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功能语(通用10篇)
系统功能语 篇1
语言是功能的、社会的。韩礼德把语言的功能概括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与语篇功能三大元功能(metafunction)。情态是人际元功能的主要实现手段之一,表示了说话人的视角及其对断言有效性,以及对建议对错的态度。情态系统在语篇中的运作不是程式化的,情态体现的是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人际功能,反之它在某一特定文类中的使用情况也构成该语类的特征之一。本文将以英语新闻语篇中的两个次语类新闻报道及社论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在这两个次语类中的情态系统的特征,来明确两者人际功能上的差异,同时又可以证明功能语法情态理论在具体语篇分析中的可操作性。
1. 话语的情态系统
英国著名语言学者Palmer (2003)认为在英语中主要有认知情态(epistemic)、道义情态(deontic)、动力情态(dynamic)和实据情态(evidential)这四种情态。就实据情态而言,每一种语言都有谈论是非的方法,都有谈及信息来源的词汇语法手段。Aihenvald (2004:3)认为英语有一些表示证据的词汇语法手段,如I think, they say, I hear, reportedly, allege, it seems to me等。而这类表达常在各类新闻语篇中出现。
系系统统功功能能语语言言学学对对于于情情态态的的描描写写显显然然更更具具有有系系统统性性及及精精密性。首先,韩礼德(1994, 2004)在语言人际元功能的基础上区别了“命题”(proposition)和“提议”(proposal)这两种基本的语言功能,并分别定义为“情态化”(modalisation)和意态(modulation)。不同的情态表达还具备高、中、低三个不同的量值。最后,韩礼德区分了情态的两种向度(orientations):主观(subjective)与客观(objective),而其主观性与客观性又可通过情态操作细化为显性与隐性。
为了对新闻语篇展开有效的分析,还应着重提出以下两点,第一即实据性。Halliday (2004)也注意到了实据性的存在。在实据情态句中,命题由说话人以外的其他人投射,以显示该命题的客观性。这也是新闻语篇,尤其是事实报道型新闻语篇作者所要追求的表达效果。这种实据情态可以通过表示命题实据情况的投射句、介词短语、情态附加语来体现,而在新闻语篇中常以直接/间接引语的形式来体现。
第二正是上文提及的情态责任。Thompson (1996:60)把情态责任定义为“说话人在多大程度上公开接受对所表达的态度的责任”。他认为(1996:62/63)作者和说话人会出于各种原因用各种手段来掩饰他对话语所需承担的责任,以便使他们的观点尽量显得客观。情态责任的承担者一般都是句子中的主语部分,说话人在所构建的话语中,由谁去承担这个责任往往是有选择的,如:“I will...”,承担者为I;“He says that I will...”则承担者为He;而在“It is supposed that I will...”中,为一个虚拟的责任承担者it,仿佛天生就是自然界的存在物,因而表示了高值的客观性。在新闻语类中,对情态责任的追究颇有意义。因为新闻报道往往被认为是中立的。记者只是对事实进行客观陈述,如文中出现任何评论都应明确注明出处。在Kress看来(1977)情态的责任除可由主语的选择及上文提到的高中低值的情态动词、形容词及附加语外,时态也是一个风险极大的因素。他认为过去时应为高值,现在时为中值,而将来时为低值。因此通过对新闻语篇中的时态的分析也可看到作者对话语的态度。
由此可见,在英语中除了情态动词、形容词和情态副词外,时态和直接/间接引语等都可以表达情态意义。辛斌(2005:74)认为,考察情态系统在语篇的人际功能的作用之一,即弄清说话者对话语命题真实性所承担的责任的程度和对未来行为所作出的承诺或承担的义务。作者认为除此之外还可了解说话者对听话者接受话语感受的预期,了解说话人的话语目的,从而为话语类型的区分提供话语功能方面的佐证。在本文中,作者将主要对所选语料展开情态动词、形容词、副词及时态、直接/间接引语等方面分析,以探明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两个次语类的在情态选择及人际功能上的差异。
2. 语类
李美霞、庞建荣(2006)认为话语类型不只是一个形式,它是人类社会交际活动类型的具体体现。根据韩礼德的思想,任何一种话语类型都能表达对外部世界和人类内心世界的体验,所以它首先具有达意的功能,其次作为社会交际的一种类型,它具有人际功能(意义)。
新闻报道(news report, news story)是最常见的一类新闻语篇,要求能够客观地叙述事实,严格地用事实说话,应当和评论严格区分,新闻中不能有记者议论或出现评述性意见,这种表现手法使新闻成为一种“无形的意见”,看上去完全是“透明体”一样的事实(周胜林,1994:130)。为了赢得更广泛的读者群,使自己的新闻为更多不同的读者所关心和接受,报道者必须采用客观报道的方法把自己的立场观点隐藏起来,寓观点于客观的叙述之中。从情态的角度上看,几乎被人称作是一种被铲平的话语类型。但在新闻中,记者不可能做到无我,因为客观事实要经过记者头脑的思考再被反映出来,也即作者的观点会在作者一系列情态选择操作后,貌似客观地加诸于读者。
另一常见新闻语篇是新闻评论,就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对于国内外的重大事件、选举的结果、政府的更迭、战乱的爆发和经济的发展变化等做出的解释,发表评议的一种论说文体,是新闻与议论文的结合体,其特点是有思想性、批判性、针对性、现实性等(王蕾,2003:136)。具体可分为社论、评论员文章、专栏评论等。社论(editorial)是英美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代表报社就当前重大事件或问题发表的权威性评论。就语类特征而言,可以说是新闻评论的代表。
李战子认为(2002:85)各种情态手段可在语篇中形成数量上或质量上突出,这种突出是理解语篇的人际意义的关键之一。所以,从情态使用情况来考察新闻次语类之间的人际功能差异应是可行的。以上两类新闻语篇的人际功能不同,笔者假设其实现人际功能的情态系统也应有异,但具体来说,区别在哪里?这正是本文要探究的。
3. 语料分析与讨论
本文所处理的语料均来自美国新闻媒体ABC及纽约时报(NewYork Times)的网上新闻。语料分别为同一周内的四篇社论及四篇报道,选取时除语类外,对语篇主题并未刻意,为随机抽选,总字数约为2000字。作者之所以不特意选取同一主题的语篇是为了排除文章主题对情态表达的干扰。分析侧重点为语篇中的情态动词、形容词、副词及时态和直接/间接引语等情态手段的使用。作者首先在每个句子前面加上标号,然后把句子中的情态手段标出。第二步作者将所标出的情态手段加以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如下表:
比率1指情态手段总数与单词总数之比,比率2指情态手段总数与句子总数之比。
通过对上表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两类语篇在情态手段的选择和分布上两者之间确实存在差异。
第一,无论是从情态手段总数还是比率上来看,评论语篇都要大大高于报道型语篇。评论语篇中的情态手段总数与句子总数之比为1.52:1,而报道类语篇所得相应数据仅为0.97:1。若与单词总数相比,两种语类所得数据分别为0.067:1和0.048:1。由此可见,在新闻评论中,作者会更多地采用情态手段来达到它的人际功能。
第二,我们可以发现,在评论型语篇中,作者相对来说更多地使用了各类情态词,而这种情况在报道中就比较少。相对应的变化是,在新闻报道中,较多使用的是直接/间接引语。这是因为,在这类语篇中作者的目的是告知,方式是叙述,要达到的效果是客观,大量使用引语,既能增加文章的权威性,又能隐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特点可从文本6、7中得到很好的印证。我们从表中可以看到在这两个文本中,也有情态词的使用,但通过阅读文本,笔者发现,出现的情态词都是位于引语中的。如文本6中的“I didn’t get here as part of a deal.So Ican’t be pushed aside as part of a deal.It is my people who have chosen me.It will be up to Parliament to decide, ”he said.
另外,在文本1中及文本4中还出现了显性客观的形式。如:It should clearly demonstrate that decades of secret trials and summary verdicts are giving way to a new era of transparency and the rule of law.作者可以用显性的客观的形式来淡化他自己的观点, 为本来只是一个看法的东西增添客观确定性 (李战子, 2002:75) , 同时避免承担情态责任。在报道中, 出现的主要是事件的陈述, 因而无需用这种形式。
第三,通过分析,两类文章中都没有出现显性主观的情态,但评论型文章中出现了隐性主观的情态类型。这也是由它的话语类型决定的,我们知道,新闻评论的特点就是夹叙夹议,要议论,难免要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尽管采用了情态手段,其主观性还难以完全铲平。
第四,我们还可以发现在两类语篇中,时态一般都是现在时,其次是过去时,最少的是将来时。上文笔者已谈到,过去时为情态责任的高值,现在时为中值,将来时为低值。对前两者的倾向性选用说明作者力图表明自己对话语负责。如果考察得再细一点,就会发现,在报道中较多出现现在进行时,这也和报道属于动态新闻有关。而社论等往往是先要把事件静态化,然后就事论事。
4. 总结
本文以情态系统在新闻语篇的人际意义构建中所起的作用为切入点,比较了两类新闻语篇中的情态手段应用差异,以此为两个新闻次语类的区分提供证据。研究同时又对系统功能语法情态系统理论在分析实际语篇中的可操作性提供了实证。另外,本文对新闻语篇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然在研究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所选语篇较少,可能存在覆盖面小、有一定的主观性的问题,另外情态系统本身很庞杂,在分析时难免顾此失彼,无法做到全面。
参考文献
[1]Aikhenvald, A.Y.Evidentiality: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P.Van Sterkenburg (ed.) Linguistics Today---Facing a Greater Challenge.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2004.
