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会爆炸

2024-05-26

快乐会爆炸(精选5篇)

快乐会爆炸 篇1

摘要:开展粉尘爆炸这个专题探究活动, 使学生掌握粉尘及其爆炸的相关知识, 学习掌握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培养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有着现实和长远的教育意义。

【活动背景】

自2010年以来, 中国各地粉尘爆炸频频发生。此次昆山爆炸之前的2012年8月, 温州郭溪曾发生一起抛光爆炸事件;2011年4月初, 浙江一家摩托车厂的零件抛光车间发生了粉尘爆炸;4月底, 该省另外一家木材厂也发生粉尘爆炸;2010年河北秦皇岛市的一个淀粉车间的粉尘爆炸, 最终造成了19人死亡。粉尘爆炸带来重大火灾, 造成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重大损失。粉尘爆炸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不仅理论上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法, 现实生产中即便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没有完全解决"有针对性的防范"问题。今天的高中生绝大多数对粉尘及其爆炸了解甚少或根本不懂。在粉尘爆炸热点新闻面前, 开展这个专题探究活动, 使学生掌握粉尘及其爆炸的相关知识, 学习掌握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培养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有着现实和长远的教育意义。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粉尘的概念;了解什么是粉尘爆炸以及它的威力;知道粉尘爆炸的产生条件。

能力目标:学会应用模拟实验还原客观事实;掌握研究科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公民责任意识, 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提高科学素养。

【活动重难点】

重点:1.粉尘为什么会爆炸?2.粉尘爆炸模拟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难点:学生对产生粉尘爆炸环境条件的认识和接受度。

【活动过程】

一、课题提出

事件回顾:

2014年8月2日在我国江苏省昆山市发生了一起特大爆炸事故, 同学们知道吗?请有关注过该事件的同学说一说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 (学生发言……)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新闻报道 (看视频1min左右) 。

看完视频引导学生讨论看完后的感想。 (学生表述……)

提出问题:

从视频中我们了解到该公司是已通过了国际和国内多重认证的大型汽车零配件加工企业。经过专家实地取证调查发现事故的发生原因是可燃性粉尘遇明火爆炸, 那么同学们可能就会想粉尘爆炸是怎么发生的?

出示课题--粉尘为什么会爆炸?

【设计意图:高中的学生对时事的了解很广泛, 对于发生的事故分析已有相对成熟的见解, 以新闻报道的引题方式, 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

二、分析问题

看到这我想向同学们提出一些问题:什么是粉尘?什么是爆炸? (学生讨论……)

板书: (一、什么是可燃性粉尘)

安全专家调查研究表明:在生产、生活中会发生爆炸的七类可燃性粉尘分别是“煤炭、林产品、合成材料、农副产品、粮食、饲料、金属。” (投影)

我们看到前四类粉尘大家很容易接受, 但是后三类大家就比较陌生。而且刚才看到的新闻报道说的就是金属粉尘的爆炸。

板书: (二、什么是爆炸?)

学生回答:“爆炸是在极短时间内, 释放出大量能量, 产生高温, 并放出大量气体。”

为了了解爆炸, 证实这一事实, 还原事故现场。我们不妨在实验室来模拟一个当天爆炸发生的场景, 这是科学问题研究常采用的方法。

板书: (三、设计探究粉尘爆炸实验)

模拟实验

1. 实验设计:同学们讨论模拟实验应该怎样做?要用到哪些物品来模拟、呈现现场?

(学生讨论提出要有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要有一定的粉尘、明火, 引导学生先提出金属粉, 进一步告诉学生为了安全改用面粉。)

2. 教师进行模拟实验演示:因为实验室环境有限, 为了安全起见我们今天采用相对安全的面粉来进行实验。我们用透明的油瓶来充当可视的工厂, 用酒精灯提供明火。为了让粉尘与明火充分接触, 用打气筒将面粉扬起。 (实验过程中先用一勺子铁粉和面粉, 再用少量面粉吹入发现没有爆炸, 引导学生提出要加大面粉量进行实验。)

(通过实验, 看到了小型的爆炸过程。)

【设计意图:高中的学生已充分认识到实验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要想分析一事件的发生, 若能设计并完成实验, 符合学生的认知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素养。】

通过实验同学们能不能来分析一下粉尘爆炸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

板书: (四、产生粉尘爆炸的条件是什么?)

