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实现小康

2024-12-08

率先实现小康(通用8篇)

率先实现小康 篇1

2008年广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69.2%, 2004~2008年的5年间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平均每年比上一年提高3.0%, 按此速度预测2017年和2020年广西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分别是90.3%和98.7%。这时期是广西发展较快的时期, 但发展速度还没有达到我国发达地区如广东、浙江、福建以及内蒙古等在高速发展时期的速度, 广西在2017年左右在西部率先实现小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机遇, 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广西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小康目标的优势

(一) 区位优势

广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心位置, 背靠大西南, 面向东南亚, 东临珠三角, 是中国大陆东、中、西三大地带交会点和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中国—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 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省区, 既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 也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桥梁和基地, 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东盟、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和前沿, 区位优势明显, 战略地位突出。

(二) 沿海优势

广西海岸线曲折, 直线距离仅185公里, 但有海岸线1595公里。从东到西分布有铁山港、廉州港、三娘港、钦州港、防城港、珍珠港等港湾, 形成“天然港群海岸”。拥有大小港口21个, 其中适合建设泊靠能力万吨以上的有防城、钦州、北海、珍珠、铁山等5个港口, 其中2006年防城港港口吞吐量已突破3300万吨, 进入全国主枢纽港之列, 北部湾港口群的最终开发潜力达年吞吐能力2亿吨以上。广西北部湾港口群具有水深、避风、浪小等自然特点, 距港澳地区和东南亚的港口都较近, 其中距香港港425海里, 距新加坡港1338海里, 距越南海防港151海里, 距泰国曼谷港1439海里。

(三) 自然资源优势

广西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亚热带农林资源等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是全国10个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 是世界10大产糖区之一, 2001年之后广西产糖量都超过全国的一半, 有些年份还超过了60%;是全国亚热带水果和速生丰产林基地, 水能开发蕴藏量1700多万千瓦, 居全国第7位。同时, 还拥有桂林山水、北海银滩等一批著名的旅游基地.

(四) 沿江优势

珠江水系的西江, 纵横广西境内梧州、贵港等城市, 西通云南、贵州, 东经广州出海, 西江的年径流量是黄河的5倍、德国莱茵河的4.5倍。西江在广西境内有年吞吐能力万吨以上的内河港口77个, 经过国家重点投资整治的西江河道, 其运输能力仅次于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西江下游的梧州市, 是广西内陆口岸一个历史悠久的商埠, 梧州下航至香港、澳门为400公里左右, 梧州港为中国第六大内河港口。西江水道是连接云、贵内河通向广东及港澳地区的一条“黄金水道”。

(五) 开放优势

广西是全国最早对外开放的省区之一, 同时享有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沿海地区开放政策和边境地区开放政策等优惠政策, 拥有陆地边界线1020公里, 有8个县市与越南接壤, 有国家一类口岸16个、二类口岸11个, 还有25个边境贸易点, 是中国与东盟各国实施双向开放的桥梁和基地。同时也是中国第三大侨乡。广西突出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优惠的政策, 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新高地”和“发展新一极”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

二、广西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小康目标的机遇

(一)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纳入国家战略的机遇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已于2008年1月16日由国家批准实施,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战略。正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建设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这样的发展机遇, 对广西来说是“千年等一回”。广西正借助这一历史性机遇, 努力谋求成为一个联动东南亚及南亚, 辐射湘鄂、中原腹地, 带动渝川贵大西南的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

(二) 区域合作的机遇

2003年, 广东提出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 广西作为泛珠合作“9+2”体系中的一员, 积极参与和推进泛珠合作是广西发展的又一机遇。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 珠江三角洲地区依靠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优惠政策, 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港澳台地区的产业转移。历经30多年的快速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已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 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不断上涨, 环境不堪重负, 轻型、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业为高新技术、资金技术密集型高端制造业“腾笼换鸟”进行产业升级正当时。在这产业升级的过程中, 广西的桂东南与广东接壤, 语言文化习俗等相近, 在泛珠合作中具有承东启西的枢纽作用, 也具有泛珠合作对接东盟的区位优势, 将是广东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 必将促进广西的工业化进程。也就是说, 广西作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一员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广西于2004年底加入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组织。“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Economic Coo Peration Program, 简称GMS) ”是1992年在亚洲开发银行 (以下简称“亚行”) 的倡议下, 由亚行牵头, 中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等澜沧江—湄公河沿岸6个国家共同参与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GMS的宗旨是加强次区域国家之间的联系, 提高次区域的竞争力, 实现次区域的一体化, 推动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由于GMS合作已经推进了十几年, 过去一直是“5+1”的格局, 即湄公河流域东盟5国加上中国云南, 广西是GMS合作的新成员, 这是广西努力的结果。加入这一合作的效应尚处在起步阶段, 效益正在逐步显现。

2010年1月1日建成的CAFTA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是广西在西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机遇。广西位于中国与东盟的中心地带, 与东盟有便捷的陆海空相连通, 是中国与东盟互相进出的桥头堡和门户。而2004年起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 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这是广西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 使广西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比如, 自贸区建设促进了广西对东盟出口。2004~2008年, 广西对全球贸易出口平均增速30.6%, 而同期广西对东盟贸易出口平均增速39.4%。广西对东盟贸易出口占全区出口总额的比重也由2004年的26.6%增长到2008年的37%。又如:自贸区建设促进了广西与东盟的双向投资。2004~2008年, 广西利用东盟投资年平均金额6404万美元, 2008年比2004年增长了3.3倍;广西对东盟投资年平均金额3170.9万美元, 2008年比2004年增长了22.3倍。

(三) 广西建设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的机遇

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为广西构建物流中心奠定了交通基础。广西20多年来大力进行通道建设, 着力构建“一枢纽两大港三通道四辐射” (打造南宁区域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建设北部湾、南宁航空两大港, 打造泛北部湾海上、南宁—越南—泰国—新加坡陆路、南宁—东盟航空三大通道, 扩大完善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主的广西通往云南、贵州、广东和湖南四大方向辐射性通道) 等交通网络。已形成较便捷的交通通道, 为广西建设区域性国际性的物流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区域合作的不断推进为广西建设物流中心创造了良机。在泛珠三角、CAFTA、GMS等合作区域内, 人口多、经济规模大、各地区或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强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 必将产生巨大人流、物流。处于区域内“桥头堡”、“中转站”位置且拥有便捷交通网络的广西无疑受益良多。这将推动广西物流业的发展、促进物流中心的形成。

