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在行动论文

2024-07-13

志愿者在行动论文(精选12篇)

志愿者在行动论文 篇1

这个春天的风中, 人们再也触摸不到那场雪的寒冷, 似乎它已经隐藏在记忆的深处。那场雪灾留给我们的, 除了伤和痛, 还有说不完的温暖和感动, 特别是那些志愿者的身影, 在拥挤的人群中定格成了一个个写满爱心的镜头:南方很多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候车室等各个角落, 都跃动着问询、引导、帮困解难的年轻人的身影, 他们头戴红帽, 身穿红色马甲, 胸挂“青年志愿者”胸牌, 他们是来自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 他们的热情让站内涌动出一股股动人的暖流。在湖南郴州抗雪救灾现场, 他也许不是最突出的一个, 他与电力、运输等部门的工作没有任何关系, 只是一位普通志愿者, 他在除夕夜只身一人奔赴数千里之外的郴州自费抗灾15天, 他是28岁的开封大学教师尚建峰。他感动了整个郴州……这些镜头是那个冬天留下的美好记忆。在那些略显混乱的场面中, 人们也许记不住那些可爱的年轻人的名字, 却一定会记住他们是青年志愿者。没有一个词比这5个字更能代表青年人的热情、爱心、责任和理想。青年志愿者队伍中不乏理想主义者, 他们怀揣着梦想努力地为这个社会贡献着, 让它更美好, 虽然他们的理想并不一定能实现, 甚至他们的行动在被很多人漠视着。而我依然欣喜地认为, 他们才是未来的希望。这个社会不是缺乏行动的理性, 而是缺乏行动的热情。因为只有热情地为理想去行动, 才能创造出理想的未来。

本期“刊中刊”栏目刊发的是开封大学一些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活动记述和感受表达。他们只是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普通代表, 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记述和表达中看到志愿者的精彩青春。

我看到, 志愿者在行动;我相信, 行动者有未来。

志愿者在行动论文 篇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志愿者在行动一节学完后,我不禁发自内心的赞叹那些让人感到温馨的志愿者们,但让我赞叹的不只有大学生志愿者们,更有那些默默奉献在交通岗位上的司机志愿者。江西交通广播爱心车队——一个由出租车主和私家车主组成的高考送考护考团队。他们用一片赤诚关注广大莘莘学子,用一个拥抱温暖失意的才子,用一声问候抚慰受伤的的社会责任感,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组织和参与各心灵。江西交通广播高考爱心车队成立10年来,已形成强烈类文化注入丰富的内涵。司机志愿者们更是踊跃积极地参与爱心送考护社会公益活动,传递真情、播撒爱心、倡导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考的行列中来,我想他们的志愿行动是值得我们感激和敬佩的。

今年高考期间,我亲身体会了一次爱心车队的温暖陪伴,今年是我弟高考的一年,有幸能够感受到江西交通广播高考爱心车队的旗帜力量,高考两天中,雷雨不断,但是爱心车队的热情依然不减,送考车队豪情奔放地驶向考试场地。窗外淅淅沥沥的雨水显得那么冷冰,然而车厢内却是温暖热情。一杯清香的奶茶递了上来,看到这一幕,我的感动的泪珠如热泉般喷涌而出。有了这么负有责任感与爱心的志愿者队伍,高考学子们怎么不超常发挥,金榜题名!

志愿者从自己做起,哪怕是一件小事,能尽力所能及之力也感到快乐,奉献一片爱心,付出一份汗水,收获的便是感动与温馨常在!

红领巾志愿者在行动 篇3

通过活动培养队员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从而服务自己,自主自立;服务他人,助人为乐。

活动过程

1.多途径寻找身边的“服务精神”

通过参观与体验,了解各服务行业的职业精神,学习先进人物,激发队员服务热情。

2.培训服务技能

根据队员的实际情况,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以服务自己、服务他人为目标制定培训内容。如铺床叠被、洗衣做饭等自我服务内容,泡茶倒水、打扫卫生等服务他人内容。学校大队部定期推出各类培训,由队员自主选择参加,也可根据队员要求或服务内容的需要临时安排培训内容。

3.建立红領巾志愿服务队

根据服务内容和服务要求不同,可建立社区志愿服务队、学校志愿服务队、中队志愿服务队、家庭志愿服务队,分别设立相应的服务岗位,制定岗位职责,并招募志愿者。社区、学校志愿服务队向全校招募红领巾志愿者,中队志愿服务队、家庭志愿服务队在中队中招募红领巾志愿者。每个队员可自愿报名参加1-2个岗位,每个岗位根据服务内容和服务要求进行选拔。

4.岗位服务

社区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设立卫生清洁志愿者服务队,爱心奉献志愿者服务队,文明行动志愿者服务队等,每周活动一次。校级志愿者服务队:设迎宾岗、礼仪岗、奉献岗、卫生岗、护绿岗、护旗岗、宣传岗、安全岗等,志愿者轮流上岗服务。中队服务岗:各中队根据中队各项事务,自主设置岗位,如维纪岗、学习岗、书角岗、路队岗、绿化岗、早读岗、用餐岗、卫生岗、文明岗、领巾岗等。家庭服务岗:队员可自主设置家庭岗位,如阳台绿化岗、资源回收岗、个人卫生监督岗等。

5.红领巾志愿服务队管理及评价

大队部对社区和校级志愿者实行统一管理。各岗位分设队长、副队长各一名,由一名辅导员管理组织志愿者开展各项活动,负责监督反馈志愿者行动中的优良行为。中队志愿者由各中队辅导员全面管理与考核。家庭志愿者由中队长管理并与家长一起考核。只要队员参与志愿服务,并通过考核都可获得一枚服务章。每学年评选一次星级红领巾志愿者进行表彰。

红领巾志愿者在行动,通过搭平台、建岗位,引导队员去学习、去探究、去实践,这是一条很有效的启发式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为人民服务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服务的平台。红领巾志愿者行动,通过开展服务技能培训,设置不同层面、不同服务内容的服务岗位,使实践活动多样化,也让每一个愿意服务的队员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服务的岗位。“助人者自助”,队员从服务他们的目的出发,在岗位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培养能力,服务了自己。 ——涓儿老师

志愿者在行动论文 篇4

为响应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奥运,展示我国人民期盼奥运、参与奥运、奉献奥运的良好精神面貌,推进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2008全民健康志愿者行动”将自2008年7月至12月间,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贵阳、成都、重庆、南京、西安、济南十大城市,以分站启动的形式相继展开。

全民健康志愿者行动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全民健康志愿者招募行动,以传承奥运健康财富为己任,通过发放并回收《全民健康财富调查问卷》,了解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人健康生活和健康理念的影响,并通过发放《全民健康手册》等多种形式的健康知识普及,推动全民健身,提高全民健康意识。

在本次活动中,组委会专门编制了以奥运项目为动作组合的“全民健康操”,并将在活动协办单位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全面推广。此套“全民健康操”形式独特新颖,全部动作设计源自奥运运动项目,将奥运各个不同项目的动作特征用肢体表现形式展现出来。它所选择的每一个动作不仅具有很强的模仿性、趣味性和参与性,而且具有极好的全身功能运动性,易懂易学,在全国范围内教授这套“全民健康操”,也是2008全民健康志愿者的重要使命之一。

志愿者在行动200字作文 篇5

我到图书馆的时候,梦梦已经到了,她正在看书。她看到了我,很高兴。

我们开始介绍了!曹梦洲先介绍,等她提问时,我虽然知道答案,但是我没有回答,因为我想:我也是介绍的,应该不能回答吧!

