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姐妹》

2024-07-20

《两姐妹》(共7篇)

《两姐妹》 篇1

在英国文坛上, 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的《简·爱》和《呼啸山庄》一度大放异彩, 而其中简·爱与凯瑟琳这两个人物形象也因此家喻户晓。勃朗特两姐妹有着相同的家庭背景, 接受的教育和文学熏陶也相似, 这就决定了她们的文学创作有很强的可比性。本文将对简·爱和凯瑟琳两个女性形象进行比较分析, 旨在发掘两姐妹作家笔下人物的异同以便理解两部作品的主题内容和艺术特征。

一、两姐妹作家的生活与创作

夏洛蒂·勃朗特于1816年4月21日出生于英国约克郡的一个山区小镇桑顿, 那时她已有了两个姐姐玛利亚和伊丽莎白。而在这之后的四年中, 勃朗特一家又紧接着迎来了三个兄妹, 分别是布兰韦尔、艾米莉和安妮。艾米莉·勃朗特出生于1818年7月30日。在艾米莉出生的两年后, 即1840年, 由于父亲的工作调动, 勃朗特一家八口人搬到了更为偏僻的小山村霍沃斯。在这个地方, 勃朗特一家从此扎下了根。然而不幸的是, 仅在搬到霍沃斯的第二年, 勃朗特夫人就去世了。年仅五岁的夏洛蒂从此失去了母爱, 而才三岁的艾米莉更是可能尚未知母爱为何物。所以当我们看到两姐妹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早年孤独的主角也就不以为奇了。

在这之后的第三年, 两姐妹和她们的大姐、二姐相继被送到考文桥———一所专为教士女儿开办的学校念书。这所学校生活条件恶劣, 教育方法粗暴, 仅在入学的第二年玛利亚和伊丽莎白就因身体状况下降而早早夭亡。在考文桥的这段生活经历对夏洛蒂影响至深, 甚至成为了《简·爱》中洛伍德生活的原型。就此, 勃朗特一家的六兄妹只剩下四人, 开始在家接受姨妈以及父亲的教育。她们从佣人苔比那里知道了许多残酷的旧日乡村故事, 从父亲对新闻的独立见解中不断吸取营养, 还形成了写诗写小说写剧本互相交流的小团体。早年的学习生活奠定了两姐妹的文学修养。

只是“夏洛蒂深沉周到而又痛苦地感到对剩下妹妹们所应负担的责任……夏洛蒂对她们两个都是母亲般的朋友和监护人;这种超过她年龄的对爱的承担, 使她感到比自己的实际年龄要大。” (1) 在夏洛蒂15岁的时候, 她再次去到学校, 在罗海德的伍勒小姐学校优秀地完成了两年的课程后回家教妹妹们学习。在这个时期, 绘画与在荒原上散步成为了姐妹们最快乐的事情。勃朗特一家不常邀请别人做客, 也不喜爱外出做客, 姐妹们的社交生活少而又少。“他们全家都有极为敏感的自尊心, 害怕欠人家的情, 外出做客时也担心‘呆的过久人家不欢迎’。” (2) 这种家族性的情感克制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疏远, 深深地烙上了姐妹们的个性。

在1835年, 夏洛蒂回到伍勒小姐学校任教师, 艾米莉也去该校学习, 但三个月后就受不了纪律严明的生活回到了家。“我妹妹喜欢荒原。她觉得即使是石楠丛生的荒地里最黑的部分, 花开得都比玫瑰鲜艳……她能够在那孤寂的荒凉中找到许多心爱的乐趣, 尤其是自由。” (3) 从这里我想我们可以嗅出此后《呼啸山庄》中的荒原上那股吸引凯瑟琳和希思克利夫的强烈气息。“艾米莉诗歌和小说阴郁热烈的气质, 以及她驰骋于天地之间的精神体验, 显然来自她对这片荒原的钟情。” (4) 艾米莉对石楠荒原的这份挚爱可以说其实也是夏洛蒂的一种心病。两姐妹都对自己的家有一种无可取代的依恋, 只不过夏洛蒂出于那种对家庭的深深责任感一直艰苦地坚持在外的教职工作。1842年, 为了有能力开办自己的学校, 夏洛蒂和艾米莉同去布鲁塞尔的埃热夫人学校学习。“根据埃热的观点, 艾米莉有逻辑头脑, 还有论辩能力……损害这种天赋的力量是一种顽固的意志……她那强大的头脑会从旧有的只是中推导出新的发现。她的顽强的意志不会被别人的反对和困难所吓倒, 誓死不会让步。” (5) 尽管艾米莉在学校仅呆了9个月就回到荒原留下夏洛蒂一人继续求学, 但她们的老师埃热先生的这段话生动地概括了艾米莉的个性。

夏洛蒂则一如既往地表现出她那种强大的责任感以及坚持力, 独自度过了在学校学习并且兼任教师的两年, 直到与埃热夫人相处不甚愉快返回家中。在这期间与受人尊敬的埃热先生的交往经历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对夏洛蒂的生活以及之后的创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这期间她的通信里有一段话吸引了笔者的注意:“……但是我现在有时觉得, 我的所有的观点和情感, 除了一些友谊和感情以外都与过去发生了变化……事实上, 我已经不小了, 我快28岁了, 看来, 我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工作, 同残酷的现实世界作斗争。然而, 目前我有责任克制这种情感, 我将尽力去做。” (6) 我们可以发现, 这种对感情的遏制力与简·爱时时刻刻对自己感情的抑制不无两样。而那学识渊博、经历丰富的老师埃热先生也可以说和罗切斯特也不乏相像。通信中还提到“对于既无财产又不漂亮的女人来说, 把结婚作为她们愿望和希望的主要目标, 作为她们所有行动的目的是低能的, 我不会这么做”。 (7) 不过, 在《简·爱》中, 夏洛蒂最后还是赋予了简·爱完整的婚姻, 是否可以想象成她在文学世界对自己的这段感情的成全呢?

然而, 命运始终对姐妹俩不断刻薄。在夏洛蒂从埃热夫人学校回家之后, 办学计划还是未能成功, 父亲身体大不如前, 弟弟布兰韦尔也因在做家庭教师之时与主人太太发生感情纠葛而辞退在家一蹶不振。不过也就是在这之后的第二年, 连同妹妹安妮, 三姐妹的诗集以化名《柯勒、埃利斯、阿克顿·贝尔诗集》于1846年出版。同年, 当艾米莉的《呼啸山庄》与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相继被出版社接受而夏洛蒂的《教师》不断被退稿之时, 在陪父亲的看病途中夏洛蒂坚强地开始了她一生最伟大的作品———《简·爱》的创作。读一下她自己说的话吧:“柯勒贝尔的书到处没人接受, 也没人肯定它的优点, 因此, 一种令人寒心的失望开始袭击她的心。” (8) 在这样一种出版压力之下, 比起艾米莉的《呼啸山庄》的宣泄与自娱, 夏洛蒂的《简·爱》势必多出了许多原则与方法的顾虑。

可是1847、1848年间文学上的成功并没有带给勃朗特一家多少欢乐, 因为死亡在短短九个月内夺去了这个家庭大部分亲人的生命, 布兰韦尔、艾米莉、安妮先后因病去世, 夏洛蒂自己的身体状况也在巨大的忧伤中不容乐观。在1855年, 夏洛蒂年仅38岁, 追随着早夭姐妹们的脚步也离开了人世。勃朗特姐妹们只给我们留下了她们短暂生命中创作的数部作品以待缅怀。而《简·爱》和《呼啸山庄》则是夏洛蒂、艾米莉两姐妹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

二、简·爱与凯瑟琳的经历与追求

相同的社会背景, 相同的家庭影响, “狭小的艺术天地里展现的人性中的巨大激情”, 构成了夏洛蒂与艾米莉两姐妹小说相似性的基础。而两姐妹的作品《简·爱》和《呼啸山庄》里的两位女主角则尤其体现出了这种相似性。

简·爱和凯瑟琳的生活历程从环境变化来看都比较简单。简·爱自父母双亡后就寄住在舅妈家, 因为发生矛盾而被送到了洛伍德学校。18岁成年后去到桑菲尔德府当家庭教师, 后因恋爱不顺遂出走到沼泽山庄, 直至最后回到恋人罗切斯特身边。而凯瑟琳的生活历程似乎更为简单:自幼就一直和亲人兼恋人的希思克利夫生活在呼啸山庄家中, 直至后来发生误会, 希思克利夫离家出走而嫁到画眉山庄与林顿成婚。两位女主角生活的天地都不甚狭小, 都是一些较为闭塞的小地方, 接触的人群也较为局限。值得一提的是, 两位女主角可以说自小都处在一种饱受压迫的“孤儿境遇”之中。简·爱自幼父母病殁, 到了舅舅家之后, 舅舅也很早过世, 小简·爱只能在没有血缘关系的舅妈监护下生活。“在盖茨海德府, 我和谁都合不来, 我和那儿的人都不相像。” (9) 小简·爱不但得不到亲人的正常关爱, 而且还要时常忍受堂哥的欺侮与虐待, 饱受舅妈偏心的惩罚。到了洛伍德学校之后, 境遇也未改变多少。“我在洛伍德过的第一个季度长得就像整整一个时代, 而且还不是黄金时代。” (《简·爱》, P75) 这个学校生活条件不佳, 规矩谨严且教学方法粗暴, 小简·爱可以说是一直生活在一种压抑无比的环境中。而凯瑟琳呢?也是自幼母亲父亲先后去世, 剩下一个“可恶的代理人”般的哥哥, 只能与父亲带回的“野孩子”希思克利夫相依为命。哥哥还不断欺压她的伙伴, “还威胁说, 我们要是违背他的命令, 他就要把他从这个家里赶出去” (10) 。我们可以发现小凯瑟琳的童年乖张顽劣之外却也有着不一般的苦楚。

