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软件

2024-07-08

间谍软件(精选12篇)

间谍软件 篇1

一、前言

间谍软件(Spyware)是一种能够在计算机使用者无法察觉或给计算机使用者造成安全假相的情况下,秘密收集计算机信息并把它们传给广告商或其他相关人的程序。间谍软件可以像病毒一样进入计算机,或因为安装新的程序而进入计算机。间谍软件经常会在没有用户的同意或者用户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以一个IE工具条、一个快捷方式、作为驱动程序下载或由于点击一些欺骗的弹出式窗口选项等用户无法察觉的程序,被安装在电脑内。同样的,广告软件通常包括间谍软件的成分,也可以认为是恶意软件。虽然那些被安装了间谍软件的电脑使用起来和正常电脑并没有太大区别,但用户的隐私数据和重要信息会被那些间谍软件所捕获,这些信息将被发送给互联网另一端的操纵者,甚至这些间谍软件还能使黑客操纵用户的电脑,或者说这些有“后门”的电脑都将成为黑客和病毒攻击的重要目标和潜在目标。间谍软件是目前网络安全的重要隐患之一。对间谍软件检测与清除技术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应对和防范间谍软件。

二、间谍软件的检测方法

间谍软件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安装,运行时用户也不知晓,删除起来非常困难。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症状来判断电脑是否中了间谍软件,也可以使用些专用工具来检测。

(一)通过表现症状来判断

1. 电脑无故弹出广告,或者在打开正常网页的时候弹出不相关的网页。一些有害的软件会连珠炮似地弹出与当前访问的特定Web站点无关的广告。这些广告通常是令人反感的或其他Web站点。如果您在刚打开电脑时,甚至还没开始浏览Web时就看见弹出式广告,那么您的计算机可能安装了间谍软件或其他有害软件。

2. IE设置被更改但不能改回,或者IE中被添加未知组件。一些有害的软件能够更改您的主页或搜索页设置。这意味着您启动Internet浏览器时首先打开的页面或您选择“搜索”时出现的页面可能是您不认识的页面。即使您知道如何调整这些设置,您也可能会发现在每次重新启动电脑后,这些设置又会恢复原状。

3. 电脑速度越来越慢。间谍软件和其他有害的软件不必是高效的软件。这些程序会使用资源跟踪您的活动并弹出广告,从而降低计算机速度,而且软件的错误可能会使计算机崩溃。

(二)通过专用工具来检测

通过一些安全厂商发布的工具来进行检测,比如360安全卫士、Windows清理助手、Hijack This等。

三、间谍软件的清除方法

(一)手工清除

通过分析知道间谍软件释放、修改了哪些文件,修改的注册表位置,然后删除或恢复释放和修改的文件和注册表。

(二)工具清除

专门用于清除间谍软件的工具有360安全卫士、Windows清理助手等。

360安全卫士能全面查杀9000余款流行木马和370款恶意软件,拦截恶意钓鱼网站,防网银账户、游戏帐号丢失,发布微软官方漏洞信息、修复系统漏洞,有效防止恶意软件通过漏洞传播。

Windows清理助手独有的清理技术,可以彻底清理有驱动保护的恶意软件;引擎和脚本分离,立场中立,清理操作对用户完全透明;开放的用户接口,可以满足个性化清理需求。这些工具都可以有效地帮助用户清除间谍软件。

四、间谍软件的防范方法

(一)安装并定期运行反间谍软件

反间谍软件可以定期进行扫描以发现隐藏的间谍软件,您可以使用Windows清理助手和360安全卫士这两款免费软件,这是两款目前比较流行的间谍软件扫描和清除工具。另外,屏蔽网站的弹出窗口也很重要,因为不少间谍软件就是隐藏在网站的弹出窗口中。除了反间谍软件以外,还要配置防火墙(Firewall)和杀毒软件(Anti-Virus Software)。

(二)避免下载安装来路不明的软件

在一些P2P上,存在大量来路不明的可执行文件,您无法确定它们到底是什么东西,而在一些通用软件的安装程序中很可能包含了间谍软件,因此应尽量避免下载安装此类软件。

(三)关闭邮件的预览功能

当您打开被感染的HTML电子邮件的时候,网络bug成为被激活的间谍。如果可能的话,不要打开可疑邮件,关闭预览面板的预览功能,这样可以在不打开的情况下就直接删除信息。以Outlook2003为例,在“工具”菜单的“选项”里,点击安全页,选择改变自动下载设置。确定“不要自动下载HTML电子邮件中的图片或其它内容”已被选中。

(四)安装软件之前仔细阅读EULA

在安装软件之前,请仔细阅读终端用户许可协议(EULA:End User License Agreements),因为有些终端用户许可协议会告诉你如果安装了本软件,也就同时决定安装这个软件中带有的间谍软件。另外,还要查看一些独立的信息源,因为有些终端用户许可协议不会告诉你有间谍软件的存在。

(五)IE的安全设置至少处于中等水平

在IE中,确定你的浏览器设置足够严格,网络区域安全设置至少处于中等水平。禁止浏览器安装任何你没有要求的Active X控制件。

此外,我国应尽快明确间谍软件的定义并且加以立法对其行为加以约束,使市场更为规范有序。而对于那些危害较大的间谍软件,国内有关机构应该建立专门的间谍软件评估机构,尽快推出相应的反间谍检测和防治软件。

五、结语

随着人们的安全意识和软件安全方面关注度的提高,人们对间谍软件防范也会越来越高。目前的Vista系统刚发布,有比较高的安全性,但系统的漏洞是不可必免的,未来一段时间Vista可能成为病毒或间谍软件尝试的新平台。网络的提速让间谍软件更加泛滥,当我们的智能手机进入3G时代后,手机平台的病毒、木马活动会增加。此类间谍软件可监视手机短信及通话记录,对个人隐私构成很大的危胁。

反间谍软件的原理是基于病毒库的,可以查杀目前的已知间谍软件。以后可能出现主动防御型的反间谍软件,可以根据软件行为来智能分析未知的可疑软件。

摘要:间谍软件是一种能够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 在其电脑上安装后门、收集用户信息的软件。本文对如何进行间谍软件检测与清除进行了研究, 以更好地保护用户的电脑。

关键词:间谍软件,检测方法,防范方法

参考文献

[1][美]Stanley B.Lippman, Josée LaJoie, Barbara E.Moo, 李师贤 (译) .C++Primer中文版 (第4版) [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3.

[2][美]Mark Allen Weiss.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C语言描述[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1.

[3]丁秀峰.间谍软件之危害及其防范对策.[J].期刊大众科技, 2005-7.

[4]杨珂, 房鼎益, 陈晓江.间谍软件和反间谍软件的分析与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06-8.

[5][美]Jeffrey Richter, Christophe Nasarre.Windows核心编程 (第5版) [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9.

[6]张银奎.软件调试[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6.

[7][美]Mark E.Russinovich, David A.Solomon, 潘爱民 (译) .深入解析Windows操作系统 (第4版) [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4.

[8]Paul Gosling.Trojans&spyware:an electronic Achilles[J].Network security, 2005-10.

[9]Dr David Stang.Internet Intruders:Spyware, Adware, Hi-jackers and Other Pests[J].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2003-6.

[10]Roland Buschkes.Detection of intrusions and malware&vulnerability assessment[M].湖北辞书出版社, 2006-12.

间谍软件 篇2

“哎呀,计算机中的病毒库还是去年的,这怎么行呢?”

“这有什么关系啊?反正我就是上网浏览,顺便玩一些网游而已,也有关系嘛?”

“你还不知道啊?现在各种木马程序、间谍软件漫天都是,一个不小心就会让你的机器完蛋!”

虽然同学的计算机还可以正常运行,不过硬盘中肯定也隐藏了一些木马程序和间谍软件。好在木马可以通过网络防火墙拦截,所以就把重点放在解决间谍软件方面,这样不仅可以让同学也有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还能够防止一起网游的时候出现 情况。

一、何为间谍软件?

