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机制

2024-06-23

志愿服务机制(共12篇)

志愿服务机制 篇1

一、志愿服务的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对志愿服务的定义是: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 是指人们在正式 (非私人) 场合中, 在一段时期内自愿、无偿地贡献自己的时间和专业技术。对于志愿服务, 人们要进行务实的考量和安排, 比如志愿者维持生活所需的费用、交通费以及安全问题。根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 (CYVA) 的章程, 志愿服务是指不为物质报酬, 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 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的服务和帮助。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

1. 志愿服务个人意义。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志愿服务可以将大学生的知识变成实践, 提高了应用技能。比如科技电脑维修服务, 在维修电脑的过程中, 志愿者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维修, 遇到问题后又迫切需要自学新知识, 这就增强了对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积累社会经验的一条重要途径。时代在变迁, 社会在发展。通过组织志愿服务, 志愿者的组织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能够学习如何招募、培训、打造一支优秀的义工队伍。志愿服务活动与志愿者精神符合现代的道德规范, 获得了社会的积极评价。志愿服务虽然不计报酬, 但收获了心灵的净化, 提升了社会、集体和他人对自己的道德评价, 这对大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志愿服务的社会意义。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 志愿服务所传递的爱心和关怀能够满足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精神需求, 并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沟通, 有助于建立和谐发展的社会。而且, 当爱心在人际间传播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时, 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会得到提升。志愿服务能够使服务对象感受到社会的关怀, 心怀感恩之心, 传承社会美德。就现实而言, 服务对象一般来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志愿服务有效拉近他们与社会的心灵距离, 并促使他们以感恩之心继续回报社会。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1. 活动缺乏长期性。

志愿活动很多是学校团委或系部团总支临时发起的, 这些活动本身没有长期性, 比如临时的赛事服务、临时的大型活动服务等。组织者通过发布通知临时招募, 没有专业的培训, 更没有专业的组织建设。组织者只是简单介绍服务内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即可。活动一旦结束, 组织立即解散, 志愿者又回到游离状态, 等待下一次招募。若是活动较多, 则招募频度较高, 反之志愿者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活动参与。志愿活动缺乏常态化、长期性, 造成志愿者各类活动都参与, 但各类活动又不擅长的结果。

2. 志愿组织不健全。

志愿服务需要有一个优秀的组织队伍, 否则像一盘散沙, 缺乏目标和方向, 缺乏制度和培训, 所以必须首先将自身建设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组织, 这样才可以安心和全力地服务社会。目前高校基本都成立了专门的义工组织、志愿者服务队, 但是很多队伍只有有任务时才聚合在一起, 平时没有组织内部的建设活动, 更缺乏相应的组织制度、组织文化, 甚至组织领袖也缺乏相应的管理能力, 整个组织是松散的。对组织成员而言, 每次高校志愿者组织纳新的时候, 积极性很高,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会降低。很多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成员大多由新生或低年级的学生构成, 高年级学生则因为学业原因或者是兴趣降低、激励不够等原因退出, 即使选择留下的, 积极性也不高, 这对于整个组织建设非常不利。

3. 培训机制欠缺。

志愿者不仅仅完成规定的任务, 他代表着一个学校的形象, 甚至在国际赛事服务中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风范。他们通过志愿服务, 将文明、友善以及高素质传达给受服务的大众, 起到宣传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对于刚加入志愿服务的同学们而言, 绝大多数缺乏志愿服务的基本素质。他们只有一腔热情, 但缺乏基本的礼仪、与人沟通的技巧, 甚至个别志愿者出现着装不整齐、言语不友善、举止不文明的情况, 甚至心态偏激, 认为我好心好意服务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最终导致整个志愿者队伍受到负面影响, 进而损害了学校形象。克服这些问题, 必须加强志愿者培训。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缺乏专业的培训, 也没有长期的培训计划。从培训人员、培训方案到培训内容都是业余的, 随便找个做过志愿者服务的老师或学长, 从自身经验谈些感受就算培训, 这样的培训作用不大, 错误的看法、不专业的知识还会误导志愿者今后的工作。

4. 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虽然志愿服务是一种无偿的奉献, 不求物质的回报, 但这并不意味着志愿者连最基本的精神上的鼓励和认可都不需要, 这不符合人性。正如享誉全国的优秀志愿者丛飞所唱“只要你快乐, 只要你幸福, 只要你圆上好梦, 我就不辛苦。只要你开心, 只要你如意, 只要你回头一笑, 我就很知足”。事实证明, 正是人们的认可、感谢, 以及社会对志愿者的激励, 才是他们坚持下去的精神动力, 尤其对于刚刚加入志愿组织的新人。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 人的需求有5种层次, 而对于志愿者而言, 社交需求、受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需求。这些需求完全可以通过精神激励实现, 比如评选优秀志愿者、树立典型, 对他们进行表彰, 宣传他们的事迹。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完善的激励制度, 没有形成可行的激励措施, 导致该表彰时没有表彰, 评选优秀也是随随便便。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打击了积极性, 丧失了坚持的信心和动力。这不仅仅损害了一个善良的人, 更损害了整个志愿者服务的风气。

5. 活动流于形式, 内容单一。

我国高校志愿服务领域涵盖很多, 比如扶贫济困、扶幼助弱、社区服务、帮老助残、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慈善招募, 甚至包括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志愿服务。但是目前存在着一些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领域很狭窄, 仅仅重复地开展去敬老院、清洁卫生等活动, 这些活动没有太多的技术需求, 与学生的专业结合不多, 导致学生兴趣缺失。成功的活动策划具备执行力和吸引力。具体包含活动前期的调研、论证、预期, 活动组织流程、细节准备以及事后评估。但是不少志愿活动实际组织时, 缺乏调研论证, 对帮扶的群体缺乏基本的了解, 盲目开展活动。调研问卷编制草率、不科学, 调查对象选择随意, 根本不具备应用价值。活动结束时一哄而散, 虎头蛇尾, 没有活动总结, 失去了最好的经验总结的机会。这样的后果是很严重, 既耽误了时间、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 又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建设

1. 精神文化建设。

它主要包括被高校全体志愿者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 是一所高校志愿者队伍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具体体现在每位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表现出的精神面貌、服务态度、服务理念等方面。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具有凝聚力、感召力和鼓舞力, 激励着一批批志愿者不怕苦、不怕累, 投身于志愿服务的工作中。在高校要大力推进志愿者精神文化建设, 凝练志愿服务口号, 弘扬志愿服务理念, 宣传志愿服务典型。借助主题教育活动, 聘请知名学者开展以志愿服务为主题的讲座, 普及志愿服务的理念;邀请优秀志愿者开展讲座, 分享他们志愿服务的幸福;树立学校优秀志愿者, 广泛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 发挥榜样的力量;开展有意义的志愿活动, 让学生感受志愿服务带来的快乐。

2. 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体系, 以专业化推进规范化, 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高校要依托高校教师、社会人士, 开展培训, 不断提高志愿服务质量。积极制订志愿服务培训计划, 编辑相关培训教材和志愿服务手册, 通过办培训班、以会代训、现场观摩等形式, 重点抓好骨干队伍的培训工作, 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制度建设。

3. 组织建设。

高校自上而下组建一支志愿服务的管理队伍, 形成以校团委领导的, 二级学院负责的管理架构和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服务组等组成的组织网络。最终实现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 运转有序, 执行到位。各组织内部开展相关培训, 定期召开会议, 明确下一步发展方向, 总结工作的执行情况。要把志愿服务作为评选优秀干部、党员发展的实践环节, 要有专人负责, 要逐步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建立起招募注册、教育培训、考核评价、激励表彰等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 形成一支能吃苦、高效的志愿者管理服务队伍。

4. 品牌化建设。

品牌, 在《牛津大辞典》里被解释为:用来证明所有权, 作为质量的标志或其他用途, 即用以区别和证明品质。事实证明, 品牌既是特色, 又具影响力。当今社会差异化竞争非常激烈, 只有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才能胜出。志愿服务遍布社会, 义工服务处处开花。要想赢得资金支持、赢得队伍的稳定, 需要创出品牌。品牌的培育是一个长期努力的结果, 需要从一开始谋划发展, 精心确立目标和发展方向, 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发展中给予大力支持, 加强培训, 对于的确能产生影响的重点支持。

参考文献

[1]章洁.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探究[J].沧桑, 2012, (6) .

