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权思想

2024-07-15

民权思想(通用9篇)

民权思想 篇1

每个理论, 都会有时代的烙印。所以每一种理论都可以称之为“合理的偏见”。孙中山关于民权主义的论述由于历史发展过程的曲折与多变, 使得他的民权主义的内容会有矛盾, 所以我从根本上、整体上来论述它, 把他的民权主义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中加以阐述。这样就不会以偏盖全。孙中山的民权主义的内容非常庞大与复杂, 但基本都是围绕着建立什么样的国家而展开论述。

一、民权主义内涵及其核心地位

(一) 民权主义的内涵。

孙中山对民权主义的内涵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说:“今天开始来讲民权主义, 什么叫做民权主义呢?现在要把民权来定一个解释, 便先要知道什么是民。大凡有团体组织的众人, 就叫做民。什么是权呢?权就是力量, 就是威势, 那些力量大到同国家一样, 就叫做权。力量最大的那些国家, 中国话说‘列强’, 外国话便说‘列权’。所以权和力实在是相同, 有行使命令的力量, 有制服群伦的力量, 就叫做权, 把民同权合拢起来说, 民权就是人民的政治力量。什么叫做政治力量呢?浅而言之, 政是众人的事, 治就是管理, 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 便是政权, 今以人民管理政事, 便叫做民权。” (1)

今天我们对民权内涵的具体理解就是通过国民革命, 推翻封建专制, 建立民主共和国, 通过权能分开, 实行“五权宪法”等途径, 实现主权在民。当然其自身有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从资产阶级民权主义向革命民权主义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理论。

(二) 民权主义的核心地位。

在革命阵营中有许多峥嵘战士, 但这些人在政治理论上都远逊于孙中山, 可以说孙中山的确是领袖群伦的。孙中山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可以说是孙中山的政治思想的结晶, 是他几十年革命实践的理论总结, 是他毕生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体系, 是他用以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是关于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的完整的民主理论体系, 其中的民权主义是孙中山的中心思想。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 始终认为“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而且他在斗争中不断地加以发展和完善。孙中山还以为, 他提倡用三民主义改造中国就是要用民权主义来改造中国。他说“我们国民党提倡三民主义来改造中国, 所主张的民权, 是和欧美的民权不同。我们拿欧美以往的历史来做材料, 不是要学欧美, 步他们的后尘, 是用我们的民权主义, 把中国改造成一个‘全民政治’的民国。” (2)

二、民权主义的发展过程

(一) 民权主义没有完成———走向共和之路途漫长。

早在1894年创立兴中会时, 孙中山就将“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奋斗目标, 决心要创立一个美利坚合众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但当时并未对“合众政府”的具体内涵进行阐释。1905年10月, 他首次举起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旗帜, 并明确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民主思想归结为“民权主义”。首先, 采用国民革命的手段, 推翻满清政府, 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此后,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加快了民主革命的步伐。1911年10月, 武昌首义成功。1912年元旦,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郑重宣布“国家之本, 在于人民”, 决定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 将民权主义由理论转化为实践。临时政府参议院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把“主权在民”的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临时约法》明确宣布“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辛亥革命推翻了数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代之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孙中山因此认为民族、民权主义已经实现, 今后的任务是“巩固中华民国, 实行民生主义”。但二次革命爆发, 国民党人反袁失败, 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二次革命血的教训使孙中山认识到民权主义并未实现。随后的现实使孙中山更加坚信这一点:先有袁世凯解散国民党, 取消国会, 废除《临时约法》, 后有张勋、段祺瑞之流步其后尘, 民国只剩下一块“共和”的招牌。面对残酷的现实, 孙中山重新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 为捍卫民主共和, 再造民国, 他先后领导革命党人进行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护国、护法运动。在斗争过程中, 他痛苦地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 密切注视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和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从而使民权主义进一步得以深化了。

(二) 加深民权主义———“五权宪法”提出。

民权主义包含着国体与政体的问题。民权主义体现了一种理想性和建设性, 它对未来的中华民国有总体的规划。因为在不断的革命中, 孙中山并没有放弃民主共和国方案, 在重造民国的道路上, 他进一步设计了民国政治制度, 在护法运动期间, 他对“五权宪法”倾注了比以前更大的热情。1920年11月, 在修正的中国国民党总章中, 他提出“本党以三民主义为宗旨”, “以创立五权宪法为目的”, 把“五权宪法”视为治国的根本大法。孙中山视为中华民国政体方案的“五权宪法”, 实际上成为民权主义中有关政体问题理论的集中概括。这也是对民权主义的加深。

按照西方三权分立的原则, 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分立, 通过分立, 可以使权力互相制约、互相平衡, 从而保障它们在有条不紊的秩序下互相协调地运行。孙中山在西方三权分立的原则基础上, 提出了“五权分立”的主张, 他说:“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一种新主义, 叫做‘五权分立’, ‘五权分立’, 这不但为各国制度上所未有, 便是学说上也不多见, 可谓破天荒的政体。”孙中山的所谓“五权”, 就是在欧美各国实行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外, 另立考试和监察二权。从形式上看, 分掌权力的五院是同等的, 各自独立的, 其中没有一个院可以支配或服从于其他院。孙中山不仅提出了五权宪法的思想, 还别具匠心地设计了实现五权宪法的实践途径, 即通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而步入完全的民主。他的设计方案是:第一期为军法之治, 第二期为约法之治, 第三期为宪法之治。从理论上讲他的目的在于保证良好的政治即全民政治,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 闪耀着民主主义的色彩, 体现了孙中山立足于人民的宪政思想。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突出人民有权思想, 宗旨是防止政府腐败, 保证国家机器高效、快速、有秩序地运转。从这一层意义来看, 五权宪法关键是防止过分集权而致违背民意事情的发生, 同时也使政府能有完全为民办事的权威。因此, 我们完全可以认为五权宪法是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上一个极其先进的思想, 对于我国今天, 以至未来的政治发展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对于该理论所具有的局限性, 我们应当历史地考察, 不能苛求前人。

