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国际主义

2024-12-12

文化国际主义(精选12篇)

文化国际主义 篇1

一、引言

随着2004年起中国—东盟博览会长期落户南宁市, 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立, 2010年东盟自贸区建成, 南宁的城市建设开始搭上了通往现代化的高速列车。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文化的更新, 南宁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把打造区域性国际城市定为城市文化发展的中心任务。之前, 许多学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南宁市具体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方面, 如林昆勇 (2012) 、王兆林 (2011) 从工业化、信息化和文化产业建设等层面讨论南宁的国际化;秦瑞英 (2011) 则通过和其他3个区域性国际城市—昆明、大连、广州的比较, 寻找南宁国际化的优势和差距。本文则主要从文化的本质特征这一精神层面去探讨南宁市的本土文化在城市国际化的过程中如何发展。作者认为只有了解南宁本土文化底蕴、把握文化发展脉络、抓住区域性国际城市文化的实质, 才能成功完成南宁城市文化的升级, 使南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性国际城市。

二、城市文化的定义及作用

芝加哥城市社会学派代表人物帕克认为城市文化的核心是由各种习惯、风俗、礼制构成的传统思想体系, 是一种“心理状态” (雷鸣等, 2009) 。单霁翔 (2007) 讲道:“文化是城市的身份, 因为文化的本质是整个社会所广泛认同的价值观, 它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是一种自觉意识和共同行为”。在文化地理学盛行之始, 马丁·李根据布尔迪厄“习性”这一概念, 强调城市具有地方习性, 或者说是文化特质 (culture character) 。这种习性是在代代相传的同时又不断变化的, 因为“习性是历史的产物, 而历史总是处于被创造的过程中”。“城市通过时间所面对的存在的客观条件或社会、物质的‘事实’, 形成了特定的、独特的、可持续并具有适应力特质的习性, 而这些习性反过来又促成了城市中具体地方的实践活动” (李, 2011) 。综上所述, 一个城市因其所处的特有的地理位置, 在历史进程中会慢慢形成、沉淀下具有其地域特征的文化特质。人口的流动、时间的推移会促使文化特质的变动, 反过来作用于城市, 对城市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使其符合文化观念的更新。“文化凝聚着城市发展的动力要素, 是一个城市生存的基础和进化的动力” (单霁翔, 2007) 。

三、南宁本土文化特征

公元318年, 晋兴郡设郡治于晋兴县, 即今日的南宁。南宁历经1600年, 南宁由偏远小镇到一方首府, 从少数民族独治, 到多民族混居, 从蛮民夷俗到儒教汉化、尚德向善, 兼容并包, 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南宁本土文化。廖建夏 (2012) 在研究了南宁的地方历史和人文风俗之后, 把南宁的本土文化特征定义为: (1) 鲜活灵动地“湖水文化”。南宁又称“邕城”, 邕为四面环水之意。南宁地表四处水道横呈, 塘、湖遍布。湖塘平静、温和的特点孕育了南宁人知足、平和的性格。 (2) 务实、功利、进取的“平民文化”。 (3) 源远流长的“工商文化”。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大量广东、福建、江西商人顺江而上, 在邕江民生码头上岸, 把经商通商之风带到南宁。 (4) 包容和谐的民族文化。广西自古就被称为‘百越’之地, 西南少数民族众多。居住在南宁的少数民族以原住民壮族为主, 除此之外, 还有汉、苗、瑶、侗、回、满等48个民族, 他们有因经商、也有因战乱辗转而来的移民。开埠后基督教由西方传教士带内, 并在南宁扎根。在南宁, 各宗教“各有信众, 建有教堂, 但各不相扰” (廖建夏, 2010) 。

由于受到地域和历史的影响, 南宁本土文化有其积极的一面, 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南宁人不排外, 兼容性强, 散发出一种强烈的“和”意识, 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精神有很强的普世价值取向, 也是中国儒家中心文化圈向祖国边陲辐射的直接结果。但“湖水文化”“平民文化”容易强调人性中求稳、中庸、明哲保身。上述文化特征符合南宁现在作为一个中等城市的整体形象, 但远远不能体现区域性国际城市的文化特征。

四、区域性国际城市的文化特征

区域性国际城市的产生都是以全球化为背景的。经济全球一体化加速资本、人员、技术在各文明间的流通, 带来各文明、文化前所未有的大交流、大碰撞、大融合。国际都市的出现正是这一过程的具体体现。

全球化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曹德本 (2001) 认为, 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化”。但这种融合不应该全部抹杀原来的本土文化特征, 而应该是一种平等的交流、适应。通过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调和, 产生新型文化。“可以说, 外来文化和原有文化的融合只能是两个相交的圆, 不可能完全重合, 文化融合具有不完全性” (章必功, 傅腾霄, 2010:360) 。因此, 区域性国际城市最重要的文化特征即“和而不同”。

东盟地区的新加坡是这一区域性国际城市的最佳表率。新加坡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殖民历史让其处于东西文化的双重作用下。新加坡居住着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西欧人, 他们分别信仰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基督教。新加坡没有采取其邻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进行的文化同化政策, 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和而不同。在要求全体公民承认和谐这一集体价值观的同时, 也承认各民族各宗教的价值观的地位。这一共同文化价值观保证了新加坡内部的平定, 新加坡从没有出现过发生在印尼的“排华”事件、“反共”事件 (常士訚, 2010) 。“和而不同”的城市文化使新加坡的经济得到大力发展, 成为东南亚唯一的一个发达国家, 是继纽约、伦敦和香港之后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

五、南宁打造区域性国际多元文化的基础和发展方向

(一)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发展, 南宁已为打造一个多元文化奠下了一定的“硬性实力”。

1、区位优势已经形成。

南宁地处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和东盟十国经济圈的交汇中心, 面向东南来亚, 毗邻粤港澳, 背靠中西部, 具有沿海、沿边、沿江“三位一体”的区位优势 (如图:南宁区位优势) 。中国—东盟自贸圈的建立为南宁打开了通往东南亚各国的大门。南宁—友谊关—越南高速公路已开通, 南宁至东盟国家的多条航线也已开飞。越南、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分别在南宁开设领事馆和办事处。南宁与东盟经济、文化、人员的交流飞速发展, 南宁将成为中国文化与东盟文化“亲密接触”的最前线。可以预见, 在不远的将来, 更多的东盟友人将移居南宁, 为南宁添加许多东盟文化元素。

2、市场经济活跃, 对外贸易日益强大。

南宁市全市生产总值 (GDP) 2010年达到1800.43亿元, 2011年达到了2211.51亿元, 2012年上半年已达1120.67亿元。根据海关统计, 南宁市贸易进出口总额2011年达到25.1亿美元, 2012年1-6月份达18.2亿美元。全球经济一体化一直是多元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反观历史, 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对自由人的需要, 从而激发了欧洲的启蒙运动, 人本主义, 最终把人从封建经济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中国以往的计划经济过分强调集体、忽略个人, 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重新唤醒人们对个体的关注。“一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的不断觉醒必然使价值呈现为多元化” (王桂芬, 张国宏, 2008)

3、人口流动性加大。

多元文化是移民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 (章必功, 傅腾霄, 2010:238) 。南宁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南宁市在2010年底流动人口突破130万, 并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

(二) 、南宁区域性国际多元文化的发展方向

1、继续优化人口结构, 提高人口素质, 形成市民文化。

虽然南宁市的流动人口、常住居民均有所增加, 但多以外来务工人员和在城镇化中刚脱离农村户口的新城市居民为主。本土文化中安于现状、保守的思想意识会成为阻碍变革的潜在因素。打造国际性城市, 南宁需要大量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语熟练的年轻移民打破这一禁锢。有研究表明, 移民有较强的文化适应能力, 善于吸取不同区域的文化或价值观, 促进社会和政治变革。移民多的城市文化具有开放、进取、创新、兼容等多元文化特点的特征 (章必功, 傅腾霄, 2010:256-257) 。全球英语教育组织英孚 (English First) 在其2012年度全球英语熟练度报告中指出, 英语熟练度越高的城市或地区, 外资投入越多, 经济发展越快, 生活水平越高。亚洲国家中英语熟练度排位第一的是新加坡, 而长期在新加坡生活和工作的海外专业人士就约有超过9万位。

移民是外来户, 很难接近本土权力核心。移民对个人权力的申述必然会要求权力的去本土化。要适应由移民带来的多元化, 政府管理文化就要顺时改变。章必功等 (2010:258) 指出, 在与国际社会接轨的经济和文化背景下, 政府必需减除乡土文化中基于“人情”的宗法人伦管理方式, 转向尊重个体生命价值与个体权利及自由的法制管理方式。在西方, 这种尊重个人权利和生活方式、提倡多元文化、主张政务公开化的公共领域的开放性、强调公民有参与社会政治和制约国家权力的义务、强调通过法律保障公民权益的社会被称为“市民社会”。“当代西方社会迈向市民社会形态的坚实步伐, 无不得益于其多元文化价值观的丰富和强大” (王桂芬, 张国宏, 2008) 。

2、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国际化的南宁市将面临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但西方国际都市多元文化不是南宁的发展方向。个人主义是西方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个人主义强调每一个人的独特性, 即不同性, 强调通过一系列公开公正的社会手段保护这种“不同性”, 这的确在一个城市向国际化、向市民社会迈进的初始阶段起到了促进作用。个人主义与多元文化看似相辅相成, 但放眼西方主要多元文化国际都市, 在繁华背后却都被高犯罪率和由文化差异引起的骚动所困扰。究其原因, 过分强调多元, 但缺乏统一价值观的导向反而把多元社会引向了分裂的边缘。

建设南宁市的多元文化需要中国儒学核心精神“和而不同”的共生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两个“核心”的共同引领。西周末年的史官史伯说:“夫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意思是如果所有事物都是相同的, 必失去创新的可能。不同的事物同时并存, 才会滋生新事物。因为多样性的统一, 是事物前进发展的前提。李中华 (2012) 认为, “与天和”与“与人和”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理想极乐世界。“要实现这种快乐和目的, 只有通过多元统一的和谐文化模式来达到”。南宁本土文化的“谦和”促成了南宁市多民族、多宗教、多信仰共生共存的现实, 保持并发展南宁文化的“和”精神必然为南宁市的国际化提供无穷动力。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与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的结合, 产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高度概述为24个字, 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南宁市的多元文化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本质。指导思想的“一元性”并不会危害多元文化, 相反, 是多元文化可以健康存在的前提, 多元和一元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果没有一元的指导思想, 文化价值完全多元, 就没有办法凝聚”, “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 建设和谐文化就会迷失方向” (王桂芬, 张国宏, 2008) 。

六、结论

南宁市现在正面临着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 优越的地理位置, 优惠的经济发展政策都使南宁市发展为区域性国际城市成为必然。南宁的城市文化虽然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但没有历史包袱、年青正是他的优势。正确认识南宁市的本土文化、保护并发展南宁文化的兼和、务实的精髓, 改变不适合时势和发展的狭隘、保守, 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的多元文化方向迈进, 南宁市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性国际都市。

参考文献

[1]曹德本.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J].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16 (4) :2-5.

