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倒挂

2024-09-26

数据倒挂(精选7篇)

数据倒挂 篇1

收录日期:2011年12月27日

工作、学习、生活中常有一些相关的文件记录, 要把这些记录信息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织起来, 很容易想到用数据库软件, 安装使用数据库软件程序多, 使用起来比较呆板、枯燥, 数据之间的联系不形象、直观、生动, 表之间切换频繁, 浏览信息不直接、方便、快捷。采用一种倒挂的树形结构, 每个结点的度数不确定, 这样组织树形结构便于增加新的信息, 管理起来比较容易。下面简述其实现方法。

一、用框架图标建立常用的基本信息

在流程编辑窗口中, 拖入文本图标设置背景, 拖入声音图标设置背景音乐。然后, 拖入一个框架图标命名为框架1, 双击框架图标, 在进入、退出层中, 删除所有图标, 在框架1的右侧拖入一个文本图标命名为目录1, 双击目录1, 用文本工具按钮输入需要的所有目录词条 (详细内容只需单击此词条就自动显示) 。若词条很多时, 可以设置文本的卷帘文本属性, 这样可以拖动滚动条来显示更多的记录词条。

在框架1的流程线下面再拖曳一个框架图标命名为内容1, 双击框架图标内容1, 在进入层拖入一个文本图标, 在文本图标中导入一个有阿尔发效果的弹出框, 在退出层中拖放一个等待图标, 选中单击鼠标、按任意键事件复选框。然后, 在内容1框架图标右侧拖入多个群组图标分别命名为目录1图标中的若干词条名。双击每个群组图标, 在其层的编辑窗口中拖入一个文本图标, 在其文本图标中, 录入相应词条的详细内容, 在文本图标的下方拖放一个导航图标, 在属性栏中设置其目的地为附近, 选择退出框架/返回单选按钮。其他的群组图标可作相应的设置。

选择文本菜单中定义风格菜单项,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定义一个导航样式, 设置其字体、颜色、鼠标形状。双击目录1文本图标, 用工具栏文本按钮选中相应词条, 按Ctrl+Alt+Y组合键, 选择应用导航样式复选按钮, 弹出导航属性框, 选择调用并返回按钮, 选择下拉列表框中的“全部框架中的所有页”, 在页列表框中选择相应的组合框。同理, 其他所有词条建立关联。

运行程序, 在相应词条中, 用鼠标单击, 弹出透明对话框, 会放大显示该词条的详细记录信息, 此效果是渐变、透明的, 不影响目录的显示, 当不需要浏览此条记录信息时, 只需要单击鼠标或按任意键, 就可方便退出, 对话框自动消失。

二、简单增加编辑信息, 统一风格和对齐方式

当有少量的信息需要建立时, 可以内容1框架图标的右侧继续添加群组图标, 在群组图标中的文本图标进行详细记录的追加, 也可在群组图标中修改其内容。

为了对话框弹出的位置固定和内容风格的一致性, 可以新建一个库, 只需要按快捷键Ctrl+Alt+N, 弹出库编辑窗口, 把设置框的文本图标和群组图标中的文本图标拖入库编辑窗口, 在库编辑窗口中, 重新命名其名字以后, 添加记录信息, 直接从库中拖出文本图标, 在文本图标输入详细记录信息, 达到统一风格, 不再需要单独修改其属性。如果修改库中的图标, 把程序中所有的图标一次性修改, 提高工作效率。

如果内容1框架图标的右侧有太多的群组图标时, 还需要添加记录信息, 可以在内容1框架图标的下方, 继续添加内容2框架图标 (若需要还可以添加内容3框架图标来放更多的信息) , 在其右侧添加群组图标, 输入其记录信息, 操作同内容1框架图标。

三、大规模地添加记录信息, 扩充合并多个记录信息

选择所有的图标按Ctrl+G进行群组, 命名为分类1, 添加一个交互图标, 命名为合并1, 把分类1群组图标拖放到交互图标合并1的右侧, 选择为热区域交互, 双击交互图标合并1, 在其中输入父目录, 输入分类1的相关词条, 这时就扩展了记录信息量, 原来所有的信息记录成为新建交互图标下的一个词条。如果有多个很多条的记录信息, 只需把这些信息群组为一个群组图标, 把它拖入到交互图标的右侧成为一个热区域, 也就成为了其中的一个词条。

四、完善导航系统, 使程序中可返回父一级界面或任意位置

上面系统的设计, 使程序可以向记录的详细图标转向, 因为设置了文本导航方式, 如果要返回上一级目录或任意其他位置, 可以在交互图标的右侧添加若干个计算图标, 选择属性栏的交互类型为按钮 (或热区域) , 命名为转向的位置, 选择鼠标形状, 在响应选项卡上选择范围“永久”多选框, 这样在运行程序时始终起作用, 双击计算图标, 在编辑框中输入代码:GoTo (IconID@"图标名称") , 这个“图标名称”就是要转向的位置, 其他计算图标分别输入其代码, 实现不同的位置导航。

五、多分支树形结构组织形式灵活, 实现快速查找相关信息

先在一个文本图标下, 可以在卷帘文本中输入大量的记录条信息, 然后在另外一个框架图标输入每一个记录条的详细信息, 单击词条即时动态透明显示其详细内容, 退出时, 单击自动关闭其详细信息、操作简单方便。经过一段时间, 收录的信息条过多时, 也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模块保存, 放在知识对象中。当需要合并记录时直接拖入到交互图标的右侧, 作为交互图标的子结点信息。当交互图标的信息记录过多时, 也可把交互图标的所有内容作为新的交互图标的子结点, 形成一个倒挂的自然树结构, 因为每个结点的度数可自己掌握控制, 故查找信息快速。