教师归纳:1.可燃性粉尘;2.爆炸限度;3.明火;4.粉尘与空气充分接触。 (投影)

看完了实验我们请同学一起来分析下金属粉尘爆炸为什么会造成75人死亡, 185人受伤。一般的工厂爆炸也没有死这么多人!请同学们猜想原因。

板书: (五、爆炸产生如此威力的原因分析?)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可能原因:

1.固体燃料的能量密度比一般燃料高, 爆炸后所释放的能量也强。

2.金属的燃点高可达3000℃以上, 爆炸后产生极强的辐射及相当大的冲击波。

3.粉尘爆炸的过程极为短促, 短时间内消耗掉所有的氧气, 所以很多遇难者是当场缺氧窒息。

可能……

引导学生根据讨论提出后续研究课题1:调查研究粉尘爆炸与一般爆炸在破坏力上的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粉尘爆炸的危害之大, 增强学生自我安全的防护的意识, 认清当今的安全难题。】

三、解决问题

了解完爆炸的条件, 同学们一定会想现在如何才能避免事件的发生。 (讨论)

板书: (六、防止和避免尘爆有哪些方法?)

引导学生提出破坏爆炸发生的条件, 最后教师总结学生讨论可行性结果。

1. 除尘;2.禁火;3.……

引导学生明确事故发生中的两类问题即:人的问题 (许多工人没有安全意识, 携带火种进行厂区工作。) 和管理的问题 (一些生产管理者存在侥幸心理, 明知安全隐患存在没有及时处理。)

引导后续研究课题2:如果你是管理人员, 请你提出一套可行性的防爆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 让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来武装自己, 同时提出德育目标, 培养公民道德意识及安全意识。】

四、知识拓展、创新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来看一段电影《救火英雄》。消防员为了救人而陷入了绝境, 消防员具有过硬的科学救生手段并且是如何利用粉尘爆炸进行救人的 (当然我们不提倡) 。

看完视频, 同学们关于视频有何感想? (讨论……)

视频中点燃了香烟却没有马上点燃现场, 这又是为什么? (提升……)

说明我们对粉尘爆炸的认识还只是一部分, 还要进一步调查分析。

【设计意图:科技的利弊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 只有科学地应用好知识才能造福人类。由此,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 要在学习中成长, 在成长中学习。】

冰箱会爆炸? 篇2

这是为什么呢?搞科学的张老师告诉我那是危言耸听,如果操作得当的话,冰箱是不会爆炸的。可我还是有点儿半信半疑,他又告诉我,如果冰箱爆炸了,那么凶手可能是……

盛装温热液体的玻璃杯

由于热胀冷缩的原理,如果把装着温热液体的玻璃杯放入冰箱,杯子的外壁会遇冷收缩,但内壁处于膨胀状态不能与外壁同步收縮,在内外壁的挤压之下就会发生爆炸。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把热饮料、热牛奶等放入冰箱,可别让冰箱成为定时炸弹啊!

忠告 切不要把盛装温热液体的玻璃杯放进冰箱。

罐装可乐

可乐也能引起冰箱爆炸吗?快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吧!

从冰箱的冷冻室里拿出的罐装可乐很有可能在打开的瞬间发生爆炸。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水在温度降低时体积增大,结冰的过程也会发生体积的膨胀。冷冻室里的温度大约是-18℃,放在里面的可乐就会结冰,结冰之后的体积比以前大了很多,这就容易把罐体撑变形,或者撑爆。

二是液体在结冰(或者部分结冰)时,气体溶解度(在没有指明溶剂的情况下,通常所说的溶解度就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会发生变化,可乐中溶解的二氧化碳会释放出来,增加罐体内的压力。再加上可乐液体本身体积增加的影响,罐体内会产生很大的压力。这时候打开易拉罐,很容易发生危险。

忠告 切不要把罐装的饮料放在冰箱的冷冻室里。

易燃液体

易燃液体也不能放进冰箱,因为它们挥发(指液体成分在没有达到沸点的情况下成为气体分子逸出液面)后会产生电火花,非常可能引起爆炸。如酒精、白酒、汽油等。

忠告 切不要为了阻止爸爸喝酒而把白酒放进冰箱。

制冷剂

冰箱爆炸也可能是制冷剂惹的祸。制冷剂很容易在强打击、遇明火、高温的情况下发生爆炸,它的威力相当于半个手雷呢!天啊,太可怕了!

