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方式

2024-09-28

解除方式(共4篇)

解除方式 篇1

自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 实施以来, 用人单位普遍非常重视。《劳动合同法》是一部与每个家庭、每位劳动者切身利益相关的部门法, 涉及许多法律理论、法律关系。尤其是解除职工劳动合同 (关系) 通知的送达方式, 对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如何进行劳动合同管理、依法行使用工管理权、确保在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同时不发生违法行为, 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

李某于1999年4月16日与兰州某公司下属一公司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兰州某公司下属副食商场承包合同》。2002年5月8日合同到期后, 经兰州某公司审计, 李某欠三年承包费和欠款共2043717元, 5月22日该下属公司下发文件, 要求李某处置存货和固定资产, 收回应收账款。此后, 李某不再到公司上班。李某的社会统筹保险该公司一直缴到2008年底。2009年3月, 该下属公司在无法与李某联系的情况下, 将书面《通知书》张贴在他家门口;2010年7月8日, 该公司在《甘肃日报》上刊登《公告》, 要求李某“自登报之日起一个月内回单位报到, 逾期不到, 公司将按有关规定处理”。而李某均未有任何反应。2011年1月23日, 该公司在《甘肃日报》上刊登《公告》, 解除与李某的劳动关系。当年11月16日, 李某以兰州某公司及其下属公司作为被申请人, 向甘肃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请书》, 要求撤销对其解除劳动关系的决定, 恢复其与兰州某公司的劳动关系;补缴其2011年1月至今的养老保险金、2009年1月至今的失业保险金。

甘肃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于2011年12月27日开庭审理此案。2012年1月10日下达《裁决书》:第一, 被申请人对申请人作出的《解除劳动关系决定》无效;第二, 被申请人为申请人补缴2011年2月起至申请人退休前的养老保险;第三, 被申请人为申请人办理退休手续;第四, 驳回申请人的其他仲裁请求。

兰州某公司不服该裁定, 于2012年1月12日向兰州市西固区人民法院提出起诉, 要求法院判决认定2011年1月23日该公司在《甘肃日报》上刊登的《公告》即《解除劳动关系通知》的法律效力。2012年4月10日, 西固区人民法院作出《民事判决书》, 判决:“原告2011年1月23日所作的与被告解除劳动关系的通知, 程序合法, 于法有据, 予以维持。”李某不服一审判决, 于2012年4月23日向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9月26日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民事裁定书》, 准许上诉人李某撤回上诉, 双方当事人均按原判决执行。

案例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以下简称《劳动法》) 、《劳动合同法》、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规章制度, 均没有对解除职工劳动合同 (关系) 通知的送达方式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1997年1月31日劳动部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几个问题的复函》 (以下简称《复函》) 规定:根据《劳动法》解除劳动合同不是对劳动者的处分, 不能适用《企业职工奖惩条例》 (国发[1982]59号) 的相关规定, 而应当依据法律关于解除劳动合同程序的相关规定。《复函》解决了现实中对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性质的理解问题, 即解除劳动合同不是对劳动者的处分, 而是履行劳动合同中一方或双方当事人行使合同的权利;同时对此作了明确解释, 不适用《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的相关规定, 指出关于解除劳动合同程序要依据《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可以理解为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依据, 以及解除劳动合同前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时间、条件, 如提前几天向对方提出解除劳动合同要求或发出书面通知, 征求工会的意见, 以及通过什么样的会议审议等程序。但是, 关于解除职工劳动合同的通知究竟怎样送达, 或者说用人单位如何送达在法律上方为有效, 《复函》显然未涉及, 《劳动合同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也没有关于这个问题的规定。

《劳动部办公厅关于通过新闻媒介通知职工回单位并对逾期不归者按自动离职或旷工处理问题的复函》 (劳办发[1995]179号) (以下简称“劳办发[1995]179号文件”) 规定:“按照《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精神, 企业对有旷工行为的职工做除名处理, 必须符合规定的条件并履行相应的程序。因此, 企业通知请假、放长假、长期病休职工在规定时间内回单位报到或办理有关手续, 应遵循对职工负责的原则, 以书面形式直接送达职工本人;本人不在的, 交其同住成年亲属签收。直接送达有困难的可以邮寄送达, 以挂号查询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只有在受送达职工下落不明, 或者用上述送达方式无法送达的情况下, 方可公告送达, 即张贴公告或通过新闻媒介通知。自发出公告之日起, 经过三十日, 即视为送达。在此基础上, 企业方可对旷工和违反规定的职工按上述法规做除名处理。能用直接送达或邮寄送达而未用, 直接采用公告方式送达, 视为无效。”