[2]常士訚.在包容多元中促进公民身份认同建构—比较视野中的新加坡多元文化政治实践[J].世界民族, 2010, (6) :8-15

文化国际主义 篇2

1、 用筷子时,一旦夹上食物,应立即放入口中,不应停留时间过长。

2、 夹菜时,筷子不可在盘子里乱搅,也不要把筷子伸到离自己太远的菜盘里,应养成使用公筷的习惯。

3、 使用汤勺时,筷子需整齐放在桌上。不要伏在桌上就着碗吃饭。

4、 用餐时嘴中不宜发出过大的声音。不将骨头、刺和任何嚼过的食品直接吐在桌上,而是用手从嘴中将其取出,放在自己的盘子或专门的器皿中。

5、 不把自己认为最好的菜夹到外宾碗里,以免引起反感。

6、 不以野味或山禽走兽来招待外宾。

西餐

7、 餐布及时打开放在大腿上,不塞进衣服领口里;离开餐桌时,不把餐布丢在椅子上,尽可能折叠一下,并把脏的部分折到里面,放在盘子的左侧。

8、 食物通常从左侧上,饮品从右侧上,同时盘子也是从右侧开始清理,孩子的座位要远离服务员上菜的位置,以免发生危险。

9、 进餐时,不应手持刀叉比划着与人说话,嘴里有食物时不要讲话。

10、 用餐时胳膊肘离开餐桌,避免越过菜盘来取自己喜欢吃的菜。

11、 遵从西餐中的喝汤习惯,使用汤匙由内往外舀。汤很烫时,切不可对着热汤吹气,可将汤倒入碗里用汤匙慢慢地舀,等汤降温后,再一口一口地喝。

12、 喝饮料时要慢喝快咽,避免在嘴里迂回发出声响。

13、 有事要离开餐桌时,应向在座的每一位表示歉意,离开时,要把椅子放好,以方便其他人通过。

文化国际主义 篇3

为了更好地推动严肃游戏概念的普及和推广,开辟专业游戏领域新市场,在相关部委领导的关怀下,第九届网博会首次将“严肃游戏创新峰会”作为官方论坛,以期更好地研究严肃游戏的商业运作规律以及政策扶持方向,推动严肃游戏的普及和发展。

本届严肃游戏创新峰会受到文化部高度重视,列为本届网博会的重点论坛和主要创新点,并首次设置“严肃游戏奖”,向全国征集优秀的严肃游戏作品,定于网博会开幕首日的“网络文化盛典”中颁奖。

由于严肃游戏的概念较新,又是首次登陆网博盛会,一定会成为本届网博会主流媒体的聚焦点,并成为与会企业和产品宣传的绝佳舞台。

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庹祖海到会并致辞:

我想严肃游戏发展可能要做以下这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严肃游戏发展有其内容导向方面的优势,在内容方面是对绿色游戏和健康游戏的宣誓,其内容一定是有意义的、健康的,所以推动严肃游戏的发展,对于推动全行业增强使命感,提高产品的知识文化内涵,加强内容导向等方面有着积极引导作用,要让社会认识到游戏不仅是好玩的,还是有益的,也要让企业认识到,严肃游戏是可以赚钱的。

第二,严肃游戏的发展需要潜心挖掘市场需求。严肃游戏概念的提出,让我们意识到了游戏产品除了娱乐功能之外,还能够承载更多的使命和功能,成为传播知识和学习信念有效手段,使得游戏产品与各行各业相结合,为各行各业提供服务。比如游戏教育、游戏军事训练、医疗、科普等结合,这些跨行业的应用为游戏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場商机。但是,这些商机需要我们企业主动挖掘,也需要有这种潜在用途的机构和行业能够有这方面的意识,两方面的结合才能使机会变成现实。

第三,严肃游戏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引导。今年9月中国文化部市场司与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文化产业政策局在中国举办了中韩严肃游戏论坛,这次中韩严肃游戏合作的良好开端,为了推动游戏产品结构更加合理,我们正在考虑设置严肃游戏示范工程,希望各地已有的文化发展资金、基金和评奖能够更多向严肃游戏项目倾斜,给严肃游戏的研发推广,提供更加有利的支持。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查金路少将:

发展军事电子游戏是促进动漫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我们都看得到,也有体会,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将动漫产业列为重点扶植新型产业,中央财政为此专门设立了专项资金,起点就是开发健康积极向上的电子游戏产品,满足人民迅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整个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同时也是着力培育具有无限升级与活力新的经济增长点。

军事电子游戏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一个作用就是普及国防知识的作用,通过时间来看,我们也可以想一下,军事电子游戏可以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将最基本的国防知识融入其中,并在游戏运作过程中间潜移默化传授给操作者,它是国民进行自我国防知识学习和自我国防教育的形式。世界上许多军事电子游戏冲着这个目的而来的,或者说客观上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普及国防知识这件事情是极大的事情,是国民素质重要的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有和没有、强和弱影响全局,关系极大。

国际仿真与游戏协会联合主席

Dr.Fischer Cai:

我们需要有这样的想法,怎么样能够有一种创新的外科培训,比如说严肃游戏,其实就是一种非常有创意的培训方法,如果我们想要对外科手术进行模拟或者严肃游戏设计的话,我们能做什么呢?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严肃游戏是可以减少培训成本的。第二,还可以减少培训时间,学习曲线也会变短,还可以更好地提高手术娴熟度。因为你做得越多,在实际手术当中信心越足,严肃游戏还可以很容易地重复做,可以用电脑软件重新做。严肃游戏是否真正能够产生一种特别逼真的解剖和生理特征呢?其实严肃游戏现在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这方面的优势,比如说电脑游戏、视频游戏,医生就在玩游戏。我也曾经做过非常简单Google搜索,键入医生玩视频游戏,有很多的搜索结果。当他们玩手术游戏的时候,可以在这里锻炼更多的手术技能;而且医生玩游戏玩得很好的话,也可以使他们在手术当中更加有信心。医学院的学生也可以玩这种游戏,帮助他们在培训的过程当中有更好的逼真的体验,所以说有很多的医学院或者说医生,他们都采纳了手术的严肃游戏帮助他们培训。

北京皮皮鲁CEO、儿童普法游戏制作人郑亚旗:

严肃游戏这几个字是我去年在上海游戏展时看到的。我吓了一跳,到底什么是严肃游戏?其实我小时候玩的《主题医院》、《模拟城市》都算是严肃游戏,因为我在里面学到很多的知识。我一直在从事皮皮鲁产业开发,皮皮鲁最相关的内容就是对儿童寓教于乐。刚才大家探讨了到底严肃游戏娱乐第一还是内容第一的问题。我想说,在中国,在80后这一代人看来,寓教于乐是特别负面的词。一提到寓教于乐,基本没有人想尝试,不管是游戏还是动漫,小孩都不想看。但是我觉得这不是小孩的错,这是之前做寓教于乐的人,把寓教于乐做得不娱乐,让小孩觉得,虽然说寓教于乐,但是我在体验这个产品的时候,还是在灌输学习的内容。所以做得再好,小孩也不买帐,我用这款产品的时候得不到快乐,和我上学学的内容是一样的,这款产品肯定是不选用的。寓教于乐第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娱乐,让小孩把他获得知识的过程变得极其快乐,其实这是可以达到的。

新加坡ZEPTH私人有限公司科技主任陈文瑜:

在我看来,严肃游戏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呢?他必须要满足以下的要求,一是战略合作,另外就是本地地区和国际营销,需要创新型设计以及社会影响、技术研发和政府的支持。

我们的公司和政府进行了密切的合作,我们和MDA、IDA等合作,从商业伙伴来看,我们也有一些合作的国际公司,比如说惠普,和GL等进行合作。我们还和新加坡的科学中心进行了合作,我觉得战略合作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和学校的合作。我们和很多学校进行了合作,和很多学校老师进行密切的合作,而且和合作学校有很多的项目,我觉得对于严肃游戏设计和发展来说,要想使方案能够存活和发展的话,我们有两点要看,第一是创新,创新型设计。刚才为什么我讲到严肃游戏的DNA,创新是里面重要的DNA。第二点是技术的DNA。我在我们公司是负责这一块的。我们有两点要看,第一点是使用技术能够作为一种有力的工具促进学习,包括数字现实、游戏设计。第二点是教育的技术,包括行程性评估,大纲设计和开发。同时需要提高社会影响,所以我们也有一些公共展示给社区俱乐部、购物中心。政府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政府会授人以渔,教学生学习方法,而不是把鱼直接给学生,用一个嵌入式的方法,包括共同投资,共同分享设施、免税,展示和商业排名等。

无锡巨人副总经理、《荣誉使命》制作人顾凯:

我一直觉得现存的教育体制是建立在上个世纪甚至上上个世纪工业革命时代,培养产业工人的需求,在那个时代对教育的目的和定义,希望能够培养出大量的遵循书籍、流程,不要犯错误,不要有自己的创造力的一些人,而在今天,我觉得我们的教育是真正希望能够培养出有创造力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允许大家颠覆过去颠覆传统的创新型的人才。寓教于乐这句话被从古至今重复了很多次,没有哪一个形式或者娱乐的内容在过去成功地体现寓教于乐这样的目的,今天上午郑亚旗提到,普通的小朋友一听到寓教于乐会低着头走开,因为那样的内容不能够真正带来乐趣。互动也是我们在传统教育里边非常缺乏的,90%的情况下,老师单向的灌输,填鸭式的教育,并没有很有效从学生和受教育者受培训者那里得到有效的反馈。从经济的角度来讲,严肃游戏更是一种成本超低非常核算的教育方式,在军事里边的用途,和武警部队交流的时候,听到他们提到,他们对于无人操作的机器人或者无人机的使用训练的时候,平时的损耗非常高,一个机器人是非常昂贵的,而驾驶一架无人机真正开出去也是有着非常多的燃料的消耗,在这样的领域里边,使用严肃游戏进行培训和训练,非常节约成本的,而且符合绿色节能的主题。

北京软件行业协会益智与娱乐软件分会秘书长赵津蒙:

严肃游戏的特点一是学习性,知识性、训练性等,它是寓教于乐的东西。寓教于乐的东西最后还是乐,乐是主要的东西,这是对游戏的肯定。第二个就是更广泛的应用,具有非娱乐的目的。从制作方面,严肃的游戏产品制作和以往的传统游戏产品制作不同的点是说,更具有科学性、严谨性,符合社会或自然的一般规律。

淘米郭莉:

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这样说,游戏对小孩子有什么好处呢?游戏可以给小孩子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健康。所以提醒做父母的人不得不注重游戏的环境。我想问大家,在看到这句话之前,大家觉得游戏还能带来什么呢?很多人会忽视在游戏中增长经验和学识,边完边思考,这个过程更加快乐更加自觉。

韩国T3娱乐河昌玄:

功能性的游戏考虑B2B、B2C因素的同时,要进行功能性,我进行了四年这样的游戏,B2B、B2C是前提,想搞活功能性游戏的话,必须要记住我刚才所讲的这些话,必须将B2B、B2C考虑在前提之中。

盛大刘红鹰:

以前玩的主流游戏都是角色扮演游戏,去年以来休闲游戏和社交网络的兴起已经把游戏范围提到新的量级,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介入,把覆盖面扩大到非常大的视角,为我们的严肃游戏提供非常大的平台和发展机会。当游戏变得不那么专业,貌似很专业,貌似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一项运动,已经变成了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和朋友交流而进行的一项活动,这样的技术发展和市场发展,已经为严肃游戏提供了非常好的背景,我们盛大游戏认为,严肃游戏会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我们公司内部把今年战略叫3A战略,我们围绕明星类优质的产品扩展到全平台,扩展到全球的范围,在全平台上也研发大量手机类游戏和休闲类游戏。

韩国NHN Hangame尹钟源:

功能性游戏通常认为这个游戏有一定的消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命名游戏有一定教育功能才是功能游戏,游戏里面有严肃的游戏,严肃游戏的对立性就是娱乐,娱乐和严肃是对立的,娱乐和教育是相对的,它不能协调和融合的,所以我想还有待与我们进行探讨。

唯晶詹承翰:

有位国外的Brenda Brathwite,突然间觉得很震撼,她发现她七岁的女儿,从学校回来分享今天她在学校听到的故事是有关黑人来到美国,如何到了美国,如何被林肯总统所解放。她非常震撼,因为她女儿描述这个故事的时候,眉飞色舞,好像这群黑人是从非洲去旅游来到美国,遇到一位好人把他们给放了,于是她设计了一些纸上游戏给她的女儿体验。可能有一些牌卡,有些是黑色的有些是白色的,有分大小张的黑色、白色,实际上暗指黑人和白人,并没有告诉她女儿,这是大人还是小孩,只是跟她玩游戏,也做了一艘船,首先先把几个白色的卡片放上去,这艘船远渡重洋来到非洲大陆,这个时候非洲大陆码头边,可能有些大张黑色卡片和小张黑色卡片,暗指黑人大人和小孩。但是能够上船只有大张的黑色卡片,她的女儿很好奇地问了一句,为什么?她并没有直接回答她女儿,只是告诉她,这就是游戏规则,在小女孩身上马上体验一种分离的感觉。

浅谈多元文化与多元文化主义 篇4

关键词:多元文化,多元文化主义,政治协商

一提到“多元”,我们应该都不陌生。世界是由无数的个人、群体、组织、社会、国家组成的,每个人的思想各异,所以根本不可能存在一种东西是普世间都赞同的,出现多元化也就可想而知。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有的国家就是一元文化,但能肯定,它们只是表面上的一元,本质上都是多元的。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一定要先弄清楚多元文化是不同于多元文化主义的,前者是对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的描述,而后者是一种政治理论,意识形态,它不但要承认不同文化的存在,而且还要承认它们和谐共存,承认差异并平等的对待它们。

一、多元文化主义的表现

多元文化主义在一些具有较长的移民历史的国家比较普遍,譬如美国,它应该是典型的多元文化的国家。美国存在着三个体型面貌不同,而且几乎可以说相互敌对的种族。教育、法律、血统、甚至外貌特征,在他们之间筑起了一道几乎无法逾越的屏障。命运虽把他们集合在同一块土地上,但未能把他们混合起来形成为一个整体,他们各自按照本身的条件向前发展。虽然说美国是一个多文化多民族的社会,但是在美国的少数民族以及其他亚文化群体从来没有得到平等的待遇,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没有被白人的主流文化承认过。

针对多元文化主义的问题,欧洲出现过许多可怕的溅血事件。挪威首都奥斯陆,伤痛仍在撕裂一个崇尚和平、安宁的民族,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难,76人罹难,爆炸声、枪声和着血色,在一个夏天明媚的阳光下,将这个北欧国家推入情感与信仰的寒极。民族冲突是近年来欧洲多元文化困境最明显的体现。一方面少数族裔认为受到政治和社会歧视,不断制造极端事件和街头政治事端,另一方面主流族群认为外来人口太多,对国家本色和社会经济造成威胁。奥斯陆的暴力屠杀事件,以极端的方式成为射向多元文化主义的一颗凶残的子弹而它应和的,是近年来不断抬头的极右思潮。

二、中国的多元文化主义

社会政治权威与文化权威的一体化是自古以来的特点,在古代是圣王一体,是皇统与儒教的一体,在当代则是出现了伟大的领袖,这种一体化就使权威绝对化。但是这种政治权威、道德权威、文化权威的一体化在战乱时期或在拨乱反正时期有它的必要性,也就是说它只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是必要的。但如果我们把这种一体化的权威变成一种固定的长期的制度,那么社会将会失去自身活动的空间和生长组织的能力,这样权威的错误也将无休止的蔓延下去,这将会对国家的未来造成很大的灾难。文化大革命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但这里一定不要把多元文化主义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混淆。我认为两者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使各民族的文化能够得到平等的对待。

三、正确看待多元文化主义

我们应该承认多元文化的存在,并尽量与他们和平共处,但是要我们使文化之间平等的互相对待,自认为是不现实的。每个国家的已存在的不同文化都是追根溯源的,是不可涂抹更改的,他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灌输了自己族群的一种文化观念,即使在以后成长的日子中他们意识到了自己文化的短处,他们中的大部分还是会坚守自己最初的意念。好像不同文化之间天生就是处于对抗状态,每种文化都想得到别的文化的赞同。这种力量是大的可怕的。这种力量就好比人们所信仰的宗教一样,这让我想到了印度的各个宗教之间的残忍的对决,想到了人们对其他宗教信仰者的残忍暴行,让他们喝汽油,然后再活活把他们烧死,小孩子更是不放过。就好像印度人对牛的尊崇,如果你试图尝试在他们面前亵渎在他们看来的圣牛,那你的下场将是惨不忍睹的,你的命在他们眼里跟牛根本没有可比性。我们还可以从好多例子中看到文化信仰的力量,如果你想让印度的基督徒和穆斯林和平共处,互相平等友好地对待,我想那种场景是不会出现的,但他们确实同时存在着。

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反映了现代国家所面对的现实,其中,它必然要继续维护一直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同时又必须照顾到少数人族群的地位和权利。在承认差异存在的同时,也会看到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依赖。也就是说,差异所表现的既是异质性,也是相互依赖。一个国家内部不同文化的共存使得人们知道自己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会使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会促进一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也能通过和谐的交流与发展解决许多国家都难以解决的问题。

不同民族长期一起生活会使不同文化间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中拉近,自然会在内心形成一种观念,那就是它们已经粘合到一起了,即使是相互对立也要永远生活在一片土地上,涵化是各民族间的趋向,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同文化间的趋同。多元文化主义者希望通过民主政治的舞台,使不同民族的成员实现讨论协商和相互理解。但不同民族之间的协商不仅仅是“话语政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利益的问题。而一谈到自己文化的利益,不同文化之间就变得自私了,根本不会为了与其他文化融合而损害自己的利益。所以说,多元文化主义提到的承认不同族群地位上的平等只是形式上的问题,实质上,由于经济利益上的悬殊以及文化和政治影响上的悬殊,不可能不导致那些弱小族群的不满、甚至是反抗。

所有的国家都不能妄想去建立某种文化的独尊地位,这一定是非常危险的。就好像世界上存在的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和儒家文化一样,我们如果想要去使他们之间相互融合,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信奉三种文化的人民都是虔诚的信徒,他们信仰的文化已经成为他们心中永不磨灭的磐石。但我们也更不能准备在三种文化中搏斗,最终拼个你死我活。我们完全可以转换一下思维,从三种不同的文化中吸收精神资源,找到一个合适的包涵点,使得三种文化和平共生。

四、结语

多元文化并不只是一种观念,美国的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更多地把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了抵制、甚至是批判的对象。我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多元文化敞开自己的胸襟,如果缺少一种兼容并蓄的文化情怀,那注定是要吃不少苦头的。在实行多元文化主义的国家,它们的政策和政治思想中存在一些比较好的做法和想法,有值得借鉴之处,但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所面临的政治环境也就有很大的区别,决定了各个国家在采取具体的民族政策和政治的整合上也应当具有各自的特色,应尽量让各国的多元文化都绽放出应有的色彩。

参考文献

[1]刘向东.文化多元语境下的国家认同建构[J].吉林大学,2015.