可能包括我同学在内的很多朋友都会有这样的疑问:间谍软件有什么可怕的?最多我安装一个网络防火墙不就可以阻止了吗?其实许多潜在的Internet威胁并不是我们常见的病毒或者木马程序,而是一些危及个人隐私安全或者是对计算机进行骚扰的应用程序,其中间谍软件就能够监视我们使用计算机的习惯以及个人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发送出去,比如我们访问的Web站点、按键记录或者屏幕快照等等信息都会在你不知不觉中泄漏出去。

虽然我们可以安装网络防火墙加以防护,但是对于间谍软件而言效果并不明显。比如我们安装Kazaa这款P2P软件之后就会附带安装一些广告软件,除非你在防火墙中设定禁止Kazaa访问Internet的权限,否则与Kazaa捆绑集成的广告软件就有可能将个人信息发送给第三方。而且目前还有很多网站采用默认安装ActiveX控件的方式让你浏览网页时候被强行安装了间谍软件,可见仅仅通过防火墙的拦截作用并不能有效的阻止间谍软件泄密。

二、用PC-cillin2005清理间谍软件

趋势科技PC-Cillin2005网络安全版,是一款综合性的入门级网络安全产品,它包含了丰富的产品特性,不仅能够保护个人单机应用环境,而且能够扩展到对家庭/SOHO小型网络的有效防护。并PC-cillin2005内嵌的增强的“间谍程序清除系统”功能可以主动检查发现并有效去除各种间谍程序、广告软件、Cookies等。

运行PC-cillin2005之后,首先在程序主窗口中通过“系统->安全检查”命令激活安全漏洞检测窗口,点击“检查”按钮之后程序将连接到微软 进行检测,一旦有漏洞则会列表显示出来(附图1)。为了能够彻底抵御间谍软件的侵袭,建议大家事先在这里进行Windows漏洞的修复,这对于提升计算机的安全级别可是大有裨益的。完成这一步之后,我们就可以借助PC-cillin2005来扫描并清理间谍软件了。

第一步:在PC-cillin2005中依次点击“系统->扫描设置”,并且在出现的窗口中点击“间谍软件防护”标签,此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诸如间谍软件、工具、远程访问工具等所有对计算机具有潜在威胁的项目(附图2)。

第二步:直接点击PC-cillin2005窗口中的“扫描间谍软件”按钮,这时程序将自动激活扫描组件对系统进行彻底检测(附图3),

果不出我所料,原来我同学的计算机中竟然暗藏了三十多个间谍软件,想想真是有些后怕。

第三步:虽然软件检测出来这么多间谍软件,但是并非所有被识别出来的应用程序都对计算机有害,所以我们可以先选中某一个间谍软件并点击“更多信息”按钮链接到趋势 查看相关的具体信息(附图4),待确认是间谍软件无误之后再按下“删除”键将其清理出硬盘。

提示:通过“系统->间谍软件扫描”命令也可以完成扫描任务,而且还可以勾选“使用快速扫描”复选框来减少整个扫描所需的时间,不过这种方式只扫描可疑的注册表项而加快扫描速度,因此可能找不到所有潜在的威胁。

看起来整个间谍软件扫描操作比较麻烦,但是操作起来只需点击几下鼠标即可轻松搞定。而且软件的扫描速度比其它同类软件要快速许多,例如在同学这台计算机上进行全面扫描仅仅花费了十余秒钟就完成了,这下整个世界都清净了许多。

三、和间谍软件说“再见”

对于很多朋友来说,频繁的进行完整扫描可能不太实际,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的避免间谍软件的侵扰,彻底和它们说“再见”呢?这一方面需要我们在日常使用中提高警惕,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借助PC-cillin2005来完成。

在日常上网冲浪或者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主要注意下述几个方面:

1、很多朋友在安装软件时候都会采用一路回车法直接点击“下一步”按钮来快速完成,其实在安装任何软件时都要阅读“最终用户授权合约书”,并且从中查找和信息收集发送以及安装其它软件的条款,一旦发现类似条款则需要特别重视。

2、由于目前很多软件都会捆绑一些其它扩充程序,因此建议大家在安装软件时要特别注意软件中是否包含其它程序,这即可以通过软件附带的自述文件中有关其它软件信息可以确认是否包含间谍软件,也可以从软件安装过程中提供的详细列表来查找。

3、当我们上网冲浪或者使用某些软件的时候,除非确定软件作者和正在查看的网站非常可信,否则请不要对询问是否希望下载和安装软件的任何消息单击“是”,很多朋友就是这里的一时疏忽而让间谍软件有了漏洞可钻。

4、如果收到电子邮件中存在其它链接或者浏览网页时候出现弹出广告,一般情况下尽量不要点击,这能够减少间谍软件利用IE浏览器漏洞入侵的可能性。

5、在IE浏览器中将“Internet区域”安全级别设置为“高”,如果导致一些网站访问出错,则可以将受信任的站点的安全级别适当降低,然后单击站点并添加要访问的站点。

除去日常使用中要注意的几方面之外,PC-cillin2005也可以像杀毒软件一样通过实时扫描方式驻留在系统后台进行监测。此时只需在图2所示窗口中勾选需要监测的项目,接着运行“系统->扫描设置”命令,并且在“实时扫描”标签下选中“启用实时扫描”一项(附图5),这样一旦我们不小心受到了间谍软件的威胁,程序还会立即弹出预警信息引起我们的警觉了。

把间谍软件请出硬盘 篇3

反谍先锋——Spyware

Remover

Spyware Remover是一个用来删除广告记录文件的软件。它将会扫描你的内存,注册表以及其它会存在广告软件的文件,并安全地删除它们。你还可以用Spyware Remover来进行监视,对广告软件和弹出广告进行预报或选择直接干掉它们。Spyware Remover的英文界面可能会让你感到有些生疏,不过,有下面的图解就可帮你度过这一难关。

认识Spyware Remover

如何设置Spyware Remover?如何使用Spyware Remover集成的几个小工具软件?这两个答案都可以从主界面中得到解答,Spyware Remover安装完毕,打开主界面,就能看到主界面左侧是进行扫描的选项(在后面我们将有详细介绍),主界面右侧罗列的则是软件的几个主要功能按钮,像Win9x系统任务条上的那个回到桌面的按钮是用来改变软件设置、选择语言、定义日志文件路径的;下面的“Scan”和“Scan Folder”则是确定进行广告软件扫描的两个按钮,“Backup”用来恢复或删除你曾做过的备份文档;“Popup-watch”和“Spy-watch”分别是间谍程序监视与弹出广告窗口的监视,还有几个按钮就不一一作介绍了,如果你还对它们不太熟悉,可以点选一个按钮,然后在“Start your system scan now!”处就可以看到它们的简单介绍。

扫描设置

点主界面中的“Setting”按钮,将会弹出“BPS Spyware Remover”窗口,右侧的“Options”选项就可以用来修改软件的设置(图1)。

在“Scan options”的下面是关于扫描内容选项的设置,一共六个复选框,包括间谍程序、木马、cookies、浏览器陷阱、键盘记录器等等,你可以全部选中。

“BPS Spyware Remover”窗口中还有一个“Paths”选项是指定日志和备份文件位置的,一般不用改动,“language”则是选择软件语言环境的,虽然也有一个“Chinese”的选项,但这并不是将软件界面变成中文的。

正常扫描

经过了上面一番设置,你就可以对自己的系统进行扫描清理了,将主界面左侧的复选框“My Computer”选中,就会看到里面六个子选项,包括扫描内存、扫描注册表、扫描磁盘等等。扫描结束后,点击窗口中的“Next”就会看到类似图2的窗口了,系统扫描到的广告软件都会被罗列在这里,你如果选择“Backup”就是将这几个广告程序进行备份,同时这几个广告软件就会出现在备份列表中,如果你选中“Delete”,就是将它们删除,当然你也可以点选“Ignore”按钮,将它们加入到忽略列表中,所谓忽略列表,就是说,虽然这是可疑的间谍软件,但你可以给予它特赦般的待遇,让它们无忧无虑地呆在你的系统里,但一般是没这个必要的,如果你怕万一误删,可以备份后再删除。

间谍程序监视

在主界面中点选“Spy watch”按钮,就可以启动间谍程序监视面板,如果它发现某个网站正在往你的系统下载广告软件,就会出现警告或者直接进行删除,间谍程序监视面板如图3所示。

弹出广告监视

上网时会遇到无所不在的广告弹出窗口,在主界面中点“Popup Watch”,弹出的界面即是广告监视程序了(图4),在右半部分是主要设置窗口,其中“Sound On”是遇到广告弹出窗口给予声音警告。

反谍大师——SpyBot

Search & Destroy

软件设置和运行

安装后通过桌面上的Spybot-S&D快捷方式图标即可启动软件,点击上方工具栏中的“Language”按钮,在菜单中选择“Chinese(Simplified)”,就能把Spybot-S&D切换为中文界面了。

语言设置完成后,就可以正式开始清除“间谍”行动了,点击软件界面左侧“Spybot-S&D”一栏下的“检查&清除”按钮,接着,再点击界面右侧的“检查问题”,Spybot-S&D就自动开始工作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扫描后,下方列表中就会显示出所有在你电脑里安家落户的间谍程序,点击列表中某个间谍程序前的“+”后,我们就能知道该间谍程序究竟在电脑里做了什么手脚(图5)。在默认情况下,列表中所有间谍程序前的复选框都是选中的,我们只要点击上方的“修复选定的问题”按钮,这些间谍程序就会被全部删除。如果你的电脑中没有发现任何间谍程序,它就会显示“祝贺!未发现任何间谍软件”。

有些间谍程序与系统的关联性十分密切,如果将它们删除,可能就会导致系统运行不正常。因此,Spybot-S&D在将间谍程序删除前,都会为它们创建一个备份。同样,点击界面左侧“Spybot-S&D”一栏下的“恢复”按钮,右侧列表中就会列出那些已被删除间谍程序的备份文件(图6),通过复选框选中相应的备份后,再点击“恢复选定产品”按钮就可以将它们恢复了。当然,通过“删除选定的恢复”,也可以将这些间谍程序的备份文件彻底删除。

