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共7篇)
《负荆请罪》 篇1
学科教育是伴随社会发展的一项必需之物, 同时也在无形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因此, 如何将学科教育顺利且有效地开展下去, 如何让学生们自主学习、理解学习、感悟学习, 这便需要教师们及时且科学地将学生们头脑中的学习之火、热情之火、求知之火燃烧起来。而如何去点燃学生头脑中的这一把火, 这便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去钻研, 去探讨。
一.利用巧妙有趣且生动的教学方式点燃学生的求知之火
曾经有一位哲学家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 而是一支需要被及时点燃的火把。”这说明了什么?其实这句话就是在告诫那些教师们, 知识的传播不是灌水, 同样更不是照本宣科。它需要的是理解、是感悟、是体会, 让知识中所蕴含的精髓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 从而让学生们切身地感受到知识背后的内涵。而同样的, 如何做到这一点, 如何让学生们去自行探索, 这便需要教师们利用合理的方式将学生们心头的那支求知“火焰”点燃。
《负荆请罪》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文章。文章讲述, 战国时期名相蔺相如, 因为受赵王的宠信, 遭到廉颇的嫉妒, 致使蔺相如处处受到廉颇刁难。而蔺相如害怕赵国将相不和, 别国借机攻取赵国, 便不与廉颇计较, 廉颇知道这件事之后, 十分后悔, 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的故事。
在对这篇文章进行讲解时, 我特意将其分成了两节课进行解读。其中在第一节课, 我主要是对文章的本身进行拓展讲解, 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而在第二节课, 我则将文章的主题解读给学生, 并且在解读的同时再将其中的内涵主旨与当今的生活紧密相连, 从而让学生们能够有切身的体会与感悟, 进而让他们展开联想。
同时, 在授课的过程中, 我利用一系列的方法来激发学生们踊跃发言, 而且各抒己见, 将自己心中的感想抒发出来。比如可以采用故事新编的方式, 或者是带入的方式。提问“假如你成了蔺相如, 会怎么去做?”“如果你是廉颇怎么去做呢?会不会像廉颇一样主动去承认错误呢”?这样, 不仅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激, 而且还能够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 当教师让学生们提出自己对廉颇和蔺相如的看法时, 有的学生说蔺相如为人宽宏大量, 心胸宽阔, 不像那些小肚鸡肠的人, 经常因为一点小事情就斤斤计较。要向蔺相如学习。也有的学生说, 人不能有嫉妒的狭隘心理, 不能总看见别人的好就心生妒忌, 就好像学习一样, 这次考试没考好下次再努力, 要克服嫉妒的心理才能健康的成长。最后我给学生做出了总结:同学们要像蔺相如学习宽宏豁达, 懂得理解与原谅, 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也要像廉颇学习, 知错能改。
综上可以看出, 通过学生们的各抒己见, 教师可以看出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内涵并不了解。所以, 当教师在对这篇文章的深层含义给予解读的时候, 这便需要教师们凭着客观的的情绪去进行。然后将这篇文章所揭示的真正意义给予明确, 并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吸收, 充分地将他们头脑中的那支求知之‘火’点燃, 让他们的思维能力更进一步。
二.对于教学与点燃学生求知之火的反思
在《负荆请罪》这一节课中, 我为了能够将学生的思维模式拓展, 首先将全文的最后一部分的寓意揭示了出来, 然后再对学生们提出相应的问题, 比如“承认错误需要很大的勇气, 但我们还是要勇于面对, 如果是同学们犯了错误, 会勇敢的承认吗?”。之后让学生们带着这个问题再回顾一下整篇文章。在这其中, 通过学生们的互相探讨, 互相交流, 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 然后再进行观点的总结, 从而让学生们明白廉颇当时所要承认错误的时候, 也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考虑, 进而明白廉颇在做这件事之前的决心, 绝非意气用事。
而通篇文章所提及的蔺相如, 他所存在的意义更是文中的一大主线, 通过他来揭示出人最宝贵的一种品质, 以及“宰相肚里好撑船”的深刻含义。而这种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直到此时, 当教师将这些全部传授给学生后, 学生们便会将其与自己先前的观点进行比较, 然后吸收融合, 进而实现学习的目的。通过以上的学习探讨, 教师们不仅将蔺相如的那种精神, 以及贯穿全文的主旨内涵呈现在了学生们的面前, 同时更帮助学生们吸收了它。学生们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更将这种寓意与生活进行相连接的思考, 这无疑是一种连带性的学习。而也正是因为此, 来证明了在课堂中将学生们头脑中的那支求知的火种点燃的重要性。
《负荆请罪》 篇2
一、教材分析:
