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高校

2024-06-05

黄冈市高校(精选7篇)

黄冈市高校 篇1

龙狮运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重要组成部分, 蕴含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与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龙狮运动在高校的发展, 重点在于发掘其显性与隐性价值, 总和社会资源, 推动教学改革发展。龙狮运动在黄冈市高校的发展还属于萌芽阶段, 通过对黄冈市高校龙狮运动教学开展情况进行研究, 分析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总结全国高校龙狮教学发展经验, 结合当地教学特点, 寻求有效推进龙狮运动在高校发展的道路, 为黄冈市龙狮教学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一、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黄冈市几所本科、高职、高专院校龙狮教学现状。

(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大量的有关高校龙狮教学现状、龙狮运动发展、龙狮发展对策研究等方面的资料。

2. 问卷调查法

对几所院校的教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随机发放教师问卷15 份, 回收15 份, 回收率100% , 高职、高专学生问卷50 份、本科学生50, 回收95 份, 回收率95% 。

3. 访谈法

对几所高校院系领导、教研室主任、体育系、部负责人进行当面访谈, 对国内几名龙狮专家采用电话、网络等方式进行访谈。

二、龙狮运动在黄冈市高校教学发展的意义

龙狮运动在黄冈市高校发展, 其显性意义在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龙狮教学步入课堂, 不仅能完善教学内容, 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 增强学生体质, 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自信心, 增强团队凝聚力,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在另一方面, 也突出了其隐性价值, 龙狮运动在黄冈市高校的发展, 在紧跟国家政策发展需要的同时, 通过龙狮课程教学和课后训练的方式, 可以培养具有一定技能水平的龙狮爱好者, 为学生就业提供新的思路与发展方向, 既改善了黄冈市高校就业困难的局面, 从而也形成了龙狮运动在黄冈市高校教学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黄冈市高校龙狮运动的教学现状

( 一) 黄冈市高校龙狮课程开展情况

通过对黄冈高校A、黄冈高校B、黄冈高校C、黄冈高校D等4所学校进行走访, 发现只有黄冈高校A开展了龙狮教学, 而且黄冈高校A也是在2008 年开展龙狮这项运动, 在2013 年才引进专业性人才一名进行教学。现已针对大二学生开设龙狮普修课及公共体育的龙狮选修课, 每周授课次数超过10 节, 所授学生约400 百人, 共有龙狮器材5 龙6 狮, 已形成一定规模。

( 二) 黄冈市高校龙狮运动的教学环境

1. 师资力量

对黄冈市4 所高校进行调查 ( 如表1) , 发现在黄冈市高校体育教师中进行过龙狮教学的老师只有两名, 占所调查老师的13. 3% , 而专业龙狮教师仅一名, 占所调查老师的6. 7% , 体现了黄冈市龙狮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这一方面也是因为黄冈市就黄冈高校A开设了龙狮课程教学, 在另一方面也导致了龙狮运动无法进入黄冈市高校教学当中, 从而阻碍了龙狮运动在黄冈市高校的发展。

2. 场地、器材

由于黄冈市就黄冈高校A开展了龙狮教学, 因此在场地、器材方面只针对该校领导进行了访谈。通过调查发现黄冈高校A用于龙狮课程教学器材, 共有龙4 条、狮子6 头, 每学期共开设了龙狮公体课约5 次, 龙狮普修课3 次, 每班学生不超过40 人, 所以针对课程设置, 所备器材已足够用于龙狮教学, 但在场地设备上, 由于黄冈高校A体育场馆还在筹建当中, 在教学过程时, 只能在田径场进行室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往往因为炎热的天气或者风雨天, 导致课程无法正常进行, 影响了教学计划的安排与实施。

3. 领导重视情况

通过对4 所高校的体育学院或体育系、部的领导6 名进行问卷调查 ( 见表2 - 3) , 发现大部分领导对于国家体育总局大力推广龙狮运动进校园的政策有所了解, 其中, 有4 人愿意将龙狮运动引入到体育课程教学, 占66. 7% ; 有1 人已为龙狮教学的开展做了相应的安排, 占16. 7% , 5 人没有计划或者不知道如何入手, 占83.3% 。说明, 黄冈市高校的领导对龙狮运动有所了解, 并愿意引进龙狮课程教学, 但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 考虑到本学院专业的特殊性, 在价值衡量上, 无法进行弱势专业上的技能投入, 从而影响了龙狮进入该校的进程, 阻碍了龙狮运动在黄冈市高校的发展。

4. 学生认知水平

对4 所学校的95 名学生进行龙狮学习兴趣程度调查 ( 见表2) , 其中, 52. 7% 的学生对学习龙狮非常感兴趣, 36. 8% 的学生一般感兴趣, 只有10. 5% 的学生对学习龙狮不感兴趣, 这体现了, 学生在学习龙狮这方面有着较高的兴趣, 有利于教学的进行。但在龙狮教学价值意义调查中发现 ( 表3) , 58. 9% 的学生认为龙狮教学的意义在于增强体质, 21% 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10. 5% 的学生选择了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 只有9. 6% 的学生觉得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这说明了, 学生对龙狮教学的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 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到龙狮运动的文化价值, 需在以后教学中加强对龙狮文化的熏陶。

四、结论与建议

( 一) 结论

通过对黄冈市高校龙狮教学现状调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不足: 一、黄冈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领导无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龙狮教学上缺乏足够的认识; 二、教学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无法满足教学发展需要; 三、教学时, 会出现场原地原因影响教学开展。优点: 一、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积极性高, 为龙狮运动在黄冈市高校的开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大部分高校领导对龙狮运动有所了解, 愿意将龙狮课程带入到体育教学当中, 有助于龙狮教学发展。

( 二) 建议

1、引进专业性教学人才, 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2、加强龙狮文化精神的宣传, 提高全校领导、师生对龙狮运动的认识; 3、积极参加校内外表演、比赛活动,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4、改善教学器材、场地环境, 为教学开展奠定基础; 5、促进学生就业,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雷帮齐.在高校开展龙狮运动的现状及策略[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10.2 (120) .

[2]葛国政.我国高校龙狮运动课程与教学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8.5 (26) .

[3]汪琳, 晁岳春.鄂东地区舞龙舞狮运动可持续发展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报) , 2010, 2 (25) .

[4]张丹.普通高校龙狮选修课开展现在与对策研究[J].体育研究, 2013, 12.

[5]全国学校龙狮运动科学大会召开, http://www.chinanews.com, 中国新闻网, 2015, 8.

[6]张修昌.湖南省高校龙狮运动开展现状的分析与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 4 (33) .

黄冈市高校 篇2

然而, 本人发现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在查阅和利用外文图书资料方面, 与查阅和利用中文图书资料相比, 人次不及中文馆的10%。面对这种外文期刊利用率低下而导致资源和经费极大浪费的现状,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剖析, 找出其中原因, 以便采取相关对策, 使这种状况得以改善。

笔者在高校图书馆从事外文馆图书资料的采编和管理工作已有多年的时间, 对外文期刊的工作细节、管理体制有一定的了解。本人认为, 导致外文期刊利用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笔者从图书馆和读者两个方面进行剖析。

1 图书馆方面的原因

1.1 外文期刊整体大幅度涨价, 购买经费有限

以本人所在高校为例, 每年花费在购买原版外文期刊的固定支出为15万元。但是, 近10年来, 外文期刊价格不断上涨, 平均涨幅是10年前价格的3~4倍。如本馆订购的工科类期刊《computer》和《IEEE software》这两种计算机方面的外文期刊, 在2011年其纸质期刊的价格分别为:6590元/年和4150元/年, 但在2012年时其纸质期刊的价格分别涨到:15323元/年和9211元/年, 其涨幅两倍有余。由于经费的限制, 外文期刊的价格涨幅过快, 使得该校图书馆不得不大量削减外文期刊的订购。如该校图书馆在2006年, 订购外文期刊的种类尚有43种, 而2012年只能订购24种。这样一来, 该校图书馆只能以各学科核心的学术期刊为订购主体, 而受众面广, 具有通读性的科普、人文期刊订购较少, 从而使得读者群体越来越少。