如上述案列, 甘肃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就是依据《复函》的规定, 认定兰州某公司对李某解除劳动关系通知的送达不符合规定, 裁决该公司解除劳动关系的决定无效。对此, 笔者认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直接适用《复函》认定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书送达方式违反规定, 解除劳动关系的决定无效是错误的。主要理由是:

1.《复函》规定, 根据《劳动法》解除劳动合同 (关系) 不是对劳动者的处分, 不能适用《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的相关规定, 而应当依据法律关于解除劳动合同 (关系) 程序的相关规定。

2.《复函》是劳动部1995年根据《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精神所作的解释, 而兰州某公司适用的是2008年生效的《劳动合同法》对李某作出的解除劳动关系的决定。

3.《复函》是针对请假、放长假、长期病休的职工, 企业通知其回单位报到或办理相关手续送达时的要求, 而李某不属于上述情形。

4.《复函》是针对企业按照《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对旷工和违反规定职工做除名处理的前置程序, 兰州某公司既不适用该条例, 也不是对李某做除名处理。重要的是, 根据《国务院关于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 ([2008]第516号) , 《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已明令废止, 针对该条例的解释自然不能适用。

总之, “劳办发[1995]179号文件”中关于要求职工回单位报到或办理相关手续书面通知送达方式, 不能适用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关系) 通知的送达。

用人单位如何送达解除职工劳动合同 (关系) 通知在法律上有效?

“劳办发[1995]179号文件”规定的几种用人单位解除职工劳动合同 (关系) 书面送达方式, 是最好的方式。这实际上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法院送达判决书、裁定书的几种方式, 在司法实践中已被广泛采用并得到普遍认可。对公告送达的适用条件, 民事诉讼法作了明确规定, “劳办发[1995]179号文件”对邮寄送达和公告送达也作了限制性规定, 要求能够直接送达职工本人的不能交其同住成年亲属签收, 只有找不到本人和同住成年亲属的才能邮寄送达, 无法采用邮寄送达方式的才能采用公告送达方式。可见, 本着对职工负责也是对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严格要求, 这些规定是适当的。如果严格按照上述要求和程序送达解除职工劳动合同 (关系) 通知书, 一旦发生争议, 职工申请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起诉到法院, 用人单位的举证就不成问题。

从上述案例看, 尽管仲裁委员会认定兰州某公司解除李某劳动关系通知书的送达方式不符合劳动部的规定, 但是结合相关证据, 确实是该公司在找不到李某本人和同住成年亲属, 又无法邮寄送达的情况下, 才采用公告送达的方式, 李某本人也无法举证该公司知道自己的通讯地址。因此, 兰州市西固区人民法院认定用人单位解除李某劳动关系的通知, 程序合法, 于法有据。

解除职工劳动合同 (关系) 通知送达方式的建议

在现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中未规定用人单位解除职工劳动合同 (关系) 通知的送达程序、方式的情况下, 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应以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的文件形式, 予以明确规定, 或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 明确这一问题非常必要。建议下发文件或制定司法解释时从《劳动合同法》的原理、立法精神、司法实践中能够起到有效证明作用这三个角度考量, 对用人单位送达解除或终止职工劳动合同 (关系) 通知作出规定:

1.用人单位应当将解除或终止职工劳动合同 (关系) 通知直接送达职工本人, 要求职工在送达回证或相应的书面材料上签名确认。

2.在职工本人不到用人单位签收, 或送到单位记载的职工住所而本人不在的, 交其同住成年亲属签收。

3. 直接送达职工有困难的, 可按照其留在单位的住址以邮寄方式送达, 以挂号查询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4. 受送达职工下落不明的可采用公告方式送达, 即张贴公告或通过新闻媒介通知。自发出公告之日起, 经过三十日, 即视为送达。

