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破灭的影响

2024-09-15

泡沫破灭的影响(精选7篇)

泡沫破灭的影响 篇1

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对宏观经济影响巨大, 因此应按科学发展观要求力争做到可持续健康发展。房地产泡沫是现代宏观经济不稳定的重要来源, 本文讨论房地产泡沫引发经济波动的原理与渠道, 旨在防止和消除房地产泡沫的不良影响。

一、房地产泡沫引发经济波动的原理

房地产泡沫引发经济波动的原理在于, 经济人依据脱离基本面的房价信号做出经济决策, 导致经济体随着泡沫的膨胀与破灭而波动。首先, 发生泡沫的房地产市场是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体中占比较大, 房地产市场随着泡沫膨胀与破灭的大幅度波动, 直接造成经济波动。其次, 发生泡沫的房地产市场还与经济体其他市场或者部门有联系, 会通过产业链、金融链和居民消费等多种渠道, 将房地产市场泡沫膨胀与破灭的影响传递出去, 间接造成经济波动。

下面以海南房地产泡沫为例说明房地产泡沫对经济的影响。图1显示, 海南房价自1991年开始腾飞, 1992年上涨236%, 1993年上半年达到巅峰, 之后一路回落, 1995年以后逐渐跌回1991年水平。图1中真实房价为名义房价除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图中消费价格指数以1987年基年, 各年真实房价为1987年可比价格。“19xx上”、“19xx下”表示该年上半年与下半年。

房地产市场繁荣带动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增长。以海南房地产最为火爆的1992年为例,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比达34.7%, 实际GDP增长40.2%, 比全国GDP增长率高26%。房地产业成为财政收入最主要来源, 全省约40%的财政收入直接或间接来自房地产。不过, 随着房地产泡沫破灭, 经济随之衰退, 如1995年GDP增长率最低, 只有4.3%, 比全国低6.2%。图2显示, 上世纪九十年代上半期海南经济随房地产繁荣而繁荣, 随房地产衰退而衰退, 可以说是“房地产经济”或者“房地产GDP”。

二、房地产泡沫影响传递渠道

除了房地产市场自身波动直接导致经济波动, 房地产市场泡沫对其他市场或者部门的间接影响力可能更加惊人, 下面具体讨论。

1. 产业链传递

房地产行业通过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购买与销售行为, 引起上下游行业膨胀和萎缩。房地产市场繁荣, 能够带动设计、测绘、建筑、水泥等原材料行业、广告、销售中介和银行等关联产业繁荣;反之, 房地产泡沫破灭, 则会引起这些关联产业大幅度萎缩。国内有学者运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发现, 我国房地产业每增加1单位产值可带动国民经济各产业增加1.416单位产值, 其中对金融保险业、商业的带动效应均为0.145, 居其他产业之首, 对建筑业、化学工业等其他14个行业均有带动作用。

房地产开发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购销业务并非总是钱货同时两清, 往往以各种类型应付款方式接受其他企业提供商业信用。若某房地产开发企业出现流动性危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 或者宣告破产, 则商业信用链断裂, 直接下游企业可能因此出现流动性危机或者破产, 如此循环下去, 引起连锁反应。

因此, 产业链传递包括购销活动和商业信用两个方面, 通过房地产开发企业与关联企业间购销活动量增减和交易价格涨跌以及商业信用链断裂, 传递泡沫影响。

2. 金融链传递

除了产业链, 融资链也是传递房地产泡沫影响的重要渠道。具体来说, 在直接融资即以债券或者股票融资为主的经济体, 连接储蓄者和融资者的直接融资链, 会通过投资收益或者亏损, 向为房地产投资提供融资的投资者传递房地产市场泡沫膨胀与破灭的影响。直接融资体制下的投资损益问题, 因为市值计价会计准则和财务杠杆的使用被进一步放大。根据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 如果繁荣期较长或者繁荣程度较高, 则人们很容易过分乐观而借入更多的债务来进行投资, 经济体的融资结构将转向投机融资和庞齐融资 (Ponzi Finance, 指现实流无法支持本息甚至股息) , 因而更不稳定。

资料来源:名义平均房价取自《中国房地产市场年鉴 (1996)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取自《中国统计年鉴 (1997) 》