[2]周少青.多元文化主义视阈下的少数民族权利问题[J].民族研究,2012,01.

[3]王希.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J].美国研究,2000.02.

[4]韩家炳.多元文化、文化多元主义、多元文化主义辨析——以美国为例[J].史林,2006,05.

国际餐饮文化礼仪 篇5

由于新加坡人多为华人,而新加坡华人绝大多数祖籍为广东、福建、海南和上海等地,因此,他们的饮食习惯与其他“龙的传人”可以说是大同小异,中餐是他们的最佳选择。新加坡华人口味上喜欢清淡,偏爱甜味,讲究营养,平日爱吃米饭和各种海鲜,不太喜欢面食。粤菜、闽菜和上海菜,都很受他们的欢迎。

在设宴款待新加坡人时,务必在安排菜单方面注意因民族而异。必须谨记:马来人忌食猪肉、狗肉、自死之物和动物的血,不吃贝壳类食物,不饮酒;印度人则绝对不吃牛肉。在用餐时,不论马来人还是印度人都不用刀叉、筷子,而惯用右手直接抓取食物,但是他们绝对忌用左手取用食物。

新加坡华人大都喜欢饮茶。当客人到来时,新加坡人通常都会以茶相待。每逢春节来临之际,新加坡人还会在清茶中加人橄揽之后饮用,并且称之为“元宝茶”。他们认为,喝这种茶,可以令人“财运亨通”。平时,新加坡华人还有经常饮用加入按中药配方配制而成的补酒的嗜好,鹿茸酒、参酒等也是他们经常饮用的。

文化国际主义 篇6

摘 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试图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问题入手,对文化自觉的内涵进行深层剖析,对文化自觉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进行分析论证,对文化自觉的可行途径进行有益探索,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文化强国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024-02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弘扬者和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发展者。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1],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了基石。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指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2],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局面。此后,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提出“必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3],取得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成果。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提出要“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4],开辟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天地。历史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光荣使命。

二、文化自觉及其内涵

“文化自觉”概念最早是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他认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5]深入分析文化自觉的概念,至少包括以下三点内涵。第一,文化自觉是一种理性的行为。作为哲学范畴,自觉通常意义上是与自发、盲目相对而言的,即内在的自我发现、外在的自我解放意识,作为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基本特质,是人对实践过程本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文化自觉作为一种自知的行为,是在理性的支配下通过意志的推动产生的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6]第二,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对现有文化进行文化认知、文化判断、文化选择、文化整合、文化创造的扬弃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求我们“必须回到历史研究中去,下大功夫,把上一代学者已有的成就继承下来。切实做到把中国文化里边好的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中去。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把我们文化中好的东西讲清楚,使其变成世界性的东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我们一方面要承认我们中国文化里边有好东西,进一步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我们历史,以完成我们‘文化自觉的使命,努力创造现代的中华文化;一方面要了解和认识他人的文化,学会解决处理各种不同文化接触的问题,为全人类的明天做出贡献。”[7]第三,文化自觉是一份崇高的追求。我们倡导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立足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也立足于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仅着眼于增强文化的改革发展驱动力,也着眼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仅致力于实现本国人民自由全面发展,也致力于推动全人类文明进步;不仅服务于推进本国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也服务于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就是要坚持这种理性的行为,历经这个艰巨的过程,实现这份崇高的追求,一言以蔽之,就是费孝通先生所概括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在坚持“二为”、“双百”方针的前提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4]最根本的是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一是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需要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相互交流,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多元的文化当中又不能没有主流,否则文化的发展就会陷入混乱、失去方向。在我国当前的历史条件下构建主流文化,关键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关键在于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执着追求,以高度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凝聚改革发展力量;关键在于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深刻理解,做到爱国而不狭隘,改革而不忘本;关键在于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诠释,积极引领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二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发展经验和优秀文化成果,不能以全盘否定本国的文化传统、彻底放弃本国的文化优势为代价,而是要以更好地发展本土文化、突出本民族文化特色为前提,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在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上,要坚持为我所用,更要坚持以我为主,保持独立自主的民族文化特色,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样才能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增强国际话语权,充分展现我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形象。三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代表文化的民族性,现代文化代表文化的时代性。二者都是客观存在,是否定不掉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矛盾统一,既相反,又相成。历史上所谓现代化,是指当时的‘现代,也可以叫作时代化。”[8]由此可见,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其发展水平归根结底要由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这要求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又要充分认识某些文化现象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先接受后改造,先继承后创新,永葆中华文化的创造活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就是要在丰富繁荣多元文化中不失主流文化,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中不丢本土文化,在接纳创新现代文化中不忘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以永不自满、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思想状态推动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2.高度的文化自觉是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以网络科技为代表的信息工业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传播方式正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网络环境的出现,与其说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如说是文化选择方式的一场变革。”[9]资讯的快速分享,信息的瞬时传递,极大丰富了社会交往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在文化领域引发了一系列无法回避的新问题。第一,网络内容的丰富性,使得各类信息鱼龙混杂,娱乐八卦、新闻炒作比比皆是,垃圾文件、虚假广告铺天盖地,色情网站、暴力影视泛滥盛行,粗俗、低俗、媚俗文化充斥其中,增强了文化判断的复杂性。第二,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使信息传递方式由有限的轨道式、辐射式的单向平面传递,发展为无界的网格式的多向立体传递,东、西方文化完全突破了国界限制,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并存和相互较量的网络文化世界,增强了文化选择的随意性。第三,网络交流的平等性,实现了网络环境下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人群的互动沟通,人人掌握话语权,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通过网络发布信息,人人都能自由表达思想观点,削弱了文化权威的垄断性。第四,网络身份的虚拟性,导致了网络行为道德失范,侮辱、谩骂、人身攻击等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传播病毒、网络诈骗、侵犯知识产权等网络犯罪行为屡禁不止,网络身份与现实身份严重脱节、分离,消减了文化实践的自律性。回应信息时代网络媒体飞速发展的现实要求,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4]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07-708.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28.

[3]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474.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1-10.

[5]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文史哲,2003,(3).

[8]季羡林.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谈国学[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7:12.

国际厕所文化 篇7

It’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toilet customs and cultures.You’d better learn necessary knowledge before you set off on your overseas adventures.

Australia

In Australia,you’ll generally find a relaxed and casual toilet culture.Australians do not commonly refer to the toilet as“bathroom”or“restroom”.They openly call it a toilet,loo or“dunny”.

European

It is common that in most European countries,particularly France,you will have to pay to use a public toilet.Many European bathrooms include a toilet and a bidet,which is a French invention of the late 17th century.It is used to wash oneself after using the toilet.If you’ve booked flights to Paris,for example,it’s likely that your hotel bathroom will include a toilet and a bidet.

Asian

Many Asian countries’piping systems cannot handle toilet paper,and thus toilet paper must be placed in a rubbish bin next to the toilet.However,Japan has some of the most high-tech toilets in the world.Most Japanese toilets jet a stream for cleaning.In addition to this,many Japanese toilets also include seat warmers and deodorizers!

North America

People in North America don’t use the word“toilet”.It is quite rude in local culture.Usual-ly they call it“bathroom”or“restroom”.“Washroom”is also a proper word,especially in Canada.If there are multiple free stalls to choose from,you’d better not inhabit one that is next to an occupied stall.Most people in America never use squat.Actually they seldom see squat.

【词汇箱】

1.bidetn.坐浴盆

2.jet[jɛt]vt.射出

3.deodorizern.除臭剂

浅析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篇8

1.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题中之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的一个重要贡献就在于为人民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工具, 使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过更幸福的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展示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首先,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其次,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需要发展, 人类需要进步, 我们需要用正确的社会意识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因此, 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导下, 我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会更加进步。

2.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治国安邦的需要。

用文化手段治国安邦是我们的宝贵经验。封建社会时期, 统治者以文化手段使自己的意识形态占据统治地位, 使被统治者认同。在发展过程中, 文化也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内容, 也给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 我们不断取得新成就,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推动了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以及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以文化手段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不断与时俱进。

3.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今社会现状的呼唤。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同时也产生了问题和困难, 并且随着发展, 这些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越来越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建设为我们打破了旧有的一些阻碍前进的观念和事物, 同时也正在为我们建立起一种新的观念和事物, 这些东西正在建立过程中, 所呈现出来的就是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与社会文化水平、文化素质的发展不均衡。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 我们需要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观念的正确引领和教育, 因此, 这就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二、儒家文化的基本观点及其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

1. 儒家文化的基本观点。

(1) 正名:关于社会, 儒家学派认为, 一个社会要想走上轨道、井然有序、和谐进步, 首要的是“正名”。“正”即纠正、校正, “名”即事物的名字, 正名就是纠正事物, 使事物与它们名字的本来含义一致起来, 这个名字含有一定的含义, 规定了事物的本质;这类事物应该做到的就是与它们名字的含义, 即与其理想的本质相一致, 不然的话就会名不正, 言不顺。几十年的探索, 我们已经找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 找到了适合中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文化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这就是我们给社会“正名”。当前,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我们面临许多挑战,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现在我们为这些事物“正名”, 为社会制订规范, 指出社会发展的正确途径, 进而使社会符合其理想的本质。 (2) 仁义:对于个人的品德, 孔子强调仁和义, 尤其是仁。“仁”即“爱人”。一个人在社会里行事为人, 有他应循的义务, 那是他应该做的;但是这些义务的本质应当是“爱人”, 即“仁”。我们应该且需要弘扬这种“爱人”的思想, 从个人角度来讲, “爱人”就是要我们在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中, 懂得助人为乐、乐善好施。因此, 对于个人来讲, “仁”即“品德完美”;从社会角度来讲, 就是“以人为本”。如果一个人遵行某些道德, 是为了不属于道德其他考虑, 即便他所做的客观上符合道德的要求, 也仍然是不义。2006年胡锦涛同志提出我们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誉观, 就提到了“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因此, 在这一方向上, 儒家思想与我们所倡导的观点是一致的。 (3) 忠恕:“忠恕”是“仁”在其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己之所欲, 亦施于人”, 这是“仁”的积极方面, 尽己为人谓之忠;“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则是“仁”的另一方面———恕。这两方面合起来, 称作“忠恕之道”, 孔子认为这就是把“仁”付诸实践的途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能仅停留在文字上, 要让它作为思想意识去指导我们的实践。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 我们为人们提供了在实践中应该遵循的具体方法, 如八荣八耻。 (4) 知命:《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 命也;道之将废也与, 命也。”即他已经尽了自己的力量之所及, 事情的成败就交付给命了。“命”字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 就孔子来讲, 是指天命或天意;到了后期儒家, “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 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外部条件是否配合, 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 即哲学上讲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因此, 人所能做的只是认识到世界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按客观规律办事。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五中全会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不断深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 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这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具体的措施, 按照这些目标去建设发展, 给人民群众以实实在在的利益, 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到在这些思想指导下生活的好处, 我们就一定会取得好的结果。