1.2 外文期刊订购渠道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根据本人从事外文期刊订购的实际情况来看, 外文期刊的订购书目的主要来源是卖方市场提供的书目来进行选择订购, 由于订购外文期刊的经费所限, 馆方只能与某几家公司建立供需关系, 这样一来, 订购书目的可供选择的范围较小。如, 本人刚开始从事外文订购工作时, 本校体育学院的一位教师来馆订购外文期刊, 其想订购的期刊是自己长期关注的对自己的研究项目有直接联系的期刊, 但图书馆采用的订购书目是以与本馆长期合作的世图公司提供的订购目录为主, 该老师想订购的期刊不在目录范围之内。后经与领导沟通, 该老师只能根据其意向在所提供的目录中找出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联的期刊进行订购, 但从期刊到馆后的阅读跟踪上来看, 该教师很少来馆参阅此期刊。由此实例可以看出, 外文期刊订购管理上由于受旧的思想以及期刊订购需要连续性等外文期刊固有的特点的影响, 外文期刊订购并没有发挥其帮助教师提供其研究领域最新信息、资源的服务作用, 同时又导致资金和资料的浪费。

1.3 对外文期刊的宣传力度不够

传统的服务方式是借借还还, 等人上门式的服务方式。这是一种被动的服务方式, 没有开展更主动的深层次服务方式, 提高读者对外文期刊的关注和了解不够, 从而使得外文期刊的利用率不高。如在外文期刊的订购上, 受外文期刊订购的连续性限制, 外文期刊订购事宜很少在全校网页上进行告知, 每年的订购只是根据往年的期刊订购数目直接续订。同时每期外文新刊都是例行公事盖章、记到、上架, 并未在相关网站或相关宣传板块看到有关新到期刊的宣传信息, 这样读者对新刊的动态以及相关内容无法了解, 从而降低了外文期刊的利用率。

1.4 图书馆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馆员是图书馆的灵魂, 具有较高素质的图书馆馆员能够为读者提供较高水平的服务。但是, 据本人了解, 目前各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 一部分是因学校引进人才或是为了稳定人才而“随军”调入的家属, 这部分人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外语和计算机水平普遍偏低, 他们不容易接受新事物, 没有经过图书馆相关知识的系统培训, 没有继续学习图书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和外语知识的动力。他们认为图书馆的工作就是借借还还, 没有更高意识的服务理念, 因而不能为读者利用外文期刊提供高层次的服务。另一部分是图书馆的管理层, 他们在图书馆工作年限较长, 有的是图书馆专业毕业, 有的则是其他专业毕业后通过自学或在职学习, 对图书馆的工作、管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深入了解, 但是他们外语水平偏低, 也不足以在外文期刊方面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还有一部分是近几年新进入图书馆的馆员, 他们是硕士研究生毕业, 学历层次较高, 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和专业水平, 因而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读者利用外文期刊提供导读和服务工作。但是, 他们对于跨专业的知识了解不多, 而且这部分馆员占整个图书馆馆员的人数比例又小。因而在提高图书馆外文资料利用率方面的作用也是极为有限的。

1.5 纸质外文期刊对外文期刊利用率亦产生一定影响

目前外文期刊, 大部分仍为纸质期刊。据本人了解, 这种纸质外文原版期刊到刊时间慢, 前一年的期刊要到第二年上半年末才能到齐, 有的增刊甚至要一两年后才能到刊, 这样非常不利于师生快速、有效的了解国内外的先进科学技术资源信息, 给他们的课题研究和知识更新造成了很大的不便。此外, 由于纸质期刊是不外借的, 师生只能在外文期刊阅览室随意浏览, 由于是随意浏览, 他们对哪几种期刊更感兴趣, 对其中哪方面的文章更感兴趣等, 诸如此类的数据图书馆无法统计, 这样不利于图书管理员就期刊种类的更换以及同一种期刊订购册数增减等方面进行判断, 对图书馆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增加了困难。

1.6 后续相关服务不到位

在不断的推广数字化图书馆的今天, 广泛的利用计算机、互联网, 能使得读者更快速、更全面的掌握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从而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但是就本馆而言, 在相应的数据库中笔者未能查到自己所需要的外文期刊、文章的详情, 由此可见在这环节上还存在漏洞。同时, 在馆内外读者要借阅相关的外文期刊, 如果该本期刊已被借走或未订阅, 一般情况下工作人员就直接回绝, 并没有相关的后续服务, 如读者跟踪服务、馆际互借等, 因为馆内并未做到全面、优质的服务, 使得读者对图书馆的期望值下降, 读者越来越少, 从而导致外文期刊的利用率不高。

2 读者方面的原因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 除极少数是校外的社会人员外, 主要读者是高校的学生和教师。从高校学生方面来说, 影响外文期刊率的原因, 可以从学生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来剖析。

2.1 对外文期刊认识不足

对外文期刊认识不足, 未能意识到外文期刊的利用价值, 是影响高校学生对外文期刊利用率的主观方面的原因。

一般普通高校的在校学生以本科生为主, 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只占相对较少的部分。本科生在阅览上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阅览一些易读性、趣味性较强的期刊, 对于专业理论性较强的学术型原版外文期刊阅览较少。即便在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 他们查询的资料亦是以中国知网等具有学术性的中文期刊网站上的资料为主, 加之教师在对本科生的日常教学时, 对外文期刊资料涉及较少, 从而使得他们对当前学术前沿、先进技术等方面的信息敏感度不高, 未能意识到外文期刊资料的利用价值。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他们虽然在从事本专业的学术研究时, 对外文期刊的利用价值有着相对较深的认识, 但他们在在校生人数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特别是一些二类、三类大学, 硕士生的所占比例更少。有的甚至是近年来才申请到硕士点开始招生, 因而他们对外文期刊利用率的提高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极为有限的。

2.2 外语水平不高

外语水平不高, 是影响高校学生外文期刊利用率的客观方面的原因。

据本人了解, 阅览外文期刊的学生主要由以下几种类型的学生组成:第一种是外语专业的学生。由于他们的专业优势, 外语水平较高, 能轻松阅读外文期刊。但是, 他们对于专业性较强的专业术语需要进一步学习, 因此他们对于阅读专业性较强的外文原版期刊亦有一定的障碍。第二种是准备考研和出国的学生。考研一般主要是在数学和外语上拉分, 而出国的学生需要考GRE、雅思或托福等语言考试, 他们需要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出于对提高外语水平的需求, 他们经常光顾外文阅览室, 阅读原版的外文期刊和书籍, 以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还有一种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这一类学生, 他们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 可以轻松的阅读外文原版期刊。同时由于学业的要求, 他们需要了解当今社会最新的先进技术和学术前沿的信息, 来完成自己的研究和毕业论文的撰写。然而以上三种学生占整个在校大学生的比例不到三分之一, 其他部分的学生有时出于好奇会来外文馆阅览外文资料, 但是没有持续性, 加上他们的外语水平不高, 在阅读原版外文期刊时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 从而降低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使得外文期刊的利用率较低。

高校图书馆另一部分读者群体就是高校的教师和高校从事科研的人员。然而, 据了解, 我国高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不具有阅读外文资料的能力, 无法直接利用外文资料进行学科研究和交流。这一客观局限性严重影响了外文期刊资源的利用率。同时, 高校教师平时工作比较繁忙, 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了解相关专业的外文期刊, 导致没有及时掌握相关专业的学术前沿信息, 从而在感性上降低了阅读外文期刊的兴趣, 因此大大降低了外文期刊的利用率。

黄冈市旅游产业SWOT分析 篇3

1.1优势

1.1.1旅游资源丰富

黄冈市拥有的高品质旅游资源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由“江山如画多少豪杰”统领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历史文化资源的绝佳匹配,为黄冈市旅游产业提供了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保障。黄冈旅游资源丰富,品质较高。这些旅游资源可以按题材分为:教育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绿色旅游资源、佛禅旅游资源、养生旅游资源、东坡旅游资源、西游记旅游资源等。

1.1.2交通区位优越

黄冈市日益完善的水陆空的三维立体交通网络,尤其是和武汉同城化一体化发展、黄冈城际铁路的开通、筹建的鄂州机场和境内已建和在建的多条高速公路,奠定了黄冈交通优势,黄冈市交通区位优势逐步显现,为黄冈旅游交通的便捷性、舒适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1.3后发优势明显

黄冈市工业一直比较落后,没有大规模的工业企业,环境污染较少,自然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 政府在发展旅游产业时,可以直接建设开发,需要支付的企业搬迁、环境整治成本较低。同时,黄冈市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对黄冈市现有的经济结构和政府的财政收入影响不大,因此,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实施过程中阻力较小。相对其他工业较发达的地区来说,后发优势明显。

