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的功能

2024-06-02|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系统的功能(共12篇)

系统的功能 篇1

名词化在书面语中被人们广泛应用, 现在名词化已经成为一种修饰语篇的工具。名词化实际上就是把动词或形容词的特性隐喻化, 也就是说动词的过程不再体现, 形容词的特性也不再体现, 而都是以名词的形式出现, 此时名词所起的作用要远远超过它本身的含义, 要包含更多动词或形容词的特征。将动词词组和形容词词组名词化的过程, 就减少了小句的信息量, 从而使得小句的信息密度加大。在一致式过程里, 主要由动词词组体现, 名词词组体现参加者, 形容词词组体现特性。但是, 如果把动词词组或形容词词组转化成名词词组体现参加者, 也就变成了名词化隐喻。

1 名词化功能研究

从系统功能语法下元功能的视角下考虑, 名词化的功能可以分为三类: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下面, 将从这三个功能展开详细论述名词化在语篇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1.1 概念功能

名词化结构通过把动词词组和形容词词组转化成名词, 使得小句的信息量被压缩, 在较小的空间里蕴含大量的信息, 这样语篇就会显得紧凑, 从而使得文章表达简洁有力;其次, 将主语或主位名词化可以把某些不确定的信息变得更加确定, 使信息显得自然而且容易被接受。从概念功能考虑, 名词化的功能主要体现为简约、紧凑、正式。

1.1.1 简约功能

名词化隐喻将小句压缩成词组, 或者是将多个复杂小句转化成一个简单小句, 减少句子的数量, 从而减少单词量, 使得整个语篇句子结构简单, 节省空间, 使得文章简约, 蕴含丰富的信息。这样简化的语言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秦秀白 (2002) 指出, 在新闻语篇中, 记者为了尽可能地将更多的信息压缩在一个简单句中, 会在名词或动词前使用大量的修饰语从而使得句子表达完整。在这个名词化的过程中, 名词所包含的信息丰富, 而通过名词化后, 整篇文章显得简洁、节约。Reah (1998:21) 提到, 名词或名词词组使得一个句子更加灵活, 因为它蕴含着大量的信息, 这对新闻记者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例如:

Doubts on Revival of Rover Plant (Times, 11/11/2005)

从以上例子中, 我们发现相当复杂的信息浓缩在名词词组中, 能够使得新闻标题简洁有力, 富有信息, 而且吸引观众眼球。其实, 运用名词化来打包信息在新闻报纸中随处可见。

1.1.2 紧凑功能

Halliday (1985:300) 曾指出, 书面语言中, 一个相对简单的语法结构中往往蕴含着相当大的词汇量。也就是说, 名词或名词词组使很大的词汇量转换为一个简单的语法结构, 同样的意思不一样的表达方式, 名词化使得整篇文章显得更加紧凑。

例如:

In the retraction, published by Nature on Thursday, the researchers said, “Moreover, we have found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some of the figures and data published in the paper and the original data.We have therefore lost confidence in the reported conclusions.”

在这个例子中, 有四处地方被名词化, 通过名词化, 整个关系结构更加清楚, 同时, 也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如果我们继续使用动词或形容词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整个结构就会相当复杂和破碎。而名词化通过把小句转化为词组, 使得信息表达紧凑。将信息打包成名词词组, 意味着名词前后将出现大量的修饰语, 名词化也可以为句子所要表达的其他信息提供大量的空间。

1.1.3 正式功能

英语名词化的使用和文体紧密相连。文章使用名词化的频率越高就会越抽象, 越抽象也就越书面化, 这样语篇就会越正式。名词化隐喻一般被用在比较正式的书面语言中。比如, 在很多的新闻报道、科技语篇中, 就会要求使用正式语言, 此时名词化就会不断被应用, 以便加强文章的正式度。因此, 名词化的正式功能在各种书面文体中就得到了体现。

Halliday (1985:342) 指出, 成人语篇中到处充满名词化隐喻, 不涉及隐喻的语篇只有儿童文章。作为语法隐喻的一种最有用的表达形式, 名词化在成人语篇中最突出的文体功能就是正式。其实, 名词化可以看作成人语篇的标志之一。

1.2 人际功能

1.2.1 非人格化功能

在语气系统里, 名词化把句子的主语省略, 将动作的行为者模糊化, 这样就使得所要表达的信息“非人格化”, 人们就不容易辨别谁是事件的责任人。其次, 名词化通过省略小句的限定成分, 将发生的时间隐藏, 将要表达的信息客观化, 给人一种不可改变、无法商量的感觉。

例如:

(Edwards=Chairman of BL, BL=British Leyland factory) Edwards tells BL unions that strike would bring closure.

在例子中, 行为者被省略, 名词化的strike成了句子的主语, 似乎变成事件发生的原因, closure成了strike导致的直接结果。事实上, 并不是袭击者造成工厂的关闭, 而是一个公司的董事层才有这样的权利关闭公司。因此, 名词化的使用掩盖了动作的发出者, 使其逃避责任, 同时挽救所谓的面子。

1.2.2 掩盖情态来源功能

在情态系统中, 名词化把情态的来源省略或者隐藏, 这样读者就无法确认信息的真伪, 只能无端相信报道。进而说话者将自己的主观评价传输给读者, 使得读者下意识地接受信息, 并把信息当作事实。名词化削弱了主观性, 加强了文章的客观性。名词化掩盖了评价的来源, 以达到更好的客观效果。此外, 名词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进一步被评价 (Eggins&Slade, 1997:127) 。Thompson (1990) 曾指出, 名词化的过程是无限的, 它不局限于说话的时间, 也不具有情态性质。

例如:

Tuesday’s attacks on New York and Washington...sends the world into its first global recession since 1974...

在例子中, 名词词组未提及动作的行为者, 使得没有人对事件负责, 逃避了应负担的责任。因此, 名词化的运用可以使得动作行为者避免谴责, 逃避责任。

1.2.3 隐藏主观评价功能

一致式的过程主要由动词或动词词组体现, 名词词组体现参加者, 形容词词组起到修饰作用;然而动词词组或者形容词词组经过名词化后, 使得原先由动词体现的过程转变成由名词体现, 动词过程转化成名词的过程实际上就减弱了主观性, 将相关的参与者省略了, 加强了文章的客观性。

例如:

Any failure to deal with previous incidents led directly to the death of Mr.Chen.

在上述例子中, 名词化的failure把记者自己的评价隐藏在小句to deal with previous incidents中, 这样就达到了信息的客观性和事实性。

从人际功能方面考虑, 名词化可以使信息“非人格化”;掩盖情态来源来加强说服力;隐藏主观评价来加强客观性和事实性。

1.3 语篇功能

名词化通过压缩小句或者是短语, 将小句或者短语转化成名词或者名词词组, 由名词或者名词词组充当句子的主语。语篇中句子的主述位可以由名词化的词组体现, 前句的主位仍是后句的主位, 或者是前句的主位成为后句的述位, 或者是前句的主述位成为后句的主位。这种主述位的推进模式, 能够实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同时名词化结构能够使得未知的信息得到凸显, 并且预设已知的信息, 这样整个语篇的信息就会变得更加连贯。

从语篇功能考虑, 主要把名词化的功能分为两类:语篇衔接和语用预设。

1.3.1 语篇衔接功能

“主位—述位”是语篇衔接与连贯重要方式之一。名词化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是通过“主位—述位”衔接实现 (范文芳, 1999) , 即前句述位或述位的一部分名词化后, 可作后句主位、述位或主述位组成成分。胡壮麟 (1994) 指出, 名词化能够促进语篇衔接, 这种衔接关系主要是由主述位的关系推进的, 通常有三种语篇衔接模式:前句的主位仍是后句的主位T1-R1—T2 (=T1) -R2;前句的述位是后句的主位T1-R1—T2 (=R1) -R2;前句的主述位成为后句的主位T1-R1—T2 (=T1+R1) -R2。

1.3.2 语用预设功能

名词化的语用预设功能主要是通过把过程改变成事物, 或者改变语篇结构和相应的信息分布, 来实现把所要表达的信息隐藏在文章中, 然而所隐藏的信息言者往往是知道的, 而且言者也知道读者有能力识别自己所隐藏的信息。所以名词化能够隐藏言者的动机, 是实现语用预设的很好的工具。程晓堂 (2003) 提到过, 名词化是一种很好的语用预设工具, 能够将作者的意思隐藏在名词化的词中。

虽然名词化是一种语法形式的变化, 但是实际上它也是一种语义现象。事物经过名词化后会具有多重语义特征, 动词所体现的过程意义, 形容词所体现的属性意义除了保持原有的语义外, 又被附加了新的语义, 也就是隐喻的意义。名词化的使用使得小句的语篇结构和语义结构发生变化, 这样语篇的意思也会随之变化。其中, 在转化的过程中, 有的语义被增加, 同时有的语义就会被删除, 动作的行为者和话语的情态、语气就被省略了。然而, 这些信息表面上似乎减少, 实际上都被作者隐藏在了名词化的词组中。这些作者都是知道的, 或者说是作者故意为之, 但是读者不一定知道。名词化的词组中就会包含预设, 读者能够通过推敲将作者的意思推理出来。

2 总结

名词化虽然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科学思维工具的功能, 具有简洁性、紧凑性、客观性、抽象性、多重语义等特征, 但却不大适合日常生活的要求。通过名词化转化而来的词大多数是抽象名词, 这些抽象名词一般比较晦涩难懂, 从而使语篇的信息量加大, 使得语义发生歧义, 容易让人误解, 因此, 名词化隐喻的使用一般出现在正式的书面语中, 在口语中很少运用。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 1985.

