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模具问题归因分析

2024-07-26

冲压模具问题归因分析(精选8篇)

冲压模具问题归因分析 篇1

摘要:高职学生是我国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其思想、心理和行为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特殊性。本文从高职院校问题学生的产生出发, 从环境、心理影响两个方面对问题学生进行了归因分析, 提出要从尊重信任的角度改变问题学生。

关键词:高职院校,问题学生,影响因素,矫正对策

问题学生指在学习、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上存在一定的缺陷、缺点、不足,或者所犯错误较突出并对自己、他人或者集体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的学生。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的问题学生有增多的趋势。问题学生由于受消极的社会因素,失败的家庭教育,传统应试教育等的影响,心理状况不容乐观。

一、高职院校问题学生的产生

高职院校问题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类:(1)学业问题,表现为学习困难,厌学。(2)网络成瘾问题。(3)情绪问题,表现为情绪不稳、焦虑、孤僻、抑郁、任性、叛逆,过于冲动和人际关系不适应,等等。(4)品德问题,主要表现为偷窃,经常打架、骂人、说谎,拒绝上学,逃学,离家出走,攻击行为,破坏行为,等等。

当然,问题行为的表现在实际生活中远不止这些,而且大多数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表现并不是呈单一类型,既有厌学心理,又有焦躁情绪,甚至还伴随着暴力攻击等行为表现。

问题学生不是生来就如此的,而是在后天逐渐形成的。一些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偏离和违反了一定的社会与学校的行为规范,其行为被察觉后,经过学校的教育,还是存在多次此类行为,这时,这些学生就会被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当此类标签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强化后,学生本人对自己的话语和行为就会逐渐认同,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情绪不稳、容易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学习困难、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难以应付挫折、厌学、逃学、爱寻衅闹事、易产生敌对情绪、志向水平低等。他们缺乏自信,感到自卑、焦虑,挫折容忍力低,有退缩反应。他们的人格不成熟,常常表现为缺乏责任感、独立性和长远目标,不能控制自己的冲动,不能延迟享受需要的满足,常常自认为受到批评和嘲笑。他们时时想保持自尊,想在集体中获得合理的地位,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但是现实难以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从而造成他们自尊心的片面发展和扭曲,也造成只顾个人感受而不考虑集体利益或拒绝别人意见的情况。他们体会不到集体的关怀与温暖,当然也缺乏集体荣誉感。在外部表现上,他们往往故意制造事端,吸引别人注意;或是上课无聊至极,找一些他们眼中的“乐子”,以逗得同学们的开心,吸引同学和教师的眼球,获得一种成就感;到处惹是生非、寻衅滋事、打架斗殴,以此寻求刺激和新鲜;多次不假外出,通宵上网,打游戏,等等。

二、高职院校问题学生的影响因素

高职学生是当代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对于相当数量的学生来说,进入高职院校,往往是无奈的选择。学生多数来自本省或本市,少数学生来自外省市。有的是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有的是“三校生”,即中专、职校、技校毕业的学生;有的来自贫困家庭,有的来自富裕家庭;有的来自单亲或离异家庭;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自我约束能力很弱,缺乏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具有较强的自卑和焦虑心理的学生偏多,学生问题复杂多样。

(一)环境对高职院校问题学生的影响

高职学生总体上思想活跃,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勇于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与此同时,高职学生来源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以及受社会多元化的影响,使他们在自我意识方面也呈现出自有的特点。很多学生不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片面认为实践能力比课堂学习重要,喜欢“随大流”,喜欢观望别人,不深入考虑自身实际。他们容易以极端的想法去对待所发生的事情,缺乏客观分析的能力,易产生困惑和迷茫。在很多问题中,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更多地关心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

在信息时代,高职学生获取的信息量越来越丰富,视野也逐步拓宽。同时,他们也利用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的机会较早地深入社会,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一些人过度追求个人价值,但缺乏自我设计,同时也忽略个人的专业学习。

高职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明显的责任意识弱化。在学校学习中,他们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仍然在约束和督促下被动学习;对学校的相关管理规定和制度持反感和对立情绪,出现不良后果却没有勇气承担相应的责任;重个人理想,轻他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为实现自己理想不顾及甚至扰乱他人理想的实现;接受他人的帮助不知道要感谢,视父母的艰辛养育为理所当然。

(二)心理体验对高职院校问题学生的影响

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长期遭受失败的体验,尤其是来自学业能力、社会认可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挫折感。问题学生通过观察生活环境中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同伴,对自己的消极的观点、行为和态度,将其学习内化为自己的态度并表达出来,他们如何看待他,他就如何评价自己。因此,来自他人的消极的评价、谴责或漠视不断地加以内化,逐渐融入其自我概念。问题学生的自尊水平越低,其抑郁、状态焦虑、特质焦虑水平就越高,为了缓解抑郁和焦虑,这类学生就有可能采取某种暴力行为或异常行为来加以补偿,以满足心理上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学生认知水平还有限,他们思想偏激,模仿能力强,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准确身份和所追求目标的可行性。问题学生之所以变成问题学生常常与他们的自制力差、意志不顽强有关,一些问题学生内心深处也有要求上进的愿望,但缺乏持久的动力和毅力。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动摇后退,结果良好的愿望总是不能如期实现。很多时候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从他人或社会的位置去换位思考和处理问题。情感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遇到困难和矛盾,便手忙脚乱,想不出应对的措施。由于应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失败了就会精神萎靡,信心不足,进而开始怨天尤人,对他人产生嫉妒,对社会产生怨恨,再加上感情、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自卑、敏感、抑郁等一些情绪反应,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自暴自弃。正是这些因素,导致这些学生遇到不顺之事,不能以平常心坦然处之,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大部分的问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屡屡经历失败和挫折,如考试成绩不及格,作业不能让老师满意等,久而久之,学生在成败归因上存在着障碍,他们倾向于把自己学习上的失败归于稳定的、不可控的内部因素,如智力低、能力差;而把偶尔的成功归于运气、任务容易等不稳定的外部因素。这时,当面对挑战性学习任务时,他们就会低估自己的能力,对学习任务反感、厌倦乃至逃避。

一部分问题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肯定和爱护,在班组活动中常遭排斥、歧视,归属、接受、支持和爱的情感长期得不到满足,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安全感便出现了危机,这样便形成高度焦虑、抑郁、自卑、敌对、偏执等各种心理体验,从而导致课常上的破坏行为、敌意行为、消极情绪,以及对其他学生,甚至对整个学校的否定态度,易对人对事产生消极认知、不良的情感状态和行为模式。

三、高职院校问题学生心理和行为矫正对策

问题学生存在着消极心理,他们经常会产生自我安慰、消极反抗、错误攀比和退却、幻想的情绪。当然同时这也和他们处在青年时期的情绪的波动性、情感的矛盾性、感知的冷漠性和与社会主流文化的离散性有着密切的关系。问题学生是学校学生群体中“特殊”的小群体,我们应找到切实可行的措施,让问题学生重拾自信和自尊的勇气。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尊重也是人的需要,问题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与个性的人,尊重他们自然的、精神的、社会的价值,同情和怜悯只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弱者形象,只会伤害他们的自尊。所以只有尊重他们,才可以让他们体验到尊严的价值,才能有信心和勇气追求。

对问题学生的信任,是对他们人品的信任,不妄加否定他们的人品、能力,信任问题学生能让他们不断进步,有能力完成自己的人生规划。在此过程中,由于问题学生自身的行为意识有其自由性,教师所付出的信任或许会落空,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有耐心,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和时间去了解学生,从而达到信任学生的目的,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希望而改变自己。

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与家庭教育的环境、教育方式、家教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所以加强与家庭的合作也是刻不容缓的,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家长会、家访、电话访谈、利用网络媒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不但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表现,而且可以宣传和指导教育理念和方法。

人的一生免不了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没有问题的青少年时代也是不够完整的。只有各种环境相互配合,克服学生的问题行为,优化他们的成长环境,问题学生才会树立信心,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丹.李伯黍心理学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心理学教科书, 1806.