1.2劣势

1.2.1旅游经济意识淡薄

目前黄冈市政府开始重视旅游经济,但是企业、社会民众对旅游经济意识还是淡薄,政府内部各部门没能很好的形成合力,推动旅游环境的优化和升级。

1.2.2旅游资源资本运作方式落后

黄冈市目前的旅游资源开发绝大部分是通过政府投资,由于财政收入有限,对旅游产业的投资也非常有限,限制了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速度。

1.2.3旅游景点道路交通不便

虽然进入黄冈的大交通环境得到提升,红色旅游公路的建设使大别山景区间内部交通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黄冈市内部县市、乡镇与景区、景点公路连接不通、路况差、交通不畅、车速偏低仍然是制约黄冈市旅游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1.2.4旅游基础设施滞后

黄冈市区以及一些重点城镇是游客进入黄冈市的重要集散地,城市旅游公共设施的建设是必须的。城市旅游交通及其标识、 游客中心、散客或自驾车服务中心、旅游咨询与服务中心、城市旅游信息系统、酒店、饭店、游客权益保护中心等服务设施严重滞后。

1.3机会

1.3.1经济转型

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看世界,度假旅游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给旅游业带来很大的机会和市场。同时人们的都市生存环境的恶化,让人们对优良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向往,逃离污浊的城市生活,到乡村、山野、 森林、湖岸度周末。各地政府紧扣旅游从观光向度假产业升级的契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3.2长江经济带发展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出台,将极大促进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物流发展、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这将给地处长江经济带中部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黄冈市带来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将为黄冈市旅游产业带来更多发展机会。

1.3.3武汉城市经济圈

武汉8+1城市圈,将湖北省内城市间的距离大大缩短,湖北省内各大城市和国内各大城市到达黄冈的时间大大缩短,便捷舒适程度极大的提高,为争取外部游客进入黄冈市旅游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1.3.4智慧城市建设

黄冈市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之一,黄冈市政府可以充分运用这个契机,整体规划,将智慧旅游项目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之中, 这样就可以让黄冈的旅游产业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平台上。

1.4挑战

1.4.1旅游同质化竞争

黄冈与信阳、六安、安庆同处大别山山脉,同是鄂豫皖根据地, 同是刘邓大军战斗过的地方,旅游资源极其雷同,为了发展老区经济,各地都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客源市场、投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武汉城市圈中针对核心城市武汉的近千万客源市场, 外围的8个城市都在大力发展依托湖泊、乡村、生态资源的乡村游、 自驾游市场,项目雷同化已为业界公认,很难避免掉入恶性竞争的泥潭。

1.4.2工业发展与环境污染

黄冈市各级政府为了地方GDP的增长和政绩工程,冲动上马大型工业项目,而又忽略环保措施,破坏自然环境,造成黄冈市旅游资产的隐性损失。黄冈市某些区域已出现这种现象,值得警惕。

2结语

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篇4

关键词: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当今社会,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居民生活压力日趋增大。节假日想释放压力、体验不同生活促使他们渴望去体验乡下农家生活,得到身心的放松;回归自然是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一个普遍趋势。这也为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居民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休闲农业也就应运而生。大别山地区所辖的黄冈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山区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和自然资源。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有效地开发利用大别山自然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使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1、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黄冈市国土面积17446 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4%,农业人口556 万人。黄冈市休闲农业起步比较晚,但是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呈现如下特征。

(1)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渐成气候。发展休闲农业既要市场基础,又需要资源依托,黄冈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休闲农业所依托的特色农业基地基本形成。目前,黄冈市各县依托著名景点的休闲农业,除为游客以及黄冈市民提供食宿服务外,还借助当地的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资源,开发了诸如农园观光、农事体验、康体健身、农事教育等休闲农业活动项目,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2)涌现出一批发展休闲农业的特色地区。黄冈市休闲农业最初以垂钓休闲、品农家菜、赏农家景、住农家房为主。因其地形复杂,气候独特,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其休闲农业正是通过优美的农业自然环境与其相应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过程和农业劳作,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往参观、参与、购物和游玩。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以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事体验、农家休闲、田野自然风光为主体的休闲农业产业。涌现了一批如麻城龟山风景旅游区,横岗山避暑山庄,英山桃花源,英山温泉山庄,罗田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休闲观光基地。

2、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发展规模在大别山区位居前列。但是在发展中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总体规划与政策扶持不够、基础设施欠缺,休闲农业项目特色缺乏,经营管理不够规范等方面。

(1)缺乏总体规划和政策扶持。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黄冈市休闲农业最早是从农家乐形式开始发展。但是由于没有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缺乏政府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指导,导致休闲农业在开发和发展中存在盲目性和重复建设问题,忽略依靠自身的特色资源开发特色产品,造成同一地区的休闲农业产品同质化竞争问题,加剧休闲农业企业后期经营管理中的困难,使休闲农业难以朝纵深方向发展。例如,在黄冈市罗田县的乡村,村民自发开展农家乐,规模都比较小,提供的休闲农业项目大同小异,各农家乐之间的恶性竞争激烈,总体规划的缺乏,对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无序,使得休闲农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极大影响了当地的景区景观。此外,黄冈市休闲农业与人文旅游景点之间缺乏联动性,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黄冈市对发展休闲农业重视与支持力度不大。对休闲农业的资金投入很少,扶持政策及资金投入基本集中在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反面,特别是将发展重点都集中在文化旅游方面,忽视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缺少对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及扶持政策,投资基本处于自发的状态,休闲农业总体布局不够完善,资金支持不足,软件及硬件配套设施比较落后,使休闲农业整体发展处于比较初级的状态。因此,黄冈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渐成规模,但仍处于市场培育期,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信息,管理等方面加以扶持和引导。

(2)基础设施不健全。由于起步时间较晚,黄冈市休闲农业尚未成熟,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档次较低,使得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健全的问题。黄冈市城乡间的交通状况虽然在近几年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未实现真正的四通八达,所以对去往休闲农业旅游地的游客来说,交通状况仍需改善。参加休闲农业项目的游客虽然初衷是为了回归自然,观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但是食宿方面仍然希望接近自己原有的生活习惯,以及对卫生状况比较注重。拿休闲农业发展状况较好的英山温泉山庄来说,当地发展休闲农业的资源优势明显,拥有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三个国字号招牌。但英山县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诸多不足,旅游道路交通状况需改善,景区内部循环步道尚未完善,区内供水、供电、通讯、环卫等基础设施仍然不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不配套,旅行社存在小、散、弱、差等问题,停车场、旅游公厕等配套设施不齐全,方便游客的景区相关标牌标识、路标等设施不全,安全防护等设施都需改善。

(3)休闲农业项目缺乏特色。黄冈市休闲农业的投资者大多是旅游景点或城市郊区的农业企业或当地村民,他们盖起了小洋楼、仿效城市的生活方式,开始发展休闲农业,使得城市化与人工化倾向严重,忽视了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特色与内涵,脱离了休闲农业赖以生存的“农”味,丧失了特色。此外,以当地村民为主体的经营者的经济实力不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导致开发的休闲农业项目功能单一,缺乏特色与创新,无外乎垂钓、就餐、住宿、打牌、采摘活动等。休闲农业经营者基本是将经营重点放在餐饮上,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带有参与体验性质的农村生产活动、农村生活方式的内容过少,休闲农业项目没有形成当地特色,参与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低。目前,黄冈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是观光农园及农家乐,缺少特色项目,严重阻碍了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含金量的提高以及休闲农业知名度的提升,同时无法满足现代旅游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导致体验休闲农业项目的回头客较少,重游率较低。例如,英山温泉山庄、英山桃花源、罗田农家乐、横岗山避暑山庄均是市星级农家乐,发展模式相似,都是依托大别山景区,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赏农家景为主题,而开展观光、采摘、垂钓以及供游客参与体验的农业生产活动较少,项目同质化严重,特色不明显,恶性竞争较为明显,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较难带动回头客。从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尚未形成一定特色,休闲农业开发模式雷同。