[2]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1994.

[3]Reah D.The Language of Newspapers[M].London/New York:Routledge, 1998.

[4]Eggins S, Slade D.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M].London:Cassell, 1997.

[5]Thompson, Geoff.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 arch Press&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 2000.

[6]程晓堂.名词化与语用预设[J].外语研究, 2003 (3) :19-22.

[7]范文芳.名词化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J].外语研究, 1999 (1) :9-12.

[8]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 1994.

[9]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0]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11]王晋军.名词化在语篇类型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 2003, 13 (2) :4-8.

[12]朱永生.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3) :83-90.

系统的功能 篇2

新风系统的作用:新风系统是指经过专用的设备将室外的新鲜空气经过过滤后送到室内,又在同一时间经过专用设备把室内污浊空气排到室外,到达系统平衡的同时也对房间进行了空气的置换,使一个密闭的空间实现科学的空气对流,相当于给房间增加了一个呼吸系统,新风系统又分为单向和双向两种,单向流不能同时经过机械送风或者排风,双向流送风和排风都能够靠机器完成,效率要更高一点,可是价格也相对较贵。

1、换气功能:供给呼吸所需要的新鲜空气,排出被污染的空气,让室内持续坚持舒适畅通。

2、除臭功能:能迅速排出各种原因引起的不适的臭味,制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3、除尘功能:漂浮在室内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基本都能够排除室外,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4、排湿功能:各种湿气引起的结露、发霉、腐烂等问题,都能够有效的去除,使居室坚持凉爽干燥。

5、调节室温: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都能够让室内坚持一个对人体舒适的温度。

不一样的新风系统,功能不全相同:

1、净化面积不一样

从净化面积的角度上来说,新风系统会比空气净化器更胜一筹。许多空气净化器打着可360度出风的旗号,但它的使用面积却十分有限。最大的净化面积仅有区区十几平方米,所以,空气净化器只能满足一个小房间的空气净化需求。在面积比较大的室内想经过空气净化器来净化,除了多放置几台机器之外,根本达不到梦想的净化效果。然而新风系统却不一样,虽然体积小巧,但功能高度集成,不仅仅能给室内空气带来净化的同时,还能通风换气、补充氧气。净化面积不再受控制,让你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清新自在。

2、净化效果不一样

虽然空气净化器也具备净化的效果,但新风系统更具有优势。其区别体此刻以下方面:空气净化器只能采取内循环模式,使用范围仅限于较小的空间内。空气净化器经过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空间里,运用净化技术过滤或者吸附掉室内空气中的污浊物、细菌等,来到达对空气净化和消毒的作用。

3、节能性不一样

新风系统中的全热交换功能最为突出,它能够在换气的同时把排出的污浊空气的能量储存下来,经过过滤重新转移到室内干净的空气中,从而使室内气温维持在恒定的水平中,而空气净化器是不具备这个功能的。

4、实现通风换气

即便是再优质的空气净化器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它不能降低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而人在一个不通风的环境下,二氧化碳的浓度会越来越高,导致大脑缺氧而引起的胸闷头晕等不适的身体状况。新风系统则能够将室外新鲜空气引入室内,室内污浊空气排到室外的同时对室内空气进行通风换气,补充氧气。一方面不仅仅排出了室内的浑浊空气,另一方面把室外新鲜的空气经过杀菌,消毒、过滤等措施后,再引入室内。精准、高效地阻灭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让室内空气始终处于新鲜、洁净、富氧的状态。

新风系统帮忙我们解决以下问题:

一.解决家装污染

把家装后室内包含甲醛、苯、氨、氡等有毒气体的空气及时排出室外,把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引入室内,使您免除有毒气体的侵害,享受每一天24小时新鲜空气的保护。

二.家中再也不闷了

家中闷,是因为人在室内生活产生的有害气体,异味及潮气所造成。本系统为您及时排除废气,引进新鲜空气。置身室内,仿佛置身绿色森林之中一般舒畅。

三.免除被动吸烟

室内空气作定向的不断运动,呼出的烟味不作停留就被排到室外,您再也不用担心吸二手烟了。

四.恒湿、恒氧滋润健康

在室内您的肌肤和身体仍将24小时享受来自大自然的新鲜空气的沐浴,让健康和美丽与你同行。

五.黄梅天不发霉

气流层的运动使霉菌无法滋生,家中再也不用担心发霉了,从而延长了家具及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六.防止空调病

由于空气中的水分被空调不断排除,干燥的空气刺激呼吸道粘膜,从而引发了上呼吸道感染(空调病),本系统的恒湿功能使您免除空调病的发生。

七.晾在室内衣服干的快

在雨季晾在室内的衣服,在设备新风、恒湿功能的作用下,自然干的更快了。

八.除尘、除菌健康新风

设备的进风口安装了海绵过滤系统,对来自室外的新风进行过滤除尘、除菌,从而让您呼吸到高品质的新鲜空气。

九.低噪生、低能耗、长寿命

论科学技术的系统功能 篇3

【关键词】科学技术;系统功能

毛泽东指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科学技术发展史表明,人类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利用自然创造物质文明,改造和支配自然,从而从自然界获得自由的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其中科学技术活动构成这一过程的核心,在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人—自然—社会系统的调解杠杆。

一、科学技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1)科学技术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奠定实践基础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科学技术的主体,也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的武器。从劳动资料来看,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重要物质标志,社会生产的变化和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它的先进与落后以及能否改进与革新,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生产工具的改进与革新是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科学技术越发展,生产工具就越能得到较快的改进和革新,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也就不断地得到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劳动工具在品种、数量、质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其不仅放大、强化和延伸了人体的功能,在生产中创造出大量在结构、性能上具有新质的生产工具,加强了对自然力的利用,而且生态科技创新成果能够对自然有效地改造和利用,同时,做到尽量对自然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对已被污染的环境进行再改造再治理,从而在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新能源开发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的无污染能源,人工合成材料缓解自然资源紧缺状况等等。所有这些,都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开辟着新的途径。(2)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改变其智力结构,提高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现代化生产中,对劳动者智力的要求由以往的经验和技巧转变为对科学技术的掌握,脑力劳动的比重在不断增加,产品的价值不仅看它的物质消耗,也看其凝结的知识含量。而且生产现代化程度越高,越需要有更丰富知识、智慧和创造能力的劳动者。科学技术通过“智化”在劳动者身上,能够不断提高劳动者的体力、尤其是大幅度提高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速实现其本身的“现代化”,从而更大地发挥劳动者的内在潜力和劳动效能,形成一种新的、更高的改造自然的能力。(3)科学技术能够拓展劳动对象的范围,使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领域不断扩大,能够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多。通过创新认知和创新实践,从宏观上来说,可以使更宽广的自然界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自由;从微观上来说,可以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入,能够揭示事物更深一层的本质,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产品以满足人的需要。现在,人们通过科学技术创新活动不仅可以利用自然界已有的现成资源,而且还可以创造出许多自然界所不能直接提供的新的物质,使人类对劳动对象的利用、开发不断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类根据自己的目的,利用科学技术创新,按照自然界物质的属性和规律,对天然自然物进行加工、改造,必然使劳动对象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的人工自然物,从而大量增加新材料、新品种的数量和不断提高它们的质量,人类同自然界的关系也由单纯的人同自然关系发展成了人同天然自然和人同人工自然的双重关系,从而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科学技术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

经济提供着社会的物质支撑。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每一次经济上新的发展,每一次文明的进步,都主要得益于科学的发现、技术创新的飞跃,得益于技术创新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先进生产力。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1)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结构优化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构建和谐经济环境的本质要求。经济结构优化的关键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一般来讲,产业结构的性质是由技术结构的性质所决定的。2004年6月,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当前中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体制问题、结构问题、增长方式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深化改革,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科学技术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产业结构作为一种资源转换器,最终的作用是通过投入生产要素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市场需求特别是最终消费需求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产业结构的变动能使资源得到更合理有效的配置,而主导产业的更替是经济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2)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科学转变。一直以来,我国采用的是一种生产能耗高、经济效益低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方式使我国的经济发展目前正面临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失衡状态。克服这种失衡状态的关键是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科学的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而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投入数量是否合理,利用是否高效,组合是否优化。熊彼特认为,技术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在生产体系中的“新组合”。每一个生产函数都假定一个已知的技术水平,技术水平不同,生产函数也不同,也就是说技术创新能够在生产要素投入合理的基础上,高效组合、利用生产要素,实现生产要素利用方法的不断改进和不断创造出更多的新资源,以此来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科学技术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和消费观念的转变

科学技术使社会生产和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对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促进新的道德规范的形成和社会道德的提高。道德发展的历史表明,不可能设想在青铜器的奴隶制时代,会有完美的人道主义产生;如果没有近代科技和机器大生产代替手推磨式的生产,也就不会有资本主义文明的道德取代封建文明的道德。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的运用,有力地冲击了传统道德观念,为新的道德规范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科学技术推动道德由依赖性道德向自由性道德的转变。道德秩序建立的最高标准是自律。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人们的道德行为并不是源自于人们自身觉醒了的道德需要,其道德规范的实施,常常是自上而下的制定,要求个体只需按照社会道德要求去做,因而是一种被动的依赖性行为。而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通讯技术、交通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使用,消解了物理空间的束缚,人们的交往面急剧扩大,交往内容日益丰富,交往方式多样化,使得人们的道德关系日益丰富、复杂。现实社会中约束人们的因素,诸如人们的舆论、组织、地区、国家等隐去、剩下的只是一个“数字符号”。在这种缺乏外界约束的情况下,也必将使人们的权利、责任与义务意识逐步得到提高,從而推动整个社会道德的建立逐步由依赖性转变为自主性,走向道德秩序建立的最高境界。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陈筠泉.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吕乃基.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06