[2]祝小迁窦贤琨.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研究[J].科教导刊, 2011, (31) .

[3]宋海英.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建设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 2012.

志愿服务机制 篇2

“医务人员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更好的实施“医务人员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医疗志愿服务活动的层次,成立“医务人员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组成人员见附件。

二、院内动员发动

以医务人员志愿者培训暨动员大会的形式,向医院内部的医护人员进行志愿者培训,会上由院领导、党委进行号召动员;组织医院的上级主管单位、过去的病友、热心人士开会,宣传和介绍医院志愿者服务计划。同时,普及志愿医疗服务知识,宣传经验成果和感人事迹,引导人们尊重志愿者和志愿者的劳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经费投入保障

医院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研讨会议,要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对深入农村、住宅小区、街道进行志愿医疗服务的医务人员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助。

四、医务人员志愿者培训

“医务人员志愿服务”活动尚无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循,但院内医务人员发挥医疗专业优势,通过培训和实践,通过提升诊疗技术水平和志愿服务意识,积累活动经验,逐步成熟开展志愿医疗服务活动。医院组织医务人员志愿者进行常见病普查员培训。使志愿者加强常见病普查能力,为当地百姓普及常见病防治知识,方便群众就医就诊,缓解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践行志愿者无偿服务的精神。

五、督导考核

工作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参加医院志愿医疗服务的志愿者进行考核,建立以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星级认定制度,将医务人员参加志愿医疗服务的情况纳入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考核、医师定期考核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医务人员绩效工资发放、评先创优的重要依据。“志愿者医院服务”和“医务人员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

各科室:

为进一步加强对“志愿者医院服务”和“医务人员志愿服务”活动全局性的组织领导,提升医疗志愿服务活动的层次,拟成立“志愿者医院服务”和“医务人员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名单如下:

组长:刘本松

副组长:展西贤

工作组下设办公室,组成人员如下:

主任:朱斌

成员:首霞吕登师王龙海胡梅

领导小组首霞负责“志愿者医院服务”日常工作,领导小组胡梅负责,“医务人员志愿服务”日常工作。

医务科

浅析高校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 篇3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291-02

一、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个良性循环的组织是为社会提供良好志愿服务的基础。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多由学校针对特定事件来组织和倡导,大学生志愿者随着特定事件的终止而停止服务。在高校的德育教育中,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发挥载体功能,因此更应促进志愿服务的组织、项目和机制等全方位的改进。

(一)大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存在的问题

1.对志愿活动了解不深入。有数据表明:未参加过志愿者活动占35.6%,这些人中因对志愿者活动不了解而未参加的大学生占38.5%。所有调查对象中对志愿活动不了解的占19.2%,听过类似活动的大学生占13.2%。同时,少部分大学生认为志愿者活动与“学雷锋”或“做慈善”相同,甚至极个别人认为是“形式主义”活动。大学生对志愿活动未有深入了解受信息渠道不畅通、志愿组织宣传不到位等影响,并且少部分大学生没有领会志愿者活动的精神实质,对活动的内涵难以准确理解。

2.大学生志愿者的不稳定性。大学生志愿者的组成人员不稳定,受高校的学制影响,对工作熟悉、有管理经验的高年级学生迫于就业、考研的压力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会逐年降低,毕业年级参加活动的人数远远少于低年级的,这使服务活动出现断层。参加活动过程中,因每个人精神状态和性格的差异,少部分大学生一旦遇到棘手的问题便会选择中途放弃而退出活动;大学生的参与时间也不稳定,大学生对自己学习、生活的时间安排受课业时间的限制,很难保证有规律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些人在大学期间只是偶尔参加或者一年参加几次。以上均会影响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进而影响志愿者队伍的整体水平,不利于志愿活动长期稳定的开展。

3.参与动机多样,缺少服务意识。志愿者服务活动依赖校级团组织指导,成员自主参与意识不强。除一些大型项目在全校范围获得广泛响应,小型的志愿者组织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大部分的大学生志愿者认为参与活动是自身的社会责任,可以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思想观念较积极进步。相当数量的大学生觉得通过参加活动可以提高自己的工作竞争力,有些人认为这是充实课余生活的一种方式,有些人认为参加活动可以结交朋友,个别人为得到他人认可参加服务活动,这些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更缺少服务他人的意识。

(二)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1.经费不足。无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出发点为何,大学生的精神支持起决定性作用,但有实际意义的物资支持是很有必要的。作为非营利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活动产生的成本费用如交通费、餐费、材料费等不能由大学生承担,绝大多数高校志愿活动由校团委给予有限的经费,活动经费的短缺阻碍长期、规范志愿服务的持续推进。

2.缺少相应的社会认同。近年来,大学生为大型赛会提供志愿服务得到社会的好评和认同。但志愿活动的大部分是些日常事务如义务支教等,因效率、效果和透明度存在问题,并缺乏连贯性易被社会质疑,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度很低。来自社会、家庭和周围同学不认可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会损害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必须加大推动社会认知的力度,给志愿者更多社会各界的广泛的支持和理解。

3.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无法保障志愿者权益。志愿活动的过程中会涉及一些法律事宜,如滥用志愿者名义等问题。目前,全国范围的志愿服务专门法律尚未确立,在缺乏政策支持和法规滞后的情况下,志愿服务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部分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不同类别、程度的被伤害,精神伤害占较大比例,存在不尊重志愿者人格的现象。也有志愿者的人身安全被危害,我国北方冬天寒冷,志愿者室外服务中会有生病、跌伤事情的发生。

(三)高校管理存在问题

当前,具有完整的志愿组织服务体系的高校较少,大多数学校的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具体如下。

1.组织机构设置不健全。各高校志愿者组织的设置没形成统一模式,大多数高校的服务组织由校级团委到各院系分团委领导下进行,也有高校的组织受校级或是各学院学生会管辖,有些高校成立了单独的协会指挥活动,有些院校只设立总部负责所有活动的运行。

2.成员招募不规范。部分高校在招募新成员时没有科学考核的方法,不注重质量会使得大学生志愿者的素质因人而异,招募方式的随意性还会影响志愿服务的效果。多数高校的招募方式类似行政命令式,发起方式有“党政支持、共青团承办、社会化运作”的特点。招募对象中党团员和积极分子较多,有的同学因个人原因把提供志愿服务看成是被委派的行政任务,这不仅与志愿者精神相背离,还会削弱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教育和引导的功效。

3.考核与评估机制不完善。志愿服务的考核与评估为了向志愿者及时反馈、改进工作水平、促进成员间沟通协作,为高校志愿服务的改进提供依据,提升志愿服务的整体绩效。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志愿活动结束后,没有及时对活动中的问题、成员表现(如服务的数量、质量、团队精神)等方面进行客观的考核与评估。如此难免使志愿者产生“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的心理,这不但打消了志愿者工作的热情,也不能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

4.欠缺信息保留和成果传承。大多高校没有建立完整的志愿者信息档案,举办活动存在从零开始的现象,没设置部门负责志愿者工作信息的整理、归档工作,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被丢失,更谈不上工作成果的转化。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资金筹措困难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当前大部分服务工作的资金源于校团委,而校团委的经费来源于学校划拨的办公经费,能用于支持志愿服务的经费有限,至于支持院的志愿者组织更加困难。这更深层的原因是政府对学校本身的投入有限,以致学校不断压缩行政经费,自然就不对学校团委加大投入。虽然共青团组织是政府部门,但能支配的资源很有限,问题的关键是政府部门没真正给予大学生志愿服务者足够的关注。

(二)志愿者组织行政化管理色彩过浓

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对作为非营利性的志愿组织行政干预不大。因此志愿活动的领域和方式能获得宽松的制度空间,利于保持志愿组织的独立性和民间性,同时很好地弥补政府在公共领域职能的不足。许多情况下,团干部是志愿者组织的领导者,团员被默认为志愿者,运作方式是团组织发起向下推广的方式,具体活动的管理主体常由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社团组织、各院级共青团组织担任,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资源整合,行动易于掌控、见效快。但有组织独立性不强、自主能动性缺乏、背离自愿原则、人员流失严重、服务缺乏生命力的缺点。

