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预防

2024-09-16

提前预防(共5篇)

提前预防 篇1

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卫生问题。糖尿病患病率正逐渐增高,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危害逐渐加大。对于糖尿病的现状, 可以总结为3句话:糖尿病病人剧增, 糖尿病危害巨大, 糖尿病可防可治。糖尿病给个人和国家带来危害巨大。糖尿病本身能给病人带来病痛, 糖尿病的各种治疗也可给病人造成不便和痛苦;糖尿病带来巨大的经济和资源上的浪费;糖尿病并发症可造成严重的危害, 特别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往往导致糖尿病病人的残废和早亡。

临床资料表明:糖尿病不但必须要防, 而且完全可以预防, 我们通过必要的手段, 使人晚得糖尿病, 不得糖尿病, 或得了糖尿病也比较轻微, 不因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而造成残废或早亡。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 目前糖尿病还不能根治。作为糖尿病病人, 渴望自己的病情能有办法根治, 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 不得不遗憾地说, 根治糖尿病不是现在的事, 到目前为止, 糖尿病还没有根治的办法。也就是说人一旦得了糖尿病, 暂时就没有可能治愈了。

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 一切中西药物、保健品、保健食品和其他糖尿病治疗, 仅是控制好糖尿病的手段, 如果有人说能根治糖尿病, 那至少是夸大其词, 还可能是巫医假药, 糖尿病病人千万不要轻信谣传, 随意终止正规治疗, 以至贻误病情, 甚至酿成大祸。有些糖尿病病人的病情很轻, 经过一段正规治疗, 特别是适宜的饮食控制, 血糖可以降至正常, 甚至不用药也可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 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被治愈, 如果放松治疗, 糖尿病的表现就会重新出现。所以, 糖尿病病人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长期坚持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糖尿病监测, 必要时采用药物治疗, 使血糖、血压、血脂始终控制在满意水平, 这样就可以使病人享有与非糖尿病者一样的高质量生活和基本等同的寿命。

糖尿病的预防策略

中国有句古话, 叫做防患于未然, 这句话在防治糖尿病中极为重要。

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为了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我们必须了解糖尿病的发生过程。糖尿病不是一步到位就患病的, 总有个发展过程。2型糖尿病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 那就是高危人群阶段、糖调节受损阶段和最后的糖尿病阶段。

糖尿病发展的最早阶段可称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这段时间的人的血糖应该是完全正常的, 不管查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还是做糖耐量试验都应该得到正常的结果。血糖正常的人为什么不叫正常人呢, 那是因为他们得糖尿病的机会比较多。也就是说所谓“高危人群”, 就是指目前血糖完全正常, 但得糖尿病的可能性较大的人群。1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是指:家族史阳性、具有某种遗传标志和免疫学标志的人群。如家里有人是1型或2型糖尿病, 具有某些种HLA类型或者胰岛细胞抗体、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阳性者。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是指: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也就是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亲属有糖尿病者, 肥胖者, 曾有过高血糖或尿糖阳性者, 生过8斤以上的巨大胎儿者。另外, 吸烟者也被列为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范围。高危人群是糖尿病病人的后备军, 如不进行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心理调节, 得糖尿病的机会要比其他人多得多。即使血糖还没有不正常, 高危人群中心血管病变发生的机也大大增加。所以说, 高危人群是我们防止糖尿病和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重点对象。

处于高危人群阶段的人如果不注意, 血糖就会一定程度地升高, 走进第二阶段, 也就是糖调节受损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人血糖已经高于正常上限, 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血糖介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现在有人建议把糖调节受损改称为糖尿病前期, 因为这个阶段还不是糖尿病, 但离糖尿病又不远。糖调节受损者已不再是正常人, 糖尿病的帽子就悬在他们的头顶上, 随时可掉下来, 使他们变成糖尿病病人。但此时如加以注意, 大多数人可以不发展为糖尿病, 所以说这是不得糖尿病的最后关口。有人发现, 处于糖调节受损阶段者心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心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比高危人群更大。如果说高危人群是预防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重点的话, 糖调节受损者就是预防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重中之重。

糖调节受损者要是还不提防, 在不久的将来, 就很有可能发展到最后阶段, 变成糖尿病病人了。到了这个阶段, 就不是预防糖尿病的问题, 而是治疗糖尿病,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问题了。

