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阅读

2025-01-24

有声阅读(精选12篇)

有声阅读 篇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阅读这一开放的过程,会使学生直接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新课标》也指出,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都非常注重语文的拓展阅读。那么如何才能让语文拓展阅读更有序、适度、高效,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作了一定的思考。

一、适度提升,为领悟文本作铺垫。

在学习完《夹竹桃》一文,感受到夹竹桃“能引起我的幻想”和可贵的韧性后,我问学生:作者写夹竹桃,除了要表达他对平凡而并不名贵的夹竹桃的一份喜爱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目的吗?在抛出问题后,我让大家自主阅读有关季羡林老先生的资料 (资料上记录了季羡林老先生充满坎坷却始终坚忍不拔、纯洁而不张扬的一生) 。在阅读完这份资料后,学生自然就明白了“文如其人”的含义,真正体会到了季羡林老先生的品格就像夹竹桃一样朴实、顽强、有韧性。接着,我给学生出示了2006年95岁的季羡林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学生们读着读着,就读出了一份深深的感动。整个课堂悄然无声,孩子的眼里闪耀着无限的敬仰。因此,课堂上适时地补充阅读作者的生平、主人公的资料等,就能使学生在学文时,仿佛听其言、见其人。对文章的感悟自然也就不会仅仅停留于文字的表面了,而会真正读懂文字背后浓郁的情感,读透文字背后作者的心,读透文字中主人公的心。

二、着眼温馨,为精神成长作引领。

多次听过《月光启蒙》这一节课,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但几乎到最后一个环节,他们都会给学生呈现这样一段话:我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慈祥,和蔼,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教师深情的朗读,加上音乐的渲染,到最后大致都会达到同样的效果:学生或是眼泪闪烁,或是低头不语,课堂氛围异常凄惨。从情感渲染的角度来看,整节课似乎能以情感人,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但笔者细细想来,觉得这种拓展似乎就是为营造课堂氛围而拓展,完全忽视了学生的精神成长。例如,在学完《只捡儿童多处行》之后,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受到冰心眼中的儿童的活泼、可爱,自然就会有一股暖流融入心田。此时,我们不妨可以再推荐冰心的其它作品,如《寄小读者》、《繁星》、《春水》等。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会被冰心温暖、深情的文字所感染,继而获得更为积极的人生体验与情感的熏陶。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也多了一份快乐与幸福,或许这种精神体验也是现实生活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阅读拓展时,应该本着向“上”、向“善”、向“美”的原则,引领孩子在有着丰富营养的沃土上健康快乐地成长,或许,这也正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吧。

三、举一反三,为课外阅读作延伸。

曾听到过一位教师执教《如梦令》这首词,就很好地拓展了文本,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在学完整首词后,教师呈现了《声声慢》,深情并茂的朗读带给了学生美的享受。整首词的基调与《如梦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快”一“慢”、一“乐”一“悲”,学生感受到了直觉的巨大冲击,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情不自禁地跟着娓娓动听地读了起来。接着,教师恰如其分地介绍了这两首词所产生的不同背景:《如梦令》、《声声慢》。同时,告诉学生:李清照的词还有很多,课后请你找出来读一读,看能否读出不同的情感与意蕴,下节课我们就进行朗读展示。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点燃,下课后找诗词、读资料、练朗诵,忙得不亦乐乎。这样,学生不仅真正读懂了《如梦令》,还能读懂李清照的其它诗词,做到“举一二反三”,这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课外阅读吗?这样,就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接触到与之相关联的更多作品,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同时,扩展了学习的知识面,真正起到“举一而反三”的作用。

总之,教材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例子,要想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百花园中撷取到更多的精彩,需要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拓展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我们应该以课文为基点,利用最少的时间,选择最精妙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积淀了无痕。

有声阅读 篇2

“关 爱 盲 童”有声读 捐赠活动策划书

活动主办方:鲁东大学校园广播电台 合作方:鲁东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

鲁东大学校园广播电台

“关爱盲童”有声读物捐赠活动策划书

活动背景:

盲人学校极其重视学生的知识扩充工作,但是盲文书籍所占比例相对不足,盲文资料缺乏。同时经过亲自考察了解到学校的盲文书籍由于存放时间已久,再加上反复使用,很多盲文已经摸不出来,时常使学生出现误读的情况,这直接对学生的阅读造成影响,使盲人学生在阅读方面受到诸多限制。为帮助盲人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我社团经过多次商讨,决定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为贵校盲人学生录制有声读物,以帮助解决盲书资料不足的问题。

活动意义:

1、全面开发孩子们的感官神经。科学证实,由于盲人的大脑皮层不用处理眼睛收集的信息,有更多空间处理其他感官的信息,那么,盲文是利用了孩子们敏感迅速的触觉神经,而有声读物则是利用孩子们敏感快速的听觉神经。从哲学角度来看,这两者是属于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盲文训练的是触觉敏感度,而有声读物训练的则是听觉敏感度,两方面相辅相成,有助于孩子们的健康、全面成长。

2、有助于孩子们开阔视野。盲书上的内容是远远不足以满足孩子们的阅读需求的,有声读物的录制内容经过录制人员精心挑选编辑,让孩子们通过声音就能够阅读书籍,增长知识。

活动主题: “关爱盲童” 有声读物捐赠活动

活动时间:2012年6月1日

活动形式:我社团将以捐赠的形式,于6月1日在鲁东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办的“‘六· 一’儿童节联欢晚会”的捐赠仪式上,以鲁东大学校园广播电台全体台员的名义进行捐赠。

活动内容:根据前期去贵校考察的情况,我社团决定录制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儿童故事五类有声读物总计100篇,刻成光盘赠予贵校。录制人员一共15人,分五组——安徒生童话组、格林童话组、寓言故事组、民间故事组,儿童故事组。每组3人进行

录制。将于5月29日完成。有声读物将刻成5个盘,分别为安徒生童话盘、格林童话盘、寓言故事盘、民间故事盘。

录制要求:

1、内容。面向四到六年级,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睡前故事等等,选取内容新颖同时又积极向上的作品;

2、时长。每篇有声读物时间长度在3-5分钟之间;

3、普通话。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同时要有足够的亲和力,语速参考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中讲故事栏目的语速来做要求;

4、后期制作。剪辑后的声音保证顺畅,舒适,选取适合儿童听的、让人舒服的轻缓音乐来做背景音乐。

活动负责人:殷悦 ***

我们秉承一切为了盲人学生的原则,为了方便阅读,帮助他们更好、更全面地发展,望贵校领导能对我们的活动予以认可与支持。若有不妥之处,敬请批示,我们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敬等您的答复。

活动主办方:鲁东大学校园广播电台

合作方:鲁东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

有声阅读 篇3

【关键词】儿童文学;声音—听;移动;场景化;生态系统

【作者单位】汪琳,安徽教育网络出版有限公司;谢莎,安徽大学出版社。

面对数字出版的冲击,少儿出版行业因其读者对象的低龄化,公认在较长时期内仍然可以保持传统图书的出版优势。前些年一些少儿出版企业有始无终的数字化尝试和近些年纸质图书的升温似乎也印证了这种说法。近年来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具有前瞻性的少儿出版企业悄悄开始了另一轮数字出版的尝试——有声阅读APP。

与第一波少儿出版数字化的有始无终不同,APP产品尽管起步较晚,但借助技术进步,以细分市场为前提,通过准确的用户定位,注重内容场景化的表达,在用户黏度和市场占有率上都有不俗的表现。“悟空识字”“魔力小孩”“宝贝听听”等APP成为不少家庭新宠,证明了移动网络出版在少儿出版行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毕竟,使用的便捷、表现形式的生动活泼是其他出版形式望尘莫及的。5岁孩子在识字启蒙时,更乐意接受“悟空识字”而不是识字大卡。“悟空识字”寓教于乐的分步教学将科学的教育方式贯穿其中,比识字大卡要专业、有效得多。随着技术进步和显示屏的改进,移动网络出版将可能成为少儿出版的主力军。

少儿出版内容丰富,包括科普、识字、艺术启蒙、儿童文学等诸多种类,相应地,有聲阅读APP根据不同的内容有多种不同形式。本文仅以少儿出版中的儿童文学为突破口,以“宝贝听听”为例,试论少儿移动网络出版一二。

