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效果

2024-09-11

爆炸效果(精选8篇)

爆炸效果 篇1

作为戏剧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美国情景喜剧受到了国内观众的广泛关注。《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是哥伦比亚CBS电视台于2007年推出的新剧,至今第4季正在热播中。该剧讲述了四位生活在科学世界中的“旷世奇才”:Sheldon, Leonard, Howard和Rajesh与一位智商平平的正常女孩Penny之间的精彩故事。这四位“科学宅男”拥有高智商、高学历,其中的Sheldon甚至在11岁时就获得了一个硕士学位和两个博士学位,但他们的社会交往极度匮乏,可谓是标准的“宅男一族”。然而女主角Penny,虽仅毕业于某社区大学,但外形性感漂亮,善于交际,是一位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普通人,很显然,这样的组合之间交往必然会产生许多奇妙的碰撞,其中,语言的碰撞更是该剧中幽默效果的一大亮点。

一、偏离理论

文体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文体风格产生于偏离常规的变异。1969年,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对偏离的种类进行归纳,把偏离分为以下九类:词汇偏离、语法偏离、语音偏离、字音偏离、语义偏离、方言偏离、语域偏离、历史时代的偏离和外来语的掺杂,并提出在下面三种情况下,人为的语言偏离具有显著性: (1) 偏离传达了某些内容; (2) 偏离传达了作者的意图 (3) 读者感到或能够判断所出现的偏离具有显著。人们总是根据言语交际中的主、客观因素选择最恰当的语言成分表达思想的,而偏离常规选择未被前人用过的语言表达方式,则是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以在不同的语篇或不同的文体中增强语篇的艺术效果,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语域偏离(Register Deviation)

在一种文体中借用其它文体或语域的表达方式就构成了语域的偏离或变异,如在谈论一个话题时使用另一话题的专业术语或表达格式,或在口头语言中使用书卷气十足的正式语言,或在正式场合或严肃的话题中使用非正式的语言等。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经常会出现语域的转换(register switching)和语域混合(register mixing)或语域借用(register borrowing)的现象。这种看似不协调的语域偏离是交际双方都能明显意识到的,从而能够达到特定的交际效果,而通常情况下都是出于讽刺幽默的效果。Halliday也认为:“Linguistic humoroften depends on the inappropriate choice and the intentionally wrong use of register.”(语言的幽默时常取决于不恰当的语域选择和语域的故意误用)。在《生活大爆炸》中,语域偏离现象比比皆是。例如:

在例子(1)中,作为一名年轻有为的天体物理学家,“potty”这一儿童化词汇的使用显然是不符合Rajesh的身份和年龄的。其实,这些科学奇才们在心智上都偏于单纯:“Potty”、“wee-wee”和“boom-boom”这三个词汇既偏离于科学家应有的严谨精炼的语言表达,又偏离于正常成年人的表达,它们不仅展现了Rajesh可爱的一面,而且达到了有效的幽默效果。而在例子(2)中,Sheldon的回答是剧中典型的“Sheldon式回答”,即将科学专业词汇应用于口语体当中。Penny作为一位普通人,只会说“充了气的感恩节气球”,并且对于普通的听话人来说,这样的表达也足以说明问题,但作为科学家的Sheldon一定要给它一个科学的解释,即“感恩节气球里装的是氦气,而Leonard肚子里造出来的是大量的甲烷”。这一解释无疑把他的“书呆子”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Rajesh:I printed out a PDF to read on the potty.

Howard:On the potty?What are you, five?

Rajesh:It’s a potty.What do you call it?

Howard:Toilet

Rajesh:That’s a little vulgar for the dinner table, don’t you think?

Howard:Oh, and potty is okay?

Rajesh:“Potty”is innocent.“Potty”is adorable.

Howard:What do you do in the potty, wee-wee?

Rajesh:If I don’t have to boom-boom.

三、结论

以上四种偏离现象在美剧《生活大爆炸》中是以高频率出现的,但是大家一定也不会忽略以下这些现象,比如,Rajesh的印度口音。他的印度式英语贯穿在标准的美式英语交际环境之中,也可以说是一种交际中的偏离现象;此外,剧中还大量使用了重复的表达方式,例如,Sheldon敲门时总会连叫三遍“Penny”才罢休的这一情节几乎在每一集中都会出现;还有Sheldon的口头禅“Bazinga”,其每一次出现都会招得观众捧腹大笑。这种有悖于正常交际表达的现象,虽不能明确地加以归类,但无疑也属于偏离现象的范畴。总之,偏离在文体学文体分析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这一情景喜剧的分析,证明了种种偏离现象与幽默效果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偏离理论对于幽默文体特征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参考文献

[1]Leech.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London:Longman Press, 1969.

[2]黄洁.文体学“偏离理论”及其在京都课教学中的运用[J].重庆工学院学报, VOL19, (10) .

爆炸效果 篇2

一、目标

整个工程不发生任何民用爆炸物品爆炸事故,杜绝人员伤亡。

二、指标

事故发生率为0。

三、控制措施

1、明火和表面高温引起的爆炸与预防。在贮存、运输爆炸物品时,绝对不允许明火存在、接触明火或表面高温。

(1)严禁烟火,在贮存民爆物品的场所不允许有烟火存在,如火柴、吸烟、生火取暖、做饭、任意焚燃废品废物等。

(2)电气设备,线路应保证正常良好,如电气开关、电灯、电线、仪器、仪表等电器设备,由于接触不良或绝缘损坏、漏电、短路等发生火花引起火灾,以致扩大燃烧进而引起爆炸,故平时要进行重点与非重点的循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接触爆炸物品的电器设备通常采用防爆型,电缆多用铠装电缆或穿入套管内使用。

(3)使用运输工具注意防止漏电产生电火花,或汽车排烟带出火星,通常要采取防护措施,如引动排烟管方向,在管口增设安全罩等。

(4)为防止散热,保证隔热,采取绝热保温措施,否则将造成表面高温,若与火炸药直接接触可能引起分解自燃。通常保温、采暖最好使用热风,若使用散热器采暖应该使用热水而不宜使用蒸气作为加热介质,散热器表面温度不应超过80℃,而且要求表面光滑便于

清洗落在其上的爆炸性粉尘。进入或经过危险工房内的蒸汽管道,必须用绝热材料包裹,表面温度不应超过50℃。火炸药存放应与热源保持一定距离。不能过于临近,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自燃。

2、摩擦与撞击引起的爆炸及预防。由于火炸药等爆炸性质在坚硬的物品间摩擦或撞击,发生局部过热可达到燃点或爆发点以上,摩擦撞击的明火也能引起燃烧或爆炸。多数是由于工房、设备清理不净,违章作业,违章操作等造成。为防止摩擦、撞击,避免金属间互相撞击产生火花,要使用软质材料,如橡胶、塑料或有色金属。