小提示:像杀毒软件一样,Spybot-S&D也需要经常的升级才能保持它的最佳状态,点击界面左侧Spybot-S&D一栏中的“更新”按钮,再点击右侧的“查找更新”,那些升级文件就会出现在下方的列表中(图7)。默认情况下,这些升级文件前的复选框也都是全部选中的,只要再点击“下载更新”按钮,就能进行软件的自动升级了。

Spybot-S&D的免疫功能

对间谍程序不仅要进行查杀,我们更需要预防,Spybot-S&D中所提供的免疫功能大约可阻止1500多个间谍程序,点击界面左侧Spybot-S&D一栏下的“免疫”后,再点击右侧窗口中的“免疫”按钮即可为你的电脑添加一道防间谍程序的屏障(图8)。

Spybot-S&D的其它功能

其实,除了查杀和预防间谍程序外,Spybot-S&D中还有一些较为实用的功能,下面就给大家来简单介绍一下其中的几项。点击上方工具栏中的“Mode”按钮,在菜单中选择“Advanced Mode(高级模式)”,这样软件主界面就会变成如图9所示,单击左侧的“工具”项,Spybot-S&D的另一些功能就全在其中了。

1.可靠粉碎机,通过它可以用来彻底删除Windows系统中temp、cookie和cache里的所有文件,最大限度地保证你的隐私,点击templates旁的三角箭头,就能分别加载上述三者中的所有文件,粉碎次数默认为5次。最后,点击“粉碎”按钮就可以将它们全部彻底清除了。

2. ActiveX控件检测,列表中显示的是系统上安装的所有ActiveX程序,前面有绿色勾的表示是正规ActiveX程序(图10),红色勾表示该ActiveX程序是已知的问题,没有勾的则表示Spybot-S&D还无法判断这些程序的性质,选中某项后,借助Remove按钮就能将其删除。

3.进程列表,该列表中所列出的是系统中所有的进程与所对应的程序路径(图11),单击某项进程,下方就会显示出与之相关联的DLL文件,“结束进程”按钮可用来中止某一个进程。

4.系统启动,这里所列出的是Windows启动组里的项目,你既可以暂时终止它们的工作,也能删除或更改这些项目。

什么是间谍程序(spyware)?

间谍程序一般会在用户浏览网络或安装软件时悄悄地潜入电脑,但它并不会像电脑病毒或木马那样来恶意破坏操作系统,间谍程序的主要职责就是监视用户的操作行为、收集诸如上网习惯、用户兴趣爱好之类的个人信息,并会把这些信息再发送给一些广告商,以获取利润。正因为间谍程序具有如此的迷惑性,所以一般用户难以察觉它们的存在,即使是利用一些常规的杀毒软件,也很难将它们彻底铲除,所以要使用专门的清除软件,比方说本文要介绍的SpyBot Search & Destroy。

间谍软件产品责任的法律探讨 篇4

间谍软件(spysoftware)是一种能够在电脑使用者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或者在给电脑使用者造成安全假相的情况下,在用户的电脑上安装“后门程序”的软件,其目的是跟踪或者捕获数据、显示广告、控制计算机、自动拨号、修改系统软件、分析计算机安全性或者自动下载软件。这些“后门程序”可能是一个IE工具条,一个快捷方式或是其它用户无法察觉的程序。虽然那些被安装了“后门程序”的电脑使用起来和正常电脑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但用户的隐私数据和重要信息会被那些“后门程序”所捕获,这些信息将被发送给互联网另一端的操纵者,甚至这些“后门程序”还能使黑客操纵用户的电脑。

间谍软件大致可分为:广告型间谍软件和窥探型间谍软件。广告型间谍软件往往与其他软件一同安装,或通过Active X控件安装,主要目的是搜集用户的性别、年龄、电话、电子邮件等个人信息,发送给后台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在用户的电脑上弹出相关的广告窗口;窥探型间谍软件相比之下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它可能会记录你所有的键盘操作、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的内容、访问的网站,甚至复制打开的窗口并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远程的窥探者,而受害者却全然不知。

二、间谍软件的危害

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人们对其依赖程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被存储在电脑上。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的专家指出,以窃取用户机密文件和个人隐私为目的的“间谍”软件,当前已经超过传统意义上的病毒成为网民的最大威胁。具体而言,间谍软件对用户权益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侵犯用户的财产权。

侵权人利用间谍软件盗取用户信用卡、QQ软件的账号及密码、网络虚拟人物装备等虚拟财产;利用间谍软件进行自动拨号,给用户带来高额的电话费用;大量占用计算机CPU、内存等系统资源,或造成其他软件无法使用,用户无法控制自己的计算机,浪费用户的电能;计算机硬件被破坏,用户因维修计算机而支付大量费用等均是对用户财产权益的侵犯。

2. 侵犯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表现在软件安装时,或在使用许可协议中不告知用户软件的功能和相应的卸载方法,或者虽经用户的同意但超出了告知的功能范围并强行运行以及采用欺诈的方式征得用户的同意。其故意隐瞒有关的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违背诚实信用原则,使用格式条款免除自身责任、加重用户责任、排除用户主要权利对用户而言极不公平。并且此类行为造成软件制作行业软件制作行为的扭曲,对于软件业长远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3. 侵犯用户的隐私权。

某些间谍软件获取用户的软硬件配置,并自动发送至计算机硬件厂商;追踪网络用户的上网习惯,例如用户登录过哪些网站等,跟踪用户操作计算机的行为并且把统计数据发回到远程控制中心,这些数据采集者自行对数据进行分析或将之卖给其他主体,分析客户偏好,以帮助其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活动。也可能将用户存储在计算机上的文件或电话号码、个人照片、电子邮箱、身份证号码等个人资料窃取并传播。

三、我国规制间谍软件的立法现状及评析

我国目前对于间谍软件的研究仅停留在学术领域,法律中并没有对其明确界定,也没有单行法律法规进行规制,主要依据其他部门法及行政法规中的零星规定,对间谍软件的控制建立了以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为主的责任体系,但这并不利于对受害人进行保护。刑事责任是最为严厉的一种法律责任,但犯罪构成设定严格,处罚标准较高,一般的间谍软件难以适用刑法规定来处罚;行政责任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刑事责任救济的不足,但行政责任以警告、罚款、拘留、没收违法所得等方式进行处罚仍不能使受害人的损失得到补偿。

民事责任是适用范围最为广泛的法律责任,民事责任重在补偿,通过救济来弥补受害人的损失。我国法律实务中对间谍软件的民事责任是以合同责任来认定的,但间谍软件直接使用者与被强制安装该软件的计算机用户之间是否构成消费关系还有待商榷。更重要的是,很多间谍软件在安装前,往往会提示“最终用户使用协议”,其中会包含对用户不利的条款,而用户只有在接受此协议的条款后才能继续安装和使用此软件,大多数用户往往不会阅读该协议直接点击“同意”,一旦以后造成损害,主张该条款属于格式条款的诉求很难得到法院的支持。事实上间谍软件的民事责任很多情形下难以认定为合同责任,以合同责任来保护受害者显然有些无力,因此,以侵权责任来控制间谍软件,保护受害者,应该是最可行的方案。但如果受害人基于一般侵权提起诉讼,由于现行的法律法规之中找不到直接约束间谍软件侵权行为的规定。那么对于什么是间谍软件、什么是间谍软件侵权行为,构成间谍软件侵权行为承担什么样的责任等等问题就会产生分歧和争议,这显然同样不利于对受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同时,对于通过捆绑方式安装的间谍软件而言,实施非法安装行为的责任人是软件经营者,至于安装后间谍软件实施的发送用户信息、强制弹出广告等后续行为,很难通过一般侵权诉讼追究幕后间谍软件制造商及广告商的侵权责任。

四、间谍软件产品责任的构成要件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受害人基于合同或一般侵权提起的诉讼往往无法获得充分、全面的救济,笔者主张依据产品责任对间谍软件提起诉讼,产品责任既不受伴随软件的“最终用户使用协议”限制,又可以追究间谍软件整个利益链条上的任一责任人。根据民事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一般原理,间谍软件产品责任应当具备如下构成要件:

1. 软件存在缺陷。

产品存在缺陷是承担责任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把握“缺陷”的概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如果严格依照上述主要适用于有形产品的“缺陷”概念,间谍软件造成的危害在实践中也许其更容易被认定为“瑕疵”而非“缺陷”从而承担违约责任,彻底排除适用产品责任的可能。但正如上述分析,依照合同法提起诉讼很难实现对受害人利益的全面保护。笔者认为,由于智力产品具有客体非物质性的特征,因此质量标准应不同于有形物质产品,在这方面,国外尤其是产品质量法立法比较先进的美国对产品缺陷的认定标准值得借鉴,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在美国判断缺陷的具体判断标准实际上有三种:一是成本—效益标准。就是要求法官在损害的风险即损害的可能性和程度和产品对社会的效益或防止产品的损害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如果损害的风险超出了社会效益或预防成本,则该产品就被认为有缺陷。依据这个标准分析,间谍软件作为一个整体可能会给最终用户带来某些效用,然而,成本—效益标准的关注点并不是把产品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的,而是分析被诉称存在缺陷的特定方面。就间谍软件而言,最明显的设计缺陷就在于其难以甚至无法卸载的功能,因为该设计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违背用户的意愿,因而该功能对于最终用户的效用为零;对于制作者来说,其消除该功能的负担同样为零,因为制作者完全可以不添加该功能。另外,该功能又会使用户面临巨大的风险,包括无法正常地使用电脑、删除数据、泄漏用户隐私、侵犯用户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等,损害的风险完全超过消除损害的负担,可以判定间谍软件是有缺陷的。二是消费者期待标准;是以一般消费者的期待为标准来评价产品的安全性。依据这个标准分析,毫无疑问,间谍软件也是不符合最终用户期待的。三是兼顾二者的混合标准。即同时考虑上述两标准,综合运用。

在实践中,如果间谍软件没有给用户造成实质损害,则依照上述标准判断该产品是否存在缺陷;如果间谍软件给用户造成了实质损害,则直接根据对损害结果的分析来认定缺陷。

2. 存在损害事实。

产品侵权责任中的损害事实一般包括人身损害、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人身损害包括致人死亡和致人伤残。财产损失,不是购买该产品所付价金的损失,而是指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的损失,其范围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精神损害,则是指缺陷产品致人损害,给受害人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和感情创伤。如前所述,间谍软件大量耗费用户电脑的硬盘、内存、CPU,严重干扰用户的正常操作、大大降低用户的工作效率,篡夺电脑控制权,干扰用户对其他正规商业软件的使用,从而可能造成计算机系统瘫痪、硬盘损坏,使财产所有人即用户无法对自己拥有的财产行使正常占有、处分的权利,这不仅侵犯了权利人对电脑硬件的物权,而且侵犯了权利人对电脑信息的所有权。对于窥探型间谍软件而言,通常会将用户存储在计算机上的文件或聊天记录、电话号码、个人照片、电子邮箱、身份证号码等个人资料窃取并传播,可能导致受害人精神痛苦,包括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羞愧等。这种精神损害达到一定的程度或者持续较长时间,可能导致受害人出现疾病,尤其是精神方面的疾病。

3. 损害事实与间谍软件质量缺陷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指行为人的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联系,它是间谍软件侵权归责的基础和前提,即指前者的发生是因后者所致。认定间谍软件与损害事实的因果关系,应采用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即某一事实在一般情形,依社会的一般观察,能发生某种后果时,则认为该事实与后果有因果关系。间谍软件安装并自动运行后,依社会一般人的观察,导致了妨害电脑使用的事实,即可认定有因果关系。间谍软件侵权案件中因果关系是不难认定的。

五、间谍软件产品责任的承担方式

间谍软件产品责任的承担方式是指间谍软件侵权人依据侵权行为法就自己实施的侵权行为应当承担的具体的民事责任形式。在适用时应根据间谍软件侵权的具体形态和程度,依据《民法通则》和《物权法》的内容确定间谍软件侵权的责任方式。

1. 停止侵害。

当间谍软件侵权行为人实施的侵权行为仍然处于继续状态时,受害人可以依法要求法院责令其停止侵害人身或财产权的行为。就间谍软件侵害用户而言,停止侵害是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的首选方式。如果间谍软件侵害他人权益的行为尚未造成受害人其他损害,加害人承担停止侵害的民事责任即可;如果受害人还出现了精神损害或者财产损失,加害人除了首先停止侵害外,还应当承担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2. 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间谍软件侵犯用户的人格权、商标权,损害他人商誉,权利人有权要求侵权人在造成影响的范围内以当面、书面或登报等方式说明事实真相挽回消极影响,并赔礼道歉。至于侵犯用户隐私权是否适用这几种责任方式,笔者认为,鉴于受害人所关注和要求的主要是自己私人信息资料不被他人所知晓,因此,在间谍软件侵害用户隐私权的案件中,应当慎重使用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的侵权责任承担方式。

3. 返还财产。

间谍软件直接使用者利用间谍软件盗取用户信用卡、QQ软件的账号及密码、网络虚拟人物装备等虚拟财产,如原财产还存在,可以适用返还财产的责任承担方式。但如果原财产已经有偿转让,返还财产也就无从谈起。如果原物是经过特定化的种类物,但该物已经被损坏,经受害人同意,可赔偿其另外价值相当的特定化的种类物,如网络虚拟人物装备。如果受害人不同意,则只能作价给予赔偿。

4. 赔偿损失。

如前所述,间谍软件在实践中通常不会直接造成用户的身体损害,因此,损害主要表现为侵犯财产权以及侵害隐私权所造成的精神损害。就侵犯财产权而言,笔者认为,对于权利人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都应该进行赔偿,例如,故意对存储在计算机中的电子合同文档进行修改或删除,导致受害人交易失败,不仅仅要赔偿受害人因为交易所支出的合理费用,而且对受害人交易机会的丧失也应该进行赔偿。就精神损害而言,轻微的精神损害可以不予以赔偿或者予以象征性赔偿,一般程度的精神损害应予以适当赔偿,严重的精神损害则可以予以较高数额的赔偿。而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应当根据侵权的具体情况,如加害人的主观方面、对受害人造成的影响、后果等来确定幅度。

参考文献

[1]杨东风,白学清.间谍软件的防范措施探讨[J].科技信息,2008,(16):381.

[2]白杉.间谍软件的入侵及防范[J].计算机安全,2004,(12):62-63.

[3]王登.信息安全领域的新课题——间谍软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0):232-233.

[4]新闻.间谍软件成为网络最大威胁[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6-02-13.

[5]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如何对员工进行间谍软件的培训 篇5

在任何综合安全常识的培训中,向最终用户讲授有关间谍软件的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至少需要花半天甚至一天的时间,并且企业各个层次的人――从上层领导到接待员,乃至门卫――都应该参加,因为这个时代,人人都在用电脑。这种培训应该成为雇佣的一项条件强制每个人参加,并且作为每年个人绩效评评估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安全隐患连年增多,培训内容应该每年都进行更新,员工也应该每年都接受一次培训。

几十个人组成小组同时进行培训不会扰乱日常操作,更何况可以在一年之内让所有的职员一起参加。企业中IT或者信息职员应该有此方面的相关知识背景,因此你可以不用到外面去找人,但是如果这的确是一个问题的话,你可以考虑到外面去请一个专家来进行培训。

安全常识培训应该包含以下方面:

安全的网上冲浪

在允许访问的网络上进行合理的操作使用

有关下载软件到本地的规定

按政策规定哪些网址是不能访问的,尤其是那些让间谍软件有机可乘的网址

测定哪些计算机有可能受到感染的技巧

何时向技术支持服务窗口求助

要巩固培训成果,可以每月出版一些内部刊物,其中包含安全常识的介绍等,

每月关注一个新的话题,间谍软件的话题当然也必不可少。可以将刊物设计得色彩鲜艳一点,更易抓住别人的眼球。当然,也可以考虑采用一些奖励的手段来鼓励那些在安全工作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或者保护公司免受间谍软件之扰的员工。将这些员工的照片登载在公司的内部刊物上,这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一种鼓励。

关于阻止间谍软件的规定和防止其它恶意软件(比如病毒、蠕虫和木马)的规定性质是相似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阻止员工任意进入任何网站,但是这也许是行不通的,因为许多员工需要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工作。但至少对访问互联网进行严格控制对于商务运作是合理也是合法的。

防止间谍软件/恶意软件的规定包括禁止使用者从英特网上下载软件,其中包含共享软件和工具栏;禁止访问可疑网站,最主要的当然是色情和赌博网站。这些软件和网址都臭名昭著,是滋养间谍软件的好地方。

以下是对于终端用户安全规定的范例:

“每位员工都不能不经过信息安全部门的书面允许擅自在网络上下载软件。在这里特此向每一位员工提出警示:你们在网络上的任何活动随时随地都受到监督,如果不恰当使用网络,那么你们的训练甚至是雇佣关系就走到尽头了。”

防止间谍软件的规定具体来说可以按如下进行陈述:

“我们建议使用者如果在计算机上看到可疑的现象,比如同时弹出过多窗口使机器速度变慢,或者Web浏览器自动打开色情或赌博网站,应该立刻报告并求助技术服务支持,并指出计算机已经感染间谍软件。

软件软件 你在哪里 篇6

常用软件何处有

网上软件万万千,但并非所有软件都可称得上“常用”二字。所谓“常用”,是说该软件最为基本,几乎是每个用电脑的人都离不开的,所以,常用软件又被称为装机必备软件。大致说来,至少包括以下几种:办公软件(Office系列)、杀毒软件(金山、瑞星等)、聊天软件(以QQ为代表)、下载软件(迅雷、快车等)、压缩解压软件(WinRAR、好压等)、播放软件(暴风影音等)、输入法软件(搜狗拼音等)等。