(三) 实现主权在民的真义。

民权主义最终要实现主权在民的目标, 但是这不同于给人民自由。孙中山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时说了一段颇为耐人寻味的话:“我们以往革命之失败, 不是被官僚武人打败的, 完全是被平等、自由这两个思想打败的。”这里, 孙中山把自由作为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这又回到了民权宪政与自由人权的关系问题, 中国没有必要像西方那样为争取自由而不遗余力。在他看来, 欧洲人之所以把争取自由放在首位, 是由于欧洲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造成的, 欧洲由于君主专制发达到了极点, 人们“深感不自由的痛苦, 所以他们唯一的方法, 就是要奋斗去争自由”。“欧洲两三百年来人民奋斗的所要竞争的, 没有别的东西, 就是自由”。而中国的情况与欧洲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的自由, 老早是很充分的了。”中国社会正是由于“人人有自由, 人人把自己的自由扩充到很大, 所以成了一盘散沙”。欧洲人由于不自由而起了革命, 中国则恰恰相反, 中国人从来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中国人自由太多, 所以, 中国要革命”。革命的根本目的是国家自由, 而不是个人自由:“自由万万不可用到个人上去, 要用到国家上去, 个人不可太过多自由, 国家要得完全自由……要这样做去, 便要大家牺牲自由。”因此, 孙中山说:“中国人用不着自由!”

那么, 面对这个“不知民主为何物”的小农阶级的国度, 孙中山必然陷入两难境地:他要动员并引导这异常广大的旧式农民, 必须借助于权威主义;但这种权威主义正是千百年来专制主义赖以存在的政治基础, 它与中国近代化所要达到的民主政治目标南辕北辙。于是, 孙中山设计了“民众公权与精英治权相平衡的民权主义”。其主要内容为:第一, “民权”的本质是人民群体的政治委托权。孙中山认为, 既然中国的民众尚不能成熟到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地步, 就应当采取“授权”的方式, 将自己的权利委托给精英人物组成的政府去行使。孙中山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实行“民主之机制, 精英之现实”。第二, “民权”的现实是政治精英引领民众走向进步。孙中山认为, 精英人物之所以有资格代表民众行使政治权力, 乃因为他们是在思想境界与实际能力方面均高于民众的“先知先觉”者与“人民公仆”的理念圆凿方钠。第三, “民权”的归宿是政治精英预先替人民打算, “造成民权, 交到人民, 民权就可以实现”。在孙中山的眼中, 民权主义的最终归宿应是完全民有、民治、民享。因为“世界潮流的趋势……由神权流到君权, 由君权流到民权;现在流到了民权, 便没有方法可以反抗”。而“民权”实现的标志是“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民权何由发达?则以固结人心, 纠合群力始……以一盘散沙之民众, 忽而登彼于民国主人之位, 宜乎其手足无措, 不知所从……是中国之国民, 今日未能行民权之第一步也”。孙中山规定了实现民权必须经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 最后由少数“先知先觉者”通过教化民众而实现“代表公意”的民权。孙中山对民权主义的终极关怀完全符合历史的演进规律。

三对民权主义的评价

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 吸取中西思想史上的优秀成果, 创立三民主义, 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东西, 但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代表者, 他必然有本质的阶级局限性, 同时受到历史的局限与实践的困难的三民主义, 特别是民权主义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 他低估人民群众智慧与人们力量的英雄史观和救世主意识。他没有, 也不可能放手组织和领导人民群众自己起来争取民主, 提高民主参政的能力, 而是人为地将人民视为天生的“无能”之辈, 要由“先知先觉”者来赐予民权, 保障民权。其所谓实行民权, 实质上仍是中国历史上儒家“为民作主”意识的延续, 而不是真正的民主意识。在后来他又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提高了他的政治思想的先进性。无论如何, 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 他的思想颇具先进性。

参考文献

[1]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

[2]主义.中山丛书 (第一册) .

[3]程美东.孙中山的民权主义理论.中国政法大学.

[4]彭明.近代中国的思想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5]郭伸波.近代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山东大学, 2002.