5. 在受送达职工本人或同住成年亲属拒绝签收的情况下, 也可采用邮寄送达或新闻媒体公告方式。

6. 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职工劳动合同 (关系) 通知, 不得采用委托送达或留置送达方式。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用人单位在解除或终止职工劳动合同 (关系) 后, 应当及时向职工本人送达解除劳动合同 (关系) 证明, 以便职工到有关部门办理养老统筹和失业保险待遇, 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方式方法 篇2

劳动合同法规定, 试用期内用人单位可解除劳动合同仅限于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 (1) 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 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3) 严重失职, 营私舞弊, 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4) 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 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 拒不改正的; (5) 因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6) 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7) 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 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 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8) 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 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 仍不能胜任工作的。这是劳动合同法的重大变化, 同时也给用人单位的劳动人事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一般来讲, 试用期内经过双方的了解和考查, 认知了彼此。双方开始考虑是否进入“正式期”。而用人单位不能再像以往一样, 简单的说一句, “员工不适合公司的岗位需要, 而解除双方的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规定, 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 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 证明其不符合录用条件。这实际上是限制了用人单位随意解除劳动合同, 增加了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 如果用人单位没有证据证明劳动者在试用期间不符合录用条件, 用人单位就不能解除劳动合同, 否则, 需承担因违反解除劳动合同所带来的一切法律后果。

用人单位可以通过试用期考核不合格的方式解除劳动合同, 一般需要满足四个法律要件:要件一是相关劳动合同等书面规则中存在录用条件约定或规定;企业的规章制度应明确的规定员工的录用条件, 可以在入职须知、员工手册中体现并需要员工签字确认。企业可以将四类因素确定为录用条件:一是能力因素, 如学历、经历、资质、绩效, 还包括试用期考核成绩等等;二是态度因素, 如遵守纪律状况等等;三是身体因素, 有无特殊疾病等等;四是法律因素, 有无原单位的解除劳动合同证明、劳动手册等。值得注意的是未婚未育等侵权性条件或乙肝病毒等歧视性条件, 不能作为录用条件的内容。但在试用期发现患有精神病是可以作为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内容的。企业可以在合同中约定有下列情形的, 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 (1) 伪造学历、证书与工作经历的; (2) 个人简历、求职登记表所列内容与自然情况不符的; (3) 经体检发现患有传染病、不可治愈以及严重疾病的; (4) 器官残缺或肢体残缺, 以及填写虚假体检信息的话; (5) 不能按时按量完成工作任务的或者经试用期考核不合格的话; (6) 拒绝接受领导交办的临时任务的话; (7) 非因工伤无法在工作时间内提供劳动的话; (8) 有任何违反公司规章制度行为的话; (9) 其他不符合录用条件的情形。总之公司的规章制度越详细、具体, 越有利于公司在试用期以及整个劳动合同期间对员工的管理。

要件二是有证据证明员工在试用期不符合录用条件;企业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 需要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员工不符合先前已经披露给员工的录用条件, 同时还需要符合法律上规定的各种程序上的要求。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 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 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

要件三是员工试用期届满之前进行考核;实践中有一部分公司对员工的考核结果, 往往会在员工的试用期满之后才能得出。其原因之一是有的公司认为试用期考核应当是对员工的整个试用期表现的考核, 只有在试用期满了之后, 才能得出考核结论。另一种原因是考核者往往都是员工的直接领导, 但是对员工的处理是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进行的, 考核结果也许会在试用期满之前得出, 但是这种结论到达人力资源部门, 并且由人力资源部出具公司的最终决定, 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结果就导致了当公司得知考核不合格并且决定要辞退该员工时, 试用期已经过了。一旦过了试用期, 即使公司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 也不能再依据劳动法赋予公司在试用期辞退员工的权利再来辞退员工了。

要件四是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要在试用期届满之前作出。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 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 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 不得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 试用期不成立, 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这就需要人力资源部配合业务部门, 对新员工试用期的考核时间作出界定, 务必在试用期届满之前, 得出员工的考核结果, 并且留出合理的时间供公司来决定是否辞退该员工。即试用期考核务必要在试用期内作出, 并将相关解除通知书送达员工。