预防糖尿病的5个要点

一般人群, 特别是高危人群或糖调节受损阶段者要是想不得糖尿病, 至少要遵循“五个要点”, 那就是“多懂一点儿, 少吃一点儿, 勤动一点儿, 放松一点儿, 药服一点儿”5件事。如果一个人能够长期做到这“5个要点”, 糖尿病发病率至少能减少50%, 也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发生率。

1.“多懂一点儿”

多懂就要多学, 就是要多看有关糖尿病的书籍、报刊、电视, 多听有关糖尿病的讲座和广播, 增加自己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糖尿病防治方法的了解。这是预防糖尿病取得成功的前提, 您想, 如果一个人对糖尿病一无所知, 根本就不知道糖尿病和它的并发症的危害, 也根本不知道糖尿病预防的必要性和应采取的手段, 那还谈什么糖尿病的预防?所以第一是多懂一点, 即对糖尿病的知识多懂一点, 对其危害多懂一点, 对其防治措施多懂一点。

2.“少吃一点儿”

少吃就是“管住嘴”, 就是让摄取的总热量少一点, 不只主食要少吃, 而且副食, 特别是高热量的副食也要少吃。不要认为吃就是福, 有时吃也能吃出麻烦来, 要适当地吃, 科学地吃, 有道理地吃, 不能胡吃乱吃。少吃一点儿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 这是针对中国人“食不厌精”的特点而言的。现在喜欢大吃大喝者大有人在, 认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就是幸福, 缺什么不能缺了嘴。还有些人为应酬而吃, 即使勉为其难, 为了工作或者为了生意也要大吃大喝。可以说对很多人而言, 糖尿病是吃出来的。“少吃一点儿”就是减少每天的热量摄取, 特别是避免大吃大喝, 少吃肥甘厚味, 同时要不喝烈性酒, 吸烟者一定得戒掉等。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要求, 以下各种食品占总热量的比例如下:粮食、薯类及豆类应占35%~40%, 蔬菜、水果及坚果应占35%~40%, 鱼、肉、奶、蛋类应占18%~20%, 糖和油类应占2%~3%, 调味品应占2%左右。这些比例较为适宜。

近年来, “有色食品”的保健作用得到肯定, 包括绿色、红色和黑色食品。绿色食品大家都很熟悉, 狭义的绿色食品包括各种绿色蔬菜、果实和豆类, 如青菜、青豆、青水果等, 它们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 易于消化吸收。广义的绿色食品则是指国际和国内环保机构认可及批准的既不污染环境, 又不受环境污染的食品。黑色食品则是指含有黑色素或者带有黑色字样的粮食、油类、水果、蔬菜及菌类等食品, 如黑糯米、黑荞麦、黑豆、黑枣、黑芝麻、黑木耳、黑香菇、黑葡萄以及虽不带黑字但色泽发黑的食品, 如乌骨鸡、墨鱼、海带、紫菜、海苔等。现代医学认为, 黑色食品不仅营养丰富、全面, 而且具有保健、养颜、防衰老的作用。红色食品是指色泽发红的食品, 如红米、红豆、红薯、红萝卜、红辣椒、西红柿、红枣和红苹果等, 这些食品中的胡萝卜素及其他红色素能增强体质和人体免疫功能。另外紫色食品如紫茄子能防治微血管破裂出血, 黄色蔬菜则有明目和预防冠心病的作用。您不妨一试。

3.“勤动一点儿”

勤动一点儿就是“迈开腿”, 就是要经常保持一定的运动量。这样控制了饮食, 再加上增强了锻炼, 身体就不至于过胖, 肥胖是造成糖尿病的重要因素, 不肥胖, 得糖尿病的机会就会减少。“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可以减少多余的脂肪, 防止肥胖发生;可以增强肺脏功能, 提高吸氧总量;可以改善心脏功能, 防治冠心病的发生;可以增加血液流动, 增强输氧能力;可以增加骨骼密度, 防治骨质疏松;可以改善心理状态, 保持心情舒畅。运动对于预防糖尿病来说极为重要。对于中年以上的人来说, 活动减少的问题常比吃的太多更为重要。所以我们要求人们要勤动一点儿, 就是增加自己的体力活动时间和运动量, 保持体形的健美, 避免肥胖的发生。

