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测量(精选4篇)
有线测量 篇1
在我国, 数字有线电视的开展较为迅速, 而数字有线电视的平移工作在很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中陆续的开展。 在次基础上, 三网融合的方案在2011 年被提了出来, 这为全国数字有线电视平移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促进增值业务的增长,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 很多的数字有线电视网络公司极为重视数字有线电视的平移工作, 然而很多城市往往忽视数字有线电视的质量, 尽管平移工程顺利完成, 但是由于测量设备的缺乏, 对技术指标并没有进行测量, 同时设备安装的质量不合格。
1 数字有线电视的质量与测量
与模拟电视相比, 数字有线电视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而数字有线电视传输的主要方式是脉冲信号传输, 这种想法从表面上来看, 具有很强的道理, 但是事实上, 其的支持依据较为单一, 并不是很全面, 尽管数字有线电视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但那是就同一个频道中上传一个节目而言的, 这个过程中, 数字有线电视的抗干扰能力比模拟电视的抗干扰能力高出很多, 但如果在同一个频道中同时传输多种节目话, 较多的信息量会对数字有线电视的抗干扰能力造成影响, 过去在模拟传输过程中, 对信号相位和群延时等问题并不怎么关注, 当多个误码出现在数字有线电视传输过程中, 数字有线电视会出现马赛克现象, 不会对数字有线电视用户造成较大的影响, 但如果是在三网融合传输数据信息的过程中受到误码的影响, 那么传输过程中的信数据就会被中断, 如果这种断网问题时常出现, 那么就会对用户造成较大的影响, 因此现阶段这种只注重数字有线电视平移工作, 而忽视数字有线电视传输质量的行为应当引起重视。 为了实现数字有线电视的高效开展和实现三网融合, 需要重视数字有线电视传输的质量, 还需要在电力部门的要求基础上, 严格测量数字有线电视传输设备、 网络建设水平和与运营维护情况, 促进其达到标准, 与之相关的前端和中前端的中间环节, 也都需要按照电力部门标准进行严格的测量。 通常来说, 数字有线电视测量的内容比较多, 包括数字音频测量、图像质量分析和数字电视传输测量等。
2 数字有线电视传输测量
2.1 数字电视信号的分析
通常情况下, 数字平均功率电平是分析数字电视信号的主要参数, 其的简称是数字电平。 对于数字电平, 对其准确测量的要求比较高的, 在分析数字电视信号的过程中, 数字电平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 在数字三网电视融合开展之后, 网络当中的各频道都得到了开通, 这时候与网络饱和点和临界点的距离比较近, 但如过高出2d B的范围以上, 对测量设备的精准度具有较高的要求。
2.2 调制误差率MER和星座图
对数字有线电视信号造成的影响的所有干扰信号恶称为广义噪声。 而数字电视信号在受到广义噪声影响之后表现出来的数字表达式就是MER调制误差率, 其主要的表现是受到干扰之后的数字有线电视信号会出现偏差, 与理想的数字有线电视信号存在较大的差异。 而数字有线电视信号受到广义噪声的干扰之后表现出来的图像表达式是指星座图, 通过对星座图的分析和研究, 可以了解到数字有线电视信号在受到干扰之后的信号位置和理想的信号位置所发生的偏离状态, 也可以对不同星座图的分析, 确定广义噪声的来源。 如果MER呈现达标的状态, 那么星座图也会呈现较好的状态, 因此在对测试中的这两个数据的比较需要通过测量的方式, 尤其重要的是对来年改革参数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但如果在用户端需要进行次数比较多的测量时, 为了使时间得到节约、成本得到降低, 星座图的测量可以避免, 通过MER就能够将一般的问题反映出来。
2.3 关于MER和BER的讨论