3、易燃品与爆炸品自燃的预防。对于存贮时间较长的火炸药等爆炸品,应按规定检查分析影响贮存性能的有关项目,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处理。

暂时贮存的爆炸性物品,严格防止日光直接照射(尤其是夏天)或靠近热源,以防止由于局部温度升高,热量积聚,散热不好引起自燃着火。

库房存放的火炸药等爆炸性产品,要注意通风、防潮、隔热,防止堆积密度过大,不易散热,检查不便等。最理想的贮存条件是存贮在干燥、通风的洞中。

四、应急措施

1、成立应急领导组

组长:王选林

常务副组长:温爱峰

副组长:王建新段海云李云照

成员:高继生邢春霞张照明杨艳花冯聪明 郝腊梅

丁国林秦小龙高月平

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项目安全生产部。

主任:李云照

组员:安福成高月平郝腊梅丁国林

2、配备急救车一辆:晋JDC526。

3、成立临时急救小组,配备急救设施和备用药品,并保证使用状态率。急救人员:秦小龙杨艳华冯聪明4、24小时值班电话:***;

领导组办公室电话:***。

急救电话:医院120;报警110;火警119。

5、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事故现场的自救和逃离措施。

五、应急响应

1、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应立即报告项目负责人,并立即报告当地负责爆破、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和公安、环境保护、质检部门及建管处。同时,领导组应马上组织人员抢救,迅速联系119、120,把负伤人员立刻送往医院抢治,不能拖延时间。

2、项目部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立即组织人员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不得拖延、推诿。采取必要措施,减少事故损失,防止事故蔓延、扩大。

3、迅速控制危害源,并对民爆物品和危险品造成的危害进行检验、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险化学品性质及危害程度。

4、针对事故对人体、动植物、土壤、水源、空气造成的现实危害和可能产生的危害,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等措施。

5、对爆炸物品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监测、处置,直至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6、查明人员伤亡情况,估算经济损失等情况,调查分析事故原因,对事故进行认真的调查、分析、总结、评估和处理,形成文字材料报告上级部门。

六、物资投入

1、劳动保护用品(安全帽、工作服、手套、防护用品等)。

2、消防器材。

3、培训演练。

4、急救设施(救护箱、氧气袋、药物等)。

七、职责与权限

1、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预案”的制定、修订,检查督促做好重大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

2、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组建应急救援队,并组织实施。

3、项目经理负责预案资金的监督、实施。

4、财务部长负责抢险物资资金到位。

5、后勤保障部负责各类物资的购进,严把质量关。并保证抢救车辆、机械完好使用率。

6、项目副经理负责施工现场。

7、专职安全员负责组织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

8、综合部负责培训考核特殊工种人员。

9、专职安全员负责整个施工现场的设施、安全到位。

八、实施阶段

爆炸效果 篇3

是谁击毙的坦克?很显然是炮弹, 所以, 击毙坦克的方法应该写在Shot类中。可以想象击毙坦克的过程:炮弹在飞行过程中不断地判断是否和某个坦克相交, 如果相交则表示击中。因此, 在TankWar的paintComponent方法中画炮弹时就要不断地调用击毙坦克方法, 从而准确判断是否击中了坦克。

1 功能设计

(1) Tank类增加代表坦克生死的布尔变量, Shot类增加代表炮弹生死的布尔变量, 增加一个击毙坦克的方法hitTank, 并在TankWar的paintComponent方法中调用hitTank方法。

(2) 当坦克被炮弹击中后, 让坦克和炮弹消失。

2 功能分析

(1) 击毙坦克方法hitTank需要做的就是判断炮弹和坦克是否相交, 相交就让坦克和炮弹都消失, 即完成了击中坦克的任务。那么如何判断坦克和炮弹是否相交呢?炮弹和坦克都有一个外切矩形, 如果这两个矩形相交则证明炮弹和坦克相交。用Java类库中的Rectangle类可以获取外切矩形, 分别获得炮弹和坦克的外切矩形, 然后用该类的intersects方法判断矩形是否相交。Rectangle类的构造方法如下:

根据左上角点 (x, y) 以及宽度和高度得到一个矩形。

因此, 在Shot和Tank类中分别写一个getRect方法, 根据炮弹和坦克的位置、高度、宽度可以得到它们的外切矩形, 然后在hitTank中通过调用intersects方法来判断是否相交。

(2) 炮弹击中坦克后, 让坦克和炮弹都消失, 消失就是不再重画, 即不再调用drawTank和drawShot方法。利用坦克和炮弹的生死属性, 发现它们是死的状态就不再重画了。此外, 还要把炮弹从容器中remove掉。

3 具体实现

3.1 Shot类

(1) 增加属性

然后加上该属性的set、get方法。

(2) 添加getRect方法

(3) 添加hitTank方法

3.2 Tank类

(1) 增加属性

然后加上该属性的set, get方法。

(2) 添加getRect方法

GoodTank和BadTank:

在它们的drawTank方法开始加上如下两句:

3.3 TankWar类

paintComponent方法改为如下:

运行程序, 发现坦克刚发出炮弹就把自己击毙消失了。回想程序代码, 发现只是在写让炮弹击毙坦克, 所以炮弹一发出, 不管敌我, 一律击毙。如何做到让炮弹只打敌人不打自己呢?即让炮弹区分出敌我坦克。可以这样处理:给Tank类增加一个表示敌我的布尔变量isGood, 该变量为true表示GoodTank, 反之表示BadTank。同时炮弹也增加一个isGood属性, 为true表示是GoodTank打出的, 反之是BadTank打出的。这样就区分出敌我打出的炮弹, 敌我坦克了。

修改代码如下:

Shot类:

增加属性isGood属性。

修改构造方法:

修改hitTank方法:

增加isGood属性。

attack方法改为:

GoodTank和BadTank类:

调用attack方法时, GoodTank传入参数true, BadTank传入参数false。

再次运行程序, 刚才的问题解决了, 并且此时敌我坦克也能互相击毙了。不过, 坦克被击毙后仍然能够发出炮弹。这个bug的原因在哪, 该如何解决呢?可以试着去解决吧, 这里就不再讨论了。

接下来, 让游戏更刺激些, 多生成几辆敌方坦克。

要生成多辆坦克, 首先就要想坦克存放到什么地方, 前面的炮弹放到了一个集合里, 现在我们把敌方坦克也放到一个集合里。即每生成一辆坦克就先存放到集合里, 用的时候从集合里取出。需要修改的代码如下:

TankWar类:

定义存放敌方坦克的集合bTanks。

去掉所有敌方坦克bTank的相关代码, 在构造方法增加如下代码:

在paintComponent方法中从bTanks里一个一个的取出坦克对象并画出。

运行程序, 5辆敌方坦克已经画出, 不过, 由于没有调用hitTank方法来攻击敌方坦克, 所以敌方坦克能够击毙我方, 我方坦克不能击毙敌方。原来是一辆敌方坦克bTank, 炮弹攻击该坦克就可以了, 现在是多辆, 那么炮弹该攻击谁呢?应该是从坦克容器bTanks里把所有坦克取出来分别攻击一遍。接下来到Shot类里, 再写一个hitTank方法, 如下:

回到TankWar的paintComponent方法, 加上对该方法的调用, 这样就可以击毙敌方坦克了, 还有一点别忘了, 敌方坦克被击毙后还需要把它从集合bTanks中删掉。

现在的运行效果如图1所示。

到现在为止, 游戏所有的功能就已经完成了。现在给坦克增加一个爆炸的效果, 让坦克被击中后, 出现一个爆炸的动画效果, 然后坦克消失。爆炸效果也由一个类来完成, 需要考虑如下问题:

(1) 首先爆炸要有位置坐标, 表示在哪显示出爆炸效果, 用x, y表示;和坦克、炮弹一样, 爆炸也有生死之分, 用布尔变量eLive表示;爆炸效果用一个gif的动态图来表示, 其颜色、大小之类的都不再考虑。关于方法, 只要能够把爆炸画出来即可。

(2) 游戏过程中可能会同时出现很多个爆炸, 所以仍然需要一个集合作为爆炸对象的容器。而且, 爆炸显示完毕后需要把它从集合中删掉。

具体实现如下:

Explode类:

TankWar类:

定义变量:

paintComponent方法中画出爆炸效果:

Shot类:

加入如下属性:

构造方法改为:

因为在击中坦克后才会发生爆炸, 所以在Shot类的hitTank方法中加入如下代码:

运行程序, 发现能够显示爆炸动画, 但是会一直显示爆炸, 这是因为没有设置爆炸的死, 那么eLive应该什么时候设置为false呢?只要爆炸动画显示完了就可以结束爆炸了, 所以在一段时间时间后设置eLive即可。要考虑计算机的时间是毫秒级的, 非常快, paintComponent方法是100毫秒执行一次, 显然这个时间太短, 如何控制程序出现一段长点的时间呢?给Explode类增加一个step整型变量, 然后把drawExplode方法加上如下一段代码:

控制程序重画10次 (即1秒) 再把eLive置为false。再次运行程序, 爆炸效果显示的就没有问题了。

最后就是要从容器explodes中删掉爆炸对象。代码如下:

Explode类:

增加属性

修改构造方法:

修改drawExplode方法:

运行程序, 效果如图2所示。

4 难点释疑———延时的方法

显示爆炸效果的时候, 如果没有延时控制, 爆炸会一闪即逝, 不能显示出完整的动画效果。因此, 需要采用一定的延时措施进行控制。

在Java中有时候需要使程序暂停一点时间, 称为延时。普通延时用Thread.sleep (int) 方法, 这很简单。它将当前线程挂起指定的毫秒数。如

上述方法会让线程停下来进入睡眠状态, 然后再继续执行。但是在本任务中, 显示爆炸效果的时候, 并不能使用上述方法, 因为线程睡眠后什么都不执行了, 但却要求仍然要显示爆炸的动画。所以采用的延时措施是:在程序中使用一个step整型变量对其进行控制, 让step从0加到10, 然后再让爆炸消失, 从而有一个时间段让爆炸动画显示完整。

5 结语

通过5讲的篇幅给大家介绍了一个坦克游戏的编写过程, 尽管有些繁琐, 但是从中可以体会到很多的东西。游戏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进一步完善, 比如加入声音, 记录成绩, 也可以结合网络编程改编为网络对战的模式, 由于篇幅所限, 这里就不再讲解了, 大家可以自己去尝试。还有一点, 大家可能也深刻体会到了:这个程序写到后面显得很费力, 每做一个改动, 都可能涉及到多个类的改动, 显然这样的写法是不科学的, 只是为了让大家体会其中的一些细节才采用这种写法。那么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怎样呢?答案就是采用符合软件工程的设计思想, 事先把所有的问题和细节都考虑好, 设计好每个类的属性方法, 类之间的关系等等, 然后再动手写代码, 这样会轻松得多。大家可以尝试着去设计一下。

参考文献

[1]孙卫琴.Java面向对象编程.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2]梁 (liang, Y.D.) .Java语言程序设计.王镁, 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3]马士兵.Java基础教学视频资料.尚学堂科技公司.

[4]http://java.chinaitlab.com/.中国IT实验室Java频道.

爆炸效果 篇4

关键词:公共事件,传播效果,PX项目

当前,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结构逐步转变, 各种权利利益格局重新划分, 社会矛盾突出, 整个社会中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处于公共事件的高发期。当公共事件尤其是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 社会矛盾容易被激化, 在各种极端情绪的作用下很可能引发严重的群体性事件。这不仅会严重扰乱社会的公共秩序, 甚至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的政治稳定造成威胁。因此, 有效地应对公共事件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一、漳州PX项目爆炸事件及PX项目回顾

2015年4月6日18时56分, 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古雷港经济开发区的古雷石化 (PX项目) 厂区33号腾龙芳烃装置和周边的常压渣油储罐发生漏油着火事故, 并引发爆炸, 事故共造成14人受伤。4月22日, 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漳州古雷PX事故是由于二甲苯装置在运行过程当中输料管焊口焊接不实而导致断裂, 泄漏出来的物料被吸入到炉膛, 因高温导致燃爆, 事故定性为责任事故。①2013年6月, 漳州PX项目试投产, 同年7月30日凌晨4时35分, 该项目一条未投用的加氢裂化管线在充入氢气测试压力过程中发生爆炸, 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损伤, 无物料泄漏。官方通报称, 事故造成附近一个村庄部分房屋玻璃震裂或破损。②

最近几年, PX项目在中国一直处于信任危机之中, 每次落户都困难重重。在厦门之后, 各地反PX项目的抗议事件有:成都 (2008年5月与2013年5月) 、大连 (2011年8月) 、宁波镇海 (2012年10月) 、昆明 (2013年5月) 、茂名 (2014年3月) 等。与此同时, 自2007年以来经过专家、地方政府及媒体不遗余力的科普, 越来越多的公众逐渐知晓了PX的低毒属性。特别是2014年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的词条保卫战, 更是使得PX低毒属性深入人心。③

然而, 时隔不到2年, 漳州PX项目再次发生爆炸事故, 这让备受争议的PX项目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参照相关报道, 笔者总结了政府部门、企业自身、行业专家、普通民众等四方对此事件的主要观点, 并选取了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具体说明。