[3]张潍民.高校后进生成因剖析与教育管理对策[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 2002, (1) .

[4]官旭明.高校后进生的心理透视[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科版) , 2002, (5) .

[5]郭红东.高职学生健康成长三条心理轨迹[J].武汉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3) .

冲压模具问题归因分析 篇2

2009.08 陶xx 问题点原 因 分 析解 决 对 策

1.废料跳孔 a.冲头长度不够按冲头刃口切入凹模一个料厚加1mm更换冲头 凹模间隙过大 割入子减少间隙或改变冲头端面形状 冲头或模板末退磁 将冲头或模板退磁

2.废料堵孔落料孔小或落料孔偏位 加大落料孔,铣销或线割纠正其偏位孔b.落料凹模刃口磨损有圆角研磨刃口去除圆角

c.刀口直壁位过长 反面钻孔或打磨,使刀口直壁位缩短

d.刀口锥度过小或末放锥度 线割锥度或反面钻孔或打磨,使刀口直壁位缩短 e.刃口崩裂,造成披锋大堵料 研磨刃口去除崩裂位或割入子

3.披锋不良刃口崩裂,造成披锋大研磨刃口去除崩裂位或割入子

b.割入子重新配间隙

c.凹模刀口光洁度差抛光刀口直壁位

d.冲头与凹模间隙过不合理割入子或省模重新配间隙

e.顶料力过大,反向拉出披锋 换弹簧,减小顶料力

f.凹模或凸模刃口磨损有圆角 研磨刃口去除圆角

g.冲头材质偏软刃口拉毛更换较硬材质的冲头

4.切边不齐定位不准,偏移调整定位

b.有单边成型,拉料加大压料力,调整定位

c.设计错误,造成接刀不齐重新线割切边刀口或割入子

d.送料不准调整送料器或调整引导冲导料位长度e.送料步距计算有误重新计算步距,重定接刀位

5.冲头易断 a.冲头切入刀口部位过长,闭合调整闭合高度,减短冲子长度

高度过低

b.材料定位不当,造成冲子切单 调整定位或送料装臵

边,因受力不均断裂

c.下模废料堵死刀口,造成冲 重新钻大落料孔,使落料顺畅

子断

d.冲头固定部位与导向部位偏移 修配或重新线割入子使冲子上下顺畅e.打板导向不良,造成冲子单边 重新修配打板间隙

受力

f.冲头刀口太短与打板干涉 重换冲头增加刀口部份长度

g.冲头固定不好,上下窜动 重新固定冲头 使其不能窜动

h.冲头刃口不锋利,导至冲头受 研磨刃口或更换冲头

力过大而变形断裂

i.冲头表面拉伤,脱料时受力不 重换冲头或研磨好拉伤处

均造成冲子断裂

j.冲头过细过长或导向部份过细 更换冲头类型或减少导向部份长度

过长,强度不够

k.冲头硬度过高,材质不对者更换冲头材质或热处理调质

第1页

6.送料不顺模具与送料器不在同一直线上重新架模或调整送料器

导致料带送料不顺

b.料带不平调整整平机或换材料

c.不脱料造成送料不顺参照不脱料解决对策

d.拼块模板前后两用梢不平行 调整模具拼块平行度

e.两用梢导正位太紧或太长调整两用梢导正位

f.冲头固定不好,上下窜动或太 调整与固定冲头

长与料带干涉

g.顶料销与浮升块过高与料带干涉调整顶料销与浮升块高度

7.铁屑压筋错位重新计算压筋位臵或折弯位臵

b.折弯间隙过小,挤出铁屑重新调整间隙,或研磨成形块或成形冲c.折弯冲太锋利 修R角

d.折弯边太短折弯边预加压线

e.压筋太窄或太深重新研磨调整压筋形状

f.预撕口处后工序让位后工序让位必须到位

8.抽芽不良抽芽底孔与抽芽冲不同心,造确定正确中心位臵而调模

成抽芽高低不平或破裂

b.凹模或抽芽冲表面不光滑,造研磨凹模或抽芽冲表面

成抽芽高低不平或破裂

c.凹模间隙不均匀,造成抽芽高修配抽芽间隙

低不平或破裂

d.抽芽底孔不符合要求,造成芽重新计算底孔孔

高及直径偏差

e.抽芽冲形状不对,造成芽端面改变抽芽冲形状

开花或破裂

9.成形不良 a.成形凸模边角太锋利或压筋太深,成成形凸模适当修R角,凹模R角加大,压筋形凹模R角太小,造成材料拉裂 降低

b.成形模板间高度不对, 重新调整模板间高度

c.成形冲长度不对,造成材料变形 计算成形冲正确长度,调整成形冲以达到实或末能成形 际要求

d.成形处材料不够造成拉裂计算材料展开或修凹模R角

e.成形间隙不对造成拉裂或变形 重新调整间隙

f.产品平面度不良或产品R角有裂纹 调整材料成形方向或材质不对,更换材料 10.不脱料 a.定位不当或送料不当 调整定位或送料器

b.避位不够 修磨避位

c.内导柱拉伤,造成脱板干涉 更换内导柱,脱板导柱孔抛光

d.产品粘上模,脱料力不够或脱料 加大脱料力或加长脱料钉,调整压筋深度 钉不够长或压筋太深

e.产品粘下模,顶料力不够或顶杆 加大顶料力或加长顶料杆,调整内定位大小不够长或内定位太紧

f.角度偏小夹上模 加大下顶料力或调模高向下

拉伸凹模或凸模拉伤干涉脱料 研磨凹模或凸模拉伤处 第2页

11.拉伸不良a>压边力不够或压边力不均匀 加大压边力,调整顶杆长度或调整顶杆合理或压边间隙过大 的位臵,调整压边间隙

b>凹凸模R角大小不合理或产计算或调式出合理的R角,计算或调式出合理品展开外形过小 产品展开外形尺寸

成形时压料板与凹模间不平调整模板平行度与模具平行度

行,模板变形

连续拉深时,拉深系数过小 调整拉深系数,调整或更换:凹模或凸模

而起皱

凹模R角或压料板拉伤 研磨凹模R角或压料板

非规则拉伸成形,边角起皱 加压延筋拉料成形

润滑不够或润滑油型号不对 加大润滑力度,换用正确的润滑油

a>压边力太大或压边力不均匀 减小压边力,调整顶杆长度或调整顶杆合理或压边间隙过小 的位臵,调整压边间隙

b>凹凸模R角大小不合理或产计算或调式出合理的R角,计算或调式出合品展开外形过大 理的产品展开外形尺寸

凹模与凸模间隙过小 调整凹模与凸模间隙

连续拉深时,拉深系数不合 调整拉深系数,调整或更换:凹模或凸模

理破裂

凹模R角或压料板拉伤 研磨凹模R角或压料板

润滑不够或润滑油型号不对 加大润滑力度,换用正确的润滑油 12.折弯不良a>模具闭合高度没调到位造成 调整闭合高度到合理位臵

角度不良

b>顶料力偏大或偏小 调整顶料力

c>材质或材料厚度不符合要求 更换材料或重新调整模具间隙

造成角度不良

d>间隙不合理或脱板进入凹模 调整合理间隙,调整脱板进入凹模的合理 尺寸不合理 尺寸< H>5T >

e>成形凹模R角偏小 加大凹模R角

f>单边折弯拉料造成角度不良 加大压料力,调整定位尽量安装内定位

g>结构不合理成形凸模过高而 加强导向功能,尽量降低凸模高度 导向不稳定造成角度不良

压筋不合理 调整合理的压筋大小与高度

折弯速度太快造成折弯变形 调整合理的速比控或更换冲床

而影响角度

尺寸模具闭合高度没调到位造成 调整闭合高度到合理位臵

尺寸不良

b>材质或材料厚度不符合要求 更换材料或重新调整模具间隙

造成尺寸不良

c>间隙不合理 调整合理间隙

d>单边折弯拉料造成尺寸不良 加大压料力,调整定位尽量安装内定位e>定位不合理 调整定位

f>折U形条长时,产品两端拉 调整定位或成形块,调整脱料板高度或调 料整下模顶料力

g>拼模成形时,凹或凸模错位 移动并固定成形块,补焊研磨间隙

或拼块间有间隙 第3页

问题点原 因 分 析解 决 对 策

13.内口部开裂冲孔有毛刺,铲模调整模具间隙,研磨刃口

形拉伸翻孔时,拉伸高度调整前工序拉伸高度

翻不对,前工序有裂纹

孔翻孔冲形状不对,造成改变调整或翻孔冲形状与高度

或孔端面开花或破裂

翻翻边高度过高,凹模圆角过小调整翻边高度,调整凹模圆角

边尺寸不良翻孔底孔与冲不翻孔同心确定正确中心位臵而调模

不造成翻孔高低不平或开裂良 b>拉伸翻孔时前工序拉伸高度调整前工序拉伸高度

不对

c>设计展开尺寸不对,造成翻边调整展开尺寸

角部缺料

14.外口部起皱凹凸模间隙过大调整凹凸模间隙

形设计展开尺寸不对,造成翻边调整展开尺寸

翻角部多料

边压边力过小或翻边边过高调整压边力或调整翻边高度

不尺寸不良凹模圆角过大或压边力过大,调整凹模圆角或调整降低下脱板高度,良造成翻边边外斜调整压边力

凹凸模间隙过小,造成翻边调整凹凸模间隙

拉料

c>凸模圆角过小翻边过高,造调整凸模圆角,调整展开尺寸

成翻边角破裂

15.零部件漏不小心,粗心大意 组立或维修时细心做事

装或错装b.零部件无方向标记或同大小 有方向性的标上记号

或乱装无防反c.不了解模板厚度, 不了解零部 了解模板厚度了解零部件的功能

部件的功能

d.不够细心,经验不足 组立或维修时细心做事,虚心学习16.销钉不顺销钉容易 a>销钉与销孔没有擦干净 将销钉与销孔擦干净,拉伤损坏 b>装拆模程序不对 拆模时应先拆销钉,装模时应先锁螺丝导正 但不锁紧,后打销钉,再锁紧螺丝

销钉打不a>销孔或销钉有拉伤组模时细心检查销孔或销钉是否有拉伤,如 来出果有拉伤则应研磨销孔或销钉b>销孔太紧或线割太粗糙 重新割孔或重新铰孔

