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类人才

2024-05-19

通信类人才(精选7篇)

通信类人才 篇1

一、引言

现代社会已进入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目前社会需求的通信专业的本科生不仅应该掌握专业技术知识, 而且应具备再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但通信工程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往往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严重,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通信工程专业相对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行业的发展, 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 实验教学方面, 传统教学方法以实验箱为教学工具, 这种教学方法偏重于验证, 缺乏综合应用和设计能力培养[1,2]。课程体系与产业链脱节, 重知识灌输, 轻素质教育, 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3]。因此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不了解通信行业、知识应用能力弱、缺乏自学创新能力。

在我国, 很多高校近年都在积极对通信工程专业进行教学改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4]: (1) 缺乏专门介绍行业知识、培养行业素质的课程。 (2) 职业指导课程内容上较为片面, 时间上缺乏连贯性。 (3) 开设的实践类环节相互独立,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缺乏整体性和延续性。 (4) 多数实践教学环节重对理论的理解和验证, 轻对自主学习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5]。综上所述, 通信专业本科生教育应该做到: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培养基本的行业素质、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为进入通信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将针对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通信工程专业, 提出引入行业素质的通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路径, 调整和优化教学体系, 填补学生毕业与就业之间的鸿沟。

二、通信类应用型人才行业素质培养路径

(一) 构建通信类应用型人才行业素质培养模型

我校通信工程专业近年来增设了“通信导论”“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等课程, 实施了大学生导师制, 并建设了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授权的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考试中心, 开展了通讯设备终端维修等五个科目人才考试与测评工作, 以国家级专业人才考试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标准。为了将行业素质更好地融入到人才培养中, 我校在通信工程专业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引入行业素质培养模型, 结合行业新发展对人才基本素质的新要求, 同时兼顾学生层次的不同和兴趣方向的不同, 建立符合通信行业发展趋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信类应用型人才行业素质培养模型 (以下简称“模型”) 分为三层, 自下而上分别为:行业基本素质层、知识应用能力层、综合创新能力层, 见图1。

1. 行业基本素质层

此层是对目前大学生素质培养内容的补充, 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行业需要的基本素质, 包括对行业范畴的了解、对产业链的理解、对行业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的了解、对行业所要求的技能素质的了解, 以及对自身就业或创业所必需的能力和素质的了解。只有先具有基本的行业素质才能明确学习目标, 找准发展方向, 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为系统掌握所需的理论知识及培养应用技能打好基础。

2. 知识应用能力层

此层是对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的补充, 目标是帮助学生不仅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并且与行业应用相关联, 既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的不可或缺性, 更强调知识应用于行业的重要性。本“模型”的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 因此理论基础应简单够用, 避免艰深的理论和复杂的公式推导, 把更多的重点放在理论在行业中的具体应用;实践教学应尽量结合行业实际应用, 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多种课外强化手段营造行业氛围, 让学生时刻感觉如同身处行业中, 提高学生“职商”。

3. 综合创新能力层

对于通信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不应只满足于吸收现成的知识能力, 而应重视其主动吸收新知、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进行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为行业输送高素质的拔尖人才;另一方面也帮助毕业生今后在行业中能长期适应行业发展, 不被行业淘汰。可通过学科竞赛、专业俱乐部活动、大学生创新活动等方式来实现该层的培养。

(二) 构建适用的课程体系

基于上述培养模型, 我校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应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加了面向行业素质的系列课程或讲座, 改变学生要到三年级才正式接触专业课的现状, 从第一个学期开始, 每个学期开设针对通信行业的素质教育课程, 如“通信导论”“通信产业链”“移动通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通信与军事”“影视作品中的通信”“玩转手机”等, 既激发学生对通信专业知识的兴趣, 又提高学生对通信行业的认知。

(2) 对传统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在专业课程中重点加入行业相关常识、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相应岗位技能要求、相关认证及具体知识点在行业中的应用等专题内容, 而相对减少艰深的理论阐述和公式推导。

(3) 面向高年级开设一些以就业为导向的的专业选修课, 如:增值业务开发、嵌入式开发、通信软件测试、通信设备维护、信息系统监理等, 使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行业中的具体工作类别, 掌握一定的实战技能, 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开发基于大工程的课程设计系列

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已将课程设计视为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 但每学期的课程设计相对独立, 且一般只与一门课程有关, 与同学期或之前的其他课程没有直接关联, 对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培养非常有限, 也不具有延续性。

基于大工程的课程设计思想是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引入工程的概念, 第一个学期即下发工程项目课题, 课题可来自目前通信行业的热门应用, 或通信企业的实际项目。每个学期围绕开设的课程设计大工程项目的一个子课题作为本学期课程设计, 在开学即下发, 使学生在学习课程时目标更明确, 更能把握重点, 并且在毕业设计时有比较扎实的研究基础。

(四)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不利于基于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论教学中, 打破传统的讲授模式, 引入以问题为驱动的分组研究讨论机制, 并将这种模式作为一种常规教学手段, 学生主动学习、研究和思考, 撰写和陈述研究报告, 老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这样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培养其科学研究素质。实验教学中, 变实验讲解演示为实验任务下发,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直至实验提交实验报告, 老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这样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培养其科学实验素质。

(五) 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无疑是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通信行业因其设备、网络规模较大, 难以提供模拟行业真实系统的实验手段, 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与通信企业的实际岗位要求的技能差别较大, 依托企业来补充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就显得更为重要。

将校企合作的重点放到在校培养阶段, 通过企业讲座、联合办学、定向培养、认识实习、校外课程设计、顶岗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方式, 将校企合作渗透到“模型”各层。