1.政府部门:问题出在安全管理

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表示, 这起事故暴露出在安全管理上存在的严重问题。一是企业的主要负责人重效益、轻安全, 二是装置的规划布局不合理、不科学, 三是企业的安全管理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安全监管都存在不到位的问题。④

2.企业自身:设备材料有问题

腾龙芳烃技术部、生产部多位工程师表示, 此次事故首先是生产作业区的加热炉管道爆裂后, 引发加热炉及约百米远的油罐爆炸起火, 至于加热炉管道为何爆裂, 是因为加热炉炉管存在材料问题。⑤

3.行业专家:事故与PX工艺无关

环保部专家曹凤中表示, 此次事故是由漏油引起的, 实际上是岗位责任不到位, 操作不到位, 缺乏安全生产意识, 和整体PX生产工艺无关。⑥

4.普通民众:对PX项目更为抵触

微博已成为重要的民意表达平台, 微博上不乏与上述三方观点相一致的声音, 但大多数微博网民通过对“福建漳州官员曾保证PX工厂不会发生爆炸”、“福建漳州PX项目2年内2起爆炸事故”等事实的传播, 以及不满情绪的表达, 表现出对PX项目更为质疑的态度。相比之下, 较少谈及事故发生的原因, 而是将PX项目本身与项目的安全监管混为一谈, 结果便是对PX项目更为抵触。

通过比较以上四方观点可以发现, 关于此次漳州PX项目爆炸事件, 政府部门、企业自身、行业专家三方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将事故原因归于安全监管, 并尽量厘清事故与PX本身的关系;而普通民众的观点则相反, 爆炸事故的发生使民众对PX的态度更为消极, 抵消了之前“PX国家公关”的作用。

二、具体情境对PX项目传播效果的现实制约

如前所述, 近几年来政府、专家、媒体等对PX不遗余力地推行的科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众对PX项目的抵触情绪, 但此次漳州PX项目爆炸事件无疑再次激起了民众对PX项目的恐慌心理, 使有关PX项目的传播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1.传播效果的有限性

20世纪40年代起, 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 传播效果的研究进入“有限效果论”阶段。这不是说媒介被发现没有效果或影响, 而是说在媒介刺激和受众反应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或一对一的关系。媒介是在一个预先存在的社会关系结构和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发挥作用。这些因素在人们的观念、态度、行为方式方面起着首要作用, 它们也决定了受众对媒介的选择、注意和反应。⑦

政府、专家、媒体传送给民众的信息在发挥作用时, 必然会受到现实中相关实际情况的影响。也就是说, 有关PX项目的传播所取得的实际的传播效果, 是建构于与PX项目相关的特定的社会现实之中的, 而这些具体、直接、甚至可感的特定社会现实, 与政府、专家、媒体所传送给民众的相对间接的信息相比, 在影响民众关于PX项目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面有着更为强烈的作用。此外, 随着与PX项目相关的实际情形的改变, 民众会主动改变或修正由先前传播所形塑的观念、态度和行为, 之前所取得的传播效果也会相应增强或减弱。因此, 民众对PX项目的态度之所以会在漳州PX项目爆炸事件发生之后再次变得悲观, 就是由于此次爆炸事件容易让普通民众产生“PX项目不安全”的感观, 这种特定的感观则消解了之前有关PX项目的传播活动所取得的正面效果。

2.受众的选择性心理与培养理论

美国学者克拉伯将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归纳为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方面。选择性接触, 是指人们倾向于接触或注意那些觉得与自己的态度和兴趣相一致的媒体信息, 同时倾向于避开那些可能制造不和谐的信息。⑧选择性认知是对信息的精神或心理上的重塑, 这种重塑使得信息的意义和某人的信仰和态度相一致。⑨选择性记忆, 是人们倾向于将与自己之前的态度、喜好相一致的信息记住, 并记得最清晰、最长久的过程。⑩

由于2007年厦门抵制PX项目这一事件所造成的影响较大, 使民众关于PX项目形成了危害生存环境的刻板印象, 因此民众对PX项目的态度基本是消极的。在面对来自政府、专家、媒体的有关PX项目的正面信息的时候, 由于这些正面信息与自己已有的认知倾向并不一致, 民众往往会在一种先入为主的消极态度和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对这些正面信息产生抵触情绪, 结果便是, 这些来自政府、专家、媒体的正面信息并未能改变民众关于PX项目的已有认知, 因此也就很难进入记忆阶段。

但是, 这里并非是说民众关于PX项目的认知是无法改变的。培养理论认为, 长期的媒介接触会导致受众对世界本质的认识趋同于媒介中所呈现出的世界观。事实也证明, 经过政府、专家、媒体对PX项目正面信息的长时期传播, 民众逐渐知晓了PX的低毒属性, 对PX项目的认知也越来越理性。但如前所述, 这种培养效果也是建构于特定的现实情境的, 此次漳州PX项目爆炸事件造成了现实情境的改变, 因此也带来了传播效果的变化。

3.信源可信性与传播效果的关系

在考察传播者时, 霍夫兰及其团队成员研究了信源的可信度, 并把它分为“可信性” (trustworthiness) 和“专业性” (expertness) 两个层面, 通过研究发现高可信度的传播者能导致更多的态度改变, 而低可信度的传播者较少导致态度改变。

政府、专家、媒体三方所进行的有关PX项目的传播活动, 之所以效果较差, 与近年来这三方可信性程度的下降是分不开的。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 社会问题突出, 社会矛盾容易激化, 然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未能满足民众的价值期待, 贪污腐败等问题的一再暴露, 都加剧了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程度。近些年, 专家学者的诸多“雷人言论”也使其公众形象被戏谑为“砖家”, 造成了专家话语可信性的下降。

在信息社会, 首要的社会安全和人民权利, 应该表现为社会整体的信息安全和公众的知情权。大众传媒担当着提供信息的职责, 尤其是机关媒体, 负有更大的责任。这就要求传媒的报道结构合理, 公众关注的焦点事件, 应及时、客观、完整地加以报道, 不能遗漏重大新闻, 以便为公众的理性判断提供权威的信息源。可现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受权力与资本控制的传媒, 在某些特定事件上并未满足民众的信息需求, 而表现为一种集体失语。此外, 近些年来互联网的兴起与迅速发展, 使信息传播环境变得更为开放和自由, 为民众接触到事实真相提供了更多途径, 而一旦民众所了解到的事实与政府、专家、媒体等提供的事实相左时, 便会进一步消解这三者的可信程度。

传播效果的产生是建构于特定的社会现实情境之中的, 只有符合实际情况的传播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针对有关PX项目的传播活动, 尽管PX本身低毒、PX项目并不危害生存环境, 但由安全监管问题所导致的项目事故一再发生, 这就造成了民众对PX项目的质疑和抵触。只有让PX项目的运作严格遵守相关程序和法律, 将PX项目置于严密的安全监管之下, 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才能通过长久的传播活动重建民众对PX项目的信心。