方括号介绍舞台背景及人物活动情况;圆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通过人物对话,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其侮辱却不与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这篇课文是个历史小话剧。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中人物。剧本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事。
二、学情分析:
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来展示人物性格特点,可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性格特点。教学时,可从让学生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意思入手,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抓住语言神情体会人物特点。
三、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教学准备
师生阅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8课时)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有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的《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故事《负荆请罪》,谁来说说你对司马迁的了解(简介司马迁)谁了解或者读过《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请介绍给大家。
让学生板书 5负荆请罪
二、交流预习
1、识记生字
2、负荆请罪什么意思?你对廉颇蔺相如有哪些了解?课文第几幕写负荆请罪。
学生板书
廉颇 蔺相如
三、读课文第二幕,理清脉络
1、感悟廉颇的特点(细读剧本第二幕)
(1)默读课文思考:在廉颇是怎么样负荆请罪的?(2)交流
教师引读,学生读廉颇的话,其余的老师读。引导学生从衣着,动作,神情,语言等体会廉颇的真诚,知错就改
2.引导学生看插图,了解廉颇的满面羞愧,满心悔恨。蔺相如的满面惊讶满心欢心。
板书
廉颇 真诚认错 知错就改 满面羞愧 满心悔恨 蔺相如 宽容大度 深明大义 满面惊讶 满心欢喜
四、精读剧本第一幕
在第二幕剧本中,我们认识了真诚改错的廉颇,对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蔺相如也有一定的了解,要想进一步了解蔺相如,还得认真地读读剧本第一幕。
1、同桌对话读第一幕,思考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为什么说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2、师生交流
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
语言:“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
五、总结全文。同学们蔺相是个怎样的宰相?廉颇又是怎么样的大将军?
板书 完全为了国家 六作业
用课本剧的形式写写生活中的感人的故事 反思 优点:
1、本课我采取了先讲第二幕,主要抓住廉颇负荆请罪的动作语言感悟廉颇为了国家肚量大,知错认错。
2、因为课题和人物名字容易写错就让学生板书,通过师生评议加强识记。
3、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第二幕中廉颇及蔺相如的高贵品质品质。对课文的内容学生理解的快而且比较好。
不足:
1、时间安排不恰当,字词占用时间较多,学习课文时间较紧。
《负荆请罪》 篇3
1. 揭示课题,指导读准“荆”的读音。
2. 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了吧?这个故事说的是谁向谁请罪?(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廉颇、蔺相如”,提示生字“廉”的写法)
3. 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
二、 了解文体,点明读法
1. 这篇课文是剧本体裁。我们以前学过剧本《公仪休拒收礼物》,还记得阅读剧本要注意什么?
2. 剧本还有许多特点,比如说戏剧冲突,正所谓“没有冲突就没有戏”,抓住了主要的戏剧冲突,也就抓住了剧本的关键。我们今天就要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剧本《负荆请罪》。
[设计意图:通过对已学习的《公仪休拒收礼物》的回忆,强化学生对于剧本各要素的认知。但仅仅了解剧本每一部分是什么,并不代表会读剧本,所以,教师进一步从抓“戏剧冲突”,体会人物的“潜台词”,来揭示接下来教学过程中着重训练的阅读方法,这也是教学中着重要教授的策略性知识。]
三、 抓戏剧冲突,揣摩潜台词
1.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一幕的台词,看看蔺相如与韩勃在讨论什么问题?
2. 韩勃认为蔺相如怕廉颇,可蔺相如自己却坚持说不怕,这就是第一幕的主要戏剧冲突。那么,蔺相如究竟是怕还是不怕?你再去细细读一读第一幕,画一画相关的语句。
3. 大家都说蔺相如不怕廉颇,可韩勃却说“我真不明白,大人您为什么变得这样怕事”,韩勃为什么这样说呢?你能不能归纳地说说。(引导学生抓住“职位比廉将军高”“有意避让”“不敢上朝”等词语,来体会在韩勃眼中,蔺相如分明就是怕廉颇。)
4. 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说“还是和为贵嘛”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会想什么?
