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预测

2024-09-14

分析预测(共12篇)

分析预测 篇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深, 国际政治复杂多变, 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风险进一步加大。一是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去年下半年爆发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已经给美国及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巨大损失, 全球股票等金融市场及商品市场剧烈震荡, 从目前看危机远未结束。2008年如果暴露的损失进一步扩大, 势必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重创。二是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三是全球房地产市场动荡。2008年,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蔓延以及对市场预期可能形成的负面影响, 会进一步造成房地产市场下滑, 影响到全球经济增长。四是全球贸易失衡、贸易保护抬头。近年来以美国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其他经济体如欧洲、日本、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对美国贸易顺差为特征的全球经济失衡状况日益突出, 造成了贸易保护和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升级。而美元的持续贬值, 不仅加剧全球通胀压力, 也对国际金融体系稳定和全球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

2008年美国经济将进一步下滑, 成为世界经济减速的主要原因。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影响进一步释放、金融市场波动、房地产市场持续走疲, 将降低居民收入预期, 打击消费信心, 也使美国融资环境进一步趋紧;原油、粮食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 不仅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和居民消费成本, 而且加大美国的通胀压力。2007年下半年以来, 美国采取了注入流动性、连续下调联邦基准利率、持续快速贬值美元等措施, 抵御次级抵押贷款造成的危机, 刺激经济发展, 改善美国贸易环境, 使“双赤字”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 因此, 2008年美国经济尽管下行, 但陷入停滞的可能性不大。

由于美国经济放缓、美元贬值欧元升值、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蔓延等原因, 预计2008年欧元区经济略有放缓, 增长2.1%左右。2008年日本仍将面临通货紧缩和外需减弱的风险, 其经济增速预计微降为1.8%左右。

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 以中国、印度和俄罗斯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由于未受到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严重影响, 加之具有出口比较优势, 内需增长较快, 2008年经济增长仍将强劲, 对世界经济贡献进一步增强, 成为支持世界经济总体上保持增长的积极因素。预计发展中国家平均增长7.1%, 其中中国约为11%、印度约为8.4%、俄罗斯约为6.5%。

综观2008年世界经济, 总体增速将放缓, 并呈现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强劲的分化特点。联合国1月9日发布的《2008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预测, 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3.4%, 2008年预计增长3.4%。

投资增速将有所回落

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2008年中央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同时加强产业政策与财政、信贷、土地、环保政策的协调配合, 综合运用经济杠杆、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抑制当前投资过快增长的发展态势。2008年, 投资增速将有所放缓, 但不会大幅下降, 预计2008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将在24%左右。

首先, 由于贷款占投资资金来源比重不断降低, 货币政策调控影响作用在不断弱化。其次, 2007年, 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总额增速持续增加, 到11月末已达28%, 增幅同比提高24.3个百分点。目前, 新开工项目数量和计划投资总额快速增长势头仍在延续, 后续资金需求仍会不断增加。第三, 由于中国经济正处于平稳快速发展阶段, 企业经营利润在不断增加, 资产利润率一直呈连续上升态势。企业投资回报普遍较好, 进一步增加投资的意愿也就较强。第四, 房地产投资占城镇投资比重达20%以上, 是推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2008年1月7日,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明确规定, 对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土地, 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对闲置满两年的土地, 依法应当无偿收回或采取其他途径及时处置, 重新安排使用。这一规定将迫使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在短期内加大房地产开发速度, 尽快消化闲置土地, 以避免承受较大经济损失。预计2008年房地产投资仍有可能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消费增速可望再创新高

2008年在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国家实施从紧货币政策情况下, 人民银行仍有可能继续提高存款基准利率, 这将会进一步提高居民储蓄倾向, 影响到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此外, 中国股市在经历2007年大幅上涨之后, 2008年将转入慢牛走势, 居民投资股票、基金获得的财产性收入, 难以继续大幅度增加。但2008年也有许多促进消费需求增长有利因素。

首先, 居民收入增长较快, 消费信心较高。其次, 国家将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 不断推出刺激消费需求的政策。第三, 召开奥运会也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第四, 较高的价格水平会增加居民消费支出。在2008年通胀压力较大、CPI涨幅难以大幅度回落的情况下, 价格上涨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的作用仍然很大。第五,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将带动消费需求快速增加。

我们认为, 2008年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作用下, 居民消费需求可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将达17%左右。

贸易顺差将继续扩大

2008年, 在国家已经采取或将进一步实施的外贸调控政策作用下, 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导致的国际商品需求增长减弱因素影响下, 预计外贸出口增速将继续回落, 全年增长将在23%左右;进口增幅将继续上升, 全年增长将达22%左右;外贸顺差持续扩大趋势仍然不改, 顺差总额将达3200亿美元以上。

这是因为:一是近年来我国外贸区域结构在不断改善, 对主要发达国家出口依赖度不断降低。实际上, 近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波动, 对中国外贸出口增长影响在不断弱化。二是占外贸出口比重较大的机电产品, 将继续发挥推动外贸出口快速增长的作用。三是由于外商投资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不断上升, 新增劳动力就业大多集中在以外贸出口为主的外商投资企业, 外贸出口增长与职工就业率关系比较密切。四是近年来,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较高, 中国房地产、期货和股票市场火爆推动下, 一些境外资金通过高报出口、低报进口等方式, 通过贸易等渠道流入境内, 也成为外贸顺差扩大不容忽视的因素。

物价指数将回落通胀压力仍大

2008年, 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很大, 物价形势比较严峻, 存在着由结构性增长转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危险。

首先,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仍在持续上涨,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也出现加速上升迹象。2008年, 农产品等商品价格可能在工业和农业生产成本增长推动下将继续走高。

其次, 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以来, 美国政府为避免经济衰退、失业率大幅度上升, 采取了持续降低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 这一方面使得美元汇率出现贬值, 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商品价格出现上升调整;另一方面也使得全球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进一步加剧, 在资金大量涌入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后, 推动有关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

第三, 全球粮食供求紧张状况进一步加剧, 将影响到中国粮食价格的稳定。2007年12月以来, 在CBOT大豆期货价格连创历史新高影响下, 国内大豆期货价格上涨, 带动现货市场大豆和作为饲料主要原料的豆粕价格持续上升, 不仅会提高居民食用油价格, 也将推动家畜饲养成本上升, 从而影响肉、蛋价格的稳定。

第四, 要素价格改革对物价上涨存在影响。2008年我国将实施资源税制改革, 并将进一步健全最低工资制度, 通过实施新《劳动合同法》增强对企业职工的保障, 同时还将加强对环境污染整治和节能降耗工作。这些将会增加企业经营成本, 有可能推升商品价格上涨。

2008年, 物价形势既有严峻的一面, 但也有促使物价涨幅回落的有利因素。首先, 政府将继续加大物价调控力度。2008年, 国家已将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作为经济工作重点任务。其次, 我国商品市场供应比较充足。在我国粮食对外贸易依存度较低情况下, 如果政府对期货、现货市场监控措施得力, 国内粮食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不会很大。第三, 财政支农政策将持续发挥重要作用。2008年, 财政部还将进一步加大支农投入力度, 较大幅度地增加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稳定和完善对产粮大县的奖励政策和机制, 完善扶持生猪、奶业和油料生产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第四, 企业所得税负担减轻, 有利于微利企业消化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第五, 受世界经济增速放缓, 特别是美国经济走软及美国国内需求下降的影响, 我国外贸出口增速将有所放慢,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加国内供给, 从而抑制国内价格上涨。

综合以上各种因素, 2008年CPI将呈先扬后抑走势, 全年涨幅将在4.3%左右。但是, 如果出现重大自然灾害, 或价格调控政策有所放松, 也不排除CPI涨幅加大的可能性。

企业盈利快速增长但增速回落

预计2008年, 在我国宏观经济整体持续快速增长的带动下, 企业盈利还将继续快速增长, 但增幅可能小幅回落, 保持在30%左右。

目前支持企业效益持续较快增长的积极因素主要有:一是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态势, 为工业企业效益增长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二是近年来微观企业盈利能力大幅提升。三是新所得税税率的启用成为企业效益提高的助推力。

2008年, 影响企业利润增长的因素也很明显。一是世界经济放缓导致的外需下降及人民币升值可能进一步加速出口加工产业的两极分化, 造成部分出口企业回报率下降。二是2008年进一步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生产领域的宏观调控, 将导致这些行业的利润下降。通过出口税率的调整等政策, 限制部分行业出口, 将抑制相关出口行业的利润增长。三是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增长和利率上调等造成的企业成本上升, 会进一步削减企业经营效益。

人民币或将全面升值波幅加大

2008年, 人民币不仅仍会对美元较快升值, 对欧元、日元等也或将升值, 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进一步增强。第一, 中国经济高成长性进一步展现, 在国际经济上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为人民币升值奠定了良好的宏观基本面。第二, 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持续, 外汇储备的攀高, 为人民币升值提供了必要的资金面支撑。第三, 受次贷危机、油价高涨、通胀率抬升等因素影响, 作为中国对外贸易主要伙伴的美国、欧盟、日本等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走弱, 会不断加强对人民币汇率的干预, 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要求人民币加快升值。第四, 市场机制逐步健全完善, 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作用进一步增强等, 使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市场基础更加坚实。第五, 抑制过剩流动性、稳定价格水平等调控之举, 将助推人民币时段性升值行情展现。

2008年,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或达7.5%, 至2008年底达6.75元人民币/美元左右, 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更加显著, 全年波动区间为7.31~6.75元人民币/美元, 上半年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 四季度人民币升值步伐趋缓。

房价整体呈滞涨震荡

近年来, 快速持续上涨的房价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稳健运行、社会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在连续几年的调控下, 2007年我国房地产价格仍加速上涨, 不仅加剧民众住房困难、生活负担, 抑制国内居民消费, 也加剧了房价过快上涨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已给我们一个警示, 在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下, 对房地产市场进一步调控的意义凸显。

2008年, 为抑制房价持续快速上涨, 政府将会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一是调控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执行将更加严格。在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背景下, 主要从严格落实原有房地产调控政策入手, 细化出台一些有关住房保障、土地、金融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二是调控政策针对性将更强。2008年房地产调控重点将进一步转向调整住房供应结构, 支持中低收入家庭合理改善住房条件, 加快完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三是会进一步推出和严格有关房地产金融、抑制房地产市场投机需求等政策。

在强有力宏观调控作用下, 2008年房地产市场价格将出现结构性变化。前期过快上涨的城市房价可能会出现一定回落和震荡, 一些涨幅不大的三线城市出现补涨, 呈现类似去年底全国36个城市住房价格“有涨有跌”格局。大中城市一、二类地段的普通商品房住宅均价呈胶着状态, 三类地段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住宅均价略有下降。

主要原因:一是经过多年快速持续上涨, 我国住房价格涨幅已远远超过居民收入上涨幅度, 不仅导致居民购买力日益不足, 也使得房价支撑基础日益薄弱, 市场风险不断加剧。二是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加大, 将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住宅有效供应, 低价房的增加会平抑一部分房价。其中, 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住房用地占比加大。三是年内针对土地开发等调控政策出台, 将会抑制开发商囤积土地, 促使开发商加大土地开发力度, 增加房屋供应, 平抑过高的房价。四是以家庭认定第二套房的信贷政策, 以及去年六次调息累计效应的显现, 将对购房需求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五是对调控预期会加剧当前的市场观望情绪, 也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六是随着城市化推进, 尽管从长期看住房需求仍然很大, 但是经过近10年房地产开发建设高速发展, 居民相当多的住房需求已经得到了释放。

2007年, 尽管存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石油价格暴涨等不利外部因素, 中国经济仍保持平稳快速发展, 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但也存在着经济增长偏快, 价格上涨较多, 货币信贷增速较快, 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大, 流动性过剩加剧, 房地产价格加速上涨等体制性、机制性及结构性矛盾和问题。

展望2008年, 世界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 全球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加大, 不确定风险进一步增加。受国际消费需求增长减弱, 以及国家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影响, 外贸出口与投资增速将有所放缓, 但消费需求会进一步增长, 物价水平将有所降低。与此同时, 金融市场将继续稳定发展, 流动性过剩局面和人民币升值趋势仍将持续, 股票市场将在震荡中再创新高, 银行业来自外资银行和“脱媒化”趋势的压力增大, 综合化、国际化经营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展望2008年, 世界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 全球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加大, 不确定风险进一步增加。受国际消费需求增长减弱, 以及国家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影响, 外贸出口与投资增速将有所放缓, 但消费需求会进一步增长, 物价水平将有所降低, 全年GD P增速将达11%左右。与此同时, 金融市场将继续稳定发展, 流动性过剩局面和人民币升值趋势仍将持续, 股票市场将在震荡中再创新高, 银行业来自外资银行和“脱媒化”趋势压力增大, 综合化、国际化经营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008年股市将在加剧震荡中再创新高

股权分置改革以来, 我国股市上涨幅度逾越330%, 至2007年底, 沪深两市市价总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00%, 较2006年增加50多个百分点;沪深两市账户总数超过1.38亿户, 2007年全年新增A股账户超过3700万户, 是上年的1.29倍。

