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酮症高渗性

2024-07-11

非酮症高渗性(精选8篇)

非酮症高渗性 篇1

探讨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综合征的护理措施, 对DNHS患者护理的经过做总结分析, 指出护理上合理安排输液, 准确使用胰岛素可保证治疗效果, 提高治疗成功率。糖尿病非酮症渗性综合征, 简称DNHS, 多发于年纪较大的糖尿病患者和以往无糖尿病史的患者, 病情有急、重之分。是一种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严重脱水并伴有进行性意识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是一种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并发症。我院2010年以来收治了8例DNHS的患者, 经过我院的积极治疗, 取得满意的疗效, 现将治疗护理的心得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例患者中, 女4例, 男4例, 年龄60~78岁, 有明确糖尿病史5例, 发病后有昏迷现象6例, 嗜睡2例, 所有调查病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脱水, 脱水较重的2例, 中和轻度的6例。临床检验结果为:血糖33.3~48.7mmol/L, 血钠146~169.4mmol/L, 血浆渗透压331~382mOsm/L, 尿糖 (3+~4+) , 尿酮体均为阴性, 经治疗患者血糖均降至13.5mmol/L以下, 血浆渗透压降至320 mOsm/L以下, 全部成功抢救。

1.2 治疗方法

1.2.1 补液:

积极纠正局渗状态, 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至关重要, 可迅速改善局渗透状态, 逆转脑细胞脱水。补液时应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路, 一条用于输入胰岛素, 另一条用于静脉输液, 本组8例患者中有1例因穿刺困难, 行锁骨下静脉置管。补液初始阶段以输等渗液为主, 因为大量等渗液不易引起溶血, 这种方法有利于恢复容量并防止因血渗透压下降过快而导致脑水肿。根据心肺的功能及脱水的程度先快后慢, 前4h共补液4 000~5 000ml, 患者能饮水时则鼓励饮水并减少输液量, 目前多主张先用生理盐水, 血浆稀释后, 血钠常会下降, 循环血容量改善后, 血糖也随之快速下降, 当血糖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即可补充5%葡萄糖溶液 (或5%葡萄糖生理盐水) 。

1.2.2 胰岛素的应用:

必须及时给予充足的胰岛素, 治疗本症的常用方法是静脉应用小剂量的胰岛素 (以每小时每公斤体重0.1U静脉滴注) 。第1天胰岛素剂量应控制在100U以下, 治疗过程中用药谨遵医嘱, 做到种类正确、剂量准确, 按时注射 (将胰岛素加入输液瓶时注射针头的长度必须通过输液瓶塞的塑料纸) , 而且每2小时复查血糖1次, 根据血糖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胰岛素的浓度, 患者能进食后可改为餐前皮下注射。

1.2.3 补钾:

补钾在纠正电解质紊乱的过程中尤为重要, 它对血钾浓度有重大影响。对于有一定尿量的患者在胰岛素和补液的应用初始阶段就应补钾, 24h内可补充氯化钾6~8g, 而对无尿且高血钾的患者应暂缓补钾, 治疗时应密切观察尿量及血钾, 一般在治疗4~6h后亦须及时补钾, 并注意监测血清钾及给予心电监护。

1.2.4 积极治疗原发病、诱因及并发症:

积极治疗并发症和诱因是抢救本症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治疗过程中要合理使用抗生素, 且避免使用有损肾功能的药物。

2结果

8例患者血糖完全得到控制, 无并发症发生, 死亡率明显下降。

3护理

3.1 病房环境

尽可能将每个患者安置在单独的病房, 并保持病房内空气流通、周围安静、舒适, 适度减少探视和不良因素对患者的刺激。

3.2 严密观察病情

进行多功能心电监护, 每隔1h测脉搏、血压、呼吸, 并做记录、准确记录24h的出入量, 用以了解血容量是否充足, 并为补液和补钾提供可靠地参考, 仔细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 定期监测血糖, 如果是处于早期则2h测1次, 血糖正常后立即通知医生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严防低糖现象。

3.3 呼吸道的管理

时刻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以防发生窒息和吸入性肺炎。吸氧:一般给予3L/min左右, 以纠正组织性的缺氧, 防止脑损伤。

3.4 补液护理

高渗性患者脱水较为严重, 应根据病情的需要, 合理安排输液量和输液速度, 根据患者的年龄、心脑血管的情况、血糖、血压、血浆渗透压、电解质、尿量等随时调整补液量的多少及速度。基础护理: (1) 加强安全防护: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时使用床栏和约束带, 防止发生坠床等意外; (2) 加强口腔护理:对有意识障碍的患者每天可用生理盐水溶液棉球擦洗口腔2次, 对于清醒的患者则鼓励漱口, 以防霉菌的生长及溃疡, 本组病例经护理均无口腔感染现象发生; (3) 皮肤护理:糖尿病的患者皮肤易受感染, 因此患者在卧床休息时一定要注意保暖, 而且每隔2h给患者更换体位1次, 并按摩受压部位并坚持数分钟, 保持床单的清洁、干燥; (4) 会阴护理:每天给患者清洗会阴, 留置尿管者应加强护理, 可用碘伏清洁, 以防泌尿道感染。