勤动的方式很多, 但并非任何运动都有益于健康, 最佳的锻炼方式应该是有氧运动。所谓有氧运动是能指增强人体吸入、输送和利用氧气的耐久性的运动, 这是保持全面身心健康最有效、最科学的运动方式。有氧运动的特点是低强度、有节奏、时间长而不中断的运动, 能使人花点儿力气又不至于过分劳累, 出点儿汗又不至于大汗淋漓, 喘点儿气又不至于上气不接下气。这种运动对人体最有益。至于运动的方式, 则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爱好自由选择步行、慢跑、游泳、骑车和跳舞都是很好的运动。现在盛行的扭秧歌、打太极拳和跳老年迪斯科也都是很好的运动方式。

4.“放松一点儿”

放松就是力求做到开朗、豁达、乐观、劳逸结合, 避免过度紧张劳累。人是有思想、有喜、怒哀、乐各种情感的, 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感情变化, 不止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 而且也影响他们的生理状态, 影响他们的健康。要想不得糖尿病, 保持一种平常之心来对待一切十分重要。

5.“药服一点儿”

最后一点是必要的时候“药服一点儿”。能不能吃点儿什么药来预防糖尿病呢?研究证实:处在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和血糖开始增高的人服降糖药物, 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但其作用并不明显强于生活方式的改善。最好还是采取多懂一点儿、少吃一点儿、勤动一点儿、放松一点儿的方法来预防糖尿病, 而不要依赖药物。如果一个人能够长期做到这些, 糖尿病发病率至少能减少50%。

提前预防 篇2

郑州解放军一五三医院神经外科专家介绍,精神病的治疗很重要,药物治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旦开始服药治疗,必须坚持服用,万万不能间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发作,若发作已完全控制,减药时要逐渐减量,不可骤停。如在停药或减药过程中出现复发,应在医生指导下立即恢复原治疗剂量。

青少年精神病与其他疾病不同,对患者的心理状况影响较大,有时候社会对精神病人有偏见,部分青少年精神病患者因此会产生自卑、抑郁、焦虑等症状,这就需要青少年精神病患者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或进行相关的心理治疗,尽量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

高热惊厥患者以后约有15%左右转变成精神病,如对有复发可能的高热惊厥,应及早地采取预防措施,可大大减少高热惊厥造成的脑损伤,也就减少了精神病的发生率。

去掉精神病发作诱因,是预防精神病复发的重要环节之一,如饮酒、吸烟、疲劳、精

神压抑、暴饮暴食、感染性疾病、受惊发热、剥夺睡眠、近亲结婚及有害的声、光刺激等。

对因遗传性疾病引起的精神病,要进行产前诊断,发现患某种遗传性疾病,伴发精神病的胎儿可以人工流产,这样就可以减少这类精神病的发生。对于各种颅内感染引起的精神病,要积极地预防这些感染的发生,一旦发生了颅内感染性疾病,应及早诊断,正确治疗,减轻脑组织损伤程度。在颅内感染的急性期,不少患者常有精神病发作,这时应及时、足量地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以减轻脑组织因精神病发作造成的损害,也可减少日后精神病发作的机会。

青少年精神病患者是精神病患者人群中很常见的一种疾病,精神病治疗最好医院,郑州解放军一五三医院神经外科精神病治疗中心的专家提示,精神病发作对患者们的影响非常严重,应该重视青少年精神病的预防,控制病情,重要的是患者们应该及时到正规的医院治疗,相信精神病的最新治疗方法“ep的神经调控体系”可以让精神病患者走向康复,彻底远离精神病发作的痛苦。

提前预防 篇3

“按照我们对人口构成的预期,我国应该在2030年-2035年进入超老龄社会,80岁以上的人口接近六千万。”天弘基金副总经理宁辰介绍。

超老龄社会中,银发贫困将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星光认为,在超老龄社会中,除了失独老人,有儿女的老人可能也会面临银发贫困的问题。对比老年抚养比、人口排名和农村人口排名来看,老年人口排名和农村人口排名有高度的重叠性,人口大省也是老龄大省,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在农村范围较大的大省里,老年问题相对比较严重。“所以,将来农村问题和银发贫困问题会共同出现。”星光同时建议,农村老人的财产性收入非常有限,需要政府能够提供更多的养老保障,才能满足失去生产能力的老人在现有框架下的养老需求。