[2]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Arnold, 1994/2004.
[3]Kress, G.Tense as Modality.University of University East Anglia Papers in Linguistics, 1977, (5) :40-52.
[4]Palmer, F.Modality in English:Theoretical, Descriptive&Typological Issues.In R.Facinetti, M.Krug and F.Palmer (eds.) Modality in Contemporary English.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 2003.
[5]Thompson, Geoff.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Arnold, 1996.
[6]李美霞, 庞建荣.话语类型概念探疑.外语教学, 2006, (1) :1-5.
[7]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8]王蕾.新闻英语.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9]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10]周胜林.高级新闻写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4.
系统功能语 篇2
【摘要】本文以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指导,对广播新闻语篇《奥巴马将成为首位访问广岛的在任美国总统》(Obama to Make 1st Presidential Visit to Hiroshima)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该语篇的及物性系统和语篇功能系统来领会语篇的主题和深层语义,讨论系统功能语法对英语学习者面对语篇分析时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功能语法 新闻语篇 应用
一、系统功能语法概述
语篇既是语义选择的结果,同时又是语义功能实现的手段。韩礼德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成三种:概念元功能、人际元功能和语篇元功能。其中,概念功能主要指经验功能,通过及物性和语态得到体现;人际功能主要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等功能,主要体现为语气和情态;语篇功能指的是把语言成分组织成为语篇的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体现: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因此,语篇是概念、人际和语篇意义的综合体。
二、系统功能语法在英语广播新闻语篇分析中的应用
英语广播新闻作为一种靠声音传播的媒体形式,具有短暂性,广泛性,时效性和准确性等特点,对我们了解国际时事、学习英语语言文化都起到了重要的帮助作用。运用语言学方面的理论对英语广播新闻语篇进行分析,不仅能够使我们对该类语篇的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还能为英语学习者更好更准确地抓住新闻语篇的主题提供更好的思路和方法。
1.语篇的及物结构分析。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指的是小句中动词和其前后的词组之间的过程关系,韩礼德认为,可以将其分为六个不同的过程,分别为:物质、心理、关系、行为、言语和存在过程。该语篇共有49个过程小句,占主导地位的是物质过程(19个),其次是关系过程(11个)和言语过程(11个),除此之外,心理过程和存在过程也有不同程度的涉及。该语篇作为一篇新闻材料,介绍了奥巴马即将成为首位访问广岛的在任美国总统这一新闻事实,并通过详细介绍该语篇中的各种人物身份关系,以及引用话语等方式,将新闻主题展现地清楚明了。
(1) The nuclear bombing of Hiroshima on August 6, 1945 killed about 140,000 people. The U.S. dropped a second nuclear bomb on the Japanese city of Nagasaki three days later, killing as many as 80,000 people.
(2)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Shinzo Abe is scheduled to join Obama for his visit to Hiroshima. Rhodes said Obama and the prime minister will visit the Hiroshima Peace Memorial Park, which remembers victims of the atomic bombing.
例(1)中的物质过程,介绍了二战期间美国所投放原子弹对日本民众所造成的巨大伤亡,向听众讲述了该篇新闻的政治和历史背景,可以凸显出美国总统访问原子弹爆炸地之一广岛的重大意义。例(2)中的关系过程,首先是提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将同奥巴马一道前往广岛,参观广岛和平纪念公园。其次,又解释了该公园的修建是为了纪念原子弹爆炸中的遇难者。这里的关系过程,不仅表明了两人的身份和公园的历史意义,更揭示了奥巴马此次广岛之行的行程和目的。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各种过程相互穿插,使得整个语篇成为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有机整体。
2.语篇的功能系统分析。语篇功能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得到体现的: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本文主要论述主位结构。从语篇的功能角度可以把句子分为主位和述位,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述位是围绕主位所说的话,是对主位的发展。
一般来说,如果没有特殊原因,人们往往把无标记主位用作话语的起点。但是,如果为了达到强调某个成分的目的,讲话者也可以选择有标记主位。
(3)“Before I die, // I want to see the president, the sitting presidents face,” she told VOA.
例(3)中,79岁的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幸存者提出希望能见到美国在任总统奥巴马。在这里,状语成分前置,突出了老人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与美国在任总统一起悼念遇难者的迫切心情。主位结构的分析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把握语篇的主题,更准确地捕捉语篇的信息发展脉络。
三、结语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对英语广播新闻语篇《奥巴马将成为首位访问广岛的在任美国总统》一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通过分析该语篇的及物性系统和语篇功能系统,从而对奥巴马的广岛之行对日本和美国双方的影响和意义有了更透彻的了解。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可以用来揭示语篇的主题和深层含义。笔者相信,依托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成果,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抓住英语广播新闻的主题,以及其具体含义。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 R.Hasan.Language,Context,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M].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2]张德禄.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陈先贵.英语广播新闻语言特征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系统功能语 篇3
一、系统功能语法和语篇分析理论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继承并发展了伦敦学派中弗斯的理论, 形成了一套具有社会倾向的功能语言学处理方法, 即系统功能语法。系统功能语法不仅影响着第二语言习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同时系统功能法的提出也深深影响了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 为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式方法。系统功能语法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实践、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 以及话语分析的研究和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特别是对机器翻译的快速实现和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与英语专业的学生相比较,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首先对于英语知识的基础明显弱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其次, 在中专中对于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意识明显弱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最后, 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目的, 绝大多数是为了通过英语四六级应付考试, 学习英语的目的相对单一。例如, 在实际教学中,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相对较弱, 存在词汇量较小, 发音不正确, 语法知识较弱, 实际应用大量的存在中国式英语的情况。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明显不足, 存在会写不会读、会说不会听、会读不会说的现象, 英语整体的综合能力发展极不平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由于英语基础较差, 同时又由于中专外语等级考试的压力, 使得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在学习情绪上有很大的抵触情绪, 甚至是厌学情绪。很多学生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 甚至铤而走险出现作弊行为, 英语学习甚至成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在中专学习中的重要心理障碍。
三、语篇实例分析说明
首先, 着眼于概念功能, 确定文章的话语范畴, 注意语篇及物系统中各个过程的选择, 以此来确定该文章的文体结构。通过要求学生浏览全文且找出标志性时间词, 可以帮助学生归纳该文章与一般记叙文的区别, 且让学生思考以时间为主线的文章结构有着怎样的写作目的, 这样的结构安排会给读者带来何种阅读效果。
其次, 入手于人际功能, 确定文章的话语基调, 注意语篇中语气、情态和人称的选择, 以此来明确篇章中各个交际者之间的关系, 包括因其社会角色所产生的关系。
分析类似小句的时态和人称, 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一般过去时是用于描述已发生事件的主要时态, 而第三人称的运用又增添了事件的客观性。
再次, 分析谋篇功能以确定其话语方式, 注意语篇中的主述位结构, 信息结构以及衔接手段的选择。例如:
After her shower, Sandy brushed her hair, put on her old green T-shirt and some jeans.Then she put on her makeup and went to the kitchen.As usual, she didn’t know what to have for breakfast, so she grabbed a glass of milk and ate a piece of toast while standing by the sink.
此段包含若干表达显性连接的连接词, 这些显性连接之外, 该段也包括隐性的连接关系。通过这样的分析, 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其组织信息的能力, 还可以扩充词汇量, 改变其语言匮乏, 用词单调的现象。
最后, 通过对语篇的系统分析, 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语篇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语篇的内容、语言特征和语法特点, 对于语篇的文章的语言设计、情境设计和语篇的结构进行客观的评价。例如, 文章主要是以家庭生活为背景, 是通过父母对于女儿身上出现的问题进行的对话, 全文背景和内容贴近生活, 语言基本上以日常口语为主, 属于非正式场合使用的专业语言。因此, 语言具有通俗易懂和实用性较强的特点。
四、总结
通过对语篇的仔细阅读和详细分析,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含义、文章的结构, 以及词汇的用法和具体的语法习惯,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熟悉和适应英语的语言思维,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对语篇的系统和科学的教学, 使学生对词汇的意义的多样性、句子之间的语言衔接和语言在使用中语义的转换和连贯有更清楚的认识,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的阅读能力, 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的综合能力, 对于学生的听、说、读、写的整体知识体系起到提升的作用。通过对语篇的练习, 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形成语感,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外国的文化, 逐渐掌握英语的语言习惯。在实际的语篇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学生为主体, 进行引导和指导性教学, 从而在学习心理上和学习习惯上培养学生正确和健康的学习观, 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英语学习困境, 最终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中专出版社, 2006.