2. 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

(1) 儒家文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服务。儒家文化的应用与发展包含在整个文化体系的发展中, 所以儒家文化的发展将会推动整个文化体系的发展进步, 进而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我们要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 使其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服务。当然, 利用和吸收也并不是盲目地、不假思索地拿来主义, 这样做一定会导致“淮南橘成淮北枳”, 导致社会的畸形发展;在对待如何吸收儒家文化的问题上, 我们应该秉承“扬弃”的传统, 弘扬儒家思想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其合理内核;摒弃儒家思想中带有封建色彩、等级意味的成分。把儒家思想文化与我国实际相结合, 使儒家思想文化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方面都做出成绩。《决定》中指出, “建设和谐文化,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可见, 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 我们不能丢弃其中任何一个, 儒家文化中有我们的历史感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有我们与时俱进的成果, 它们贯穿了我们文化发展的历程, 是我们民族发展、延绵不断的血液, 我们过去的发展进步由它们作为支撑, 我们的矛盾问题需要由它们来改革校正, 我们的未来同样需要它们来指引, 所以, 我们要做好儒家优秀文化的传承工作, 做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工作, 让它们和谐相处。

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 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优秀道德传统。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注重人的价值, 强调以人为本。这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立足点是一致的, 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就是要坚持以人文本,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是中国古代法家和儒家两个不同思想流派对于治国的不同理念。今天, 我们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我们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建立一套完善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现人民群众利益和意志的法律体系, 达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发挥道德和文化的作用, 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 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道德荣誉感, 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并非全是精华, 我们要采用“扬弃”的办法, 弘扬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 结合我们现在的发展实际, 使其得到升华;抛弃过时的、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成分,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2.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我们进行实践活动, 并不是盲目地、漫无目的地展开的,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反对意识形态可以多样化、指导思想可以多样化的观点, 我们必须坚持我们的指导思想不动摇。

摘要:儒家文化在我国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我们不能忽视儒家文化。本文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入手, 阐述了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关系, 提出应该继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坚持马克主义的指导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关键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儒家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

[3]严书翰.党的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1, (4) .

从文化帝国主义到文化多元化 篇9

“文化帝国主义”是后殖民主义语境下具有良知的文化批判, 是指冷战结束后,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采取的一种文化输出政策, 全面输出西方的政治经济模式和价值观念, 以达到对不发达国家进行文化控制的目的。

文化帝国主义作为一种论说和学术理论, 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 其基本思想起源于西方社会以法兰可福学派为代表的激进知识分子对战后西方文化的批判理论。对文化帝国主义概念的系统诠释, 则是由美国传播学研究巨擎,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名誉教授赫伯特·席勒 (Herbert Schiller) 于1976年在《传播与文化支配》一书中首次阐述的。席勒认为, “文化帝国主义就是在某个社会步入现代世界系统过程中, 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势力的价值, 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他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是以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 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来实现全球化的文化支配, 且在此过程中, 弱势国是完全被动的, 鲜明地昭示了他对战后西方国家 (特别是美国) 以新的帝国主义形式称霸全球的批判思想。

2 文化帝国主义渗透的方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广泛,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其优势的媒体和文化产业, 继续推行文化帝国主义, 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淡化弱势民族的文化, 而资本主义的政治形态、经济制度、文化观念成为全球的唯一标准, 西方价值成为全球的主导。

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有三种方式:

一是在理论层次上推行以西方中心为基础的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 宣扬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二战后, 美国成为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使美国有能力通过经济、技术和军事等援助向全球推广其民主思想和价值观念, 把美国的意识形态及文化价值观念推向全球, 使之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 从思想文化上控制全球。

二是在大众文化层次上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高科技手段, 通过各种文化媒体传播他们的文化, 例如通过电影、电视、广播、书籍、报刊、广告、流行音乐及国际互联网, 对世界各国进行文化渗透, 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文化入超”现象。目前, 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 每年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0万小时, 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 有的占到80%以上。

三是在文化性的物质产品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用品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人们的环境和生活方式西方化。战后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高技术手段所支撑的大众传播媒介和批量生产的文化工业产品, 使文化日益成为日常的社会消品, 形成美国文化空前的扩张强势, 现在全球每个地方几乎都能感受到美国大众文化的存在, 比如对肯德基的推崇, 对好莱坞影片的迷恋和对美国高科技的崇拜等等。物质产品和生活方式的西方化逐渐向人们的心理层次渗透, 使得人们的潜在欲望和心理需求受到西方文化的左右, 从而使国家的社会发展失去了正常的社会心理, 对社会各领域形成巨大冲击。

3 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全球化

在21世纪, 世界文化呈现出全球化的局面。文化全球化是指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和互补, 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地域和模式的局限而走向世界, 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的国界, 将本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文化全球化弥补了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全球化的不足, 使不同民族的交往更为广泛, 沟通更为便利, 从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有益于人类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 文化帝国主义不愿意放弃控制他国文化的野心, 于是改变渗透的方式, 使其变得更加隐蔽和多样化, 于是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通过非政府组织进行传播隐蔽性更强, 在传媒业的推动下传播速度更快, 与经济手段的高度结合渗透力更强。

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人们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差异, 求同存异, 相互尊重, 竞争共处, 这也是符合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总趋势的要求。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文化霸权主义, 借全球化中文化交流扩大的机会, 打着文化交流的幌子, 对他国进行渗透, 企图同化、消解当地的文化传统, 危及这些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认同。

文化帝国主义在各个层面的渗透使各个民族纷纷寻求应对策略, 希望对美国进行文化反击。法国文化部长雅克·郎向世界提出“抵御帝国侵略”的呼吁, 并于1982年在联合国作题为《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演讲中提出把“文化帝国主义”作为政府间的文化政策。法国学者提出了著名的文化反弹理论 (To rebound culture) 。文化反弹理论认为, 如果一种外来的浅层文化深度侵害另一种丰厚的文化, 经历一定的时期, 发展到一定的阶段, 文化就会实施反弹, 即人们就会重新认识并认可原有的丰厚文化。“文化反弹”是一种极为深刻的文化理论, 不仅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 而且为最终认识和解决“文化帝国主义”问题指明了方向, 极大地鼓舞着一些国家和地区维护和振兴本国文化的信心, 各民族纷纷寻求多元文化的重新建构。

4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元化

在全球文化的构建问题上存在着一元文化和多元文化的不同观点。

主张一元文化的学者强调文化发展的前提是多样性与统一性之间的平衡, 而某种程度的同一性则有利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对话与沟通以及人类的和睦与进步。文化一元论者否定同一文化有“文化支配”以及相应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的说法, 所以很显然, 文化一元论的实质是在世界范围内肯定和推广美国文化。美国文论家詹姆逊 (Fredric Jameson) 认为, 主张同一的文化全球化实际上就是肯定了美国文化。他提醒人们谈到文化全球化时民族主义问题或民族自豪和民族尊严不是唯一面临危险的东西, 人们更应该警惕其中蕴含的另一种倾向。他提出文化和民族与流行或传统文化的形式是一致的, 而这些文化形式似乎正在被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 (电视演出、服装、音乐、电影等等) 逐出并取而代之。

文化多元化强调在重新把握现实的基础上, 各文化形态要面向世界, 将跨文化传播理念作为新的文化思维方式, 以促进人类文化的交往与发展。英国学者M.费舍斯通 (Featherstone) 认为全球文化的相互联系状态的扩展可以被理解为导致全球共同体即“文化持续互动和交流的地区”的出现, 而这种全球文化应该是文化的多元化。在他看来, 日趋全球化的世界文化中的异质性和多样性实际上已成为全球化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全球化进程中, 多元文化不仅仅是指文化多样性, 更意味着文化深层次的不同, 以及这些差异性都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各个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会导致文化同质化, 多元是人类文化的发展趋势。多元文化主义要求我们所有人具有对差异的接受能力、对变革的开放心态、追求平等的激情和在其他人的生疏感面前承认熟悉的自我的能力。多元强调差异性、多样性, 是在与整合 (integration) 、同质化 (assimilation) 等相对的意义上使用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始终站在第三世界的立场, 在对西方传媒与西方舆论的认识和评判中, 反对西方国家的文化传播霸权, 以保护民族文化和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结束语

按照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 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文化帝国主义的侵害和支配的威胁下, 面对竞争激烈、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 加强中西文化交流与传播, 提高中华文化的渗透力, 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 全球文化的多元化推动人类文化的进步, 机遇与挑战同时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应该以强烈的责任心和忧患意识去寻找机遇, 去迎接挑战, 在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中寻找先进文化, 作为我们的文化建设的资源和素材, 推动中华文明的复兴, 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0

[2]黄慧玲.美国文化价值观与文化霸权之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 2008.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4]黎风.广播影视与文化传播[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2

[5]李艳.英文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电影评介, 2006.

[6]孟建, 李亦中.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8.