3.5 心理护理

糖尿病一旦患上, 基本难以根治, 长期的服药过程在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 尤其是病情严重的患者和家属都长期承担着巨大的心理负担, 容易导致悲观情绪的产生。针对此类情况, 在给予同情和安慰的同时应大力宣传预防、治疗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良好方法, 针对饮食和用药不当的诱因做针对性的卫生宣传和教育, 让患者及家属明确饮食治疗的重要性和糖尿病饮食的控制, 告知按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并教会家属和患者注射胰岛素的方法, 以及保持皮肤的清洁和预防感染的方法, 叮嘱患者随身佩戴糖尿病的保健卡, 在发生意外时便于抢救。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综合征的患者, 病情较为危急, 护理人员给患者治疗时应合理输液, 正确使用胰岛素, 增强责任心, 仔细巡视, 适时观察病情的变化, 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提高治愈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糖尿病,非酮症渗性综合征,护理

参考文献

[1]吴云云, 古广莲, 王皓.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综合征的护理 (J) .广东医学, 2006, 27 (7) :1111-1112.

[2]钏学礼.临床糖尿病学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陈雁斌, 王成宏, 刘煜.并发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J) .陕西医学杂志, 2007, (9) :1204.

非酮症高渗性 篇2

资料与方法

2001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HNKHC患者25例,男9例,女16例;年龄61~81岁,平均69岁。17例有明确2型糖尿病史,8例无明确糖尿病史。诱发因素:合并感染20例(其中10例伴肺部感染,8例伴尿路感染,2例伴腹泻),输入高渗葡萄糖液5例。HNKHC的诊断标准:①随即血糖≥33.3mmol/L;②血浆渗透压≥350mOsm/L;③无明显酮症;④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治疗方法:建立鼻饲管道和两条静脉管道,以便迅速补液。严重患者体内失水量可达体液的25%,据此,根据患者体内水占体重的60%,可估计患者的失水量约为,即病前体重(kg)×0.6×0.25×1000=失水毫升量[1]。一般在头2个小时可每小时补1000ml,以后视病情变化而定,可每4~6小时补1000ml,失水应在24~48小时纠正。①鼻饲管道:老年糖尿病患者,许多合并有冠心病,心功能差,静脉补液不宜过快,胃肠道补液相对安全。温开水鼻饲,100ml/小时,当血钠下降后,可间隔给予粥、菜汤、肉汤、奶等,直至患者清醒后拔除胃管。②静脉管道:建立两条静脉通道,1条通道应用滴注泵,4~12U/小时持续泵入胰岛素[2];另1条通道应用生理盐水补液,抗生素等药物从此通道注入。当血糖降至13.9mmol/L时,则将生理盐水换为5%葡萄糖液,同时将胰岛素剂量减为2~3U/小时,患者清醒进餐后改为皮下注射胰岛素。补液过程中见尿补钾。

统计学处理:各组观察指标用(X±S)表示,采用差值t检验。

结果

25例患者中,20例患者均于6~12小时内意识转清,12~24小时内临床症状好转,各实验室指标趋于正常。2例患者入院2小时后死于心跳、呼吸停止,3例患者于入院24小时死于感染性休克。治疗后血生化测定指标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讨论

HNKHC是以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严重脱水、无明显酮症,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的临床综合征。HNKHC综合征威胁患者生命的病变是高渗透状态引起脑细胞脱水,单纯补液即可使血糖平均每小时下降1.1mmol/L,因此补液在HNKHC综合征的治疗中至关重要。补液速度应先快后慢,快的前提是无心脏疾病。补液种类首选生理盐水,其渗透压308mOsm/kgH2O,相对患者血渗透压而言是低渗溶液,故可降低渗透压。在补充生理盐水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血清钠和钾的变化,严防高钠和低钾血症的发生。

HNKHC多见于老年人,许多合并有冠心病,补液速度不能过快,易引起急性左心衰竭,故在静脉补液的同时,建立鼻饲管道[3],而且口服途径最安全有效,其基本原理是从胃管注入温开水,利用肠黏膜在高渗透压差状态下能迅速吸收水分的生理特点,从而缓解血浆高渗状态。建立鼻饲管道既符合生理状态,又能保持胃肠处于进食状态,促进胃肠蠕动,不致便秘。采用双通道补液的方法,能显著降低病死率[4]。

HNKHC的血渗透压升高主要是血糖升高所致。用胰岛素治疗可使血糖降低,故血渗透压亦降低。现主要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微量泵泵入,应当注意的是血糖不易下降过快,以每小时下降≤5.6mmol/L为宜。

HNKHC患者几乎都有发病诱因,感染是最主要的诱因,治疗开始就给予大剂量有效抗生素治疗,迅速控制感染,同时吸氧、加强支持疗法也是治疗成功的主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廖二元,超楚生,主编.内分泌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42-1543.