三、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的创新思考

(一)规范大学生志愿者的组织机构

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作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首要任务,应提供有力的机制保障,出台一系列为规范志愿服务管理的规章制度,通过设立院系分会、专业特色服务队等形式加强对志愿者的管理,增强志愿者的归属感,为志愿服务培养骨干队伍,为服务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和人员保障。

(二)创新宣传方式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受志愿服务理念推广程度的影响。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导向,引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是一种全新和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它引导大学生投入社会、践行所学,因此高校要给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推动德育功能的发挥。同时,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服务活动更多为了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满足,要在全国加大宣传志愿精神、服务理念的力度,增强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奉献意识,强化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大学志愿服务保持长久的动力。

(三)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特色化

品牌和特色是公益事业的生命线,品牌越突出、特色越明显,志愿服务工作的效应就越大。把志愿者组织的自身优势与社会需求的黄金点相结合,提高服务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关注度。坚持精心组织、成熟运作、突出特色的高标准持续战略,达到社会、学校、志愿者的共赢局面,使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和特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不断扩大、增强。

1.坚持在共青团的指导下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共青团承办是我国特色也是优势,共青团的支持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同时,我们要走出“志愿服务组织隶属共青团组织”的误区,让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能够回归社会,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智力优势与社会力量合作,得到更多社会人士、企业机构的支持,为服务品牌奠定坚实的基础,共同打造志愿服务工作新品牌。

2.不断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应围绕公众需求,赋予服务项目新内涵、细化服务内容、扩大服务对象,实现志愿服务向常规化、专业化转变。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围绕地方党政的工作重心和地方特点,有针对性地围绕地方重点工程、大型活动、地方特殊群体的需求和突发事件等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同高校自身的特色优势、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关爱留守少年儿童服务项目、湛江师范学院的保护候鸟志项目均是典型案例。

3.传承志愿服务工作。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如同一根接力棒,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传播到一届又一届的学子心中,让“爱心奉献、服务社会、实践成才”不断地成为学子的一种追求,引领校园文化的新风尚。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要常抓常新、与时俱进,以彰显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时代化。

参考文献:

[1]陈佳.关于中国青年志愿者组织发展现状的思考[J].理论界,2006,(2).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探讨 篇4

一、党员志愿服务的初步构想

1、培养造就一支服务类型多样、发挥作用明显的党员志愿服务队伍

根据志愿者的专长、特长, 将志愿者分为若干支服务队。如政策咨询队、就业服务队、环境卫生保护队、保健队等等, 各支队活动由党支部具体指导与协调。

2、建立一批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示范基地

各基层党组织可选择周边的小区作为志愿服务活动基地, 如我校可选择水榭花都、梧桐苑、苹果城、天山花园等小区。建立志愿服务基地, 可以在熟悉小区状况的基础上更好地为小区居民服务, 密切党群关系。

3、创造一批有广泛影响、受群众欢迎的党员志愿服务品牌

到居民小区搞一些宣传活动:如节水、节电、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宣传, 唤起民众节约的意识, 使居民做到节水减排、节能环保,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到社区或养老院、福利院去做半天或一天的义工, 通过我们的志愿服务活动唤起社会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关注、减轻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在春节、“六一”、中秋等重大节日期间, 走访看望石家庄社会福利院的孤寡老人和孤残儿童, 关心孤寡老人的生活, 让他们度过一个安详的晚年;关爱那里的孤残儿童, 多和这些孩子接触, 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爱护, 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4、构建服务为先、特色鲜明、社会认可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体系

党员志愿者在党支部的直接领导下开展活动, 党支部负责组织和实施以党员为主体的各项服务活动。

二、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制约因素

党员志愿服务短期化现象普遍, 有的志愿服务活动更流于形式。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面临的主要困难如下:

1、缺乏一个专门志愿服务机构和组织。

建立党员志愿服务机构的作用如下:一是负责联系志愿服务的依托地;二是制定志愿服务的服务项目和内容;三是对整个志愿服务活动进行筹划和组织。

2、党员志愿服务活动面临的另一个主要困难是资金不足。

志愿者们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不仅要提供优质的免费服务, 就连联络费等也要自己掏腰包, 由于没有稳定的资金保障, 许多党员志愿服务呈现出活动式、短暂性的特点, 志愿服务需求本身是经常化、长期性的。

3、党员志愿服务的时间保障。

每位党员平时忙工作、周末忙孩子、照顾老人。尤其是一些年轻党员的孩子较小、无老人帮忙照看等问题的存在, 会造成志愿服务的时间较为紧张这样的困难。

三、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探讨

志愿服务是公共服务的有生力量, 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 是社会应急机制的重要力量, 也是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持。共产党员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理应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积极的带头和模范作用。志愿服务长期、高质量开展的前提包括志愿服务组织机构运转正常、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相对固定、志愿服务内容具有长期性等等。

第一, 加强党员志愿服务理念传播, 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网络、报栏、展板等设施和载体, 制作、发布党员志愿服务公益广告, 广泛宣传党员志愿服务的理念、知识、活动, 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 营造党员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不断扩大党员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如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当代雷锋精神的传人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郭明义同志是鞍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他坚持善小而为, 秉持“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理念, 15年里每天提前2小时上班, 16年间为失学儿童、受灾群众捐款12万元, 20年来55次无偿献血。他说, 我所做的一切, 都是一名党员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 都是我应该做的事。换句话说, 如果坚持, 谁都能做到。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那样:“郭明义同志是助人为乐的道德模范, 是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要大力宣传和弘扬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第二, 设立一个专门志愿服务机构和组织。志愿服务机构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作用, 将党员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的基地联系起来。有了专门的志愿服务机构才能更好地在志愿者服务领域和服务项目、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大的突破, 把志愿者服务事业做实做强;才能在志愿者与困难群众中需要帮助的人之间实现有效的“手拉手”, 使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都尽可能的得到帮助。

第三, 确保志愿服务内容具有长期性。为使志愿服务内容具有长期性, 一方面进行义务劳动, 如打扫小区楼道里的卫生, 在福利院帮助打扫卫生, 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另一方面, 不管在小区内还是福利院内陪老人聊天, 和福利院的孤残儿童进行交流, 让他们感受到他人的关心。此外, 提供政策咨询, 对时事热点与政策进行正面的解读, 使得群众了解政策出台的前因后果及未来的走向, 从而让群众相信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

第四, 健全党员志愿者服务制度。志愿者在开展服务活动时, 要佩戴党微, 时时处处注意树立共产党员良好形象和志愿者社会形象;参加志愿服务的党员要维护集体荣誉, 顾全大局, 遵守党支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党支部要重视志愿者队伍服务活动和工作内容的记载及各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并建立档案;党支部对志愿者的各项活动和服务情况要及时向志愿者反馈, 予以鉴定, 进行必要的宣传、鼓励;党支部每月召开一次成员会议, 总结上月志愿服务活动, 讨论安排下月志愿服务活动。

第五, 积极为党员志愿服务提供充足的时间。如高校教师群体。高校教师的时间相对来讲较为灵活, 所以, 服务活动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活动方式。由于部分年轻教师需要周末带孩子, 所以可选择没有授课任务的平时工作日进行志愿服务。平时的居民服务活动采取“小、散、灵”的活动形式, 一方面, 深入群众, 密切联系群众, 了解群众的所想所急, 帮助他们分忧解难, 另一方面, 由需要服务的居民群众向党支部提出服务申请, 党支部根据居民群众生活、居住特点和志愿者的特长及实际情况, 协调志愿者开展服务活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 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 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 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有利于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经受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抵御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的坚实基础和强大武器。

参考文献

党员帮办服务机制 篇5

为增强村党支部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功能,大力推行党员干部帮办服务机制,努力打造“服务型农村党支部”。

一、组建帮办服务组织。一是成立组织,服务于民。镇集农技人员、医疗卫生人员、计生服务人员以及司法所、派出所、土管所、工商所、税务所等乡镇站所人员于一体,整合力量,成立帮办服务队。各村由党支部牵头,成立帮办服务队,人员组成除“两委”班子成员和大学生村官外,吸收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回乡转业军人、回乡高中毕业生以及各行各业能手参加。二是坐班服务。以村两委班子成员、住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为主,安排1—2人轮流值班,且镇包村干部每周至少两天必须到村参与坐班,帮助群众及时解决重难点问题。同时采用上墙公示的方式公布坐班人员姓名和联系方式,确保群众求助事项得到及时受理。三是开通专线。各村都设立一部便民服务热线,明确专人接听、登记和处理,保证乡村上下联络畅通,民情民意反馈及时,乡村服务队反应迅速,切实做到群众“有难必帮、有困必解、有求必应”。?

