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与爆炸

2024-07-07

火灾与爆炸(共10篇)

火灾与爆炸 篇1

摘要:剖析了管道燃气和瓶装液化石油气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范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管道燃气,瓶装液化石油气,事故

近年来,我国城市燃气事业发展迅速,西气东输工程的投产运行和引进俄罗斯天然气等项目的规划建设拉动了一系列燃气工程的建设,城市燃气得到快速的普及,城市燃气的使用量大幅增长。这一方面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减少了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燃气事故的发生也给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成为燃气行业关注的热点。

1 燃气特性

①易燃烧性。常用的城市燃气有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这3种燃气的最小点火能都较低,约为0.19~0.35 mJ。液化石油气最低着火温度约466℃,天然气最低着火温度约537℃[1]。

②易爆炸性。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下限越低,其爆炸危险性越大。

例如,天然气爆炸极限为5%~15%,液化可油气爆炸极限为2%~10%,人工煤气爆炸极限为6%~70%[2]。

③易扩散性。扩散性是指物质在空气或其他介质中的扩散能力,燃气的扩散能力取决于密度与扩散系数两个主要因素。不同种类的燃气密度不一样,天然气和人工煤气比空气轻,气态液化石油气比空气重。它们都有很强的扩散性。燃气扩散能力越强,火势蔓延速度越快,火灾燃烧面积和破坏程度越大。

④压力特性。燃气的储存及输配都保持一定的压力。天然气、人工煤气等通常以压力管道形式输送,进入家庭时压力一般小于10 kPa。液化石油气钢瓶内压力约0.2~1.0 MPa,当由液态变成气态时体积扩大约250倍[3],由于其压力较大,在燃气安全事故中的危险性要大于管道燃气。

⑤持续特性。管道燃气比瓶装液化石油气更容易实现长期、稳定、持续的供应。该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易造成持续和大量的燃气泄漏,比瓶装液化石油气造成更大的泄漏量和更大范围的爆炸性气体空间,使事故的范围扩大。

2 燃气火灾爆炸事故原因分析

2.1 管道燃气

管道燃气设备设施较多,地下隐蔽工程量大,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不安全因素都可能给整个供气系统和用户带来损害。因此,管道燃气具有较大的火灾爆炸危险性。

①设备、设施破损老化导致燃气泄漏。埋地管道由于使用期较长,无法经常挖出进行检测,当受到腐蚀及外力作用出现破裂损坏时,不能及时察觉,极易造成大量燃气泄漏。有些地下管道附属设施如阀门、法兰等的连接出现问题也会导致燃气泄漏。

②设备、设施安全防护装置失效导致燃气泄漏。

包括安全阀、防爆阀、防爆片、泄压阀、报警系统等失效,危险区域防爆电器不防爆,静电接地不可靠,防雷装置失效等。

③供气企业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缺乏抢险专业技术和专业装备。各岗位操作人员培训有死角,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不完善,应急救援预案编制不具体,没有按要求进行桌面演练和实际演习,缺乏应对事故的能力。

④企业操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违章操作。

⑤用户违章操作,疏于监护。用户在使用燃气时对户内燃气设施缺乏监护,燃气设施出现异常时没能及时向供气企业报修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致使燃气泄漏。在使用燃气过程中操作不正确,不遵循“火等气”的点火原则或疏忽大意导致烧煮物将火熄灭,使燃气外泄。

⑥个人或单位对燃气供气系统的破坏。进行地下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未与燃气供气企业会签,挖断燃气管道;违章建筑物占压管道以及个别人对燃气设施的破坏。

如:2003年6月某日夜晚,集安市场附近埋地天然气中、低压铸铁管被处于上方交叉埋设的热力管道压断,造成天然气泄漏。泄漏的天然气顺地表缝隙扩散到一家美发厅,次日早上该户业主使用明火时引发燃气爆炸,造成2人重伤,损失近100×104元。

2.2 瓶装液化石油气

①超量灌装。液化石油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液态液化石油气的体积膨胀率相当于水的10~16倍,一旦钢瓶内完全充满液态液化石油气,温度每升高1℃,压力就急剧上升2~3MPa,钢瓶的爆破压力约8 MPa,温度只需上升3~4℃,钢瓶内的压力就超过爆破压力,引起钢瓶爆破[3],造成恶性事故。

②钢瓶超期未检。由于钢瓶超期服役,导致钢瓶的角阀、瓶体等部位故障率和安全护具失效率显著增加,甚至不合格、报废钢瓶仍在继续流通使用,如同流动炸弹。

③钢瓶受严重腐蚀或外力作用,瓶体受损。液化石油气钢瓶在使用过程中因使用环境造成钢瓶瓶体腐蚀严重,野蛮装卸、运输造成瓶体受损,钢瓶安全护具或配件缺失破损,形成事故隐患。

④从业人员违章操作。部分从业人员缺乏岗位培训或燃气常识,在对用户服务中违章操作或错误指导用户操作,造成燃气泄漏。如:2004年10月,我市某液化石油气从业人员在黄旗街一小区用户室内进行液化石油气放散操作,致使液化石油气在室内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在使用灶具点火时引起爆炸,1人烧伤。

⑤用户的错误操作行为。在使用过程中违反操作规程,放倒、加热液化石油气钢瓶、乱倒残液等。如:2005年12月,北京路附近一居民楼内出现浓烈的燃气气味,为安全起见,全楼居民被紧急疏散至室外。经调查,某用户在热力管道地沟中倾倒液化石油气残液,液化石油气残液受热迅速挥发,在楼内形成较大程度的气体污染,幸好未达到爆炸极限。

⑥用户监护不当。用户在使用燃气烧煮食物时忽视了监护,火被风或烧煮物扑灭、烧干锅、忘记关闭阀门等等,造成燃气的泄漏。如:2006年初,新吉林地区一居民用户使用管道燃气烧菜时没有及时监护,因溢出物扑灭火焰引起燃气大量泄漏,遇室内明火引发天然气爆炸,致使2人受伤。

3 防范措施和建议

①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抓好落实。各地应当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整体发展规划和燃气专项发展规划,在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中必须同时进行燃气配套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避免重复施工以及重复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破坏。燃气企业的管网资料一定要到规划部门备案,避免燃气管道因管网备案资料不全导致在其他企业施工过程中受到破坏。

②燃气企业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贯彻落实。各燃气企业一定要高度重视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工作,包括岗位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应急救援预案[4]、消防组织机构、内部巡查巡检记录、设备运行记录、设备检定记录、各种台账档案等。通过培训、学习、桌面演练、实际演习等多种形式加以贯彻落实,从根源上消除事故隐患,增强防灾救灾能力。

③严格选材,确保工程质量。在施工前对各类设备、设施、材料、配件要认真采购和检测,尤其是高压管道材料更要严格筛选。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资质要齐备,施工中要按图施工,验收过程中对不符合要求之处要坚决返工整改,确保工程质量符合标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④目前还有很多群众和用气单位对燃气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各级行业管理部门和燃气企业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采取文艺宣传、课外辅导、科普教育、知识竞赛、发放安全手册等多种方式宣传燃气安全使用常识。宣传要考虑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年龄的用户和潜在用户,要浅显易懂、符合实际。燃气企业还要与用户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公布报警、报修电话,设立联系信箱,制定24 h值班制度,保障沟通渠道畅通无阻。这一方面能迅速解决用户出现的各类燃气安全问题,消灭隐患于萌芽状态,防止事态扩大;另一方面使居民在发现燃气安全隐患时有方便快捷的方式向燃气企业报警,使燃气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⑤加强燃气行业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责,落实责任制。各地燃气行业管理部门要制定燃气安全管理体系,从基层抓起,层层落实燃气安全责任制,培养和树立安全观念和安全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安全至上的风气,切实做好燃气行业的安全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军,张书堂,董学佳城市燃气管道的安全管理[J].煤气与热力,2009,29(9):B32-B33

[2]温刚,胡春雁燃气火灾爆炸事故原因与防范措施[J].煤气与热力,2007,27(7):53-55

火灾与爆炸 篇2

作为危化品生产企业,XXXXX股份有限公司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所有工作的第一位,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指导方针,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认真学习贯彻《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认真贯彻落实危化品生产企业“十条规定”和“五落实五到位”的指示精神,公司在安全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认真做好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各岗位人员均培训合格方可上岗;全员学习贯彻新《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条文,落实危化品生产企业“十条规定”和“五落实五到位”的指示精神。、建立健全了安全管理网络,设立了专职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了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公司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一岗双责,从上到下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制定了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严格进行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严格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对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进行重点监控和检查,针对危化品易燃易爆的特点,制定了《防火、防爆、防尘、防毒管理制度》、《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等制度。、对生产设施改造升级,提高自动化水平,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本质安全。健全安全设施,并做好安全设施的有效使用和维护保养。加强作业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八大作业规程”。

5、加强职业健康管理,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对厂区进行了职业卫生现状评价,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整改。加强一线工人的劳动保护,严格劳保佩戴,提高工人的职业卫生意识,定期组织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查体。、每年定期组织两次事故应急演练,提高工人事故状态下的应急反应能力,保障人员和财产安全,避免事故蔓延和扩大,保障周边人民和环境安全。

政府部门关心支持,公司上下齐抓共管,我们在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成绩,公司被评为“安全文化示范企业”、“三级安全标准化企业”,公司还连年被地区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由于公司在安全方面的有效管理,因此,近三年来公司未发生任何火灾及爆炸事故。

特此说明。

XXXXX股份有限公司

火灾与爆炸 篇3

关键词:LPG储罐;事故树分析;事件;三角模糊数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00(2007)12-0018-05

Abstract: It builds the fault tree on the basis of considering each factor for incurring fire disaster and explosive of LPG tanks. Firstly, calculates importance of structure for qualitative analysis; Secondly, on the basis of experts' marking, shows probabilities of incidents applying triangle fuzzy numerals; arranges the incidents applying importance of fuzzy, and establishes the main factors for this accident are losing efficacy of safety valve and static spark. At last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improving measures to enhance reliability for LPG tanks.