我们知道影响MER、BER的原因是广义噪声。 在模拟电视中主要有白噪声、哼声 (即交流声) 和失真引起的CSO、CTB, 这主要是以幅度为特征的噪声。 数字电视中, 这些噪声影响依然存在, 而且增加了相位、相位抖动、群延时时钟偏移、符号偏移等等干扰, 这些都在广义噪声之列。 一般来说, 这些噪声是综合起来影响数字电视信号, 最坏就是造成信号误码。 根据通信原理的瀑布图来看BER与噪声有相对应的关系。 但是我们营运的数字电视网络系统, 其数字电视信号是远远偏离它误码状态。 如64QAM信号引起误码时MER为24d B左右, 这时BER为10-4。 而一般网络, MER都在30d B以上, 要因广义噪声来引起误码是不可能的, 所以有专家说在正常营运中, 因广义噪声引起误码是一万年一次!一般来说网络引起的误码大多是外界突发信号较多, 如外界强烈干扰信号, 或者网络的变坏, 如网络泄漏, 接头不良、受潮, 接地不良等。 对于数字电视网络, 专家们有个MER推荐表 (详见表1) , 从表来看64QAM的网络在用户端MER最好在32d B以上。 因此正常的维护监测, 不要过高追求误码率、误了多少次码, 而是要在误码以前对网络监测诊断, 防止它误码, 笔者称它为在不误码状态, 即所谓亚误码状态。 这就要严格测量MER, 将MER控制在所规定的范围之内, 并随时观察它的变化, 防止网络老化和突变。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讲, MER的测量比BER更重要, 它是保证数字电视质量非常重要的参数。 我们要牢记, 我们的网络维护营运测量, 首先是维护网路, 要使网络保持工作在亚误码状态, 正如一个保健医生那样。 然后才是维修网络, 如治病医生那样。 如果我们的网络每天都忙于维修, 那网络就完蛋了, 因为我们的网络是几十万、上百万用户, 一定要把它控制在亚误码状态。
3 结论
综上所述, 本文是在对数字电视测量的研究及实际测量中遇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梳理, 仅供参考。 更重要的是呼吁有线网络的同仁重视网络质量, 重视测量, 以保证我国数字电视三网融合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刘彩红.浅析有线电视传输干扰及其排除[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 (27) .
[2]潘劲勇, 贾振雷, 阮超豪.有线电视传输机房维护与管理的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02) .
[3]潘劲勇, 贾振雷, 阮超豪.有线电视传输机房维护与管理的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04) .
[4]于雷.有线电视传输干扰及其排除方法[J].科技传播, 2013 (08) .
有线测量 篇2
为了保证有线数字电视播出时的安全, 跟随广播数字电视的发展潮流, 需要对广播电视的各个方面实施监测, 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使有线数字电视的安全播出有了保障;对广播电视的各个方面实施监测, 维护了电视用户的切身利益, 使有线数字电视的各个环节和谐、有效地发展, 创造了一个有利于有线数字电视发展的环境;对广播电视的各个方面实施监测, 既能够对市场秩序加以维持, 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广播电视用户, 防止播出中有重大停播、劣播事故的发生, 使有线数字电视正常播出, 加快数字化电视的发展。
一、对有线数字电视实施监测的必要性
1. 提高电视频道质量的需要
有线数字电视可以同时传送5—6套的电视节目, 其质量可与DVD相媲美, 或可传送1—2套的高清晰版的电视节目, 对电视频道作了充分的利用, 提高了用户对电视节目的可选性, 更好地服务于用户。电视节目多了以后, 对监管部门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 提高网络传播质量的需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广播电视的传播质量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我国的广播电视还处在模拟转数字的过渡期, 有线数字电视技术缺乏稳定性, 经常发生故障, 接收器接收不到信号, 有线数字电视的信号不稳定引起了观众的极度不满。因此要提高网络传播质量, 必须要确保有线数字电视信号传输的稳定, 离不开对数字电视的监测技术。
3. 节目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节目频道的增多, 节目的形式也随之丰富多样起来, 数字电视可以为大众提供多功能的服务, 网络成为主要的承载平台, 信号传输与接收器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为了数字电视传播秩序的正常维持, 需要加强对有线数字电视信号的测量与监测。