解除方式 篇3

在220kV常规变电站中,主变保护和母线保护没有解除失灵保护电压闭锁及直接联跳主变三侧断路器的功能时,存在两个问题:(1)当主变低压侧故障、高压侧断路器失灵时,高压侧母线的电压闭锁灵敏度有可能不够,会闭锁失灵保护,导致母线通过高压侧断路器继续向故障点提供短路电流,从而烧毁变压器或破坏系统正常运行;(2)当220kV母线故障、变压器高压侧断路器失灵时,母线保护跳开变压器所在母线上的其它有源支路,变压器其它侧电源会继续向故障母线提供短路电流,而变压器后备保护动作切除故障的时间又较长,短路电流可能会烧毁变压器或破坏系统正常运行。针对这种情况,国家电网公司《变压器、高压并联电抗器和母线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规定,220kV主变保护装置启动高压侧失灵保护时应同时输出启动失灵保护动作接点和解除失灵保护电压闭锁接点,主变保护必须有高压侧断路器失灵联跳三侧断路器开入功能;220kV母线保护装置(含失灵保护)应有高压侧断路器失灵联跳三侧断路器输出接点及变压器支路解除失灵保护电压闭锁和变压器支路三相跳闸启动失灵开入功能[1]。主变保护和母线保护(含失灵保护)相互配合可解决上述问题。但是,现场如何改造保护装置及二次回路实现该功能,是继保人员比较困惑的地方。本文通过宁夏惠农220kV变电站改造工程,介绍主变保护和母线保护配合实现该功能的方法。

1 改造前主变和母线保护配置及回路

改造前,母线保护(不包含失灵保护)双重化配置,失灵保护单独组屏配置,主变保护配置双重化的PST1201A电量保护装置及一套PST1206A断路器失灵启动保护装置。

(1)主变保护动作高压侧断路器失灵的启动回路如图1所示。当主变保护动作开入到高压侧断路器失灵保护装置时,若对应相电流或零序电流大于失灵电流定值,则失灵保护装置输出失灵启动接点。失灵启动接点与主变保护动作接点串接后,再经刀闸重动继电器选择故障母线,开入到失灵保护装置,失灵保护装置根据相应逻辑出口第一时限跳母联,第二时限跳失灵断路器所在母线上的其它间隔断路器。

(2)母线保护动作主变高压侧断路器失灵联跳主变三侧断路器的逻辑。由于前期未执行“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压器的断路器失灵时,除应跳开失灵断路器相邻的全部断路器外,还应跳开本变压器连接的其它侧电源的断路器”[2]的规定,主变保护装置没有联跳主变三侧断路器的二次回路,因此,高压侧断路器失灵时仅依靠变压器后备保护动作跳开主变三侧断路器。

2 解除失灵保护电压闭锁及联跳主变三侧断路器的二次回路

保护装置没有解除失灵保护电压闭锁及联跳主变三侧断路器的功能。要完善此功能,必须改造失灵保护及母线保护,使保护装置具备解除失灵保护电压闭锁开入及联跳主变三侧断路器输出接点的功能,且双重化的变压器保护各启动一套失灵保护。

(1)解除失灵保护电压闭锁功能的二次回路。对于主变保护动作高压侧断路器失灵,失灵保护电压闭锁灵敏度不足造成失灵保护拒动的问题,母线保护装置除需具备启动失灵开入功能外,还增加了解除失灵保护电压闭锁开入功能。解除失灵保护电压闭锁判据回路如图2所示。

(2)母线保护动作高压侧断路器失灵联跳主变三侧断路器的二次回路。母线保护动作后,失灵保护判别出主变高压侧断路器失灵时,输出一对联跳三侧断路器接点作为主变保护的开入,主变保护经过流元件判别确认主变断路器失灵后延时跳各侧断路器,如图3所示。

相比之前的联跳三侧断路器反措方案——失灵启动装置和非电量保护共同配合完成联跳变压器三侧断路器、失灵启动装置和变压器保护共同配合完成联跳变压器三侧断路器及母线保护完成联跳变压器三侧断路器的方案[3],该方案具有很大优势。该方案充分利用变压器保护资源,仅增加母线保护失灵联跳开入;公用变压器保护出口回路,不仅回路简单,而且逻辑清晰;母线保护与变压器保护单向联系,开入、开出回路清晰明了,便于日常运行、维护。

3 改造后的主变和母线保护配置及回路

主变保护改造前,已将旧的失灵保护及母线保护改造成双重化配置,且每套母线保护均含有失灵保护功能,配置的保护装置型号为BP-2CS和RCS-915。主变保护改造后,主变配置双重化的PST1200U保护装置,取消断路器失灵保护装置(PST1206)。