民权思想 篇2

——供电所认真学习局各级领

导2012农电营销工作会议的讲话精神

2012年5月11 日,民权县供电局特别召开了农电工作会议。此次会议精神,关系到我所每位农电工的切身利益,供电所在5月14日上午,组织全体员工认真学习了各级领导的讲话精神。

刘局长在工作会议上做了关于我局农电的工作报告,就我局农电营销管理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思路,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如下:

刘局长首先对农电工作做了简要回顾近年来,我们全体农电员工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三新”农电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供好电、收好费、服好务”三大工作任务,兢兢业业、扎实工作,在安全生产、营销管理、优质服务和电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赢得了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广大用电客户的理解与支持。

1、统筹开展电网改造,电网结构显著改善。

2、农电工队伍趋于稳定,工资待遇明显提高。

3、电价管理日益规范,违价收费得到有效遏制。

4、行风建设屡出佳绩,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刘坤涛局长也严厉的指出、当前农电管理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1、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一是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岗位不清、职责不明。不学安规、不懂规程。二是广大农电工安全意识淡薄,思想麻痹,习惯性违章屡禁不止。自我保护意识差,在电网施工、检修等工作中造成人身触电、摔伤事故的现象偶有发生,对我们自身生命安全和家庭带来巨大的损失。三是安全用电宣传、普及不到位,广大农民缺乏常用的安全用电常识,农村触电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四是各级漏电保护器安装、维护还不规范,且安装率、投运率低。台区总保退出现象仍然存在,分支保护没有安装,三级保护走过场不能有效落实,有些只是填了记录并未真正巡视,用户家中的家保损坏后不能及时发现和维修更换,给人身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五是安全日活动和事故分析流于形式。六是三级联防工作开展不到位、应付检查。七是线路通道治理不彻底,存在死角。

2、设备巡检、维护管理不到位,重用轻管。(1)没有按规定要求开展高、低压设备巡视、维护和定级。(2)变压器渗漏油、超载、三相不平衡现象严重。(3)很多综合配电箱门敞开、损坏情况不堪入目,年年维修年年坏。(4)

线路故障停电次数多、时间长。(5)高低压熔丝、熔体配置不合理。(6)强弱电同杆架设。

3、营业抄、核、收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营业抄、核、收是广大客户、新闻媒体和上级公司及电监部门关注的焦点问题:

(1)业扩报装不规范,客户基本信息档案不真实。一是业扩报装及变更不走营销MIS流程。二是临时用电不报装,按间收费,中饱私囊。三是客户用电信息不真实。四是没签订供用电合同。

(2)线损管理以包代管,目前属于算线损不是管线损

一是存在权力电、人情电、关系电、村委领导、亲戚

朋友。

二是不按周期抄表,估抄,漏抄,用户电量不实。抗

旱浇地先用后抄。

三是三相电流不平衡问题非常突出,特别是在用电高

峰期间配变烧坏现象严重,2011年共计烧坏配变185台,其中78%为单项烧坏。当然我们做为营销人员略微了解一点都知道,三相电流不平衡是影响线损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是电度表缺乏周期校验。淘汰、残次表仍在运行。

五是调节线损、算线损。

六是供电线路卡脖子现象日益突显。

(3)电费回收考核不严,造成电费不能及时双结零。一是余额不足不够划拨

二是不及时催缴电费

三是多收少交、早收晚交

四是攀比观望,有钱不交

五是监督考核机制不到位

六是个别电工素质较低,侵占挪用电费。

(4)违价收费屡禁不止。

一是临时建房按间收费

二是抗旱浇地超标准收费

三是分类电价执行不正确

四是电费发票不到位,用电透明度低

五是擅自安装IC卡预付费电能表超价收费现象屡禁不止。

4、农电工管理、考核不到位。统而不管,没有管住人。

(1)岗位职责不清晰,敬业精神不强。(2)业务技能、文化程度偏低,不能胜任岗位工作。(3)管理体制不规范、“二电工”仍旧存在。(4)考核体系不健全,只管结果、不管过程,干好与不好无明显差别。

5、投诉、举报案件频繁,行风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接着刘局长指示了下阶段主要工作思路

1、加强农电工队伍建设,完善奖惩激励机制。

(1)珍惜岗位,尽责履职。(2)重新签定《劳动合同》,依法、依规管理。(3)组织学习培训,提高业务技能。组织农电工业务知识和登杆作业考试,考试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1.2.3岗),周期两年。(4)组织月度绩效考核,充分调动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电费回收、安全责任事故和投诉举报等三项内容属必备条件,一票否决。(5)组织开展电工审核,建立健全电工档案,评先罚劣,对不合格的坚决解除劳动合同。

2、强化农电营销管理,规范营销工作行为

最后局长提出新的一年,新的希望;机遇与挑战并存!让我们在局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尽职履责,为民权县农电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新的应有的贡献!民权农电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局长,书记分别在农电工作会议上做了关于“联手做好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和“加强行风建设,提升优质服务”重要讲话和总结。

最后书记肯定了各级领导的讲话,对农电工作提出了3点重要意见:

一、明确工作目标和方向,深刻认识当前面临的形势

二、强化责任意识,开展好“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

动。

三、做好迎峰度夏准备,务必确保安全生产。

书记语重心长的要求农电工兄弟们,永远牢记“安全”和“责任”四个字,牢记自己的使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平凡的工作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

供电所全体员工深受鼓舞,一致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把各级领导的讲话精神落到实处,所长布置了近段工作重点:

1、安全生产责任必须落到实处,岗位职责明细到人。

2、加强农电工的安全意识,加强安规培训。

3、积极进行安全用电宣传工作,普及到位。

4、加强通道治理,各级漏电保护器维护

5、坚决和破坏电力设施行为作斗争。

6、加强行风建设,争先创优。

供电所

鲁迅的民权思想初探 篇3

一、对国民性的研究

鲁迅在1908年发表的《文化偏至论》中提出了“立人”的思想———“是故将生存两间, 角逐列国是务, 其首在立人, 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 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1]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 具有个性解放的意义, 也是其人权思想的最初体现。鲁迅认为, 国家的振兴在于人, 尤其是人之精神的独立、自由, 谓之“人既发扬踔厉矣, 则邦国亦以兴起”, 为此必须“掊物质而张灵明, 任个人而排众数”, 崇尚人的价值, 摆脱外力对个人自由的束缚, 他汲取德国哲学家斯契纳尔 (M.Stirner) 的思想:“人必发挥自性, 而脱观念世界之执持。惟此自性, 即造物主。惟有此我, 本属自由;既本有矣, 而更外求也, 是曰矛盾。自由之得以力, 而力即在乎个人, 亦即资财, 亦即权利。故苟有外力来破, 则无间出于寡人, 或出于众庶, 皆专制也。”“凡一个人, 其思想行为, 必以己为中枢, 亦以己为终极:即立我性为绝对之自由者也。”[2]这是鲁迅早期对国民性进行的初步探索, 也是其人权思想的雏形, 他在国之动荡的背景下, 将目光牢牢锁定于人, 从此便再未离开。

鲁迅揭示国民性弱点的最重要、最深刻的代表作是《阿Q正传》, 而其中主人公阿Q的精神胜利法便是当时中国人国民性弱点的一个标志。在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的过程中, 国民性极易表现为不敢正视现实, 采取瞒和骗的套路;回避追求物质上的胜利, 陶醉于精神胜利的幻想之中。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都在利用精神胜利法聊以慰藉。只是统治阶级的精神胜利法除了欺骗自己以外还要欺骗被压迫者, 以便继续苟延自己的反动统治, 这就是说, 是一种“进攻武器”;被压迫者的精神胜利法, 则完全是自己逃避现实的精神避难所, 是一种可怜的“防御武器”。[3]阿Q, 未庄的一个流浪雇农, 被压迫阶级中的一份子, 物质上穷得一无所有, 精神上连选择自己姓什么的权利也没有, 处处受压迫、奴役, 生命的欲望得不到满足, 人格得不到尊重, 没有人把他当人看;他麻木无知, 狭隘自私, 自己受着他人的欺凌, 却仍乐于欺凌更弱者;每次遭遇失败以后, 便沉浸在自己精神的胜利之中。被人打了, 钱被抢了, 就说是“儿子打老子”, 认为“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 甚至自己打自己嘴巴;他讳言自己的癞头疮, 就说别人还不配生……他的精神胜利法不过是其不满被人蹂躏的处境的极端表现, 不过是因其敌不过强大的压迫势力, 无法抗拒生活中的失败而产生的扭曲心理状态, 只为麻痹自己, 为自己屡遭屈辱的非人的生活处境和悲惨命运找一个精神的避难所。阿Q是一面镜子, 照出了当时一些中国人的丑陋形象, 鲁迅希望通过这面镜子, 中国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人格和精神状态, 并由此自省, 进而改变, 他一生致力于改革国民性的事业, 曾在文章中写道:“难道所谓国民性者, 真是这样地难以改变的么?倘如此, 将来的命运便大略可想了”;“幸而谁也不敢十分决定说:国民性是决不会改变的。”[4]“虽是国民性, 要改革也得改革”。然而, 国民性的改革, 必然始于个人, 也就是鲁迅提出的“立人”思想———张扬个性, 寻求自由, 尊重价值。以上可以说是鲁迅人权思想的核心, 也是其穷尽一生所不懈追求的伟大事业。

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是彻底的、尖锐的、决不妥协的, 对于“尊孔、崇儒、专经、复古”, 鲁迅不但不以为然, 而且还极尽讽刺挖苦之词, “我可以说, 可惜男的孝子和忠臣也不多的, 只有节烈的妇女的名册却大抵有一大卷以至几卷。孔子之徒的经, 真不知读到哪里去了;倒是不识字的妇女们能实践。还有, 欧战时候的参战, 我们不是常常自负的么?但可曾用《论语》感化过德国兵, 用《易经》咒翻了潜水艇呢?儒者们引为劳绩的, 倒是那大抵目不识丁的华工!”“所以要中国好, 或者倒不如不识字罢, 一识字, 就有近乎读经的病根了。”可见鲁迅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反感和厌恶, 以致认为必须要另开“强酸剂”的药方。对儒学进行如此调侃, 原因就在于鲁迅对“人”———在封建礼教的压迫束缚中生存, 进而被无情吞噬的生命———深深的痛惜与悲悯。站在“人”的立场上, 从“人性”的角度, 以生命的名义, 他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罪恶———“吃人”。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无情地揭穿了儒家传统封建礼教的“吃人”面目。他在小说中写道:“凡事总须研究, 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 我也还记得, 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 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在这里, 鲁迅把儒家文化所标榜的“仁义道德”概括为“吃人”的根源, 正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伦理成为“吃人”秩序的精神警察, 制造者一幕幕灭绝人性的人间悲剧。令鲁迅感到痛心的是, 封建礼教的非人的束缚已经深深地麻痹了广大苦难的被奴役、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的意识, 他们自己受人凌虐, 却想着如何凌虐别人, 自己被人吃, 却想着吃别人。在《狂人日记》中迫害和敌视革命者的, 不仅有捧着“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的赵贵翁之流;“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 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 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 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 他们对自己受压迫的处境并不自知, 客观上还做着统治阶级“吃人”的帮凶, 甚而自己也想着要吃人。“因为古代传来而至今还在的许多差别, 使人们各各分离, 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 吃掉别人的希望, 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将来。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 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 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 被吃, 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 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 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于是鲁迅大声呼号, 要扫荡食人者, 要掀翻这食人的筵席, 要拯救人, 要解放人, 要真正使人获得“人的价格”。