2008年, 我国股票市场的牛市基础不会改变。其一, 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为股市走高提供良好经济基本面支撑。其二, 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惠民政策、股市运行机制更加健全完善等, 为股市走高提供了政策制度面支持。其三, 2007年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度增长, 预计在50%以上。2008年上市公司业绩增速虽可能较2007年有所放缓, 但仍将保持较高增速, 加之两税合一, 企业所得税率下调, 上市公司业绩依旧向好, 为股市上行奠定必要的业绩支撑。其四, 2008年我国流动性依然充沛, 尽管居民储蓄收益率因利率调整大幅上升、QDII额度进一步扩大, 但居民储蓄存款实际收益仍为负数、海外投资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风险加大, QFII额度也从2007年底100亿美元增加至300亿美元, 国内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惯性效应, 各类国际热钱多渠道进入我国等, 我国股市运行的资金面基础依然厚实。其五, 机构成为我国股市主要投资主体, 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和盈利压力推动股市上攀。

但受货币政策从紧, 外围股市影响加大, “大小非”解禁高峰不断涌现、中移动等巨额大盘股大量回归、中小企业板块创设力度增强、股市供给快速扩大, 沪深300指数期货推出, 中国将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公司在国内A股市场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和公司债券, 投机套利心理加重等诸多因素作用, 我国股市波动将进一步加剧, 震荡将更为频繁。

特别是由于近两年上涨过快, 我国股市投资风险不断加大。从股市估值是否合理的市盈率角度看, 2007年A股整体市盈率超过50倍, 市值水平已处高位。从上市公司业绩增速看, 2006年、2 0 0 7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实现利润3892亿元、4927亿元, 同比增长36.6%、67.6%, 远低于同期股市上涨130%、104%的幅度。此外, 由于近两年大盘蓝筹股的上市, 使未来流通股票市值迅速增大, 随着“大非”、“小非”逐步到期解禁及全流通改革推进等, 也使股市上行面临巨大压力, 一旦宏观面显弱, 国际资本游离中国, 我国股市下行也难以规避。所以, 尽管2008年我国股市将再创新高, 但时段性行情特征明显, 上半年甚至到第三季度以上升为主, 以后将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回调整理过程。

2008年仍有加息可能但幅度不大存款准备金率或将上调3~5次

2007年, 人民银行6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10次调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发行央行票据4.07万亿元, 两次启用特种存款;财政部发行了0.82万亿元特别国债。此外, 通过借道QDII等限制或输出国内过剩流动性力度也得到加强。

2008年, 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形势依然严峻。第一, 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国际收支双顺差仍会持续, 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原动力”依然存在。尽管我国加大对外贸易调整力度, 降低进口门槛, 减少出口鼓励, 但在我国就业形势依旧严峻, 新增劳动力就业主要汇聚于占据我国对外贸易净出口大部分的外资企业、私营企业, 我国对外贸易方式及环境不断改善, 对美、欧、日之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净出口显著提升等境况下, 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仍将保持增长势头。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加深, 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经济走弱风险不断加大, 中国经济良好成长性进一步展现, 人民币继续升值等因素作用下, 包括外商直接投资、QFII等在内的各色国际资本, 尤其是以投机套利为目的的国际游资, 会更加积极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 增加我国资本项目顺差。第二, 为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 2008年, 商业银行新增贷款数量将受到严格控制, 流动性会更多地在银行体系内堆积。第三, 海外市场包括香港市场在内投资风险的加大和变幻莫测, 2007年QDII产品收益不尽如人意等, 使通过QDII等海外投资手段分流国内过剩流动性作用有限。第四, 2007年公开市场操作对冲流动性力度较强, 2008年央行票据到期量巨大, 仅2008年一季度央行票据到期量就高达1.27万亿元, 远大于去年同期的0.94万亿元。由于利率调升, 央行票据发行成本增加, 央行票据发行量可能减缓。第五, 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货币乘数变大等, 也会推增银行体系流动性。

为减弱过剩流动性给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 2008年, 紧缩流动性的多项措施还会渐次出台。考虑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有可能偏快, CPI处于较高水平, 居民储蓄存款面临利率倒挂, 同时考虑到由于担心经济走弱, 美联储2007年四季度3次下调联邦基准利率, 而且仍可能会进一步下调联邦基准利率, 欧盟、日本等也停止了加息步伐, 减息概率增加, 为防止套利热钱大肆进入我国, 推增流动性等, 2008年我国虽仍有加息可能, 但加息幅度不会太大。预计央行仍会进行不对称调息, 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1~2次, 长期贷款调息幅度小于中短期贷款调息幅度, 活期存款利率或将保持不变。1季度、3季度央票发行量或将偏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仍会成为央行紧缩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 预计2008年央行会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3~5次,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将上调至16.5%左右。此外, 特别国债发行, 扩大股市供给, 扩张QDII额度, 增加商业银行外汇头寸及资金在海外的运用, 加强窗口指导等, 也将成为调控流动性的手段。

分析预测 篇2

摘要

中国是世界玩具最大生产国。中国现有玩具企业6500多家,制造了全球70%左右的的玩具,平均每年内销量达100亿元人民币,外销量达500多亿元人民币。玩具制造业为中国解决了大量人员的就业问题。2001年该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占全国就业人数的0.63‰。

中国玩具制造业属于开放程度较高的行业。目前,三资企业仍占据行业的主导地位。2002年,三资企业取得全行业产品销售收入的65.8%和利润总额的62.7%。民营企业的经济效益则是行业内最好。

中国玩具行业的企业集中程度较低。2002年,前十位企业的销售仅占全国15%的销售份额,且没有一家企业市场份额超过10%。

中国玩具制造业是一个地区集中程度极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较早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和福建这五省一市历来是中国玩具最重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占中国玩具年销售额的95%以上,其中广东占中国玩具年销售额50%以上。

国内市场的玩具约有3万多品种,玩具产品主要包括:布和毛绒玩具、塑胶玩具、电子玩具、模型玩具、益智玩具等,其中又以毛绒玩具和儿童汽车为主的模型玩具最为畅销。

中国玩具制造业属于出口型行业,受出口情况影响大。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的“9.11”事件都曾对中国玩具出口产生显著影响。预计2003年的SARS也将对中国玩具出口产生较大影响。

中国现有14岁以下的儿童为2.86亿多人,儿童玩具市场极其广阔。同时,成年休闲益智玩具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潮流,每年蕴藏着巨大市场。

线损分析预测在供电管理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线损分析;供电管理;应用分析

目前我们在电力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将环保、节约的相关理念应到其中,这样不仅使得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一定的保障,还有利益我国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电力资源输送的过程中,我们为了减少电能的损耗,使得电力资源的利用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就要对其电网系统的线损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从而根据电网系统运行的实际情况,来对其预测方法进行选择,使得电力资源在输送的过程中,不会出现较大的能量损失,让电网的工作性能和经济效益受到严重的影响。

1、关于二项式线损预测方法

我们在对电网电力负荷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所采用的计算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常见的主要有需要系数法、二项系数法以及利用系数法等,从而对其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计算分析。其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主要有需要系数法以及二项式系法这两种。不过,由于这两种计算方法的计算原理不同,因此在对不同的电网系统电力负荷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其准确性和精确度也有着一定的差异。为此我们在电力负荷计算的过程中,就要根据电网系统和设备运行的实际情况,来对其计算方法进行选择。

众所周知,电网系统都是有多个电气元件联结组合而成的,其中每个电气元件在使用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电能消耗,因此为了对其电能消耗进行有效的控制,我们一般都会用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来对其进行表述,在通过二项式计算方法来对其电力负荷进行计算,进而对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

2、电网过网电量对线损的影响

电网作为电力输送的主要设备,它在运行的过程中,不仅要负担其对周围电网系统的电力输送,还要满足电力用户的用电需求。而且我们在对临近电网设备进行输电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电力损耗,这就对电力输送的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就要通过对过网电量进行相应的计算分析,来对其电网的线损问题进行了解,从而保障电网系统的正常使用。不过我们在电网过网电量对线损影响分析的过程中,除了要将相关的数据参数,按照相关的公式来对其进行计算以外,还要对其外界因素的影响进行考虑,从而对过网电量引起的线损变化进行相关的分析。

3、供电量的增长和功率因素的变化对线损的影响

在电网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供电增长量和功率的变化对线损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对其线损率变化的情况有着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我们也要通过相关的计算方式,来对供电量增长和功率因素变化对线损的影响进行相关的分析,从而采用合适的方法来对其供电系统进行相应的控制管理。

3.1供电量增长对电网线损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对电网负荷预测的方法都多种如,回归分析法、电力弹性法和部门分析法等的运算方法,这些方法的应用根据不同领域及方法的特点进行程度的运算。由于当地企业对电网的负荷预测性比较低,为了满足其负荷计算的准确性,采用的预测方法为负荷密度法。在进行负荷预测之前首先要对当地的企业发展情况进行相应的检查,对负荷实地进行检测,将企业的用电量进行详细的统计,并根据负荷规划指标对收集到的负荷密度进行预测。

3.2功率因素对线损的影响

电网中存在着大量感性负载使得功率因数低,在同样的功率下,功率因数越低,负载电流就越高,线损成平方比增加。用户有功功率P不变的条件下,提高用户功率因数,可以减少用户所取用的无功功率Q,也就可以减少电网中输送的无功,从而降低线损。功率因数由1cosθ提高到2cosθ。

根据同一电压等级的供电量,可以计算出减少的线损电量,根据减少的线损电量,计算出降低的线损率,然后再根据降低的线损率,对预测值进行修正。在配电网中,用户感性无功功率较多的设备主要是电动机与变压器,因此提高用户的无功补偿将产生较好的降损效果。

4、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为了保证人工神经网系统能进行准确的预测,在进入ANM输入阶段时,要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保证数据在[-1,1]范围之间。人工神经网络预测主要分为4个阶段,初始化、初始化、仿真以及修正后的预测结果。其中修正后的计算公式为:L=L1+L2+L3-L4-L5-L6,主要计算的是电网在通过修正之后线损预测结果计算。通过综合方法的计算,再通过神经网络系统中的学习功能,运用推理的方式,对样本的线损进行计算,然后在运用ANM的功能,就可以得出一个比较精确的线损预测模型。此模型如果在电网结构不受破坏的前提下,也能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几年里进行线损预测和分析,保证减少电网电力线损,提高电网的正常、稳定运行。

5、基于统计计算法的电网线损预测方法

统计计算法对电网线损预测计算的方法以线损理论为基础,将概率论与统计学相结合准确预测电网线损率。统计计算法在应用前首先要确定线损受到影响的主要因素,然后近一步确定低压电网主干线的截面面积,供电半径以及供电水平。由于这三项主要影响因素的大小存在差异,因此在计算过程中要进行准确的确定,保证预测结果的精确性。然后再对配电网进行检测,在检测过程中的数据值要按照变压器容量统计进行分析计算。关于线损的主要影响因素低压电网主干线截面面积、用电水平以及供电半径三参数在变压器中检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进行密度分布,再进行适当的等差区间划分,以密度分布最高的区间为选择的依据,最后在对桑额参数值进行平均值计算。

为了使电网电力在供电和输出电压时不出现线损的现象,通过研究得出了两种比较有效的降低线损的方法,二项式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供电管理的基础上预测线损率,并计算比较准确的线损率预测值。同时在电网修正的基础上,对出修正后的预测结果进行计算得出比较有效的预测值,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6、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将线损分析预测应用到供电管理当中,不仅有效的减少了电力资源在输送时存在的能量损耗,还提高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了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为了使其线损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也将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其中,进而使得电力资源的利用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杜洋.线损在线监测自动生成分析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现代电力,2004(5).

明星分析师盈利预测分析 篇4

证券分析师在证券市场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中介角色, 他们受到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分析师搜集和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 并以盈利预测报告的形式传递给投资者。由于投资者, 特别是我国股市众多的个人投资者, 缺乏专业的证券投资技能, 因此, 他们通常在选股前会通过阅读分析师的预测报告来判断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前景。面对众多异质的分析师, 以及众多不一的预测报告, 投资者究竟应该相信谁呢?鉴于此, 《新财富》杂志从2003年开始, 每年根据国内机构投资者投票结果评选出“最佳分析师”, 以分析师的声誉来区分分析师。那么, 投资者是否可以相信这些明星分析师在随后的年份里给出的预测报告呢?

