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护理服务论文

2024-06-14

志愿护理服务论文(精选12篇)

志愿护理服务论文 篇1

摘要:志愿服务是志愿组织或个人, 在不计回报的前提下, 利用自己的知识、能力、时间和资源, 通过服务活动实现对困难人群的援助、实现对社会发展的促进。面对志愿服务的社会化、职业化、联合化等特征以及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 志愿护理服务急需通过创新发展, 才能满足社会需求和适应新的形势。笔者试从本院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队的自身发展出发, 探讨当前志愿护理服务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关键词: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社会化,职业化,联合化

0引言

志愿服务是志愿组织或个人, 在不计回报的前提下, 利用自己的知识、能力、时间和资源, 通过服务活动实现对困难人群的援助、实现对社会发展的促进。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认为志愿服务是利用自身的时间、能力、特长, 为邻里、社区及社会提供帮助的行为。而志愿护理服务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其作用和地位显而易见, 在保障广大人民生命健康和提升生活质量方面, 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 面对志愿服务的社会化、职业化、联合化等特征以及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 志愿护理服务急需通过创新发展, 才能满足社会需求和适应新的形势。笔者试从本院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队的自身发展出发, 探讨当前志愿护理服务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成立于2008年6月的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队, 截止到2016年, 累计吸纳成员5500多名, 累计服务社会人数达一万多人次, 服务总时数达到30多万小时, 在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健康宣教等方面, 受到社会好评。现有成员1500多名, 以护理专业高年级学生为主, 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基础和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

2发展目标

到2018年, 在全省同类志愿护理服务队中, 团队的组织建设、文化品牌、机制创新等方面引领突破, 志愿服务工作形成日常化、社会化、制度化的格局, 塑造新型的组织形象和文化品牌。

志愿服务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建立“菜单式”志愿服务模式, 作为省内5支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中最早加入总队的队伍, 要树立在省内同类院校志愿护理服务事业中的领先地位, 并选拔出一批在省内有影响的骨干志愿者。

践行南丁格尔精神和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精神, 在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满足社会需求、引领文明风尚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在实践中开展中国梦教育, 通过实际行动在广大师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成为推进人们相互关爱、传递文明的重要渠道。

志愿文化和理论研究创新突破发展, 将“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队”作为校园文化品牌向社会推广, 提升与媒体合作的能力, 使志愿服务文化得到普及。结合现代护理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加强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 更好地指导志愿服务实践。

3工作方法及途径

通过比较研究法、实践研究法, 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 结合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社会对大学生提出技能素质要求, 开展学习参观活动、社会调查活动、专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 创新志愿服务形式。

加强与总队联系, 取得学院领导支持。通过多种形式与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总队加强联系, 认真学习其有关文件精神, 深刻领会护理志愿服务的内涵与精髓, 在业务上接受指导。同时, 争取院领导的支持, 在制度和政策上得到保障, 确保志愿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加强对外联系, 开拓服务基地, 优势互补, 创造更多的志愿服务机会。各级红十字会、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敬老院、街道社区、其他省市志愿组织等, 都是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的重要平台, 为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奠定基础。

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 职责分明, 责任到人, 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志愿者保障机制, 如《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队评优奖励办法》、《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队志愿者条例》等。

按照开放性和共享性原则, 根据志愿服务发展本身的需求, 依托现有的志愿服务平台, 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平台建设。将志愿服务人员管理、信息发布、供需对接、资源整合、认证考核等功能融于一体, 实现志愿者、服务对象、社会资源有效衔接。

加强对志愿者队伍建设的规划、管理和指导, 形成一支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素质过硬的志愿者队伍。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队由五个中队组成:急救知识普及队、医院志愿服务队、健康知识宣教队、义务生活护理队、天使快乐传送队。根据志愿者的特长及其自身实际, 五支中队的志愿服务对象、场所、内容各不相同, 各中队长在志愿者中通过竞聘选拔上岗。

推动志愿服务便利化参与、日常化开展, 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青年, 不断满足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共同享有志愿服务的需求。推广“菜单式”志愿服务经验, 通过媒体和平台在全省公开志愿者的技能、特长和提供服务时间等信息, 与群众需求有机结合, 逐步建立志愿服务供需有效对接机制和服务长效机制, 全面提高志愿服务水平。

结合现代护理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开展志愿护理服务的理论研究, 挖掘南丁格尔精神的文化内涵。儒家的仁爱观、义利观奠定了中国的慈善传统基础, 客观存在所体现出的“行善”、“乐施助人”精神, 与志愿服务的奉献、友爱精神是相通的。墨子平等的“兼爱”、“爱己”的思想, 与现代志愿精神的互助友爱、共同进步的宗旨是一致的。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行动, 开展具有我院特色的、充满“大爱”的志愿服务事业。

4实施步骤

依据学院《章程》和总队章程, 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 逐渐形成职责明确、运转协调、奖惩有据的管理机制。2016年年底前, 对志愿者平台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加快平台建设, 将志愿服务人员管理、信息发布、供需对接、资源整合、认证考核等功能在平台上实现。并完善现有的服务基地, 并开拓新的基地, 力争在2017年初, 实现签约基地达到20家。在总队指导下统一规范志愿服务标识、服饰、旗帜以及理念、礼仪等的使用, 逐步完善形象识别系统。

结合现代护理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开展志愿护理服务的理论研究, 挖掘南丁格尔精神的文化内涵, 启动志愿护理服务的理论研究, 并开展课题申报。参与人员包括志愿者、护理专业教师、服务基地工作人员及服务对象。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和当代青年个性化追求, 启动志愿服务文化产品供给, 将评选表彰活动打造成为时尚化、常态化、社会化的品牌建设载体, 注重用时尚元素吸引青年、激发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热情。通过与专业机构和人员合作创作、向社会征集、开展评选和推荐作品等方式增加志愿服务文化作品的供给, 从中发现并向社会推出一批贴近青年、贴近生活、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精品。

以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总队年会的召开为契机, 针对“菜单式”志愿服务和志愿护理服务的理论研究以及南丁格尔精神的文化内涵开展研讨。积极申报国家级暑期三下乡重点团队:爱心医疗服务团。根据上级安排, 挑选部分专业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护理专业师生, 到我省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农村基层, 开展流行性疾病防治宣传、基本医疗卫生知识普及等活动, 为当地群众进行健康普查和常见病治疗, 结合基层实际需求培训当地医务人员, 捐送部分药品和医疗器械。

5预期效果

①我院广大志愿者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提升, 职业能力水平显著提高。

②护士职业得到广泛宣传, 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③志愿护理服务获得群众认可, 提升学院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④我院志愿者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意志得到磨炼。

⑤学院社会服务职能和志愿者技能提升相结合, 人道主义原则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 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志愿服务成为推进人们相互关爱、传递文明的重要渠道。

⑥志愿服务对象在健康方面的预防保健意识提高, 急救技能在服务群体中得到普及。

参考文献

[1]刘萍.志愿护理服务创新发展方向探究[J].山西素质教育, 2015 (3) :131.

志愿护理服务论文 篇2

——护理学院举办‚我奉献,我时尚‛学雷锋月启动仪式 为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广泛传播志愿服务理念,推动我院‚学雷锋‛和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深入开展,再次掀起志愿服务新高潮,继续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的良好氛围。2012年3月7日7点,护理学院于39教举办以‚弘扬雷锋精神,投身志愿服务,争当时代先锋‛为主题的‘我奉献,我时尚’学雷锋月启动仪式暨志愿者宣誓会。莅临此次活动的嘉宾有2011级辅导员余胜男老师。

活动伊始,志愿者们通过观看关于雷锋的视频来体会雷锋精神的深刻内涵,以便为接下来的志愿活动顺利进行。随后,志愿者代表高珠玲以及美岐小学基地负责人吴颖分别讲述了对志愿服务的看法、态度,志愿服务期间一些温暖感人的故事,呼吁同学们加入他们的行列,以及让同学们明白志愿服务不仅是服务别人,也是服务自己。继而,志愿者代表带领全体同学进行庄严宣誓,同时全体志愿者在‚我奉献,我时尚‛的横幅上签字,决心以自己的行动证明志愿者的价值。最后,余胜男老师为此次开幕式致词,她指出雷锋精神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是因为志愿者在不断地践行。与此同时,余胜男老师也对今后的志愿者活动给予了厚望。

此次开幕式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拉开了志愿者月志愿服务活动的序幕,不仅激励着广大青年志愿者用实践履行诺言,发扬志愿者精神,同时也为接下来为期一个月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打下基础。

志愿服务贡献西部 篇3

供应方(东北师范大学校团委书记迟海波):