Key words: LPG tanks; FTA; incidents; triangle fuzzy numerals

0引言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液化石油气(Liquefied Petroleum Gas,LPG)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逐步提高,但同时也潜在着危险。LPG的最大危险性就在于它具有易燃、易爆特性,被列为十大化学危险品之一,其主要成分是丙烷、丁烷、丙烯和丁烯,均为易燃易爆气体。近几年我国许多地方都新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LPG储存站,由于LPG的储运都是以液态形式进行,储罐及管线内的石油气都是高压低温的液体,具有极大的爆炸及泄漏危险。一旦发生泄漏事故,达到爆炸极限,一遇到火源即将发生严重的火灾爆炸事故,进一步还有可能导致更大范围的火灾。尤其是在大量储存、运送或装卸过程中,稍有不慎即可在瞬间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应加强对LPG的安全管理,重点做好危险性最集中的LPG储罐的安全工作。预防LPG储罐的火灾、爆炸等恶性事故的发生,提高其可靠性并延长其安全使用寿命,对于安全生产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建立LPG储罐火灾、爆炸事故树

1.1FTA简介

事故树分析(FTA)又称故障树分析,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它是现代安全系统工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它可全面地找出系统中潜在的各种危险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和影响程度,从而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预测系统的危险性,评价系统的安全性,进而采取最优安全措施和最佳的控制手段。

事故树图是一种逻辑因果关系图,它根据元部件状态(基本事件)来显示系统的状态(顶事件)。一个事故树图从上到下逐级建树并且根据事件而联系,主要包括顶事件、中间事件和基本事件。

顶事件:所谓顶事件就是系统不希望发生的事件,也就是要研究的事件。通常选择系统最不希望出现的事故为顶事件,它位于事故树的顶端,把它形象地理解为“树根”(显然,本文顶事件为LPG储罐火灾、爆炸)。

中间事件:又称故障事件,它位于顶事件和基本事件之间,并紧跟一个逻辑门表示,可形象地理解为“树枝”。

基本事件:位于树的底部,可理解为“树叶”。

1.2LPG储罐火灾爆炸事故树的构建

为了分析LPG储罐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成因,首先根据FTA,综合考虑有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事故的各个基本因素,构建事故树,如图1所示。图中各符号所代表的事件见表1[1]。

2LPG储罐火灾爆炸事故树分析

2.1定性分析

(1)求最小割集

事故树中,一组基本事件发生能够导致顶上事件发生,这组基本事件就称为割集。事故树的最小割集就是导致顶上事件发生的最低限度的割集。只有割集中所有基本事件同时发生,顶端事件才发生;割集中任何基本事件不发生,则顶端事件都不发生。一个最小割集代表系统的一种故障模式。

用布尔代数法求本事故树最小割集,结果化简如下:

上述最小割集总数为46个,其中二阶最小割集26个,三阶最小割集20个。

(2)求最小径集

与割集的概念相反,在故障树中,有一组基本事件不发生,顶上事件就不发生,这一组基本事件的集合叫径集。径集是表示系统不发生故障而正常运行的模式。最小径集是顶上事件不发生所必须的最低限度的径集。

求最小径集是利用它与最小割集的对偶性。根据布尔代数的对偶法则A·B=A+B和A+B=A·B,便可得到与原事故树对偶的成功树。求成功树的最小割集,就是原事故树的最小径集。本文不再赘述。

(3)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分析

根据对事故树结构重要度的分析,可以看出引起LPG储罐火灾、爆炸的主要因素有:LPG泄露、明火及火花。

2.2定量分析

(1)三角模糊数的运算

作为一种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FTA便于进行定性分析,也可以进行定量计算。但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个可以容易进行定量计算的定性模型。通常的FTA都要求系统的基本事件和顶事件是一个确定性的事件,即要么发生事故,要么正常,这样才能确定顶事件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在LPG储罐系统中,由于各基本事件的发生原因很复杂;同时,其发生的可能性也很小,因此我们并不能得到基本事件发生概率的精确值。对此,可以应用模糊数学理论,认为这些基本事件的发生概率是一个模糊数。本文采用三角模糊数来表征基本事件发生概率。

由于LPG储罐火灾、爆炸事故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基本事件的概率没有统计数据,因此,本文采用专家评定法确定各基本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评定组由四位专家组成,评定概率见表2所示。

(2)求顶事件模糊概率可能性分布

(3)从上面LPG储罐失效基本事件模糊重要度排序可以看出,为提高可靠性,应主要通过避免安全阀失效(包括安全阀弹簧损坏、安全阀选型不当)和静电火花产生这两个因素。

针对安全阀失效问题,有关企业应加强安全管理,定期检查储罐进出口阀门、阀体及连接部位是否完好。针对静电火花这一问题,LPG储罐的周围环境应注意防止静电产生,对能产生静电引起火灾或爆炸的储罐、管道要采取防静电跨接和搭接措施;同时,在储罐上应有可靠的防静电接地,接地点不应少于两处;储罐内壁尽量不要有凸起物,若存在凸起物,其凸起物的曲率半径应大于l0mm。对于大型储罐,其内部应设金属柱或栏杆,以此分离储罐内的电场,来抑制因蒸汽带入的空间电荷导致的危险性放电现象。

参考文献:

[1] 黄昆,蒋宏业,李余斌,等. LPG储罐火灾与爆炸事故分析[J].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4,26(5):74-76.

[2] 贾智伟,景国勋,张强,等.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矿井火灾事故树分析[J]. 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12):62-65.

[3] 李文忠. 浅析液化石油气储罐泄漏事故后果类型[J]. 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9):48-49.

[4] 李骁骅,王晶禹. 火灾环境中LPG储罐失效的研究[J]. 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32(6):43-45.

[5] 胡广霞. 液化石油气储罐区火灾爆炸事故分析与危险控制[J]. 安全科学技术,2007(1):8-11.

火灾与爆炸 篇4

一、铁路客车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的原因

一是炉灶、茶炉、独立取暖锅炉等烟囱过滤管烧穿或防火隔热材料不良, 石棉材料填充不适当, 干燥后下沉, 火星进入外顶与石棉套缝隙而引起明火。

二是客车发电机机组底下有积油、棉纱等杂物, 以及餐车排气扇油垢厚积等都是火险隐患, 还有因客车电气设备短路、超负荷、乱搭乱接电源等引起火灾。

三是旅客或职工将易燃易爆物品带入车内, 以及因吸烟、乱扔火柴头或烟头引起的火灾或爆炸。如:1977年12月5日, 由上海开往贵阳的149次旅客列车进入怀化车站, 因两名旅客携带的大量打火纸从行李架上掉下, 打火纸摩擦引起重大火灾事故。

四是在车厢内使用明火。如餐车厨师将食油放置在灶旁, 列车紧急制动时, 因油倒入炉内等原因引起火灾。

五是人为纵火。少数不法分子企图通过破坏旅客列车的安全运行, 来扰乱正常社会秩序, 从而制造负面影响。

二、铁路客车火灾或爆炸事故的预防

一是加强机制建设。建立好“三级”防火领导小组管理体系, 把重点放在车班。要求铁路客车乘务人员认真贯彻有关消防工作的各项措施、规定, 并认真学习消防技术知识, 落实防火防爆制度。列车出发前, 组织对列车走行部分和车上重点设备、火源、电源、电器和灭火器材进行全面检查, 做好运行中巡视检查和终点站的彻底检查, 及时消灭火灾隐患, 做好车上“三乘”联检工作。

二是加强设备管理和正确使用。对客车的“二炉一灶一电”要保证完好的出库质量, 保持清洁卫生, 设备状态保持良好,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茶炉、锅炉、餐车炉灶等烟囱的防火隔热材料要按规定管理, 石棉套与车顶间应以调配适当的石棉调料封闭。如发现石棉脱落, 应立即更换或修理。烟囱必须超过车顶和伸出导管内100毫米以上。炉灶室内不得存放易燃物品, 建立并执行交接班制度。餐车严禁在运行中炼油和油炸食品。对车上电器设备按规定标准执行, 不准乱接电源、乱拉电线和乱安电器装置。

三是加强车上车下的防火防爆工作。将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等“三品”堵在站外车下, 同时注意做好“三品”产、运、销的调查, 掌握好第一手资料。在查堵中, 坚持采用“六字法”即:宣 (传) 、 (眼) 看、 (鼻) 闻、 (口) 问、 (手) 摸、 (细) 查。一旦查出, 要及时采取应急防范措施, 并将人和危险品交给就近停车站处置。另外, 还要加强站存客车的看守防护, 经常对看守人员进行消防常识辅导和检查, 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四是严禁用明火代替灯光检查车辆或用火烧烤列车各部位。根据旅客列车的特点, 车辆部门要按规定配置效果好的灭火器, 并要统一定位, 放置牢固, 定期检修、保养, 保持良好有效。

电气火灾和爆炸应急预案 篇5

1电气火灾和爆炸的原因

1.1配电线路、照明器具、电动机、电热器具和高、低压开关电器等电气装置引起火灾爆炸。

1.2电力电容器、电力变压器、电力电缆等引起火灾爆炸。

1.3雷电、寄生静电、电磁感应也可能引起火灾和爆炸。

1.4归纳起来,电气装置异常状态下的危险温度和各种电火花及电孤是电气火灾和爆炸的直接原因。

2电气火灾和爆炸的现象

2.1电气短路。发生短路时,线路中电流增大为正常的数倍乃至数十倍,而产生的热量又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使温度急剧上升;如果温度达到燃物的引燃温度,即可能引起火灾爆炸;由于击穿、老化及其它各种原因造成的绝缘破坏都可能构成短路,引起火灾爆炸。