二、文献综述

证券分析师行业不仅受到普通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学术研究者也对其给予重点关注。关于分析师盈利预测的文献越来越多, 这些文献主要研究哪些因素影响了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准确性, 例如:Clement (1999) 的研究表明, 分析师的从业经验等五种因素会影响其盈利的预测结果;Stickel (1992) 等研究发现, 分析师过去预测的准确性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预测结果;岳衡和林小驰 (2008) 发现, 跟踪公司的分析师数量、公司上市时间以及公司盈余的波动性会影响分析师的预测结果等。尽管对分析师盈利预测的研究已经有相当的数量, 然而, 本文还未发现有学者对我国明星分析师的盈利预测进行研究。因此, 使用《新财富》评选的年度“最佳分析师”作为明星分析师, 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 在我国证券市场中, 相对于非明星分析师, 明星分析师对盈利的预测是否更准确?如果以上的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本文进一步研究什么因素导致明星分析师的盈利预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一) 国外研究

国外关于分析师的声誉与其盈利预测准确性的文献已有很多。Stickel (1992) 研究了分析师的声誉与盈利预测准确性的关系, 他们的结果表明, “全美分析师”具有更加准确的盈利预测。Sinha et al. (1997) 根据分析师在其估计期间内的预测表现将分析师进行分类, 然后研究在过去具有高超预测能力的分析师是否在未来仍然具有这样的能力。其结果表明, 高能力是具有持续性的。Brown (2001) 也研究了分析师过去预测的准确性对未来预测的影响, 他们的结果同样表明, 分析师的预测能力具有持续性, 即过去拥有较高准确性的分析师在未来更有可能做出更准确的盈利预测。Banerjee (2011) 研究了分析师排名和交易佣金 (trading commissions) 如何影响分析师的盈利预测行为,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 两种因素联合起来能够促使分析师发布更加好的预测报告, 但是两者单独无法达到这种效果。除了分析师的声誉, 国外已有文献的研究结果还表明, 下列因素对分析师预测准确性会产生影响:分析师的经验 (Mikhail et al., 1997) ;分析师的资源, 以及预测组合的复杂性 (Clement, 1999) ;经纪商的特征 (Jacob et al., 1999) 。

(二) 国内研究

石桂峰等人 (2007) 使用2004年—2005年的数据对影响我国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性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他们的结果表明, 以下因素会影响预测的准确性:预测机构数量、信息披露的质量、盈余波动程度、公司规模等。岳衡和林小驰 (2008) 比较了分析师预测结果和统计模型预测结果, 他们的研究表明, 以年度历史数据为基础, 分析师比统计模型的相对预测准确性更高, 且跟踪公司的分析师人数会影响预测结果。以上因素在李悦和王超 (2011) 的研究中也得到证实, 而券商规模则与预测准确性没有关系。

而关于我国分析师声誉与预测准确性的相关文献则很少, 本文关于明星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分析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相关文献的缺乏。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评选明星分析师的目的不仅在于认可分析师在过去取得的成绩, 而是希望借助评选来区分他们的预测能力, 以帮助投资者在众多盈利预测报告中做出更好的选择。如果, 在明星分析师当选后, 他们相对于非明星分析师仍然可以做出更加准确的预测, 那么本文可以认为分析师的预测能力是具有持续性的, 进而本文可以得出结论认为, 投资者可以从明星分析师的预测报告中获得更好的投资建议。因此, 本文提出假设:

H1:相对于非明星分析师, 明星分析师对盈利的预测更加准确

虽然我国明星分析师评选开始时间较晚, 经验比不上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的评选;而且学术界对明星分析师的评选结果也存在一定的质疑。但是作为明星分析师的投票人———机构投资者, 他们同时又是分析师预测报告的使用者, 本文有理由相信, 这些机构投资者出于对预测报告质量的关切, 他们投票的依据主要还是分析师的预测能力。因此, 为了验证分析师是否因为其在过去拥有更高准确性的盈利预测而当选明星分析师, 本文提出假设:

H2:相对于非明星分析师, 在当选前明星分析师具有更加准确的盈利预测

如果明星分析师预测的结果更加准确, 那么本文进一步研究是什么因为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分析师被评为明星分析师后, 他们的薪水和享受的公司资源显著高于其当选前的水平, 因此, 分析师可能由于当选为明星分析师而获得更多资源来提高其预测的准确性;不仅是其能获得经纪商的更多资源, 他们在当选后可能具有更多、更近地接触上市公司高管的机会, 因此可以在公司发布财务包括前便获知其中的内容, 从而也提高其预测的准确性。如果假设一和假设二同时成立, 即在当选前后, 明星分析师都能战胜非明星分析师, 则本文可以认为分析师是因为其高超的能力才具有更准确的预测。

当然, 分析师可能从进入证券分析业便于上市公司建立了联系, 因而借此做出更准确的盈利预测, 从而获得明星分析师的称号。为了考察是否存在这种可能性, 本文将公司完整财政年度之后发布的针对此年的盈利预测报告排除在外, 因此提出假设:

H3:在剔除上市公司完整财年之后发布的预测报告后, H1和H2仍然成立

(二)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样本中的明星分析师采用的是《新财富》评选出的年度“最佳分析师”, 该数据通过对《新财富》网站刊登的评选结果进行手工处理得到。《新财富》的最佳分析师评选开始于2003年, 由于2003年和2004年评选中仅有基金经理参与投票, 为了防止投票方的片面性;而且由于截止本文成文之时, 上市公司还未公布2011年财务报告, 本文无法验证分析师对2011年进行的预测, 因此, 本文选取的明星分析师样本期限为2005年—2010年。对于团队获奖的情况, 本文视其团队中每位成员均为明星分析师, 因此, 本文共获得1065人次的明星分析师。除了明星分析师样本, 本文还从锐思数据库中得到分析师对上市公司每股收益 (EPS) 的预测数据, 该样本期限也是2005年—2010年, 共有590004份预测报告。最后, 本文从锐思数据库获得对应于预测报告的上市公司2005年—2011年的年报, 并从中计算得到公司的基本每股收益率。

对于上述样本数据, 本文进行了以下筛选:剔除无法找到其预测报告的明星分析师;财务报告采用经过调整的数据;采用上市公司合并财务报告数据;剔除有缺失的样本数据。

(三) 研究方法

为了对本文的假设进行实证检验, 本文首先根据Clement (1999) 的方法定义相对盈利预测准确性指标, RRFE, 如下:

其中, FEti为分析师i对上市公司在第t年度的盈利进行的预测值, AEt为公司在第t年度的真实盈利情况, N为对某上市公司做出盈利预测的分析师的人数。

在构建预测误差指标后, 本文采用U检验方法来验证本文的假设是否成立。

对于H1检验:首先, 计算所有明星分析师在当选后对公司i在第t期的每股收益做出的预测的平均误差, 记为ARRFEti* (=∑ti*RRFEti*) /N*, 其中N*是在第t期跟踪公司i的明星分析师人数, 采用同样的方法计算非明星分析师的平均预测误差, 记为RRFEti;其次, 计算两者的差异, 记为DRRFEt (=ARRFEti-ARRFEti*) ;最后, 利用U检验来检验DRRFEt是否显著大于0。

对于H2检验, 采用与上述相同的方法, 计算在明星分析师当选前的DRRFEt, 并对其进行检验。

对于H3检验, 本文将分析师在上市公司完整的财政年度结束后发布的针对该年的预测报告排除在样本外, 再重复以上步骤对H1和H2进行检验。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本文样本中共包含7196个分析师或分析师组合, 其中有346个明星分析师, 明星分析师占总分析师人数的4.8%左右。相对预测误差指标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为:所有分析师的平均相对预测误差为0.130, 明星分析师为0.085, 非明星分析师为0.143, 这个结果表明, 明星分析师的预测确实较非明星分析师准确, 从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 明星分析师的预测准确度都高于非明星分析师。

(二) 实证检验结果

表1给出了本文的实证检验结果。

注:***、**、*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性水平, 下表同。

表1中, (非) 明星分析师对应的列给出的是 (非) 明星分析师相对预测误差的平均水平及t统计量, 差距对应的列给出的是DARRFE的平均值及其t统计量。

第 (1) 部分为在当选后, 明星分析师与非明星分析师对上市公司盈利预测的平均相对准确度情况。从中可以得知, 明星分析师在当选后的平均相对预测误差在1%水平下显著为0.364, 而非明星分析师的在1%下显著为0.406, 从均值大小来看, 明星分析师比非明星分析师具有更好的预测准确性。进一步, 本文对两类分析师预测误差的差距进行检验, 结果表明, 非明星分析师的平均相对预测误差在5%水平下显著大于明星分析师。

这一实证结果支持了本文的H1, 即在当选后, 明星分析师相对于非明星分析师具有更加准确的盈利预测。然而, 仅仅凭借这一实证结果, 本文还无法得出结论认为明星分析师比非明星分析师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这是因为, 分析师可能侥幸地当上明星分析师, 然后, 他可以得到受雇公司更多、更有利的资源, 这些资源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得出更加准确的预测报告;或者分析师当选为明星分析师后, 他能和上市公司保持更加紧密的联系以获得关于公司盈利情况的财务信息。为了排除这一可能性, 本文对H2进行了实证检验, 结果列在表1的第 (2) 部分。

从第 (2) 部分的结果可以看出, 明星分析师在获选结果公布前一年对盈利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003, t值为12.85, 而非明星分析师在相同期间内的平均相对预测误差在1%水平显著为0.012, 两者之差在5%水平下显著为0.015, 这意味着在当选前, 明星分析师的预测误差就显著高于非明星分析师。也就是说, 明星分析师之所以能够获选, 是因为其具有更高的预测能力, 而非运气等因素。

表1的结果还表明, 明星分析师优异的预测能力是从当选前持续到当选后的, 而明星分析师之所以能够战胜其他分析师的原因正是其自身具有的更高的预测能力。

(三) 报告发布时间的影响

如果盈利预测是在上市公司上个财政年度结束后发布的, 则可能存在分析师通过与上市公司的联系而提早获取与盈利相关的财务信息, 从而做出更加准确的预测, 为了排除这一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在财年结束后发布的报告剔除后对H1、H2进行了检验, 结果列在表2中。

从表2中的结果可以看出, 在剔除年后发布的预测报告后, 明星分析师和非明星分析师的预测准确度都下降了, 这说明预测报告公布的时间确实对结果具有影响, 但是剔除该影响后, 实证检验结果仍然和表1中的结果相似, 即无论在当选前还是当选后, 明星分析师的预测准确度都超过非明星分析师。本文在此不再详细解释表2的实证结果, 以避免累赘。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2005年—2010年的数据对我国明星分析师的盈利预测报告进行了研究。本文的实证检验发现:首先, 在当选后, 明星分析师对盈利预测的准确度显著的高于非明星分析师;其次, 在当选前, 明星分析师比非明星分析师同样具有更高准确度的盈利预测。这两项结果同时表明, 明星分析师的获选以及在当选后仍然能够战胜非明星分析师是凭借其自身高超的预测能力, 而非依靠运气或者其他因素;而且, 明星分析师高超的预测能力能够持续到当选后。

本文剔除了分析师在上市公司上一财政年度结束后发布的预测报告后发现, 所有分析师的预测准确度都略有下降, 这表明某些分析师通过在获取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后发布预测报告以模仿高能力的分析师。在剔除了这些样本后, 本文发现明星分析师在当选前后都能战胜非明星分析师, 这再次支持了本文的假设, 即明星分析师凭借自身能力获选, 并依靠能力战胜非明星分析师。

本文的以上发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 明星分析师的盈利预测报告对于投资者来说具有更高的参考意义, 因为他们能够发布更加准确的预测报告。其次, 监管部门应该禁止分析师在年后发布报告, 以防止某些分析师利用得到的数据来形成其预测报告, 给分析师行业造成不正当竞争。

参考文献

[1]李悦、王超:《中国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度的影响因素》,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33期。[1]李悦、王超:《中国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度的影响因素》,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33期。

分析预测 篇5

2004年,全国实现餐饮业零售额7486亿元,比上年净增1330亿元,同比增长21.6%,连续14年实现两位数的高增长,比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高出8.3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9%,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为21%,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79个百分点。

2005年,中国餐饮业零售额实现8886.8亿元,同比增长17.7%,比上年净增1336亿元,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4.8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3.2%,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和拉动率分别为17.4%和2.3%。全年实现营业税金488.8 亿元,同比增长17.8%。

2006年,中国餐饮消费全年零售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345.5亿元,同比增长16.4%,比上年净增1458亿元,连续16年实现两位数高速增长,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相比增长了188倍。

2007年全国餐饮企业营业零售额累计达12352亿元,同比增长19.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9%,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6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为15.7%。其中快餐业和火锅业发展最快。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2007年中国餐饮营业额是1978年的 225倍,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0.53%。

2008年零售额达15404亿元,比2007年增长24.7%,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的速度。而在海外,中餐不断攻城掠地,2008年中餐首入奥运食谱,更进一步走向国际化,根据历年数据分析,预计到2010年,中国餐饮业零售额将达到20000亿元。餐饮业已经成为拉动消费、实现增长、扩大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经济近年取得的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快速提高,是持续迅速带动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的主因。0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2000美元,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层次提高,中式正餐高端消费额比重将持续增长。

从长远来看,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餐饮业发展非常迅速,近几年餐饮业的增长率都比其它行业高出十个百分点以上,可以说我国正迎来一个餐饮业大发展的时期,市场潜力巨大,前景非常广阔。

行业政策分析

目前,我国餐饮行业缺乏规划引导,法规建设滞后问题。在快速发展中有盲目、无序和低水平发展的现象。尚未建立适用于餐饮业的国家级法规,缺乏系统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强制性标准,餐饮企业的标准参差不齐,内容不全面、技术知识含量低,缺乏全国统一性。

我国餐饮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执法,市场秩序不规范,餐饮环境不卫生,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市场管理和行业管理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市场秩序有待规范。

但是,国家加快服务业发展战略将为餐饮业发展带来新机遇。目前我国服务业总量相对较小,2007服务业产值比重不到40%,与全球服务业产值平均比重 60%(发达国家超过70%)相距甚远。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政策基础,为餐饮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1、金融危机对中国餐饮行业影响简要分析

自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波及全球,美国、日本、欧洲各国政府都忙着救市,目前来看效果还不明显,这次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经济影响主要是外汇储备部分损失,出口困难,减缓经济增长,失业增加,消费者收入下降,对餐饮业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居民消费能力降低,二是、入境游客减少,旅游餐饮需求缩水;三是,持续低迷将导致消费者信心受挫,降低消费热情。

但由于中国的经济与国际经济有一定的割裂,我国人民币实施资本项下的严格管理,国际游资冲击不大,在美国已有70多家银行趋于倒闭的情况下,中国的金融系统运行良好,经济保持一定的速度增长。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政策,通过扩张财政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4万亿拉动内需等措施,现在又进行了人民币汇率的下调,如果各项宏观经济措施实施有效,预计国内经济消费可在1年左右的时间能够好转,但是由

