序等) 的各种格式的事件记录, 通过统一的格式转换存储到日志库中。
(4) 日志文件下载:FTP日志下载功能, 可以方便的从FTP服务器上下载日志文件到系统所在服务器上的指定位置, 方便值班人员的查询、浏览、管理重要日志文件。
3.2 信息安全事件日志分析
作为通用事件日志存储库分析中心, 分析所有企业的事件数据, 这些数据进而又用于检测威胁、快速排除故障和简化合规性监控。安全事件日志分析系统可以分析所有企业日志数据, 同时提供压缩的、低耗高效和自管理的日志存储库。
(1) 全网日志的集中分析评估:通过综合日志审计系统实现了对网络中的不同类型安全设备 (如防火墙, IDS、AV等) 、网络设备 (如路由器、交换机) 、操作系统 (如Windows、Linux、Unix) 等多种产品及系统的日志数据的分析, 支持对不同格式日志的统一的格式转换和分析, 省去了管理人员以前的单一、逐类进行日志信息分析的模式。
(2) 全网业务合规管理:综合日志审计系统具有对网络内的非法攻击、病毒爆发、违规外联等事件进行综合汇总分析, 从而了解全网中的安全与业务合规状况。
(3) 统计图例管理:根据时间段、监控对象、统计单位 (分钟、小时、天) 等条件统计的统计结果, 将监控对象的性能数据以曲线图的方式展现出来。
(4) 深层次的数据挖掘分析:采用了先进的数据挖掘分析技术, 从收集到的大量数据当中进行深层的数据挖掘, 该技术融合了数据库、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统计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技术, 从而提取出一些隐含的、潜在的有用信息来为决策系统服务。
(5) 报表定制和发送功能:为用户提供自定义报表功能, 客户可通过简单灵活的定制方法定义日报、周报或者月报, 报表内容包括状态统计报表等, 展示形式包括饼图、柱状图等, 不同类型的报表可以定制不同的统计方法, 以邮件的形式按照设置的制表时间自动发送给定义的报表接收人。
(6) 存档和报告事件:日志分析系统能从分布式的Windows和UNIX主机, 路由器, 交换机收集事件日志或系统日志。日志将被自动存档, 并立即生成报表以显示网络重要的系统信息, 直观地呈现主机的重要事件和所有事件相关的进程等信息。
3.3 信息安全事件报警
本系统提供图形化报警提醒界面, 如果某个特定的区域发现符合报警条件的情况, 则产生告警。并且将报警信息相应的图形显示为红色扩散状的小球, 以提示管理人员问题点所在, 管理人员可通过网络平面图直观查看网络运行情况。当点击相应的红色小球, 则显示具体的报警信息, 同时可以进入详细页面查看原始日志和标准化后的报警日志。
3.4 运维流程管理
将传统工作模式中的工作流程固化到系统中, 通过电子化的审批模式, 将运维工作进行规范和优化、达到工作量化、电子自动化、流程可控、办事透明、降低成本的效果、帮助企业实现高效管理。
3.5 信息安全事件定位取证系统
从安全信息的来源入手, 对各种安全信息进行集中分析, 从而有效地发现安全问题, 包括攻击、故障和安全事件, 并通过事件和攻击痕迹, 向管理者阐明当前IT环境的安全状况;同时安全信息监管还包括对安全信息原始数据的保存, 为今后的取证准备了必要条件。
3.6 与信息安全设备联动
通过集成的远程管理接口, 实现与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设备的联动。
摘要:随着电力在企业与生活中的应用, 电力信息安全成为电力系统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信息安全的负面影响已渗透到电力企业生产的多个方面, 对电网的安全、稳定、优质的运行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构建安全、稳定的电力信息管理系统是在必行。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安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永军.浅谈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16) .
[2]陈晨.电力电子技术发展动向与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3 (09) .
[3]程鹏飞.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探析[J].科学之友, 2013 (04) .
信息安全价值 篇2
近年来,萍乡市立足实际,通过深入组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突出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引导人们立德行善,弘扬文明新风,逐步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叫响做实、落地生根。
一、接地气,抓好宣传阐释。从机关干部、致富带头人、道德模范、文艺工作者等群体中挑选人员,组建宣讲队伍,运用“理论+文艺+互联网”的融合形式,广泛开展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宣传阐释。通过开展“萍乡人讲身边故事”“我与文明创建”“十九大百姓大宣讲”等2860多场富有特色的宣讲活动,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学习,深入浅出讲好核心价值观“24字”的基本价值理念,凝聚“最大公约数”。
二、树榜样,注重典型引领。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推动“好人文化”建设。萍乡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从最基层的“平民英雄”评起,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事迹宣传、点赞、评议活动,逐级推选“最美萍乡人”“江西好人”,并在此基础上,推荐参评“中国好人”。自活动开展以来,共有56人荣登“中国好人榜”,60人获评“江西好人”。用市民身边的善举启迪市民,用群众身边的故事教育群众,让干部群众在参与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有效提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提素质,开展志愿服务。切实加强志愿服务阵地建设在全市公园广场、公交场站、窗口单位设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300余个,新建留守儿童守望之家50余个,并成功打造了中国首个中国雷锋文化博物馆。组织、指导开展了“让公园更文明”“春运志愿行”“爱心送考”和文明交通劝导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仅2017年,全市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000多场,直接间接参与的志愿者12万多人次,切实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小城大爱好人多”现象日益显著。
放大信息的价值 篇3
1899年7月3日晚上,广播里播出了一条消息,说联邦政府的海军在圣地亚哥将西班牙的联合舰队消灭了。很多人都听到了这条消息,但没有人去思考这条消息背后隐藏着的价值,只有巴鲁克听到这条消息后立即跳了起来,因为他知道,这条消息就意味着美西战争将要结束了,而因为美国的胜利,股票将大涨特涨。7月3日是星期天,7月4日是星期一,正规的证券交易所星期一是不营业的,但私人证券交易所营业,他马上想到,如果能在证券交易所营业之前大量买进股票,那么自己就会狂赚一把。想到这里,他就立即行动,火速赶往自己的办公室。但在那个年代,只有火车能跑长途,可火车晚上又不运行,他没有退缩,而是大胆地包了一列专车,终于在天亮前赶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将股票大量买进。后面的事情就可想面知了,他一下子就成了百万财富的拥有者。
亚默尔是美国亚默尔肉类加工公司的老板,他有个习惯,就是每天上午10点准时到办公室看两个小时的报纸。1875年春天的一个上午,他又像往常一样来到办公室看报纸,一条只有一百多字的消息一下子引起了他的注意,消息说墨西哥最近发生了疑似瘟疫的病例。他立即叫了起来,因为他想到,如果墨西哥真的发生了瘟疫,那么就会很快传染到美国的加州和德州,这两个州是美国的畜牧业基地,如果这里发生瘟疫,整个美国的肉类供应就会紧张起来,肉价就会飞涨。他立即派出了由医生和专家组成的调查组去墨西哥进行实地调查。几天后,调查组发回电报,告知那里真的发生了严重的瘟疫。得到这个消息后,亚默尔立即筹措了大量资金收购了加州和德州的所有肉牛和生猪,并把它们运到了遥远的美国东部。三个星期后,瘟疫就从墨西哥传到了美国西部包括加州和德州在内的几个州,美国政府下令这几个州的所有牲畜及食品都不得外运。因此,正像亚默尔所预言的那样,美国的肉价暴涨,亚默尔及时将他囤积的肉牛和生猪高价售出,在三个月的时间内,他就因此赚了900万美元。
上述两条消息,当时听到的人何止千百,但只有巴鲁克和亚墨尔能敏锐地看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从而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在短时间内创造了财富的奇迹。成功,有时真的很简单,只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信息的眼睛,并放大信息的价值。
(责编 穆 伙)
信息安全价值 篇4
笔者以为,该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但对有些观点不能认同,并认为部分论述有进一步完善之处。因此,针对“消除不确定性”提出与张教授不同的观点,并进一步补充自己对信息意义和信息功能的思考,下文所述中信息价值、意义和功能的含义均和《新论》一致。
一、对信息“消除不确定性”的思考
张教授认为信息对人类活动的价值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信息不仅可以消除、减少不确定性;也可以产生、增加不确定性。由此,认为这种传统的信息理论只说出了事情的一半[2]。可以看到,张教授把消除不确定性理解为直接替我们决策和行动减少、消除不确定的东西。这种理解过于狭隘,并导致否定了“消除不确定性”在认识信息这一事物中的巨大意义。
1.准确理解“消除不确定性”的含义。这一理论最初产生于通讯领域,含义是信宿(主体)使用信息后对信源(客体)的认识由 “不确定的状态”转变为“相对确定状态”,要注意,这并不是说认识由“非真理性状态”转变为“真理性状态”,这两者显然不同。我对前者有两层理解,狭义上,指在通信过程中信息的接收使主体消除了对该信息本身的不确定性,即由不知道该信息的状态变成知道该信息的状态;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信息“增加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或改变了主体认知状态(并未指出得到或改变的认识正确与否),即信息具有形成、改变我们对事物认识的价值,众所周知, 没有信息就没有认识,没有信息我们就无法确定任何东西。后者则指主体通过真实信息消除了错误认识,主要是强调真实可靠的信息具有直接为人们行动提供依据的价值。由上述可见,这其实是在两个维度上讨论信息问题,张教授把“消除不确定性”当做直接为决策提供依据,把“不确定性”的减少理解为真理性认识的获得,从而认为“消除不确定性”是真实信息而非所有信息的价值, 导致片面否定了这一传统理论。
2.全面看待“消除不确定性”的重要意义。张教授在文中也提到上述类似观点,但却认为这种对“不确定性”的理解无益于人类实践,因此是无意义的废话和文字游戏,这一点不敢认同。一方面,任何信息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即便是虚假的、互相矛盾的信息,也是歪曲地反映事物本质,主体仍可以利用它消除对客体认识上的不确定性。我们不能因为虚假信息、错误认识可能会导致灾难性后果,就认为这种论述信息价值的理论无意义;另一方面,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信息活动被物质、能量活动掩盖而不被人们认知。“信息是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从理论上简洁深刻地表达了“信息是认识的桥梁和工具,没有信息就没有认识,没有信息就无所确定”这一含义,从而把信息活动从物质、能量活动中剥离出来。这是人类在认识信息这一事物过程中的飞跃。“消除不确定性”的说法固然有不严谨、不妥善之处,笔者也十分赞同对信息的定义、价值、效用作进一步讨论、研究,但总的来说,这一说法概述式地指明了信息不同于物质和能量的独特价值,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正,挖掘,但不应轻易否定、 抛弃前人的成果。
二、对信息意义的思考
张教授之后提出了对信息价值的新认识,其中,把信息意义概括为两个一体化。但这一概括是横向层面的,笔者认为信息在纵向层面的重要意义并未揭示。于是狗尾续貂,加上一条,概括出信息意义的第三个一体化。信息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时代的生命体及其与物质世界的关系连为一体,使得物种、群体能够稳定地连续存在,为生命体不断拓展生存发展的空间提供了可能。物质世界,包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的生命体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当一个变化结束,它就永远地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但记录、 反映这一变化的信息却可以通过种种方式在时间维度上传递。信息的这一重大意义(价值)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堪称是一切高等文明产生的基石。
1.使得生命群体得以稳定地连续存在。对于低等生物而言,多体现在继承和习得前辈在物质世界中生存的技巧和经验,这种继承多是浅显、简单的生存方式和方法的复制。例如,哺乳动物都会学习如何找寻食物、躲避天敌以及如何在群体中与同类生活。正是信息使得这些生存艺术得以一代代地传递,保证了群体的稳定和连续。对于高等生物,也就是人类而言,意义更是非比寻常。正是通过信息在时空中的传递,我们才了解了秦皇汉武的武功,才领略到唐诗宋词的风采,才有对民族、国家认同感的产生,才使得人类文化薪火相传。整个人类社会才会稳定连续地以群体形式在时间上延伸。