(四) 广西良好发展态势的机遇

近年来, 广西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均取得稳定发展, 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3~2008年广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分别是59.7%、60.2%、62.9%、64.1%、67.2%、69.2%, 平均每年比上一年提高3.0%。按此速度预测2017~2020年广西全面建设小康的实现程度分别是:90.3%、93.0%、95.8%、98.7%。此外, 以2004~2008年小康实现程度数据可建立广西全面建设小康的实现程度 (y) 与年份 (x) 的线性回归方程:y=-4488.96+2.27x, 线性相关系数r=0.994。由此预测2017年至2020年广西全面建设小康的实现程度结果分别为:89.63%、91.9%、94.17%、96.44%。由此可见, 只要保持近年的良好发展态势, 不管用哪种方法进行预测, 到2017年广西都能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从而达到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小康的目标。

三、广西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小康目标的挑战

广西的发展不断面临和出现一些机遇, 但在面临机遇的同时, 也存在一些问题, 存在一些挑战。

(一) 广西的战略定位受到挑战

1. 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定位受到挑战。

广西提出了把北部湾经济区打造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之后的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 从而带动广西的快速发展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目标虽然有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支撑, 但是回顾30多年来广西和全国的改革开放历程, 感到挑战不小。1980年代中, 国务院批准北海等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北海除了在1990年代初疯狂的房地产泡沫中有过“昙花一现”的辉煌之外, 默默无闻、发展缓慢。2008年北海的GDP仅313.88亿元、人均GDP19866元, 而与北海同时被批准为首批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的烟台, 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北海差不多, 但是, 2008年烟台的GDP达到36308亿元、人均GDP49012元, 差距越来越大。2000年广西搭上了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列车。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是重庆、成都和西安三大都市经济区和西陇海—兰新线、呼包—包兰—兰青线、成渝和南贵昆四大经济带, 广西受益有限。近几年, 在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同时, 国家对其他地区的发展一样十分重视。从2005年到现在先后批准了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成都、重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深圳和沈阳经济区等8个地区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批准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等等。在国家这新一轮的发展战略中, 广西有机遇, 同时也受到自身把握机遇的能力和许多其他地区的有力挑战。

2. 广西作为中国进出CAFTA的门户和桥头堡的定位受到挑战。

广东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 近几年与东盟间的进出口贸易高速成长。过去的5年, 广东进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17.5%, 而与东盟的贸易额年均增长达22.9%, 广东对东盟的进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也由2003年的25.5%, 提高到去年的27.6%。2008年, 广东对东盟进出口626.1亿美元, 东盟已成为继中国香港、美国和欧盟之后的广东省第四大贸易伙伴。出现这种良好局面, 一是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关税开始降低, 刺激了双方贸易合作的积极性;二是东盟各国产业跨度很大, 与广东有很强的互补性;三是在东盟各国有大量的华人华侨, 广东与东盟各国的合作可谓人文相近、地缘相通、商脉相连。2009年9月28日,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湛江召开粤西工作会议, 表示粤西要“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出要在未来10年将粤西打造成广东进军东盟的门户和桥头堡。尽管从1999年开始广西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就是东盟, 但是增长缓慢, 广西与东盟间的贸易额在2008年是39.9亿美元, 不到广东对东盟贸易额的6.4%, 但占到全区进出口贸易总额132.84亿美元的30.0%。广西要想成为中国进出CAFTA的门户和桥头堡任重道远。

3. 广西的交通中枢和物流中心定位受到挑战。

广西一直努力打造成为大西南最便捷出海口通道和正在建设区域性国际性的物流中心。但是, 一方面由于其腹地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总量不足, 导致物流总量不足;另一方面, 广西的港口条件、航线班轮条件、管理服务水平、集疏运体系等的不足, 也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限制了这一机遇的发挥。广西正在构造大西南最便捷出海口的地位, 同时还受到广东、云南等省的挑战。例如, 仅一个湛江港2008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就达1.04亿吨, 实现了亿吨大港的跨越, 成为西南沿海港口首个亿吨大港。而由防城、钦州、北海三港合并成的广西北部湾港吞吐量仅为7700多万吨, 差距不小。作为经济流向的物流、人流、商流都有个自身走势和习惯的问题。广西是后起之秀, 要打造成大西南最便捷的出口通道和物流中心要走的路还长。又如, 云南也有建成大西南出口通道和物流中心的基础。一是云南通往东盟的公路多达二十几条;二是中老缅泰四国之间的澜沧江—湄公河“黄金水道”沿岸已有14个开放的港口和码头, 水陆联动发挥效益后, 西南与东盟间的物流走此黄金水道比走南海线在运输距离和运转时间上都节约50%以上;三是泛亚铁路 (昆明—老挝—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 是我国正在构建的战略出海通道。随着澜沧江—湄公河水道和泛亚铁路的逐渐完善, 不仅广西的物流受到影响, 而且广东的物流也会受到冲击。

(二) 广西的产业结构受到挑战

在CAFTA内, 广西与东盟的泰国、菲律宾、印尼、越南、老挝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无几、地理和气候也相似。一方面, 广西与这些东盟国家的主要出口都集中在服装、鞋类、食品和农矿产品等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上, 出口结构相似;另一方面, 广西与大多数东盟国家主要的出口市场都集中在包括CAFTA内的亚洲、欧洲和北美三大地区, 出口市场类同。双方在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方面的趋同, 导致竞争多于互补, 使广西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进行产业升级、扩大对外贸易等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CAFTA作为一种贸易安排, 如果广西不能在出口到东盟的主要产品:机电、农用物资、服装、中成药等上适应外在变化、升级换代, 那么就不但不能抓住机遇, 而且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三) 广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是最大的挑战