2 Wright AD,Walsh CH,Fitzgerald MG,et al.Low-dose insulin treatment of hyperosmolar diabetic coma.Postgraduate Med J,1981,57:556-559.

3 Larber Dl.Nonketotic hypertonicity in diabetes mellitus.Med Clin North Am,1955,79(1):39.

4 王圣祥,崇相義,高冠起,等.双管补液抢救高渗综合征临床分析.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1999,1(3):30-35.

非酮症高渗性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确诊的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患者28例, 均符合诊断标准。其中男15例, 女13例;年龄46~81岁, 平均年龄 (64.0±3.1) 岁。诊断标准:中、老年患者;发病前有或无糖尿病病史;血糖高至33.3mmol/L;血钠高达155mmol/L;血浆渗透压在350mmol/L以上;无或只有轻度酮症。本组28例患者中, 发病前有糖尿病病史11例, 无明确糖尿病病史17例。入院后完善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及血浆胶体渗透压等检查。

1.2 临床表现

烦渴、口干、乏力19例, 发热4例, 恶心、呕吐及腹痛症状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脱水表现, 伴意识障碍19例, 酸中毒并深大呼吸13例。

1.3 实验室检查

28例患者中, 发病时血糖25.6~71.0mmol/L, 血浆渗透压>320~410mmol/L, 血钠141~165mmol/L, 血钾3.4~5.5mmol/L, 尿酮体阳性者8例。

1.4 治疗方法

(1) 严密监测, 心电监护, 评估患者脱水轻重, 积极寻找诱因并祛除诱因; (2) 补液:建立深静脉通路, 动态监测血钠、电解质及血浆渗透压, 补液总量一般在6~10L, 前4h先输注生理盐水1000~2000ml, 迅速纠正休克, 视病情同时给予胃肠道补液, 即用温开水鼻饲管注入, 200~300ml/2h, 根据中心静脉压力大小及心功能调整输液速度; (3) 静脉注射胰岛素首次负荷量后, 继续以每小时每公斤体重0.1U的速率静脉泵入胰岛素, 降血糖不宜过快, 若血糖降低过快而补液不足, 则易导致血压及血容量进一步下降, 当血糖下降至16.7mmol/L时, 开始输注5%葡萄糖注射液并加入普通胰岛素 (每3~4g葡萄糖加入1U胰岛素) 以补充能量; (4) 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随着酸中毒的纠正, 会出现低钾血症, 参考每小时尿量予以补钾; (5) 补液过程中密切注意患者从脑细胞缺水转为脑水肿的可能, 若出现脑水肿则采用脱水治疗, 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和其他并发症。

2 结果

本组28例患者中, 年龄大于60岁者21例 (占75.00%) 。发病诱因有感染3例, 5例大面积脑梗死, 3例脑出血应用脱水剂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容量不足, 血糖控制不佳5例, 应用静脉内高营养2例, 急性胃肠炎2例。首诊误诊15例, 误诊率为53.57%。

患者意识逐步恢复, 尿量增加, 血压回升, 血浆胶体渗透压恢复正常为好转。本组28例患者中, 好转21例, 死亡7例, 病死率为25.00%。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1例, 感染性休克2例, 脑水肿并脑疝形成3例, 肾功能衰竭1例。

3 讨论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是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导致的临床急症, 本病病情危重, 并发症多, 病死率可达40%, 故强调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但本病的前期表现常常被原发疾病及各种诱发因素所掩盖, 导致诊断延误, 以致病情恶化。本研究显示,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病死率为25.00%, 误诊率为75.00%, 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1]。本疾病发病机制复杂, 患者年龄较大, 脑血管功能差, 高血糖、脱水严重及血液浓缩均可加重高血钠, 造成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脑细胞脱水从而导致本病神经精神症状突出[1], 易发生误诊。发病诱因包括感染、急性胃肠炎、胰腺炎、脑血管意外、严重肾疾患、血液或腹膜透析、静脉内高营养、不合理限制水分以及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和利尿剂的应用有关[2]。