我们东北师大从来都有“志愿”的习惯。从1994年成立的红烛志愿者协会,到后来的研究生执教计划,以及目前积极响应团中央的号召开展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每一项活动都是开展得如火如荼。

今年西部地区共申报服务需求32300多个,其中教育岗位7231个,占43.7%。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师范院校感觉到了压力,但是由于准备时间仓促,学生工作做的还不是很到位,所以,我们学校今年共选派了15名志愿者,奔赴重庆巴南地区执教。从现在开始,我们校团委将着力于对这项工作的宣传,尽心尽力去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争取在明年的支援西部活动中派出更多更优秀的学生。

在选拔标准方面:根据团中央的要求,选拔志愿者首先要求政治素质过硬,学习成绩良好,能吃苦耐劳,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要求。符合以下条件者优先考虑:(1)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2)西部地区急需的农业、林业、水利、医学、师范等类专业和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学生。(3)东中部省招募志愿者时,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是西部的报名者。(4)服务期意向为2年者。

另外,赴西藏服务的,要按照自愿原则征求本人意见。

在志愿者的待遇方面,国家给予了很多的优惠:第一、生活补贴和交通补贴。按规定,去西部的志愿者每人每月补贴600元,在西藏服务的每月800元。交通补贴方面,每年每人补贴1000元,在西藏、新疆服务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另行确定。

为保障生活补贴及时发放,有关部门还推出青年志愿服务卡,并和银行联网,志愿者凭卡可以支取生活费。同时,凭此卡还可以享受书店、商场等部门的优惠。

第二、考研可加分,但没规定具体分数。按规定,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报考研究生给予加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具体规定在当年的研究生招生政策中予以明确。

第三、户口关系。按规定,本人要求户口和档案保留在学校的,按规定保留两年,在此期间,档案管理机构免收服务费;本人要求将户口转回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按规定为其办理落户手续,人事、教育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负责办理相关手续,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免费提供人事代理服务。服务期满落实工作单位后,公安机关按有关规定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对于一部分不愿意到西部去的学生,我们会努力做思想工作,鼓励他们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去,经受磨炼,健康成长,这也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方针。今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报名者,无论是否入选都是胸怀祖国、立志成才的优秀青年。我希望并相信没有入选的同学同样能胸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崇高志向,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成就事业。

需求方(贵州团省委书记廖飞)

贵州省实施大学生志愿者“贵州计划”,决定增加本省志愿者名额300人。这样,加上国家确定的650人名额,“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黔服务的大学生名额总数达到950人,贵州因此成为全国志愿者服务最多的省份。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得到了各高校大学生的积极支持和响应,尽管贵州的高校数量少,但报名人数却位居全国前列,截至目前已有2240人报名。在最终确定的950人名额当中,288人来自省外。志愿者们将被分配到27个贫困县,为那里的群众提供教育、卫生、农业科技等服务。

贵州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在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方面都很落后,需要大量的人才。在之前的调查中,各地上报的急需岗位就达2300多个,大大超出计划人数。因此贵州省把这次志愿者计划看成是培养和引进人才,帮助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一次难得的机遇,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决定拿出300万元启动“贵州计划”,增加志愿者300名。

贵州省在8月底已经对志愿者进行了全面的培训。9月1日,这些志愿者就正式开始他们服务西部,报效祖国的新历程。

此外,我们将积极协调指导服务单位,努力做好志愿者到岗后的服务与管理工作,为志愿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

志愿者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刘洋)

我来自西部农村,我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西部的贫穷,以及对人才的渴求,我接到入学通知书的一瞬间,年迈的父亲虽然幸福地笑了,却不得不为我的学费彻夜难眠。我本科4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是父母辛勤劳动、亲友的资助和自己空闲时间做家教筹集的。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让我回去,只是希望我能够在北京发展,早日飞黄腾达,我也是这么想的。凭借着我优秀的成绩,上半学期就有几个公司打算和我签工作合同。

但当6月10日得知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招募志愿者去西部工作时,看到很多同学都踊跃地报名参加,身为西部人,我能不心动吗?我立即决定申请回去,回到基层去,本来想毕业后先闯几年,但现在有这个机会,可以到基层去,为家乡做点贡献,所以我就报名了。是身边的同学感动了我,改变了我一生的决定,我相信我们能够使家乡摆脱贫穷。

志愿者之二(清华大学欧阳明)

志愿护理服务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7—2012年8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乌鲁木齐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除重症病区、心理医学科以外的1 079名住院病人进行调查。其中男492例, 女587例;年龄分布:≤30岁243例, 31岁~59岁478例, ≥60岁358例;民族:汉族622例, 维吾尔族243例, 回族112例, 哈萨克族91例, 其他民族11例;学历:初中及以下312例, 高中或中专327例, 大专250例, 本科及以上190例;工作性质:干部212例, 离退休人员176例, 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71例, 农民158例, 工人142例, 自由职业者112例, 学生95例, 军人12例。

1.2 方法

自行设计《住院病人对志愿护理服务需求调查表》, 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疾病状态及住院病人对志愿护理服务的需求调查。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科室、性别、年龄、民族、学历、工作性质, 疾病状态包括住院原因、住院天数、自理程度, 住院病人对志愿护理服务需求调查包括病人对志愿护理服务的需求程度及对志愿护理服务内容、时间的需求。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克隆巴赫系数 (Cronbach’sα) 为0.87, 内容效度为0.88。调查者首先对被调查者详细讲明调查意义, 取得合作, 由病人亲自填写 (儿科病人可由父母代为填写) , 不识字者口述后由调查员代为填写, 少数民族病人给予翻译后填写, 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发放问卷1 1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 079份, 有效回收率98.09%。全部资料量化后建立数据库, 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例 (%)

例 (%)

例 (%)

3 讨论

住院病人对志愿护理服务需求总体较高, 但不同属性、不同疾病状态的住院病人对志愿护理服务的需求存在差异。表1显示, 年龄、民族是影响病人对志愿护理服务需求的因素。从年龄来看, 各年龄组住院病人对志愿护理服务需求均>70%, 通过两两比较, 年龄≥60岁病人组的需求与年龄≤30岁组、31岁~59岁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5或P<0.05) , 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加, 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由于健康水平的改变导致其自理功能状态与心理状态均向不良的方向发展[2], 希望获得帮助与照顾的愿望与其他两个年龄组相比最强烈, 提示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护理专业志愿者应更多关注老年病人的诉求。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本调查显示, 维吾尔族、汉族间对志愿护理服务的需求存有差异, 这与维汉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价值取向、文化观念和风俗习惯有关[3]。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 护理专业志愿者既应充分发扬无私助人的志愿精神, 也应充分考虑不同民族间的差异, 尊重、满足不同民族病人的需求。表2显示, 住院原因、自理程度也是影响病人对志愿护理服务需求的因素。因各种原因住院的病人均对获得志愿帮助的需求程度较高, 尤其是康复锻炼的病人, 虽然在本次调查中所占比例不高 (7.8%) , 但希望得到志愿帮助的需求最迫切, 提示康复锻炼的病人应当成为护理专业志愿者重点帮扶的对象。自理能力对病人获得志愿服务的期望也很重要。自理能力越差, 希望得到帮助与照料的期望越高。在本次调查中显示随自理能力的下降, 病人对志愿护理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高, 提示护理专业志愿者应对病人的自理能力进行评估, 并给予相应的生活照料、心理支持。

重视住院病人对志愿护理服务内容、时间的需求。表3、表4显示, 病人住院期间希望获得的志愿服务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健康教育、引导、陪伴检查与专科指导。时间则相对集中在每天下午16:00~18:00, 频率以每周1次~2次、时长以1h为宜。这为本院的护理志愿者组织在筹划、安排每次的志愿活动时提供了相对具体的参考。病人住院期间需要做各项检查、完成每日的治疗, 希望获得相关的疾病知识, 做检查时有指引与陪伴。志愿活动适时地进入到病区, 来到病人身边, 既满足了病人的需求, 也成为提升临床护理工作人员良好形象的补充。病人出院后对志愿护理服务的期望需求可作为社区志愿活动的参考。表5显示, 年龄、自理程度是影响病人出院后对志愿护理服务期望需求的因素。老年人群、大部分不能自理及完全不能自理的人群成为由医院志愿服务延伸至社区志愿服务的对象。熊年秀等[4]开展了护理专业志愿者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社区护理服务的辅助“居家养老”护理模式,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社区应吸纳具有专业护理知识、技术操作娴熟以及热情、自信的护理人员成为社区护理服务志愿者,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作用[5]。

参考文献

[1]姚峥, 王香平, 张育, 等.“志愿服务在医院”的实践探讨[J].中国医院, 2012, 16 (2) :61-62.