因为常用,所以下载很方便,方法也很多。大致说来,有两种很实用的下载方法。

一般软件在哪里

常用软件尽管使用率高,几乎每个人都离不开,但毕竟只是软件大家族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很多时候,有许多软件我们不得不用,但它们还都够不上“常用”的资格,怎么办?如何才能快速找到它们?说真的,要想像常用软件那样快速下载到一般软件是有点困难,但也不是绝对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下载一般软件,关键之处有两点:一是要用好搜索工具,例如百度等;二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做不到这两点,那就去麻烦高手吧。

共享软件免费用

自由软件和开源软件的区别 篇7

关键词:自由软件,开源软件,私权软件

陆首群作为中国的开源软件推进联盟主席, 以半官方形式代表着中国官方对自由软件的态度和观点, 本文主要对《评自由软件与开源软件的概念纷争》一文进行分析, 这篇文章中, 陆首群对开源软件和自由软件作了一个区分, 但笔者认为, 陆首群试图对两者所作的区分, 存在一些模糊的地方, 他的区分反而让读者觉得两者的概念更加模糊, 以下摘录了他的一些看法, 并对这些看法发表笔者的一些观点。

一、思想方法的自相矛盾

陆首群说, “10年来, 自由软件与开源软件两个概念的争论, 延绵不断、时急时缓, 其中也不乏相互妥协与包容。几年前我们曾讲过:‘不要挑动自由软件与开源软件之间的分裂’, ‘不要热衷于搞内耗’, ‘自由、开源软件, 合则两利, 分则俱伤’。”

一方面, 陆首群认为“不要挑动自由软件与开源软件之间的分裂”, 另一方面, 他又批评自由软件的拥护者“唱这样泛政治化的调子非学者所为”。这足可以看出陆首群的自相矛盾, 既然认为不要“挑动分裂”, 他自己本人又在搞分裂, 批评自由软件。实际上, 中国半官方的逻辑就是, 只能批评自由软件, 不能批评开源软件。

二、对概念的混淆

陆首群说, “在历史上自由软件的概念有多种解释。”而事实上, 自由软件的定义是很清楚的, 这种“多种解释”的说法是想浑水摸鱼的人的歪曲理解。自由软件创始人对自由。

软件的定义从来都只有一个, 这里陆首群有故意混淆概念的嫌疑, 把本来清楚的东西说成“多种解释”, 意在混淆视听。

“但多数人认同的概念是:自由软件的原作者们放弃自己知识产权的权利”。

自由软件的原作者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知识产权的权利, 相反, 用现有的版权法来保护自由软件, 是一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斗争方式。私权软件的知识产权是垄断的、维护私权的, 而自由软件的知识产权维护软件的共享为目的的。实际上“放弃自己知识产权的权利”这个定义, 是“公域软件” (public domain software) 的定义, 而不是自由软件的定义。所以这里, 陆首群对自由软件的版权思想不是很清楚, 抑或是他的故意回避, 我们不得而知。不过, 这里我们已经看到, 连陆首群这个中国开源领袖都如此的故意歪曲自由软件, 可见中国软件产业领域的领导人对自由软件的知识是多么的缺乏。

“1983年Richard Stallman本着自由、开放、共享、协作、奉献的价值观念, 面对当时充斥全球的专用软件逆流而动”。

陆首群在前文的分析中使用了私有软件, 而这里又偷换成“专用软件”。我们知道专用软件和私权软件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私权软件是斯多尔曼针对软件产业的过度垄断所创造的词, 它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而专用软件完全是一个中性的词, 强调的是技术角度的功能, 这种说法可以说是曲解历史, “逆流而动”透露着陆首群对自由软件的贬义色彩, 自由软件运动是符合人类的整体利益的一种历史潮流, 我们的历史总是向前、向着进步的方向发展的, 自由软件体现的是一种进步, 又谈什么“逆流而动”, 应该是“顺流而动”。

“启动GNU工程, 企图通过不受约束的操作系统、应用程序与编程工具, 来开发、推动自由软件模式。”

“不受约束”概念是断章取义, 似乎自由软件追求的是“绝对的自由”, 其实根本不是这回事。自由软件是要遵循左版的, 对于私权软件公司想把自由软件变成私权软件企图是不自由的。自由软件不是无事生非地想要追求“不受约束”, 而是对资本主义的垄断性私有权向软件领域扩展的反叛。是有针对性的, 不是偶然的突发奇想、个人的标新立异, 而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中的一种带有必然性的技术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冲突。

三、本末倒置

“Richard Stallman一直认为自由软件和开源软件在基本原理上存在着分歧, 但它们或多或少在行动上一致”,

这说法是对的;但斯多尔曼从来没有放弃对开源派观点的批评, 陆首群则回避了。

“自由软件运动一直试图改变世界, 都忘记当今这个世界是用知识产权堆砌起来的, 自由软件运动冲击专用软件和专利、版权 (右版) 制度, 威胁到一些私有商业软件企业, 他们已开始反击。”

这句话抹杀了软件刚开始没有知识产权的这一事实, 软件刚开始的时候没有成为独立的商品, 从软件的发展历史来看, 软件从一开始是没有版权的, 就连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 刚开始使用的软件也没有版权, 恰恰是传统的知识产权体系想推广到软件领域, 正是在这种推广中引起了剧烈的反叛, 自由软件运动只是众多反叛中最强有力的一派。这个反叛是一个事实, 一个潮流, 反知识产权是一个重大的历史现象。陆首群用半官方的权威话语方式掩盖问题的实质, 并且颠倒了到底谁是企图实施控制的一方, 谁是起来反叛的一方。

“有人说, 如果没有Linux (Kernel) , 就不可能推动自由软件运动 (GNU) 的成长;如果没有Red Hat (红帽公司) , Linux就不可能成为主流操作系统。我认为, 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陆首群的这种说法是很没有道理的。自由软件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的, 恰恰是这样:没有自由软件运动的存在, 没有自由软件在其中发展的整个软件领域中出现的对协作共享的普遍要求, 就不会有Linux的成功, 也就更没有后来的红帽公司的成功。陆首群说, “自由软件与开源软件是可以互补的;在一定意义上开源软件运动可以包容自由软件运动。”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说法, 没有代码的共享, 没有自由软件的精神, 特别是没有GPL新型版权的法律保障, 怎么会有Linux操作系统和更多开源软件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 自由软件运动、GNU工程、GPL是源, 后者是流, 是支流;没有支流, 自由软件之源泉将发展很慢, 而没有自由软件之源, 没有自由软件所代表的软件领域的协作、共享这种世界潮流, 则后者就根本不会产生。

四、方法的中性论

“自由软件运动厌恶并摒弃商业行为, 但如果它还不愿与开源运动合作, 它就突破不了自身‘技术发烧友’的狭隘圈子, 难以持续发展, 做大做强, 不可能在软件市场上形成主流, 也无法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陆首群的这种说法, 说明他对自由软件性质和实践措施缺乏真正的了解, 看一下斯多尔曼写的《销售自由软件》, 就可以知道, 斯多尔曼从一开始就意识到, 他虽然厌恶过度的商业化, 但是自由软件却是可以而且应该作为商品进行传播的。自由软件的开发群体也不是那种为了技术而玩技术的“技术发烧友”, 自由软件本身承载着一种社会理想, 恰恰是开源派理论家埃里克·雷蒙德的思想体现技术发烧友的思想, 他认为, 不要搞什么社会理想, 我们的目标就是把软件做大, 这恰恰是开源派的行事方式。实际上陆首群连开源派的思想都达不到, 只追求“做大做强”, 这种过度商业化的动机, 无疑又回到传统私权软件的模式中, 片面的追求数量的发展观。对比一下, Linux内核的创始人林纳斯写了一篇文章《Just for fun》也体现了技术的中性论, 在某种程度上他也是技术发烧友。

“自由/开源软件开发的全过程, 一般是由社区进行“自由软件项目”的原创性开发, 与由企业 (或发行商) 进行‘开源软件产品’的工程化开发两个阶段组成的。”

这恰恰说明了要分析开源软件的改良主义, 就只能深入到“软件技术的社会构成”层面, 即对软件技术作“社会地形成”的分析。软件由技术的内部分工, 到后来的软件技术的社会化分工, 表明开源软件是有着社会形成过程的, 这与陆首群的只强调开源软件的技术特征是相矛盾的。

总的来说, 陆首群是技术中性论者, 抹杀了自由软件的社会意义, 不管技术背后的社会价值, 仅仅把自由软件当做一种实用工具来对待, 必然会歪曲自由软件的社会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软件缺陷度量与软件过程管理 篇8

软件产品的生产过程是软件质量的形成过程, 所以只有在过程中实现良好的管理和质量控制, 才能得到一个质量合格的软件产品。软件缺陷就是其中的软件质量的负面影响因素。虽然所有的软件系统都不是尽善尽美的, 但是严重的质量问题会危及用户的使用, 从而危及企业的软件生产。