注释

114新华网 (2015) .漳州古雷PX事故:设施安装过程存在重大隐患.检索于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4/22/c_1115053010.htm

22新华网 (2013) .福建漳州古雷石化厂区发生爆炸.检索于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3-07/30/c_116738749.htm

33新京报 (2015年4月8日) .一次爆燃让多少PX科普打了水漂.《新京报》

45新京报 (2015年4月10日) .古雷石化大火扑灭村民陆续返回.《新京报》

56新京报 (2015年4月8日) .漳州古雷石化大火复燃后被扑灭.《新京报》

6711丹尼斯·麦奎尔 (2010)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第5 版) 》 (崔保国, 李琨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7891012斯坦利·巴兰, 丹尼斯·戴维斯 (2014)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 (第5版) 》 (曹书乐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爆炸效果 篇5

2012年4月15日10时27分左右,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雁石镇某汽车修理厂发生爆炸,导致该厂一幢2层办公楼坍塌、隔壁的苏一矿宿舍楼部分倒塌,造成12人死亡、38人受伤住院(其中3人重伤)。

该修理厂坐东朝西,东侧为煤矸石堆山坡及竹林,北侧为苏一煤矿的一幢四合院式宿舍楼,西邻省道福三线,南侧为煤台。修理厂大门朝西,大门南侧为配件房、加油机房;大门北侧为门卫房、厨房及餐厅。厂区北侧为配件房及车库,东侧为一幢2层办公楼。修理厂现场方位、平面布局示意图,见图1所示。

爆炸发生后,修理厂内房屋大面积倒塌,车辆损毁严重,抛掷物散落于四周,中心现场在东侧的办公楼及修车棚被夷为平地,并形成一个周边9.8m×8.6m、深4.6m的锥型炸坑。在修理厂北侧的苏一矿宿舍楼被爆炸冲击波冲损严重,玻璃均被震碎,门框震落。

现场发现7具尸体,其中修理厂内3具、厂围墙外公路上3具、北侧苏一矿宿舍内1具,苏一矿宿舍内发现41块尸块。

2 火灾调查情况

爆炸事件发生后,公安机关刑侦、技侦、治安等部门投入大量警力,走访了240余名现场目击证人、受伤人员,并讯问了已到案的13名嫌疑对象,得到爆炸前现场有燃烧迹象,遂要求消防部门协助调查,并结合现场开展勘验工作。

(1)中心现场办公楼复原情况。办公楼共2层,南北长9.6 m,东西宽8.6 m。一层布局为北侧客厅、中间两间卧室、南侧三间仓库。其中,仓库天花板的结构为方形木条上方铺木模板后浇筑水泥。二层分别为办公室、会客厅、会计室和管理人员住房。紧邻办公楼南侧为修车工棚,工棚下靠近南外墙处停放有多辆摩托车,修车工棚顶部由数根圆形杉木横梁支撑,上铺铁皮,横梁一端架在办公楼二层上方,另一端由铁制支架支撑。

(2)爆炸物存放位置和数量。爆炸物存放在中心现场办公楼一层南端仓库,仓库南北长约4.5 m,东西长约4 m,三面是墙,没有窗户,靠近修车棚一面为钢质卷帘门。仓库内存放有20箱正规厂家生产的硝铵炸药(每箱24 kg)和13袋“地下工厂”非法生产的硝铵炸药(每袋20 kg),共计740 kg;另外,仓库靠近卷帘门的墙角还存放有50余枚电雷管。仓库内物品存放,见图2所示。

(3)爆炸物来源。爆炸物的来源渠道有两个,其中正规厂家生产的硝胺炸药是该修理厂法人代表在承包正规煤矿时私自截用采矿的炸药,并存入汽修厂仓库。“地下工厂”非法生产硝铵炸药是由该修理厂法人代表通过私人渠道,以每袋1 200元的价格购买了15袋。在存入汽修厂仓库后,除有两袋运到其承包矿山中使用外,另外储存在仓库的13袋在此次爆炸中全部炸掉。经对在其矿山使用两袋炸药的剩余炸药进行鉴定,确认该炸药含有氯酸盐。

(4)起火燃烧、爆炸经过。爆炸目击证人陈某、王某等证实,从发现烟从储存炸药仓库的卷帘门下溢出到发生爆炸的间隔时间仅20~30 s,其间,有听到若干小爆炸声。发现起火燃烧时,有多辆(7~8辆)摩托车同时燃烧;现场勘验发现5辆摩托车有过火痕迹。

(5)起火爆炸点的认定。起火爆炸点位于办公楼一层南侧中部室内,主要证据如下。

一是修理厂东北侧二层砖混结构办公楼完全炸毁,建筑原址留有一深4.6 m、周边9.8 m×8.6 m的炸坑(办公楼一层及爆炸物存放及现场爆炸中心示意图见图3所示),炸点中心距东围墙8.4 m,距北围墙9 m。对应该炸坑的北面为一煤矿宿舍楼(4层),建筑整体受损情况严重,建筑一至三层05~07室南北侧墙均向北侧倒塌,该位置梁、楼板破坏程度最重。其中,06室位置的二层南侧水泥楼板梁被炸飞,三层水泥楼板位置炸出直径约2 m的孔洞(宿舍楼炸毁情况如图4所示);对应炸坑的汽修厂西侧围墙及建筑破坏倒塌,东面围墙倒塌,且山体植被破坏严重。对应炸坑南侧的大货车受损变形,一大货车车架向南侧严重凹陷变形,围绕炸坑现场存在大量爆炸抛射物品的碎片。从宿舍楼、车辆等破坏痕迹、抛出物位置、对应炸点的抛射线等呈现出炸点在办公楼一层南侧中部室内。

二是爆炸中心现场(炸坑)西南侧发现一扇钢质卷帘门,卷帘门整体未过火,基本无烟熏痕迹,呈上部(复原位置)相对完好,下部东侧局部变形;卷帘卷轴东侧有变形弯曲,西侧相对完好。爆炸中心现场(炸坑)东南侧位置搜集到另一樘钢质卷帘门残骸,并进行复原整理,该卷帘门痕迹呈内部过火燃烧,外侧过火痕迹轻微。现场提取到有燃烧和烟熏痕迹的木梁,其痕迹呈现出悬空燃烧和烟熏造成。其中,位于仓库内的方形木梁燃烧较为严重,位于仓库门口修车棚上的圆形木梁靠近仓库一端燃烧严重,另一端相对轻微,反映出火势由仓库内向外蔓延燃烧的迹象。