[2]盖秋燕.商品广告用语的功能人际意义分析.魅力中国, 2010 (1) :17-20.
[3]邓凡琼.系统功能语法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中的尝试应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 (03) :152-153.
[4]袁华, 郑华.浅析系统功能语法语篇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21) :234-235.
[5]陆欣, 张岩.系统功能语法语篇分析在高级英语课堂上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4) :184-185.
[6]臧严.系统功能语法语篇分析在中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 2009 (37) :130-131.
[7]贾丽娟, 段晓丽.系统功能语法语篇分析在英语泛读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6 (04) :98-100.
[8]冯倩, 操时尧.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功能语法语篇分析模式的运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3) :48-49.
[9]张悦清, 贾甚杰, 朱文成.非目标语环境下培养学习者英语语篇生成能力的途径思考[J].疯狂英语 (教师版) , 2012 (04) :15-18.
[10]欧美娥, 傅萍.功能语法语篇分析在英语批判性阅读教学模式中的应用[J].文史博览 (理论) , 2013 (05) :33-34.
[11]陈静.从功能文体学角度分析意识流文学翻译的连贯问题[D].上海交通中专, 2009.
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篇4
【关键词】西班牙语 指示语 人称代词 受话者 指示变异
人称代词,尤其是代词指示的变异是近年来国内学界的热点,但研究成果大多以现代汉语、英语中的人称指示为研究对象,而对西班牙语中的人称指示及其变异现象的研究目前尚属空白。另外,从受话者指示的角度来考察人称指示的变异也将为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本文以西班牙语中受话者指示为研究对象,分析关于受话者指示的各种变异情况,并结合语用学的礼貌策略来解读变异用法的语用功能。
一、人称指示变异
按照指示的“自我中心性”(egocentricity)原则,说话者以自身视角为出发点确定言语活动中参与者的角色以及言语活动发生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关系坐标。说话者是“主角”,对于说话者的代词指示应该选用第一人称,受话者是“配角”,选用第二人称指示,而言语活动中涉及到的其他人物则是第三人称指示。
1.第一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单数代词。一般来说,第一人称单数代词yo指的是说话者。在某些特殊的言语活动中,说话者面对的对象是自己或者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中的自己,这时说话者与受话者的角色重合,即产生说话者的“自言自语”。如:
1)Ah,yo,quédesgraciado yo!
2)He sido tonto!
3)Lo queme pregunto es s,i como líder,puedes asumir la responsabilidad de tales proyectos.
4)Cada vez tengo más preocupaciones con mis hijos.Y es que si túno te preocupas por ellos,no sé quién lo va a hacer.
说话者通过“自言自语”将自身角色一分为二,凸显作为言者的“我”与听者的“我”身份不同。
(2)第一人称复数代词。西班牙语中的第一人称复数代词nosotros/as指的是包括作为说话者的我或我们在内的集体。无论是主格人称代词nosotros/as,还是与之对应的其他格代词(如nos、nosotros/as)、形容词(如nuestro/a、nuestros/as)以及动词第一人称复数词尾变化形式(如somos、eramos、fuimos)等都不能反映出受话者以及第三者是否包括在该集体之中。由于不能从语法角度判断nosotros/as的具体指称对象,说话者经常利用这种模糊性来虚指受话者或第三者,甚至是虚指说话者自身。西班牙语第一人称复数代词发生指示变异的情况主要有5种:权威复数、谦虚复数、社交复数、合作复数和泛指复数。
权威复数即常说的“帝王复数”。西语中国王、教皇、国家领导人使用nos以及与之对应的动词第一人称复数变位形式指称自己,并虚指充当受话者的人民,如“Nos estamos de acuerdo con esta decisión”。一方面,nos以及estamos的使用显示了说话者的尊贵身份,另一方面也从语言的角度反映出位尊者的意志即人民的意志,具有不可抗拒的权威性。
谦虚复数是说话者以第一人称复数的形式指稱自我。在例5)、6)中,说话者实际谈到的只是自己的行为和见解,复数形式hemos和creemos使“我”的想法和观念更客观,并在此基础上虚指受话者,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突出双方的团结和统一。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中,说话者甚至可以运用谦虚复数来虚化对自身的指称。
5) Lo que hemos hecho es nuestro deber.
6)Creemos que en esto se ve la necesidad de construir viviendasmás económicas.Santos,J·L.:Bajarse almoro)
在上例中,我们看到,虽然从生理角度讲,Jaimito作为男人,不可能怀孕,但是他却说“estamos embarazadas”,将Chusa怀孕的事实扩大到自己身上,表现出他对Chusa的关心和与之分担的意愿。此外,社交复数还经常用于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交际场景中,如父子之间、师生之间、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对话等。(Carricaburo,1997: 66)社交复数反映了权势高的说话者的权威,他们享有拉近交际双方距离的优先权。例10)—12)分别是母亲对孩子、教师对学生和医生对病人的要求。处于较高地位的母亲、教师和医生在对地位较低者发出要求和命令时,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复数形式。
10) Y ahora vamos a acostarnos tranquilamente.
11) Este ejercicio lo hacemos por escrito.
12) Eshora de que tomemosnuestrasmedicinas.
合作复数是通过使用第一人称复数代词及对应的语法形式,表明受话者共同参与活动的可能性,以达到将说话者自身的观念、意见、想法更好地传递给说话对象的目的。合作复数反映的是说话者需要对方配合并与之互动的意愿,受话者指示最终真实与否,取决于随后受话者的态度。合作复数是写作和演讲中经常使用的语言手段,在科技论文写作过程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如empezamos、veamos、estudiamos、como hemos visto、como podemos ver、hemosmencionado等就是合作复数的典型例子。泛指复数指的是第一人称复数代词不指向特定的指示对象,而是泛指“人们”。泛指复数通常用于表达普遍性的经验及认知结果。例如:
13) No podemos pronosticar si va a haber otra guerramundia.l
14) En fin,asíes la vida,ocupémonosdelnegocio nuestro de cada día que se nos da hoy.
2.第二人称代词。
(1)第二人称单数代词。上文中我们谈到当说话者自言自语的时候,说话者会交替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来指称说话者自身。在其他情况下,说话者也可能会采用第二人称单数代词来指称自身。例如:
15)Las visitas te miran,tragan saliva,y dicen que estásmuy bieny,aunque túsabes quemienten por piedad,quieres creerlas y las crees.
例15)中,指示中心从说话者偏移到受话者,从而发生了指示变异:第二人称代词指代的正是说话者本人。通过转移指示中心,说话者一方面寻求与主观自我的分离,从更加客观的角度(受话者或者第三者的角度)来观察自身的经验、想法;另一方面,说话者将自己的主角地位转移到受话者身上,从而激发受话者的理解与认同。
此外,西班牙语中的第二人称单数代词tú也经常表示泛指,用于描述客观、普遍存在的经验。这时tú不指向交际活动中的任何具体的人或物。例如:
16)Estás allíflotando,pasando de todo,y un día va una mano de un tama o bastante gigantesco ydice (...).
(2)第二人称复数代词。从历史渊源看,用复数代词(如vos、vuestra merced等)来指示单一的受话者源于拉丁语。罗马帝国后期,为了解决帝国内外的危机,戴克里先进行了帝制改革,创立了四帝共制体系,即东西罗马各有两帝,自此人们开始使用第二人称复数形式来称呼帝王。而在现代西班牙语中,第二人称复数代词指示受话者也可能发生变异。例如:
17)!Québien vivís en Espa a!
18) En la universidad aprendéis poco.
在上述例句中,受话者是单一的个人,但是说话者却使用第二人称复数形式来进行指示,将受话者纳入所属的集体中进行群体指示,属于第二人称复数代词的类指现象。
3.第三人称代词。在人称指示中,第三人称代词的指称对象最广泛、最不确定,没有确切的指示对象,可与交际活动中除说话者和受话者之外的任何第三者相对应。
19)Ja!!Calma dice ella! Me deja tirado en la calle a las dos y media de la madrugada y dice quecalma.(Rico-Godoy,C.:Cuernos demujer)
例19)中,说话者采用第三人称代词(ella)及其相应的动词短尾形式(deja、dice)来指示言语行为的对象,拉大了双方的距离,由此表达出自己对受话者的不满、训斥等强烈的感情色彩。
4.无人称形式。相对于第一、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是人称指示中的“无人称”形式。西班牙语中的某些词汇、语法和句型结构也具有隐藏人称信息的功能,我们统称为无人称形式。式: 1)单一人称动词,如haber、hacer、ser、tratarse、falta、bastar、da等;2)动词的非人称形式,如原形动词、副动词和过去分词;3)不定代词uno/a;4)动词第三人称复数变位;5) Se加上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变位;6)被动句;7)自复被动句;等等。例如:
20) Hay que cuidarsemás,si quieres aprobar.