2.使得生命体不断拓展生存发展的空间成为可能,为高级生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类之所以具有动物不具有的能力,成为万物之灵,是因为我们能更好地运用信息。生命体通过信息来认识世界,并在改造世界中留下信息。任何生命都会在实践中总结生存经验,在低等生物的世界,由于群体信息能力的低下,这些经验在代际传递中会大量丢失,下一代不得不靠自己的实践再次总结。但在人类社会,信息被固化,被保存,人类通过信息认识前人如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和改造过程通过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信息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时代的生命体、生命体和物质世界间的关系连接为一个整体,使得人类不仅可以总结自己的实践,而且可以在总结前人实践的基础上前进,大大地拓展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
换一句话来说,我们今天能够作为万物之灵来讨论信息的价值和意义,这也许正是信息最大的意义所在。
三、对信息功能的思考
张教授认为,实用功能指信息对生命体的实践行为所产生的一切直接的实际效用;享用功能指信息对生命体并无直接的决策、行为效应,但却可满足其精神需求,可被生命体的精神机能直接享用的功能[1]。这种理论上的认识是非常简洁深刻的。但张教授并未做过多论述,因此笔者结合自己所学,在《新论》一文的基础上展开一下。
信息是发挥实用功能还是享用功能,判断的依据并不清晰。 现实中,许多信息其实同时或先后在发挥两种功能,甚至可以说, 任何实用功能的发挥都是以享用功能为基础的,因为信息只有被主体的身体机能所吸收确认,才会引发相应的行为。因此,为了进一步展开论述,我把信息的功能直接概述为:改变信息主体的认知或精神心理状态。具体地说,就是信息被接受确认后,会使主体对事物的认识或主体的情绪、心理发生改变。其中,改变发生后会引起直接实践行为的称为实用功能,不会引起直接行为的称为享用功能。
1.实用功能指信息改变主体认知或心理状态后会产生、引起直接行为的效用,即信息直接为主体行为提供依据、参考或动力。 实用功能可以分为两种。第一,信息改变了主体对事物的认知从而引起信息行为。例如,在决策时,我们从信息中了解了之前不知道的情况,完善了对事物的认识,优化了决策;在政治斗争、历史研究中,我们查找史料、档案,通过信息还原历史面貌,重塑或修正了对历史原貌的认识,从而直接为斗争、为科研服务。第二,信息改变了主体的心理状态或情绪从而引起直接行为。例如,通过信息刺激某人情绪,使其愤怒、兴奋、伤心从而激发特定行为。
2.享用功能指信息被接受后改变了主体状态但并未引起直接行为的效用。第一,信息改变了主体的认知状态,但没有引起主体的直接行为。例如,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人们接受知识,提升了知识水平,完善了知识结构,对世界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但这种改变并没有导致直接行为而是使信息在主体头脑中固化从而有利于主体之后的实践。第二,信息改变了主体的心理和情绪状态,但没有直接导致信息行为。这种情况就很常见了,各种休闲娱乐活动, 如读小说、看电影等,主体在接收信息后产生愉悦的快感并达到身心放松的结果。
关注会计信息的管理价值 篇5
一、欧美管理会计发展沿革
(一)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更应关注企业内部
近代大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多为等级制的组织形式,在这些组织中产生了对会计信息的新需求,从而产生近代的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提供有关成本管理的及时、真实的信息,还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双向沟通系统,在企业内部的规划、控制、交流、激励、评价等方面发挥作用。
然而到了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当几乎所有与管理会计有关的技术方法都出现以后,管理会计的发展却似乎停步了。分析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因为采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大型企业获得成功,使得小型企业以其为范例,不再追求创新和改进。另一重要原因是管理会计信息相关性丧失。30年代以后,外部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强化了对企业信息披露的要求,企业的股权也越来越多地分散到众多的小股东手中,企业对外财务报告受到的压力不断加大。企业面对压力,自然会将会计工作的重心更多地“外向”。企业的会计人员不得不忙于编制各期的财务报告,不再愿意花时间来设计企业的管理会计系统。企业管理者也受到了迷信数字的投资者的影响,不得不时时关注外部人员对自己的评价,琢磨如何在短期提高自己的声誉,而不是关心企业的长期生存。因此管理会计赖以发展的企业精神和基本要求完全丧失了,管理会计也就不能再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高度相关的信息了。
这种情况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在80年代初期的情形是,管理会计信息完全依附于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对管理者而言,这些信息既缺乏时效,又过于笼统对规划和控制而言更是被扭曲了。当此种情形被研究者揭示出来之后,立即在欧美的管理会计界引发了极大震动,无论是实务界还是学术界都开始对传统的管理会计系统进行反思,并按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环境因素,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革新,从而促成了管理会计教育和理论研究的新发展。
(二)理论界的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作为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最大推动力,是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的责任关系和内容,是双方在事前的雇佣合同中约定的。最初的代理模型只是关注风险规避和惰性条件下的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均衡的薪酬计划,也就是委托人在激励机制与风险选择之间的制约均衡。很明显这只是企业行为的一个方面,后来这一理论逐步扩展到研究管理会计过程和方法在公司内部发挥作用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发挥上。从这一意义上说,委托代理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整个企业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后来的实证研究也证明,该理论与企业的部分实际行为(如:企业长期投资选择,短期行为倾向,签定薪酬合同等)保持一致。
但是由于模型本身的假设过于严格,而分析又过于简化,使得理论在实际中的直接应用的效果不明显,理论的实证检验也十分有限。针对理论模型的缺陷,90年代以后,委托代理理论又形成了几大分支(1)分析式代理理论:注重分析方法的规范化,坚信严格方法下必定会得到正确答案。(2)交易成本理论:强调模型参与人的有限理性,交易成本以及合同的不完美性,可以很好地解释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条件下模型内部的稳定性,以交易成本的最小化解决代理基本模型与实践的脱节。本理论非常强调实证研究,强调问题的发现而不是答案。(3)Rochester模型强调企业内部均衡之外的劳动力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作用,以及交易成本、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本理论的模型分析过程非常明确,尤其注重利用数据对所提出假设的实证性验证结果,可以很好地解释管理者对财务政策的选择倾向和公司模式的选择行为。
以上几个模型大大拓展了传统代理模型在实践中的应用,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中取得突破(1)内部监督的价值:主要涉及企业代理人、委托人双方的信息状态,以及监督系统本身的成本效益分析;(2)盈余行为主要考察企业内部披露原则的适用性,以及作在代理人私有信息情况下的信息披露的帕累托最优水平;(3)成本分摊选择:主要讨论零积博弈条件下,委托人的最优成本分摊政策选择;(4)业绩评价与回报评价:从敏感性角度设立模型,考察不同业绩和回报评价组合的最优化。
这些方面作为传统委托代理理论模型的有益补充,构成了未来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
但是,即使有了构造严谨的模型作为补充,委托代理理论仍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尤其是对后两个模型而言,模型发展并不像前者那样完美,尤其是对待诸如交易成本、均衡等基本概念的定义过于模糊,内容也不够全面,相关的批判性和改进性的又章是近几年的焦点。另一方面,实证检验方法也受到批评。由于管理会计本身是一项涉及企业方方面面实践活动的工程,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倾向于理论本身是经过企业的实践检验的,而对实证研究方法而言,希望得出的结论应当是涉及委托代理理论的一般性原则,所以不可能直接用来解释企业中出现的特定问题,这是由企业实践的复杂性和实证研究的局限性所决定的。所以单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即使委托代理理论对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管理会计本身仍然需要有自己特定的拓展。
(三)实务界的发展
应当说,前述管理会计在理论上的飞跃,首先是基于管理会计实务在科技进步企业已经出现的变革(尽管还不够普遍)。
企业管理会计实务上的变革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的组织形式所驱动,而决定企业组织形式的主要因素是企业所处的经公环境。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公司企业而言,欧美市场的最大变化体现在:
(1)竞争加剧:企业面对日益扩大的全球化市场,必须不断改进技术和换代产品,更要集中精力关注市场上客户的需求。与之相应的企业组织结构也会发牛很久的变化,要求自一定的弹性来处理全球化中的义化冲突,以及住销扩展和客户需求满足中的及时反馈。各类企业都在变革中突出自己的个性化形象。作为市场的管理者,政府也不失时机地推出限制性措施,使得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受到更多的制约,从而使竞争日趋激烈。
(2)经营技术的变革在一些行业的先导企业中,为了解决机制陈旧问题,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出现了即时制(JIT),全面质量管理(TQM),弹性了作系统(FWS)等创新机制。这些机制的运用使得企业内部管理者得以更深刻地了解企业在经营运作中产生的各种信息。
(3)信息技术的飞跃: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仅使得会计信息处理的手工化行为得以“电算化”,更重要的是,导致整个企业的内部管理信息流程发生了质的变化。对经营管理信息的量化、收集、处理、报告,分析系统完全可以按固定的程式进行,并进一步灵活组合。所“生产”的信息不仅数量多,而且及时、准确,可以保证贴近第一时间的反映。
(4)组织设计战略:今天的组织不再是单纯的责任分配,而更多要从企业所处的环境和企业战略来考虑。无论是水平、弹性的结构,还是对外的兼并、收购行为,都是为了配合整个企业的战略发展。正是由于以上变化,在企业管理会计实务中出现了作业制成本核算(ABC)、作业制管理(ABM)、作业制预算(ABB)、标杆制(Benchmark)以及业绩评价中的综合平衡记分卡(BalancedScorecard)等创新方法。其中,ABC,ABM和ABB强调的是突破原有的成本机制,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作业动因出发,按作业的基础分摊成本,获取管理信息,制定管理决策,改进作业质量标杆制和经营业绩平衡表则突破了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限制,吸收财务指标之外的非财务指标信息,共同作为业绩评价的组成部分。同时其他涉及企业战略行为的新方法如战略成本等观念也已成型。
(四)教育界的转变
20世纪80年代初期管理会计界的反省和重新发展,是从会计界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对管理会计教育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对教科书的内容)提出批评开始的。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长期相互困扰,尤其是管理会计在会计教育体系中的比重相对较轻。从著名管理会计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obertKaPlan等所著《相关性的丧失一管理会计的兴衰》一书开始,管理会计的变革波及了教育界。而且,卡普兰教授本人也参与到推动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在教育界的结合中来。他所著《高级管理会计》一书,分别有过1982年、1989年和1998年二个版本。三个版本在内容和指导思想上的明显不同,可以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近20年来管理会计的重心演变。这些变化的要点可以概括为(1)建立在动因作业确认基础上的成本分摊,既力求成本核算的精确,为内部管理决策提供更精细的信息,也符合财务会计的成本处理原则,具有可行性;(2)由ABC推展到ABM并精辟论述了ABC与ABM的理论与实务,使之成为本书新的重心;(3)通过生命周期成本(LCC)、目标成本(MC)、改善成本(KC)等,将战略管理观念融入管理会计系统,突出战略成本管理的意义(4)以综合平衡记分卡取代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体系为主的经营业绩评价方法;(5)适宜于实务的特点,减少了数学方法应用的内容。