轮到我上场了,我很紧张,但我还是完成了任务。我们还得到了“小小志愿军”的卡,上面有12片树叶,参加一次就敲一次章。

“金融志愿者”广州行动 篇6

在启动仪式上,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副行长丘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都报系总裁曹轲、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书记魏国华、中国银联广东分公司总经理王玲,以及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等18家广东地区发卡机构代表均有出席。

金融业的高管们正联合政府、媒体,计划倡议数十家银行,上万名志愿者走进社区,为居民普及金融安全知识。

金融行业“抱团”做公益

当日举办了首场金融志愿服务活动。虽然烈日当空,但广东属地19家金融机构代表齐聚一堂,超过100名机构员工无惧酷热“化身”公益志愿者服务在场市民。在未来数月,这些具备专业金融知识的志愿者将在广州多个社区进行志愿服务,旨在为居民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经过多年公益文化培育,志愿服务在广州日益普及。金融行业为更好地提供服务,为市民降低金融安全风险,大力响应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志愿服务生活的号召,积极加入到了志愿服务队伍中来。广东银联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发动员工成为志愿者进入社区服务的同时,也推动各银行机构参与到本次活动中。

王玲认为,通过走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金融IC卡和移动金融的基础知识及便利优势,让公众更好地了解金融IC卡在用卡安全、便民惠民的优势,“这既是促进社会各界全方位了解金融IC卡及移动金融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广东银行业提升金融服务的重要举措。”

在启动仪式现场,魏国华亲自为志愿服务队授予志愿旗帜。与日常服务队不同的是,该志愿服务队由广东属地金融机构员工组成,具备足够的金融知识,将在日后为市民提供专业对口的志愿服务中,有效地缓解现时志愿服务专业性不足的情况。

曹轲表示,南方都市报除了宣传好公益以外,也希望能够亲身参与到公益中去。本次万名金融志愿者进社区活动,南都公益团队从中出力不小。曹轲说:“南都还是年轻的媒体,年轻的媒体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实质性地对社区、对市民有好处的服务也是南都应该做得更好的责任之一。”

4个月,25场公益活动

此次金融行业志愿者进社区,是在公益行动中结合了其业务经营与品牌推广的活动。当日在穗的启动仪式上,各金融机构的员工穿着清一色的志愿者服饰,同时也带上了中国银联最新的金融IC卡业务宣传册子。

一线城市的公益精神正在深入各行业的肌理。在曹轲看来,金融行业的志愿者走进社区和千家万户,提供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同时辅以金融行业的专业知识,为居民的金融安全及财富保值增值送去一份关爱,“此次活动将引领行业风尚,为行业树立社会责任公众形象做出积极贡献。”

有评论认为,在公益的价值观在城市中得到了广泛的启蒙后,现代公益的方法论也在各行各业精英的进入中发生创新,乃至颠覆。此次的公益项目在企业、政府、媒体的合力中,策动了一贯“高大上”的金融行业从业人员有组织地开展公益活动,或对中国现代公益的发展产生影响。

据王玲介绍,在接下来的4个月中,广东银联将与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共青团广州市委一同联合广东省内各家金融机构、南方都市报社组建万名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25场大型公益宣讲活动。

王玲说:“我们将通过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等向社会公众全方位、立体式地宣传金融IC卡和移动金融的基础知识,让公众更加了解金融IC卡,使其最大限度地普及民生、服务百姓。”事实上,中国银联近几年在金融IC卡受理市场建设、多行业应用推广及芯片卡的发行方面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推动工作,为即将全面关闭金融IC卡降级交易及全面发行金融IC卡的关键时期主办此次大型宣传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青年志愿者公益圆梦行动启动 篇7

日前, “中国青年志愿者公益圆梦行动”在中国青年报社启动。自即日起至10月31日, 主办方面向全国青年志愿者征集“情之所系、心之所在、力所不及”的公益项目, 凡通过评委会投票的公益项目, 将获得总额100万元的“公益圆梦基金”支持。

该活动由共青团中央志愿者工作部、中国青年报社、复地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志愿者可以通过官方网站中青在线和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下载“公益计划说明书”, 申报有关基础教育、关爱农民工子女、基层青年工作或基层医疗卫生领域的公益项目, 申请1万元至5万元不等的公益基金支持。申请项目评选将采用网上公示和专家评审两阶段进行, 主办方将以参与网络化、程序透明化、结果公开化的方式, 接受第三方的监督。最后入选项目将在11月上旬公布。

志愿者在行动论文 篇8

一、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内涵

志愿者行动的形成主要是起源于欧洲国家, 发展于美国, 最后才慢慢传入中国以及世界各地。在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 志愿者行动逐渐形成了其固有的定义, 现在已经成了一个特定意义上的名词。

首先, 从广义上来讲, “志愿者”就是指那种倾心为大众、社会服务, 不计任何物质报酬的人。在做出相关的行动时, 志愿者可能会牺牲自己大部分时间以及有贡献自己的精神。其次, 从狭义上来讲, “高校志愿者”指的就是大学生不计物质报酬, 牺牲自身业余时间所进行的援助行为。高校志愿者在进行这种志愿活动的过程中, 需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资源为他人提供免费的服务, 而且这种服务行为是非盈利性和非职业化的。

二、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特点

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开展的二十多年以来, 志愿者服务逐渐发展完善, 在一定的时间内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特点。

首先, 志愿者行动有自愿性的特点, 不管是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还是社会团体或个人志愿者的服务, 都必须出自自己的意愿。在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中, 志愿者行动的“自愿性”是区别于其他教育或管理活动的一个最明显的地方。当学校的其他教育活动带有一定意义上的强制性时, 学生不得不参加外,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感情、认识来自由选择是否参加志愿者活动[1]。其次, 志愿者行动具有无偿性的特点, 即动机的纯洁性。志愿者活动的内容中重点强调了不计酬劳, 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 主要是为了提高自我、奉献爱心以及为社会服务。再次, 志愿者行动本身就带有开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这一特点主要是表现在志愿者的服务上。志愿者的服务是一种实际的行动, 是把空洞的语言转化成实际的行动, 这对于大学生来讲,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实践教育模式。最后, 志愿者行动具有奉献性的特点, 这主要体现在进行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的经费问题。由于开展活动的经费有限, 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服务时, 往往要自己负责一定的经费支出, 以更好的开展志愿者活动。