(4)经营管理不规范。发展休闲农业,在经营、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都都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对管理水平的要求很高。而黄冈市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大多没有受过正规的培训,大多经营者是当地的村民或者来自其他领域,缺少相应的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经验,缺乏专业的培训,对休闲农业缺乏科学认识,管理水平及组织能力较低,在进行休闲农业发展决策时往往是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或者模仿其他地区的发展,导致开发的休闲农业项目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通过调查发现,罗田县,红安县,蕲春县等休闲旅游村都是以经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服务及工作人员基本上以经营者的亲朋及乡邻为主,经营管理中的随意性和混乱性比较明显,从业人员由于文化水平偏低、没有受到过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难以在经营管理以及服务水平上提高经营档次,与专业化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其次,开发者和经营者主要为当地村民,缺乏对区域大旅游格局的了解和合理规划,经营管理不到位,导致服务档次较低,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随意处理污水等问题严重。此外,黄冈市休闲农业企业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宣传积极性不高,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宣传促销的意识不强,导致黄冈市休闲农业缺少品牌效应。

二、黄冈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黄冈市休闲农业整体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要想进一步促进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实施以下对策。

1、增强产业扶持和引导

黄冈市相关政府部门应转变观念,认识到休闲农业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并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促进和维护休闲农业的发展。

首先,政府应制定针对休闲农业的财政优惠政策。增强对休闲农业的产业扶持,除采取专项资金补助、宽松的信贷条件、税收优惠等措施外,还可以资助成立互助性融资担保机构,缓解休闲农业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在休闲农业资源丰富、有特色的地区,例如黄冈市罗田县、英山县、蕲春县、红安县,通过采取优惠措施鼓励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休闲农业的合理布局,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借助各自优势,增强产业扶持力度,重点扶持英山生态观光茶园、横岗山避暑山庄、罗田农家乐、英山温泉山庄休闲疗养中心等一批休闲农业企业,从中培育出一批知名休闲农业品牌。其次,各级政府应做好休闲农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和总体规划。由黄冈市旅游局、农业委员会联合行动,组织旅游、农业等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对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状况、特色农业资源及农村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进行专业调研,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考察和统计黄冈市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数量、类型、规模、名称、分布、位置、特色等,绘制休闲农业及资源分布图,建立休闲农业资源信息系统,为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全面、切实、可靠的资源信息,科学合理规划各县的休闲农业资源。休闲农业的规划应与农业布局、生态环境建设相一致,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英山县、蕲春县、黄梅县、麻城市应在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下,依据各自的人文古迹、自然等旅游资源的分布、微观区位特征等条件,制定出适合当地休闲农业发展的布局规划。再次,发展休闲农业目的和发展农业一样,都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保障当地农民的利益。因此黄冈市政府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完善与农民有关的制度和法规,制定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相关制度和规范,提供如工资、农民工培训等保障。最后,黄冈市政府应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尤其是解决各旅游景点以及休闲农业旅游地的交通、通讯、环保等问题,完善水电设施,供水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

2、促进休闲农业与文化旅游联动发展

黄冈市文化积淀丰厚,自然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尤以文化旅游资源见长,优势非常突出,与山水旅游资源优势交相辉映。黄冈市近年来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兴建了蕲春李时珍国际医药港、大别山博物馆等大型文化旅游产业园。休闲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都隶属于休闲产业,客源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交叉重合的部分,休闲农业与文化旅游的发展应该是合作而非竞争的关系,要实现双赢,就应该在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等方面协调统一,建立共同发展的关系。黄冈市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对文化旅游充分重视的契机,实现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

3、突出特色,树立品牌效应

休闲农业的特色是休闲农业发展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所在,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城市居民到乡村地区进行农业观光、休闲和度假,主要就是受到乡村地区不同于城市环境的吸引,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体验优美的田园风光、淳朴的风俗民情、优质的生态环境。资源基础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源泉,开发建设中便应充分开发富有特色和吸引力的休闲农业资源,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突出当地的鲜明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品牌代表着旅游市场和游客的广泛认可,品牌就是优质信誉的保证,品牌和特色相辅相成。因此,首先应该在“农”字上做文章,以农为根本,体现乡村特色、乡土特色,依赖农村的田园风光、山水农业景观,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其次,在“特”字上做文章,突出当地的区域特征,通过对当地的独特的土特产品进行包装改造,提升档次,将农产品发展为旅游产品,做到一地一品。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开发和发展要依据不同乡村区域的农业资源、农业文化、乡土文化和区位条件,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突出个性化和差异化,形成各自鲜明特点。如英山县桃花源,可以借助其独特的自然资源,设计突出当地历史文化及传统民俗文化的休闲农业项目,充分展现当地的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打造特色产品,增强吸引力,避免低层次的开发与模仿,与其它地区的休闲农业区别开来,使游客体验获得更多的民俗文化知识、历史知识、农业知识等,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双重需求。应积极借鉴其他各县或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打造一批具有不同资源特色及类型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将黄冈市休闲农业打造成既包含休闲观光项目,又包括会议接待、基地培训等高端旅游项目。

4、加大宣传力度,打响知名度

发展休闲农业,应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黄冈市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知名度。找准目标市场,借助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如在各车站、码头等人流量大的地段设置广告牌,在各休闲农业旅游地附近的高速公路广告牌上做广告;通过拍摄当地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风景片,在报刊杂志、电视和网络上进行宣传,发布介绍黄冈市休闲农业旅游地的文章及照片等;借助各种旅游交易会、展览会、新闻发布会、旅游组织年会等平台进行介绍推广;举办节事活动、主题活动,如通过举办美食节、桃花节、龙舟节、采摘节、摄影节等活动,实现黄冈市休闲农业的推广宣传。现阶段黄冈市正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投入大手笔的资金为文化旅游进行各式宣传,因而,可以通过黄冈市宣传文化旅游的契机,实现休闲农业的联动宣传。此外,除旅游者之外,还要重视对当地居民的宣传,增强他们对发展当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共同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实现扩大客源市场的目的,以此促进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

5、重视人才培养,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休闲农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是旅游业与农业的交叉结合,涵盖一、二、三产业的经营内容,涉及农业、休闲、旅游、生态、文化等综合知识,需要专业的综合性人才。人才的培养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因而,休闲农业企业可以与黄冈市旅游专业培训机构及院校合作,例如通过与黄冈师范学院合作,培养具有多学科综合知识的专业人才,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让他们对黄冈市的风俗民情、行业服务规范和准则、休闲农业景点等情况有专业性的学习,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服务水平。此外,应充分重视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使村民保持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营造良好的休闲农业发展氛围。

三、结语

黄冈市蚕桑多元化开发的思考 篇5

1蚕桑多元化开发的必要性

蚕桑产业多元化的内涵,就是指现代蚕桑产业,除了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绢丝利用模式外,还可以利用桑、蚕茧丝的物质、生物、文化等资源的多种功能,发展农业投入品、生态种养、食药用新产品、生物质材料以及丝绸文化等全方位、多途径的开发利用模式[2]。在保证传统茧丝绸发展的前提下,逐步发展多元化蚕桑产业是实现蚕丝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蚕桑产业经济效益最优化的理想途径。黄冈市在蚕桑产业化经营方面有基础优势,因此充分利用区域条件和产业化优势,在巩固发展传统蚕丝业的基础上,开展蚕桑多元化开发,可高效利用蚕桑资源,延长产业链,提高蚕丝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发展蚕桑多元化,拓展蚕桑的食药用、饲料用、生物质材料和文化旅游开发途径,与黄冈市社会经济发展同步,促进传统蚕丝产业的升级,无疑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2黄冈市蚕桑多元化开发的重点

根据黄冈市社会经济条件和蚕桑生产的基础,黄冈市蚕桑多元化开发应该重点在以下方面:

2.1以桑树产业为基础拓展多元化开发

一直以来蚕桑产业是围绕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来展开的。其实,桑树除了养蚕外,还有很多功能。因此,向仲怀院士多次提出,我国蚕桑产业必须围绕着桑树生态产业来发展[3]。

2.1.1 桑树食药用开发

科学研究表明,桑叶富含多羟基生物碱、活性多糖、黄酮等活性物质,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提高免疫力、抑菌抗病毒等功效,是食、药用的优质原材料,可发展养蚕和食药兼用桑树种植,嫩叶可做桑叶茶和桑叶菜。采摘的幼嫩桑叶经干制工艺处理制成脱水桑叶菜可长久保存,既能凉拌、煲汤,还可作为面食辅料添加,迎合了现代消费者“回归自然”,追求新材料、新口味的饮食新观念。桑叶代茶饮用在我国民间已有1 000余年的历史,桑叶可加工桑芽茶、桑叶绿茶及桑叶乌龙茶等。桑叶茶与一般茶叶比较,具有三个优点:一是富含多羟基生物碱 (DNJ),降糖作用明显;二是不含咖啡碱,不会影响睡眠;三是取材容易,成本低廉,可与养蚕兼用。黄冈是湖北的重点茶区,发展桑叶茶应该得到重视,也有一定的市场前景。