由此可见欧美教育界对管理会计教育的变革之一斑。另一方面,管理会计理论与组织行为学、信息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相结合,也使得管理会计的内容空前丰富。
综上所述,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管理会计最具突破性的变革,与市场环境变化密切联系。可以说,是市场环境的改变,推动了管理会计的发展。而对管理会计而言,所有的创新都来自管理会计体制的创新。归根结底,没有信息系统的创新就没有管理会计的发展。
二、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现状分析
国内对管理会计产生兴趣,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的初期,无论从认识和实践上,对管理会计都还停留在借鉴意义层面的讨论。可以说在这一时期,管理会计并未在整个国内会计界引起足够的重视。90年代以后,虽然改革开放使企业原有的管理体制发生巨大的变化,但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并没有注重这一变化,依然是一味地将管理会计局限在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上。虽然出现了一些学术上的新动向,如大力推广国外成功的经验,总结我国实践中的成功做法,并加以推广等,但这种结合也仅仅局限在具体做法的介绍推广这一很狭隘的方面。
总体上看,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在管理会计中应用最多的方法为财务分析、本量利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等。大多数企业的信息系统依然是为财务会计而非管理会计设计的;(2)管理会计部分理论上完美的方法,譬如成本差异分析等,由于在理论的模型设计上过于简化(如单一产品、单一工资),与实践脱节,所以并不适用;(3)在资产回报评价中,之所以采用较为先进的指标体系,多半是出于形式上的需要,企业本身并没有采用新的指标体系的原动力;(4)影响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运用的最主要因素是企业内部管理者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而在管理会计的教育界,这种局限性体现为;(1)对已有的管理会计应用经验缺乏系统总结和提高。其实,两方管理会计的很多做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做法,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发展(譬如责任会计制度)。很多介绍性的文章,侧重于操作过程,而没有使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也不太适合于教育推广。队虽然管理会计自从被介绍进国内开始,就逐步成为高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但管理会计的设置目的似乎仅仅是为了补充财务会计的不足,完全不涉及管理会计本身的体系设计。与财务会计从基本理论到中级、高级的体系相比,管理会计教育显得十分单薄,(3)学术界投入的力量比较少,学者们不肯深入实践去调查;去总结经验。甚至可以说,长期以来理论界就过于偏重财务会计(这一点,在西方国家也类似人当然,这种状况目前在外国和我国都已经有所改变或正在改变。
三、21世纪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关键
要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从推动管理会计发展的原动力出发进行分析。立足于我国目前的国情,我们可以认为,对世纪推动管理会计发展的原动力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分析。
(一)管理会计创新
信息系统改进决定了管理会计的发展。无论是ABC、ABM、ABB还是综合平衡记分卡,从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管理会计所依赖的信息系统,更多地关注管理会计的管理本质,重视挖掘企业经营活动信息的管理内涵,从符合管理会计的应用角度处理信息,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管理质量。如果仅仅依靠财务会计的那套对外财务报表/报告,以对外披露为目的的信息系统是不可能取得以上成绩的。只有对管理会计所依赖的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重新设计,形成以企业内外交易活动为中心的立体信息框架,即水平方向以对外报告为目的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与纵深方向以对内部控制为目的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会计的发展问题。在这个立体信息系统中,每一个交点都是一个企业控制的中心,其中财务会计重综合,管理会计重析细,两者互相促动,相辅相成。
目前,我国企业在管理会计运用的技术方面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关键在于如何使企业增进创立管理会计系统和运用管理会计信息的意识。正如管理会计的创新只是管理会计发展的手段,真正推动发展的还应当是来自企业管理的内在力量。
(二)国内管理会计停滞的根源在于内外环境需求的脱节
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的重点一直都是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目标是建立独立面对市场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按照委托代理理论的观点,产权不明晰的后果只能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关系的混乱,代理人完全可以不把心思放在管理上,而独自追求特别利益的最大化。这样,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定位就会一直是居于次要地位。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所造成的市场环境又迫切要求企业凭借经济效益立足于市场,尤其是要注重企业的长期生命力。很明显,后者依赖于企业的长期决策行为,而长期决策行为的正确与否在于信息的有效性,建立和改进管理会计系统正是发挥这一作用的最有效措施。提高企业效益是今天许多企业的共识,发展管理会计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如果企业管理者可以一直利用私有信息,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管理会计的发展也将无从谈起了。所以说,必须突破企业内外环境之间的界限,统一两者的需求,企业才会有动力去关注管理会计的应用与推广。
(三)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教育和实践方面的联系
目前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中,学者们的研究方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注欧美管理会计的发展,追踪欧美学者的足迹,总结好的做法,形成系统的评价,进而解释我国的实践活动,解决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另一类则推崇深人实践,总结成功企业的成功经验,尤其是那些成功的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的经验,从理论上挖掘共性,总结可推广的东西。
教育界一直都是理论研究和发展的基地,又是实务会计人员的培养中心。我们认为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应当既包括专业会计教育,也包括其他类型的在职教育。从专业教育角度来看,应当形成系统的课程体制,其中必须包括专门的实践介绍性的课程。要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从引进国外专业教材和师资力量做起。对于其他类型的人才培养,除了要提高他们的管理会计意识,普及管理会计基本知识外,还应加强其对企业管理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后续教育将是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追随管理会计发展的主要手段。
(四)我国管理会计进一步发展的线索
(1)建立管理会计决策系统的不同主线索:企业经营战术管理会计一企业经营战略会计线象企业总厂/分厂管理会计一公司/集团公司管理会计线索;企业经营成本管理会计一企业综合成本管理会计线索。
(2)企业经营管理前线实施管理会计的不同线索:生产成本控制一生产成本计划线索;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成本管理一小批量/个性化生产成本管理线索ABC/ABM管理一活动标准管理线素综合质量管理会计一质量成本计算线索。
(3)流通领域企业管理会计的不同线索:面向商品的流通企业管理会计一面向产品、市场、顾客的流通企业管理会计线装批发交易业管理会计一小型零售业管理会计线索。
(4)企业信息管理部门建立和实施管理会计的不同线索:会计信息系统一管理信息系统线索;企业内部信息孤岛管理会计一企业内部与外部信息共事和交换的系统线索。
盈利预测信息的价值分析 篇6
关键词:盈利预测;上市公司;价值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08-0123-01
盈利预测是预估上市公司未来年度的信息,信息需求者可以从中看出公司从过去到未来的经营状况。截止到目前,外界对盈利预测信息的价值仍存在广泛争议,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各国对盈利预测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其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由于未来事项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盈利预测存在不确定较性强、可靠性较差,容易受预测者主观因素影响的特点。既然盈利预测这些特点是其自身无法避免的缺陷,那是否可以据此认为盈利预测没有价值呢?答案是否定的。
1从信息需求者的角度来说,盈利预测是其了解公司、制定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
“决策有用论”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数量化信息。根据FASB1978年SFAC1,“会计报表不仅是反映企业资产的保管和使用情形,更重要的应向未来或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提供据以预测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的信息。”同时,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调查报告也有显示,95.83%的机构投资者和93.88%的个人投资者均表示需要预测性会计信息。
在证券市场上,管理当局与投资者相比,他们更多地了解公司内部的经营情况,投资者只能通过管理当局提供的信息间接地评价公司的市场地位和投资价值,因此管理当局在与投资者的博弈关系中处于优势地位,于是可能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因此,出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目的,披露盈利预测有利于减少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而依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的《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市场上,2007年1月~3月现金及持股市值在100万元以下的个人投资者的持股账户数量占总数的98、8%,持股市值占总市值的40、9%。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散户相对于大投资者,拥有股票数不多,但由于散户数量占据六七成比例,最终必然导致中小投资者占总市值的比重较大。而相对于大股东,散户较少的拥有公司信息。所以盈利预测对于众多的小股东,最大的作用在于,增加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由盈利预测信息的透明化与公平取得,弥补和一定程度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参与市场的投资人都有同等的机会取得有助于其投资判断的相关资讯,并进而促进证券市场得以有效的运行。据此可见,盈利预测信息对于信息使用者具有重要价值。
2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来说,盈利预测是其凸显公司、增强投资者信心的主要渠道之一
阿克洛夫认为,在信息不对称下,公司内部人总是拥有比外部人更多关于公司的信息,在内部人不披露信息的情况下,处于信息劣势的外部人总是从风险最小化、从坏处去评估公司的价值,由于无从得知每一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他们只能按照所有公司的平均经营水平来对每个公司估价。这样一来,大部分实际经营状况高于平均水平的公司便会因股价不合意而退出股票市场,另觅筹资途径,而实际经营状况低于平均水平的公司则因市场评价高于其实际价值而乐于进入股票市场筹集资金。这样最终市场上只留下那些经营状况差的公司。即所谓的“劣币驱良币”。