六、结语

从事情报研究工作, 经常面向市场、农村、消费者, 进行科普宣传, 产品推广, 宣传法律、法规, 传统的方法显得比较单一, 缺乏亲和力, 效果不明显。如果把一些常用信息用多媒体的方式组织在一起, 注入框架、导航、交互图标, 让参观者与电脑进行互动交流, 图形、文字、表格、声音、视频同时出现在交流信息中, 让群众喜闻乐见, 这对科技情报工作、教学资料建档、日常办公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小宇.中文多媒体制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严蔚敏.数据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数据倒挂 篇2

1实验部分

1.1 PM10和PM2.5监测仪器及方法

实验分别采用赛默飞世尔FH62C14型和5030 SHARP型在线监测仪对PM10和PM2.5开展24小时连续在线监测, 监测时长为2年。其中, FH62C14型PM10监测仪采用传统 β 射线法, SHARP5030型PM2.5在线监测仪采用带动态加热装置 (DHS) 和光浊度计的 β 射线法, 设备原理见如图1、图2。

1.2监测数据

选取南方某市2014 ~ 2015年两个不同点位的监测数据, 比较不同温度和湿度范围内, PM2.5与PM10小时值监测数据倒挂现象出现的概率, 结果如下:

2结果与讨论

2.1环境温度、湿度对“倒挂”现象的影响

实验数据表明, 5 ~ 40℃环境下, PM10与PM2.5数据“倒挂”的概率呈现随温度升高而变小的趋势;相对湿度为30% ~ 90% 环境下, PM10与PM2.5数据“倒挂”的概率呈现随湿度升高而变大的趋势。并且, 温度与湿度对数据倒挂的影响概率均在1%~20% 左右的范围内。

2.2原因分析

FH62C14型PM10在线监测仪和5030 SHARP型PM2.5在线监测仪基本原理相同, 均利用了 β 射线的衰减计算颗粒物浓度。但前者为传统 β 射法, 采样管对收集气体进行恒温加热 (加热温度设定在40℃) , 而后者对收集气体则实行动态加热 (加热温度保持与环境温度一致) 。

环境温度越接近40℃, PM10在线监测仪与PM2.5在线监测仪捕获到的颗粒物中半挥发性成分的总量越接近。若环境温度偏低, 空气经PM10在线监测仪的恒温加热器加热后, 颗粒物中的半挥发性成分损失较大, 容易造成PM10数据与PM2.5数据出现“倒挂”。

3结论

环境温度为5 ~ 40℃, 相对湿度在30% ~ 90% 条件下, 采用赛默飞世尔FH62C14型和5030 SHARP型在线监测仪分别对环境空气中的PM10和PM2.5开展监测, PM10与PM2.5数据“倒挂”的概率呈现随温度升高而变小, 随相对湿度升高而增大的趋势。

摘要:采用赛默飞世尔FH62C14型和5030 SHARP型在线监测仪分别对环境空气中的PM10和PM2.5开展监测, 统计监测数据同时记录环境温度和湿度信息, 探讨PM2.5和PM10在线监测数据“倒挂”现象与环境温度和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一般情况下 (温度540℃, 相对湿度30%90%) , PM2.5和PM10在线监测数据“倒挂”的概率呈现出温度升高则变小, 湿度升高则变大的趋势。

关键词:在线监测,PM2.5和PM10,倒挂

参考文献

[1]张宇烽.PM2.5和PM10监测数据“倒挂”成因浅析[J].广东化工, 2013, 40 (12) .170-171.

解决税率倒挂促进税收公平 篇3

1、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的“高征低扣”。现行《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 在农产品加工行业中, 简单加工或自产自销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 初加工产品使用13%的销项税率和扣除率, 而深加工产品则适用17%的销项税率和13%的进项税率。“高征低扣”使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多承受了4个百分点的增值税税负, 远远大于一般企业2%~3%的平均税负, 给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了生产经营压力, 压缩了农产品企业的利润空间。当前,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低利润、低附加值企业, 发展中存在着诸多困难, 税负过重更加重了企业负担, 束缚了企业发展。

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农业加工业的经营模式, 根据其对外披露2014年度财报测算, 其增值税税负率达到了11.8%, 远远高于医药行业的平均税负率8.5%。其主要产品原材料为:驴皮、中药材。究其原因是以上主要原材料抵扣税率为13%, 而生产出来产品阿胶、复方阿胶浆等主力产品销项税率为17%, 企业无形之中多承担了4%的增值税税负率, 加重了企业负担。