2008年,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6大监测指标中, 广西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51.7%, 实现程度最低, 比全国低16.1个百分点, 比东部、中部、东北部分别低31.2、5.9和23.5个百分点, 仅高于西部2.8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已成为广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挑战。经济发展水平低还表现在居民收入水平低, 对R&D的投入不足, 对“三农”支持力度不够。广西2008年人均GDP为14966元, 在全国排第25位, 在西部12个省 (市、区) 中位居第8, 实现程度仅34.1%, 比全国低17.7个百分点;2004~2008年广西人均GDP的实现程度分别为:21.2%、23.9%、26.8%、30.5%、34.1%。以此数据建立广西人均GDP实现程度 (y) 与年份 (x) 线性回归方程:-6472.14+3.24x, 线性相关系数r=0.9975。据此预测2017年至2020年广西人均GDP的实现程度结果分别为:62.9%、66.2%、69.4%、72.7%, 实现难度较大。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仅为0.47%, 低于全国1.07个百分点, 小康实现程度仅为18.7%, 在23个小类指标中最低。这导致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少,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后劲发展乏力。2008年广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4146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90元, 分别比全国低1635元和1071元,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40.9%, 低于全国12.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的小康实现程度由2004年的61.2%下降到2008年的25.8%。农民收入增长慢, 居民收入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扩大。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广西遇到的挑战固然不少, 但是只要充分发挥优势、抢抓机遇, 创新发展思路, 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从而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小康目标是可能的。

摘要: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小康目标是广西今后一个时期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 广西具有哪些优势和机遇, 同时又面临哪些挑战?文章对此进行论述。

关键词:率先实现小康,机遇,挑战,广西

参考文献

[1]汝信, 陆学艺, 李培林.2009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古小松.泛北部湾合作发展报告 (2009[) 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3]张澄汉, 等.广西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状与趋势[J].广西经济, 2009 (, 2) .

[4]张澄汉, 等.广西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潜力、困难[J].广西经济, 2009 (, 3) .

[5]宋志生.广西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对策[J].学术论坛, 2005, (7) .

[6]王瑛.广西发展通道经济的机遇与挑战[J].市场论坛, 2005, (4) .

[7]党东耀.试论广西面对区域合作的挑战和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4, (5) .

率先实现小康 篇2

创新求实 力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宾县通过中心组集中学习、研讨交流等方式,认真学习贯彻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全县上下充分认识到“十三五”时期是宾县立足新定位、融入都市圈、建设哈尔滨市卫星城的关键时期,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结合市委全会精神和县情实际,宾县进一步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思路,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四个全面”为统领,以加快发展为核心,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从严治党为保障,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启动实施“十三五”规划,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强县战略,全力抓招商、调结构、建项目、兴产业,把宾县打造成哈市东郊花园、宜居宜业新城、现代农业强县、全域旅游胜地,把宾西开发区打造成农副产品精加工基地、现代包装产业之都、对俄加工贸易枢纽、新材料研发加工新区,成为哈尔滨东部重要经济增长极,推动县域经济全市当龙头、全省争一流,适时推进“撤县设区”,为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实现率先建成小康目标,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将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创新发展,在激活内生动力上实现新突破。积极引进技术人才,打造开发区创新孵化器,推动科技创新;积极引进高端企业,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产业产品创新;加大改革力度,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坚持协调发展,在增强发展整体性上实现新突破。坚持区域统筹,促进城镇协同发展;坚持城乡一体,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坚持产城融合,打造开发区产业集群,提升宾西镇城市功能,实现产业和城市相互支撑、融合发展;坚持一二三产联动,增强经济发展稳定性;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提升城乡文明程度。坚持绿色发展,在改善生态环境上实现新突破。强化生态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突出环境保护,深度治理雾霾,加强二龙湖水源地保护,推进城镇绿化美化进程,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建立完善循环型产业体系,推进宾西开发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建设。坚持开放发展,在提升外向水平上实现新突破。着力抢抓机遇,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丝路带”等政策,打造哈东地区重要对俄经济板块;着力优化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简政放权,增强投资吸引力;着力加强合作,积极与企业团体等开展交流合作,努力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坚持共享发展,在增加人民福祉上实现新突破。全面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坚持就业优先,依托宾西开发区平台基础,促进群众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抓好扶贫攻坚,力争率先完成农村贫困人口整体脱贫任务。

2016年,宾县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全力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着力推进招商引资,狠抓产业项目建设,强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努力扩大总量、做优增量、激活存量,实现质量效益型发展。二是着力打造宾西开发区,提升县域核心竞争力。突出宾西开发区核心龙头地位,以产值“千亿级”为目标,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升级改造基础设施,加快产业集聚步伐,努力推动开发区实现转型升级、二次创业。三是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坚持把种植结构往优质高效作物上调、往现代畜牧业上调、往林下经济上调,创建百万亩优质玉米、万头肉牛生猪养殖等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大力培育?“互联网+农业”等产业新业态,延伸绿色食品等产业链条。四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坚持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大力实施亮化、绿化、硬化、美化、净化“五化工程”,推动主城区改造升级,强化城乡综合管理。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推动示范村提档升级,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五是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支柱。发挥旅游对生产要素布局的导向作用,全面整合山峦、湖泊、温泉、冰雪、文化、美丽乡村等特色资源,坚持走旅游业与一二产业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创新发展之路,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六是致力保障改善民生,增加人民群众福祉。着力解决道路、饮水、住房、社保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实际问题,加快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事业发展,扎实推进“和谐宾县”“平安宾县”“文明宾县”“法治宾县”建设,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七是始终坚持从严治党,打造风清气正环境。认真贯彻《准则》和《条例》,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继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毫不松懈执行好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有关规定,坚决做到反腐败斗争全覆盖、无禁区、零容忍,努力营造政治上的绿水青山。□