鉴于此,上市公司恰当有效地自愿披露盈利预测信息,能够及时向公众反映公司的未来前景,展现竞争优势,树立形象,促进公司与投资者、供应商、客户等外部利益集团建立良好关系,从而有利于公司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与投资者之间确实存在信息不对称,预测盈余信息的披露对于缓解管理当局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年报披露时公司股份的波动起到了作用。这也就论证了盈利预测对于上市公司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信息惠民的产业价值 篇7
2016年5月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重要讲话。李克强在讲话中提到,“目前我国信息数据资源80%以上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手里,‘深藏闺中’是极大浪费。”
身处大数据时代,最大限度发挥政府信息数据满足需求、解决问题的效用,才是信息公开未来生长的基点所在。如今,在世界很多地方,政府数据公开已被视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小到同样的一块蛋糕在各个不同的超市卖多少钱,大到如何在政府网站上申请身份证都可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一站通网站上找到,该网站还公布了人口、水资源、空气污染、实时交通、食物与卫生等12大类、上百个动态更新的数据集。其中,交通信息被市场广泛利用,衍生出多个智能交通应用程序。
其实自2007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以来,政府在数据公开上已经做出了不懈努力。2015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从国家层面推动大数据行业的发展,除了政府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外,还计划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明确了大数据领域的十大工程建设,希望籍此改善社会治理、经济运行、民生服务和创新驱动等。
2016年5月25日,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暨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上,李克强总理更是表示,大数据被誉为新时代的钻石矿,政府要在其中发挥作用,打破信息孤岛。目前信息资源80%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除涉及隐私之外,其他信息都应该向公众和社会开放.形成人在干,数在转,云在算的局面。
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研究 篇8
纵观我国的会计发展和改革历程, 公允价值的使用经历了反复并且曲折的过程。1998年至2000年, 我国初步引入了公允价值, 随后2001年至2005年, 财政部限制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 最终于2006年至今, 我国是有条件地全面运用了这一计量属性。从2005年初到年末, 财政部制定并且完成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这一体系包括了一项基本准则和三十八项具体准则, 它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接轨。在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 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将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了主要的会计计量属性之一是这次会计准则的体系最大的特点, 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实质上是相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扩大了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范围, 将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从简单的金融工具逐步增加到其他的项目, 如投资性房地产等。在三十八项具体会计准则中, 有十七项都不同程度地运用到了这一计量属性。这一新准则要求各个上市公司依据市场状况对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的真实经济价值进行会计确认。公允价值在交易或事项的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中的中的应用趋势是非常明显的, 它将会是今后国内外会计发展和改革的一个方向。由于考虑到我国目前仍然属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如果在引入公允价值的时候不加限制, 就会可能导致滥用公允价值, 严重的可能会产生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所以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中引入公允价值这一属性是谨慎并且适度的。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 广泛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 尤其是在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项目当中, 指明了公允价值的使用和确认原则。但我国的会计环境特别是上市公司与国际的会计环境相比而言, 仍然存在着差别, 如关联方交易的频繁、公允价值的估值水平低下、会计人员的素质以及资本市场整体环境不完善等等。因此在这种情形之下, 需要讨论在我国是否适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方式。尤其是在2008年发生了次贷危机之后, 许多人指责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 认为不应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因为这样会造成报表账面数字的波动, 甚至是高管人员操纵公司报表的利润。所以他们主张回归历史成本。因此, 公允价值虽说看似简单, 但由于和经济环境两者紧密联系, 并且涉及到很多的假设以及不定因素等, 所以说在理论研究和实务应用中, 实施公允价值还是颇有难度的。专家对运用公允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但同时也意识到了它的缺点, 并且试图致力于针对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但由于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尚未成熟并且会计人员的素质相对不高, 所以至今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合适地办法来解决这一难题。特别是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后, 人们又在争论公允价值计量的是非功过, 所以我们以后要更加努力去完善公允价值的理论, 使其在实务当中更加可行。自2006年我国新准则的应用以来, 公允价值数据信息的披露逐步增多, 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公允价值。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公允价值以及公允价值会计在实践中进行更加全面深入地考察和研究, 以回答公允价值是否确实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公司所处的潜在经济状况, 是否确实是一种决策有用的计量属性等这样的问题。本文将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具体思考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否会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公允价值信息应该如何进行披露。这一研究不仅能够帮助理解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所产生的经济后果, 而且对于制定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发展的策略和步骤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文献
本文从两个角度分别阐述, 一是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提高了价值相关性, 优于历史成本的观点;二是认为历史成本优于公允价值会计。威廉姆.R.斯格特 (1997) 指出, 历史成本会平滑现金收益, 并且把这些收入和费用平摊在较长的一段时间段, 这样就导致了收益与费用的不真实。虽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以通过历史成本这一属性来保证, 但历史成本并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这一方面它远不如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同时他也指出, 由于企业的收益是客观存在的, 如果想要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在财务报表的计量当中使用公允价值就是最理想的做法。盖茨作为银行咨询家, 他曾在1997年提出, 由于银行是以盯市为主的, 不过银行却是采用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来编制财务报表的, 这显然与财务报告的目标不符, 所以他认为历史成本会计应该由公允价值会计取代。丹.赫尔曼于2002年对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公允价值应用情况作了研究, 同时将其与美国的公允价值应用环境与基础进行了比较。经过研究得出了公允价值具有中立性、及时性、可靠性和一致性等优点的结论, 并且认为在美国也应该广泛使用这种属性进行计量。尤其是公允价值在固定资产项目的计量方面, 比历史成本更具优势。巴斯在2006年发表文章, 他的观点是如果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 把对企业估计的未来收益计入到现在的财务报表中, 将会产生不同的收益计量模式, 并且他认为该种计量模式能够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更加相关可靠的信息。国外的规范性文章的研究结论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认为公允价值相比历史成本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 不过一些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并不这么认为。银行协会联合工作组曾经在银行的金融工具会计报告当中指出, 银行业反对在衍生金融工具当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 这是因为如果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将会对预测银行的现金净流量产生干扰。他们认为混合计量基础更为适合, 要明显优于全面公允价值计量。因为公允价值是在一种双方自愿达成的交易下形成的估算价格, 所以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会无法解决管理层意图以及套期的问题。另外, 公允价值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而饱受指责。国际金融协会在2008年4月曾向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进行了游说, 要求其同意停止在银行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而随着2008年9月雷曼兄弟申请了破产, 这新一轮的金融风暴更加激化了人们会公允价值的质疑, 使得公允价值会计受到了更大的指责。六十多名议员组成了两党联立团体, 他们在9月末给美国SEC写信, 要求停止使用公允价值。2008年9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出了对FAS No.157号的指导意见, 该意见指明要求企业不能简单地依靠在并不活跃的市场情况下产生的交易价格, 而是要判断市场流动性, 市场价格波动的时间长短与幅度, 同时采用假设条件和内部估值模型, 从而以此来估计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二) 国内文献