(六) 建设课外强化机制

教学计划中的理论及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内容都是非常有限的, 建立有效的课外强化机制将对学生理解巩固知识和培养能力素质发挥持续的作用。

(1) 移动学习平台。学生在课余接触教学资源和任课教师的机会较少, 在自主学习时遇到问题无法立即有效地得到解答。移动学习平台旨在建立一个学习交流平台, 基于移动客户端访问模式, 学生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自主学习, 获得教学资源、进行即时交流讨论、向教师提问;而平台可将已有问题编成专家知识库供学生下载学习。移动学习平台的建立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消除沟通障碍, 形成知识积累和共享, 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学习的随身助手。

(2) 学生自主创办了通信专业的电子期刊《3E期刊》。通信行业发展迅速, 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 课堂教学很难全面追踪行业的发展。期刊具有更新速度快、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多样的特点, 但一般的行业期刊内容针对专业人士的科学研究或企业运营活动, 不符合学生的理论层次和阅读兴趣。由学生自主创办相关专业期刊, 可促进学生关注行业发展动态, 增进对行业的了解, 激发学习研究热情, 培养信息采编、文献整理、管理沟通、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期刊面向学生发行传播, 将开拓学生视野, 补充行业知识, 提高行业素质。

三、结语

引入行业素质的通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果:涉外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学生自主创办的电子期刊编辑部已于2012年5 月成立, 帮助学生强化行业素质, 目前已推出6 期。向全院师生免费赠阅, 取得了不错的反响。由学生组成的“通信工程专业移动学习平台”项目开发组也已于2012 年成立, 并依托我校2012 年“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有计划地开展, 逐步将教学资源录入到移动学习平台中, 形成课内课外的互补机制。今后将分阶段逐步完善平台, 并继续通过这两个平台传播行业相关知识, 对学生进行行业素质培养。

通信工程系目前已有5 家稳定的合作企业, 校企合作项目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同时有多家企业对本院通信工程毕业生提出人才需求, 并愿意逐步建立深入的校企合作模式。通信工程系将在2016 届毕业设计课题中, 检验该项研究实践的成果, 并深度开发校企合作模式, 将合作办学的成果转化为2016 届学生的行业应用能力。

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的主体是学校专业教育的重要部分[6], 学校应该给学生一个“望远镜”, 让他们在就业前多观望“鸿沟”对面的行业现状, 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本文在探讨专业教育中引入行业基本素质教育, 将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到了人才培养中,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高校的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摘要: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 使传统的通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的需要。通过分析国内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发现其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将行业素质引入至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观点。针对近年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社会需求对课程体系、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校企合作等环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并结合实际效果进行分析, 对如何将行业素质培养引入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湖南涉外经济学,通信工程,人才培养,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冬, 石焕玉, 张福金.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中旬) , 2013 (5) :72-73.

[2]韦江华, 林川, 何剑, 等.通信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改革研究与探索[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 (21) :65-66.

[3]徐志国.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36) :162.

[4]李静, 申庆超.通信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电脑与电信, 2014 (4) :67-70.

[5]熊炜.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大学教育, 2015 (5) 146-148.

[6]张云莉.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亚太教育, 2015 (19) :268.

通信类人才 篇2

一、需求分析

通信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提出了对通信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求。而且通信企业对高级技术工人、低端工程师以及具备行业知识的销售工程师的需求尤为迫切。通信产业链包括研发、生产、销售、工程实施和运行维护总共五个部分,也就是说,行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围绕这五大环节。作为输送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在行业发展转型的时候,也应该思考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更新。

二、人才培养总体规划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应以“行业需求作为驱动,将企业和学校深度融合,在校进行职业模拟”这样的一种工学结合的模式来进行人才培养。放弃传统的以理论知识架构完整为目的的方式,而转化为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实践为主要手段的培养模式。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将学生的在校生涯总体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入学阶段

传统方式也有入学教育阶段,但这个阶段一般为对学校的认识和对专业的相关认知。在新的培养模式下,将这一过程转化为对行业的认识,也就是让学生提前认识他将来所从事的行业大概是什么样子的,从而让其可以在大致的岗位上选择自己喜欢哪个或擅长哪个,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初步的规划。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自己相关方面的能力。而在传统的方式中,这个职业规划往往是在学校的最后实习阶段甚至是工作过后才开始的,显然相对滞后了。

(二)学习阶段

在传统模式的学习中,虽然也有实验、实训、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由于没有很好地与企业接轨,学生只是机械地做,并不清楚这些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如何运用。课程的设置虽侧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但仍然是以理论知识架构相对完整这一目的来设置整个课程。在新的模式中,我们要打破这一相对固定的模式,把三年的培养过程化为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模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自己以后能够做什么,在教学中营造一种“企业工作”的氛围,将学习生涯转化为职业生涯的模拟,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有个更好的定位,从而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而要达到这一目标要求,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应该搭建好开放平台,开展好第二课堂,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到第二课堂的自觉学习中来。而这个第二课堂的实现可以依托相应的专业协会,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老师的针对性辅导为辅,并配以相应的奖励考核机制。另外,在实训中,可以引入企业的考核体系,让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这也有利于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

(三)实习阶段

学生在完成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后,就要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是学校学习的最后一步,也是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身份转换很重要的一步。传统的培养模式,由于培养方向单一,与企业衔接不紧密,往往会出现当学生到企业后面对不同的岗位手足无措,感觉学习的知识无用武之地的现象。

在新的模式下,由于在进校初期就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所以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是有针对性的。在实习之前,学生对自己的规划实现情况做一个总结,同时,学校的老师也根据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给出相应的建议,并提供一份职业的评估报告。学生可以根据这个报告来选择合适的实习岗位,最后,学校再让学生针对不同的岗位进行岗前培训,争取为学生入职前的最后一段铺平道路。部分岗位具体实施如表:

当然,以上只是对培养模式的总体规划提出的一些改革意见,具体实施过程还需要相应课程改革的大量支持。

从当前形势和可预见的未来分析,通信行业将会持续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就业的热门领域,而这一人才的需求会持续增长,而这中间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面对这一情况,如何向行业输送可用、好用的人才,是值得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师思考的课题。

摘要:根据通信行业发展新形势下对人才需求的转变,提出了“行业需求作为驱动,将企业和学校深度融合,在校进行职业模拟”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生在校的三个阶段探讨了如何提高教学实用性的问题。

浅议通信类青年教师素质培养 篇3

1 科学的世界观与奋斗的人生观

科学的世界观———即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主导的世界观对每个人都是重要的。认真学习哲学, 我们会发现哲学和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是联系在一起的。尽管通信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但仍需要哲学对其进行指导和概况。因此, 新世纪的青年教师必须学习哲学, 学习自然辩证法, 使自己的思想和思维转移到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上来。

处于一个改革和发展的时代, 每时每刻都有新鲜的东西向我们扑来, 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接受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乐于经受新的思想观念, 新的行为方式。要总结反思过去, 注重现在, 发展未来。要思路开阔, 头脑开发, 听取和尊重各方面的意见和看法。要有计划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守时惜时、互相了解、尊重他人和自尊。通过自己的言行让人产生信任感和可靠感, 要学习、提高、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作一个合格的教师要自强不息, 奋发向上。

2 高尚的职业道德

教师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桥梁, 教师对自己职业道德认识如何, 对教师职业关系把握如何, 将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和育人的效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职业, 应该做到热爱教育, 勇于奉献, 教书育人, 尽职尽责, 严谨治学, 提高教学水平, 以身立教, 德识统一;对学生, 应该做到热爱学生, 严格而科学的要求学生, 为人师表, 言传身教;对教师之间, 要建立新型的协作关系, 互相尊重、相互支持, 特别是主动地、虚心地向老教师学习。

3 深厚的知识结构和宽阔的相关知识

现代科学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学科研究的问题划分越来越细, 向纵深、专业化研究发展, 另一方面, 从整体上解决某一宏观问题时又出现了学科之间的合并和联合, 最近十几年来, 这种学科之间的全新趋势更为明显。在现代科学向着现代化、实时化、数字化、动态化、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的今天, 一个现代科学技术革新系统依靠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建立的, 也是难以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的。因此, 现代通信类青年教师面对现代科技的更高要求, 应该自觉地、有意识地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相关知识, 掌握多种层次、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 把与专业相关的一些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整体上解决问题。

4 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

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从学校到讲台, 从学生到教师, 很少深入生产第一线, 缺乏实践经验, 特别是有些人轻视生产实践活动。打铁先要本身硬。试想一个很少参加生产实践的教师如何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呢?为我国通信界做出重大贡献的几位院士谈及他们的成才规律时, 都反复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作为学校应关怀青年教师的成长, 提倡“双师制”要求青年教师深入生产一线, 在实际工程中显身手。青年教师要自己主动寻找机会, 有意识的投入到工程生产实践中去,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递给学生。

5 不断提高的创新能力

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 如果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将永远不会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能力不仅仅是现代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要求, 更是一名高校教师不满足现状、不墨守陈规、永远进取的精神体现。创新也是客观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比如, 感测技术从经典的模拟测量到解析测量再到今天的数字化测量技术, 正是社会需要和一代科学家苦苦追求探索的结果。只有不断的创新我们的科学才能发展。

青年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转变教学指导思想, 坚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掌握知识的同时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应用开放式的思维方式, 形成“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的开放式教学过程;三是转变教学功能, 注重思路教学, 给学生留有深究和探索的余地, 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 学习到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6 优秀的表达能力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高校教师必须经过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培训。平时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按照教育学、心理学规律组织教学, 把通信类课程教学推向一个优化的水平。对于教师优秀的表达能力不应仅仅局限在口头表达上, 还有文字表达, 如写出有水平的科研论文、教研论文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高等教育的接轨, 还需要我们至少掌握一门外语, 能熟练地进行听、说、读、写, 实现国际学术交流。计算机作为科学技术的结晶, 其重要性不是几句话所能归纳的。计算机在土建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工程预算等多方面都离不开计算机。通信类教师除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 掌握一门编程语言, 建立数据库外, 还应熟练地利用计算机完成与专业相关的设计、管理、数据处理等工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除了经典的理论教学、课堂演示、课后实验、结业实习之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录像, 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对于不具备教学实习条件的教学内容,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教学, 远程教育、网上教育都将成为我们教学的辅助手段。

7 不断增强信息素质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能否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人才的关键是教师, 因此, 教师应具备与时代相符的信息素质。教学活动中, 快速、合理、有效的信息传递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很显然, 在教育教学信息的选择、加工、处理、传递等教学过程中, 教师始终扮演着主角。因此, 青年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是不言而喻的。

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方面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重视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 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师角色的转变, 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二是重视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的训练, 促进教师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形成,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能;三是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训练, 促进教师整合能力的提高, 提高教师的信息应用水平。

8 面向未来和发展的眼光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 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中, 自己无法选择。但是每个人都在写自己的历史, 应该把个人的发展同社会的需要、科技的进步、事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站在专业科学的制高点上, 以面向未来和寻求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看世界, 尽力推进科学技术事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校通信类青年教师的素质主要是以上几个方面。愿我们每位青年教师, 担负起历史重任,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端正政治方向,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学习和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刻苦钻研业务, 努力做到在人类科技知识的长河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 向世界科技高峰不断攀登。

参考文献

[1]鲁明星, 姚雷, 吴晓红.浅谈工科青年教师素质培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 .