资料来源:历年《海南年鉴》与《海南统计年鉴》

以美国房地产融资为例。美国房地产消费融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债券市场, 放款人在华尔街投资银行的帮助下通过证券化形成按揭贷款支持证券 (Mortgage Backed Security, MBS) , 将MBS卖给国内外投资者, 同时将按揭贷款从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剔除。因此, MBS持有者是美国房地产消费的最终资金提供者。为回避按揭贷款违约风险, MBS持有者向美国国际集团 (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 AIG) 等公司购买信用违约互换 (Credit Default Swap, CDS) 。当按揭贷款质量下降、按揭贷款违约率上升时, MBS价格下跌, 持有者遭受损失。而由于违约索赔太多, AIG出现偿付危机, CDS不再是可靠的违约保险。因此, 美国次级按揭贷款人违约造成欧洲富通集团和瑞银集团巨亏甚至濒临破产, 而富通集团亏损、股价暴跌, 导致中国平安保险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巨亏。由此可见, 美国房地产泡沫, 通过金融链条逐级向投资者蔓延。作为救市措施, 美联储通过向AIG注资, 实际是拯救了整个与AIG有业务往来特别是购买了CDS的投资者, 这些投资者遍布全球。

而在间接融资即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渠道的经济体, 房地产泡沫通过影响融资抵押品价值和银行资本充足率, 导致银行信贷量扩张或者收缩, 进而导致经济波动。如日本企业获得融资的主要方式是固定资产抵押贷款, 特别是房地产抵押贷款。抵押贷款量取决于抵押物价值, 即抵押物数量乘以抵押价格。抵押价格通常是抵押品市场价格的一定折扣比例。因此, 企业融资能力与净价值很容易受房地产价格影响。抵押房地产价格上涨将提高企业融资能力, 企业可以扩大投资, 提高生产能力, 增强创造现金流偿付债务的能力, 同时导致房地产价格继续攀升, 反之类推。更为重要的是, 当经济体中的大部分企业使用同样抵押品获得贷款时, 房地产价格变动对企业净值的影响将导致对某部门的冲击扩散到所有部门, 即使这些部门之间没有产业链关联。这就是资产负债表间接效应。国外有学者认为, 若一个经济体中企业以资产抵押融资为主要融资方式, 财务杠杆比率较高, 而且资产市场是向前看的, 则资产负债表间接效应的影响力将超过信用链断裂的直接效应, 而成为资产价格引起经济波动的最主要因素。

房地产泡沫破灭可能摧毁融资链, 引起企业和居民融资困难, 使得经济体启动债务通缩循环, 投资者严重亏损与金融机构破产, 致使金融市场瘫痪, 丧失融资与定价功能, 进而造成实体经济大规模萎缩。

3. 居民消费

居民财富随着资产价格上下而波动, 导致消费进而经济波动, 即财富效应。根据生命周期假说和恒久收入假说这两种消费理论, 财富影响消费。随着房地产在总财富中比重逐步增加, 房地产价格波动对消费的影响逐渐提高。一般认为, 房地产财富效应高于股票财富效应, 以金融市场为主要融资渠道经济体的财富效应, 高于以银行为主要融资媒介经济体的财富效应。

国内学者朱新玲和黎鹏以2000—2005年35个城市为样本, 发现我国房地产市场没有财富效应只有替代效应, 即房价上涨并没有引起消费增长, 而是使可用于消费的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 反而使消费减少。学者高春亮和周晓艳检验了我国人均消费支出与住宅财富之间的关系。以2001—2004年34个城市为样本, 发现住宅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033, 意味着房价每上升1元, 居民消费下降3.3分。不过, 学者宋勃利用我国1998—2006年的房地产价格和居民消费的季度数据研究发现, 房地产价格对居民消费存在正效应。总体来看, 我国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并不明显, 甚至房价上升导致消费减少。

国外学者Mishkin将居住房产和耐用品统称为有形消费资产, 考虑到其流动性差的特点, 应使用总财富和总负债分开而不轧差方式研究。Mishkin认为, 美国大萧条早期发生的股价暴跌与过度负债, 导致居住房产与耐用消费品消费需求锐减, 加上净财富锐减导致的非耐用消费品支出下降, 足以解释经济严重萎缩。这就是大萧条的家庭资产负债表说。在现代经济体中, 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 由于住房按揭与消费信贷市场日益发展, 居住房产、耐用品消费比往昔更加依靠融资消费。有形消费资产融资消费方式的蔓延, 进一步放大资本市场价格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特别是泡沫破灭后的萎缩效应, 因为消费者的负债比以往更多, 债务的萎缩效应更加明显。据美联储统计, 2008年3季度末, 美国家庭总负债余额为14.57万亿美元, 其中按揭贷款余额为10.57万亿美元, 占比73%, 消费者信贷2590亿美元, 占比18%, 按揭贷款余额和消费者信贷合计占比91%。

当财富效用跨越国界时, 一国发生泡沫, 就可能通过进出口渠道影响他国经济, 如美国房地产泡沫膨胀, 通过财富效应, 带动美国消费, 带动中国出口增长, 带动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同样, 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 将按照相同路径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Minsky.H.P.1978.The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A restatement.Thames Papers in Political E-conomy, Autumn.Reprinted in Arestis, P.and T.Skouras (eds.) Post Keynesian Economic Theory.24-55.Armonk:M.E.Sharpe.1985