由于国内的资本市场没有国外完善, 而且公允价值引入我国的时间尚短, 公允价值理论与实务在我国的发展远不如国外, 因此相比国外来讲, 国内的研究文献不如国外多, 尤其是因为我国的数据有限性, 实证研究的文献更是相对来说较少。本文从规范方面来对目前的研究现状作一个回顾与总结。葛家澎在2001年发表了《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 这篇文章主要对公允价值的定义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他指出因为市场机制所决定的价格是最能够代表产品价值本身的, 所以说确定公允价值的最好方式就是使用市场价格。常勋 (2004) 明确地指出了公允价值并不是一个新的计量属性, 并且它的计量目前仍然只局限在现值方面的计算。不过众所周知现值的概念与公允价值并不一样, 两者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与此同时, 作者指出了公允价值计量要突破现值计量是需要两个条件的, 第一个条件是要有不断发达和完善的资本市场;第二个则是需要不断地研究开发并且要提高估值技术, 该两个点就是公允价值发展最为关键的地方。这篇研究的最宝贵之处就是在于它明确地将公允价值和现值的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谢诗芬在2006年发表的文章当中提出了公允价值具有非常丰富的理论内涵以及非常牢固的理论基础。它本身作为新的计量属性, 实现了对各种理论的全面融合。他的这一理论有力地支持了公允价值的应用。葛家澎 (2006) 认为, 以公平市价作为计量基础的公允价值会计相对于以过去成本为计量基础的历史成本会计而言, 是更加符合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目标的。也就是从站在决策有用性的立场来说, 公允价值带给财务信息使用者的是更加相关有用的信息。路晓燕在2006年发表的文章当中回顾了国际上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历程。她针对在会计准则基础上运用公允价值这一情况进行了评价, 并且讨论了公允价值会计的现状, 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她提出了公允价值会计因其具有的高度的信息相关性, 所以将会非常可能会成为二十一世纪财务报告的计量基础。从以上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允价值信息有用性做出的大量的研究当中可以看到其结论是不尽一致的。伴随着我国新准则的运用, 目前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评论也是众说纷纭, 尤其是在华尔街金融次贷危机发生之后, 许多矛头都纷纷指向了公允价值。那么对公允价值计量应该如何看待呢?本文从会计目标理论以及信息观和计量观的角度分析了公允价值信息的有用性, 认为公允价值信息是不可或缺的;但同时又从会计报表收益角度分析了将公允价值计量引入会计报表所造成的会计收益混淆, 故而支持将公允价值信息进行表外披露的观点。
三、公允价值计量理论基础
(一) 会计目标理论
要研究会计理论, 首要的起点就是要从会计目标理论开始, 这是因为会计目标理论作为一个理论体系, 它指导着会计实务, 并且连接着会计的理论和实务。各国针对会计目标理论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西方会计界以美国为代表,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致力于研究会计目标, 直到20世纪70年代, 会计界终于产生了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该两个观点分别表达了不同的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认为由于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分离, 所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就有必要向其所有者汇报该资源的受托履行的情况。在这一观点的引领之下, 会计的目标就是为了能够用适当的方式来反映受托人经济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 所以这种观点之下就要求的会计信息质量更加强调客观性与可靠性。另一种观点即决策有用观, 它认为会计的主要目标是要向投资决策者提供与做出决策有关的信息, 从而来提高投资决策者的决策水平。所以在这种观点之下要求会计的信息质量就更关注相关性以及有用性。由于资本市场发展迅速, 并且会计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 使得会计目标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正是这一目标的改变决定了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需求。因为历史成本具有可靠和客观以及可以验证的性质, 能够有效地反映出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但因为会计环境的不断转变和迅速发展的资本市场, 大量的涌现出衍生金融工具, 这个时候如果仍然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 所编制的财务报告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出经营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结果和企业的经营业绩的, 也就无法满足除委托方以外的广大投资决策者的需求。所以人们便开始寻找更加合适的计量属性比如说公允价值, 而不仅仅局限于采用历史成本的计量模式。此时, 会计的目标受托责任观开始被决策有用观所取代。我国在2006年2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从该准则的第四条当中, 也可以看出这一会计目标的转变。该准则中定义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隋况, 从而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清楚的表达了我国的会计目标已经走向决策有用观。公允价值产生的理论基础正是会计目标理论。由于会计目标不同, 其所对应的计量模式会不一样。以前, 人们多主张使用历史成本计量, 这是因为人们更多地关注于企业经营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所以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此时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是较少关注其相关性的特性的。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 涌现出了大量地新业务和衍生金融工具, 所以继续使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将会行不通。投资决策者对会计信息更多关注和强调相关性, 以为评价企业风险提供依据, 而此时因为公允价值相比历史成本具有明显的决策相关性, 符合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 所以被广泛地使用。
(二) 公允价值符合信息观向计量观的转变
信息观是财务报告的一种观点和方法, 这种观点认为投资者自己能够根据财务报告当中所提供的信息来预测公司的未来业绩, 所以财务报告的主要目的是应该尽可能全面地提供信息。该观点的前提条件是假设资本市场是有效的, 人们能够对所获得的包括财务报表在内的全部信息做出反应。同时它假设投资决策者具有非常理性的能力来处理这些信息, 他们能够自动过滤无用的信息, 找出有用的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在信息观下, 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所反映出的信息能够满足投资决策者。因此该观点认为只要在财务报表中充分披露各信息, 决策投资者就能够利用这些信息来做出正确的判断。它认为所有的信息都是决策有用的, 应该放入财务报表当中, 信息含量越高, 就会对决策越有用。所以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会计人员要尽可能地充分披露信息以便让投资决策者据此做出判断, 而并非是直接计量并披露替他们做出的预测结果。而计量观与信息观恰恰相反, 它是与信息观相对应的一种方法, 它更加强调会计人员应该承担责任, 帮助投资者评价公司的内存价值, 预测公司的未来业绩。会计人员应该在确保可靠并且客观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把公允价值信息放到财务报表当中。这一方法与信息观不同, 它是假定资本市场并非那么有效。在这种情况下, 投资决策者并不会像假设的那样能够对所获知的信息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 所以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尽可能多地将报表项目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来列报, 以正确的表述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以及其所包含的风险, 进而加强报表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以上这些也都表明了公允价值是从信息观转向计量观。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公允价值计量技术的完善,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项目使用公允价值计量, 企业的账面价值与企业价值也将会显示出越来越强的相关性。
四、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分析
(一) 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资产影响
由于资产的不同使用目的, 使得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用于会计确认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如一项无形资产, 购入价值为2000万元, 目的用于为企业研发提供帮助, 而由于技术更新使得市场价值变为1000万元, 但技术的更新并不影响这项资产的使用, 也没有使它的作用下降。因此采用公允价值信息就会产生不符的结果。如果这项资产的目的是用来出售, 则公允价值会计则提供的是相关的信息。同样, 传统的观点认为, 债权人重视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 一旦企业破产, 债权人可以通过出售资产来收回债务。但这个观点并不正确。一般来讲, 企业是用从正常经营活动中收回的利润来偿还债务, 而不是用企业的资产来偿还债务, 并且债权人在向企业提供债务奖金的时候, 也是在企业不会破产的假设下才把奖金借给企业的。因此, 债权人应该通过企业正常的盈利情况来判断资金能否回收。所以说, 并不是要将企业的资产变为市场价值才是相关的会计信息, 与债权人利益相关的应是关于企业总体价值的会计信息。那么, 如何衡量企业的总体价值呢?我们肯定不能用现有资产的市值简单的相加, 而是应该通过净收益来间接估计。这也就是说, 公允价值对净收益的影响将成为判断其相关性强弱的重要标志。
(二) 公允价值对企业损益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是要将资产的价值调整为市场价格, 并同时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例如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 如果成本为100万元, 一个月后价格变为200万元, 调增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同时, 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万元。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目前尚未实现的净收益。如果将这一结果与代表特定期间已实现的净收益相加, 则最终净收益将成为已实现收益和未实现收益的混合物, 而它无法与任何期间的费用相匹配, 这会明显歪曲企业的真实业绩。造成既不真实也不相关的混合利润, 给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惑。另一方面, 这种已实现收益和未实现收益的混淆同时会造成企业的投机行为, 因为正常经营的已实现收益并不容易改变, 这就会使得经营者不断地倾向购买金融工具等进行投机行为, 将大量未实现收益计入利润, 以达到粉饰报表的目的, 进而导致的后果可想而知。因此这样的会计信息对于正确的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是十分不利的。
五、结语
本文从会计目标以及信息观计量观的角度分析了公允价值信息的有用性, 认为公允价值信息是不可或缺的, 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是决策有用的。但同时从相关性来讲, 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加关心企业的总体价值, 而公允价值的确认导致了与匹配原则不符, 造成了对会计净收益的歪曲, 使得会计报表产生的收益是已实现和未实现的混淆物, 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因此, 公允价值信息不应该用于表内会计确认, 而应该对其进行表外披露, 以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这样公允价值信息和历史成本信息就能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 更好的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朱丹等:《公允价值的决策有用性:从经济分析视角的思考》, 《会计研究》2010年第6期。
[2]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 《会计研究》2007年第11期。
[3]于永生:《IASB与F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研究》,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版。
[4]葛家澍:《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面向财务会计的本质》, 《会计研究》2009年第5期。
[5]陈毓圭:《会计目标.会计研究文库——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 大连出版社2005年第12期。