[2]夏玉林, 康英杰.教学改革与创新精神的培养[J].唐山学院学报, 2003 (4) .

[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与教育法规.

大专类学生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 篇4

一、整体入手法

将课程的全部内容归纳为一个统一的通信系统框架, 将各部分章节的内容映射到框架中具体的模块, 在讲到具体的章节时首先指出它对应的是哪个模块, 这样一来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就会做到学习目的明确。如整个通信过程可以用“信源—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发送设备—信道—接收设备—信道译码—信源解码—信宿”这样一个框架来表示。这样一来, “各种信号及其时频域的表示”的内容对应的是信源模块, “调制技术”对应的是发送设备模块, “线路编码”对应的是信道编码模块, “脉冲编码调制”对应的是信源编码模块, “解调技术”指的是接收设备模块等等。

二、“物理意义+图形解释”法

例如对傅利叶变换的学习, 傅利叶变换是对信号进行时频域转换的工具, 时域中的任何电信号都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具有适当频率、幅度和相位的正弦波叠加而成。从物理的角度来理解就是无论用时间的表示形式还是用频率的表示形式都可以描述同一个信号, 它们的内在联系就是信号的能量守恒。从图形上解释就是 (如图1) :同一信号在时域上可以由两个不同频率的正弦波叠加而成 (左) , 在频域表示就是由两种具有不同能量的频率分量组成 (右) 。

傅利叶发现了信号在这两种表示形式之间进行转换的数学方法, 就是傅利叶变换公式。无线通信利用电磁波来传输信号, 因此我们要对时域中的信号进行傅利叶变换以研究其在频率中的存在形式, 从而了解它在特定频率电磁波中的传输特点。

三、理论与现象或应用相联系

比如讲信号的调制技术时, 调制是指将基带信号承载在载波信号上, 使基带信号在载波信号的频率上进行传输, 这个过程可以比喻为人要到达较远的目的地时出行要靠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过程。人本身行走可达到的速度很小, 约20公里/小时, 而上述交通工具可以提供几百到几千公里/小时的速度, 人搭乘这些交通工具可以更快地到达目的地。基带信号本身处于较低的频率, 无法在高频电磁波上传输, 因此将它调制到频率较高的载波上进行传输, 以更快、更好地传输信号。

四、用比较的方法对比同类技术

模拟调制技术有AM、FM、PM技术, 数字调制技术也有ASK、FSK、PSK技术, 数字调制技术还包括二进制调制与多进制调制技术, 如何区分这么多种调制技术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且适用于什么场合呢?可以通过比较它们的系统有效性与可靠性来实现。模拟调制技术可以比较它们的频带利用率与输出信噪比, 数字调制技术可以比较它们的频带利用率与误码率, 通过比较可以基本得出各种调制技术的有效性与可靠性的高低。进一步, 根据各种调制技术的特点引申到应用领域, 如AM广泛用于中波广播、航空无线电领域;FM用于立体声广播, 高保真无线电声音传输;QPSK用于数字电视信号的调制与移动通信系统下行链路信号的传输, 我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导航系统中卫星信号的传输也采用了QPSK调制;FSK主要应用于中低速数据传输系统, 如电脑通信在数据线路上的传输。

五、仿真软件模拟法

在课程学时的最后一到两周安排课程设计, 让学生自己动手, 采用System view、Matlab、Labview等软件模拟实现一个具体的通信系统, 让他们了解通信系统具体的实现过程、各点信号波形的变化等, 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让学生基本脱离对前续课程知识的依赖, 较完整、独立、轻松地完成通信原理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樊昌信.通信原理 (第六版) [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1:212—213

高职通信类专业单片机教学探索 篇5

目前, 高职单片机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 内容陈旧。全部是以一片双列直插的40脚插座的8051配以不同的外围电路去适应各种不同的应用要求, 然后扩充大量额外的接口芯片、显示部件等等。这样的设计在技术上已经相当落后。 (2) 教学内容与真正的市场需求存在很大差距。目前的实验内容大都是在实验板上实现LED跑马灯、按键、串口通信、中断定时器以及数字钟等类似的项目, 而这些内容在今后单片机应用中的使用比例将越来越小。如今在通信电子产品市场上, 单片机正朝着SOC的方向发展, 即集成各种存储器、显示接口、有线和无线的收发器、无线网络基带处理、语音视频处理等。

基于单片机课程教学的现状, 有必要开发能培养学生适合岗位需求的单片机教学系统。

建立基于SOC的MSP430单片机开发平台

8051的单片机平台是经典, 与其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单片机有关。但现实中基于SOC的单片机才是当今主流和发展方向。TI公司的MSP430单片机就是这样一种基于SOC的更适合实际开发的单片机, 与8051单片机相比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第一, 8051单片机是8位的单片机, 采用复杂指令集 (CISC) 结构, 共有111条指令;而MSP430单片机是16位的单片机, 采用精简指令集 (RISC) 结构, 只有简洁的27条指令。这对于学生来说减轻了学习负担, 更容易树立学习信心。