三、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德育功能

在志愿者行动发展的道路上, 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开展所展现出来的效果, 对于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校德育工作内涵得到拓展。自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开展的二十多年来, 青年志愿者主要是在支边支教、公益服务、义务咨询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志愿服务工作。尤其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 大量的青年志愿者加入救灾的队伍, 大大的改变了人们对80后、90后怕吃苦、眼高手低的看法。青年人这种在志愿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参与奉献意识, 与我国高校长期以来进行的许多德育教育工作是分不开的。志愿者行动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与有效的教育手段相结合, 正是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内涵的重要拓展[2]。2) 德育教育模式获得了改进。高校青年志愿者的行动是一种道德仁义活动, 能够有效的改进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模式, 并起到促进作用, 主表现在以下三点。首先, 高校大学生通过实践, 可以将道德知识具体化。道德知识本身就是属于一种抽象化的概念, 而要取得德育教育工作的真正效果, 只有将道德知识真正的应用到社会实践中, 通过志愿者活动的实践将其解化具体的实践体现。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 志愿者就能够树立起真正的责任意识。其次, 通过实践活动, 大学生志愿者可以从中感受到非常现实的道德例子, 从而促进大学生学习道德知识的动机。志愿服务过程中, 青年志愿者通过自身的服务展示出了一个个活生生的道德例子, 这些例子的存在对于增强高校德育教育的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3) 德育教育的工作途径得到了延伸。青年志愿者行动自开展以来, 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使得德育教育的工作途径得到了延伸, 这种延伸主要实体现在青年志愿者行动产生的积极社会功能。首先, 青年志愿者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 弘扬互助友爱的精神, 使得良好的社会风气得以建立。其次, 青年志愿者在开展相关活动时, 既认知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绩, 又从中找到自己所存在的不足, 从而提升自己的文明程度。再次, 在开展相关的社会服务中, 青年志愿者能够从现实与理想、富裕与贫困的比较中增强责任感。最后, 青年志愿者在进行服务的过程中, 多半接触的是陌生人, 对这些陌生人采取帮助有利于共同构建一个全新的团结和文明的社会。

四、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发展对策

首先, 提高对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认识, 保证活动顺利、有效的进行。很多高校对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认识不足, 简单的将志愿者工作归结为团委的事, 再加上团委本身资金、财力的有限, 志愿者工作很难得到重视。

其次, 加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拓展志愿者活动项目和基地。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发展过程中, 主要存在服务团队之间缺乏沟通, 从而衍生出服务对象被重复服务的问题。另外, 志愿者活动项目容易出现流于形式、项目老化等现象, 如何快速的结合社会热点现象进行项目设计、落地是志愿者管理组织应该思考的问题。对于较为有意义的项目应该建立档案, 长年坚持, 把志愿服务真正做到实处。

再次, 不断完善激励制度, 加强对青年志愿者鼓励。多数高校在这方面都很不完善, 没有制定出相应的综合测评方法, 许多大学生志愿者根本不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也就无法形成志愿为荣的心理[3]。

五、结语

高校是国家最主要的人才来源, 培养综合素质高以及全面发展型的大学生是我国高校建设的主要方向, 因此, 做好德育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和手段,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进步, 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益。但是, 我国的青年志愿者活动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 很多方面还不够完善, 特别是管理和支持体系的不完善, 直接影响了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以后的工作中, 只有加强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管理, 形成机制的规范化、制度化, 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建设。

摘要: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条件下, 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既迎来了新的机遇, 同时也迎来新的挑战, 如何做好高校德育工作将是今后高校建设所考虑的重点。而做好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德育工作, 是做好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文章从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内涵开始阐述, 分析了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特点以及作用, 并对相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姚立迎.走出象牙塔的一道美丽风景——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体会与思考.教育艺术[J].2012.

[2]闪茜菁, 戴卫义.论建立和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激励机制.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J].2009.

志愿者在行动论文 篇9

一、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内涵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志愿者活动蓬勃发展, 在围绕党政工作大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时代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彰显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1993年, 北京大学学生率先组织成立了“爱心社”, 引领全国大学生们投身于青年志愿者活动当中。1994年2月4日, 共青团中央下发了关于“青年志愿者学雷锋奉献日行动”的通知, 全国兴起了“青年志愿者学雷锋做奉献”的热潮。它是一项由共青团中央发起的、以青年作为活动参与主体的, 通过青年志愿者为他人为社会提供服务与帮助的社会事业。同年6月, 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组织开展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每年近万名大中专学生志愿者发挥自身的智力优势, 深入基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科技、卫生服务, 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年12月4日,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大学生作为最积极、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青年, 从一开始就成为了青年志愿者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之一。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是指在读的高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在不为任何物质利益的条件下, 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 发挥自身的智力优势和爱心, 志愿从事社会公益、社会服务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活动。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 奉献了自己的智力、知识和爱心, 心灵得到净化, 精神得到提高, 知识得到运用, 素质得到提升, 实现了服务自身成长成才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个人梦”与“中国梦”的有机结合,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 即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双服务”价值。

二、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特点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青年志愿者中思想活跃的特殊群体,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在具有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等特征外, 还有多样性、选择性、区域性、互动性等明显的特点。

(一) 多样性

由于高校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特点。既有国家985高校、211高校, 也有普通院校;既有本科院校, 也有专科院校;既有综合类院校, 也有理工、师范、职业技术等专门学校;既有公办院校, 也有民办院校。大学生是由受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学科专业的群体组成, 显示出其志愿行动服务内容的多样性。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坚持服务他人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 开展的社会服务活动包括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 通过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等途径, 开展学校建设、低碳宣传、法律宣讲、健康义诊、爱心支教、科技支农、企业调研等活动, 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二) 选择性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内容具有丰富多彩的生动的实践性。志愿行动把服务与学习相结合, 寓科学理论知识于情景实践之中,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从大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价值选择出发, 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成才的不同需求, 以广泛参与、自愿选择、积极建设、客观评价、注重引导为原则, 激发他们在服务中的主体意识和成才潜能, 服务项目的选择往往是基于自身的特长和兴趣决定, 服务时间及服务方式大多也是根据自身需求来选择。

(三) 区域性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职能之一, 高校与地方区域通过合作互动, 实现共赢, 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地方所属高校和民办高校共2298所, 占高校总数的95.39%, 更多是为所在地区服务。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始终坚持立足校园、面向社会、服务自身、服务社会的原则, 根据个人意愿, 结合区域实际, 找准服务项目, 开展服务活动。