于经济的惯性下滑,情况恶化会持续到09年中旬,到后半年,情况会逐渐好转,但是彻底正常要到2010年,消费者信心基本恢复,由于经济体制改制,国内经济将由出口为主改变拉动内需为主,结构变动会很大。

受口红经济效应的影响,餐饮业成为了十大逆市而上的行业,在危机影响下消费者花上万元吃奢华盛宴的人少了,大宗采购和旅游减少了,但节假日亲朋好友外出聚餐的人反而增多了,中低档餐饮企业生意火爆。国内餐饮业在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中,得以“独善其身”,逆市而上,餐饮业拉动内需明显,2008年零售额相比2007年增长24.7%,营业额达15404亿元,以09年第一季度的发展速度,预计 2010年餐饮业实现2万亿元零售额没有阻碍。

有危机同时就有机遇,餐饮行业面临场地房租、原材料成本、运营成本降低的机遇,同时劳动力充足、人工成本降低,兼并费用降低将带来低成本扩张机遇,预计未来3年餐饮业将成为金融危机下国际风投、国内资金的避风港,中低档餐饮企业成为本周期投资与发展的热点。

2、业态分析

自改革开放后,世界上多种新型餐饮业态及形式在中国餐饮市场迅速发展,逐渐改变了中国餐饮市场的格局。如发端于八十年代末期的麦当劳等洋快餐业以及九十年代产生的休闲餐饮、主题餐饮等业态,份额不断扩大,特别在沿海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的餐饮市场呈现国际化的趋势,餐饮市场细分不断深化,中餐、西餐、中西合璧餐,正餐、快餐,火锅、休闲餐饮、主题餐饮等业态快速发展。目前国内中餐市场的呈多元化、连锁化、规模化发展特征。

国内餐饮市场日益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虽然中餐在总体规模上依然处于绝对主体地位,但是中餐在中国城市餐饮市场上的地位已经显现出由“绝对主体”转变为“相对主体”的趋势,近三年餐饮业态变化如右图所示,各种业态的比例正加速变化,正餐营业收入(限额以上)由05年55.90%降至的50.32%(2007年),快餐已占据经济发达省份绝对优势,如上海、浙江、广东等形成有效规模竞争,除快餐外,休闲咖啡厅也正在十分有效的抢夺中餐饮食市场。比例1.57%增长到2.28%,咖啡厅目前主要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蓬勃发展。

中餐格局的变化的首先源于国外连锁经营模式的引入,以麦当劳、肯德基等跨国巨头主导餐饮业经营模式的变革,中式正餐的内在特点与市场都导致了多数运做的均为中小企业,“船小好掉头”是中餐经营的一贯特点,预计餐饮业连锁经营的瓶颈将导致比例及份额的逐渐下降。

其次,中餐格局将餐饮消费形式变化的不断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三口人之家逐渐成为餐饮消费主体;大众化的、个人付费的餐饮消费已经成为中国餐饮市场的主流;传统中餐的大酒席形式被小餐桌的分餐制所代替。目前以二至四人为消费的主体,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是中国餐饮消费未来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国内新的餐饮消费正与洋餐潜移默化的融合,定位于年轻白领阶层的休闲咖啡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这一阶层人数的扩张,不少餐饮商纷纷以开设咖啡厅的形式,在菜品选择上,中西结合,直接与中餐竞争消费者。

互联网泡沫之后,风投开始将目光投向传统行业,VC的参与将助力中餐行业快速转化,餐饮业的规模化、连锁化运作是吸引风投目光的重要因素,与之前的互联网投资相比,餐饮业的现金流回收快,而且具有经营实体,有部分餐饮企业麾下还有不少不动产。获得VC青睐的中餐连锁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休闲正餐,代表企业如俏江南、一茶一坐;二是火锅类,如小肥羊、小尾羊等;三是快餐,如真功夫、大娘水饺。VC投资的几家中餐企业,如一茶一坐、小肥羊、真功夫等,虽然分属不同的中餐类型,却都具有可复制性、标准化程度高的共性。

餐饮行业发展趋势及预测分析表明,未来5年竞争局面激烈仍将维持,中餐的比例将进一步下降;VC的参与将加快传统餐饮向现代餐饮的转化,连锁经营将会加速规划化发展;同时大众化经营的市场空间不断延伸,特色经营更加突出。创新经营、品牌营销的力度加强,管理与人才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3、消费者分析

随首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快速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2000美元,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水平和层次提高,中式正餐高端消费额比重将持续增长。但餐饮需求是复杂多变的,其消费口味和消

费心理,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餐饮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要求,看清餐饮市场的发展趋势,选择适当的营销方法,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

菜系分析

中国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八大菜系”。各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该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各大菜系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占据着当地主要份额。而地域差异的存在,又引起消费者强烈的求异心理,愿意去尝试不同的风味。所以跨地域经营是未来的热点,它可以使各具特色的风味饮食之间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目前,八大菜系出现跨地域经营,相互融合趋势。2008年起我国共有46个城市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上,这些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比较高,成为中式正餐行业跨区域发展的增长点。

粤菜自上世纪80年代初在全国风靡至今,20多年长盛不衰,其主要原因是珠江三角洲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拉动了餐饮业的繁荣和振兴;同时粤菜选料广博奇杂。适应了食客求新,求异的需要;不断创新,推动了粤菜持续发展。随我国经济的发展,粤菜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在全国形成气候,逐渐走上各大菜系的霸主地位,成为各大都市菜品的龙头,引领消费潮流,份额持续增长。

消费者决策分析

经历了非典,禽流感、H1N1,健康的观念早已经深入人心,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健康和卫生。分餐制日渐流行,餐厅卫生状况及每日消毒也为消费者关注,随着绿色食品,素食、食疗、滋补等等概念愈发得到消费者的赞同。“衣要布,食要素”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消费者追求的是一种健康的,合理的膳食关系。健康的,才是最好的,这一点亦成为消费者基本需求。粤菜在口味上清淡,注重营养,亦附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消费者就餐选译不仅只是讲究口味,餐厅的环境、氛围、情调都成了顾客挑选就餐地点的必要考虑条件,消费者日渐注重享受,注重餐饮产品与文化的融合,中国饮食文化和烹饪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不同地区所表现出来的餐饮文化上的差异也使餐饮产品具有鲜明的文化性特征。消费者追求“色、香、味、形、器、质地、声、温、营养、卫生”的同时,主张文化与食品、饮食方式、饮食习惯的融合。近几年应需求而出现的主题餐厅发展迅猛,将这个理念发挥到极致,无论是餐厅的设计装璜、功能布局、装修装饰风格,甚至是其经营的特色菜系,都体现出一定的文化主题和内涵,使餐饮产品的文化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抓住了文化这一卖点,将使餐饮产品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互联网是信息聚集的地方,也是信息传递最快速的地方,对于餐饮企业,网民对餐厅或菜式的讨论热情,会激发其他网民尝试与参与讨论的兴趣。而对于口碑较好的餐厅也更容易得到网民之间的互相推荐,成为消费决策的因素之一。网络口碑营销,网络搜索成为餐饮企业推广重要手段,餐饮消费行为分析

随着近年来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的增加、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观念的更新,推动餐饮行业的迅速发展中国餐饮消费者呈现三大发展趋势。

一是商务型消费增加。经济的发展促使商务活动增加,商务应酬活动推动了高档次的餐饮的迅速发展。二是替代型消费增加。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酒店消费来代替自己做饭,这集中表现在近些年来年夜饭的火爆。

三是被迫型消费增加。越来越多白领人士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时间紧,也没有条件自己开伙做饭,他们处于无奈,没办法只能被迫在餐馆里就餐,这就促使快餐行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饮食习惯也在变化,餐饮产品的消费时段也随之发生变化。现代人工作繁忙,进餐时间不稳定,加上现代营养学的倡导,使餐饮产品的消费时段变得模糊。人们并不要求一日三餐必不可少,但又不想太饿着自己,饿了总想找点儿零食、小吃。为适应这一需求,各种24小时营业的快餐店、小食店随之涌现;而一些大茶楼、食肆也纷纷推出下午茶和夜宵服务。这种随时供应,不分时段的便利与快捷正成为一种趋势,以吸引便利型消费者、价格型消费者。

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三口人之家逐渐成为餐饮消费主体;大众化的、个人付费的餐饮消费已经成为中国

餐饮市场的主流;传统中餐的大酒席形式被小餐桌的分餐制所代替。目前以二至四人为消费的主体,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是中国餐饮消费未来发展方向。现代餐饮企业应从年龄段、收入和家庭因素细分目标市场。

餐饮消费趋势分析:

经济低迷时期,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或预期收入肯定会缩水,大众消费者自然捂紧钱袋,自觉不自觉地缩减了高档消费和大宗支出,一般消费和小额支出并不会受到多大影响。预计不同类型餐饮消费在近3年消费趋势如下:

上班族消费趋势分析:在经济危机的压力面前,上班族们把越来越多的消费行为变成了DIY,将请朋友到家里吃饭,减少去餐馆次数。

家庭消费趋势分析:家庭的预算和支出会减少,会缩减了高档消费和大宗支出,但节假日亲朋好友外出聚餐的人反而增多。

商务消费趋势分析:吃奢华盛宴的人少了,中档餐饮消费次数将增加。

消费者分析表明,在未来3年,餐饮经营面临新的发展趋势,粤菜将引领消费潮流,跨地域经营是未来的热点,消费时段及消费趋势将产生变化,餐厅功能日趋多样,特色经营。

4、竞争分析

中国的餐饮市场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市场竞争的形势也发生一些新的变化。把握这种变化趋势,研究制定正确的对策,对餐饮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由单纯的价格竞争、产品质量的竞争,发展到产品与企业品牌的竞争,文化品位的竞争。在改革初期,餐饮企业之间主要是打价格战,打品种、服务、装修战;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消费者用餐既要满足生理需求,又要满足心理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经营者把注意力转向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企业的文化品位。这是一种更高水平的竞争。

二、由单店竞争、单一业态竞争,发展到多业态、连锁化、集团化、大规模的竞争。

三、由在本地发展走向外地发展,由小城市向大中城市发展,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发展;也有的是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延伸,由西部向东部延伸。几年来涌现出的一批大的餐饮公司和连锁企业,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它们都寻求向外地扩张,立足和占据外地市场,甚至打进中心城市和国际性大都市。如今,地域的概念已经淡化,餐饮企业竞争的市场半径大大延长。

四、中外餐饮企业竞争加剧。餐饮业是改革开放比较早的一个行业,外资特别是一些国际名牌企业不断涌进中国餐饮市场,我国餐饮业一直面临着国外餐饮业品牌的强大挑战,与国外餐饮相比,国内餐饮企业在硬件、软件,尤其是在管理、服务方面的差距较大。加入WTO后,更多外资餐饮企业的进入加剧我国餐饮行业的竞争。国外餐饮企业进入中国,对我国餐饮经营理念、服务质量标准、文化氛围、饮食结构、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等将产生深刻影响。而中国本土品牌餐饮走出去步伐较慢,竞争力不强。

在国外,中餐企业大多表现为规模小、环境不佳、服务不到位,中餐特色不明显。在国内,中餐企业面临着外国品牌餐饮企业的挤压。全国前10强仅占餐饮业总营业额的4.78%,销售收入一般不超过数亿元。与以肯德基、必胜客为代表的外国餐饮巨头形成巨大反差,单单肯德基在中国就超过2000家连锁店,2007年销售收入超过215亿。竞争也必将进一步激化。

中餐具有色、香、味具全的独特魅力,有着广大消费者和市场份额,但标准化是规模竞争的瓶颈,关键的原因是将中餐烹饪作为一种高度手工艺化的工作,需要科学分析形成中餐标准化、流水作业,使之成为餐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体和发展基础的组成部分。这项工作需要长期推行和持续的规范,是多数中小餐饮企业难以承受的,但也是中餐必须突破的关键。

目前百胜集团已利用标准化运作优势,形成中式快餐的标准化并加以推广,目前“东方即白”利用肯德基进行的全面推广就在利用品牌、标准优势向“中式快餐”市场延伸,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国外餐饮业品牌布局已基本完成,未来洋快餐将引领中国餐饮竞争格局,通过国外餐饮业品牌对在中国连锁经营成功案件分析,中餐企业需要借鉴和学习国外餐饮品牌企业商圈选址策略、物流管理能力,单店的运营能力,品牌扩张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

目前国内优秀的餐饮企业已经开始提炼经营技术、申报餐饮专利、积淀品牌价值、整合上下游资源。融资扩张成了国内餐饮业的加速发展新模式,小肥羊就是其中代表案例,至08年3月,小肥羊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及北美等地拥有350多间餐厅,业务年增速达35%,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人民币。在 TheNielsenCompany对中国六大城市市调中,小肥羊知名度接近100%,部分地区“第一提及率”超过50%。小肥羊9年来陆续获得并蝉联 “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国行业标志性品牌”等50余项荣誉。

小肥羊遍布世界的连锁网络、产品的标准化和连锁经营战略,为中餐行业的经营和扩张树立了标杆。据了解,继味千拉面、小肥羊后,谭鱼头、小南国、真功夫等连锁餐饮企业日前正在酝酿上市。07年中国餐饮业的突出特点是资本活跃,百年老字号全聚德的成功上市,另外还有超过40家的企业正在积极争取上市,预计未来3年经济回暖后,将有更多的餐饮企业上市。