在《狂人日记》之后, 鲁迅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并未停下, 而是展开了更为深刻地批判, 这一次他将目光投向了深受封建礼教迫害摧残的女性, 于1918年8月发表了《我之节烈观》, 站在女性的角度, 对人、人性与人权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与诠释。“节”与“烈”是封建礼教残害女性的“吃人”的“道德”, “古代的社会, 女子多当作男人的物品。或杀或吃, 都无不可;男人死后, 和他喜欢的宝贝, 日用的兵器, 一同殉葬, 更无不可。后来殉葬的风气, 渐渐改了, 守节便也渐渐发生。”所谓的“贞节”牌坊便是这“道德”“吃人”的罪证。而这“道德”的始作俑者就是鲁迅口中的“孔二先生”, 他对女性十分鄙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论语·阳货》) 鲁迅对此曾加以诘难:“女子与小人归在一类里, 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受孔子儒教的愚弄, 民间强迫妇女自杀殉夫的惨剧便时常上演着。对此, 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中对封建礼教笼罩之下的这一现象给予了强有力的回击和猛烈地批判。鲁迅首先便发出了“节烈是否道德”的疑问。他说:“道德这事, 必须普遍, 人人应做, 人人能行, 又于自他两利, 才有存在的价值。现在所谓节烈, 不特除开男子, 绝不相干;就是女子, 也不能全体都遇着这名誉的机会。所以决不能认为道德, 当作法式。”“只要平心一想, 便觉不像人间应有的事情, 何况说是道德。”可见, 鲁迅认为节烈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它反映出“男尊女卑”思想下对女子生命的随意践踏和对人性的无情打压, 体现出个人生命的不自由和不平等, 这本就不是人做的事, 又怎能关乎人之道德?继而鲁迅又问“多妻主义的男子, 有无表彰节烈的资格?”答:“男子决不能将自己不守的事, 向女子特别要求。若是买卖欺骗贡献的婚姻, 则要求生时的贞操, 尚且毫无理由。何况多妻主义的男子, 来表彰女子的节烈。”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男子主张、女子上当”的虚伪道德, 认为旧时的阴阳内外之说, 荒诞可笑, 提倡男女平等, 不论男人还是女人, 都应享有同等的权利。最后, 鲁迅得出结论:“要断定节烈这事是:极难, 极苦, 不愿身受, 然而不利自他, 无益社会国家, 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 现在已经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他提出“可以开一个追悼大会”, 一方面以历史上无数为了节烈而牺牲的“可怜人”来警醒世人———再不要“上了历史和数目的无意识的圈套, 做了无主名的牺牲”;一方面向这“吃人”的封建礼教展开一次猛烈的攻击———“除去虚伪的脸谱”, “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 “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 “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鲁迅希望“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获得人应当享有的权利和自由。

鲁迅, 20世纪的思想巨人, 一生为人的解放而不断奔走呼号的文学巨匠, 为破除封建思想的枷锁而拼命呐喊的革命先驱, 在他的眼中, 人, 是永恒唯一的主题。为此, 他毫不留情地批判国民的劣根性, 斩钉截铁地要“打倒孔家店”, 坚定愤恨地要掀翻“吃人”的筵席等等, 这一切都是要为中国人争取做人的资格, 使他们摆脱被奴役、被压迫、被玩弄的非人处境, 获得人的权利, 自由生活。自“立人”的思想确立以来, 鲁迅就在不断地以人性化的思想充实着它的内涵, 从此便以他独特的方式为争取人的权利、人的解放而孜孜不倦地奋斗着。这一伟大的事业耗费了其毕生的心血, 在不断充实深化其人权思想的同时, 也在客观上促进着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在今天, 这位巨人, 其思想所发出的人性的光芒, 依然使我们感到温暖, 从而由衷地心生敬仰!

参考文献

[1]鲁迅.坟.文化偏至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56.

[2]鲁迅.坟.文化偏至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50.

[3]陈鸣树.鲁迅论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396-397.