[2]纪翠平.运用护理程序提高老年病人自我护理能力的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7) :280.

[3]苏丽燕.阿依拜克.浅谈新疆维汉民族间的文化差异[J].新闻世界, 2012 (4) :197.

[4]熊年秀, 胡美英, 陈淑玲.专业志愿者开展社区居家老年护理服务的模式与成效[J].护理学报, 2008, 15 (10) :78-79.

志愿护理服务论文 篇5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那么总结有什么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志愿服务活动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月份是院里的心理健康月,为了积极四月份的活动主题,秉承“爱心助人、公益务实”的系训,我部门特此联系了长沙市孟妈妈青护园,并在青护园园长的孟阿姨以及青护园的工作人员,我们与长沙市流浪儿童站建立了一定的联系。

流浪儿童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国家高度关注、重点保护的一群儿童,为了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生活,国家曾一度提出对他们进行教育、给予帮助等一系列方针。

有了以上的基础,有孟妈妈青护园的鼎力支持,再结合本月的活动主题,我部门特此策划了本次以“心连心、共同走向明天”为活动主题,并以长沙市流浪儿童站的孩子们为服务对象的一次志愿心理辅导。这个活动也正是我系学子展现爱心的最佳时节,心连心的互动交流既帮助了许多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在不知不觉中增进了我们自身的素养。收益匪浅!

在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有幸请来了吴志勇老师来给我们做培训和指导。他给了我们很多的意见和建议,并给我们做了心理辅导,教会了我们一些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我们也在此表示感谢。

在精心的组织与策划下,在四月二十七日下午,由我系学生会副主席带领我部门大一成员和一些大二的志愿者组成的志愿者服务团队,到长沙市流浪儿童救助中心。在精心准备和布置下,此次志愿者服务团队给救助中心的孩子们带来了一系列的小组活动和游戏。

在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参与程度很高,同时也由很高的参与热情。据那里的工作人员反映,孩子们很少都参与到活动当中来的,但是这次,他们是全体参与到了这次的.活动当中。

当然我们从这次的活动当中,发现了孩子们的些许问题,他们最大的孩子才只有十六岁,在外面流浪的日子里缺少关爱和关心,同时也养成了他们很少相信别人,也很少与人谈心。但是我们这次的活动仅仅只有一个小时,但是却让我们的志愿者们深深的被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感动着,他们不舍得我们离开,并在活动快要结束的时候送给了我们这些志愿者很多礼物,都是他们自己亲手做的,千纸鹤等等小礼物。虽然很小,也是一些用废纸做的小东西,但是却足以让我们的工作人员感动到掉眼泪。

这次的活动也带给我们很大的震撼,同时也给我们继续帮助他们的信心和鼓舞,我们想要帮助他们,想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怀、关爱和关心。来进一步的发现他们的心理方面的一些问题,从而可以更好的帮助他们,并让他们可以快乐、健康的成长和发展。从那些孩子们的身上我们获得了更大的信心和毅力,来促使我们更进一步的帮助他们。

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此次活动的不足之处:小组活动安排的不是很得当,仅仅只有几个活动,有些活动没有针对那些孩子们的特点来进行安排。再就是大一的志愿者们没有很好的配合我们所开展的活动,参与程度不是很高,而且没有投入角色。

另外一方面我们从这次的活动当中也看到了一些可以继续保持的以些经验。从流浪儿童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长沙市孟妈妈青护园的工作人员以及我们的志愿者们反映,我们的活动是值得继续保持和继续开展的,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孩子们的需求,使我们看到了这次活动的很强的可持续性。这次支援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我们的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志愿服务,传递温暖 篇6

今年的国际志愿者日(12月5日),你打算用什么方式度过?欢迎到我们的微博来说说哦。

I never really believe people who say that they like giving more than getting.

It is always going to be better to open presents than to watch someone else doing it. It will always be better to find a £50 1)note than to lose one. And, personally, I’d much rather eat a meal than cook it.

There are some exceptions to this rule and volunteering is one of them.

2)Not that there’s anything wrong with receiving someone else’s 3)voluntary time—for many people, it’s a lifeline. But to give your time really is fantastic. It’s better than getting presents or finding money. Well, almost.

There is an 4)incredible 5)range of things you can do. Volunteers are 6)involved in pretty much every area of life—from 7)conservation to health advice, football coaching to web design, youth work to hospital radio注. You can find details of volunteering 8)opportunities all across the country.

It 9)tends to be fun (if it’s not, you can leave). You meet people you wouldn’t normally come across and often get responsibility that wouldn’t be offered in paid work.

If you’re looking to get into a certain area of work, volunteering can be 10)a foot in the door, giving you the chance to learn about the job and make 11)vital contacts. Even if you don’t have a particular career in mind, voluntary work always looks good on a 12)CV or job 13)application.

Many websites have information on all these things, some may even have 14)directories of organisations that run volunteering programmes overseas. Want to map a 15)coral reef in Fiji, or help conserve the 16)ecosystem in Ecuador? It’s all possible. Some overseas volunteering can be expensive (the cost of travel, 17)accommodation and living expenses etc), but if you can save or get 18)sponsored, you’ll have the experience of a lifetime. It’s a great way to get away from home for the summer (or even longer) and while some programmes do require payments, others are completely free.

Most of us have some spare time. So why not trade it in for something better?

有些人说,比起得到,他们更喜欢给予。我从来不信。

自己拆礼物,总比看别人拆礼物开心;捡到50英镑的钞票,总比丢了50英镑好。就我自己来说,吃饭可比做饭好多了。

不过也有例外,其中之一就是参加志愿活动。

不是因为接受别人的志愿服务有什么错--它是许多人的救命稻草,而是因为把自己的时间奉献给别人的感觉实在太美妙了,甚至比收到礼物或是捡到钱还要好--好吧,几乎比那些还要好。

志愿活动涵盖的范围极其广泛,志愿者们参与的活动几乎遍及生活的各个领域,从环境保育到健康咨询,从足球教练到网页设计,从青少年工作到医院的广播电台等等。你在全国各地都能找到志愿者工作机会的详细信息。

志愿活动往往很有趣(如果没趣,你可以离开)。你会遇到平时不常遇到的人,要承担一些有偿工作中不常赋予你的责任。

如果你想进入某一领域工作,志愿活动可以为你打开一扇门,你可以借此机会了解这份工作,并建立重要的联系。即便你心里还没有确定某个特定职业,参加志愿活动的经历也总会给你的简历和求职申请加分。

很多网站都有志愿活动的信息,一些网站还有境外志愿项目运营组织的名录。你想在斐济标记某块珊瑚礁的地理位置吗?还是想为保护厄瓜多尔的生态系统出一分力呢?这些皆有可能。有些境外志愿活动可能花费不菲(旅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等),但是,如果你能攒起这笔钱,或者得到赞助,你将拥有毕生难忘的经历。这是远离家乡度过夏天(或者更长时间)的绝佳方式。而且,虽然有些志愿项目需要付款,其他则是完全免费的。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一些余暇时间。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用它来换取一些更好的东西呢?

志愿护理服务论文 篇7

志愿服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 人们从亲自我, 亲家庭到亲社会的价值转变过程, 是在社会公众服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西方, 志愿服务也是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2008年, 被誉为“中国志愿服务元年”, 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全民参与的志愿服务时代的来临。“5·12”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等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公共事件的发生, 都有大量的志愿者参与。从这些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 志愿服务促进了公共服务的公平与正义, 提升了公民参与的积极性, 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而本文将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服务调查数据为基础, 进行一些分析和思考。

二、数据说明

本次调查的数据是基于2010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的调研数据。研究团队共有六人组成, 前后两次入园, 共发放问卷196份, 其中有效问卷183份, 有效率为93%。调查对象为园内志愿者, 并利用志愿者休息的时间和部分志愿者进行了交流, 全程有录音记录, 本文的部分观点也来自于录音整理的分析。

三、研究分析

(一) 移情和有帮助性作用

从调查的对象看, 面临毕业 (大四占56.25%) 的文科女生 (68.75%) 是参与上海世博会志愿服务的主体, 并且这些志愿者 (85.75%) 普遍来自于家庭状况较好的城市。父母从事文教、卫生、公共事业者占据多数比例 (53.25%) 。这个调查结果是从社会学研究的视角进行的, 即在研究志愿者年龄、性别等自然人因素的同时, 也充分将其放置于家庭、学校、社会等社会资源要素中考量。上述调查结论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 论证了志愿服务的“非个体性”特性。即志愿服务并不完全是个人资本满足就能实现的个体行为, 它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社会、文化资本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者Penner (2002) 等将这种作用定义为移情 (other-oriented compathy) 作用以及有帮助性 (helpfulness) 作用。家庭志愿服务习惯的传承, 学校志愿服务教育的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氛围的养成, 都会移情并帮助个体产生持续、主动的志愿动机, 并最终形成稳定的志愿者群体, 这种稳定性又会伴随着家庭成员的再扩展、学校的再招生, 以及社会志愿服务的再开展而延续下去并不断加强。因此, 培养志愿者群体的一条“捷径”就是, 首先努力形成一批最早的, 但成熟、稳定的志愿者群体, 然后利用这一批志愿者群体移情和帮助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 动机的有偿性和无偿性——时间纬度上的演变

志愿者的志愿目的也是本次调查的一个重点。从结果看, 有利于自身未来发展的动机是促成志愿行为的主因, 其中校级评优、就业推荐占了动机的75%, 而56.25%的志愿者来自大四年级, 这也和他们即将面临就业需要一定的社会资本有关, 这些数据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就业压力预期对学生志愿活动的影响。部分学者认为这种“功利”的志愿动机有悖于志愿服务“无偿性”的特点。但笔者认为, 志愿服务的“无偿性”不应排除非物质的回报, 比如社会地位的提升、自尊的提高、社会经验的增加等。但这种有“有偿性”到底是否违背了“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志愿者精神呢?