探析国际贸易中的文化保护主义 篇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品的概念做出了以下的定义:文化产品一般是指传播思想、符号和生活方式的消费品。它能够提供信息和娱乐,进而形成群体认同并影响文化行为。①集成了个体和集体创作思维的文化商品利用产业化形式及全球销售的过程中在被复制的同时赋予了新的价值。销售的形式也各式各样,包括书籍、音像制品、多媒体商品、艺术商品等。

文化保护主义反映了一种越来越紧张的现象,即全球市场化趋势影响了国家的统治程度。比较优势原则要求减少不跟生产和分配的直接成本相关的壁垒。随着关税,配额,进口许可证等情况有所遏制,其他方面反而变得更加明显。许多法国评论家在1992 年反对欧洲迪斯尼的开放也是考虑到跟文化工业相关的潜在威胁。应该注意到的很重要的一点,即跟贸易和服务相关的文化和文化工业很难被清楚定义和限制。现在主要关注电影电视出版音乐领域。在像电影电视音乐这样的文化工业上,美国是主角。信息生产,包括节目创造,分配和运输系统帮助组成美国具有强烈比较优势的信息技术。国内市场的规模和财富也是比较优势的一种来源,因为文化产品能实现一个大的国内投资回报,并且可以以很少的附加成本被出口。在美国文化工业处于有利的位置,足以承担在发展海外市场份额的成本。娱乐工业,包括电影音乐和广播是仅次于飞行器后的美国第二大出口。美国文化主要体现在电影和录像上。好莱坞从1920 年就开始统治电影工业,现在大概一半的收入都来自海外,而1980 年只有30%。在1996 年,美国占据了欧盟70%的电影市场,而在1987 年只有56%。在日本则占据超过一半的日本市场。

寻求文化保护主义主要围绕三个相互关联的威胁:(1)文化产品本身所呈现出的潜在危害(2)担心进口文化产品将会取代当地文化,因此导致文化类同(3)特定文化工业的外国主导所呈现的经济威胁。

一般的市场主要是为了追求使世界许多地方的消费者具有相似的行为和以及对相似生活方式的追求。这主要会引起这样的担心,即不同社会的习惯,传统将被侵蚀。这会引起对于文化保护的需求。有一些国家已采用各种形式的贸易控制,包括配额,关税,和津贴等,以保护和发展本国文化。

二、文化保护的措施

(一)津贴

政府津贴在所有保护和提高国家文化措施中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尤其在欧洲,体现得比较明显。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欧盟在视听这个领域所进行的津贴。比如,欧盟的媒体计划,聚焦于培训专业人士,发展视听项目,发展和提升欧洲视听节目。另外,许多欧洲国家已经成功地建立了国家津贴计划,支持电影和其他视听工业。例如加拿大,对于致力于出版电影录像产品多媒体等的企业进行免息的贷款,还为出版业和新闻业提供较低的运输费用。包括像古典乐,歌剧,芭蕾等文化表达方式都能从政府获得财政支持。在许多国家,包括荷兰,画匠和雕刻家等也直接或间接地被赋予津贴。

(二)市场接近限制

对于电影电视广播业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接近限制是很正常的。比如,法国,墨西哥,南韩,西班牙,为了限制外国电影进入本国市场,进行荧幕配额。欧洲联盟,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对电视播放有限制,直接或间接限制播放的外国电视节目的数量。根据欧盟主席,成员国必须把一定比例的时间留给欧洲的节目,判断节目是否是欧洲的准则是演员,作者,生产商的国籍。另一种值得注意的市场接近限制的形式是对外国电影配音的限制。许多国家也通过强加关税或进口限制来阻碍市场接近。

(三)税收措施

支持国内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还有税收措施。例如法国,对出售的电影票、播报员的工资,以及对录影带的获利进行征税,以此来支持国内电影生产。

(四)许可限制

电视和广播节目的播送权也受到许可证的制约。在许多国家,一个外国播报员能得到许可证的前提是本国播报员能得到相对应的权利。另外,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在各个方面以不同的方式被制约。

(五)外国投资和所有权的限制

在一些国家,会发现在文化工业对外国投资和所有权的限制,尤其是广播和新闻公司。美国有一些这样的限制。例如,在播报市场上,单个电视播报员的份额不能达到45%以上。相似地,法国将波音公司的份额限定到最大49%。

(六)国内容量需求

国内容量需求是最经常被频繁使用的来支持电视节目和音乐的国内生产。澳大利亚采取了一项类似于上述欧盟的举措:在早晨6 点到晚上12 点所有播报的节目中,55%必须是澳大利亚的。法国要求黄金时间段播出的节目中60%是原创的。根据加拿大容量需求,电台上30%的流行音乐必须是加拿大内容。

(七)与文化产权相关的举措

在版权领域,所获利可以用来提高国内艺术生产。当获利不是完全属于版权所有者时,其中一部分用来扶持国内艺术家及他们的生产。许多欧洲国家就用这种方式来利用版权费。在荷兰,私人版权所得费用的15%用来扶持社会活动。德国只需要5%的版税用于文化政策和社会福利的保护。

综上,这些不全面的关于文化保护和提高措施的概览反映了这些措施应用范围之广,尤其体现在欧洲和加拿大。对于一个国家文化身份的保护和提升,维护全球文化多样性是合情理的政策目标,很少人对这点表示异议。

三、由美国文化霸权激发的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保护

(一)美国文化霸权的表现

当谈论到美国文化霸权的时候,很多人很不以为然,甚至有人还要大谈中国文化对世界施加的影响。从某种角度或许如此,然而大多数人会思考,到底是中国的文化在影响全球,还是中国的文化在努力走出国门,应对全球文化特别美国文化的挑战?

支撑着全球传媒市场的代表则是美国在线- 时代华纳、法国维旺迪环球、美国新闻集团、日本索尼公司、美国迪斯尼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宽带公司、美国维亚康姆、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美国康姆卡斯特公司、美国甘乃特集团等十家媒体巨头。由这十大企业领衔的50 家全球传媒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拥有95%的传媒产业市场。当今90%多的全球各地新闻由美国及西方国家所垄断;而在其中的70%则是跨国企业所占。特别75%的电视节目都由美国的企业生产和制作,其还向很多第三世界的国家提供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比例高达60%-80%。相比而言,在美国的电视市场,外国节目则寥寥无几。其实早在上世界80 年代后期,美国所制作电视节目的出口就已经高于排名第二位的英国的7 倍之多。到90 年代初,美国成为传输电视节目和数据处理的发源地。

美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独霸的局势是在冷战结束之后,当时其在世界文化市场上出现了盛气凌人的态势。借助跨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强劲的支配地位,美国文化已然控制了世界大众文化产品的流通过程。并且其凭借自身的经历实力和科技能力实现了全球化的传播,现如今世界各国的大多数地区都流行着美国的文化并深受其影响,比如好莱坞大片、CNN新闻频道、经典美剧、“奥普拉秀”之类的电视节目。

(二)文化保护关乎一个民族的原创力

由于美国文化给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构成了严重威胁,就连二流的发达国家也感受到了这种威胁所带来的挑战,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不应完全实行贸易自由化的原则,而文化保护也就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同。

人们沟通交流、创新或变革的一种重要渠道就是多样化的文化,其维持着人类的生存及进步。因此在文化保护中我们首要保护的就是多样性的文化,并且最先保护的则是文化多样化的发展环境。文化多样化的发展环境中存在着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例如电影、电视节目、书籍、音像制品等等。这些文化产品除了具有提供娱乐的功能以外,还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因为通过这些文化产品人们会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渐渐地会对社会生活甚至社会体制产生一些影响。最终由此形成的文化产业会威胁到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安全,这是关系到民族文化的创造力问题。因此,一定程度的文化保护势在必行。

(三)破解美国文化

前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政治、经济的平衡发展被彻底打破,而美国将其市场经济地模式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全球化变成了美国化。实际上,市场化带动全球化并不喜欢多样性,民族品牌、传统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排斥着美国的文化产品。市场机制其实不能保护或促进文化的多样化,反而把一些弱势文化轻易变为一种似是而非的文化,弱势将其再次推向市场时,就变得面目而非,其将在人们习惯和偏好下被消费、抛弃甚至消失。近几年各式各样的文化保护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拥护。尤其在欧洲,将美国流行文化驱逐出欧洲传媒市场的呼声渐高。比如法国文化部在文化保护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它一直受到一些为美国所施加的威胁,尤其是对法国电影的威胁所担心的文化精英们不遗余力的支持。这些文化精英们关注的是好莱坞电影等文化产品为美国产品从衣服、快餐到滚石音乐所作的免费宣传。“美国输出的不仅仅是它的电影”,法国戛纳电影节主席圣伊莱斯·雅各布(Giles Jacob)说,“它输出的实际上是美国的整个生活方式。”②加拿大从前总理克雷蒂安时期就被质疑为是美国第51 个州。加拿大60%-95%的电影、电视、音乐和出版市场由美国产品牢牢占据着。③杂志的4/5 是由外国出版商出售的。作为美国的好邻居加拿大一直担心被“美国化”,加拿大政府试图为其文化贸易制定一些与自由贸易不同的特殊政策,并且让这些政策收效大、负面影响小,能够切实保护本国文化。

四、中国的文化保护主义对策分析

在谈及国际贸易中的文化保护问题时发展中国家应该多多思考,首当其冲是保护本国的文化价值。如今世界文化市场逐渐由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所控制并形成垄断的格局。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国在文化领域显然存在着诸多限制发展的因素:比如相关政策的滞后;文化市场竞争无序;我国的文化贸易无法与西方跨国集团所抗衡。在中国入世后,一些成本较低的国外文化产品充斥着国内的文化市场,那么我国应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首先应该坚持“文化例外”的原则和“文化多样性”的主张,在实行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对文化贸易进行监管或限制,建立一个公正、公平、透明的文化贸易体系,强调本国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如此我们可以引用一些国际惯例来切实保护我国的利益。