2.2接触不良。接触部位是电路的薄弱环节,是产生危险温度的主要部位之一,不可拆卸的接头连接不牢、焊接不良或接头处夹有杂物,可拆卸的接头连接不紧密或松动,可开闭的触头和滑动接触处没有足够的接触压力或表面粗糙不平等,均可能增大接触电阻,产生危险温度,特别是铜导体与铝导体的连接处,很容易构成引燃源,造成打火放电,引起火灾爆炸。

2.3过载。过载势必造成电流过大,导致过热,设计线路或选用电气设备时没有考虑足够的裕量,或使用中接用过多的负荷或某些负荷连续运行时间太长或起动过于频繁,或三相线路缺相运行,均可能导致线路或设备过载。

2.4铁芯过热。电动机、变压器、接触器等带有铁芯的电气设备,由于铁芯短路(片间绝缘破坏),或线圈电压过高,或通电后铁芯不能吸合都将造成铁芯过热并产生危险温度。

2.5漏电。漏电电流一般不大,不能促使线路熔丝动作,如漏电电流沿线路比较均匀地分布,则发热量分散,火灾危险性不大;但当漏电电流集中在某一点时,可能引起比较严重的局部发热,引燃成灾。

2.6散热不良。各种电气设备在设计和安装时都考虑有一定的散热、通风措施,如果这些措施遭到破坏,如散热油管堵塞、通风道堵塞、安装位置不当、环境温度过高或距离外界热源太近,均可能导致电气设备过热。

2.7机械故障。对于带有电动机的设备,如果被卡死或轴承损坏,造成堵转或负载转矩过大,都将造成电动机过热。

2.8电热器具和照明灯具。电炉、电热器和照明灯具的工作温度较高,如电炉丝的温度高达800℃;白炽灯丝温度高达2000~3000℃,40W灯泡表面温度约50~60℃、100W者约170~220℃、200W者约170~300℃;高压水银灯泡表面温度与白炽灯相近,400W者约150~250℃;1000W碘钨灯表面温度高达500~800℃,如果这些发热元件紧贴在可燃物上或离可燃物太近,极易引燃成灾。

2.9电火花是电极间的击穿放电,大量电火花将汇集成电弧。电火花的温度很高,特别是电弧,温度高达6000℃,因此,电火花和电弧不仅能引起可燃物燃烧,还能使金属熔化、飞溅,构成危险的火源。

2.10一些电气设备正常工作或正常操作过程中会产生电火花;如刀开关、断路器、接触器、控制器接通和断开线路时会产生电火花;直流电机的电刷与换向器的滑动接触处、绕线式异步电动机的电刷与滑环的滑动接触处也会产生电火花;切断感性电路时,断口处将产生比较强烈的电火花或电弧;其火花能量较大,危险性也较大。

2.11雷电放电可产生强烈的电弧。直接雷电可产生20000℃的电弧,引燃危险性极大,随着雷击发生的二次放电的引燃危险性也很大,雷电冲击过电压击穿电气设备的绝缘构成短路也有很大的引燃危险。

2.12工艺过程中或人员行动过程中所产生静电的能量虽然不大,但固体静电电压可高达20多万伏,液体和粉体静电可达数万伏,气体和蒸汽静电可达1万多伏,人体静电也可达1万多伏,静电电压很高,容易发生放电,在爆炸危险环境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因素。

2.13多油断路器、电力变压器、电力电容器、充油套管、油浸纸绝缘电力电缆等电气设备可能发生爆炸;当电气设备周围有爆炸性混合物时,在危险温度或电火花的激发下可能发生空间爆炸;充油设备的绝缘油在高温电弧作用下气化和分解,喷出大量油雾和可燃气体,也可能发生空间爆炸;发电机的氢冷装置漏气,或酸性蓄电池排出氢气等,形成了爆炸性的混合物,也能发生空间爆炸。

3电气火灾和爆炸的危害性

3.1电气线路或电气设备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后,人员伤亡,设备损坏,建筑物倒塌,生产中断。

3.2电气设备发生燃烧爆炸,还会引发连环性的物理、化学爆炸。

3.3在不同的工艺生产区域,发生的爆炸性质也不同,如高炉炉顶设备、煤气系统除尘设备、喷煤制粉设备等,一旦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

4电气火灾和爆炸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4.1对控制室、开关室通往夹层、隧道,穿越楼板、墙壁的电缆孔洞和盘面之间缝隙,必须采用阻燃材料严密封堵。

4.2电缆竖井应分段作防火隔离,对敷设在隧道和厂房内构架上的电缆要采取分段阻燃措施。

4.3电缆隧道、夹层等处要定期检查清理,保持清洁,不积粉尘,不积水,安全电压的照明充足,禁止堆放杂物。

4.4厂房内敷设的电缆要组织分区负责,并定期清扫积灰、积粉;经过高温管道、阀门等热体和燃油、透平油管道、阀门附近的电缆要尽可能布置远一些,并采取隔热、防火措施。

4.5新扩建工程设计应有完善的电缆防火措施,施工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完成各项电缆防火措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生产。

4.6对于新建、扩建的300MW及以上机组,应使用阻燃电缆,否则重要回路应采用耐火电缆。

4.7在配电装置中合理配置熔断器、漏电保护器等保护电器,对线路和用电设备的过载、短路和漏电进行可靠的保护。

4.8在电气设备(包括线路)周围,尤其在使用电焊机的场所不准堆放易燃物和腐蚀介质。

4.9在电气设备(包括线路)的绝缘检查,保证相与相间和相与地间有符合要求的良好绝缘,防止可能出现的电火闪烁。

4.10在电气装置相对集中的场所,如变压器、配电室等处禁止烟火,并配置绝缘灭火器材。

4.11按规定设置防雷装置,其保护范围应能覆盖整个施工现场。

4.12火灾发生后,由于受潮或烟熏,开关设备绝缘性能降低,因此,拉闸时最好用绝缘工具操作。

4.13高压应先操作断路器而不应先操作隔离开关切断电源;低压应先操作磁力启动器,而不应先操作闸刀开关切断电源,以免引起弧光短路。

4.14切断电源地点要选择适当,防止切断电源后影响灭火工作。

4.15剪断电源时,不同相电位应在不同部位剪断,以免造成短路;剪断空中电线时,剪断位置应选择在电源方向的支持物附近,以防止电线切断后断落下来造成接地短路和触电事故。

4.16凡进入生产区域的电器设备必须具备三证:生产许可证、合格证、出厂日期。无产地、无品牌的产品一律禁止使用,不合格产品禁止使用。

4.17所有开关的保险丝必须按规定使用,不得以大代小,不得以铁丝、铜丝、铝丝等代替保险丝使用。

4.18停电。发生事故停电,立即报告生产调度,确定停电范围,若故障在车间范围内,应立即组织抢修:

4.18.1停电范围在全厂,厂调度应立即报告公司总调度,厂应立即组织抢修,若故障在厂范围内,各岗位按相应应急程序处理;

4.18.2停电范围在全公司,应与总调和相关部门保持联系,各岗位按相应应急程序处理;

4.18.3停电后应迅速弄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必要时要撤离人员,严防冒险作业,使事故扩大;

4.18.4事故处理后送电,要严格执行岗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4.19突然停电自动化控制系统应急预案:

4.19.1停电后立即保存系统程序;

4.19.2按程序将所有模板电源关闭;

4.19.3将监控画面退出,随后按安全程序关闭。

4.20电气设备、设施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应立即切断事故点电源,并按火灾应急程序处理,灭火时应严格遵守电气火灾灭火规程。

4.21电气火灾、爆炸事故的火源扑灭后必须查明原因,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不得用送电的方式查找故障点,确认故障彻底排除后,方可联系送电。

4.22厂各区域设备或照明设施一旦发生着火事故,着火较大不好立即控制时,应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4.22.1最早发现者应立即向厂调度室报告,高炉车间和除尘喷煤车间可先向车间值班室报告,并采取一切办法迅速切断电源;

4.22.2厂调度室接到报警后,立即向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上级部门报告,迅速通知各专业救援队伍赶往事故现场,并视情况及时通知医院、消防、事故地点区域内各相关方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求查明事故点及事故原因,并发出相应休风停机指令,下达应急救援预处置指令;

4.22.3发生事故的区域应立即通知相关单位及事故区域内各相关方采取应急措施,区域负责人立即组织查找事故点及事故原因,组织对现场受伤人员抢救,清点现场人数,设立临时警戒线,组织本单位人员进行抢险,相关单位也要配合事故发生单位组织抢险、救援,并清点本单位在事故现场可能受伤的人数;

4.22.4指挥部各成员接到通知后,按对口专业迅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及时到达事故现场,根据事故状态及危害程度做出相应的应急决定,并命令各应急救援队开展救援,如事故扩大,应请求上级支援;

4.22.5通讯联络中心设在厂调度室,负责信息传递、指挥、联络及对外信息发布;

4.22.6安全生产技术科到达现场后,会同事故发生单位,查明事故点及事故原因,视事故控制情况,做出停产决定,并对事故状态进行跟踪监测;

4.22.7治安队到达现场后,设置警戒区,加强警戒和巡逻检查,配合事故单位对现场人员进行疏散、撤离和人数清点;

4.22.8医疗救护队到现场后,配合事故发生单位,立即救护伤员,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并及时送往医院抢救;

4.22.9抢险抢修队到达事故现场后,根据指挥部下达的抢修指令,迅速进行设备抢修,控制事故以防事故扩大化;

4.22.10当事故得到控制,立即成立两个专门工作小组:

4.22.10.1在生产副厂长指挥下,组成由安全生产技术科、设备环保科、事故发生车间参加的事故调查组,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和研究制定防范措施及事故处理意见;

4.22.10.2在设备副厂长的指挥下,组成由安全生产技术科、设备环保科、事故发生车间、设备维修单位(二建公司)参加的抢修组,研究制定抢修方案,并立即组织抢修,尽早恢复生产;