第二, MSP430系列单片机在低功耗方面的表现非常优秀, 是8051系列单片机不能比拟的。

第三, 与8051相比, MSP430系列单片机的各成员都集成了丰富的片内外设。它们分别是看门狗 (WDT) 、模拟比较器A、定时器A (Timer_A) 、定时器B (Timer_B) 、串口0、1 (USART0、1) 、硬件乘法器、液晶驱动器、10位/12位ADC、I2C总线直接数据存取 (DMA) 、端口O (P0) 、端口1~6 (P1~P6) 、基本定时器 (Basic Timer) 等外围模块的不同组合。MSP430系列单片机的这些片内外设为系统的单片解决方案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第四, 与8051不同的一点是MSP430系列单片机内置了仿真器的功能, 这相当于将价格高昂和复杂的仿真器集成制造在芯片内部, 而在硅片上集成仿真器的成本很低, 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这些仿真器都是采用类似JTAG仿真的功能, 具有强大的调试功能, 仿真时无需将单片机移除, 就可以实现单步、断点、C语言源级调试等高级功能。另外, MSP430系列单片机由于引进了Flash型程序存储器和JTAG技术, 不仅使开发工具变得简便, 而且价格也相对低廉, 还可以实现在线编程。

以下是一块MSP430开发平台的学习实验板 (见图1) , 体积小, 资源丰富, 主要包括以下八大部分: (1) 电源部分。有三种供电方式:外部供电、仿真器JTAG接口供电、USB接口供电。外部供电时可以通过两节AAA型电池供电, 教学一般采用电脑USB供电。 (2) 无线射频接口。通过无线射频接口可以连接433MHz、868MHz和2.4GHz的无线模块, 可以完成无线通信应用。 (3) 音频部分。从麦克风输入信号, 在单片机内部经ADC转换后, 由DMA模块传输, 在经DAC转换到耳机输出接口输出。 (4) 触摸按键部分。触摸按键部分扩展出16个按键, 当手指放在触摸按键上滑动时, 按键上的电容值将发生改变, 如果安装了触摸屏软件, 在上位机上将显示手指移动的真实轨迹。同时也可以将触摸按键电容值的变化在LCD上显示。 (5) LCD显示部分。段码LCD显示器型号为LSD048, 由于MSP430FG4619内部集成了LCD_A显示驱动模块, 所以LCD的显示操作非常简单, 只需在软件中设置相应的控制寄存器, 把显示代码送入相应的LCD_A缓存寄存器即可。 (6) 独立按键、蜂鸣器部分。蜂鸣器连接到单片机FG4619的P3.5口, 通过产生PWM波形, 可以驱动蜂鸣器, 使其发出声音, 独立按键S1、S2分别连接到FG4619的P1.0、P1.1口。 (7) LED指示灯部分。学习板上连接有4个不同颜色的LED指示灯。 (8) USB转串口部分。学习板具备USB转串口模块, 与现在绝大部分单片机教学实验板要连接到电脑串口才能使用不同, 它可以非常方便并且能可靠地通过USB接口和电脑相连。现在大部分笔记本电脑没有串口配置, 学校机房台式机主机串口不向用户开放, 采用USB连接大大方便了单片机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设计实用和具备通信专业特色的实训项目

单片机教学以实验和实训作为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主流。高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 相比较而言他们更愿意动手, 所以设计实用的、能让学生更感兴趣的实验和实训项目对单片机教学非常关键。

复读机实践项目可以在学习板上实现以下复读机基本功能:按下按键1给麦克风输入一个声音信号, 进行采样, 将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 再经过放大, 写入到Flash中进行存储;按下独立按键2, 从Flash中读取数据, 经过放大、数模转换, 最后从耳机播放出来。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添加更多功能, 如LCD显示、重复播放模式等。该实践项目用单片机再现了数字通信原理课程中的采样、模数转换、放大、数模转换的内容, 对通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对前期课程感性认识的一个补充, 实用性强。由于MSP430单片机本身整合了U0A、DMA、ADC12、DAC12等模块, 在完成同样功能的情况下, 比51单片机操作起来更方便。

无线通信实训项目学习板提供了无线通信模块的接口, 所以可以通过安装CC2500无线模块完成无线通信的实训项目。CC2500无线模块工作频率为2.4GHZ, 发射功率为0dBm, 采用MSK调制方式, 数据传输速率为250kbps。可以设计无线通信实训项目实现以下功能 (如图2所示) :单片机1按下按键后通过无线模块向其他单片机群发数据包, 单片机2、3和4接收到数据包解析数据包中的地址, 若不是发给本机的自动丢弃, 若是发给本机的则接收数据并通过LCD显示并反馈回单片机1。通过这个实训项目, 学生既可以了解无线模块的硬件结构, 又可以操作相关寄存器实现多机无线通信, 并且可深刻体会通信协议实现的过程。

实践证明, 实施新的单片机实训项目后, 学生普遍对通信专业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并且相比以前的实训项目, 学生集体动手参与的程度更高, 兴趣更浓。

参考文献

[1]曹磊.MSP430单片机C程序设计与实践[M].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 2007.

[2]沈建华, 杨艳琴, 翟晓曙.MSP430系列16位超低功耗单片机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3]秦龙.MSP430单片机常用模块与综合系统实例精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4]田开坤, 徐海霞.ISP技术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 (1) .

通信类人才 篇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全球技术的合作日渐紧密, 作为一个合格的IT行业技术人员, 为更好地了解国内外电子通信类技术的前沿动态, 很有必要阅读英文科技文献。而在阅读过程中, 涉及到众多电子通信类专业词汇及相关的英语表达[1], 为此对通信类专业英语的教与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与重大挑战。目前, 国内较多高校针对通信专业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 但由于课程开设时间及特点、教材的选取、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传统的授课方式等影响, 收获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容乐观。一方面,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疲惫, 课堂气氛不活跃, 所学与实际应用脱节, 更不利于学生继续深造;另一方面, 难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抑制了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因此, 在传统教学方式下, 需要探讨一种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更好地提高教与学质量。

本文根据通信类专业英语的特点及教学弊端, 基于教学实践和信息化技术[2,3], 探究了一种合理有效的教与学模式, 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课堂上互动的氛围, 让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