(1)主变保护动作高压侧断路器失灵启动回路。当失灵保护判别出主变保护启动失灵接点及解除失灵保护电压闭锁接点开入后,检测主变高压侧的任一相电流是否大于失灵相电流定值(或零序电流是否大于零序电流定值,或负序电流是否大于负序电流定值),若大于定值,则在经内部程序确定运行方式后,失灵保护动作出口,经T1时限动作于母联,经T2时限切除该断路器所在母线的所有断路器,如图4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双母线接线中,变压器保护启动失灵和解除失灵保护电压闭锁应采用不同继电器的跳闸接点。

(2)母线保护失灵联跳主变三侧断路器的回路。母线保护失灵联跳主变三侧动作接点经大功率重动继电器重动后,将一常开、一常闭的接点双开入到主变保护装置,并经过流元件开放,延时50ms后跳变压器各侧断路器;当高压侧三相均无流时,闭锁失灵联跳保护功能。改造后的联跳主变三侧断路器回路如图5所示。

4 结束语

自《变压器、高压并联电抗器和母线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颁布后,母线保护与变压器保护的解除失灵保护电压闭锁及直接联跳主变三侧断路器的问题是继电保护人员比较困惑的地方。本文通过改造母线保护、主变保护的配置及二次回路,使母线保护和主变保护配合更加合理,二次回路简单,开入、开出回路清晰,方便了日常运维。

摘要:220kV变压器高压侧断路器失灵,主变保护和母线保护应具有解除失灵保护电压闭锁及联跳主变三侧断路器的功能,但是常规变电站母线保护和主变保护没有此功能。以宁夏惠农220kV变电站改造工程为例,介绍主变保护和母线保护配合实现该功能的方法。

解除方式 篇4

关键词:租赁合同,根本违约,催告义务,解除权,合同法

租赁合同是双方、有偿、诺成的一种合同类型, 因而出租人与承租人之间形成相互对应的权利义务关系。承租人无正当理由违约以后严重剥夺了出租人订立合同期望得到的东西, 出租人能否直接解除合同或者必须履行“催告义务”, 这对出租人利益的维护有着不同的效果。因此,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以下简称《合同法》) 第227条之规定, 对出租人解除权的行使方式进行比较研究, 并提出修改《合同法》第227条的立法建议。

1有关合同解除的比较分析

合同解除, 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以后, 当解除的条件具备时, 因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意思表示, 使合同关系自始或仅向将来消灭的行为, 也是一种法律制度。我国《合同法》第93条和94条对合同解除均作了规定, 但对解除权的行使方式却有不同的要求。第93条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 可以解除合同。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 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第94条 (三) 规定: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 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当事人一方行使解除合同的权利, 必然引起合同的权利义务的终止, 为了防止一方当事人因不知道对方已行使合同解除权而仍为履行的行为, 从而遭受损害, 本条规定, 当事人根据约定解除权和法定解除权主张解除合同的, 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概而言之, 合同解除可直接行使, 也可经催告后行使, 如《法国民法典》第326条第一款规定:在合同当事人一方履行迟延时, 相对方在一定合理期限催告其履行;于该期间内仍不履行时, 相对人可以解除合同。第325条规定在可归责于债务人的理由, 债务人履行不能的, 债权人可以不经催告直接解除合同。类似的规定在其他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中也有规定。而英美合同法却规定, 一方鉴于违约而取消合同的权利;实际是据违约的严重性和后果决定的, 以此为标准, 把违约区分为重大违约和轻微违约。值得注意的是, 即使一方的行为已构成重大违约, 美国法院在许多情况下并不允许受害方直接解除合同, 而是要求给违约方一个自行补救的机会。当然, 并非在所有违约情况下都应首先给违约方一个自行补救的机会, 如违约方没有履行能力进行补救 (违约方以故意或过失的行为造成合同不能履行) 或者不愿自行补救 (明确表示不履行) 时, 受害方可及时解除合同。通过上述比较可知, 非违约方可通过两种方式达到解除合同的目的:一是直接解除, 二是“先行催告”后再解除。