2、农机产品的“低征高扣”。根据现行税收政策规定,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生产销售农机产品 (整机, 不包含农机零部件) 适用13%的增值税税率, 而形成进项税额的生产农机产品所耗用的原材料和农机零部件的增值税税率却是17%, 无形中在增值税征税和扣税之间造成4%的“倒挂”税负差异, 即所谓的“低征高扣”。农机产品的“低征高扣”政策造成了该行业大量的一般纳税人在生产经营中产品有增值却不能实现税款, 造成了国家税款流失。因为税收制度设计的低税率而“隐藏”了产品“增值”的事实, 这一现象违背了增值税的实质课税原则和公平原则, 也成为农机生产行业在9%毛利率下普遍没有实现增值税的主要原因。“低征高扣”政策导致同一类型产品税负不公。一方面, 生产农机产品的小规模纳税人仍然需要缴纳3%的增值税, 形成对同一类型产品的征税税负不一致;另一方面, 部分技术先进、质量过硬、利润率高, 达到纳税临界点的农机产品与长期存在留抵税额的产品相比要承担一定的税负,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对研发投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低征高扣”政策为企业提供了避税机会, 也为企业长期零申报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使企业不注重成本核算和税务核算, 给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带来不便。同时, 企业还利用“低征高扣”政策, 运用大量留抵税额进行避税, 如对关联企业高价销售低价购进, 转移关联企业的税负, 使关联企业少缴税, 为关联企业避税提供了机会。“低征高扣”政策使农机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倒挂, 农机企业长期不缴税或缴税很少, 虽然这是隐性补贴, 总体上对企业的收益有好处, 但由于我国现行增值税制对留抵税额不予退税, 而是结转下期继续抵扣, 这样造成企业的留抵税额长期挂账, 占用了企业的流动资金, 增加了企业的资金占用成本。

3、抵扣条件不严格, 自行开具收购发票抵扣税款的办法不便于税收管理。在农产品收购环节, 农业生产者无法提供扣税凭证, 为保证增值税链条的完整, 规定由购货方自行开具收购凭证, 实行自填自开, 自行抵扣, 从而割裂了购销双方的制约关系。同时, 收购凭证的格式和内容, 由各地税务机关自行设计、印刷, 无任何防伪标记。收购发票由收购者自行开具, 税务机关对供货方的身份难以确定, 收购者从无证经营户中购进或从经营单位中购进农业产品, 在数量上、价格上大做文章。再加上目前实行的金税工程, 还没有将收购凭证纳入其中进行管理, 仍游离于金税工程的监控之外, 损害了增值税内在的监控机制, 对增值税税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二、目前政策实施情况

针对出现的“高征低扣”“低征高扣”等情况,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在部分行业试行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办法的通知》 (财税〔2012〕38号) , 决定在部分行业开展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 涉及以购进农产品为原料生产销售液体乳及乳制品等行业。值得关注的是, 该通知除试点纳税人购进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实施核定扣除办法, 不再凭增值税扣税凭证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外, 扣除率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将农产品进项税额扣除率由现行的13%修改为纳税人再销售时货物的适用税率, 即纳税人销售的货物适用13%税率的, 则扣除率为13%, 纳税人销售的货物适用17%税率的, 则扣除率为17%。以用农产品为原料, 生产加工17%适用税率的货物为例, 如果原料扣除税率为17%, 则4%的优惠就得以享受;如果原料扣除税率为13%, 就享受不到这种优惠。

安徽省自2014年2月1日率先把皮棉、棉纱纳入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范围, 成为全国范围内首个打破“高征低扣”政策的省份。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国家税务局2014年10月1日起执行下发的《关于扩大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 对购进农产品籽棉为原料生产皮棉;对购进农产品皮棉为原料生产棉纱等项, 实行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随着这类政策的相继出台, 国家逐步引导消除税率差异, 促进税务公平的体现。

三、建议

1、调整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增值税税率, 实行征抵一致, 统一采用13%的税率, 解决进销项“倒挂”现象。同时, 鉴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行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 取得的普通发票在抵扣进项税时的诸多弊端, 从便于税务机关加强税源监管, 纳税企业更便于操作的角度出发, 应取消农产品普通发票的抵扣功能, 仅作为一般的财务核算凭证使用真正减轻企业负担, 进一步推进“三农”可持续发展。

将自产农产品纳入增值税的征税范围。由于农业生产者在生产农产品的过程中要投入一定的农业生产资料、固定资产以及农民自己的大量劳务, 农业生产者已经承担了相当多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而这些进项税额又难以凭有效凭证在销售农产品过程中予以抵扣。因此, 建议在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的农产品环节, 按销售额乘以17%的税率来确定其增值税销项税额, 再按销售额乘以税法确定的计算扣除率来确定其进项税额, 从而得出其应缴增值税, 并由农产品收购单位代扣代缴。具体的计算扣除率由国家根据财力水平和农民承受能力确定, 最高可达17%, 即实际对农民销售农产品不征增值税。

2、统一征税和扣税税率, 对企业实现税款采取退税政策。建议把农机产品生产销售增值税税率由现在的13%提高到17%, 购进抵扣税率不变。通过对征、扣实行同一税率, 既符合增值税税制设计的基本原理, 不破坏增值税环环相扣的链条, 做到产品增值就增税, 还可有效避免部分企业利用“低征高扣”增值税政策的税负差距人为调节关联企业增值税税款问题。同时, 对由于提高产品适用税率而实现上缴的税款给予即征即退或先征后返的优惠。由于农机生产企业提供的产品经济效益低, 社会效益高, 带有“公益”性质, 因此对农机企业也可像对农业产业一样, 采取“多补少取”的优惠政策, 对农机企业上缴的税款实行退税或财政返还政策, 以缓解农机企业的资金和生存压力。对退税款项实行专款专用制度, 只能用于农机产品研发和技术投入, 以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 确保我国农机产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3、在现阶段下对农机企业留抵税额实行退税或财政返还政策, 缓解农机行业的资金紧张状况。对目前已经形成的留抵税额进行返退, 不仅可以体现税收对产业和经济的扶持和调节作用, 更能体现国家对农业产业化战略的支持。因此, 对农业装备制造企业增值税留抵税额可以实行当年退还或财政返还企业办法, 既维护增值税链条的稳定, 也符合增值税原理, 还有利于减轻企业资金压力。退税所需财政资金, 可以采取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的方式, 以减轻地方财政的压力, 也可以按现行增值税分配比例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承担。