但是因为面对生活作出的选择不同, 简·爱和凯瑟琳在这之后收获的境遇却大不一样。简·爱在洛伍德完成了六年学业和两年教师生活, 这八年生活似乎塑造出了这样一个简·爱:“我忠于职守, 克尽本分;我安然文静, 相信自己已经心满意足。在别人眼里, 通常甚至在我自己看来, 我似乎都是一个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人。” (《简·爱》, P109) 可是好在当恩师兼挚友谭波儿小姐结婚离校后, 简·爱感觉自己又渐渐恢复了本性:“几年来我的世界一直局限于洛伍德, 我的经验只限于它的规章制度。这时候我才想起, 真正的世界是广阔的, 一个充满希望和忧虑、激动和兴奋的变化纷呈的天地, 正等待着敢于闯入、甘冒各种风险寻求人生真谛的人们。” (《简·爱》, P109) 于是她自己通过登报求职到了桑菲尔德当家庭教师, 并且与男主人罗切斯特产生了真挚的爱情。而我们的凯瑟琳呢?在出嫁之前, 除了呆在呼啸山庄, 可以说人生的唯一一次意外经历就是因为养病而在画眉山庄住了五个星期。“跟他们在一起时, 没有什么可以诱发她暴露出自己那粗野的一面。” (《呼啸山庄》, P76) 这趟画眉山庄之行并未真的把凯瑟琳变成一位“淑女”, “她也不想约束自己那放荡不羁的天性, 那样做了也不会给她带来声望和称赞” (《呼啸山庄》, P76) 。后来, 虽然凯瑟琳明明深深爱着没钱、地位低下的希思克利夫, 却由于埃德加·林顿的英俊有钱而愿意嫁给他, 直接导致了希思克利夫一气之下的出走与回来后的狠狠报复, 在心灵饱受折磨与健康损坏后死去。简·爱的结局相比之下要好很多。她在发现罗切斯特已经结过婚后出走到了沼泽山庄, 收获了一笔丰厚的遗产, 期间甚至拒绝了一个虽则无爱却比之罗切斯特更为英俊优秀虔诚的牧师圣约翰的求婚。不过她与罗切斯特的恋爱虽然经过了一段波折, 可最后还是结合到了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简·爱》和《呼啸山庄》各自作为以爱情发展为重要线索的小说, 可以说对于爱情的追求构成了两位女主角最为重要的经历, 也最为反映了她们的个性特征。

两部小说里最主要的两对恋爱关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男女双方存在着一定的地位差距。简·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穷教师, 而男主人罗切斯特却是上流社会的典型代表;凯瑟琳是呼啸山庄的大小姐, 而希思克利夫却只是一个身世不明的弃儿。但是她们都能够不顾这种差别, 敢于去爱。简·爱那段表白一直广为人道:“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 我就没有灵魂, 没有心吗?……我现在不是凭着习俗、常规, 甚至也不是凭着肉体凡胎跟你说话, 而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 就好像我们都已离开人世, 两人平等地一同站在上帝跟前———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 (《简·爱》, P335) 她和罗切斯特的爱情发展从互相倾慕到心灵沟通再到心心相印, 简·爱那瘦弱的身躯里饱含着对金钱、门第、等级的蔑视, 她爱罗切斯特的正直热情、坦陈友好, “我觉得他仿佛是我的亲戚, 而不是我的主人。” (《简·爱》, P194) 简·爱的思想跟随他穿过一个个他所揭示的新领域, 对于爱情中的地位差距全然不顾而只求精神融合。而我们的凯瑟琳呢?面对父亲死后被哥哥贬黜去干重活的希思克利夫, 凯瑟琳“把她听课时学到的都教给他, 还陪他在地里干活或玩耍” (《呼啸山庄》, P51) 。哥哥对希思克利夫的不断贬低却丝毫没有影响凯瑟琳与他热烈地相爱。希思克利夫对于凯瑟琳而言, 正如她对管家内莉说的:“我就是希思克利夫……他并不是作为一种乐趣, 而是作为我自身存在我的心中。” (《呼啸山庄》, P95) 她和林顿结了婚过着物质优越的生活, 可当希思克利夫一回来, 她甚至觉得自己过去整整七年的生活变成了一片空白。对于凯瑟琳来说, 离开希思克利夫, 简直就像离开了自己的灵魂。我想,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简·爱和凯瑟琳追求的爱情都是一种建立在深厚感情基础上的精神的契合。

可是, 从简·爱和凯瑟琳的爱情不一样的最终结果, 我们也能发现她们的不同之处。当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疯妻子的存在之后, 毅然离开了桑菲尔德, “他身上已经失去了纯洁无暇的真诚, 因此我必须离开他。” (《简·爱》, P394) 她宁可继续当一个孤独的穷教师也不愿意让自己的爱情蒙上污点而去当一个衣食无忧受到宠爱的情妇。简·爱在诱惑之下坚持着自强自立的人格和尊严, 而凯瑟琳对爱情的追求却不够彻底, 一度抛不开对物质享受的依赖。她一度觉得嫁给希思克利夫会降低自己的身份而面对林顿的求婚有着这样的想法:“他将来会很有钱, 我会成为这一代最了不起的女人, 有这样一个丈夫我会感到骄傲。” (《呼啸山庄》, P90) 虽然她自认为愿意嫁给林顿的原因是可以帮助希思克利夫站起来, 安排他摆脱她哥哥的逼迫和欺压。可是我们依旧能发现凯瑟琳在追求真爱过程中的徘徊。可能是小时候那次为期五个月的画眉山庄之旅让对现实的虚荣从此在她内心悄悄扎下了根。由于凯瑟琳对真爱追求的不彻底, 也就直接导致了后来希思克利夫复仇悲剧的发生。就像希思克利夫在凯瑟琳弥留之际疯狂追问的那样:“你有什么权利———回答我———对林顿心存那种可鄙的幻想呢?” (《呼啸山庄》, P186) 凯瑟琳为她在爱情路上一度的不坚定而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三、艺术形象·作品主题·创作动因

通过上节简·爱和凯瑟琳生活历程以及爱情追求的比较, 不难发现她们的个性特点, 甚至我们可以说是她们同中带异的性格特征决定了她们各自的生命历程。

简·爱和凯瑟琳骨子里都有一种反抗性。简·爱的这种反抗性格主要是从她对平等、自由的追求中体现出来。在简·爱还在舅母家的时候, 当被凶暴专横的表兄欺负时, “发疯似的和他对打起来”, 骂表兄“你像那班罗马暴君!” (《简·爱》, P9) 她还会对自己受欺压的处境进行思考:“我一直遭到无情的虐待, 我要反抗。” (《简·爱》, P43) 她用对舅母的这种揭露来反抗:“别人都以为你是个好女人, 其实你坏透了, 心肠毒的很。” (《简·爱》, P44) 而到了洛伍德学校之后, 面对被学监惩罚的朋友, 简·爱告诉她“当我们无缘无故挨打时, 我们一定要狠狠回击。” (《简·爱》, P71) 如果要说这个时期的反抗是一种少儿时期的不自觉的话, 在简·爱成年之后, 反抗性格却依旧与她紧紧相随。在刚离开洛伍德到了桑菲尔德转换生活环境之初, 简·爱独自一人的时候就发出了这样的宣言:“千百万人注定要处在比我更加死气沉沉的困境中, 而千百万人在默默地反抗自己的命运。” (《简·爱》, P143) 面对与主人的谈话, “我并不认为, 先生, 仅仅因为你比我年龄大, 或者比我阅历丰富, 你就可以对我发号施令。” (《简·爱》, P176) 作为一个雇来的下属, 面对付她薪水的主人的“耍点威风”的要求, 简·爱说她作为一个生来自由的人决不忍受傲慢无礼。可以说简·爱对于一切不平等要求都进行着她的反抗。所以当她后来用对罗切斯特的真爱反抗地位差距, 又用对罗切斯特的拒绝反抗婚姻的不平等, 我想我们一点都再不会讶异。

凯瑟琳反抗性格表现的方式和简·爱的略有不同, 主要是从她的自由奔放与桀骜不驯中体现出来的。“可是他们最大的乐趣是, 打从一大早就到荒原上, 在那儿待上一整天, 而事后的惩罚, 倒成了可笑的小事一桩了。” (《呼啸山庄》, P52) 荒原远离人烟的自由气息让凯瑟琳的灵魂热情而且奔放, 使她不受任何束缚, 反抗一切约束。“她最高兴的是我们一起骂她的时候。她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气, 用她那张机灵的利嘴来对抗我们” (《呼啸山庄》, P47) 。凯瑟琳看上去是个不服成人管教的孩子, 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她对自由的追求。当被仆人逼着读《圣经》的时候, 凯瑟琳这样记录自己的行为:“我可受不了这差事。我提起这本脏书的封面, 使劲把它扔进了狗窝, 赌咒说我最恨善书。” (《呼啸山庄》, P23) 童年时期的凯瑟琳就敢说敢做并且无视权威。所以当父亲死后, 她一面与希思克利夫一同反抗哥哥的贬低和压迫, 一面毫不顾忌身份、地位差距与希思克利夫交往相恋, 也就一点也不出人意料了。

在反抗性格以外, 我们还能发现:简·爱和凯瑟琳都是从小就拥有激情天性的女人, 只不过成年之后, 激情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凯瑟琳的激情除了其自由奔放与桀骜不驯之外, 甚至还带有一种不加控制的狂暴, 爱与恨都无比鲜明。希思克利夫出走的那个晚上, 凯瑟琳“不戴帽子, 也不披肩巾站在那儿, 任凭雨水浇淋在她的头发上, 衣服上。” (《呼啸山庄》, P98) 甚至一夜不愿意换掉湿衣服, 一夜不睡觉直至生了一场大病。“她还认为她最近的这场病, 是她有权要求别人迁就她。” (《呼啸山庄》, P102) 凯瑟琳有意识地用伤害自己身体来缓解希思克利夫的出走对她形成的巨大打击, 来宽慰自己的精神失落。而当希思克利夫回归, 她的身体也随着他的复仇进行而在自我折磨中每况愈下, 伴随着高烧和神志不清的是精神错乱和疯狂。“恩肖这家人的火暴脾气你是知道的, 而且林顿太太比所有人更加突出……她先是大发雷霆, 接着便发疯似地昏过去了……她在火气最大时便冲了出去, 把自己锁进了房里, 在这以后她就不肯吃东西;现在她一会儿说胡话, 一会儿处于半昏迷状态。” (《呼啸山庄》, P149-150) 当现实中的局面无法面对之时, 凯瑟琳变得疯狂而且易怒:“疯狂的怒火从她那两道眉毛下迸射而出。” (《呼啸山庄》, 第148页) 成年之后的凯瑟琳心理和行为由任性和叛逆发展成了专横和凶暴。