在苏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篇3

一、以率先的奋斗目标凝聚人心、鼓舞斗志

去年以来,我们全面审视铜山在区域竞争和发展中的方位,认真分析铜山的发展基础,对如何加快铜山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全面谋划,先后对工业投入不足、经济增长速度不快、园区建设不优、企业改制滞后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的突出矛盾,进行了深入研究,确立了新的工作思路和举措。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铜山必须坚持“人民为先、事业为大、发展为重”的原则,高举“三创”旗帜,高目标定位,快节奏推进,奋力开创跨越发展新局面。总的目标定位是:苏北率先、江北领先、全省争先,勇当率先发展排头兵,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徐州南部综合性新城区、苏北新农村建设先导区,2010年在苏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苏北率先,就是全面加快发展步伐,真正做到苏北第一。江北领先,就是要与苏中各县(市、区)比拼,主要经济指标实现领先。全省争先,就是要在全省范围内,主要指标、各项工作的位次不断前移,在区域竞争的大格局中赢得主动。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超序时进度”,狠抓工业经济、新城区建设、新农村建设三件大事,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好中求快,优中求进。

二、全力推进,全面提速,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把加大工业有效投入、促进产业升级作为跨越发展的主战略,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不动摇,按照集聚、集约、集群的理念,分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主导产业规模扩张和产业升级,筑牢率先发展的强大支撑。

一是加快构筑五大主导产业。坚持乘势而上做强食品产业,因势利导做优钢铁产业,借势发力做大机械产业,顺势而为发展车辆制造业,造势集聚培育电子电器产业。全力推进维维产业园建设,加快天浩圆、联农等企业裂变扩张,力争今年食品产业产值达150亿元。钢铁产业去年新增投入12亿元,新上5个450、550立方米高炉,产值近50亿元,今年围绕产业升级进行改造,发展铸造业,投入15亿元重点实施技改和铸造等8个亿元以上项目,年内可望成为铜山第二个百亿产业。机械产业围绕延长产业链实现规模扩张,形成工程机械及配套件、矿山设备制造和研发、锻压设备制造三大系列,培育徐锻产业园、铸造产业园。车辆制造产业尽快形成规模,加快轻卡自卸车、徐工特种汽车等龙头项目建设。加快电子电器产业集聚发展。争取3到5年形成五大百亿产业。

二是全力推进招大引强和项目建设。紧紧依靠工业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去年作为“工业投入推进年”,今年开展“招商引资提升年”活动,在招大引强上下功夫,着力发展龙头型、环保型、科技型的大项目,力争工业投入超百亿。围绕产业招商,加强招商力量,组建专职招商队伍,公开择优选拔28名有招商专长的人才,分地域设立六个招商分局,同时,鼓励干部离岗招商,着力在引进重大项目上实现突破。加快推进项目实施,实行四套班子领导包挂责任制,开展“企业服务月”活动,采取挂图作战、倒排工期等有效措施,推进项目快引进、快开工、快建设、快投产、快达效。去年新上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6个,比上年增加6个,工业投入达到75亿元,净增20亿元,新上项目约70%集中在五大主导产业上。

三是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集中优质资源和要素,推进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扶持维维食品、中天棉业、环球锻压、美驰车桥、东南钢铁等一批主业突出、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加快发展。

(二)把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做强园区经济作为跨越发展的主动力,着力打造徐州南部综合性新城区。按照“统一规划、科学布局、突出特色、集约发展、重点扶持”的原则,加快以开发区为龙头、工业集聚区为龙身的“一区九园”建设,构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荣、双向互动、开放集约的发展新平台。

一是科学规划,拉开框架,拓展集约发展的空间。去年,开发区按照“二次创业、快速扩张、提档升级、融入市区”的总要求,实施“东进、西连、南扩、北融”战略,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开发区进行了规划修编。《铜山城区城市总体规划》超前谋划299平方公里城乡协调发展区,科学界定180平方公里的规划控制区域和88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突出了发展的超前性、工业的主导性、城区的特色性、资源的集约性和与上位规划的协调性,受到了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顺利通过市政府审批。

二是完善功能,丰富内涵,建设徐州南部综合性新城区。围绕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特色的产业城市、以山水园林为特色的生态城市和以舒适、宜居为特色的人本城市的总目标,去年实施12项城区建设重点工程,如建设规划展示馆、开发大厦、人防大厦和北京路改造等,部分工程已经完工,有的正在加快建设。把今年作为“新城区建设突破年”,加快道路通畅、文化景区和商贸建设等7大类26项城市重点工程建设,着力把开发区打造成为环境最优、功能齐全、活力最强的徐州南部综合性新城区,成为徐州市区最具活力的第三大战略组团。大力提升经济支撑功能,强化工业区功能规划,开工建设了20平方公里工业新区,推进产业集聚、新型工业企业集群,新上项目70%集中在开发区内,建设现代工业区。大力提升商务支持功能,加快建设以北京路为主轴的各类功能商圈,打造中心商务区,建设繁华商贸区。大力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建设大学与名牌中小学校一体化的一流教育基地,打造产学研一体化优势高地,建设科教聚集区。大力提升人居功能,加快建设汉府雅园等一批标志性示范小区,改造搬迁区中村,建设高尚住宅区。大力提升形象功能,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和开发区文明程度,构建新型党群关系、政企关系、劳资关系,推进安全社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建设和谐示范区。

三是高效运行,做优环境,建设徐州的经济“特区”。调整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专门建立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集中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新组建县行政服务中心,研究出台放权减负、集中审批、封闭运行、扎口收费等8条扶持政策。建立“零距离接触、零投诉服务、零障碍发展”的“三零”服务标准,创造优良的投资服务体系。去年,开发区荣获全省投资最佳开发区称号。

在加快开发区建设的同时,打破各镇行政区域界限,充分发挥工业集聚区发展专项资金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完善进驻园区项目投资额和财税分成办法,重点推进维维产业园、物流产业园、胜阳林纸产业园等9个重点工业集聚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以园区吸引项目、以项目拓展园区,形成了产业特色鲜明、承载力强的区域增长极。

(三)把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民富、村美、风正”的新农村作为跨越发展的助推器,着力打造苏北新农村建设先导区。围绕“培育新农民、打造新产业、建设新村庄”,制定新农村建设五年实施规划及相关配套文件,以“十有”工程为载体,大力开展“创业杯、小康杯、新风杯、家园杯、和谐杯”等“五杯”竞赛活动,组织实施“百千万帮建工程”(百个机关包村、千名干部扶户、万名党员带动)以及“四在乡村”党员带动工程(富在乡村、学在乡村、美在乡村、和在乡村),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去年选择21个村重点扶持,今年扩大到101个村,形成了“产业支撑富民、环境提升文明、管理促进和谐、城乡一体推进”的铜山特色。去年11月,中央党校举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铜山实践”高层论坛,对铜山新农村建设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通过典型示范、梯次推进,到2010年年底,全县将有170个村基本达到县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目标,初步建成“民富、村美、风正”的新农村。