曾有国外记者采访过美国不同的志愿者:“为什么你来这儿做志愿者?”大部分的回答都是“我在这儿很愉快”。Peggy A.Thoits and Lyndi N.Hewitt (2001) 对2681个样本的调查结论也验证了这点。他将人性的六个方面:快乐、生活满意、自尊、对生活的把控感、健康和郁闷与志愿工作相联系, 发现拥有更好个性资源和精神状态的人更容易从事志愿工作, 反过来, 志愿工作又增强了人性的这六个方面。而且, 有更多幸福感的人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志愿服务上, 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国内的学者同样也通过实证验证了这个结论, 吴鲁平 (2008) 对24名青年志愿者进行了深度访谈。发现, 一方面, 志愿者的参与动机正在实现从传统性动机 (以“责任感”为轴心) 向现代性动机 (以“发展”为轴心) 和后现代性动机 (以“快乐”为轴心) 的结构转型。发展和快乐的体验, 让志愿者更多地再次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

这项调查的结果表明在某一个时间点上的志愿行为有可能表现为物质和精神上的“有偿性”, 而若将这个时间点扩展为一个持续的时间段后, 我们发现来自一种纯粹“无偿”的人性意识就占据了志愿服务动机的大部分。因此, 要想志愿服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对于个人而言, 多次、持续性的志愿工作能带来志愿动机质的变化;而对于组织方而言, 培育良好的志愿服务环境, 吸引更多的志愿者持续参与志愿服务, “有偿性”付出将会减少。我们的调查也发现有58.75%的被调查者有过两次及以上的志愿经历, 虽然仍有41.25%的被调查者没有过志愿经历, 但接下来的数据显示, 有和没有志愿经历的被调查者中分别有92%和67%的人愿意再次从事志愿服务, 这些都是在没有假设“有偿性回报”的基础上得到的数据, 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志愿服务是可以从“有偿性”向“无偿性”转变的, 并且参加志愿服务的次数越多, 志愿行为越稳定的志愿者, 越有可能多次参与类似的志愿服务活动。

(三) 学校培训与“自上而下”的服务链

西方的志愿服务活动更广泛的存在于各类民间互助活动中, 且以收入稳定的中产阶级为主要群体, 他们服务于各自擅长的专业领域, 甚至在一些国家核心部门也吸收了大量的志愿者, 他们是“长期”的专家而非“临时”客串的帮忙者。

研究小组的调查结果也从侧面反映了这点。96%的被调查者认为世博会的志愿经历很难得, 但这其中64%的人认为随着学习和今后工作的日益繁忙, 不确定是否还能有时间和机会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而且83%的被调查者表示, 如果离开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 志愿服务的机会将大大减少。而在工作内容上, 世博会的志愿者主要负责引导、资料发放、礼仪接待、秩序维护、讲解以及翻译工作, 均为辅助型工作, 几乎不涉及核心领域的专业型工作, 且被调查的183人中100%为学生。

基于这种志愿现状, 又希望维持一支稳定的、广泛的、专业的志愿者队伍, 志愿行为之前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除了志愿组织方必须承担培训任务外, 学校在志愿者组织上不能仅仅起中介作用, 也应承担起一部分的培训职责。调查显示47%的被调查者存在过“不安感”, 这主要来源于他们对仓促上岗的不适。在参加世博会志愿活动前, 学校并没有告知他们必要的工作范围和职责, 很多志愿者几乎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等到了世博会, 才由世博会主办方进行短期培训, 这往往会造成志愿者工作上的不适应和茫然。调查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 54%的被调查者感觉自己的能力难以达到岗位的要求, 81%的人认为岗前培训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方法, 而外语能力 (55%) 不足是志愿者最为担心的因素, 这是我国目前国际志愿服务中最常见的问题。因此加强校方和活动组织方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并能让校方也承担起一定的培训职责, 充分发挥学校在教育资源上的优势, 让志愿者在校园这个熟悉的环境中接受志愿的预前培训, 更有利于他们快速融入志愿服务工作。

就组织方的志愿培训工作也并不尽人意, 72%的被调查者反映, 培训时间短, 理论培训过多, 没有针对性较强的培训手册;遇到问题, 志愿者很难第一时间联系到组织方。相反, 志愿者之间的互助行为成为最主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志愿工作受阻以至于志愿者内心失落, 被调查者认为来自于组织方的冷漠与疏漏比来自高强度的工作疲惫、游客不理解带来更大的内心失落感, 这说明志愿者在作为提供优质服务的一方的同时, 也非常期待自身也享受到来自组织方的优质服务, 这构成一条“自上而下”的服务链。

而志愿者对于志愿服务过程中的不愉快的经历, 63%的人选择默默忍受, 25%向同组伙伴倾诉, 几乎很少有人直接反映到上级主管部门, 受尊重是最主要的心理诉求, 占比73%。传统观念上志愿者和游客之间的不协调, 实际上更多地表现为志愿者和主观部门之间的不协调, 这应该引起我们对志愿者关怀“实施”主体是谁的思考。加强自上而下的关怀比单纯来自游客的理解更能让志愿者感到“暖心”。原因其实也很容易解释, 志愿者和组织方是一种较为长期和稳定的“组织”关系, 组织成员间的认同感是保证组织高效运作的基础。相反, 志愿者和游客之间则是一种短期而松散的关系, 这种关系只要不在持续性“负强化”作用下, 基本能被志愿者个体消化。

(四) 传统文化与志愿服务的国家精神

志愿者精神是志愿服务的思想指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已广泛为社会所接受。但在研究志愿者精神的过程中, 研究小组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国广为关注的志愿服务活动一般发生在社会大事件较为集中的年份, 且集中于发生事件的少数地区, 呈现出明显的局部时空性特征;当志愿方在技术、时间、能力等方面优于被志愿方时, 志愿服务活动容易产生, 且志愿方和被志愿方之间的这种“势差”越显著时, 志愿服务活动产生的可能性也越大。而西方的志愿服务活动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的分布都更为广泛。社区志愿活动是最常见的志愿形式。例如, 平均每四个美国人中, 就有一个每年都会为正式注册的慈善组织提供志愿服务;美国人平均每周都会提供至少一个小时的志愿服务, 如果算上一些非正式的慈善组织, 这个比例和实际服务时间会更高 (1) 。虽然Gazley (2005) 等的研究表明, 像9.11这类社会大事件也会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迅速增加。但这些大事件所产生的志愿者数量只占美国当年志愿者总量的5%不到。而在西方引起更广泛志愿热潮的年份一般都集中在金融危机、政府信任危机、国家文化或自然危机时。这些社会大事件中, 几乎所有的公民, 包括整个政府均受到危机的影响, 在这种传统认为的“自身难保”的状况下, 反而出现了志愿服务活动人数、经费的增加。通过文献研究我们得出部分结论:在西方社会因宗教、国家历史、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原因, 志愿活动已上升成为一种国家精神, 是国家凝聚力之源泉, 是社会运转的基础, 是公民的一种基本的生活态度和方式。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过“对于背景各异及从事行业各异的美国人来说, 国家服务是一种挑战, 它的价值超越金钱。国家服务其实就是一种改变美国的美国方式。”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这种国家精神是否是促成志愿服务活动自觉化和成熟化的诱因, 研究小组在问卷中设置了志愿者精神调查的选项, 结果显示81%的被调查者参加世博会志愿服务活动是出于自身个体价值的取向:帮助他人、提升自我, 并获得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回报。16%的被调查者是学校指派或从众趋同, 他们并没有明确的志愿价值取向, 而只有3%不到的被调查者认为, 志愿价值应该是一种公民自觉的国家精神:首先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 而是问你自己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这是一种高规格的价值取向, 似乎在现在的社会状况中很难做到, 但是否有实现的可能性呢?如果从我国的思想根基上挖掘, 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 早就存在公益伦理的文化基因, 儒家的“仁爱”观就是中国公益的思想基础。子曰:“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 即主张助人要靠自己主动去做而不是坐等外界的召唤的“积极有为”, 甚至是“知其不可而为”的精神。中国古代思想的精髓其实就是我国志愿服务的国家精神之本源。因此, 在教育、培训志愿者的过程中, 一方面是志愿技术和技能的培养, 另一方面则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国家精神的志愿理念的传播和颂扬, 并辅以完善的志愿服务的法律和法规, 我国的志愿服务工作必将走上一个全新的台阶。