竞争格局分析

从行业数据统计看,中餐行业市场容量非常大,而且膨胀非常快,但我国餐饮企业现状,一是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现代化水平低;行业标准体系不完善;据统计,我国现有餐饮网点400万个,从业人员将近2000万人,厨师700万人,平均每185人拥有1个厨师。

餐饮市场相对来说是最分散的一个市场,国内没有一个大的餐饮集团可以占据1%的市场份额。可以说餐饮行业是完全竞争的行业,行业集中度相当低,未来发展的趋势是行业集中度大幅提高,有待于规模企业的整合。从餐饮企业竞争与发展格局来看,未来我国餐饮企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并伴有更多企业上市。然而,在餐饮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食品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提升、管理人才匮乏、成本控制难等多方面问题日益凸显,行业竞争愈演愈烈,餐饮业全面进入 “微利时代”,传统的管理、经营模式遭遇严峻挑战。中国餐饮业已经步入行业洗牌期,必须交流新思想、探索新模式,迅速由传统的“粗放式、模糊式、经验式经营”向“精细化、流程化、连锁规模化经营”转型。

当前的外资企业享受的是超国民待遇,国企享受国民待遇,民营企业享受的次国民待遇。在餐饮业内,虽然不明显,但也不乏其例。国内餐饮企业的经营活动除了正常的税收外,各项费用种类太多,缺乏规范性,地区差别也较大,政府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导致企业经营的不确定因素较多。随着中国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中国餐饮市场将也进一步规范化。

餐饮业竞争格局分析表明,未来国内餐饮业竞争态势将发生四大变化,洋快餐主导中国餐饮竞争格局,品牌成为餐饮的核心竞争力。

6、基本结论

中餐行业面临的主要机会:

1.我国经济近年取得了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快速提高,将持续迅速带动国内餐饮需求增长,预计,到2010年,中国餐饮业零售额将达到20000亿元。未来5年将保持17%以上速度发展

2.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快速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2000美元,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水平和层次提高,长期而言中餐中高端消费额比重将持续增长。

3.中餐服务行业集中度相当低,未来发展的趋势是行业集中度大幅提高,有待于企业的整合4.由于金融危机作用,租金、人工成本及兼并费用降低将带来餐饮企业低成本扩张机遇

5.受口红经济效应的影响,预计未年2年,中低档餐饮企业生意火爆,成为本周期投资与发展的热点。

6.预计未来3年餐饮业将成为金融危机下国际风投、国内资金的避风港。VC的参与将加快传统餐饮向现代餐饮的转化,连锁经营将会加速规划化发展;

7.跨地域经营是未来的趋势,粤菜引领消费潮流,份额将持续增长。

8.2008年起我国共有46个城市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上,这些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比较高,可做为中式正餐行业跨区域发展的增长点。

9.传统餐饮向现代餐饮的转化加快,连锁经营将会加速发展;同时大众化经营的市场空间不断延伸,特色经营更加突出。创新经营、品牌营销的力度加强,管理与人才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10.餐饮相关政策的出台,将有利于规范行业行为,提升行业服务水平,提升行业进入有利于中餐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中餐行业面临的主要威胁:

1.金融危机带来消费者的信心下滑,旅游餐饮需求减少,预计未业3年高端餐饮消费降低

2.国内餐饮市场日益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规模以上正餐营业额比例将进一步下降。

3.未来5年竞争局面激烈仍将维持,由单纯的价格竞争、产品质量的竞争,发展到产品与企业品牌的竞争,文化品位的竞争。

4.中外餐饮企业竞争加剧。与国外餐饮相比,国内餐饮企业在硬件、软件,尤其是在管理、服务方面的差距较大,洋快餐主导中国餐饮竞争格局,5.融资扩张成了国内餐饮业的发展新模式,预计未来3年经济回暖后,将有更多的规模餐饮企业谋求上市。

6.餐饮业全面进入“微利时代”,传统的管理、经营模式遭遇严峻挑战,需要向精细化、流程化、连锁规模化经营转型。

7.法规建设滞后。我国餐饮行业缺乏规划引导,尚未建立适用于餐饮业的国家级法规,缺乏系统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强制性标准,餐饮企业的标准参差不齐,内容不全面、技术知识含量低,缺乏全国统一性。

8.餐饮结构失衡。由于竞争加剧、经营成本不断上涨,大众化餐饮在一些地区发展很不平衡。行业内高档餐饮势头强劲,中低档餐饮服务明显不足。

9.市场秩序有待规范。餐饮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执法,市场秩序不规范,餐饮环境不卫生,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影响正常有序竞争,市场管理和行业管理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

10.企业正规经营及跨区域发展,营业税税收会增加,对企业利润产生重要影响

11.餐饮人才供应不足。餐饮教育科研滞后,全国没有本科烹饪院校,餐饮职业经理人队伍培养和专业培训工作滞后。行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高层管理人才和烹饪技术人才。劳动力价格上升,中式正餐行业的劳动力流动大,使得中式正餐行业比较难获得和留住比较优秀的人才

预测分析决胜酸奶大战 篇6

随着消费者口味偏向希腊酸奶,众多酸奶厂商也开始大肆投放旗下希腊酸奶产品的广告,开展促销活动,一场没有硝烟的酸奶大战已经打响。而法国达能公司凭借一款秘密武器——预测分析系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达能公司的CIO Timothy Weaver说:“过去多年来,达能的销售团队一直依靠电子报表来预测销售量和管理库存。费时费力的报表分析让销售部门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制定销售方案、实施客户计划;另一方面,预测结果的准确率只有70%,生产部门不能完全依据销售部门提供的报告安排生产。”

2010年4月,达能上线了预测分析系统,包括供应商战略规划和客户贸易规划。尽管公司负责人没有透露实施该系统的成本,但他宣称,相比其他技术投资,“该投资带来了巨大的回报”。

Weaver介绍:“我们的销售团队可以通过预测分析系统,对销量进行科学的预测,以后不再只依靠直觉和猜测判断了。例如,他们首先设计一个将4盒装无脂希腊酸奶售价降低49美分的促销活动。然后,将产品价格、目标客户、促销时长和库存等信息录入预测系统。系统结合该品种酸奶销售的历史数据、区域数据,就可以得出预测结论——促销可以增加销量,提高总收入,增强盈利能力。”

2011年5月,达能全面升级了预测分析系统,使预测准确率提高到98%。借助预测分析,达能在竞争激烈的酸奶市场保住了市场份额。

预测分析不是水晶球,一眼就能看到未来销售情况。若想让系统正常工作,必须保障各种资源到位,系统应用前的模型测试、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专业人员的培训都是必不可少的。

预测分析的市场背景

了解希腊酸奶的市场竞争状况,有助于充分理解预测分析给厂商带来的收益。市场容量限制、零售商间竞争、轻率的价格战、错误的促销策略都有可能使厂商在竞争中失利。然而,通过更好地预测产品的需求量和消费者行为,酸奶生产商依旧有提高销量、获得利润的空间。

“越来越多的消费品制造商利用预测分析技术,以确保正确的产品出现在正确的货架上。”专业从事消费者行为预测机构Shopper Technology Institute的执行董事约翰John Karolefski说道,“预测分析是制造商们的新法宝,防止断货,制定行之有效的促销都离不开它。”

对区域销售数据进行挖掘,从而预测消费者行为,是达能利用预测分析的一个手段。“达能酸奶在全美市场统一定价。但分析销售数据后,我们发现,基于地理区域不同,消费者对产品的价格敏感度不同。即使对酸奶这种廉价的日常消费品,在不同的区域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也是可行的。”达能集团的销售和市场总监Jeremie Davis说道。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如果你不了解客户,失败就是难免的。”Elder Research公司的副总裁Gerhard Pilcher说道。在深入探究价格如何影响消费方面是达能做的很好。很多酸奶制造商试图以大幅折扣和密集的促销吸引消费者。但达能利用所掌握的的价格——消费信息,设计出更加复杂的销售策略,不仅仅以价格战打赢竞争对手。

在公司内部将销售预测数据共享,也为生产和库存计划的制定提供了依据。通过比较典型销售水平和基于特定促销的预测销售水平,达能可以预测储备库存提高多少就能满足增加的需求,并相应地调整生产和库存。

预测分析的优势

Weaver介绍道:“整个希腊酸奶业面临的问题之一是许多厂商受限于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这就是为什么预测分析是我们的重要工具。”

酸奶制造商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不能生产过量的产品。“乳品的保质期都很短,预测每日供给标准尤为重要,”零售战略研究公司GfK的副总裁Alison Chaltas说道。“保质期越短,供应链管理的难度就越大,过量生产的损失就越大,我们必须确保产品在有效时限内,出现在正确的地方。”

跳出单一产品,还需要考察某一产品的需求增加对另一种产品需求有何影响。为此,达能利用预测分析,将所有品类的酸奶产品销售数据进行比较。例如,通过数据分析,公司发现Light & Fit酸奶上市,使得一些消费者放弃对达能某些品种酸奶的购买,转而购买此种酸奶。但由于它也吸引了一部份购买其他公司产品的消费者,总体而言,该产品提高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达能进行深层数据发掘的另一个好处是容易为区域销售代表、零售商设置现实的销售目标。以往,销售人员可以从超市销货记录,得知哪几种口味的酸奶卖的更好,以增加供货量,但这是事后行为。通过预测分析,我们能够在销售前,得知消费者更加偏好哪些口味的酸奶,从而提前制定销售目标,防止错过最佳的销售机会。

调整模型

预测分析带来好处多多,实施起来也存在一定困难。首先,模型所使用的历史、区域和市场数据可能过于陈旧,从而导致预测结果的不准确。“模型建立之后不能一劳永逸地为企业服务,”Pilcher 警告说。“预测模型不是静态的制造设备,它包含许多动态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模型需要重新评估,并做调整。”

Davis介绍:“起初我们预计每半年就要对模型进行一次测试和修正,但由于酸奶市场变化太快,我们现在每季度都要对模型进行一次调整。达能进行调整的办法是从独立的模型中采集较小数据集,如将蜂蜜味Oikos 酸奶在4月份的实际销售量与通过预测模型计算的预测销售量和库存等指标相比较,以此为依据,对模型进行调整,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Pilcher说道:“消费趋势的变化,可能影响模型结果。因此,我们还需要市场专家的配合,根据现实状况,对模型外生变量进行调整,使得预测模型更加符合市场情况。”

实施情况

“上线预测分析系统,要求管理者具有逐步地推进耐心,并且舍得花时间和财力来培训销售团队以适应业务流程过渡。”Davis指出,“当初我们预测分析系统上线后,留出了6个月的缓冲期,使公司适应变化,并观察实施效果。”

部署预测分系统也要求公司重建自己的销售团队,使员工将销售经验与统计知识正确地结合。“我们不要求销售人员拥有数学学位,但他们必须对预测分析有一定的了解。”Davis说道。向基层销售人员说明预测分析的益处,可以加速系统的应用进程。例如,Davis曾向员工强调:预测分析将为销售人员节约大量时间,不用每周花费数小时计算预计销售量。

无论预测分析系统能对公司的盈利起到多么关键的作用,它都会给IT部门增加额外负担。毕竟,集成来自不同部门的海量数据,确保数据安全和保证数据质量不是一项简单工作,这让IT部门有些力不从心。Pilcher认为:“让IT部门明白预测分析流程及他们需要提供何种技术支持,是预测项目实施成功的关键。”达能公司还发现围绕预测分析举行每月一次的跨部门会议,审视实施成果,是凝结公司力量推动系统实施的好方法。

展望

新疆工业节能形势分析预测 篇7

关键词:新疆,工业节能,分析预测

一、新疆工业节能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2014年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下,通过采取各项节能措施,全面推进了全区工业节能工作深入开展,并取得积极成效。但工业节能效果不明显,能源消耗不降反升,新疆被列为全国五个未完成节能目标预警等级一级省区之一,节能目标任务未完成。国家下达自治区“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 是万元GDP能耗下降10%,分解到2014年的任务比2013年能耗降低2.09%。但“十二五”以来,我区万元GDP能耗呈增长趋势,2011年、2012年、2013年万元GDP能耗分别增长6.96%、6.47%和8.78%,2011—2013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增长9.28%、3.29%和12.31%。1—8月,全区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增长14.78%,全区要完成2014年单位GDP能耗下降2.09%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二、工业能源消耗情况

( 一) 全区工业能源消耗情况

全区能源消费增速有所降低,但总量不断增加,对节能降耗仍产生较大影响。1—8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7 277.28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0.6%,增速比去年同期降低2.9个百分点。其中,电力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8%,同比增长35.1%,增速比去年降低8个百分点。原煤消费量同比增长28.83%,增速比去年增加1个百分点,对我区节能减排产生较大影响。原油和天然气消费量分别同比增长5.77%和19.93%,增速比去年同期都有所提高。

( 二) 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耗量情况

从综合能耗看,总体呈增长态势,影响节能目标完成。1—8月,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耗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的82%,增长20.6%,对全区节能降耗影响较大。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能源消费总量增长12.5%,是我区能源消费量最大行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28.8%, 增速分别高出六大高耗能行业及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109.3和108.2个百分点,是我区能源消费增速最高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0.6%;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2.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3%;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量下降2.4%。