忠告 切不可私自拆卸冰箱。

如此看来,冰箱是不会无缘无故爆炸的,这么说是我杞人忧天了。不过,我提到的这几点忠告,还是一定要记住的!我们要好好学习科普知识,留心生活中的科学常识,如果有什么新发现,可以写信告诉我,然后分享给大家啊!

会爆炸的塑料桶 篇3

经他们叙说,我了解了事情的大概: 原来听说明天学校要停水,几位同学用班上闲置的一个空纯净水桶到水房水龙头上去接水,由于水池底与水龙头之间距离太小不方便放桶,于是他们拿来一条洗衣机上用的塑料折叠接水管,将未取下盖的纯净水桶放在地上,一端通过盖中间口塞进纯净水桶里,一端紧紧地套在水龙头上,然后打开了水龙头,水开始通过塑料管向桶内哗哗的流淌,他们在一旁开始嬉戏。过了一会儿突然“嘭”的一声巨响,由于毫无防备,他们吓了一大跳,他们面面相觑不明原因,关了水龙头赶忙来找我,于是,就有了开头的情景。

听完他们的叙述,我为他们刚才的鲁莽行为感到担心。我本想批评他们刚才的错误,但转念一想,这可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教育课。于是,领他们来到刚才的现场。地上丢着纯净水桶,炸裂开口的桶盖还吊在折叠管上,我让他们把刚才接水的方式进行了复原,让他们回顾刚才接水时的详细情境,是否把折叠塑料水管塞进桶盖时密封比较紧,且塑料水管另一端套紧了水龙头,他们点头称是,其中一位女生怯怯地问“老师,为什么塑料桶也会爆炸呢?”我没有急于回答她。

反问他们“我这样打开水龙头向桶内注水,桶内水量如何变?”

“多了”。

“那么桶内这时只有水么?”

“喔,我明白了! ”其中一个反应快的男生大声说道。

我让他给其他人解释一下原因,他兴奋地讲解道: “桶内还有空气,当我们向桶内注水时,水的量增多,占据空间也增大,而我们把水管和塑料桶盖处封的比较严,而相对桶内的空气透过空隙出去的量很少,随着水量的进一步增多,空气体积被持续不断地压缩,压强逐渐增大,到一定程度就……”

没等他讲完,其他同学就若有所悟的说: “最薄弱处被空气胀爆了。”

我问他们: “你们从刚才的事中能学到些什么?”

他们认真地说道: “这个相关的知识点我们在内能的改变中已经学过了,只是我们疏忽了把学到的物理知识用到实际活动中,不应该学而不用。”

我给他们强调: “以后应学会科学的做事,马虎不得,否则会遇到危险的! ”他们连连低头称是。

我思路一转问他们,“你们刚才除了听到爆炸声外,还有没有看到什么别的现象?”

他们沉默了一下,其中一位女生说“我看到爆炸过后在桶内及出口附近有大量的烟雾。”其中几个也点头说有。

我问: “这是哪来的烟雾?”

