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小水囊

2024-05-11

超小水囊(共3篇)

超小水囊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4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产科住院, 因各种原因需实行计划分娩者100例, 单胎、头位、无头盆不称、足月、无其他异常、Bishop宫颈评分≤6分、无引产禁忌。分为低位超小水囊配合缩宫素组 (观察组) 和单用缩宫素组 (对照组) 各50例。2组孕妇年龄、孕周、胎产次、宫颈评分等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均已获得孕妇的知情同意。

1.2 方法

观察组孕妇排空膀胱, 取截石位, 严格消毒外阴后窥器扩张阴道, 暴露宫颈, 严格消毒阴道、宫颈, 直视下将一次性消毒24号Foley导尿管沿宫颈管侧壁缓慢送入宫颈内口上方, 气囊内注入生理盐水30 m L, 轻轻向外牵拉无滑脱, 用无菌丝线结扎尿管末端, 置入阴道穹隆, 填塞无菌纱布1块。产妇卧床休息20 min~30 min后自由活动, 观察宫缩、胎心、阴道流血、流液、体温及血压等。临产后即阴道检查, 宫口开大2 cm时或放置12 h后取出小水囊和纱布加静滴缩宫素引产。对照组仅予缩宫素治疗2组缩宫素使用方法均为缩宫素2.5 U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 L, 自每分钟4~5滴开始, 根据宫缩强弱进行调整, 调速调至使宫缩达到间隔2 min~3 min, 持续40 s~60 s, 最多每分钟45滴, 若无效次日重复。

1.3 观察方法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组能在72 h内顺利经阴道分娩为成功。上水囊后, 产妇开始有规律宫缩时行阴道检查, 待宫口开大2 cm时取出水囊和纱布, 放置12 h后未临产亦取出水囊和纱布, 静滴缩宫素2.5 U引产, 出现规律宫缩为有效, 静滴缩宫素无法诱发出现规律宫缩为无效。放置水囊72 h后不能阴道分娩为失败。

对照组能在72 h内阴道分娩者为成功, 出现规律宫缩为有效, 无规律宫缩为无效, 不能阴道分娩者为失败。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50例患者44例在放置小水囊24 h内顺利阴道分娩, 其中21例应用了缩宫素, 3例放置12 h检查宫口开大<2 cm, 取出水囊静滴缩宫素2.5 U引产未成功。2例出现规律宫缩但产程中出现胎儿窘迫改行剖宫产术结束分娩。成功率达88%。无1例产后感染。

对照组50例患者28例在72 h阴道分娩, 30例静滴缩宫素后24 h~48 h发动有效宫缩, 20例静滴48 h无有效宫缩, 3例因继发性宫缩乏力或胎儿窘迫行剖宫产, 成功率为56%。

2 组成功率比较, 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0.01) 。2 组引产效果比较见表1。

3 讨论

临床上常因母体或胎儿的各种原因需引产, 宫颈成熟是引产成功的关键。妊娠末期的机械性刺激、内分泌变化、神经递质等多因素均能促使子宫下段形成及宫颈逐渐软化成熟, 子宫下段及成熟宫颈受宫腔内压力而被动扩张, 继发前列腺素及缩宫素释放, 子宫肌细胞间隙连接形成和子宫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 使子宫由妊娠期的稳定状态转变为分娩时的兴奋状态, 子宫肌出现规律宫缩, 形成分娩发动[1]。水囊置入宫颈可使宫颈管软化、扩张, 注入生理盐水的水囊, 使宫腔内静悬压力增加, 自由活动可增加水囊内液区与胎儿本身的重力作用, 对宫颈的刺激增强, 导致反射性缩宫素释放增加。并且水囊具有良好的变形性和一定的弹力及张力, 呈楔形嵌入宫颈管, 起到机械性扩张宫颈作用;同时水囊置入使胎膜剥离, 蜕膜变性、局灶性坏死, 前列腺素产生和释放引起宫缩[2]。用一次性尿管自制而成的水囊, 取材方便, 费用低, 操作简便, 工作人员不需要专门培训, 只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置入阴道填塞纱布且及时取出, 不增加感染风险。气囊内注入生理盐水30 mL形成超小水囊放置后孕妇无明显不适感, 活动自如, 心理放松, 起效快, 不需要专人护理, 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引产成功后阴道分娩率增高, 剖宫产率下降, 加快了床位周转, 降低了医疗费用。低位超小水囊配合缩宫素引产成功率高, 简单、安全、方便、有效、费用低, 特别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0.

[2]柳玉芳, 李中民.超小水囊引产促宫颈成熟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版) , 2010, 12 (16) :87.