[6]Willia.Ecological Engineering-An Introduction to Eco-technology

系统的功能 篇4

关键词:Nagios软件,NagiosQL软件,PNP插件,网络

Nagios用于监控交换机和服务器运行的实时状况, 监控的内容包括设备的储存空间和CPU资源的消耗等等一系列其他监控内容。 如果运行中的设备在某个时刻出现了异常情况则通过报警功能, 发出报警。 MySQL是一个数据库, 它可以保存Nagios的历史数据, 当需要查阅Nagios数据的时候可以从数据库中读取相关的配置。

1 Nagios功能

1.1 基本功能

Nagios是一种强大的监控软件, 监控的主要对象是交换机和服务器以及路由器。

Nagios对网络主机进行监控之时必须有相应的插件配合使用才能够实现监测功能。 所谓插件是 (1) 能够进行编译的可执行文件; (2) 可执行的脚本文件。 各种Nagios插件对网络主机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测, 将检测的结果返回给守护进程, 最后由Nagios对检测结果做出判断。 Nagios几个基本功能是:使用MySQL数据库软件, Nagios的PNP数据图形化的功能, NagiosQL的Web界面配置功能。

1.2 Nagios的扩展功能

Addon的意思是附加, 追加的含义, Nagios Addons的本意是Nagios的附加功能。 Nagios的Addons种类很多, 通过相应的Addon插件来实现Nagios的扩展功能[1]。

Nagios Plugins的Plugins插件可以是编译生成的命令, 也可以是各种脚本例如: Perl脚本, Shell或PHP等脚本。 Nagios Plugins的方式与Nagios Addons的方式非常类似, 通过各种插件来实现Nagios的扩展功能。

2 NagiosQL的功能

2.1 概念

NagiosQL是一种基于Web界面的配置软件, 除了能够生成相应的配置外还可以对某些Nagios配置进行修改。 NagiosQL与Nagios configure比较过程中NagiosQL的Web界面更为直观和简洁, 人机界面更近一步效果更好。

Nagios configure插件和NagiosQL插件都是通过Web接口来完成Nagios的配置, 完成Nagios配置之后将配置信息保存在MySQL数据库中。 当需要对配置信息进行修改的时候可以将这些数据从MySQL数据库中读出。

NagiosQL软件除了有相应的配置功能外和对配置管理的功能, 同时还具有将已有的配置信息导入和导出的功能, 将数据从数据库导入和导出的功能是Nagios configure没有的。因此NagiosQL插件与Nagios configure插件相比, 该软件具有更强大和更完善的功能。

2.2 NagiosQL的安装和配置文件的修改

当使用NagiosQL软件对Nagios的监控功能进行配置的时候, 必须事先安装相应的插件。 这些插件包括: MySQL数据库软件、 PHP软件、 Apache软件等软件, 只有在以上插件的支持下才能实现NagiosQL软件的功能。

(1) 第一步安装相应的插件

当相应插件安装的过程中需要安装PHP软件, Apache软件, MySQL数据库软件和EAR Module软件。

(2) 第二步对Nangios某些配置文件的权限进行修改

在Nagios配置文件需要修改的文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文件: host.cfg, service.cfg。

这些修改的配置文件的文件路径为:

还有的文件配置修改不一一举例。

2.3 NagiosQL界面功能

nagiosQL在使用之前需要设定用户名, 用户名通常设定为admin, 用户名的密码可以任意设定。

打开nagiosQL的Web界面之后可以看到如下的功能菜单选项, 现在列举如下:

[监督], [警告], [命令] …

[ 监督] 功能菜单目录中有以下的几种功能: HOST, 服务, 主机组, 服务组, 主机模板, 服务模板。

[ 警告] 功能菜单目录中有以下的几种功能: 联系数据, 联系组, 时间段, 联系人。

[命令] 功能菜单目录中有以下的几种功能: 定义。

[特征] 功能菜单目录中有以下的几种功能: 主机依赖项, 主机升级, 扩展主机, 服务依赖, 服务升级, 扩展服务。

[ 工具] 功能菜单目录中有以下的几种功能: 导入数据, 删除备份文件, 删除配置文件, Nagios配置, CG配置, Nagios控制。

[管理] 新密码, 用户管理, 组织管理等功能。

3 PNP技术简介

3.1 定义

PNP插件的全称为PNPNagios , PNP能够使得Nagios数据图形化, 将PNP插件对Nagios进行配合地使用能够将Nagios的配置数据图形化。

在Nagios的数据库中存有各种配置数据, 当管理人员需要查阅这些数据的时候, 会消耗较多的时间, 并且这些数据并不直观, 数据之间的对比度也并不高, 缺乏一定的比较性, 因此为了使得监控人员在查看这些监控数据更加明显和直观, 方法之一是将这些数据绘制成图形, 通过图形来显示数据的变化, 通过对监测数据之间的变化, 更加直观简洁地及时了解实设备的运行状态, 同时能够更好查看Nagios数据的历史记录。

3.2 PNP的工作模式及其主要功能

PNPNagios有多种工作模式: (1) Synchronous工作模式, (2) Bulk工作模式, (3) NPCD工作模式, (4) npcdmod的工作模式, (5) Gearman工作模式、 Bulk工作模式和NPCD工作模式是最常用的工作模式。

(1) Bulk工作模式的功能

在Bulk的工作模式中, Nagios会将实时数据写入一个临时文件, 当临时文件的存储空间为满时, Bulk会自动处理一部分数据。 如果临时文件的数据已到达它的生存期, 则这部分数据也被自动删除。

(2) NPCD工作模式的功能

NPCN的工作模式与Bulk的工作模式十分类似, 最大的区别是当处于NPCN的工作模式是: 当脚本命令process_perfdata.pl处理临时文件不会消耗较多的时间。 由于process_perfdata.pl处理临时文件的时间十分短, 因此Nagios能够在十分短的时间内重新上线对交换机和服务器进行实时监测。

3.3 Bulk工作模式与NPCD工作模式的比较

(1) Bulk工作模式不足之处

当Nagios将数据写入Bulk临时文件的时候, 脚本命令process_perfdata.pl与Nagios不能够同时运行。 因此Bulk的工作模式对数据处理时缺乏一定的并行性和实时性, 对实时数据处理能力效率有一定的影响。

(2) NPCD工作模式的改进和优点

NPCD的工作模式对Bulk进行改进, 最大的改进之处是:当Nagios对网络设备进行在线监测的时候, 缩短了脚本命令process_perfdata.pl对临时文件的处理时间。 尽管此工作模式并未实现脚本命令process_perfdata.pl与Nagios监测数据时同时运行, 但提高了Nagios工作使的效率。 由于脚本命令process_perfdata.pl将数据移动到Spool文件目录之下, 这时process_perfdata.pl对数据处理时消耗的时间很短, 经过十分短的时间Nagjos就能重新对实时的数据进行在线监测。

3.4 PNP所需要的插件与插件的安装

(1) 安装PNP4Nagios时所需要的插件

1) Perl, 2) RRDtool, 3) PHP

(2) 安装RRDtool

1) 将插件RRDtool减压缩: tar zxvf rrdtool-1.4.7.tar.gz。

2) 将文件拷贝至目录下: ./configure – prefix =/www/var/rrdtool-1.4.7。

3) 开始安装和编译: make。

4) 安装和编译插件RRDtool:make install。

(3) 安装PNP4

1) 将插件PNP4减压缩:tar zxvf pnp4nagios-0.6.6.tar.gz。

2) cd pnp4nagios-0.6.6。

3) 开始安装: make all。

4) 安装和编译插件:make install。

5) 安装和编译-webconf:make install-webconf。

6) 安装和编译-configuration:make install-config。

7) 安装和编辑make install-init。

8) 安装和编辑make fullinstall。

(4) 重启Nagios。

1) chkconfig--add npcd。

2) chkconfig npcd on。

3.5 PNP配置文件的修改

完成PNP4Nagios的插件安装之后, 必须对以下几种配置文件进行修改。 需要修改的文件列举如下: 1) nagios.cfg, 2) command.cfg, 3) templates.cfg等配置文件。 当完成这些配置文件修改之后, 重新启动Nagios使得主机和服务重新调用PNP。

4 结语

简略介绍了Nagios所具有的功能, 介绍了NagiosQL插件基本概念、 功能及其安装的过程, 其次着重介绍了PNP的功能和工作模式, 比较和分析了Bulk工作模式和NPCD工作模式的优缺点, 介绍了PNP的安装过程和需要修改的配置文件。

参考文献

[1]陶利军.掌控构建Linux系统Nagios监控服务器[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2]David Josephsen.Nagios系统监控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

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应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能运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课堂课外的习题训练,通过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通过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分析和能量传递率的理解,体验能量、物质乃至生态系统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以及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的计算。

3.解决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手段,借助其形象、直观、动态等多种功能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突出重点。再通过经典例题跟进、教师详解、学生分析来强化知识,突破难点。

三、课时安排:本节内容讲授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采用自学、讨论与讲述法等。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主要用于图片展示、动画演示、案例展示等。

六、学生活动:

1.自学生态系统的能力流动的部分内容,学生间相互讨论,相互启迪,教师点拨指导。

2.交流总结,相互取长补短,获取新的知识体系。

3.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学生相互提问解答,归纳小结,完成课后练习。

七、教学过程

1.导入:作为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结构,而且具有一定的功能。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一是能量流动,二是物质循环,首先学习讨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讲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学生活动:观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电视录像片和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身临其境,看完录像后,师生共同讨论。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能不能从动物开始为什么?