二、建立帮办服务制度。坚持把为民服务工作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以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村干部的服务行为。一是民事代办制度。每村从帮办服务队员中,择优筛选2—3名代办员,及时将村民需要办理的宅基地审批、户口申报和迁移、小额贷款申请、合作医疗药费报结、领取养老保险金、老党员补贴以及生育证、流动人口证、残疾证、身份证、外出务工证等手续收集汇总,每周集中到镇代办1次,并将代办事项或证件及时发放到村民手中,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多次办”为“集中办”,为群众办事开通“绿色通道”。期间,镇帮办服务队每周要抽出一天时间,主动到村现场集中办理群众所需事项及有关证件。二是生产服务制度。在利用赶大集和农忙之际,镇帮办服务队要携带农资物品和种植技术资料,在群众较为集中的地方,开展农资下乡惠农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平价农药、化肥、种子、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并主动送货到村、到户、到田间地头。三是技术培训制度。镇、村帮办服务队要经常深入农村和田间地头,开展农技咨询服务,并确定每月20日为农村实用技术集中培训日,组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和种养大户,集中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培训,技术人员要轮流到村现场指导。四是信息服务制度。镇、村帮办服务队要从中各确定1—2名信息员,专门负责从报刊、电视、网络等渠道收集实用技术、致富项目、产品销售、劳务输出等信息,并通过村务公开栏、广播、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及时向群众宣传和发布,每月1次,让群众能够准确掌握社会信息和致富信息。五是扶贫救助制度。各村帮办服务队要经常开展以“助学、助残、助孤、扶贫”为主要内容的“三助一扶”活动,引导和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特别是在农忙季节,乡、村服务队要主动帮助老党员、外出打工人员、孤寡老人、丧失或缺乏劳动能力人员家庭搞好农业生产。

档案信息服务部门的服务机制研究 篇6

关键词:档案信息服务机制

0引言

随着社会实践活动信息化的开展,档案工作领域也呈现出档案信息化的趋势,然而传统档案信息服务在方式、制度等方面都出现了滞后的情况。档案信息服务工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调整传统的档案信息服务模式使之走出封闭、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信息服务状态以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建立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档案信息服务部门的服务机制的构建成为档案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1档案信息服务的界定

1.1档案信息服务的含义从广义上讲,档案信息服务指的是档案信息机构整个的业务工作,即所有为了促进档案信息流通,加快档案信息传播,提高档案信息利用率,便于利用者获取档案信息所进行的各项活动。狭义上讲,是指档案馆(室)工作人员根据利用者的档案信息需求,组织利用者获取和利用档案信息的工作。本文研究的档案信息服务从狭义理解,是档案部门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档案信息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在服务理念支配下,通过健全的制度、合理的程序,特定机构而将档案信息通过各种方式提供给利用者利用,并为社会大众创造良好的档案信息利用氛围、环境,以发挥档案作为人类活动记录的作用,提高社会整体的档案信息服务水平,并通过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的成功开展带动档案工作其他环节的发展,以提高档案事业的社会地位。

1.2档案信息服务系统构成要素档案信息服务系统由档案信息服务对象——利用者、档案信息服务人员——档案工作者、档案信息服务设施、档案信息服务方法、档案信息服务资源构成。具体的,利用者是档案信息服务的客体,是档案信息服务存在的原动力;档案工作者是档案信息服务的主体,包括相关的业务人员与服务人员;档案信息服务设施是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的物质条件;服务方法与信息资源分别是档案信息服务实现的前提与工作对象。这些要素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档案信息服务系统。档案信息服务系统是档案信息服务模式运行的先决条件,它与档案信息服务模式共同构成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的基本框架。此外,从档案工作系统本身来看,档案信息服务系统还要受到档案鉴定、检索、档案信息开发及公开等诸多环节的影响。

2信息化社会档案信息服务机制的组织保障——服务机构的变革

信息化社会下,改变传统封闭式、分散型的运行机制,建立起开放式的、协作型的运行机制非常必要。我国传统档案信息服务模式是用户直接面对档案信息服务部门(如图1),这种服务机构垄断的状况随着政府体制创新的推进,转化为新型服务模式(如图2):可见,传统档案信息服务模式由档案信息服务机构垄断着档案信息及其供给的情况,使行政与服务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的问题突出。而新型服务模式出现了中间环节,利于改进档案信息服务质量,提高档案机构运作效率,同时也为档案信息服务机构同其他部门、中介或企业等合作带来了可能。一方面,档案信息服务机构与各类信息服务部门合作,可以通过建立网络信息中心实现。档案机构与各类信息服务部门的合作基础是基于网络环境。钱学森的《论系统工程》中指出:“从系统工程的技术角度来看,情报资料、图书、文献和档案都是一种信息,系统工程的目的是信息存储,信息的检索、提取、传输和显示。”网络环境下,档案机构同各类信息部门一样,成为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节点和信息资源的集散地。

改变传统封闭式、分散型的运行机制,建立起开放式的、协作型的运行机制。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内建立一个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规划协调小组,负责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项目的调研和立项工作,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确定项目负责单位和负责人。由负责单位组织有关档案馆实施项目内容,并开展服务。开发资金的来源,除向国家中请专项基金外,还可以吸引一些私人、社会团体等的捐赠。形成档案信息服务的经济实体,以保证档案事业发展与档案信息服务有充足资金。

3信息化社会档案信息服务部门的服务机制构建

档案信息服务机制是存在于档案信息服务系统正常运行的内在各部分之间的必然联系和规律。对档案信息服务机制的构建,可以在实践中减少消耗、取得更高效益。同时,应该看到,服务机制也是档案信息服务部门把档案信息资源同社会需求、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档案信息部门服务机制的构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3.1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的效率我国传统档案信息服务工作是由政府出资,是一种社会资金的再分配形式。按理说,档案部门完全可以利用这笔投资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但是,由于档案部门并不直接对这笔投资自负盈亏,这部分资金的投资效果如何,到底是取得正效益还是负效益,都是由社会来共同承担,因此,投资的目的并非为了让档案部门去创收赢利,向国家上缴利润,而是要让它利用这些投资更好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发挥档案部门的社会效益。但是,应该看到,这种方式会抑制信息增值服务市场的竞争,形成政府信息资源的垄断性经营,而减少竞争必然带来信息资源建设的低速度和应用的低效率,信息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必然导致政府信息服务的低水平。

因此,为了克服信息服务投资主体单一、服务方式单一、服务效益不高的弊端,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的全面性与多样性,需要政府把市场机制引入档案信息服务部门中,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所具有的积极性与活力,通过各类档案信息服务部门的相互竞争和对信息内容的创造性经营,提升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同时,政府要通过立法、质量评估等措施加大对信息服务市场的宏观监管力度,确保信息服务竞争的有序性和规范性。

此外,档案信息服务机构内部引入竞争机制,还利于调动档案人员积极性与创造性。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关键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档案服务岗位没有闲、懒人员;多劳多得,通过经济杠杆启动竞争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无处不在,只有通过竞争档案工作者才能发挥最大积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档案信息服务工作者要勇于竞争、参与竞争,既要有开拓创新的能力又要有独当一面的魄力,更要有多种技能,通过竞争使档案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样才能使档案信息服务机构充满活力。因此,竞争机制的引入可以为档案信息服务部门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尤其是形成了市场检验、优胜劣汰的局面,进而促使档案信息供给的效率与服务水平提高。

3.2建立反馈机制,保持档案信息服务工作快速发展反馈就是根据过去的活动情况去调整未来的行为。如果没有反馈,那就无法了解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状况与目标之间的不一致或不协调,也就不能修正和调整档案管理工作中不科学、不合理的行为和现象。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不仅要开发利用,而且要注意掌握利用效益信息的反馈,这样才能取得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佳效果,进而探索出档案信息服务的规律。档案信息服务反馈系统,按照范围可分档案服务工作的外部信息反馈与档案服务工作的内部信息反馈两部分。前者是一个开放系统,需要档案工作者主动去收集,以便针对客观现实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后者是一个封闭系统,是指档案信息服务系统内,各组成要素或环节的不协调应及时反映给档案利用部门,以便其及时调节达到新的平衡。反馈系统之中还可以采用档案信息服务测评方式,建立测评指标体系、选择测评的时间与空间以及测评结果等。