二、有线数字电视网络传输机理
根据MPEG—2的标准, 对有线数字电视网络中的模拟视音频信号进行抽样, 并压缩形成ES基本码流。在对基本码流进行分段处理, 进行打包以形成打包的基本码流PES。在传输过程中, 再将PES分成传输包码流TS, 传输包码流有固定的长度是188B。TS在流经系统时, 被加入PSI/SI和加密信息形成了多路节目传输流, 再通过64QAM的作用, 最后就形成了数字射频信号。只要是MPEG—2的基带信号传输流, TS都是以基带信号的身份进行传输的。
三、有线数字电视的监测内容
1. 分析TS码流与图像质量的关系
传输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容易产生误码, 导致数字电视信号质量下降。只要是MPEG—2的基带信号传输流, TS都是以基带信号的身份进行传输的。因此要对MPEG—2传输流进行监测, 以检查MPEG—2传输流的完整性、EPG节目指南、QAM等。电视频道的不断增多, EPG节目指南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对视频进行测试时, 需要先确定光纤的损耗程度和色散程度, 并对视频内容进行测试, 以确保它及时、准确地到达目的地。
依据数字电视信号的特点和ETR101290中的标准, 把错误分成:第一、第二、第三优先级。这三个优先级对数字电视的节目解码有着决定性影响, 第一优先级对节目图像和伴音的内容有直接影响, 第二优先级影响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第三优先级则对显示结果有影响, 数字电视系统监测可把这3个优先级的参数作为技术基础, 来构建数字电视监测系统。分析图像质量过程如图所示, 能够对被测系统进行全面地、准确地评估。
2. 测试传输系统
监测传输链对于“原始”数据包的传输作用很大, 在传输过程中, 出现的误码等问题, 将影响传输流的所有内容。如果传输流是通过ATM/SDH网进行分配的, 那么就要对自身的报警系统进行监测, 在有线数字信号应用前, 监测误码, 在错误还可以纠正时, 及时地检测出和传输相关的问题, 进行有效地纠正, 防止错误影响进一步扩大化。
3. 测试视音频的指标
数字信号中最终起作用的还是视音频信号, 它仍然保持着与模拟音视频类似的技术指标, 电视信号发生器首先发出测试信号, 通过D/A转变成模拟复合信号, 进行视音频的测试。目前视音频测试分析系统的最高水平是VM700T, 既能够实现数字视音频的各项测试, 也能够实行模拟视音频的各项测试, 可供选择的测试程序也有很多, 但是测试费用较高, 价格昂贵。
结语:综上所述, 随着有线数字电视推广的深入, 数字电视已经进入到平常百姓家, 不仅为大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娱乐节目和容量大的资讯, 让大众亲身体会到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活的变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广播电视技术, 对中国的广播电视行业来说既是机遇, 也是挑战。因此, 要做好对有线数字电视信号的监测工作, 让它更好的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包勇.有线数字电视信号监测监管体系建设[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09 (12)
有线测量 篇3
煤矿井下随钻测量定向钻进是近年来中国坑道钻探领域重点推广的新技术,其具有轨迹可控、孔底回转、钻孔深度大等优点,实现了井下钻孔从无控钻进到精确定向钻进的跨越,在煤矿井下瓦斯抽采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并逐渐推广应用于水害防治、 地质构造或异常体勘探等领域[1,2]。钻孔轨迹的控制是随钻测量定向钻进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对钻孔轨迹的准确控制,需要实时对钻孔几何参数进行精确测量和计算。随钻测量装置即为实现该功能的 专业仪器,是实现定 向钻进的 基础和关键[3,4]。