从电力消费量来看,六大高耗能行业电力消费量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电力消费量的90%,增速高出全区规模上工业企业电力消费量增速3.1个百分点。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消费量和增长速度均位居行业第一,增长速度分别高出六大高耗能行业及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速43.4和47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电力消费量增长22%。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电力消费量增长3.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消费量增长14.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消费量增长4.8%;黑色金属冶炼和和压延加工业电力消费量增长10.1%。

( 三) 各 地 、州( 市) 及兵团能源消耗情况

由于各地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各异,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相差较大,投资结构和投资力度不同,能源消耗基数不一样,各地、州( 市) 能源消费总量差距较大,单位产值能耗水平相差较大,节能降耗形势日趋严峻,对当地及全区节能目标任务完成产生影响。

从综合能耗来看,总体上,各地、州( 市) 及兵团能源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兵团是我区能源消费大户,能源消费总量同比增长29%,占全区能源消费总量的21.1%, 喀什地区、阿勒泰地区、博州、克州、和田地区仅占全区综合能源消费总量的2.55%。从综合能耗增长速度来看,哈密地区居于首位,同比增长66.4%,远高于全区工业企业综合能耗增长速度,克州、喀什地区、吐鲁番地区、塔城地区、巴州分别同比下降20.8%、19.5%、12.1%、10.1%和6.1%。

从从电电力力消消费费量量来来看看,兵兵团团是是我我区区电电力力消消费费大大户户,昌昌吉吉州州电力消费增长速居于全区榜首。兵团、昌吉州、乌鲁木齐市、 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地区、伊犁州直、巴州、阿克苏地区、哈密地区、塔城地区电力消费量占全区电力消费量的98%。阿勒泰地区、喀什地区、博州、和田地区、克州仅占全区电力消费量的2.19%。

从各地、州( 市) 及兵团煤炭、原油和天然气消费量来看, 兵团煤炭消费量位居全区第一,占全疆煤炭消费总量的26.17%, 克拉依市石油、天然气消费量位居第一。

三、2015 年节能形势分析及预测

( 一) 定量分析预测

根据我区2013年全年和2014年1—8月份工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模型,使用Eviews7.0,对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回归方程如下 :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 =0.602×工业增加值 +445.99。按照工业增加值增速9%、10%、11%和12%四个不同的增长速度,对2014年和2015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进行预测。

1.2014年全年能源消费量全年预测。取工业增加值增速9%时 ,2014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9 856.441万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3.03吨标准煤;2014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9 875.646万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3.00吨标准煤;取工业增加值增速11%时, 2014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9 895.221万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2.98吨标准煤;取工业增加值增速速12% 时时 ,2014年年全全年年规规 模模以以上上工工 业业综综合合能能 源源消消费费量量9 909.21万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2.97吨标准煤。

2.2015年全年能源消费量预测。取工业增加值增速9% 时 ,2015年全年规 模以上工 业综合能 源消费量10 295.49万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2.89吨标准煤。取工业增加值增 速10%时 ,全年规模 以上工业 综合能源 消费量10 845.96万吨标准 煤 , 万元工业 增加值能 耗2.99吨标准煤。 取工业增加值增速11%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1 457.50万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3.11吨标准煤。取工业增加值增速12%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2 092.55万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3.23吨标准煤。

( 二) 定性分析预测

分析预测 篇8

1 电力市场用电大客户社会形势分析

(1) 大客户直购电。目前在一些地区, 大客户直购电已经在开始进行试点。通常, 对于大客户直购电来说, 价格相对优惠了许多, 但是供电的可靠性比较低。因此, 供电企业应同时在这两个方面着手:一、为了能够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减少电路的阻塞, 供电企业应加快电网的建设, 并扩大输电的容量;二、在企业的内部, 应该加强管理, 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可以改善对大客户的服务、提高供电的效率、降低一定的成本, 这样还可以提高供电的安全性, 此外, 还要争取像过度期的补贴、大量购电价格折扣这样的相关政策的扶持, 以争取到合理的供电价格。

(2) 替代能源。现在, 大客户的用电结构越来越多样化, 替代能源的竞争进行的也越来越激烈, 比如:现在都在提倡环保理念, 因而, 天然气公司就借此迅速发展, 大客户对天然气的使用也在迅速增加。面对像这样的情况, 供电企业应制定出电能能够取代其他能源的相关策略。为了能够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 可以利用安全、方便、占地面积小等的优势以蓄电式电锅炉、热泵等一些用电器为突破口, 派专业人员帮助大客户实施一些相关的改电工程。

(3) 负荷调控。由于近几年对发电、供电设施的建设比较注重, 像用电紧张的这种情况基本上不再发生了, 但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 还可能会发生限电的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大客户用电负荷太大, 一般就成为了限电的主要对象。因此, 在进行调控的过程中, 应先考虑大客户的一些特殊情况, 然后再制定相应的限电方案, 比如说, 像一些高危的企业, 就需要用一些比较灵活的方法来应对。大客户的限电付出了一定的经济代价, 所以, 供电企业应该争取一些优惠政策, 然后实行优惠电价对一些大客户作出一定的补偿。

(4) 高耗能企业。就高耗能类型的企业而言, 一般都严格受到国家政策的限制, 并且在环保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 而大多数的大客户都是高耗能企业。供电企业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行业优势, 并对产业的调整进行相应的协助, 以降低单耗, 从而提高用电的效率。此外, 对于一些需要单独建设供电设施的企业, 要保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 为了防止对社会和供电企业经济效益曹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必须严格进行资质和国家有关部门认证的检查。

2 电力市场用电大客户市场形势分析

(1) 大客户电费的缴纳。对于电费上较困难的大客户, 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做:一、采取像增加结算次数、电费预付这样的方式进行收费;二、通过了解大客户的相关情况, 分析欠费原因, 帮助大客户解决困难。如果大客户确实不能够交上电费, 需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 避免造成欠缺。

(2) 用电设备的维护。在用电维护方面, 一些大客户的用电维护人员和技术力量都比较缺乏, 在用电设备方面也并不是很齐全, 因此, 在生产和安全用电方面并不能够得到满足。那么, 这个时候, 供电企业就要发挥出自己相应的优势, 实行有偿延伸服务, 可以与大客户签订相关的维修协议, 主要负责像一些设备的安装、事故抢修这些服务, 为客户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用电环境, 从而, 进一步建立与大客户之间的关系, 做到电力市场的稳固。

(3) 设备陈旧、能耗高问题。一些大客户在用电设备的使用上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很多大客户的用电设备比较陈旧, 故障多, 能耗比较高, 这不符合当前正在实施的节能减排的方针, 同时, 也降低了效益。作为一个供电企业, 应该在大客户开展节能降耗的工作中, 对其大力支持, 并提供有力的帮助, 我们也可以通过对设备进行改造, 以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的目标, 以达到企业减少能耗增加效益的目的。

3 电力市场基于用电大客户的分析预测方法

(1) 对大客户重要性的认知。相对来说, 大客户的用电量大、用力潜能大, 不仅是供电企业追逐的对象, 同时, 在其他供能企业中也是炙手可热的。为了能够防止大客户流失的危险, 供电企业应加强对大客户重要性的认知, 要对大客户的供电市场进行认真分析, 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因此, 对于大客户的分析, 我们应该加强重视, 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服务战略, 争取在大客户的用电市场中, 能够占据到一个主导性的地位。

(2) 建立营销服务体系。就目前而言, 一些供电企业仍然遵循着旧的模式。但是, 在现在的市场中, 要想赢得竞争的主动权, 就必须建立起新的营销服务体系。首先, 必须建立起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营销服务体系, 围绕着营销服务, 来开展市场策划与开发、需求预测与管理等的一些工作, 其次, 我们要努力进行对市场的开发, 积极地争取客户, 还可以通过一些相关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进行业务受理、客户咨询等相关工作,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达到与客户之间连接无间断的目的, 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

(3) 建立大客户用电分析体系。业来说, 追求的是效益, 作为大企业的大客户也是一样。对于供电企业来说, 不仅要供应可靠、质量高的电力, 为大客户提供一定的电能保障。同时, 可以进行市场调查, 得到大客户较为准确的用电数据, 然后通过回归分析法, 建立数据模型体系, 对客户的用电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 从而提高电力的整体运行效率。

4 结语

电力市场中用电大客户的分析预测十分关键。其能够对大客户的用电量进行合理的分析。还能对其用电量进行调查, 了解大客户用电的特点, 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供电, 这样才能全方位的为客户提供最为优质的服务。

摘要:随着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 电力市场中用电大客户的分析以及预测十分关键。其不仅能够使得电力的分配以及运行更加合理, 还能极大成度的增强客户用电的合理性, 因此对用电大客户进行预测分析十分关键。本文主要针对电力市场中用电大客户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电力市场,用电大客户,预测方法,分析

参考文献

[1]何小云.探讨电力企业大客户的精益化营销管理[J].电源技术应用, 2013, 06 (11) :69-70.

中国GDP计量经济分析预测 篇9

我国GDP总量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受经济、政策、科技水平、自然等多因素的影响。GDP总量或人均GDP预测的理论及应用研究非常多。国内外学者对我国GDP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 (1) 时间序列方法:研究GDP随时间发展的规律。通过时间序列的历史数据揭示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建立ARMA、ARCH等模型, 将这种规律延伸到未来, 从而对该现象的未来作出预测; (2) 协整检验的计量经济学模型:通过分析影响GDP发展的本质因素, 研究GDP与这些因素的协整关系, 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 (3) 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一定技术条件下, 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等等。由于GDP不仅能够在总体上度量国民产出和收入规模, 也能够在整体上度量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状态, 因此成为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据, 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也是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因此, 建立我国GDP的时间序列模型并对其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GDP时间序列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由于原始序列非平稳但取对数且一阶差分后平稳, 故采用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 (ARIMA) , 差分后的序列也就是ARMA模型。

(一) 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1、平稳性检验。

时间序列是否平稳, 可以有两种判别方法:一是自相关图;另一种是单位根检验法。文章对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检验。根据2007统计年鉴中GDP数据, 从用SAS软件绘制的时序图中可以看出我国GDP序列含有指数趋势, 并具有很强的非平稳性。

2、数据平稳化。

对于含有指数趋势的时间序列, 可以通过取对数将指数趋势转化为线性趋势, 然后再进行差分以消除线性趋势。取对数过后的GDP依旧存在非平稳性, 需要对其进行差分, 先进行一阶差分, 绘制一阶差分后的时间序列图。从图中很难看出一阶差分后的序列是否平稳。于是, 首先考察序列的样本自相关图, 从直观上检验该序列的平稳性;其次, 我们对该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从自相关图中发现序列的自相关系数一直都比较小, 延迟一阶后始终控制在2倍标准差的范围以内, 可以认为该序列在零轴附近波动, 具有短期相关性, 因而可以直观地判别一阶差分后序列平稳。

从单位根检验结果看, 由于Tau统计量的P值都小于0.05, 可以认为该序列平稳, 不存在一个单位根, 即有指数趋势的序列, 经过取对数、一阶差分后序列平稳。

对差分后序列进行纯随机检验, 发现延迟各阶的P值显著地小于α (α=0.05) , 拒绝原假设, 即可以认为序列为非白噪声序列。

(二) 模型的建立与识别。

从上文分析已知道, 序列经过差分后为平稳非白噪声序列, 可以对差分后序列拟合ARMA模型。即是对原始序列用ARIMA (p, d, q) 模型拟合。考察序列的样本自相关图, 自相关图显示延迟1阶之后, 自相关系数全部衰减到2倍标准差范围内波动, 但序列在延迟4阶后, 衰减为小值的过程相当缓慢, 该自相关系数可以认为不截尾。

再看样本偏自相关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除了延迟一阶的偏自相关系数显著大于2倍标准差之外, 其他的偏自相关系数都在2倍标准差范围内做小值随机波动, 而且由非零相关系数衰减为小值波动的过程非常突然, 所以偏自相关系数可以视为1阶截尾。

综合序列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的性质, 为拟合模型定阶为AR (1) 。

(三) 参数估计。

利用SAS, 用estimate命令可以得到未知参数估计结果及拟合统计量的值。从图中可以看出均值MU显著 (t检验统计量的P值小于0.0001) , 参数也显著 (t检验统计量的P值为0.0003) 。输出结果显示序列的拟合模型为ARIMA (1, 1, 0) , 模型口径为:

(四) 模型检验。

确定了拟合模型的口径之后, 就要对拟合模型进行必要的检验。

1、模型的显著性检验。

模型的显著性检验主要是检验模型的有效性, 一个模型是否显著有效主要看它提取的信息是否充分。一个好的拟合模型应该能够提取观察值序列中几乎所有的样本相关信息, 换言之, 拟合残差项中将不再蕴涵任何相关信息, 即残差序列应该为白噪声序列。为考核所建模型的优劣, 需要对模型的残差序列进行检验, 检验其是否为白噪声序列。若残差序列是白噪声序列, 可认为模型合理, 适用于预测, 否则, 意味着残差序列还存在有用的信息没被提取, 需要进一步改进模型。

从SAS作出的残差自相关图中可以看出除延迟6阶外, 其余的延迟各阶的LB统计量的P值均显著大于α (α=0.05) , 可知残差通过了白噪声检验, 该拟合模型显著成立。即认为残差序列为白噪声序列, 拟合模型显著有效。

2、参数的显著性检验。

参数的显著性检验就是要检验每一个未知参数是否显著非零。准1的条件最小二乘检验结果是t统计量的值为3.85, P值为0.003;均值的条件最小二乘检验结果是t统计量的值为4.7, P值<0.001;结论是由于系数t统计量的P值为0.003, 小于α (α=0.01) , 模型系数在1%的水平以上。显然两参数检验均显著。

(五) 模型优化。

当一个拟合模型通过了检验, 说明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 该模型能有效地拟合观察值序列的波动, 但这种有效模型并不是唯一的。同一个模型可以构造多个拟合模型, 当这些模型都显著有效时, 难以选择哪个模型来进行推断, 于是引进AIC和SBC信息准则来选择相对最优模型。

通过用AIC和SBC准则对多个ARIMA模型的比较, 最小信息量检验显示无论是AIC准则还是SBC准则, ARI-MA (1, 1, 0) 模型的AIC函数和SBC函数都是最小的, 所以ARIMA (1, 1, 0) 是相对最优模型。

(六) 模型预测。

用上面拟合的模型可以得到未来8年GDP的预测值。 (表1)

二、结果分析

本文主要从自身发展规律来分析和预测国内生产总值 (GDP) , 比较准确地预测和判断未来几年内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状况。从预测结果来看, 预测值有个明显的增长趋势, 这符合我国GDP发展的现况, 因为近年来, 我国的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由前面我国GDP时间序列模型可知, 我国GDP的增长与上一期GDP增长有关。另外, 根据我国GDP的单位根检验, 发现我国GDP消除指数增长趋势后的序列为一阶单整的, 这说明我国GDP时序数据对冲击具有持久的特性, 往往具有一个固定的增长趋势, 一般不会返回某个特定值。我国GDP增长具有长期可持续性, 并且稳定性也在逐步增强。

文中我们能做到的也仅限于以GDP的变化为视角, 并在这样一个视角下, 力图达到对经济运行较为准确的预测。本文有一个没有仔细研究的问题, 就是GDP数据的周期性, 如果能从这方面详细研究, 肯定更能对GDP的发展变化做出更准确地分析。

参考文献

[1]王燕.应用时间序列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徐亚鹏.我国GDP分析及预测[Z].2006.