软件的开发阶段的缺陷管理和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一旦制定了有问题的软件的设计方案, 会直接导致软件的质量隐患, 所以, 我们在研发阶段要尽可能的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将隐患扼杀在初始阶段。一般的做法是, 在软件研发的过程中要形成一个严谨的缺陷分析报告, 将关于软件的性能的各个方面的具体数据和资料综合整理出来, 对于存在安全隐患和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做好一定的预防措施和预防方案。

2 问题描述

缺陷度量的技术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和重要的作用就是对于软件系统中存在的问题的显示, 也就是对具体问题的描述。一般情况下, 软件的缺陷会分为大致的几种常见类型, 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些类型, 做出不同的缺陷显示方法。正交分类方法ODC (Orthogonal Defects Classification) 作为一种常见的问题显示方法, 能够准确的显示问题, 一直被业内广泛的使用, 但是它也存在着技术上的缺陷, 就是解读方式比较复杂。另一种常见的方式是Thayer, 有点是比上一种方式的结果更精确, 但是解读起来也更加复杂。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在于都忽略了对于软件的过程的监控和分析,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技术问题, 因为软件的研发过程才是质量问题的形成的重要阶段, 要控制质量问题, 就必须控制软件的研发过程, 所以, 我们想要找出新的监管和缺陷度量方法, 就要从控制过程的角度来分析。现在市场上的已经开发了几种缺陷管理系统工具, 例如Mercury公司的Quality Center, IBM公司的Rational系列管理工具, 微软公司的VSTS等。上述的几种技术都没有解决缺陷的分类问题, 导致了在软件过程的管理中的缺陷分类的薄弱。也直接导致了现有的缺陷管理工具在实用性和综合性方面的不完善, 上述的两种管理工具只是提供一些缺陷属性数量的简单统计结果, 要想得到一些更精确和更综合全面的分析结果, 用户不得不借助其他的统计方式。基于该目前市面上的工具的这样一种缺陷, 和软件过程管理的实际需要的不协调, 笔者制定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型, 如图1。该模型可根据需要设计缺陷属性度量分类标准。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通过缺陷管理系统采集缺陷数据, 运用缺陷分析方法实施缺陷分析, 把握缺陷发展趋势, 对软件项目开发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实施缺陷预防方案, 提高软件产品的开发质量。通过缺陷分析结果的反馈, 改进缺陷度量分类标准和分析目标, 提高缺陷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本文重点研究了缺陷分类方法和缺陷数据的分析方法, 并结合某项目中的缺陷数据实例进行了分析。

3 缺陷分类方法研究

3.1 缺陷分类的目的和原则

将软件的缺陷问题分类, 可以更好的管理和击破软件的缺陷问题。并且有益于分析缺陷产生的原因, 可以早到有计划的预防。缺陷分类方法应满足以下要求:准确地对发现的缺陷类型进行分类;缺陷分类类型之间应无重叠, 并尽可能多的覆盖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分类;分类要与软件生命周期有机结合, 从软件过程的角度对软件缺陷进行分类。

3.2 缺陷度量属性分类

实施度量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软件的研发和试验的各个阶段的顺利进行, 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纠正, 以免影响软件的研发和生产。在引言中曾提到, 软件缺陷的范围很广, 它贯穿于整个软件研发和生产试验的各个阶段, 是一种伴随着软件的整个过程的始终的应用, 所以它的重要程度也可想而知。一个缺陷需要记录许多相关的度量属性, 如何划分这些度量属性也是缺陷分类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传统的分类方法主要目标是消除软件缺陷, 而不是对缺陷出现的原因进行一个正确的评估和解决方案的分析, 这样的分类方法是不利于软件的完善和发展的。所以, 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缺陷度量方式就应运而生。下面本文中将从缺陷度量属性设计的三个方面, 即描述属性、统计属性和控制属性来进行具体阐述。a.缺陷描述属性。缺陷描述属性是指:缺陷信息描述, 对于缺陷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角度的描述, 既包括缺陷的时间, 产生原因也包括具体的解决方案的策划。b.缺陷统计属性。缺陷统计属性是指:缺陷生命周期状态, 缺陷流出的开发阶段, 缺陷流出的部门, 缺陷流出的功能模块, 缺陷表现类型, 缺陷的严重等级等基于缺陷数量统计其分布的属性。并且缺陷统计属性参考正交缺陷分类方法划分, 属性间没有相关性。c.缺陷控制属性缺陷控制属性是指:处理缺陷的角色, 缺陷的分配, 处理缺陷的时间, 缺陷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等基于缺陷分配流程管理的属性。

4 缺陷度量过程管理

4.1 处理缺陷的角色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处理缺陷的四个负责人和所负责的任务的具体情况:报告人:将发现的缺陷登录到缺陷管理系统, 描述缺陷的表现形式和再现方法, 对缺陷进行简单分类, 由项目经理、组长对缺陷进行再分配, 缺陷修正完成后, 对其进行回归测试审核。负责人:负责缺陷的调查和修正工作, 分析缺陷引入的原因。组长:分配缺陷到负责人, 并对负责人已修正缺陷进行复查, 确保不会因为修正而引入新的缺陷产生, 分析缺陷流出原因。项目经理:分配缺陷到项目组, 定期总结缺陷分析报告, 把握缺陷发展趋势, 采取应对措施保证项目的进度及开发质量, 根据缺陷分析结果改进缺陷度量属性分类。

4.2 缺陷生命周期

缺陷生命周期是指缺陷从被报出之后, 到开始修正, 再测试直到该缺陷被完全消除的时间段。缺陷生命周期是影响软件研发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和因素, 定期对缺陷各种状态信息的变化趋势进行总结, 是项目经理计划开发周期, 调整开发进度的重要依据。

4.3 缺陷分配管理流程

整个的缺陷的周期主要是指从发现到完全消灭的时间, 在这个时间内, 缺陷的分配管理流程主要包括:a.报告人登陆缺陷;b.管理人员分配缺陷给相关责任人;c.责任人调查并修正缺陷, 分析缺陷引入的原因;d.管理人员对修正结果进行复查, 分析缺陷流出的原因;e.报告人验证缺陷是否被正确。

结束语

软件的研发是一项非常复杂和严谨的工程, 所以在这个阶段要对软件的质量作出各个方面的监测和试验, 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减少软件的质量问题的发生概率, 而软件缺陷度量作为软件质量监测的一个重要方式, 应该引起我们有关的工程人员的足够重视, 不断在缺陷度量的技术上提升, 这样才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软件研发工作。

参考文献

[1]何荣勤.CRM原理.设计.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软件外包与我国软件产业升级 篇9

数据来源:CSIP、《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2009 (软件篇) 》及中国软件与服务外包网

一、通过技术进步效应促进我国软件产业升级

软件外包从简单的代码编写到高端的软件开发、新产品设计, , 从最基本的信息处理到复杂的财务、金融、保险分析, 涉及的环节越来越复杂, 在价值链上的位置也越来越高。在这个过程中, 承接软件外包不仅有助于承接国自主研发获取自身发展需要的技术、知识和市场条件。在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过程中,承接国能够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承接国的技术进步,通过技术的集约化,即采用先进技术的部门在数量上和比例上的增加,实现软件产业的高级化,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得技术溢出效应:

(一)示范效应

在某种程度上,软件外包的项目的完成情况决定着企业的整体运营,企业将软件外包给接包方,实际上已经将接包方融入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中,所以发包方对于接包方的完成情况要求很高。所以在发包方向承接国发包服务时,为了使其顺利完成任务,生产出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服务,有时要向接包方转移一些必须的技术,虽然发达国家一开始采取发包方式的服务在本国可能是技术相对不是那么先进的,可是这些来自技术先进国家的服务往往对于促进我国技术进步还是很受用的。并且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软件研发机构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承接的研发项目水平不断提高,使得我国软件研发技术人员有机会接触到全球领先软件技术,并通过与国内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以及在跨国公司内部工作人员外流和外部环境的改变产生技术外溢。

(二)竞争效应

随着本土软件外包企业承接的业务层级的不断提高,是其在国际竞争中不断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

我国在承接软件外包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促进外包企业之间的有效竞争来促进技术进步,具体表现在:在软件外包承接过程中,我国外包企业在面对本土企业竞争的同时还要面临来自国外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这种激烈的竞争促进了我国企业积极投资参与科研项目,加大在研发、自主创新等方面的投资,通过科技进步提高技术效率、不断推陈出新来促进企业在竞争中的发展,从而提高了技术水平,也缩小了与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差距。为了争夺外包市场跨国公司势必要引进或开发新技术,从而导致新一轮的良性竞争。如此循环便会通过竞争效应促进我国在软件务外包承接上的整体技术水平。软件公司的技术水平往往通过CMM/CMMI认证来体现,表10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9月,我国大陆通过CMM/CMMI认证的企业总数为1719家,仅次于美国,是印度的26倍。我国大陆的认证主要集中在三级,通过五级认证的有51家。充分展现了我国软件外包在质量管理和项目管理方面不断取得进步,服务外包交付能力不断增强。