五、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就促进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家庭志愿服务传统的延续, 学校志愿服务教育的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氛围的养成, 是促成连续、稳定志愿者群体的先决条件。因此应加强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关于志愿服务的宣传和动员,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活动中, 并利用志愿服务的移情和有帮助性作用, 逐步促成志愿行为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和自觉, 这对于降低志愿服务的开支也有一定的效果。

(二) 对于在校的学生志愿者而言, 志愿培训尤为重要。志愿组织方和学校都应积极承担起相关的培训职责, 并在志愿者服务过程中给与足够的关心。培训内容一方面是志愿技巧、知识和相关专业能力的培训, 应以实用为主;另一方面,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志愿精神的传播和颂扬更应该是培训的重点, 这对于志愿者群体逐步养成志愿服务的国家精神很有帮助。

(三) 志愿者群体不仅是志愿服务的提供方, 也是支持服务的接收方。来自志愿组织、学校和其他第三方的服务机构都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服务支持, 快速而细致地解决志愿者在志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身体和精神上的问题, 并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和人性化的管理方法让志愿者群体能更安心、舒心地工作。

摘要:文章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调查的一手数据, 对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思考。笔者认为, 志愿服务具有移情和有帮助性作用, 这种作用能够促进形成自觉、稳定的志愿者群体;志愿服务动机的“有偿性”会随着时间的延长和志愿次数的增加, 有可能转变为“无偿性”动机;志愿者培训不仅是志愿组织方的责任, 学校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职责, 并逐步形成一条“组织方→学校→志愿者→被志愿者”的“自上而下”的服务链;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思想是形成志愿服务国家精神的本源, 应重视并积极宣传。最后根据这些结论, 笔者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志愿服务,上海世博会,国家精神

参考文献

[1]Penner L.A, Dovidio J.F, Piliavin J.A, Schroeder D.A.Prosocial behavior:multilevel perspective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5, Vol.56:14.1-14.28.

[2]Peggy A.Thoits and Lyndi N.Hewitt, ”Volunteer Work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Vol.42, No.2. (Jun.2001) , 115-131.

[3]吴鲁平.志愿者参与动机的结构转型和多元共生现象研究——对24名青年志愿者的深度访谈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 2008:5-10.

[4]Wilson J.Volunteering[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00, Vol.26:215-240.

[5]徐步云、贺荟.中西方志愿者行为的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 2009:75-80.

[6]曹锡康.国内外志愿者研究成果综述[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4) :112-115.

[7]龙涛, 张延平.大型节事中志愿者参与动机的实证研究——以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为例[J]旅游学刊, 2011, 26 (4) :66-72.

志愿服务 有益身心 篇8

在即将到来的假期你可以把你的时间和才能为值得付出的事业或个人做出奉献。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助理教授,迈克尔·克雷格·米勒博士说:“我们逐渐认识到付出比接受要好,而且证据表明,实际上付出有益于我们的健康。”

情感益处

在参与志愿服务时你会收到许多情感回报。社会交往使你觉得与其他人发生了联系,这会使孤独感和抑郁感消失。米勒博士说:“当你感到沮丧时,你对身体和情感上的痛苦更密切地关注,这样越会让你感觉更糟。如果你能将那些内在的关注点通过志愿服务或关注他人做出释放,你可能会感觉好得多。”

志愿服务也会让你感觉富有成效,因为你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这样会增强你的自尊心,因为你在追求心目中自己最好的形象。对自己感觉良好可以使你的情绪得到改善。

对身体的益处

对于志愿服务可改善健康状况我们并没有生物学证据。但是,根据2013年发表在《心理与年龄》上的一项研究结果,志愿服务与如降低血压、减轻抑郁、更加健康等远期健康有联系。同时根据在2013年发表在《英国公共卫生》对40项研究的综述表明死亡风险可降低22%,米勒博士推测这些好处是由于血压水平较低的缘故。

2012年在《普通 精神病学 档案》上也有一项研究,即发现从事过如志愿服务等有意义和有目的活动的老年人,往往在年老时思维能力更好。

志愿服务并不复杂

为了改善你的健康状况,你到底多长时间需要参与一次志愿活动目前还不清楚。有研究指出,每一年有100至200小时的此类活动会使你从中受益。这个时间相当于每周两小时。

你不必为了因为帮助别人给你回报带来愉悦而与某个组织签下协议。米勒博士解释说:“这种志愿服务不只是给予别人物质或出门帮助他人。而是为了某些人而存在、去医院照顾患者、给人们送一张卡来传递温暖、或者当邻居家有重大的生活事件时给予其支持”。请记住,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帮助也会给人以一种慷慨的精神鼓舞,会让你在与人交往时感觉到心情舒畅。如果你不知道从何处开始参与志愿服务,可以参照我们的“志愿服务理念”。

志愿服务的理念是:个人或与觉得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帮助有需要的朋友、善待陌生人。

要使一个人的生活发生显著的改观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也许你可以为朋友做些有益的事,或者为某个当地的团体付出你自己的时间和专业知识,而不要存有从某人那里用提供服务而换取回报的念头。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助理教授迈克尔·克雷格·米勒博士说:“当你慷慨地为他人付出后,受助者必定会慷慨地做出回报。但是不要指望别人给予你实物回馈。不要耿耿于怀。一定要无私地施予。”

从你所处的社交圈开始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拿出一本你喜爱的书、照看别人、为有需要的朋友办些事、到养老院慰问老人等。

你不必知道你为谁提供了服务,放弃商店给予的额外的优惠券,捐出你不再需要的物品,拿出储物间内或家中不看的旧杂志,为某些可靠的人留出一间空房,给出你真诚的赞赏,给士兵写一封信等。

如果你想参加一个志愿服务团体,可以给对你的职业感兴趣的团体打电话询问是否有这样的机会。可以考虑去如动物庇护所、食堂、青年俱乐部、图书馆、博物馆、红十字会、养老院、教堂快餐店或联合慈善总会去看看。

文化志愿服务主阵地——社区 篇9

一、文化志愿服务要紧贴社区

(一)文化志愿服务对象在社区

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幸福家园最基层的单位,是文化志愿服务点对点、点对面的切入点,百姓的基本文化需求, 往往在社区能直接得到体现,深入社区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是最直接的方式和最有效地方法。幕府山街道五佰村社区“南京幸福老年公寓”住着数十位孤寡老人,他们每一次看完文化志愿者惠民公益演出后,都连连称赞,都说“比电视上好看”,并期待着下一次惠民公益演出的到来。文化志愿服务要有针对性,社区需要什么,文化馆要心中有数,要和社区同步。

(二)文化志愿服务者骨干在社区

社区文艺积极分子固然是文化志愿服务的骨干,而社区的书记、主任更是文化志愿服务的主要推手、重要骨干,他们在社区最有号召力,他们是百姓真正地父母官,是文化志愿服务最有效地组织者。

(三)社区是群众文化工作的信息源

做好社区文化资源调研,对建立文化志愿服务者队伍有着重要意义。文化馆对全区文化资源信息进行调查统计、更新,是做好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基础。从辖区单位、业余文艺团队、人才,活动场地等汇集、储备的相关信息资料,对群众文化工作和文化志愿服务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资料显示:笔者所在区仅业余文艺团队(协会)就有近1000个, 50平米至数百平米文化活动场所达500余个。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以上数字的上升是必然的。