我院研究的28例患者中误诊率达到75.00%, 往往是因为意识障碍加重、血钠或血糖明显升高而发现, 由于本病病情危重, 死亡率高, 病情进展快。因此, 能否及时诊断关系到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早期诊断关键在于要重视本疾病、提高警惕, 如出现电解质或血糖异常、意识障碍加重、脱水或癫痫样抽搐应考虑为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的可能, 尤其对于昏迷的危重症患者应常规监测血糖、电解质和肾功能指标, 定期评估液体出入量, 观察患者神志[3]。但在治疗过程中应监测中心静脉压并兼顾患者的心功能[4]。对于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另外一个经验是推荐应用胰岛素联合鼻饲温开水补液的方法, 给予胃肠道补液可使血糖平稳下降, 减少静脉补液量从而减少静脉输液导致的并发症, 血钠及血浆胶体渗透压渗透压的下降较平稳, 尤其适用于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同时该方法操作简便, 安全且无创, 可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

总之,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好发于老年人, 其病死率高, 极易误诊, 临床医师在诊治时应重视和提高警惕, 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充分补液及维持水电解质的酸碱平衡, 去除诱因和治疗并发症, 同时注意降血糖和降血钠要求平稳, 不宜过快。

摘要:目的 探讨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 分析我院住院的28例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 入院后早期诊断, 积极补液, 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治疗诱因与并发症。结果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患者中年龄大于60岁者21例 (75.00%) , 首诊误诊15例 (53.57%) , 诱因包括感染3例, 5例大面积脑梗死, 3例脑出血应用脱水剂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容量不足, 血糖控制不佳5例, 应用静脉内高营养2例, 急性胃肠炎2例。临床治疗后好转21例, 死亡7例, 病死率为25.00%。结论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好发于老年患者, 诱因较多, 症状易被原发病掩盖, 首诊误诊率较高, 临床需提高警惕, 及时救治。

关键词:2型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误诊率

参考文献

[1]孙爱荣.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15例临床诊治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0, 23 (4) :414-415.

[2]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812-813.

[3]李钢, 俞志强.脑卒中并发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临床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3, 24 (5) :413-417.

非酮症高渗性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临床诊断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患者2 1例, 其中男14例, 女7例;

年龄52~76岁;有糖尿病病史者8例 (38.1%) , 病程0~12年。发病诱因:发病前因服用大量含糖饮料5例 (23.8%) ;院外误输葡萄糖液3例 (14.3%) ;因感染诱发7例 (33.3%) , 其中肺部感染6例、急性胃肠炎1例;脑梗死2例 (9.5%) ;无明显诱因4例 (19.0%) 。

1.2 临床表现21例患者入院时空腹血糖为32~76 mmol/L, 血浆总渗透压36 0~410mmol/L。

全部患者均出现意识障碍, 其中嗜睡7例 (33.3%) , 昏迷14例 (66.7%) , 昏迷持续时间8~70h。均有典型脱水征及循环障碍, 皮肤弹性差、眼眶凹陷、舌干、脉搏细微、四肢厥冷, 其中6例血压<9 0/6 0 m m H g。

1.3 治疗方法 (1) 患者入院后迅速建立静脉双通道, 一通道快速滴注0.

9%氯化钠注射液, 另一通道用输液泵泵入0.9%氯化钠注射液5 0 0 m l加胰岛素5 0 U, 平均每小时泵入胰岛素4~6 U; (2) 放置胃管, 每小时注入温开水1 0 0ml; (3) 2 4 h补液总量6 0 0 0~1 0 0 0 0 ml, 前4 h补完总量的1/3; (4) 尿量>3 0 m l/h可予静脉补钾。补钾在心电监护及监测血钾的情况下进行, 严格控制滴速, 浓度不宜超过3%, 24h内补氯化钾3~6g; (5) 合并酸中毒者二氧化碳结合力 (CO2C P) <1 1 m mo l/L, 静脉滴入1.2 5%碳酸氢钠 (Na HCO3) 200~400ml; (6) 监测血钠, 若血钠不降反升, 予以静滴0.45%氯化钠注射液, 当渗透压降至330mmol/L, 改输等渗溶液。 (7) 血压偏低者可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浆等。当血糖降至13.9mmol/L, 改为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入胰岛素8U, 静脉滴注, 同时针对病因治疗, 维持血糖在6~1 0 m mo l/L。

1.4 转归治疗后, 1 6例 (7 6.