桑果,又名桑椹,是桑树的果实,成熟的桑果大多呈紫黑色,酸甜可口。桑果也为一传统中药,也是卫生部公布的“药食两用”中药材之一。由于在传统蚕桑生产中桑树均以采叶养蚕为目的,对桑果的开发利用不受重视,因此桑果不仅产量低,而且籽多、汁液含量较低,再加上桑果为浆果,极易破损和腐败变质,因此一直没有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但近年国内在果桑品种选育和系列产品加工取得突破性进展。黄冈市可种植果叶两用桑树品种,既可养蚕也可采果,综合经济效益高。

2.1.2 桑叶动物饲料

桑叶的粗蛋白含量在15 % - 28 %,与大多数豆类牧草相近,比禾本科牧草高8 % - 10 %,比热带豆科牧草高40 % - 50 %,但其粗纤维含量较低。桑叶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组成与大豆的氨基酸组成大体一致,且各种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趋向一致。在桑叶的十几种氨基酸中,在糖代谢及蛋白质代谢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的谷氨酸的含量最高。此外,桑叶中具有降血压作用的γ氨基丁酸含量很高,赖氨酸和苏氨酸的含量也较高,在畜禽饲料中加入桑叶,有利于调节饲料氨基酸平衡。因此,桑叶蛋白是一种优良的蛋白质资源。此外,桑叶中的黄酮类及多糖类等功能性成分对畜禽具有免疫保健作用,能够防止禽流感的发生,提高畜禽的抗病能力,有利于畜禽保持健康快速的生长。试验证实,桑叶还能像绿茶一样清除体液和肌肉中的重金属,当饲料中加入桑叶时,可促进动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利于动物的营养和保健。桑树生长快,适应性强,对土质要求不高,且耐剪伐,产叶量高,所以,桑叶作为饲料添加剂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黄冈市可结合畜牧业的发展,在土地肥力相对差的区域,种植饲料桑,发展桑叶猪、桑叶鸡、桑叶羊等特色养殖业。

2.1.3 桑枝栽培食用菌

在传统蚕桑行业中,种桑的目的就是养蚕,而养蚕只需要桑叶,产生大量的桑枝只用作燃料。由于液化气等能源的推广,以及广大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用于燃料的桑枝比例逐渐下降,成为废弃物。桑枝是一种木质材料,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等营养元素,碳氮比为60多,比较适合于栽培食用菌。桑枝用于栽培食用菌已经有较长的历史,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关于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教科书中就有该领域的比较详细的记载。近年来,随着食用菌人工栽培技术的提高,桑枝食用菌产业在各地迅速发展。桑枝食用菌项目在广西如火如荼,成功开发出利用废弃桑枝生产榆黄蘑、云耳、木耳、鸡脚菇、秀珍菇等系列食用菌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创建了“桑 - 菇 - 肥”循环经济模式。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具有以下优点:经济效益高,可使桑园产值翻番;可以充分利用农闲季节和养蚕设备;原料量多价廉,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光明。因此,黄冈市可利用桑枝栽培灵芝、木耳、香菇等可干制的食用菌,且可周年生产,变废为宝,增加蚕农收入,提高蚕桑生产竞争力。

2.2 以多元化蚕品种繁育和饲养来提高经济效益

传统的蚕品种,是以蚕丝的优质高产为唯一的目标,但是,为了适应蚕桑多元化开发的需要,现阶段蚕桑品种选育十分重视多元化目标。所谓蚕桑多元化品种,就是除养蚕外还兼顾或专用于食用、药用、丝棉用等多种用途的新品种。

黄冈市蚕种场,在2014年被农业部批准建设“蚕桑良种繁育基地”,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和政策条件,开展多元化蚕品种繁育和饲养,做到兼顾优质蚕茧生产,又拓展蚕的多功能利用,提高养蚕经济效益。

2.2.1 食药用雄蚕蛾开发

雄蚕专养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一种家蚕平衡致死基因导入蚕体内,把雌蚕卵全部杀死,专门让全部雄蚕卵正常孵化、生长发育、吐丝结茧。雄蚕体质强健,容易饲养,食桑量少,饲料效率高,养蚕成本低,一般可节约成本10 %左右。雄蚕茧产丝量可增加15 %左右[4]。雄蚕蛾属食疗同源昆虫,在国内是稀缺产品,尚无大面积推广生产, 《本草纲目》和《中药大辞典》均有记载,其具有神奇的壮阳生精、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之功效,被国内外生物学家、营养学家誉为21世纪高级保健营养食品源,市场潜力开发巨大。因此,专养雄蚕并实现规模化生产无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黄冈蚕种场可以繁育雄蚕品种,既能发展优质蚕茧原料,又能为雄蚕蛾保健食品开发提供原材料。

2.2.2 蚕蛹虫草人工培养

家蚕是易繁易养完全变态昆虫,蚕蛹阶段不进食任何食物,并已获得蚕茧,成本低、易取材,是培育虫草的最理想替代寄主。据分析,人工培养的蛹虫草主要营养和功能成分与野生冬虫夏草相似,利用蚕蛹培养虫草,其腺苷含量较高,可以替代天然冬虫夏草,大大提升了蚕蛹的价值,也为虫草的培养提供了成功经验。由于蛹虫草的人工培育成功,大大降低了虫草的生产成本,使其逐渐走上了普通百姓的餐桌。2009年3月16日国家卫生部发布公告批准蛹虫草作为新资源食品。

通过人工削茧出来的的蚕茧用于生产丝绵制品,蚕蛹可用来人工培养蚕蛹虫草,由于蚕蛹虫草由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已成为企业投资开发的热门项目,而以蚕蛹虫草为原料研发虫草补酒、虫草胶囊、纳米虫草粉、虫草口服液等深加工产品,其附加值得到进一步提高。

2.2.3 蚕沙无害化肥料化

蚕沙是养蚕过程中家蚕取食桑叶后排泄的粪便和残叶、垫料等其它杂物的总称,生产上的传染性蚕病病原菌主要来自排泄的蚕粪及混杂的病死蚕,所以蚕沙也成为传染性蚕病病原的主要载体。随着蚕桑产业的规模扩大,养蚕所产蚕沙量大,如果不集中处理很容易污染养蚕环境,往往成为制约桑蚕产业发展和威胁人畜健康的公害,因此必须对蚕沙进行无害化处理。

蚕沙无害化的最简易做法是有氧静态发酵,即高温堆肥处理。蚕沙堆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高温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将有机物腐熟成肥料,堆肥过程产生70℃的高温,既能够有效地杀灭病原物,又能够达到快速腐熟的目的,经堆肥熟化后的蚕沙可作为桑园的还田肥料直接使用。应该在黄冈主要蚕区推广应用蚕沙无害化、肥料化处理技术,变废为宝,增加蚕农收入。

2.3 以蚕桑生态和文化旅游为手段实现蚕丝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由于桑树适应性强,长势旺盛,桑果酸甜可口,硕果累累,最适合用来进行生态农业开发。全国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生态桑模式已初见成效,如新疆提出种桑养地、种桑养畜、种桑养人和种桑养蚕相结合模式;华东和西南蚕区实施桑园立体种养提高土地效益,总结出桑园种菜、桑园养鸡、蚕房种菇等多种立体利用模式。在保护生态方面,有西北的沙漠种桑、长江三峡石坝和水库消落带种桑、东北森林生态经济桑等多种形式。“珠三角”和“长三角”昔日的桑基鱼塘,构成一种以桑基种桑、桑叶喂蚕、蚕粪喂鱼、鱼粪肥塘泥、塘泥种桑的良好生物链,引起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重视,并在顺德市设立生态农业站,由此可见蚕桑在农业生态中的地位。

2.3.1 桑园立体种养

桑园套种技术是利用养蚕的空闲季节,在桑园中套种粮食、经济作物、蔬菜、高档食用菌等,充分利用桑园的土地和空间,提高桑园单位面积的收益,增加蚕农的收入。冬桑园间种蔬菜、中药是以地养地、解决桑园有机质肥料来源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了桑园行间的空间,变一季为多季,充分利用了光热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桑园内养鸡,可充分利用桑园的生物资源和生态因子,形成一个近似野生状态的环境,鸡的活动量大食源丰富,大大提高其抗病能力,肌肉紧实,口感好。同时,鸡喜欢啄食小昆虫和青草,可使桑园内的害虫和杂草得到控制,鸡粪又可改良桑园土质,桑园对有机肥的需求,能够很好的改善桑园土壤的理化性质,达到优势互补、效益双赢的良好效果。