[2].Mishkin Frederic S.1978.Consumer Sentiment and Spending on Consumer Durables.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Economic Studies Program.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vol.9 (1978—1) 217—32

[3].高春亮周晓艳.34个城市的住宅财富效应:基于Panel dara的实证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7.1

[4].刘水杏.房地产业关联特性及带动效应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宋勃.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的理论分析和中国经验的实证检验:1998—2006.经济科学.2007.5

泡沫破灭是优胜劣汰的大考 篇2

不过10余年的时间,中国互联网出现了两次经济泡沫,而且泡沫一次比一次大。难道,互联网泡沫真的像一些业内人士所说,是疯狂资本的产物?回顾互联网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疯狂的资本吹起了巨大的泡沫。

10年前,中华网仅仅凭借一个域名就登陆纳斯达克,10年后,中华网业绩惨淡,更有甚者,当年被资本疯狂追捧的网景,如今已经香消玉殒。10年前成功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除一大部分企业退市或破产外,仅有新浪、搜狐等少数企业仍行驶在高速发展的轨道上。

当年,被网景唬得晕头转向的风投们其实并不了解互联网,它们甚至无法辨别出网站的优劣。事实证明,当时的风投根本不需要技术,它们的商业模式就是筹到足够的钱,然后均匀地投向各个网站,而能够成功退出的案子不及失败的十分之一。这也是当年泡沫破裂的主因。

受西方资本投资理念的影响,中国很多互联网企业才会不断烧钱,然后不断融资,以壮大规模,凡客、京东商城堪称烧钱要规模的典型。不同的是,凡客和京东们烧出了规模,而我友网的烧钱,却没烧出规模。在整个互联网行业,烧钱甚至成为一种发展策略。

这是不是泡沫?答案是肯定的。泡沫,其实是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的一个附属品。如果说10年前风投们无法透过泡沫看到本质,那么10年后,深谙互联网发展模式的风投们已经可以透过泡沫看到企业的本质。在风投们眼中,这种泡沫是良性泡沫。

泡沫破灭的影响 篇3

(一) 广场协议后日元的大幅升值是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起点

二战后日本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20世纪60~70年代,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 出现大量贸易顺差, 日元出现较大的升值压力。但是日本政府在应对升值压力时, 总是采取各种抑制措施, 只有当这些措施不奏效时才被动地让日元升值。在固定汇率时期 (1949~1973) , 日本政府仅在1971年12月对日元汇率作了一次调整。1973年2月日本进入浮动汇率制度以后, 长期通过对资本项目的限制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抑制日元升值, 所以日元由1973年的1美元兑308日元只升值到1985年“广场协议”前的1美元兑240-250日元, 升值幅度只有28%左右。由于日元的升值压力没有得到很好地释放, 所以1985年的广场协议以后, 日元被动大幅升值。在“广场协议”生效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 快速升值到1美元兑200日元附近, 升幅达20%。1986年底, 1美元兑152日元;1987年最高达1美元兑120日元, 在两年时间内日元升值一倍左右。

日元的大幅升值一方面使日本在海外的投资成本大幅降低, 为日本企业向海外大规模扩张提供了绝好机会;另一方面, 日元升值给以出口为导向的日本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 使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价格竞争优势。为抵消日元升值的影响, 日本鼓励日本企业进行海外投资, 将生产基地向国外转移。这种经营战略上的转移带动了汽车、钢铁、家用电器和机械等传统行业的企业大量到海外投资。然而此时日本的高科技产业还没有发展成熟起来, 因此日本国内出现了产业“空洞化”现象, 这直接导致日本国内的生产投资萎缩, 国内经济陷于萧条。

(二) 不适当的货币政策是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直接原因

“广场协议”后日元的大幅升值导致日本经济出现升值型衰退, 这令日本政府患上了严重的“日元恐高症”。为了遏制日元升值, 同时为了刺激企业的投资和增加内需, 日本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和扩大货币供应量。

从1985年开始, 日本中央银行连续5次下调再贴现率, 由5%降至1987年3月的2.5%, 并将此超低利率维持了2年零3个月。超常的低利率政策虽然放缓了日元的升值速度, 但给泡沫生成提供了“政策温床”。此外, 日本在1986~1990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分别为8.6%、11.2%、10.8%、10.3%, 、10.2% (1) , 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实际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升率。这些措施使社会上的存量资金大增。在原有产业结构下日本经济增长已趋饱和的状况下, 迅速增大的货币供应无法被产业吸收, 造成了大量资金流向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而当大规模的资金进入股市或房地产的炒作时, 政府并没有采取迅速而积极的措施加以引导和调节, 结果巨大的资金能量推动着资产价格狂升, 酿成了巨大的经济泡沫。