答: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这里指的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因为只有绿色植物才能把太阳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所以,流经生物群落中的能量是从绿色植物开始的。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起点不能从动物开始。通过动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学习,我们知道绿色植物的细胞结构有特殊的叶绿体能固定太阳光能,而动物细胞结构没有叶绿体是无法固定太阳光能的,所以只能利用现有的有机物。(2)能量流动的数量及作用:

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们制造的有机物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后,就是一切生物生命活动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全过程:(分组讨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的涵义)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都是来自太阳,是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光能开始的。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数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光能,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在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中进行流动。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通过食物链阐述能量流动的过程,结合播放能量流动的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的印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课件看完后,推荐一个学生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学生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第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生产者自身的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即呼吸作用消耗掉了;另一部分能量随着植物遗体和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还有一部分能量被植食性动物摄入体内。

第二,植物被草食动物吃了以后,一部分以粪便等排泄物被动物排出体外,其余大部分被动物所同化。这样能量由植物流入动物即能量从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各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掉;另一部分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消费者的尸体、粪便等与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一样,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并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将其能量释放到环境中去,最终消失。

3.讲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明确提出了“十分之一定律”。从理论上讲,一个人靠吃鱼增长身体1kg,就得吃掉10kg鱼,10kg的鱼则要吃掉100kg的浮游动物,100kg的浮游动物要吃掉1000kg的浮游植物。也就是说,1000kg的浮游植物才能养活10kg的鱼,进而才能使人增长1kg体重。(根据林德曼能量传递的“十分之一定律”,编制成多媒体课件,图、文、音、形并茂,形象逼真,学生一目了然。)

观看后,学生归纳小结如下:

第一、能量流动不是循环的而是单向的: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食物链各个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的,而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总是以呼吸散失热能。即必须源源不断地输入,又不断地散失。

第二、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传递率为10%~20%,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因营养级上升一级,可利用的能量相应要减少80%~90%,能量到了第五个营养级时,可利用的能量往往少到不能维持其生存的程度了。由于生态系统能量流量逐级递减,其传递率为10%~20%,即构成了能量金字塔。所以,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过程中逐级递减,单向不循环,最终在环境中消失。

4.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目的

提问:能不能改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答:不能,人们虽然不能改变能量流动的客观规律,但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例如,在森林中,最好使能量多储存在木材中;在草原牧场上,则最好使能量多流向到牛、羊等牲畜体内,获得更多的毛、肉、皮、奶等畜产品。

5.课堂小结:

从能量传递过程看,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就是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这些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各个营养级传递,可见生产者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能量的源泉,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能量传递的数量和效率看,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是逐级递减的,单向不循环的,传递率为10%-20%,因为大部分能量用于各营养级自身的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另一部分随遗体等被分解者所利用,真正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所以,一条食物链一般不能超过五个营养级,到第五营养级时,可利用的能量已减少到不能维持其生存的程度了。

学生活动思维训练:

为什么肉类食品的价格比小白菜价格高?(引导学生根据林德曼能量流动的“十分之一定律”来阐述这个问题,如鱼体重增加1kg,所需浮游植物100kg等,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讲解。)

6.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概念:能量的输入、传递、散失的过程

二、过程:

输入: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传递:沿食物链(网)逐级传递

呼吸作用消耗 散失:流入分解者

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摄入量—粪便量

三、特点:

1、单向流动

系统的功能 篇6

关键词:总账系统;辅助核算功能;应用探究

1.前言

财务管理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其核心的系统是总账系统,这一系统能够与其他业务系统无缝联结,以资金流动为核心反映企业的全面管理过程,它具备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辅助桉算功能则可以满足更深一层的管理要求.尤其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财会部门脒要提供财政、税务、银行等国家职能部门要求的报表外,提供满足企业内部管理要求的核算资料、报表显得尤为重要。在ERP的总账系统中,辅助账的核算涉及面广,包括往采核算、项目核算、数量核算等,发挥辅助核算的功能骆须从完善的基础设置、完整的辅助项的录入等方面入手,高效发挥辅助账的日常账务核算功能,为企业即时提供翔实数据资料,为成本核算、费用控制、现金流量分析及动态资金运作服务。在ERP总账系统中,辅助核算的种类多,狭义地说有部门核算、个人往来、客户往来、供应商往来、项目核算,广义地说还包括外币核算、数量核算、以及指定会计科目中的现金总账科目、银行总账科目、现金流量科目设置、支票登记等。

2.总账系统中辅助核算功能的运用

充分发挥辅助核算的功能有助于项目的核算与管理,通过各部门费用的控制,有利于即时了解部门经费的使用情况,使得便捷的成本控制、经费控制为生产、管理部门控制成本费用和节能降耗提供了方便,还有利于对成本项目、费用支出等进行结构性分析,为企业投资、经营等活动提供分析。

2.1单位往来业务辅助核算

单位往来的内容主要是指各企业之间的经济业务往来,处理单位往来业务的会计科目账户主要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等。当企业往来客户比较多,往来业务比较频繁,清欠、清理往来账的工作量大时,如果继续时应使用手工方式的科目设置,由此可见,将地区、单位作为往来科目的二级、三级科目的设置,造成科目体系庞大,给会计工作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因此,对于往来客户较多,往来核算管理要求高的单位来说,可使用系统提供的单位往来辅助核算账。在输入凭证时,遇到科目性质为“单位往来”的科目,系统自动从单位往来通信录文件中提取地区、往来单位,供财会人员选择,这些往来业务数据保存在凭证文件中和专门用于往来管理的数据库文件中。

2.2个人往来辅助核算

个人往来辅助核算顾名思义就是指企业之间的内部职员当中发生的一系列经济业务往来,例如个人借款,差旅费借款等业务。由于各单位的经营性质、经营方法不同,有些单位的个人往来业务很少,有些单位的个人往来业务很多,业务发生也非常频繁。对于后者,在进行账务处理时,可启用账务处理系统提供的个人往来辅助核算功能。将个人往来业务的管理、清理工作纳入个人往来辅助管理中,可大大减少清理工作量,有利于加强个人往来户的管理。个人往来辅助核算的使用与单位往来辅助核算的原理相同。假设在手工方式下科目设置进行个人往来辅助核算,要先对科目结构进行修改,并将科目性质定义为“个人往来”辅助核算。将具体的个人明细科目从原科目体系中剥离出来,把个人信息存放在个人通信录文件中进行统一管理。在输入凭证时,遇到科目性质为个人往来业务的科目(如:其他应收款-个人借款或差旅费借款)时,系统要求用户确定个人往来户的名称。记账时,该笔业务的发生额分别记入该科目的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个人往来辅助核算账。同样,财务人员也可以从科目、个人的角度进行统计和查询。

2.3项目管理辅助核算

项目核算是针对专门的经营对象的,事实上,可以作为一项工程、一种产品或是一个科研项目等形式出现。实际会计核算时,经常要求将围绕这些项目所发生的所有收支,按费用或收入类别设立专门的明细账,以便更好完成对每个项目投入产出及费用情况的核算。按这种核算要求,在手工方式下会按项目设立二级或三级科目,再在其下级设立收支或费用明细科目。在日常业务处理中,录入凭证时,当输入科目的性质为“项目核算”时,系统将要求财会人员录入或选择项目代码。记账后,即可在项目辅助核算模块中查询各种项目核算与管理所需的账表,即项目总账、某科目的项目明细账和某项目的项目明细账,以及项目统计表和项目执行计划报告。通过该功能模块,不仅方便地实现对成本、费用和收入按项目核算,而且为这些成本、费用及收入情况地管理提供了快速方便地辅助手段。

2.4部门管理辅助核算

部门核算简言之就是对每个费用在不同部门之中的核算,如“管理费用”科目下,除了要按类别分成管理人员工资,办公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项目进行核算,然后还需要进行对每个费用在不同部门中进行核算。为了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许多企业单位都实行了部门核算,考核标准包括收入和费用两项指标。因此,账务处理系统要求提供部门核算辅助功能,即对收支类业务,除了按类别进行核算外,还需要按部门进行核算。如果一个单位有10个部门需要进行部门考核核算,管理费用类别项目有10个,那么在“管理费用”科目下就应设置100个明细科目。这种核算方式在手工条件下工作量是相当大的,但在计算机条件下,利用系统提供的部门核算辅助功能,却能轻而易举地实现。输入凭证时,若输入科目性质为“部门管理”的科目,系统将自动提示用户输入相应的部门或显示部门代码对照表供财务人员选择部门。在记賬时,系统将自动形成部门核算与管理所需的各种数据。在系统中,用户可以查询部门总账、部门明细账,以及自动输出部门收支明细表和部门计划执行报告。

3.总结

辅助核算在总账系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般通过核算项目来实现,核算项目是会计科目的一种延伸,设置某科目有相应的辅助核算后,相当于设置了科目按核算项目进行更为明细的核算,但核算项目又不同于一般的明细科目,它具有更加灵活方便的特性,一个核算项目可以在多个科目下挂接,而且一个会计科目可以设置单一核算项目,也可以选择多个核算项目,方便进行财务管理,而且辅助核算的设置操作前后关联性高,设置并使用得好则可以发挥出高效、准确的核算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辅助核算的功能,为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服务。辅助核算可以减轻工作量,提供翔实资料,并且有利于控制费用、降低成本以及提高财务核算的能力,可以说是对账务处理的一种补充,也可以说是实现更广泛的账务处理,以适应企业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作者单位:盐城市市区防洪工程管理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S].财会〔2012〕22号,2012.