与会专家的研究模型结果也与星光的观点一致,银发贫困在我国主要会出现在农村,我国将不仅会出现未富先老,还有很多农民还没有进城就已经老在农村,“未城先老”与“未富先老”将同时存在。银发贫困已成为全社会不能忽视的问题,很多老人都会生活在银发贫困中。

除了银发贫困,超老龄社会的来临还将引发一系列其他令人心塞的问题,例如,养老金缺口、医保缺口等。业内人士对此评论,这些问题难以完全解决,对于一般的投资者,还应从自身做起,防范“银发贫困”早做理财布局,尤其是80后人群,若2035年我国进入超老龄社会,那时80后人群年龄会在50岁左右,到时再规划养老为时过晚。目前,我国市场上,为投资者提供的养老理财公募基金,以混合偏债型产品为主,投资策略也主要是通过固定收益类投资来锁定绝对收益,通过新股申购等股票投资争取高额收益,产品净值波动较小。其中,天弘安康养老是国内首只养老理财基金,以稳健收益著称,可以作为养老理财的良好工具。

提前做好桃树流胶病预防工作 篇4

1 症状

桃树生理性流胶病主要发生在主干、主枝上, 以主干发病最突出, 发病初期病部肿胀, 并不断流出树胶, 3~4个流胶珠连在一起, 形成直径3~10mm圆形不规则流胶病斑, 树胶初时为透明或褐色, 时间一长, 柔软树胶变成硬胶块。此病会造成树皮与木质部腐烂, 树势日趋衰弱, 叶片变黄、变小、严重时, 全株树干枯死。

2 病原及发病规律

碧桃流胶病是葡萄座腔菌、桃囊孢菌侵染引起的。此外, 树干害虫、冻害、霜害、受涝、土壤粘重及各种树皮损伤或环割树皮, 也会引起流胶。桃树流胶病的病原菌在树干、树枝的染病组织中越冬, 第2年在桃树萌芽前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借风雨传播, 并且从伤口或皮孔侵入, 以后可再侵染。高湿是病害发生的重要条件, 春季低温多阴雨易引起树干发病, 在衡水地区高温多湿的6~8月更是发病盛期, 病原桃囊孢菌通过风雨传播, 再到枝条和树皮进行初侵染, 其分生孢子发芽温度为8~40℃, 最适温度为24~35℃, 相对湿度85%~90%, 病菌在树干、枝条病斑中越冬, 于次年3月下旬~4月中旬开始喷射分生孢子, 随气流、降水滴溅传播, 从枝条皮孔或伤口侵入树皮再侵染。在管理粗放、排水不良、土壤粘重、树体衰弱的情况下, 病害易于发生。

3 防治方法

3.1 加强桃树养护管理

桃树耐干旱, 适宜在沙质散松土壤中种植。增施有机质腐熟肥料, 改良土壤, 粘土应掺入粗沙, 排渍水, 增强树势, 提高抗病能力, 减少不必要机械损伤。

3.2 冬季修剪清园

冬季时需剪除病枯枝干, 集中烧毁, 喷施29%石硫合剂150倍液及树体消毒, 减少菌源;树干涂白 (涂刷石灰水) , 用20%~25%石灰乳涂刷杀菌消毒, 预防冻害和日灼树干;加强对桃蚜、桃瘤蚜、蛀食性害虫防治, 减少虫伤危害树皮。

3.3 刮疤涂药

发芽前后刮除病斑, 然后涂抹杀菌剂, 在萌芽前或春季用抗菌剂402的100倍液涂抹病斑, 用1:1:100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可湿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喷杀或涂抹病株, 杀灭病菌, 减少侵染源。

3.4 药物防治

提前预防 篇5

随着道路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 交通事故发生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有研究显示, 在我国, 每年有十万余人被交通事故夺去健康和生命, 因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十亿元以上。面对这样触目惊心的数据, 人们逐渐认识到交通事故的引发因素不是“天灾”, 而是“人祸”, 换言之, 交通事故其实能够进行预防。因此, 无论是驾驶人员, 还是交通事故管理人员, 都应该充分研究交通安全事故的引发因素, 并积极探究预防措施, 遵循提前识险定理, 提高交通事故预警能力及处理措施, 从根本上减少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进而保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本文在分析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发生规律的基础上, 详细分析了提前识险定理在交通事故预防中的运用, 减少交通运输事业中的安全隐患, 进而有效降低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率。