c>销孔偏位或下面没有 重新割孔加大解决销孔偏位,追加逃孔

逃孔

17.弹簧 a.弹簧太短,无法压料或脱料 计算好弹簧的压缩量,换用合适的弹簧b.弹簧太长,无法压到位或弹力太大 计算好弹簧的压缩量,换用合适的弹簧或弹簧压死

c.弹簧规格不对,达不到理想效果 利用经验, 换用合适的弹簧

冲压模具问题归因分析 篇3

摘要: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衡水学院专科毕业生存在着不同的就业心理现状——积极性就业心理和消极性就业心理。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家庭以及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意志、人格等方面。针对问题的诱发原因,大学生要进行有效的心理调适,以帮助自己成功就业。

关键词:专科毕业生 就业心理问题 归因分析

0 引言

近几年,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专科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专科毕业生面对就业问题更是出现了不同的就业心理现状——积极性就业心理和消极性就业心理。其中消极性就业心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就业发展,因此作为学校和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进行归因分析,找到解决对策,从而正确引导专科学生就业。

1 衡水学院专科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归因分析

1.1 社会因素 就业压力的增大。招生规模的扩大,本身就给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而且衡水学院作为新升本科院校,在综合实力和社会知名度、认可度中和其他院校有一定差距,学校知名度、认可度和学历的双重压力更是增加了我院学生的就业压力,从而导致不良就业心理的出现。就业市场的不完善。目前就业市场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也成为毕业生就业中的困扰。如某些单位以办人才交流会谋利、虚假招聘信息、就业市场与协议缺乏权威性、大型的毕业生招聘会签约率不高等等。学历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存在。目前,许多招聘单位明文规定不接受专科毕业生,对女学生求职一些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另外一些单位虽然不表示不要,但对女大学生的求职总是百般推诿,要求苛刻。

1.2 学校因素 首先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在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方面力度还较大,对于学生求职能力的培养训练、健康心理的指导教育方面还不足。大多数毕业生缺乏求职的实际能力,不会恰当的自我推荐,不敢积极地参与竞争,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其次,作为新升本科院校,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们更多的着重于校内培养人才,除部分专业外,多数专业在学生就业工作方面缺乏加强与校外的交流与合作,对学生走出学校了解社会方面的工作做得相对较少。

1.3 家庭因素 个体最早的社会环境就是家庭,家庭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父母期望、父母职业及职业榜样、父母对子女专业及工作的关注、父母对各种职业的看法、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交能力、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家中其他成员的影响、学生对父母的看法与态度等等。这些因素影响着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就业既是学生在人生中的一大转折,也是其家庭的重要事情,因此,家庭会对毕业生的就业发表一系列意见,然而却会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带来不良的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部分学生都会选择尊重父母的建议,而抛弃自己的就业观念。

1.4 学生个体因素 尽管学院和招生就业处一直采取相关措施,教育毕业生降低就业期望值,看清社会现实和自身能力,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就业期望值仍然居高不下,就业期望值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落差,造成毕业生的心理出现不少问题。

2 衡水学院专科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分析

作为新升本科院校的专科毕业生,面临的是社会为所有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同时也使她们承受比其他院校毕业生更多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来自社会、学校、也来自家庭和专科生自己。因此,在就业过程中给予积极的心理指导,不仅仅是学校或者说辅导员的事,更是社会、家长及学生本人都应该注意的事情。

2.1 社会建设优良就业环境,促进毕业生就业 就业问题是全社会的大问题,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减缓高校扩招速度,加大政府财政对专科教育的投入力度,从而为提高在校专科生的综合素质、缓解就业压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和帮助,帮助专科生顺利就业。

2.2.1 强化服务功能,构建和谐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学院成立了由院党委书记任组长,院长、主管副院长任副组长的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将就业工作作为学院日常工作的重点,研究解决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我院在招生就业处下设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常设机构。通过学校的网络中心适时发布和反馈就业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吸引用人单位入校招聘,向用人单位推荐合格毕业生,开辟就业咨询热线,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咨询指导,帮助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解除心理上的困惑。

2.2.2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科学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大学生对自己、对职业、对未来有明确的认识,并为从事自己理想的职业做好各种准备,不断增强职业竞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加强对弱势群体的辅导教育对于就业有自卑感没有信心、有恐惧感害怕走向社会的和有严重、较严重就业焦虑症的少数毕业生,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和教师应重点关注,为这些毕业生指定就业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就业辅导,使他们走出心灵误区,快乐自信地择业就业。