4、从国际经验看, 目前实施现代型增值税制度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 采用的都是单一税率, 在其增值税制度统一实施和运行后, 并没有出现行业间的税负差别过大的问题, 反而较充分地体现了税收公平。未来需要考虑尽早解决增值税多档税率的减并问题, 否则税率统一问题久拖不决, 将成为营改增“后遗症”。

摘要:营改增后, 我国增值税形成了多档税率并存的格局。尽管多档税率并存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但随时间推移和改革的深化, 多档次的增值税税率出现“高征低扣”或“低征高扣”等不公平、损害增值税中性的弊端也逐步暴露出来。

关键词:税率,高征低扣,低征高扣,公平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扩大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的通知》 (财税〔2013〕57号)

[2]《关于扩大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有关问题的公告》安徽省国家税务局安徽省财政厅公告2013年第11号

近期猪价出现南北倒挂现象 篇4

一是近期出栏的肥猪应该是上年度十二月份至今年一月所产仔猪。那时, 流行病造成了北方生猪现在的断档期开始。而南方全面暴发疾病比北方晚一个月左右。所以南方的断档期要往后推一个月才会体现。

二是南方的生猪出栏体重普遍比北方重。

三是本月份, 北方的农忙开展得如火如荼, 带动了猪肉消费, 而南方的双抢 (早稻收割和晚稻播种) 将在七月上中旬才开始, 消费增加也将带动猪价上涨。

四是北方一直是全国生猪主产区, 但现在南北猪价倒挂, 北猪南运已不可能, 作为消费最大的南方马上也会出现收不到猪, 抓襟见肘的局面。

五是近期北方猪价的急涨不仅直接影响了北方猪友们压栏惜售, 也间接影响了南方猪友们的出栏积极性, 大家都开始有等价观望的心理, 一旦屠宰场出现缺猪, 被迫提价时, 那压栏的场面将一发不可收拾。

数据倒挂 篇5

关键词:铜,价格倒挂,成因分析,对策研究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为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支柱性原材料的铜材需求旺盛, 发展迅猛。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铜生产国和消费国。但是, 从2009年年底以来, 中国铜冶炼行业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价格倒挂现象。价格倒挂是指铜精矿的进口价格高于加工或精炼后的精炼铜的销售价格而出现的倒挂现象[1]。由图1和图2可知, 通过对2006年以来的铜冶炼行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发现近几年来铜冶炼行业的总利润和销售收入不断在锐减, 而负债却逐年增加。根据LME (伦敦金属交易所) 的综合铜价行情数据显示, 国际铜价和国内铜价一般存在近250元的价差。再根据铜加工行业的成本费用, 单从原材料成本来看, 不包括运输、物流费和其他费用在内, 国内铜产业链中下游企业每进货一吨就得亏损300多元, 再加上日益上涨的物流费、加工费等等, 铜价倒挂现象非常明显。由于铜加工费的不断走低, 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 使得全行业的产品质量严重下降, 整个行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一、铜价倒挂的原因分析

(一) 全球需求增强, 国内产能无序扩张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 各个国家对铜的需求量和消费量也不断增大。随着世界铜价的一路走高和国内需求的增加, 中国的铜冶炼行业也疯狂地扩张, 2000年中国共有铜冶炼企业186家, 到2010年底已经达到346家, 十年间增长了186%。而这种扩张主要是中小冶炼厂的大量兴建, 这些中小企业生产技术较差, 设备较为落后, 这使得铜矿的利用率较低, 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成本提升, 也使得环境保护的压力增大。

造成这种铜冶炼产能无序扩张的原因一方面是国内铜需求量和消费量的不断增加以及铜价格的一路走高, 使得资金大量流入, 企业数量大量增加。另一方面由于铜企相比一般的加工业和服务业而言, 其价值较大, 对于当地的GDP的影响也较大。所以, 政府部门出于本地经济增长的考虑, 放宽准入条件, 给予批准和相应的支持。以云南省为例, 2010年云南省GDP达到了7 220.14亿元, 同比增长12.3%, 其中矿产类产值达到832.51亿元, 同比增长14.4%。

(二) 国内铜矿供给增加, 但仍存较大缺口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 2010年全年铜消费量达到792万吨, 占全球总需求量的比例达到40%, 而且这一比例还将不断上升。2008—2010年, 中国铜精矿的产量从109.06万吨增长到116.45万吨, 增长率仅为6.78%, 使得中国铜精矿很大一部分需要进口。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2010年10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 中国铜精矿对外依存度达到71%。