一、声音让儿童文学返璞归真

“宝贝听听”是一款以有声故事和儿歌为主要内容的APP产品。诗歌和故事是文学这个大家庭中的主要成员。在少儿出版细分市场中,儿童文学占据比重最大。2015年,在少儿细分类的码洋构成方面,儿童文学类占44.09%,在网店当中占33.78%;在地面店卖得最好的100种书中,儿童文学占了83个席位。网店最畅销的100种少儿图书中,儿童文学类占了44个席位[1]。

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文学的最初形式都是民间口头文学。希腊《荷马史诗》、中国《诗经》的源头都是民间传说和民歌,即使是中国出现较晚的以故事见长的文学体裁——小说也脱胎于说话艺术。所以,声音是文学最初的承载形式,只是后来出现的文字、造纸术等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写在纸上的文字更加容易传播。因此,以“声音—听”为主的民间口头文学形式变为以“文字—看”为主的案头文学形式。

对儿童文学来说,尤其是幼儿启蒙时期的儿童文学,以抽象文字为主的表达并不是有效的传播方式。人们很早便发现生动有趣的图画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是儿童文学启蒙和艺术启蒙非常有益的形式。因此,以图画为主的绘本在国内外业界长盛不衰。在美国,出版于1928年的《一百万只猫》被认为是第一本“真正的绘本”,为20世纪30年代的“绘本黄金期”拉开序幕。在国内,随着80后父母的大量出现,绘本在儿童启蒙阅读阶段逐渐受到重视。不少专注少儿出版的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图画书的出版。大量西方经典绘本被引入的同时,原创绘本的质量和数量也在不断提高,但绘本依然是基于“看”这种接受方式的文学表达、出版和传播。

实际上,以声音为主的文学表现形式从来没有消失过,说书、相声、戏剧等艺术形式无一不具有文学的特质。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样的文学和人生启蒙场景一直都存在,只是由于技术原因,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声音”无法得以保存和复制,这样的启蒙场景一直是极度私人化的。

诚然,目前的技术进步使得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形式的复制和传播都不在话下,但过多的手段也给出版带来了新的困扰——面对数字出版眼花缭乱的表现形式,我们不知何种形式更适合内容的表达,似乎越是花样百出,越能符合数字出版的概念。于是,很多电子读物和期刊都使劲往多媒体、动画、互动上靠,似乎没有了它们,就够不上数字出版。文学在读者接受中意味着想象和再创造,当多媒体出版形式像电视一样占据了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文学与电视还有什么区别?技术进步为出版带来了更多选择的自由,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选择所有的形式。

不管是对纸质出版的专注和坚持,还是对数字出版形式的过度追求,大多数的少儿出版都忽视了另一种儿童文学的表达方式——纯粹的声音。追溯文学最初的表达方式和人生最初的文学启蒙场景,声音让儿童文学回归故事本身。相对于动画和影像,无具象的声音比文字和图画更能让孩子放飞想象力,充分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著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作家莫言就说过,他从小是“用耳朵阅读”的[2]。

二、移动为有声出版带来新契机

其实,不管是声音出版还是移动出版,在出版领域都不算新概念。电子音像时代,唱片、光盘、磁带风靡一时,创造过出版业的辉煌。随身听、CD机可以说是最初的“移动终端”,这个时期的电子音像出版就曾涉猎儿童文学的有声阅读。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使得音频资源更加丰富,MP3、MP4成为新的声音载体,各类音频网站也不乏以儿童为受众的数字资源网站,“贝瓦儿歌”等便是最初基于PC端的少儿有声互联网出版。利用声音的复制和传播再现讲故事的场景,上述出版形式早已尝试。那么,如今的有声阅读APP何以与众不同?

不管是音像制品还是资源网站,它们的阅读或接收方式都受到时间、空间、阅读能力、家长素质、终端普及等方面的制约,这些不足为移动网络出版留出了可发展的巨大空间。第一,无论是随身听、CD机还是MP3、MP4,都不是生活必需品。第二,非联网状态的移动载体在内容的承载量上都有一定限度,无法提供适合多种需要的海量资源和资源的自动更新。第三,很多人将基于PC端的第一波少儿数字出版尝试的失败归结于技术跟不上、资源更新缓慢。这些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少儿出版特殊的对象群体。基于PC端的数字出版形式与读者的应用场景无法有效结合,与低龄受众互动困难,用户黏度不高。“在这三四年间,一度出现的一大批儿童文学网站,曾几何时,已悄然消失……就连高居榜首的‘郑渊洁网站’似乎也难以为继,已经很久没有新内容了。”[3]第一波少儿出版网站倒闭的原因一是家长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认为孩子上网缺乏自控力和鉴别力;二是使用电脑需要一定的技巧,对低龄的孩子来说有一定困难。低龄儿童对PC端数字出版产品的使用必须依靠家长的帮助,处于被动状态。尤其是在线互动这一环节,孩子很难真正参与。即使有互动,也多是家长偶尔代劳。这也造成用户活跃度和黏度不高。

nlc202309081509

“宝贝听听”大受欢迎证明了兒童文学在移动有声领域存在巨大发展空间。“宝贝听听”从起步至今只有短短的4年,在安卓手机端应用宝的下载量已达1000多万人次,号称“2000万家庭推荐的儿童教育APP”。基于移动终端的有声阅读APP在出现时机上正合时宜: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移动终端成为几乎每个家庭生活、社交的必需品,家长对网络的认识也进一步提升。与之前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不同,如今的家长认识到网络在孩子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必不可少,“触网”在所难免,重要的是如何引导。此外,移动有声阅读APP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第一波少儿出版网站的不足:(1)有声阅读可以使孩子避免长时间盯着屏幕,减少电子设备的辐射;(2)移动终端触摸式的使用方式使得低龄儿童的上网变得简单;(3)手机、平板的拍照和录音功能有利于孩子直接参与网络互动,提升用户的活跃度和黏度。

三、移动有声APP的场景化和生态系统打造

家长接受度的提升、移动终端的技术进步使移动有声APP占尽了天时地利,但场景化的内容设计和儿童文学出版生态系统的营造更为重要。笔者以为,场景化和生态系统是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最大的区别,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显得尤其重要。这两个概念在“宝贝听听”中都有突出的表现。

1.场景化的内容设计

“场景化数字内容产品,是基于移动互联环境下用户需求分析定义出来,在某种特定场景下用户所需要的数字内容服务,及其对内容服务所需涵盖或提供的功能服务产品。”[4]内容本身的策划必须根据市场分析、受众定位等确定,就此而言,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并无二致。不同的地方在于,数字出版能够根据各类应用场景的需要,采用更为合适的表现形式来优化对内容的表达和设计。我国有4亿左右的少年儿童,他们的启蒙和成长离不开故事,但多数家长都碰到过这样的场景:孩子很想听故事,缠着家长讲故事或者念书,但纸质图书的阅读和PC的使用都需要家长在场,因此无法满足这一应用场景需要,而基于移动终端的有声阅读形式却可以实现。3岁左右的低龄儿童就可在任何时间自主地使用智能手机选择有声故事,而且有声阅读的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儿童视力,基本不需要父母的监督和控制。

孩子对有声阅读的需求可以根据起床、睡前、路上、节日、年龄等划分为若干小场景。为符合这些场景的需要,音频资源内容需要进一步加工、分类和优化:起床时间安排活泼欢快的儿歌;睡前安排轻柔舒缓的睡前故事;上学路上孩子在车里还可以听一段课文朗诵,进行复习或者预习;节日前后推出与节日相关的故事传说。尽管分级阅读常有争议,但总体而言,根据年龄特点对内容进行加工和优化,能够更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以《西游记》的故事为例,“宝贝听听”中至少有6个不同版本,每个版本根据不同年龄层的儿童特点和有声阅读的特点对原著进行改造:《小悟空》的歌谣形式适合低幼龄儿童;“凯叔讲故事”的版本则适合年龄略大一点的孩子;第二城子主播的版本更容易被10岁以上的儿童接受。

此外,内容的场景化还体现在有声阅读的环节设计上。“宝贝听听”中的不少有声阅读将任务、诗歌朗诵等穿插在故事之中或附在故事之后,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将原本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变为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

2.打造儿童文学移动有声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既具有丰富性和系统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宝贝听听”打造的儿童文学移动有声阅读亦有生态系统的特征。