煤矿井下定向钻进用随钻测量装置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信号传输方式、信号传输通道和供电方式等方面,相关产品以RS485或RS232有线传输方式为主,传输通道为特制的中心通缆式钻杆,供电方式为孔内电池筒供电,如DGS定向钻进监测系统、 YHD1 - 1000( A) 随钻测量装置等[5,6]。但是采用孔内电池筒供电,存在以下不足:
( 1) 影响信号传输和工作稳定性。为保证长时间孔内工作,信号传输强度受到限制; 随使用时间和钻孔深度增加,电池筒电量减小,供电电压衰减且不平稳,影响测量信号上传,尤其是孔内涌出大量高压水时,测量信号不稳定。
( 2) 仪器易损坏。需要定期更换充电电池筒, 导致频繁拆卸孔内仪器,使仪器容易损坏。
( 3) 电池筒增加了仪器结构尺寸,导致探管距离钻头较远,测量具有滞后性,需要提前预测钻孔轨迹变化; 影响仪器安装固定; 电池筒外径较大,钻杆内过流面积较小,影响钻井液流通。
( 4) 增加了使用和维护成本。测量探管维修、 电池筒更换需要大量成本。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随钻测量装置的原理及优缺点基础上,对装置供电方式进行创新性设计,提出采用防爆计算机为孔内防爆测量探管供电的技术方案,并研制了有线随钻测量装置,对其技术方案、技术难点、关键技术及实现、试验情况等进行了分析介绍。
1装置技术方案
孔口防爆计算机采用矿井常用127 V照明电供电,其内设置一块系统控制板,用于为孔内测量探管恒压供电、发送操作指令、解调和处理上传的测量信号等。测量探管将孔口防爆计算机通过中心通缆式钻杆提供的电源转换为内部二次电源进行工作,并利用信号载波传输技术实现操作指令接收和测量信号上传。该装置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2装置技术难点
( 1) 防爆计算机研制。选择合适的供电方式为测量探管长距离供电,确保测量探管正常工作; 信号传输时叠加在电源信号上,对测量探管上传的衰减后的载波信号进行解调,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 2) 测量探管研制。测量探管应能利用防爆计算机提供的电源工作; 测量参数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应满足实钻需要; 在利用中心通缆式钻杆供电的同时,实现测量信号和操作指令的双向传输。
( 3) 系统测量软件开发。系统测量软件主要用于对测量参数进行计算、显示、钻孔轨迹绘制、存储及导出等,其文件管理结构应合理、文件操作功能应方便齐全,测量流程应符合随钻测量定向钻进习惯。
3装置设计关键技术
3.1防爆计算机恒压供电及信号解调设计
3.1.1恒压源设计
防爆计算机需要通过中心通缆式钻杆为孔内测量探管进行供电。目前石油钻井一般采用恒流源进行供电,存在以下不足: 供电电压过高,不符合煤安要求; 中心通缆式钻杆可能出现绝缘问题,而绝缘不好会导致传输链路多处分流,影响信号的解调,导致数据传输错误[7]。
为保证测量探管工作稳定性,该装置采用恒压源为测量探管供电,其提供的供电电压为恒压稳定值。当前中心通缆式钻杆的中心通缆装置电阻一般小于0. 5 Ω/3 m,测量探管最低工作电压为7 V,信号载波传输的电流约为20 m A,通过计算可得正常条件下信号传输距离达1 000 m以上,需要提供的电压值为10. 3 V。该装置设 计的供电 电压为13. 8 V,理论传输距离可达2 040 m,远大于实际测量距离需要,可确保测量探管正常工作。
3.1.2信号转换解调设计
防爆计算机内系统控制板的信号转换解调电路如图2所示。当接收到测量探管发回的测量数据后,首先在采样电阻上产生约1 V的电压跳变,然后通过电容滤掉直流分量,并经过信号放大、信号滤波、信号整形,转换为标准RS232电平信号,输入到CPU,从而解调出准确的数据。
3.2测量探管参数测量、二次电源工作和信号载波传输设计
3.2.1测量探管参数测量
( 1) 传感器组的选型。传感器组是参数测量的基础,本测量探管采用3个石英挠性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地球重力加速度,具有线性度高( 可达0. 5‰) 、 温度漂移小、重复性好、抗冲击性强等特点; 采用3个PNI磁传感器测量地球磁场,与传统磁传感器相比,其功耗降低90% ,且不需要专用磁通门电路。