[2]杨世忠.市场经济与国有资产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张冰.浅析新会计准则对铁路运输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经济生活文摘(下半月),2011(11).

系统的功能 篇7

Dirvin&Fried认为20世纪的语言学是以结构、系统和功能这三个基本概念的全面发展为特点的。因此,系统功能语法将对语言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系统功能语法有六大核心思想:系统思想、功能思想、语境思想、近似或概率思想。元功能思想是系统功能语法一大重要的核心思想。

功能的思想最初是Malinowski及布拉格学派的Mathesius等人明确提出的。Malinowski在1923年从人类学的角度区分了语言的三大功能:活动功能(Active)、叙述功能(Narrative)和巫术功能(Magical)。同年,Mathesius提出了二功能学说: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功能(Communicative function)。1934年后,心理学家Bler从心理学的角度区分了语言的四种功能:表达功能(Representational)、表情功能(Expressive)、意欲功能(Conative)和所指功能(Referential)。1960年,Jakobson在Bler的观点上将语言的功能扩展为六个:指称功能(Referential)、诗歌功能(Poetic)、表情功能(Emotive)、呼吁功能(Conative)、寒暄功能(Phatic)及元功能(Metalingual)。Jakobson的功能观点特别是他的元功能思想,为Halliday[1]的元功能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Halliday看来,元功能包括三个方面: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及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这三个方面的功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了语言各功能的不可分割性。概念功能是指语言对现实世界与说话人内心世界中的种种经历和体验的反映。可以认为概念功能是说话者作为观察者的“意义潜势”。人际功能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对话轮的选择作出规定。语言是社会人的有意义的活动,人际功能还用于表达说话人对人与事物的态度和推断,并反映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社会和角色关系。语篇功能是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的集中体现,它将说话者作为观察者的“意义潜势”以及说话人的态度、情感及社会和角色关系联结为一体。

二、元功能思想在教学中的运用

1. 概念功能应用于教学

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Experimental function)和逻辑功能(Logical function)。及物性系统体现经验功能。及物性系统是交际者用来表达经验意义的系统。系统功能语言学将其分为六大类。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涉及的是“动作”,如“做”、“跳”、“跑”等;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指的是某物体与另一物体或情景的关系,或某物体或情景的性质特点,如“是”、“指”、“保持”等;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指的是情感(Affection)、认知(Cognition)和感觉(Perception)等非动作行为的过程,如“认为”、“想”、“相信”等;言语过程指的是与人言语相关的过程,如“说”、“陈述”、“阐明”等;行为过程指介于心理和动作之间的过程,如“笑”、“看”、“听”等;存在过程(Existential)指某物体存在的过程,常见的是存在(there be)句型[2]。不同的过程决定了不同的参与者和环境系统。内容不同,体裁不同,文章所使用的过程和参与者就不同,如一篇叙事文体的过程多以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为主。一篇说明文体的过程多以关系过程为主。即使在一篇文章中,各个部分的过程使用也不尽相同。通过对实现经验功能系统的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语篇,而且对学生在写作时根据体裁要求得体地使用适当的过程和参与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概念功能中的及物性分析与语态分析有助于区分传统语法难以区分的语言问题,使语言教学充分发挥其作用[3]。

2. 人际功能运用于教学

语气系统体现人际功能。语言的基本功能是通过交流建立人际关系,交流中交际者通过选择不同的话语功能和其他选择系统来使各自定位、编码及表达态度,进而达到建立和协调某种人际关系的目的[4]。无论交流角色如何变化,交流的主要目的只有两种:给予(Offering)和需求(Demanding),包括信息(Information)的给予和需求,如“He is a football star.”,“Wha do you do?”,以及商品和服务(Goods and service)给予和需求,如“Please give salt to me”,“Would you help me?”。

对语言人际功能的了解可以帮助习得者更好地掌握语言的人际功能。从语言的人际功能角度来分析小句,就自然涉及到谈话双方(Speaker, Receiver)及其双方角色、语气、情态等。在教学过程中,分析句子人际功能,如交流者之间的关系、说话人的语气、说话人的目的等,能帮助提高学习者对语言得体使用的能力。这不但有利于学者在口语交流中使用得体、自然的语气,避免交流中的误解,而且有利于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正确地掌握词句的使用。

3. 语篇功能在教学中的运用

从语篇功能入手来分析语篇和小句时,主要从主位结构(thematic structure)和衔接来分析。功能语法将放在句首的部分称为主位(Theme),其他部分称为述位(Rheme)。主位通常指信息的起始点,是小句的开始点,所包含的信息通常是已知的,而述位通常是新信息。语篇中通过对新(旧)信息不同位置的放置,使得语篇的逻辑紧密通顺。对语篇功能的了解,使得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根据文章的需要来组织句子及全篇的成分的结构,使得文章具有一定的逻辑紧密性和连贯性。

衔接是语篇分析的一个重要手段,分为语法与词汇衔接。语法衔接如照应、替代、省略和词汇衔接如重复、近意/反意关系、搭配关系等组成。语法衔接是语篇中的纽带,起到连句成篇的作用,词汇衔接则使语篇语义连贯。语篇的衔接也可以分为隐性衔和显性衔接,隐性衔接通常是指语篇的语境意义和语用意义,也就是将那些没言明却隐含在语篇之中的言外之意衔接起来构成一个连贯的语篇意义。隐性含义的解读与交际双方的共享知识、文化背景及情景语境等密切相关。语篇的连贯可通过显性或隐性手段来实现。

语篇功能所包含的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及照应、省略、替代、连接、词汇衔接等衔接手段是深刻理解语篇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有效创造(写作)语篇的基础。让教师掌握这一思想并教会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手段显然会对母语学习者尤其是外语学习者的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有极大的指导作用[5]。

三、结语

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其理论对社会多方面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在众多实践中,语言教学受到的影响尤其不能小觑。在当今的教学实践中,有很多的教学方法建立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如在澳大利亚流行的“以语篇为基础的教学大纲”和“以体裁为基础的教学大纲”。作为系统功能的核心思想之一的元功能思想,对语言教学的影响较大。在语言教学中需注意三个功能相辅相成,不能片面地突出某一功能。系统功能语法这个庞大的体系对教学实践的意义仍是一个热门话题,需要更多的学者和实践者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摘要: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思想是其最核心的思想之一。元功能主要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元功能思想对英语教学有着非常积极的指导作用。通过系统功能的这一基础理论, 可以在阅读、写作等方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元功能,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 .London:Arnold.1994.

[2]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录.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3]杨炳钧, 覃朝宪.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元功能思想[J].中山大学学报, 2001, (1) .

[4]Christie, F.Unsworth L.Developing socially responsible language research[A].Researching Language in Schools and Com-munities[C].London:CASSELL, 2000, (110) .

系统的功能 篇8

一、电子病历设计思路及应用体会

我院EMR采用结构化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电子病历数据管理和病历结构化构造两部分:

1、电子病历数据管理是电子病历结构化的基础。我院电子病历数据目前包含下列不同的格式: (1) 能依靠语意理解的文字 (如病程记录等) 。 (2) 数字和其他有明确标准含义的数字符号 (如检验数据等) 。 (3) PACS数据 (如X线、CT、超声等) 。

电子病历数据中的诊治元素数据同时具有频度属性, 如每小时、每天、间歇性、偶尔、经常性等;具有程度属性, 如轻微、中度、严重、危险等。其数据可以是具有范围的数字, 也可能是特性意义的选项 (如颜色) , 或者是指向某类已经编码的诊疗措施 (如药物过敏) 。此外, 诊治元素之间还具有相关的层次关系。

2、电子病历结构化策略解决了病历易辨识性、正确性、完整性、有意义性等问题。我院EMR通过建立可扩展自定义的结构描述, 使病历可以被分解为若干细小、具有明确含义的诊治所见项目元素, 进而规划了文本段、附加表、所见单、标示图等基本病历元素形态。按不同的组织方式构造形成每个病历文件基本组成, 并规定了必需的采集内容, 从而涵盖来自于管理记录、诊间访问、临床测量、临床检验、实验、检查、治疗、护理等多途径的医疗信息。

我院E M R结构化后的病历在诸多方面给予我们很大便利。例如在进行病历内容的检索方面, 在将疾病状况按指定指标对比分析等等方面。还可以将根据已经明确的病历记录形成对后续诊疗措施的选择与警告和提醒, 便于进一步的疾病筛查评估。特别是在进行病历质量的控制方面, 电子病历质控系统告别了传统的病历质控流程和管理流程中不合理的环节, 提高了运行病历质控的内涵意义。首先, 在电子病历质控系统中设置绝对时限控制和频次时限控制, 及时提示运行病历内容中超时部分, 系统自动对运行病历超时书写部分进行计分、评分;第二, 利用电子病历质控系统对危重患者数据采集环节的监控能够对医院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产生较大的影响;第三, 对欲出院患者的数据采集环节监控能够提高终末病历的质量;第四, 通过电子病历质控系统完成病历的提交、归档、借阅、查询, 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二、应用环境及安全维护

建立良好的软件运行环境是保证电子病历系统正常工作的前提。我院电子病历系统的软件环境为, 数据库系统:S Q LServer 2000/ORACLE 10G;开发工具:Power Builder 9.0;Windows XP。