5. “和”有这么大的好处,“不和”有这么大的危害,所以蔺相如会说——(生:还是和为贵)
6. 现在我们知道,蔺相如之所以对廉颇一让再让是为了——(生:和为贵)蔺相如宁愿忍受屈辱,是为了——(生:和为贵)蔺相如心中坚守的原则就是——(生:和为贵)
7. 看来蔺相如虽然不怕廉颇,但他也有怕,他怕什么?(怕不和会对国家造成危害)
8. 理解了蔺相如心中的想法,再来看他的这两次“笑”,你能模仿他的口吻,任选一句,继续往下说说他的想法吗?
(韩勃,干吗这么生气?不就是给廉将军让个车子吗?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给廉将军让个车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别做个斤斤计较的人。
我并不是怕他。如果我跟他闹翻了,那么赵国的安危就会很让人担心。)
9. 如此看来,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深明大义,为国家着想、宽容大度的人。
10. 处处充满悬念,层层推向高潮,直到最后才令人恍然大悟,这就是剧本的魅力。
11. 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表演第一幕,相信你的感觉会不同。指名分角色朗读,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话剧是面向大众的文艺形式,因此台词应该是通俗易懂的。但听懂和演好不是一回事,要引导学生和演员一样,仔细揣摩人物的“潜台词”,才能真正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演出立体的人物形象。同时,剧本在表达上处处设疑,层层推进,才会制造出强烈的戏剧冲突,让读者和观众对于结局有强烈的期待。从剧本的这些特性入手,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蔺相如究竟怕不怕廉颇”这一戏剧冲突,揣摩蔺相如的“潜台词”,才能对蔺相如的深明大义这一形象有具体的认识,也是为学生后面的角色表演打好基础。]
12. 因为“和为贵”,蔺相如对廉颇一让再让。也正是因为认识到“和为贵”,所以廉颇要来负荆请罪。他是怎样请罪的?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二幕。(从廉颇的衣着打扮、动作神情说说廉颇怎样请罪,并理解“负荆请罪”的本义)
13. 这样一个立下赫赫战功、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大将军,此刻却肉袒负荆、长跪不起,究竟是因为什么罪?他能对错误有如此深刻的认识,能用这样诚恳的方式请罪,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14. 当廉颇说“蔺大人,请您用这根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时,他的内心在想什么?
15. 廉颇诚心诚意地请罪,而蔺相如宽恕他的时候,你又关注了哪些细节呢?(引导学生从蔺相如“迎上去”“连忙取下”“扔”“双手扶起”“披上衣服”等动作体会蔺相如真心原谅廉颇;从蔺相如在第二幕中一连说了五次“请”,体会蔺相如根本没有责怪过廉颇)
16. 一连五“请”,廉颇请罪是诚心诚意的,而蔺相如宽恕他也是真心真意啊。正是有了这样的真、这样的诚,才有了这样好的结局。
[设计意图:廉颇知错就改的形象散落于他的言行举止中,因而抓住“廉颇乃赵国大将军,为何要负荆请罪”这一戏剧冲突,并通过揣摩廉颇请蔺相如责罚时的内心世界,这一人物形象就变得真实可感。而蔺相如的一连五“请”更表现了他的“宽容大度”。]
五、 升华主题,体会中国“和”文化
1. 有句话叫“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大家回顾这个剧本,想一想:廉颇与蔺相如性格迥异,为什么能够做到“和”?