21) No fumar en este recinto.
22) Haberlo dicho delante demamá,listo.
23) Ah,se siente,esas cosas se piensan antes.
24)!Se tiene que pagar la luz ahoramismo!
如果我们对上述例句进行转换,加上施事主语,可以得到如下句子:
25) Tienesque cuidartemás,siquieres aprobar.
26) No fumes en este recinto.
(27) Deberías haberlo dicho delante demamá,listo.
(28) Ah,te sientes,esas cosas tienesque pensarlas antes.
(29)!Tienes que pagar la luz ahoramismo!
二、指示變异与言语礼貌
对受话者的指示是交际活动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言语行为之一。面对常规的第二人称代词指示语以及上述指示变异形式,说话者对交际活动发生的语境、交际目的、双方的身份、地位以及情感距离进行衡量,然后进行自主选择。其中,礼貌是变异指示重要的语用功能,是说话者为了维护、协调与受话者的关系,创造良好的交际氛围而采取的语言策略。
Brown& Levinson(1987)以著名社会学家Goffman的面子行为理论为基础研究礼貌。面子即“每一个社会成员渴望展示在公共视野中的自我形象”,分为“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积极面子指的是期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赞许或被接纳为同伴,而消极面子是指个人具有行为的自主性,不受他人的干涉。面子是脆弱的,言语活动中交际双方的面子都可能受到威胁,即出现“威胁面子行为”(FTA)。说话者为了维护双方的积极面子而采取的礼貌策略称为“积极礼貌策略”(positive-politeness strategies),反之为“消极礼貌策略”(negative-politeness strategies)。
首先,在西班牙语第一人称复数代词指示受话者的各种情况中,无论是对受话者的虚指,还是在受话者指示中虚指说话者,说话者与受话者都以“集体”的方式出现在言语活动中。其次,说话者用tú指称自身,是说话者将指示中心转移到听话者身上,从而将自我经验与此时处于指示中心的受话者分享,以促进双方的理解和沟通,这也是积极礼貌策略的体现。最后,我们将Brown& Levinson的5种策略进行修改,并用之概括西班牙语中的受话者指示。
三、结语
言语活动中说话者有意识地偏移指示中心,将指示中心转移到受话者或者第三者身上,从而缩短或扩大作为参照点的自己与交际活动中其余人或物的距离,产生指示变异。本文我们对西班牙语中受话者的指示变异情况进行了逐一考察,并结合Brown& Levinson的礼貌策略研究了受话者指示变异的各种机制,指出语言自身的开放性使指示具有发生变异的可能,而变异本身则受到礼貌这一重要语用原则的影响。
参考文献:
[1]Benveniste,E.Problemas de lingüísticageneral[M].Campinas:Unicamp,1988.
[2]Brown,P.& S·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Carricaburo, N.Las fórmulas de tratamiento en el espa ol actual[M].Madrid: Arco Libros, 1997.
系统功能语 篇5
“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话轮或连续的话轮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方言或语体的词汇和句子,是语言接触和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双语使用者的教师使用语码转换来进行教学是很常见的。因此,外语教学中教师是否应该在母语与目标语之间进行适当的语码转换及如何把握转换的程度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们的关注。
1 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
课堂语码转换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美国双语教育研究[1],随后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语码转换进行相关研究,如从语法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会话分析、语用学等视角研究课堂语码转换。然而,专家学者们对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语码转换也持有不同的态度。有人认为在课堂上使用语码转换会导致负迁移现象,不利于语言的学习和输入,认为英语应该是英语课上唯一获准使用的语言,应尽量减少使用学生的母语授课;也有人认为教师的语码转换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吸收,能够提高学生思考的灵活度和概念的清晰度。
在近二三十年来的一系列研究中,语码转换在外语课堂上的使用和作用逐渐得到认可和支持,强调外语课堂上恰当使用母语对外语学习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禁止教师在英语课堂中使用语码转换,只是单纯使用英语进行教学是不切实际的。我国有很多学者认为,在外语教学中,教学媒介语应该以目标语为主,但是也不能忽视母语的作用,适当的使用会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2,3,4,5]。调查发现语码转换是教师普遍使用的策略师生对此均持肯定态度并认为教师使用母语主要是出于教学考虑。
2 系统功能语法下的教师语码转换
目前对于语码转换的功能研究虽然很多,但是运用功能语法理论框架研究课堂语码转换的却相对较少。因此,为对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语码转换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等形式了解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语码转换情况、形成原因及学生对教师语码转换的态度和要求等问题,并以系统功能语法为框架支持,对课堂教师话语语料进行功能分析。
笔者在对安阳工学院外国学院的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一年级的学生进行半年的调查研究后,得出如下结论。
2.1 教师课堂语码转换使用情况
根据课堂观察收集的语料发现,大部分教师课堂话语中都存在英汉语码转换现象,每位教师话语转换中汉语比重多集中在40%~60%之间。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句间语码转换,多是教师对某些句子进行英汉互译或强调解释;其次是句内语码转换,教师在单词解释、背景知识讲解、反馈时等插入某些英汉词汇,或是汉译解释;还有一部分属于附加语码转换,在语法讲解或背景知识介绍时,某些语段中教师有使用汉语或英语的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绝大部分教师认为,汉语使用比例在20%~40%之间最有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在学生方面,79%的学生认为教师话语中汉语比重占20%~60%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最有帮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实际,合理分配英语和汉语的使用比例,有效使用语码转换,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2.2 语码转换原因
通过访谈,结合调查问卷,我们将教师课堂语码转换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重复或强调,使表达更清晰。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性和学生目标语能力有限,教师会使用母语来传达强调信息,避免交际的障碍和失误。其次,教师在翻译术语、长难句和语法讲解时经常使用汉语。第三,教师出于情感因素使用汉英语码转换,以拉近距离,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等。第四,教师因为自身语言能力的制约而使用语码转换,由于大多数英语教师的母语为汉语,和学生一样是英语学习者,驾驭二语的能力有限,也会出现表达空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会采取语码转换策略。
2.3 教师语码转换功能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功能分为概念功能(语言描述和构建人类经验世界的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人际功能(用语言建立、维持、协调各种人际关系的功能)、语篇功能(使语篇前后衔接连贯、连句成篇的功能)。系统功能语法中的纯理功能学说为语码转换的动因和功能研究提供一个具有连贯理论支持的分析框架[6]。从我们半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汉英语码转换分布频率具有不均匀性,转换形式可以发生在句内,也可以发生在句间,小的仅限于个别单词,大至整个语篇,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功能。由于语码转换的发生与参与者、话题、场景等语境因素有关,所以同一语码转换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反之,同一功能可以用不同语码转换形式来表达。
2.3.1 经验功能
韩礼德所说的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和逻辑功能(logical function)两个部分。其中经验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各种经历的表达,就是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牵涉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7]。大学英语课堂上,受目标语言能力的限制,在讲解词汇用法、语法结构和文化知识等语境中,教师运用语码转换对某些内容进行强调、重复、阐释,以便更确切地再现经验世界,创建与学生共同的经验世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清晰地了解所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如下例:
1).“Xiao Li has narrowed down his choice of MBA programs to three American universities on the East Coast”.In this sentence MBA stands for?(No response).It stands for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writing it on blackboard)means…?(No response)其汉语大家应该很熟悉,是指“工商管理硕士”,源于欧美国家的一种专门培养中高级职业经理人员的专业硕士学位。工商管理硕士被商业界普遍认为是晋身管理阶层的一块垫脚石。And pay attention to East Coast,这里首字母大写是专指The East Coast of the United States,also known as the Eastern Seaboard,指的是美国东海岸,尤指哥伦比亚特区以北各州。
在讲解MBA,East Coast时,若纯英文输入,可能会超出学生的经验理解范围,运用语码转换不但节省时间,又能直接准确传达信息。非英语专业学生一般掌握的语法名词、文化背景专有知识有限,如果教师一味纯英语输入,会超出学生的经验世界范围,使学生迷惑从而造成焦虑,而恰当的语码转换正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2.3.2 人际功能
在表达概念意义、构建语篇的同时,语言具有人际功能。“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等功能。”[7]同样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语码转换也蕴含丰富的人际意义。韩礼德指出语言的人际意义主要是由语气和情态来体现。
教师教学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提供信息,在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时,教师通常采用疑问语气或疑问语气的陈述句。在情态意态方面,由于教师对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是确定的,对学生的回答肯定或否定也是很明确。教师在对学生作业、课堂讨论、回答等反馈评价和批评时常有汉英语码转换,多是一些评价性词语。课堂上教师有目的地使用语码转换,是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下例:
2)Teacher:Why are you so silent today?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 about the topic given.(No response)what’s wrong with you?(No response)今天大家怎么了,怎么看起来都如此疲惫啊!You look sleepy!