(1)相对独立性。儿童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对象群体,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接受能力,也具有可塑性强、辨识能力差的特点。相对其他专业出版而言,少儿出版看似简单,实则对内容和受众特点的把握要求更高。优质的少儿出版物不仅要收起一副严肃刻板的“家长脸”以儿童为本位,也不能缺乏对儿童的正面引导,必须最大限度地剔除可能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的内容,警惕为了追求市场效益的一味迎合。相对“喜马拉雅FM”将多类有声出版一锅烩的特点,“宝贝听听”则专注于少儿有声阅读领域。这种相对独立性使得“宝贝听听”具有了专业性:它不仅能有效屏蔽成人化内容对孩子造成的干扰,而且在内容选择、分类、使用等方面更加丰富和专业。相对独立自成系统的儿童专业APP让家长更为放心。

(2)丰富性。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需要丰富性和多样性,不同出版类型尽管存在竞争,但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数字出版应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实现多种出版形态的整合。第一,内容的丰富。“宝贝听听”以故事为主,同时也有儿歌、国学、育儿、科普知识、安全常识、基础教育等内容资源;以音频资源为主,也有动画、视频、文字、游戏等形式各异的资源类型。内容的丰富从更大程度上满足了孩子和家长多样化的需求,增加了用户的黏度。第二,出版形态的丰富。正如传统出版不应将数字出版视为洪水猛兽一样,数字出版看传统出版也不应“分外眼红”。尽管数字出版前景喜人,但并不意味着传统出版将会彻底退出市场。尤其是当下,少儿出版传统图书仍具有很大竞争力,人们的消费习惯仍然以传统纸质图书的消费为主,数字资源的消费习惯尚未形成。因此,诸多数字出版产品都存在盈利模式的问题。尽管他们聚集了大量用户,但这些用户很难产生实际消费。“宝贝听听”绝大多数在线资源都是免费的,但在很多有声阅读中会有对相应传统出版物的介绍和购买指导,这种方式将数量巨大的忠实用户转化为传统出版潜在的消费者。有声阅读对孩子的影响比当当的图书介绍和评论更能说服家长产生购买动力。而孩子在有声阅读和纸质图书的对比中接受文学启蒙,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事情。“宝贝听听”这种将传统出版引入数字出版,将多种出版形态有效结合的方式值得学习。第三,出版主体的多样化。“宝贝听听”集成了一大批广受儿童喜欢的公众号、个人电台等自媒体形式,如“凯叔讲故事”“图豆讲故事”“秋木叔叔讲故事”等。出版主体的多样化不仅使“宝贝听听”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海量资源的聚集,而且风格迥异的自媒体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

如果说相对独立性使得“宝贝听听”更加专业,那么丰富性则源于“宝贝听听”的开放性,而开放性正是互联网思维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宝贝听听”也是一个以儿童文学有声阅读为突破口的少儿出版移动运营平台,意味着移动网络时代儿童文学出版的形式革新。

[1]蒋艳平.2015少儿出版热点及趋势分析报告[EB/OL] . http://www.cptoday.cn/news/detail/717.

[2]莫言.用耳朵阅读[J] .秘书工作.2013(7).

[3]陈昕.网络儿童文学原生态[J]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3).

[4]陈嫦娥.心声音频馆——基于移动互联环境下的场景化数字内容产品出版探讨[J] .出版广角,2014(10).

让名著阅读掷地有声 篇4

教材中专门设置“名著推荐与阅读”板块, 是将阅读名著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一线教师, 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开展“名著推荐与阅读”教学。这一问题又可分为: (1) 教师担任什么角色? (2) 学生的阅读现状是什么? (3) 阅读书目、阅读目标如何确定? (4) 阅读时间如何安排? (5) 阅读效果如何评价?带着这些问题, 我走进了教学实践, 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寻找答案。

一、教师是脚踏实地的阅读者

孔子说:“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让学生阅读名著, 教师自己却对作品一无所知, 怎么可能有效地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尽管有些作品教师已经读过,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很可能已经记忆模糊。所以, 教师有必要和学生一起再来重读那些名著经典。组织学生阅读的过程, 也是教师自己参与阅读的过程。《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 在进行名著的阅读教学时, 我个人认为, 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阅读者。书常读常新, 十年前, 我们对“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理解可能还仅仅停留在他的勇敢、不屈服和反抗精神, 十年后, 我们再次拜读, 就会揉合进更多个人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所以说, 让我们依然像个孩子似的认真细读, 这是进行名著教学的第一步, 也是重要一步。时代的变迁, 阅历的增加, 让我们对文本的解读更深刻, 也更透彻。正所谓要给学生一杯水, 我们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 只有这样, 我们才会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名著阅读才不会停留在镜中看花、水中望月的空幻和朦胧境界。课堂上, 教师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会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甚至是个人崇拜。我依然清晰地记得读师范时周丕显老先生为我们解读《红楼梦》, 透彻的讲解让我们松散的课堂变得鸦雀无声。试想, 如果没有教师课下的钻研与解读, 课堂上还能产生这样神奇的效果吗?

二、明确阅读书目, 制定阅读目标

读书要有选择, 要多读书、读好书。青少年在校的任务就是学习、受教育, 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学问,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教版语文课本每学期推荐两本必读书目,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 又遵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县市的指导思想, 拟定了如下阅读书目和阅读目标, 列表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 时间的界定, 书目内涵的层次安排, 考虑得比较周全。七年级到九年级, 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都呈现出一种蓬勃的张力, 我们的阅读书目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接受能力和感悟能力。如能坚持不懈, 我想三年下来, 学生必有所获。目标的制定让我们真正做到有章可循, 在平时阅读教学中, 不至于出现良莠不齐的阅读现象。

三、合理安排阅读时间

中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相较小学是紧张而有序的。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 只要愿挤, 总是有的。时间不够, 完全是一种托辞, “我扑在书上, 就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曾经这样说。只要培养出学生的阅读兴趣, 时间自然不成问题。记得十年前, 我读《穆斯林的葬礼》, 实在是被内容、情节和霍达优美的文笔所吸引, 厚厚的一本书, 一天一夜直读到天昏地暗, 泪流满面。今天我们的名著阅读已不象当年那般辛苦, 但合理安排读书时间, 依然是一个需要好好考虑的问题。基于此我们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 并积极鼓励学生有效利用好双休日读书, 走读生也可利用中午时间, 4至6周读一本书, 一学年读3至5本书, 教师每两周抽出一节阅读课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或朗读精彩章节。让语文学习与读书活动真正完美结合, 以课堂带动课外, 以课外促进课堂, 逐步养成学习习惯, 培养阅读意识, 提高时间观念和语文素养。

四、教师是阅读方法的指导者

名著阅读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和引领, 那就等于放羊, 方案计划再好, 也只是华而不实, 所以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教学《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 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认真读完, 并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圈画批注, 将优秀景物描写心理刻画做成读书卡片, 对重点章节和全本书, 阅读后要写出自己的感悟。这样避免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贪图热闹、肤浅快读的毛病。

读完一本书后, 要和学生进行梳理、归纳, 感悟名著的思想精神魅力。因此, 教师自己首先要对文章主要内容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研究。如:作者档案、内容提要、主要人物形象, 名著中人物关系表, 主题思想, 文章精彩片断简介简析, 关于本著作的一些常见习题观点, 形成文字, 打印成稿, 分发学生, 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和识记。

五、教师是学生情感体验的领路人

名著自有她瑰丽华美的地方, 但任何一本名著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会附带某些小问题。这正如玫瑰, 尽管芬芳, 却依然带刺。还以教读《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 有个别同学在读完文本后提出这样的疑问:“老师, 汤姆也是一个问题少年, 他有优点, 可他身上同样有缺憾。如贪玩、逃学, 小小年纪就早恋。”听完学生的诉说, 我真正理解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内涵。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和看待同一个问题, 肯定会得出不同的答案。此时, 就需要教师挺身而出, 用自己的阅读体验引领孩子:汤姆是一个成长中的男孩, 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 但这一切都说明他是一个真实的孩子, 我们在成长的岁月里, 内心会有许多情感的波动, 我们通过整本书的阅读, 清楚地见证了汤姆的成长历程。吸取精华, 去除糟粕, 这才是我们阅读名著的真正态度。不要让我们的审美情趣过多地在这些情节上停留, 而应把我们的目光投诸汤姆的勇敢、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上。试想, 假如没有教师的引导, 我们有些学生是否会偏离文本所颂扬的正确轨道?从这种角度上说, 教师其实是学生名著阅读情感体验的引路人。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以检测阅读效果