(三) 加工费用不断走低

在国际贸易中, 铜精矿进口价格为LME现货价格减去TC+RC后的价格, 其中TC是处理或粗炼费, RC为精练费, TC+RC被称为综合冶炼费用[2]。一般而言, 现货市场上供应紧张时, 加工费就减少。由于国际铜精矿供给长期紧张, 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铜加工费就开始不断下滑。据统计, 2010年中国铜加工费下滑38%, 达到了46美元/吨, 已经低于铜冶炼企业的最低生产成本[3]。而且随着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的不断复苏, 对于铜精矿的争夺更加激烈, 国际铜矿占有的寡头化, 铜精矿的加工费也将持续维持较低水平, 对于中国铜冶炼企业而言, 将会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

(四) 税收政策和汇率的影响

税收政策对铜价格的影响主要是进出口关税方面, 目前中国的铜精矿进口关税为2%, 出口关税为5%。电解铜的出口征收10%的关税, 以2011年5月10日为例, 电解铜价格为68 050元/吨, 关税约为6 800元, 也就是说国内和国外的价格相差6 800元。

美元、欧元、日元等汇率的变化对铜精矿以及铜产品价格会有一定的影响, 而这些影响主要集中在短期内价格的波动, 由于影响铜价格的因素复杂多变, 所以人民币汇率变化对于铜价短期的影响不仅仅是单纯的利多或利空。

(五) 国内经济状况及宏观经济政策

铜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材料, 其消费量和需求量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国内外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 人均GDP与人均金属消费量呈“S”形曲线变化[4], 对于重要的工业原料铜来说, 同样满足这种规律, 也就是说中国铜的消费量会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快速增加, 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 增长会不断放缓并最终在某一时期达到最大。目前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时期, 近两年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 对铜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但是由于经济的过快增长, 以及近半年来PPI指数的不断提高和CPI指数的“节节攀升”, 导致中国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从紧的货币政策, 2010年以来已经5次加息, 存款准备金率也已经进行12次调高, 达到了21.5%的历史新高, 同时严格控制信贷规模, 优化信贷结构。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中国铜冶炼和加工企业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尤其是对那些自有资本较少, 信贷比例较高的企业更是雪上加霜。同时伴随着煤、电、油等各种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以及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以上因素都将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 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甚至亏本经营。

二、铜价倒挂的应对策略研究

(一) 充分挖掘国内铜矿资源, 提高再生铜利用率

目前, 中国铜资源较为紧缺。在铜价大幅飙升之后, 过去尚未开发的贫矿及一些交通设施落后、前期投入较大的铜矿都具备了开采潜力。因此, 我们有必要继续加强对国内铜矿资源的重新评估, 进一步寻找新的铜矿资源。

另一方面, 铜是可再生资源, 在大力开发国内新的矿产资源的同时, 我们也应对再生铜进行充分利用。近几年来, 中国再生铜行业获得了较大发展, 目前国内每年回收的废铜70万吨左右[5]。但由于中国大规模使用铜的时间比较短, 国内铜的社会储量不足限制了中国再生铜行业的发展。所以, 中国首先应从政策面加以引导, 完善废铜进口监管机制, 提高通关效率并简化审批手续, 鼓励废铜进口。同时, 规范和引导再生铜行业的发展, 提高废铜利用率。国家相关部门应当站在战略的角度上对国内废铜资源进行有效保护,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废铜的回收利用, 从而使中国的铜资源利用进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二) 加强行业整合, 提高行业集中度

由于铜加工费持续降低, “中国需求”频频刺激国际铜价, 除铜矿供应紧张之外,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源于国内铜冶炼和加工产能的无序扩张, 致使中国铜加工材质品质降低, 产品性能和精度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差, 成品率相对较低, 同时, 也造成了铜资源的浪费。因此, 加强行业整合, 提高行业集中度已经迫在眉睫。为了控制铜冶炼行业的盲目扩张, 国务院及各部委先后下发了多个文件, 但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涉及到地方政府利益, 对铜冶炼行业的结构调整遭遇了很大阻力。从战略角度看, 对国内铜冶炼和加工行业的整顿应坚决执行, 同时通过提高节能减排标准等措施淘汰落后产能, 进而提高中国铜冶炼行业的集中度, 使中国部分大型铜企具备国际竞争力。

(三) 制定明确严格的行业准入标准, 遏制产能的无序扩张

在铜价逐步走高和国内旺盛需求的刺激下, 国内铜冶炼行业疯狂扩张。但是, 中国铜冶炼产能的扩张主要是由小冶炼厂的大量兴建所致, 而非大型铜企的规模扩张。冶炼产能的无序扩张不仅使中国铜冶炼厂争夺铜精矿的竞争加剧, 导致矿商竞相压低冶炼费, 而且部分投资小、周期短、被政策明令淘汰的落后冶炼产能的上马使环境保护的压力增大, 带来了其他的社会成本。

因此, 有必要制定明确严格的行业准入标准, 遏制产能的无序扩张。通过制定行业调整规划, 提高铜冶炼行业的准入标准, 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企业兼并重组, 使企业做专做精, 充分发挥优势, 取长补短, 提高中国的铜加工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 大力实施“资源外交”, 努力提升国际铜价话语权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对铜资源的需求将会快速增长, 如果眼光只局限于国内的铜矿资源, 将远远不能满足中国工业的需要。因此, 可以把铜资源进口战略政策作为一项长期的资源外交策略, 与智利、美国、俄罗斯等铜资源大国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 利用中国其他资源的优势, 努力开展国际合作, 打破开发海外资源的瓶颈。同时, 引进先进的铜精炼技术,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 提升国际铜价话语权, 从根本上缓解中国铜资源紧张的局面。