和表兄、舅母发生冲突时“简直像只疯猫”的小简·爱, 风声和喧闹也会引起她“奇特的激动”和“不顾一切的狂热”, “盼望寒风呼啸得更凶猛, 盼望暮色浓到漆黑一团, 盼望喧闹变成叫嚣” (《简·爱》, P68) 。但简·爱激情的天性到了成年走向的是与凯瑟琳外向的狂暴截然相反的内向的自虐与压抑, 可以说激情越是涌动, 行为越是克制。当对情敌英格拉姆小姐进行分析后发现她迷不住罗切斯特的时候, 除了“无休无止的激动”, 简·爱同时陷入了“令人痛苦的抑制之中”。在下决心离开罗切斯特的时候这样告诫自己:“不, 你得靠自己把自己拉走, 谁也不会来帮你。你一定得自己挖掉自己的右眼, 自己砍掉自己都右手, 你的心将成为祭品, 而由你作为祭司来把它一刀刺穿。” (《简·爱》, P396-397) 由于感情过于强烈, 相应的抑制也显得暴虐。但是就像她自己说的洛伍德“较为和谐的思想, 较有节制的情感, 已经在我的心中扎了根” (《简·爱》, P109) , 简·爱成年之后经过抑制的激情, 使她做出的选择永远比凯瑟琳冷静而又理智。

其实甚至我们可以说, 凯瑟琳激情的无所控制其实是由于她理性的缺乏造成的, 原始感性因而无所顾忌, 遇事缺乏深度的思索。而简·爱则既充满激情, 又多一种智性的优越。在一样面对并非真爱的人的求婚, 需要对爱情作出选择的时候, 简·爱和凯瑟琳做出的判断是截然不同的。就像罗切斯特化作女巫对简·爱下的判语一样:“理智稳坐马鞍, 牢握缰绳, 决不会让感情脱缰乱闯, 将她拖入深渊。” (《简·爱》, P266) 当高大英俊、善良虔诚但却缺乏感情的圣约翰向简·爱求婚之时, 简·爱能冷静地看透圣约翰无爱的本质, 作出准确理智的判断:“不嫁给他, 决不会使我感到伤心, 可要是让他如愿以偿———冷静地把他的计划付诸实施———这我能受得了吗?我明知他完全心不在焉, 我还能从他那儿接受结婚戒指, 忍受爱的一切形式吗?他给予的每一个亲热表示, 都只是为了原则作出的牺牲, 这种意识我能容忍吗?” (《简·爱》, P541) 简·爱用这种自我对话的方式对处境进行了深刻地反思。然后作出准确的判断与选择:“他珍爱我, 犹如士兵珍爱一件好武器, 仅此而已……不, 这样的殉道是极其荒诞的, 我决不愿意经受。” (《简·爱》, P541)

凯瑟琳面对林顿的求婚相比之下作出的判断则显得很缺乏理智。她找内莉倾诉秘密寻求意见的时候其实她已经答应了林顿的求婚, 比起简·爱拒绝圣约翰的过程显然草率许多。她告诉内莉她爱林顿的原因是他英俊、年轻、活跃、有钱、而且爱自己, 想当然地觉得自己能够靠嫁给林顿帮助希思克利夫站起来。她作出的判断是认为自己可以既拥有林顿作为丈夫带来的物质保障, 又能同时与希思克利夫继续灵魂般深爱。这种幼稚的判断别说旁观的读者, 就连聆听她诉说的内莉都听不下去:“……可是我猛地把她推开。对她的傻话, 我再也没有耐心听了”、“……你对婚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一点不懂……你别再拿什么秘密来烦我了” (《呼啸山庄》, P95) 。作为荒原的女儿, 凯瑟琳身上的自然天性过于热烈, 思维方式单纯并且直接, 使她在需要理智的文明社会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而简·爱则相对经过学习与工作的洗礼, 思维方式更为深刻, 对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更为清晰, 使她相较凯瑟琳而言拥有了一种智性的优越。

19世纪的欧洲小说家人才辈出, 以女性为主角的小说也佳作纷呈。在充满了“家庭天使”类小说女主角的天下, 勃朗特两姐妹笔下的简·爱和凯瑟琳的横空出世必定轰动了整个流行小说界。简·爱作为一个穷、低微、不美、矮小的女主角首先冲击了传统小说的女性审美观, 她在恋爱过程中对金钱地位的鄙视、对精神契合的追求, 对不平等以及不自由的反抗, 激情与理智的完美分配, 充分显现了一个自尊与自爱的女性典型。而凯瑟琳的顽强、狂野与反抗, 摆脱了一直压制在西方女性身上温柔、道德、忍让的历史锁链, 在经历了灵魂背叛之后的最终回归, 她对自由与真爱至死不渝的追求, 就像荒原上盛开的石楠花一样惊人。

《简·爱》、《呼啸山庄》这两部作品通过刻画两个反传统的女性形象, 带给了我们关于作品主题更深层次的思索。夏洛蒂常年的教师生活势必给她同为家庭教师的女主角带上了很多自传色彩, 而她早年的求学经历也间接反映在了作品中关于学校的叙述里。“作者将女主人公在慈善学校备受侮辱、折磨以及忍冻挨饿的不幸遭遇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描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作者对英国资产阶级慈善事业的虚伪与残忍所作的严厉谴责。” (11) 简·爱在教会学校的成长经历使得这部作品首先反映出了对现实社会的揭露与批判, 而简·爱的教师经历则在不断辗转中体现出了在现实生活中曾经数次意图办学的作者对于教育理想的追求。除此之外, 《简·爱》最大的主题便是探讨了女性在社会、家庭中的地位问题。简·爱作为一个没有财产、地位的穷教师, 敢于把自己置于上层社会人物平等的地位。《简·爱》从一个女人的反抗, 展示了社会平等的崇高理想。简·爱在恋爱过程中强烈的自尊自爱也塑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妇女形象, 谴责了以姿色、财产、门第为基础的婚姻观, 歌颂了爱情的崇高。至于《呼啸山庄》, 它“既写超人世的爱, 又写人世间‘爱’和‘恨’的冲突” (12) , 它通过凯瑟琳与希思克利夫那段强烈、真挚的生死之恋, 传达了对自由精神的原始追求、对世俗偏见的至死反抗, 构成了一部“人间情爱的最宏伟史诗”。

此外, 勃朗特两姐妹通过两个角色分别体现的灵肉结合的最高爱情模式, 深刻展现了勃朗特两姐妹的爱情理想。从两姐妹生平中我们可以鲜明发现她们自身生活天地以及接触人群范围的狭小, 由此她们创作出笔下同样生活范围单调、生平经历简单的女主角可以说是不足为奇。同时, 她们作为两个青年女性, 一个仅在写作《简·爱》之前有过一次暗恋老师的经历, 一个终其短暂一生未曾有过恋爱经历。然而人性中最伟大的激情是无法被掩盖的, 她们在生活中未释放的激情都蕴入了她们的作品。

四、两部作品的艺术风格

《简·爱》和《呼啸山庄》都是带有浪漫主义风格的现实主义作品。“她们都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宣泄了自己的内心痛苦, 也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批判意识。” (13) 无论是简·爱和罗切斯特的一见钟情、有情人终成眷属, 还是凯瑟琳和希思克利夫的青梅竹马、跨越时空的情爱, 两姐妹的爱情理想构成了作品的浪漫氛围。并且我们还能发现, 两姐妹的这两部小说都为女主角安排了除去男主角之外的另外一位重要恋爱对象, 即《简·爱》中的圣约翰和《呼啸山庄》中的林顿。这两个次要男性角色正是世俗理想对象的典型代表, 他们对简·爱和凯瑟琳的追求更是为作品增添了浪漫主义气息。而在浪漫主义笔调之下, 主人公的经历在反对人性压迫, 鼓励妇女自尊自爱上实又反映出了作品的现实主义主题。

《简·爱》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似乎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经历向读者娓娓道来。虽然写的并不全是夏洛蒂本人生平, 但很多情节都取材于她的现实经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小说的戏剧性大大增强, 读者似乎跟着简·爱的心理活动一起拥有了喜怒哀乐。在故事的叙述中, 我们可以发现它由简·爱的内心独白、心理分析、心灵对话等穿插构成, 甚至还有童年红房子里的幻觉、婚礼之前的噩梦等的描述。比如说在简·爱与仆人对话知道情敌英格拉姆小姐的存在之后, 先是由内心独白开始:“我站在自己的法庭上受审, ‘记忆’出来作证……”。 (《简·爱》, P211) 紧接着就是一段仿佛第三者出现给予女主角批判的画外音:“简·爱是世界上最大的傻瓜, 最想入非非的白痴, 她把毒药当作琼浆玉液喝下……”。而接下来则是一连串自问自答:“‘你, ’我说, ‘是罗切斯特先生喜爱的人吗?……去你的吧!你愚蠢得让我恶心。人家偶尔有点喜爱的表示, 你就沾沾自喜……’”。 (《简·爱》, P211) 经过以上形式的自我分析之后, 简·爱彻底分化出一个强势、压抑的自己对软弱、不坚定的自己进行判决, 命令自己做和英格拉姆小姐的对比画像:“‘……我命令你!不许哭哭啼啼!不许多愁善感!不许懊丧惋惜!我只容许有理智和决心……’” (《简·爱》, P212)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夏洛蒂单一的叙述视角非但没使小说叙述显得单调平淡, 反而变化出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使读者把全部焦点都集中在了女主角简·爱的身上, 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也被激烈地裹挟着前进。

《呼啸山庄》则具有异域情调, 无论是粗犷的恶棍式男主角还是常年厉风不断的偏僻山庄, 充分展现了几近与世隔绝的作家艾米莉无比强大的想象力。她以浪漫主义笔触描写自然环境, 再现了一个狂暴、混乱而又具有十足热情的世界。那个希思克利夫出走的风雨呼啸的夜晚, 伴随着凯瑟琳遍寻不着的悲哀绝望, “不管我怎么劝, 不管那隆隆的雷声和开始在她四周噼啪下落的大颗雨滴, 她始终站在那儿, 时不时喊上两声, 然后倾听一会儿, 接着便又嚎啕大哭起来。” (《呼啸山庄》, P97) 使人联想到《李尔王》中暴风雨的场面。在结构上则采用一个自始至终目击呼啸山庄变化的老家人对陌生人讲故事的倒叙手法, 使读者跟着房客洛克伍德追问老管家内莉以探寻一整个故事的原由。其中还穿插有洛克伍德不经意中发现的凯瑟琳日记以及林顿妹妹寄给内莉的信, 叙述视角的多重变换让读者在断断续续的叙事时间中似乎了解到更多的事实真相。“在多视角的叙述手法、内心独白和心灵对话, 以及在心灵世界的构建和情感氛围的营造方面, 都有着独到之处。” (14) 艾米莉借助凯瑟琳与内莉的对话来展现凯瑟琳的内心独白, 比如她绝食三天后与内莉谈心以及叫她开窗时的呓语不断:“‘……内莉, 让我来告诉你, 当时我是怎么想的……啊, 我浑身都在燃烧!但愿我是在屋外, 但愿我重又成为一个小女孩……为什么我会变成这样?为什么几句话就叫我血往上涌, 激动万分?我确信, 只要让我一到那些小山上的石楠丛中, 我马上就会恢复到我本来的样子……’” (《呼啸山庄》, P145) 诸如此类的呓语般的自诘可以说是不甚枚举。而梦幻和预感等也与小说人物紧紧相随。无论是洛克伍德噩梦之后看到凯瑟琳幽魂的幻觉, 还是凯瑟琳伴随着神智失常的高烧中产生的种种幻想, 都为作品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狂暴的气氛。