读书不是目的, 读完要有所感有所悟, 并能将感悟用自己的口表达出来, 用自己的笔形成文字, 留下自己阅读的痕迹。这是我们的阅读观点。因此, 我在班级每天进行15分钟的经典诵读积累, 分别在每天的语文课和晨读课上进行, 晨语课读自己积累的经典片断, 语文课前进行阅读体验的演讲展示, 除此以外, 还可以以年级组或学校的名义进行“好书伴我成长”“我与书的故事”征文比赛, 读书卡片展评, 经典阅读课本剧表演, 朗诵比赛等。真正做到人人有计划, 天天读名著, 月月有活动, 年年有进步。每学期结束前、设计涵盖学生阶段阅读书目内容的测试题, 作为期中, 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 以保证学生阅读效果, 努力实现多向、多层次的交流, 促进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同时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我真诚地希望:在我们师生共同努力下, 为“民族的阅读”增砖添瓦, 以提高自身修养, 营造读书环境, 让书香浸润心灵, 让心灵健康成长, 让名著阅读掷地有声, 让阅读时光成为学生一生中最值得回忆的美好画面。真正做到:

阅读, 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

阅读, 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

阅读, 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

花开有声高中作文 篇5

听!在静谧的夜晚,微风轻拂,繁星闪烁,有花开的声音。

在一家妇产科医院,李医生是这家医院有名的妇产科医生,每天他都会用双手迎接这一个个新生命来到这世界,他热爱他的职业。他觉得,这个职业是圣神而且幸福的,每次看到一个个怀抱着自己孩子的刚做了父母的人露出幸福开心的笑容,他就觉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然而这一天他犹豫了。

一如往常,一个护士急急忙忙跑进李医生的办公室告诉他有一个产妇快要临盆了,请医生 快去接生,李医生听了急忙赶去 ,准备好一切开始了,这一次比往常艰难,似乎是胎儿有点不正常,孕妇撕心裂肺的叫着,丈夫焦急的在手术室外面等着,李医生隐隐感到担忧,终于,结果证实了他的担忧是没错的,孩子生了出来,是一个没有双腿的孩子,这是孕妇已经昏了过去,并不知道孩子是个残废,一旁的护士急忙照顾着孕妇,都没有注意到孩子,只有李医生,有点不知所措,他想过用双手蒙住孩子的鼻口,让孩子就这样死去,当作这个孩子从未来过这个世界。因为他知道,一个残废的孩子会带给这个家庭太大的负担,比起告诉他们孩子是个死婴而且发音不正常总比告诉他们孩子是个残废强。李医生颤抖地把手放在孩子地鼻口上,最终还是放开了。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叫来护士,护士看到吓了一跳,用力拍打孩子,孩子终于发出了响亮的哭啼声。最后,李医生走出了手术室,从另一扇门,他不敢面对在手术室外面等着的焦急的丈夫,再后来,李医生休假了。他不知道自己的决定对不对。

十年过去了,李医生也已经退休了,一次他去参加他孙女的学校里举办的艺术节,有他的孙女的演出。坐在观众席,帷幕缓缓打开,一个女孩出现在大家面前,这个女孩面前是一架钢琴,可是大家惊讶的发现,这个女孩是坐在轮椅上的,这个女孩没有双腿!李医生心里颤动了一下,终于,美妙的钢琴声让在场的所有观众都陶醉了,都在想这是谁家的孩子,钢琴弹得那么好,一曲完了,女孩在老师的帮助下退了场,掌声不绝。很快节目结束了,李医生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处无声胜有声 篇6

新课改指出:“以发展学生为本,使全体学生个性特长、综合素质全面和谐,活泼发展。”本着这一理念,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的潜能、求异思维的火花,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为学生一生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使课本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着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性格,弘扬个性,发展特长,使学生健康成长。在这些方面,我对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初步探索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巧妙点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成败,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诱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和兴趣,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每课都配有情境图,只要教师巧设问题,进人情境,语言绘声绘色,激趣导入,引人入胜,就能将学生充分带人到课堂情境当中,再加上利用课本上的情境图来调动学生思维,比如:三年级下册第八课《有多少人为了我?》的教学,我巧妙地提出:“同学们,在你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中,有多少人为你做了什么?在家里父母为你做了什么?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为你做了什么?周围的人又为你做了什么?”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各抒己见,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身作则、培养品德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应贯穿学校各科教学之中,充分体现学校教育的人文气氛。平时在课间,我看到校园内或楼梯道的小纸屑随手捡起来投放到垃圾桶内,有时我还亲自帮助小同学打扫卫生,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扫地,怎样使尘土不会飞扬起来……学生看到老师这样做,受到了感染,都这样做了,这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正如教育家所说:“身教胜于言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诚然,在生活中陶冶品德,陶冶情操,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巧编故事、创设情境

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新教材课课都有情境图,要恰如其分地利用这些资源,借助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传授必要的知识。比如:王二小、刘胡兰、雷锋的故事,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在平时的教学中。以情发声、以情出语,语言婉转流畅、抑扬顿挫、高昂迂回。像一股清泉汩汩流进学生的心田,学生听了如沐春风,又像置身于知识的海洋。以言传情、以情传神,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进而深化理解课文,让品德与生活课充满活跃气氛,让学生充分感受品德与生活课的趣味性,进入激情学习状态,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和互动性。

四、利用资源、课外发展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品德与生活课强调联系生活实际,生活是品德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因此,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社会的熔炉中获得更多的营养,在生活的体验中得到锻炼和升华。比如,我利用清明节带学生到龙亭蔡伦墓地参观蔡伦的造纸术,同时还讲到蔡伦一生的优秀品质,使学生受到了感染。又利用本地山水奇观,带学生到荞麦山发电站参观,观看了发电机的运转情况。及时讲解山区工作人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操作机器,为我们送来光明。通过利用这些现有的资源,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小学低段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要注重为学生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品德基础,作为教师责任重大。在实践中,我体会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一是不断培养童趣,促进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共鸣,引领学生步入智慧大门;二是把握品德与生活课的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力求直观形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促进学生乐学、会学,确保教学质量优质高效。

作者单位 陕西省洋县槐树关镇中心小学

有声阅读 篇7

“有声思维法” (Think-aloud protocols, TAPs) 源于心理学研究, 常用于研究认知过程或问题解决策略, 目的是将大脑进行的思维活动有声化。基于Ericsson & Simon的观点, 郭纯洁在《有声思维法》一书中对有声思维做出了如下定义:受试者 (接受测试的人) 在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中, 随时随地讲出头脑里的各种信息;理想的有声思维, 是受试者一刻不停地说出自己在完成特定任务时大脑内的任何信息 (郭纯洁, 2007) 。

二、有声思维法应用于外语阅读策略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O’Malley & Chamot (1990) 指出, 有声思维方法对于研究学习者阅读策略的使用情况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声思维过程的本质在于受试在线即时报告其头脑中所思所想, 从而为了解阅读过程以及在阅读过程中的策略使用情况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

一方面, 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他们以有声的形式报告自己的思维活动。这个过程有利于研究者直接观察被试大脑中的建构和反应活动, 从而为研究者观察与分析被试在阅读过程中策略使用情况提供更加丰富的研究数据。

另一方面, 在采用有声思维法的外语阅读策略研究中, 任务环境与自然阅读环境较为接近, 其生态效度高于实验室研究法, 从而使收集到的数据更能反应真实情况。通过对被试策略使用情况的观察与分析, 可以为教师们有针对性进行的阅读策略教学提供实证依据。

尽管有声思维在外语阅读策略研究中具有优势, 但是它也有自身的不足之处。

首先, 在应用有声思维法的外语阅读策略研究中, 被试因素对研究结果可能会产生影响。例如, 在进行有声思维的过程中, 受试不一定完全区分元认知策略与非元认知策略, 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编辑”的现象。