(四) 互动性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在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 服务了自身的成长成才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 通过与服务对象的深入交流, 共同探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 明确服务方向和服务任务, 在互助互惠中达成共识, 表现出大学生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互动。实现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在对学生第一课堂的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在社会服务活动中, 学生了解社会, 奉献了社会, 检验了自己所学的知识, 提高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促进了对所学专业的热爱, 二者之间相互作用, 产生了互动。

三、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双服务”价值

(一)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个人价值

1.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有助于大学生志愿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

积极参与志愿者行动可以使大学生志愿者在公益服务中树立正确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志愿者在行动中构建并实践着一些道德观念, 比如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利他奉献等道德规范, 这些正面的道德理性可以帮助他们抵御社会变革过程中不良思潮的消极影响。“青年志愿者行动致力于帮助有困难的社会成员, 努力消除贫困和落后, 消灭公害和污染环境,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促进社会协调和全面进步;致力于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 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 净化了社会风气, 为塑造健康人格、消除社会失范现象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青春期是一个人责任感、使命感和角色定位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处于思维和精力都最为活跃的时期, 他们急于寻找体现个人价值、表达个人理想的机会和途径。大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可以得到知识上的收获, 但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缺少平台, 这种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强烈追求需要有一个恰当的渠道才能得以实现。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实现梦想的平台。他们相互鼓励、相互影响, 相互激发对社会和他人的无限爱心和奉献精神, 并在一次次的志愿服务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不断实现自我。“人的思想来源于学习、实践的积累和总结, 是对所学、所见、所闻、所行的感悟、反思与升华。大学生志愿者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于使自己明确工作的方向, 并在实践中逐步自我总结、自我剖析、养成习惯、修正缺点、正确行动, 继而使自己的理想信念得到升华, 增强自我的使命感, 提升责任意识。”

2.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有助于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大学生志愿者系列行动对于广大大学生来说是难得的社会化过程, 不仅可以对了解自身优势和劣势, 而且可以加深对社会的认知, 在服务中进而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在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实践中可以获得更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机会。“通过参加青年志愿者行动, 青年大学生主动将自己和社会融为一体, 加深对国情、民情的了解, 受到活生生的教育, 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裂痕, 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志愿者在帮扶老弱病残、处理社区纠纷、扶贫济困等行动中的锻炼, 可以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法律意识, 可以很大程度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品质, 提高他们的劳动能力。在提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 大学生会在实践中发现自己在知识和理论方面的不足, 这种应用的现实需求会成为他们深入学习相关技能并努力将所学与所见相结合的本领。这种良性的理论和实践的反复过程成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最有效的方式。同时, 志愿者活动会缩小大学生对个人期待角色定位与实际社会角色之间的差距, 帮助其制定更具现实性和科学性的个人发展计划。“在现实社会中, 社会对青年的角色期望与青年对角色的认同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 而青年志愿服务的实践为缩小这种距离提供了现实的路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青年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青年要求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日趋增强。志愿服务让他们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 获得一种精神上、心理上的自我肯定, 而满足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

3.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有助于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强弱关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社会即学校”的观点, 并指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 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 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 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运用社会的力量, 以应济社会的需求。”大学生志愿者通过第一课堂从理论到历史, 从现实到具体事例在感性认识上培育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第二课堂尤其是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实践, 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 亲身得到体验,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社会责任感内化到大学生的思想深处, 外化到具体的志愿服务活动中。从2008年奥运会以及2010年亚运会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大大学生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的事实。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不仅反映出这些大学生本身是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 而且从他们结束志愿服务活动后的调查也得到其责任意识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国外大学也十分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如“哈佛大学曾拒绝165名高分申请者, 原因是他们从未参加过任何志愿活动, 没有服务社会的精神;不少国际一流高中也明确规定, 如果不做满100小时‘义工’就不能毕业。这些规定体现了这些学校注重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责任意识的培养。一个学生将来是否能为国家、对人类做出贡献, 关键更要看他是否有一种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这种‘非智力因素’带来的影响会成为学生们一辈子享用不尽的财富, 奚旭初在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中如此说到。”从大学生自身责任层面看, 在志愿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使其重新反思自己、认识自己, 懂得珍惜身心健康, 尊重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自觉遵守法规, 培育了对自己言行负责的积极情感;从对他人责任影响层面看, 大学生服务他人的过程, 也是大学生与服务对象相互负责、相互影响的过程, 可以唤醒他人的责任意识;从对社会责任层面的影响看, 大学生直接把第一课堂学到的知识和理论运用到第二课堂中, 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奉献社会, 在志愿服务中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在志愿服务中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把知识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 从中体会到社会责任感对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因此,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有助于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和责任感的增强。

(二)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价值

1.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的法律宣传、政策宣讲、环境保护、医疗义诊、扶弱助残、大型活动等志愿服务行动,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 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证明, 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各种行动, 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收到良好的效果, 受到社会的好评。无论是行动内容, 还是行动形式, 都符合六中全会提出的各项精神文明建设行动, 都同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 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得到提高的精神相符合。”他们在行动中充分表现出高校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主人翁精神, 营造出时代气息和人文情怀。

2.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促进了我国公民社会的前进步伐。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正是公民社会蓬勃发展的基本要素, 它们正逐步成为社会事务的主要承担者。俞可平先生就认为:“以政府和民间, 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去映照一种建立在信任和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 它就能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不足, 并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得以实现。”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各项公益性工作, 成为各类社会组织的联系纽带, 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家和政府行政能力之外的社会事业管理空白。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关注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弱势群体, 为公民提供了一条利益诉求表达的途径, 为我国公民社会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有助于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随着改革的推进, 社会的转型, 出现了个人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抬头的现象, 产生了一定的道德危机和思想滑坡, 影响着大学生正在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志愿者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社会新风尚, 带动和影响到周围人群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 通过无私奉献, 传递爱心, 关爱他人, 扶贫济困, 扶老助残,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大学生志愿者成为充满人文关怀和信任友爱的现代文明社会形成的重要力量。

4.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的广泛开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一些社会问题随之暴露出来, 特别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利益纠纷和利益矛盾。“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一种规模大、层次高、功能较强的民间社会组织, 具有非盈利和民间化特征, 在本质上具有社团组织的性质, 它在支持社会弱势群体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青年志愿者行动不仅在客观上满足了许多急迫的社会需要, 为缓解社会压力、促成社会安定、构建新型人际关系、增进社会福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且它所显示的精神价值也促成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与现代意义上的志愿精神的共鸣与融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志愿服务在扶贫济困项目、社区建设工作、环境保护事业、大型文体行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志愿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相互了解、相互帮扶的中介, 使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切实体会到了社会的温暖和爱护。大学生志愿者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化解了许多社会隔阂, 促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培育了新型的市民社会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种正能量体现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营造了人人共建和谐、人人共享和谐的局面。