综上, 不管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简·爱》还是浸透了悲剧的《呼啸山庄》, 随风作古的勃朗特两姐妹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两位经久不衰的女性形象。简·爱和凯瑟琳———两姐妹笔下的这两姐妹带给了我们关于社会、关于爱情、关于人性源源不断的思索。

摘要:本文通对勃朗特两姐妹生平以及简·爱和凯瑟琳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比较分析, 以发掘两姐妹作家笔下人物的异同, 并且对两部作品的主题内容和艺术特征进行概括。

关键词:《简·爱》,《呼啸山庄》,简·爱,凯瑟琳,勃朗特两姐妹

欲美白,两姐妹双双汞中毒 篇2

在医生的提示和帮助下,患者回想起她们曾经共有的一个接触环节——使用采珂美白套装化妆品。报道中证实,采珂美白套装化妆品与肾病综合征相关联的有力佐证,是患者在网上查询采珂美白套装化妆品,不仅生产厂家使用的卫生许可证号是冒用其他厂家的,而且其汞含量多次被批露超标,其最高的汞超标结果达到标准的9700倍。可惜的是,媒体的报道中没有提到患者血液、尿液等生物样品中汞含量的检测情况。

汞也称元素汞或金属汞,俗称水银。在常温下,汞是惟一呈液态的金属,其特殊的理化性状使其具有易挥发特性。金属汞主要以蒸气形式经呼吸道吸收,金属汞及汞蒸气经皮肤吸收甚少,因此金属汞中毒的主要的吸收途径是呼吸道。金属汞经消化道吸收甚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汞的盐类及有机汞可以经过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

1996年,美国-墨西哥边境地区的居民因使用一种增白化妆品而发生汞中毒,经检测,其中含有6%~10%的氯化亚汞。美国有关卫生服务机构实施了临床调查,发现所有接触者均为女性,在71人尿标本检测中, 57人尿汞水平超过0.02 mg /L;另外从患者的家属(丈夫、子女)等非使用者获得18份尿标本,有9份尿汞超过0.02 mg /L。这是首次证实化妆品汞中毒可以累及家人。

作为一名医生,我看到使用增白祛斑美容化妆品导致汞中毒的病例屡有发生。我不敢断言增白祛斑美容就等于即将发生汞中毒,毕竟不了解美容行业的整体情况,但是,多年的观察以及国内媒体的报道,证实在各种美容化妆品应用中,使用增白祛斑产品导致汞中毒的发生概率的确很高。在门诊,遇到因为使用美容化妆品来就诊的患者,首先询问是否使用增白祛斑产品,几乎成为我的一句“职业语言”。

2010年5月,长春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曾增白化妆品进行检验,发现某品牌的匀色芳香嫩白晚霜不符合化妆品卫生规范,其中汞超标30000倍;某品牌润色靓肤晚霜汞超标8000倍,都属于不合格的产品。然而媒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就是这样的产品竟然在杂志上做着美白祛斑的广告,还在市面上销售。不合格的产品的存在,决定了化妆品汞中毒还将不断出现。

我国《化妆品卫生规范》中规定了汞在化妆品中的限量为1毫克/公斤。许多检测机构也仅仅是检测化妆品中汞的整体水平,而很少进行具体成分的分析与评估。这是不够的。一方面,难以为患者中毒的表现、诊断与治疗提供有针对性的佐证。另一方面,为患者的维权、索赔等正常诉求,带来举证方面的困难。

不对化妆品中汞的形态种类进行具体成分的分析与评估,就难以预测不同的汞化合物对人体造成的損害。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化妆品汞中毒主要造成神经系统的损害,导致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不足10%。但是如果在化妆品中添加氯化汞或氯化亚汞,将有可能直接导致肾脏损害。

对于汞中毒引起的肾病综合征,治疗原则与原因不明的肾病综合症有所不同。对于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在正常范围的患者,由于肾功能未受到严重损害,以二巯基丙磺酸钠进行规范性驱汞治疗,随着患者体内汞含量的减少,蛋白尿会得到同步的纠正,患者可以得到治愈。

值得注意的是,我所见到的化妆品汞中毒患者均为女性。汞容易透过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体内汞超标的女性,在哺乳期乳汁中可以检测到汞的存在。因此,育龄妇女发生汞中毒如果不进行积极治疗,有可能影响到子代的健康。

专家简介

《带阁楼的房子》里的两姐妹 篇3

契诃夫在他的小说及戏剧中, 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 形成了一个女性人物长廊。像“罩在婚姻套子下的女性, 被丈夫厌弃的妻子们, 可怜但却无罪的女性, 被欺凌与被损坏的女性, 偶像崇拜的女性, 人性蜕变与异化的女性, 沉闷、觉醒与进行选择的一系列女知识分子。”在《带阁楼的房子》里主要提到了四位女性, 其中最为典型的要数作品里的两姐妹:姐姐莉达与妹妹任尼雅。

《带阁楼的房子》是契诃夫于1896年4月在梅里霍沃创作的, 此时契诃夫在俄国已经是一位著名的作家。随着生活阅历的逐渐丰富和思想体验的不断加深, 作家的写作技巧正日益纯熟, 其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妇女观正逐步完善, 其创作风格也越来越独特。因而, 通过仔细分析《带阁楼的房子》里的两姐妹形象, 进而对她们迥异的性格特点的比较, 最终能够在该过程中更深入的理解契诃夫的妇女观及其对自身周围妇女的态度。同时, 在分析两姐妹形象的过程中, 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妹妹和画家爱情夭折的悲叹上, 还要从她们的不同命运, 从妹妹的爱情悲剧中, 去探寻契诃夫作品之于当今女性的现实意义。

旧式庄园里的两姐妹

契诃夫的一生虽然短暂, 但著述甚丰。他最擅长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来突显人物的优劣, 擅长为作品人物创造与之心情相适应的情景与氛围, 从而更好的烘托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在《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胖子与瘦子》、《万卡》等作品中, 我们均能发现其对比艺术手法的运用。同样, 在塑造《带阁楼的房子》里的两姐妹形象时, 契诃夫也运用了该艺术手法。因此, 就让我们从对比的角度来走近“旧式庄园里的两姐妹”。

首先, 我们从两姐妹的名字及其意义来走近她们。姐姐——莉达, 即莉季娅 (莉季娅.沃尔恰尼诺夫娜) 。莉季娅源于小亚细亚某个地区的名称, 取该名字的人一般都害怕做一些不正确的事情, 同时, 也受不了别人批评自己。因而, 当画家不赞同莉达在教育、医院和艺术上的做法时, 她会极力同画家辩争, 而最终当她发现实在无法改变画家的思想观点时, 就极力排斥画家。莉季娅这个名字还表示精力充沛, 但是其精力主要是浪费在毫无条理的忙碌上。契诃夫笔下的莉达主要从事以下活动:“白天她给病人看病, 分发各种小册子, 经常不戴帽子、打着伞到村子里去, 晚上则大声谈论着地方自治局和各个学校的情况。”莉达的这些活动, 的确能显示出其精力充沛的一面, 但细细品味则不难看出, 其忙碌看似规律, 实际给人一种毫无目的乱忙的感觉。

妹妹——任尼雅, 即蜜修斯。拥有任尼雅名字的人“性格安静平和, 善于思考”。而蜜修斯则指温柔善良之意。大家叫她蜜修斯, 是因为童年时她称呼她的家庭女教师为蜜斯。契诃夫每每提到她, 总是让人感觉那么甜美, 那么小心翼翼。似乎契诃夫将俄罗斯传统女性的温柔善良全部倾注于任尼雅身上。因此, 可以看出契诃夫在塑造人物形象时, 可谓精雕细琢, 每一个细节都能解读出它所饱含的深意来。

其次, 对两姐妹的外貌描写上, 契诃夫也充分运用了自己的对比艺术手法, 将两姐妹的鲜活形象完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外貌描写是人物性格与行为的一面镜子, 从两姐妹不同的外貌中, 我们就能看出两人性格的本质区别。姐姐“身材苗条, 脸色苍白, 十分漂亮, 满头浓密的栗色头发, 一张小嘴轮廓分明, 神态严峻, 对我似乎不屑一顾。”从莉达第一次跃入读者的眼帘时, 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倔强、严肃的女性。她神态严肃, 不苟言笑, 总是不停的和人谈论一些非常严肃的话题。除此之外, 我们从莉达的外貌中看不到女性应有的可爱与温柔。

妹妹“同样苗条与苍白, 嘴巴稍大, 一双大眼睛吃惊地看着我从旁边走过, 说了一句英语, 又不好意思起来。”拘谨可爱是蜜修斯给画家的第一感觉, 同时, 一双大眼睛充满了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单是她的眼睛与嘴巴就能传递出与她名字一样的柔美与善良。

当然, 无论是名字还是外貌, 都只能传达出两姐妹的部分信息。只有她们的言行才能完全揭开罩在她们身上的那层面纱。莉季娅喜欢跟人争论县自治局、学校、医院、劳动等类似的严肃社会话题, 在谈论的过程中让人感到, 她是一位富有朝气的、真诚的、有主见的姑娘。蜜修斯在这类谈话中则会一直沉默不语, 她没有参加过此类严肃的谈话, 周围的人都把她当成一个孩子。

莉达是一名老师, 她依靠自己的薪水生活, 她为自己能自食其力而感到高兴。显然, 莉达精力充沛而又善于帮助穷苦的农民, 她展现给读者的是自己干练的一面, 但是, 她所从事和关心的一切让她失掉了静心思考的能力。蜜修斯则闲散地过着日子, 整天看书, 贪婪地阅读, 善于深思, 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蜜修斯吸引我们的不仅仅是她女性的迷人可爱, 还有她的人格魅力。她思想严肃而深沉, 试图寻求真理与永恒的善。她的柔弱, 悠闲, 她开阔的视野都令人折服。相比莉达而言, 她留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