其次, 阅读过程中进行有声思维实则是一个边读边说的过程, 它与自然的默读过程不同, 对真实的认知过程可能产生干扰。

另外, 有研究者认为一些自动认知过程和潜意识认知过程可能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可以语言化, 可能会出现重要信息遗漏的现象。

三、有声思维法在外语阅读策略研究中的应用

有声思维法与外语阅读策略研究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通过有声思维法来探究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策略的使用情况, 且多用于不同水平阅读者之间策略使用差异的对比;第二类是将有声思维法用于阅读策略的教学中, 培训学生通过有声思维法有意识地应用某些阅读策略;第三类是第一类研究与第二类研究相结合, 即通过有声思维方法先探究优秀或者高水平阅读者都使用哪些阅读策略, 并以此为基础, 再使用有声思维的方法教授学生这些有效的阅读策略。第一类的相关研究比第二、三类的研究多, 而且国内相关研究多为第一类研究, 二、三类研究匮乏。

Olson, Duffy, & Mack以及Scardamalia & Bereiter应用有声思维探究阅读过程从而获得学习者策略使用的情况。Suzanne E. Wade (1990) 也做了类似的研究, 他运用有声思维的方法探究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是如何建构信息的, 并通过这一过程分析阅读者的策略使用情况, 基于数据将参与实验的阅读者分为五类, 并分别针对这五类阅读者提出了阅读策略教授的建议。国内研究者姜向东, 高嵩 (2009) 运用有声思维和访谈的方法调查了成功英语学习者在处理不同语篇类型的阅读材料中的策略使用情况。孔文 (2011) 在其研究中运用有声思维法调查了不同水平组考生在阅读和答题过程中使用策略的异同。Davey (1983) 通过相关文献确定了五种有效阅读策略:预测、基于文本信息描述头脑中的图示、类比、表述困惑、陈述修复策略, 并通过有声思维法来教授这些阅读策略。Bereiter, C & Bird, M (1985) 的研究则是属于第三类, 他们先通过有声思维法分析得出四种有效的阅读策略:重述、回溯、寻找关系、界定问题, 再比较三种实验方法 (有声思维示范及解释、有声思维示范、练习) 教授这些策略所取得的效果, 结果显示经过有声思维加解释的方法培训过的学生其策略习得情况及阅读水平都有显著提高。

四、结语

外语阅读研究焦点的转变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更加关注阅读过程以及阅读者策略的使用, 而阅读过程以及策略的使用实质上是认知的过程。认知过程非常复杂, 研究者们通过传统的研究方法难以获得大量丰富真实的数据。有声思维法, 通过阅读者在线报告其所思所想, 让研究者能够“侵入”阅读者的认知过程, 分析其策略的使用情况, 为研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另外有研究发现, 有声思维法在阅读策略的教学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 有声思维法本身也受到了质疑, 例如该方法是否会干扰阅读过程、阅读者是否能将所思所想毫无保留的全部报告出来等等。但是, 每一种研究方法本身都有其优势与不足,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同时进行数据收集, 然后进行三角验证, 这样才能降低由于研究方法本身存在的问题而导致的偏差, 从而保证研究的信效度。

摘要:近年来, 外语阅读研究焦点的转变促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有声思维法应用于外语阅读过程及策略使用情况的研究中。本文通过回顾有声思维法的起源定义、优势与不足, 分析了有声思维法在外语阅读策略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有声阅读 篇8

目前,不少教师对这些阅读材料在认识上存在很多偏见与误解,认为阅读材料不属于课堂教学内容,无需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研究、探讨和交流,使阅读材料的教育教学功能得不到发挥;相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能充分挖掘阅读材料的内涵和外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收到“此地无声胜有声”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对阅读材料的实际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探索,在此和大家探讨。

一、利用阅读材料,了解科学前沿———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面对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教材紧跟时代步伐,用一些涉及科学前沿的阅读材料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材料《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范德格拉夫静电加速器》、《集成电路》、《互感器》、《机器人》等都介绍了比较前沿的科学,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静电复印》、《生活中的电池》、《有趣的右螺旋》等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了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其中《生活中的电池》还补充了“电池容量”的概念,并配备了多种常见的电池照片,使学生在阅读中感觉物理知识并不遥远,就在日常生活中,从而充分认识到学好物理知识的必要性;《输电新技术》等阅读材料展示了科学技术日益发展、进步的诱人前景,展现了科学发展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励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献身科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利用阅读材料,学习物理学史———树立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漫长的物理学史中,许多物理学家对待科学锲而不舍、一丝不苟的精神,以及他们重视实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阅读材料《牛顿的科学生涯》不仅介绍了牛顿取得的光辉成就,而且重点总结了牛顿研究科学的方法。(1)重视实验,从归纳入手;(2)为了使归纳成功,不仅需要大量的可靠资料与广博的知识,而且需要有清晰的逻辑头脑;(3)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只有通过数学才能归纳为能够测量应用和检验的公式和定律。通过这些材料的学习,学生学习了对待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又如《伟大的科学家法拉第》不仅介绍了这位伟大物理学家在电磁方面的伟大成就,而且重点突出了他不畏失败而永不放弃的科学态度及将毕生献给科学事业的科学涵养。总之,通过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科学家们这种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殚精竭虑、持之以恒的献身精神,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热情,树立科学精神。

三、利用阅读材料,追寻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进行阅读材料教学时,通过追寻科学家们探索科学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从而把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融入阅读教学中。如《密立根试验———电子电荷量的测定》介绍了著名的油滴试验,密立根经过几百次实验,根据大量的试验数据,创造性地提出了原电荷的概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创新的实验往往是推动科学进步的有效方法。这些体现实验在物理学中作用和地位的材料,让学生对试验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此外,《地球的磁场与古地质学》让学生认识到可以用物理知识创造性地研究古地质学,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素材。

四、利用阅读材料,挖掘内涵和外延———巩固和拓展教材内容

新教材除了对正文内容进行科学安排以外,还借助阅读材料对教材内容进行巩固和拓展,使学生理解教材的重点,突破教材的难点。如加速度的概念是高中物理的重点更是难点,学生不易理解,而阅读材料《变化率》及时地附在正文内容之后,先从变化率的概念入手,从不同的角度对加速度的概念进行补充阐述,既是对正文内容进一步的补充,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又是对学生知识层次的进一步提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认真研究,巧妙借助阅读材料的众多知识,从不同角度挖掘这些阅读材料的内涵和外延,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形成牢固的知识体系。

五、利用阅读材料,感知教育前沿———渗透“STS”教育思想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ique、社会society三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的缩写,概括地说: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互作用关系的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学科。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在享受近代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突然发现自己正亲手制造着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威胁。因此“STS教育”已引起各国学术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如果说传统的科学各个领域都只着眼于本领域的发展对人类文明作贡献的话,那么,STS则是着眼于研究系统各个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保证人类文明健康发展应具有的最佳状态;研究如何发挥人与社会在系统中的能动作用,研究如何建立内在的动力学机制,使得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以保证系统能经常处于最佳状态。尽管对STS问题的研究当前处于开始阶段,人们远未对其做出全面、深刻的论述,但有条件地开设STS课程,普及STS知识,增强人们的STS意识,已经成为全民教育的一种趋势。因此,新教材在阅读材料中进行了“STS”教育思想的渗透。如《速度与现代社会》提出速度不能无限提高,城市规模不能无限扩大的观点,最后提出“交通工具的速度是不是越快越好?”这一令人深思的问题;《大面积停电引发的思考》介绍了美、加、英发生的重大停电事故,从而提出“通过以上事例,以及你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体会,你认为人类有必要在这样大的程度上依赖技术吗?”这一意味深长的问题;《从伽利略的一生看科学与社会》回顾了伽利略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科学探索的一生,从而得出“没有学术的民主和思想的自由,科学就不能繁荣”的感慨等。物理学本身是和自然现象、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STS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新教材在阅读材料中渗透“STS”教育思想无疑是及时且必要的。

有声思维简介 篇9

有声思维可以追溯到Bühler (1933) 和Claparède (1934) [1], 是一种直接获取人类解决问题方法和知识的洞察力的方法[2], 就是让受试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出声思考, 即在思考的同时大声地说出自己正在思考的内容, 通过记录、分析这些出声思考时的话语, 就可获得受试者较为真实的解题思路和认知过程[3]。记录下来的言语和书面语被称为口头和书面话语记录[4]。