二、文化志愿服务要讲求实效

(一)文化志愿服务要有领军人才

文化志愿服务需要具有满腔热情的文艺积极分子,更需要具有一定文化、文艺专业技能的人士加入,如此,才能有效、有力地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笔者所在区宁海路街道天津新村合唱团领队钱兆玉、指挥张昌阁夫妻二人全身心投人合唱团,积极做文化志愿服务者,近几年合唱团不仅在省市许多比赛中获奖,还吸引了越来越多唱歌爱好者加人,不仅如此,两位老人还应邀到其他社区做合唱团辅导,两位老人还多次率领合唱团奔赴革命老区、部队做公益演出。文化志愿服务者、京剧票友郭新春2014年荣获“江苏广播电台听众节(文艺之星社区选拔赛)最佳人气奖”,他常年对文化馆明星京剧团、戏剧协会的戏剧爱好者进行辅导,做公益演出, 凡是公益演出,总是随叫随到、积极参加,车费都是自掏腰包、从无怨言。荣获2014年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的南京金鸿和谐之声合唱团以及南京金钟合唱团、南京九三学社合唱团等文艺团队,始终坚持公益演出、义务辅导,文化志愿服务业已成为他们生存、发展的唯一理由,令人敬佩! 这些在省内外颇具艺术专业水准的合唱团,其领队、指挥都是享誉业界的音乐家,如马熙林老师、陈小平老师,他们不仅为本区争光添彩,更多地是传播了建设幸福社会、幸福家园的正能量。

(二)文化志愿服务要充分利用辖区内文化资源

充分利用好辖区内文化资源,文化志愿服务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南京艺术学院大学生文艺志愿者社会实践进社区活动,全区十余支中老年舞蹈队不仅得到了科班专业舞蹈的培训辅导,并学会了十几个成品舞蹈,中老年舞蹈队演技显著提升。宁海路街道古林社区和辖区内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14研究所结成共建关系,多年来,社区充分利用第14研究所远望中老年艺术团的场地和设施展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将欢歌笑语送进社区家家户户。远望中老年艺术团的管弦乐团是省内唯一的中老年管弦乐团,他们多次赴北京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表演,常年活跃在省内外许多重大公益演出活动舞台上。他们外请的各个辅导老师,均来自省歌舞剧院、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和南京艺术学院。企业的强力支持,社区文化公益活动必然有声有色、热热闹闹。

笔者所在区,区内文化资源丰厚,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省国画院等许多单位的专家学者,在辖区社区内已经成为了文化志愿服务者队伍中的一员,他们热情地为辖区内群众文化活动添砖加瓦、奉献爱心,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著名画家赵绪成、高云、喻继高和喻慧父女等名家大师在辖区内许许多多次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中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奉献。努力做好高层次文化志愿服务、提升文化志愿服务档次,是辖区内百姓的幸事和福音。

(三)文化志愿服务文化馆要身先士卒

文化馆在落实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举措上,要落实文化志愿服务。文化馆全部活动场地免费向市民开放; 文化馆全年度、全免费为文化志愿服务者进行专业培训;文化馆全免费地为社区艺术学校市民开放;文化馆定期邀请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为文化志愿服务者授课;文化馆将集中选拔优秀节目并组团(或组台),在全区进行公益巡回演出。

文化馆的文化志愿服务要实实在在落实到群众文化活动的每个细节上。每一次的文化志愿服务,从组织到辅导, 文化馆的每一个馆员必须参加,并成为文化志愿服务的忠实践行者。

然而,文化馆缺乏专业人才,也是不争的事实。2014年上半年公益免费舞蹈培训班结束后,学员们不愿离去,提出要交学费继续学下去。文化馆在缺少在编专业舞蹈老师、有限的文化经费又不足以支撑局面的情况下,的确很尴尬。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具备、提供齐全齐整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这是文化馆以及上级文化主管部门要不断思考、研究和完成的选项和课题。在一定区域或范围内,传统的文化惠民项目显然过气、不受待见,文化志愿服务的受益者不能总停留在少儿、中老年人身上。

三、文化志愿服务要常态化、特色化

(一)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指的是:文化志愿服务思想 上要重视、制度上要规范、行动上要主动

不断完善文化志愿服务制度是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前提和保证。眼下文化志愿服务仍处于初始价段,重形式、内容少,仅靠文化馆、文化志愿服务者在文化志愿服务上倾注心血是不够的,在财力投入甚微的状态下,文化志愿服务要有大作为,好难、好难。目前,文化馆和街道、社区的群文联系网络急需升级;文化馆也急需引进专业人才;而“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也迫在眉睫。

(二)文化志愿服务特色化指的是: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菜单要齐全、特色项目要扶持,文化志愿服务社会信息要联通

文化志愿服务覆盖全社会,文化馆要成为文化志愿服务者的家,成为文化志愿服务的信息中枢。纪念南京渡江胜利60周年书画展览、著名书画家向渡江胜利纪念馆捐赠书画活动,就是通过文化志愿服务的信息联通,由文化馆和西祠胡同网联手南京中山书画院促成。辖区内省著名魔术师高峰、赵锁宝先生常年热衷文化志愿服务,得知匈牙利魔术师朱拉·利兹将来江苏表演后,积极联系省文联杂技家协会, 将活动移至文化馆举行,并又组织了近百名魔术师、魔术爱好者与会听课、交流。这些都为文化志愿服务积累了经验。

摘要:文化志愿服务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文化志愿服务必须牢牢着眼主阵地——社区。笔者从实际工作经历及体会,就文化志愿服务围绕“社区”,从文化志愿服务要紧贴社区,文化志愿服务要讲求实效,文化志愿服务要常态化、特色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高校志愿者服务发展探析 篇10

关键词:高校志愿者服务,问题,对策

一、引语

“志愿者指的是在不为任何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神的人。”[1]我国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自1993年12月发起以来,在各个省市的青年大学生的广泛参与下,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已从分散、零星的自发公益活动扩大为具有一定规模和组织的自觉公益服务活动。志愿者行动不仅满足了青年的自我发展需要,也实现了社会价值,为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渠道,增添了社会正能量。笔者在本文中主要探讨新时期高校志愿者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

二、高校志愿者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实效性

目前高校志愿者活动形式单一,主要是献血、为敬老院或儿童福利院清洁卫生、义务劳动等传统志愿活动,活动内容较枯燥,且这些活动没有针对不同大学生志愿者的兴趣、专业、特点来开展,没有调动大学生们的积极性,此外还存在着社会服务意识培养不到位、队伍建设薄弱等问题。因此,目前的高校志愿者活动没能达到锻炼的目的,不能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二)缺乏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许多高校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而且缺乏相应的长期保障,不少服务团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有关部门没有很好地协调,必要的活动经费和一般的服务设施都不能保证等。我们走访了一些大学,发现他们的志愿者服务组织没有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更没有对志愿者的保障制度和措施。在调查时,一些大学的志愿者组织指出,学校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志愿者管理人员,更没有奖励制度或激励机制。

(三)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由于忙于学习和各种等级考试,加上一些个人事务的缠绕,在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中,大三大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明显低于大一大二的学生。大学生志愿者刚入校时,对志愿服务较好奇,报名时的热情较高,参加的人数比较多,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较高,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和学习任务的增加,大学生志愿者们的志愿服务热情减退,积极性急剧下降,甚至有的志愿者退出志愿者服务队伍。

在调研中,我们采访了一些大学生志愿者,当问到为什么退出时,一些志愿者说:“对有的活动没有兴趣,志愿者组织没有凝聚力,许多活动都是指令性的,我们有什么建设性的想法也没办法传达,而且也没有约束机制,谁想退就可以退。”还有部分志愿者说:“刚入学的时候不太懂,随大流就报名了,后来没什么有意思的活动,不怎么去了,有两次就自己觉得去了也收获不到什么,也就退了。”总结起来,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些同学对志愿活动的预期较高,与现实情况差距较大;另一方面是组织内部的制度没有完善,使志愿者们的作用得不到更好地发挥;此外,在组织内部监督机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三、完善高校志愿者服务的主要途径

高校志愿者服务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如认识不清的问题,一些大学生把志愿者组织看成是义务劳动组织,把青年志愿者活动仅仅当作“学雷锋活动”,等等。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对志愿者服务的宣传,对大学生如何做一名志愿者,如何将零散的志愿服务转化为常态化的公益活动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知识进行介绍。另外,一般来说志愿者行动的动力来源于对道德的追求,道德追求是志愿者参加活动的原动力。但大学生们仍处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阶段,正处在青年时期,仍在成长过程中,他们渴望得到锻炼,并为社会服务,得到社会的认可,从中得到收获和教育,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激励和奖励机制,而仅仅依赖于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上的觉悟,显然不能够给他们的志愿活动提供充足的动力。因此,完善高校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有益于提高志愿者们的积极性。还有一些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活动的价值存在着认识偏差,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是为了得到额外的收获或利益,因而在志愿活动中计较个人利益,阻碍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所以,提高志愿者的思想觉悟,加强对志愿者的理想信念教育,发展高校志愿者的综合素质是必然选择。笔者认为,完善高校志愿者服务可以从以下途径着手。