两姐妹与契诃夫

其实, 契诃夫本人一直以来就坚持妇女应当独立的观点。十九世纪, 西方进步思想虽然大量传入俄国, 但女性在求学、受教育方面的权利仍很有限。因此, 此时的女性们依然习惯性地扮演传统观念所要求和规定的角色。女性的这种状况在契诃夫的《宝贝儿》中被刻画的淋漓尽致。作品中的奥莲卡缺乏信仰, 没有主见, 也没有生活目标, 甘心做男人的附庸。契诃夫塑造该角色时, 对主人公的生活态度极尽嘲讽。“他认为女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不能当男人的附庸。因此宝贝儿的爱即使无私, 也不足为训。宝贝儿的爱尽管不无可爱之处, 但也委实可爱可怜”

契诃夫的女性观总结起来就是:“女人是人, 女人与男人有平等的尊严、平等的权力和平等的地位。”可是, 在他的概念里, 单单独立这点还不能称之为完美女性。他认为, 作为女性不能因为自身的独立而失掉本身的温柔气质。

莉达虽贵为地主小姐却能够教授学生, 传播知识, 帮助穷人, 医治病人。用自己赚到的钱养活自己, 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只是契诃夫所持妇女观的一点。契诃夫在幽居梅里霍沃庄园时, 一直同情农民, 帮助农民, 常常用自己的医学知识救助农民。契诃夫的行为与莉达的做法是一致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她又是一个相对比较冷酷的人, 而且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她失掉了真诚感和美感, 否认艺术的价值, 拒绝承认艺术给人民的益处。她粗暴的破坏了妹妹虽然幼稚, 但绝对真诚的爱情。在这点上, 作家未能将其塑造成令人喜爱的人物。

蜜修斯则温柔可人, 善解人意。最为重要的是, 她喜爱读书, 善于思考。在她身上凝结了契诃夫对女性的期盼与渴望。遗憾的是, 她未能把握住自己的爱情, 意识不到自己有争取幸福爱情的权利。蜜修斯只是简单的屈从于莉达的意志, 以至于给自己和画家的爱情空留一个悲哀的结局。

契诃夫对女性的尊重与支持真切地反映在他与妻子的爱情中。契诃夫的妻子克尼碧尔是一名演员, 由于工作需要, 常年居住在莫斯科, 契诃夫则由于身体的原因长期在南方疗养。两人很久以来就处于分居状态。虽然他们深深爱恋着彼此, 但契诃夫从未要求过妻子放弃自己的事业与自己相守。他曾经在给克尼碧尔的信中写到:“如果我们不能在一起, 那么, 有过错的不是我和你, 而是那个魔鬼, 它在我身上注入了病菌, 在你身上注入了对于艺术的爱”作为一代文学巨匠, 契诃夫做到了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

契诃夫的女性观之于当今女性

契诃夫曾经写过:“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无论是面孔, 还是衣裳, 还是心灵, 还是思想。”《带阁楼的房子》中的两姐妹并非契诃夫笔下的完美女性形象。

大部分契诃夫的研究者认为《新娘》中的娜嘉才是契诃夫笔下的新女性, 是契诃夫所赞扬和推崇的女性。然而, 娜嘉只是“与旧生活告别”, 只是“离家出走奔赴彼得堡”, 她未来的生活还是个未知数。契诃夫在《新娘》的结尾写到:“于是在她的想象中, 一种崭新、广阔、自由的生活展现在她的面前, 这种生活, 尽管还不大清晰, 充满神秘, 却在吸引着她, 召唤她参与。”让我们欣慰的是, 娜嘉终于鼓足勇气告别了旧生活, 迈出了走向独立生活的第一步, 只有这样她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上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在遇到真爱时才不至于轻易放手而不知守护。与莉达和任尼雅相比, 娜嘉更能完美的表现契诃夫的独立妇女观。

“契诃夫生活在19世纪, 但他的思想属于一切时代。”这句话是对这位伟大文学巨匠的真切描述。虽然他的作品反应的是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 但对于我们当今的人们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对于当今女性的价值取向仍有鲜明的导向作用。

当今女性的错误价值取向主要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方面, 受传统男权思想的影响认为, 女性天生是弱者要依附于男性的藤蔓;女性应该做甘于牺牲和奉献的贤妻良母, 一味顺从男性的观念, 放弃应有的社会权利。认为闯世界、打天下只是男性的责任与义务。这些女性恰如契诃夫《宝贝儿》中毫无自我的奥莲卡。另一方面, 一些女性曲解了现代“男女平等”、“女性独立”等思想的意义。认为“男女平等”、“女性独立”就是应该做“花木兰”、做“铁娘子”, 从而失掉了女性气质, 变成了女权主义者。她们和契诃夫笔下那些被异化的女性有着相似之处。

契诃夫早在那样一个时代就看到:女性们不仅应该走自己的路, 有自己的见解与思想, 不要沦为男性的附庸;同时也要正确理解“独立”与“解放”的意义, 合理展现自我的女性气质, 不要变为被异化的女性。因而, 当代女性一定要正确对待爱情、婚姻、家庭问题, 切不可把男人当宗教、把婚姻当事业、把家庭当世界, 像传统女性一样把“相夫教子”当作生活内容、把“夫唱妇随”当作生活准则、把“夫荣妻贵”当作生活理想。“贤妻良母”不是女性的楷模, “小女人”形象也不是现代女性的标本。现代女性应该是能合理统筹爱情、家庭、事业的新女性。

曾记得刘文飞教授于二零零八年九月底来我校给我们做了一场精彩的关于普希金的文学报告。在回答同学提问的时候他曾经说过:“当下有极少数学生因想不开, 而选择了轻生的道路。我想, 假如他们在走这条路前能读一百遍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那么他们可能就会改变初衷。这就是经典文学的伟大力量。”

同样, 今天那些持有错误价值取向的女性, 如果能多读几遍契诃夫的《跳来跳去的女人》、《宝贝儿》、《带阁楼的房子》、《新娘》等作品, 细细品味其中的道理, 那么她们的心灵肯定也会为之触动。这就是一代文学巨匠契诃夫作品的独特魅力

[3]契诃夫1900年9月27日致克尼碧尔的信。

摘要:契诃夫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 其中《带阁楼的房子》里的两姐妹较为典型。对两姐妹俩的形象截然不同的刻画与描述,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契诃夫的妇女观。这种观点对当今女性的价值取向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两姐妹》,妇女观,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2]http://www.alltaro.ru/names/women/Lidiya.html

[1]童道明, 《我爱这片天空—契诃夫评传》,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年6月。

[2]朱逸森, 《契诃夫—人品.创作.艺术》,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6月。

[3]契诃夫著, 王维译。《契诃夫经典》, 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4年1月。

[4]李嘉宝, 《悲情女性——论契诃夫笔下的妇女命运》,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

[5]肖支群, 《契诃夫笔下的女性世界》, 俄罗斯文艺, 1996年06期。

河南两姐妹:爱读名著想当作家 篇4

怀着好奇,近日记者走近了小姐妹。简易帐篷内,一家4口已在此“蜗居”3年多。没有电的“小屋”总是黑黢黢的,为了省蜡烛,姐妹俩总是借助于路灯写作业。虽然家境贫寒,小姐妹的父母省吃俭用,甚至不愿多吃一个馍,也要攒钱供孩子们读书学习……虽然生活很困窘,但全家人却很快乐,对未來充满信心和梦想。

路灯下做作业小姐妹感动漯河市民

前天晚上8时许,记者见到小姐俩时,她们正并排趴在凳子上写作业。川流不息的行人、车辆和好奇的目光好像都和她们无关。在她们的身后,就是一家人用帐篷撑起的临时的家,父母正在帐篷前忙碌着,把他们白天收购来的废品分类装好。

“来来往往的人和车辆那么吵,她们每天坐在路边专心写作业,真让人感动。”每天晚饭后散步都经过这里的一市民告诉记者。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家人是从外地农村来的,姐姐是漯河市第八中学的八年级学生,妹妹在郾城区石槽赵小学上三年级。“她们很懂事,学习成绩也很好。”孩子的父亲曹报充满歉意地告诉记者,“由于生意繁忙和家中条件简陋,我们根本顾不上照顾她们,更不能给她们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姐姐废品中挑书读想当一名作家

姐姐小婷瘦瘦的、高高的,谈吐落落大方。小婷说她爱好广泛,唱歌、跳舞、绘画和体育都喜欢,最喜欢文学,她的理想是长大了当个作家。小婷所看的书籍都是她爸爸收费品时收来的,从这些旧书中她把自己喜欢的书一本本地挑选出来,《巴黎圣母院》、《爱的教育》、《简•爱》等等,还有许多诗歌、小说和古诗词。小婷如饥似渴,在文学的海洋中汲取着营养,从小学到初中,她的作文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姐妹俩相处得很好,妹妹很欣赏也很佩服姐姐,“她很温柔、很好,做什么事都先为别人着想。”小婷在学校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国庆节学校组织活动,她还担任了节目主持人。

尽管家里很贫寒她们觉得很充实很幸福

忙完手里的活计,小婷的爸爸妈妈与记者攀谈起来。十六年前,夫妇俩从周口市商水县白寺镇来到漯河,走街串巷收废品,后来有了固定的收废品地点。曹报说:“我们只是挣个辛苦钱,图的是诚实守信。”日子久了,来这里卖废品的人也越来越多,都说他们给的价格公道,从不缺斤少两。

曹报说:“我自己没有好好读书,妻子连一天学都没上过,所以孩子们不能再像我们一样没出息,我们必须供她们好好学习,让她们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曹报的妻子说:省吃俭用也要把孩子供养出来,不能再让孩子像她那样“睁眼瞎”。

《两姐妹》 篇5

关于电视剧的剧情, 概括起来无非是一个关于房奴与“小三”的故事。一心想变身房奴的是姐姐郭海萍, 而“小三”故事里的主角便是妹妹郭海藻。整个电视剧围绕姐妹二人展开, 是一个标准的“两姐妹”叙事模式。但是此剧中的“两姐妹”叙事与民间故事以及先前同类电视剧, 如《空镜子》中的“两姐妹”叙事又有哪些联系与区别呢?