股票市场方面, 1989年日经指数达到39000点的顶峰, 东证股票指数达到2881.37点。房地产市场方面, 土地价格大幅飙升, 东京、大阪、名古屋等6大城市的商业用地价格指数以1980年为100, 1990年上升到625.9, 全国平均地价的上涨幅度在1倍以上。日本国土面积仅仅相当于美国国土面积的4%, 但在1988年, 日本全国房地产账面价格已经上升至全美国房地产总价格的4倍左右, 泡沫化程度极其严重。

(三) 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管成为日本泡沫经济的催化剂

日本的金融自由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 20世纪8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其内容主要包括国内金融的自由化和金融的国际化两方面。在国内金融的自由化方面, 日本主要围绕着利率自由化和金融业务范围自由化的内容展开;在金融的国际化方面, 主要围绕着对外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扩大日本在国外金融市场上的金融业务和日元的国际化等内容展开。

金融自由化是一个风险极高的制度变迁过程, 所以金融自由化的实施必须在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下按照严格的规则进行。然而, 日本的金融自由化虽然解除了利率管制和外汇管制等金融约束, 但未能及时建立起对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 形成了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只破不立的局面。结果许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大肆卷入金融投机活动中, 将大量的资金投向了房地产领域, 有些银行还通过贷款给信托投资公司等机构使银行资金直接流入股市、房地产市场等。但是, 大藏省和日本银行对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竞争而无视贷款质量和性质的做法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结果随着20世纪80年代金融自由化的急剧展开, 日本的泡沫经济急剧膨胀。

二、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

在泡沫经济形成初期, 日本经济发展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现象, 1986~1990年实际GNP增长率分别为2.9%、4.9%、5.9%、4.8%、5.7%, 而物价上升率分别为1.5%、0%、0.5%、2.4%、2.0%。 (2) 由于物价水平低, 日本中央银行迟迟没有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抑制资产价格的上涨。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政府才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来遏制经济泡沫, 如土地总量控制、税收强化、收缩银根、限制金融机构向不动产业界贷款等。其中日本央行短期内快速提高利率加速了泡沫经济的破灭。1989年5月至1990年3月日本央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续5次提高再贴现率, 再贴现率从原来的2.5%升至6%。由于银根收缩太快, 使得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因资金供应严重不足而出现连续暴跌。股票市场方面, 日经指数从1989年的38, 915.87点的历史高点跌至1992年的16, 924.95点。东证股票指数从1989年的2881.37跌至1992年的1307.66点。土地价格方面, 以1990年的土地价格为基数100, 到了1992年时, 6大城市 (东京、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和神户) 的平均地价为20, 下跌了近80个百分点。2002年6大城市平均地价基本上回到了20年前的水平。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 日本经历了10年的经济萧条期。GDP增长率从1990年的8.1%下降到1997年的1.0%, 1998年开始出现负增长。与此同时, 持续的经济通缩困扰着日本经济, 在1990年至2001年的12年里, 日本的批发物价指数有9年为负增长, 消费物价指数也有4年为负增长。另外, 失业率也快速地大幅度上升, 并创下了历史最高记录, 达到了5%。

股市的大跌使股票市场的交易量锐减, 许多证券公司因入不敷出而纷纷破产。房地产价格的暴跌导致一些涉足房地产业较深的大、中、小企业以及房地产投资者纷纷倒闭或破产;同时, 随着房地产价格的暴跌, 作为贷款担保的房地产价值也日益下降, 使得日本金融机构产生大量呆坏账, 原日本十大银行中的日本长期信用银行、日本债券信用银行以及北海道拓殖银行相继倒闭, 中小金融机构的破产更是接连不断。经济泡沫的破灭使本国企业和居民的投资信心严重受挫, 个人消费萎缩, 居民生活水平下降。

三、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对我国的启示

尽管中日经济有很大的不同, 但很多专家仍然警告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有一些迹象与泡沫经济破灭前的日本相似。首先, 现在的中国, 与当年的日本一样, 在贸易顺差迅速增加的情况下, 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不断增大。2007年我国全年贸易顺差达2622亿美元, 比2006年增加847亿美元;2007年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3万亿美元, 比2006年增长43.3%。人民币汇率自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 截至2008年1月25日, 已累计升值14.5%左右。其次, 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加较快, 房地产开发投资明显加快。2007年12月末, 广义货币 (M2) 余额达40.3万亿元, 比2006年末增长16.7%;狭义货币 (M1) 余额达15.3万亿元, 增长21.0%;流通中货币 (M0) 余额30, 334亿元, 增长12.1%。2007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比2007年初增加36, 323亿元, 比2006年多增4482亿元。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 239亿元, 比2006年增长24.8%, 加快0.9个百分点。2007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5, 280亿元, 比上年增长30.2%, 加快8.4个百分点。第三, 股票市场和房地产价格高涨。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 中央银行虽然加息6次, 但由于CPI的上涨, 实际利率仍然为负。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储蓄转入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另外, 由于人民币的单边升值预期, 国际热钱也通过各种渠道涌入股市和房地产。股市与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2007年我国A股市场从年初的2000多点狂涨到年底的5000多点, 其间最高达到6000多点;2007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2006年上涨7.6%, 涨幅比2006年提高2.1个百分点。德国《科龙城市导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房价已经远远高于欧美很多同类城市, 如果考虑到实际货币因素, 可能高出几倍、几十倍。