火灾与爆炸 篇6

液化石油气 (英文名称L i q u e f i e d Petroleum Gas, 简称LPG) 是一种使用方便, 发热值高的清洁燃料和重要的化工原料。液化石油气槽车是现阶段比较常用的运输液化石油气的交通工具, 具有方便、省时、效率高等优点。目前, 液化气槽车最大装量达28.5吨, 运输横跨南北东西, 这些大型槽车成为移动的重大危险源。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或其他原因引发泄漏, 液化气极易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 短时间内大量泄漏还会形成庞大蒸汽云, 遇静电或堵漏产生的火花就会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因此对于液化石油气槽车在运输过程中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和处置措施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液化石油气槽车的危险特性

1.1 液化石油气的危险特性

1.1.1 毒性较大

毒理学研究表明, 大量吸入高浓度液化石油气时可产生单纯性窒息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 主要表现为窒息感, 若液化石油气同时含有硫化氢则毒性增加。早期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表现, 严重者可出现直视、昏迷、呼吸困难、四肢强直、去大脑皮质综合征等。

1.1.2 火灾危险性大

液化石油气的爆炸速度为2000m/s~3000m/s, 火焰温度高达2000℃, 沸点低于-50℃, 自燃点为446℃~480℃。当一有火情, 即便在远方的液化石油气也会起燃, 形成长距离大范围的火区, 灾害异常猛烈。液化石油气液体发热值为46.1MJ/kg, 气体的发热值为92.1MJ/m3~108.9MJ/m3, 约为焦炉煤气的6倍多, 由于其燃烧热值大, 四周的其他可燃物也极易被引燃。

1.1.3 冻伤性

液化石油气储存于罐或钢瓶中, 在使用时减压又由液态气化变为气体。一旦设备、容器、管线破漏或钢阀损坏, 大量液化石油气喷出, 由液态急剧减压变为气态, 并大量吸热, 结霜冻冰。若有人员在附近, 极有可能受到冻伤。

1.1.4 易扩散性

液化石油气由液相变为气相, 体积变化很大, 气相体积是液相的250~300倍。液化石油气汽化后易随空气流动, 扩散距离远、扩散面宽, 一处引燃波及一片, 并向泄漏点扩散燃烧。

1.1.5 静电积聚性

液化石油气是经过加工处理的洁净石油产品, 电导率较低, 一般在10-10~10-12之间。在输送与装卸过程中, 流动、喷射、过滤、冲击可能积蓄大量静电荷。当两个带电体之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数值, 并产生了适当的放电条件, 周围若再存在处于爆炸范围内的混合气体时, 就会发生静电爆炸事故。这类事故主要发生在车辆衔接处、装卸过程中。

1.2 蒸气云爆炸 (VCE) 定量评价

蒸汽云爆炸 (V C E, V a p o r C l o u d Explosions) 是由于气体或易于挥发的液体可燃物的大量快速泄漏, 与周围空气混合形成覆盖范围很大的“预混云”, 在某一有限空间遇点火源而导致的爆炸。液化石油气槽车上装有液化石油气的罐体一旦发生泄漏, 泄漏的液化石油气会在空气中发生初始闪蒸气化, 瞬时产生大量蒸气。蒸气云内的物质难以在短时间内自发均匀分布, 其分布特性由泄漏量、泄漏速度及泄漏地点等因素确定。当其体积比在爆炸极限 (1.5%~9.5%) 以内并遇点火源时, 便发生蒸气云爆炸事故。蒸气云爆炸一旦发生, 后果非常严重。泄漏的液化石油气与空气充分混合, 在一定范围内积聚起来, 一经点燃, 其爆炸过程极为剧烈, 火焰前沿速度可达50~100m/s, 形成爆燃。对蒸气云覆盖范围内的建筑物以及设备产生过压破坏, 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长期以来, 军事上一直对高能炸药产生的爆炸波破坏效应很感兴趣, 积累了大量的TNT药量和目标破坏程度之间关系的实验数据。因此, 习惯性地采用T N T质量来描述爆炸事故的威力。其原理为:假定一定百分比的蒸气云参与了爆炸, 对形成冲击波有实质贡献, 并以TNT当量法来表示蒸气云爆炸的威力。根据TNT当量法, 把蒸气云爆炸的破坏作用转化为TNT爆炸的破坏作用, 可燃蒸气云爆炸的TNT当量mTNT可根据下列公式求得:

式中a是可燃蒸气云爆炸效率因子, 它的取值范围在0.02~15.9%之间, 中值为3%~4%, 一般取统计平均值4%;m是蒸气云中可燃物的质量, kg;ΔHc是可燃气体的燃烧热, kj·kg-1, 对于液化石油气, 取值为4980kj·kg-1;QTNT是TNT的爆炸当量能量, 一般取平均值4686kj·kg-1。

2 安全防控措施

(1) 液化石油气汽车槽车的设计、制造, 必须符合国家和劳动部门的有关规定, 运输液化石油气的液化气槽车的压力安全阀、紧急切断阀、防静电接地链等安全附件必须齐全、符合安全技术要求, 并应在运输途中经常检查, 保持灵敏可靠。同时, 为防止发生火灾, 液化气运输车应按规定采用防爆电气装置, 液化气储罐上应涂有醒目的“严禁烟火”红色标志, 发动机排气筒加戴性能可靠的火星熄灭器。此外, 为了能及时地扑救运输途中发生的初期火灾, 槽车还应装配两具5公斤以上干粉灭火器或3公斤以上1211灭火器。

(2) 运输途中, 临时停车位置应通风良好, 远离机关、学校、桥梁、厂矿、仓库和人员密集的场所。与重要的公共建筑、设施须保持25米以上的安全间距, 与明火或散发火花的地点应保持40米以上的安全间距。中途停车时, 司机或押运员必须留车监护, 不得使用明火或能发火的工具进行检修。夜间休息时, 不得将液化气槽车停放在公共停车场以及易燃、易爆物品库房, 普通车辆附近。夏季停车时, 应避免日光曝晒。

(3) 汽车槽车运输液化石油气必须遵守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管理、运输化学易燃、易爆物品和交通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运输前应认真检查车况, 在车前悬挂醒目的“危险品”标志牌, 不得拖带挂车, 不得携带其他易燃、易爆物品。途中通过立交桥, 涵洞、隧道等重要的公路交通设施, 应注意标高, 限速行驶, 不得停留;进入城市郊区应按当地公安机关规定的行车时间、行车路线限速行驶, 不得通过重要的公共场所和闹市。押运员必须跟随车辆, 中途不得离开。车上禁止吸烟, 不得搭乘其他人员。夏季长途运输应采取遮阳措施, 经常观察槽罐液相温度和气相压力, 当液相温度达40度时, 应进行罐外喷水或泼水降温。冬季道路冰冻时, 不宜长途运输。否则, 应在轮胎上加戴防滑铁链, 限速行驶。

(4) 液化石油气站采用液化气运输车运输液化石油气时, 须在站内设置汽车槽车装卸台。否则, 应在灌瓶间或压缩机房引出汽槽装卸嘴。汽车槽车装卸台与其他建筑物的防火间距不小于15米, 与液化石油气储罐的防火间距不小于30米。装卸台或装卸嘴附近应设置接地电阻不小于10欧的接地桩, 以供装卸作业前静电接地。为确保发生火灾后能及时地疏散槽车, 灭火救灾, 槽车装卸台或装卸嘴前应设置不小于15米*15米的回车场, 装配2具8公斤以上干粉灭火器。

(5) 汽车槽车在进行装卸作业前应停车熄火, 接好地线, 牢固连接管道接口, 排尽管内空气。进行装卸作业时, 不得发动车辆、排液放气, 不得使用能发火工具。如遇雷雨天、液压异常、附近着火, 以及其他威胁装卸安全的因素, 汽车槽车应停止装卸作业, 汽车槽车在充装液化石油气时, 应认真计量, 不得超装。装运液化石油气的汽车槽车到站后, 应先静置30分钟, 然后及时卸液, 不得把槽车当做临时储罐使用, 不得从槽车直接给钢瓶充气。槽车卸液后, 槽罐内应留有49千帕以上的余压, 以免空气进入罐内形成爆炸危险。

(6) 汽车槽车卸液后, 应停放在专用的汽车槽车库房内, 不得在其他场所随意停放, 汽车槽车车库应为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 与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30米, 与厂房、库房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12米。库内应通风良好, 照明等电气设备应符合防爆要求, 并应配2具以上8公斤干粉灭火器。库内禁止设置地下室、地沟, 禁止修理车辆, 禁止存放其他易燃、易爆物品。

摘要:本文通过对液化石油气槽车运输过程危险性的分析与研究, 对液化石油气运输过程的危险源进行辨识, 找出引起危险性的因素, 运用蒸气云爆炸 (VCE) 定量评价对液化石油气槽车进行评价分析, 确定了液化石油气槽车的火灾、爆炸危险性, 并提出安全防控措施。

关键词:液化石油气槽车,安全评价,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费德亮.液化石油气罐区爆炸危险性分析[J].石油化工安全技术.2004

[2]傅智敏.工业企业防火[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2008

[3]王宇, 李岩.铁路油罐车充装过程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

[4]马晓茜, 廖艳芬.液化天然气储运与利用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石油与天然气.2005

[5]张瑞华, 陈国华, 张晖, 等.TNO多能法在蒸气云爆炸模拟评价中的工程应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6

[6]宋元立, 于立友, 李彩霞.TNT当量法预测某石化设备爆炸后果评价[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

火灾与爆炸 篇7

随着我国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以及国家原油战略储备库项目的实施,石油及石油产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类油库、加油加气站日益增多。储罐是储存散装油或液化气最重要的设备,液化石油气储罐一旦泄漏,遇点火源会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引起爆炸冲击波、容器碎片抛出及巨大的火球热辐射,对周围的人员、建筑和设备造成很大的破坏。因此,在液化石油气储存中,如何有效地采取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及损失是极为重要的。本文从防止爆炸性气体环境的产生、消除点火源和抑制事故扩大三方面来提出有效的安全措施。