2. “和为贵”,只有人与人关系和睦,这个社会才能和谐。所以中国才会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和”文化。
[设计意图:语文是一门富于文化意味的课程,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得以千古流传,就是因为蕴含了民族文化。将“和为贵”与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和”文化联系起来,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民族文化的窗。]
《负荆请罪》 篇4
一、巧借体裁学概括———读薄
读薄,是语文的基本功。这虽是一篇剧本,但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篇课文,也需要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这则剧本有两幕,是以将相的矛盾冲突为核心。大家都知道,剧本都有矛盾冲突,没有矛盾冲突故事就不精彩了。矛盾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负荆请罪》正是如此。如何借助体裁特点,抓住情节结构,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呢? 我设计如下:
师:同学们,这是一则小话剧。话剧虽小,但也有情节结构,也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边说边板书)。仔细读读课文,想想这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是什么。
先自主学习,再四人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把这则剧本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梳理出来了,现在,请大家把这些内容合起来,组成一段话。
学生按要求组合,并练说。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把这四部分内容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对,这么长的一则两幕剧,我们读成了一段话,就是抓住了剧本的情节结构来概括的。
这样一来,学生既明白了剧本的情节结构,强调了体裁意识,也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即文本读薄的能力,凸显了语文味。
二、细抓对读得言意———读深
六年级的学生不仅要会读薄,还要会读深,具备力透纸背的功力。人物的理解,主题的解读,语言文字的赏析等,这些文本的言意都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负荆请罪》是则剧本,文本是以对话为主,因此,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对话,通过几次对比朗读,来达到读深的目的。
第一次,人物对读。我让学生先分角色朗读,特别强调两位主人公蔺相如与廉颇的对读。为什么这样读?怎样读才能符合人物身份,突出人物特点? 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很自然地关注语言———提示语和说话内容,通过朗读、比较、思考,了解人物语气、神情的不同,体会人物形象的不同。在这样的训练中,朗读日渐成熟,人物形象也不断丰满。知错就改、光明磊落的廉颇与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蔺相如,都深得学生喜欢。
第二次,文白对读。
师:刚才我们读的这则剧本,其实是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书。想看看司马迁是如何写的吗?
生饶有兴趣,师出示课件: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 ,不知将军宽 之至此也 。”卒相与 驩 (huān,同“欢”),为刎(wěn)颈之交。
学生跃跃欲试,但读不好。
师:文言文读起来有困难,不着急,对照课文内容,猜猜意思,你肯定会读通顺的。
学生对照课文,兴致勃勃读起了文言文,读得不亦乐乎。
师:我们来对读,一个读文言文,一个读课文内容,感受下文言文与白话文语言表达的不同。
学生再次进行文白对读。
两次朗读都是抓住语言进行对读, 不仅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还也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关注语言, 关注表达,关注文本,把朗读引向深处。
三、活演剧本乐改写———读厚
读薄、读深之后,还需读厚。“厚”不是时间的累加,也不是内容的叠加,而是通过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对文本有个立体、丰满的感知。
在朗读的基础上,小组们跃跃欲试,都要来演一演。分工,排练,表演,好不热闹。长尺当荆条,围巾当长衫,自制的官帽戴一戴,俨然穿越到了古代;传神的表情,像模像样的动作,坦诚的语言,把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舞台上。台上兴趣盎然,台下笑声连连。趁热打铁,既然编者能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成剧本,我们何不将它恢复原貌,把剧本改成记叙文,看看我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如何。学生们很起劲,在提醒注意故事情节后,动笔开写。很多同学一气呵成,清楚交代了“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后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处处排挤、侮辱蔺相如”的前因;生动叙述了廉颇在听到蔺相如以大局为重言语后的心理变化; 细腻刻画了“负荆请罪”“将相和”的人物动作;点明了“将相和、齐心效力”的结尾。情节不断发展,内容一再丰富,好词佳句不断滋生,将一则剧本改写得有血有肉,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
改写负荆请罪 篇5
几天以后,蔺相如正悠闲地在客厅踱步。突然,韩勃匆匆走上,好像受了什么惊吓,喊道:“大人!大人!”蔺相如赶忙问道:“出了什么事?”“廉将军来了”韩渤应道。蔺相如不解的问:“廉将军?他来干什么?”“廉将军他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呢”“快请廉将军进来”“是!
不一会功夫,韩波便领着廉颇匆匆走了进来。蔺相如迎上前去,吃惊的说道:廉将军!”廉颇赶忙跪下来,蔺相如大吃一惊,问道:廉将军,您这是——。廉颇从背后抽出了荆条,说道:“蔺大人,请您用这根荆条狠狠地抽打我吧!”蔺相如赶忙把荆条扔在一边,伸手去扶廉颇,说道:“快请起,快请起”可廉颇仍不起来,继续说道:“蔺大人,我实在对不起你啊!”蔺相如用双手扶廉颇起来,廉颇说:“蔺大人,请您宽恕我这个老迈昏庸的人吧!我常常在别人面前侮辱您。现在,我知道,那全是我的过错!”“过去的事就别提了!”蔺相如说道。廉颇说:“蔺大人,当初我还以为您怕我哩,后来经人提醒,才明白这全是为我们赵国着想。您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哈哈哈,廉将军,您能理解我的心意,我实在太高兴了!韩勃,快叫人准备筵席,我要跟廉将军饮上一杯!”