我院自建立电子病历系统以来, 医院的数字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数据资源平台得到进一步完善。在电子病历的使用过程中, 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建立健全网络环境下的电子病历系统安全维护机制, 防止医疗信息的不恰当使用, 一直是E M R系统维护管理的关键问题之一。我院电子病历系统实行分级保密管理, 设立查阅、输入、修改和使用电子病历分级授权, 以保证其使用的充分性和安全性。为了保证安全, 医院临床科室、其他行政职能科室只能根据所有权限使用信息, 采用了公开密钥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数字验证技术等安全防范技术。同时, 为了保证网络环境下资料的安全, 本系统把相关的文件分别存储在不同的位置, 主要根据文件建立的时间不同, 分为当日备份、两天前备份和每次新建文件备份。

电子病历系统中的病案书写时限和签名等问题, 按照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规定和要求, 采用时限控制和数字签名技术解决。管理权限问题由系统维护员根据医院相关规定分配和维护。

关于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探讨 篇9

关键词: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理论观点, 是审计理论的重大创新。这一理念已被正式写入《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这一理念, 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工作的要求, 也是审计工作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本文就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谈谈己见。

一、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推进审计实践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 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符合当前形势对审计职能的要求

“免疫系统”功能科学阐释了审计职能问题, 即国家审计既具有监督、评价和鉴证的一般审计职能, 还具备抵御、诊断、示警、除疾和修复等特殊的职能。

现阶段, 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调整期、资源环境改变期、各项改革攻坚期。同时社会矛盾凸显, 如资源短缺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三农”问题, 教育、卫生问题、社会保障、劳动就业问题, 行政管理体制问题, 腐败问题, 等等。面临的国际环境也不容乐观, 国际强权对我国经济实行打压, 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尚未完全消失。面对这样的形势, 着眼预防、立足前瞻性, 着眼制度机制、立足建设性的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正是顺应时势的审计工作理念。审计工作者只有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理解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才会增强紧迫感。

(二) 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做公共财政体系坚强后盾, 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当前, 我国初步建立了公共财政体系, 其中的分税制财政体系, 集中了大量财力, 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 支持中西部不发达地区, 实行财政专项补贴。各种专项资金金额大, 涉及农业、资源、环保、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多个领域, 关系到国计民生, 是政府调节国民经济、促进社会安定的有力手段。为确保专项资金合理、合法使用, 保障民生, 这就要求审计部门进行全方位的监督。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资金审计, 审计结果表明 (审计署关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情况公告<第4号>) , “救灾资金和物资基本做到了筹集合法有序、拨付及时到位、分配公开透明、管理严格规范、使用合规有效、存放安全完整, 各类救灾资金和物资账目比较清楚。审计中, 未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采取了全国、全程跟踪的审计方式, 并及时通报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 为灾后重建良好有序地进行奠定了基础。而2003年云南大姚地震, 审计在事后才跟进。审计结果表明其救灾资金存在着诸多问题 (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2005]第1号) :中央财政下拨资金12000万元, 而县级财政部门未及时下拨5174万元, 滞留资金占43%;已下拨资金中又存在挤占、挪用问题, 甚至存在少数干部以权谋私的问题。这两个审计案例, 是对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生动诠释。

(三) 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促进审计事业持续发展

我国政府审计恢复设立20多年来, 可分为开创组建、积极扩展、总结规范三个发展阶段, 审计工作从以监督财务收支为主, 发展到以真实性为基础、以合规性为重点、以效益为归宿的全面审计;审计模式从以事后监督为主, 发展到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全程审计模式;审计功能从以查错防弊为主, 发展到强制惩处与预防、服务等建设性作用相相辅相成的新阶段。“先期介入、全程跟踪, 即时监督、动态纠偏, 着眼预防、着力机制”, 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能促进审计事业持续发展。

二、践行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应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

(一) 准确定位“免疫系统”功能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政权建设和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 应具有以下功能:

1、免疫防御功能。

防止外部不利因素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安全高效运行造成侵袭, 及时识别、揭示各种风险, 提请决策层及有关部门采取相应对策, 提前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前审计、事后综合分析评价即是很好的体现。

2、免疫稳定、监视功能。

制订财经法律、法规的目的就是要维护国家经济的安全, 维护良好的财经秩序, 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审计监督职能要求审计部门从法律、法规入手, 发现问题、揭示问题本质, 查找经济“病毒”, 找到治疗“病毒”的方法, 防止“病毒”扩散, 以稳定经济环境。事中、事后审计正是这一功能的体现。

(二) 改进审计方式

国家审计作为“免疫系统”, 应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将审计的关口前移和深化, 无疑强调和突出了“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 增强了外在警示作用。前面所说的汶川地震救灾资金审计, 督促了管理部门建章立制, 在源头上开始规范运作行为,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当前, 中小学校舍安全资金审计已在全国铺开, 这项审计从安全排查、立项、选址、招投标等程序开始全程实行审计监督, 时间跨度三年, 是对审计方式转变的一个有益尝试。这样更能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三) 科学制订并严格执行审计准则, 规范审计作业行为

审计署以审计署1号令、2号令、3号令、5号令发布了《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和17个细则或规定。这对规范审计行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但从审计实践来看, 尚存在一定缺陷:

一是准则对程序规范较多, 但针对审计对象的准则较少。目前仅有《国有企业财务审计准则 (试行) 》, 期待已久的《经济责任审计准则》迟迟未能出台。此外, 作为当前审计的重点--财政专项资金、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也应专门制订审计准则。

二是部分准则内容较为抽象, 有待细化, 便于规范审计作业行为。近年来, 审计文书、审计程序、审计内容等因没有统一模式, 各省、市根据审计准则制订了各自模式, 但因理解不一, 随着人员变动, 模式改变较多, 以至部分多年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感叹:不会审计。如《审计机关审计报告编审准则》, 作为审计结果的重要文书, 仅18条, 约1500字;《审计机关审计方案准则》, 作为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的“行动指南”, 显得过于简单。实际上, 在基层审计机关, 审计方案对规范审计人员作业行为所起作用较小。反观《企业会计准则》, 则较细化, 便于会计人员操作, 如《现金流量表》、《收入》等等。

三是执行不到位。如《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 除审计署公布了部分结果, 一度有“审计风暴”之说外, 地方审计机关出于种种原因, 不痛不痒地公布了几个审计结果, 反响平平。公布审计结果, 实际上也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手段。某县审计局在审计文书中揭露了部分被审单位车辆费、接待费超支的情况, 被审单位不以为然, 认为这是共性问题。一位审计人员通过发贴的方式, 在本县政府网站公布了相关单位的这一问题, 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被审单位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可以说, 审计查出的一些问题比南京“天价烟”问题 (南京某区房产局局长因开会时桌上放了一包当地出产的高价烟并戴高级手表, 被人在网上曝光, 后被立案查处获刑) 要严重得多, 如果向社会公布了审计结果, 在很大程度上会起到“免疫”效果。

(四)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增强审计能力

制度建设再好也离不开人。践行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应突出以人为本。从原来的“人.法.技”建设, 到目前的“审计文化”建设, 审计署历来重视审计队伍建设。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更加要求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核心素质。基本素质包括政治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 核心素质包括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在信息化越来越普及的今天, 更要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 大力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从目前现状来看, 审计队伍的素质还不足以满足发挥审计“免疫功能”功能的要求, 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对审计队伍, 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应严把入口关, 审计机关也要不断加强业务培训, 审计人员更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三、推进与深化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几点建议

(一) 从关注资金监督向建立长效机制转变

资金监督一直是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能, 也是各级政府重点关注的事项, 尤其是现阶段。每年的审计工作报告, 公布的也是查处了多少违规资金。李金华审计长在任时, 审计工作曾受到社会的广泛称赞。可是几年过去, 人们的印象是屡查屡犯。这就牵涉到审计成果的运用。审计查出的问题, 有的是体制问题, 有的是带共性的问题。政府部门应根据审计结果, 建立长效机制, 以预防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对再次发生问题的, 则要建立问责机制。如对中央财政年底突击花钱的问题, 可根据《预算法》的要求, 年初科学预算, 除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可调整预算外, 一律不得调整预算, 结余资金留作下年安排或建立预算备用金制度。再如各级部门车辆费、接待费、出国考察费超支等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 可根据审计结果, 出台较高层次、符合现实情况的法律法规规范支出行为, 或在年初预算时下达指标, 对超指标的一律扣减下年预算。

建立长效机制可从风险预警机制、检查监督机制、信息上报机制等上入手。风险预警机制指审计结果的综合分析、共性的趋向分析、微观和宏观评价等;检查监督机制指将审计检查监督职能机制化, 做到审计监督在一定时期内不留死角。如温家宝总理说的“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 审计就跟进到哪里”;信息上报机制指将审计中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典型性、苗头性等问题, 加以综合分析, 提出审计建议, 以信息或要情的方式上报领导机关, 为决策层控制风险、科学决策服务。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二) 从发现揭露问题向更好地解决问题转变

审计发现并揭露问题相对容易。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要求审计部门向更好地解决问题转变, 以防止问题扩散并蔓延。某市审计局政府投资审计部门针对审计中暴露出的招投标、土地招拍挂、政府采购等方面的问题, 向政府领导汇报, 政府召集审计及其他相关部门开展专题调研, 成立招投标办公室, 建立规范管理、独立运行的公共交易平台, 将工程招投标、土地招拍挂、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全部纳入公共交易中心集中规范操作, 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 从偏重个案向分析共性问题转变