建立反馈机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保证需要决策的各个环节或组成部分得到最必需的、切实可靠的信息资料;②信息的收集、处理、贮存和传递,都应密切结合档案服务活动和组织机构建制进行;③在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系统中,应考虑到各类档案服务工作系统的不同规模以及服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水平的差别等;④在档案服务工作系统内部也要从实际出发,先从问题较多、影响力较大的方面着手,先抓点,取得实效,总结出适合自己特点的系统设置模式和方法后,再逐步扩大服务反馈系统的范围。

具体的档案反馈机制可以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有必要成立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协作小组。改协作小组首先要以档案馆馆长为核心,其成员可以由档案馆各个部门负责人、档案法规宣传部门有关人员、利用档案较为频繁的相关单位负责人等组成。②有必要定期地召开档案利用的信息反馈工作会议。在档案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和用户反映的意见,它们成为档案利用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档案利用会议的定期组织,可以集中研讨利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时化解矛盾,纠正工作中的失误,更好地为用户服务。③有必要设立档案信息反馈员专报制度。档案馆可与社会有关部门建立联系,聘任该部门档案人员或办公室人员为信息反馈员,直接倾听和搜集社会对档案部门的呼声和要求,对于及时反馈信息并为档案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反馈机制可以便于档案信息服务部门提供回应性服务。传统的档案信息服务抹杀了公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效率地提供档案信息,对利用者提出的要求不敏感。造成档案信息供给的高成本、低效率和浪费。而回应性服务,通过用户参与管理、征求他们对服务的意见和要求,并测量其满意程度,可以满足利用者的不同需求。

3.3运用转化机制,实现档案信息的潜在价值转化机制是指信息服务经过消费的转化或增值的过程,它是信息服务市场特有的运行机制。转化机制对于信息服务市场的作用在于:充分的转化能促进生产的发展,促成更新更高层次的信息服务需求,并促进信息服务市场的深化和发展。

档案信息服务部门有必要建立起多形式、多渠道的信息服务转化方式:为公众提供指导和帮助,以提高公众对档案信息的认识,刺激其信息消费能力,便于档案信息服务的价值充分实现;对于某些科技信息成果,档案信息服务人员可以深入到用户有关科研、管理和生产决策等课题的攻关和研究环节中去,根据课题需要进行档案信息的专供服务,直到课题完成或某个关键性问题得以解决。转化机制只有包含了服务人员与用户更多的交流与沟通,才能更圆满地完成服务。为了切实保障转化机制的规范运转,档案信息服务部门对“售后服务”问题应该加以重视,以便使供需双方在信息服务的转化过程中各负其责、有序操作,从而吸引更多利用者关注档案信息。

终上所述,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档案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除了需要信息服务部门之外,还需要理念、制度、方法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这样档案信息服务系统才会更有生机和有效。

参考文献:

[1]薛四新,彭荣.陈永生.档案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薛四新,杨艳,黄存勋.现代档案管理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白桦.提高档案服务创新水平[J].黑龙江档案.2005.(06).

志愿服务机制 篇7

1 健全服务机制, 推广国家电网品牌

该局成立了行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制定了《洛南分局行风建设工作要点》, 把行风建设任务分解到各科室和供电所, 完善了《行风建设管理办法》、《行风建设管理考核办法》和《供电服务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实施细则》等。领导小组经常指导、督促、检查供电所行风建设工作, 加强考核和责任追究, 把行风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切实增强了员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制度到位、措施到位、监督到位、考核到位, 确保行风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同时, 积极推动示范窗口建设, 发挥窗口服务优势, 将推广国家电网品牌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 增进社会公众对电网企业服务品牌的了解和认识, 努力塑造电网企业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良好形象。

2 加大监管力度, 加强行风建设

除了在企业内部加强考核和责任追究外, 该局还建立了社会监督机制。一是强化电费电价政策和标准的公开透明度。将有关电价的规定和各类电价标准向社会公布。二是强化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除了在所有营业大厅公示外, 还通过印发公告、公布监督电话、设立举报箱、聘请行风监督员等形式, 建立起社会监督体系, 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同时, 主动接受地方人大、政协和政府的行风测评和监督。三是强化明察暗访监督。实行检查制度, 并经常开展现场暗访或电话暗访。这些举措推动了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的深入开展, 基本实现了“三个转变”, 即: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 由低标准服务向高标准服务的转变, 由不够完善的服务构架向规范化服务体系的转变。

3 注重服务实效, 打造一流服务平台

在日常工作中, 建立健全行风建设优质服务的“四个运行机制” (“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机制, 分工明确的责任机制, 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 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 , 保证优质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 促进了行风建设。一是设立行风管理部门, 承办客户投诉事件, 形成了“受理—查处—反馈”的闭环式管理模式。二是通过95598客户服务热线以及分局服务监督电话, 倾听客户的呼声。三是建立定期与客户沟通联系制度, 了解供电服务存在的问题。四是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办法, 聘请社会各界人士为客户监督员, 监督检查供电职工的供电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 并定期召开监督员座谈会, 与客户监督员互通情况, 让社会了解和理解供电企业的运营情况, 为提高服务质量出主意、提建议。

4 拓宽服务方式, 深化“四个服务”内涵

服务方式从早期的“随叫随到”、“特事特办”, 到现在的“上门服务”、“跟踪服务”、“一条龙服务”、“一站式服务”、“集市服务”等多种服务方式, 充分体现了供电企业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服务理念。结合洛南县经济发展的现状, 该局开展了“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确保供电畅通”活动。由于烟叶加工和畜牧业对电力依赖性强, 该局采取了“减少报装接电环节, 缩短办电时间, 特殊产业特殊服务”的举措, 提升了服务质量, 受到了广大客户的好评。对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以及军烈属、老劳模等特殊客户, 实行个性化的亲情服务。同时, 还开展创建“人民群众满意的基层站所 (窗口) ”活动, 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制定了《洛南分局人民满意基层站所创建工作实施意见》, 进一步指导供电所开展工作。通过扎实开展创建活动, 在管理、技术、服务方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 不断拓展服务领域, 延伸服务内涵, 构建了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和谐供电服务体系, 提高了社会对电力行业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5 实施超前服务, 大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志愿服务机制 篇8

关键词: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机制

一、高校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发展中的问题

(一) 成员动机不纯, 更新较快。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部分大学生受到西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这些人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 参加志愿服务组织仅是为了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 缺乏公共服务的动机。此外, 骨干和成员更新快也是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组织发展不稳定的因素之一。骨干成员的任期一般为一学年, 在任期内由于年级或专业的差异致使在课业工作量方面也存在差距, 使组织骨干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普志愿服务组织的运营和发展当中, 新加入的成员因缺少经验和工作思路致使一些科普活动无法继续进行。

(二) 运作模式单一, 组织管理架构有待强化。

目前高校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大部分是以青年志愿者协会、社团、服务分队等形式为组织单位, 在运作模式上属于垂直性管理结构。由团委负责总体协调与指导, 对于成员的日常管理与考核方式和其他组织区别不大, 未能突出科普志愿服务的科学性和服务特性。再者, 从组织机制的运行来看, 缺少长期开展的科普志愿服务项目和以项目为单位的日常运行机构, 成员的管理松散, 作为科普性学生组织的特点不明显。[1]

(三) 宣传意识不够、宣传效果不佳, 活动缺乏影响力。大学生

科普志愿活动通常存在着注重活动的开展过程而轻视宣传工作所起到的推力作用, 许多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在宣传方面不够下工夫, 宣传意识松散, 在拓展校外传统媒体资源和网络新媒体渠道上不够主动、不够用心, 所开展的科普活动自然很难在社会上形成影响力。[2]