2 案例基本情况

某镇建有一座LPG储配站,主要从事LPG的储存、充装业务。该LPG储配站位于某镇某村西南侧,东侧为一条宽为15m的小公路,公路东侧为空地;站南面、西面及北面50m范围内均为空地。

该站占地面积5000m2,生产区(包括储罐区、卸料罩棚和充装间)与辅助区(包括消防水泵房、配电间和办公用房)东西分开布置,两区之间设置高度为2m的砖砌实体围墙。储罐区设置在生产区西南侧,距罐区北侧15m处为卸料泵罩棚,距罩棚北侧7m处为充装间。罐区与充装间的距离为25m。罐区及充装间距围墙均为20m。距离罐区东侧35m处为消防水泵房和配电间。消防水泵房南侧有一消防水池。站区东北角为办公室,距离充装间20m,距离罐区40m。

储罐区建筑面积320m2,由南至北依次设置1个20m3的残液罐、1个20m3及2个50m3LPG储罐,各储罐之间的距离为相邻较大储罐的直径。该罐区周围设置1m高的砖混墙,占地面积约352m2,且装设可燃气体报警器。储罐具参数见表1。

3 液化石油气储罐区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

3.1 液化石油气危险特性

液化石油气由丙烷、丁烷、丙烯、丁烯等组分混合构成,丙烷是液化石油气的主要组分。丙烷的沸点-42.1℃;闪点-104℃;临界温度96.8℃;-55.6℃时的饱和蒸汽压53.32kPa;临界压力4.25MPa;引燃温度450℃。

常压下液化石油气气体密度约为空气密度的1.5-2.0倍,点火能量约为0.2-0.3mJ。

液化石油气在常温常压下极易气化,爆炸下限为2.25%,爆炸上限为9.65%。其爆炸下限低,泄漏在空气中,能很快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会发生爆炸。

3.2 危险产生的途径

该储罐区液化石油气发生危险最为常见的途径是泄漏,泄漏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储罐质量缺陷或配件不齐全

储存液化石油气的储罐质量不好,如设备选材不当、设计存在缺陷、防腐措施不到位等都可能会降低产品的质量,或缺乏必要的安全装置(液位计、安全阀、压力表等),就会很容易造成液化气泄漏。

(2)液化石油气的运输系统故障

如果输送气相、液相的液化气烃泵、管道等设备发生故障,有可能导致LPG的泄漏。引发LPG泄漏的主要因素为机泵、阀门和法兰的密封不好,管线的腐蚀等。

(3)安全装置失效

LPG储罐必须配备质量合格的安全装置,如果液化石油气储罐的安全附件(压力表、液位计、温度计、安全阀、排污管等)失效,很容易造成储罐超装或超压,导致罐体开裂引起泄漏;可燃气体报警装置失效,不能及时发现泄漏情况,使泄漏更加严重。

(4)人为失误

储存和充装液化石油气过程中,由于错误操作、违章操作、盲目指挥和设备检修保养不善很容易出现物料的跑、冒、滴、漏事故,继而导致火灾爆炸的恶性事故。

3.3 液化石油气储罐危险造成的事故后果

(1)火灾

LPG储罐的管道、阀门损坏造成LPG泄漏,遇明火点燃则形成火灾。罐区一旦发生火灾,热量向四周传递,引燃周围的易燃物质,从而导致燃烧越来越猛烈,同时火焰本身及其产生的热辐射,可使周围的设备燃烧或变形,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等。并且若储罐区没有设置防止泄漏物流散的设施,当发生火灾事故时极有可能导致流淌火灾事故的发生。

(2)爆炸

液化石油气储罐泄漏后,在常温常压下,LPG迅速蒸发至空气中,扩散到广阔的区域,经过一段延滞时间后,在罐区范围内形成了可燃性蒸气云之后才被点燃,则会发生蒸气云爆炸。当储罐受到外来强热辐射作用,罐内压力超过对应温度下材料的承压极限时,会使储罐发生灾难性的失效,储罐内LPG急剧气化,大量的气化的LPG释放出来,随即被火焰点燃,从而导致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

爆炸事故发生后,产生的冲击波向周围扩散,可引爆周围的储罐及其它设备,从而产生更大的冲击波,并伴随有冲击碎片。此时,冲击波和冲击碎片由车间内的泄爆玻璃窗释放,造成附近的建筑物、设备破坏及人员伤亡。

3.4 火灾爆炸事故后果的影响预测

假设该储罐区一个50m3的LPG储罐发生泄漏,采用蒸气云爆炸模型和沸腾液体扩展蒸气云爆炸模型对火灾爆炸事故后故进行预测。不同的伤害模型将有不同的伤害/破坏半径,不同的伤害/破坏半径所包围的封闭面积内,人员多少,财产价值多少将影响事故严重度大小。伤害/破坏半径划分为:死亡半径、重伤半径、轻伤半径及财产损失半径。分别求得液化石油气储罐蒸汽云爆炸和沸腾液体扩展蒸气云爆炸破坏情况如表2。

由于以上的计算是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行的,故而蒸气云爆炸和沸腾液体扩展蒸气云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及辐射热伤害范围很广,即火灾爆炸后的安全距离为大于211.0m。在实际建设时,由于受场地等各种因素限制,不能使其与相邻建构筑物的间距达到该计算所得的安全距离要求,因此,在使储罐与周围建构筑物满足一定的防火间距外,还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安全措施防止火灾爆炸事故发生,才能使企业达到安全生产。

4 液化石油气储罐区安全措施

4.1 防止爆炸性气体环境产生的安全措施

4.1.1 防止爆炸性气体环境产生的安全性分析

(1)选址安全性分析

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的选址应考虑所选区域位置、环境等条件。依据GB50028-2006第8.3.6条规定:“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的站址宜选择在所在地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且应是地势平坦、不易积存液化石油气的地段。同时,应避开地震带、地基沉陷和废弃矿井等地区。”的要求。

站址位于该地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且地势平坦、空旷。因此,全年大部分时间处于城镇的下风侧,一旦液化石油气发生泄漏,不仅不会对上风向的居民区造成极大的威胁,也可以使液化石油气迅速扩散,不易因积存造成事故隐患。

(2)控制仪表安全性分析

液化石油气储罐上的控制仪表包括液位计、压力表和温度计等,主要是为方便观察罐内储存介质的储存状况。依据“GB50028-2006第8.8.15条:储罐必须设置就地指示的液位计、压力表,宜设置温度计。第8.8.18条:爆炸危险场所应设置可燃气体浓度检测器,报警器应设在值班室或仪表间等经常有值班人员的场所。”的要求。

储罐上设置液位计,并设置液位上、下限报警装置,将液位计与储罐进液管线的电动控制阀进行联动。在装卸液化石油气时,可以通过液位计随时观察罐内介质的储存状况。设置液位上、下限报警装置,可以在介质达到高液位或低液位时发出报警信号,提醒充装人员注意,采取相应措施。若充装时,操作人员疏忽未在充装达到高液位时停止充装,还设置了自动切断装置,可以在达到高高液位时发出报警信号,同时切断充装控制阀门,停止充装,避免造成超装外溢。

4.1.2 防止爆炸性气体环境产生的安全措施

可燃气体报警器是气体泄漏检测报警仪器。在生产作业环境中若发生可燃气体泄漏,当可燃气体浓度达到爆炸报警器设置的临界点时,可燃气体报警器就会发出报警信号,提醒工作人员采取安全措施,如加强通风、切断相关阀门、启动喷淋系统等,防止发生爆炸、火灾事故,从而保障安全生产。

在储罐区设置可燃气体报警器,使其在液化石油气泄漏初期发出报警信号,便于值班人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防止泄漏量增大,形成爆炸性气体环境。

4.2 消除点火源的安全措施

4.2.1 点火源的安全性分析

点火源是发生火灾、爆炸的一个重要因素。消除罐区内的点火源相当于截断了燃烧所需三要素构成的三角形,消除了燃烧所需的能量来源,防止燃烧爆炸的发生。因此,消除点火源可以使罐区达到较高的安全水平。点火源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明火

罐区内出现明火焰的原因主要是违章动火和携带火柴、打火机等火种以及吸烟。

(2)电火花和电弧

常见的电火花有:电气开关开启或关闭时发出的火花、短路火花、漏电火花、接触不良火花、继电器接点开闭时发出的火花、电动机整流子或滑环等器件上接点开闭时发出的火花、过负荷或短路时保险丝熔断产生的火花、电焊时的电弧、静电放电火花等。

通常的电火花,因其放电能量均大于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物的最小点火能量,因此,有可能点燃这些爆炸性混合物。

(3)静电火花

罐体静电主要是液化石油气在装卸储运过程中,由于流动和受搅动、冲击,易产生和积聚静电荷。如果该储罐区未做防静电措施或者有防静电措施但是效果较差,导致静电荷不能及时消除从而逐渐累积起来,当静电电位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静电放电现象,并发生火花。

人体静电主要是因为作业人员身着化纤服装,同时又穿绝缘鞋时,由于行走、运动等的摩擦,导致带上静电。

4.2.2 消除点火源的安全措施

(1)设置警示标志

在储配站入口及罐区附近设置“禁止烟火”等入站须知。在入站前进行检查,禁止携带任何火种、火源等点火设施进入站内,是消除点火源最直接、有效地防范措施。进入场区、装置区、罐区的机动车辆要求装设排气管火星熄灭装置。

(2)安装防爆电器

站内使用的电器均采用防爆型电器,按规范要求设置电气设施,严禁电器设备超负荷运行,防止电气运行时,产生火花,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3)静电导出