虽然目前我们并不能下结论说我国已出现经济泡沫, 但要警惕日本式经济泡沫在未来涌现。所以, 我国要积极采取相关措施以保证我国宏观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首先, 在汇率稳定和本国国内价格稳定二者之间, 货币政策目标要选择后者。在本币升值的问题上, 我们要切记日本的教训:不要将本国的货币政策依附于本币汇率的稳定。“广场协议”后日本政府采取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其目的有两方面:一是刺激内需, 二是为了抑制日元过快升值。但结果是汇率非但没有保住, 反而触发了国内的泡沫经济。可见, 真正对日本经济产生破坏性影响的并不是日元升值本身, 而是日本政府失误的货币政策。人民币升值过程中, 我国的货币政策应专注于国内价格的稳定。2007年我国出现了通货膨胀的苗头, 全年CPI上涨4.8%, 所以紧缩的货币政策势在必行。

其次, 货币政策的目标不能只满足于国内物价水平的低而稳定, 也要关注资产价格的波动。日本在1985-1989年泡沫经济形成的初期没有及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 就是因为日本央行只看到一般物价水平是低而稳定的, 而忽视了资产价格的不断膨胀, 结果造成泡沫不断加大和扩张。当前, 我国国内流动性过剩, 资产价格高涨, 所以货币政策也是需要从紧的。

第三, 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时间和力度。日本政府在泡沫经济时期的货币政策起伏过于猛烈, 而且时机掌握得也不好。一方面, 1985年“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升值导致日本经济陷入萧条, 但由于日元升值引发的交易条件改善的效果逐渐体现, 以及金融、财政方面的景气政策发挥了作用, 日本经济在1986年开始走出低谷, 增长明显加速。 (3) 但日本政府对此反应有点迟钝, 一直将宽松的货币政策延续至1989年才有所改变, 从而给泡沫经济的膨胀创造了足够的时间。另一方面, 日本政府在90年代初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戳破资产价格泡沫时又显得有些操之过急, 结果泡沫倒是破了, 但宏观经济陷入持续的低迷和萧条中。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趋于紧缩, 但要防止紧缩过度, 使宏观经济“硬着陆”。

第四, 加大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力度。日本的教训表明:房地产价格膨胀很容易引发经济泡沫和银行危机。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业已出现泡沫化的迹象, 比如部分地区房产投资增长过快, 房地产价格升幅过高, 房屋空置比率上升, 房贷违规现象增多等。近几年由于房地产过热, 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来抑制房地产行业的过度发展, 如从“国六条”“国八条”到“国十五条”等, 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究其原因, 除了宏观调控政策显效具有滞后性以外, 某些地方政府的权力托市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和增加作为其政绩衡量标准之一的国民生产总值, 与银行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相互配合, 把大量资源投入房地产业的发展, 甚至主动参与房地产市场的炒作, 助长了房产泡沫的膨胀。我国开发房地产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的贷款, 如果我国房地产出现严重泡沫并破灭, 对银行和金融机构将产生很大的杀伤力。所以, 中央政府要特别规范地方政府的房地产开发行为。

第五,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日本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使得日本在日元大幅升值后遭受了“升值型萧条”, 这成为日本政府出台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触发泡沫经济的起点。当今人民币也处于升值通道, 这势必对我国的出口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 所以当出口受到抑制后, 可能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因此, 我国要加快转变这种较多依赖外需的经济增长方式, 我们需要更多的通过国内的需求增长, 特别是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来带动经济增长。为此, 政府必须采取积极的政策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如建立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 解决人们在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以提高人们的消费意愿;搞活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 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等。

参考文献

【1】黄晓龙日本经济泡沫产生的背景及对我国的启示[J]上海金融2007 (5) 52-54

【2】王志文等泡沫经济的形成与崩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日本经验所做的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 (4) 31-35

【3】刘敏泡沫经济与日本经济政策分析[J]亚太经济2004 (1) 23-25

【4】王楠日本经济泡沫产生的背景及对我国的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07 (7) 73-74

【5】魏加宁从日本当年的泡沫经济看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J]经济界2007 (4) 19-24