此外,软件外包的全球化发展不仅仅体现在服务项目跨越国界,寻求全球最优资源利用,同时也体现在承包方跨越国界去寻求外包项目。随着软件外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我国一些有实力的外包企业开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通过在海外设立机构、成立分公司、并购来分享现有的国际市场份额,获得核心技术和高水平人才,最终提升我国软件外包的国家竞争力。

二、通过产业集群效应推动了我国软件产业升级

软件外包产业作为智力密集型战略性产业,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特征,区域集群发展态势明显。NASSCOM的研究表明,在软件外包等IT服务领域,软件产业的集聚度是考虑外包目的地时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我国软件外包产业在全面发展的大格局下,已经表现出很好的集聚性,通过产业集群效应对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中国政府对2006年启动的“千百十”工程的深入实施,国家累计批复设立了22个中国我国外包示范城市、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6个软件出口基地等,如下表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服务外包网

宏观上看,目前以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节点,我国已形成了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西部、东北五大产业集群, 每个集群内各城市协作发展,呈现出产业分工和特色发展趋势,大大提高了我国软件外包产业在商务沟通、产品交付、成本控制、风险防范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通过产业政策促进软件产业升级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为推动软件外包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国发办[2002]47号)、《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国办函[2009]9号)为代表的政策措施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各项政策措施再优化市场结构、规范市场行为,鼓励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绩效,推动内需拉动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及产业聚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1年3月,国务院又发布了《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相比2000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在财税政策,市场政策和进出口政策方面都有了更大支持。软件外包领域的优惠政策措施客观上起到了软件产业发展的作用。

四、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承接软件外包通过技术进步效应、产业集群效应及产业政策导向作用对我国软件产业升级带来诸多积极效应。因此,我国政府、软件行业、软件企业应该共同努力,积极利用软件外包进一步促进我国软件产业的升级。

参考文献

[1]刘绍坚.中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现状、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贸易, 2007.

[2]张明志.国际外包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影响的机理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 (1) .

软件版本与医疗器械软件监管 篇10

在软件工程中,软件版本用于标识软件状态,控制软件变更,在保证软件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过,当前业内对于软件版本在医疗器械软件监管中的作用认识不足,甚至还存在着误区,这将不利于我国医疗器械软件监管工作的开展。

1 软件版本在软件监管中的作用

软件是无形的,没有物理实体,无法直接进行质量控制,只能通过状态管理来保证软件质量。而软件版本是软件状态管理的工具,软件版本与软件是表里的关系,也是相互对应的关系,即软件发生变更软件版本也随之变化,而且软件发生不同类型和程度的变更,软件版本的不同字段也随之变化,反之亦然。这样通过软件版本就可以识别软件状态,从而在软件整个生存周期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以保证软件质量。

国际医疗器械监管者论坛(IMDRF)近期发布的有关文件明确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DI)由器械标识(DI)和生产标识(PI)组成,DI的改变需要提交新的上市申请。对于普通医疗器械,产品标签采用DI即可,无需体现PI。而对于独立软件,产品标签需要同时采用DI和PI,软件版本即为PI或PI的组成部分[4],这表明软件版本是独立软件产品标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软件组件不能单独上市,需要随医疗器械产品共同上市,虽然不涉及产品标签的问题,但同样需要软件版本进行质量控制,故此时软件版本是制造商的内部标识。

由此可知,软件版本不仅是医疗器械软件质量控制的工具,是制造商质量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医疗器械软件的产品标识或内部标识,是实现医疗器械软件可追溯性的重要工具。因此,软件版本在医疗器械软件的监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软件版本认识误区及监管必要性

2.1 认识误区解析

欧美医疗器械软件上市批书并未强制要求体现软件版本,即便是独立软件也是如此,业内对此现象的常见解释是:一方面软件变更频繁且迅速,上市批书如体现软件版本就会导致软件需要不断进行上市申报,另一方面软件版本已在制造商质量管理体系中进行要求,上市前审批无需重复要求,故欧美医疗器械软件上市批书无需体现软件版本,进而认为中国也应如此。下面简单分析一下欧美对于医疗器械软件的监管要求,探寻上述现象的内在原因。

首先,欧美监管机构规范了软件质量管理体系的考核要求,如欧盟制定了软件生存周期、软件风险管理等标准或技术报告[1,5],美国FDA制定了软件确认、设计控制等指南[3,6]。其次,欧美监管机构建立了软件变更(即版本变更)的监管机制,如欧盟要求制造商每年向认证机构提交软件变更的情况说明,由认证机构来判定是否需要提交新的上市申请;而美国FDA的PMA方式与欧盟要求相同,510k方式有变更申报指南[7],制造商据此可判断软件变更是否需要提交新的上市申请,如无法判断可直接提交上市申请由美国FDA判定,而美国FDA会在后续质量管理体系考核予以确认。最后,欧美监管机构要求在上市申报资料(如说明书)中体现软件版本,如美国FDA软件申报指南明确要求制造商在修订历史中描述软件发布版本[8]。

因此,欧美监管机构从多个角度建立了软件版本确认的相关机制,故无需在上市批书中体现软件版本。同时,欧美监管机构也可在上市批书等官方证明材料中明确软件版本,这也佐证了欧美监管机构已在前期软件监管工作中对软件版本进行了确认。

2.2 监管必要性

我国目前由于监管资源和监管条件的限制,尚未建立起与欧美类似的医疗器械软件监管机制,同时我国的国情和监管体制也与欧美不同,所以不能简单盲目照搬照抄欧美软件版本的监管方法,否则可能会出现医疗器械软件在中国违法上市的情况,特别是境外的医疗器械软件。

我国监管法规明确要求境外医疗器械只有在原产国获准上市后方能在中国进行上市申报,但我国对境外医疗器械制造商未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工作,故未对软件版本进行确认,上市前审批如对软件版本不做要求就存在着监管漏洞。举例而言,某境外独立软件1.0版已在原产国获批上市,经过重大变更后升级至2.0版,但产品名称保持不变,因不在原产国销售故未进行上市申报,即该软件2.0版在原产国未获准上市,如果原产国上市批书等官方证明材料未体现软件版本,那么该软件2.0版就可以在中国进行上市申报并获准上市,这就违反了我国监管法规的要求。

同理,境内医疗器械软件也会出现类似情况,例如,软件发生影响到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大变更,本应提交新的上市申请获批后才能上市销售,但如果质量管理体系考核、上市前审批和上市后市场监督不能有效配合,就会出现该软件未获批就上市销售的情况。

因此,当前我国医疗器械软件的监管工作必须要结合软件版本,而且需要从质量管理体系考核、上市前审批和上市后市场监督各个环节对软件版本进行监管,方能实现医疗器械软件的有效监管。

3 思考与建议

软件具有特殊性,变更频繁且迅速,轻微变更也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从监管的角度出发,不仅要考虑软件自身特点以及软件变更对医疗器械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影响,而且要考虑监管资源的有限性以及软件频繁变更导致的注册申报负担。在保证软件版本真实准确反映软件状态的前提下,可以基于软件版本来实现医疗器械软件的有效监管。

3.1 软件版本命名规则设定

医疗器械软件虽然是软件工程在医疗器械行业的延伸,但软件工程所用的版本命名规则不一定符合医疗器械的监管要求,如采用软件发布日期和软件发布顺序编号作为软件版本的情况,所以医疗器械软件的版本命名规则需要考虑监管要求,特别是对软件变更的监管要求。

例如,如果监管要求明确医疗器械软件发生增强类变更需要提交新的上市申请,而发生纠正类变更和内部构建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控制,无需提交新的上市申请[9],那么软件版本命名规则就需要区分软件变更类型。此时,软件完整版本用于描述软件所有类型的变更,而软件标识所用版本仅体现增强类变更即可,当软件标识所用版本发生改变则需要提交新的上市申请。例如,软件版本命名规则为X.Y.Z.B,其中X表示重大的增强类变更,Y表示轻微的增强类变更,Z表示纠正类变更,B表示内部构建,则软件标识所用版本可省略为X.Y,此时如X和Y发生变化则需提交新的上市申请,而Z和B如发生变化则无需提交新的上市申请。

同时,对于独立软件而言,软件标识所用版本可作为DI或DI的组成部分,软件完整版本则作为PI或PI的组成部分,这样也符合IMDRF关于独立软件UDI的要求,即独立软件发生重大变更时DI和PI均会随之改变,而发生轻微变更时DI保持不变而PI会随之改变。另外,如果软件版本不能区分软件变更类型,那么从风险角度考虑只能按照增强类变更的要求进行监管。

3.2 软件组件版本监管

软件组件和独立软件从设计和生产角度而言差异较大,但从监管角度而言差异并不明显,如欧盟软件生存周期标准、软件风险管理技术报告均适用于全部医疗器械软件,并不限于独立软件[1,5],而美国FDA软件确认指南、设计控制指南、软件申报指南和产品变更申报指南也不区分独立软件和软件组件,同样适用于全部医疗器械软件[3,6,7,8]。