2.2.3 培养专业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我院正在积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每年有专门的就业人员培训计划,以满足大学毕业生日趋强烈的就业咨询指导的服务需求。

2.3 家庭降低就业期望值,配合学校帮助学生就业 在毕业生的择业中,学校应主动与其家长保持联系,及时转达、宣传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有关政策、法规、形势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心理辅导同步,发挥各自的长处,形成教育的全力。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共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缓解那些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促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度过求职择业阶段。

2.4 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

2.4.1 正确认识自我。面对新的就业形势,毕业生要确立正确的择业理念,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首先,要确立行业无贵贱的职业观,纠正重此轻彼的劳动观念,克服盲目挤热门,而忽视轻看冷门专业的现象;其次,不仅要考虑到“我想干什么”,还要考虑“我会干什么”,“我能为社会干什么”,不要刻意追求现实中不可能达到的目标,要面对现实,积极就业,并努力工作,为寻求以后的再发展作好准备。

2.4.2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努力提高全面素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专科生在校时就必须勇于实践,勤动手,敢动手,从知识活动、科研活动、社团活动、创业大赛等各个方面来培养自己的全面素质,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应该树立的就业观念和应采取的就业对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此外,要注意收集有关人才招聘信息,学会推销自己。要掌握应聘技巧,为就业打好各方面的基础。

2.4.3 面对就业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要培养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在就业上多次遇到困难和遭受挫折的专科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面对就业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专科生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要勇敢地正视现实,以积极的态度寻找应变的办法,用以增强、支撑起自己的自信心。碰到困难,不自怨自艾、悲观失望;遭遇挫折,能归因正确,不自乱分寸。

参考文献:

[1]吕建国.大学心理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刘红委,牛殿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教育[J].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年.

[3]刘小玲,杨琳.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消极心理及其心理辅导[J].零陵学院学报.2005年.

[4]白文龙.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5).

[5]李玉运,贾治辉.高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

冲压模具问题归因分析 篇4

1 研究背景

面对日益严峻的农村社会养老问题, 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2009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 提出首先在全国10%的县 (市、区) 推行“新农保”试点工作, 并逐步扩大试点, 在2020年之前实现全覆盖。根据《指导意见》, 河北省开始推行“新农保”试点工作, 分别于2009年、2010年、2011年分3批共106个县 (市) 启动“新农保”试点工作。本研究主要针对河北省“新农保”试点地区情况进行调研, 抓住了“新农保”试点加速扩大的契机, 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 就前3批试点地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继续深入分析;另一方面, 也有助于发现新农保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这将为新农保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实现全覆盖提供有益的经验。

2 新农保政策实施情况

2.1 新农保政策的阶段性成果

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属于新农保政策第3批新增试点地区, 笔者选择的个案某村新农保工作就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2011年7月该村按照县统一部署, 正式推行新农保政策, 积极开展个人缴费工作以及政策宣传工作, 以县政府出台的《致全县广大居民的公开信》为基础积极宣传新农保政策, 在完成个人缴费工作的同时, 解答农民对政策的困惑和疑问。根据调研数据显示, 该村总人口1 183人, 符合参保范围的有765人, 而实际参保人数有573人, 参保率为74.9%, 参保率与覆盖率较高。此外, 积极进行平台建设,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与经办人员队伍建设。配套设施建设方面, 统一为参保人员建立个人账户, 并办理邮政储蓄卡, 保证养老金能够按时按量地发放到农民手中;设立新农保服务中心, 由新农保工作人员完成个人账户建立及信息统计等工作, 并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

2.2 新农保政策在试点地区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09年河北省实施新农保政策以来, 试点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但在执行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首先, 新农保政策虽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制度层面广覆盖, 但新农保整体覆盖范围迅速扩大, 真实覆盖率却较低, 而且解决试点地区未参保人员参保问题的难度要远远大于新增试点地区有参保意愿的农民参保问题的难度。其次, 整体参保档次不合理, 缴费档次选择向最低缴费水平集中化趋势明显, 根据对该村的调研数据, 仅选择最低参保档次 (100元) 的人口数就占总数的84.8%, “多缴多得, 少缴少得”的政策设计初衷失去实际意义。最后, 根据对年龄的调查, 参保率与参保人年龄段成正相关趋势, 即年龄较大, 且无需缴纳养老费用的老年人全部参保;中年人的参保意愿则有所下降, 但仍然较高;而16~44岁年龄段的人, 参保意愿最低。同时, 新农保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显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 养老金水平低, 实际养老效果不明显, 根据对村民的访谈, 绝大多数农民认为在目前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 每月至少300元才能基本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 新农保基金管理以县级为主要统筹单位, 存在管理手段缺乏、规模不经济等问题;另外, 配套设施建设工作也有待提高[1,2]。

3 新农保政策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3.1 从政策实施主体———农村、农民角度分析

3.1.1 农村经济水平制约农民参保档次选择。

尽管该县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较大发展, 但是目前农村经济仍然比较落后, 仍有一些农民处于贫困状态。该村经济比较落后, 农民大多以务农和外出打工谋生, 且多种植粮食作物, 利润低。另外, 农产品的深加工企业、乡镇企业、村集体企业较少且利润较低。该村人均年收入5 957元, 低于全县的平均水平, 这直接制约了农民参保档次的选择。特别是某些家庭突发性事件需要大笔支出导致农民的流动资金严重不足, 进而影响了农民参保档次的选择, 甚至于有些农民选择不参加保险。通过调研发现, 家庭收入低与家庭突发性事件是制约农民参保档次的主要影响因素。

3.1.2 受周围群体影响大, 随大流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文化教育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是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仍然较低, 这就使得他们深入了解一项政策的难度较大, 而对政策了解的不足也使得他们更易受到周围群体的影响, 因而随大流现象严重。

3.1.3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养老意识比较薄弱, 相对缺乏长远考虑。

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地区一直实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方式, 子女的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在农村地区仍占据主导地位, 在接受访谈的农民中, 绝大多数农民倾向于“子女养老”的方式。

3.2 从政策执行主体———政府角度分析

3.2.1 新农保基层管理人员工作方法比较粗糙, 宣传方法不当。

我国农村地区信息传播途径比较少, 信息化水平较低, 农村居民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是电视, 而对于村庄内部事情则主要通过村支部的大喇叭进行广播。根据调研结果发现:新农保工作人员主要是通过大喇叭广播的方式进行宣传。这种宣传方式在我国北方农村非常普遍, 是村内消息流通的主要方式。农村喇叭广播具有消息传播速度快、简单明了等优点, 但是传统广播方式的固有缺陷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农保”政策的落实。农民仅靠大喇叭广播接收到的信息量很少且不成系统, 加之接受新事物需较长时间, 这种宣传方式影响了农民参保积极性与整体参保率。

3.2.2新农保经办人员不足, 培训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根据调研发现, 该县在乡镇级政府建立了新农保服务中心作为专门的新农保政策的管理机构, 但是新农保服务中心也面临着工作量大、工作人员缺乏、待遇与补助得不到落实等问题, 这将影响新农保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另外, 在个人账户的建立、保存等工作程序中仍存在着大量手写资料, 这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 影响了工作效率, 增加了成本, 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2.3 基层政府职责缺位, 集体补助得不到落实, 基金保值增值困难。