美丽民权我的家 篇4

演讲学生:黄 澳

美丽民权,庄子故里。这儿,倾听是鸟语,品味是花香。你一定看见过祖国的锦绣河山,那滔滔江水滚滚黄河,一砖一瓦筑成了今天美丽的中国,而民权就是这宏伟蓝图中的绚丽一笔。今天,让我们去读懂那硝烟弥漫的历史,去领略那物华天宝的民权。

民权地处黄河故道,总面积1221平方公里,总人口84万。连霍高速沟通东西,陇海铁路横贯全境,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再建高铁方便快速。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方便快捷。这就是美丽的民权,我的家。

民权有广袤的土地,灿烂的文化。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先贤志士,人才辈出。文哲大师庄子、“梦笔生花”的江淹、双状元宋痒宋祁千古流芳,誉满中外;千年古刹----白云寺、葵丘会盟台遗址珠联璧合 ;碧波荡漾的龙泽湖、秋水湖光芒四射。这就是古老厚重的庄子故里,年轻、活力的中原绿洲。庄子文化熠熠生辉,葡萄美酒香飘天下,制冷基地傲视中原,民权之虎誉满华夏。

在这里我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品尝到可口的特色小吃,观赏到美丽的自然景观,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有一种美丽叫浩瀚,就象无边的海;在一种美丽叫秀丽,就象桂林的山和水;有一种美丽叫清新,就象漾波的麦田;在我的家乡——民权,就可以感受到这所有的美。我用所有美丽的词语来装饰你,亲爱的,可在这样一份深沉感情面前,他们都显得苍白无力。我看得见,你铮铮的钢筋铁骨,我听得见,你拔节成长的铿锵有力,我感受得到这些年来你的努力与坚持。

民权啊,我的家,庄子故里,风水宝地,正因为你有着灿烂辉煌的文化背景,有着丰富多彩的物质资源,有着飞跃发展的超前理念,才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民权人:捐献骨髓志愿者,王桥镇教师王传科,救治白血病患者民权他是第一个;车站职工何培成,助人为乐不图名;环卫工人刘余良,他是当代的时传祥,再苦再累不吭声,甘为环卫献终生;胡集乡的李培义,不图名不图利,平时省吃又俭用,资助八名贫困生;水利局的刘红,丈夫车祸昏迷躺家中,情书找来数十封,天天念给丈夫听;还有教师李清亮,妻子生病躺在床,他学校家里两头忙,从没误过课一堂。。。他们真正是不图名不图利,构建和谐新风气;新道德,新风尚,树立民权新形象!

民权思想 篇5

(一) 孙中山对于民权的伦理解读

孙中山看来, 民权虽是17、18世纪提出的观点, 但价值源头在遥远的古代。于西方, “两千多年以前, 希腊、罗马便有这种思想”。于中国, 民权的萌芽更早, “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 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权思想。提出民权思想后, 孙中山又用进化论为自己的理论寻找注脚:他把人类历史分为洪荒时代、神权时代、君权时代和民权时代, 现在已进入民权时代, 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

(二) “主权在民”思想

民权主义的基础和伦理原则是主权在民。孙中山认为, 专制时代由一人做主, 人民处于被奴役地位;代议制制度人们只有选举权, 政府和官员缺少监督。为此, 孙中山提出建立为社会全体成员所共有的政府, 每个国民都参与国家管理, 并用人民的四种权制约政府的五种权。可以说, 孙中山主权在民思想是他民权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的终极目标, 指引着他的思考走向。

(三) “民主官仆”思想

专制制度下, 官僚高高在上。为真正实现“主权在民”, 民主官仆思想应运而生。孙中山民权主义政治伦理思想不单体现了以民为主、由民做主理念, 使人民在理论上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同时也能促进官员认真对待工作, 最大程度避免官员不求上进和腐化堕落。

二、民权主义政治伦理思想之内核

孙中山一生对自由、平等极为重视, 临终遗嘱第一话是:“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 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一) 自由观

孙中山理解, 自由至少有三种意义:一是指国家、民族的自由;二是社会生活中的自由原则, 即人民在宪法上应享受的各种自由的权利;三是作为极端的个人自由。由于立场不同, 孙中山早年和晚年对于自由的态度完全相反。早年, 他基于反封建专制需要, 大力提倡自由精神。晚年, 孙中山革命斗争受挫后认为, 国人人心太过散漫是革命失败的原因, 开始强调约束自由。

(二) 平等观

孙中山把平等看得比自由更重要, 他讲的平等主要是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天生的不平等和人为的不平等;二是关于真平等和假平等的问题。

对于人为的不平等, 孙中山认为, 我们必须通过民权革命的手段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从而打破人为不平等, 实现政治上的平等。革命不是消灭天生的不平等, 而是要去打破人为的不平等。

三、孙中山民权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和现代价值

(一) 历史局限性

毋庸置疑, 孙中山民权主义政治伦理思想具有历史局限性:

一是对自由、平等观认识上存在偏差。孙中山在阐述团体自由与个人自由、个人自由与组织纪律等关系时, 强调为团体争平等自由时, 忽视了个人的自由, 甚至把二者对立起来。孙中山对平等的理解也不完全正确, 把大多数民众归到“不知不觉”的“阿斗”一类, 与他说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说法相矛盾。

二是对于民权思想体制安排上存在偏差。革命程序论为提高人民素养提供了办法, 但由于将革命党人抬高到施训者地位, 把广大人民当做受训者, 导致了革命党人脱离群众, 成为高高在上的特殊阶层。权能区分论重视人民的主人地位, 但对民众不信任、对政府太信任:人民既然不知不觉, 又怎能够控制拥有五大权力的政府?国民大会有四权但不能随便用, 岂不等于没有?