3 起火爆炸原因分析

(1)排除室外燃烧引发仓库内爆炸物品爆炸的可能。一是该仓库钢质卷帘门痕迹呈内侧过火燃烧,外侧有轻微过火痕迹。位于仓库内的方形木梁燃烧较为严重,位于仓库门口修车棚上的圆形木梁靠近仓库一端燃烧严重,另一端相对轻微,反映出火势由仓库内向外蔓延燃烧的趋势。二是陈某、陈某、王某等证实:办公楼一层南墙为实体墙和钢质卷帘门分隔,电气线路及开关在办公楼一层南侧外墙及相邻的围墙处。三是在爆炸点的东南侧山坡位置,发现两辆烧毁的摩托车残骸和电线、电器残骸。其中,三相电表、开关未过火烧毁,开关呈合闸状态;一组为空气开关烧毁,内部炭化粘结,呈外部火烧特征;对该处发现的电气线路进行勘验,未发现电熔痕。对现场过火的摩托车电气线路进行勘验未发现电熔痕。四是从发现起火到爆炸时间极短,且发现火灾时,有多辆摩托车同时处于猛烈燃烧阶段,不符合由外部摩托车起火或电气线路起火燃烧初期火灾的规律。五是由于短时间内摩托车燃烧油箱不可能发生爆炸,电气线路短路产生的声音分贝值不大,因此爆炸前陈某、王某等相关证人描述听到若干小爆炸声应为由办公楼室内传出。

(2)仓库内爆炸物品自燃爆炸的可能性分析。经现场勘验和技术鉴定,认定爆炸原因系存放在中心现场仓库内的爆炸物自燃引爆,主要依据如下:

一是爆炸物成分。经检测分析,爆炸现场的爆炸尘土中检出硝铵类炸药和氯酸盐炸药的残留成分(正规的炸药中不含氯酸盐成分),确证爆炸物是含有氯酸盐的硝铵类炸药,与查扣的炸药鉴定结果一致。

二是现场炸药可以自燃引爆。根据炸药性质,含有氯酸盐的炸药在受潮等环境影响下会分解,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热、冒烟甚至燃烧,燃烧过程会先发生小爆,紧接着是燃爆、轰爆,并可引起制式炸药和雷管殉爆。上述过程符合调查中证实的爆炸现场存放二类炸药情况(一种是乳化炸药,另一种可能是自制含有氯酸盐类物质的炸药)。经调查走访证实,当地于2011年12月及2012年2月曾发生两起含有氯酸盐成分炸药的“土炸药”自燃引爆事故。

三是炸药存放的仓库特征可以排除人为引爆可能。存放爆炸物的仓库一面是已上锁的卷帘门,另外三面均没有窗户。由于爆炸时间为上午10时10分左右,储存炸药的杂物间处于关闭状态,爆炸现场人员较多,且爆炸目击证人汤某离爆炸物储存间仅1.5 m左右,未发现异常情况。

四是现场访问情况符合炸药自燃引爆进程。在调查访问中,爆炸目击证人汤某、陈某、王某等均反映看见烟从储存炸药仓库的卷帘门下溢出,并迅速变浓变急扩散,同时听到两三声爆炸声,这些情况与上述起火位置分析以及含氯酸盐炸药可以先小爆,紧接着是燃爆、轰爆、殉爆的爆炸进程均能够相互印证。

综合以上调查访问及现场勘验,提取炸药成分的分析以及该起爆炸起火燃烧特征,由室外燃烧引发仓库内爆炸物品爆炸的可能可以排除;同时,在排除他人进入仓库引爆炸药的可能情况下,爆炸物自燃引爆是符合客观事实的。

参考文献

[1]金河龙,赵立本,王树文.浅析一起住宅楼爆炸原因认定[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26(4):454-456.

[2]李志峰,范晴晴.爆炸火灾事故调查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576-580.

[3]金河龙,赵立志,王树文.浅析一起住宅楼爆炸原因认定[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26(4):454-456.

爆炸效果 篇6

关键词:甲烷爆炸,爆炸压力,火焰温度,燃烧速度,密度,流场

瓦斯爆炸是煤矿传统的五大自然灾害之一, 严重影响煤矿的安全生产。近几年, 尽管我国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 然而安全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仅2013年上半年全国就发生瓦斯爆炸事故6起, 共造成上百人死亡。

近年来, 许多学者针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甲烷爆炸特性进行了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1,2,3,4,5,6,7,8]。数值模拟研究可以获得许多实验研究无法得到的数据, 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为了充分研究常温常压条件下甲烷的爆炸特性, 运用FLUENT软件对20 L爆炸容器内甲烷爆炸特性参数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研究结果对预防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1.1 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为20 L球形爆炸罐, 如图1所示, 其半径为0.17 m, 采用中心点火形式, 两电极之间距离3 mm, 压力取样点在壁面处。由于球形爆炸罐具有对称性, 所以只对模型的一半进行计算, 将下边界设为对称边界条件。

1.2 数学模型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本研究模拟燃烧过程, 需要考虑其中的火焰卷吸作用, 选择RNG k—ε模型作为湍流模型。

采用非平衡壁面函数方法对近壁面区域进行模拟, 并且在壁面处进行了适当的网格加密。燃烧模型采用的是通用有限速率模型。

1.3 网格划分

用GAMBIT进行建模和网格划分。采用结构网格对计算区域进行划分, 中心处网格尺寸0.2 mm, 边界处由于要适应所选用的边界层方程, 进行了网格加密。网格划分如图2所示。

2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设置

2.1 边界条件设置

对于实验罐体壁面按典型的无滑移、无渗透边界设定;反应时间在毫秒时间尺度, 故作绝热壁面处理[9,10,11]。模型的下边界设置为对称边界条件。

2.2 初始条件设置

初始温度:298 K;

初始压力:101 325 Pa;

初始组分条件 (质量分数) :CH45.3%, O221%, N273.7%;

点火能量:10 J。

3 模拟值与实验值的对比分析

实验过程中, 一般在壁面处进行压力取样。为了校验模型的适用性, 也在模型的近壁面处设置压力测点, 该测点距离点火中心0.165 m。

模拟作出了壁面处压力变化曲线, 并和实验值进行比较, 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 模拟和实验所得压力曲线在点火后都是先经过一个缓慢上升阶段, 然后迅速上升, 其上升的速率和反应的时间基本一致。但与实验值相比, 模拟值爆炸压力在上升到一定值之后趋于平稳, 且模拟值比实验值最大爆炸压力要高出0.05 MPa左右。原因在于:实验过程中由于罐体壁面的冷却效应及气体泄漏会造成部分热量损失, 爆炸压力在上升到一定值之后会很快衰减下去;而在模拟过程中, 模型处于绝热状态, 所以不存在热量的损失问题。