基层政府在贯彻落实政策的过程中, 由于自身实际条件的限制以及为规避风险, 导致政府职责缺位, 使得很多政策设计的初衷都得不到落实。根据《指导意见》的规定, 新农保基金主要由政府补贴、集体补助、个人缴费构成, 而在具体财政补贴实施过程中, 中央财政的基础养老金补贴得到了充分落实, 但集体补助则得不到落实。根据对试点地区当地参保居民的访谈, 发现由于农民集体经济整体上比较落后, 效益不好, 造成有条件的集体对个人缴费进行补助的规定成为空谈。另外, 在新农保基金的管理问题上, 县级政府受统筹层次低、相关专业人才缺乏的限制, 同时本着规避风险,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 主要将基金存储在银行或买国债, 从而保证基金的绝对安全, 而这种拒绝引入竞争机制的做法也直接导致基金保值、增值困难[3,4]。

3.3 从政策设计角度分析

3.3.1 政策采取不分参保档次的定额补贴方式, 政策激励程度不足。

新农保政策参保缴费分5个档次的设计初衷是适应不同地区农民不同收入水平及缴费能力的差异性, 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但是在财政补贴设计上却存在不合理之处, 按照《实施意见》规定, 选择不同缴费档次的参保对象都统一给予每年30元的财政补贴, 由省、县级财政负责支付。政府对其补贴的金额都是一定的, 激励程度不足, 未能建立起期望中“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机制。同时发现新农保政策中不区分参保档次的定额补贴方式是影响农民选取较高参保档次的最主要因素。选择5个缴费档次中的任何一个, 政府财政给予的补助都是30元, 这严重地削弱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将手中并不多的流动资金交给政府管理, 自己却得不到其他的好处, 因而80%以上的参保人员选择100元的缴费档次也就不足为奇。对农民而言, 100元的缴费档次是当前新农保政策下农民的最合理选择。

3.3.2 参保缴费过程中的“弱强制性”作用不大。

按照《指导意见》的规定, 年满60周岁的老人可以无需缴费, 直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 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政策采取此“弱强制性”设计初衷是为了扩大制度覆盖率, 充分发挥其养老作用, 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南辕北辙, 捆绑政策的制定虽然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覆盖率, 但却影响了参保的自愿性原则, 造成了参保档次选择向最低标准集中化的趋势。显然, 农民在非自愿、不得不参保的情况下, 肯定会倾向于选择最低的缴费档次, 即100元, 因而这种捆绑性质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部分农村居民的参保积极性, 并对政策产生了一定的误解。

3.3.3 新农保政策县级统筹级别过低。

根据《指导意见》的规定, 新农保主要由县级政府机关统筹。而统筹层次过低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统筹层次过低严重影响了流动人口的参保意愿, 农民工与适婚年龄女青年表现的尤为明显。

4 结语

本文以对河北省某村的调查为基础, 通过对新农保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原因的分析, 发现新农保已经基本完成了制度层面的全覆盖, 实现了全民参保, 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是值得反思与总结的, 并需要在下一阶段的政策执行中去规避。因而, 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思考如何在下一阶段政策执行中, 将目前新农保的制度全覆盖推向实际全覆盖, 实现真正的全民参保, 从而真正发挥新农保在养老保险方面的巨大作用, 这既是本研究的不足, 也是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毕小龙.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9:31-32.

[2]曹信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环境建设分析[J].人口与经济, 2005 (1) :3-4.

[3]刘洪波.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阶段性[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5 (1) :2-5.

冲压模具问题归因分析 篇5

关键词:课堂问题行为,归因,对策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取得教育预期效果的保证。本文试图通过对教师处理课堂问题行为过程中的不当表现进行归因, 提出一些正确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及种类

课堂问题行为包括教师的课堂问题行为和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本文所指的是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国内外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的定义颇多。如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将问题行为定义为:“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 (干扰学生或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 , 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 (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 。”[1]我国心理学家邵瑞珍将其定义为:“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2]简单地说, 问题行为就是在课堂里阻碍正常教学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对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 国内外的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类。美国的威克曼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扰乱性问题行为和心理问题行为;奎伊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三种;我国有学者把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向性的攻击行为, 如心理抵触、侵犯别人、顶嘴、做小动作、多动、走神、发呆、插嘴、恶作剧等;二是内向性的退缩行为, 如缺乏耐心、追求一知半解、自以为是、轻视他人、不做作业、放弃学习、胆怯退缩、盲目跟从等。[3]外向性的攻击行为教师一般都能观察得到, 而且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 内向性的退缩行为虽然不会影响到其他学生, 但可能会影响教师上课, 对学生个人的发展也不利。

二、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处理不当的表现

1. 不闻不问。

把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当作教学以外的因素, 不予处理。或者往往把这些问题交给班主任和学生父母去纠正, 让别人来承担责任, 自己则摆脱麻烦。[4]课堂的问题行为是发生在课堂上的, 教师对其不予处理或将责任推卸给别人, 即使该同学的课堂问题行为会暂时消失, 但却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而且很有可能会再次出现。

2. 急躁武断。

表现在有些教师不调查事件真相, 不搜集论据, 不考虑其他相关的情景, 轻易做出结论, 认定学生有课堂问题行为, 把学生训斥一顿, 这样就会造成师生对立, 教学效果下降。

3. 强行制止。

教师发现问题行为后不是因势利导, 而是采用惩罚等手段进行制止, 这可能会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

4. 存有偏见。

教师对学生存有偏见, 是指一旦被教师认定为是好学生, 即使该学生出现了问题行为, 教师也会认定该学生的行为不属于错误行为。教师这样做, 势必会挫伤一些学生的积极性, 他们会认为无论自己做什么都不会得到教师的认同。而一些所谓被教师认定的好学生, 也可能会由于教师的错误认定, 结果无法对自己的课堂问题行为加以改正, 甚至变得越来越严重。

三、课堂问题行为处理不当的归因

1. 教师观察不够准确。

观察是教师处理问题行为的第一步, 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随着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教学经验的逐步积累, 教师会越来越多地注意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教师与每个学生空间距离不同, 观察效果也不同。比如教师对坐在最前排正中学生的表现资料收集得比较齐全, 对坐在后排角落的学生, 则由于障碍比较多, 可能会产生一些误解或错误的判断。最后, 由于课堂教学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即使是资深的教师, 也无法对课堂中所发生的所有问题行为都了如指掌。

2. 判断处理问题行为带有主观性。

一些教师在判断学生的问题行为时, 往往缺少仔细客观的调查, 而是从主观印象出发, 用“有色眼镜”看学生, 这样即使教师看到问题行为, 还是无法进行正确判断, 而可能把正确行为看成是问题行为, 把问题行为看成是正确行为。这些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把一些学生的行为归为问题行为, 在处理方面, 不经过仔细考虑, 鲁莽地做出错误决定。如果学生的一些行为只是习惯性行为, 而不是比较大的复杂问题的一部分, 教师应该禁止学生的这种扰乱性的或惹人讨厌的习惯, 但不应该把这些习惯描绘得比其本身还坏。[5]

3. 课堂控制能力的缺失。

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能够有效处理各种问题, 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一种能力。教师在课堂上采取过于放任或过于严厉的方式, 都是课堂控制能力缺失的表现。对于学生的问题行为采取过于放任的方式, 可能是由于教师本身没有能力去禁止他们这种行为;而对于学生的问题行为采取过于严厉方式的教师, 可能会错误地认为, 要制止学生的问题行为, 只有通过强行严厉的方式。这样做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 造成师生之间关系紧张, 而且, 这种问题行为会再次出现, 甚至会变得更加严重。