此外, 中国拥有雄厚的外汇储备, 可以适当拿出一定比例, 设立专项基金, 一方面通过贷款支持国内的大型铜冶炼企业做大做强, 走向国际。另一方面通过联合和支持国内大型铜冶炼企业, 以增加其在国际铜矿争夺中的资本竞争力。

(五) 进口策略的多样化和铜储备体系的建立

铜行业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工业行业, 其运行受到国内外宏观经济的共同影响。在中国精炼铜行业存在较大缺口的同时, 国外精炼铜行业的生产超过了消费需求。因此, 根据国内外需求现状, 及时调整该行业的进口贸易战略, 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市场。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铜行业的开采、加工及再回收利用体系不合理, 铜加工规模已经超过发达国家, 但是, 缺乏高性能、高精度、高稳定性的铜生产产业链。所以, 有必要构建合理的铜资源储备体系, 从源头控制开采、加工、精炼等过程, 合理利用有限的铜资源, 建立高效、节能、合理的铜资源开发储备体系, 提高精炼铜的成材率, 降低能源消耗。

(六) 充分利用金融市场, 及时转移市场风险

铜资源的紧缺情况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 铜价格的波动短期内也不可能消失, 面对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作为企业本身首先应该加强自身风险管理, 充分认识金融衍生工具在风险转移和价格发现中的作用, 一方面可以在企业中建立专业的套期保值与风险管理部门, 利用期铜市场的价格信息, 了解市场的供需状况, 来指导企业的铜矿采购, 进出口以及现货定价等。同时利用金融市场中的期货、期权以及远期等金融衍生工具, 进行铜精矿以及相应产品的套期保值。另一方面, 从国家的层面而言, 相关管理和金融研究部门应该加大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研究, 不断推出相应的铜衍生工具, 使得企业可以有更多元化的风险规避工具。当然, 要想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很好地规避价格风险, 中国的衍生工具市场还有很长路要走, 在基本市场发展和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同时, 还应提高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

结束语

作为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支柱性原材料的铜材, 其产业的合理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一些新兴工业的崛起, 中国对铜的需求量和消费量也不断增大,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国, 但不是生产强国, 由铜价格倒挂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威胁到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 研究铜价格倒挂现象产生的内在因素与外源因素, 深入分析中国铜产业发展的合理模式, 寻求解决铜价格倒挂问题的途径, 是目前中国铜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对影响铜价格倒挂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 并指出解决铜价格倒挂问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6]。立足经济学和金融学视角进行研究, 从合理利用资源、加强行业整合、加强国际合作、建立铜储备体系以及利用金融市场转移风险等角度提出了应对铜价格倒挂现象的具体策略, 希望能为解决中国目前面临的铜价格倒挂现象提供参考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汪鸣.国内铜需求及主要问题分析[J].中国金属通报, 2008, (40) :34-37.

[2]高芸.2009年中国铜冶炼行业风险分析[J].国际金融, 2009, (11) :51-56.

[3]刘莎, 王高尚, 陈其慎.中国铜需求预测及供应构想[J].中国矿业, 2010, (8) :18-20.

[4]李玉萍.从世界铜加工发展看中国铜加工发展战略[J].世界有色金属, 2008, (9) .

[5]陈甲斌.国际铜资源供需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 2009, (7) :18-21.

数据倒挂 篇6

近年来, 全球经济不断发展, 中国与众多国家的国际贸易有序开展, 国内的消费需求也迅速上升。然而, 与此同时, 有越来越多的国人在他国旅游、工作之余, 进行着大量的境外购物, 虽然他们知道在那之中“中国制造”的商品不在少数, 但仍然大包小包的高兴地进行选购。实质上, 境外购物热潮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归咎于“中国制造”商品中外价格倒挂的现象, 也就是中国制造的产品出口到国外以后, 反而是比国内要便宜很多。对此, 人们也给予了广泛关注。

2 内外倒挂原因探究

2.1 叠加的物流成本

中国工厂大多承担商品的制造, 很少涉及到产品的技术研发任务。有许多的国际大品牌都在中国找工厂进行代加工, 这些工厂只需提供加工产品的服务, 原材料都从国外直接进口, 并且加工完后就直接出口回国外, 在总部进行技术检测之后, 其中一部分货物又有可能被发回中国国内。

这类商品在国内的流程大致可认为是以下步骤:国外著名品牌与国内代加工厂签订合同→国内工厂直接购买或者委托国外公司提供原料→工厂进行生产、加工、成品→国内代加工工厂交付货品→在国外本部进行检测→一部分进口回国内来销售。在国外转了一圈再进口回到中国的商品, 相比直接出口到国外销售的产品, 无疑又多了一倍的运输成本。

而且, 国内高额的物流成本无疑又推高了某些商品的国内销售价格。世界银行曾进行了一项研究, 报告指出, 中国高速公路的过路费甚至比某些发达国家还要高。有一个例子, 曾经有人算过一笔账, 从海南运输一些货物到北京比在海南直接把货物运到美国还要贵。假如某人从海南开辆货车到北京, 仅仅计算过路费就可达1500多元。还有人做过计算, 将1公斤货物从上海运到华盛顿只需1.4元人民币左右, 然而从上海运输至贵州需要花费5—9元人民币。统计显示, 中国全社会的物流总成本占GDP比重的21.3%左右, 而发达国家则是占到10%左右。由此可见, 中国货物负担的运输成本最终还是会显示在其高额的价格之上。