2.3.2 建设桑果采摘和蚕丝文化开发景点

桑果营养丰富,酸甜可口,每年在4 - 5月份成熟,正处于其他水果的断档期,很适合开展采摘旅游活动。近年来国内在广东、江苏、浙江、四川等主要蚕区建设了多个蚕桑生态文化景点。可以经过科学规划,在黄冈市及各县建设若干个以桑果采摘、养蚕观赏、缫丝织绸展示以及中华蚕丝文化博览为内容的蚕丝文化生态园。把黄冈地方特色文化元素与蚕丝科技元素相结合,蚕丝生产加工展示与蚕丝科普教育相结合,蚕桑生态生产与综合利用产品销售以及蚕桑美食相结合,建设蚕桑生态文化旅游基地,提高黄冈茧丝绸品牌知名度,促进系列产品销售,提升市场竞争力。

2.3.3 科技产品展销和美食

自古至今,蚕丝业除了利用其蚕丝织绸作为衣物外,其蚕、桑、茧、丝均为食用和药用的好材料, 《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有详细的记载。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蚕桑资源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分析其营养成分、食用价值和药理作用,通过加工工艺创新、新产品研发等,构成了一套蚕桑资源食疗保健的技术体系,众多新产品呈现在我们面前,正迎合了现代人回归自然、追求养生保健的理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黄冈市民越来越重视健康养生,蚕桑茧丝系列产品是健康养生的最佳选择,因此可在市内外发展蚕丝系列产品展销和蚕桑美食餐饮业。

3发展蚕桑多元化开发的政策保障

3.1 提高思想认识

农业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全社会从根本上认识到,多元化开发是传统蚕桑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黄冈市蚕丝业发展、蚕农增收的必然选择。这是传统蚕桑业的变革,既符合国家关于循环经济的重大战略,也符合黄冈市农业多功能发展的定位。

3.2 科学规划

要理清黄冈市蚕桑发展思路,充分利用黄冈发展蚕桑多元化的基础和优势,按照重点先行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布局,重点引进一批先进应用技术,建设一批示范基地,生产推广一批新产品。

3.3 支持新型农业经营组织

黄冈市高校 篇6

关键词:村庄规划,黄冈,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地方特色,运行机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 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把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美好家园, 必须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科学制定乡镇村庄建设规划”。村庄, 是指农村村民居住、休憩、交通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它有别于城镇, 具有独特的发展特征, 其规划也有特殊性。近年来, 随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不断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村庄的功能及结构逐步发生变化。但由于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村庄发展规律的研究滞后, 使村庄的发展普遍缺乏整体性和持续性。因此, 对于黄冈市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村庄发展的特征及规划布局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村庄规划工作原理分析

村庄规划是以村庄所处乡镇的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为依据, 在村庄管辖的地域范围内, 通过对全村现状条件、规模和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 选定规划定额指标, 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村庄自然资源, 调整村庄生产结构, 将规划范围内的山、水、田、林、路的治理和生产、生活、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的建设, 统筹考虑, 共同协调发展。具体来讲, 就是在调查了解村庄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演变、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 确定村庄性质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统一规划与合理利用村庄用地, 综合部署村庄经济、文化、公用事业及防灾等各项建设, 统筹解决各项建设之间的矛盾, 相互配合, 为村庄居民提供适合当地特点、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

村庄规划就其内容来说, 主要包括村庄布点规划、建设规划与整治规划。它与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 共同构成完整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在此体系中, 村庄规划居于龙头地位, 是制定并实施其他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本文所研究的是指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参照集镇建设规划的编制内容, 主要对农舍和公共建筑、供排水、供电、通讯、道路、绿化、环境卫生以及生产配套设施做出具体安排。

二、黄冈市村庄规划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 村庄土地利用不合理, 浪费严重

“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在黄冈村庄中普遍存在, 原因在于村庄建设规划滞后, 更不可能像城市农舍小区那样进行科学合理的统一规划。首先是在农舍布置时, 多数农舍都是村民主观决定, 在选址、朝向等方面都没有合适地考虑, 并且由于村民在建房时普遍的是把宅基地全部占满用完, 不留余地, 导致道路错综复杂;其次是部分村庄, 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 加上升学、经商等原因进入城镇和自然死亡, 导致大量农舍长期无人居住;最后由于传统观念和陈规旧俗的作用, 把旧房当成祖产, 建了新房却不愿退旧房, 而新房常建于村边, 村中心的旧房无人居住, 这样逐渐形成“空心村”现象。这些都造成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 浪费严重。

(二) 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村庄公共建设投入不足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 公共财政投入农村建设不足。黄冈农村地区实际的发展水平有限, 农村经济以农为主, 财力薄弱, 其自身没有经济能力改善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除部分极少村庄有少量捐赠外, 几乎没有其他外来投入。由此所造成很多村庄供排水设施、公共绿地、小学、图书室、医疗室、垃圾收集站等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严重缺乏, 特别是卫生条件亟待改善, 生产生活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

(三) 人口素质低导致规划参与及监督意识淡薄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及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 村庄人口的自然增长低于这些村庄的人口尤其是素质较高的人口多向发达地区和城镇迁移速度, 村庄的人口常呈现负增长的趋势。长期以来这些村庄人口就形成了素质低且结构也呈现“哑铃型”的特点。人口素质低导致了村民的民主意识和监督维权意识淡薄, 对村庄的集体利益和公共利益漠不关心, 只关注眼前利益和自身利益, 农民参与村庄规划意识淡薄。加上村民集体组织缺位, 也无法有效反映村民利益和诉求。

(四) 基层公共管理的失范导致村庄规划成为摆设, 操作性欠缺

黄冈地区农村由于经济欠发达, 村民长期忙于最基本的生产生活, 其经济形式具有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特征, 长期脱离社会化生产分工和协作, 导致其观念的落后、封闭, 尤其是法治观念的缺失和村庄管理层管理理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形势。同时村庄规划设计成果的经济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普遍缺乏深入调研, 没有切实表达村民利益和需要。其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一是懂村庄规划的技术人才匮乏。二是编制经费不足, 设计费低廉, 设计院投入精力有限。三是有些村庄规划脱离发展实际, 虽有规划蓝图, 却难以实施, 村庄改建与整治困难, 仍旧是自发发展。对于绝大多数村庄, 需要的只是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的整治, 而绝对不是全部推倒重来的新规划。四是基层行政组织行政失效, 基层政府注重的是能否完成上级摊派的编制任务, 规划设计工作者则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做尽可能多的规划设计, 以求获得最大的收益, 这些原因导致村庄规划的实操性欠缺。

三、基于村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村庄规划要从实际出发, 根据农村居民的生活性质、风俗习惯, 因地制宜, 体现各村庄特点和地方特色, 结合当地气候与地理环境特征, 把农舍、公共建筑、绿化与户外活动场所、道路、交通设施、公用设施、生产加工等各项实体在空间上综合有序地布局, 体现“节能节地环保”的理念。针对黄冈地区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 村庄规划要重视土地资源的集约与可持续利用

黄冈地区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 村庄规划必须严格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保护耕地, 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通过以下措施确保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是集约利用村庄建设用地。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而黄冈地区人多地少, 耕地资源不足, 人地矛盾非常突出。针对目前农村建房无规划、乱占地、乱建房、“空心村”现象较为普遍等问题, 需要整合村庄土地资源, 严格土地使用审批手续, 不允许乱占滥建浪费土地, 才能实现村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合理确定用地构成。根据村庄现状及发展特点, 确定村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道路广场及绿化用地中公共绿地四类用地的合理比例。村庄规划中的各类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应严格执行《村镇规划标准》中建设用地构成比例的规定。三是建设节地型农舍。严格执行“一户一处宅基地”制度, 严格控制宅基地的规模, 合理提高土地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四是大力推行村庄土地整理和集体土地流转。对于那些在城镇已经有稳定工作和固定住房的农民, 应当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 建立宅基地和责任田的流转机制, 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城镇居民。