Student:老师,运动会排练,中午没休息。
Teacher:大家辛苦了!运动会一年一次,虽然训练有点累,But altogether,it is good for you.It can strengthen your relationship,and provide an opportunity for you to challenge yourself.What’s more,you can relax and enjoy yourself.
3)Lust is a strong desire,含有贬义,一般后面接for,如:lust for power or sex。
例2)中,在英语交流没有回应的情况下,教师及时转用汉语,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交际得以维持。而了解情况后“大家辛苦了!运动会一年一次”对学生给予支持,而后运用汉英语码转换,把学生带回到所处的经验次序中;而在例3)中教师在单词解释和用法讲解时运用了汉英语码转换,简单地用英语解释了单词的意思,后转用汉语清楚地讲了单词的用法,又转用英语举了典型的例子,同时也避免了一些尴尬忌讳的词语。总之,课堂上教师语码转换蕴含丰富的人际意义,主要是加强语气或缓和语气,回避尴尬,缩短师生距离等。
2.3.3 语篇功能
在教学活动中,如仅仅只有英语输入,教师可能会遇到语言表达空白,或者讲解内容可能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为了避免交际中断,准确传达信息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通常运用语码转换策略,传达语篇内容。事实上,语码转换的语篇功能,是与人际功能和经验功能不可分割的。如例1)中,教师问到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指的是什么,没有得到学生的回应,教师转用汉语进行解释讲解,交流得以继续进行;再如例2)中教师在用英语指令,交流没有得到任何回应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交际的中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及时转用汉语继续交流,使整个语篇交流顺利进行。
3 课堂语码转换的运用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使用汉英语码转换能够实现不同的功能,提高教学质量,有其积极作用,但是语码转换运用不当也会导致学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惰性,降低学习兴趣,影响目标语的输入和学生学习效率。因此,要充分有效地发挥语码转换的功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首先要在目标语优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课堂反映情况,把握好汉英语码转换的量。其次,结合实际,恰当运用语码转换,把握好语码转换的量与频率与课堂教学内容及学生基础等各个因素的关系。再者,教师要注意语码转换的结构和使用语码转换的时机。教师自身要掌握语码转换的相关知识,了解其功能结构,根据参与者、谈论话题内容、场景等语境因素合理运用语码转换。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汉英语码转换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而且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是对其持赞同态度,认为课堂语码转换有一定积极作用,具有丰富的语言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和交际策略。但是,在认可语码转换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使用语码转换的一些问题,如教师语码转换的频率,汉英比重等都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和教学内容需要,有意识地、适时、适量地应用语码转换,实现教学功能,提高教学质量,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摘要:通过对教师及学生的调查访谈,从系统功能角度分析了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使用情况及原因,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合理使用汉英语码转换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语码转换,系统功能,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高军,戴炜华.语言教学中的语码转换研究和实验分析[J].外语教学,2007(1):51.
[2]张桂萍,王新凤.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山东外语教学,2001(3).
[3]陆效用.试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J].外语界,2002(4).
[4]乔佳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媒介语对比实验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
[5]康立新.母语在外语词汇学习中的作用:一次实证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6]王瑾,李发根.语码转换功能研究:问题与新思路[J].江西社会科学,2007(2).
系统功能语 篇6
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学理论, 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广泛地应用于各种语篇, 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当今社会由于信息通讯的迅速发展, 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信息紧密相关, 新闻报道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之一, 新闻语篇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由于对客观事实的报道, 不同于其他文体的语篇, 新闻语篇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本文在系统功能语法的视角下对英语财经新闻语篇进行了及物性分析。通过对China Daily的四篇财经新闻的及物性分析, 旨在探究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及物性系统应用于财经新闻语篇的适应性, 以及此类语篇在过程类型分布上的规律性及其语言特点, 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财经性新闻语篇。
一、理论框架
韩礼德把系统功能语法分为三大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 概念功能是指人们使用语言去实现诸如传递新信息或者是未知内容给听话者的功能, 表达对世界及内心世界经历的看法。它主要由及物性系统来体现。人际功能指在话语情境中说话人和话语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以及说话人对所说内容的态度。语篇功能是指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如何组织好信息, 表达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将语言本身与说话者所处的情景环境相联系的功能。
及物性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重要的语义系统, 它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见闻和作为分成若干种过程, 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及物系统主要包括六个不同的过程: 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一般由动作动词体现。它要求的动作者和动作的目标由名词或名词性词体现, 这里的动作者指的是发出动作的人或物, 目标是指在该动作影响下的人或物, 情况则属于环境成分。心理过程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感知的过程, 有两个参与者为感觉者和现象, 一般用来反映感知者对发生的事情的观点或态度。关系过程指各实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过程, 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 (胡壮麟, 1994) 。行为过程指诸如呼吸、咳嗽、哭笑等生理活动过程, 是典型的人类生理和心理的行为, 具有物质和心理过程的特点。行为过程的参与者只要一个即可即“行为者”, 行为者一般是人。言语过程指一类广义上说话传达信息交流的过程, 参与者有说话人, 受话人和说话的内容。存在过程表示某物存在的过程。通常该过程只有一个参与者即存在物, 常用的动词是be, exist, arise等。
二、财经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本文从China Daily中选取了四篇财经新闻语篇作为分析语料, 进行研读后将语篇中各类过程进行数据统计, 计算各类过程在财经新闻语篇中的使用频率, 分析出及物性系统应用于财经语篇的适应性, 以及此类语篇在过程类型分布上的规律性及其语言特点。对四篇财经新闻的及物性各个过程分布情况分析如下:第一篇标题为Belt and Road to save Chinese financial in stitutions 9.6b yuan in taxes的财经新闻。通过分析可知该新闻共有7 个过程, 其中物质过程6 个, 占全部过程的86% 所占的比重最大;关系过程1个, 占全部过程的14% ;该新闻语篇并没有涉及心理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和行为过程。第二篇题为China to continue prudent monetary policy: central bank。共有10 个过程, 其中物质过程8 个, 占全部过程的80% 所占的比重最大;涉及少部分的言语过程, 占全部过程的20% ;该新闻语篇并没有涉及心理过程、关系过程、存在过程和行为过程。第三篇题为RMB cash demand grows in Russia。共10 个过程, 其中物质过程6 个, 占全部过程的60% 所占的比重最大;关系过程有2 个, 占全部过程的20% ;心理过程和言语过程涉及的较少各有1 个, 占总过程10%。第四篇是China reveals consumer price basket changes。有16 个过程, 其中物质过程有10 个, 占全部过程的63% ;关系过程有4 个, 占全部过程的25% ;言语过程有2 个占总过程的13% ;该新闻语篇中不涉及心理过程、存在过程和行为过程。
据分析可知这四篇语篇中物质过程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 据系统功能语法的观点, 物质过程通常是作者对外界事物及内心世界的客观描述, 表示做某事的过程。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反映, 具有其自身的真实客观性。因此财经新闻是新闻报道者对经济事件的客观描述。例如新闻语篇中报道者运用了changed、climbed、expanded等词来描述经济事件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四则新闻的分析得出物质过程所占比例最高占到了70%, 这恰巧符合新闻要靠事实说话, 反映客观事实的要求。同时, 财经新闻中通常也会通过使用大量的数量词来达到客观、公正的传达消息的效果。其次关系过程和言语过程, 也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关系过程, 主要表示描述意义, 是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财经新闻专业性强, 专业术语多。为使读者准确理解新闻报道以消除行业不同产生的障碍, 关系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关系过程的描述意义与识别意义, 对于过程的解释、比较和说明具有重大贡献。所以关系过程在总过程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也是符合财经新闻报道要求的。通过分析四篇新闻语篇发现新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表言语过程的词say、report。新闻作者会引用较权威的政府机构、发言人或官员, 这也与作者所持的立场和他在交际过程中所充当的话语角色类型密切相关。由于财经新闻语篇要求所报道的新闻都必须是客观事实, 所以此类语篇中几乎不涉及心理过程, 行为过程等。
三、结语
本文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框架, 对四篇财经新闻语篇进行了及物性分析。通过分析发现, 财经新闻语篇在及物性过程选择方面是有规律的。物质过程使用频率最高;涉及一定的关系过程和言语过程, 虽然所占比重不大但却是必不可少的;其他过程出现相对较少。系统功能语法为财经新闻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合适的理论框架, 财经新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时效性, 用简明扼要的话语显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使读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对此类新闻进行功能语篇分析可以进一步加深读者对财经新闻内涵的理解、增强语篇阅读的目的性。
摘要: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近些年来发展成为语言学界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法的视角对财经新闻语篇进行了及物性分析。旨在探究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及物性用于分析此类语篇的适应性, 以及此类语篇在过程类型分布上的规律性及其语言特点, 进一步加深读者对财经新闻内涵的理解、增强语篇阅读的目的性。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财经新闻语篇,及物性分析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2000.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second edition)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方琰.2005.系统功能语法与语篇分析[J].外语教学.