他们想了一下,其中有人就说: “老师,这不是烟雾,是水雾。”

其他几个也反应了过来,分析原因是原来膨胀的气体急速冲出时对塑料桶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从水桶中急速出来的气流中的水蒸气出现液化现象而形成水雾。

“那么刚才你们对听到的巨大爆炸声,会解释了吧! ”我问道。

“会了,谢谢老师。”

第二天,几位同学把跟前一天遇到的物理事例相关的课本探究实验进行对比整理了出来,交到我手里。详细实验过程我不再赘述,大概有这些:

看着他们从被动的困境中走出来,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加以联系巩固,我的心上多少有些安慰。

通过这个偶发事例,我想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举手投足间有多少物理现象和事例我们的学生看到或动手操作过程中遇到了,可学生不能很好地把学过的知识与之联系,不能有意识的作为科学探究进行钻研提高,还是习惯认为知识的学习来自课堂,来自课本,学习与应用没有共存性,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操作随意性比较大。所以,我们老师在平常物理教育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培养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在实际操作应用中的迁移能力,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形成学生固有的习惯,这样学有所用,用而促学的良性循环就指日可待了。

摘要:老师在平常物理教育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培养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在实际操作应用中的迁移能力,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形成学生固有的习惯,这样学有所用,用而促学的良性循环就指日可待了。

粉尘为何会酿成爆炸事故 篇4

据了解,此次引发粉尘爆燃的粉末成分,主要是玉米粉。实际上,金属、煤炭、农副产品、饲料、粮食、林产品的粉尘,甚至水泥和石英粉尘等,都可以爆炸,只是,爆炸需要三个条件,一是粉尘以适当的浓度在空气中悬浮,形成粉尘云;二是有充足的空气和氧化剂;三是有火源或者强烈振动与摩擦。

另外,粉尘爆炸的难易也与各种条件有关。例如,燃烧热越大的物质越容易爆炸,如煤尘、硫磺等;氧化速度快的物质容易爆炸,如镁粉、铝粉、氧化亚铁、染料;容易带电的粉尘也很容易引起爆炸,如合成树脂粉末、纤维类粉尘、淀粉等。但是,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的物质的粉尘就不容易爆炸,如土、沙、氧化铁、研磨材料、水泥的粉尘等。但这类粉尘遇到油雾以及甲烷和煤气等可燃气体,也容易发生爆炸。

玉米粉属于可爆炸分类的ⅢA级,温度需要大于270摄氏度等,玉米粉的爆炸下限为每立方米45克。可见,当时彩色玉米粉浓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了这一限度,而且现场出现了明火(可以看见的火或火花,如未熄灭的烟头等),温度超过270摄氏度,所以引发玉米粉爆炸或爆燃。

台湾的这次粉尘爆炸提出了一个问题,举办派对和演艺活动时,除了显而易见的水、火、电、人群密度、拥挤的疏导等需要安全标准、规则外,粉尘爆炸是个可能尚未引起注意的要素。

这个教训也为现在正流行的“彩跑”以及类似的活动拉响了警报。如果在奔跑时每个人把手中的彩色玉米粉向空中抛洒,应当有一定的限制和安保措施。摘自《东南快报》

快乐会爆炸 篇5

在朋友通过终点线后六分钟后,爆炸发生了。幸运的是,她没有受伤,在警察的护送下很快离开现场。在意识到可能是恐怖袭击后,她的情绪还比较稳定,但同行的几个美国选手都哭了。朋友说,“可能是因为他们曾经历过‘9·11’袭击的缘故吧。”

在“9·11”事件发生的第12个年头,波士顿马拉松赛上的两声巨响,唤醒了美国民众对恐怖袭击的惨痛记忆。十余年来一点点培养出来的安全感在爆炸瞬间被击碎。

波士顿遭受袭击,更让美国人有被侵犯的感觉

某种意义上说,波士顿是美国诞生的地方。发生爆炸的地点位于波士顿市中心,距离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班克山战役发生地非常近。一年一度的波士顿马拉松选在4月的第三个星期一举行,是因为这天是“爱国者日”- - -为纪念美国独立战争发出第一声枪响的“列星敦和康科德战役”而专设的一个节日。

波士顿是美国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在爆炸发生地周围5公里范围内,坐落着波士顿大学、麻省理工和哈佛三所顶尖大学。此外,这里还有很多世界级的博物馆和历史建筑。

尽管波士顿也是美国的金融中心之一,但是美国人想起波士顿,会更多地把它同历史、文化、教育等元素联系在一起。比起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等大城市,波士顿遭受袭击,更让美国人有被侵犯的感觉。