(四) 形式多样化不够, 活动质量不高。

由于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定位不清晰、管理制度不健全、对于发起的科普性活动缺少全程规划和科学的实施方案。此外, 在校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 对社会的认知不够, 对所服务的领域缺乏深入的研究, 亦对政府在公共事业发展中的资源有效配置等方面缺乏清晰的认识与了解。所以, 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在公益活动的前期策划、实施过程、活动宣传等环节中存在一定的误区和盲目性, 呈现出了活动质量良莠不齐、活动过程“动静大, 效果差”的局面, 长期发展下去会影响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 更不利于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的自身发展。[3]

二、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活动长效发展的路径

(一) 完善组织架构, 加强管理, 提升内驱力。

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组织要想长期稳定发展, 首先要有一套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许多科普志愿服务组织缺少完善的框架结构和战略目标, 由于开展的科普志愿活动与成员存在短期性和流动性, 导致所开展的活动仅仅是短期有效的, 不利于长期有效的发展。在倡导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时应在明确科普志愿活动的发展目标、开展范畴、组织管理结构、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 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制度文件, 用科学的管理制度保障各个环节高效运转, 提升大学生科普志愿活动的核心内驱力。

(二) 搭建多方协作平台, 拓展组织建设空间。校园是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的孵化母体, 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的科普性活动则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科普志愿组织要做强、做大就必然会走出校园走进社会, 但其产生背景、生长环境和成员结构决定了其存在着社会资源欠缺的瓶颈, 大大制约了科普志愿服务组织的长效发展。高校首先能做的就是定期开展科普志愿的培训, 为大学生科普志愿组织奠定人才基础;其次, 高校要进一步开拓思路, 作为科普志愿服务组织的指导部门要学会用“社会化”的思路规划社团的发展, 积极地帮助他们对接社会资源, 为科普志愿的发展壮大提供外部动力。多方资源的联动为大学生科普志愿活动的长期深入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 打造品牌项目, 扩大影响力。

众所周知, 品牌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组织如果成为品牌那么将会汇聚更多的优质资源输出更大的能量。同样, 科普志愿服务项目具有更大的社会号召力和影响力, 更容易聚集社会资源从而聚合力量为社会输出更多的优质服务。打造品牌科普项目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需要对科普志愿服务组织进行整体升级: (1) 邀请校内外专家对科普志愿者进行定期的培训; (2) 学习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提升核心内驱力; (3) 创新科普志愿模式, 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 加快校内外科普基地的建设。

(四) 协同政府社会服务, 加大参与力。

新公共管理运动以来, 政府垄断公共权力的局面被打破, 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治理的方阵中。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组织不妨将自身定位为社会治理的一支力量, 直接参与社会治理和服务。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组织应在提升科普志愿服务能力的前提下, 致力于向政府申请并承接科研项目。只有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 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组织才能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独立的社会治理力量, 才能在公共服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4]

大学生积极开展科普志愿服务是落实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四进四信”活动重要形式, 也是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积累社会经验, 承担社会责任, 提升自我能力, 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课堂。因此, 高校在构建和完善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组织的产生、成长与发展的制度设计上做研究, 为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的健康长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何荧居等.高校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队伍的现状及建设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226-227

[2]朱才毅, 宋晓阳.科普志愿服务工作的若干思考[J].广东科技, 2012, 10 (19) :208-210.

[3]李超.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必要性分析[J].青年时代, 2015, (16) :155.

志愿服务机制 篇9

一对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志愿服务的认识

民办高校与公办学校的志愿工作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从育人的角度来看, 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高校, 都是育人机构, 志愿服务是一个育人载体, 开展各项志愿服务, 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锻炼学生的奉献精神, 同时也是传承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可见, 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 志愿服务工作的宗旨是一样的, 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都是动员和组织青年大学生参加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载体。

但是, 由于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由于办学体制不一样, 学校对各项工作重视程度也不同, 在公办高校, 由于办学经费有政府支持, 办学资金充足, 学校的精力集中在内函建设方面, 在志愿者工作方面也比较重视。在民办学校由于办学经费主要依靠学生学费, 办学压力大, 学校精力集中在学招生和学校稳定上, 为了节约成本, 民办高校会严格控制人员成本, 人员少, 事务多, 对志愿工作缺乏指导。因此, 民办高校志愿者工作比公办高校志愿者工作水平显得较为落后。

二对民办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现状的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民办高校志愿者工作现状, 对广东10所民办高校的志愿服务工作进行了调研, 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 其它调研方法为辅的方式进行, 调研发放问卷1000份, 回收有效问卷921份, 符合调研采样标准, 从民办高校志愿者工作调查现状来看, 民办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 还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1对志愿者内涵认识不清晰, 组织机构不够健全

调查结果显示, 在本次调查的志愿者学生群体中, 有58.33%的学生不了解志愿活动的内涵, 在问及志愿者有哪些权利时, 有42.17%认为志愿者可以享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有6.00%的学生选择了“大家都参加, 自己不好意思不参加”, 4.12%的学生是因为“一时冲动”才加入志愿者的。90%的民办高校学生在学校只有校级一个志愿者协会。从调查情况来看, 首先是对志愿者内涵认识不清, 必须加以教育, 以正确价值观规范志愿者的行为, 同时志愿者自身必须加强自我学习, 深化对志愿服务的认识。

反映民办高校志愿者组织机构不够健全。从调查来看, 民办高校志愿者工?作大多以学校社团的形式开展日常工作, 各系没有志愿者分会。学校社团志愿者招聘人数有限, 使众多想成为志愿者的学生不能进入学校志愿者协会, 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学校社团志愿者组织中, 通常是骨干志愿者承担组织义务, 普通志愿者在组织中被视为成员, 普通志愿者的自主性往往被制约, 而参与管理事务多, 活动少, 结果是导致“我志愿、我快乐”的志愿精神被磨灭。同时, 志愿者工作在学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情况下很难得到应有重视, 缺乏组织管理、专门指导和资金投入, 无法调动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

2活动内容不够丰富, 活动辐射面不够广

在志愿服务内容方面, 在调查中, 有38.33%的学生没有兴趣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主要集中于活动过于单调、空泛, 得不到锻炼, 活动内容主要集中在社区孤寡老人、贫困学生等群体, 志愿服务创新度不够。这说明民办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比较单一, 大多还停留在简单的服务性工作上, 比如, 组织去养老院打扫卫生, 清洁校园等, 这些完全不能体现大学生的知识水平, 在经过一个阶段的工作后, 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下降甚至出现志愿者流失现象, 让志愿者很难在活动当中找到自我认同感。其次, 高校志愿者活动没有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活动、融入社会大环境的机会, 活动范围局限在学校及周边地区, 活动辐射面狭窄。

3志愿者培训缺失, 激励机制不完善

在调查中, 有68.33%的学生志愿者表明学校没有志愿知识培训。在调查中, 只有20%学生选择有志愿服务岗位技能培训, 对于法律常识以及健康保健知识的培训是空白, 这对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51%学校没有对优秀志愿者进行表彰。这情况说明民办高校志愿者培训缺失。志愿队伍的专门培训和指导是保证行动质量的关键, 但大部份民办高校青年志愿者被招募后, 基本上通过高年级的志愿者的介绍就匆匆上阵做工作, 而对志愿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服务的艺术缺乏专门的培训。由于对青年志愿服务不了解, 因此在开展活动时, 导致志愿者参加活动没有针对性, 使得服务活动不能有效开展。其次, 大部分民办高校志愿者尚缺乏一套专门的志愿者激励机制, 学校对志愿者行为的鼓励和志愿者文化的培育施还不到位。

三构建民办高校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

1健全志愿服务舆论宣传机制

民办高校志愿者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进步, 但是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一方面, 在民办高校里, 志愿工作不被重视, 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深度了解;另一方面, 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活动缺乏认同, 工作起来举步维艰, 从而影响了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因而, 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做好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 作为一项公益性的活动, 志愿服务的开展始终离不开宣传, 民办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 根据社会热点采取不同的主题, 制定相应的宣传重点, 然后通过广播、网络、海报等媒介, 全方位地宣传青年志愿服务的宗旨、意义、具体内容及鼓励政策等, 对优秀志愿者典型, 重点宣传, 展示志愿者风采, 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参与志愿服务的责任感, 努力为志愿者开展服务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健全志愿服务的组织健设机制