超小水囊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2013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接收足月妊娠患者100例, 按入院顺序分成两组 (医治组、对照组) , 医治组患者50例, 年龄位于22~32岁阶段内, 平均 (26.2±1.2) 岁;孕周位于37~42周阶段内, 平均 (38.1±0.1) 周;该组50例足月妊娠患者中, 初次生产患者45例, 经产妇5例;对照组患者50例, 年龄位于24~33岁阶段内, 平均 (27.6±1.6) 岁;孕周位于37~42周阶段内, 平均 (38.1±0.1) 周;该组50例足月妊娠患者中, 初次生产患者46例, 经产妇4例。

1.2 临床诊断

(1) 患者均符合足月妊娠临床诊断, 均符合引产手术指征; (2) 排除胎膜早破、肝肾功能异常患者; (3) 患者均自愿参与该组研究实验, 且签署临床意向书。

1.3 方法

医治组患者借助小水囊引产, 实施常规阴道消毒内植入小水囊, 将生理盐水注入小水囊导管内, 生理盐水剂量为30.0 m L, 确保水囊位于宫颈内, 若12 h内仍未出现宫缩现象, 可适当静脉滴注缩宫素药物, 直到水囊自行滑出为止。该小水囊引产过程应格外注意, 若植入时间长达24 h, 无论是否宫缩, 应立即将其取出;对照组患者借助缩宫素药物引产, 药物方式为静脉滴注, 将缩宫素放于林格氏液体中, 药物剂量分别为2.5 U、500.0 m L, 每天药物剂量不可超过1 000.0 m L, 药物初次滴注速度为8滴/min, 随后将其调整为11滴/min, 一般为15 min调整1次, 直到开始宫缩。缩宫素药物滴注期间每分钟滴注速度不可超过30滴。两组患者临床引产期间均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同时安排专业人员观察患者产程, 待宫颈口裂开3.0 cm后实行人工破膜处理, 以便了解羊水真实情况。

1.4 观察项目

(1) 比对两组患者临床引产成功率; (2) 比对两组患者临床相应指标, 包括:引产时间、出血量、产程等。

1.5 统计方法

借助SPSS18.0软件对该文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选择 (±s) 对结果中相关计量数据进行表示, 利用%对结果中相关计数资料进行表示, 在该文中对计量数据与计数资料分别进行t检验与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引产成功率比对

结果显示, 医治组患者临床引产成功率和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细见表1数据。

2.2 两组患者临床相应指标比对

结果显示, 医治组患者引产时间、出血量、产程等临床指标和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足月妊娠未生产是临床产科常见现象, 如不及时处理, 将危害母婴生命健康。因此, 必须加强此类患者的临床引产处理。目前, 临床均借助缩宫素药物引产, 虽引产期间可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 然一旦使用不当将诱发临床并发症, 逐渐被广大患者抛弃[3]。临床资料显示, 无缩宫素诱导引产禁忌症期间借助缩宫素引产, 若患者宫颈相对坚硬, 易致使宫颈口不开, 间接加大引产失败率;若患者宫缩程度相对较强, 则易致使子宫破裂;若患者羊水过少, 借助缩宫素引产时会由于长时间的频繁宫缩致使新生儿窒息现象的发生, 危害新生儿生命健康, 在刘喜连等[4]报告中有所提及。马颖等[5]报告显示:针对过期妊娠时间长、胎盘老化患者缩宫素引产时, 由于妊娠过期时间长、胎盘功能退化、新生儿相应能力下降等因素的存在, 长时间的宫缩会致使新生儿窒息, 加大引产失败率。一般来说, 缩宫素引产过程中部分患者需诱导3 d, 引产失败后再进行剖宫产;也有部分患者缩宫素诱导1~2 d后未出现宫缩现象, 继而更改后剖宫产, 延缓最佳临产时机, 影响母婴健康。所以, 探讨临床针对性引产药物意义重大。

近年来, 伴随着临床对足月妊娠患者引产药物的研究发现, 小水囊引产效果明显, 小水囊使用期间可加快宫颈成熟进度, 原因为:小水囊植入宫颈内部后压迫子宫下段, 使妊娠稳定状态失去平衡, 从而加快宫颈成熟进度;同时, 成熟的宫颈遭受到宫颈内部压迫, 致使子宫扩张, 进而释放大量缩宫素, 增加子宫细胞钙离子浓度, 诱使处于平衡状态子宫转变为兴奋状态, 进而成功分娩[6,7]。范秋香等[8]报告显示:小水囊引产期间易出现子宫感染、胎盘早剥等危险性现象, 所以, 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 包括: (1) 患者临床手术前期认真检查血常规、白细胞等指标, 确保相应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内; (2) 患者临床引产前期进行阴道分泌物、滴虫等常规检查, 确保无感染因素存在后借助碘伏清洗患者阴道; (3) 小水囊植入时间不可超过24 h, 无论是否出现宫缩现象, 应立即将水囊取出;同时, 为确保宫颈具有机械性作用, 下水囊12 h内无宫缩时, 应借助缩宫素药物引产; (4) 下水囊期间使用抗生素药物预防感染[9]。当然, 小水囊引产过程中操作人员应动作轻柔, 注入小剂量药物, 以便避免水量过多致使胎盘早剥, 一般剂量为30.0 m L或80.0 m L, 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而定。