改写负荆请罪
在战国的时候,有两个大将,一个叫蔺相如,一个叫廉颇,有一次,蔺相如又为赵王立了一个大功,从此,赵王让他做了上卿。
一天中午,赵王的话传到了廉颇耳中,廉颇怒气冲天,让我的兵,跟着我去找蔺相如,如果找不到,就要小心了!廉颇的人终于摸清了蔺相如每天的必经之路。直到有一天,蔺相如知道了廉颇说的话,所以多次请假不见廉颇。
有一天,蔺相如看见了廉颇,骑马赶来,立刻叫人往回赶,一个卫兵忍不住了。说:为什么怕蔺相如?蔺相如对士兵说:你们知道为什么秦国不敢来打我国吗?就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如果我俩闹不和,秦国必然趁机攻打我国,我这都是为了国家啊!
直到在一个枝叶长出新芽的日子里,廉颇听说了蔺相如说的.话,才知道自己错了,立刻脱下君袍,背上荆条,去给蔺相如道歉,蔺相如出来说:我是为了前几天的事情来的,为的是负荆请罪,廉颇又说:不知道你可不可以原谅我,以后我们两个同心来保卫赵国。蔺相如把廉颇请到屋里,给他解下荆条,对廉颇说:这点小事不用负荆请罪。廉颇跪在地上,双手成拳,低头为为蔺相如看,蔺相如看他诚心诚意给他下跪,所以就原谅了他。
从此以后,他们两个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改写负荆请罪
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王必然会来打击我们。
大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自己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给蔺相如个下不了台,而就不顾赵国的尊严,而就不顾赵国的利益,真不应该!”在廉颇的沉思后,他决定脱下战袍,上身光着膀子,背上荆条,前往到蔺相如的门前负荆请罪,他左手搭右拳,单腿跪下,鞠着躬想蔺相如请罪,廉颇不好意思地说:“蔺相如,我会知错就改,从此我们一起保卫赵国,不会让秦国攻打我们的国家,不会让秦王得逞!”蔺相如热情地说:“我蔺相如,你廉颇,我们从此以后成为好朋友,有难同当,同心协力!”
就在这时,秦王来了,兄弟俩以为秦王要攻打,亲王回答,“不,我是忍不住才出来的我是被被蔺相如和廉颇的对话所感动了,简简单单的兄弟俩却能说出如此动人的话,我真是敬佩!”亲王的一颗寒冷的心,就被这兄弟俩融化成了一颗温暖的心!
《负荆请罪》 篇6
关键词:元杂剧;小说;李逵;人物形象
引言
杂剧在元代蔚为大观,成为元代代表性文学样式。众多题材纷纷成为作家们的选择,在怀古伤今、春闺幽情题材之外,民间一直流传的水浒题材也被作家看中,由此出现一系列水浒戏。其中,康进之的《李逵负荆》特别耀眼,至今还惹人喜爱。同时,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地位毋庸置疑。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水浒传》有好几个版本,其中最有文学价值的当属最早成书的一百回本,即标准本,这是本文研究的底本。《李逵负荆》的中心事件即为李逵与宋江为辨明宋江是否真的抢了民女而发生的纠葛,这在《水浒传》中也有相应章节,即第七十三回。本文比较李逵形象的异同,在《水浒传》中并不局限于这一章节,而是统观全篇,做整体性认知和把握。在比较形象异同的同时,也会尝试探索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1.异曲同工的性格特色
作为一部著名水浒戏,元杂剧《李逵负荆》历来为人称赞,精华部分必然会被后世文人借鉴仿照。不出意外,李逵性格中的鲁直、天真、莽憨、细腻的部分被小说《水浒传》吸收演化,构成李逵这一人物性格的主要特色,为人记颂。
2.鲁直而又天真
在《李逵负荆》中,写李逵鲁莽个性的细节不少。比如他喜爱梁山风景,便不允许别人说不好,“人道我梁山无有景致,俺打那厮的嘴!”①问王留何处有酒家,王留没有回答,便“一把揪住,张口毛恰便要打”。这都将他鲁莽冲动的性格刻画的入木三分。
另外,剧作家也刻画了其他方面,比如天真可爱的一面。如李逵看到桃花瓣落入水中,便用手指绰起来看,又发现红花越发映衬得自己手黑,便自己笑起自己来:“好黑指头也!”孟称舜评价道:“描写黑厮一派天趣。妙,妙。”②之后,不忍心花瓣被冷落、践踏,特意将它放入流水中,“我与你赶,与你赶,贪赶桃花瓣”,“使人觉得可笑可爱,反而更显得人物形象生动逼真。”③