一、民间故事中的“两姐妹”母题

我国民间故事中有很多关于两姐妹的故事, 比较有名的当数广西民间故事《蛇郎》。故事讲述的是一对老两口养了两个女儿。大女儿要老汉在蛇郎头上砍金花, 老汉的斧子跌落在蛇窝里, 惊动了蛇郎, 蛇郎要吃掉老汉。老汉为了保住性命, 被迫应允将一个女儿嫁给他。大女儿胆怯、自私, 宁愿失去爹爹也不愿意嫁给蛇郎, 而温柔善良的小女儿答应嫁给蛇郎。出人意料的是, 小女儿与蛇郎成亲后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大女儿去看小妹, 见她生活美满, 十分嫉妒, 心生歹念, 设计害死了自己的妹妹。半夜里, 蛇郎听见灶房里有纺车声, 闻声进入看见了正在纺线的妻子。后来蛇郎又依照妻子的嘱托, 用冬雪做衣裳, 拿梅花做脸, 把花枝当做骨骼, 她就变得和平常人一样, 而且比以前更美。之后, 蛇郎把坏心肠的姐姐赶跑, 与温柔善良的妹妹重新开始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除此之外, 我国“两姐妹”民间故事中还有《马兰花》。故事中的两主角是大兰小兰两姐妹, 姐姐大兰嫉妒心强, 被奸诈的、意图毁坏山林美好的老猫利用, 害死了妹妹小兰。后来小兰的丈夫花神马郎在山林朋友的帮助下惩治了老猫, 教育了大兰, 抢回马兰花, 救活了小兰, 从此山林恢复宁静, 小兰与马郎过着幸福的生活。而民间故事《姐妹易嫁》讲述的是素花、素梅两姐妹。姐姐素花自幼与牧童毛纪订婚, 长大后却因毛纪贫穷在迎娶之日拒绝与毛纪完婚。素花父母为此一筹莫展。妹妹素梅激于义愤, 并被毛纪真诚打动, 愿意代姐姐出嫁。上轿时, 才得知毛纪已喜中状元。姐姐素花懊悔不已, 妹妹素梅则从此与毛纪幸福生活。

以上三个来自民间不同时期的“两姐妹”故事, 故事发生地点不同, 具体情节和人物也不尽相同, 但在三个故事之中有一点几乎是相同的, 即:故事都是围绕着一对姐妹, 姐妹二人性格品性不同, 最终的结局也有着天壤之别, 而且必定是本来处于不利地位、弱势的“妹妹”最终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而“姐姐”的结局则总是相对悲惨。

民间故事中, “代表着统治阶级形象的姐姐落入万劫不复的不幸中, 备受欺凌和伤害的妹妹死而复活, 报了冤仇, 过上幸福生活。这个颠覆性的结局正是劳动人民在代表自己形象到主人公历经不幸、磨难后所期待的一种结局, 是他们平民意识的一种张扬。”故事的结局“使劳动人民获得了替代性满足, 契合了他们的审美期待, 是他们喜欢这种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民间故事”。平民意识是民间故事受到大众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电视剧《空镜子》对“两姐妹”母题的延续

2002年播出并得到观众追捧的《空镜子》用对比的手法着力塑造了孙丽、孙燕两姐妹的形象。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姐姐孙丽漂亮聪明, 大学毕业后有一份不错的工作, 但是她很不安分, 内心涌动着各种欲望, 在各种欲望中的错误选择和平衡中, 她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付出了沉重代价。与姐姐不同, 妹妹孙燕相貌平平也没有什么学历, 但是为人善良真诚, 无论痛苦或是幸福, 她都能平静真诚的面对。最终她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和生活。除夕之夜, 孙燕和丈夫孩子来跟母亲共度除夕, 大家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看着孙燕和丈夫潘树林相亲相爱的家庭气氛, 孙丽百感交集, 十分羡幕。

剧中的两姐妹尽管是一母所生, 但是她们却是以完全不同的生活态度和道德观念的承载者存在于叙事之中。全剧围绕姐妹二人完全不同的价值选择和生活经历, 以二人的婚姻爱情为主线来展开剧情, 形成鲜明对比, 引发了观众的深切感触。不论从故事延展脉络, 还是从人物设置, 以及故事最终结局和思想蕴含来看, 此剧都是对我国民间故事“两姐妹”母题的一种延续。当然除了对于母题形式上的延续以外, 该剧也秉承了民间故事中那种颠覆性的平民意识, 以其对于日常生活琐事的精细描摹和质朴无华的展示, 以一种打动人心的真实感和平民视角, 在看似淡然和不经意间, 凭借剧作内在巨大的张力完成了对于观众的征服。

三、《蜗居》中的“两姐妹”

正如前面提到的, 《蜗居》无非是讲述了一个“两姐妹”的故事。姐姐郭海萍是一个学化工专业又转行做普通文员的33岁左右的中年女人, 大学毕业后没有甘心回到自己生长的小城, 而是心怀希冀和梦想留在大都市打拼。而现实面前, 梦想变成折磨, 买房子, 成为了郭海萍最强烈最明确的生活目标。支撑着三十多岁姿色平平学历不高还生过孩子的郭海萍举步维艰走下去的是她坚定的信念和过人的毅力, 她懂得靠自己的双手去争取, 即使困难重重也不放弃。而事实证明, 只要实实在在去做了, 就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最终她得以和全家一起在自己的房子里其乐融融。而妹妹郭海藻与姐姐一样毕业于名牌大学, 且年轻靓丽, 在姐姐的激励下留在大城市, 却终因为缺乏明确目标而频繁更换工作, 因不懂得怎样珍惜和拥有, 最终失去了在生活的大海中摆渡的方向, 迷失了自我, 丢掉了幸福, 甚至赔上了自己的后半生。

对照一下《空镜子》, 《蜗居》显然也是对于我国民间故事中“两姐妹”母题的一种延续。

首先, 故事的主角依然是性格迥异的两姐妹, 姐妹二人有着不同的人生选择和道德权衡, 也就有了不同的生活经历并最终迎来有着天壤之别的结局。海萍独立坚毅, 有自己的目标和做人原则, 所以她能坚持不懈地为梦想不懈努力, 能够对自己经受牢狱之灾的丈夫不离不弃, 能够依靠自己的辛勤劳作实现变身房奴的梦想。而妹妹海藻年轻靓丽却性格软弱, 没有主见, 甚至没有自己的生活目标, 在面对来自他人与自身的欲望时最终迷失, 付出了沉重代价, 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其次, 剧情本身体现出以往民间故事所具有的颠覆性的平民意识, 能够以一种平民的视角走进两姐妹的平凡生活, 并从他们身上看到更多像他们一样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的视角给观众极大亲近感, 仿佛电视剧讲述的就是身边人, 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而电视剧《蜗居》之所以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关注, 并引发那么多的议论和品评, 恰恰就是因为剧中所呈现的郭海萍围绕买房所遭遇的一系列苦闷和无助正是很多如她一样在大城市中打拼的人们所共同经历的, 而妹妹郭海藻的情感纠结同样也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并为人们所熟悉和关注的。可以说, 正是这种与现实生活的无限接近性, 使得这部电视剧具有了一种强大的吸引观众眼球的力量。不管人们对剧中人物有着怎样各自不同的评价, 因为有了一种强烈的平民意识, 电视剧本身是让他们感觉熟悉和亲近的。而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 观众才会在心底对照剧中人思考自己的生活选择和未来道路。

但是在这种延续之外, 《蜗居》显然与《空镜子》以及其他以“两姐妹”为叙事模式的民间故事有了一些区别。

首先, 剧中两姐妹虽性格各异, 但海萍并没有如民间故事中的姐姐那样自私自利或是嫉妒心很强, 也没有像《空镜子》里的姐姐那样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 比如美貌或是学历高;而海藻虽然性格软弱, 但却在年龄、外貌和学历等综合条件上甚至比姐姐处于更为有利的位置, 所以综合来讲, 两姐妹的地位还是比较平等的。这就打破了以往人们印象中的非要地位悬殊, 最后的结局才会完全不同的思维定势, 而是让观众更加坚信一点:无论地位高低, 无论在起点上有何不同, 价值选择的不同, 才最终会把人们导向完全不同的境界。也是通过这样一种变化, 电视剧《蜗居》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反思余地, 也为人们进行客观公正的价值评判奠定了基础。

其次, 虽然同以前的“两姐妹”母题一样, 姐妹二人的最后结局依然有着天壤之别, 不过这次却是姐姐的结局相对美好, 而妹妹的结局则较为不幸, 这与以往是不同的, 或者也可以说这是该电视剧基于“两姐妹”母题的一种变体。以往的“两姐妹”叙事总是在一开始就把处于弱势的妹妹设定为读者或者观众的同情对象, 使人们带着一种同情感和对妹妹地位的颠覆期待进行审美接受, 而在结尾处也最终以妹妹的幸福和姐姐的失落使观众或是读者的期待得以实现。而《蜗居》最后让本来应该收获幸福的妹妹落得凄惨, 坚毅努力的姐姐则迎来幸福理想的实现, 并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势必会给观众带来一种欣赏惯性上的冲击, 加深人们对于剧作的印象。

由于对于民间故事中“两姐妹”叙事模式的延续和发展, 电视剧《蜗居》不仅成功的展开了叙事, 更为重要的是剧集通过姐妹二人的不同人生经历和选择塑造了两个具有强烈对照性的形象, 同时在塑造姐妹二人的过程中也成就了其他主要人物, 使得电视剧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在观众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比如苏淳、小贝、宋思明等, 这些人物的出现也恰恰在进一步帮助观众去认知和评判剧中的两姐妹。

因为这样一种叙事模式, 观众可能会在为一心想变身房奴的海萍所遭遇的那么多无助和恐慌而无奈时, 也为海藻在情感和道德世界里的迷失而慨叹, 但当看到故事的结局, 我相信每一个观众都会重新思考姐妹二人的这一段历程, 并最终得出自己的价值评判。显然, “两姐妹”叙事模式所带来的鲜明对比使得电视剧的主题意蕴更容易为观众所察觉和接受了。

四、结语

在大众的审美期待里, 人们总是希望电视剧带给他们轻松、愉悦, 并在这里让他们的理想变为现实, 让世界回复到善恶有报的简单法则中。他们想借助电子时代的民间故事形式——电视剧来达成他们的善恶有报的心理期待, 实现现实中很有可能无法实现的完美结局。而电视剧《蜗居》继承了《空镜子》对于“两姐妹”母题的延续, 恰恰在故事模式、故事结局上, 像其他“两姐妹”民间故事一样, 迎合了观众的这种审美期待, 并通过剧集本身对于“两姐妹”母题的演变, 最终使电视剧得以引起大众的关注, 直至引发人们的思考和热议。

参考文献

[1]刘娜.空镜子与“两姐妹”母题[J].当代电影, 2004.