5.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促进了大学生人力资源的优化。

在把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中,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 如何有效开发和优化大学生的资源潜能, 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开发大学生资源潜能看, 如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社会的行动中, 他们通过科学知识技术培训、田间地头亲自指导、编印科普宣传书等途径, 使自身的知识得到运用,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使志愿服务行动转化为接受教育、提升能力的过程。从优化大学生人力资源配置看,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不仅缓解了大学生就业严峻的形势, 而且为西部填补了人才短缺的难题。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积极踊跃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服务西部经济社会发展, 为国家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周长奎同志在2011年全团青年志愿者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2010年全国项目办从1070所高校选拔8619名志愿者, 加上2008、2009年两年期、三年期服务的志愿者, 全国共有近15000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全国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志愿服务。把研究生支教团纳入西部计划管理体系, 选派729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赴中西部19个省区市的82个贫困县开展志愿服务。”

总之,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倡导的以关爱、互助、和谐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己任, 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完全一致,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培育志愿者以奉献和进步为核心的个体价值观, 提倡在志愿、奉献、服务中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培育大学生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进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个人梦和中国梦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 2013 (5) .

[2]肖迪.论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现实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8) .

[3]吴信蕾.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39) .

[4]王三意.浅析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社会功能[J].青年探索, 2009 (4) .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第二卷) [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712.

[6]黄金飞.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责任意识形成的影响研究[D].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3) .

[7]王兆征.从十四大到十五大[M].党建读物社, 1998:245.

[8]郭宇宽.NG0能否破解中国真问题[J].南风窗, 2005 (6) .

志愿者在行动论文 篇10

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起着基础的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党和国家乃至整个民族前途和命运, 在社会的急剧变化中, 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需要从教育的方法、手段、机制及活动载体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在由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开展的一项调查中显示, 在众多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中, 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是“校园文化活动” (48.4%) 和“青年志愿者行动” (47.6%) 。实践也证明,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渠道, 其特有的教育功能、培养功能、示范功能越来越凸显。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思想、立场、信念与信仰的教育, 非同于知识教育, 其效果的形成与巩固更多的要诉诸于教育主体的实践。因此, 应该更好地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志愿服务活动中, 通过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使青年大学生在参与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做到知行统一。

一、志愿者的精神

志愿精神作为志愿者行动的灵魂, 它是由传统的慈善观念演变而来, 志愿精神, 就是一种“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 它展现出一种舍己为人、舍私为公的崇高境界。青年志愿者精神是对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光大, 是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弘扬和体现, 也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吸收。志愿者的三大特性表现为:自愿性, 非报酬性, 公益性。当前的中国大学生, 绝大部分都是基于上述的三个信念, 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 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甘于奉献, 乐于助人的志愿者, 使得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更加顺利。从更深层次来讲, 志愿精神使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脚步加快了。引导大学生积极自觉地投入志愿实践活动, 对于他们努力学习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如何将志愿者文化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使之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要认清和巩固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1.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已成为规模性的学生参与项目, 是建设高校先进校园文化的有效举措。中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源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学雷锋活动, 经过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志愿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不断拓展, 特别在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社会公益服务等方面不断延伸。据有关数据显示, 在校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比例在各界青年中最高, 达到38.3%。青年志愿者行动具有紧扣育人主题, 注重实践, 形式丰富新颖等特点, 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青年志愿者行动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特征表明其完全吻合了新时期团建工作的要求, 广大团员青年在从事志愿服务的过程中, 受到了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 并通过青年志愿者群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体现了“三个代表”思想中先进文化的要求, 弘扬了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必然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趋于隐形化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使当代大学生所学知识与所掌握的基本技能真正得到实践演练。我们正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集中表现为人才的竞争。青年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善于学习各种新知识, 同时还要将知识付诸实践, 才能焕发出无穷的活力。大学生最终都要进入社会, 只有进入社会, 用自己的所学和所能服务于社会, 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青年志愿者行动正是立足于实践并在充分发挥青年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 它尊重青年的自身特点, 激起青年的热情, 为当代青年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开辟了现实的途径, 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裂痕。比如大学生通过“三下乡”等志愿活动, 对社会现状、国情和民情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了解, 提高了对人、对事、对社会的判断力, 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 并且从参与志愿活动中, 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用知识帮助他人, 带动他人参与其中, 促使社会主义良好风尚的形成, 真正发挥先进性作用。

3.青年志愿者行动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向互动, 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青年志愿者行动区别于以往的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实践活动, 它能够把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 并将这种信念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 形成自觉的道德习惯, 变成自己的内在品质, 从而提高大学生开展思想道德修养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青年志愿行动尊重大学生的内在需要, 发挥他们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大学生在志愿行动中由客体变为主体、由单向发展转为双向互动、由被动变为主动, 这就为大学生的广泛参与提供了条件与可能, 打造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自我反省、评价、激励和提高的机会。这也保证了青年志愿者工作能够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三、提高青年志愿者行动思想政治教育绩效

把志愿者工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是非常有必要且契合时代机遇的。这项工作主要着重于三个方面:

1.要充分发挥志愿者行动的思想育人优势, 广泛深入地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青年志愿者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时候对其他人有很好的感染力和示范作用, 它将服务社会与奉献爱心有机结合起来, 使个体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实现和升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可以利用活生生的案例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进行榜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 要将志愿文化加以升华, 形成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并通过对青年志愿者的行为价值立意进行深入剖析, 培养团员青年的社会认知能力、个人价值实现等。在上海世博会中, 青年志愿者行动充分发挥了思想育人的优势, 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并使之自觉将正确的思想传播开来, 进而影响广大群众, 促使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更加和谐地发展, 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要充分发挥志愿者行动的实践育人优势, 构建和完善青年大学生广泛参与的实践教育体系。实践最能说服人, 最能塑造人, 人的正确认识归根结底要从实践中来, 要用实践来检验。实践育人是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 发挥实践育人的优势, 就要把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目标有效地融入到青年志愿者活动中去。在活动开展的所有环节, 紧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 体现实践育人的工作要求, 同时结合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较强, 渴望展示自我价值的特点, 根据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在教育活动中要让大学生充当“主角”,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达到大学生在实践中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

3.要充分发挥志愿者行动的服务育人优势, 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促进青年的成长结合起来。青年志愿者行动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代青年特点的一项充满生机和闪烁着人生光芒的伟大事业。它把服务社会与教育青年、促进青年成长等有机结合起来, 增强了青年群体的服务意识, 构建了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成长发展是青年的根本需求, 要紧紧围绕青年学习、就业、身心健康等成长发展的重要环节, 努力创新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活动内容。在现实中, 很多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往往把它简化成一些具体的劳动和事务, 不是植树种草就是打扫卫生, 行动大多停留在承担突击任务的层面, 对一些需要长期服务的项目不愿组织参加。因此, 应该结合青年大学生的特点, 从促进青年成长、成材的角度, 设计合理的服务内容, 拓展服务领域, 不断创新志愿服务形式, 加强志愿服务基地化建设, 比如在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社区建设与开发、文化和艺术、卫生和医院等等方面进行延伸拓展。

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缺失。而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团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是锻炼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式, 也是进行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给人们人生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带来深刻的影响。正是由于学校教育解释不了社会变革时期所出现的某些现象, 学校的正面教育往往很难使学生在走上社会以后抵御变革时期一些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要使高校教育进入社会现实生活, 而青年志愿者活动给大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了解社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能够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身的不足, 克服自身的缺陷, 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因此, 高校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志愿服务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校精神文明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以及对大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重要作用, 高度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 以青年志愿者行动为载体, 通过多样化、特色化的志愿服务内容, 以及完善志愿服务的管理制度、激励制度, 使之更好地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 推动其高质量、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才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及其研究价值[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2, (2) .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课题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研究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 2001, (2) .