四、教师正确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分析

1. 更新错误观念。

第一, 要更新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的错误界定。课堂问题行为是一种影响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很多教师常常误把一些自己没有预期到的行为都归为问题行为, 这是不合理的。比如, 学生指出教师在课堂中的错误或学生向教师提出一些教师没有预期到且无法回答的问题等, 教师都认为是扰乱课堂秩序的问题行为。其实, 如果教师处理得当, 这些行为反而有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 要更新教师中存在偏见的观念, 做到一视同仁。这就要求教师在判断学生问题行为时, 做到客观公正, 不因人而异, 不能因为一个学生犯过几次错, 就给他贴上标签, 认定他的行为都是问题行为。也不能因为一个学生以前没出现过问题行为, 就认定他以后也不会出现。

2. 全面客观地进行观察。

课堂观察是指教师偶然的或有计划性的察觉学生的特点、人格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它伴随着教学的全过程。课堂观察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 对学生学习困难的了解, 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6]但是课堂观察必须做到全面客观,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 随时对课堂活动做出调控, 制止问题行为的发生及恶化。教师要对课堂中的全面情况加以监控, 同时还要根据课堂情境的特点和学生表现, 对课堂活动的某些方面或某些学生的个人行为进行重点观察, 以达到对课堂活动的深入了解。实践表明, 教师心理活动的某些主观成份有时也会左右他的课堂观察, 从而形成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观察结果, 教师应该加以排除。

3. 有效进行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管理, 即在课堂教学时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诸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提高教学效益, 促进学生发展, 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有效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也是有效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必要保证。课堂管理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建立明晰的课堂规则, 同时, 教师也应该控制自己不当的教学行为。当教师发现学生的问题行为时, 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 不能够直接向学生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7]

4.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如果学生拒绝与教师合作, 不采用教师找到的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 或者一直不能遵守自己的承诺, 这时教师就需要与家长加强沟通。家长参与学生的教育, 要同对学生持积极的态度、与学生良好的学业或表现联系起来。教师可以通过电话或家访与家长联系, 互通信息, 取得家长的配合, 共同商议教育方法。但切忌“告状”, 因为这样会使师生关系紧张、对立, 诱发新的问题行为。

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遇到的难题, 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并正确地进行处理, 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正确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的对策除了上述几点外还有很多, 如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等。总之, 教师只有在课堂实践中灵活应用这些对策, 才能正确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有效促进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林格伦著, 章志光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出版社, 1997

[2]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3]杨莲菁, 王钢.问题行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4][6]傅道春.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5]Thomas L.Good, Jere E.Brophy著, 陶志琼, 王凤, 邓晓芳译.透视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冲压模具问题归因分析 篇6

我们基于对北京某市属高校的考察和个案分析,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资料,从外部社会因素和内部心理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了归因分析,对高校学生作弊行为的原因作出解释和评价,进而探索解决高校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对策。

一、学生考试作弊的外部因素分析

1. 社会诚信的缺失是导致考试作弊现象滋生蔓延的温床。

当前,社会的整体诚信状况不容乐观,各种欺诈现象比比皆是,手段层出不穷,在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的同时,更造成了一种诚信缺失的危机感,导致人与人之间信任的丧失。而且,这种诚信缺失现象正在蔓延到高校等教育机构,在师生关系、考核考试及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给教育机构带来了影响,逐渐成为导致高校中各种诚信缺失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2. 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及内容的单一化、简单化是导致考试作弊现象的重要原因。

评价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平,考试及格率水平应该只是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应包括教师授课的清晰度、对学生进行较好的引导、较好地结合实践等,而现实情况是,评价一个教师的水平着重看其课程的考试及格率,有的则只看及格率水平,这在无形中将对教师的评价引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就北京的一些市属高校而言,一般以招收北京本地学生为主,而所招收的学生一般高考分数较低,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强,老师们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自己承担课程的及格率,为了让这个数字不太“难看”,一般会想方设法将考试的内容通过划重点、答疑等方式,间接或直接地透露给学生。

就学生而言,学习一门课程的效果如何,本应该通过出勤率、是否能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能否灵活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查,而当前则变成了简单地以成绩作为判定课程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期末考试前,“聪明”的学生一般都会“识趣”地配合老师的“引导”,有的甚至通过答疑的方式从老师那里“套题”,也即通过和老师“聊天”的方式打听考试的相关知识点。

在这一点上,不少教师和学生达成了某种心理上的默契,即教师提前给学生划出考试的重点,圈定考试范围,甚至直接将部分考试题泄露给学生,换取的则是各方都比较满意的课程及格率水平;学生则可以提前了解考试内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可以说,现在的某些考试已经演变成了“掩耳盗铃”式的自我欺骗的游戏。

3. 现代高科技通讯工具和微缩技术的出现,给考试作弊提供了便利,助长了作弊的不良风气。

当前,随着无线通讯、微型缩印等现代化通讯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子作弊设备和微型小抄等作弊工具也应运而生,同时还出现了团体协同作弊等作弊的新现象。对于这些作弊手段,监考老师一般很难发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考试作弊的不良风气。

二、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因素

1. 博弈心理。

高校中的考试可以形象地比喻成一种博弈。在这场博弈中,教师希望用最简便的方法测试学生学习知识的质量和数量,而学生则希望通过最简便的应对方式通过考试这一关,而中间环节就是试卷。在考试过程中,命题老师往往就是阅卷老师,这使其必须同时扮演两种某种程度上互相矛盾角色:一方面,为了让大部分学生能够过关,老师在命题时会尽量照顾全班同学,另一方面,又要执行学校的考试纪律,保证命题的难度和区分度。在这一过程中,充满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博弈,教师处处为难,学生时时刁难,谁更强势,谁就占了上风。

2. 投机心理。

为了不使大多数同学补考,导致自己课程的及格率太难交差,教师往往在考试之前或明或暗地给学生勾重点、划范围,尽量降低考试的难度,使学生猜题、押题成为可能。而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学生考试的投机性机会增多,成本大为降低,而收益将大大增加。

3. 从众及模仿心理。

部分同学将准备“考试”变成了准备“投机”,尤其是一部分同学投机获得显著收益,对其他同学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当另外一个人复习很少甚至不复习都比自己考的分数高时,考试就从本来很公平的事情变成了一个制造更多不公平的工具,这时,不作弊的学生其实只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坚持下去,忍受不公平;二是“识时务”地开始作弊,从而导致作弊现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4. 嫉妒和虚荣心理。

从众与模仿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来源于嫉妒,当别人付出一样甚至更少的努力就可以取得更高的成绩时,嫉妒会占据学生的心理,在这一过程中,几乎没有人能够“幸免于难”。

在高校学生的考试作弊现象中,由于成绩导向的驱使,很大一部分学生怀着强烈的虚荣心,他们不是把成绩看做衡量自己学习好坏的检验尺,而是将其看做比较谁更“厉害”的简单工具,“谁的分数高谁就更牛”这种虚荣心带来的虽然有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但同时,虚荣的心理也使学生更容易走上不择手段的不归路。

三、预防为主,惩处为辅,建立有效的预防和惩处体系

1. 防止考试作弊现象的滋生蔓延,应始终坚持“预”字当头的原则,以预防为主,惩处为辅。

古语曰“法不责众”,考试作弊现象越来越普遍,惩处的作用就会非常有限,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时,更应该注重以预防为主。

首先,应进一步完善考核方式方法,完善评价体系,提高评价的科学化水平。应在了解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考核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把实际操作能力作为主要指标,理论考核作为次要指标。结合课堂问答、课外作业、口试、实验实习、模拟考试等,采用等级评价来替代百分制,降低期末考试的权重。同时以开放的、学用结合的考试模式代替传统考试方法,提高考试效能,以降低学生对考试分数的敏感度,缓解学生应考压力。其次,应逐步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方式,改变单一的以课程及格率作为评价老师授课质量唯一标准的做法。最后,应对学生进行深度的诚信教育,改变他们的机会主义和投机取巧的心理。