信息安全价值 篇9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有助于降低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降低融资成本;有助于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 提高投资效率。然而上市公司对会计准则所要求的相关会计信息披露还不够充分、不够规范。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着误导性陈述甚至虚假披露等情况。故需要建立一种市场机制和手段来合理引导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 提高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 这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本文主要以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以2007~2010年为时间窗, 试图探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对于信息披露质量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之间关系的研究, 从我们所搜集整理的文献来看很少, 绝大部分是探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债务成本、公司绩效、投资者交易行为等之间的关系。曾颖、陆正飞 (2006) 认为在控制相关因素的条件下, 信息披露质量与边际股权融资成本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于富生和张敏 (2007) 的研究发现, 样本公司的债务成本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张宗新等 (2007) 认为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对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研究, Barth等 (2001) 认为, 一个会计项目具有价值相关性是指它与股价具有可预测的关联性。价值相关性检验是对相关性与可靠性的联合检验, 如果检验结果表明某个会计项目具有价值相关性, 则该项目就同时具有相关性和一定程度的可靠性;反之, 则无法判断出是相关性的缺失还是可靠性的缺失。陈信元等 (2002) 考察了证券市场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发现收益、净资产以及剩余收益指标都具有价值相关性。王立彦、李晓强等 (2004) 的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会计准则间的会计信息差异具有价值相关性, 披露不同会计准则下的财务报表及其差异是合理的、必要的。相对于我国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 国际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并没有具备更显著的价值相关性。相反, 我国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的作用略强于国际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王化成等 (2006) 认为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企业的盈余质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可以看成是企业向投资者传递的一种信号, 有助于投资者作出合理决策, 并强化对企业经营过程的内在监督。而且, 可以降低投资者所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 进而降低企业资本成本、提高企业价值。随着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和信息透明度的增强, 意味着企业将有更加充足的信息量, 使得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能够更加详细、真实、公允、及时地被利益相关者所了解。企业会计数字将具有更强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有利于提高投资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认知程度, 改善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1:高质量的信息披露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H2:信息披露质量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具有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深圳证券交易所的A股上市公司, 共搜集到488家上市公司2007~2010年数据, 共计1 943个观测样本。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评价数据来自于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 其他财务数据和股价数据来自于Wind金融数据库。
2. 信息披露质量的衡量。
本文采用深圳证券交易所对其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考核评级来衡量信息披露质量, 即以深交所上市公司“诚信档案”中“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作为评价信息披露质量高低的替代变量。该信息披露考评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四个等级。选择这一考评结果作为信息披露质量的衡量标准的原因为:一是该考评机制的考评对象为所有上市公司, 保证了该机制的完整性;二是该机制考察了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和强制性信息披露两方面, 确保了考评结果的全面性;三是以证券交易所为主体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状况进行评级体现了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样本公司各年度的信息披露考评结果见表1。
从表1看, 观察期内上市公司的总体信息披露质量较好, 不合格比例仅为3.29%, 良好比例约占60%。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呈现出逐年转好的迹象, 表现为不合格公司的比例逐年下降, 而良好公司的比例大幅度增加。
为方便起见, 我们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各等级分别进行了赋值, 将不合格、合格、良好和优秀四个等级分别设值为1、2、3、4, 并以此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见表2。从表2看, 观察期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评年度均值逐年提高, 这也进一步说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在逐年提高。
四、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选择常用的价格模型, 根据各样本公司2007至2010年的年度数据来考察信息披露质量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具体设定的模型如下:
其中, i代表i公司;t代表年度;d代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 取值1、2、3、4, 分别对应不合格、合格、良好和优秀;P为t+1年4月末的收盘价;EPS为t年末每股收益;BV为t年末每股净资产。
在前文研究基础上, 笔者剔除了时间维度上不全和存在某些异常值的样本, 最后得到445家上市公司4年共计1 748个样本数据。我们主要运用SPSS17.0软件, 将样本数据代入回归模型, 进行回归分析。
下页表3分年度反映了信息披露质量对价值相关性的影响。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信息披露质量确实影响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总体上看, 信息披露质量越高, 衡量价值相关性的Adj-R2指标值也越高, 特别是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为优秀的上市公司其价值相关性远远高于考评结果为不合格的上市公司。这也验证了前面提出的假设。
表4分考评等级反映了信息披露质量对价值相关性的影响。表中显示, 信息披露质量与价值相关性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有助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提高。
表4合计栏给出了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及相应的一些统计量。从表中可以看出回归模型中的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的系数分别是8.139和0.716, 说明A股上市公司的股价与每股收益紧密相关。
表4回归模型中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的T值分别为20.392和6.629, 相应的概率值均为0, 说明系数非常显著, 即A股上市公司股价高度受到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两个财务指标的影响。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深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 以深交所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考核评级结果为信息披露质量的代理变量, 分析了信息披露质量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回归检验的结果表明信息披露质量与价值相关性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质量的信息披露能够使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得到显著提高;同时研究发现, A股上市公司股价受到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两个财务指标的影响很大。由此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 尽快构建一套完整的信息披露质量考评制度, 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进行科学评价。 (2) 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提高证券市场信息供给, 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3) 合理引导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 增强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
摘要:本文以深交所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评级作为代理变量, 利用价格模型检验了2007~2010年深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研究发现, 信息披露质量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信息披露质量高的公司,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也高, 高质量的信息披露质量有助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提高。
关键词:信息披露质量,价值相关性,上市公司
参考文献
[1].Barth, M.E., Beaver, W.H., Landsman, W..The Relevance of the Value Relevance Literature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Setting:Another View.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1;31
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质量分析 篇10
一、公允价值的本质
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当前乃至未来市场信息的评价, 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的认定。
从资产的定义看公允价值的本质。从理论上说, 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计量资产的价值, 就是计量该项资产未来能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因此, 可以用资产预期未来能给企业带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计量它的价值, 也即各个企业根据预期某项资产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及折现率计算的现值是确定资产公允价值的重要因素。但由于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率都是预期的, 根据不同的现金流量和不同的折现率, 可以计算出不同的现值, 如果单个企业主体预计自身某项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及折现率计算的现值作为该项资产的价值, 只能作为自身对该项资产的估计值 (该估计值仅能供自身参考) , 不能作为财务信息记入财务报表供投资者、债权人等报表使用者使用, 因为这种计量, 没有被核实, 没有被认可, 不可避免地在计量上存在主观随意性并受风险和不确定性影响的信息较片面, 甚至是提供错误的信息。缺乏可靠性, 相关性就不存在了。因此特定个体计量的“现值”不是公允价值, 它可以作为交易各方自身对某项资产交易价格的期望值。应该说, 交易各方自身对某项资产交易价格的期望值是形成公允价值的基础, 公允价值是在此基础上综合平衡各方计价意见的结果。在市场经济的价格竞争中, 自愿进行交易的买卖各方在各自预期某项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金额的基础上, 确定各自对资产交易价格期望值, 经过竞争、磨合, 最后达成共识。