[2]刘守华.两姐妹与蛇丈夫—“蛇郎”故事的中华文化特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2001.

《两姐妹》 篇6

关键词:爱情,悲剧结局,差异

The elder sister Blanche DuBois,heroine of the play,appears in the first scene dressed in white,the symbol of purity and innocence.She is delicate,refined,and sensitive,and seems cultured and intelligent.Whereas,to people’s eyes who know the inside story,Blanche is a lady of easy virtue who depraves the moral fiber and even had an affair with a young boy.She arrives at her sister’s home hoping to start a new life after losing her ancestral mansion,her job,and her reputation in her hometown.She is good at disguising,and her artificial actions seem ridiculous.She refuses to see herself as she is but instead creates the illusion of what ought to be.However,our opinion on such a woman can not stop on this point.What’s the cause of such a cultured lady’s fall and what’s worthy a researcher pondering from her tragedy?

As we know,Blanche’s young husband committed suicide after the night Blanche found him in a compromising situation with an older man and told him that he disgusted her.Blanche has always thought she failed her young lover when he most needed her.She felt also that she was cruel to him.And Blanche’s entire life has been affected by this early tragic event.Earlier,her love had been like a“blinding light,”and since that night Blanche has never had any light stronger than a dim candle.Immediately following this event,Blanche was subjected to a series of deaths in her family and the ultimate loss of the ancestral home.The deaths were ugly,slow,and tortuous.They illustrated the ugliness and brutality of life.All her experiences force her to escape from the unbearable reality.

As the title of this play,“desire”,Blanche seems to believe that by continually asserting her sexuality,especially toward men younger than herself,she will be able to avoid death and return to the world of teenage bliss she experienced before her husband’s suicide.She thinks that from sexual promiscuity she can avoid empty of love and heart.By sleeping with others,she is trying to fill the void left by Allan’s death.“Intimacies with strangers was all I seemed able to fill my empty heart with.”She tries to alleviate her guilt for her young lover by giving herself at random to other young men.And she was particularly drawn to very young men who would remind her of her young husband.She is eager to be loved,to be holed warmly and to be in a safe aegis.However,she has lost her ability to deal well with love since the failure of her first love with her young lover and she improperly believe that desire can be feed by sexual intercourses.As Psychologist Robert Sternberg formulated in his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love has three different components:Intimacy,Passion and Commitment.Love formed by passion only—passion without intimacy or commitment—is just infatuation and will not last long.(Sternberg,1986:120)What Blanche believes after her husband’s death is such kind of love,and obviously a wrong one.

When Blanche meets Mitch,she realizes that here is a strong harbor where she can rest.Here is the man who can give her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who is also captivated by her girlish charms She deceives him into thinking her prim and proper but in actuality Blanche would like to be prim and proper.And as she later told Mitch:“inside,I never lied.”Her essential nature and being have never been changed by her promiscuity.She gave of her body bu not of her deeper self.To Mitch,she is ready to give her whole being.However,Mitch isn’t the man as Blanche dreams,which can accept her and care nothing about what she had done.When he learns the past of Blanche,he can not understand the reasons why Blanche had to give herself to so many people,and,if she did,he thinks that she should have no objections to sleeping with one more man.He leaves Blanche,and thus destroyed the hope of Blanche’s love.After Mitch’s leave,Stanley,the husband of her sister,raped her and causes her final mental breakdown.

It is the heated of Blanche that makes Stanley rape her.In face,the glaring contrast and fierce struggle between the two worlds of Stanley Kowalski and Blanche DuBois exist during the whole play.Between them is Stella,who is the connecting figure to two different worlds-the supposed royalty world of Blanche and the more common world of Stanley.She is a mix of the two worlds.She still has many of the qualities instilled in her at Belle Reve,yet she does not let that get in the way of her having some fun.As she is so entangled between two completely opposite worlds,she is stuck and eventually,is forced to side with one of the two.She is not strong,and therefore the“winner”of the battle is the one who gets her to side with them,Stanley.

Stella,most of the time a neglected heroine ina streetcar named desire,has something more for us to seek in her spirits.She comes from Blanche’s refined,educated,and sensitive world.As leaving Belle Reves to seek a new life,she falls in love with a man who is very different from her own class and marries him.She chooses to vulgarize herself and to live a lowclass life with this man.Stella has accepted her less luxurious surrounding upon marrying Stanley.Many people in her apartment building must deal with physical abuse,Stella included,and she gets herself used to it.She enjoys the common life with her husband Stanley,a“common”and“Polack”man as her sister Blanche considers.She knows all his defects,but she accepts even all of them and is happy to be a submissive wife.Stella is satisfied to leave behind her the social pretensions of her background in exchange for the sexual gratification she gets from her husband.They seem to be a happy couple together,a least before Blanche’s arrival.We can not simply consider their marriage as something out of carnal desire.In fact,Stella gives al her heart to love the man but what falls on her is an unbelievable tragedy:her husband,the man she loves,rapes her sister the eve she gives birth to their baby.She can’t believe this;if she does,she can live with such a man anymore and how can she make live with a neonate.She is forced to side with Stanley.This is a tragedy which shows that when a woman depends on a man she loses her voice and her right when she faces unfairness and she is too week to fight.

As Sternberg says,“Love is certainly the thing we crave the most and have the most trouble getting,and love also involves a kind of intelligence.”(Sternberg&Grajek,1984:318)We can only seek for the secret of love but never learn all about it.However,love is not always a sweet thing.Pain,betray,lie…From both the sisters’tragic experience,we may found a same reason—dependence on man.Blanche depends on intimacies with strangers to fill her empty heart;Stella depends on Stanley for love,sexual gratification and money.None of them is independent mentally,neither corporeally.That could be a caution to all women,that only way leads tohappiness is self-independence.

参考文献

[1] Sternberg R J.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J].Psychological Review,1986(93):119-135.

《两姐妹》 篇7

白发父母闹离婚

2013年5月9日,赵曼给妹妹赵楠发微信:“爸妈最近吵得很凶,妈妈嚷着要离婚,我劝不住,你最好回来一趟。”赵楠不耐烦地回复:“他们吵了几十年,怎么老了还不消停?”两天后,赵楠从石家庄赶到北京,姐妹俩结伴去父母家“灭火”。

33岁的赵曼大妹妹两岁,在北京房山工业园上班。赵楠毕业于河北一所大学,婚后定居石家庄。下午2时,姐妹俩来到父母位于房山区南关社区的家,母亲李文玉正逼着父亲赵雪川在离婚协议上签字……姐妹俩高声制止:“妈,您这是干什么?”李文玉眼中带泪:“你们来得正好,我不想再与你爸凑合下去了,这婚非离不可。”赵雪川黯然向女儿诉苦:“你妈天天与我吵,也不给我洗衣做饭,我都吃半个月方便面了。”赵曼姐妹心里很不是滋味。

李文玉时年56岁,退休前是北京公交系统的工会干部;赵雪川大老伴4岁,身患高血压,3年前从化工厂病退。李文玉强势,牙尖嘴利,赵雪川倔强,认死理,夫妻俩几十年来一直吵吵闹闹。李文玉数次动过离婚念头,但为了孩子隐忍下来。而今两个女儿都已结婚成家,自己熬到了退休,李文玉不愿再与赵雪川凑合下去。赵雪川清楚一个老年单身男人的凄凉,坚决不同意离婚。

赵曼劝母亲:“您与爸大半辈子都过来了,还离什么婚? 一起生活30多年,是两块石头都捂热了。”李文玉哭了:“你们不懂我的心,我与你爸一天也过不下去了。”说着,赵母又翻出几十年的陈谷子烂芝麻,一桩桩列举老伴的“罪行”。赵父眼中含泪,垂首不语。

姐妹俩一番商量,决定给母亲施压。5月13日,赵楠返回石家庄,赵曼带着换洗衣服住进了父母家。李文玉颇感吃惊:“小曼,你这是干什么?”赵曼黯然说:“妈,您与爸吵到这种地步,我和小楠哪还有心思上班?我们商量好了,轮流请长假在家守着你们。”自此,赵曼像枚钉子戳在父母身边,一见老两口脸色不对,就想办法化解。

仅过3天,赵曼的丈夫就来岳母家找妻子兴师问罪:“你不上班,儿子和家务也不管,这日子还过不过?”赵曼火了:“我爸妈的婚姻都保不住了,我陪陪他们怎么了?你要是看不惯,咱们离婚。”两人当着老人的面争执起来。赵雪川质问妻子:“你到底要闹到什么时候?是不是要把女儿的幸福也搅散?”李文玉扛不住了:“小曼,你回家吧,我不与你爸离婚了。”赵曼要的就是妈妈这句话,她劝慰父母一番,然后拎着洗漱用品与丈夫回家。

其实,小两口的争吵都是赵曼一手导演的,目的就是逼妈妈就范。当晚,赵曼在电话里向妹妹告捷:“妈妈被我降服了,答应不与爸爸离婚。”赵楠如释重负。

此后,李文玉的脾气有所收敛,她告诫自己:头发都白了,就这样凑合着过吧。人这一生,有几人能过上自己想过的日子?然而,2013年9月16日,李文玉给老伴洗衣服,意外从他裤兜里翻出一大摞福利彩票。她将彩票拍在赵雪川面前:“我省吃俭用,你却这样糟蹋钱!”赵雪川坐在沙发上看报纸,头也没抬地说:“我每天买4块钱彩票,钱不多,好玩。”李文玉呵斥道:“1天4块,1个月就是120块,一年下来多少钱你算过吗?我恨自己年轻时心太软,为什么不早与你离婚!像你这种没有家庭责任感的男人,就该打光棍!”赵雪川厌恶地看了李文玉一眼,准备躲出去。李文玉将门反锁,不依不饶与老伴掰扯。不知谁先动的手,两人厮打在一起,李文玉胳膊青紫一大片,赵雪川的脸被抓伤。

李文玉哭着给赵曼打电话:“你爸将我打伤了,我非与他离婚不可,这次谁守着也没用。”赵曼的心顿时悬了起来。她将妈妈的话转告给妹妹,赵楠一夜未眠……

奇招化解父母婚姻危机

赵曼连夜赶到父母家,见双亲伤势都不严重,便放下心来。次日上午,赵楠从石家庄赶了过来。赵曼无奈地说:“爸妈性格不合,在一起不幸福,咱们别再劝合了。”赵楠与姐姐意见相左:“妈今年56岁,爸妈都不算老,分开后再婚几率很大。到那时我们就要面对4位老人,纠结的事会更多。”接着,她给姐姐举例子,她一个同事的公婆离婚后各自再婚,加上娘家父母,同事一共要给6位老人尽孝,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妹妹的分析让赵曼犯了难,姐妹俩商量了大半夜,最终想出奇招化解父母婚姻危机……