实施有声思维时有许多需要注意的事项。实施前, 需要选择受试者和精心设计实验任务, 做任务分析。实验时, 要确保实验环境不受干扰, 对受试者进行模拟训练, 使受试者确实能够自如地使用有声思维;实验者要用录音机或录像机录下实验过程。实验后, 尽可能地逐字忠实地将话语记录转录下来。转录的原则是:避免无根据的诠释, 转录的数据要和原始的话语记录没有差别。让研究者以外的人转录;给转录者明确的指令, 让转录者尽可能地照原始记录转录, 不要重新组织语言, 避免改进风格和语法, 不要解释。如果磁带或录像不清楚, 就在不清楚的地方表明“不清楚”;还可以让第三者比较转录后的数据和原始话语记录。[5]

有声思维这种方法越来越多地被用在认知心理学、教育科学和以知识为基础的计算机系统的知识学习领域的研究中。以教育科学中的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为例。1994年到2007年间, 中国期刊网上收录的已发表的论文中有21篇论文使用了有声思维这一研究方法, 其中20篇论文的内容涉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的二语写作、词汇学习与记忆、语篇生成与处理、二语阅读、翻译、听力、学习策略、习语、委婉语、测试等。由此可见, 有声思维这一方法已开始广泛运用于第二语言习得领域, 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二、有声思维的独到之处

有声思维是口头报告的一种, 在尝试克服内省法的缺点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图1是根据简单的人类认知系统模型绘制的简单的口头报告过程的模型, 以解释有声思维或口头报告[6]。

模型显示:感觉系统将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信息转移到一个内在系统。

此模型有5个过程:

(1) 感知:信息从感觉缓冲器进入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贮存当前“活跃”信息的地方。

(2) 提取:信息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 进入工作记忆。信息依然在长时记忆中, 只不过在工作记忆中被激活。长时记忆是长期存储知识的地方。

(3) 构造:新信息可以在工作记忆中从别的信息中构造出来。新旧概念之间产生新关联, 在工作记忆中作为新的对象存储起来。

(4) 存储:信息从工作记忆进入长时记忆存储。

(5) 言语化:用语言表达工作记忆中活跃的信息, 这个过程中的输出就是话语记录。

此模型意味着:能言语化的信息是工作记忆的内容, 长时记忆的内容无法言语化 (除非提取出来进入工作记忆) [7]。

Ericsson和Simon[8]也持相似的观点, 为有声思维提供了理论框架。他们认为:信息存放在不同的记忆区域中, 提取途径与记忆能力都不同:短时记忆提取信息容易但是储存空间非常有限, 长时记忆提取信息困难一些但储存空间较大。只有短时记忆中的信息, 即受试者注意的信息才可直接获得并表达出来。此外, 由于言语编码的信息可以用口头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 因此言语化没有干扰认知过程, 有声思维只是减缓了任务的执行。

有声思维的话语记录能提供关于认知过程的数据, 而用其他方法很难获得这些数据。因此在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时, 这是种不可或缺的方法, 许多情况下甚至是独一无二的信息来源[9]。

三、有声思维的局限性

虽然有声思维正成为流行的研究方法, 但它不是万能的, 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考虑[10]:

第一, 只有思维的共时言语化可以反映受试者正在进行的一项相对较长的任务的心智状态 (任务必须要花费超过十秒完成) 。在完成这样“长”的任务时, 部分信息进入长时记忆, 只在短时记忆中留下可提取的线索, 因此随后的言语化就比较困难, 而且经常是不完整的[11]。另外, 受试者无法排除干扰自己的思维过程甚至产生新的思维, 这样言语化的信息就不是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 由此可能产生问题。

第二, 为确保受试者真正反映心智状态而没有歪曲, 受试者必须不能感到自己正在进行社交互动。虽然在一个比较自然的情形下, 对话可以重新产生想法, 让对话者遵守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规则, 但是这一过程可能会改变参与对话的信息。因此应该避免或尽可能减少受试者与试验者之间或受试者之间的互动。

第三, 实践和经验可能影响短时记忆中的过程信息量, 导致受试者完成任务过程中进行言语化时, 得到的心智状态可能较少。Ericsson和Simon[12]解释了被称为“自动化”的这一过程:“…过度学习发生之前, 过程必须通过存在于短时记忆中的中间加工阶段的反馈来理解。过度学习等于将这些中间阶段编纂起来, 这样执行时就会少一些测试, 因此存储在短时记忆中中间阶段的信息就变少了。”所以, 自动化过程比有意识控制下的过程要快也更有效率。但是, 自动化过程也更加不灵活, 随着需要进行改变也更难。所以进行有声思维时, 要区别专家和新手。

第四, 人格和个人经历对有声思维收集的数据有影响。知识和思维言语化能力中存在的个人差异会严重影响获得的数据。虽然这种影响不可避免, 但是应该尽可能减少个人差异的影响, 以便获得更可靠、更具代表性的数据。

目前针对这种方法的争论主要有[13]:

第一, 共时言语化或有声思维是否提供了受试者完成任务时受到注意的心智状态的数据。

第二, 从这些心智状态中, 是否能得到相关的心智加工信息。

第三, 在正确的情形下 (是言语编码的信息, 而不是社交互动、干扰、分析思维的指令) , 言语化是否不会干扰心智过程, 反而还能提供真实的心智状态。

第四, 能否评估有声思维得到的数据的可概括性和相关性。

四、小结

有声思维作为分析人类认知过程的一种主要方法, 不仅限于认知心理学领域, 目前已经扩展到管理、经济、医药、语言习得等其他领域, 而且还用来设计勘察工具、测试软件工业的可用性[14], 虽然如此, 但质疑和争论从未停止。因此, 研究者在运用有声思维这一方法时, 有必要对有声思维法的话语记录的收集和分析的具体方法加以研究, 并针对自己的研究进行考量后再仔细运用。

参考文献

[1]蒋素华.关于翻译过程的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J], 1998, (3) .

[2][4][5][6][7][9]Maarten W.van Someren, Yvonne F.Barnard&Jacobijn A.C.Sandberg.The Think Aloud Method:Practical Guide to Modeling Cognitive Processes[M].London:Academic Press.1994.

[3]徐文胜, 刘继红, 张新访, 周济.基于口头报告的研究方法.机械科学与技术认知设计过程研究方法导论[J], 1998, (11) .

[8][11][12]Ericsson, K.A.and H.A.Simon1993.Protocol Analysis–Verbal Reports as Data[M].Cambridge MA:MIT Press.1984.

[10][13]Bernardini, Silvia.Using Think-Aloud Protocols to Investigate the Translation Process:Methodological Aspects.In J.Williams (ed.) , RCEAL Working Papers in English and Applied Linguistics6.1999.

此时无声胜有声 篇10

在二十年的教学中, 我发现一种教育方式效果很好, 常常令学生感动, 从而改正缺点。那就是以“写”代“说”, 我称它为教育学生的“良方”。

一、作文良方

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作品, 都是作者的人生体验、情趣、道德情操乃至人生理想的反映。作文是表达作者的思想, 再现作者情感的工具, 其目的是再现和表露作者的内心活动, 所以, 作文是学生做人的真实再现, 是学生内心活动的自然流露。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学生与家长之间的隔阂, 学生自身成长中的烦恼等等, 学生都把它写在作文中。因此, 从学生作文中, 不但可以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 而且能针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对作文不只是以“作文”的尺度来批改;当遇到学生心中有了烦恼, 有了障碍, 还应给予消除、疏导。有时, 批改作文, 好像在作“心理咨询”, 而自己却成了“心理医师”。

记得我曾经教过一个女同学, 她天生是个“右斜眼”, 成绩很好, 文笔很优美, 但同学们却经常取笑她, 使她非常自卑。在班上, 她很少说话, 脸上常是阴云密布。我也多次找她谈心, 但收效甚微。在一次题目是《我》的作文中, 她在文中提到“右斜眼”给她带来的烦恼和痛苦。人常说, “少年不知愁滋味”, 可是她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忧愁让人看了很心痛。那时我们刚刚学完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 同学们对海伦·凯勒的事迹都非常熟悉。因此, 我就在她的作文本上写道:

“老师理解你的烦恼, 但你和海伦·凯勒相比, 你不知有多幸运!海伦·凯勒又聋又哑又盲, 而最终成为一位世界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你的眼睛这点毛病算什么呢?老师希望你能以海伦·凯勒为榜样。最后老师送你一段话, 希望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和力量——‘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 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 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 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控制他人, 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 但你可以利用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 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后来我每次都在她的作文本上留下一两句的鼓励。渐渐地, 我发现她变了, 喜欢和同学们打交道, 脸上也常挂着笑容, 学习成绩更加优秀, 人也变得自信了。其实很多时候, 学生把心事吐露在作文里, 教师不能视而不见, 应该针对问题, 真诚地用笔和学生交流, 谈生活, 谈理想, 谈人生, 从而解决学生心中的烦恼。

二、试卷良方

考试不但可以了解教学效果, 总结教学经验, 而且能改进教学,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而考试对学生来说, 一方面可以促进他们复习功课, 巩固加深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学习上的进步和不足, 明确努力的方向, 不断提高学生水平。但考试时也会出现一种很特别的现象。学生因为成绩参差不齐, 思想各异, 学习认真的同学面对试卷都能认真思考, 细心答卷;而有的同学平时无心向学, 以致什么都不懂。在考试时, 这些同学不是把心思放在试卷上, 而是挖空心思在试卷上胡写乱画。

我曾经批改过这样的一张试卷, 所有的题目都空白, 只有一行还算漂亮的字:“孙悟空交白卷, 老师胆敢批零分。”当时看了, 真想一下子把它撕烂, 但多年的教学磨炼, 使我很理智地控制了自己。于是我仔细地看这些字, 好像是花了好长时间才“画”下来的, 字还算漂亮。针对这一点, 我在试卷上写上:

“孙悟空同学, 老师佩服你的勇气!你的字写得真漂亮!但如果能把这漂亮的字变成答案, 我想更加美妙。孙悟空神通广大, 嫉恶如仇, 斩妖除邪, 是个真英雄!交白卷算真正的英雄吗?如果你是孙悟空, 那老师就是如来佛。孙悟空是永远逃不出如来佛的掌心的, 你呢?”

以后, 在他每次测验卷上我都留下我的激励的话。终于有一次他在作文中承认了错误, 说老师这种做法令他很感动。从此学习很认真, 成绩也有所提高。

学生成绩退步时, 我会在试卷上写上“失败乃成功之母!老师为你加油!争取更上一层楼!”并帮助分析考差的原因。学生成绩提高时, 我又写上:“你真棒!老师为你喝彩!望再接再厉!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确, 这种做法效果很好, 同学们都能从老师那儿得到鼓励和力量。

三、黑板良方

课堂只有40分钟, 在这40分钟中只有抓紧时间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 在课堂中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 必须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一次, 我发现文化长廊的栏杆上落满灰尘。在班会课上, 我想组织学生去冲洗干净, 当我在班中公布完任务后, 许多同学都大嚷起来:“不是我们的清洁区, 我们不干!”“冲洗可以, 但必须给我们加分!”最后, 大家都要求加分。看见他们那么激动, 我不说话, 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不求回报”。顿时教室里一片寂静。因为我们不久前学过《敬畏生命》一文, 文中赞扬了大树那种无私奉献, 不求回报的精神。大家理解了这种精神的内涵, 最后无话可说, 只好乖乖地去完成任务。事后, 有的同学对我说:“老师, 我真佩服你!”其实话不在多, 有用就行。

还有一次, 我要求男女同学分组比赛朗读课文。读后, 寻问同学们哪一组读得好时, 男女同学各执一词, 互不相让, 个个都认为自己读得最好。正在争执不下时, 我在黑板上写定:“男同学读得响亮, 女同学读得动听, 各具千秋!”同学们看了都说:“这样还可以!”真的, 在黑板上, 有时留下一两个词语, 同学们不但掌握了成语, 而且受到了思想教育, 真是一箭双雕。不过这种板书要恰到好处, 点到为止。

四、QQ良方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 上网不再是成年人的专利, 而且也成为中学生的业余爱好。现在的学生, 人人会上网, 满口网络语, 上网技术比老师还高。大部分同学上网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聊天, 他们都拥有自己的QQ号。QQ聊天应该说有利也有弊。QQ聊天能够帮助学生突破学校比较封闭的、狭窄的空间范围, 满足其超越时空, 主动交流的人际交往需要, 也可以增长见识。但学生是非观不明确, 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如果不对学生QQ聊天进行适当的引导, 他们就可能误入歧途。但是, 一味禁止学生QQ聊天是不可能的, 堵不如疏, 倒不如因势利导, 利用QQ聊天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大部分同学的心目中, 老师就是老师, 他们不可能敞开自己的心扉做老师的知心朋友, 老师也很难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所以, 为了拉近与学生的关系, 我主动向他们要了QQ号码, 并把他们当作好友, 有空就在网上和他们聊天, 学生很快就把你当作他的好朋友了, 但是有的学生很敏感, 你一惹他不开心, 或暴露了他的行踪, 就会把你拉进黑名单。

记得有一个星期天, 有一位同学的家长打电话给我, 说他的孩子不知去哪儿玩了, 周末不回家。我知道这位同学很喜欢上网, 猜测他可能在网吧。就连忙上网, 果然他在线上, 我连忙打电话告诉他的父亲, 让他父亲去网吧找他。后来, 他知道是我通过QQ知道他的行踪, 并告诉他的父亲, 他就把我的QQ号码拉进黑名单, 再也无法和他直接聊天。我只好在QQ上给他留言, 告诉他老师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他。也许是多次的留言感动了他, 他又把我当作好友。以后有什么事, 他都会告诉我, 我才能更好地掌握他的思想动态。

五、短信良方

现在的中学生, 基本都有手机。他们喜欢短信交流, 对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短信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 减少了学生面对老师时可能出现的拘谨和尴尬, 同时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隐私,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帮助。同时, 教师可以利用手机短信, 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通过短信, 消除心理负担, 减轻心理压力。所以, 每次发现学生有问题, 如果他有手机, 我一般都利用短信来与他交流。

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 他成绩很好, 但性格有点内向, 心事从不外露。他的父母都在深圳打工。有一段时间他总是无精打采, 心事重重。于是我就给他发信息:“××同学, 你近段好像有心事, 能告诉老师吗?”没想到他发给我的信息却是:“老师, 谢谢你, 我没事。”可是他仍然是心事重重的样子。我只好又给他发信息:“××同学, 相信老师, 不管你有什么事, 老师都会为你分担, 为你解忧, 告诉我吧, 老师肯定会帮你解决。”也许是我的真诚感动了他, 他又给我发来信息:“老师, ××写信给我, 说她喜欢我。我该怎么办?”我忙给他回信息:“是嘛。有人喜欢你, 说明你是个好学生, 这件事由老师来解决。你放心学习吧。”后来我针对这个问题, 在班会课上跟同学们讨论, 大家对早恋都有了新的认识, 早恋的现象在我的班几乎没有了。由此看来, 短信的交流, 能很好解决学生的烦恼。

此时无声胜有声 篇11

一、注意力集中训练的定义与作用

注意力集中训练就是使人们学会全神贯注于一个确定的目标,不受任何外来刺激的影响和内心杂念所分散,始终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当前的活动任务,以提高练习者的专注能力和延长注意稳定性的练习方法。注意力是伴随心理过程存在的心理现象,对心理活动起着选择、定向,调节、监督和保持、维持的作用。良好的注意力能够促使人加强对自我心理活动的控制,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将心理活动指向于学习之上,以达到高效的学习目的。

二、集中注意力的训练方法

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及这些年来的经验总结,我采取了“一静、二看、三听”这么几种小方法来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

“一静”即为静心训练,打闹嬉戏是孩子的天性,上课后学生们坐下来,往往很长时间心却安静不下来,那么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活动,以达到让学生心静下来的目的。活动过程如下:让同学们双手放在膝盖上,闭上眼睛,肩膀沉下来,头部放正,并带动整个颈部和腰背挺直 ,请同学们调整呼吸的频率感觉到舒服为止,然后让同学们心里默默地数他们的呼吸次数,一呼一吸记作一次。计时一分钟后,让同学们睁开眼睛 ,说出自己的呼吸次数,同学们适应这种状态后,保持姿势,再计时两分钟 ,让他们默数自己的呼吸。完成以后,适当加以表扬和鼓励。