2%) 神志逐渐转清, 脱水征好转, 血糖及血浆渗透压正常、饮食恢复正常;5例 (23.8%) 抢救无效死亡, 死亡病例均为65岁以上老年患者, 其中1例合并酮症酸中毒, 2例合并大面积脑梗死 (入院前昏迷时间均超过48h) , 1例左心衰竭, 住院1周后抢救无效死亡, 1例治疗过程中出现脑水肿而死亡。

2 讨论

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主要是因患者血糖或血钠过高, 导致细胞外渗透压过高及持续性利尿, 发生严重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造成肾功能损害, 血压下降导致昏迷。发病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 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各种诱因可使胰岛素分泌减少, 原有的糖代谢紊乱加重, 血糖升高伴渗透性利尿; (2) 在感染、外伤、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下, 儿茶酚胺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进而抑制胰岛素分泌和加重胰岛素抵抗, 使血糖显著升高; (3) 严重高血糖时失水多于溶质丢失, 低血容量又引起继发性醛固酮分泌增多, 使尿钠排出进一步减少[1]。

本病的治疗原则应以补充血容量, 纠正休克, 控制血糖, 纠正电解质紊乱, 消除发病诱因为主。补液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首先应评估补液总量及评价患者的心肺功能, 按患者体重的10%~12%来估算补液量[2]。补液的前4h应大量快速滴入0.9%氯化钠注射液, 纠正少尿和低血压;8~12h应初步纠正脱水, 稳定血压和维持正常尿量;12~24h内补足液体丢失, 休克患者应补入胶体液。补液中防止补液不足导致的急性肾衰竭、休克等;还要警惕补液过度导致心衰、脑水肿的发生。因此, 补液过程应密切观察血流动力学和器官灌注状态, 如血压、心率、尿量和末梢循环状态, 监测肾功能、电解质。纠正高血糖常用短效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 将血糖控制在每小时下降3~5mmol/L为宜。若血糖下降过慢, 且脱水状态已基本纠正, 胰岛素剂量可加倍;血糖下降过快, 应警惕脑水肿的发生。笔者认为, 本病的发生多有明显的诱发因素, 一方面应针对诱因做积极治疗;另一方面, 对糖尿病患者做好健康教育指导, 严格控制高糖饮料的大量摄入, 以防止该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吉耀, 廖二元, 胡品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997.

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综合症的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取诊断为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综合症患者23例,其中男患者17例, 女患者6例, 年龄49~66岁, 有糖尿病史9例,其余患者发病前均有一至两年的时间伴有多饮多尿等症状,但未进行诊治;所有患者病前均有发热,咳嗽症状,次日加重至高热、多尿、恶心、四肢无力、意识障碍等症状,并患有不同程度的缺水症状。入院后检查平均血糖为(481.33±27.62)mmol/L、平均血钠 (159.52±6.41)mmol/L、平均血 浆渗透压 (351.49±14.81)mmol/L,平均血钾 (4.10±1.07)mmol/L。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第一 ,对患者进行快速补液 ,纠正高渗状态 , 有效恢复循环血容量。使用双路静脉滴注,分别用于胰岛素输入和水份输入。初始为迅速补充体内缺失的水份,降低血糖,根据个人体质不同调整输入速度。一般采取先快后慢的输入速度,前后补液总量大约为4 000~5 000 m L, 患者能够进行饮水时可视情况减少补液量。其次对于胰岛素的输入,应按照患者体重0.1 U/kg,进行4~6 h的静脉滴注,控制血糖下降速度,当患者血糖下降至一定程度后可进行皮下胰岛素注射。第二, 平衡患者体内电解质。患者入院时通常伴有血钾低下的现象,因此要进行及时的补钾,对平衡患者体内电解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补钾有静脉注射和口服两种方法, 静脉注射以每小时10~15 mmol/L的补钾量为好,口服则控制在4~6 g/d的补钾量,并注意检查患者血钾含量, 当血钾大于6 mmol/L或者患者无尿时应该暂停补钾。第三,预防感染并积极治疗并发症。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综合症患者通常抵抗力低下,因此预防感染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视情况给予患者一定量的抗生素治疗; 积极治疗患者的并发症是抢救的关键环节,应使用药物或物理帮助患者降温和止咳化痰[2]。所有患者经上述治疗后,均成功脱离危险期,转入住院部进行护理康复。

1.2.2护理方法第一 ,环境护理。应尽可能的将患者单独安置 ,保持病房内空气新鲜,安静舒适,并做好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感染。第二,病情护理。出入院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每隔一小时进行一次生命体征检查,并详细记录,观察患者意识是否清晰,并定期检查血糖量,防止患者血糖出现较大的浮动。第三,呼吸护理。要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度,以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视情况给予患者吸氧治疗,防止脑部的损伤。第四,补液护理。静脉补液应保证静脉通路的通畅, 并视患者情况不同合理控制输液速度,并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补液量,注意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如是口服或鼻饲补液,应注意清洁患者口腔,并做好喂食记录。第五,安全护理。在患者卧床期间应该加强安全防护,防止不慎落床等状况,并做好保暖工作,以及体位变化工作。第六,心理护理。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性疾病,诱因的种种限制会造成患者精神压力过大,因此要做好患者的心理引导工作,让患者学会自我减压,尽量保持每天的舒畅心情。并进行疾病介绍,加强预防宣传,帮助患者及患者家属建立良好的生活模式,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