在《水浒传》中,李逵的这两个性格侧面也屡屡可见。李逵是个中看不中用的黑大汉,总是用粗鲁的方式解决问题。他赶走扈成,杀死韩伯龙,力斗张顺、焦挺,都是其粗鲁、莽撞的性格所致。当然,《水浒传》无疑也褒赞了李逵孝顺、单纯、直率的性格。如第七十五回中,李逵说:“你那皇帝正不知我这里众好汉,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你莫要来恼犯着黑爹爹,好歹把你那写诏的官员尽都杀了!”④这样天真、率性的话,一百单八将中估计只有李逵才能说得出。
3.莽憨却又不失细腻
在《李逵负荆》中,李逵的憨傻、莽撞随处可见。李逵问王林为何烦恼时,王林不敢明说,说是因为“自嫁女儿”着恼,他便信以为真。在宋江、鲁智深前去对质后,王林说出不是这两人时,李逵竟然揪住就要打。这都展现了他的憨傻和莽撞。但他并不是简单的脸谱化的一个人物,而是有着丰富性和深刻性的,这可以从他粗中有细的性格中看出来。当他让王林指认宋江、鲁智深时,表現了他性格中很精细的那部分,孟称舜评价说“数语嘱咐王林,又见黑厮细腻处。”⑤
同样的,在《水浒传》中,李逵的这些性格特征也有所展现。初次遇见宋江时,李逵一心想要与哥哥相交,竟然去赌,输了钱还拿着就跑,这虽然有点违背常理,但也从侧面看出了他的憨傻。另外,跟随吴用去赚取卢俊义上梁山时,扮作哑子的表现也是憨傻至极。但他也有粗中有细的一面。譬如第七十四回中,李逵乔装做衙,要两个吏典来相见,又令两个人自行装作告状,还要他们说出事由,最后判定打了人的是好汉,过了把瘾才扬长而去。这种充满戏剧性的情节,李逵能想出来,足见他有细致的一面。
4.截然不同的特征展现
虽然元杂剧《李逵负荆》和小说《水浒传》中李逵形象的相同之处很多,但也不排除两者之间存在相异的部分。其中,最突出的不同应该是《李逵负荆》中的李逵更偏重于粗中有细,有点文武双全的感觉。他不再是一个标准的大老粗,很多细节展示了他的细。他也懂得欣赏桃花瓣的美,道出:“好红的桃花瓣儿”,也会自我调侃:“你看我好黑指头也”。这些动作,在《水浒传》中,恐怕宋江可能做出,柴进可能做出,吴用可能做出,甚至武松都可能做出,但李逵是断然做不出的。因为在小说中,虽然李逵的总体形象脱胎于元杂剧,但也有一定的变化,从元杂剧中的“文”“武”兼重转为只重“武”,使得形象更具有典型性。
在《水浒传》中,各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特征,容易分辨,李逵也一样。他的总体特征,无外乎粗鲁、爽直、勇猛、嫉恶如仇等等。他的行为处处彰显他的性格。比如说,劫法场时,他是如此的神勇,又是如此的残暴。作者还表现了他孝顺的一面,但在表现孝顺的同时,却安排了其老母亲被老虎吃了这样的意外。在整个小说中,凡是李逵私下单独行动的时候,不都要横生出许多麻烦吗?这也正是他粗鲁、意气用事的缘故。通观李逵所有的行为,我们能看到的也只有他作为“武”的那部分出现的内容,而涉及到“文”的方面,就只能是一个烘托映衬者的形象了。
5.形成原因的初步探索
《李逵负荆》和《水浒传》中的李逵形象虽然有同有异,但各有所长。从性格丰富程度来讲,《李逵负荆》稍显优秀。它彰显了李逵性格的不同侧面,而且把每个侧面都做了描写,最终展示在观众和读者面前。作者抓住了李逵性格的整体性特征,使其主要性格特征充分展现在读者面前,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就完成了。
但是,形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首先取决于文体自身发展的规律。“元杂剧对抒情性的重视和追求,超过了对叙事趣味的重视和追求。”⑥元杂剧的作者很注重曲词的文采,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弄出点诗词来抒情。李逵吟诗,李逵用桃花比较自己的黑手,这都可以引发观众的笑声,这也是迎合市民观众娱乐的需要。而发展到小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具有主观自觉性,故事的动人心弦更能吸引人,典型化的人物更能为人称道,所以为迎合读者阅读的需要,作家的写作笔法也会做出相应的改变。
结论
从元杂剧到小说,李逵形象不断被吸收、被演化,一直在改变。这两种不同的形象没有优劣之分,有的只是两种不同题材之间的较量。