( 2) 传感器组软件调校。现有随钻测量装置一般采用机械调校,即通过人工调整方法来保证传感器两两相交,由于机械结构加工精度和人为操作的问题,无法保证完全正交,从而无法提高测量精度。 本测量探管采用软件调校方法,具体方案: 将测量探管固定在校验台上,调校时将Z方向设为垂直方向,得出该方向上的传感器最大值aZ; 同理得出X和Y方向上的传感器最大值aX,aY; 然后任意偏转一个角度,得出此时3个方向上的传感器输出值aX1,aY1,aZ1,将以上数据代入式( 1) ,即可计算出传感器之间的正交误差A,B,C。该方法将传感器固定后无需再调整位置,测量数据准确,测量精度大幅度提高。
参数测量流程: 当测量探管接收到孔口防爆计算机下达的测量指令后,为测量电路供电,加速度传感器和磁传感器感受到输入量时,与其放大电路一起将输入量转换成与之对应的输出电压; CPU采样测量电压和基准电压后,采用运算放大器对传感器测量信号进行整形和滤波,获得传感器原始测量数据; 然后利用补偿系数得出传感器测量数据的校正值; 再根据倾角、工具面向角和方位角与重力加速度和磁场强度的关系 ( 式 ( 2) ) 计算出钻孔轨迹参数的实测值。
式中: θ 为钻孔倾角; α 为钻孔方位角; w为螺杆电动机工具面向角; a'X,a'Y,a'Z为各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值; MX,MY,MZ为各磁传感器测量值。
3.2.2二次电源工作和信号载波传输设计
测量探管得到准确孔内参数后,利用孔口电源供电工作和信号载波传输技术,实现在单芯电缆上供电和信号双向传输同时进行,电气原理如图3所示。KBV为孔口防爆计算机供给测量探管的电源, 通过二极管D1,D4形成BV,作为二次电源给测量短节的数据测量模块供电,确保测量探管正常工作。 发送数据时,FMSOMI按照预先确定的编码格式产生脉冲信号,当发送高电平时,三极管Q2导通,R26,R28产生分流,从而在系统控制板输出线上的限流电阻上产生电压降; 当发送低电平时,Q2截止,利用分流作用产生电压变化,即可将测量信号载波传输到孔口。
3.3测量软件开发
测量软件主要包括文件管理结构、测量流程和文件操作。
3.3.1文件管理结构设计
测量软件采用多叉树数据文件存储方式,按施工钻场、主孔号和分支孔号将数据分级存储,保存时包括3级文件夹和多个文件。其命名规则为第1级文件夹名称为施工钻场,在该文件夹下的文件中保存钻场的相应信息; 第2级文件夹的名称为主孔号, 在该文件夹下的文件中保存主孔的设计信息、分支孔信息和实钻数据; 第3级文件夹的名称为分支孔号,在该文件夹下的文件中保存分支孔设计信息和实钻信息。
3.3.2测量流程设计
装置测量时设计为2种工作模式: 当为钻孔测量模式时,发送倾角、方位和工具面等所有测量参数; 当为工具面调整模式时,只发送工具面测量数据。
3.3.3文件操作设计
采集到的数据保存在数据库中。为了便于分析,设置了数据的导出、导入和删除功能[9]。
数据导出功能可将当前钻孔、所在主孔或所有钻孔的钻探数据导出到Excel中,方便用户编辑; 也可导出为测量软件可查看的数据库文件,便于管理部门进行数据管理和查阅。
数据导入功能可将煤矿井下导出的钻孔数据文件导入到地面计算机的钻探数据库中,之后即可打开进行查看。
数据删除功能主要用于对已经备份或不需要的钻探数据文件进行删除操作,清理防爆计算机存储空间,避免数据管理混乱。
4装置性能试验
4.1装置测量精度试验
装置测量精度试验选择在具有检验资质的国家安全生产抚顺矿用设备检测检验中心进行,检测设备为HKJZ - A测斜仪自动校准系统,测量结果见表1。可看出该装置测量精度远高于设计值,满足煤矿井下定向钻进随钻测量需要。
4.2装置工作稳定性现场试验
装置工作稳定性试验在神华宁煤集团石嘴山二矿Ⅲ020503工作面进行,施工钻孔为集束型瓦斯抽采钻孔群。2013年6月13日开始试验,8月12日完成试验,共施工9个定向钻孔,31个分支孔,总进尺4 695 m,实钻钻孔与设计数据见表2,实钻总平面如图4所示。在2个月的试验期内,仪器均能正常工作,除2号钻场5号钻孔因封孔不严提前提钻终孔外,所有钻孔均顺利施工至孔底,且实钻轨迹偏差均控制在设计轨迹5‰以内,满足定向钻进钻孔精度控制要求。
4.3装置测量深度现场试验
装置测量深度现场试验在山西晋煤集团寺河矿东五盘区53015巷20号横川钻场进行,施工钻孔为本煤层瓦斯抽采定向长钻孔。试验钻孔于2014年8月10日开钻,8月22日终孔,钻孔主孔深度达到1 881 m,总进尺2 601 m,分支孔11个,其中探顶分支7个、探底分支4个,钻孔的实钻轨迹剖面如图5所示。装置施工至1 881 m时,信号传输正常,电压达到9. 29 V,电压衰减符合正常规律,远高于测量探管最低工作电压,可施工更深钻孔。
5结语