一是围绕打造新产业,突出生产发展,以产业支撑富民。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特色化经营的思路,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在认真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奶牛奶业、设施蔬菜、食用菌、优质林果和休闲观光等五大高效农业发展规划,设施菜、奶牛奶业、食用菌等列入全省高效农业百项工程。目前,奶牛存栏量4.1万头,设施菜面积32万亩,果树面积20万亩。强化龙头带动,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7家,维维集团、中天集团、胜阳集团成为徐州市仅有的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目前,全县共有食用菌、林木园艺和鸡鸭饲养等专业村100多个。同时,坚持生产性、工资性、经营性和务工性收入“四轮驱动”,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二是围绕建设新村庄,突出环境建设,以环境提升文明。加快村庄建设规划编制,重点做好299平方公里的城乡统筹协调区的村庄规划,明年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出台了推进村庄整合意见,按照整村搬迁、村庄合并、旧村改建、村庄整治和保护提升五种类型,分类制定推进办法,吸引农民在集中居住点建房,实现建设有章、推进有序。加快新型民居建设,聘请专家编绘《铜山县新型民居设计图集》,无偿发给全县镇村推广使用。近年来,全县共建新型民居8000余栋,其中,一些示范村已有90%以上的群众住上了新型民居。按照“政府统筹、打包使用、定向投放、各记其功”原则,整合各项建设资金,集中人财物重点扶持示范村建设,带动全县新农村建设滚动发展。深入开展“三清三创”等活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涌现出三堡镇潘楼村、马坡镇姜站村等一批园林式农民居住区,15个村被评为市级以上生态示范村。创建国家级文明镇1个、省级文明镇3个、省级文明村5个、市级文明镇7个、市级文明村7个。

三是围绕培育新农民,突出制度建设,以管理促进和谐。紧紧围绕造就新型农民,突出“三个抓好”,即突出抓好“农民培训工程”,切实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法规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科技知识教育,加快培养造就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术好、既懂经营又会管理、既讲文明又讲科学的新型农民;突出抓好文明村镇创建和争创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争当致富能手等系列活动,引导群众讲文明、讲礼貌,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突出抓好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民主管理为手段,着力建设民主和谐新农村。积极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大力开展“支部加协会”等工作,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大力推进村民自治,真正做到“村官”村民选、村事村民办。探索深化村务公开新途径,实施“阳光村务”,建立“村务超市”,实行村干部勤廉双述等,党群干群关系融洽。

(四)把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跨越发展的立足点,着力打造苏北和谐社会示范区。坚持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兼顾各方利益,统筹各项事业。去年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5604元,增长17.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490元、增长11.7%,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在95%以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参保人数达1.8万人,为民兴办的12件实事全面完成,妥善解决了国有场圃职工、县属企业改革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提高了机关事业单位保障水平,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考核,被评为省科普示范县、省科技进步先进县和全市唯一的省计生工作先进县,获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县殊荣。法治铜山、平安铜山建设深入推进,保持省村民自治模范县荣誉,获得省社会治安安全县称号。

三、健全完善工作推进机制着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烈氛围

率先实现小康 篇4

崇信县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省委“八个并重”、市委“五个注重”的总体要求,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富民强县、率先小康为目标,突出脱贫攻坚、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培育壮大煤电、草畜、果菜、旅游、油用牡丹五大产业,扎实推进精准脱贫、工业转型、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城镇建设、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民计民生、改革创新“十大战略工程”。努力推动崇信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纵深推进富民强县战略进程,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一、在精准施策中扎实推进脱贫攻坚

崇信县把精准脱贫作为最大任务,以15个贫困村为主阵地,整合全县扶贫力量,推进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认真落实“六个精准”,制定了“2+19”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全面完成了建档立卡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7 359万元,整合各类资金7.9亿元,实施产业培育、基础改善、电子商务和公共服务等精准扶贫项目82个,赤城移民社区开工建设。坚持因村因户施策,强化贫困群众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富民产业,经过精准监测,可超额完成脱贫4个村、减贫4 000人的年度任务。

二、在脱贫致富上补齐发展短板

健全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六个精准”,按照“五个一批”脱贫路径,加快补齐贫困村硬化路、自来水、幼儿园、卫生室、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短板,实现易地搬迁贫困对象应搬尽搬,基本消除农村危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扩大劳务输出,拓宽增收渠道,强化政策性保障兜底,确保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2017年实现全县基本脱贫,2018年消除绝对贫困。

三、聚焦率先小康加快脱贫步伐

整合项目资金,加快贫困村路、水、电、房、卫生室、文化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年度任务,持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制定全县富民产业发展方案,因村因户制宜,发展壮大富民产业,夯实增收基础。加大财政金融扶贫力度,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7 000万元以上。深入推进电商扶贫,新建3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和4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实现农产品上线销售,积极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精准培训贫困群众5 000人,鉴定发证2 000人以上,每个贫困户有1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推进双联行动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健全扶贫机制,加大帮扶力度,确保姚洼、新窑、陶坡、马新庄、青泥沟、白新庄6个村脱贫,减贫4 600人。建立精准监测和脱贫退出机制,做到有进有出、动态管理。

四、实施现代农业增收工程转变发展方式

以建设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建成12万头现代畜牧业基地、11万亩标准化果品生产基地、8万亩绿色蔬菜产业基地和10万亩油用牡丹基地,基本实现优势产业适宜区全覆盖。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成肉食、果蔬、粮食、饲草料深加工四大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积极引导农户组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五、培育壮大特色富民产业破解增收难题