分析预测 篇10

1 当前生猪产业链市场形势的历史定位

生猪价格是与整个产业相关的, 判断生猪远期的价格走势一定要判断当前生猪产业链的历史定位, 而不能简单的由存栏量、饲料价格等判断。

1.1 自繁自养盈利水平

2011年自繁自养年均盈利水平如期达到300元/头~537元/头, 同比上涨539%, 翻了近3倍。而且在经历了2010年的亏损和贯穿全年的疫病后, 绝大多数退出养猪行业的中小散户在即使2011年猪价出现暴涨并长期保持高位运行、头均盈利连续4个月600元/头以上的刺激下, 母猪的补栏积极性仍明显慢于上轮周期的2007、2008年。“补栏恢复越慢, 盈利期会越长”, 由此可根据2011年母猪的补栏情况预测2012年的生猪存栏、出栏、供应情况也将会低于预期, 而猪价将高于预期。2012年全年猪价有可能长期保持在14元/千克~17元/千克, 自繁自养头均盈利保持在200元/头~400元/头。

1.2 猪粮比价

由图可知, 2011年生猪供需缺口是在5月份开始突然放大的, 猪料比价在2011年5月2日时还是5.4:1, 经过一个多月的暴涨后6月29日便涨至了历史性的最高点6.99:1。之后在6.5:1以上的高位区保持至了9月初, 之后连续3个月暴跌, 低点跌至11月23日5.56:1, 基本接近5月初上涨时的水平, 之后开始反弹, 至12月底反弹至接近6:1。2011年全年平均水平为5.99:1, 较2010的4.48:1上涨了33.69%。高出均衡水平35%左右。

由于猪粮比价只是以玉米价格代表饲料成本, 而不考虑豆粕、小麦麸价格对成本的影响, 因此, 在计算此指标时应考虑豆粕、玉米的影响, 这样2011年全年猪粮比价较猪料比价涨幅少了5个点, 全年平均7.57:1, 较2010年的5.93:1上涨了27.6%

1.3 仔猪价格

由于仔猪价格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补栏积极性的变化, 因此根据2011仔猪价格的变化便可知, 补栏积极性的波动比出栏肉猪价格还要剧烈的多。2011年春节过后仔猪价格在2月初的17.7元/千克开始拉开了暴涨的序幕, 6月底涨至了43.7元/千克, 4个多月上涨了1.5倍。由此可见, 2011年春节后猪价的上涨极大地刺激了育肥猪养殖户补栏仔猪。猪价最高点出现在2011年9月2日46.9元/千克, 之后随着猪价的下跌, 仔猪价格开始连续3个月暴跌, 跌至11月底27.3元/千克, 3个月内暴跌了近50%。仔猪价格的剧烈变化折射出养猪人普遍倾向于周期短市场风险小的短期育肥, 而不愿意补栏周期较长、风险较大的母猪。当前仔猪价格上涨可能是仔猪腹泻导致仔猪数量大幅减少引起的。

1.4 二元母猪价格

2011年全国生猪市场变化中最核心、最关键的一个指标出现了异常, 与往年规律完全不同。仔猪补栏积极性空前高涨, 而仔猪补栏并未完全传导至母猪的补栏。母猪补栏积极性不高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 一些中小户的退出;第二, 大规模猪场由于土地和环保压力, 扩张有一定的困难大规模猪场扩张不足以弥补小户退出的数量。在生猪市场价值规律调节生产结构的关键环节母猪补栏出现异常, 其影响非常长远, 因为2012年、2013年的生猪供应完全取决于2011年的母猪补栏情况。

2 市场变化新特点、暴涨暴跌原因

2.1 当前生猪市场变化的新特点

2.1.1长时间高盈利所带动母猪补栏明显低于往期。2011年春节后猪价上涨带动仔猪补栏异常积极, 仔猪价格从2月初的18元/千克左右涨至6月底的44元/千克, 4个月涨144%, 至9月初涨至近47元/千克, 累计上涨161%。而母猪补栏明显低于仔猪, 并低于上轮周期。2011年2月初二元母猪价格1450元/头左右, 8月最高点涨至1950元/千克左右, 仅上涨34%, 与2008年4月最高点2300元/头仍差18%。

2.1.2高盈利并未刺激前期大量退出的中小散户重归养猪业, 主要原因在于2009、2010年的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集中出现, 以及与打工比较效益, 让大量中小散户彻底放弃养猪业。

2.1.3大型规模化猪场扩张受制于土地、环保、资金、人力资源4大瓶颈。短期内难以弥补中小散户退出留下的市场空间。

2.2 猪市暴涨暴跌的根源

猪市的暴涨暴跌是生猪供求关系在短期内剧烈变化的最终表现, 之所以生猪的供需在短期内会出现供应严重不足、严重过剩的剧烈变化, 其根源不在于市场机制出了错, 因为依靠价值规律调节存栏结构及猪的生理周期是不会在短期内发生供需基本面快速逆转的现象。

例如:当生猪市场进入亏损时, 并不是所有养猪场户在同一时间行动起来淘汰母猪, 从而导致后市生猪供应短期内迅速减少。而是根据各个养猪场户本身资金实力的强弱, 由弱到强先后陆续出现资金链断裂, 从而淘汰母猪缩减存栏规模减少亏损。因此后市生猪供应是逐渐减少, 价格平稳回升的, 而不是短期内从波谷跳跃至波峰。同理, 当生猪市场进入盈利时, 补栏也是根据各自对后市风险的判断、资金实力、猪场栏舍数量的不同而选择先后补栏。从而导致后期生猪供应增加时, 也是逐渐增加到过剩, 价格逐渐回落, 进入亏损的, 而不是短期内从波峰暴跌至波谷。

猪价暴涨暴跌主要是疫病等突发因素在短期内对存栏结构造成巨大重创, 使存栏在短期内从过剩转为严重不足。若疫病与生猪市场周期的亏损期重叠或者接连, 便会起到“釜底抽薪、雪上加霜”的效果, 使存栏出现过度下跌, 从而导致后市短时间内暴涨、过度上涨。

例如:2006年和2010年上半年生猪市场均是遭遇长期亏损, 大量中小散户资金链断裂淘汰过剩母猪, 与此同时, 猪病暴发又“洗劫”了资金链并未出现断裂的中大型猪场, 导致了在中小散户淘汰完过剩产能的基础上再“釜底抽薪”存栏过度下降。2006年5月份开始的高热病一直持续至2007年初, 先后数轮, 从而导致2007年5月至2008年4月历经一年的暴涨, 并攀至历史高峰。2010年初口蹄疫疫情、年中高热病、年尾流行性腹泻, 同样导致了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从波谷跃至历史性波峰。

因此, 假如没有严重猪病对养猪业的“洗劫”, 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存栏结构, 生猪市场不会出现短期内暴涨暴跌、过度上涨和过度下跌的情况。

2000~2003年3年内的猪价始终保持在5.5~6.5元/千克平稳震荡, 并未出现暴涨、暴跌, 主要原因是2004年以前没有近几年如此复杂而严重的猪病暴发。

3 远期生猪市场风险形势分析预警

3.1 我国生猪市场三年周期波动规律

决定性原因:母猪的生产周期+价值规律。

第一步:进入亏损3~5个月, 资金链断裂, 开始淘汰母猪;

第二步:开始淘汰母猪后3~5个月即可转为供不应求;

第三步:走出亏损进入盈利后半年内观望, 母猪补栏者较少;

第四步:进入盈利半年后, 行情渐高, 补栏者增加, 母猪存栏开始增长;

第五步:开始补栏母猪一年内无法影响供应, 猪价高位保持一年, 母猪补栏持续一年;

第六步:母猪补栏一年后生猪供应增加, 猪价开始下跌;

第七步:出栏持续增加, 半年后进入供求平衡, 价格跌至成本线左右;

最后进入亏损, 周期结束。

盈利期为24~28个月, 亏损期为4~8个月, 整个周期36个月左右。

3.2 2012年生猪市场形势分析预测

2012年生猪市场最值得全国养猪人关注的有以下四个热点问题, 同时也是决定2012、2013年走势的关键问题是:疫病风险、宏观经济、母猪补栏积极性和粮食价格。疫病风险随时可能对猪的繁殖育种和市场销售产生巨大冲击, 宏观经济形势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猪肉的消费和政策调控, 母猪的补栏积极性直接决定后期的存栏结构和供应, 而粮食价格决定饲料成本、养猪成本的变化。

2012年预计母猪补栏积极性和粮价都是下滑的态势。生猪市场将是丰收的一年, 只是盈利水平会略低于2011年, 而且有可能创历史上盈利时间最长、盈利水平最高的一个盈利期。2012年生猪市场风险较低, 养猪人首先需要做的是养好猪, 防范好疫病风险, 这才是养猪人的立足之本。

2012年的生猪供应主要取决于2011年的母猪补栏, 但由于今年的母猪补栏只保持了半年左右的增长, 因此2012年的生猪供应将比2011年有所增加 (很难出现像2008年、2009年的增幅) 。猪价也将在2011年的基础上略有回落, 整体将保持在均衡水平以上。预计出栏肉猪价格将长期保持在14元/千克~17元/千克。

4 养猪场如何规避市场风险

养猪业的两大风险是疾病和市场, 要想赚取最大利益, 首先要养好猪, 减少疾病的发生, 其次要掌握准确的信息, 准确判断市场走势, 规避市场风险。

农药市场分析及预测 篇11

全球趋势:行业利润向下游制剂与渠道集中

沿着产业链可将农药行业划分为原药与制剂两大领域,其中原药又可划分为创制农药和仿制农药。创制农药领域已形成全球“六巨头”,近20年来逐步进入作物种子与基因技术领域并已全部成为该领域的领导者;仿制农药领域自2000年以来产生了所谓“四小龙”,规模也逐渐逼近“六巨头”,其一方面继续加强在新产品领域的研发,另一方面也在全球范围内大举并购当地经销商,进入下游渠道等价值链高端,这将成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方向。

国内外农药结构性变化并不同步,看好中国除草剂和杀菌剂的发展潜力

由于消费水平和耕作方式的差距,中国与全球在杀菌剂、除草剂、杀虫剂这三类农药品种的发展趋势上并不同步。未来全球范围内,杀菌剂增速在三种农药类别中最快,除草剂中草甘膦、百草枯发展迅速,中国除草剂和杀菌剂的发展速度和潜力均大于杀虫剂。

中国农药行业进入整合前期:政策与内部竞争将促进行业内部淘汰

随着环保、注册与登记等要求的趋严,政策性壁垒提高了行业壁垒。国际产能向中国转移以及国内先进农药企业研发能力的逐步提高,都将逐步改变中国农药行业目前的无序状态。未来5~10年,将是中国农药行业整合的黄金时段,中国的仿制农药巨头也将出现。

江西城镇老年公寓的需求分析预测 篇12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老年公寓的出现和发展,是弥补和转变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供养父母的有效途径和发展趋势。加强老年公寓建设,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重要理念,同时,加强老年公寓的筹划与建设,也有利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由于目前我省农村老人选择老年公寓养老的意愿和实际支付能力很低,而我省城镇老年人对老年公寓的需求不断增强且日益迫切,本文主要分析预测我省城镇老年公寓需求。