2.2 出口退税的“真实面目”

在中国, 许多流通环节当中的税, 看似没有直接向消费者征收, 好像我们看不见, 但是实际上却厉害的很。在这当中, 最为显著的就是商品需要缴纳的17%的增值税。与此同时, 其它一些由生产企业或者销售企业在生产流通环节所产生的税费最后其实都将转嫁到广大消费者的头上。由此, 导致了国内商品价格的高涨。

1985年, 国家曾出台了某项鼓励商品出口的出口退税政策, 其大致内容是指政府将对出口到国外的货物退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中实际缴纳的增值税、产品税、特别消费税以及营业税。然而, 相比之下, 在美国, 消费者一般而言需要缴纳的就只有消费税, 但是这个税费在美国各州都不近相同, 还有几个州在一定程度上减免了消费税。与此同时,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极少增收增值税, 同样以美国为例, 除了密歇根州之外, 其他各地的增值税都大致为零。由此看来, “中国制造”的某些商品在进入国外销售市场的过程当中, 由于享受到了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 并且在国外流通环节之中需要承担的其他税收几近为零, 最终加到商品销售价格之中的成本费用也比较少, 从而也会引起“中国制造”商品的国内外价格倒挂现象。

2.3 通货紧缩对企业的创伤

除此之外, 还有一个原因与国内的高利率特别是民间利率远高于世界以及中国的资金紧缺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可以看到, 在经历数次经济紧缩之后, 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 中国的民间借贷利率已经大大增加。即便是利率在比较低的时候, 国内的民间利率一般也不会低于月息2%或者年息20%, 这与当今世界基本为零的负利率可谓是天壤之别。

由此, 国外的较低利率使得企业在采购时能够直接提供预付款, 供货厂商在交货时即可得到现金款项, 然而在中国就有所不同了, 资金周转的时间较长, 正如超市等一些连锁机构向厂商结算销售款的时间大多数都要超过半年, 有些甚至要长达一年之久, 企业之间欠款或拖延付款的情况十分普遍, 特别是在紧缩时企业之间的债务坏账比例大幅度增加, 最终这些都将计算到企业的成本之中, 而这些大幅度增加的企业成本, 最后也将影响企业生产商品的售价, 因此, 给中国国内商品所制定的只可能是更高水平的定价。

而对于一些外国企业, 其在华的采购就容易许多。因为能够直接付出现金, 某些国内企业为了获得紧缺的资金可能会将产品进行低廉的甩卖, 更有甚者, 一些流动性不足的企业为了避免其资金链的断裂, 会亏本将某些产品卖给外资企业以获得资金来确保企业的短暂生存。尤其是以获得大量预付款和定金目的而以低廉的价格作为手段与外商签订买卖合同的, 那么,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进行产品出口后获得的销售利润几乎为负值, 而这些在出口产品获得的亏损也要同样要想办法在国内销售商品时消化一些, 由此, 同样商品的国内销售价格又一次被拉高了, 更大地加剧了“中国制造”商品的内外倒挂现象。

3 对策思考

面对内外倒挂现象, 国内的某些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 通过原因来寻求解决对策, 尽可能的减少其在流通运输过程中不必要的成本, 由此, 来压低最终附加在售价之中的成本负担, 以此减轻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压力。

其一, 一直困扰和局限我国企业发展的是技术创新问题。毋庸置疑, 目前还应不断增强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努力建设国内的自主名牌并走向世界。政府也可多关注国内品牌的发展和培育, 对某些有发展势头的小品牌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 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另外, 监管部门应持续加强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监察和管理力度, 逐`步建立起消费者对国内品牌的信任, 不断扩大国内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

其二, 面对高昂的国内物流成本, 国家应逐步收回国有道路的收费权利, 某些有条件的省市应逐步收回省道或者市政道路的收费权, 尽量减少收费公路的数量, 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企业在物流上花费的成本。同时, 政府应统筹各地区间的共同发展, 加强各地区的交流和联系, 减少物流运输在跨区域时受到的阻碍, 逐渐形成跨区域的、成网状的高效的资源共享的物流体系。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规范物品流通过程, 提高物品流通效率, 最终减少企业运输成本。

其三, 出口退税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增强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竞争力, 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 不断推动对外经济的发展。然而, 当前的出口退税政策给某些国内企业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某些企业开始不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选用低技术、低利润的粗放型经营模式, 依托此出口政策得以生存。导致了该政策的实行反而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增长, 因为企业从政府中获得的大部分补贴都通过低价卖出的形式转嫁给了国外消费者, 让他们买到了物美价廉、称心如意的商品, 进而加剧了国内消费需求的外流。面对此景, 我国应该再次从战略的高度重新考虑并调整我国的进出口政策, 对于出口退税政策的具体实施细则应进一步规范和修改, 保护国内消费者, 不断扩大我国的内需, 尽量降低火热的境外消费浪潮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冲击。

其四, 过度的通货紧缩将带来一系列不利的影响, 并逐步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通缩情况下, 实际的债务负担加重→贷款人减少开支、出售其部分资产→企业获利下降进而裁减员工、降低劳工成本, 贷款人资产价格下降→贷款人实质贷款增加、消费需求减少。在此循环之下, 各企业的实际债务负担加重, 与此同时, 我国不健全的市场机制将会形成一笔巨额的隐形交易费用, 而企业又会毫无例外地将这笔巨额的费用以提升其产品销售价格的方式最终转嫁到消费者的身上。