二、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 是指取得资源时的原始交易价格, 它代表了资产或劳务取得时购买者认定的价值。历史成本是按交易和事项发生时的市场价格作为记录和报告的, 即使现行市场价格变动, 该记录仍保持不变 (在整个持续经营期) 。历史成本所注重的是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 它把资产或负债项目的计价功能主要转交给了市场, 而仅仅对取得的成本或收入进行跨期配比。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是一种静态的计量属性, 历史成本属于过去时态, 只能用于初始计量并供以后各期进行摊销和分配, 不存在后续计量问题。在历史成本会计中, 对于资产或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是在交易真实发生时进行的, 也就是说, 在历史成本会计中, 形成历史成本的交易的双方是特定的, 真实的。
从公允价值的定义可以看出, 公允价值是对资产和负债以当前市场情况为依据进行价值计量的结果, 是价值计量而不是成本计量, 这是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的根本区别。而公允价值所强调的则是必须动态、及时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变化, 即使交易或事项尚未发生, 只要有证据表明某项资产或负债项目的市场价值或预期价值发生的变化, 在编制报告日或交易日以后的任何新计量日, 企业必须根据报告日的新情况对各项资产和负债项目进行重新计量, 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并在报表中予以反映, 使报表信息更相关, 同时还需在表外进行披露。形成公允价值的交易及交易双方, 并不一定是特定的或现实的交易及交易双方, 而可以是假定的或虚拟的交易及交易双方。这样, 公允价值就可以被看成是“最可能的”交易价格。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关系, 让我们通过表1来认识两者的区别。
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 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是两个不同的计量属性, 但通过深层次地分析, 将会发现:它们都试图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 并试图从不同角度寻找相对公平、合理的价格来近似地估计企业的真实价值。
在活跃的市场条件下, 在公平的竞争中, 历史成本是初始交易或事项的公允价值, 是过去的公允价值, 不是现在的公允价值。过去交易事项发生时的公允价值相对于现在是历史成本。历史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并不总是相互冲突的, 在初始确认时, 成本与公允价值应该是相等的, 除非发生的交易是不正常的、不公平的。从这点上看, 二者在本质上从来就不缺乏关联。
由于按历史成本计量得出的会计信息要受多种经济因素的影响, 而信息使用者在现时使用这些信息, 则是要面对现在和未来的经济决策, 这样按历史成本计量得出的信息对决策者而言就变得不相关、不可靠。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各有各存在的理由, 推广公允价值还可以从更多的方面来理解。
三、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一般而言, 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两条最主要的质量特征,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财务信息必须同时相关和可靠才能有用, 但是二者难以兼得。许多人认为, 公允价值虽然能够提供相对及时、有用的信息, 但它却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
1. 公允价值的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与决策相关, 是服务于投资者经济决策, 面向未来的质量要求。由于资产的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是交易双方对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预期, 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现值计量是最难恰当反映资产本质定义, 是对资产价值的最恰当计量, 因而从本质上讲, 资产的公允价值的计量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要求, 能够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所以公允价值计量具有相关性。公允价值计量则由于扩大会计反映的范围和拉近会计反映的时间而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关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 不少学者认为只限于或主要限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 但实际上, 作为一种复合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十分广阔, 传统财务报表内外的几乎所有交易和事项都可能涉及公允价值计量问题, 例如固定资产, 通常是用历史成本计量的, 但事实上, 按照国际会计惯例, 企业用于生产经营的固定资产按历史成本计量, 而用于偿债或投资的固定资产则应按公允价值计量。所以公允价值的应用有助于从多方面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2. 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信息能避免错误及偏差, 并能忠实反映现象或状况的质量, 可靠性是面向过去的质量要求, 信息如果不可靠, 不仅无助于决策, 而且还可能误导信息使用者。
在市场程度不是很发达的地区, 在缺少相同产品或类似产品的市场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 公允价值确实不能提供绝对可靠的会计信息, 因此在现实情况下, 人们只能通过不断地改进会计信息系统来满足外部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但是, 至少在反映企业真实的价值方面, 公允价值反映的信息可能还是相对可靠的。
(1) 公允价值是市场对资产 (负债) 的计量而不是个体。特定个体用现值技术对资产的计量难免有主观随意性, 而公允价值计量不是单纯的某个个体对资产的现值计量, 公允价值是站在市场参与者的角度看问题, 是在自愿进行交易的买卖各方按各自预计某项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金额的基础上, 达成的一致共同承认和可接受的价格, 公允价值至少是经过交易另一方核实、认可的某个体对资产的现值计量, 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明了公允价值具有可靠性。例如, 在固定资产折旧中, 会计人员对折旧方法、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等都会有不同意见, 导致不同人计算出的账面价值并不相同, 而对于估计市价, 他们更容易取得一致意见, 也就是说此时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可靠。
(2) 公允价值是对资产的历史成本计量的调整而不是否定。公允价值会计主要对历史成本会计下的某些资产持有利得和损失进行表内确认与计量, 因此并没有否定历史成本会计下初始交易所取得的一些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 而只是根据时间的推移和市场价格的变化进行调整。这些确认、计量所依据的主要是相同资产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 各要素和产品市场发达的情况下, 这些市场价格还是比较可靠的。只有在缺乏可比价格的市场下, 才运用各种估计、判断。但我们应该承认:只要评估机构从客观、独立的角度出发, 做出各自的判断, 那么他们的专业判断结果是相对可靠的, 因此我们也是应该要认可的。
(3) 公允价值具有前瞻性和及时性, 对信息使用者而言更可靠。公允价值会计还对一些涉及到未来的交易进行了预测, 如金融衍生产品的未实现损益, 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传统会计所倡导的收入实现原则和权责发生制, 表面上看确实是不可靠的, 但一些金融衍生产品涉及的金额巨大, 如果不及时地在表内反映它们的价值变化, 将会给许多外部投资者带来极大的风险, 而且有些金融产品, 如期权是随时可以交易的, 如果在报表截止日不及时反映其价值, 那么也会发生传统的利得交易, 则在此情形下的会计信息是不相关也是不可靠的。
探究信息技术与会计价值超越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 会计价值 会计信息联系
信息技术的传播是高效的,而且信息的传播并不一定都是积极正面的,也不一定所有的信息都能满足社会大众的需要,所以只有具备及时、正确、有效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信息,会计价值在当前很大程度上被信息技术影响着,而且促进会计的反应职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信息用户的需求,而且还能促使会计信息的建设和发展更加的科学合理。以下我们就以如何理解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以及信息技术对会计的价值超越意义来进行专业的分析和探讨,从而对信息技术和会计价值超越给出最准确的判断。
1、信息技术和会计价值超越的探究原因
1.1、由社会的进步发展要求
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而且社会的各项科学技术都在进步,原先的手工会计已经不能在适合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当代的经济发展规模已经从根本上说明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信息技术的及时性,摆脱了复式记账原理的复杂和手孔会计的工作低效率,使客户在得到信息的时候,都是适时地有效的,保证了信息的价值意义。
传统的会计预测已经不能从本质上给与会计价值带来加分作用,而且曾经的会计计算制度和模式,由于其自身的业务量大,数据庞杂,人为操作中的漏记和重复记账是经常发生的,加之当代社会对会计的要求是标准化高度综合的信息传播,而不是单纯的企业收益和实际利益是多少。所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就把会计价值直接表达出来,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就使得当代会计信息要借助信息技术的帮助,总体实现会计信息价值的回归和超越,为广大的用户带来及时的需求。
1.2、当前的会计信息价值挖掘必须借助于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随着网略的普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层次,所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就从出发点给会计信息的价值具有奠基作用。会计价值的影响越深,其社会价值就越能够被体现,而且在会计价值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是绝大部分的促进作用,会计信息作为经济信息来源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不断的在发生着变化,也只有借助于信息技术高效科学合理规范化工作,才能保证会计工作的工作效率被提高。
而且会计信息技术的相结合,能够节约会计中的成本费用,例如算盘、草稿纸等,而是高效运转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从而也使信息的传播途径更加的广泛,使得社会新的会计信息技术的不断改进,而且新的经济技术可以促使人们对于社会上的消息更加的注重真实和及时性,能对社会的经济走势有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所以当前的会计信息价值挖掘必须借助于信息技术。
1.3、以其发展的历史和实际效益为前提
信息技术不断地促使各种科学技术的创新,因为信息技术主要是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总称还包括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而且其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对于大量的数据信息能够及时的分析处理判断,从而给下一步的经济投资和经济实际收益作出判断,保证会计价值。