【6】马文秀马秀英日本的金融自由化与泡沫经济膨胀[J]日本问题研究2004 (3) 13-17

创业板泡沫破灭的三个阶段 篇4

这实际上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如果说有伤害的话也是因果报应使然。如果创业板的泡沫没有足够的大,股价没有太多的透支,创造的财富不是那么的夸张,又何来高管们为减持而辞职?更何况为持股而任职的高管,又有什么道理不为减持而辞职呢?说到底,这是创业板这个大泡沫必然破灭的一个过程,而且并非第一个阶段,已经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接下来的两年则会进入到第三个阶段。

所谓第一个阶段发生在2010年的上半年。标志性事件是华夏基金申购创业板第一高价发行股海普瑞不幸被套。海普瑞的发行价高这148元,机构给出的估值远远超出创始人股东对自己公司的估值。原定募集的资金不过七八个亿,结果却被超募到56个亿,如此巨大的资金量远远超出创业板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整合整个行业恐怕也只多不少。但是就是如此一个公司却在发行环节就遭到了众多基金的哄抢,结果可想而知。上市之后虽然一度冲高188.8元,但很快就掉头向下,不但跌破了发行价,而且最低跌至105元。虽然有反弹但目前也但止于138.8元。

为什么说基金进场是泡沫破灭的开始呢?因为在这样的价位上,谁都知道市场已经进入博傻阶段,此时此刻比的不是谁比谁更聪明,而是谁比谁更傻,熟悉中国股市的投资者都知道,市场的重要头部都不是别人,正是基金用钞票打出来的,重要的底部都是基金用股票砸出来的,基金是这个市场势力最大的投资者,基金的仓位又岂是散户能够推动的?基金的入场意味着市场最大的傻子进场,没有谁比它更傻更大,这也是深交所为什么三令五中禁止基金炒作创业板股票,甚至一万股都要备案的理由。 所谓第二个阶段,发生在2010年下半年。第一批上市的28家进入高管解禁期限,为高价减持而辞职就是一种完全可以理解的行为。因为现价兑现的收益远比长期持股合算,高管为什么不缩短财富积累的时间呢?高管的减持反映的是什么不言而喻。从积极的层面看有助减少股价的泡沫,不过并不至于伤及根本,因为这些高管持股比例比较低,和控股股东持股量不可同日而语,减持可以有各种理由,未必就看淡公司前程。 创业板泡沫的彻底破灭会发生在控股股东股权全流动的第三年,也就是两年以后,以那时的价位,控股股东依然坚持不离不弃的才是公司股价和估值的均衡点。俗话讲,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如果连控股股东都不要这个公司了,那么泡沫还吹得起来吗?

我们从来不怀疑中国创业板对中国人民创业热情的刺激,也不怀疑创业板对中国民营企业的积极意义,更愿意相信创业板比纳斯达克还成功,但是我们更要提醒大家的是创业板的高风险,尤其是在成长性只有25.8%,不但低于中小板的46.8%,甚至低于主板的56.9%情况下的高风险,更要指出的是高风险对应的还未必是高收益。以大家耳熟能详的亚马逊为例,1997年发行价才18美元,现价145.75美元,市盈率只有59.6倍,谷歌2004年上市发行价85美元,当时市盈率不到10倍,现价480美元,市盈率只有20.8倍,微软现在的市盈率才11.6倍,即便我们的创业板能出一两个微软、谷歌、亚马逊,那么他们现在的价位已经透支了未来。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泡沫破灭的影响 篇5

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章玉贵日前撰文表示,现在是房地产商的困难时刻。冷静分析房地产泡沫破灭给宏观经济和市场参与者带来的影响,进而找出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可行路径,才是应对房地产业危机的理性之举。正所谓不破不立,房地产泡沫若破灭,正是规制政府行为,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提高金融机构风险意识,重建房地产业新秩序的最好时机。首先亟待规范的是地方政府行为。因此必须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强化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管制,逐步纠正作为房地产泡沫重要推动力量的地方政府投资冲动,改变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以及偏重增长的政绩观。另一方面,亟需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尽快完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政府应真正退出土地一级、二级市场,致力于规范市场行为、提供信息服务,利用税收和货币政策监控市场交易,以保障土地市场交换的公开、公正、公平,保障土地利用的高效和优化配置。(摘自:《证券时报》2008年7月21日)