针对采用电池筒供电的不足,通过对防爆计算机、测量探管和测量软件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研发了一套防爆计算机供电式矿用有线随钻测量装置。 试验证明,该装置技术方案可行,测量数据精准,工作稳定可靠,提高了煤矿井下定向钻进的随钻信号传输效果、仪器工作时间和定向钻进效率,降低了使用和维护成本,满足超深瓦斯抽采定向钻孔和水害防治定向钻孔钻进需要。
由于该装置仍然采用有线方式传输信号,需要特制的中心通缆式钻杆,而该钻杆加工技术严格,成本较高,且钻杆强度受到限制,影响钻进成本和安全性,可考虑采用无线方式进行信号传输,并研制相应的无线随钻测量系统。
摘要:针对现有煤矿井下定向钻进用有线随钻测量装置采用孔内电池筒供电存在的使用时间短、信号稳定性差、故障率和维护成本高等不足,提出一种采用孔口防爆计算机为孔内测量探管供电的技术方案;通过对孔口防爆计算机恒压源和信号转换解调设计,测量探管参数测量、二次电源工作和信号载波传输设计,测量软件的开发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研制了防爆计算机供电式有线随钻测量装置,并在专业机构进行了测量精度试验,在神华宁煤集团石嘴山二矿进行了工作稳定性试验,在山西晋煤集团寺河矿进行了测量深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技术方案可行,测量精度高于设计值,工作稳定性强,传输距离达1 881 m,可满足不同矿井、不同类型定向钻孔钻进需要。
有线测量 篇4
2009年8月6日, 广电总局发出《广电总局关于促进高清电视发展的通知》, 通知说, 高清电视是广播电视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 是数字电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发展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内在要求, 也是促进民族电子工业发展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客观需求。为切实保证高清电视开好头, 起好步, 打好基础, 树立形象规范和促进高清电视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11月广电总局颁布了GY/T241-2009《高清晰度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行业技术标准,该标准从2009年11月起作为广播电视行业高清晰度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入网测试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的依据。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 主要参照了GD/J12-2007《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接收解码器 (机顶盒) 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增加了高清的视频指标及相应接口。现介绍如下。
1高清晰度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技术要求
1.1基本功能要求
基本功能中菜单和帮助功能、条件接收、频道搜索、系统工作参数断电记忆、多语言伴音接收、软件升级、数据广播功能为必备, 音频电平控制、音频电平记忆、字幕、有线数字广播信号接收、NVOD和恢复出厂设置功能为可选。具体功能要求见表1。
1.2图像格式
高清晰度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必须支持的图像格式见表2。
1.3参数验证
参数验证要求中规定了标清视频解码方式为MPEG-2MP@ML, 高清解码方式中MPEG-2 MP@HL为必备, H.264HP@L4.1、AVS为可选。音频解码方式需“符合GB/T17975.3-2002和GB/T17191.3-1997的第1层和第2层格式的要求, DRA、AC3、DTS为可选方式。音频工作方式为单声道、双声道、立体声必备, 5.1路环绕声为可选”。具体参数验证要求见表3。
1.4接口要求
高清机顶盒必备接口如表4所示。其他如射频环通输出、S端子输出、HDMI输出、VGA输出、‘R、G、B’分量输出接口、RS232或其他串行数据接口、以太网、USB、IEEE 1394、5.1路环绕声分离输出接口、S/PDIF音频输出接口均为可选。