坚持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和农户分散养殖相结合,新建改建标准化养殖小区5个,创建省级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场1个,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2.8万头,冻配改良2.6万头以上。严格落实果园包抓帮扶责任制,新植果园1万亩,其中矮化密植果园3 000亩,建办标准化示范园4.5万亩,挂果园面积达到3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2.2万吨以上。以建设泾汭河川区国家级蔬菜产业园崇信园区为重点,建成锦屏新集等设施蔬菜基地,新建日光温室130亩、蔬菜拱棚2 000亩,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7万亩以上。以争创全国800个木本油料重点县为目标,栽植油用牡丹3万亩以上。加快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5万亩。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如何率先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篇5

——浦东如何率先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

俞正声书记说,坚持创新驱动,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本原要义,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核心所在。

韩正市长说,通过创新来推动这个城市的转型发展,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我觉得第一是科技,第二是人才,第三是宽松、宽容而开放的创新环境。

徐麟书记说,浦东的发展,根在创业、魂在创新、源在奋斗……浦东开发之初的那种精神,依然是浦东二次开发精神的核心内容。创新是我们的精髓,也是本质所在。

年初来沪调研的李克强副总理指出,在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应鼓励企业创新思维与理念,创新技术与产品,创新管理与机制,把创新与发展结合起来,把增加有效供给与培育市场需求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赢得未来。

领导们的重要讲话,勾勒出了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方向——将科学发展作为坚定不移的抉择,积极探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

我汇报的第一个方面:我对浦东如何率先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浅见:

一是要实事求是,统一思想认识。发展方式之变,首先是思路观念要变。思想层面首先是一个思想解放的问题,还有一个观念转型的问题,今年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发表20周年,要深入分析浦东发展阶段性特征,坚定走科学发展之路的信心,摆脱既有思维方式束缚,围绕推进科学发展,注重把握好经济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

充分发挥创新区域带动作用,浦东的优势在于创新,解决当前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要靠创新,推进未来转型发展也要靠创新。只有锲而不舍地提高创新能力,才能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掌握政策先行优势,为转型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为参与国际竞争增创新优势。二是要明确方向,找准结构调整的目标和重点。新区第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已经明确指出,要聚焦金融、航运、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建设、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区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布局等目标,则要坚持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为主攻方向,“咬定青山不放松”。

三是要减少依赖,努力探索转型发展新路。调整产业结构,本身就是“甘蔗没有两头甜”,有“取”就要有“舍”。只有切实将贯彻科学发展观发到实际行动中,切实减少经济发展对重化工业、房地产业、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拉动的依赖,才能摆脱对传统粗放发展路径的依赖,才能为新兴产业、新兴业态发展腾出空间,促进经济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平稳发展。

率先实现小康 篇6

工业曾是金堂县经济的最大短板,但也是最大潜力所在;

“两化”互动不是不要农业,而是强调通过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和带动农业农村发展;

确定“设施提升年”“全域开放年”“产业提升年”“追赶跨越年”“全面小康年”五个主题,集中力量攻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金堂,雄踞千里沱江之首,有着“天府花园水城”之美誉,曾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中国书法之乡”“中国龙舟之乡”“四川省文明县城”“成都十大魅力城镇”等殊荣。县城赵镇被誉为“千里沱江第一镇”,是成都市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被评为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共金堂县委书记金城。

记者:金堂作为四川省丘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有哪些先进经验?

金城:省委要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可以说,丘陵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金堂作为全省丘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客观地讲,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与成都其他先进区县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为了不拖后腿,逐步追上先进地区的发展步伐,唯有自我加压、主动作为、加快发展。金堂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全县上下求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务实创新的工作举措:一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建设设计科学、气魄宏大、功能完备、业态高端的成都工业战略前沿区;二是实施打造“天府水城”战略,建设山河错落、湖岛相依、人水共生、景城交融的生态田园样板区;三是实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建设规模经营、特色发展、业态高端、优势突出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记者:金堂县在培育发展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方面,有哪些举措?

金城:说到培育发展支柱产业,我首先要提的是金堂工业的发展。工业曾是我县经济的最大短板,但也是最大潜力所在。近年来,金堂县持之以恒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以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为主攻方向,加快“一区两园一基地”建设。目前全县已建和在建工业园区约24平方公里,被评为“四川最具投资价值产业区20强”。其次,在现代农业发展上,我们突出结构调整、农业招商、品牌打造和规模经营,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全县经济作物面积达55万亩,既有蔬菜、水果、食用菌等优势大宗农产品,也有特色水果、油橄榄等高端特色品种,基本形成了品牌化。最后在第三产业发展上,重视城镇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通过建新和改旧推动天府水城发展;注重“四态”合一,举办国际铁人三项赛、中国龙舟公开赛等大型赛事,推动现代服务业健康持续发展。总之没有这些强大的产业支撑,金堂要在全省丘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一句空话。

记者: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金堂如何处理好现代工业与农业、城市化进程与丘区农村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金城: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辩证处理好“两化”互动和“三化”联动的关系。“两化”互动不是不要农业,而是强调通过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和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在金堂工业反哺、城市支撑不足的现实条件下,我们不能不重视农业农村的发展。农业现代化通过农村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和企农利益机制的联结,使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企业或城镇,既解决企业用工需求,又推动城市建设和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反之,在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基础作用的同时,也要通过推进工业化来集聚资金反哺农业,为农业产业化提供载体和发展空间,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机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会增强城镇发展的辐射和扩张功能,形成农村经济区域发展中心,又从根本上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转移,使农村经济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关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金堂农业基础较好,在工业化、城镇化的任务尚未完成的现阶段,加快推进丘区现代农业发展,协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能够收到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效果。

记者:金堂是有名的天府水城,拥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该如何打好这些资源牌,将资源变为优势?

金城:金堂古居蜀国近畿,历史悠久,因山川之利,自古即为川西水陆交通枢纽。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尤其是金堂山(龙泉山脉县城段)和抗蒙遗址(云顶山)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属罕见资源,不可复制。下一步,我们将深度挖掘,科学编制全县旅游发展规划,打好金堂山(龙泉山脉县城段)和抗蒙遗址(云顶山)两张文化牌,加之沱江沿线自然风光,五凤、淮口初显成效的人文景观和即将落户我县官仓境内的港中旅旅游目的地建设,我们深信,金堂旅游业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记者:放眼未来,金堂有哪些新的发展规划?