[3]蔡立彬.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德育机制、成效及发展对策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8) .

志愿者在行动论文 篇11

关键词:激励理论;志愿者行动;管理功能;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引领社会新风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激励理论视角研究志愿者行动的功能及其体系构建,对提高志愿者服务行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激励理论的内涵

激励一词本意是表示某种动机所产生的原因,属于心理学的概念,通过心理层面上激发、激励对象的工作状态和心理状态的行为,目的是对受激励者所从事事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保证。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罗宾斯认为:“激励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激励是管理学及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在管理学中,激励就是通过管理工作创设一定的条件,激发起被管理者实现工作目标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的心理过程,即通过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作用,使人保持一种兴奋状态,从而调动起工作积极性。通过激励可以满足志愿者精神层面的一些需要,满足志愿者自身对参加志愿服务行动的成就感、荣誉感和认同感,形成长期有效的动力调动机制。在此基础上系统化构建起的激励理论是本文进行论述的理论逻辑起点。

激励理论在管理学中被广泛应用,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激励理论包括三种类型,即: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型理论。

1.内容型激励理论是以被激励对象的需要为出发点,针对被激励对象的实际需要内容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其代表性理论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奥尔德弗ERG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中,将人类需要总结归纳为五个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the 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the safety needs)、爱的需要(the love needs)、尊重的需要(the esteem needs)、自我实现的需要(the needs for self-actualization)。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每一个人在同一时期,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是不一样的,激励的具体方式应该以此为依据作出调整。面对人们千差万别的现实需要,不可能以一成不变的激励方法应对所有的需要内容。比如,有的人看重名誉,那么就要在社会承认和社会尊重方面采取激励,以社会地位和声望作为主导性的激励内容。

2.过程型激励理论。这种激励理论关注人的动机产生以及动机从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具体心理过程。过程型激励理论认为,在满足人们需求与其行动之间,通过有意识地制定一定的目标导向作为关键因素,激发人们对工作的兴奋感,以预估和控制人的行动,达到期望行为。其代表性理论有弗罗姆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洛克和休斯目标设置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维克多·弗罗姆在1964年出版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的,这一理论强调期望的重要价值。弗罗姆认为,期待某一工作或者某一行动可以带给个人预期的收益是人们从事具体工作过程中最大的动力来源。这里面存在一种所谓“期望概率”,期望概率与行动的全部预期价值的乘积就可以看作某人愿意付出的努力的动力值。因此,在实际激励行动中,要通盘考虑到人们对某一行动整体价值的判断是多少;考虑到是否存在付出的努力越多,就有可能获得越多的收益的机制;考虑到被激励者是否已经形成了对实现某一目标的心理期望。如果这三方面的情况都是理想的,那么过程激励理论认为这种情况下的激励就会有很大的成功概率。

3.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这种激励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他从环境的视角探讨外部因素对塑造个人行为方式的激励作用。人们的行为是对其以往所带来的后果进行学习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因为他的某种行为而受到了奖励(正强化),那么他很可能重复这一行为;如果没有人认可这一行为,那么这种行为便不太可能再发生,当人们因为某种行为而招致负面后果(负强化或惩罚)时,他们通常会立刻停止这种行为。由此得出结论,激励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强化的功能,利用正强化和负强化来实现对被激励者的引导。长期有效的正强化可以使被激励对象保持优秀的工作素质,摒弃不利于工作的行为方式。同时,团队中彼此间反复的正强化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团队文化,这对于整体实力的提升是十分重要的。

在我国,对志愿者的激励主要由其所在的志愿者组织、学校和政府完成,定期不定期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进行精神表彰和物质奖励。另外,一种新的激励机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就是将事后激励延伸至事中激励和事前激励,所以出现了更多的在志愿者培训阶段的激励措施。根据志愿者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对他们进行认可和赞同,提升志愿者的社会价值感,激发出更持久的志愿服务动力。除了外在的、实质的奖励之外,也要强调来自于工作本身的内在报酬,如更多的责任、更有趣的工作、个人成长的机会、参与决策、更多的自由裁量权、多样化的行动等,而其内容则有赖于管理者的精心设计。

二、激励理论对志愿者行动的功能

灵活运用激励理论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获得巨大的管理收益。志愿者人员最常出现的心理波动主要表现在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个人成就感的长期缺失。激励理论可以针对不同志愿者的需要、预期偏好进行激励行为,通过提供多渠道的学习机会,增加行动结果的预期价值,满足志愿者对所从事工作的责任感。通过给予足够的社会认同感等方式会达到预期概率的最大值,实现志愿者人员兴奋的工作心理和高效的工作状态。

1.激励理论可以激发志愿者人员的工作热情,团队是否具有达到行动目标的激情直接决定了团队成员个人发挥能力的可能限度。激励可以调动起志愿者的情绪,激发出个人身上的工作潜质。激情就是催化剂,它的大小直接影响着能力发挥的程度。而存在于非营利组织志愿人员中缺乏工作热情、没有生气的情况正是组织中的管理者不善于调动、激发志愿人员的情绪、潜质所致,组织中的有酬员工可以通过增加工资、福利的办法来刺激员工的工作热情,而对于志愿者最重要的是激励其精神因素。激励可以使志愿者生成由内而外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热情,发挥单调、繁琐工作背后的潜在乐趣。总之,激励可以使工作更具吸引力,使工作的人更具创造力。

2.激励可以满足志愿者的成就感需要,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满足,也是志愿者最为注重的方面。志愿者追求的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表达和实现,激励使他们感到自己对组织、对社会、对他人具有独特的价值。“很重要”的心理感受是所有志愿者最期待的心理回报。提升对志愿者价值的认同,使志愿者从中获得组织层次上的身份认同,社会层面上的成就认同,志愿者这两方面的极大满足将转化为巨大的工作热情,释放出极大的工作潜能。针对“很重要”的需求而进行的激励实际是对志愿者努力的认可,对其付出价值的肯定,这种精神奖励的实际效果远高于任何物质回报。