泡沫破灭的影响 篇6

这一幕与2007年中国A股何其相似, 随着股价大幅暴涨, 日开户数不断飙升, 10万、20万、30万……这其中的很多人在一年前对股票毫无概念, 甚至在3个月前仍对股市赚钱不屑一顾。可在上证指数5000点以上, 他们终于经不起周围同事、邻居赚钱的炫耀, 在羡慕嫉妒恨和懊悔心理的烧烤下, 在铺天盖地的千载难逢的大牛市, 在“死了都不卖”的鼓噪中, 终于把省吃俭用多年积蓄的财富投入股市……从此就被套牢在高高的山岗上。对于主力来说, 这就是逼空散户, 他们就不停地推高股指, 直到最大规模散户最后疯狂买入来接盘, 他们才从容撤退。

所不同的是, 与中国A股的超级大牛市发展了2年相比, 中国房地产的牛市周期要长得多, 从前一个低谷1998~2000年开始, 从2003年前后开始复苏并一路上涨, 虽然经过了2006年宏观调控、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和中国股灾、2011年的再度房地产调控后, 可谓每挫愈奋。今年8月中国70个大中城市中再度有69个城市房价同比上涨。其中, 北京房价同比涨幅为19.3%, 居全国之首。广州和上海房价紧随其后, 分别上涨了19.0%和18.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数据显示, 五大中国城市在世界最昂贵的房地产市场中名列前茅, 甚至超过了东京、伦敦和纽约, 美国《大西洋》杂志写道:世界上十大贵的让人难以承受的房地产市场中有七个都是中国的城市—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天津、广州和重庆。如果按照两个最常用标准, 中国楼市泡沫都极为严重: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已经普遍在25倍以上, 而房产的售价与月租价之比也普遍达到了500~600倍, 甚至出现了超过800倍的。

尽管如此, 无数预测中国楼市将崩溃或大跌的观察家都碰壁了, 即便是新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席勒也不能避免, 他曾准确地预测了2002年美国科技股泡沫和2007年美国楼市泡沫破灭, 而对中国楼市, 他曾在2009年和2011年两次警告中国的楼市泡沫, 但现在中国楼市以再度上涨对他还以颜色。

那么, 中国楼市真的能摆脱经济规律, 就像空中楼阁可以摆脱地心引力, 会让席勒们改写经济学吗?

中国楼市泡沫的确有相对特殊之处:一、它是地方政府的命根子——土地财政的来源。二、中国的婚嫁习俗, 让房地产商可以像姜太公那样, 即使鱼钩很高, 离开了水面, 丈母娘也有办法逼着新郎和婆家人, 像鲤鱼一样跳出水面去咬钩。三、在人民币的升值周期中, 国际热钱的涌入将会推动楼价上涨。

在过去一年的楼价上涨中, 我们可以再一次清晰地看到地方政府的推手——减少了土地供应, 推更大的地块, 以刺激高地价的诞生。9月初, 新鸿基以总价217.7亿拍得上海徐家汇中心项目地块, 为3年来全国总价最高。北京农展馆北路8号地块被融创竞得, 楼面单价达7.3万元/平方米, 成为全国楼面单价最高。这就使土地的价格高过现房的价格, 所谓面粉比面包贵, 紧接着的逻辑是, 这个楼面价再加上建安成本和房地产商的利润, 则意味着未来更高的楼价。

在这个游戏中, 土地财政显然成为最大赢家, 2013年前6月, 全国306个城市共交易土地15493宗, 土地出让金达1.13万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60%。其中北、上、广三地经营性土地出让金已超1739亿元, 接近2012年全年1934.92亿元的水平。当然房地产商对此也喜闻乐见, 因为与现在的面粉价相比, 高价的现房似乎没有那么扎眼了, 同时因为未来更高房价的威慑, 刚性需求者心里更受煎熬。

这就是笔者为什么多次说“中国楼市是个硬泡沫”的原因。这个“硬泡沫”何时破灭, 也要看上述三个要素的变化:

第一个要素, 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角度来看, 有两种可能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一是地方政府职能完成转化, 由“全能管制投资型”政府转变为“有限责任服务型”政府, 成本大为降低, 坦率地说, 这在三年内不切实际;二是中央下决心以房地产税代替土地财政, 估计也会受到地方的强力反对, 更可能是在土地财政因楼市崩盘锐减后, 才被迫全面转收房产税。

第二个要素, 中国婚房刚性需求大幅下降, 而存量房因人口减少供给增加。短期内中国婚嫁习俗转变是不可能的。但值得重视的是, 2015年, 中国将迎来最后一个人口“生育高峰后遗症”和“第一个死亡高峰”。最后一个生育高峰是1982~1990年, 每年出生人口都在2200万人以上, 其中1987年的2550万人是顶峰, 当年生的人今年是26岁, 正当适婚生育年龄。其后一路下降到2000年的1778万人;而到2015年, 随着1950~1975年高峰人口逐渐进入死亡年龄周期, 中国将进入建国以来第一个真正的“死亡高峰”, 这意味着住宅供给的增加。简言之, 2015年中国婚房供需将发生重大转变。