(二) 村庄规划要注重生态环境规划设计

生态规划设计观的核心就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体现在村庄开发与用地的生态布局、生态化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途径等方面。首先, 合理布局村庄各项建设用地, 有利于组织生产、节约资源、降低成本, 避免生产对居住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其次, 构建因地制宜的村庄园林绿地系统, 村庄的绿化要和庭院及农田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区域一体化的绿化环境, 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创造财富。再次, 完善生态化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 如尽快完善给排水、供电、电信等工程管网的建设, 建设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站并可以进行无害化处理, 推广生活污水及生产废水的处理技术等, 有利于提高村庄的环境质量。最后, 积极发展村庄生态建筑, 倡导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 有利于村民降低生活成本。

(三) 村庄规划要注重宣传教育、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

首先, 针对基层管理人员出于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的考虑, 注重“形象工程”, 而较少地关注村民利益及村民对村庄规划的认识不足等问题, 建议加强村民法制宣传教育, 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参与意识和监督能力。其次, 建议高职院校加大村庄规划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政府要加强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行业协会要规定规划设计师在一定时期内必须承担一定的村庄规划设计任务, 并可以计算一定继续教育学时。最后, 要政府主管部门应投入一定的村庄规划研究科研经费, 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设计院多出村庄规划的科研成果。

(四) 村庄规划要重构编制的运行机制

一是制定完善的村庄规划技术规范。在国家规范《村镇规划标准》和湖北省规范《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与《村庄整治技术导则》之下, 制订完善黄冈市、县级的规范;规范要有分类, 突出针对性和适应性。黄冈市村庄数量多, 情况十分复杂, 在目前农村基层规划人才短缺的条件下, 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的制定并细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二是村庄规划编制要让村民参与全过程。村庄规划编制前要有广泛深入的调研, 了解村民需求, 理解和重视村民意愿。三是优先村庄规划编制经费的投入。由于村庄规划属于必须优先保证供给的农村公共品, 相应地, 村庄规划的经费也要优先安排, 尤其要对落后地区的村庄规划给予资金上的全力支持。建议各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要优先保证村庄规划经费的落实, 国家用于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的投入中也应拿出一部分用于村庄规划和农村环境治理。

(五) 村庄规划要注重因地制宜, 重塑地方特色

黄冈市大别山区拥有丰富的乡土景观资源, 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是为了适应自然而采取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不管是农田、沟渠、水塘等自然景观, 还是民居村落、祠堂寺庙等人文景观, 与土地有着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 是历经数年演绎出的人地关系的典范。它们承载着比城镇更为丰富的地理信息和人文信息, 是广大村民长期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载体, 切不可按照城镇模式建设村庄, 毁坏这种宝贵的生态自然和文化遗产。特色不是要刻意去创造, 而最好是在科学的选择中自然形成。城镇和村庄的人居环境是两个完全不同, 坚决反对“村庄城市化”, 加强村庄规划的科学研究, 注重因地制宜。要尊重村庄现状、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 提倡采用当地传统的建筑形式和具有本地优势的建筑材料, 优先选用当地的绿化树种等等, 保护和重塑地方的居住特色。

村庄规划是关系到千百万黄冈村民的公共利益问题, 具有强烈的公共政策属性, 不能只看作一门工程技术。村庄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 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这既是村庄规划的公共产品属性所决定, 也是未来村庄建设发展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富更.村庄规划若干问题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 2006 (3) .

[2]、刘园, 董男.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编制新思路[J].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 2008.

[3]、叶齐茂.用村庄规划正确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小城镇建设, 2005 (8) .

[4]、骆中钊, 戎安, 骆伟.新农村规划、整治与管理[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黄冈市水资源利用及保护对策探讨 篇7

1 水域现状

黄冈市中心城区得水独厚, 西南长江环绕, 东南为长江中游北岸重要一级支流巴水, 巴水支流长河贯穿其境, 沿江湖泊河港众多, 纳入湖北省湖泊保护名录的湖泊有:遗爱湖、罗家岔、冻脚湖、青砖湖、泖湖、赤壁公园湖、七一湖、黄婆汊、白潭湖、蔡家潭、赤野湖、余家潭、下洋湖、小汊湖等14个大小湖泊;另有大小塘堰9500多处。

据《黄冈市中心城区水域保护规划》, 2012年底, 黄冈市中心城区现有水域面积35.82 km2, 水面率为25.0%;现有水域容积10584.39万m3, 水域容积率73.76万m3/km2。水域调查成果汇总见表1。

2 水域现状功能评价

2.1 行洪除涝功能评价

黄冈市城区濒临长江, 地处鄂东暴雨中心, 处于长江防洪走廊, 历年受长江洪水威胁, 成为长江中下游防汛最严重的地段之一, 素称“洪水走廊”。据统计, 建国以后黄冈市城区发生洪涝灾害的频率约为5年一遇,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约为3年一遇。

根据《黄冈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30) 》, 黄冈长江干堤黄州段为2级堤防, 长孙堤整险加固工程, 按抗御“五四”型洪水标准设计, 黄冈长江回水堤防老城堤段为3级堤防。三台河桥以下长河右岸采用5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 其他地段采用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遗爱湖、青砖湖、黄婆汊、白潭湖、余家潭、蔡家潭等湖泊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黄冈市主城区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1日暴雨1日排至控制高程, 长河流域其它区域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3日暴雨5日排至作物耐淹深度。

2.2 水资源利用功能评价

黄冈市中心城区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 为19946万m3;但区域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900.9 m3, 和全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1306.1m3相比不足, 降水年内、年际分配不均, 地下水资源储量一般;水资源质量不容乐观, 中心城区湖泊水体富营养化趋势较严重。

2012年为平水偏枯年, 中心城区年实际供水量14388万m3, 其中地表水11994万m3, 地下水2394万m3。根据对中、远期中心城区需水量的预测, 在平水年份 (P=50%) , 需水量为13581.8万m3, 用水可以得到保证;在偏枯年份 (P=75%) , 需水量为19233.1万m3, 缺水率为18.0%;在枯水年份 (P=90%) , 需水量为22151万m3, 缺水率为25.7%, 缺水量比较大。针对中、远期存在的缺水可能, 中心城区可采取节水、压缩农业或一般水质工业用水、引用客水等一系列措施, 优化配置水资源, 实现远期水量供需平衡。

2.3 水域其它功能评价

2.3.1 水环境功能评价

近年来, 黄冈中心城区的白潭湖、遗爱湖、黄婆汊, 远城区幸福水库、蔡家潭、余家潭等湖库污染严重, 水体常年黑臭, 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等参数超标, 水质质量下降十分显著;湖泊水质普遍为IV类到劣V类, 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明显, 在14个评价湖泊中, 重度富营养的湖泊有两个:分别为白潭湖和青砖湖, 其中青砖湖的富营养程度高最高, 营养指数达85;中度富营养的湖泊有两个, 分别为遗爱湖和黄婆汊, 其余为轻度富营养。长江、巴水黄州段水质相对稳定, 水质为Ⅱ类到Ⅲ类;长河黄州段上游水质较好, 水质为Ⅲ类, 下游存在明显的污染, 水质为V类, 超标参数为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氨氮。

2.3.2 水域的景观功能评价

黄冈市中心城区旅游资源丰富, 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赤壁公园、宝塔公园、遗爱湖公园和白潭湖风景区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根据《黄冈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30) 》, 将围绕长江、巴河和长河构筑三大区域生态廊道, 建设黄婆汊生态公园、鸡窝湖生态公园、蔡家潭-余家潭郊野公园、白潭湖郊野公园、巴河河口郊野公园和青砖湖城市公园。以环湖滨水的绿地为核心, 以沿江沿河的带状绿地为联系纽带, 并由各级公园绿地组成的点、线、面结合的网络化结构, 形成″一廊、两带、三楔、四核、多片″的绿化总体结构;构筑″滨江环湖, 水城共生″的空间意境;搭建″一心、两圈、两轴、两带″结构的整体景观风貌。

2.3.3 水域的养殖功能评价

渔业养殖是江河湖泊的传统功能, 城市污水大量进入、高密度养殖、围网养殖、投肥养殖等直接导致湖泊水质下降, 限制了渔业养殖产业健康发展。目前遗爱湖、白潭湖等湖泊及建成区外围河港、鱼池都具有养殖功能, 由于东湖渔场等养殖企业改制工作未能全面启动, 养殖人员整体未分流;一般湖泊养殖密度仍然较大, 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仍然较为严重。