[3]胡壮麟.1994.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黄国文.2002.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40年发展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
[5]黄国文.2001.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系统功能语 篇7
继续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又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手段, 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继续教育不断发展, 其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突显的问题尤其引人关注。系统功能语法认为, 语言本质上是一个语义系统网络, 并通过概念功能, 人际功能和某篇功能提供意义潜势。语言交际不是通过孤立的句子来实现的, 而是通过语篇去实现的。本文集中讨论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 语篇分析在继续教育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语篇分析研究中的成果, 可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 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着深远意义。
二、系统功能语篇分析对英语教学的理论指导
语篇分析的目的不是理解语篇表示什么意义, 而是说明对于读者或受话者来说语篇是如何并且为什么表达它所表达的意义的。著名语言学专家Z.Harris在论述语篇分析理论时指出:“语言不是存在于零散的词或句中, 而存在于相互衔接、连贯的语篇中。”韩礼德 (Halliday, 1994) 进一步指出, 语篇分析的目标总是有两个可能的层面。
语篇分析的第一个层面需要说明语篇是如何并且为什么表达它所表达的意义的。鉴于这点, 必须将语篇和语法系统结合起来, 以说明语篇是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将意义现实化的。任何一个语篇都是通过表达语言的三个语义功能将语义系统现实化的: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 又称作经验功能, 主要体现为及物系统;人际功能指的是语言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动机, 并建立和维持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功能, 主要体现为语法中的语气和情态;语篇功能指的是语言成分组织成为语篇的功能, 体现为语法中的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手段。
语篇分析的第二个层面涉及对语篇的评价。语篇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中产生的。一方面, 语篇是在一定结构潜势中进行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 语篇受制于情景语境。因此, 功能语篇分析对语言学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在教学中语篇分析可用作理论指导。针对不同的语言教学材料, 语篇教学可以帮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所选的课文、练习或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编写思想, 进一步理解语篇所传递的各种意义。
三、继续教育中语篇分析对英语教学的具体应用
(一) 语篇分析的过程
在运用系统功能语法进行语篇分析前, 作为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基本单位, 小句是语言的三种功能意义的结合体 (Halliday, 1994:37) 。系统功能语言学将小句作为语篇分析的基本单位, 并将小句分析作为语篇分析的第一步。具体方法有三种:一是从概念意义入手, 寻找语篇中的各种过程, 然后把语篇划分为各种过程及其伴随成分。这种方法主要是以动词为中心来识别小句。二是从人际意义入手, 小句被看做是人际意义的体现, 是语言交流过程的一部分。三是以谋篇意义为切入口, 通过语篇中的主位来识别小句。以小句为单位对语篇进行切分后, 就可以开始语篇分析的工作了。
(二) 实例分析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看, 任何选择都是有意义的。下面以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框架对具体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语篇进行分析。
1. 及物性分析
及物性是表达概念意义的语法手段。该语篇有12个过程, 其中8个物质过程, 1个心理过程, 1个行为过程, 1个存在过程, 1个关系过程。物质过程的大量使用体现了该语篇的特点, 大量涉及动作。物质过程是做事的过程, 通常有两个参与者:行为者和目标。
行为过程可以是不及物的, 所以只有一个参与者。既反映作者心理状态, 也可以表现典型的存在过程, 表示某一实体的存在。还可以有类别关系, 是用一个实体来确定另一个实体的具体身份。
由此可见, 过程的选择通常受语篇类型和主题的影响, 语篇中物质过程所占比例最高, 这完全符合语场的需要。该体裁的语篇注重客观事件的描述 (由物质过程来体现) 。而注重动作主体主观感受的心理过程和存在过程所占比例较小, 也体现了这一语篇体裁的科学性。及物系统也是语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授时最好将各种过程和一定的语篇上下文结合起来。通过对语篇中的主要过程分析, 可以使学习者更好地把握语篇的概念意义。
2. 语气情态分析
语言的人际功能是由语气结构和情态系统来体现的。语气结构主要体现话语角色关系, 概括为两类:给予和求取。从语法的角度看, 语气由“主语”和“限定成分”构成。小句中语气部分以外的部分成为“剩余部分”。情态表达说话者在陈述和疑问中对自己讲的命题的有效性所做的判断, 在命令中要求对方还承担的义务和在提供中要表达的个人意愿。情态就是肯定与否定之间的程度和状态。在情态系统的教学中要注意情态与语气的紧密联系, 语气是指动词的某种形态:陈述语气表示陈述事实;虚拟语气表示假设;祈使语气表示命令。情态与不同的语气结合, 可以表达各种不同的言语行为。总之, 情态系统的教学应以言语功能或情态意义为中心, 并结合具体的交际语境以及上下文语境中训练学习者运用情态成分的能力, 对于深入理解语篇课文, 为语篇分析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对语法教学很有益处。
3. 情景语境与语域, 文化语境与语类
如How to Prepare for Earthquakes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三》,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 此文说的是1995年1月27日发生在日本神户的地震造成的巨大损失, 由此引出在地震前应该做的准备工作。首先, 应该指出的是:在进行语篇分析前, 英语教师有必要了解关于课文的知识背景或相关知识, 有助于他们较好地把握作者的风格、文章的立意、主题、篇章结构及文章中的思维推理和特殊的语言技巧。这篇文章可以从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中国四川汶川的大地震做最合适的切入点。在这样的大语境下, 可结合个别突出事例进行文化背景的介绍。其次,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英语广播、英语角、网络视频及其他英语活动, 潜移默化地增进读者的文化知识, 同时要为阅读提供心理环境, 也就是让读者有一定的语境知识储备。根据韩礼德的情景语境框架来描述三个情景变项: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对上文分析如下:这篇文章的话语范围为如何做好防震的准备工作, 并举例说明, 包括例子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及其结果。就其话语基调而言, 这是一篇说明文, 较正式;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为书面体。这样对文章的情景语境进行描述后, 读者就会对此文章所涉及的事件、参与者及其之间的关系在头脑中有了大体的轮廓, 对文章的理解又迈进了一步。同时, 要引导读者讨论文章的情景语境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因此, 结合语境语气从宏观全新角度分析语篇, 而不是独立的小句, 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进行大学英语语法、阅读听力学习。
摘要:继续教育突显在外语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影响了继续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侧重句法分析及语言讲解, 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的系统语篇分析为英语教学提供理论框架, 并且能够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 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着深远意义。
关键词:继续教育,系统功能,英语,语篇教学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2000.
[2]张德禄.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学习与研究出版社, 2005.
[3]McCarthy M.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168-169.