该组研究实验的100例足月妊娠患者, 分别借助小水囊、缩宫素药物引产后发现:小水囊引产成功率为90.0%, 缩宫素引产成功率为70.0%, 两组不同药物治疗组患者引产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小水囊引产成功率和缩宫素相比优势突出, 可加快宫颈成熟, 减少临床并发症;从表2相关数据得知:小水囊组患者临床相应指标和缩宫素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小水囊引产可缩短引产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阴道分娩产程, 和卞桂萍等[10]成就相似。

综上, 临床治疗足月妊娠患者期间使用小水囊药物, 可加快宫颈成熟进度, 缩短临产时间, 意义重大, 值得使用。

摘要:目的分析小水囊引产在足月妊娠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抽选2013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接收足月妊娠患者100例, 按入院顺序分成两组 (医治组、对照组) , 医治组患者借助小水囊治疗, 对照组患者借助缩宫素治疗, 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 医治组患者临床成功引产率和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医治组患者临床相应指标和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临床治疗足月妊娠患者期间使用小水囊药物, 可加快宫颈成熟进度, 缩短临产时间, 意义重大, 值得使用。

关键词:小水囊,足月妊娠,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侯建英.低位小水囊在足月妊娠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12:1589-1590.

[2]韩清晓, 刘惠.米非司酮联合低温低位小水囊用于足月妊娠引产的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24 (18) :1397-1399.

[3]许丽湖.低温低位小水囊用于足月妊娠引产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2, 33 (35) :7635-7636.

[4]刘喜连, 邓勍.低位水囊应用于足月妊娠引产中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25) :139-140.

[5]马颖, 王蓓, 胡炳真.不同容量小水囊对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的临床观察[J].中国性科学, 2015 (2) :24-26.

[6]孔晓虹, 马玉燕, 菅凤.不同容量小水囊对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的临床观察[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3 (12) :925-927.

[7]刘丽炜.小水囊用于足月妊娠引产60例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8) :28-29.

[8]范秋香, 李艳, 牛高丽.低位水囊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应用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2) :12-13.

[9]熊甜甜.低位小水囊引产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1) :86-87.

超小水囊 篇3

关键词:低位小水囊,晚期妊娠,促宫颈成熟,引产

随着现代围产医学的发展, 对高危妊娠选择最佳时间, 使用计划分娩是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之一[1]。目前, 产妇及家属对于阴道分娩需求越来越强烈, 要求医院能够提供价格低廉且对母婴伤害较小的引产方式, 该院采用低位水囊引产配合缩宫素静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低位水囊引产是指将一次性无菌导尿管置于宫颈内口上, 水囊进水量80 ml, 制成低位水囊, 起到了人工剥离胎膜和对子宫下段及宫颈机械性压迫作用, 其不良反应较少, 实用性较高, 此文就该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200例晚期妊娠孕妇进行低位小水囊在妊娠晚期促宫颈成熟的临床研究, 效果较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例晚期妊娠孕妇为该院2015年1—12月收治, 按照入院顺序并结合患者情况分为两组, 研究组100例, 年龄22~33岁, 平均年龄 (25.5±4.5) 岁, 孕周37~42周之间, 平均 (40.2±1.2) 周, 均为单胎, 头位产妇, 临床宫颈Bishop评分 (4.35±1.25) 分, 均在6分以内;对照组100例, 年龄21~35岁, 平均年龄 (25.8±4.2) 岁, 孕周37~42周之间, 平均 (40.5±1.4) 周, 均为单胎, 头位产妇, 临床宫颈Bishop评分 (4.28±1.37) 分, 均在6分以内。无阴道分娩禁忌及其它分娩禁忌症。研究组100例通过低位小水囊引产, 对照组100例通过缩宫素点滴引产。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研究组

术前对宫颈进行Bishop评分, 给予胎心监护, 产妇采用膀胱截石位, 常规碘伏消毒, 借助窥器将阴道扩开, 暴露宫颈;将阴道分泌物用消毒棉棒擦拭干净后应用碘伏进行消毒, 将无菌导尿管置入宫颈, 通过胶布固定于产妇右侧大腿内侧;常规行胎心监护30 min排除胎盘早剥后, 产妇返回病房, 活动不受限制[2];检测胎心及产妇情况。常规静脉点滴缩宫素, 12 h后水囊未脱出者取出水囊, 注意在放置水囊期间, 操作轻柔, 避免反复操作增加感染机会及为产妇带来不适, 造成医患纠纷。