1 交通事故发生阶段和预防办法

案例1, 以图1为例, 甲骑行电动车从东方驶向西方, 乙驾驶的是小轿车, 紧跟于甲后行驶, 在乙看见甲时, 两人间的距离大约为40m[图1 (a) ], 当双方之间的距离缩短为15m左右时, 甲向左转弯[图1 (b) ], 乙急忙连踩刹车, 但双方还是相撞[图1 (c) ], 导致甲方严重受伤[图1 (d)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一般有三个阶段: (1) 随机相遇阶段, 在时间与空间方面, 事故双方“不期而遇”; (2) 危险阶段, 在时间与空间上, 双方处于危险的状况; (3) 发生碰撞阶段, 在时间与空间上, 事故双方重合在一起, 导致事故发生, 造成双方损失。总的来说, 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均会经历这三个阶段, 因此, 交通安全事故的预防需要从这三个阶段入手。

在上述安全事故发生的整个过程中, 我们可以做出推断, 若是乙向左边转弯时与甲之间的距离比较远, 若是甲知道后面有机动车驶近, 就不会转弯, 也就不会发生该交通事故;如果在两车相撞时, 机动车立即停下, 也不会对甲造成太大的伤害。但在此过程中, 机动车有较大的惯性, 即使驾驶人员立即踩下刹车, 也不可能让机动车立即停下, 而且乙也不知道甲会突然转弯, 其中不但包含着安全意识, 也包含着道路交通方面的知识。因此, 对交通事故进行预防需要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1) 在交通事故中, 机动车的危害主要是因为惯性和冲撞力, 而惯性主要是由于动能, 这是不可消除的, 否则机动车的使用将毫无意义可言, 但需要驾驶人员应该提高机动车的控制能力, 提前预防, 时刻准备采取控制措施。 (2) 非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一般不具备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知识, 机动车驾驶人员不能对其有太高期望, 需要自主对下一步的交通状况进行预测, 并做好预防措施。 (3) 在交通事故发生的整个过程中, 一旦步入第二阶段, 避免事故的可能性已经不大, 只能往减少事故损失方面努力, 把损失降到最小。从这里看来, 要防止交通事故发生, 只能在第一阶段后期、第二阶段之前, 提前识别到其中的危险因素, 并及时采取调整车速、变道行驶等措施, 才能保证双方安全通过, 人们把这种预防交通事故的方法称为提前识险定理[1]。 (4) 如果在事故发生之前, 事故双方的其中一方能够把油门松开, 提前转移事故碰撞点, 为双方争取采取措施的时间, 防止事故发生, 但把油门松开的前提是提前识别到其中的危险因素。

2 交通事故预防中提前识险定理的运用

2.1 对道路上危险位置提前识别

客观来说, 道路的某一个位置不存在危险性, 但如果事故双方交通工具的几何位置与该位置接触, 加上该道路位置存在运动趋势, 使得双方在此处有一个潜在的交涉点, 该道路位置就具备了危险性, 成为人们所说的危险路段。无论是驾驶交通工具, 还是步行时, 人们都应该具备提前识别这一危险位置的能力, 提前进行预防。比如, 在案例1中, 在看到甲后, 乙应该时刻关注道路情况, 发现左侧有路口时, 应该预测出甲可能会向左转弯, 因为双方距离不断接近, 这一路口就变成了一个危险位置, 于是乙提前采取减速措施, 并时刻准备踩下刹车, 这就是提前识险定理的具体运用。

在图2所示的案例2中, 甲驾驶小汽车向西方直走, 前方右边有一个小路口出现[图2 (a) ], 此时, 这个路口不具有危险性, 接着, 甲发现路口西边驶来一辆自行车[图2 (b) ]。此时, 甲应该马上想到自行车会进入小路口, 小路口具有危险性, 马上减速、做好刹车准备, 防止自行车左转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在图2中, 甲驾驶汽车向北方直走, 前方出现一个三叉路口, 此时, 甲应该马上想到叉路内可能会有车辆驶入, 把该路口看为危险位置, 注意观察道路右边的情况, 发现右边有一辆电动车向西方行驶过来, 于是马上采取措施, 加速行驶, 在电动车进入路口之前通过该路口, 在时间、空间上避开了与电动车的重合[图2 (c) 、 (d) ], 避免事故发生。