3.激励有助于团队精神的建设。志愿者的工作要求特定群体以某一目标为导向,积极协同配合来完成计划,从绩效评估的总量来看,志愿者成员间协同产生的绩效远大于成员个人绩效的总和。因此,加强激励作用下的团队意识,最大限度将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与组织归属感结合在一起,强化志愿者对有着共同目标的团队的认同和信任。在激励的互动和氛围中,志愿者将自觉提高工作能力,最大限度发挥个人优势与团队其他成员形成互补。激励过程中不仅可以培育组织成员间的团队感情,也可以促使志愿者将组织目标内化为个人追求,充分感受工作带来的满足感,并分享志愿服务行动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

4.激励不仅表达出对志愿者行动的赞赏与肯定,而且也促使志愿者进一步提升自己,完善能力。参与是一种赏识的手段,它能满足归属的需要和受人赞赏的需要,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是一种扩大行为空间的手段,增加志愿者的参与机会不仅指参与组织的管理,而且还指积极参与各种有意义的行动,组织可以经常举行各种比赛以及各种休闲行动来鼓励员工参与。激励、参与、鼓励、提升会帮助志愿者确立一种健康的发展理念,就是付出越多的努力丰富自己,就会获得越多的工作机会。伴随工作而来的巨大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志愿者人员期望的心理满足,进而再次成为志愿者学习的动力来源。这正是过程型激励理论反复强调的“正强化”在发挥塑造个人行为模式的作用。

三、构建志愿者行动激励管理体系

运用激励理论不断完善志愿者行动管理,不仅注重目标管理,还要注重过程管理,不仅注重事前培训管理,还要注重法规制度管理。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断调动志愿者服务行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志愿者行动的可持续发展,使志愿者把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把“个人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志愿者行动的实效性。

1.完善政策法规是志愿者行动激励管理的重要前提保障。随着志愿者事业的蓬勃发展,各地在志愿者行动的实践过程中已意识到志愿服务行动立法的紧迫性,并付诸行动。1999年8月5日,广东通过了我国第一部关于青年志愿服务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2000年以来,山东省、福建省、黑龙江省、浙江省和宁波市、成都市等省市志愿服务条例纷纷出台,这些措施有效地激励了志愿者行动的持续发展。但他们都是地方性法规,很难对全国志愿者行动产生政策激励,至今我国尚未出台一部志愿者行动法规。2006年3月2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共青团广州市委进行的《志愿服务认知调查》结果表明,61.2%的志愿者认为很有必要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志愿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可可西里志愿者遇难事件”对众多志愿者产生了负面影响,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自身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甚至有的服务对象认为,志愿者的无偿服务就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的廉价劳动力,对志愿者人格和爱心奉献进行精神践踏,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得不到保障,这些现象严重挫伤了志愿者行动的积极性。因此,国家推进志愿者服务行动立法工作刻不容缓,需尽快完善相关法律,结合国情,制定《志愿者服务行动法》,明晰志愿者行动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为志愿者行动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激励环境。

2.完善志愿者服务体系是志愿者行动激励管理的重要手段。深入推进志愿者服务行动,构建志愿者服务体系是志愿者行动激励管理的重要手段。一是要构建宣传机制平台,使志愿服务理念普及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凭借网络、报纸、电视、电台、手机等媒介,以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实际为原则,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志愿者精神,树立志愿理念,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引导更多的人自愿参加到志愿者的行列,使志愿者成为社会新风尚的传播者、倡导者和实践者,形成目标导向激励。二是构建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为志愿者行动提供组织管理保障。在高校应建立校、院、系三级组织,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为组长,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科研处等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志愿者服务行动领导小组,把志愿者服务行动纳入团工作的目标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定期召开专项工作会议,分析形势,研究措施,做到量力而行、务求实效,从而形成校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联动的组织网络,形成组织引导激励。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为志愿者服务行动提供制度保障。在高校应加强志愿者行动电子注册制度、志愿者服务手册制度、服务标准制度、规范有序的培训制度、总结表彰制度。用制度引导志愿者自觉提升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技能、提高服务质量,增强育人功能,形成参与、荣誉、竞争、成就激励。

3.构建社会支持网络,营造志愿者行动精神激励氛围。志愿者行动需要社会各方的参与、支持和鼓励,社会各机构、各行业、各领域应积极推动志愿者行动发展,采取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精神激励,共同创设志愿者行动的精神激励环境,以增强志愿者行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政府机构的支持。各级政府、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群众组织必须支持和鼓励志愿者服务行动,特别是政府机构要十分关注志愿者组织对社会所做的公共服务,把志愿者服务行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为志愿者行动提供必要的资助。高校应每年给校团委划拨一定数量的经费,保障志愿者行动的持续发展。二是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支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越来越成为志愿者行动经费的重要力量。国家和各级政府应通过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体经营者对志愿者行动的支持,对捐赠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给予减免税收的倾斜政策,从而为志愿者组织成员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树立志愿项目品牌,建立评比表彰机制。志愿者在参加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体现了个人的价值,另一方面也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各级政府、学校都应制定志愿者行动的考核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志愿者进行总结表彰,可以一年一次表彰,也可以针对一次大型活动而表彰,从而激发志愿者参加服务活动的成就感、荣誉感和幸福感。再者,注重发挥共青团的作用,精心设计志愿服务项目,树立志愿品牌项目,发挥品牌效应,如“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奥运志愿者”等项目已成为广大青年的志愿服务的重要途径,为公众所认可。实施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对志愿者产生正强化。应引进项目管理方法,科学分析服务需求、科学选择服务内容、科学设计服务活动以及科学评估服务效果,保证志愿者能够得到志愿服务对象或同事对其工作的认可即工作绩效的信息。

4.加强志愿者自身建设,发挥团队激励作用。运用行为改造激励理论,注重培育和发挥志愿者团队作用,产生正激励。志愿组织理应在其提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创造更开放、更平等的气氛,让志愿者不仅仅是维持志愿活动的被动的“参与者”,更是改进志愿活动的主动的“管理者”。通过志愿者团队活动,能有效地满足志愿者个体提升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等自我实现的需要,使志愿者“思维优势、知识优势与实践认知相结合,产生思想的飞跃。志愿者组织管理人员应加强志愿者团队管理,积极创造环境,建立志愿服务阵地,实现合同化管理,赋予志愿者组织责任和权利,引导其发挥志愿服务团队效应。

总之,志愿者激励管理功能及其体系构建作为志愿者组织管理的重要一环,是调动志愿者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有效途径,对推动志愿者行动稳定、持续发展和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风尚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斯蒂芬·罗宾斯编,孙建敏、李原译,《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