[4]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5]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模糊语及其语用功能 篇8
语言的模糊性 (fuzziness) 是人类言语交际中的普遍现象。几个世纪以来, 模糊性一直是学术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尽管有相当数量的文献对传统意义上的模糊性进行了讨论, 但对语用模糊的研究仍不成气候, 对语用模糊的分类比较模糊、不确定。[1]语言的模糊性对语言的交际功能并没有影响, 是本来就存在于语言系统的词语的一个固有特征。
二、模糊语存在的原因
语言的模糊性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的模糊特性进行了研究, 以下列举模糊性语言产生的一些主、客观原因。[2]
(一) 语言的模糊性源于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性。
语言是反映客观世界的, 而客观世界中的各种客体, 许多都是没有绝对精确的界限的。例如英语中的city与town, mountain与hill, brook, stream与river, 等等, 由于这类事物之间都存在明显的相互过渡的阶段, 它们的外延界限比较模糊。
(二) 语言的模糊性源于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和不确定性。
人类对客观的认识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在进行推理判断、综合概括等逻辑思维时, 往往无法精确地确定思维对象的内涵和外延, 语言的模糊性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三) 语言的模糊性源于语言符号的离散性、有限性与某些客观事物连续性之间的矛盾。
人类以离散的、有限的语言符号标志反映到人脑中无限的客观世界的信息, 如此就可能产生模糊语言。
(四) 语言的模糊性源于交际主体个体的差异性及语境的变化。
不同的交际主体可能因为世界观、性别、年龄、文化修养、风俗习惯、成长经历, 甚至个人爱好, 等等, 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 如对多与少的定量可能有不同的标准, 对冷热的感受也会因为季节、地点、不同个体等因素的变化而难以定量, 所以就产生了模糊语。
(五) 交际的需要。
随着科学的发展, 人们可以用一些数据对颜色做定量分析, 如波长510毫微米是“绿”的核心, 波长575毫微米是“黄”的核心。然而,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习惯运用具有模糊性的词语, 红、黄、蓝、绿或者桃红、杏黄、天蓝、墨绿等。有时, 语用者出于某种主观考虑, 比如为了不驳别人的面子, 为了避开敏感话题, 为了摆脱尴尬处境等, 往往会有意隐瞒实情而故意以模糊语应答。
三、结合合作原则的准则分析模糊语所实现的各种语用模糊功能
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在哈佛大学做构建会话含义的理论演讲时提出, 人们的言语交际是相互合作的, 要求谈话双方的话语都能被理解。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 谈话双方必须遵守一些基本准则。他将这些准则概括为合作原则, 主要包括四条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 言语交际双方为了成功交际, 在遵循合作原则的同时, 又常常不得不故意违背上述四项准则, 从信息的量、质、相关性和表达方式四个层面有意地、策略性地使用模糊语, 从而实现不同的语用功能。下面从模糊语的发生层面方面谈谈模糊语的语用功能。
(一) 基于量的层面上的语用模糊。
数量准则要求言语者提供的信息量应与听者的需求一致。在交际中, 言语者经常利用模糊语调整其话语, 提供符合交际目的的适量信息, 从而遵循数量准则。约数便是典型的且常见的模糊语言, 常被用来调整所提供的信息量。例如Last week, about 30 classmates came to my birthday party.这里的“about” (大约) 就是由于说话者记忆模糊, 便选用了表示模糊概念的话语, 从而让交际进行下去, 遵循了提供适量信息的要求。
日常会话中常用的句型, 如: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Just a moment, please!Could you make it another time?I’m afraid you’re going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I’ll look into the matter right away.其中something, a moment, another time, I’m afraid, right away之类的模糊词语的应用, 既遵循了数量准则, 又发挥了表示委婉、含蓄、礼貌的语用功能。
商务英语中在表示礼貌的场合也会用模糊语言使言语表达含蓄委婉、礼貌客气, 达到积极、良好的效果, 如We have examined all the cartons one by one, and found nearly each of them was leaking more or less.以上例子是买方关于卖方包装低劣的投诉, 出于礼貌及不影响对方的面子, 买方用了“几乎每件”、“或多或少”的模糊表达, 既遵守了数量准则, 又使对方不至于过于为难、尴尬, 并为对方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3]
策略性地使用模糊语, 达到激发想象的功能, 在广告语言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旅游广告提到Donglong Island has everything conceived for relaxation.Our chef will prepare food for you that is as varied as is delicious. (东龙岛拥有你所希望的休闲意趣。我们的厨师为你准备了应有尽有的可口饭菜。) 广告语中用everything, varied这样的表示数量的模糊语, 既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又让读者对此地充满了想象、神往。
(二) 基于质的层面上的语用模糊。
质量准则要求所提供的信息必须真实可靠、有根据。然而, 大人给小孩讲童话故事时, 常常这样开头: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这里的“once upon a time”不属于明确的时间, 一定程度上违反了质量准则, 属于模糊语表达。对于不熟练的语言使用者———孩子来说, 过分精确的信息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他们感兴趣的不是故事发生的时间, 而是故事的内容, 所以在童话这种叙事文体里常常采用这种模糊的开篇。这样的开头营造了一种轻松的气氛, 并产生了一种引人入胜的效果。又如对话———It’s said that China needs a lot of blue-collar workers today.Is it true?———Exactly.由于对掌握的信息没把握, 用了It’s said这一模糊表达, 遵循了提供的信息要有依据的要求, 从而使会话语气缓和、礼貌。在句子I heard someone say your father changed his job months ago.Why is that?中, I heard someone say也运用了模糊表达的策略, 遵循了质的准则, 使语气不会显得生硬, [3]使会话顺利进行下去。
(三) 基于关系层面上的语用模糊。
关系准则要求提供的信息与正在进行的谈话有关。有时通过有意识地违背关联准则, 在交际中使用模糊语言可以使人巧妙地摆脱尴尬局面、调节气氛。如以下对话John:Tom can be such a cow sometimes!Kate:Oh, what a nice day today!从对话看, 似乎Kate的回答与话题无关, 实际上Kate采用了语用模糊的策略, 给出了与John的话题完全不相干的回答, 因为John在背后说Tom的坏话, Kate不赞成或不苟同John的看法, 传达了她不想评论Tom的隐含意思。[2]人们在交际时, 为避开不愿涉及的话题, 会用似乎不相干的话题进行模糊回答, 让回答显得委婉而含蓄, 从而避免了直接回答问题引起的尴尬。“Could you post the letter for me?”“I’m afraid I have to do something urgent this afernoon.”此对话中something urgent的模糊表达委婉地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关联准则要求所提供的信息与正在进行的谈话有关, 由此推断可能是因为有紧急事要办, 而不能帮对方寄信。
(四) 基于方式层面上的语用模糊。
方式准则要求所提供的信息必须简明扼要、不模棱两可。在外交应酬中, 模糊语有时可起到精确语所不能及的效果。William P·Alson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假设一位美国驻俄大使这样说:“My government will stongly oppose any interference in the internal affairs of Hungary.”这句话的模糊性在于他使用了“strongly”这一模糊副词, 看似违反了方式准则不能模棱两可的要求, 但这种“strong oppposition”指的是什么?是仅仅举行记者招待会表示反对, 还是宣战, 还是实行经济封锁?正是这一故意违反方式准则的模糊用法, 使美国处于一个真正的主动地位, 让对方猜测, 也可以观望气候, 随机应变, 提高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4]
四、模糊语的积极作用对二语教学的重要指导意义
(一) 模糊语的积极作用。
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 因此用模糊的语言表达, 它们才显得更准确, 这就是模糊与精确的辩证统一, 模糊的表达方式可以达到精确的表达效果。英国学者查奈尔 (Joanna Channel) 曾指出, 能否正确地使用模糊语言标志着一个人语言运用水平的高低, 因为它是言语交际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言语交际中, 说话者要善用模糊的语言策略, 使语言的表达更加贴切、合理, 更能表情达意。
(二) 模糊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融入任务型教学中。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掌握和运用模糊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交际能力的体现。上述研究对外语教学改革有一定启示:语言教学应创造相应的环境, 把模糊语的教学融入任务型教学中, 提高英语学习者驾驭语言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影片的欣赏中发现并体会此类模糊策略的应用, 如《老友记》中有许多言语片段都运用了语用模糊策略, 达到了风趣的效果, 体现了说话者的幽默和机智。也可以在课堂上或课外引导学生体会模糊语的语用功能,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称呼语的人际功能浅析 篇9
【关键词】人际功能 称呼语 语境 人际关系
一、引言
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三种基本的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人际功能指的是语言除了传递信息之外还具有表达说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等功能。通过这一功能,讲话者使自己参与到某一情境中表达自己的态度,并试图影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它主要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但是根据朱永生和严世清的看法,人际功能不仅可以通过以上两种系统来体现,凡是能表现人际关系的语言成分都应该被看作是人际功能的体现形式,例如称呼语的使用。
称呼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性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作为敏感、开放的词汇系统,称呼语的变化常常能反映出人们之间相互关系、情绪、情感的微妙变化等,有其特定的规则。当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会因为说话的对象而对说话的方式和内容有选择。
二、称呼语的人际功能
本文从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指出称呼语的人际功能关注的是:称呼语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手段,它可以揭示交际双方的身份角色和权力、交际双方的亲疏关系,以及说话者对受话者的情感、态度和评价等。
1.称呼语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手段。根据系统功能语法,语言被看作是社会活动的产物。作为人们交际的一种方式,语言发挥着各种不同的功能,其中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称呼语的人际功能,首先体现在它作为交际双方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的手段,即呼唤、招呼某人,以及引起对方的注意。
2.称呼语揭示交际双方的身份角色关系。称呼语对人际关系有着敏锐的反应,它不仅有提醒对方开始交际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摆正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便于展开交流。同什么人交谈,应称呼什么,他们的身份和相互关系都很重要,所以称呼语的使用能反映交际双方的身份或权力关系。社会语言学把这些形形色色的关系概括为普遍存在的“一致关系”和“权势关系”,这两种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交际双方所使用的称呼语。“一致”表明了交际双方地位的平等,“权势”是一方能够控制另一方的行动。当交际双方权力平等时,他们之间的称呼是平等的、随意的。而当交际双方权力不平等时,权势低的一方会称呼权势高的一方表明其身份的头衔,如“王主任”、“张厂长”等,同时权势高的一方使用称呼语的余地也比较大。
3.称呼语标志交际双方的亲疏关系。在体现交际双方的亲属关系方面,中国的称呼体系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可能是因为中国的称呼体系比较精细复杂,有很多讲究,比如对于长辈、上级等都不能直呼其名,而应以相应的称呼语,如“叔叔”、“婶婶”、“李队长”等等,体现了中国的“上下有礼,长幼有序”的传统礼制。
汉语的亲疏关系主要体现在亲属称谓和非亲属称谓的方面,亲属称谓的主要方式有:直系亲属(爷爷、奶奶),旁系亲属(姑妈、舅舅)等。非亲属称谓表示亲疏关系的有:“小”、“老”+ 姓,如“小王”、“老李”(此时并不一定表示年龄上的老少),除此之外,“姓氏/名字 + 亲属称谓”如“李姐”、“陈伯”,“职业称谓 + 亲属称谓”如“的哥”、“警察叔叔”等,在不同程度上传达了说话者对对方的亲密和尊敬。此刻,称呼语不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交际主体思想感情的载体。
4.称呼语体现称呼者的情感态度。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称呼语的选择和使用经常能体现说话人对受话人的情感和态度。比如在称呼上年纪的人时,为了尊重老年人,人们一般使用“老人家”、“老大爷”、“老先生”等等敬称词语。但有时在特殊的场合,我们也能听到“老家伙”、“老东西”、“老不死”之类的贬称,这些不文明词语明显体现了说话人对老同志的厌恶情感和粗暴态度。
5.称呼语的评价功能。称呼语在表达评价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间接性。由于称呼语所表达的价值观念在语言和文化中约定俗成,语言使用者有时可以通过称呼语间接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态度和评价意义,隐藏真正的评价来源。
三、结语
本文是对称呼语人际功能进行浅析,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对称呼语的研究,加深了对语言交际功能的理解,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但本研究是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思想研究称呼语人际意义的初步尝试,还有待于在收集和分析大量真实语料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探索。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梁钟文.称呼语的人际功能浅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 (10):23-25.