在储罐上设置静电接地,罐区管道的法兰处采用铜线跨接,在储罐区、充装间出入口处设置了静电接地球。在LPG储罐、管道上设静电导出,有利于消除静电火花。而管道的法兰处易产生静电积聚,采用铜线跨接可使静电荷迅速释放,消除危险。

4.3 抑制事故扩大的安全措施

(1)设置隔离墙

GB50028-2006第8.3.12条规定: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的生产区和生产区与辅助区之间应设置高度不低于2m的不燃烧实体围墙。该储配站在生产区和辅助区之间已设置不燃烧实体墙。

生产区与辅助区分开并设置隔离措施不仅可以对火灾爆炸事故所产生的辐射热、爆炸冲击波和抛射物进行隔离,防止其对辅助区内的设施、人员造成影响,还可以有效地防止LPG储罐以外的热源会对LNG储罐产生热作用。

(2)储罐围堰

GB50028-2006第8.3.18条规定:全压力式地上液化石油气罐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相邻较大罐的直径,储罐组四周应设置高度为1m的不燃烧体实体防护墙。该储配站储罐间间距为相邻较大罐的直径,罐区周围设置1m的砖混围堤。

液化石油气储罐之间设置适当的间距,可以减少某一储罐发生火灾时对相邻储罐造成的威胁,同时留有适当的间距也便于日常检修和运行管理。

储罐区周围设置围堰的作用是用来容纳储罐发生泄漏而流出的液体,阻止泄漏范围的扩大,并且也可以防止流淌火灾事故的发生。选用砖混围堰还有如下作用:①围堰材料能承受温度骤冷所产生的影响。②围堰能承受预计到的火灾和自然力的影响。③围堰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建造,可以减少发生火灾时造成的热传导。

(3)安全保护系统

GB50028-2006第8.8.12条规定:液化石油气储罐必须设置弹簧封闭全启式安全阀,其开启压力不应大于储罐设计压力。该储配站储罐上已设置安全阀。

安全阀主要用于防止物理爆炸,当设备内压力超过一定值时,安全阀自动打开,泄出一部分气体,使设备内的压力降低,当压力低至安全范围以内时,安全阀自动关闭,从而保护设备不被破坏。但当安全阀的排放面积不够,储罐内部的压力仍然继续升高。因此应选用有足够排放面积的安全阀,以保证安全阀的泄放量大于储罐所需的安全泄放量。

5 结论

分析数据表明在211.0m以外便不会对其产生较大的破坏,若如以此数据作为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建设的安全距离,则液化石油气储气设施的安全性是很高的。但是,在液化石油气储气设施的建设中,受场地等各种条件因素的限制,其储配站建设的安全距离不能达到211.0m的要求,因此,从防止产生爆炸性气体环境、消除点火源和抑制事故扩大等方面来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及事故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陈思凝,孙金华,王青松.液化石油气泄漏的危险性分析及其事故后果评价方法[J].中国工程科学,2005,7(9):61-64CHEN Si-ning,SUN Jin-hua,WANG Qing-song.Therisk analysis of liquefied petroleum gas's leakage and the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consequences[J].China Engi-neering Science,2005,7(9):61-64

[2]李晓弊,土晶禹.LPG储罐的失效原因分析[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73,3(6):44-46LI Xiao-bi,TU Jing-yu.The analysis of LPG Tank's Fail-ure cause[J].Industrial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73,3(6):44-46

[3]孟起然.液化石油气储罐泄漏事故后果类型分析[J].劳动保护,2005,(8):84-85MENG Qi-ran.The type analysis of the consequences ofLPG tank's leakage[J].Labor Protection,2005,(8):84-85

[4]GB50028-2006.城镇燃气设计规范[S]

[5]SH3097-2000.石油化工静电接地设计规范[S]

[6]邢志祥,蒋军成,葛秀坤.液化石油气储罐安全防护方式的比较与选择[J].油气储运,2004,25(5):41-43XING Zhi-xiang,JIANG Jun-cheng,GE Xiu-kun.Thecomparison and selection of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stor-age tank in safety protection[J].Oil and Gas Storage andTransportation,2004,25(5):41-43

[7]张雅萍,苏举端,于胜男,梅甫定.液化石油气(LPG)储罐安全检测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0,36(2):31-33ZHANG Ya-ping,SU Ju-duan,YU Sheng-nan,MEI Fu-ding.The safety testing research of liquefied petroleumgas storage tank[J].Industrial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Protection,20103,6(2):31-33

[8]张旭东.浅析液化石油气储罐安全设计[J].新疆化工,2010,(2):41-43ZHANG Xu-dong.The elementary analysis of liquefiedpetroleum gas storage tank[J].Xinjiang Chemical Indus-try,2010,(2):41-43

[9]杜峰.火灾环境下液化石油气储罐综合安全防护技术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0,36(7):26-27DU Feng.The research of LPG storage tank's comprehen-sive safety protection technology in the environment of fire[J].Industrial Safety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2010,36(7):26-27

一起爆炸火灾事故的调查 篇8

1 起火场所的基本情况

起火建筑位于威海市和平路西段北侧, 为两层砖混结构, 平屋面, 坐北朝南, 东西并排设有5间门市房, 各门市房主体结构相同, 以实体砖墙分隔, 起火的商店为由东向西第二个门市———环翠区宝银百货商店。该商店南北长8.3m、东西宽4.2m, 层高2.5m, 总建筑面积70m2。一层南边、靠东墙安装一双扇双向弹簧玻璃门, 不锈钢包框, 大门外墙装有铁栅栏门, 一层未设窗户, 贴北墙中部设有一自东而西向上的单跑敞开式楼梯通向二层, 二层南北墙上均设有外窗, 且设有坚固的钢制防盗网。墙面、顶板为白灰抹面刷涂料, 没有其他装修, 地面铺设预制水磨石板。

起火商店主要经营烟、酒、食品、饮料等日用百货, 春节期间兼营烟花爆竹。一层为营业场所, 靠东、西、北三面设有货架, 中间地面设有货柜, 南门西侧为收银台, 商店内货物摆放非常拥挤, 内部通道非常狭窄, 人勉强能在货物中间穿行。经了解, 烟花爆竹主要存放在收银台附近。二层作仓库和居室用。

2 调查了解的基本情况

(1) 经营业主的情况。两死者为经营业主, 是一对中年夫妻, 3年前开始在此处从事经营活动。原来只是白天经营, 晚上则锁好门窗回家休息。近两年因春节期间有盗贼破窗入室偷盗, 为防止再次被盗, 夫妻二人加固了防盗网, 并住在商店里。

(2) 当事人的情况。死者有一个女儿, 20岁, 当时国外上学, 春节后刚返校, 火灾后返回。据她讲, 2月24日晚上, 她与其母亲有微信联系。

(3) 商店内电气线路及用电情况。据死者女儿反映, 商店内电源从一层东北角顶板底穿墙由电缆引入, 在西墙北部设有一配电箱, 再由配电箱向各处供电, 主要用电在收银台处, 电缆由配电箱处沿西墙引至收银台处的两个多孔插座, 由此处向计算机、电冰柜、电热器、验钞机、手机充电器、洗脚盆、电子秤及视频监控系统等供电。为防盗店主于二月初在店内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 视频监控系统安装人员证实, 商店共安装了两个视频监控探头, 电源来自于收银台处的多孔插座, 由于原有的电源线长度不足, 均将原有线路断开加接了电源线插在多孔插座上, 其中一个接头就位于多孔插座附近。

(4) 死者的社会关系情况。调查走访死者的亲戚朋友及周围邻居, 都反映死者为人比较和善, 社会关系简单, 没有与他人结过怨。

(5) 对参与救火的相关人员的调查情况。据最先到场的派出所民警和消防队员反映, 到达火场时, 火势已处于猛烈燃烧阶段, 一层的玻璃门已破碎, 铁栅栏门处于锁闭状态, 没有破坏痕迹, 前后窗的防盗网也完整, 没有撬动痕迹。

3 现场勘查情况

(1) 整个火灾现场呈现出一层重、二层轻的痕迹, 一层整体全部过火, 火灾通过一层北部的敞开楼梯向二层蔓延, 二层过火面积约10m2, 总共过火面积约45m2。一层整体烧损程度呈南重北轻、东重西轻的特征, 初步勘查发现, 收银台处燃烧相对较重, 根据其周围物品燃烧程度和西侧货架过火痕迹, 呈现出由此处向其他部位蔓延的痕迹, 图1为自北向南拍摄, 左下部为收银台位置, 燃烧痕迹呈明显的斜坡形。对收银台处进行细项勘查发现, 此处的电冰柜、计算机等用电设备是被烧坏的, 而非内部故障引发火灾向外蔓延。发现两个插座残骸, 其塑料外壳已全部烧毁, 只有插头的插片和插座的插套残骸, 此处发现了多条不完整的电源线, 大多数电源线上有电熔珠, 共清理发掘出39个电熔珠, 收银台处地面上铺了一小块地毯, 靠近收银台处有炭化痕迹。在收银台西北角的预制水磨石地面上发现了一个长22cm、宽17m、深度为2cm的椭圆形炸坑, 炸坑周围物品仅有火烧造成的破坏痕迹, 没有受到爆炸冲击造成的向外倾倒或撕裂破坏痕迹, 也未发现烟花爆竹或其他爆炸品的残骸。初步勘查还发现, 一层东墙木质货架中部呈现比较明显的“V”形燃烧痕迹 (见图2) 、东南角 (铁栅栏门内侧) 处呈明显的斜坡形燃烧痕迹 (见图3) , 这两处有明显的低位燃烧痕迹, 燃烧程度较周围重, 呈现出由此处向周围蔓延的痕迹, 疑似起火点。对这两个部位进行细项勘查发现, 这两处的物品燃烧程度比收银台处要轻, 这两处没有发现电气线路残骸, 周围没有电气线路经过, 也没有发现其他热源和异常痕迹, 只有商品的燃烧残留物。一层的电气线路比较简单, 除收银台外, 其他部位电气线路未发现熔珠等异常痕迹。