1 我省城镇老年公寓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城镇老年公寓的总体供给水平符合建设部要求,但各地发展不均衡。目前,全省共有包括福利院在内的各种城镇老年公寓191所,其中:国办93所,民营98所,共可提供2.28万张床位(见表一),平均每百名城镇老人拥有2个床位(按城镇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1/3估算),符合建设部要求[1],但各地发展不均衡,景德镇、鹰潭等地能提供的城镇老年公寓床位数不到千张。虽然目前城镇老年公寓的供给符合建设部要求,但考虑到随着我省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未来我省城镇老年人口数将有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若不及时加快城镇老年公寓的发展速度,将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状态。

注:此数据由中国社会福利网2008年10月17日公布的数据情况整理所得。统计包括城镇社会福利院和老年公寓等在内机构。

(2)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不够,舆论宣传较为滞后。城镇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养老问题的日益严峻,引起了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但总的来说,缺乏足够的政策予以引导和扶持,相关部门对于社会办、个人办及外资办老年福利事业没有明确的指导性措施,主管部门态度也不明朗,投资者也不敢轻易涉足。不少城镇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还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和管理不善等问题。此外,省内关于城镇老年公寓的舆论宣传力度也不够,信息不对称和需求错位,在目前不少老人排队等候一个床位的情况下,仍有部分城镇老年公寓存在空位空床现象,使欲投资新建城镇老年公寓的开发商或社会力量迟疑不定,挫伤了社会投资信心。

(3)种类较为单一,管理和服务有待提高。从我省城镇老年公寓的种类来看,在我省现有的191所城镇老年公寓中,国办性质的有93所,拥有床位15311张,民营性质的有98所,拥有床位7516张,尚没有其他性质(如联营、合资等)的老年公寓。由此可看出,我省城镇老年公寓床位有半数以上仍属于全福利和半福利事业单位管理,其运作过程中融入了许多政府行为,没有按市场规律运行企业化运营,也缺乏档次区分。在管理方面,由于大多数的城镇老年公寓由政府工作人员担当管理职责,他们在工作中缺乏忧患意识,工资与老年公寓的收入不挂钩,无形中降低了他们对老人服务的责任意识。相关法规制度的不完善,使老年公寓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监管机制,职工工作没有正常的压力和动力,服务意识不强,影响老年人的入住欲望。在服务质量方面,由于我省城镇老年公寓的主要服务人员来源于城市下岗职工以及城郊或农村务工人员。他们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缺少为老人服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工资水平低以及工作的脏和累,易使他们产生不满情绪,服务质量无法保证。

(4)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医疗保障不足。我省现有的城镇老年公寓有不少是由原来的福利院或养老院改建或增建而来的(尤其是国办或国办转民营的),普遍建筑老化、设施不全,在内部建筑设计上也缺乏人性化考虑,没有按照老年人生活和生理特点以及年龄需求去设计,地面不防滑、房间朝向不科学、光线不充足、没有无障碍设计等给老年人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在医疗卫生保障方面,不少老年公寓医护人员少,业务水平低,有些甚至没有应急医疗设备和器械,无法进行老年人常见突发病的应急处理。

(5)文化娱乐活动设施少,不能满足老人精神需求。目前社会资本兴建的城镇老年公寓选址一般较偏远,交通的不便利使得老人出行较为困难且不方便子女探望,再者信息闭塞与外界交流少,娱乐、锻炼等配套设施不完善使得老年公寓很难为入住老人提供一个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的养老环境,忽视了老人养有所乐的精神需求,易使老人产生孤独和失落感。

(6)价格偏高成为影响入住老年公寓的瓶颈因素。我省有不少城镇老年公寓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服务较好,但是租售价格偏高,有的月租价高达2000-3000元,使得很多老人只能望洋兴叹[2]。而那些价格稍低些的老年公寓,又普遍条件较差,不是配套设施不够齐全,就是服务质量较差,老人在里面生活不方便,造成价格低的老年公寓老人不愿入住,条件好的公寓又住不起的尴尬局面。

2 当前我省城镇老年公寓需求分析

(1)我省人口老龄化正逐步加快。一是老龄人口比重不断加大。目前,江西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虽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7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进程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约滞后5年左右,但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2.0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49个百分点[3];二是老龄化速度呈明显加快的趋势。1982-1990年、1990-2000年、2000-2005年和2005-2008年期间,65岁以上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比全省总人口的年均增长率高出1.44%、1.96%、3.79%和4.63%,增速差距在逐步拉大,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三是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日趋高龄化,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省人均预期寿命大大延长,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的比重也在日益上升。2007年全省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0.804%上升至1.30%;四是江西在人均GDP水平较低的情况下(2010年人均GDP刚突破3000美元)步入老龄社会的,属典型的“未富先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五是“空巢”家庭的不断增长,使得老人对老年公寓的需求更迫切。

(2)养老观念的变化使得“年轻老人”对老年公寓需求增加。近年来,我省城镇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已开始有所改变,由过去的“养儿防老”逐步向社会化养老方式转变。不少城镇老年人为了减轻年轻人的压力同时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由于几代人生活习惯的不同,老年人跟子女一起居住易造成家庭摩擦),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不愿意和子女同住。他们之中有不少是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且有一定经济来源的“年轻老人”,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他们认为“老年公寓是理想的颐养天年之所”,独立型老年公寓的主动性需求不断增加。

(3)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老年公寓的总体需求上升。一是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增长,2008年我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1000元,与2005年的13688元相比提高了53.4%,他们作为老年人的赡养者,由于平时工作压力较大,赡养老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收入水平的提高使他们送父母去老年公寓养老的比例增加;其次,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以及近年来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持续提高,使得老人自身收入水平与支付能力跟过去相比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也促进了老年公寓需求的增长。

(4)城镇老年人口年龄结构日趋高龄化,护理型老年公寓需求不断增加。随着我省城镇老年人口年龄结构日趋高龄化,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的规模不断增加,他们的行动较为缓慢,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需要能够对其提供帮助的老年公寓。此外,90岁及以上长寿老人的增多,使得护理康复式的老年公寓需求增多。

(5)中青年对未来养老方式的选择将推动城镇老年公寓的需求加大。现在有不少城镇中年人(40-50岁左右)开始考虑未来的养老问题,再过一二十年,他们即将步入老龄行列。本世纪初有人对武汉市40-50岁左右的中年人做了一个调查,有半数以上的人选择社会养老的方式,因为他们预计在他们进入老年时,国家的各种养老机构会比较完善,完全能满足他们的养老需求。随着我省城镇居民养老观念的逐渐转变,估计我省目前有意愿选择社会化养老方式的中年人比例更大,将大大推动城镇老年公寓的需求增长。

3 未来我省城镇老年公寓需求预测及目标建议

3.1 我省中长期(2010-2025年)城镇老龄人口预测

我们通过建立模型对我省中长期(2010-2025年)城镇老年人口数作出预测。由于我省关于城镇老年人口的统计数据暂缺,我们先进行全省老年人口预测,再按照2005年1%抽样调查中城乡老年人口比例,考虑未来城市化进程对城镇老年人口比例的影响,预测出未来城镇老年人口数。

3.1.1 全省老龄人口中长期(2010-2025年)预测

预测选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Markov链预测模型[4]预测未来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情况,再结合当时总人口数来推算出老年人口数;另一种方法是目前使用比较普遍的人口年龄移算法,即以基期各年龄组人数为基础,按照各年龄组的存活率(除去死亡概率),逐年推算下一年各年龄组的人数。

(1)利用我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预测未来老年人口数

首先,建立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模型,基于2001-2008年我省人口年龄结构数据,计算我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一步转移概率,最后由计算的转移概率矩阵预测我省未来的人口年龄结构(具体计算过程从略,结果见表二)。

(单位:%)

根据前面对我省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结合未来人口增长情况(按到2020年江西总人口控制在4800万以内,由此推算出我省人口年均增长率应在7.2‰,我们假定此增速一直保持到2025年不变),可以预测未来我省老年人口的规模(见表三)。

(单位:万人;%)

(2)利用人口年龄移算法测算未来我省老年人口数

利用年龄移算法[5]计算未来我省老年人口规模方法比较简单,第i+1年年龄为(n+1)的人口数,其中表示第i年年龄为n的人口数,为第i+1年年龄为(n+1)的人口数,表示年龄为n的人存活率(可以用1减去该年龄段的死亡率近似计算),得出我省2005年各年龄段人口数及近年来各年龄段死亡率情况。假定每年的各年龄段的死亡率(取2005-2007年各年龄段的死亡率平均)保持不变,并以5年为一个计算周期,由年龄移算法可以推算出未来我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预计2010-2025年,我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进入迅速膨胀期,由2008年的370万增长到2025年的818万,不到20年的时间里老年人口增长了120%(见表四)。

(单位:万人)

(3)对预测结果进行加权修正

综合比较Markov链预测模型和年龄移算法这两种预测方法,Markov链预测模型法是从人口比例的预测入手,受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化影响较小,预测结果也较为平稳,但此法较适合于人口出生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做出预测,而我国经历了建国以来60-70年代的生育高峰以及之后的计划生育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口政策,人口结构变化很大,因此年龄移算法这种方法更适合我国国情,在对预测结果的加权修正上,我们赋予该方法的权重为60%,Markov链预测模型法40%的权重,得到修正后的预测结果(见表五)。

(单位:万人)

3.1.2 未来(2010-2050年)我省城镇老年人口预测

(1)按2005年抽样调查城乡老年人口比例(未考虑城市化进程影响)预测未来城镇老年人口

根据前面预测的老年人口总数,按照2005年抽样调查中城乡老年人口1:2的比例预测未来我省城镇老年人口数。从现在起到2025年这段时间我省城镇老年人口迅速膨胀,18年内城镇老年人口规模接近翻了一番(见表六)。

(单位:万人)

注:城镇老年人口按2005年抽样调查中我省城镇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1/3比例进行计算,暂不考虑未来城市化对城乡老年人口比例的影响。

(2)考虑城市化进程对城镇老年人口比例的影响修正预测结果

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我省有不少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城镇老年人口占老年总人口的比例也在不断地提高。2000-2005年,我省城镇化率由27.69%增长到37.10%,平均每年提高1.88个百分点,而城镇老年人口占老年总人口的比例也由2000年的25%增长到33%,平均每年提高1.6个百分点,城镇老年人口占老年总人口的比例年均提高幅度略低于城镇化率年均提高幅度。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城市化率超过30%时,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快速成长期。鉴于江西目前正处在城市化加快发展阶段,我们可以假定到2025年城镇化率可保持在年均提高1.6个百分点的水平,城镇老年人口占老年总人口的比例大约可保持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的水平。预计我省城镇老年人口2010年达到160万,到2025年突破450万(见表七)。

(单位:万人;%)

3.2 未来我省城镇老年公寓需求预测及发展目标建议

3.2.1 城镇老年公寓理论需求预测

由于目前我省尚没有关于老人养老意愿和经济支付水平的调查结果,我们可参照国内外情况相关情况来进行老年公寓理论需求的预测。一是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来看,进住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4-5%左右,而我国老年公寓的需求受到养老观念、收入水平以及养老保障程度不高等限制,尚达不到此比例。二是从国内发达地区(选择上海、北京、天津三个城市)老年公寓入住意愿调查来看,在经济发达、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地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养老观念的改变,选择老年公寓养老的老人比例有了明显的提高,老年公寓的潜在需求较大(调查的三市选择老年公寓养老的老年人比例均在8%以上)。三是我省选择老年公寓养老方式和意愿要比发达地区低些。我省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进入老龄社会时间更短,老龄化程度没有那么深;社会化养老保障水平较低。因此,不论从养老观念上还是经济水平上,我省选择老年公寓养老的老年人比例会大大低于发达地区。

根据国家发展目标,老年人口的床位占有率最低要达到2%,结合当前我省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们养老观念的变化情况,参考国际通行的5%比例,2010-2025年我省城镇老年公寓的需求理论上可取城镇老年人口2-3%的比例为宜(因为随着养老观念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变化,选择老年公寓养老的老年人口比例是逐步提高的,所以我们选择的比例也是动态的)。根据前面的老年人口预测结果,按高(3%)、低(2%)和理论平均三个档次对未来我省城镇老年公寓的需求量进行预测,预计2010年我省城镇老年公寓理论需求床位数达过4万张,到2020年超过8万张,在2025年达到11.33万张(见表八)。

(单位:万人;万张)

3.2.2 我省城镇老年公寓发展目标建议

随着养老观念的逐渐改变以及未来经济支付能力的提高(受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保障程度提高等因素影响),老人选择老年公寓养老的比例将加大,我省老年公寓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也应适当放宽,可定在稍高于理论需求的水平上。参考2008年末上海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老年人口2.8%,结合上海的老龄化与经济发展阶段比我省早十多年的情况,可将此比例定为我省城镇老年公寓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力争在2025年之前达到,即在2025年前我省城镇老年公寓床位数达到12.69万张左右。

摘要: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加强老年公寓的建设,是解决传统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养老的发展趋势。同时,加强老年公寓的筹划与建设,也有利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本文通过Markov链模型和年龄移算法等方法测算老年人口比例,对我省城镇老年公寓的需求进行分析预测,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目标建议。

关键词:城镇,老年公寓,需求分析

参考文献

[1]田红星.中国老年公寓的需求市场分析[DB/OL].新浪博客,2007.

[2]陈化先.老年公寓:南昌地产尚待开发[N].江西日报,2006-08.

[3]江西省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处.从普查数据看江西人口的发展变化[Z].2011,5.

[4]张雯,靳军会,翟彬.Markov链在中国人口年龄结构预测中的应用[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7).

上一篇:财政支持农业保险评价下一篇:中小型企业的薪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