杂剧和小说分别在元代和明清之际蔚为大观,各自成其为各自时代的一大代表性文学样式,并光显后世。我们应该抱着欣赏的态度去阅读它们,并联系当时的时代局限性去包容作品中可能出现的不足和缺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量避免主观,相对客观地品鉴我们的伟大文学瑰宝。(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注解:
① 本文关于《李逵负荆》的引用全部出自傅惜华.水浒戏曲集[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② 转引自陈俊山.元代杂剧赏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185.
③ 邓绍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186—187.
④ 本文关于《水浒传》的引用全部出自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⑤ 转引自陈俊山.元代杂剧赏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192.
⑥ 钟涛.元杂剧艺术生产论[M].山东:齐鲁书社,2009,23.
参考文献:
[1]隋树森.元曲选外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4.
[3]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4]中国古典文学鉴赏丛刊.元杂剧鉴赏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5]傅惜华.水浒戏曲集[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6]水浒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7.
巴金向宽容的读者请罪 篇7
巴金逝世后,不少论者指出,巴金除了在中国文坛享有崇高地位外,最主要是他晚年竭力提倡“讲真话”的难能可贵。“文革”之后,巴金一直强调“讲真话”,他也身体力行,为了提醒自己和世人,不惜挖自己的疮疤,把自己在“文革”讲的违心话和做的违心事,一股脑儿倾倒出来,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以便痛定思痛,用心良苦。
巴金在《随想录》合订本的后记中指出:“我们这一代人的毛病就是空话说得太多。写作了六十几年我应当向宽容的读者请罪。我怀着感激的心向你们告别,同时献上我这五本小书,我称它们为‘真话的书’。我这一生不知说过多少假话,但是我希望在这里你们会看到我的真诚的心。这是最后的一次了。为着你们我愿意再到油锅里受一次煎熬。”巴金这一自我反戈,是具震撼性的。正如学者陈思和指出:“巴金始终不像曹禺等人丧失人格去迎合权势,客观上就树起了知识分子独立思考、自由言论的旗帜。”
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对巴金的道德文章作了较全面和深刻的肯定,他表示:“……《家》、《春》、《秋》是亚洲最为宏大的三部曲。目前,我也完成了自己的三部曲,越发感受到先生的伟大。先生的《随想录》树立了一个永恒的典范—在时代的大潮中,作家、知识分子应当如何生活。我会仰视着这个典范来回顾自身。”
记得当时我把巴金逝世的噩耗告诉人在英国剑桥大学的金庸,请他为我主编的新一期杂志策划的“巴金特辑”写篇文章,金庸听罢连夜写了一篇悼念文章。我收到稿后,又把稿传真给巴金的家属。金庸在这篇以《正直醇雅,永为激励》(见《明报月刊》2005年11月号)为题的文章中,提到早年他读《家》、《春》、《秋》时觉得没有读武侠小说过瘾,“直到自己也写了小说,才明白巴金先生功力之深,才把他和鲁迅、沈从文三位先生列为我近代最佩服的文人。”
金庸写道,他读了巴金的《随想录》后自忖:“如果我遇到巴金那样重大的压力,也难免写些违心之论,但后来却决不能像他那样慷慨正直地自我检讨,痛自谴责。”他还说,巴金在“文革”时饱受磨难,但意志坚毅,不仅活了下来,而且写出了“这部掷地作金声、惊天动地的《随想录》”,“实在是中国文化界的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