信息技术由于全面的实际利用在社会的各个行业,给经济大发展建设带来了直接的影响,很多的针对会计价值的专业也随之产生,例如: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产生,给学生最直面链接的会计管理练习和会计脉络走向分析。会计电算化就是直接的减少了过账、分类、汇总等会计原有流程上的差错,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直接性,也降低了会计的成本。会计电算化将会是社会未来会计专业发展的主要趋向,会计专业不会再是曾经的模式,也只有利用好信息技术的实际作用,才能把社会的实际经济收益分析到位,而且给与会计更大的价值利用。
2、信息技术和会计价值超越的发展现状
2.1、扩大了会计技术的职业价值
会计信息价值是最能够反应企业社会的经济受益程度的,而且从侧面要求了会计的发展必须要借助于信息技术,在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分导决策作用中,在管理信息系统中,会计信息更是需要信息技术的全面及时反映接受最新的消息,才能增大传播途径,从而推动会计建设的发展以及会计价值的存在意义。
信息技术是在科学和规范的先进技术支持下才进行的发展和改进,是最能符合会计的信息管理和利用的,而且作为会计管理人员也只有把信息技术能够利用到位,才能够促使自己的工作具有真实的价值意义,而且会计信息技术的产生是最能符合现代会计管理的要求的。
2.2、会计的价值体现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
会计信息的全面具体性就要求了会计当前的运行和发展要借助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内外部的信息都联系起来,把客户的经济利益需求给与重视,从而使内外部的用户相关利益消息能够及时沟通,减少了消息的不对称可客户造成的负面影响,而且会计信息的不对称,还会给内部的会计工作人员带来岗位和职责的全面考验和问责,抑制会计人员的进一步发展成长态度,所以会计技术的进步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
会计技术的价值主要是在工作态度和专业精神上,信息技术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使会计技术能够进一步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体上给与会计工作全面的价值保障,进一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且能够把各项会计工作的财务标准统一按照固定的方式在网络上公布,有利于会计信息的进一步使用和分配,减少财务支出,为企业和社会的未来经济发展走向奠定基础。
3、信息技术和会计价值超越所面临的问题
3.1、解决信息技术的复杂体系的脆弱性
虽然很多的会计价值都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帮助和推动,但是信息技术还有很多的缺点,在数据庞大难以转化的空间里也随时面临着危险,例如商业黑客、木马病毒等非法入侵活动都会对计算机技术的价值利用带来负面的影响。所以就要规范信息技术的法制制度,促使网略的犯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且网络的犯罪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于数据库和空间资源的损害,使会计数据分析利用处于弹簧状态。就是要建立健全网略的安全保护措施,促使信息技术主要是为人们服务的,来带动经济的快速有效发展,而且也只有规范网络,才会对信息技术的脆弱性实施基本的保障。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数据利用和处理手段,在很大的程度上促使会计的价值提升和根本的进步,而且克服信息技术的脆弱性,才能够使网络信息技术得到充实的发展。
3.2、建设适合信息技术发展的环境条件
最能适合信息技术发展的环境条件就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提升人们的道德意识,在针对性的面对会计信息价值时,能把信息技术放到关键位置上来,而且最适合信息技术发展的环境就是为了促进会计价值的早日实现,在建设社会的总体经济秩序中。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能够主动的创造经济价值和实际收益,帮助会计工作顺利的生产和发展,自然能够提升会计的价值。利用好当前的信息技术是对于社会文明进步先进技术的尊重,也是对会计工作的重视,从而才能是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所以才使得信息技术在会计价值中得以体现。
4、结语
信息时代品牌的三重价值研究 篇12
1 品牌的价值
1.1 品牌的经济价值
品牌的经济价值是指品牌通过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 使产品实现“人有我优”的华丽转身, 具体的来讲是指品牌不仅仅能够促进产品的销售, 也能够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1) 从微观层面讲, 品牌促进产品的销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品更新换代节奏的加快, “品牌消费理念”迅速深入人心, 购置力进一步向品牌产品倾斜。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 是因为现代的企业强化了品牌意识, 对营销手段大胆创新, 从而有效地拓展了市场空间, 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众多的消费品使消费者眼花缭乱, 但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并不完全了解, 那么消费者相信什么呢?他们更相信优质品牌, 相信名优产品的厂家, 这就是所谓的“品牌效应”。
(2) 从宏观层面讲, 品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或一个经济体的重要标志, 品牌主导则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美国的可口可乐、肯德基, 德国的奔驰、阿迪达斯, 日本的索尼等, 这些品牌成为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也正是这些品牌, 牢牢控制着国际市场, 推动了其国民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帮助发达国家树立了自己的形象。
1.2 品牌传播价值——动态的信息聚合
品牌传播, 就是企业以品牌的核心价值为原则, 在品牌识别的整体框架下, 选择大众传播或人际传播的方式, 将特定的品牌推广出去, 以建立品牌形象, 促进产品的市场销售。正确理解品牌的传播价值有利于人们有效地进行品牌建构的运作。
(1) 品牌传播价值之一:信息的聚合。品牌实际上是一个双层的概念:一方面, 它具有表层的因素, 如名称、图案、色彩、包装等, 其信息含量是有限的;另一方面, 诸如“品牌形象”、“品牌印象”、“品牌象征”等品牌深层次的因素, 无疑深化和丰富了表层的信息。而它们也构成了品牌传播的信息源, 这也就决定了品牌传播本身信息的聚合性。从传播者的角度, 如果按照梯度关系, 可以将品牌传播的信息简单地分为产品信息和企业信息两层。传统意义上的消费者往往只与产品有直接的联系, 与企业沟通的机会很少,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尤其在互联网技术不断成熟之后, 消费者与企业沟通的渠道大大扩展, 同时也更为便利。此时, 企业便可以通过一切传播系统建立企业形象, 如企业形象广告、企业产品的销售通路、公关活动等, 可以说, 企业行为的每一个要素都可以成为建立品牌形象的传播内容。
(2) 品牌传播价值之二:动态的传播系统。美国著名的营销传播专家舒尔茨强调, 他提出的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业务战略过程, 它是指制定、优化、执行并评价协调的、可测度的、有说服力的品牌传播计划, 这些活动的受众包括消费者、顾客、潜在顾客、内部和外部受众及其他目标。这一概念改变了传统的促销组合的经典提法, 带来的巨大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 最主要是强调了品牌建构的重点应是传播的过程, 而这一过程是综合的、动态的传播系统。这个动态的传播系统应包括品牌环境的改变、消费者对品牌需求的变化, 以及品牌传播过程的变化。这正如西方品牌专家所言:品牌建构是过程, 品牌只是结果。强调品牌建构过程是动态的过程, 对于品牌研究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以往的品牌研究往往把品牌看作是一个静态的过程, 而不是动态的过程, 以至于把品牌建构的结果误作为品牌建构的过程, 混淆了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操作中则以品牌的符号设计来取代品牌传播, 造成了品牌传播的严重错位。
因此, 品牌的传播过程应是一个全方位进行的, 并且不断累积、循环往复的品牌运动。而传播的信息是复杂的、繁琐的, 但同时又浓缩于品牌符号之中。
1.3 品牌的社会价值
在营销传播中, 营销者除了传达产品的物质属性之外, 还可以通过一定的符号表现, 赋予产品一定的社会象征和情感体验, 增加品牌的附加价值。
(1) 品牌社会价值的功能之一:社会象征。在营销传播中, 营销者除了传达产品可以提供的实际的、物质方面的利益外, 还可以通过符号表现赋予产品一定的象征价值, 使品牌具有附加的利益。所以消费者在接触品牌时实际上经过了一个复杂的解码过程, 不仅解读了产品的使用价值, 更解读到了这个品牌表达的象征意义。而消费者在选购品牌时, 实际上会将自身形象与品牌的形象进行比较、联接。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真实的自我形象的联接, 即通过产品使用者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认知结果来联接品牌形象, 也就是消费者认同品牌符合其自身的价值观, 符合其自身的社会阶层;另外一种, 则是通过理想的自我形象的联接, 即通过产品使用者对于自身形象的期望, 也就是消费者希望自身属于哪一社会阶层, 希望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准则而进行的选择。
(2) 品牌的社会价值之二:情感体验。从心理学角度讲, “体验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 他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或者说, 是个体对某些刺激产生回应的个别化感受。在体验营销者看来, 所谓体验, 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 环绕着消费者, 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1]
从情感体验的角度讲, 最有影响力的品牌, 一定可以激发消费者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情感。在品牌符号所彰显的情感经历中, 消费者运用自己的感受力和联想力, 把消费过程变成了一种情感体验。很多时候, 消费者可能无法准确地描述这种情感经历, 但无疑它一定存在于消费者的潜意识之中。在情感体验式的消费过程中, 情绪、情感成为促使消费者进行购买的内在动因, 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形成的情感经历, 如奢华、爱慕、自信、崇拜等, 成为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最大驱动力, 品牌的作用在于使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产生联想与移情, 以使其在情感经历上达到某种满足。2001年, 世界著名IT企业惠普公司宣布并购另一全球知名IT企业康柏公司, 随之提出了21世纪的新型营销战略——“全面客户体验”。同年, 微软的Windows XP的推出不仅把“体验experience”一词带进了千家万户, 而且该操作系统为人们“重新定义人、软件和网络之间体验关系”。而苹果公司的“This changes everything again”更是挖掘出用户在使用苹果产品时的内心感受。可以说, 这些企业都在通过创造情感体验来吸引消费者, 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2 结语
符号化社会、体验式消费、品牌的符号化, 种种的一切都在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无论这种符号化是企业自身创造的, 还是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它们最终都是指向消费的。在品牌的三重价值中, 品牌的经济价值是品牌产生的根本动因, 也是品牌被创造的根本目的;品牌的传播价值则是品牌实现其经济价值的根本途径, 产品成长为品牌, 并不是一个自然的成长过程, 而是复杂的信息聚合和动态传播的结果;而品牌的社会价值则是品牌在被社会、市场接受过程中所经历的社会化过程, 通过品牌的符号表达, 增加了品牌的附加价值。
摘要:品牌本是经济领域范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企业所有的无形资产中, 最重要、最能为市场认知、最具有生命力的资产, 非品牌莫属。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符号经济的发展, 品牌不仅仅占据了经济生活的主体地位, 同时也具有了传播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品牌,经济价值,传播价值,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亮晶.体验——品牌定位的新价值要素[J].河西学院学报, 2004, 20 (4) .
【信息安全价值】推荐阅读:
信息化档案信息安全11-06
浅析基于信息安全企业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安全论文计算机论文11-13
安全信息11-03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07-06
信息安全计算机安全11-10
信息安全风险07-16
文档信息安全07-21
信息安全防御05-13
安全信息工程05-24
档案信息安全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