金城:省委“推进两个跨越”的奋斗目标和“多点多极支撑”的战略部署,吹响了全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指引。金堂作为成都远郊丘陵大县,发展基础和先天条件并不优越,属于金字塔的“底部”。要实现底部突围,必须超前研判、提前谋划、及早行动。县委围绕“推进两个跨越”奋斗目标,确立了在全省丘区率先、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和实施“三大战略”、推进“三区建设”的发展路径,把握快中求好、做大总量、优化质量基调,从2013年起分年确定“设施提升年”“全域开放年”“产业提升年”“追赶跨越年”“全面小康年”五个主题,集中力量攻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率先实现小康 篇7

3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广东课题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举办《广东经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2020年的广东发展战略转移、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动力重构》新书发布会。

据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广东课题组在广东官方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协助下,深入广东省10个地市进行调查研究,完成了30多万字的研究报告并成书出版。

该书总结了中共“十七大”以来广东贯彻科学发展观、发展战略转移、转变发展方式和重构发展动力的基本实践和经验,分析了广东在新时期面临的国内外条件,提出了面向2020年的发展战略、方式和动力的选择,并归纳了广东经验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全局意义;从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城乡统筹、开放型经济发展和粤港澳一体化四个主题来总结广东经验与破解未来发展难题。

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表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广东目前正处在建设幸福广东、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该书将广东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对广东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

旅顺率先实现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 篇8

根据交通运输部2003年“关于到2007年实现农村客运‘村村通’试点会议”和辽宁省交通运输厅的要求, 旅顺口区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重点, 2005年实现了公路“村村通”, 2006年实现了客运班车“村村通”, 2007年完成了旅顺至大连长途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同时, 陆续实施区域内农村班线公交化改造。

目前, 该区域内27条客运线路全部实行公交化运营, 形成了以老城区内汽车站为中心, 沿途枢纽站为节点, 辐射各涉农街道和开发区, 延伸到各行政村和自然村的公交化客运网络, 从而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 使农民同样享受到“一两元钱进城”的城市公交服务品质, 从而在辽宁省率先实现了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

片区线路改造推进公交化

旅顺至大连南路客运线路全长47公里, 是201国道辽南终端, 也是旅顺连接大连的交通干线。从1999年至2007年, 该线路共有小公汽90台, 车辆总座位数2150个, 日发班次180个, 经营单位包括国有的大连交运集团, 有51台车计1409个座位;挂靠旅顺三寰客运公司的39户个体私营车辆39台计741个座位。

由于经营主体分散, 各自为政, 经营方式落后, 无法形成线路统一调度机制;由于半数以上为19座位的小客车, 且车辆配置档次不够, 无法完成大客流量运输功能, 节假日高峰期间运力不足, 超员超载时有发生, 而且抗风险能力差;由于无序恶意竞争, 沿线的出租车拼客宰客、返程车拼客、抢客等违法经营现象也比较严重, 扰乱了客运市场秩序。为此, 旅顺口区交通局在全面进行可行性调研论证的基础上, 形成《旅顺至大连南路客运线路集约化改造实施方案》, 从2006年8月开始对该线路实现集约化、公交化改造。

改造的原则是:以资产为纽带, 通过集约化模拟股份制经营, 优化整合了现有的大连交运集团、旅顺三寰客运公司和39个个体户的经营资源, 实行统一经营管理、统一调度、统一车型、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建立了符合旅顺南路客运线路经营发展的公交化运营机制。

改造后的经营主体是:由具有国家法定资质的大连交运集团和旅顺三寰客运公司组成了模拟公交线路公司, 将达不到经营资质的39个个体业户整合进入大连交运集团或旅顺三寰客运公司, 由线路公司依据章程 (或内部经营协议) 选举组成经营班子, 实施管理运作。

改造后的分配方案是:以现有的线路90台小客车座位数作为股份, 各方按现有座位数比例出资入股, 每股21.05万元;交运集团1409个座位占总股份65.5%, 投入1378.8万元;三寰客运公司和个体户741个座位占总股份34.5%, 投入726.2万元;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 运营利润, 按股分红。

分步分片区对农村客运线路实施公交化运营改造。旅顺老城区四个城市街道1964年实行公交化运营。农村班线实行公交化运营, 本地没有先行模式。旅顺口交通局提出“农村交通城市化, 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建设目标, 分三步走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

旅顺有轨电车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成为当地城市公交的象征

公交化成就城乡客运一体化

在资金吸纳上, 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 谁参入、谁投资、谁受益, 共吸纳各方面资金1186.8万元, 其中购车489.6万元, 建枢纽站200万元, 建回车场400万元, 建候车亭96万元, 设站牌1.2万元。

在场站建设上, 于线路中途的铁山鸦户嘴新建3000平方米的换乘枢纽站, 辐射铁山街道、江西街道各支线;在终点站的开发区阳光家园和烟大火车轮渡码头建两个回车场;在沿线设站牌并建侯车亭。

在运力投放上, 原有车辆下线, 新购置15台环保、新型公交车上线, 每天191个班次, 主线车次间隔15分钟。

在线路规划上, 新开通和延伸5条公交化客运线路:15路由枢纽站延伸至铁山于家村, 16路由枢纽站延伸至铁山陈家村, 17路由枢纽站延伸至江西董砣村, 18路由城区汽车站延伸至开发区阳光家园 (18.6公里) , 19路由城区汽车站延伸至烟大火车轮渡码头 (16.6公里) , 整个线路实现了区域内村庄的全面覆盖。

在营运模式上, 实行无人售票、上车投币、分段计价方式, 长线分两次投币, 短线一次投币, 票价全面下调。其中旅顺至正北村原票价3.5元调整为2元, 旅顺至董坨村原票价4元调整为3元, 短线调整为1元, 年节省百姓支出150万元左右。该线路2007年8月31日开通, 是全区率先实现农村长途客运班线全线公交化运营的线路, 为全域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确定了基本模式。