2. 应在预防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惩处作弊的规章制度。

当前,各高校都已针对考试作弊现象制定了严格的惩处措施,如有的高校制定了从警告直至开除学籍的考试作弊处理体系,有的学校将考试作弊纳入学生的诚信档案,一经认定,影响终身。这些处理方法虽然威慑力巨大,但因其不是基于预防为主,效果有限。我们认为,在对学生考试作弊的处理上,应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不动摇,绝不应该怀有“抓一起处理一起,处理得越多越好”的心理,我们的工作主要应该做在考试作弊发生之前。

首先,应注意开展好平时的诚信教育。诚信教育不应在考前突击,在平时的教育和教学中,高校教务部门应对广大教师进行专门培训,将诚信的观念纳入到每门课程的教学体系之中,在课程的第一堂课上就告知学生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考核方法。

其次,在考试中,应该进一步完善座位安排、监考安排等相关措施。如在座位安排上,应进一步形成随即座位安排的方法,比如,可推广在每个教室座位上贴座位号,每场考试中,试卷袋中附带座位安排表,每个学生的学号对应随机的座位号。这样,学生不能提前知道自己的座位安排,就避免了提前商量进行作弊的可能。另外,在监考老师的安排上,应告诫老师,尽量避免给学生以作弊的机会,当发现有考试作弊的苗头时,应通过提醒、站在其座位旁等措施想方设法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而非故意给学生机会,“促成”考试作弊事件的发生。

最后,对于不可避免的考试作弊,也应想方设法将其影响降到最低,应该有将考试作弊作为一种隐私来处理的观念,不随意将学生考试作弊的真实情况透漏给其他同学,以免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同时,还要注意建立追溯机制,只要能够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并承诺改正,都应给学生一个痛改前非的机会,比如在毕业前申请撤销处分等。

3. 在做好预防工作的同时,也不应放弃对于惩处手段的应用。

在做好预防工作的同时,也不应放弃对于严厉惩处手段的应用,要重视这些措施的显著性效果。在必要时,还要将其作为一种有效的打击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维护和增强考试的严肃性,防止考试作弊现象的进一步蔓延。

摘要:当前,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呈现出作弊人数增多、影响范围扩大、作弊手段多样化的趋势, 这种现象对高校学风、校风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本文在对高校学生考试作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对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归因分析, 并提出了以预防为主的防治和惩处工作体系。

关键词:高校,学生考试作弊,归因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54006410.html.

[2]曹汉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教育心理学分析[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3) .

[3]李钟峰.林永富等.高职医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7, (5) .

冲压模具问题归因分析 篇7

2016年高考理综Ⅱ卷第25题中涉及到了变力作用下的力学问题,许多考生由于忽略了弹性力是变力,而盲目套用物理规律,从而导致丢分。

原题:轻质弹簧原长2l,将弹簧竖直放置在地面上,在其顶端将一质量为5m的物体由静止释放,当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弹簧长度为l。现将该弹簧水平放置,一端固定在A点,另一端与物块P接触但不连接。AB是长度为5l的水平轨道,B端与半径为l的光滑半圆轨道BCD相切,半圆的直径BD竖直,如图所示。物块P与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用外力推物块P,将弹簧压缩至长度l,然后放开,P开始沿轨道运动。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1)若P的质量为m,求P到达B点时速度的大小,以及它离开圆轨道后落到AB上的位置与B点之间的距离。(2)若P能滑上圆轨道,且仍能沿圆轨道滑下,求P的质量范围。

这道题的第(1)问求物块P到达B点的速度过程中涉及到变力作用下的力学问题,即物块P由弹簧被压缩至l处到弹簧被弹回至原长2l处时,是变化的弹性力对物块作用的过程。在今年辽宁高考中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将变化的弹性力按照恒力处理,错误解法有二:(只给出求vB过程)

这也是一个错误的解法!错在:将弹簧反弹过程中的弹性力看成是恒定的,从而应用了匀变速运动学公式。

从上面的错误解法中可以看出其错误归因是学生对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θ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的适用条件没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考生只重视了物理规律和公式的记忆,而忽视规律的成立条件或适用范围,进而用错了规律,得出了错误答案。或许恒力条件下力学规律的适用条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被教师所忽略,或者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对此强调的不够。

诸如此类的问题在现行的高中物理课程中还有很多,表现在物理量和物理规律的表达式是在特定条件下成立的,在不满足这些特定条件之下,真理也将成为谬误!这些特定条件的共性就是都含有“均匀”或“恒定”两字。如下表所示:

综上所述,任何一个自然现象都不是偶然发生的,都与其它自然现象有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是有规律的,物理学的任务就是发现最普遍的规律。物理定律就是对物理现象客观存在的关系用定律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某种规律。每一规律一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反映出来的,都有它的适用范围。我们只有明确概念和规律的适用范围,以及它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准确地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和反复强调这些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这对于学生学好物理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冲压模具问题归因分析 篇8

后边梁安装在白车身地板下部,其后侧安装后保险杠横梁,前部搭接前纵梁。它的主要作用是保障驾驶室后排乘客的安全。后边梁零件的最初产品造型如图1所示,零件较长(1 700 mm),有较大的形状起伏(高度差235 mm);材质为激光拼焊板。由于高强钢零件的回弹和扭曲等质量问题难以解决,因此质量育成周期长,对于有些车型类似零件,即使到了量产阶段,尺寸合格率也较低。

基于以上原因,后续的车型对边梁产品的结构做了优化,如图2所示:边梁分成3段单独的零件;零件之间通过点焊连接。这样的产品优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焊接成本,但降低了冲压件的制造难度和坯料激光拼焊的成本。其中零件1和零件3产品形状较为平缓、结构简单,制造难度不大; 而中间位置的零件2有较大的形状起伏,属于形状复杂的几字截面高强钢零件,存在较大的制造难度。零件2即纵梁后段,如图3所示,零件材料牌号为590RD+Z-60/60,材料厚度为1.6 mm,零件长度为830 mm,最大高度为150 mm。

纵梁后段的冲压工序共5序:OP05落料、OP10拉延、OP20修边冲孔、OP30翻边整形、OP40修边冲孔侧冲孔。拉延工序模面造型如图4所示,压料面采用了强度较小的槛形拉延筋,拉延筋高度为3 mm;零件的最大拉延深度和翻边高度尺寸如图5所示。采用槛形拉延筋可以避免零件法兰面产生翘曲,以免影响法兰面的平面度。

2质量问题分析

按上述的产品和工艺方案,在零件实际调试过程中会出现如下严重的质量问题:形面回弹和侧壁形面内凹,如图6、图7所示。形面回弹主要表现为侧壁位置形面回弹和法兰面形面回弹,最大回弹量约为8~10 mm。侧壁形面内凹最大值约为3~4 mm。

2.1形面回弹分析

图6所示的形面回弹是高强钢零件普遍存在的问题,它是由材料成形过程中的弹性变形造成的。对于像示例采用拉延工序的零件,回弹问题最初产生在拉延工序中,在修边之后回弹量会进一步释放。

如图8所示,侧壁形面回弹具体表现为零件侧壁形面绕上侧圆角(近似于圆角的下切点位置)向外转动;法兰面回弹具体表现为法兰面绕下侧圆角(近似于圆角的下切点位置)向上转动及绕上侧圆角(近似于圆角的下切点位置)向外转动。