[3]曲婧华.称呼的语用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
[4]朱庆.称呼语的人际功能与翻译策略[J].长春大学学报,2006, (1):46-49.
英语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篇10
一、避讳功能
根据委婉语的定义, 它的主要功能应该是避讳功能。在远古时代, 人类对疾病和死亡无法理解, 常常感到是一些神秘的力量在控制人类生命和死亡, 所以心中深藏恐惧。在语言上, 又不愿提, 不敢提, 时间久了, 就成为了一种语言的禁忌, 甚至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但因彼此又需要互相沟通, 又不得不表达这样一个意思, 所以人们逐渐学会了如何表达禁忌, 委婉语也由此产生, 并逐渐被广泛应用。像许多其他国家的人一样, 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忌讳直接说“死” (die) 这个词, 所以创造出很多表达“死亡”的委婉说法。例如, “去了” (pass away) , “上天堂” (go to heaven) , “离开了我们” (leave us) , “心脏停止了跳动” (ones heart has shopped beating) 等词语来替代说某人“死” (die) , 因为直接说“死”是极其残酷、极其痛苦并让人难以接受的。
二、避俗功能
我们使用语言作为沟通工具来互相交流。但有时, 人们在交流中, 会涉及一些不便直接表达意思的情况。例如, 人类的生殖器, 尿, 生孩子等。如果直接说出来, 说穿了, 常常让人感到不舒服, 听者会觉得尴尬, 甚至觉得说话人没有素质涵养。因此, 很多英语委婉表达被创造出来, 这些词或语句可以解决这种尴尬, 这就是委婉说法的另一个功能———避俗功能。例如:某男士急匆匆跑出办公室, 某女士问“急什么呢?”一般来说, 他不会直接用“去尿尿” (to urinate or defecate) , 而是说“去洗手间” (go to the bathroom) , “有事” (do business) , “去方便” (answer natures call) 。再如:Men’s lavatory (男厕所) 也被委婉地说成“Gent’s (gentlemen的缩写) , “the washroom” (洗手间) , “water closet” (W.C.) (盥洗间) ;“Women’s lavatory” (女厕所) 被委婉地说成“Ladies’”, “lade’s room”, “the powder room”, “Mrs.Jones” (女盥洗间)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性丑闻事件” (Clintons sexual scandal) 被记者幽默风趣地写成“拉链门事件” (Zip Gate event) 。由此可见,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是经常使用委婉语的。
三、礼貌功能
在社交中, 人们应礼貌对待彼此, 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使用委婉语言, 似乎不仅能表现出说话者的素质, 还可能因为考虑了听者的情感和面子而获得听者的尊重与好感。因此, 委婉语言还拥有礼貌功能。比如, 中国人在国外见了英国 (美国) 老者, 如果你提到“老” (old) , 就会惹对方不开心, 甚至是激怒对方。因为在英美国家, 称呼老年人时, 我们力求避免“老”这个词。另一方面,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 人人强调竞争, 注重效率, 而上了年纪的老人, 精力或能力已今非昔比, 远远比不上年轻人。因此, 老年人经常遭到冷遇。在老人的意识里, “老” (old) 等同于“无用” (useless) , “老”字往往使人想到老人的孤独和荒凉, 所以我们要避免使用“old”, “aged”等词语, 而是用一些委婉语来代替。如:“seasoned man” (历练的人) , “senior citizens” (资深公民) , “the mature, the longer living” (生活经历较长的人) ;养老院也被说成了“a home for adults”或“an adult community” (成人社区) 。另一个例子:教师不要在孩子的父母面前说他们的孩子“愚蠢” (stupid) , 而应该说“学得慢” (a slow learner) , “还未发挥他们的潜力” (under-achiever) , 因为, 每个家长都认为他们的孩子是具有巨大潜力的, 任何诽谤孩子智商的话, 会导致家长不满或者反感。在谈到残疾人士时, 我们尽量避免使用“残疾” (physically handicapped) , 而是用“身体不便” (physically challenged) 代替;“发疯” (mad/feeble-minded) 则是被描述为“头脑不清醒” (not all there) , “神志不健全” (of unsound mind/unsound-minded) 。因此, 委婉语的使用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和谐文明, 还可以促进相互之间的容忍和多种族之间的理解。
四、掩饰功能
因为委婉语言的语意有一定的模糊性 (vagueness) , 在交际中, 人们常常用这一特征来掩饰说话人不愿直说的事, 这就是委婉语的掩饰功能。例如, 英语里常用“停止工作/休息” (lay off) , “离职” (ease out) 等词或者词组来代替“解雇” (dismiss/sack) ;用“手头拮据” (in difficulties) 来代替“负债” (in debt) ;用“囊中羞涩” (out of pocket) , “生活过得不好” (badly off) 来代替“不名一文” (penniless) 。穷人本身怕谈“poor”外, 政府更怕谈贫穷, 尤其是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政府。在美国的“官方文件”中, 他们不会使用“poor people”这种说法, 取而代之, 使用“lowincome group” (低收入阶层) 。甚至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政客也经常使用这种掩饰功能来蒙蔽老百姓, 颠倒是非。例如:“invasion/raid/aggression (侵略) ”, 却被说成“military action (军事行动) /police action (政治行动) ”, 或美其名曰称之为“pre-emptive action (先发制人) ”;“bombing and blasting of whole villages (轰炸村庄) ”可以被说成“pacification of the enemy infrastructure (瓦解敌人的防御设施) /give massive air support (给予大规模空中支援) ”。
五、褒扬功能
委婉语的最后一个功能是褒扬, 即利用中性的或褒义的词或句子, 替代具有贬低含义的词或句子。从交际的观点来看, 委婉语的这种赞美功能实际上是说话者对听者的赞扬。英国和美国人民相信“人人平等”的思想, 这种思想高度重视突出自我, 表达自我性格。比如在作自我介绍时, 经常仅仅介绍自己的姓名、职业, 很少提及所属公司。所以, 在介绍职业时, 为了免于贬低自我以及他人形象, 人们常通过美化社会地位相对卑微低下的职位及其工作人员, 来拔高职业名称, 进而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心理安慰, 也可避免职称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尴尬和不快。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特别注重职业委婉语的原因。比如:“garbage collector” (垃圾工人) 这个词, 不但直接说出了垃圾工人社会地位低, 而且还极易使人联想到肮脏不堪的垃圾堆, 这自然需要加以回避, 因此用“sanitation engineer” (环卫工程师) 来替代。“Undertaker” (焚尸工) 被委婉地说成为“grief-therapist” (哀伤治疗专家) , “boot black” (擦皮鞋工人) 美其名曰为“footwear maintenance engineer” (鞋靴保养工程师) 。地位低微的职业通过委婉语的美化而摇身一变身价百倍, 形象美好, “mechanic” (机修工) 成了“automobile engineer” (汽车工程师) , “school-principal” (中小学校长) 成了“educational engineer” (教育工程师) 。这些实例都充分表现出英美国家普通存在的一种社会心态, 即突出自我、注重能力。
委婉语的存在, 不仅丰富了英语词汇, 它还具有交际功能, 它使我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然而, 应当指出:委婉语的使用一定要遵循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异的原则, 这样, 我们才能在口头沟通中更体面地表达, 最大限度地发挥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摘要:使用委婉语是维持人们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的口头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英语中, 委婉语是比较常见的。本文列举了大量的语言的例子, 结合了特定的语境, 具体分析了英语委婉语的五种交际功能, 即避讳功能、避俗功能、礼貌功能、掩饰功能和褒扬功能。
关键词:英语,委婉语,交际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国南.英语中的委婉语[J].外国语, 1989, (3) .
[2]李桂山.委婉语散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 (4) .
[3]束定芳.委婉语新探[J].外国语, 1989,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