2 结果

经治疗护理后,所有患者的血糖均得到控制,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下降,并于大约15 d左右康复出院。

3 讨论

由于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综合症经常被误诊,其原因有:第一,该症患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且大部分无糖尿病病史,极易被忽视。第二,很多中老年患者都患有肾脏功能低下等症状,口干等症状不明显。第三,该症的诱因多种,因此常被误诊为诱因疾病。第四,部分患者入院时的昏迷症状容易被认为是脑血管意外等症状,因此容易延误治疗时期,造成病情加重。

由于该症的致死率高, 因此在接诊具有相似病症的中老年患者时,急救人员应提高警惕,及时进行血糖检测,以防症状加重;此外补液速度要快,并注意输液速度,防止脑水肿的发生;并及时平衡患者体内电解质;积极治疗并发症;做好预防感染工作。

摘要:目的 讨论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综合症的护理。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来该院诊断为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综合症患者23例,并进行及时的补液、纠正电解质絮乱、积极治疗并发症等治疗,患者脱离危险后进行环境护理、病情护理、呼吸、补液、心理等高质量的护理。结果 经治疗护理后,所有患者的血糖均得到控制,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下降,并于大约15 d左右康复出院。结论 及时的治疗以及良好的护理是降低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综合症病死率的重要手段。

非酮症高渗性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观察共纳入患者24例, 全部为我院2007年至2012年收治的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综合征患者, 入院经临床观察及相关检查确诊定为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综合征, 男性患者15例, 女性患者9例, 年龄在50~69岁。发病前患者均存在咳嗽、口干、多尿等症状, 在经抗生素和激素治疗后无缓解, 且病情加重时急诊入院。实验室检查大部分患者存在低血糖和低血钾情况。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①补液:高渗状态会直接影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必须要快速改善患者高渗状态, 及时补液, 在患者发病后的4 h内补液量应在1000~2000 m L, 能饮水的患者可口服补液, 另外胃肠道补液是较为理想的途径, 可将盐和糖以1∶4的比例加入饮用水中, 每两小时补液500m L。②胰岛素:诺和灵24 IU和生理盐水50 m L静脉微量泵输入。③补钾:每天口服氯化钾4~6 g。

1.2.2 护理方法

①环境护理:室内湿度和温度要适宜, 保持空气清新, 定时通风, 调整室内光线, 避免强光直射, 保持病房环境安静, 规定探视时间, 避免不良环境因素对患者造成刺激;②严密观察病情:入院后给予心电监护, 每1 h测量患者的脉搏、血压以及呼吸频率, 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观察患者神志情况, 对患者瞳孔的大小、光反射情况准确掌握, 尤其要加强对患者血糖、血钾的监测, 待患者血糖正常后要减少胰岛素的应用, 防止低血糖和电解质紊乱的出现, 在病情观察中如发现异常则应及时报告医师;③呼吸道护理: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 做好吸痰工作, 尤其对于昏迷患者要注意避免窒息的出现, 持续吸氧治疗, 避免发生脑损伤;④补液护理:要根据患者病情确定输液量和输液速度, 根据实时数据和指标进行调整;⑤口腔护理:鼓励清醒患者定时漱口, 对于昏迷患者则需要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拭口腔, 每日2次, 避免口腔出现霉菌;⑥皮肤护理:在住院时要注意保暖, 每2 h为患者更换体位, 并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 定时清洁床单, 女性患者要定期清洗会阴;⑦心理护理:糖尿病难以根治, 患者要长期忍受病痛的折磨, 因此精神压力较大, 患者容易出现悲观情绪, 护理中护士要加强对患者心理状态的观察, 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安慰, 使患者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⑧健康教育:加强卫生宣讲和教育工作, 让患者对疾病知识有更多的了解, 教会患者和家属正确注射胰岛素的方法, 叮嘱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避免疾病诱因的出现[2]。

2 结果

本组24例患者经过积极的补液、胰岛素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工作, 有23例患者好转, 好转率为95.8%, 1例患者因高渗状态未得到纠正死亡, 好转患者住院时间在10~12 d。

3 讨论

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综合征指的是糖尿病患者在部分不良因素的诱导下出现胰岛素不足、糖和脂肪代谢异常, 进而导致患者出现严重高血糖、严重脱水, 高血浆渗透压以及意识障碍等症状的疾病,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 糖尿病非酮症高渗血性综合征是其急性并发症之一, 在临床中较为少见, 但是其对患者的危害性是非常严重的, 病死率较高。