本着“完善试点, 优化拓展”的基本思路, 在深化公交化改造上重点做了3件事。一是优化完善老城区至开发区公交线路。二是拓展区域中部和东部农村公交化, 开通首条20路环城公交线路。三是将老城区内原有的老旧公交车更换了10台新型公交车, 全部实行无人售票、上车投币、自动报站和系统监控, 结束了老城区1964年以来公交车人工售票和报站的历史。

全面延伸, 农村客运全部实现公交化, 对北部农村双岛、北海、三涧堡、长城、龙头等5个涉农街道公交化线路改造, 在全面调研论证和召开各方参加听证会统一意见的基础上, 实施了全方位的公交化改造, 于2009年1月17日全部开通了客运公交线路, 18台新型公交车上线运营。至此, 区域内27条客运班线全部进行了公交化改造, 由76台公交车投入运营, 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运营。农村线路平均30分钟一个班次, 主线10分钟一个班次;实行无人售票, 投币上车, 票价分段计价全面下调, 长线由4元调为3元, 短线由2元调为1元, 年惠及百姓400余万元。

长途线路公交化惠及百姓

运力、场站设施得到明显改观, 在政府没投入的情况下, 吸纳社会资金2175万元, 其中按座位入股的2105万元购置了25台高档旅游客车、28台大型环保公交车, 车内全部配置了GPS卫星定位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70万元新建了中途龙王塘水上人间换乘枢纽站及场地等附属设施;运行线路由原来只能进入大连市边缘的黑石礁, 改为直抵大连市中心站北广场终点站。

运行方式改变, 百姓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改造后客运线路采取长短结合、快慢结合两种运行方式:一种是大站快车运行方式, 由大连站北广场 (终点站) 发车, 途中设黑石礁、学苑站两站, 终点站为旅顺汽车站, 全程47公里, 配备25台高档旅游客车, 日发150个班次, 一票制票价7元。一种是以旅顺龙王塘水上人间为换乘枢纽的两段公交化运行方式, 采取无人售票、投币上车的公交化运营, 日发434个班次 (含换乘对接) , 是改造前的2.4倍。

经过近10个月的运行, 公司效益越来越好, 主业收入越来越高, 社会关注度越来越大, 为完善和提高创造了良好的内外部条件, 于2008年5月19日取消水上人间中转变直达, 在原有53台车的基础上, 购进12台大型环保公交车上线, 增加座位780个, 增加班次41个, 恢复和新增便民站点5个, 车次间隔由原15分钟缩短为10分钟。

票价下调, 惠及百姓, 票价分段计价全面下调, 其中旅顺至北岗桥 (大连终点站) 原票价7.5元下调为7元, 旅顺至黑石礁 (进入大连市内首站) 原票价6.5元下调为5元, 年惠及百姓在600万元上下。

各级主管部门重视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动力, 旅顺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 始终得到区政府、大连市行业管理部门和旅顺区交通局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历时一年的旅顺南路长途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 是在体制上、经营管理上、社会化服务上的一次改革和创新, 是最终实现全区客运公交化的探索和过渡, 是改革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民生工程, 结束了旅顺长途客运线路没有公交化的历史, 具有里程碑意义。

城乡客运一体化需引入市场机制

尊重历史, 面对现实, 兼顾各方利益是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 由于历史原因, 公交化改造前仍有47位个体户在各条线路上经营, 面对经营体制和机制上的重大变革, 个体户产生了巨大的惧怕心理:一怕资产入股后失去了自主权, 由“老板”身份一下变成了“打工仔”;二怕加入公司后受约束太多, 过去自己说了算的习惯适应不了新的工作环境;三怕经营效益不透明, 自己应得的利润受到损失。

尊重历史就是不能让业户丢掉“老饭碗”, 面对现实就是让业户进入集约化改造捧上“新饭碗”。为了实现改革和稳定的双赢, 区交通局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 每周一例会推进, 并采取多项措施化解矛盾。

在选派线路公司出纳员时, 三寰公司与下属挂靠车主产生意见。三寰公司坚持要从机关职工中提出人选, 并已提交党委研究通过。个体业户则坚持要从司乘人员当中选出有资质人员担任, 理由是可以代表个体户对公司收支情况进行监督, 如果不答应, 就拒绝与三寰公司合作。在相持不下的情况下, 领导小组直接邀请三寰公司高层领导对话, 经过三个轮次的争辩, 三寰公司最终做出让步, 打开了公司与个体户之间的僵持局面。

从市场需求出发, 科学配置资源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 在实施公交化改造过程中, 区交通局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 行政调节为辅”的原则, 科学配备运力结构。即在运力配置审核、市场准入、信息发布等方面加以调节。

在旅顺至大连南路一级公路上, 配置了25台安全性能好、设备质量高、乘坐舒适的高档旅游客车和40台大型、环保、节能、宽敞的公交车。在农村公交线路上, 推广使用经济适用车型, 并实现一类线路、旅游客运、高速客运车辆高等级化, 二类线路中高级化, 三、四类线路一级化。及时调整线路和车次, 化解了利益纠纷, 保持了和谐稳定。

城市公交化延伸到农户家门口, 村民出门坐公交车, 享受到城市公交服务品质。其改革成果体现了普通百姓优先、绿色交通优先、和谐文明优先、社会公平优先。但由于是初始阶段, 尚需培育和规范。

必须逐步实施财政支持优先的政策扶持, 公交化后, 因为没有政策上的引领、遵循, 没有办法规范, 公益化加亏损成为主要矛盾。首先, 目前的公交线路靠自我发展, 抗风险能力差。政府没有投入, 靠业户自己花钱买车, 自己降价优惠百姓。

其次, 公交企业难以承担相关优惠的福利支出。按照《辽宁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的相关规定和旅顺口区的实际情况, 目前公交企业应承担减免费用的优惠票有五种:离休干部、残疾军人、60岁以上老人、职工月票、学生月票, 这五项合计年需210万元, 企业难以承担, 至今尚未实施。

其三, 旅顺汽车站政策性亏损加剧。公交化改造后, 实行投币上车, 南路公交、区内公交都在站内经营, 管理费用增加。虽然让公交企业承担水、电、暖等部分费用, 但站务费这一块让利给百姓, 车站年减收200万元上下。

上一篇:钢桥面防水下一篇:能力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