4 模拟结果分析

4.1 爆炸罐内温度分布

距点火中心0、0.05、0.10、0.16 m处的爆炸温度曲线见图4。

由图4中可以看出, 点火开始后, 各测点温度均缓慢上升;当火焰锋面到达时, 温度迅速升高;在火焰锋面经过后, 出现拐点, 温度继续升高, 但速率缓慢, 其中点火中心温度最高。整个燃烧过程持续约130 ms, 爆炸罐内温度在130 ms左右达到最大值, 而后逐渐趋于平稳。由于设置的是绝热壁面, 不会出现温度下降的过程。

4.2 爆炸罐内压力分布

距点火中心0、0.05、0.10、0.16 m处的爆炸压力曲线见图5。

由图5可以看出, 各测点处压力曲线基本相同, 说明爆炸罐内部各点压力分布基本相同。在爆炸过程中, 当压力波到达壁面后反射, 经过一定衰减返回中心, 压力波在罐体内不断反射、叠加, 使整个罐体内压力趋于均衡。这与实验测得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4.3 爆炸罐内密度分布

距点火中心0、0.05、0.10、0.16 m处的密度曲线见图6。

由图6可以看出, 0.16 m处测点在燃烧初期密度为1.224 kg/m3, 上升到最大值3.7 kg/m3, 火焰锋面经过后又迅速下降到1.4 kg/m3左右, 并保持平稳。0.10 m和0.05 m处测点密度变化趋势接近;火焰锋面经过后点火中心处密度值下降到趋于0, 而后缓慢回升到初始密度附近。距离点火点越远密度变化越大。这是由于在燃烧过程中随着压力波的增大, 对燃烧波前端混合气体压缩更加明显;火焰锋面到达后, 由于温度急剧上升, 导致气体膨胀, 密度迅速减小;火焰锋面过后, 由于密度差异, 密度大的区域的气体会向密度小的区域回流, 火焰锋面后的区域密度回升;燃烧结束, 没有了火焰波的压缩效应, 整个罐内密度以更快的速率趋于均衡。

4.4 爆炸罐内火焰速度

模拟了火焰速度随时间和距点火点距离变化的曲线, 如图7~8所示。

由图7可以看出, 由于点火源快速释放能量的影响, 1 ms时火焰速度迅速升高到1 m/s;接下来由于没有点火源能量的释放, 甲烷燃烧反应变缓, 到3 ms时又迅速下降到0.5 m/s;3~30 ms阶段, 随着甲烷持续反应, 热量聚积, 燃烧更为剧烈, 火焰速度再次上升, 达到2.87 m/s;30 ms后速度逐渐降低, 但在靠近壁面处有一个火焰速度再次升高的过程, 这是由于反射波作用的结果。林柏泉等[12]对一维受限空间反射波对火焰的影响做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当一维受限空间中固体壁面反射波与火焰面相遇时, 可使火焰速度迅速下降, 然后火焰再加速, 形成二次加速。

由图8可以明显看到, 在点火后一小段时间内, 速度变化剧烈, 但都局限在点火点附近。火焰速度在距点火点0.04 m左右达到最大值, 二次加速出现在距点火点0.14 m左右的位置。

4.5 爆炸罐内流场状态

根据燃烧反应理论[13], 气体爆炸的瞬间, 会产生高温状态下的气体, 这些气体膨胀, 然后压缩周围未燃烧的低压气体。当燃烧锋面后有约束条件时, 燃烧产物压力升高在火焰锋面两侧建立起压力差。在本次模拟中, 由于壁面对前驱压力波的作用, 这种压力差并不明显, 大部分时间仅有几十帕。在燃烧过程中, 反应物和燃烧产物被火焰锋面分隔开来。锋面处燃烧产生高温气体, 在膨胀过程中, 将燃烧产物向火焰锋面后方推动, 将未燃气体向火焰锋面前方推动。以火焰锋面为界, 造成火焰锋面前方气体密度逐渐增大。

模拟了30、70、130 ms爆炸罐内的流线图, 如图9所示。

由图9可以看出, 火焰锋面是具有一定厚度的火焰层, 前30 ms内, 火焰锋面后方流场处于非常紊乱的状态, 火焰锋面前方由于只是受到前驱压力波的影响, 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整个爆炸罐内, 流场在火焰锋面处分为2个区域, 火焰锋面前方, 气体向壁面处流动;火焰锋面后方, 气体向中心汇集。70 ms时, 整个流场都较为稳定。在火焰锋面和壁面区域, 流线在壁面处出现弯曲, 有环流趋势。130 ms时, 由于燃烧锋面趋近壁面, 火焰锋面压缩的气体开始向火焰锋面后方流动, 越接近燃烧结束, 这一过程越剧烈, 造成整个流场再次处于混乱状态。

5 结论

1) 通过模拟发现, 爆炸罐内部各点压力分布基本相同, 爆炸反应持续时间约为130 ms, 火焰温度约为2 500 K。

2) 距离点火点越远, 密度变化范围越大。如在距离点火点0.16 m处测点在燃烧初期密度为1.224 kg/m3, 上升到最大值3.7 kg/m3, 火焰锋面经过后, 密度又迅速下降到1.4 kg/m3左右, 并保持平稳。

爆炸效果 篇7

爆炸冲击波和火焰是巷道内瓦斯爆炸的基本特征,瓦斯爆炸后冲击波阵面和火焰阵面向另一端传播,前驱冲击波阵面明显快于火焰阵面,即造成两波三区结构。冲击波表现为一个高速运动的高温、高压及高密度的曲面,冲击波压缩改变了预混气体的热力学状态,诱导瓦斯的爆炸[1,2,3,4,5],炸药爆炸冲击波能引爆3% ~ 20% 甲烷气体[1],瓦斯引爆时间缩短[6],并且由冲击波引起爆炸后的数据变化比燃烧引起爆炸后的有关数据要大[7],而火焰为瓦斯与空气剧烈反应释放的光和热量,高温火焰能量对瓦斯爆炸特性产生非常大的影响[8,9,10,11],火焰诱导瓦斯爆炸机理相对较为成熟,集中于点火方式、点火能点爆瓦斯理论与实验研究上[12]。冲击波与火焰高温都具有点爆瓦斯的能力,而前驱冲击波及火焰即使独自无法点爆瓦斯,前驱冲击波过后,预混瓦斯/空气被压缩,压力、温度会突然升高,火焰到达后也有点爆瓦斯的可能。历来都是以火焰或热粒子作为点爆瓦斯的主要因素,而从未将瓦斯爆炸冲击波置于点爆瓦斯或对点爆瓦斯起促进作用的位置上。鉴于此,基于详细反应机理GRI Mech 3. 0[13],采用开源化学动力学软件Cantera[14]研究冲击波强度、瓦斯体积分数和冲击波及高温耦合条件下对瓦斯爆炸的特性影响。