(一)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者准入机制

“大学生是志愿者服务的中坚力量”[2],高校要提高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就要建立严格的志愿者准入机制。从志愿者的管理过程来看,应引入激励、培训、考核等制度,而且都要制定相应的规范,使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们在符合相关条件、了解规定程序和相关义务的前提下成为志愿者。还要注重参与者的素质,如能力、品德和服务意识。高校可给报名志愿者的学生分配一些具体的工作任务,采用量化操作的方式对他们择优选拔,根据志愿者的贡献大小,有选择性地让优秀的大学生参加志愿者队伍。

(二)选择丰富多样的适宜大学生志愿者的项目

高校在选择志愿服务活动项目时,既要考虑到志愿者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特长,还要挑选那些具有特色的合适的服务项目。由于各种因素如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的制约,以往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专业化水平不高,范围不广泛,参与人员较少。因此,在以后的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可以更多地利用社会和高校资源,与校内外相关组织和机构加强协调和联系,为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创造形式多样的服务项目,让他们在更专业的项目中施展才华和能力。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

高校最好建立专门的志愿者组织机构,为更科学地管理志愿者服务,设置专人负责,统一管理,建立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常态化的激励机制。对志愿者的激励应该采取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志愿者的影响力。“只有建立满足多层次需求的志愿者激励机制体系,才能实现有效激励”[3],此外,还可尝试将大学生的志愿者活动与就业、升学等联系起来。

(四)建立志愿者培训制度

志愿服务九思(下) 篇11

六、志愿与技能。北京残奥会的时候,我和濮哥(濮存昕)、杨洋几个人一起做志愿者、宣传员,制播为残疾人服务的特别节目,那时就发现为残疾人提供志愿服务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比如说当你去帮助盲人朋友的时候,是你拽他的胳膊还是你把胳膊给他?推轮椅使哪儿的劲?推轮椅的时候遇到他的伙伴你该转向什么角度等等。再比如说我们做救灾志愿者的时候,人工呼吸是必备的功课,但现在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如何做人工呼吸;要是没有汶川地震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被砸伤的人和在黑暗的环境里呆久了的人出来的时候,要给眼睛蒙块布,不能随随便便就把人拉出来等常识,而这些都是做志愿者必需的技能。团中央、中国残联前不久已启动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希望把志愿者一定专业技能的培训作为一件大事来对待。

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常识匮乏,而在很多领域做志愿服务都涉及专业技能,这种技能不仅仅包括技术还包括心灵。我在广州亚运会的时候就常跟志愿者讲,帮助残疾人朋友一定要注意,过度的关爱是另一种歧视,平等才是做志愿者的最重要的心灵基础,一切都要体现平等。如果你的眼光中带着同情、怜悯、居高临下的抚慰,其实你是在推走被帮助者,甚至让被帮助者感受到另外的一种残酷。面对残障的朋友,一定要平等交流,该怎么聊天就怎么聊天,在他确实需要帮助的时候你能够及时地提供帮助,你会发现他很舒服,他很喜欢这样。不要平常说话是一个语气,而一见到他就马上转变成另外一个人,所有的残障朋友都相当敏感,他能感受得到。打个比方,假如你刚准备进一家商店,迎面过来六个服务员问寒问暖,你肯定撒腿就跑,过度的热情效果是不会好的。有的时候志愿者就要先学会去当一个好的服务员,好的服务员都是在你需要的时候来到你身边,不需要的时候迅速闪躲,给你自由的空间,同时永远是平等的交流。平等是另一种技能,而且是技能的基础,这是心理技能。

七、志愿与人性。人性都有自私的一面,一切“大公无私”、“狠斗私字一闪念”都会把人类引向绝境。中国的改革是由邓小平主导的,是他彻底扭转了我们国家在这个方面不适应人性的制度思路,变成了顺应人性。我体会,邓小平的改革有两个标志,第一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说明过去的实践是错的,接下来的实践要顺应人性。第二个标志就是小岗村的土地承包,土地承包归根到底是顺应人心的制度,不到五年的时间,中国就由一个几千年农业欠收的国度,完全扭转了局面,又过了没几年粮票就取消了。接下来股份制改造等制度全是顺应人性的制度。现在中国越来越多的政策是顺应人性的,而不是逆人性而动,一上来就告诉人们要大公无私,这不行。

但很长时间以来我也很困惑,当我真正了解了人性,有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悲观的感觉,既然人性都是自私的,怎么办?怎么引领?后来在《道德经》里面看到一句话,顿觉豁然开朗,它说,天之所以长,地之所以久是因为天地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别人活得更好,而不是为自己,由于没为自己考虑,所以天长地久,接着还有一句话,“因为其无私所以得到了最大的私”,我总结为叫“无私为大私”。这时候上升到一种志愿者的精神,越无私的人其实你得到的是最多的,因为你在照顾别人的时候,你能得到更超越的快乐。

只有读懂了人性,你才知道我该用什么样的节奏,该用什么样的语言,该用什么样的视听去符合人性,所以我一直强调要用感性传递理性,用理性传递理性不符合电视规律,也不符合人性基础——收看电视的人性基础。开展其他的工作也是如此,尤其是做志愿者,我们不能总是面上的、宏观的、高屋建瓴的,志愿者的行动归根到底是人对人的,甚至是一个人对一个人的,这就需要和具体人的沟通。而且人是千差万别的,没有很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不擅长做心理抚慰,不宽容包容,就很难做好,用同一种方式对待所有的人效果肯定不会好。所以这就涉及到志愿与人性的问题。志愿活动是一种社会行为,是未来社会进步到一定阶段,人们的共有属性和追求。我们要提前为社会去搭建这个平台,去培养很多志愿服务的“种子”,其实今天在座的各位不就是“种子”吗?这是将来社会的一个大工程和大需求。

八、志愿与公民。总有很多人说中国人是自私的、冷漠的,互相不帮助,不愿意牺牲自己,其实不是这样。大家有没有发现中国人在熟人面前是最勇于牺牲自己利益的?吃饭后抢着买单绝对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中国文化长期以来都是农耕文明,一直在熟人生活圈里活动,所以中国人相当多的优点都被放在熟人生活圈里去体现。那时候我们的生活半径很小,熟门熟脸,邻里街坊看着呢,无形的眼光就能形成约束,大家都讲信用。做点出格的事如果被村里邻居说了风凉话,那这一家人在村里简直就没法过了。现在中国人在熟人社会里依然是慷慨的、大方的、无私的,同学一聚会,都特别愿意买单,为这个有时两人还能干起来。所以我发明了一句话,我说在中国事找人很难,人找人很容易,因为只要是熟人就好办。

时代在进步,随着中国的开放和流动,我们走进了“公民社会”。我们是带着“熟人”的胎记,带着小农经济的DNA走进了期待中的公民社会,走到陌生人群当中,一下子觉得没有约束了,反正你也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你,结果坏事全出来了。这是个转变的过程,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转变就是如何由小老百姓变成老百姓,直至变成“公民”。这一个“公”字就跟志愿行为紧密相连。“老百姓”意味着老婆孩子热炕头,一亩三分地,伺候好熟人圈子就行了,“公民”二字则意味着远方都与我有关,所有我不熟悉的人都与我有关,志愿行为难道不就是如此吗?志愿行为标志着中国人正在大规模地对自己不相识的人展现慷慨和捐献慷慨,这就是公民的基础。所以不要小看我们志愿行为正在播下什么样的善意的种子,其实公民行为的蔚然成风正在悄悄的筑造中国公民社会的基础。

九、志愿与信仰。志愿行为正在以它自己的角度和领域悄然地打造着我们未来的信仰。我一直在说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还有人抨击我说共产党员的信仰就应该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没错,但他没有注意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都有了明确的新提法:一个是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二是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觉得中国的改革一定要三足鼎立,由过去单兵突进的经济体制改革变成现在的加入了政治体制改革,将来一定还要加上“心灵改革”。中国如果没有一场“心灵改革”的话,中国的改革犹如楼越盖越高,却不搭安全网,将会非常危险。那么心灵改革的核心是什么,我觉得应该就是一个重塑信仰的过程。