2013年9月18日,姐妹俩组织父母召开家庭会议。赵曼说:“爸妈,我和小楠现在遇到了困难,想请你们帮一把。”李文玉问女儿:“我们能帮你们什么?”赵楠说出深思熟虑的决定:“姐姐的儿子刚上小学,我女儿也上幼儿园了。网上经常报道保姆拐卖雇主孩子,外人接送我们总不放心。我想请妈去石家庄帮我,爸爸留在北京帮姐姐。”

天下父母都希望儿女过得好。趙雪川率先表态:“我没意见。”李文玉沉默不语。赵楠开导母亲:“妈,您与爸分开一段时间,说不定关系会出现转机,我和姐姐真不想你们离婚。”赵家父母顿时明白了女儿的良苦用心。赵雪川心里五味杂陈,李文玉无奈答应了。

9月21日,赵楠将母亲带到石家庄,赵雪川住进赵曼家。老两口分别帮两个女儿接送孩子上下学。赵楠让妈妈烫了头发,还送给她一个手镯,将母亲打扮得时尚漂亮,李文玉的负面情绪荡然无存。赵曼也很孝顺,将父亲照顾得体贴周到。赵雪川有30年烟龄,赵曼没有强迫父亲戒烟,而是送给他一根高档电子烟,随时随地抽,对身体还没危害。跟着大女儿生活,赵雪川没有任何压力,过得很舒心。

赵曼姐妹让父母两三天通一次电话,两个月见一次面。没有朝夕相处的磕磕绊绊,李文玉不再挑剔指责老伴。赵雪川投桃报李,适时说些甜言蜜语哄老伴开心。看着父母少有的和谐关系,赵曼和妹妹感慨万千。

2014年春节,赵楠带母亲返回北京,与父亲和姐姐团聚。他们一起包饺子、打麻将,过了一个难得的祥和春节。正月初三晚上,李文玉多吃了两块年糕,说胃胀。赵雪川二话不说,下楼给老伴买来消食片。李文玉用独有的方式表扬丈夫:“你脑袋终于开窍了,懂得疼人了。”赵雪川嘿嘿一笑:“你表扬人都带着霸道,就不能柔软一点吗?”父母的一唱一和,在赵曼姐妹心里生出温暖。赵楠对姐姐说:“看来咱们当初的决定是对的,爸妈这一分开,化解了婚姻危机。”赵曼笑着回应:“距离产生美,对所有人都适用,现在我们悬着的心可以放下了。”

然而事情都有两面性,赵家姐妹忽视了分居给父母婚姻带来的隐患。2014年9月25日,赵雪川送外孙上学回家,被一辆自行车刮倒。他疼得瘫坐在地,围观的人没一个上前搀扶。这时,同样送外孙上学的周燕玲将他拉起来,并将赵雪川送到医院。好在他只是左腿受皮外伤,没有大碍。赵雪川对她感激不尽。

此后,两人经常在接送孩子上下学时碰面,很快熟络起来。周燕玲小赵雪川两岁,丧偶独居多年。她性格溫和,说话轻言细语,与她在一起,赵雪川心里很温暖。双休日孩子不上学,赵雪川约周燕玲去公园学唱京剧。中午,赵雪川还请她吃炸酱面。时间一长,他对周燕玲产生了感情。这年8月,赵雪川向她讲述了自己的不幸婚姻,及30多年压抑痛苦的生活。周燕玲流下同情的泪水。见状,赵雪川大胆向她表白:“给我一段时间,等我办理了离婚,咱们就一起生活好吗?”周燕玲同意了。

2015年3月16日,赵雪川挺起腰杆,在电话里向妻子提出离婚。李文玉有些意外,怒气冲冲地同意了。父母怎么又闹离婚?赵家姐妹内心再次风起云涌……

赵曼质问父亲:“您不是一直怕离婚吗?现在唱的是哪一出?”赵雪川叹息道:“人这一生很短暂,总得为自己活几天,我不想再与你妈继续没有尊严的生活。”父母离婚意愿都很坚决,姐妹俩沟通后,决定不再劝和。

3月20日,李文玉回京与赵雪川协商离婚:家中34万元存款一人一半;96平方米两居挂牌出售,房款平均分割。房子一卖出去,两人就办离婚手续。

阻止离婚酿惨祸

父母即将分道扬镳,赵曼常常叹气。李文玉突然问女儿:“以前我一提离婚你爸就烦,现在他怎么想通了?他最近有什么反常吗?”一句话提醒了赵曼,回想父亲的点点滴滴,他最近很注重仪表,接外孙放学去得越来越早。赵曼心头疑窦丛生。

此后几天,赵曼悄悄跟踪父亲,发现他与一位同接孙子的老太太走得很近。赵曼问儿子:“你认识经常与姥爷见面的那位奶奶吗?”儿子歪着头说:“姥爷天天与周奶奶在一起,姥爷还捧着她的脸,帮她吹眼里的沙子。”当晚,赵曼逼问父亲:“你为什么背着妈妈与别的女人好?”秘密被窥破,赵雪川不再隐瞒:“我与你妈结合是一场错误,自从认识你周阿姨,我才觉得自己前半生白活了。你要真孝顺爸爸,就别干涉我的生活。”赵曼脸色铁青,狠狠瞪了父亲一眼。

妈妈性格再不好,赵曼也能包容,可她无法容忍父亲以“出轨”方式,结束与妈妈的婚姻。这不仅是对妈妈的伤害,更会让她和妹妹难堪!第二天,赵曼将父亲的婚外情如实告知母亲。李文玉像头暴怒的狮子,从石家庄直扑北京。见到赵雪川,她一头将他撞倒在地:“你这个无耻之徒,我和女儿的脸都被你丢光了!”赵雪川针锋相对:“周燕玲比你好100倍,我就是要与她在一起。如果早认识她,我也不会被你这只母老虎折磨几十年。”李文玉张牙舞爪抓老伴的脸,被赵曼拉开了。

很快,赵楠也追了过来。姐妹俩本同情父亲,如今父亲出轨,她们彻底倒向妈妈。鉴于赵雪川是过错方,李文玉坚决要求他净身出户。赵雪川向两个女儿求援:“我都61岁了,净身出户以后怎么生活?你们得替爸做主。”姐妹俩态度明确:“你如果向妈妈认错,与那个女人一刀两断,我们可以求妈原谅你;可你执意离婚,谁也帮不了你。”赵雪川嘴唇哆嗦,老泪纵横。

3月23日,李文玉带两个女儿找周燕玲兴师问罪。她羞辱对方:“你50多岁了,怎么还当小三?”赵曼姐妹也指责周燕玲破坏父母婚姻,勒令她别缠着父亲。赵楠警告道:“你即便与我爸结婚,我们也不可能接纳你。”周燕玲没见过这阵势,一句反抗的话也说不出,只是低头抹泪……

次日,周燕玲与赵雪川在学校门口见面了,她决绝地提出分手:“你老婆和女儿太厉害了,我不敢惹她们。本来我想找个伴过清净日子,与你在一起只会掉进是非漩涡,咱们别再来往了。”赵雪川赶紧说:“给我时间,我会妥善处理婚姻问题。”周燕玲摇摇头,含泪离去。

此后,周燕玲不再接送孙子,替代她的是一名中年保姆。赵雪川打电话,周燕玲也不接。赵雪川不敢再提离婚,但对李文玉恨之入骨。

经历一系列变故,赵曼姐妹决定让父母结束分居。赵楠让母亲常住北京,赵曼也让父亲回家。李文玉不依不饶,天天逼赵雪川离婚,并要求他净身出户。赵雪川不理睬,她就用最刻薄的话侮辱贬损他。暗夜里,赵雪川经常落泪,不知与李文玉如何走完下半生。

2015年4月2日,赵雪川头晕,早上8点还没起床吃早餐。李文玉恶声恶气嚷道:“你要死就早点死,别在我面前装可怜。”赵雪川的悲凉无以复加。上午,他以出门遛弯为名,悄悄找到周燕玲的家。周燕玲正在小区广场跳扇子舞,赵雪川含泪讲述自己水深火热的生活,希望与她重修旧好。他说:“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我也要与那只母老虎离婚。”周燕玲告诉赵雪川:“你别再来找我了。我新结识了一位退休教授,他待我很好,儿女也支持我们一起生活。咱们那一页翻过去了。”赵雪川蹲在地上,像个孩子一样哭了起来。

5月6日,李文玉强行没收赵雪川的退休工资卡,每月只给他50元零花钱。赵雪川彻底绝望了:只要李文玉在,自己下半生注定生活在水生火热中。他萌生了杀害李文玉的念头。此后,赵雪川像变了一个人,无论李文玉怎么羞辱他,他一律不反抗,不争辩。赵曼姐妹来家里看望父母,赵雪川甚至当着女儿的面向妻子道歉:“我对不起你,以后会用实际行动弥补对你的伤害。”姐妹俩劝妈妈:“爸知道错了,你就原谅他吧。”李文玉一言不发,但心有些软。

7月5日,赵雪川坐在沙发上发呆,内心又在剧烈搏杀,该不该杀死李文玉。李文玉以为他又在想念周燕玲,端起茶几上的水泼到他脸上,骂道:“是不是又想那个老妖精了?你找她去呀?我的脸算是给你丢尽了。如果不是看在两个女儿的份上,我早一脚将你踹了。”

那一刻,赵雪川最后一丝理智被李文玉的谩骂摧毁殆尽。他顺手抽下衣帽钩上的领带,死死勒住李文玉的脖子。李文玉拼命挣扎,赵雪川用的力气越来越大,活活将她勒死。在老伴尸体旁坐了半小时后,赵雪川拨打110 投案自首。当天,他被房山公安分局刑拘。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老人的情感世界常常是被忽视的,总觉得风风雨雨半辈子,应该就这样过下去。在离婚率连年走高的现代社会,老人离婚仍被人“另眼看待”,这是一种变相的歧视,更会埋下隐患。老人同样有正常的情感需求,他们的情感选择和决定也同样应该被尊重。当他们付出莫大的勇气做出了情感选择和决定,得到的却是阻止甚至是蔑视和羞辱时,那种噬骨锥心的绝望足以带来毁灭性的结局。当惨案发生,亲人们再多的懊悔也已无法改变事实,心中唯有一生无法抹平的伤痛……

(责编/方堃)

上一篇:旅游拥挤下一篇:退耕还林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