如今, 为了防治通胀和防经济过热的措施导致了一部分财富的外流、经济分配不公平、老百姓承担高额的借贷利率并食利后果, 其副作用早已超过了其最初的正面意义。中国的经济紧缩、防通胀和防止经济过热造成了“中国制造”商品在国内和外国价格迥异, 更形成了内外倒挂, 因此对于现行政策需要全方位的反思。总之, 寻求解决通货紧缩的正确方法, 不能以流失国内消费群体, 为他国经济做贡献为代价, 应以振兴国内的有效消费需求为前提, 再辅之以政府的配合来扩大公共支出, 才可望缓解通货紧缩带来的威胁。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对外贸易不断扩大, 然而与此同时, 众多“中国制造”商品的国外售价低于国内售价的内外倒挂现象的出现, 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为此, 从多方面分析内外倒挂的原因, 并据此提出一些有效对策。

关键词:中国制造,内外倒挂,现象

参考文献

[1]白峰.“中国制造”为何在中国买不起?[N].中国审计报, 2012-04-16.

[2]时寒冰.再谈“中国制造”比国外更贵[J].中国外资, 2011, (01) .

[3]刘洪.“中国制造”凭什么国外更便宜[N].中国贸易报, 2010-04-15, (001) .

[4]韩琪.“中国制造”为何内贵外贱[N].中国经济时报, 2010-12-09, (011) .

数据倒挂 篇7

激烈竞争的背后隐藏着无奈。不少准备考研的学生坦言:读研主要是为了暂避就业压力, 希望通过提升学历给自己增添就业竞争的“砝码”。但是, 研究生经历是否能成为“砝码”, 难以预测。因而不少学生将读研比作“鸡肋”。

读研, 如何不成为“鸡肋”?

学历与就业率“倒挂”现象出现

上海师大中文系大四的一个班, 35名学生中绝大多数人打算考研。许多学生这样想:大家都考, 我也考, 学历高一些总是好事, 研究生毕业后应该比本科生容易找工作。不过, 相当一部分学生并非“铁杆”的读研派。他们准备明年1月参加完研究生考试后, 就着手找工作, 若找到了理想工作就不读研了, 考研、求职两不误。

考研者摩拳擦掌, 而在读的研究生却有许多茫然。计算机专业三年级研究生小刘告诉记者:“读研期间, 我一直在问自己, 选择这条路是否正确?现在学历与就业不一定密切挂钩, 而且每年的就业形势都会发生变化, 所以研究生毕业未必能找到好工作。我的一些同学, 本科毕业后就工作, 三年下来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 也有了一定经济基础。而我, 似乎在校园里浪费了不少时间。”

从全国总体来看, 研究生就业率仍高于本科生, 但是学历与就业率“倒挂”的现象也已出现。四川省教育厅提供的数据显示, 截至8月底, 全省2009年高校毕业生中, 研究生就业率为84%, 本科生就业率为82.23%, 高职高专生就业率高达88.1%。本市一些高校, 部分专业的研究生签约率比不上本科生。因为不少研究生对工作的期望值高于本科生, 但并没有显示出明显优势, 所以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

研究生中, 应用型人才比理论研究型人才更“好销”。2009年上海毕业研究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显示, 就业率排在前几位的专业包括纺织工程、道路与铁路工程、儿科学、计算机系统结构等。有调查还显示, 高校各类学历层次毕业生中, 求职最容易的是“上海户籍男性工科研究生”, 最困难的是“非上海户籍女性文科研究生”。

研究生培养结构失衡影响就业

就业市场上, 部分研究生为何出现“贬值”?

有关人士分析, 这背后有扩招的因素。从1982年到2008年, 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从每年1.1万人增至44.6万人, 增长40倍。在校研究生规模从2.6万人增至128.3万人, 增长近50倍。扩招是为了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但扩招也“稀释”了生源, 加大了研究生就业压力。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 就是研究生培养结构失衡。我国研究生培养分为“学术性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类。前者以学术研究为导向, 主要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后者重视实践和应用, 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目前, 我国设置了近20种专业学位, 包括法律、教育、工程、建筑学、临床医学、社会工作、公共卫生、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硕士等。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 职业分化越来越细, 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社会对专门人才需求呈现出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

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 呈现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 以基础理论研究人才培养为辅的发展趋势。美国学术性学位硕士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生的比例为3∶7, 我国这一比例为7.8∶2.2, 上海为6.9∶3.1。

上海市教委有关人士分析, 上海现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师生比为1∶5.7, 上海为1∶9.2。一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也未摆脱“学术化”模式。

招生结构变化不能“新瓶装旧酒”

研究生教育如何提高就业“含金量”, 而不是沦为“鸡肋”?

为使研究生培养结构更趋合理, 根据教育部规定, 2010年各研究生招生单位, 要从以往安排的学术性研究生招生计划中划出5%到10%的比例, 安排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之中。教育专家认为,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容, 需要更多与之匹配的高教资源作支撑。

“招生计划的调拨相对容易, 但不能‘新瓶装旧酒’。”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指出, 目前, 一些高校还是采用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模式培养应用型研究生, 同一拨教师两头上课, 教学内容和方法大同小异。教师中拥有企业或社会工作经验的人数不足, 因而在指导学生实践时显得底气不足。

上一篇:温度测控系统下一篇:语篇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