信仰是什么?信仰的核心是“敬畏”。“敬”、“畏”是两个词,“敬”,知道什么是最好的,要去追求它;“畏”,知道什么是最差的,是底线,不能突破它。随着改革开放,物质时代的快速到来,我们的欲望之河奔腾。“敬”、“畏”原本应该是河流两边的河堤,只要河堤在,而且足够高,这个欲望之河如何奔腾问题不大,但是现在“敬”、“畏”之堤不在,河水泛滥成灾。志愿行为就是一个建设“敬”、“畏”的过程,尤其是建设“敬”的过程。有人说,一个志愿行为就能把社会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吗?不!我们不能包打天下,还要有人去解决“畏”的问题,但是“敬”这个河堤,志愿行为确实在其建设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逐渐地抬高社会“敬”的标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样的“敬”,这不就是一个信仰重塑的过程吗?中国真正会让我们幸福的时候,一定是有一天社会在一个全新的流动环境里,又重建了敬畏的时候。

因为有信仰,再加上务实科学的方法,你就可能成为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把自己从事的工作不仅仅当成是养家糊口的饭碗,去追求更多,你才可能真正地做好。各行各业最优秀的人都超越了他所做的那件事情本身,是因为背后有更大的一种东西在支撑着他。为了钱做企业家,能做到中等,超越钱的,能做到很大,而到了伟大的时候,他们等同于哲学家、科学家,他们无一例外的,有更大的理想在里面。

今天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我很高兴,同时反过来刺激我,刺激做这项工作的领导者,也刺激在座的各位,不仅仅实践,还要思考。中国文化的本源是一个“道”字,老子的《道德经》早于孔子的《论语》,中国的大部分事情都与“道”有关,比如道路、道理、道德等等。“道”字怎么写?要先写这个“首”,就是脑袋,接着是一个“走”,老祖宗已经明确无误地用象形字告诉我们“道”就是知行合一,而且思考要在行动之前,否则就是写错笔了,思考要到位,行动才能跟上,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行动和实践,而没有思考。今天对志愿服务的思考是阶段性的总结,我收获很大,希望大家也能有所收获。

谢谢!

青年志愿者服务呼唤法制 篇12

(一) 目前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需要立法, 从而在体制上加以解决

目前在志愿者活动中, 存在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不明确问题。很多志愿者接受相关教育、培训的机会少, 工作中获得的相应保障少, 有的志愿者在公益活动中发生意外后, 却面临其救治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 这些都制约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其次, 志愿者组织在规范、管理、引导方面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 管理上存在一定的混乱现象。社会上一些人甚至盗用青年志愿者的名义从事非法行为, 极大地损害了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声誉;特别是个别海外组织利用志愿服务的名义在我国开展一些有损于国际利益活动的现象时有发生。经费问题也是制约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1]。目前关于志愿服务的经费管理缺乏明确规定, 关于鼓励企业、团体、个人捐助志愿者组织和志愿服务项目, 缺乏具体的激励政策。

(二) 青年志愿者服务法制化是依法治国的需要

青年志愿者在为社会及他人提供志愿服务时, 所形成的新型社会互助关系需要及时地通过法律、法规进行调整、保护和规范。通过对青年志愿者服务立法, 能确立青年志愿者组织、青年志愿者的法律地位, 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 使之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 青年志愿者服务法制化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青年志愿者服务形式多种多样、方式灵活便捷, 适应了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特点, 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们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展示特长的愿望, 有利于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 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对青年志愿者服务立法, 有利于传播和推崇社会互助的价值观念, 弘扬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新风正气, 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

(四) 青年志愿者服务法制化是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的需要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 青年是我国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部分力量, 中国一代又一代青年具有铁肩担道义的光荣传统,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谱写了壮丽的青春史诗。通过立法, 鼓励和倡导广大青年依法参与志愿服务, 使他们在服务人民、造福社会的实践中, 接触基层, 了解社会, 认识国情, 从社会和服务对象那里受到教育;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 陶冶情操;使青年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学以致用, 学用结合, 增强实践能力。

二、青年志愿者服务立法的现状

自1999年广东省颁布实施我国第一部青年志愿者地方法规以来, 截止到2009年6月, 我国已有江西、北京、天津、上海等20余个省、市出台了志愿服务条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海南省两地的志愿服务条例也先后将于2009年7月1日、2009年8月1日开始实施。现有的志愿者服务立法为志愿者服务提供了法律保障, 有力地推动了志愿者活动的开展。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志愿者服务立法存在的问题:志愿者法规地方现行, 具体规定零乱, 在立法名称上, 广东、福建、湖北、天津、江西等省、市制定了青年志愿服务条例, 并在条例中明确"其他志愿服务组织参照执行"等[3];有的省、市 (上海市) 的立法名称中没有“青年”的限定, 缺乏全国统一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立法。

三、青年志愿者服务法制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明确青年志愿者服务法律关系的内容

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法律关系主体主要包括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对象、志愿者组织。具体而言, 青年志愿者与志愿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民事关系;青年志愿者与志愿者组织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合同关系;当志愿服务对象申请志愿服务时, 志愿服务对象与青年志愿者组织之间是一种民事委托关系[4]。在明确三者关系的基础上, 应明确规定三者的权利与义务, 建立纠纷解决机制。一旦纠纷发生, 应按照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明确责任。我国有些省份的立法已体现了这一点。例如, 《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志愿服务接受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发生争议的, 可以自行协商解决或者由市志愿者协会主持调解, 也可以依法通过诉讼等途径解决。”条例还规定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应当对志愿者的个人信息保密, 未经志愿者本人同意, 不得公开或者向第三方提供。在保护志愿者人身安全问题上, 条例也作了相关规定, 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一般应当避免安排志愿者从事需要承担重大管理责任、经济责任或者具有较大人身伤害风险的服务活动。在特殊情形下, 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安排志愿者从事需要承担重大管理责任、经济责任或者具有较大人身伤害风险的服务活动, 应签订书面协议。同时规定, 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需要, 为志愿者办理相应的人身保险[5]。

(二) 加强青年志愿者服务运行机制的管理

全面推行青年志愿者注册制度。依托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成立全国性志愿者组织, 建立完善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和志愿服务信息平台, 并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把志愿服务资源有效整合起来;根据志愿服务项目的要求, 依托行业协会、专门学会和基层宣传教育阵地, 对志愿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 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针对青年志愿者人数多, 服务范围广的特点, 对青年志愿者服务骨干进行培训, 以培训促发展, 跟踪掌握志愿者接受培训、参加服务的情况, 合理安排服务时间和服务任务, 实现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活动项目的有效衔接;鼓励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 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和聘用有志愿服务经历且表现突出者, 并作为评先创优的重要条件[6]。

(三) 加大青年志愿者服务经费来源

经费问题也是制约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1]。各省市条例大都规定志愿服务组织的资金扶持一是通过政府必要的资助, 二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捐赠。目前政府对志愿者服务的资金只能提供少部分的正常经费, 若要保证组织长久的物质支持, 经费来源就必须多样化。政府可通过建立青年志愿者服务基金, 或组织本书通过市场的运作项目确保资金的长期性。

(四) 要单章规定关于应对突发事件的条款

我国是一个灾害多发国家, 我国在制定青年志愿者服务法时应设“突发事件与青年志愿者服务”专章, 明确规定青年志愿者参与突发事件救援的组织、时间、方式, 规定其法定的权利与义务, 作为青年志愿者参与突发事件救援时的法律依据[6]。

(五) 加大对青年志愿者宣传、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力度

新闻媒体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是传播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的主渠道。要切实加大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宣传力度, 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大众传媒的作用, 运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公益广告、文艺作品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形式, 普及志愿服务知识, 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和志愿者的感人事迹, 引导人们尊重志愿者和志愿者的劳动, 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的浓厚舆论氛围。青年是志愿服务的生力军, 学校是开展志愿服务教育的主阵地。要把志愿精神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 体现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 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意识。社区是群众生活的基本单元, 是经常性志愿服务的主要场所, 要充分利用社区服务中心、宣传文化站等多种途径, 加大志愿服务宣传教育力度, 使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6]。

此外, 可依据现有法规大胆借鉴吸收国内外的立法经验和相关条文, 丰富我国青年志愿者服务的立法经验, 提高立法起草的效率, 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 以利于法律与国际接轨。

志愿服务法制化, 使志愿活动变成一种义务, 让道德变成一种更加普遍的行为。用法律来保障志愿服务活动有序开展, 无疑将推动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 同时也有利于传播和推崇社会互助的价值观念, 弘扬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新风正气, 使志愿精神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力量, 推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把我国建设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参考文献

[1]http://www.legaldaily.com.cn/zt2009/2009-03/10/content_1051669.htm

[2]卢雍政同志在2009年全团青年志愿者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http://www.legaldaily.com.cn/zt2009/2009-03/11/content_1052472.htm

[4]张琴, 王峰.我国的志愿者服务立法亟待完善[J].南京人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1:59-62

[5]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602/11442870974.shtml

上一篇:政策效益下一篇:杨树丰产林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