2对租赁合同中出租人解除权的再认识

基于上述合同解除的一般原理, 在租赁合同中, 出租人依约定或法定的事由可以解除合同。但由于租赁合同有其特殊性, 因此法律对出租人行使解除权作了严格限制。一方面是为了限制一方因另一方的违约而任意解除合同, 从而使本应该继续存在的合同关系因解除而消灭, 不利于对财产的充分利用, 增加社会财富, 另一方面出于保护承租人利益的需要, 也有必要对出租人解除权的行使作一限制, 从而达到平衡双方权利义务的要求。但有时这种限制不见得是合理的, 如果承租人无正当理由而不履行合同或者过分迟延履行, 使得对出租人而言, 履行已没有任何意义, 也不能解除合同, 这显然有违公平、诚信之原则。因此, 在租赁合同中, 过分地保护承租人的利益而忽视对出租人利益的维护是不妥的。我们应该尽可能多的通过 财产的使用权, 达到物尽其用、合理配置资源, 实现财产增值的目的。

《合同法》第227条规定:“承租人无正当理由未支付或者延迟支付租金的, 出租人可以要求承租人在合理期限内支付。承租人逾期不支付的, 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由于我国合同法采无过错责任原则, 因此, 只要有违约行为, 都要承担违约责任。但本条的规定, 既没有区分动产和不动产, 也未指明违约的程度, 而一概要求出租人只有在履行催告义务后可行使解除权, 这在实践中会造成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的失衡。首先, 就一般动产租赁而言, 法律并不要求严格的登记制度, 而对于不动产租赁, 只有经过法定的登记程序才能产生法律效力, 这既指合同的订立也指合同的解除。其次, 在动产租赁中, 出租人往往要通过多次租赁才能实现自己购买租赁物的成本, 如先进的设备, 其租期较短, 租金也较高。如果承租人无正当理由不支付或迟延支付租金, 这显然不能达成出租人订立合同的目的, 导致“合同落空”。而在不动产租赁, 尤其是作为生活资料的房屋租赁, 一般租期较长。这是从满足公民“居住”这一基本生活需要而出发的, 在当前住房租赁市场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对于稳定社会秩序, 安定人民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对于不动产租赁应作出有别于动产租赁的相应规定。再次, 基于合同自由原则, 如果承租人在约定期限不交租金或迟延交纳, 出租人即可终止合同时, 得依法约定。应该说, 这样的约定对动产租赁是适用的, 交纳租金是承租人最重要的义务, 也是出租人订约的最主要目的。在约定的解除条件成就时, 出租人可直接行使解除权。但在不动产租赁中, 这样的约定未必能有效地平衡双方的利益。由于不动产租赁的特性, 承租人更希望能保持合同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如果在合同中作出这样的约定, 势必对其不利, 有如同“流质契约”的意图。《法国民法典》规定:偏于对承租人不利的约定无效。这样的规定是免于承租人以危险负担, 但例外是在临时性租赁的场合可以作如此约定, 如照相机、自行车租赁等。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即行解除条件, 这样既有利于出租方再次通过出租实现财产利用的最大化, 也可以促使承租方谨慎履约, 防止对其不利的情况出现。因此, 在动产租赁中, 通过约定解除条件, 在条件成熟时, 出租方可免于催告直接终止合同;而在不动产租赁中, 法律应限制出租人随意解除合同的权利。

质言之, 基于合同自由原则和公平原则, 在租赁合同中, 有必要区分动产租赁和不动产租赁, 并对二者在约定解除合同的效力分别加以规定。当然在出租方行使解除权的方式上也应当是不同的。这亦说明对《合同法》第227条修改的必要。