第一,有关“文化主权”。从20 世纪初开始,许多国家对文化产品的贸易进行了限止。虽然1948 年的《贝鲁特协议》规定取消教育用视听材料的进口关税、许可证和数量限止,1950 年《佛罗伦协议》注重对知识产品如图书、期刊和报纸等的自由流通,但是,这些国际协议没有包含娱乐性文化产品。实际上,关贸总协定批准了各国保留“电影放映配额”使各国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从实质上讲,文化主权并不是关于艺术产品本身的消费问题,而是关于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选择问题。政府要运用价值判断来促进、刺激国内文化产品的消费,因为这些文化产品表达了本国的价值观和文化。

第二,有关“文化例外”。“文化例外”是一种保护文化贸易的手段,是将文化贸易区别于一般商品贸易的原则。文化不是普通的商品,它更多蕴含着精神层面和价值层面的意义,其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超越了商品价值。因此,文化产品不应该完全运用贸易自由化,而是坚持“文化例外”原则。由于中国的文化产业基础薄弱,起步较晚,属于幼稚产业,此原则应该成为我国文化贸易中的惯用原则。

第三,有关“文化多样性”。2005 年10 月20 日,14个国家和地区在UNESCO的巴黎总部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最终以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件形式确立了文化多样性原则。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生存的方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形成了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文化的多样性。经济全球化并不是要削减甚至泯灭各国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色,将某一种文化。事实上世界的进步和发展需要多种文化的融合,也就是文化的多样性。各国各民族可以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吸收精髓。文化多样性一方面可以保护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可以保护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中国利用文化多样性既可以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弘扬和传承我国的民族文化,并支持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中国需要控制文化产品进入的手段。比如除了对电影生产和放映的控制,中国每年对引进国外电影的数量也应加以控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实现一体化,国家与国家在文化上也融合得更为紧密。一些具有“强势”文化的国家会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向接收国输入自己的观念和意识形态。这势必会激起接收国一定程度的文化保护主义情绪。为了保护全球文化多样性发展,一定程度的文化保护也迫在眉睫。美国的强势文化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文化保护的情绪。具体到中国,也应该采取一定的文化保护,捍卫传统文化,保持本国文化特色。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实现一体化,国家与国家在文化上也融合得更为紧密,近年来贸易自由化和技术革新作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力量,已经清除了很多在过去影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壁垒。许多国家的精英担心全球文化多样性的丧失和对他们国家文化主体的威胁,政府因此致力于寻找反对外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措施。美国的强势文化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文化保护的情绪,我国政府也应该采取一定的文化保护,捍卫传统文化,保持本国文化特色。

关键词:国际贸易,文化保护主义,霸权文化,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志伟.东南亚的中国文化消费[J].东南亚研究,2012(1)

[2]谢明.法国大众传媒与法兰西文化保护政策的互动关系[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2006

[3]王明德.关于加拿大“美国化”的历史思考[J].求是学刊,2008(3)

[4]姜飞.从强大走向伟大:构建世界传媒新秩序的中国方向[A].全国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2011

[5]李小牧.国际文化贸易:关于概念的综述和辨析[J].国际贸易,2007(2)

儒学与文化保守主义 篇11

陈壁生:如果中国文化确确实实是一个性格独具,结构完整的系统,那么,它那五千年来一以贯之至今仍不可或缺的基本精神或价值拱心石,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应该是什么?作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您是怎么看的?

杜维明教授:中国文化基本上是一个性格独具,结构完整的系统。中华民族的再生,不仅表现在经济上,政治上,也应该表现在文化上。中国传统的文化信息,必须靠中国社会内部的知识分子,也就是那些能够对中国社会内部进行深刻反思的知识分子本身,来陈述它的希望,它的期待,和它自己的理念。所以现在大家谈的就是应该有一种“文化的主体性”,这种文化主体性与原来的所谓“中国文化本位”是有所不同的,“文化的主体性”不只是一个立场的问题,而是一种自我意识,费孝通先生就特别强调文化自觉;文化的自我意识。我的建议是这样的,我非常赞同主体性的说法,“主体性”意味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主体性绝对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性意味着不仅是政府,企业、媒体、学术机构各个不同领域都能够参与这种建构的工作;其次,它的民间性比较强,不是从上到下;再次,它是发展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最后,它一定与传统资源的开发、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不是站在反传统的立场上把外来的价值嫁接进来。因为开放,它向西方学习的力量很强,这种学习建立在把自己文化传统的精华进行吸收,对其中的糟粕进行批判的基础之上。这样建立的主体性可以具有很强的批判性与反思的能力。

陈壁生:2004年的中国人文界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就是文化保守主义的言说,文化保守主义的言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蒋庆先生编了一套给儿童的经典读本,这个事情引起了广泛的争论。第二个事情是《甲中文化宣言》的发表,您也是这份宣言的签名者,第三个事情就是《原道》十年。最令人感觉新鲜和兴奋的,是在读经争论中,一大批秉持自由主义理念,以自由主义作为言说资源的知识分子参与到读经争论中,而且他们的倾向都是赞同读经。

杜维明教授:我现在对文化保守主义有自己的观想。最近比如庞朴先生,他公开说,我就是文化保守主义者。我有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在美国影响比较大的社会学家朋友,他是我的忘年交,叫丹尼·贝尔。他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他说,在经济的领域,我是社会主义者,因为我特别突出分配的重要性,在政治的领域我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因为我对人权、法治、自由、平等观念特别强调,在文化上我是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因为我要承继我的文化。他的文化是犹太教。我觉得一般的保守的提法,总是把保守跟激进、和自由分开来,这是基于政治立场的区分方法。但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者,不一定就是政治上的保守主义者。一些研究基督教神学的杰出人物,事实上他们在美国自由改革方面有很大的贡献,不能因为他们认同基督教就说他们是保守。我们可以把保守的观念理解为一种保存、继承,就像孔子所说的“述而不作”,这种继承的本身又有创造,又有重新的诠释,就是重视文化。有些人根本不重视文化,说我们搞政治搞经济,对文化没有兴趣。

在生态环保上有一个观念,保守叫conservatist但是生态环境的保存,叫Conservationist。我保存,我保护,我发扬,我关心,我关怀。所以我想我们对文化保守,应该有自己的定义。那种认为保守就是不激进,不革命,不自由,是对文化的政治化曲解。我愿意改革,我愿意革命,不平等的事情我愿意改变。但是我对文化的继承,文化的价值,文化的理念,对传统观念,对文史哲非常重视。我认为文化保守不仅是上层结构的内容,文化保守对人的整个日常生活起非常大的转化、导引作用。

我参加了上海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的一个论坛,我提了关于自我,关于社会性,主体性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市政府组织的论坛上,我谈了关于公共知识分子在公共领域所起的作用。《甲申文化宣言》谈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共识,这个宣言的本身比较突出多元,开放,对话。

现在有一种文化自觉,要寻找文化的主体性,那么我们从事儒学研究,当然希望儒家传统对主体性能够有更多的资源。同时,当然有些从道家的角度,或者大乘佛教,都有可能找到资源。

陈壁生:您认为文化保守主义与政治保守主义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杜维明教授:儒家传统在现代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真正的第一流的自由主义者甚至革命者,包括像鲁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他们对儒家进行严厉的批评,事实上有利于儒家创造新的生命力,开拓新的空间。那些对儒家的真正价值完全没有理解,但是想通过尊孔读经来形成政治控制,对儒家的腐化反而是非常厉害的,例如袁世凯、张宗昌等军阀。有一段时间我看到蒋介石的文化政策,其中有民族主义的因素,但是也有利用儒家作为政治控制的模式。我觉得政治的保守主义甚至是政治反动者,基本上是军阀、袁世凯他们,他们对儒家的杀伤力太大了。以前我说“明枪”和“暗箭”,公开反儒家的是“明枪”,利用儒家进行政治控制的是“暗箭”,“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陈壁生:现在中国有一部分学者提倡儒学必须宗教化,或者他们认为历史上的儒学本来就是一种宗教。有的学者甚至走得更远。

杜维明教授:儒家是不是宗教,或者儒家是不是哲学,这是西方的学科框架中的讨论,因为宗教、哲学都是西方的观点,其标准也是西方的标准。我们从事儒学研究或者认同儒学,西方的学科框架都只是一个参照。一个人从比较哲学或者比较宗教来研究儒学,如果他说儒家绝对不是宗教,我可以肯定他对宗教的定义是来自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来自僧侣阶层啦,教会啦,凡俗之分啦那一套。如果有人说儒家绝对是宗教,那他也很可能把社会主义运动,甚至存在主义,都视为宗教。这两种倾向,对宗教的定义,一个是很宽,一个是很狭。我是从这个角度看这个问题的。

儒家是不是宗教,儒学有没有过成为宗教的时候,这是历史的问题。比如当初康有为要把儒学变为宗教,在中国没有太大的影响力,但是在海外的影响非常大,在印度尼西亚,现在儒教的信徒超过一百多万。

陈壁生:印度尼西亚的儒教信徒有一百多万!