(二) 现代价值

孙中山民权主义政治伦理思想开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先河, 对于我们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保证政治清明具有重要启示。

启示一:有助我们建立完善的民主制度。孙中山认为, 要建立政治修明的社会制度, 必须经过考试选拔德才兼备者;必须制定一套民主制度和程序, 使人民能够实施对政府的监督, 防止腐败发生;必须提高人民素质, 发挥对政府的控制。应该说, 孙中山政治民主理想对我们今天政治体制改革仍有启发。

启示二:有助我们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孙中山民权主义伦理思想强调“民主官仆”, 他反对利己、提倡利人, 认为人生以奉献为宗旨、以服务为目的。应该说, 孙中山的公仆思想为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形成提供了理论资源, 为我们继续踏踏实实地践行为人民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启示三:有助我们建立监察制度和考试制度。由于政府官员不称职甚至渎职现象屡禁不止, 孙中山在“三权分立”基础上, 提出建立监察机制和考试制度, 这一设想对于我们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仍有借鉴作用。

启示四:有助我们解决吏治问题。孙中山主张从制度入手, 通过加强执政党的道德建设、人民群众监督、考试选拔任免官吏、高薪养廉、严惩贪官污吏等措施, 从根本上解决吏治问题。这一思路在今天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全集[M].中华书局, 1981.

[2]胡刚等.孙中山思想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

[3]皮庆侯.孙中山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2002, 8.

[4]庄良珍.国父思想探源[M].台北复兴书局, 1979.

民权让农民爱上种棉 篇6

河南省民权县2012年被农业部定为棉花生产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示范县, 2013年, 民权县继续积极组织开展试验示范并广泛推广, 拓展棉花全程机械化的合理生产模式。民权县农机部门联合农业经作部门重点围绕棉花机械化生产薄弱环节, 做好技术指导和培训, 促进棉花种植标准化、管理精简化、生产全程机械化, 逐步建立和完善棉花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民权县孙六镇刘炳庄村的华棉农机合作社引进的工厂化育苗技术和设备, 设立了25个育苗大棚出苗10万余株, 可满足47 hm2麦棉套种用苗需求。民权县农机部门还及时为其引进多台先进高效的棉花秧苗移栽机, 加紧提供生产机械保障。

民权思想 篇7

据美国教育部网站消息,美国教育部民权办公室(Office for Civil Rights)发布的2013至2014学年最新数据显示,在一些关键领域如惩罚事件、约束和隔离、为升学和就业而准备的课程和项目的获得、教师公平、留任率、早期学习的机会,仍存在巨大差距,严重影响教育公平。

此次民权报告首次收集了学生出勤率,数据表明在2013至2014学年美国有650万学生(占全体学生的13%)长期缺课。此外,报告还首次收集了几个新议题的数据,包括获得教育项目的公平性、远程教育的可用性(包括在线课程)、学校执法人员(包括驻校警察)的就职情况、部分或全部学费减免幼儿园的可用性等。

虽然报告显示学生受罚的情况大量发生且差距明显,但由于越来越多的学校找到了解决非暴力学生行为的可替代方法,美国民权报告显示自2011至2012学年以来辍学率下降了近20%。但并不是所有群体的学生都取得了这种进步,数据显示,有色人种学生、英语学习者以及残障学生,平均而言比其他学生会受更多的惩罚。

民权思想 篇8

一、戴德对奶娃的影响

主人公“奶娃”从小受到其父亲拜金主义的影响, 一心想通过被动地接受美国白人价值观来融入白人社会, 其结果是造成自身“身份”的遗失, 最终却遭到黑人社会和白人社会的双重遗弃。

奶娃的父亲戴德生性贪婪无情。即使租户是带着孩子的寡妇, 只要未能按时交纳房租, 他一律将其赶走。戴德时刻都以白人的生活水平来要求自己和家人。他买最好的车, 住着宽敞的房子, 每周都会载着衣着光鲜的儿女在街区里慢慢行驶以炫耀自己的财富。他还时常告诫奶娃:“要赚钱, 再让赚来的钱去赚更多的钱。”对于戴德来说, 财富就意味着安全。他通过不断购买房产并出租来累积财富, 却从不懂得帮助他的黑人同胞, 或者试着与同胞们合作。这让戴德一家逐渐被黑人同胞们遗弃。当一位黑人老妇祈求戴德少收取一点租金以养活她的孙儿, 戴德立刻一口回绝了。当听说一个租客在院子里撒酒疯, 拿着一把猎枪想要自杀时, 戴德立即找到这个租客, 他并不是为了劝说这个租客不要自杀, 而仅仅是为了在他自杀前把房租拿到手。戴德还多年不与妹妹联系, 原因就是怀疑妹妹在他们还小的时候独吞了一袋黄金。

戴德对财富的一味追求不仅让他与社区里黑人同胞们的关系紧张, 另一方面也无形中为奶娃树立了一个“金钱至上”的不良榜样。奶娃从小生活富足, 对身边同胞的苦难生活毫不在意, 这让奶娃逐渐与其他黑人产生了距离感。奶娃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帮父亲收租金, 这让他在其他黑人面前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他还总是穿戴整齐, “好让自己跟那些衣着破烂的房客区别开来。”更糟糕的是, 跟戴德一样, 奶娃也认为“金钱能解决一切问题”。当奶娃厌倦了跟他的女朋友在一起的时候, 他决定“给她不小的一笔钱”来结束这段关系。