2012年不足1%的选民认为“恐怖主义”是大选首要议题

过去近12年里,美国本土没有遭受过大规模的恐怖袭击。

美国人在“9·11”后产生的恐慌心理日渐平复。尤其在联邦执法部门连续破获数起未遂的恐怖活动后,人们对安全平静的生活习以为常。在波士顿马拉松赛举行前一个月,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甚至重新修改规定,开始允许乘客携带小型刀具登机。

在刚刚结束的2012年大选中,“反恐事务”很少出现在候选人的演讲稿中。在失业率高达8%的时候,选民们更关注候选人在经济政策上的立场。

一向在外交和国家安全事务上占优势的共和党,决定将竞选重心放在经济问题上。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在电视辩论中一再强调自己的商界出身;反而是被认为在国安问题上比较软弱的“卫冕总统”奥巴马,在内政上鲜有建树,所以不停地将“击毙本.拉登”当作政绩。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苏珊.赖斯在代表奥巴马政府接受媒体采访时,声言基地组织已经“被消灭掉了”。

每逢大选,民意调查机构盖洛普会针对一系列内政、外交和社会问题征求选民的看法。根据盖洛普发布的历史数据,2004年,“恐怖主义”是选民在大选中最为关心的问题;2008年,认为“恐怖主义”至关重要的选民由2004年的48%下降到42%;到了2012年,经济及相关问题成了选民关注的绝对焦点,而认为“恐怖主义”是大选首要议题的选民不足1%。

过去四年美反恐政策的变化

民众对恐怖袭击放松警惕,加之奥巴马处理国安事务上的理念同小布什存在巨大差异,导致在过去四年中,美国政府的反恐政策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2009年奥巴马上任后,立刻签署行政命令,要求关闭用于羁押恐怖分子嫌疑犯的古巴关塔那摩美军基地。奥巴马政府放弃使用“反恐战争”这样的词汇,在国家安全战略文件中,开始用“暴力极端主义”来代替“伊斯兰极端主义”。

奥巴马对布什时期反恐政策的另一个重大否定,是禁止在审讯恐怖分子嫌疑犯时使用包括“水刑”在内的刑讯手段。奥巴马上任后,不仅宣布水刑违法,还一度对部分曾在小布什政府时期参与刑讯恐怖分子的中情局探员展开调查。在获得了多项奥斯卡提名的美国影片《刺杀本.拉登》中,导演精心安排了一个场景,让奥巴马出现在镜头中的电视画面上,义正辞严地谴责水刑。

不过在反恐问题上,美国政府由小布什时期的“鹰派”向“鸽派”的转型并不彻底。出于反恐工作的现实需要,奥巴马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小布什时期的一些政策和做法。

9·11之后,美国国会通过了所谓的“爱国者”法案,使执法部门在对境内外居民进行监听侦查时有了更大的空间。尽管這个法案饱受民主党批评,但奥巴马上任后不仅没有立即废除,在有些条款上甚至比小布什更“变本加厉”。有趣的是,奥巴马入主白宫时下令关掉的关塔那摩基地,至今仍然运转如常。

使用无人机是奥巴马反恐策略中的一个“撒手锏”。

过去几年中,中情局频繁派遣无人机对中东地区的恐怖分子发动袭击,在巴基斯坦和也门等地击毙了大量基地组织的首脑人物,但是也造成了一些平民的伤亡。《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杂志刊文指出,受到小布什的刑讯和“非法羁押”影响的人不超过150名,但是无人机却消灭了3000~4000人。

由于无人机的使用过于频繁,美国国内开始有人呼吁对这一特殊项目进行立法规范,很多人还要求将无人机的指挥权由中情局转移到透明度更高的国防部。

奥巴马会完成“鸽派反恐”的彻底转型吗

2008年竞选中曾对小布什的反恐策略大肆批判的奥巴马,入主白宫后发现,在反恐问题上改弦更张很不现实。“非不愿也,实不能耳”。美国政府过去数年在反恐问题上“软硬兼施”的矛盾立场,是奥巴马“鸽派”理念和美国反恐现实彼此冲突的一种反映。