1通信类专业英语课程特点及教学弊端

不同的课程各具特点, 对于通信类专业英语亦如此。它衔接了基础英语和通信专业知识, 既涉及到普通英语的语法表达, 又将通信专业的基础知识纳入到英文表达中, 是两者相互结合的桥梁[4]。首先, 是专业性, 体现在其特殊专业内容和特殊词汇上。对于基础英语中的普通词汇, 在通信类专业英语中呈现出特殊的含义, 如bus意为“公共汽车”, 但在通信专业里意为“总线, 母线”。第二, 是灵活性, 体现在其句子的结构和词性的使用上, 常使用长句子、定语从句、被动语句等, 且同一词在不同句子中表现出不同意义。第三, 是实践性, 能够将常用的通信技术引入专业英语教材中, 并完善该技术的英文表达。

通信类专业英语虽然呈现出其独特的特点, 但由于内外界各种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弊端[5]。基于教学实践, 所出现的弊端可总结如下:

1.1教材内容选取的不合适

在较多高校陆续开设专业英语之时, 其教学目标在整个培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并未明确, 选取的教材内容也大径相同。教材里内容仅仅介绍固定的通信基本知识, 没有介绍专业词汇学习、翻译的技巧, 没有联系当前的科技发展动态, 也没有通信技术的实践环节[6], 难以提升课堂的互动氛围, 学生的积极性难以提高。

1.2教学方式的不合理

在教学过程中, 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但仅将教材内容做成PPT形式, 然后将课文加以串讲, 将相关词汇、句子加以翻译, 互动较少, 课堂难免显得枯燥无味, 学生对内容的掌握不深刻, 学习积极性也相应降低。

1.3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不同层次的高校均开设了该专业英语课, 但其在整个培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及教学目标仍较为模糊, 如课程开设的学分制、师资力量的投入等, 重视程度不够。在师资方面, 教师或是通信的前沿掌握不深, 或是英语表达能力的不足,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的互动效果。

2通信类专业英语的“互动教与学”模式

结合通信类专业英语的特点,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弊端, 本文探讨了一种“互动教与学”模式[7]。该教学模式可以归纳如下几个方面:

2.1教学内容的更新

对于目前所用的教材, 可以适当进行改编, 一方面, 反映常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另一方面, 选取IEEE或者Elsevier Science Direct数据库中无线通信、智能安全、机器视觉、光纤通信等热点科技文献, 亦或当前先进电子产品的说明书, 学生阅读、翻译,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某个问题, 鼓励学生用英文进行讨论总结。如此,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了解通信技术, 加以最新的通信前沿, 既可以增强互动, 激起学生的兴趣, 又可以让学生在新的应用中体验如何用英文表达。

2.2教学方式的改进

根据授课内容, 创造合适的情景, 将学生合理分组, 发动学生课后查询资料, 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用英文发言;教师在传统PPT讲解基础上, 将课件插入图片、声音、动画等, 播放国外公开课 (如TED、Coursera等) 相关视频, 播放过程中教师提取专业词汇, 适当加以讲解, 学生边听边复述、翻译、总结, 让整个课堂声情并茂。而对教材里的专业词汇和应用文撰写等方面, 教师可充分采用目前热门的微课形式, 做成视频共享给学生, 让学生课后学习, 以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

2.3注重因材施教和关注度的提高

目前, 专业英语课程大多采用大班教学, 且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注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 特别是在节选视频学习和情景讨论的过程中, 要鼓励英语能力差的同学积极参与;另外, 教师在增加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 争取培训机会、自我学习等形式提高英语表达能力, 以更好地活跃整个课堂的互动氛围。

3总结

针对通信类专业英语的特点和教学弊端, 探究了一种基于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的“互动教与学”模式, 一方面, 提高了学生学习英文的积极性, 深刻掌握专业词汇和技术的英文表达, 熟知当前的科技发展动态;另一方面, 提高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技巧上的水平, 锻炼其英语能力, 达到教与学共进。

参考文献

[1]韩凌云, 高菲菲.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2) :192-193.

[2]段俊毅.基于信息化的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探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4 (8) :38-40.

[3]段俊毅, 龙章勇.通信技术专业英语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 2015 (13) :23-25.

[4]王劲松.浅析通信英语专业词汇的特点与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 2004.

[5]陈宏滨, 王枚, 林基明.关于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 2009 (28) :380-382.

[6]任蕾.面向应用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教学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9) :167-168.

激光通信系统性能的灰色聚类分析 篇7

激光通信技术是近年来发展很快的一种新型通信技术,它以光纤通信技术和大气激光通信技术为代表。相对于微波通信来说,它的通信频带更宽,无需申请牌照,组网灵活简便,对于相同通信容量的场合,激光通信所需设备的体积更小,质量更轻。随着激光通信事业的发展,各种新型的激光通信系统和装置不断出现,实际的工程和决策部门需要不同激光通信系统的评价和分析方法。文献[1-2]提出了通信系统的马尔柯夫分析法;然而文献[3]指出,通信系统中实际信息流的统计特性并非都具有马尔柯夫性。另外,激光通信系统的分析还可以用排队理论以及系统工程中的一种方法—Delphi(德尔菲)法[3,4]。文献[5]就将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使用来评价通信系统。在评价指标方面,文献[6]提出了用误码率来衡量激光通信系统的性能。以上这些方法虽然实现的途径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即用定量分析代替定性分析。