图2中, 甲驾驶一辆货车向西驶来, 前方有一辆面包车以相同的方向直行, 本有超出机会, 但甲并未超车, 而是跟在后面。因为, 甲观察到乙前方出现了一片不平坦的路面, 判断出乙可能会为了避免颠簸, 变换车道, 向左面行驶[图2 (e) 、 (f) ]。可见, 在驾驶行驶的过程中, 需要观察路面状况, 并根据路面状况判断出道路上的危险位置, 提前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从而有效防止交通安全事故发生。

2.2 对机动车行驶速度的危险性提前识别

甲驾驶一辆轿车向南方直行, 乙骑着自行车向西方左转弯, 双方发生了碰撞, 乙受伤较为严重。在事故的处理中, 甲称他看到乙向左转时, 双方之间的距离还远, 以为乙会顺利、及时的通过路口, 但转眼间对方已到面前, 虽及时踩下刹车, 但已为时过晚。而乙则说在转弯前, 甲与自己相距较远, 认为转弯不会发生危险, 但在转弯时, 轿车已到撞到了自己。在此交通事故中, 事故双方均未提前识别到轿车行驶速度中蕴含着的危险性, 一般情况下, 中速行驶的汽车1s能前行20m, 一旦驾驶人员稍微不注意, 就会使车辆的前行距离增大, 而在踩下刹车后, 车辆有一定的惯性, 不会立即停下, 又增加了前行的距离。对于甲、乙来说, 均没有提前识别到危险性, 没有采取减速措施, 引发事故。由此可见, 在交通行驶的过程中, 如果驾驶人员能够提前对行驶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性进行识别, 及时进行减速, 就不会在短时间内拉近双方距离, 消除其中的安全隐患, 从这里来说, 预防交通事故的要点并不是大多数认为的及时“踩下刹车”, 而是及时“松开油门”。

2.3对机动车运动时位置变化的危险性提前识别

案例3, 如图2的 (图2 (g) 、图2 (h) ) 所示, 甲驾驶一辆面包车向前方直行, 前方有一辆同向行驶的小汽车, 于是便超车行驶, 突然发现对面出现一辆急驶而来的大货车, 由于右边有行驶的车辆, 甲只能向左变换行驶方向, 于是, 与大货车撞在一起, 导致面包车副驾驶室内人员死亡。在对该起交通事故进行处理的过程中, 甲称在超车之前, 与大货车相距较远, 当与右边小汽车并行时, 大货车已在跟前, 惊慌之下已来不及采取措施, 大货车司机则称面包车与小汽车速度过快, 导致三辆车相遇, 来不及采取措施。在该起交通事故中, 甲对机动车运行中位置变化的危险性认识不够, 虽然在超车之前距大货车较远, 但他忽视了超车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这个时间之内, 大货车也在前行, 而在甲超车的过程中, 小汽车司机也进行了一定的加速, 导致三辆车“汇合”在一起, 酿成事故。在机动车的运行过程中, 位置变化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三方同时加速行驶增大了其中的危险性, 稍不注意就会导致“三点超会”的危险位置出现, 而在其中, 三方横向距离不长, 司机难免会产生紧张、慌乱的心理, 很难冷静下来采取有效措施, 在国内外的交通事故中, 大部分交通事故都是在此情况下发生。因此, 驾驶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提前识别危险的重要性, 不但要识别出三者位置变化中的危险因素, 而且要认识到三者相遇时实践的紧迫性, 从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保证各方驾驶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除此之外, 道路上的交通主体位置会不断发生变化, 在驾驶过程中, 驾驶人员应该认真观察, 并做出准确的判断, 提前认识到各交通主体位置变化中包含的危险性, 做好一切预防准备, 在没有安全把握的情况下, 不贸然进入或通过路口, 否则, 一旦到达危险位置, 就来不及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难以避免事故的发生[2]。例如, 在道路上,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现象, 驾驶轿车跟在摩托车后面时, 虽然摩托车打开了右边的转向灯, 但车主东张西望, 此时不能随便超车, 因为摩托车可能在寻找停车点, 右边的转向灯可能是之前转弯时忘了关闭。又如, 驾驶轿车行驶时, 发现前面道路右侧有一辆停住的轿车, 而右边有一辆自行车在同向行驶。此时, 驾驶人应该想到因为停住的小轿车挡住了去路, 自行车可能会偏左绕口, 及时判断对方车辆的变换位置的路线, 识别其中的危险, 及时采取减速的措施, 从而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2.4 对盲区的危险性提前识别