民办高校志愿者工作要上水平, 关键在志愿者质量, 因此, 招募工作志愿者工作非常重要, 关系着志愿者队伍质量的整体水平。志愿者招募机制包括了人员招募、宣传动员、组织建设, 注册登记等工作制度, 旨在规范管理工作, 加强队伍建设, 招募机构在明确各自职能后, 应当建立科学严格的志愿者筛选机制, 为志愿者资源开发提供具体支持, 来确保高水平志愿者队伍的形成。志愿者招募后, 还要加强培训, 志愿者不仅需要有关志愿服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 还需要有关个人成才、意志养成、合作精神培养等众多方面的培训。

3健全志愿服务支持保障机制

志愿者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 资金支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 目前, 民办高校工作经费紧张, 在志愿者工作支持经费非常有限, 当前绝大多数志愿服务的资金主要来源是依靠校团委的经费划拨和志愿者本身的自我捐助, 这种资金募集模式影响活动的长期性和广泛性。学生的经济能力有限, 绝大多数的学生在经济上还是要依靠家长的资助, 在调查问卷中显示, 91%的大学生表示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 负担最重的就是交通费, 食宿费以及服务所必须的设备物资等费用, 因此, 难免有的大学生志愿者在竭尽全力, 无私奉献之后身心疲惫, 难以坚持, 最终不得不选择退出志愿服务的队伍。为减轻志愿活动发展给学校财政和学生带来的负担和压力, 必须寻找有效途径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志愿者活动资金短缺问题, 必须更多依靠政府补贴和社会捐助, 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可以尝试策划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推动设立青年志愿者服务专项基金。

4健全志愿服务考评激励机制

为了更好推动民办高校志愿服务工作, 必须健全志愿服务考评机制, 学生的志愿活动应该得到应有的赞许和认可,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 包括奖励、颁发证书、纪念品以及举行表彰会等, 通过这些方式来认可志愿者的工作和贡献。建立志愿服务考评体系是对志愿者进行激励的必要环节, 在某种程度上, 考评是志愿者获得精神动力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 从激励大多数人的角度出发, 建立以小时为主导取向的志愿服务考评体系, 即考评一个志愿者, 主要应看其为公益贡献时间和精力的多少, 从一般的意义上讲, 志愿者的服务是不好区分出优劣的, 那些贡献时间多的人, 就应该给予鼓励, 而且这种鼓励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志愿者在今后贡献更多的时间, 提高服务的水平, 应通过制定规范的量化评价标准和考评办法对志愿服务进行评价, 并给予大学生在就业和社会生活中的积极认可, 使激励手段制度化, 这不仅是对志愿行动和志愿者的肯定, 而且将激发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热情, 对受助者的帮助相应会更大, 对社会的回报会更大。

参考文献

[1]胡雪峰.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4) .

[2]李智巧, 王秀芬.青年志愿者活动一一大学生服务社会的一种重要方式[Z].文教资料, 2009 (1) .

[3]许人冰.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1 (1) .

[4]王春兰, 袁明符.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品牌化发展探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

志愿服务机制 篇10

(一) 问卷背景。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笔者以天津市为例, 开展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调查, 通过调查分析, 力求准确把握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发现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对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笔者共发放问卷800份, 涉及高校包括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农学院八所高校。调查收回有效问卷760份, 有效率为95%。

(三) 问卷的调查与分析。

1.天津高校志愿服务稳步发展。

(1) 多数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比较明确。调查显示, 有43%的学生认为志愿服务等同于学雷锋活动, 是新时期的学雷锋活动;有30%的学生认为志愿服务是助人自助的行为;18%的学生认为志愿服务等同于义务劳动;只有9%的学生认为是形式主义的活动。通过数据显示, 大多数学生对志愿服务认识比较明确, 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认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 自己也有所收获, 得到提升。 (如图1所示)

(2) 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比较纯正。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的调查显示, 46%的学生是为了深入关注弱势群体, 实现自我价值;48%的学生表示是为了自己创造一个锻炼平台, 发展自己;12%的学生认为志愿服务可以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5%的学生为了获得志愿服务证书;4%的学生认为学校组织, 不得不参加, 还有1%的其他原因。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 天津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比较纯正, 多数学生是为了锻炼自己, 服务社会, 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如图2所示)

(3) 高校对志愿服务工作比较重视。在问到“你所在的学校有没有建立专职管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部门或社团”这个问题时, 55%的学生知道所在学校有志愿者服务部门和社团, 36%的学生不清楚是否有相关的部门, 只有9%的学生回答学校没有相关部门和社团。在学校有没有经常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的问题显示, 51%的学校经常开展, 没有开展过的比例为0。

这两组数据说明, 天津各高校志愿服务开展情况比较良好, 有很好的志愿服务氛围, 各高校对志愿服务工作也比较重视。

(4) 大学生自身价值在志愿服务中得到了实现。在关于参加志愿服务的感受的调查显示, 55%的学生认为很充实, 实现了自我价值, 有28%的同学表示虽然比较充实, 但是在时间分配上存在问题, 12%的学生表示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5%的学生认为毫无意义, 以后不想参加了。

调查数据显示, 大多数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 收获很多, 自身价值得到了实现, 感觉非常充实, 对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如图3所示)

2.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1) 天津高校学生对志愿服务内涵认识模糊。在关于是否了解志愿服务内涵的调查中, 结果显示, 74%的大学生对内涵认识一般了解, 只有15%的学生表示, 对志愿服务的内涵有过深入思考, 表示了解, 还有11%的学生对此完全不了解。数据表明, 天津高校在志愿服务的发展过程中, 缺乏对学生的深入引导和教育, 缺乏对志愿服务系统的认知与思考, 一些志愿服务工作只是浮于表面, 并没有深入人心。 (如图4所示)

(2) 天津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参与程度不高。在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次数的调查显示, 有29%的同学没有参加过志愿服务, 这个比例还是很高的, 有12%的同学参加过一次, 有35%的同学参加过志愿服务二到五次, 19%的同学参加志愿服务五至十次, 参加过十次以上的同学占到5%。从数据不难看出, 天津高校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程度还有待提高, 有部分同学没有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 参加的同学次数也相对比较少。 (如图5所示) 。

(3)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形式相对单一。当问到学生比较喜欢哪类志愿服务活动时, 调查数据显示, 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型、环境保护型、关爱弱势群体型、大型赛事型和应急志愿者型都表现出了较大的参与热情, 学生希望参与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类型。 (如图6所示)

但是访谈中发现, 目前天津高校大学生普遍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还是以社会实践、关爱弱势群体为主, 大型赛会和应急志愿者的机会相对比较少, 这也制约了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 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4) 社会对天津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支持不够。在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的调查显示, 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61%的大学生认为是社会各界的支持不足, 40%的大学生认为是缺乏政府的重视, 认为是媒体的宣传不够的大学生占75%, 有65%的大学生认为是资金不足, 15%的同学认为青年对志愿服务活动缺乏认识, 还有2%的同学认为还有其他别的问题。数据显示社会对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支持还远远不够, 在媒体宣传、资金支持、政府重视等方便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一) 大学生对志愿精神认识不深。

高校大学生普遍对志愿服务内涵的认识不够全面, 大部分仅仅是从表面上理解志愿服务, 没有深化其内涵和意义。志愿服务的种类繁多, 但因为志愿精神没有内化为价值观, 很多大学生把志愿服务等同于义务劳动与完成任务, 缺乏参与热情与创新动力。我国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多由共青团组织发起, 而非大学生自发组织, 导致很多活动流于形式, 内容单一, 志愿者缺乏动力, 服务意识不强。

(二) 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存在不足。

在我国高校, 当前的志愿服务组织大部分都是由学生干部负责组织并参与策划实施的。活动中的参与者也都为临时成员, 这一现象导致大学生志愿者普遍缺乏归属感, 高校志愿服务组织队伍没有严格的分工和协作, 整个组织体系不健全。同时, 高校缺乏专门的志愿服务指导教师, 志愿服务培训工作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而且, 国内志愿服务指导教师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以及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此外, 针对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十分缺乏, 导致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发展缓慢, 缺乏实质性进展。