要达到“免疫”效果, 审计必须就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偏重个案向分析共性问题转变。如对挤占挪用专项资金、车辆费、接待费、考察费、财政资金分配不公等问题, 审计部门可组织行业审计, 深刻揭示问题的根源和本质, 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

(四) 借鉴发达国家审计经验, 加强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 扩展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发挥的深度与广度

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了绩效审计, 从企业效益, 政府公共投资, 直至资源能耗、环境测评。我国绩效审计起步晚, 应加紧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绩效审计理论体系, 并指导实践。如政府投资审计可从可行性,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影响、资源节约等方面入手, 综合分析评价, 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目前做得较好的审计案例有审计署的大庆油田审计项目, 该项目从企业现状入手, 根据内部管理、资源环境等因素, 较全面地分析了体制、机制原因, 为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较合理的建议, 得到了高层领导的肯定。

(五) 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和审计问责制的研究

经济责任审计伴随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 是审计“受托责任观”的体现, 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推行的一项强化干部管理和监督的重要举措。无论是在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保值、增值方面, 还是在党风建设、依法行政、廉政建设方面, 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起到了“免疫”功能。但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相关审计准则、操作规程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发展。解决问题, 防止领导干部“带病”提拔才是根本。健全的问责机制能够有效避免和预防腐败。

总之, 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这一理念, 是对现阶段审计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 是审计工作一定时期内的指导思想。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我们基层审计工作者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研究和探索将审计理念真正用于指导审计实践, 积极更新审计理念、创新审计制度和方法、提高队伍素质、增强审计能力, 以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黎仁华 喻婷,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定位及实现机制》《中国审计》杂志社, 2009年11月

[2]、苏明 主编《财政理论研究》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5年4月

[3]、萧鸣政 主编《人力资源管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8年12月

[4]、鹿云飞 谷永优 《中国国家审计准则释疑》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年3月

[5]、闫盈全 《两千亿救灾款物的审计壮举》 《中国审计》杂志社, 2009年3月

具有实时监控功能的监考系统 篇10

目前各种考试场合,总有五花八门的作弊手段,为了防止作弊,监考手段也是层出不穷,例如对全部考场配备电子信号屏蔽器、手柄式金属检测器、电子监控录像系统等等,然而这些系统看似天衣无缝,实则存在诸多弊端。( 1) 实时监控效果差。比如电子监控录像系统,工作过程是将所有考场摄像头联网调用,对考场实时采集视频信息,集中放置在一台监控器上,多窗口翻页式查询。这其实就相当于一人监测多个考场[1,2]。( 2) 防范功能单一。例如手柄式金属检测器,最初应用于飞机场、地铁站入口处的安检,由于近些年一些利用通讯工具作弊的手法越来越多, 才被逐渐使用。虽然检测器功能强大,但它不是万能的,它只是有限地杜绝了一些电子作弊工具混进考场,对于非电子的作弊工具,它又无可奈何。( 3) 影响群众生活并对考生身心健康可能存在威胁。比如电子信号屏蔽器的使用,它会对考场周边群众的正常生活带来干扰,造成手机或电视、收音机等无法正常使用。 身处考场中的考生受到强烈电磁波的干扰,可能造成身体不适, 影响考生的正常发挥。本文设计了具有实时监控功能的监考系统,实时监控性强、监考视野开阔、隐蔽性好、简便高效。

1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系统总体框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分为主控室监控系统和考场监控系统。主控室监控系统主要由服务器、主控器和监视器组成,服务器负责采集视频信息、压缩处理视频信息、存储视频信息和传输视频信息; 主控器负责整体监考系统的管理、实时视频信息的查询和视频信息的调取; 监视器负责视频信息的显示,可根据考场数量确定监视器的数量。考场监控系统主要由高清可旋转摄像头( 每考场2个) 、监考器( 每考场2个) 和射频收发模块 ( 每考场2个) 组成,摄像头在考场前后各配1个,主要负责捕捉视频信息; 监考器负责监视和回放摄像头实时捕捉的视频信息、 调控摄像头运行状态、自主抓拍作弊现场证据以及与其它监考器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它配置的蓝牙耳机可接收其它监考器发出的警示信息; 射频收发模块负责与监考器、服务器和摄像头之间的信号传递。

2系统硬件设计

硬件设计主要包括监考器模块、射频收发模块、服务器、监视器及摄像头。监考器模块主要基于瑞星微RK3066进行设计,射频收发模块选用RFM75,监视器采用LED显示器,摄像头采用360度可旋转摄像头。

2.1监考器模块

监考器框图如图2所示,摄像头获得的信息经过视频采集模块处理后送给数据处理单元,数据处理单元将该信息一方面存储起来,一方面经过视频浏览模块通过触控屏显示,射频收发模块主要接收另一个监考器发来的信号,并通过蓝牙耳机提醒监考老师[3,4]。另外,监考器还配有键盘和USB接口。其中数据处理单元可以采用瑞星微RK3066。

2.2射频收发模块

系统总体框图中的射频收发模块采用WF - 209WIFI图像传输模块,WF -209是集图像采集、压缩、存储、传输于一体的远程无线监控终端。它对模拟 - - CVBS视频信号进行捕获后,采用先进的图像压缩技术,产生高压缩比的数据流,通过WIFI无线的方式发送到任意的显示终端( Android、Iphone等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 。由智能手机的软件完成显示、存储等应用功能的后处理工作。监考器中的射频收发模块选用RFM75,RFM75是一种工作在2 400 ~ 2 483. 5 MHz频段的收发器。突发模式传输的数据速率高达2 Mbps,使它们适用于要求超低功耗的应用。嵌入式数据包处理引擎,可以采用一个非常简单的单片机作为无线系统[5,6,7]。

2.3服务器及监视器

服务器采用电脑来实现其功能,监视器采用LED显示器。 从技术构造上来说,LED背光源要比LCD更加省电。虽然在价格上,LED要比LCD显示屏的成本更高一些,但是在色彩鲜艳度和色彩饱和度上,要比LCD更加出色。LED的价格也要比LCD显示屏更高。从成像方式来看,LCD是液态晶体组成的显示屏, 而LED则是由发光二极管组成的显示屏。在背光类型上,LED监视器采用的是二极管供光,而LCD显示屏采用是冷阴极灯管供光。LED确实在技术上有着比LCD更明显的优势,它有着使用寿命长,热量低,环保的特点,并且有着不错的抗震性。

2.4摄像头

摄像头采用360度可旋转摄像头,就是可以旋转一周的摄像头,有的还可以上下转动。作用就是无死角,一间教室内,四面都可以看见。最大限度地看到最广的范围。

3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设计主要包括主控室监控系统与考场监控系统中的监考器及摄像头之间的信息传输及考场监考器与摄像头、另一监考器之间的信息传输。

3.1主控室监控系统与考场监控系统间的信息传输流程

先要初始化,然后启动摄像头,将获得的信息通过射频收发模块发射出去,主控室的服务器收到信号后进行处理并显示,若一切正常,则继续,若发现问题,主控室发送信号给考场监考器, 监考人员收到信息后及时处理。流程图如图3所示。

3.2考场监考器与摄像头、另一监考器之间的信息传输流程

先要初始化,然后启动摄像头,将获得的信息通过射频收发模块发射给监考器,监考器收到信号后进行处理并显示,监考人员在监考过程中如果怀疑有人作弊但看不清时,观看监考器,若一切正常,则继续,若确信有人作弊,监考教师抓拍或发送信号给另一个考场监考器,提醒另一个监考教师进行处理。这样就避免了一般的监考形式存在的问题,如: 监考老师看不清后面或较偏位置学生; 或者前面的监考老师虽然看见教室后面的学生在作弊,但当该老师走到该学生附近时,该学生早已将夹带或其他作弊工具藏了起来,得不到证据。流程图如图4所示。

3.3蓝牙接收数据流程

无论什么设备进行蓝牙数据传输时首先都需要蓝牙连接, 蓝牙连接必须以蓝牙适配器为基础。先初始化,再判断此时的蓝牙适配器是否打开。如果蓝牙适配器已经打开,则开始搜索附近蓝牙设备; 如果蓝牙适配器此时没有打开,则提示是否需要打开蓝牙适配器,点击确认打开终端蓝牙功能。将搜索到的蓝牙设备添加到蓝牙列表中,点击列表中的前端蓝牙设备实现蓝牙连接。然后就可以接收数据了[8]。监考器蓝牙接收数据流程图如图5所示。

4结束语

本文设计一种实时监控性强的监考系统。包括主控室监控系统和考场监控系统。主控室监控系统主要由服务器、主控制器和监视器组成。考场监控系统主要由高清可旋转摄像头( 每考场2个) 、监考器( 每考场2个) 和射频收发模块( 每考场2个) 组成。 分析了当前监考系统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了整个系统的框架并分析了工作原理,给出了系统中各部分的硬件设计及软件流程、部分程序。与传统的监考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实时监控性强、监考视野开阔、监考人员相互提醒、简便高效等优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商业性。

摘要:设计了一种实时监控性强的监考系统。包括主控室监控系统和考场监控系统。主控室监控系统主要由服务器、主控制器和监视器组成。考场监控系统主要由高清可旋转摄像头、监考器和射频收发模块组成。详细分析了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各个模块的功能,对各模块进行了硬件设计,给出了软件流程图。系统具有实时监控性强、监考视野开阔、简便高效等特点。