更多时候,奥巴马就像电影《暗黑骑士》中的蝙蝠侠一样,面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选择。蝙蝠侠一心希望能够通过司法系统来解决所在城市的犯罪问题,但是猖獗的罪犯却总是让他不得不利用“法外铁拳”来解决危机。

nlc202309040813

奥巴马在第二任期内无疑希望有更大的空间完成向“鸽派反恐”的彻底转型。原因在于,在他战胜罗姆尼赢得2012年大选后,一方面没有了谋求连任的包袱,另一方面“承平日久”,民意对强硬反恐的认同越来越低。比如在今年年初开始的预算谈判中,白宫便在拒绝对福利开支进行大幅度变动的情况下,一再指出共和党坚持“军费开支不能动”的立场不合时宜。

美国司法部一直试图将一些关押在海外的恐怖嫌犯引渡到美国本土,不再通过军事法庭系统对这些人进行审判,但遇到很大阻力。进入2013年,司法部决定继续之前的尝试。数月前,中情局在捕获了亡命多年的本·拉登的女婿后,将他秘密押送至纽约市,而非直接送到关塔那摩基地。

但是,在4月15日的爆炸事件后,奥巴马政府的反恐策略将会作出巨大调整,此前淡化反恐、在处理恐怖分子时主张人道主义、强调公平和法制等一系列努力,将面临很大压力。

白宫注定向“鹰派”反恐路线迅速倾斜

波士顿爆炸发生后,国会参众两院的议员们在对制造袭击者进行谴责的同时,纷纷强调在这样特殊的时刻,国会山上不再有“民主党和共和党之分”,“今天我们都是美国人”等。这是面临类似危机时美国政客们的标准反应,但并不意味着奥巴马的政敌們会轻易放过攻击他的大好机会。

过去几年没有发生大规模恐怖袭击,同时奥巴马在任上还指挥击毙了头号恐怖分子本·拉登,所以共和党尽管对奥巴马处理国安事务的很多做法不满意,却始终无法在相关问题上展开有力的攻击。

发生在波士顿的惨剧让奥巴马过往的政策“门户大开”,直接暴露在鹰派共和党的火力之下。

随着案情调查的进展,过不了多久,共和党议员们便会要求针对这起袭击展开一系列的问责调查,从国土安全部到联邦调查局,相关执法部门的首脑都会被“召进”国会,在听证会上接受质询。同时,两院很可能会组成联合或各自独立的特别调查组,针对为什么没有能够及时防止这次袭击进行旷日持久的调查聆讯。

2012年,即9·11事件发生11周年的时候,位于班加西的美国驻利比亚使馆遭到恐怖分子的袭击,导致包括美国大使克里斯托弗·斯蒂文斯在内的多名外交人员遇害。事情发生时,正值总统竞选白热化阶段,为避免影响选情,白宫在相当长时间坚持这场袭击是“民众示威失控”所致,而没有向公众说明这是一场有预谋的袭击。事件真相揭晓后,很多共和党人想要借此攻击奥巴马“反恐不力,误导公众”,但是在庆祝奥巴马连任的欢呼声中,共和党问责的努力显得苍白无力。

波士顿的爆炸事件给了共和党旧事重提的机会。

2013年4月初,一名负责情报工作的高级官员在国会作证时表示,奥巴马政府有关2014年美军撤出阿富汗的决定可能导致在该地区采集有价值的反恐情报变得非常困难。在不久的未来,奥巴马昔日的决定很可能成为共和党进攻时的弹药。

除了共和党的抨击之外,接下来的民调数据也很可能显示,公众中小布什的“知音”迅速增多,社会上要求铁腕反恐的呼声会越来越高。

如此环境下,不管奥巴马个人的理念如何,白宫在制定反恐策略时毫无选择,注定要向“鹰派”反恐路线迅速倾斜。如果发现嫌犯同海外恐怖组织有联系,那么无人机计划还会继续扩大。司法部将恐怖嫌犯从关塔那摩引渡到本土的努力,也将遇到巨大挫折。

(作者系旅美学者,现就职于波士顿大学。)

上一篇:语言表达素质下一篇:PLC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