临床中对于该病的治疗原则是迅速纠正脱水, 降低血浆渗透压, 所以补液是非常重要的治疗内容, 作为护理人员在补液过程中要注意对患者病情的观察, 根据脱水情况确定补液量, 昏迷患者还需要防止坠床, 加强安全防护。另外胰岛素治疗补充是糖尿病疾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措施, 胰岛素的应用能有效降低患者血糖, 进而控制病情, 但是胰岛素的应用有一定的限制, 在应用中要对患者血糖水平实时监测, 避免因胰岛素应用过多, 出现低血糖情况。除了上述两点之外, 在对该病患者实施护理的时候, 还需要注意各种并发症的出现, 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 同时要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减少悲观情绪, 让患者以积极的心态与疾病抗争, 提高治疗效果[3]。

在本次研究中, 对于24例患者经过积极的救治和精心的护理之后, 仅1例患者死亡, 整体治疗和护理效果较好, 充分说明了加强临床护理观察能有效降低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综合征的病死率。但是在部分研究中, 实施精心的临床护理工作之后, 患者的病死率要比本次研究高, 可能与所选病例病情较重或护理人员操作技能不高有关, 针对这种情况要注意加强护理人员技能的培训工作, 使他们以更专业的护理技能为患者服务。

摘要:目的 对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综合征的临床护理工作进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共纳入患者24例, 患者经临床观察及相关检查确定为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综合征, 给予补液、胰岛素等治疗, 进行环境护理、呼吸道护理、补液护理、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 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本组24例患者经过积极的补液、胰岛素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工作, 有23例患者好转, 好转率为95.8%, 1例患者因高渗状态未得到纠正死亡, 好转患者住院时间在10~12 d。结论 加强对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综合征的临床护理, 能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 减少患者住院时间。

关键词:非酮症高渗性综合征,补液,护理

参考文献

[1]李咏霞.8例老年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的抢救护理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11 (13) :1763-1764.

[2]严金霞, 尚治新.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患者的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 (9) :1070-1071.

非酮症高渗性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8月该院分泌科收治的20例老年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为研究对象,经临床诊断,该文所选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占12例,女性患者占8例,患者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64.8±21.4)岁,病程周期4~20年,平均病程周期(15.4±4.9)年,该次研究对有5例患者发病后被确诊为糖尿病患者。经确诊该次研究对象均患有2型糖尿病。入选标准:其血糖均的≥33.2 mmol/L,且有效血浆渗透压均≥320 mmol/L。

1.2 方法

对该次所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按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存活组11例,死亡组9例,对其预后危险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如对患者的年龄因素、病程、发病时意识障碍程度、血糖控制以及患者本身患有的基础疾病进行分析。

1.3 统计方法

对两组患者记录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并采用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处理汇总的数据,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

2 结果

2.1 发病诱因

该组实验中共20例患者,其感染占8例,占有比例为40.00%,其中尿路感染1例、肺部感染6例、急性胃肠炎1例;共有6例患者因胰岛素用量不足或中断治疗占30.00%;2例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占10.00%,脑卒中1例,占0.05%上消化道出血1例,占0.05%,急性胰腺炎1例,占0.05%,近期静滴葡萄糖1例,占0.05%。在对20例患者进行诊治时,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昏迷和神经精神症状,其中浅昏迷4例,中度昏迷7例,深度昏迷9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脱水现象,出现合并酮症6例,10患者血压下降。

2.2 诊治情况

该组20例患者中15例患者系首诊,5例患者为误诊,其中被误诊为脑血管意外、感染性休克、急腹症,分别为2例、2例、1例;误诊5例患者死亡4例。经确诊后对患者给予降糖、补液、抗感染、纠正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以及对症治疗后,20例患者中11例患者高渗透压、高血糖、意识障碍等得到纠正;9例患者虽经综合治疗之后其血糖有所下降,但因年纪过大身体各个器官机能受到严重感染未得到改善而死亡。其中5例患者在48 h内死亡,4例患者在24 h内死亡,死亡率为45.00%。

2.3 危险因素分析

该组实验以死亡作为变量,若患者年龄≥70岁记1分,其病程周期≥10年记1分,HbAlc≥9.00%记1分,基本疾病,如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病、肺部疾病、肾脏疾病各记1分。如发病时患者为浅昏迷记1分,中昏迷则记2分,若为深昏迷记3分,若患者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高血糖在24小时内血糖未得纠正,则各记1分,以此作为变量,并对其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该次结果显示,老年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与休克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以及基础疾病积分呈显著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老年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是临床上常见的内科急重症[5,6],其好发年龄为60~80岁之间。患者多半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加之老年患者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和诸多诱发因素以及高血糖高渗透压的影响,患者的病死率非常大。近年来我国因此病,死亡人数居高不下,严重影响着老年患者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据文献报道显示,老年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可高达45.00~47.00%,该研究结果显示其死亡率45.00%,此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5]。

该组实验发现,老年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患者与发病时是否出现休克及是否存在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其基础疾病密切相关,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周期、发病时意识障碍以及血糖水平和HbAlc无直接联系。这说明老年患者,发病机制比较隐匿,不易察觉,常会引发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因此,一旦发生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应及时采取治疗,避免引起多脏器功能损害从而加重病情。研究实验发现,多脏器功能损害和衰竭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精心救治同时,应积极维护和改善患者多脏器功能,以此来降低其死亡率。

综上所述,老年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患者死亡率非常之高,在进行治疗时,应注意对患者的多脏器功能进行改善,才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罗先策,魏东.老年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22例的临床及预后因素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 1,21(10):1085-1087.