1.5射频输入信号与解调性能要求
机顶盒射频输入信号与解调性能必须满足表5的技术要求。表5中的射频输入信号与解调性能要求与2007年颁布的GD/J12-2007技术要求相比, 新增加了256-QAM解调方式的I、Q幅度不平衡解调能力和I、Q相位差解调能力的要求。多节目支持能力由以前的150套增加到至少支持200套数字电视节目。
1.6邻频道抑制特性
邻频道抑制特性技术要求与GD/J12-2007比较没有变化, 技术要求见表6。
1.7视音频输出
机顶盒接收标准清晰度电视信号时, 视频输出技术要求与GD/J12-2007相比基本没有变化, 技术要求见表7。
机顶盒接收高清晰度电视信号时, 新标准中增加了Y、PB、PR信号输出的视频指标, 技术要求见表8。
高清机顶盒音频输出技术要求与GD/J12-2007相比没有变化, 如表9所示。
在高清机顶盒视音频输出要求中, 本标准新增加了视频和音频同步的技术要求。标准规定机顶盒本身产生的同一节目伴音和视频时间差为+20~-60ms,即在机顶盒输出同一节目的音频和视频时, 音频输出不能超过视频20ms, 音频输出不能落后视频60ms。
1.8接收基本EPG要求
基本EPG要求与GD/J12-2007基本相同, 只是将EPG接收能力由至少支持150套节目改为至少支持200套节目。基本EPG要求见表10。
1.9使用环境和安全性要求
本标准重点增强了机顶盒功耗的要求, 具体要求见表11。高清机顶盒的功耗分为工作功耗和待机功耗, 工作功耗是指机顶盒在实现本标准规定的必备功能及接口时的功耗而待机功耗是指机顶盒在完全被动待机状况下的功耗。
注:0dBFs=24dBu
2高清晰度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测量方法
高清晰度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的测量方法与GD/J12-2007标准中规定的测量方法基本相同, 下面主要介绍一下高清机顶盒新增加测试项目的测量方法。
2.1高清晰度Y、PB、PR信号测量方法
在码流发生器上播发高清晰度测试卡码流, 通过QAM调制器调制后信号进入高清机顶盒, 机顶盒解调出高清测试信号, 并通过机顶盒Y、PB、PR分量接口输出到高清示波器上通过高清示波器, 测量出Y、PB、PR信号的相关指标。
2.2视频和音频同步测量方法
码流发生器播发视音频同步测试信号, 通过QAM调制器调制后信号进入高清机顶盒, 机顶盒解调出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后分别输入到示波器的两个通道中, 此时测量视频白场和音频1kHz信号起始点的时间差即为视音频同步, 单位为ms。
*适用于实现本标准规定的必备功能及接口的机顶盒。
2.3功耗测试
使高清机顶盒能够正常显示高清电视节目, 等被测机顶盒正常工作15分钟后, 用功率计测量被测机顶盒的工作功耗测试时间不能小于2分钟, 此测量值为机顶盒的工作功耗。
用遥控器将被测机顶盒设置为待机状态, 待机15分钟后用功率计测量机顶盒的功耗, 测量时间不能小于2分钟, 此测量值为机顶盒的待机功耗。
3入网测试需注意的问题
由于高清机顶盒Y、PB、PR分量视频指标、视频音频同步指标和机顶盒功耗指标是本标准中新增的技术指标, 请机顶盒生产企业和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注意以下问题:
1.在测试视频分量时, 比较常见的问题是Y信号幅频特性指标不合格。
2.在测量视频音频同步指标时, 由于以前的机顶盒标准中没有做出相关规定, 所以生产企业往往容易忽视该项目的测试, 导致视音频同步指标严重超标。
目前, 我国在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过程中使用的有线数字机顶盒的待机功能大多数是假待机, 也就是说机顶盒在通过遥控器待机后, 其待机功耗和机顶盒正常工作时的功耗相差无几。新标准中要求机顶盒的待机功耗为真实待机, 待机功耗要求小于1W。
以上是测试过程中遇到比较多的问题, 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GD/J12-2007.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接收解码器 (机顶盒) 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2]GY/T240-2009.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