2.张乾坤,《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

3.童毅华,《西方管理激励理论评述》,《理论观察》,2004.4

4.邱建国、杨晓东,《中国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现状与发展研究》,《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5.马晓晗,《高情商团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6

6.陆国泰,《人力资源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7.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中青联发[2008]23号:《关于开展2008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

注:(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与探索》(12YJA880120);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方特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应用研究》(HB13MK021))

作者简介:陈新亮,男,汉族,1970年3月出生,硕士研究生,社会科学副研究员,河北北方学院艺术学院党委书记。

志愿者在行动论文 篇12

1 网络志愿者的概述及特点

1. 1 网络志愿者的概述

在现实生活中, 志愿者被认为是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与精力, 在不计报酬的前提下, 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开展而提供服务的人员, 而网络志愿者是在互联网不断普及的今天才应运而生。从内容上看, 主要是指志愿者通过网络在线的形式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信息、解答问题、分享资源; 从形式上看, 大多数网络志愿者通过虚拟归于现实的活动形式在网络上组织开展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远程教育、微博、博客等。目前, 我国的网络志愿者主要是以网站、腾讯QQ、新浪微博等交流平台为媒介来实现组织或个人的各项活动。根据数据统计显示, 全国注册青年网络志愿者人数达到3392万人, 建立各类志愿服务站 ( 服务中心、服务网站) 17.5万个。遍布全国的青年志愿者组织网络已基本形成。

1. 2 网络志愿者的特点

网络志愿者与传统志愿者相比具有现代化社会鲜明的特征。

1. 2. 1 强大的聚合能力和活动过程的有效反馈

网络志愿者通过互联网, 集结全国各地各领域的专家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解答, 在论坛或者群共享空间内将活动详情予以公布, 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其他志愿者能及时了解活动的发展。网络志愿者可以网聚各种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并迅速做出反馈。在任务完成后还可以就此次志愿活动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和反思, 看到不同意见的交锋, 表现出明显的直观性。

1. 2. 2 平等交互性, 防止志愿服务出现异化

网络不仅能调动多方志愿力量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而且对于志愿服务中各方主体的关系进行了重新诠释。网络志愿服务的发展来源于网民, 但不止于网民。随着网络志愿服务的深入发展, 志愿活动的某些成员可能会利用组织的社会资源谋取个人利益, 某些志愿组织利用品牌效应赚取利润, 可能使得志愿组织最后沦为营利性机构。而网络志愿组织没有层级上的级别差距, 而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各方具有平等交互性。从而在这个私人领域和国家政府之间的中间地带, 形成对网络志愿组织的影响和监督。有效保证志愿活动的透明化、公开化, 有助于形成志愿者监督机制, 防止志愿行为被个人私欲、政府权力和市场经济异化。

1. 2. 3 个人价值最大化开发

传统的现实志愿者大多是在政府或社会团体的组织下开展志愿活动。活动形式单一, 范围局限。在志愿者精神已经渗透到民众意识的当下, 传统的志愿者行为已经不能激发起民众参与的积极性。换言之, 志愿活动在一个没有限制和约束的环境中开展, 主体的积极性和个人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和释放。不但扩大了志愿者的群众基础, 而且能够实现参与者的个人价值。这也是网络志愿者一经产生就受到广大中青年网民欢迎的原因之一。

2 网络志愿者行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网络志愿者对社会的积极推动作用不容小觑, 但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以下就列出了问题及解决措施。

2. 1 网络虚假信息对社会的危害

网络志愿者无疑为当今社会的和谐进步注入了一股鲜活的动力, 但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的特点, 也有一小部分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志愿者的爱心骗取善款和救援物资。这将会大大打击其他网络志愿者献爱心的积极性, 同时造成社会的信任危机。措施: 建立健全相关的网络秩序, 加强网络实名制的管理。通过网络实名制来增强网民的责任感, 有效制约利用网络进行非法活动, 包括诈骗、造谣生事、诽谤、黄赌毒蔓延等, 对社会安定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 2 网络志愿者的文化程度对网络志愿事业的影响

由于网络志愿者的种种志愿行为都是在网络上展开的, 所以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志愿者常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叹。网络计算机技术不过关, 不懂得基本计算机操作流程, 就使网络献爱心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 这对网络志愿事业的发展相当不利。

措施: 网络志愿者队伍的招募筛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管理者既要扩大队伍规模, 又要保证人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水平。虽然网络志愿者都有网上评论发帖的经验, 但是作为个体的言论发表毕竟是兴之所至, 与网络舆论引导不同, 因此, 必须加强培训, 使网络志愿者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该怎么说。

3 研究网络志愿者行动逻辑的意义

随着国家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志愿者事业必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研究网络志愿者的行动逻辑具有相当大的社会意义。以下就从三方面阐述本文研究网络志愿者行动逻辑的意义。

3. 1 网络志愿服务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有效减少成本、提高效率

网络志愿者依托网络进行志愿服务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网络志愿者具有“一呼百应”的能力, 因此能够使求助者在最大限度内得到帮助, 解决了时间和地域上的障碍。

3. 2 在和谐社会的视域下, 有利于四个文明的和谐建设

网络的普及让更多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离不开网络, 网络的影响力从而也大大增强。网络志愿者的出现则能影响更多的网民群众, 减轻现实中做好事被讹诈的顾虑, 做他们平时在现实生活中不敢做的好事, 有助于和谐社会物质、精神、政治、生态文明的建立。

3. 3 有利于借助网络平台, 共享文明发展成果

网络志愿者是以网络为主要工具, 不为物质报酬, 为了良知、信念和责任, 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 网络志愿者主要活跃在国内外各大网络论坛, 引导舆论的导向, 起到了向国内外展现我国社会良好面貌的积极作用。同时在以自由平等著称的网络交往中, 人们也有共享信息的权利。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时期,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每个公民投入进来。志愿者的劳动并不是完全不求回报的, 他们有些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 有些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为了使更多的人投入到志愿服务工作中去, 我们要积极寻找使社会与志愿者达到互利共赢的因素。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网络志愿者的行列中来, 真正地回报社会,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在人们身边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网络为媒介所进行的一系列社会活动也随之蓬勃发展。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志愿行为也在志愿者事业当中有着很大的实现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针对网络志愿者的行动逻辑进行分析研究, 以期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开展。

关键词:网络志愿者,行为逻辑,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方菁.网络志愿者群体的发展现状[J].人民论坛, 2011 (23) .

[2]徐柳.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学术研究, 2008 (5) .

[3]刘波亚.网络志愿服务:互联网时代志愿服务的拓展和延伸[J].贵州大学学报, 2013 (1) .

[4]吴进, 卢芬.提高网络调查质量的方法研究[J].中国市场, 2012 (40) .

[5]暴世宏.基数效用论的逻辑缺陷和对基数效用论经验验证的探讨[J].中国市场, 2012 (48) .

上一篇:技术创新实践下一篇:地理教师如何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