尽管软件组件无需外部标识,其版本仅用于内部标识,但独立软件的版本监管原则同样适用于软件组件,原因在于软件版本是软件质量控制和实现可追溯性的工具,无论独立软件还是软件组件均适用。同时,软件组件如发生重大变更同样需要提交新的上市申请,如不对软件组件的版本进行监管也会出现医疗器械产品违法上市的情况。因此,软件组件和独立软件关于版本的监管要求是相同的,差别仅在于软件组件无需外部产品标签,但仍需在上市申报材料、产品说明书和产品注册证中体现版本。

3.3 软件版本监管方案建议

结合我国医疗器械软件的监管现状,可以基于软件版本建立一个医疗器械软件的监管方案,其前提是软件变更监管的法规要求,其核心是软件版本命名规则,其关键是软件版本命名规则真实性核查。

首先,衡量监管风险明确软件变更监管的法规要求。这是医疗器械软件监管的前提和基础,不必追求一步到位与国际全面接轨,可以结合我国监管体制和监管资源分阶段开展相应工作,积累监管经验逐步完善监管要求。软件变更类型及其监管要求可以参考3.1节举例所述内容,以后待时机成熟时可将轻微的增强类软件变更豁免上市申报。另外,与召回有关的软件变更需要依据相应的法规进行处理。

其次,制造商需结合软件特点和监管要求来规范软件版本命名规则,明确软件版本的全部字段和字段含义,并确定软件标识所用版本。制造商需要在产品说明书体现软件标识所用版本,同时还需在开机或登录界面显示软件标识所用版本,而在“帮助”或“关于”界面显示软件的完整版本,无论独立软件还是软件组件均适用。

最后,质量管理体系考核、上市前审批和上市后市场监督均需对软件版本命名规则进行真实性核查。境内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可通过软件配置管理文件或项目开发文件来确认软件是否依据版本命名规则进行设计、开发和维护。制造商在上市申报材料中需出具软件版本命名规则真实性声明,明确版本命名规则和标识所用版本,承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境外医疗器械软件的上市批书等官方证明材料需明确软件标识所用版本。软件检测报告提供软件开机或登录界面以及“帮助”或“关于”界面的照片。技术审评基于检测报告照片、制造商真实性声明和软件申报技术资料来确认软件的完整版本和标识所用版本。产品注册证体现软件标识所用版本和软件版本命名规则等信息。上市后市场监督依据产品注册证关于软件版本的相应信息进行上市后监管。

这样一方面基于软件变更监管的法规要求,可以减轻制造商的注册负担,节省监管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各个监管环节的多管齐下,可以增加制造商的违法成本,强化监管效果,在促进医疗器械行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的同时有利于实现医疗器械软件的有效监管。

软件企业应重视软件产品登记 篇11

那么,应该怎样做软件产品登记呢?

软件产品登记需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本企业拥有该软件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的证明材料,如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或专利证书等;二是由信息产业部授权的软件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

这就是说,在软件产品登记前,先要去做两件事:首先是向有关部门上海市软件技术开发中心(钦州路100号)申请办理软件著作权登记;同时要请信息产业部授权的检测机构,如上海市软件评测中心(钦州路100号)对软件产品进行检测。

具体办理的手续、流程、需要准备的材料,可以查我们上海杨浦创业服务中心的网站http://www.ypbase.com的“项目申报服务”栏目,有十分详细的介绍。

根据《上海市软件著作权登记费资助办法》,每一个软件著作权登记费1000元,可申请资助800元,企业只要负担200元。

软件产品登记成功以后,还可以享受以下优惠政策:“软件产品登记生效后,在2010年底以前,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所退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软件产品登记的有效期为五年,有效期满后可申请续延。”

所以,请软件企业的老总们注意:在销售自己企业的软件产品之前,应该先去做软件产品登记。既可以合法销售,又可以享受优惠政策,还对保护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有好处。

计算机软件信息软件维护和管理 篇12

1 计算机软件的内涵

计算机软件 (Multimedia Technology) 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计算机软件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智能防护、数据库、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信息数据处理与共享进行辅助管理与应用。

2 信息与软件信息维护和管理

信息维护和管理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的全面的分析统计以及报警和调整线路的软件。信息维护和管理平台, 主要用于统计, 数据和信息, 信息安全, 信息维护和管理, 预防和维护和管理资源, 它的主要作用是统计与查询, 通过该平台可以浏览和查看。

2.1 计算机软件建设目标

信息维护和管理开发平台需要有效的, 准确的, 快速的处理多发信息, 信息统计是密切相关的信息维护和管理的发生, 开发程序软件的预防和控制的目的在于可以早期预警信息的综合检测点和监控点, 全面全程监督的进行动态管理和实时防护的。信息维护和管理维护和管理平台, 在发展过程中, 建立一个专门的数据库, 主要存储数据, 软件模型案例和计划任务, 使工作人员可以快速地了解软件运行环境的设施及其一些数据监控软件为信息维护和管理提供了依据。

2.2 信息维护和管理信息维护和管理分析

在信息维护和管理平台的在整个开发过程过程中需求一个综合性做支撑, 在功能需求分析平台的硬件配置和软件设计是密切相关的。它的主要功能是准确地描述了的发展目标和地形的资源结构。通过软件预防和控制还有卫星通信与信息维护和管理信息。有关设备部门在对信息维护和管理设施调查检测信息和结果反馈到国家有关机构, 按照传统的方式, 这个过程是非常复杂和漫长的过程, 而信息维护和管理平台制作过程简单, 可以有效的来帮助信息维护和管理部门做下一个步骤的战略决策。信息维护和管理信息和信息维护和管理结合需要, 大量的信息被记录。发展和建立信息维护和管理平台, 你可以使用更少的时间, 提高效率。

3 计算机软件在软件信息维护和管理中的应用

在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信息维护和管理整治, 依靠最先进的虚拟检测和智能防护软件以及网络信息软件, 使用一台电脑查询分布的数据库, 建立起来动态跟踪的信息维护和管理管理和控制的人机交互环境, 使其成为先进并且实用的操作, 以此来全面了解资源和环境的发展, 计算机软件在软件信息维护和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支持的平台, 计算机软件可以有效处理各类信息并提供有关辅助决策信息, 计算机软件应运而生, 在互联网上可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共享和有机协作, 使人们能够方便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 包括高性能计算机, 存储资源, 数据资源, 信息资源, 知识资源, 专家资源, 大型数据库, 计算机软件, 传感器。基于计算机软件的软件信息维护和管理中的应用, 以信息数据为依托、把最先进的虚拟检测、智能防护软件和网络信息软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1 信息维护和管理平台的具体实现过程

信息维护和管理平台的概念是建立信息维护和管理模型以此来统计信息流为基本点, 在平台的建设中需要存在一个合理分工与计算机信息软件的配合, 建立起软件平台的概念。信息维护和管理平台模型工作流程主要包括:数据管理, 数据查询, 软件危险性的预测, 和其他行业的预防。这些程序必须有效的与软件平台进行整合, 以得到较好的应用与发展。信息维护和管理平台是一个软件, 用于定义工作流的部署, 它可能是适当的查询, 预测, 软件和其他软件监控过程控制平台。信息维护和管理平台的核心是利用微软的.NET和COM+。这主要是因为.NET平台专注于XML和SOAP协议使用XML作为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协议, 以确保和谐运行和可靠性的平台, 解决这一问题的数据和统计信息自动分类。

3.2 软件信息维护和管理应用平台建设

软件信息维护和管理应用平台建设需要利用计算机软件平台作为依托进行的建设。平台建设的需要建立普遍适用性, 统计, 管理的特性, 通过智能查询, 完成预测的活动, 以此方便提供更全面的数据分析, 更容易理解的标准统一的信息进行反馈输出。信息维护和管理平台的开发需要有效, 准确, 快速的索引信息进行统计并进行, 合理地制定方案, 预防和控制软件点, 预警信息, 提供全方位跟踪和监视软件的调控和决策依据, 在整个过程中, 实施全面全程监督的动态管理和完善的资源信息整合。

4 结束语

计算机软件平台的信息维护和管理信息建设需要根据信息维护和管理信息进行整合布局, 信息维护和管理平台需要进行软件的预防网络化管理, 而计算机软件在建设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软件统计中计算机软件信息维护和管理工作的一个基本点就是统计数据和实际数据的分析, 预测防护信息维护和管理数据进而汇总出一个完整的气象, 软件运行和其他指标正确的整合数据, 利用计算机软件优化平台模式的建设以此更加有效的预测, 控制和消除软件事故, 更好的服务数字化和标准化的统计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 赢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谢劲.浅论信息维护和网络数据存储的几种解决方案[J].科技创新导报, 2007 (7) .

[2]李明育.浅谈信息维护和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 2012, 9.

上一篇:全周期管理下一篇:网络舆情分析师