4 火灾事故认定情况

(1) 起火部位的认定。一层收银台处的燃烧程度相对较重, 呈现由此向其他部位蔓延的痕迹, 另两处疑似起火点处, 虽然呈斜坡形或“V”字形, 但燃烧程度相对收银台处要轻, 起火时间相对要晚。因此, 确定起火部位位于收银台处, 起火原因不能排除人为放火、投放炸药 (从门缝可以将火种、炸药抛投到收银台处) 和电气线路故障引发火灾。

(2) 痕迹物证的鉴定情况。为准确地对事故原因做出认定, 对当事人做出有理、有据、科学合理的解释, 将提取的电熔珠、有炸坑的预制水磨石板、死者的心血样送有关鉴定机构进行检测鉴定。

经公安部消防局天津火灾物证鉴定中心对电熔珠进行金相分析, 在提取的熔珠中发现有一次短路熔痕。经山东省公安厅刑事侦察技术部门检测, 有炸坑的预制水磨石板附着物中未检测出炸药成分, 只检测出火药成分。男性死者心血的碳氧血红蛋白含量为53.8%, 女性死者心血的碳氧血红蛋白含量为82.4%。

(3) 火灾事故认定情况。综合分析走访调查的情况、现场勘查和技术检测、鉴定结论, 排除了人为原因发生火灾。火灾事故认定:起火部位位于收银台处, 起火原因为电气线路发生短路故障产生高温, 引燃周围可燃物发生火灾。高温引燃了存放在收银台附近的烟花爆竹, 发生爆炸, 将火种抛向其他部位, 导致火势加速蔓延, 从而产生了另外两处低位燃烧痕迹。存放于地面的礼花弹类烟花被点燃后, 由于其上部放有其他商品而无法向上喷射, 导致力量集聚到一定程度后, 产生向下冲击力作用于地面, 在预制水磨石板上冲击出坑洞, 死者是因为短时间内吸入了大量的一氧化碳而导致中毒死亡的。

5 体会和建议

(1) 进行火灾事故调查, 首先要进行调查走访, 在掌握基本信息的基础上, 再进行细致的现场勘查, 对各部位的燃烧痕迹要进行分析比对, 分析燃烧时间长短, 确定燃烧先后顺序, 进而确定起火部位。对不属于燃烧或高温造成的破坏痕迹也要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 研究痕迹的形成与火灾的关系, 确定其中的关联关系, 能够进行技术检测鉴定的痕迹物证必须提取送检, 在综合分析调查走访情况、现场勘查和技术检测、鉴定结论的基础上做出火灾事故认定。另外, 如果在起火点附近存在爆炸物且在火灾初期阶段发生爆炸就能够将起火物抛向其他部位, 从而加速火灾的蔓延, 同时也能够形成类似多个起火点的痕迹。

(2) 邻街的两层 (有的是三层) 门市房, 通常情况下是沿街联排布置, 每户只在内部靠里边设一部敞开式疏散楼梯, 经常有业主将一层作为商业经营场所、二层作为居住场所来使用, 由于经营业主对消防安全重视不够, 也经常发生火灾, 如果火灾发生在夜间, 往往造成人员伤亡。近几年, 山东省东营、临沂等地都发生过类似的亡人火灾, 虽然消防技术规范并没有禁止这种经营方式, 建议在今后要禁止采用类似经营方式, 或者每层采取可靠的防火分隔, 这样一旦一层发生火灾可将起火范围控制在一层, 防止其向上蔓延, 避免对人员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同时, 二层以上必须有可开启的外窗 (防盗网) 等疏散、救援通道, 以备被困人员疏散, 特别是经营烟花爆竹的商店要从严要求, 以确保人员生命安全不受威胁。

参考文献

[1]公安部消防局编.中国消防手册第八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金河龙.火灾痕迹物证与原因认定[M].吉林:吉林科学出版社, 2005.

[3]刘德利, 黄志强, 谢荔珍.一起爆炸物自燃爆炸事故的调查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3, 32 (1) :107-109.

气溶胶仓库火灾爆炸事故 篇9

仓库概况

斯蒂勒仓库内主要储存的物品为气溶胶, 大约有4 000个托盘, 气溶胶的组成为60%的液化气和40%的乙醇。此外, 该仓库还存有相同数量的有塑料瓶装的液体染发剂和洗发精。

这些产品储存在6层高的货架上, 托盘的装卸由一个7.5 t的电动叉车完成。该仓库的气溶胶储存区域未按ATEX工作场所指令 (ATEX Workplace Directive, 该指令为保障潜在爆炸性环境中作业员工的安全与健康提出了最低要求) 进行正常的分区, 而叉车是否可用于潜在的易燃场所也未经评估, 此外, 仓库内无自动喷淋系统。

事发经过及原因

据目击者称, 仓库内的火首先是从地面上装满气溶胶的托盘上着起来的。然而, 该托盘附近并没有任何灯火或其他可以成为潜在点火源的其他固定设备。就在着火被发现之前, 电动叉车刚刚在燃烧的托盘对面的走道上从货架上卸下一个托盘。叉车作业过程包括: (1) 驶入货架间的狭窄通道; (2) 将叉车的前部转向货架; (3) 插起位于货架高层的货品后将叉车倒出。在进行此作业过程中, 叉车驾驶员在把托盘从高层的储存槽中安全提出的同时还需要控制住叉车的车体位置, 因此在该过程中叉车的后部很有可能会靠近储物托盘。

该仓库中使用的这辆叉车不适用于有易燃气体云的场所。这主要是由于电刷及其他强电流电触点通常会产生极易燃的火花。这些会产生火花的部件未完全封闭, 这就意味着叉车周围的易燃气体会接触到产生火花的部件, 被引燃的气体会从叉车中扑出, 蔓延到其余的气体云中。火灾调查人员在分析取证了除叉车外的所有可能导致事故的细节后, 并没发现着火的原因。然而, 最终所有证据都指向了叉车, 因此调查人员认为这次着火爆炸事故很可能是因泄漏的易燃乙醇蒸气被叉车中未被保护的部件引燃后造成的。

当天正午, 仓库正在全面运作使用, 这时出现了着火事故。叉车司机第一次发现火情时, 火焰高度仅为300 mm, 向位于地面的气溶胶托盘底部蔓延。现场人员用小型的泡沫灭火器进行灭火后, 明火被熄灭, 但几秒之后又重燃。

发现有火情后, 救援人员数分钟内达到现场, 但此时仓库已经被点燃, 火势迅速蔓延到了地面上。在场人员试图用手持灭火器进行灭火。火警警报也迅速响起, 正在仓库中作业的大约10名员工在40 s内均迅速从现场撤离。根据闭路电视的记录显示, 在报警响起之后的80 s左右, 发生了第一次爆炸, 致使火势继续蔓延, 整个库房被浓烟笼罩。之后又发生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爆炸, 爆炸的冲击波将库房的部分房顶炸毁, 附近建筑物上的摄像机也发生摇晃。

救援人员用水冷却周围建筑物, 防止火势扩大。但并没有在着火的仓库上喷水, 因为当时水已经不可能再把火扑灭了。这样的策略也避免了事故中泄漏出的清洁产品随水流到当地的河流中, 进而污染水源。

乙醇仓库中易燃气体云产生的方式有多种:

(1) 地上的松散气溶胶罐被碾压后会释放出易燃气体云, 并使易燃蒸气迅速在叉车下部分散开。本起事故中并无松散的气溶胶罐, 并且火是从货架上的托盘而非叉车上烧起。

(2) 叉车会与储物托盘相撞, 将气溶胶罐撞碎后释放出易燃气体和液体。如果易燃蒸气云迅速被叉车点燃, 爆炸的蒸气将返回到蒸气源, 使溢出的液体或浸满液体的硬纸板发生着火。这会导致火势持续蔓延。由于气溶胶罐易碎且叉车较重, 很可能会在叉车司机不知情的情况下将罐压碎, 造成大量泄漏。尽管目击者并未看到有破碎的气溶胶罐, 但鉴于事故发生时的现场情况, 很有可能忽视了这个问题。

(3) 由于气溶胶罐在生产时会出现瑕疵或受到腐蚀, 也可能会导致乙醇泄漏。由于气溶胶的生产日期与事发时间间隔较长, 因此不大可能会再发生大量泄漏。

(4) 在处理过程中, 气溶胶罐可能会因碰撞或存放不当而发生损坏, 导致内部的气体或液体泄漏。而托盘一般都由紧密包绕在托盘上的热收缩薄膜覆盖, 从气溶胶罐中泄漏出来的重气体不会迅速地从负载物下面排放出去。托盘中泄漏出的易燃液体开始迅速汽化, 直到被塑料膜封闭的空气被蒸气饱和后, 液体的汽化会停止, 当饱和空气从包装的托盘中泄漏且被新鲜空气置换后, 液体的汽化会继续进行。泄漏液体的缓慢汽化会在较长的时期内 (几天) 使包装的托盘中一直保持着易燃的蒸气浓度。在这种情况下, 托盘只要稍与叉车接触, 就会使塑料膜被刺穿, 造成内部的蒸气云泄漏。同样, 蒸气云也会被叉车引燃, 且爆炸后会引起剩余的泄漏液体回燃。

目击者看到的塑料及硬纸板的点燃情况表明, 托盘内可能有液体泄漏。但从目击者或对火灾现场获得的信息无法区分到底是上述哪种情况导致了火灾。

应吸取的重要工艺安全教训

根据此次事故中的火灾情况和应对措施, 我们可以吸取到如下教训:

第一, 未加任何保护措施的叉车存在着引燃气溶胶仓库的巨大风险。在很多情况下, 小的蒸气云也会被无任何保护的叉车引燃。

第二, 气溶胶仓库内的火焰蔓延速度极快。即使在大库房中, 逃生的时间也仅为100 s左右。因此, 应急计划至关重要。撤离火场的目标时间应该在100 s以内。

第三, 夹层 (会迅速受到烟尘影响) 及只能通过仓库进行逃生的独立房间要格外引起注意。对于人员在高处作业时不能迅速下撤的部位 (如剪叉式升降机) 要进行专门的风险评价。例如, 若有人员在高处作业, 他们听到报警后无法迅速撤离, 因此就应该暂停在此区域使用无保护叉车 (因其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 。

气溶胶仓库发生大型爆炸的可能性

从此次火灾可以清楚地看出, 易燃蒸气从大量的气溶胶托盘中泄漏及燃烧并不是一个稳态过程。气溶胶罐未点燃时也会发生泄漏, 使易燃的蒸气和分散的液体在仓库的上方积聚, 着火后会引发爆炸和富燃料物质的持续燃烧, 燃烧后可能会产生巨大火球, 原则上几秒内就会将仓库内的大部分物资吞没并燃尽。分散液燃烧后会将火势分散到较低的更广阔区域, 这将大幅提高烟生成的速度。

此类爆炸的危害性取决于环境状况。如果仓库很大且大量的气溶胶单独存放, 则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 (几十分钟) 就可能有大量的气体积聚。如果积聚的气体云发生爆炸, 其产生的超压会对救火人员及在燃着的仓库附近其他人员造成巨大威胁。特别是当远离气溶胶的其他物体着火后, 导致上层的温度稳定在150℃~300℃时, 其风险最大。

这种类型的爆炸可产生重大事故危害, 但只是具有发生的可能性, 实际上却不大会发生。而更常见的情况是导致出现快速蔓延的大火。上层温度>300℃会使气溶胶罐迅速损坏, 但由于剩余的空气不足, 不会发生预混爆炸。

如果仓库各部分分散存放有大量的气溶胶, 爆炸发生的速度会更快, 但爆炸的规模和强度都要小一些。本次事故即为此种情况, 这种爆炸在加速火势的蔓延同时也限制了逃生的时间。

蒸气积聚和爆炸的范围及后果是多变的, 因此很难预测。有些情况下不会发生巨大爆炸, 但有时即使是规模类似、储存物品相似的仓库也有可能发生非常严重的爆炸。

石化企业火灾爆炸事故统计分析 篇10

关键词:火灾爆炸,事故,统计分析

1 前言

火灾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爆炸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 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 同时产生具有声响的现象叫做爆炸。爆炸也可视为气体或蒸汽在瞬间剧烈膨胀的现象。

石化企业苛刻的高温、高压操作条件和生产、使用大量危险化学品的实际情况, 使火灾、爆炸事故成为各类事故之首, 并不断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为此, 我们收集整理了186起火灾爆炸事故案例, 并对事故进行认真系统的分析, 希望能够找到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 以及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来杜绝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2 火灾爆炸事故统计分析

2.1 火灾、爆炸事故数量对比分析

我们经常把火灾、爆炸视为同一类事故, 但从定义上可以看出, 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图1是我们收集到的186起火灾爆炸事故中火灾与爆炸事故的数量对比图, 其中火灾事故占事故总数的57.5%, 而爆炸事故占事故总数的42.5%, 火灾事故数量略高于爆炸事故数量。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 火灾事故数量略高于爆炸事故数量。

通过对186起火灾爆炸事故分析, 我们会发现, 由于操作条件和操作介质的不同, 爆炸事故往往会扩大为火灾事故, 而火灾事故却并不一定有爆炸事故相伴随。这其中的原因是, 爆炸瞬间发生, 在我们还未来得及采取应急措施时火灾事故已经随之发生了, 而火灾发展大体上要经历五个阶段, 即初起阶段、发展阶段、猛烈阶段、下降阶段和熄灭阶段。当火灾处于初起阶段时, 如果我们及时、果断的采取科学有效的应急措施, 就会将火灾控制、消灭在初起状态, 火灾也就不会扩大和蔓延, 更不会衍生为爆炸事故, 就象多米诺骨牌游戏, 当我们抽出其中的某一张骨牌, 其后的骨牌自然不会再倾倒。这充分说明了控制、扑救初起火灾的重大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爆炸事故听之任之, 因为对爆炸事故的迅速反应, 可以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 最大限度的减小事故造成的损失。

2.2 火灾爆炸事故发生时间对比分析

图2为事故发生所处时间对比图。

在生产中, 很多人认为0-8时这个班次是事故最易发阶段, 甚至有人认为凌晨3-5时为事故易发或高发时间段, 因为在这个时间段, 操作人员的精神状态最差。另外, 也有人认为, 在交接班前后一小时是事故高发阶段。但通过图2和我们对所收集到的事故发生时间的详细统计分析, 我们会发现, 事实并非如此。在有时间记录的火灾爆炸事故中, 8-16时 (47起) 和16-0时 (40起) 这两个时间段发生的事故数量却远远超过了0-8时 (14起) 这个时间段, 而且事故发生的时间也并非集中在交接班前后一小时。

通过统计分析, 我们发现事故的发生不是固定集中在哪个时间段, 而是与现场有无人员作业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只要现场有人员作业, 事故的风险就会加大, 发生事故的概率也会不断提高。由此证明了作业和操作要受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做到了作业和操作受控, 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非常遗憾的是, 在我们收集到的186起火灾爆炸事故中, 有85起事故的发生时间未明确, 这给我们进行科学分析事故带来了一定困难。

2.3 火灾爆炸事故发生部位分析

从图3我们可以看出, 火灾爆炸事故多发生在容器、加热炉、泵房、换热器和压缩机等部位, 其中容器类事故与压缩机类事故的比值为33:5, 这要求我们在日常生产管理中, 要有一般, 还要有重点, 对于事故易发设备必须加强维护和检查, 只要这样才能将此类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发生在其它部位的104起火灾爆炸事故要求我们, 对任何一台设备和任何一个部位都不能放松警惕。

2.4 火灾爆炸事故可燃物来源分析

图4为火灾爆炸事故的可燃物来源分析图。

从对火灾爆炸事故点火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控制火灾爆炸事故点火源相对要困难一些,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多的从可燃物这一方面入手, 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从图4我们可以看出, 做为燃烧必要条件之一的可燃物来源广泛, 要消除火灾爆炸事故, 就必须从源头抓起。

火灾爆炸事故的可燃物来源主要是油气挥发、设备泄漏、窜油等情况造成的, 因此必须加强对可燃油品的管理, 一方面保证生产区和储运区设计符合防火规范, 另一方面严格控制现场火源, 同时必须保证油品生产与储运场所与明火场所的安全距离。

图4中高温油品泄漏自燃发生火灾有14起, 且事故发生原因基本相同, 此类火灾不易扑救, 造成的损失巨大。因此, 必须加强高温油品工艺过程管理及设备维护, 一是防止超温、超压造成油品泄漏自燃起火, 二是在对高温介质设备维修时必须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现场加强领导监督, 保证作业处于受控状态, 从而杜绝同类事故发生。

图4中过氧化物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虽然只有2起, 但近年来由于过氧化物、混合C4及异丁烯等活性极强介质造成的火灾爆炸事故, 必须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这一类事故值得我们从科学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分析, 以便采取合理的安全防控措施。

另外, 有107项其它可燃物来源, 一部分为记录不详造成的, 另一部分则是因为可燃物来源分布较广, 这要求必须加强全面控制可燃物的存在和产生。

2.5 火灾爆炸事故人的因素 (不安全行为) 分析

2.5.1 火灾爆炸事故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

图5为火灾爆炸事故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图

不安全行为是指造成人身伤亡事故的人为错误。包括引起事故发生的不安全动作;也包括应该按照安全规程去做, 而没有去做的行为。不安全行为反映了事故发生的人的方面原因。

违章指挥:指安排或指挥作业人员违反国家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企业安全管理制度或操作规程进行作业的行为。

从图5可以看出, 火灾爆炸事故中, 由违章操作造成的事故为128起, 占事故总数的68.82%, 而因违章指挥造成的事故占40起, 约为总数的21.51%。很多人认为违章作业是造成事故的根本原因, 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 如果从深层次分析, 我们会发现在发生事故的原因中, 违章指挥危害最大, 造成的影响和损害的程度也较为严重, 因为违章指挥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不可抗拒性。

2.5.2 火灾爆炸事故责任人分析

图6为火灾爆炸事故责任人分析图

班组长具有一定的生产和人员指挥权, 在人员归属中, 理论上应划归管理人员范畴, 但为了便于事故分析, 我们将其单独列出。

从图6可以看出, 造成火灾爆炸事故的直接责任人仍多为岗位操作人员和外来作业人员, 因此必须加强这两类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和考核, 对不具备条件的人员严禁进入装置现场, 对未经考试合格的人员严禁独立顶岗作业, 特别是特种作业人员。

做为装置生产的最基层指挥者, 班组长造成的火灾爆炸事故为9起, 这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班组长的培训工作, 一方面要提高其班组组织管理能力, 另一方面要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正常生产及事故应急状态下的指挥能力。

从图6我们还可以看出, 管理人员造成的事故为17起, 几乎为班组长的一倍, 可见管理人员是我们安全教育工作的一块死角, 因为管理人员掌握着生产指挥权, 当其使用权利进行违章指挥时, 将会给生产安全带来难以估测的后果, 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已经刻不容缓。

3 结论

通过对大量的火灾爆炸事故案例深入细致的归纳分析, 我们能够很容易的找出导致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 按照事故原因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在生产过程中实行科学管理, 做到作业和操作受控, 就可以从根本上杜绝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大庆炼化公司.警示今天事故案例汇编.2005.6

[2]大庆炼化公司.事故管理台帐.

[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安字[]号事故通报文件.

上一篇:种植基地下一篇:房屋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