[2]张龙,范国峰,张均,等.急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糖尿病非酮症高渗综合征的体会[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2,18(5):308,313.

[3]肖伏龙,王维平.糖尿病非酮症高血糖性舞蹈症的研究进展[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26(2):152-154.

[4]关树梅,李志静,燕朋波,等.连续性血液净化抢救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1例[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8(6):574.

[5]高雅,吕佩源,董艳红,等.糖尿病非酮症性高血糖致偏侧投掷症-偏侧舞蹈症3例[J].河北医药,2014(22):3517-3518.

[6]周宁.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的护理[J].现代养生B,2014(6):180-181.

非酮症高渗性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29~72岁,平均51.4岁。颅内肿瘤5例,高血压脑出血2例,颅脑损伤6例,颅内血肿5例,其中进行开颅手术治疗10例,保守治疗8例。患者在入院前有轻度二型糖尿病3例。该组患者均使用过大剂量脱水剂和利尿剂,在发病前患者出现脱水和血压下降,逐渐表现为嗜睡、昏迷、昏迷加深,其中严重脱水3例,昏迷及昏迷加深13例。血糖13~22 mmol/L 3例 ,22~33 mmol/L 8例 ,33 mmol/L以上7例。血钠均在148~176 mmol/L。该组患者尿糖均为阳性,尿酮体为阴性或弱阳性。

1.2治疗方法

该组患者确诊为HNDC后,停用利尿剂、脱水剂、含糖溶液等,采用3种不同的补液方式,分别为:1使用生理盐水为宜,经过静脉补液。2使用温开水,经过胃管注水补液,前2 h以400 m L/h补液,后续以150 m L/h补液。3使用胰岛素,小剂量向静脉滴注。

在治疗开始后,每小时监测患者的血糖、尿糖、尿酮水平,每6 h监测患者血电解质 ,以便及时调整补液方式。

1.3护理方法

在日常护理的基础上:

1前期的判断观察:注意在入院前患者是否具有糖尿病史以及大剂量脱水剂的使用。在治疗过程中,对于使用大剂量脱水剂的患者,要记录每小时尿量以及每日出入量。

2液体补充的护理:注意在输液的时候要对补液速度和补液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如果患者没有心衰,在补液初期速度应该稍快,输入500~1000 m L/h。针对胃肠补液要注意在输液量较大时,要静脉注射白蛋白;如果患者出现呕吐,在减缓输液速度的同时,可以肌注胃复安等药物[2]。

3降血糖的护理:在使用胰岛素静脉滴注的开始阶段,每小时监测患者的血糖、尿糖、尿酮水平,如果患者有糖尿病史,需要增大胰岛素用量,随时监控。

4血电解质的护理:HNDC患者在大量补液以及使用胰岛素静脉滴注后,会造成血钾的下降,要注意为患者补钾,并且要及时监测患者血钠的含量和变化。

2结果

该组18名HNDC患者经过治疗以及严密护理后,有15例在2~24 d内清醒 , 其中2~4 d清醒6例 ,5 d清醒2例 ,7 d清醒1例,8 d清醒2例,13~24 d清醒4例,因感染死亡3例。

3讨论

神经外科患者并发的HNDC主要诱发因素有手术刺激、药物、脱水等。当机体受到诱因的影响时,就会出现高渗、高钠、高血糖、低血容量的情况,在临床的表现多为烦出现幻觉、脱水、血压下降等,逐渐表现为嗜睡、昏迷、昏迷加深等,患者在并发前的脱水,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补充,会导致血钠升高,从而血糖升高[3]。该组患者中严重脱水3例, 因此护理时早期的准确判断观察以及定时记录患者尿量和出入量非常重要。确诊为HNDC的患者一般会严重脱水,关键的措施是补充大量液体。这是因为当细胞内缺少足够的液体时,单纯的注射胰岛素,会导致组织灌注不足,只有细胞内含有充足的液体,胰岛素的生物效应才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在护理时要严格控制输液时的补液速度和补液量,避免血糖下降速率过快,在机体脱水的时候,血糖可以帮助患者维持血压的稳定,而过快的血糖下降速率,会使患者血压不稳,也会导致脑水肿的发生。

上一篇:社区体检下一篇:自动控制变频调速系统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