戴德父子对金钱一味的追求无外乎就是对白人社会无限向往的体现, 因为在他们心里, 融入白人社会就意味着更高的生活水平、更高的社会地位。而这种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其实也是其他美国黑人所向往的, 只是戴德父子采取了“把自己白人化”这种看似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但是事实证明“白人化”不但没有让父子俩融入白人社会, 反而还让他们失去了黑人同胞的信任、也丢失了自己的民族的根基和身份。以奶娃为例, 一方面, 他的黑人同胞们视他为异类, 刻意与他保持着距离。例如奶娃总是被台球室的老板拒之门外, 而台球室是镇里年轻黑人男子们交友的重要地方, 因此奶娃失去了与其他黑人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 由于奶娃所处的年代正是种族歧视盛行之时, 出身黑人社区、有着纯粹黑人外貌的奶娃怎能轻易就融入白人社会呢?戴德父子身陷尴尬境地, 他们逐渐远离了黑人社会, 却又不能被白人社会所接受。而父子俩的这种情况并非个体案例, 在美国的民权运动的过程中, 有相当数量的美国黑人, 也抱有与戴德父子相似的想法, 想通过改变自己以迎合白人社会来取得平等的社会地位, 而结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二、美国民权运动对美国黑人的影响

《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父亲戴德在某些方面仿佛就是美国著名民权斗士马丁·路德·金的化身。在美国民权运动期间, 以马丁·路德·金为代表的美国黑人中产阶级也是以类似的“被动融合”的观点为指导来展开“非暴力抗争”, 二者的行为都是以摆脱西方主流社会赋予非主流群体的“他者”身份为目的, 但是这种“被动融合”的方式无助于美国黑人找回遗失的“身份”, 也并不能帮助他们获得平等地位。

金的家族发源于非洲裔美国人的浸信会, 是牧师世家。金曾就读于克劳泽神学院和波士顿大学。1954年, 他在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的德克斯特大街浸信会当了一名牧师。1955年, 他甚至获得了系统神学的博士学位。可见, 金的成长环境并非一般美国黑人所能企及。他的家族属于美国黑人中的中产阶级, 金有优越的成长环境、接受了高等教育、有一份受人尊敬的职业。这一切实际也就将金与普通的美国黑人分离开来。

金所领导的“非暴力”运动是美国民权运动的重要形式。他倡导美国黑人展现自己的善意, 并以此来赢取白人的理解和同情, 并最终获得地位上的认同。马丁路德金曾这样描述民权运动的实质“非暴力运动不是要打击或者羞辱我们的对手, 而是要赢得对手的友谊和理解。”这里所说的对手就是美国社会的中坚———中产阶级。对于出生黑人中产阶级的金, 一方面他想承担起为黑人争取权益的责任;另一方面, 作为中产阶级的一分子, 金又想不让中产阶级的总体利益受到损害。“非暴力”运动就正好满足了金这种两全其美想法。但是, 在占多数的黑人底层人民来说, “非暴力不抵抗”运动对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改善实在收效甚微, 而且在他们看来, “非暴力”运动似乎更像是黑人中产阶级人士的运动, 而这些黑人中产阶级则是一群“想把自己白人化”的黑人, “非暴力”运动甚至被黑人底层人民视为一种自愿放弃黑人传统文化, 甚至是放弃黑人身份的表现。

在金的领导之下, 一些美国黑人逐渐相信自己能够以一种和平的方式, 被白人社会所理解并最终接受,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正如奶娃受到白人社会和黑人同胞的双重遗弃一样, 很多受民权运动影响的黑人, 一方面他们放弃了自己的民族尊严和传统文化, 脱离了黑人社会;另一方面民权运动收效甚微且社会转型缓慢, 导致这些黑人又并不能真正融入白人社会。这种尴尬的境地使得很多黑人意识到, “非暴力”运动也许根本就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他们开始怀疑金的领导, 而金的这种被动融合的理念更是招来激进的黑人民族主义者的憎恶, 同时也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而一度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也正是因为引来越来越多黑人的不满而开始分崩离析, 并最终以金遭暗杀而收场。

三.结语

河南民权雷沃示范农场揭牌成立 篇9

2014年8月12日, 福田雷沃重工“雷沃农业装备示范农场——民权县华棉现代化农场”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福田雷沃重工利用新产品、新技术服务河南农机化发展的进程进入了新阶段。

记者了解到, 雷沃农业装备示范农场民权县华棉现代化农场目前土地流转面积达到84 hm2, 以粮食、棉花、果蔬种植为主。拥有大中功率拖拉机、小麦免耕播种机、深松机、微耕机、打药机、绞盘式回收自动喷灌机等先进机具30余部, 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另外, 该示范农场还是福田雷沃重工农机农艺融合的重点推广基地。福田雷沃重工专为中原区域设计研制的3行、4行玉米收割机作业行距在该农场得到了有效适应, 由此带来的机收低损失率和高作业效率显而易见;雷沃谷神收割机秸秆还田、果穗剥皮, 雷沃拖拉机免耕精量播种等功能的应用让示范农场在小麦、玉米“一条龙”作业方面优势明显。

据了解, 未来福田雷沃重工将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地区, 如东北、中原、黄淮海等重点粮食种植区域, 联合当地优势代理商加快建设示范农场, 未来5年计划完成200家雷沃示范农场建设。凡是由福田雷沃重工参与建设的雷沃示范农场, 都将在金融政策、商务政策、服务和管理等各方面得到福田雷沃重工的政策和措施支持。

上一篇:吊挂装置下一篇:政府经济职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