系统的功能 篇11

【关键词】国家创新系统;功能;意义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242-01

在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进步的条件下,新技术的创新与开发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构建国家创新系统,对于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实现民族进步的目标,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1 国家创新系统的内涵

1.1 构成要素

所谓国家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内各有关部门和机构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是由经济和科技的组织机构组成的创新推动网络。”一个健全的国家创新系统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的要素:

(1)系统的主体要素。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和政府服务部门等。其中,企业是核心主体,是技术创新活动的直接实现者;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和教育培训机构分别为企业提供创新活动所需的资金、知识和人力资源;政府对这三种资源创新进行合理配置。

(2)系统的功能要素。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其中,科学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关键,产品和产业创新是动力,制度创新是保证。系统要素间的联系与互动体现为三种创新资源在各要素间的流动。

(3)系统的环境要素。包括体制、运行机制、管理和保障条件等。环境要素是系统能否实施并取得成效的调控和制约因素,它由一个国家的科技、经济体制和政府的职能定位共同构成。

1.2 国家创新系统的功能分析

⑴克服市场失灵

市场在基础研究、公益性知识等方面存在失灵问题。传统的解决方法是:①加强政府对社会必需的基础研究和技术领域研究的资金支持;②建立健全知识领域与经济活动之间的中间机构;③扩大对外技术交流;④开辟高技术园区等。这些措施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它们之间缺乏协调不能形成组合效应。

⑵防范政府失灵

创新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建制,企业及其创新能力是该体系的核心环节。在这一体系中,技术变革已不再是在线性序列上单向作用的产物,而是不同行为者和社会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创新出现在国家创新体系内部的反馈环之中。企业的中心地位和对政府的多元约束可以抑制政府对创新的过度干预,可以有效防范政府行为对创新活动的扭曲。

⑶缓解系统性失灵

创新系统是一个强调系统化的社会工程,它维护市场机制,但也主张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调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也重视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重要作用。它是这样一个综合体:“创新需要使不同行为者之间进行交流,并且在科学研究、工程实施、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之间进行反馈。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之间的互动作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创新成效和整个经济体系”。

3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存在的问题

3.1 科技体制改革力度不够

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完善,一方面政府干预过多,在科研立项、科研方向的选择及投入等方面管的过多过死,使企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在宏观调控及环境建设方面的管理又缺乏力度。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经济与科研脱离的现象也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各部门之间不能很好的相互衔接、协调,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拉动需求方面显得乏力,政府未能发挥很好的推动作用。

3.2 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在我国,以国有汽油为例,由于产权不清,管理体制不合理,创新的组织机制也不健全,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和相应的实力,造成企业对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多数企业均以引进现有技术为主,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据统计,全国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39%,即使高科技企业也只占0.6%,全国的技术开发经费只有35%来自企业。

3.3 简单的线性创新模式没有改变

我国知识的流动模式是很简单的线性模式;科研部门为创新的起点,创新成果通过各种方式流向企业,企业成为创新成果的被动接收者。而现实中,创新是各种行为者与机构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产生与系统的各个环节及其循环之中。

3.4 科技系统要素配置不合理。

科技系统要素资源配置不合理,使得科技信息咨询服务,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投资顾问、技术创新服务等体系不健全,技术中介服务和管理十分薄弱。几大科技力量基本上维持部门所有、自成一体的状况,许多机构重复设置,同一水平重复选题,成果归部门所有,很难推广应用,科技的整体实力和潜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4 加快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对策

4.1 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系统

系统在今后构建和发展中应形成这样一个有效的结构:一是应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知识应用和创新体系、以企业和国家使命性的开发型研究机构为主体的开发型研究體系、以国立公共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高校为主体的基础研究体系及以高校为主的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体系;二是要形成以教育、培训、金融等中介服务机构等为主的创新支撑体系;三是以国家科技计划和创新战略为引导的创新引导体系;四是以市场激励与国家调控政策相结合的激励制度体系。

4.2 要明确政府在创新系统的制度安排方面的作用

政府应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既保持足够的私人刺激以鼓励创新,又保持足够的公有性以促进技术的广泛运用。

①健全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包括与创新直接相关的技术标准、风险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奖励制度、评价体系、科技咨询和服务体系、税收制度以及不直接相关的金融制度、分配制度等,还包括有关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为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②不断推出大型的科技发展计划,促进系统要素,特别是政府与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互动。同时政府应加强创新组织之间、创新组织与相关支撑机构之间的联系,形成联系密切的、互动的知识流动网络,从而提高系统的效率。

③加强知识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的直接投资,项目、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牵动社会各方面的投入,建成可以支撑不断创新的知识基础设施,包括大量图书馆、博物馆、计算机网络基础、通信网络、资料采集处理中心以及教育培训机构。

参考文献:

[1]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J].学术探索.2001,(5).

协同办公系统流程功能的应用 篇12

关键词:公文,协同办公系统,流程功能,应用

1 概述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企业不断的发展, 协同办公系统越来越多的被各行各业广泛使用, 它改变了企业传统纸质公文办公模式, 通过协同办公系统可以实现起草、传阅、审批、归档等电子化流转方式, 实现企业无纸化办公。2008年跟随集团公司集中部署, 公司建立了第一套基于domino开发的协同办公系统 (以下简称OA系统) , 到目前为止系统已经使用7年时间, 在这7年的时间里随着公司业务不断的发展, 管理不断的提升, 对公文流程要求也不断的提高, 为了让OA系统更好的满足公司以后的发展需求, 公司于2014年12月新建设了基于JAVA平台开发的OA系统, 新OA系统于2015年1月上线试运行以来, 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新OA系统更加的人性化和智能化, 从公文管理到业务表单等功能上更加强大, 更能满足公司未来几年在公文及业务上的需求。

2 流程功能的对比与介绍

在新OA系统里, 流程设计模块相比旧OA系统里的功能更加完善、功能更多, 无论在应用广度和应用深度上都较旧OA系统更适合公司现在精细化的管理。下面将新OA系统的公文管理里流程设计的某些常用功能应用向大家进行讲解:

2.1 补正

顾名思义, 补正的意思指:增补订正、补充, 修正。文件从发起到最后归档, 需要通过层层节点的审批、会签, 流转过程中可能会遇见需要补充辅助文件或者文件内容需要修改等情况。在旧OA系统里, 这种情况会退回到需要补正的节点后, 需按流程的节点再一步一步进行提交, 然后流转到退回前的节点, 这样就会出现相同的节点可能流转两次, 重复的操作耽误了整个文件的流转效率。但是在新OA系统里有了补正这个功能后, 需要补正的文件退回补正后, 不再需要按照流程的节点一步一步提交后才能流转到退回的节点, 例如:A节点提交的补正, 补正后A节点在提交的时候系统就会默认返回到发起补正的A节点, 不能人为进行追加人员和修改节点, 这样点对点的补正功能, 少去了重复进行流转的过程, 提高了流转的效率。

2.2 会签

在旧OA系统的流程节点里有会签节点, 但是并没有真正的会签功能, 会签的文件是需要文书人员将文件一次发给一个部门或领导, 等文件返回后再发给其他的领导, 这样如果文件需要10个部门会签, 文书人员需要传送10次, 文件需要流转20次, 10个部门的会签才完成, 这样造成了工作量大、耗时长。新OA系统转变的传统只能选择一个的问题, 真正意义上达到了会签功能, 文书人员只需要将会签的部门或者领导一次性选择完成进行提交, 选择的人员会同时收到文件, 并可以同时进行处理, 会签人员在提交的时候系统是默认返回到发起会签的人员账号上。会签功能减少了文书人员相同文件重复工作的问题, 也大大的减少了文件流转的次数, 提高了文件的审批速度。

2.3 条件判断

条件判断就是:事先预设一些条件或者信息, 系统根据选择的预设条件进行的自动判断。旧OA系统的功能是不满足条件判断的, 只能人为的进行判断和选择提交的节点。在新OA系统里是满足这个功能的, 在一些表单和公文流程上也运用了条件判断, 比如出差审批单, 旧OA系统我们需要选择部长或者部长以下、党群或者行政, 经常会出现在拟稿后提交的时候选择错误;新OA系统里这一步系统直接就进行条件判断, 对拟稿人的职务和是否党群、行政进行了判断, 通过判断来决定拟稿后的流程应该往哪一个节点提交。这样免去了在流程中人为的进行判断和选择, 更加的智能化。

2.4 手机移动APP

新OA系统手机移动APP的上线, 改变了必须在电脑上进行审批文件的传统;实现了不受地域限制、只要在有网络的情况下就可以审批文件;解决了在外出差, 没有电脑审批文件困难的现状;避免了出差后没有条件审批而造成的文件积压情况, 随时随地的关注流程流转动向, 大大缩短了文件流转过程所需的时间。通过手机移动APP, 不仅能满足审批文件, 同时还能够发起表单审批流、查看公司网站新闻、查阅文件中心归档文件, 更加方便的实时了解公司动态。

2.5 智库门户

新OA系统的智库门户, 集知识问答、知识库、知识百科为一身。通过智库门户, 用户可以上传知识库文档、词条;也可在系统内提出问题, 由管理员或者其他知道解决方法的人来回答问题。通过这种方式, 长时间的积累, 不仅可以给用户提供站内的知识查询和问题解答, 还可以给自己积累积分, 来激励大家共同解决问题。智库中还有一个知识地图, 主要是公司各单位上传一些单位内部资料的地方, 让公司资源在公司内部流动起来, 发挥最大的实用性。

3 结语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互联网交易税收下一篇:护士工作满意度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