1.2.2 对照组

引产前宫颈Bishop评分, 常规胎心监护正常后, 缩宫素 (国药准字H10930232) 2.5 U加入生理盐水500 m L中静脉点滴, 8滴/min开始, 30 min根据宫缩调整滴速及浓度, 每次增加4滴, 最大滴速不超过40滴/min, 若静脉点滴12 h未临产行宫颈Bishop评分后拔针, 第2天继续应用缩宫素直至临产分娩, 根据宫缩调整浓度和滴速, 严密监测胎心, 观察宫缩。

1.3 效果评定

成功:顺产或24 h内成功顺产;有效:Bishop评分上升2分, 因顺产分娩条件欠佳而行剖宫产者。失败:Bishop评分无改善, 分娩过程未进入活跃期行剖宫产者。

1.4 观察指标

记录术前及术后12 h宫颈Bishop评分, 记录两组分娩成功率。

1.5 统计方法

通过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引产前两组宫颈Bishop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引产后两组宫颈Bishop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引产有效率的比较上, 低位小水囊引产组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2。

3 讨论

低位小水囊引产为晚期妊娠引产的一种有效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小水囊的压力作用促进宫颈口的扩张, 从而加速分娩的进程, 置入水囊后, 胎膜开始剥离, 导致前列腺素水平增加, 促进宫颈成熟[3]。此时联合采用催产素, 可加速产妇分娩的进程, 从而提高引产的成功率以及自然阴道分娩的成功率[4]。低位小水囊使用较为方面, 可通过生理盐水置入进行水囊的调节, 随时可进行取出, 对产妇的影响较小[5]。常规引产时的使用的小剂量缩宫素, 分娩等待的时间较长, 给产妇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 导致引产的成功率以及自然阴道分娩的成功率较低, 孙真香[6]研究发现小剂量缩宫素引产的成功率低于70%, 刘岚[7]通过对晚期妊娠促宫颈成熟进行水囊法、缩宫素法、普贝生法的临床研究, 结果显示水囊法效果最好, 为95%, 优于缩宫素法和普贝生法。

此文研究发现, 引产前低位小水囊组与对照组宫颈Bishop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引产后, 低位小水囊组Bishop评分 (6.26±2.75) 分, (4.59±0.92) 分, 两组宫颈Bishop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朱景萍[8]通过球囊导管用于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研究发现, 球囊组引产后Bishop评分为 (6.85±2.41) 分, 显著高于缩宫素组, 这与此文研究结果相一致。吴彩云[9]通过采用不同容量小水囊促晚期妊娠宫颈成熟研究发现, 其引产有效率均高于90%。杨丽敏[10]在妊娠娠晚期COOK双球囊促宫颈成熟其引产有效率为97.3%。在此文研究中, 低位小水囊引产组引产有效率为97%, 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与上述研究相一致。这说明, 低位水囊促进了宫颈成熟, 提高了宫颈Bishop评分, 是产妇进行自然阴道分娩过程成功进行分娩。术中注意操作, 患者术后感染率较低, 通过低位水囊法与催产素的联合应用对于缩宫素不敏感的孕妇效果较好, 可在短时间内加速产程, 促进分娩。

综上所述, 低位小水囊应用于临床引产, 效果可靠, 可促进宫颈成熟, 产妇术后无不适, 可提高引产有效率, 且临床操作简单, 适合于临床大规模实用。

参考文献

[1]薛立文, 苑鸿雯, 陈滢如, 等.中西医促宫颈成熟的研究现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34 (2) :250-253.

[2]吴和萍, 张爱莲.低位水囊联合缩宫素用于晚期引产的临床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20) :163-164.

[3]魏永芹, 孟元光, 高志英.种方法用于足月妊娠计划分娩引产中临床比较[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3, 32 (6) :520-522.

[4]李洁.低位小水囊与米索前列醇用于足月妊娠引产临床效果评价[J].实用医技杂志, 2015, 17 (4) :414-415.

[5]寇梦珊, 房桂花, 秦巧云, 等.低位水囊促宫颈成熟在足月引产中的临床对比研究[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4, 28 (3) :78-79.

[6]孙真香, 赵舜枝, 谢丽珠.妊娠晚期引产宫颈放置宫颈扩张双球囊促宫颈成熟的临床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5, 26 (9) :1097-1098.

[7]刘岚, 陈文玲.晚期妊娠促宫颈成熟引产3种方法比较[J].江西医药, 2015, 24 (1) :58-60.

[8]朱景萍, 刘莉, 钟少平, 等.双球囊导管用于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和引产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 2014, 16 (2) :211-213.

[9]吴彩云.不同容量小水囊促晚期妊娠宫颈成熟的临床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6 (13) :3018-3019.

上一篇:术前诱导化疗下一篇:安全维护的计算机工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