(三) 政府和高校方面的保障不足。

政府及高校对于志愿服务组织提供的保障不足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缺乏法律法规等政策支持, 虽然有部门省市出台了志愿服务相关规定, 但上升到法律层面的并不多, 国家层面的宏观法律保障文件并未出台, 导致对于志愿服务活动和志愿者的保障标准不一, 很多高校的志愿服务组织也缺乏相应的管理规范和保障制度。第二, 高校志愿服务的资金保障不足, 由于政府和高校对于志愿服务的重视不够致使资金划拨困难, 大学生经验不足, 能力有限, 在自筹资金方面存在困难。第三, 在培训指导方面, 大部分高校培训指导不足, 师资设备均不到位, 缺乏对于指导教师本身的培训和对于组织干部和志愿者的系统培训等, 在培训内容和培训质量上缺乏保障。

(四) 社会对高校志愿服务缺乏认可。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社会上普遍缺乏支持与认可, 没有形成志愿服务的氛围, 一些社会公众对志愿服务的精神实质还没有真正的领会, 没有体会到志愿服务的奉献本质, 导致志愿者并未受到社会上的广泛赞誉与尊重。大学生志愿者自身能力有限, 加之志愿服务组织的不完善也导致很难在社会上获得支持与资助。很多企业对于高校的资金资助更愿意投入到其他大型学生活动中以获得更多的广告与经济效益, 而非收益甚微的志愿服务活动。

三、建立高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对策

(一) 强化意识、提升理念, 构建良好的志愿者精神支持体系。

“奉献 友爱 互助 进步”是志愿服务精神的凝练, 做好志愿服务工作, 志愿者的热情参与和支持是最重要的, 面对全球化和经济社会发展, 面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要求, 志愿服务观念要与时俱进。因此我们要在观念上实现四个创新:从传统慈善观念到现代志愿服务观念的创新;从特殊群体到普通个体的服务对象的创新;从组织动员到个体资源的志愿服务理念创新;从义务服务到有偿服务的观念服务创新。

(二) 拓展功能, 创新模式, 搭建广阔的志愿服务平台。

面对新的社会空间, 大学生的志愿服务一定最大范围地拓展服务领域和空间, 与社会发展相衔接, 才能有生命力。要创新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组织模式。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宣传教育志愿服务活动, 着眼于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开展法律援助、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环境保护志愿服务等;广泛开展居家养老、扶残助残志愿服务活动, 着眼于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残疾人提供生活救助和照料服务;广泛开展以关爱帮困、便民利民为重点的社区志愿服务;广泛开展大型社会活动顺利进行和应急救援等开展的事件介入模式志愿服务活动, 着眼于在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和大型文体赛事中提供志愿服务, 为大型社会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参与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等。

(三) 完善运转机制、规范制度, 建立科学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

目前, 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主要依靠学校共青团组织来实施, 并且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以这种模式为主体。面对越来越壮大的高校志愿服务队伍, 高效的组织运转机制是保障志愿者大学生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是实现网络化的信息管理, 建立高校志愿服务信息系统, 在网上进行志愿者注册, 对志愿服务的内容和时间进行管理。二是志愿服务项目开发要紧贴社会、有现实性、创新性、长效性。提倡高校自身项目具有空间时间的便利性、优化校园服务和节省高校管理成本的优点。三是要建立完善的针对指导教师、志愿者领袖、普通志愿者三个层次的培训机制。四是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 如志愿服务纳入学分管理、志愿服务星级评定、志愿服务评优、表彰等制度保障。

(四) 整合资源, 形成合力, 完善志愿活动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一方面体现了对大学生志愿者人身权益的尊重和维护, 另一方面也为志愿行动的顺利进行提供现实保障。政府和高校应加快建设高校志愿服务方面的政策和制度。将志愿服务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就业全面挂钩, 比如, 开设志愿服务的相关课程, 为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累计学分, 为志愿服务中表现突出的志愿者提供专项奖学金或者奖项等等。还应该争取更多的社会方面的支持, 例如新闻舆论上进行广泛宣传, 鼓励企业为高校志愿服务提供支持, 包括资金支持, 社会实践岗位的提供, 以及招聘时对大学生志愿者的优先录用等。

(五) 注重激励, 贴近需求, 构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激励目的在于为志愿者提供持续性激励的制度, 以使志愿精神内化为志愿者的价值观并使得志愿工作步入良性循环, 保持其长期性、延续性。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应纳入高校奖惩激励体系的宏观框架中, 体现学校育人特色, 另一方面要适合志愿者工作本身的特点并顺应其发展。如一定的服务时间可以冲抵学分、兑换成绩绩点。特殊服务经历与就业择业挂钩, 在考取研究生、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等相关考试中获得加分和优先录取资格。精神方面, 关心志愿者的思想和生活, 体现了对志愿者人文关怀的色彩。总结表彰大会、颁发志愿奖牌、奖章的形式进行表彰激励。从招募、培训到服务、评估, 随时给予积极的反馈性总结和奖励, 让志愿者感受到持续的被关注, 并随时有榜样的激励和鼓舞, 产生归属感和进取心。

摘要: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越来越多的高校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发挥其育人功能和实践功能。随着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和参与者数量的增多, 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 面临很多困难, 制约着我国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文章的研究重点是通过调研了解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现状, 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进一步提出构建高校志愿服务组织长效管理机制的设想, 通过创新模式、规范制度、整合资源和激励机制等方式促进高校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

志愿服务机制 篇11

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习惯

栗翠华,原是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的高级检察官,退休之后到海淀团区委彩虹之家青少年服务中心工作。在从检三十余年,她爱岗敬业,踏实肯干,无私奉献。她以一颗慈母之心,教育、帮扶一些需要帮助的青少年。她以微薄的收入为青少年购买大量学习书籍及生活用品,费用达五万余元,使千余名青少年得到关爱。孩子们亲切称呼她为“栗妈妈”。

为了建立长效的爱心机制,让志愿服务不流于形式。今年3月份,海淀区发布志愿服务“爱心超市”计划,之前的“爱心银行”计划与“爱心超市”计划对接,以制度设计保障志愿者权益和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海淀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和机制化。

“爱心银行”计划主要经营“爱心时间”的存储和支取,大力提倡“多存可取、多存少取、多存不取”的道德风尚,激励更多的人志愿提供社会服务。20余名“感动海淀人物”及“道德模范”成为“爱心银行”的第一批储户,可以将自己的志愿服务“存”到“银行”里,一旦自己需要他人帮助,就可以“支取”,由他人为自己提供服务,或由“银行”进行适当的物质补偿。

即日起,像栗翠华一样首批“爱心银行”储户将陆续领取“爱心超市”兑换券,持该兑换券,可以在海淀指定超市兑换实物。

机制保障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

为了更好地激励更多的学雷锋志愿者投身志愿服务活动,目前海淀区已经形成了“服务-回报”累计转化机制,成立了海淀区“爱心超市”,并组建了区级-街镇-社区三级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就是,由区文明办统筹安排支持资金、街镇管理具体服务项目、社区落实服务和认证、指定连锁超市负责兑换实物奖励。

万寿路、中关村、八里庄、温泉镇等街镇先期进行试点,由专人负责为学雷锋志愿者进行注册、认证,并处理发放兑换券、整理账目等工作,各街镇根据认证情况,定期集中领取、发放兑换券。

一年来,海淀区向社会广泛争取资金支持,截至目前,已有北京翠微集团、北京实创高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北京海淀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海开房地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爱心企业共捐资100万元。这笔专项资金将全部投入海淀志愿服务“爱心超市”,用于志愿服务项目保障,实现志愿服务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海淀区还将通过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创新大赛,促进志愿服务创新项目传播与推广;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嘉年华活动,加大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力度;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组织各类媒体制作刊播志愿服务公益广告,传播“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理念,培育海淀志愿者特色品牌,弘扬“大爱海淀”精神。

优质护理服务长效工作机制 篇12

2011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关于“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的部署和要求,卫生部和国家中医管理局联合印发了《2011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紧紧围绕“改革护理模式,履行护理职责,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护理水平”的工作宗旨,扎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建立长效机制,努力提高护理质量,惠及广大患者。

医院推行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质是临床护理服务模式和护士队伍管理的改革。本期特别策划组织了医院管理和护理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从医院护理管理实务方面出发,针对目前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情况,从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改革和完善薪酬分配制度、规划护士执业生涯发展、建立护理能级管理模式以及深层管理问题等方面探讨了推动优质护理服务向更深层次发展的长效机制,以期取得令患者、医务人员、政府满意的成效, 为医改注入新的活力。

上一篇:超声波测距仪设计下一篇:钻孔引流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