第三个要素, 国际热钱何时从涌入转而大规模流出。国际热钱流入中国, 有两个目的, 一是在中国本土赚取更多利润, 二是获得人民币单边升值的汇率收益;而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美国何时进入美元收紧周期。现在热钱在中国获利空间已经大不如从前, 人民币升值日趋缓慢。关键在美联储何时开始收缩货币, 今年二季度, 美联储暗示开始退出QE后, 中国外汇就出现了净流出, 新兴市场一度出现因热钱流出而酿成的股市和汇率危机;三季度, 由于美国优先解决政府财政平衡问题, 延后退出QE, 9月中国外汇收支再转而为正。换言之, 这个临界点就是美国开始正式退出QE, 按照现在情况, 美国仍有可能在今年11~12月开始退出QE, 最晚应在明年一季度结束前。更不要说美国开始加息会引来美元复兴的主升浪时期了, 这个时间点可能在2015年。

在美国开始退出量化宽松的时候, 美国还会同步推动中东石油危机的升级, 再加上国际粮价大涨, 会对中国形成严重的输入性通胀, 会比2011年更加严重, 这将推动房贷利率大幅攀升, 使得更多房贷违约, 会引发房价大跌, 就像现在温州已经发生的那样。

一言以蔽之, 中国楼市泡沫破灭将发生在2015年底之前, 未来一年将是楼市既得利益者对刚需者进行最后的逼空。你会在这个楼市“上证指数5000点以上”的时期买房吗?

泡沫破灭的十个阶段性迹象 篇7

1.出现不能用旧的方式来判断其价值的“新事物”,滞后的投资者往往在选择出一个有点失常的高价买下这样的新公司。

当下那些并不赚钱却估值高得惊人的社交媒体公司就是“新事物”,近年来,在美国投资屡屡不顺的AOL(美国在线)买下了两家社交型网站Huffington Post和TechCrunch,第一个迹象开始出现,而中国虽未出现这样的案例,但却有不少投资者以超高的价格投资新公司,比如百度CEO李彦宏以一亿美金的价格购买了京东商城不足1%的股权。

2.聪明人看出泡沫的迹象,“新事物”变得越来越受到热捧。

Fred Wilson,一名经历了上次互联网泡沫的硅谷资深投资人已经警告了多次:泡沫已经又现,“只有2~3个创始人组成的公司竟然也能获得50到100万美元的估值”,他为此感到担忧。在中国,搜狐CEO张朝阳也在近期抛出互联网泡沫论,一时响应者云集。此外,SNS、微博、团购等概念,被资本热捧。

3.由有“血统”来头的创始人(比如“新事物”公司的前雇员)创立的创业公司在没有说服力的优势下获得惊人的投资。

在美国,由Facebook前雇员创立的社交化问答社区Quora刚刚拒绝了330万美元的出价。而中国经历过数次互联网创业的老兵更多如牛毛,比如团购领域排在前几名的创业者们,都经历过几次创业,投资人数钱给他们的时候,往往并没有思考太多。

4.大量风投基金涌入投资创业公司。

硅谷著名创投公司TechStars的总裁David Cohen说从资助创业项目的公司数量来看,泡沫确实存在。而中国的情况也许更为疯狂,今年4月,清科创投公布的数据显示,互联网行业4月投资案例达15例,占总投资25%,排名第一,而这样的情况近期已屡次发生。

5.连产品都没有的公司开始仅凭PPT介绍就获得投资。

这样的事情不仅在美国不是新闻,中国也屡见不鲜。今年3月份点点网获得第一笔1000万美金风投,当时点点网尚未正式上线,许朝军更没有准备任何PPT和计划书,而仅仅发了一条短信就获得了投资。

6.MBA们离开银行加入创业公司。

无论中外,这早已不是新闻。不止银行,甚至很多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伙人,都受不了创业的诱惑,由投资者变成了CEO。

7.大型的上市筹资活动出现。

到目前为止,美国的私人投资者把兴趣锁定在“新事物”公司上,Facebook、Twitter、Groupon均募集到大量资金筹划上市。在中国,从2010年底的当当、优酷开始,2011年上市的互联网企业达到十几家,动则数百倍的市盈率高得吓人。

8.银行开始为“新事物”做广告,用养老社保金来投资。

在美国,高盛最近已经试图说服客户给Facebook投钱,而中国暂未出现这样的情况。

9.出租车司机开始给你提“买哪只股票肯定赚钱”的意见。

“上帝欲想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每次泡沫破灭之前,全民陷入疯狂的图景一再上演,包括十年前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前。而中国目前尚未出现这样的情况。

10.一家“新事物”公司因为钱没处花去把旧世界的公司买下来,这意味着快要完蛋了。

上一篇:体育运动美分析下一篇:学生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