目前还存在的问题是:各种评价方法的判断标准不同,有些评价方法不够全面,对于某些通信指标,例如抗干扰能力、调制方式、信息传递的隐蔽性等,具有模糊性和相对性,难以进行定量分析。灰色系统理论作为近年来一个新的数学分支,在解决多指标决策和分析模糊性对象方面,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灰色系统理论将系统看作一个具有部分明确信息和部分不明确信息组成的灰色系统[7]。文献[8]和文献[9]分别利用灰色系统理论来评价通信系统的综合抗干扰性能以及解决电子设备试验方案的综合评价,虽然研究目标不同,但都将多目标决策问题转换为单一目标决策问题。其中,针对具有模糊性的评价指标的量化和分析,灰色系统理论可以发挥其独到的优势。在分析通信系统的综合性能方面,灰色系统理论也证明了它是统计学方法的有效补充[10,11]。借鉴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聚类法,采取聚类的方式来研究不同系统。本文提出将灰色聚类法用于激光通信系统的评价,即按照聚类指标将不同的系统进行灰色聚类,通过分析聚类效果来评价激光通信系统的优劣。这种方法可以为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有效补充。

1 灰色聚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在决定激光通信系统性能的许多有关因素中,有些因素是明确的,例如通信距离、通信带宽等,用灰色系统的角度看,可看作白化量;有些因素是不明确的,或者是模糊的、定性描述的,例如抗干扰性能、系统维护难度等,这些不明确的量可看作灰量,因此整个系统呈灰色。灰色系统理论是解决带有灰色特征问题的一种方法。对于激光通信系统来说,所有反应其特征的指标构成指标序列。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激光通信系统进行研究,即研究它的指标序列。灰色聚类理论是灰色系统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灰色聚类是将聚类对象对于不同的聚类指标所拥的白化数,按几个灰类进行归纳,通过计算所有指标的综合效果,判断聚类对象所属类型[8]。在本文中,聚类对象就是激光通信系统,聚类指标就是激光通信系统的评价指标。

设有N个聚类对象,M个聚类指标,S个灰类,dij为第i个聚类对象对于第j个聚类指标的样本,其中1≤i≤N,1≤j≤M。则样本矩阵为

设fjk(dij)为第j个聚类指标对第k个灰类的白化权函数,设σik为第i个聚类对象对于第k个灰类的灰色聚类系数。定义

式中:1≤k≤S,ηj为事先给指标j所赋权值。fjk(dij)的计算分三种情况,按照下列公式计算[8]:

σi为灰色聚类向量:

2 激光通信系统的评价指标

激光通信系统的许多指标,例如:天线效率、工作带宽、同步方式等,都从不同方面反映系统性能。面对评价指标的多样性和部分指标的模糊性,要分析系统的总体性能,从总体上进行系统之间的比较,需要将具有模糊性和相对性的指标,转换为具有可计算性(或可测量性)的形式,然后对所有的指标进行数学分析与处理[3]。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定量分析系统的总体性能。

本文将激光通信系统的评价指标分为两级,一级(Level 1)指标实际是一个指标类,每个一级指标里又分为若干个二级(Level 2)指标。本文提出的激光通信系统的指标模型如图1所示。为了说明灰色聚类分析算法在激光通信系统评价中的运用过程,本文给出象征性的例子,列出某三种激光通信系统的通信指标。如表1所示。值得指出的是:1)所列数据及定性指标未必与实际系统的所有指标完全一致,但每项的具体值是在该指标的实际量值范围内的,其目的在于说明灰色聚类方法的运用;2)有些指标是某一系统有,而另一些系统没有,只列出共有的指标。由表1可见,三种激光通信系统可以得到三个指标序列,但这些序列中的元素有些是明确的数值,而有些是不明确的,可以将不明确的指标视为灰色量,因而可将研究对象视为灰色系统。

3 激光通信系统的灰色聚类评价法

对激光通信系统的性能进行灰色聚类评价,有如下步骤:

1)将各不同激光通信系统指标中的灰量(比如:强、弱、中,等)进行白化,得到其白化值[8]。以i表示第i个系统,j表示指标模型中第一层指标的次序,l表示第一层指标所属的第二层指标的次序,dij(l)表示对应指标值或灰量的白化值,1≤i≤N,1≤j≤M,l≥1。

2)由于各指标的量纲不同,需要将指标序列归一化,并计算一级指标类的综合值。若d1j(l)不为零,令dij′(l)=dij(l)d1j(l),i∈1(,,2,N),得到归一化序列dj′(l)=[d1′j(l),d2′j(l),,d′Nj(l)];若d1j(l)=0,则用各个dij(l)除以dij(l)中某个不为零的值。记dij为第i个系统、第一层中第j个指标类的综合值。设,式中αjl为相应二级指标的权值。在本文中认为各个二级指标的重要性相同,故各指标权值应相等,且。

3)确定灰类的白化权函数。由于共有N个系统,故将灰类分为N级,就足够将所有的激光通信系统规类。假定灰类1最好,灰类2次之,…,灰类N最差。记δjk为第一层第j个参数对于灰类k的阈值。将dij对每一列按大小排序,记为d ′ij。δjk由下式取得[8]:

4)确定系统i对灰类k的聚类系数。其中fjk(dij)由式(3)~(5)得出,ηj为相应一级指标的权值。在本文中认为各一级指标的重要性相同,故各权值应相等,且。

5)构造系统i的聚类向量σi=[σi1,σi2,…,σi N]。

6)判断、比较及结论,则该聚类对象为k′灰类,故可比较各无衍射激光通信系统之间性能的优劣。此方法也可推广到一般激光通信系统的定量评价中。

4 分析实例

针对表1列出的三种激光通信系统,采用灰色聚类法进行评价。步骤如下:

1)灰量白化。所有灰色指标均按照四个等级,以从优到劣的顺序进行白化,结果为:

信号保密性强1;中0.75;弱0.5;差0.25。

码间串扰弱1;中0.75;较强0.5;强0.25。

组网能力强1;中0.75;弱0.5;差0.25。

同步难度易1;中0.75;较难0.5;难0.25。

2)序列归一化,并计算dij的值,结果见表2。

3)确定灰类的白化权函数,阈值δjk的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各激光通信系统的白化权函数的计算结果见表4~表6。

4)确定系统i对灰类k的聚类系数,见表7。

5)构造聚类向量,结果如下:

6)判断和比较。激光通信系统Ⅰ属于灰类2,激光通信系统Ⅱ也属于灰类2,而激光通信系统Ⅲ则属于灰类1。由此可见,激光通信系统Ⅲ是这三种系统中最佳的,激光通信系统Ⅰ和激光通信系统Ⅱ为次优。

本文所列举的三种激光通信系统,其参数源于国外的三种大气激光通信产品的性能。激光通信系统Ⅲ的参数以为某公司2003年的产品性能为原型,激光通信系统Ⅰ和激光通信系统Ⅱ均对应1999的两款产品。从实际使用结果来看,激光通信系统Ⅲ对应的产品最畅销,具有全天候工作能力,具有99.99%的可使用率和高度的信号安全性,综合性能最好;激光通信系统Ⅰ的对应产品具有相对较远的通信距离,但其安装不够便捷,灵敏度和信号功率较低,易受天气等环境因素影响;激光通信系统Ⅱ的对应产品多用于短距离的楼宇间的通信,其传输速率相对较高,但也存在连接便捷性问题。从出产年代来看,激光通信系统Ⅰ和激光通信系统Ⅱ均对应早期的激光通信产品,综合性能相对不够全面,适应性不够强,激光通信系统Ⅲ对应相对近期的产品,在技术上相对前两种产品有所改进,是在考虑用户需求和以前产品的缺点的基础上开发的。从实际使用的角度看,本文的分析结果和实际使用结果基本符合。

5 结论

本文将灰色聚类理论引入到激光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价当中,主要用于多个激光通信系统之间综合性能的比较,为定量分析激光通信系统的总体性能开避了新途径。本文在介绍灰色聚类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建立激光通信系统的指标模型,之后将各方面性能表达为明确的可计算量,使其适合后续的灰色聚类系数的计算,最后通过比较聚类效果来进行系统优劣的评价。文章最后通过一个分析实例加以说明,并与实例所对应原型产品的实际使用效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利用灰色聚类理论进行激光通信系统性能分析是一种新的方法,在某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不同指标权值的确定方法,但这些在本文中并未讨论。

灰色系统理论是十年来刚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数学理论,它已成功地运用于工程技术中的很多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初步尝试将灰色系统理论引入激光通信系统,以分析系统的优劣。该方法作为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可以作为已有系统评价方法的有益补充,也可以为后续学者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摘要:激光通信系统需要评价和定量分析,且存在多个评价指标。针对评价指标的模糊性、相对性和多样性,为了对激光通信系统进行定量评价,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聚类分析法。首先对具有模糊性和相对性的评价指标进行灰量白化,然后将激光通信系统按照聚类指标进行灰色聚类,计算不同激光通信系统所有指标的综合聚类效果,最后以聚类类型作为各系统定量评价的依据。该方法将多指标决策问题转换为单一指标决策问题,它是一种定量评价激光通信系统的新方法。

关键词:激光通信系统,多指标决策,灰色系统理论,灰色聚类

参考文献

[1]STUCK B W.A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 Performance Analysis Primer[M].New Jersey:Ellis Horwood Limited,l984.

[2]SEJDLER J.Principles of Computer Communication Network Design[M].New York:Prentice-Hill Inc,1983.

[3]姚富强,都基轰.通信系统的灰关联分析[J].电子学报,1994,22(7):61-67.YAO Fu-qiang,DU Ji-hong.Grey rational analysis on communication system[J].Acta Electronica Sinica,1994,22(7):61-67.

[4]林闯,李雅娟,王忠民.性能评价形式化方法的现状和发展[J].电子学报:A,2002,30(12):1917-1922.LIN Chuang,LI Ya-juan,WANG Zhong-min.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formal methods for performance evaluation[J].ActaElectronica Sinica:A,2002,30(12):1917-1922.

[5]汪泽焱,钱祖平.短波跳频通信系统抗干扰性能的综合评价[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2,24(10):21-24.WANG Ze-yan,QIAN Zu-ping.A synthetic evaluation for antijamming ability of the short-wave hopping communication system[J].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2002,24(10):21-24.

[6]DENG T,LU Y,XIAO X.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Free 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C]//2005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Networking and Mobile Computing,Wuhan,China,Sept23-26,2005,1:587-590.

[7]DENG J L.Introduction to Grey System Theory[J].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S0957-3720),1989,1(1):1-24.

[8]王坤杰,肖立民,姚彦.通信系统抗干扰性能的一种新评价方法[J].通信学报,1999,20(s1):231-235.WANG Kun-jie,XIAO Li-min,YAO Yan.A new evaluation method of antijamming performance of communication systems[J].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1999,20(s1):231-235.

[9]柯宏发,陈永光,刘波.电子装备试验方案的灰色优选模型及算法[J].电子学报,2005,33(6):995-998.KE Hong-fa,CHEN Yong-guang,LIU Bo.Grey model and algorithm for the selection of electronic equipment test project[J].Acta Electronica Sinica,2005,33(6):995-998.

[10]SONG Q,JAMALIPOUR A.Quality of service provisioning in wireless LAN/UMTS integrated systems us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C]//IEEE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Dallas,TX,USA,Nov29-Dec3,2004:220-224.

上一篇:多模态分析下一篇:业务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