杜维明教授:是的!一百多万。所以我到印度尼西亚去,一定得把儒家说成儒教,因为儒教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模式。印度尼西亚是宗教国,你没有皈依一个宗教,就不合法,如果不信儒教,就只能信基督教、佛教或者伊斯兰教。否则婚礼大典就不能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儒教就以传统的方式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样儒学基本上就有儒教的功能。

在香港,也有人确实把儒学当宗教,进行严肃的祭孔大典。

内地的情况比较复杂,任继愈先生认为儒家是儒教,他基本上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角度看,不说儒教是人民的鸦片,最少也是非常封建,非常落伍,是要批判的。有些学者,例如蒋庆、陈明,他们希望儒家成为宗教,这个宗教有教化的一面,但也成为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组织。年轻的像清华大学的唐文明,他也认为儒家一定要成为宗教,成为宗教才有社会影响力。另外像回到清华的世界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林家翘,他跟我提过这个问题,他也希望儒家能够成为一个宗教。这个宗教是一个现代宗教,跟一般的传统所了解的宗教不一样,其仪式各方面,或许跟书院有关系,但是一定有它自己的表现形式,一种新的表现方式,这是毫无疑问的。另外,作为一个文化运动,或者作为一个学术传统,我把它分成道统、学统、政统,分别是作为一个基本的核心价值,一个学术传统,或者作为一种实践。在道统的问题上,我不是说在客观上形成一个道统,不符合这个道统的就不是真正的儒家。现在在台湾的儒家讨论,这种斗争非常激烈。鹅湖学派说这是正统,士林学派说另一个才是正统。这个问题我希望了解,但是基本上不太参与。

但是作为一个学术研究者,或者认同儒家的学者,你就必须清楚自己的思想谱系是什么。这是个人的哲学思想的自觉,如果你说你没有自己的谱系,那是你对自己的理解不够。比如说哈贝马斯,他的谱系就非常清楚,他的思想就从马克思,经过马克斯·韦伯,代表法兰克福学派。对我而言,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的思想对我有很大的影响,他们又受到熊十力、梁漱溟他们的影响。上溯到历史上,刘宗周、李退溪对我有影响,王阳明、朱熹对我有影响,荀子、孟子对我有影响。但是如果要选择,孟子还是荀子对我了解的儒家的光大更有影响,那我要选孟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不了解、不研究荀子。朱熹象山辩论的时候我比较同情象山,但是如果我不去研究朱熹,只说我是象山学派就对朱子无所知,那还得了!朱子的影响十几倍大过象山。我说对阳明比较认同,但是李退溪承接的朱子传统,对阳明学做出很多的批判,并且发展出理学气学,所以对此也必须了解、研究。每个人从事自己的学术研究,应该自己要知道他的思想谱系是什么。这与客观上道统是什么,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一个是自我理解,另一个是我们在进行辩论的时候儒家的道统代表什么。

政统如果严格的说就是政治的合法性的问题。这是更复杂的问题。现在蒋庆非常重视从公羊学发展儒家的政治儒学,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路。但是不能说发展公羊学之外,讲心性的讲其他的都不是儒学。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儒学作为一个波澜壮阔的大传统,和基督教一样,中间有多元多样性。它不仅在时间上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而且是一个多元的文化,有中国的儒学,越南的儒学、日本的儒学、韩国的儒学,其分别太大了。如果以一个狭隘的观念来研究儒学,就非常有问题。现在一些人讲儒学第三期,在他们眼里这第三期发展所有的人物几乎都是中国人,但是我的理解完全不是这样。最近我到日本,九十六岁的冈田武彦过世了,冈田武彦对现代儒学的发展,在日本,在北美,贡献太大了。在国际上,陈荣捷老先生,美国的狄百瑞,都很有贡献。韩国的有一个我们都很少提到的人物,叫李香英,他在六十年代,就在汉城主持召开世界国际学会,讲儒学和经济发展。李香英是牟宗三先生很好的朋友,他是北大、东京大学、高丽大学三个大学毕业的。

我希望儒学有第三期发展,第一期是从曲阜到中原,第二期是从中国到东亚,第三期是进人世界。如果有第三期儒学发展的话,我们假如只考虑中国,那是很狭隘的。必须要看到日本、韩国等地的发展,日本、韩国儒学的发展,比中国要远远超前,超前50年!因为我们1949年到1979年没人真正谈儒学。这方面你看冯友兰先生受了多少的苦!在海外很多学者说冯友兰背叛了儒学,但是我对冯友兰,从他的新唯识论来重新了解儒学到晚年的时候回归横渠四句,其中经历了很复杂的思想历程。这是很复杂的问题,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复杂的公案。从长远来看,我希望儒学发展应该有比较开放的心胸,但是也应该有比较坚定的认同。

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当然希望有一个健康的平台,重要的观点都可以讨论。怕的就是不同的学派,在不同的平台发言,没有真正的交锋,如果有一个平台大家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交锋,那么各种不同的观点就可以在这里碰撞,可以有观点的创新。这对积累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乃至提升伦理智慧的贡献很大。现在除了经济资本以外,一定要储备社会资本,重视杂志、报刊、学术论坛这些不能量化的东西。同时除了智商,要培养伦理智慧,说是“情商”也可以。因为儒家有身心性命的传统。

文化国际主义 篇12

一、坚守群众文化公益性质, 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坚守群众文化的公益性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保障群文职能部门 (文化馆、站) 的全民公益事业性质;二是大力加强公益文化建设。核心是政府统筹规划和经费投入。

公益文化事业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范畴, 是以公共经费做保障, 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文化事业。坚守群众文化的公益性, 是由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 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的艰辛探索并付出了沉重代价而得出的结论。其次, 文化本身的历史性、民族性、大众性、交融性, 本质上所体现出的是“公益性特征”。诚然,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 一部分文化产品可以是商品, 可以是市场经营, 这只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和途径之一。倘若让群众文化生活全面走入市场, 既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也不是文化价值的全面体现和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文化起始和发展于人类智慧和生活, 推动和满足着历史长河的前进要求, 是国家、民族的精神支撑, 绝不可以也不可能用一般的商品属性和市场手段将其包容和引领。人类文化活动的公共性和群众性才是文化存在的基本形式和广泛认同的基本前提。

文化权力是人的基本权力之一。发展公益文化事业, 并非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或某一特定意识形态下所独有, 只是其目的、内容、手段和效果不同罢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惠及全体人民的文化建设, 其公益性特征应更加明显。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 群文事业的方方面面必然会受到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群文职能单位所曾有过的尴尬与无奈、群文干部队伍和文化人才的严重流失、开展群文活动的重重困难等, 至今还让我们心有余悸。因此我们在坚守群众文化主体公益性质的前提下, 还要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有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 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 正确引导文化消费。努力争取使社会人力、财力成为政府公益文化事业的重要补充, 从而实现政府主导、全民共建的和谐局面。文化馆、站要把由于历史原因所造成的人、财、物等方面的不清、不顺现象尽快理清理顺;把靠商业经营、以营利为目的的文化活动项目放到社会、放到市场;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上, 实现经营实体与公益事业的完全剥离, 使经济效益服从、服务于社会效益。

实践证明:公益文化事业及其职能部门绝不能靠市场运作或社会资助为主要生存、发展依托, 否则其“公益性”就要“出轨”, “高扬主旋律”就要“跑调”, “构建和谐文化”就会有“噪音”, 人民普遍享有的文化权利就会受到侵害, 群文工作以及群文工作者的尊严和自信也会丧失殆尽。

二、加强群文专职队伍建设

文化馆、站作为政府职能部门, 处于群文建设的最基层、最前沿, 在文化建设领域起着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桥梁作用、组织和实施群文活动的枢纽作用以及专业研究、创作、普及与提高群文活动规模和活动水平的职能作用。自建制以来, 群文工作者优良的作风、过硬的业务, 一直被广大群众所尊爱和依赖。文化馆、站应该是和谐文化构建的重要阵地, 广大群文工作者是和谐文化构建的生力军。但目前文化馆、站的自身建设却不容乐观:专业群文干部年龄普遍偏高;用人机制、工作机制僵化, 致使庸者不能出, 能者不能进;内部管理松散, 创新能力不够;很多乡镇文化站张冠李戴, 业务荒废;村级文化室有牌无人, 形同虚设。群文队伍和业务工作面临青黄不接、整体萎缩的不利局面。群众文化活动的需求增加与文化馆、站职能作用的逐渐薄弱形成反差。要尽快改变这种局面, 一是首先要根据工作职能和业务特点, 在保证编制、保证预算经费和待遇的基础上改革用人机制, 真正落实馆长负责下的岗位聘用制、年终考核制, 并尽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二是文化站工作人员由文化部门配合当地政府选拔任用, 并做到站站有人、专职专用。三是文化馆、站是专业性较强、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业务单位, 在人员调入上一定要尊重本单位的实际需求情况和专业部门的考察意见, 不搞“长官意志”。四是强化文化馆、站的内部管理, 加大群文人才培养和业务工作力度, 提倡敬业、奉献, 提高服务水平。

三、弘扬优秀文化、提高群众文化艺术修养

现阶段, 自发组织、自娱自乐的群文活动可谓遍地开花, 但其求新、求美的巨大热情与实际能力和活动效果相差甚远, “老人、老味、老一套”成为普遍现象。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不到继承和发展, 正在被历史所尘封, 任之变为“遗产”而要等将来的“专家们”去挖掘抢救;外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又由于知识、能力所限而难以被享用;基层创作人才匮乏, 优秀群文作品稀少。而精英文化与市场运作联姻所形成的“赚钱文化”和“文化赚钱”越来越火, 群众文化活动由于是“赔钱的文化”和“奉献的文化”日益被冷漠。此外, 一些封建迷信, 颓废低俗甚至黄色下流的不良文化还在蔓延, 不良文化的社会消费水平在逐年提高。

因此, 群文活动, 应该普及弘扬优秀文化、提高群众文化艺术修养、实践技能和活动水平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文化馆、站更应扎扎实实、坚持不懈抓好群文创作、专业培训和业务指导等工作。

四、加强网络文化的引导与监管

网络文化是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产物, 已经成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群众文化活动, 特别是青少年文化活动的阵地之一。由于引导和监管力度不够, 网络文化在起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一些不良的文化内容和违规的经营方式侵蚀着社会, 毒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规范网络市场、净化网络环境, 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也是和谐文化构建的重要内容。对网络文化除了加强监管外, 更应该积极引导, 因为后者是根本, 更长效。群文职能部门也应该在丰富和推广健康、进步的优秀文化方面, 有所作为。

总之, 任何一种文化环境的形成, 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和文化积淀的结果。和谐文化构建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是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共建工程。群众文化涵盖了农村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 也是“专业文化”的母体。但和谐文化是全党、全民、全社会共建的文化, 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 而不是孤立的、狭隘的、单纯的文化建设, 更不是文化部门的孤军作战。各级政府应在宏观规划、健康引导和“硬件”投入上加大力度;各行各业都应为和谐文化构建做出贡献;社会每个成员都是和谐文化构建的参与者和享用者;文化职能部门更要在搞好自身建设的同时, 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 身体力行, 深入社会, 服务群众, 认真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群众文化发展规律, 善于发现和解决和谐文化构建中的不和谐因素。

上一篇:文化标识下一篇:高速公路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