盲区指的是不在视线范围内的区域, 在驱车行驶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车辆结构、道路等因素的影响, 经常会存在盲区, 在驾驶车辆的过程中, 应该对盲区可能会出现的车辆、行人等进行预测, 提前做好避让的准备。

3 提前识险定理的具体推广

3.1 交通流人车路与时间空间协调过程中的提前识险定理

交通流由多个交通参与主体汇集在一起, 各个个体的危险因素汇集起来, 就会形成事故隐患, 如果不及时消除其中的隐患, 极有可能会导致交通安全事故发生。因此, 相关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应该提前识别出交通流中潜在的危险, 提前采取措施, 不得阻碍或随意改变, 否则会导致更加严重的交通安全事故。例如, 当交通流的密度不大时, 车速会相应增快, 成为危险因素;交通流密度较大时, 车辆之间或互相产生干扰, 埋下安全隐患等。相关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者应该把交通流中潜在的“危险”分为不同的类型,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总而言之, 在交通安全事故中应用提前识险定理, 不但需要交通主体的安全意识、驾驶能力等, 还需要交通安全管理部门的干预, 才能实现理想的预防效果, 有效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

3.2 单个交通体人车路与在其协调过程中的提前识险定理

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 驾驶人与车辆、道路之间应该保持在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中: (1) 驾驶人应该不断调整心理状态, 不在疲劳时、喝酒后, 驾驶车辆; (2) 定期检修车辆, 让车辆的起降速、转向器、信号灯、制动器等保持良好状态; (3) 道路应该以相关建设标准相符合, 为驾驶人员创造设适当的视线距离, 消除危险路段, 如不能消除, 则应该设置显眼的提示标志。只有预先标示出人、车、路三者协调过程中存在的危险, 才能及时避开危险。除此之外, 机动车速度较快, 在交通安全事故发生时, 人们的避险时间比较紧迫, 为了能够提前、准确地对危险因素进行识别, 需要让头脑保持清醒, 而在喝酒后, 人的感知力会受到影响, 即使在危险发生时, 也无法识别出危险因素, 提前识别更是无从谈起。驾驶人员和交通安全事故管理部门都应该深刻认识到酒后驾车的危险性, 严格禁止。另外, 如果在驾驶过程由于其他原因导致意识模糊、感知不清, 驾驶人员应该及时停止驾驶, 防止发生交通安全事故。

4 结束语

在道路交通的发展历程中, 平面混合交通在长期内依然会存在, 这是人力难以解决的问题, 因此, 要对道路交通安全事故进行预防, 依赖于人类主观上的努力, 即人们需要不断提高识别交通危险因素的能力, 预先做好预防措施。在交通安全这一问题中, 事故各方是一个无法分离开来的主体, 良好的交通安全环境需要各交通主体共同努力, 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养成安全礼让的良好习惯。此外, 在大部分交通安全事故中, 机动车驾驶人往往需要负主要责任, 需要履行比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 机动车驾驶人员要不断增强自己识别危险因素的意识和能力, 充分应用提前识险定理。总而言之, 在交通事业中, 交通管理部门及法律规定的主要作用是宏观调控, 在交通行驶过程中对时间、空间的把握还是需要依赖交通参与者, 特别是驾驶机动车的人员, 各交通参与者应该认识到交通安全事故的危害性, 提高对危险因素的“预知能力”, 把提前识险定理贯穿于整个驾驶、行走过程中, 预先判断危险因素, 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避免交通安全事故发生。

摘要:在道路交通中, 经常会出现一些危险事故, 不但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而且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损失。在导致交通事故的各种因素中, 大部分因素能够预防, 从本质上说, 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性, 只有掌握这些规律, 并充分应用提前识险定理, 才能对交通事故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 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 减少因交通事故造成的社会损失。

关键词:交通事故,预防措施,提前识险定理,应用

参考文献

[1]吕东缙.造成交通事故的因素分析与预防措施[J].交通世界 (运输·车辆) , 2015 (30) :18~20.

上一篇:外贸企业融资问题下一篇:妇幼手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