3承租人违约与出租人解除权的行使方式

违约与解除合同有密切关系, 但并非任何违约都导致合同被解除。“合同解除是违约的一种补救措施, 目的是为了保护非违约方的利益”。

租赁合同中承租人最常见的违约情形就是不支付或迟延支付租金, 此时, 对于出租人来讲, 《合同法》第227条规定了出租人的“先行催告义务”。“合同履行过程中, 违约的情况很难完全避免, 如果对违约的具体情况不加分析, 一律允许受害人行使解除合同的权利, 就有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也可以说对出租人而言, 在承租人违约时, 一律要让出租人履行催告义务也难免造成双方当事人利益的不公平。租赁合同是一种以租金之支付为目的之契约, 按期足额无阻碍地收取租金是出租人最重要的权利和目的。很显然, 依据《合同法》第227条, 承租人无正当理由未支付租金的行为是对出租人权利的严重侵害, 并已造成出租人订立合同目的的落空。从这个角度来讲, 承租人的行为已经构成了根本违约。虽然各国法律对根本违约的具体规定是不同的, 但其本质上都是指;“一方违约实际上剥夺另一方根据合同约定有权期待得到的东西。这也是判断根本违约与非根本违约的标准”。从《合同法》第107条来说, 我国采取的是“严格责任”的归责原则, 但事实上, 我国合同法在归责原则上已形成了“以严格责任为主, 过错责任为辅”的归责体系。而《合同法》第227条是这一体系的具体体现。从违约形态来讲, 承租人无正当理由未支付或者延迟支付租金的行为是一种实际违约。“未支付”说明承租人未履行合同义务, “迟延支付”说明其履行不符合约定而非拒绝支付。对出租人而言, 在承租人“无正当理由”而不履行合同义务时, 以及承租人能够履行而拒绝履行, 让其在此情况下都要尽“催告义务”显失公平。在上述情形下, 都表明了承租人完全不愿意继续受合同约束的故意, 合同对该方当事人已形同虚设。因此, 出租人有权在实际履行和解除合同之间作出选择。拒绝支付租金是一种严重的违约行为, 剥夺了出租人订立合同的目的, 已构成根本违约。在“迟延支付租金”的情况下, 各国民法典或合同法都规定出租人应给予承租人宽限期, 只有在该期内仍不支付时, 出租人可行使进一步的救济措施——解除合同并可要求赔偿损失。实际上, 在所给的宽限期内承租人仍不支付租金时已由原来的继续履行转为拒绝履行, 已构成根本违约, 出租人当然可以解除合同。但为保护承租人的利益, 常就不动产租赁, 对承租人未依约支付租金时出租人之解除权予以限制。如我国台湾民法第440条规定:“租赁物为房屋者, 迟付租金之总额, 非达二个月之租额, 不得依前项之规定, 终止契约。”法国民法亦有相似的规定。如此规定, 有利于兼顾双方当事人的利益, 颇值得我国立法借鉴。但对动产租赁是否也应作出类似的规定, 目前法律无明文规定。依笔者之见, 在动产租赁或临时性租赁的情况下, 承租人“无正当理由未支付或迟延支付租金”时, 出租人可以直接行使解除权, 不应加以限制, 因此, 在无正当理由未支付租金时, 出租人可以直接解除合同, 而不必催告, 出租方可以要求承租方承担违约责任以达到救济之目的。但在无正当理由迟延支付租金时, 应区分租赁标的物是动产或不动产, 如果是动产租赁, 出租人可以不经催告而经行解除合同;反之, 如果不动产租赁, 出租人的解除权应受到限制, 其催告义务不能免除。在房屋租赁的场合, 我国应借鉴台湾地区民法的立法经验。

4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对出租人因承租人无正当理由不支付或迟延支付租金行使合同解除权应加以区别。具体而言, 第一, 在动产租赁或临时性租赁中, 出租人可通过约定解除合同而不必催告。但在不动产租赁中, 应限制出租人对承租人不利的约定, 否则无效;第二, 在承租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支付租金义务构成根本违约时, 出租人得直接解除合同也不必催告。第三, 在承租人无正当理由迟延支付时, 动产租赁中, 应允许出租人在继续履行和解除合同两者作出选择, 一旦选择后者, 出租人也可直接解除合同;不动产租赁中, 出租人应给予承租人履行支付的宽限期, 否则, 出租人直接解除的行为无效。在房屋租赁中, 应借鉴我国台湾民法立法原则, 对出租人行使解除权作出期限限制。综合以上认识, 笔者建议对我国《合同法》第227条作出如上修改, 以适应市场经济对法律保护日益提出的要求, 也才能更好地维护租赁合同当事人应有的利益平衡。

参考文献

[1]崔建远.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67.

[2]王利明.论根本违约与合同解除的关系[J].中国法学, 1995, (3) :19.

[3]张用江, 汪少鹏.关于合同解除的几个问题[J].中国法学, 1998, (3) :92.

[4]姜振颖, 贾小刚等.合同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1:286.

上一篇:切碎装置下一篇:职高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