3 现状水域存在的问题

3.1 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近年来湖泊萎缩和水产养殖的规模化导致了湖区生态破坏明显加剧, 按生态养殖要求, 遗爱湖养鱼量应为每年2.5万kg左右, 而现在实际为每年100多万kg, 其它有养殖功能的湖泊养殖密度也较大;遗爱湖、青砖湖以及长河城区段下游, 上世纪水生植被覆盖率较高, 生物量大, 水生动植物种类多, 结构合理, 现在生物资源已严重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 水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010年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对遗爱湖监测表明, 30年间遗爱湖浮游生物种群及数量发生了很大变化, 比如, 轮虫从82种下降到57种;金藻、黄藻消失, 蓝藻、绿藻增多。

3.2 中心城区区域内由于历史上围湖造田、围湖养殖、填湖建设、

湖泥淤积, 湖泊功能日益萎缩, 部分水域出现沼泽化趋势, 区域内湖泊、堰塘数量及面积迅速减少, 据不完全统计, 区域内湖区从50年代至2012年, 湖泊面积减少近80%。现在区域内江河湖泊分割, 水系连通受阻, 并且非法填占水域现象仍时有发生。

3.3 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滞后。

中心城区2008年建成遗爱湖污水处理厂 (设计日处理污水5万t) , 由于排污管网不配套, 部分片区污水无法进入提升泵站, 环遗爱湖截污仍未完成, 仍有17处排污口污水直排遗爱湖, 致使该厂污水处理能力富余。2011年建成的路口工业园污水处理厂 (设计日处理污水1万t) 初步解决了路口工业区企业对白潭湖水域的污染问题, 由于管网不配套, 处理能力也有富余。长河沿线截污还未破题, 禹王工业园污水处理厂、黄婆汊污水处理厂还处在论证阶段, 导致禹王工业园污水或经处理后的尾水直接排入长河;城北片区污水经赤壁港、反修闸排入长江。火车站化工园污水处理厂2013年9月建成后, 由于管网不配套, 一直未运行, 导致火车站化工园污水或经处理后的尾水直接排入巴河。

3.4 水域管理缺少依据。

水域的管理涉及到水利、环保、水产、规划、住建、林业、城管等多部门, 由于缺乏经过批准的、科学合理的水域保护规划作为技术依据, 没有明确的权责关系, 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实施水域保护、水域管理、协调各部门关系时具有一定的难度。

3.5 水域治理及保护资金短缺。

保护水域、改善水域水质、恢复水域生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大量资金投入, 资金来源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从2007—2013年, 黄冈市政府先后投资近8亿元, 对遗爱湖重点水域清淤27万m3, 退池还湖471亩, 并在沿湖一带栽种树木1.1万株、灌木55种、草坪12万m2, 形成了公园绿地面积259hm2, 但遗爱湖水质仍未明显好转, 需进一步进行生态修复。

4 水域保护对策

水域功能的复杂性决定了水域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针对黄冈市中心城区水域管理现状, 对水域的治理必须采取系统方法开展综合治理。

4.1 加强制度建设, 强化政策配套

建议黄冈市人民政府抓紧制度建设, 制定相关水域保护的规范性文件。首先应加快制定《黄冈市中心城区水域保护管理办法》、《黄冈市中心城区水域保护考核办法》、《黄冈市中心城区水域入河排污口管理办法》、《黄冈市水域执法巡查制度》、《黄冈市水域保护行政执法举报、投诉、回告制度》、《黄冈市中心城区排水许可制度》等相关规范性文件, 由市人民政府审查批准施行, 为市中心城区水域保护奠定制度基础。

4.2 加强机构建设, 强化部门责任

建立以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水管体系, 成立黄冈市湖泊局, 落实各相关单位和职能部门参与中心城区水域保护的职责。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工作, 水利、财政、规划、住建、环保、林业、水产、城管等有关部门配合, 分级分区的对水域进行有序、有效的管理, 同时将规划保护目标纳入政府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建立并落实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

4.3 加强水域管理, 强化行政审批

建议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严格控制、保护生态、分类管理、占补平衡的原则, 对建设项目占用水域执行严格管理。 (1) 加强事前引导, 积极指导项目业主开展有关前期工作、按程序办理有关手续。 (2) 加强审查, 严格审批。对建设项目占用水域, 按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行分类管理, 尽量减少对水域的占用, 从源头上确保项目建设的科学合理性。 (3) 建立水域占用补偿制度, 对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的, 根据水域保护要求以及被占用水域的面积、容积和水域主要功能, 由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兴建替代水域工程或者采取功能补救措施, 补偿水域规模需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建设单位也可以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缴纳占用水域补偿费, 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4.4 加强设施建设, 强化水污染防治

根据黄冈市中心城区水域保护需要, 应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力度。

4.4.1 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

环保部门应依法完成中心城区所有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 对未达到排污许可证规定的企业要实施关、停、并、转。对超标排放水污染物的企业要限期完成达标治理, 对逾期未完成的依法关闭。严格新建项目环境准入制度, 城区内经济发展、城乡建设、资源开发以及旅游、航运等各类项目建设必须实行环境影响评价。

4.4.2 突出污水管网改造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建议政府要迅速对老城区排水系统进行截流式合流制系统改造, 对沿河 (长河) 、沿湖 (遗爱湖、青砖湖、黄婆汊) 的排污口修建截污管道, 将旱流污水和雨水进行截流, 送至遗爱湖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后排放至三台河。继续加大路口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建设投入, 延伸污水管网, 拓展覆盖面, 逐步将白潭湖周边居民生活污水纳入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范围, 实现全面截污。要加快禹王工业园、黄婆汊污水处理厂论证、建设步伐, 火车站化工园污水处理厂要抓紧入河排污口审批, 加快配套管网建设, 尽快投入运行。在黄冈市中心城区内已建、新建的污水处理厂都要配套建设脱氮除磷设施, 保证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黄冈戚家岭无害化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必须做到达标排放。

4.4.3 分流养殖人员, 实行生态养殖。

遗爱湖东湖渔场现有职工303人, 其中在职186人 (含下岗女职工74名) , 离退休117人, 生存压力使得东湖养殖密度偏大的问题一直难以解决, 建议政府采取“转岗转业、减员分流”的方式, 通过3到5年时间, 把以养殖为主业的人员中绝大多数合理分流安置到其他岗位, 逐步减少湖内养殖密度, 构建以鱼治水, 以鱼洁水的良性养殖模式。城区其它湖泊也要禁止围网养殖、投肥养殖, 改善鱼类养殖结构, 实现中心城区传统渔业向生态渔业的转变, 集约化养殖向天然养殖的转变。

4.4.4 尽快实施水系连通工程。

根据《黄冈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30) 》, 规划在唐渡二路处新建城区引水闸站, 将长江水引入中心城区。通过新建沿唐渡二路引水渠道, 连通现有长沟与长河的连通渠道, 将长江水引入长河, 由长河与中心城区主要湖泊连通, 在中心城区湖泊水位低, 水质恶化的时候, 由长江提水入湖, 促进河、湖水水体交换, 改善中心城区水体水质。

4.5 加强规划建设, 强化规范管理

水域保护规划是行政执法的必要依据, 也是规范管理的前置条件, 更是水域建设的理论依据, 因此制定水域保护规划, 确定中心城区水域划界方案、水域界线和水域保护范围线, 从技术上进行保障是十分迫切需要的。《黄冈市中心城区水域保护规划》中明确的14个湖泊、3条主要江河、幸福水库共设控制点474个, 应尽快完成实地勘界立桩, 挂牌保护工作。同时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涉水法律、法规, 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依法保护水域、绿化区域不受侵占, 遏制水域周边无序开发。

4.6 加强信息建设, 强化动态监测

针对黄冈市水域管理现状, 需要配备相关工作人员、落实相关监测、监控设备, 及时建立中心城区水域电子档案管理信息库, 可委托专门单位开发水域管理系统;同时要建立起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 增加监测频次和监测项目, 对中心城区水域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及水质、水量动态监测, 动态监测的内容包括:水域的水质、水量年度变化情况、发生变化水域的名称、位置、功能、占用情况等;对重要敏感水域如遗爱湖、白潭湖等尽快实施在线自动监测。

参考文献

[1]王士武.对水域保护和利用的几点思考[J].中国水利:河湖管理, 2009 (2) :25-26.

[2]何晓锋, 王旭峰, 王世刚.杭州市水域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2012 (4) :42-44.

[3]胡亮, 朱志伟, 陈慧景.永康市的水域现状及对策浅析[J].浙江水利科技, 2008 (4) :21-23.

上一篇:继发感染下一篇:放手也是一种美丽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