1 数值模型

基于详细反应机理GRI Mech 3. 0,采用开源化学动力学软件Cantera对冲击波或冲击波及高温耦合诱导瓦斯爆炸的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物理模型采用激波管,将激波管分为两部分,左侧部分为氩气高压区域,右侧为瓦斯/空气混合气低压区域,在两部分之间添加一个隔膜,当隔膜破裂后,左侧高压区域向右侧传播,并引起右侧瓦斯/空气混合气体温度和压力升高,当达到最小点火能时,点爆右侧瓦斯/空气混合气。物理模型如图1所示。

2 冲击波诱导瓦斯爆炸规律研究

首先研究瓦斯体积分数为10. 35% ,瓦斯/空气混合物低压区域的压力为1 atm,初始温度为500 K,氩气高压区域的压力为8 MPa,初始温度为1 000 K,当隔膜破裂后,瓦斯/空气混合物压力和温度受冲击波影响逐渐上升,在6 ms后开始出现一个“平台”( 如图2) ,这一平台持续时间7 ms左右,从压力图( 图2b) 可以看出,“平台”是因为两侧压力平衡,而后瓦斯在平衡压力和高温的影响下,经过一定的感应期,显示了压力的急剧上升,证明瓦斯发生了爆炸。

采用同样的方法模拟不同的瓦斯体积分数情况下瓦斯点爆特性( 如图3、4) 。在氩气高压区域在初始温度1 000 K和压力为8 MPa条件下,瓦斯体积分数低于4% 时,不会被点爆,而点火延迟时间随着瓦斯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出现增大现象( 如图4) 。在瓦斯体积分数低于9. 5% 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大,而瓦斯体积分数高于9. 5% 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开始下降。瓦斯体积分数低于10% 时,一氧化碳一直处于一个比较低的状态,当瓦斯体积分数超过10% 后,一氧化碳体积分数骤然增大。在瓦斯体积分数低于5% 时一氧化氮未产生,5% ~12% 时,一氧化氮体积分数先增大后减少至零( 如图4) 。

为研究冲击波强度对瓦斯点爆的特性研究,设置氩气高压区域冲击波强度为5、6、7、8、10 MPa,由图6 可以看出,瓦斯/空气混合气的点火延迟时间随冲击波强度的增大而降低,呈负指数关系,二氧化碳随冲击波强度呈负指数降低,一氧化碳没有规律性,而一氧化氮呈非线性增大( 如图7) 。

3 冲击波及高温耦合点爆瓦斯规律

在冲击波点爆瓦斯的数值计算基础上,已确定冲击波对不同浓度瓦斯的影响,可进行冲击波及高温火焰耦合诱导瓦斯爆炸规律研究。

设置冲击波强度不变,即氩气高压区域的初始压力为8 MPa,初始温度为1 000 K。改变右侧瓦斯/空气混合气体的初始温度。研究瓦斯在冲击波及高温耦合作用下的点爆特性。由图8 可以看出,在冲击波及高温耦合条件下的点火延迟时间出现负指数变化趋势,而明显低于仅有高温点火条件的点火延迟时间。对于二氧化碳随着初始温度的升高,二氧化碳体积分数逐渐降低,而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却表现相反( 如图9) 。

4 结论

1) 在氩气高压区域在初始温度1 000 K和压力为8MPa条件下,瓦斯体积分数低于4% 时,不会被点爆,而点火延迟时间随着瓦斯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出现增大现象。分析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致害物质的浓度随瓦斯体积分数的变化情况。

2) 瓦斯/ 空气混合气的点火延迟时间与冲击波强度呈负指数关系,二氧化碳随冲击波强度增大而降低,一氧化碳没有规律性,而一氧化氮呈非线性增大。

煤气引发的爆炸 篇8

众人看到居民楼的第三层,有户人家的窗户正冒出阵阵浓烟。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了居民楼下的开阔地带,场面显得很混乱,大家都还为几分钟前的那声爆炸感到心悸呢。

不一会儿,消防车来了。车一停,消防人员带着消防器材冲进了居民楼。

三分钟过后,两位消防人员扶着一位老奶奶走出居民楼,然后向现场指挥官汇报道:“报告,火势已被控制,没有发现人员伤亡。”

“起火原因查清楚了吗?”指挥官问道。

“目前火还没扑灭,尚在查找中。”两位消防人员把老奶奶转交给身边的人后,又冲进了居民楼。

这时候,从爆炸的那户人家的窗户冒出的烟已经明显稀薄了,被烧残的窗户,掉下一些焦黑的东西。

“是煤气管道爆炸,已经将煤气管道关闭了。”指挥官的对讲机里,传来了喊话。

“好。立刻检查现场,防止任何可能的危险。注意安全。”指挥官回应道。

“是。”

这时,刚才被救下楼的老奶奶已经从惊恐中回过神来。问及爆炸原因,她哭着说:“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时,我在煤气灶上熬稀饭,因为闹肚子便急忙去上厕所,还没蹲下就听到厨房‘嘣’的一声爆炸。可吓死我了,腿都走不动了。”

“还好你老人家命大,要是当时你在厨房,那就危险啦。”有人附和道。

“那倒是,那倒是。”老奶奶一个劲地点头,然后看向指挥官,“真是太谢谢你们了。可是,我那厨房怎么就突然间爆炸了呢?”

“等消防队队员们下来,我们就知道情况了。”指挥官安慰道,“别急,人没事就好,你先耐心等等。”

过了好一会儿,消防人员陆陆续续走出居民楼,有两个人直奔指挥官,站定后报告:“经过对现场进行失火原因排查后发现,该户使用的煤气软管严重不合格,导致燃气泄漏。这样一来,厨房的燃气灶点燃后,就引发了爆炸。”

看着身边围了不少老百姓,一位消防员拿着一根被烧过的管子说:“大家都看看,这家用的管子根本就不能用于煤气。而且,上面油性的污垢很多,只要一遇到明火,就很容易燃烧,从而导致爆炸,酿成火灾。”

“我们可是每天都要和煤气打交道的啊,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我们的安全呢?”有人问道。

“最好的办法就是防患于未然。”指挥官觉得有必要做一次安全普及教育,便说开了,“首先,灶具和管道一定要使用合格的产品,可到燃气公司购买正规产品,并且每隔一段时间还要做些检查;其次,在使用完煤气后,不能只单独关闭灶具的阀门,一定还要关闭煤气的双嘴燃气阀;第三,要长期出门时,一定要关闭家庭管道煤气的总阀;第四,可以买一个检查煤气泄漏的工具,使用前先做检查,如果没有工具的话,可以用鼻子试探性地闻闻,发现异味一定要检查清楚后再点燃。”

上一篇:应急保护机制下一篇:P2P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