“二看”即为用眼睛盯着自己的手指做手指操,具体内容为: 让学生两手手指相对做成圆弧形状,然后先是眼睛盯住大拇指相互顺时针旋转,其他手指不动,做到二十秒再换食指,然后,再换中指、无名指以及小指,做了一遍以后,每个手指再按照逆时针的方向做一遍。同学们在做的时候,同时我也需要做示范,整个过程大约用时五分钟。刚开始做的时候,发现平常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很难做到眼睛盯住手指数数,要经过我多次反复地提醒才能坚持做完这套手指操。

“三听”即为让同学们做听数游戏,告诉同学们准备好,竖起耳朵听,看谁能听出我在数数时所漏掉的数字。在数数时,先是用较慢的速度,可以先数20个数字,漏掉其中两个数字,如果学生们能够轻易完成,就适当加快速度再数不同的20个数字,只漏掉其中一个。然后再读30个数字,漏掉其中两个,这个过程大约也用时五分钟。这个游戏主要是训練孩子们听的能力,学会倾听也是一年级下学期重点培养的学习习惯,因此,这个游戏也是我在课堂中孩子们学习疲劳后常练习做的,通过本学习的训练,发现孩子们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大部分学生可以做到认真倾听,因此实现高效课堂。

三、持之以恒并且与家长相结合

学生们注意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中的这有限时间所进行的心理训练,可以提高当堂课的听课效率,但如果要想让同学们能够长足的进步,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这更需要家长朋友们的配合。每天家长朋友们能拿出来五到十分钟的时间,和同学们进行这样的互动游戏,当然也可以多选择一些其他的有利于同学们注意力提高的互动游戏来做。在做这样的游戏的同时,不仅同学们的注意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而且也更有利于同学们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让同学们在一个更加健康的生活环境中快乐成长。

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训练后,选择原来那些上课特别爱走神,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同学以及他们的家长进行调查了解,及时掌握执行效果和发现问题。小学生注意力地提高可以通过适当的心理训练来实现,正确的方法加上持之以恒的锻炼,令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身的学习素质,甚至于终身受益,这是身为师者最大的收获。

英语“有声作业”探究 篇12

开展有效教学活动之前, 有必要认真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 我地区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 英语基础相对薄弱, 英语沟通和交流能力相对欠缺, 学习的动力不大。因此, 把枯燥的文字作业变成生动鲜活、栩栩如生、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 即将呆板的文字转换成有声化、立体化、形象化、效益型的作业, 做到寓教于乐, 是十分重要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 有声作业就应运而生。

1 英语作业的现状

语言知识教学和语言技能教学, 尤其是口语教学, 在如何体现直观性、形象性, 如何使学生多开口, 以及如何体现交际性等方面, 起到的作用有限, 影响了英语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目前的英语教学, 主要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1) 缺少交际语境。学习任何语言都要有一定的语言环境, 学生在这个环境中不断地听、说、读、写, 才能真正掌握这门语言。但是, 由于学校英语课堂教学创设的英语交流的语境不足, 学生很少主动用英语去交流思想, 造成了对英语学习的抑制。 (2) 缺乏交际兴趣。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由于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 学生很少有机会用英语交流, 逐渐失去了英语交际的主动性, 交际兴趣很难保持下去。 (3) 欠缺交际技能。交际技能包括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哑巴英语”的症结在于过分重视英语的应试技巧和语言技巧, 而忽视了交际技能的培养。

概括地说, 在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为追求优秀率, 把英语作为基础知识来传授, 使得学生脱离了实践而被动接受学习。其结果是学生只学到了语言知识, 而缺乏与人交际的能力;由于教师教学方法单调, 教学手段落后, 教学上忽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造成学生读写能力较强, 听说能力低下。

2 有声作业的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认为:语言从模仿得来, 言语的习得仰赖于一种特殊模式的接触, 是联想式模仿学习的结果。有声作业的的意义如下:

(1) 理论意义

有声作业有利于促进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作业进行再认识, 是对学生减负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尝试;符合当前教育界期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构建新理念下的“有声作业”运行机制, 在“有声作业”的设计、布置、评价等方面进行一定的创新, 提出具有现实针对性的策略, 为进一步深化作业改革贡献力量。

(2) 实践意义

有声作业的实施, 建立在对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分析基础之上, 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层次及教育原理, 将“有声作业”合理、科学、有效地运用到英语教学内容的复习和巩固, 即课后作业的安排和布置中, 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 减轻不必要的作业负担, 把学生从沉重而无趣的作业中解救出来。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提高学习成绩,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用的能力。

3 如何实施有声作业

(1) 课堂的组织者——教师

教师需要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转变教育观念, 积极参加业务进修和培训, 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在对学生目前已有的作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实施有声作业。

(2) 改变作业的内容

单纯的书面作业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要。同时, 科技的进步又为作业形式的变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持。背单词、背词组、做模拟题等呆板、无创意的作业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后作业模式创新, 把作业从无声变成有声, 并使有声作业的内容和回馈形式兼顾多样化、趣味性、时代性的原则, 育人于愉悦之中, 是十分重要的。

1) 借助现代化的设备。课堂上, 教师首先应该给学生介绍一些用于模仿的材料, 比如英美原声影视或VOA、BBC的广播。然后由学生自己选择擅长的或感兴趣的内容仔细琢磨, 抓住材料的关键点, 进行模仿。教师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模仿读音录入到磁带等设备上。课堂上, 要求学生将模仿的材料播放出来, 对表现出色的进行表扬, 对其他同学予以鼓励。学生都具有竞争意识和自尊心, 为了证明自己, 绝大多数学生都会认真地多听原文, 反复模仿, 力争把自己最好的发挥呈现给大家。这样, 就能很好地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对语感的培养也有很大帮助。

2) 即兴小短文。老师给出几个需要预习的单词, 要求学生下课后不看课文, 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所给单词编成一个个小故事或情节。在课堂的前五分钟演讲时间, 采用抽签的办法请同学们上台讲故事。这样, 可以让课堂的五分钟演讲变得生动活泼, 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在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的同时, 增加对课文的了解和认识。

3) 英语小辩论。根据学生的群体特征及他们所感兴趣的热点话题, 鼓励学生努力搜集所需要的各方面资料, 课后展开充分的探究和练习, 并派代表参加课堂上的辩论。

4) 欢唱英文歌曲。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经典英文歌曲, 这些歌曲不仅旋律优美, 歌词也很有意义, 值得认真学习。同时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向学生推荐新歌。通过反复地练习英文歌曲, 不仅可以熟悉欧美的文化, 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 还可以记住更多的单词和词组。

5) 充分利用多媒体。如今, 计算机已经相当普遍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 鼓励他们制作视频, 来展现他们对于英语的理解和热爱。

4 多元化的有声作业评价机制

(1) 教师的评价。教师评价是所有评价中最重要的评价, 公正性、科学性、新颖性、多方式性的评价标准是教师评价的基本原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行为及心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因此, 老师要用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表现, 尊重个体差异, 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的评价。

(2) 小组评价。小组评价作为老师评价的有力补充, 也是反映学生观点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次待同学们展示后, 展开互评活动, 老师和同学都要认真听取各小组的发言。

(3) 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任何一种评价方式都具有它的局限性, 我们对于学生表现的评价既要考虑过程也要考虑结果, 要将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才能看到学生在有声作业活动中不断成长成熟的一面。

(4) 家长的评价。有声作业作为课后作业的重要形式, 在整个完成过程中离不开家长的协助和监督, 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家长的评价, 要把家长的评价纳入有声作业的评价机制中来, 调动家长关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能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沟通, 为学生的成长创造和谐的环境。

摘要:列宁认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英语学习者必须能够开口说英语。有声作业是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最好办法, 是学好英语不可缺少的一环, 避免哑巴英语的怪现象。传统的书面作业比较单调、枯燥, 学生做多了会产生惰性, 造成学习效果不佳。有声作业刚好弥补了这些不足,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开口说的能力。本文着重对有声作业进行探讨, 希望对当前的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传统作业,有声作业

参考文献

[1]黄国营.英语教育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7.

[2]刘杰.浅谈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有声作业立体化模式[J].学理论, 2008 (20) .

上一篇:司法人员下一篇:预案演练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