形面回弹量的大小主要由以下两方面因素决定:

a.零件形状。如上侧圆角R大小、零件高度H、 法兰面长度L及零件侧壁形状等。

b.工艺参数。如压边力、拉延筋、模具研合率及压机吨位等。

经验证明,工艺参数虽然也对零件的尺寸回弹有一定影响,但压边力和模具研合率等因素对回弹量的影响相对较小,一般在1~2 mm左右;对零件回弹量大小起决定作用的是零件的形状。对于示例零件纵梁后段有较大的回弹量(10 mm),简单的调整工艺参数已经无法解决,需要通过优化模具加工数据解决因回弹造成的零件尺寸偏差。

示例零件的特殊性在于高度大的几字形截面零件尺寸达到110 mm,近似于门槛加强板和B柱加强板等零件高度的2倍。零件的高度越大,表现在侧壁根部和法兰面的回弹就会越大,受零件顶部R角区域的影响就越大。如果单纯的通过OP30翻边整形工序做回弹补偿,需要很大的补偿量和整改量。因此,需要优化零件尺寸因素,控制回弹尺寸,减小回弹的补偿量和模具的整改工作量。

零件的高度H、法兰面长度L和零件侧壁形状是由产品特性决定的,一般不能改变。而上侧圆角R一般没有焊接和尺寸检测要求,是工艺可以利用的参数;而且上侧圆角区材料变形程度对侧壁形面和法兰面回弹影响很大。示例零件上侧圆角区域材料在拉延工序的变形情况如图9所示,即料厚外侧材料伸长,料厚内侧材料压缩。材料的变形量大小与圆角R大小有直接关系,R角越小,材料变形程度越大,圆角区域的形状越稳定,体现在侧壁位置的回弹量越小;而当零件有较大的高度时(如示例零件高度),这种影响就会越明显。

零件上侧圆角对回弹和回弹补偿量有较大的影响,改善圆角区材料变形程度是控制回弹的有效手段。目前一般的实施方案是拉延工序按产品圆角,通过整形工序减小产品圆角来控制回弹。 这种方案虽然在解决回弹问题上效果显著,但改变了产品设计的圆角尺寸。

2.2侧壁内凹缺陷问题分析

对于图7所示的侧壁内凹缺陷一般产生在高强钢零件的拉延工序中,内凹的产生过程如图10所示。拉延的开始阶段,冲压板料近似水平的放在压边圈上;在拉延凸凹模的作用下,冲压板料沿着凹模圆角逐渐流入模具型腔,在此过程中板料产生了沿凹模圆角的弯曲。对于一些屈服强度较小的软钢零件来说,这种弯曲会在拉延凸凹模钝死后消失。但是由于高强钢零件有较大的变形抗力和刚性,这种弯曲变形最终会留在零件表面形成侧壁凹陷。一般来说,拉延的侧壁凹陷问题在抗拉强度440 MPa以上的高强钢零件上表现的非常明显。侧壁凹陷长度近似于从拉延凹模与板料的接触点到拉延终止点的凹模圆角上切点位置。 因此,零件的拔模角越小,高度越大,侧壁内凹的长度和深度越大。

2.2.1侧壁形状对内凹的影响

侧壁内凹缺陷与零件的侧壁形状有关系。如图11所示,示例零件区域1有较多凸起形状,而区域2几乎近似于平面。零件的侧壁凹陷主要产生在区域2,而有较多形状的侧壁前部凹陷较小,在整形工序中可以消除。侧壁区域1上的凸起形状对强化零件形面和克服拉延中的内凹缺陷有着积极作用。

2.2.2工艺参数对侧壁内凹的影响

拉延过程中的侧壁内凹缺陷造成零件的截面线较理论数据变长,因此减小内凹值的方法之一是控制拉延过程中的进料量,增大材料在侧壁成型中的胀形比例。但是示例零件有着较大的拉延深度和较低的材料延伸率,会造成开裂问题。

示例零件的内凹缺陷不能简单的通过调整压边力和拉延筋等工艺参数解决。侧壁内凹缺陷是在拉延工序中产生的,而且内凹缺陷最终的形成与侧壁形状有关系,解决的根本出发点还是改变OP10拉延工序的加工数据。

3整改方案

纵梁后段的型面回弹和侧壁凹陷等质量问题的整改方案及要点如下。

3.1OP10拉延工序做过拉延结构

过拉延结构如图12所示,过拉延数值大小为2 mm。采用过拉延结构的优点是不改变产品设计圆角;零件上侧R角区材料在OP30翻边整形工序再次变形,增加了零件上侧R角的材料变形程度和强度,减小了侧壁形面回弹量和回弹补偿量。

3.2OP30翻边整形工序做回弹补偿

翻边分模线在R角内侧,保证模具在零件上圆角区域钝死。回弹补偿形式如图13所示,根据零件侧壁和法兰面的回弹大小,更改整形模具型面加工数据,分别以上侧R角和下侧R角下切点为参考点向回弹相反方向转动,抵消因回弹造成的零件尺寸偏差。由于示例零件上侧R角做了过拉延, 侧壁位置的回弹补偿量较一般的590材料补偿值小,近似回弹偏差量的0.8倍。法兰面的回弹补偿量系数大于侧壁的补偿量系数,需要多次加工调试确定,而且对于尺寸越大的法兰面回弹补偿量系数就会越大。由于法兰面形面的回弹量受侧壁回弹的影响,因此应该先解决侧壁位置回弹,后解决法兰面回弹。

3.3OP10拉延工序做形状补偿

形状补偿形式如图14所示,在拉延凸模中间高度位置增加凸包,凸包宽度为10 mm,高度为0.3 mm;拉延凹模不做更改。在拉延成型过程中, 由于凸凹模间隙减小了0.3 mm,形状补偿的凸包位置材料会对侧壁型面产生一个有力的反向支撑,消除较大的侧壁凹陷;同时整个侧壁形状会绕着补偿的凸包产生向下的弯曲趋势,有利于减小凸包下部形面回弹。

3.4加大OP10拉延凹模圆角

拉延凹模圆角越小,凹模圆角区材料硬化程度越大,翻边之后凹模圆角位置以下的侧壁形面向外的回弹就越大。因此,对于采用先拉延后翻边的零件,拉延凹模圆角越大,越有利于控制侧壁面形状。建议直径在8 mm以上。

3.5OP30翻边整形工序使用备用镶块

在工装制造初期翻边的凸凹模材料均采用Cr Mo铸铁,待零件尺寸稳定后,凸凹模镶块换成Cr12Mo V合金钢镶块。由于零件的回弹量和补偿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零件形状、零件高度、法兰边长度、工艺参数等影响,很难根据零件材料准确预测出回弹补偿量与回弹量之间的关系,即使目前主流冲压CAE分析软件也做不到。回弹问题一般需要多次调试才能解决。因此,为了方便模具的加工整改,避免造成成本高的合金钢镶块报废,需要在解决回弹问题的主要工序使用备用镶块。

3.6在拉延工序增加储料包(解决翻边开裂问题)

示例零件的造型是向下弯曲的弧形零件,当零件采用先拉延、后向下翻边的工艺时,局部翻边材料会发生较大的伸长。当材料伸长量超出材料的延伸率时,在翻边的边缘就会发生开裂。解决这种翻边开裂的有效方案是增加储料包,如图15所示。

4整改效果

按照以上优化方案,纵梁后段调试出件如图16所示。零件的侧壁和法兰面形面尺寸可以控制在-0.7~07 mm的公差范围之内,但拉延工序形面补偿凸包位置局部点形面偏差0.9~1.0 mm;零件整体的尺寸合格率达到85%以上。零件状态可以满足目前市场主流的A+和B-级轿车的第一轮装车质量要求。从工艺和图纸设计到制造调试出零件共历时8个半月。

5结论

上一篇:精细核算下一篇:开关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